📖 ZKIZ Archives


電動汽車走向末路?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2034

路透社:近來亞洲兩大汽車製造商的動作似乎都在暗示:即使經過100多年的發展,幾經沉浮的電動汽車恐怕仍然無法迎來它的輝煌時代,或者說——可能永遠都不會有了。

與此同時,全球汽車製造商的管理層都開始關注另外一種還並不為人所熟知,但前景美妙的新替代能源:氫。

在被石油動力汽車取代之前,電動汽車曾在20世紀的第一個十年盛極一時。現在的情況是,雖然沒落之後又短暫復甦,但消費者仍然對電動汽車提不起興趣。

儘管日產汽車近期做出所謂綠色交通的承諾,也已經為此投入了數十億美元,但電動汽車的發展最終還是因為許多無法解決的問題而最終停滯,就像20世紀第一個十年和20世紀90年代發生的那樣。這些問題主要包括成本高,行使里程短以及充電站數量少。

就在上週,因為公眾對於電池驅動汽車缺乏熱忱,奧巴馬政府不得不更改2015年前投放100萬輛電動車的激進目標。

消費者對電動汽車的冷淡反應使得日產的首席執行官卡洛斯戈恩不得不調整戰略,將重心轉移到油電混合動力車上——混合動力車目前已經能夠克服很多純電動汽車的缺陷。而戈恩,眾所周知,此前曾明確表示非常看好電動汽車。

這個戰略調整被普遍認為是戈恩對於錯誤決策的默認。雖然投入數十億美元豪賭電動汽車,但日產開發的電池驅動汽車Leaf的銷量仍然遠遠小於之前戈恩豪言的幾百萬輛。

取而代之的是,日產決定追隨他們的競爭對手豐田,世界最大的混合動力車製造商,跳過純電動汽車而研發下一代綠色科技汽車。沒有污染,不以石油為燃料,能夠將氫氣轉化為電的燃料電池汽車。

豐田副主席Takeshi Uchiyamada,被稱為普銳斯之父,曾幫助混合動力車進入汽車行業版圖。他認為燃料電池汽車的未來遠比電動汽車美妙。

「受制於它的缺陷——行駛距離短,製造成本高,充電時間長——希望電動汽車替代目前市面上的普通汽車不太現實」,Uchiyamada說,「我們需要一些全新的嘗試。」

豐田領先一步

在這場競賽中,誰能引領下一次行業變革誰就是汽車行業的大贏家。

比如,日產與雷諾合作,承諾投入50億美元用於電動汽車和電池的研發和生產;而豐田則走了另外一條道路:在過去16年花費了超過100億美元用於研發混合動力車,並建立、培育了一個不斷擴大的市場。其中的暢銷車型普銳斯目前已經實現了盈利。

雖然日產和豐田都不太願意徹底放棄電動汽車,但從他們近期的戰略調整看,兩個公司可能都會跳過電動汽車這個階段而著眼於滿足未來的交通需求。

兩家公司對於綠色汽車的研究都始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彼時豐田推出第一代普銳斯,而尼桑則於1997年推出了Altra。

豐田在2000年將普銳斯引入美國,但日產卻又花了10年時間研發小排量的Altra以及其他電動汽車車型,比如Hypermini等,直到2010年Leaf的上市日產才算真正進入美國市場。

Uchiyamada負責監督不斷改良普銳斯,使得在過去的10年裡,豐田都在這場綠色汽車德比戰中處於領先。但是豐田也投入了巨資。根據前任豐田高管的說法,在前兩代普銳斯的研發過程中,豐田補貼了數十億美元用於研發製造和開拓市場。

上市6年之後,豐田的混合動力車終於在美國市場火起來。最新的銷售數據顯示了兩家公司當初的一念之差在如今的天壤之別。

在過去的一年裡,豐田將他們混合動力車的車型擴展到了12個,包括四種不同型號的第三代普銳斯。2012年,豐田一共在美國賣出了327413輛混合動力車,全球範圍內則是120萬輛。全球的保有量接近500萬輛。

在所有的混合動力車中,普銳斯佔據了一半以上的份額,成為了歷史上最成功的「綠色汽車」,也是公眾嗤之以鼻的所謂綠色汽車中少數幾個例外。

與普銳斯相比,Leaf頂多只能算是馬馬虎虎。

兩年前日產推出了Leaf,截至目前全球銷量不到50000輛,而且在一月份大幅降低最低售價至29650美元。根據TrueCar的調查,甚至有一些日產的經銷商將Leaf的月租金下調了1999美元至199美元。

「當一項新技術剛開始產業化時,銷售通常會低於預期」,日產執行副主席兼研發部門主管Mitsuhiko Yamashita說到,但是「隨著電動汽車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價格的不斷下降,銷售可能會爆發。」

但恐怕在可預見的未來這都不會發生了。

日產或許能稍感安慰因為Leaf是美國純電動車市場的最暢銷車型,但必須要說明的是純電動汽車在過去一年僅僅賣出了14687輛,僅為美國全年汽車銷售輛1450萬的0.1%。而混合動力車在2012年一共賣出了473083輛,達到了3.3%左右的市場份額。而且,每賣出三輛混合動力車,就有一輛是豐田或者雷克薩斯。

受益於政府補助和稅收優惠,混合動力車在日本的銷售飆升,佔比達到了40%,普銳斯依然首當其衝成為最暢銷車型。但在另外一些主要市場,比如歐洲和中國,混合動力車卻遠沒有那麼受歡迎。

我們是實用主義者

目前來看,戈恩在2009年的預測似乎顯得有些遙不可及。他曾大膽預言到2020年電動汽車將佔據整個汽車市場的10%,達到每年600萬輛甚至更多。

但是越來越嚴格的燃料效率標準將在2020年開始在全球實施。汽車製造商不得不重新評估他們的戰略,包括應用更先進的技術。日產的Yamashita甚至說,「如果不生產電動汽車,恐怕不太可能達到那個標準。」

即便如此,嚴酷的市場競爭和消費者對電動汽車的低迷需求仍然迫使日產將更多資源向混合動力車傾斜。去年12月公司對外宣稱,2017年之前日產將在全球範圍內推出15款混合動力車。

同時,戈恩說:「我們依然會大力推廣電動汽車,但我們是商人,是實用主義者。我們也會研發和生產混合動力車,因為既有市場,也有消費者的需求。

去年九月,豐田放棄了生產數千輛電動車的計劃,此前的電動汽車項目也被縮減到僅能生產100輛小型電動汽車的規模。

兩個日本汽車製造商,都分別與其他公司合作研發氫動力燃料汽車。豐田剛剛在上週宣佈與寶馬合作,而日產則是與戴姆勒和福特合作。

儘管斥巨資用於研發電池技術和電動汽車,但即便是最樂觀的電動汽車擁躉都會對它的未來有一絲擔憂。

「我們不會因此後悔」,Yamashita在評價日產對電動汽車數百億美元的押寶時說,「也許在很多年之後會吧。不,我們應該不會後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768

雅虎之殤:走向末路的昔日猛虎

http://www.xcf.cn/newfortune/cy/201303/t20130320_420571.htm

  1994年,大名鼎鼎的雅虎由美籍華人楊致遠和他在斯坦福大學的博士生同學戴維·費羅(David Filo)在硅谷創立。它最初只是一個引導互聯網用戶訪問各類流行網頁的目錄。因為目錄極受用戶歡迎,楊致遠和費羅決定退學成立公司以把握商機,從此開始了他們的雅虎傳奇。上世紀90年代後期,雅虎飛速發展,在目錄的基礎上逐步加入搜索、電郵、新聞和娛樂等功能,最終演變成為一個綜合性的門戶網站。2000年初,雅虎進入其黃金時代,成為互聯網領域無可爭議的霸主,股價曾一度高達120美元,輝煌一時。楊致遠也因此名震天下,成為全球華人的楷模。

  

  但也從那時起,雅虎開始顯露疲態。2001年,互聯網泡沫的破碎使其遭受重挫,股價一路狂跌至4美元。其後,雖然雅虎積極尋求復興,也確有短期的良好成長勢頭,但總體表現一路下滑。2011年,雅虎在其曾佔絕對優勢的顯示廣告領域被Facebook首次反超,而在增長迅速的搜索類廣告領域,又被谷歌遠遠拋在了後面。近幾年,雅虎的股價一直在10-20美元之間徘徊,頻繁換帥也難挽頹勢。

  

  即便幾經滄桑,今天的雅虎仍是互聯網巨人,2012年實現利潤40億美元,按其全球14000名員工計算,人均創利28.57萬美元;雖有來自谷歌、Facebook等企業的強大挑戰,仍保有了全球每月7億人次的瀏覽量。2012年7月,谷歌的女強人瑪麗莎·梅爾(Marissa Meyer)開始執掌雅虎帥旗。梅爾在谷歌的成就有目共睹,雅虎在其帶領下似乎能夠如當年一度衰落的IBM和蘋果一樣重振雄風。但事實上,已是外強中乾的雅虎正在走向末路。

  

  小富即安未立高遠之志

  

  雅虎由盛轉衰的原因很多,業界對此也有諸多解讀,但都未切中要害。從戰略層面來看,其衰落的最關鍵原因是從創立伊始就沒有立下高遠的志向。雖然楊致遠和費羅出身於斯坦福大學聲名卓著的電子工程系,又創業於全球高科技中心硅谷,但令人不解的是,擁有雄厚技術背景的二人從未把雅虎視為一家高科技企業,而一直將其定位於媒體。他們的最高理想就是把雅虎打造成一家能夠盈利的新時代媒體企業。這種平庸的志向直接注定了雅虎今天的沒落。

  

  硅谷傳奇人物楊致遠其實對技術沒有本質的興趣。他關心的是如何盡快讓雅虎從一家生機勃勃、創意無限的新創科技企業快速轉化成為一個西裝革履、表面光鮮的媒體企業。為達此目的,他在2001年高調聘請好萊塢資深高管、華納兄弟公司的特裡·賽邁爾(Terry Semel)執掌雅虎帥旗。這在硅谷所有高科技企業中絕無僅有,也可見楊致遠對高科技產業的本質沒有深刻的認識。更可惜的是,雖然賽邁爾出身於媒體行業,但其媒體理念早已過時。這位到雅虎任職前從未用過電郵的管理者所構想的理想媒體企業,仍是上世紀那種大雜全的模式,面面俱到卻又樣樣不精。

  

  雅虎輕視技術的一個原因,是它出名太早、成功太快。作為同時期第一家成功的互聯網公司,雅虎幾乎是一家獨大。被互聯網浪潮沖昏了頭腦的大小廣告客戶蜂擁而至,向雅虎過度支付巨額廣告費用。一時間,雅虎門庭若市、生意興隆。從某種意義上說,雅虎早期的興盛並非得益於強大的技術或優良的商業模式,只是受益於互聯網泡沫的膨脹而已。這種非理性的廣告投入成就了雅虎的一炮而紅,卻埋下了危險的種子。雅虎被虛假的繁榮沖昏了頭腦,小富即安、不思開拓,不注重技術上的提高,如廣告的精準定位等,只是一味地關注網站用戶流量的增大。其實,雅虎在把自身定義為門戶網站時就已扼殺了自己。

  

  輕易到手的繁華盛世讓雅虎喪失了對行業發展的清晰判斷,所以看不到搜索流量將遠比訪問流量更有價值。鮮為人知的是,早在1998年,雅虎一些管理人員就看到搜索將取代門戶而成為千百萬用戶進入互聯網世界的入口,從而建議楊致遠和費羅收購谷歌。但二人只看到搜索僅佔雅虎當時用戶流量的6%,而雅虎每月的增長速度高達10%,弱小的谷歌顯得微不足道。

  

  毫無疑問,他們當初對谷歌崛起的漠視直接導致了雅虎今天的困境。如果雅虎的兩位創始人以技術為導向,積極推動整體產業發展,就絕不會如此短視。在時刻都在發生技術創新的高科技產業,沒有對行業的前瞻力和以技術為核心的理念,必然將走向失敗。很難想像,身居硅谷的高科技公司會輕視技術,但這就是令人不可思議的雅虎。

  

  應該令雅虎創始人汗顏的是,其斯坦福的校友佩奇和布林創立的谷歌就和雅虎截然不同。從創建伊始,佩奇和布林就雄心勃勃,不僅是讓企業盈利,更想利用尖端科技和創新改變世界。這就是谷歌多年來一直保持強大創新能力的根本所在。在此戰略之下,谷歌敢為人先、勇於開拓,不斷自我超越,其成長過程精彩紛呈,前路越走越光明。

  

  看一個企業的長遠,如同看人一樣。不但要看它的產品和技術,更要看它的立志和精神。志向平庸的企業注定平庸。立志直接決定一個企業的文化。對於任何企業而言,恰是這無形無相的文化決定它的成敗興衰。立志的高下決定了企業表現的高下。現今,比雅虎晚4年成立的谷歌市值高達1800億美元,十數倍於雅虎。科技企業可以改變世界,媒體公司只能描述世界。這就是谷歌和雅虎的區別。無論有多少人曾經讚譽過雅虎。真實的雅虎從來都不是也永遠不會是一個偉大的企業。這就是它衰落的真正原因。

  

  定位錯誤造成發展方向的迷失

  

  雅虎立志不高直接導致其定位錯誤,這恐怕是企業所能犯下的最嚴重的戰略失誤之一。雅虎一直定位模糊。脫胎於高科技企業的雅虎,靠軟件開發安身立命,卻堅稱自己為媒體企業,只是因為它不是靠賣軟件或服務而是靠賣廣告盈利。但同樣也依賴廣告實現盈利的谷歌,卻一直極其清晰地把自己定位為身居前沿的高科技企業。在雅虎,項目經理被莫名其妙地稱為製作人,他們也從不真正重視前沿軟件的開發。但公司員工的主體仍是軟件開發人員,這樣就讓雅虎成為一個既非媒體也非高科技公司的怪胎。


含糊的定位直接決定了雅虎的企業文化。谷歌、Facebook和當年的微軟都具有完全以軟件開發為核心的駭客文化。而在雅虎,軟件開發由所謂的製作人和設計師控制,軟件工程師只是實現其理念的工具,軟件開發由此成為一種無差異化的低能活動,而軟件工程師幾乎如同今日印度軟件工廠中那些不折不扣的軟件工人,其創造力幾乎被完全扼殺。在這樣的企業文化下,雅虎很早就喪失了創新能力,長期無法推出強有力的產品,而且就算收購技術一流的企業如Inktomi、 GeoCities和Flickr等,也很快將它們拖入行業末流。從這點上說,雅虎簡直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扼殺精英的搖籃。

  

  因為雅虎輕技術輕創新,導致優秀的軟件工程師不斷離開。更可怕的是,和瘋狂網羅頂尖軟件人才的谷歌和Facebook不同,雅虎對這一最核心的資源卻抱著一種可有可無的態度。因而,公司內充斥著二三流的軟件人員,導致其創新能力更加低下,形成惡性循環。沒有一流的軟件開發人才,就打造不出一流的軟件,無論投入多少人力物力都無濟於事。這種模糊而平庸的企業文化,讓雅虎早在1998年、僅有4歲時已顯得年邁力衰。相比之下,谷歌和Facebook的軟件工程師一有新的創意,就馬上躍躍欲試將它付諸實踐。

  

  沒有清晰的定位,除了創新乏力之外,也使得企業不可能有清晰的發展方向和戰略。2007年退位的賽邁爾錯誤地把雅虎打造成為一家傳統媒體企業的網絡版。雅虎旨在成為通才,於是乎其網頁內容繁雜臃腫、產品眾多,讓用戶困惑。所以,當谷歌清新簡潔的搜索器一推出,雅虎便迅速成為明日黃花。

  

  過去15年,雅虎幾經換帥,仍未找到一個清晰的發展方向,產品線寬廣,卻無一個拳頭產品。截至2009年,雅虎收購的企業多達56家,卻給它的戰略方向帶來更多的迷惑。與此同時,雅虎基本喪失了對行業發展的把握,首先放棄了已有相當基礎的搜索功能,在前景廣闊的移動平台和社交領域毫無作為。缺乏清晰的戰略方向也使得雅虎的決策龜速,一再錯失收購明星企業如YouTube和DoubleClick等的良機。

 

  董事會低效接連錯選總裁

  

  雅虎董事會的無效和低能更讓它雪上加霜。過去3年,雅虎共換了5位CEO,其混亂程度較惠普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董事會選中的每位CEO幾乎都只能讓人扼腕痛惜。在賽邁爾2007年黯然下台後,楊致遠曾如同喬布斯一樣臨危受命,但他短短一年的領導卻讓雅虎更加風雨飄搖,並直接造成微軟收購雅虎的失敗。其實,這次收購可能是雅虎投資人脫身的最後良機。其後的凱洛·巴茨(Carol Bartz)也是一個錯選,她主動放棄了雅虎的搜索功能,造成惡劣後果。其繼任者斯考特·湯普森(Scott Thompson)除了降低成本,別無良策。

  

  2012年下半年上任的新帥梅爾被認為是帶領雅虎復興的最大希望。但其實不然。雖然梅爾對雅虎的發展有清晰的理念,如收縮產品線,走專精路線,開發移動平台,重返搜索,同時大力網羅頂尖技術人才等,但戰略的實施需要有效的企業文化和高素質的團隊做保證,遺憾的是,目前雅虎兩者皆無。讓雅虎復興就如同逼著一頭臃腫緩慢的大像在高速旋轉的舞台上跳舞,無論它下一步邁向何方,都難以避免被顛覆的命運。在這種困局中,梅爾也回天乏術。

  

  人們常言失敗是成功之母。然則在高科技行業,成功往往是失敗之母。有多少曾經的王者因為滿足於過去的成功,漠視行業的變革和新興企業的挑戰,不思進取,不圖自我斷腕式的突破,最終被新技術浪潮淘汰。雅虎早期巨大成功恰恰是它滅亡的直接原因。當然,雅虎的沒落最終是因為它從未有高遠的志向,造成自身定位不清,進而步步出錯。它舊日的輝煌與其說是因為實力和科技,倒不如說是機遇和運氣。

  

  現今,雅虎的競爭對手太過強大,它自身又太過衰微。所以,復興的希望非常渺茫,如同惠普的惠特曼一樣,梅爾並不是雄才大略的人物,她們只可能把困境中的企業進一步帶向衰亡。雅虎的這出大戲已經快要收場。由此看來,頭頂光環的楊致遠不應是華人創業者的楷模。正相反,所有志在有為的華人企業家要深以雅虎的最終失勢為戒。(尹一丁/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330

石油出口國的財政困境:如何走向財政崩潰(一)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344

在這篇分析中,我將闡述石油出口國會如何出現財政崩潰的問題。

從2011年以來,敘利亞、埃及和也門都出現了政治方面的危機問題,這應該算不上是金融崩潰,但是這一切都發生在這些國家石油出口減少、食品進口價格上漲的過程中。

石油出口國的金融崩潰有幾個主要的驅動力:

1)石油出口國的政府財政收入通常依賴於石油出口的收入。

2)政府項目的需求會隨著人口增長和食品價格上漲而增加。

3)在一個計算年內可萃取的石油量通常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下降,因為初始庫存下降了。

4)出口量通常比石油供應量下降得還要快,因為隨著人口增長,石油消耗量也會上漲。

通常來講,高油價對於石油出口國來講是有利的(排除其對食品價格的影響)。同時,低油價對於石油進口國是有利的。這樣一來,石油進口國與出口國之間就會形成一種價格拔河。

還有一個問題,是能源投資所能夠得到的的能源回報正在下降。這些國家可以通過在鑽探成本更高的地方增加產量,以此來減少能源回報率的下降幅度,或者通過使用改良的石油復原手段來增加能源產量。這些手段都會增加成本,進而導致石油出口國的油價上漲。

先來看一下埃及、敘利亞和也門的問題

這是三個持續受到2011年開始的「阿拉伯之春」革命行動影響的國家。這三個國家在石油生產和消費方面有許多相似之處,可以通過下面三張圖表看出。

三個國家的石油產量都是開始時上漲隨後出現下降,與此同時,石油消耗量在上漲,2011年的時候,石油產量和消耗量非常接近,意味著當時的石油出口接近零。

更糟糕的是,這三個國家都處於世界上貧窮荒瘠的不毛之地上,需要進口大量的食品,石油價格和食品價格通常會同時相伴上漲(下圖)。2011年,石油和食品價格都非常高。如今,這些國家承受著高額的食品進口,在食品價格和石油價格一齊上漲的背景下,間接地將這些石油出口國變成了進口國。

從石油出口方面得到的財政收入下降,而食品進口支出的上漲,讓這些國家處於一種永久性的入不敷出的狀態。還有一部分財政收入不足也與對貧困人口補貼等因素有關,隨著油價和食品價格上漲,補貼金額也會隨之上漲。

還有一個令情況更糟糕的因素是,人口大規模增長,以埃及為例,1980年至今,人口幾乎翻倍,而敘利亞和也門在同一期間的人口增長甚至多於一倍。

總而言之,埃及、敘利亞和也門的情況非常糟糕。這些國家的確還擁有石油以外的其它資源,比如動物牧場、糧食作物以及一些天然氣,但是石油出口下降給預算製造出了一個巨大的缺口。如果未來石油產量繼續下降,這些國家的就業和石油消耗都會受到影響。

我試著通過對比石油出口價值和國民總收入來統計出一個指數。也門該指數為30%,敘利亞和埃及都略低於10%。當然,這個指數無疑低估了石油在這幾個國家中的地位,因為沒有包含本國石油的使用情況和天然氣產業的影響。

如果埃及和敘利亞都已經因為對石油出口的依賴性而陷入崩潰之中的話,那麼很難想像沙特阿拉伯、利比亞這樣的石油依賴指數高達70%和60%的國家一旦經歷石油產量縮水會發生什麼。

(more to com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022

石油出口國的財政困境:如何走向崩潰(二)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499

在這篇分析中,我將闡述石油出口國會如何出現財政崩潰的問題。

上一篇中我們介紹了敘利亞、埃及和也門的情況(石油出口國的財政困境:如何走向崩潰(一))請參閱 ,本篇中將著重闡述石油對於前蘇聯國家經濟、財政甚至政治方面的影響。

石油出口國的金融崩潰有幾個主要的驅動力:

1)石油出口國的政府財政收入通常依賴於石油出口的收入。

2)政府項目的需求會隨著人口增長和食品價格上漲而增加。

3)在一個計算年內可萃取的石油量通常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下降,因為初始庫存下降了。

4)出口量通常比石油供應量下降得還要快,因為隨著人口增長,石油消耗量也會上漲。

前蘇聯國家的解體

曾經,在1991年前蘇聯解體之前,這曾是全球主要的石油出口聯盟,也是世界主要的一隻力量。關於前蘇聯解體的原因,至今還有許多不同觀點,其中有一個因素是上世紀80年代原油價格的下跌。

下圖為2011年前蘇聯國家石油產量和油價走勢:

圖中可以看出,油價的下滑並沒有立即導致石油產量的下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保持石油產量的成本處於當時幾年內的低水平。而耗資巨大的則是開發新油田的前期投入費用。幾年之後這些費用也沒有上漲,但卻導致了產量的下降。

俄羅斯的能源數據顯示出了1991年之前金融崩潰逐漸形成的一些標誌。上世紀80年代中期,石油出口收入開始下降,因為油價在下降。從1987年開始,石油產量也開始下滑,當時正值蘇聯解體的前4年。隨後,其它種類的能源產量亞開始相繼下滑,一切就像是衰退到來了一樣,從而導致整個經濟的各個方面都開始下行。

下圖為前蘇聯國家不同能源種類的產量走勢:

1991年之前,連煤和核能源在內的各種類型的能源產量都出現了下滑,同時,人口增長也開始放緩。結果,在持續的衰退之後,政府終於解體。

後來的日子裡,前蘇聯國家再也沒有曾經作為製造業國家的那種地位,即使後來油價上漲導致石油產量回升,也沒能回到從前。製造業的低迷使得前蘇聯國家的能源消耗量一直保持在比1991年之前水平低很多的位置(下圖)。

2012年我去了俄羅斯,發現其中一個問題就是,俄羅斯能源方面成本結構相比於中國和印度的低成本結構,完全沒有競爭力。另外一個問題是,由於蘇聯解體時期的忽視,俄羅斯基礎設施建設的情況較差。在如今石油成本居高不下的日子中,要想修復這些基礎設施或者增添新的基礎設施的話,代價非常高昂。

在我計算一個國家對於石油的依賴程度的指數中,俄羅斯的石油出口占國民總收入的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222

石油出口國的財政困境:如何走向崩潰(三)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544

前兩篇中,華爾街見聞介紹了敘利亞、埃及和也門的情況(石油出口國的財政困境:如何走向崩潰(一))以及前蘇聯國家的情況(石油出口國的財政困境:如何走向崩潰(二))。

2003年至2008年期間,由於油價高漲,所以石油出口國一般都沒有因為石油出口或產量的下降而受到過多的財政威脅。從這個角度來看,阿根廷的情況最能夠突出說明問題,本篇將著重對此進行分析。

By Gail the Actuary

石油出口國的金融崩潰有幾個主要的驅動力:

1)石油出口國的政府財政收入通常依賴於石油出口的收入。

2)政府項目的需求會隨著人口增長和食品價格上漲而增加。

3)在一個計算年內可萃取的石油量通常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下降,因為初始庫存下降了。

4)出口量通常比石油供應量下降得還要快,因為隨著人口增長,石油消耗量也會上漲。

石油出口下滑的國家所遭遇的崩潰

第一章中著重描述的埃及、敘利亞、也門都是因為出口遭受重大打擊而導致嚴重財政危機的例子。但是那些石油產量還處於下滑早期的國家又是怎樣的情況呢?

從某種程度來講,在2003年至2008年期間,並沒有多大問題,因為石油出口量的下滑通常可以被高漲的油價所抵消。

然而,有一個國家的問題非常突出,就是阿根廷。阿根廷在2003年之前和2008年之後都存在比較明顯的問題。

下圖是過去30年內阿根廷的石油和天然氣產量和消耗情況:

阿根廷的石油產量在1998年達到了高峰,但從1999年開始下滑。而1998年至2002年期間,油價處於非常低的水平。這個時間點很準確的與第一次金融危機重合(1999年至2002年)。

隨後來到2003年至2008年階段,這段時間由於油價飆漲,所以產量的下降對於阿根廷似乎並沒有什麼影響,阿根廷的財政問題似乎也逐漸消退了。

然而現在,阿根廷的石油出口量非常低,在2012年和2013年,阿根廷再度遭遇了較嚴重的金融問題。考慮到阿根廷的經濟比較多元化,所以很難想像石油對阿根廷來講扮演著多重要的角色(我個人計算了各國對石油出口依賴指數,2008年的阿根廷僅有2%)。

但是,石油問題會給這個國家其它的問題都帶來影響,讓其他的問題更為嚴重。如果一個國家有過度使用收入的傾向或者過多承諾補助的傾向,那麼石油收入任何形式的減少都會使得這種趨勢的負面影響擴大,從而更容易引發財政崩潰。

其實,石油收入能帶來的好處是暫時性的,但在制定計劃的時候,這一點往往容易被忽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305

石油出口國的財政困境:如何走向崩潰(四)

http://translate.googleusercontent.com/translate_c?anno=2&depth=1&hl=en&rurl=translate.google.com.hk&sl=zh-CN&tl=en&u=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702&usg=ALkJrhhOdeHptoa4u6gUAJZRtgeb7WXGPA
前幾篇中,華爾街見聞介紹了敘利亞、埃及和也門的情況( 石油出口國的財政困境:如何走向崩潰(一) )、前蘇聯國家的情況( 石油出口國的財政困境:如何走向崩潰(二) )以及石油出口下滑的國家出現的財政崩潰。

本篇將從石油出口國為達到財政平衡所需要的油價水平之角度,來解析石油出口國所面臨的困境。

By Gail the Actuary

石油出口國的金融崩潰有幾個主要的驅動力:

1)石油出口國的政府財政收入通常依賴於石油出口的收入。

2)政府項目的需求會隨著人口增長和食品價格上漲而增加。

3)在一個計算年內可萃取的石油量通常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下降,因為初始庫存下降了。

4)出口量通常比石油供應量下降得還要快,因為隨著人口增長,石油消耗量也會上漲。

需要油價上漲,只為達到預算平衡

許多較大的石油出口國都會在年度財政預算中將石油出口收入包含在內。 這與計算鑽探開採是有的成本有很大區別。 石油出口收入是政府蒐集來支持政府項目的資金,正如稅收等等,是有協議或者約定的。 隨著人口的上漲,再伴隨著出口下滑,石油出口國就會發現他們需要油價每年都上漲,才得以支撐預算平衡。

下圖來自德意志銀行,預估了幾個主要石油出口國為達到預算平衡所需要的油價水平,下文簡稱為平衡目標價:

不妨注意一下,尼日利亞和俄羅斯所需要的平衡目標價都在如今布倫特原油價格水平之上。 據能源政策信息中心(EPIC)估計,委內瑞拉的平衡目標價要比俄羅斯還高一些,而伊朗的平衡目標價介於俄羅斯和尼日利亞之間,伊拉克的該價格為每桶80-100美元。 此外,沙特阿拉伯石油部長今年1月曾表示,該國需要油價平均穩定在100美元每桶的水平。

這可能引發的擔憂之一是,各國的平衡目標價會不斷地上漲。 另一個擔憂是,那些所謂的邊緣國家會在達到平衡目標價的過程中遇到越來越多的困難。

令人擔憂的一個國家便是委內瑞拉。 委內瑞拉的平衡目標價非常高,今年初又經歷了領導層變動。 而且,在石油開採出地面之前,委內瑞拉就有通過與中國的貸款項目支出石油收入的趨勢。

委內瑞拉如今的石油出口比前幾年要低,但是隨著石油價格的上漲,美元的價值也可能已經上漲,這其實要取決於與中國談判的價格水平。 由於石油的收入會在石油生產之前就被支出,委內瑞拉其實很容易讓自己陷入困境。 如果石油產量比正常水平低,或者很難提升未來計劃的產量,委內瑞拉就會非常艱難。

我計算了全球各石油出口國對石油出口的依賴指數,委內瑞拉該指數高達20%,與挪威和俄羅斯長不多。

總的來說,隨著石油產量的下滑,石油出口國面臨著非常令人擔憂的局面。 除非油價快速上漲,否則石油出口的減少會給經濟帶來巨大阻力。

如果油價不能夠持續快速上漲,那麼石油出口商就需要削減對社會事業項目的支出,這對於公民來講當然是難以接受的。

而且,增加新的產業來取代石油供給的缺口將會非常困難。 進一步講,如果這些石油出口國國內秩序混亂導致了產量的減少,這一因素的影響擴散到出口市場的話,那麼全球市場甚至都會出現可用石油供給量下降的困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441

玩不過微信怎麼辦,中移動的選擇是….走向世界?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1820.html

【導讀】在國內被微信「管道化」的運營商巨頭在短時間似乎拿不到太好的辦法,但在本土外部分運營商卻出現了曲線救國的影子。

 

來源:TheNextWeb

 

據TheNextWeb報導,中國移動國際有限公司(以下簡稱「CMI」)發言人今天宣佈,將於下月正式推出自主研發的即時通訊及網絡電話應用Jego,目標用戶群是需要與國內親友保持聯繫的國際用戶。

 

Jego作為一款以視頻語音通訊為主的產品,其首要競爭對手將會是Skype。雖然CMI表示Jego的目標並不在於與擁有近兩億月活躍用戶的微信競爭,也不是與其它即時通訊產品競爭。不過,由於微信、Tango及Viber等產品也提供類似服務,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競爭關係。

 

從Jego的功能可以看到,它可以為用戶提供一系列免費的應用內即時通訊服務,包括即時短信、即時語音消息、照片分享、視頻通訊、多媒體共享等。但該應用的核心在於,通過中國移動運營商的優勢,為用戶提供直接撥打座機和手機號碼的服務。

 

為搶佔微信、Line等產品的市場,目前世界各大電信公司都紛紛推出自己的即時通訊和網絡電話服務。

 

去年,法國電信運營商Orange推出即時通訊和語音服務應用Libon,為用戶提供低價的網絡電話服務。Libon產品負責人吉爾斯•科博特(Giles Corbett)去年就曾表示,Libon的目標是搶佔Line和微信等產品的市場。

 

Jego戰略意圖十分清晰,這類即時通訊應用能提升用戶的忠實度,同時能很好地拓展公司的國際業務。

 

Derick Li在強調Jego的競爭優勢時還提到兩個增值服務:一是沒有SIM卡的用戶可以通過Jego申請一個中國移動的號碼,二是中國移動用戶可以將自己的號碼與Jego的號碼綁定,通過該號碼撥打和接聽電話。至於費用,Jego提供包月服務,撥打中國大陸和香港電話的費用分別是15.99美元/月和11.79美元/月,其它國家的套餐費用則各不相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316

新聞正走向分化:「軟新聞」當道,「硬新聞」無處安放青春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854.html

【導讀】硬新聞和調查性新聞能否憑藉自己的能力生存下去?但願如此,因為上週的情況表明,我們仍然需要這些老氣橫秋的傳統媒體來發揮監督作用,這種需求或許從未如此強烈。

來源:TechCrunch.com  譯:新浪科技

上週,傳統媒體著實揚眉吐氣了一把。

《衛報》、《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全面揭露美國國家安全局(以下簡稱「NSA」)的「棱鏡」監視項目,在全球引發轟動。可惜,最近十年對他們來說仍然倍感失落。自2007年以來,報業廣告營收已經萎縮過半,「收費牆」遠遠無法彌補這種損失。

更糟糕的是,市場上湧現出了一批更加靈活的競爭對手,他們正在不遺餘力地搶奪傳統報紙的讀者,而且表現得可圈可點。我最近很好奇各種新聞來源的消息在社交媒體上分享的頻率,但由於我無法找到一款專門的工具來完成這項任務,所以不得不親自開發了一個,結果令人大吃一驚。

我開發的這款名叫Scanvine的工具可以追蹤各種網絡新聞來源,統計出它們被分享的頻率,然後進行對比和排序。猜猜截至發稿時誰排在首位?上面提到的這幾大媒體都沒有進入前三,《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或《紐約客》都沒有。相反,The Onion以每天平均2000次分享位居第三,排名第二的Cracked達到2700次,而廣受批評的BuzzFeed則以3000次位居首位。

更嚴重的問題在於,自年初以來,Scanvine追蹤的多數來源的分享頻率基本都保持不變。以下就是《紐約時報》年初以來的數據:

下面是BBC世界新聞:

下面是TechCrunch:

上面三家媒體現在的狀況與今年1月沒多大區別,但是BuzzFeed卻有所不同:

下面則是Mail Online:

看出區別了嗎?某些統計方法上的原因,可能導致Scanvine過度誇大了BuzzFeed和Mail Online最近的增長速度,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發展迅猛的「低級新聞」(low-journalism)網站的確比老牌媒體巨頭狀況好得多,而且這一趨勢短期內還沒有扭轉的跡象。

請注意,我這裡用的詞是「低級新聞」而不是「劣質新聞」,二者截然不同。高級新聞指的是對愛德華·斯諾登(Edward Snowden)和NSA等機構的調查,感覺就像蛋白質,而低級新聞更像是巧克力。優質的巧克力自然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比如The Onion和Cracked,他們的報導既言之有物又趣味十足。但BuzzFeed卻並非如此。

從歷史上看,低級新聞一直都在補貼高級新聞。但現在,二者逐漸開始分離,主要是因為網上可以看到無窮無盡的低級新聞。BuzzFeed就是這一趨勢的典型代表,一部分源於它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另一方面則是因為BuzzFeed之於低級新聞,就好比高果糖玉米糖漿之於巧克力——這種諷刺源於The Onion。BuzzFeed就像是一台機器,一刻不停地將動畫、GIF圖片和Reddit上的帖子轉變成頁面瀏覽量,完全就是一杯「糖水」。

需要說明的是,我本人看BuzzFeed時也經常會被逗樂,而且他們也並未不思進取。BuzzFeed不僅進一步拓展了視頻業務,還在向高級新聞領域擴張。在總編輯本·史密斯(Ben Smith)的領導下,他們已經擴大了政治新聞的報導力度,而且剛剛聘請了《衛報》駐莫斯科聯絡員作為首位海外和國家安全新聞編輯。

BuzzFeed創始人喬納·佩雷蒂(Jonah Peretti)表示,在4月15日的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發生後,BuzzFeed的擴張計劃開始成型。「那確實是個令人啟發的時刻。」他說,「人們沒有跑去老牌新聞媒體,而是來到他們每天都訪問的BuzzFeed來瞭解情況。我們排名前5的內容都是硬新聞。」

但我用Scanvine蒐集的數據顯示,在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發生後的那個星期,BuzzFeed上分享次數最多的40篇文章中有很多諸如《愛上波士頓的29個理由》這樣的花邊新聞,只有3篇算得上是硬新聞。其餘各個星期的情況也基本如此。如果他們的讀者果真想要看硬新聞或是政治新聞,肯定會另尋其他渠道。

但BuzzFeed有朝一日或許的確能夠發展硬新聞,我也很尊敬他們的這一計劃。如果他們真的成功了,或許會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媒體轉型。但我懷疑這難以實現。我反而認為,新聞行業將繼續向著高級硬新聞和低級軟新聞兩個方向分化,BuzzFeed仍將是其中最低級、最軟的一個。

這意味著報業歷史上首次面臨這樣一個考驗:硬新聞和調查性新聞能否憑藉自己的能力生存下去?但願如此,因為上週的情況表明,我們仍然需要這些老氣橫秋的傳統媒體來發揮監督作用,這種需求或許從未如此強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301

微信朋友圈變質:走向「弱關係」 或步微博後塵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3123.html

當微信通過OTT(過頂傳球)快速切入移動互聯網的社交圈時,輿論開始力捧微信的社交網絡力量。

但不和諧之音也隨之來了。資深媒體人楊樾楊樾在微博上說了段很經典的話:我現在也很少上朋友圈了,一開始覺得挺好,因為都是朋友,沒有戾氣,沒有爭執,只有祥和與正能量,但現在,在裡面翻一翻,全是長篇大論的心靈雞湯,各種佛經,各種祈文,各種符咒、各種轉發十個人,各種活佛與仁波切,各種胡因夢,各種克里希那穆提,知道的這是朋友圈,不知道的還以為是機場書店呢。

而這一切,亦曾發生在開心網和微博之上。

從「強關係」走向「弱關係」

以「強關係」為主打命題的微信,其實從進入營銷的那一刻,就成為了一直用來做反面典型的微博式「弱關係」。

微信強大與否,早有公論。4億用戶的基數讓其在社交網絡上獨領風騷。而一個又一個朋友圈,高度精準了用戶的特定屬性,也使得微信營銷成為了一個十分時髦的話題。

當然同時,也帶來了一些麻煩。有很多用戶都發出了類似文章開頭楊樾楊樾的聲音。

營銷過度都會如此。而這和當年的微博何其相似。從本質上來說,無論微博或是微信,無論初始好友來自電話本還是即時通訊軟件或是名片上的簡短鏈接與二維碼,一個真實用戶的社交網絡,在初始狀態都是強關係的。當然,名人的社交網絡,無論是微博還是微信,其實都不在此類。

對於普通用戶來說,本質並不會變,因為無論哪種應用,都是一個社交平台,是和現實中的熟人或半熟人交互生活點滴的地方。

但一旦粉絲積累日益增多,一旦微信或微博開始走向營銷之時,這一切就開始改變,改變成一個表面上在交互,實際上充當著公告板用途的偽社交平台。這時候,很多朋友圈就開始變質,變質為一個教主和若干教眾的傳播與被傳播關係,而非通常意義的朋友了。

知名的微博走過了這一歷程,而如今有些朋友圈也在逐漸步入這一歷程。不過是又一個社交網絡的循環而已。

沉澱 循環之後的輪迴

用戶難免迷茫,不可避免的,朋友圈裡人越來越雜,信息越來越亂,到底在沉默中沉默還是在沉默中爆發?

答案很簡單,微信走過喧囂期之後,逐步沉澱,形成興趣點和需求點分眾的社交網絡,就如開心網已經完成和微博正在完成的那樣。

說微博正在完成,是因為以媒體屬性為基本特徵的微博的用戶已經開始沉澱,尤其是新浪微博,他們不再盲目收聽著各種認證微博和段子大號,而是開始減少信息的來源,精準信息的需求和交互。而微博的主要信息發佈者們也開始沉澱,他們開始發現,其實社交網絡的核心還是交朋友,而非發信息,他們開始有選擇性的和熱心粉絲們建立從陌生人到半熟人乃至熟人之間的聯繫。他們之間,有一種強有力的信息傳播紐帶,這就是准媒體屬性,一個其實從微博登場開始,就已經為其社交網絡基本設定所左右的結果。

說開心網之類的早期社交網絡已經完成,是因為微博、微信經歷的一切,它們早已經走過。所不同於微博的媒體屬性和微信的即時通訊屬性的是,它的路線也按照最初的原始設定,有著強烈的遊戲屬性。用一個並不太嚴謹的形象比喻來簡單劃定,我們可以認為,微信上的用戶是在打電話、發信息,新浪微博上的用戶在正襟危坐、坐而論道,而開心網上的用戶,則是在遊戲、在嬉戲、在休閒,儘管這些用戶其實只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用著不同的社交網絡。

而從發展軌跡來說,也是三個階段的分野。微信目前的用戶如果大體視之為從眾型,那麼即將完成沉澱的微博則是忠誠型,而早期社交網絡則已經進入理智型。其過程則都是從一窩蜂殺將進去、到根據自己的需求逐步分化,形成一個又一個關係或強或弱但興趣點卻高度集中的「朋友圈」。

因為經過多年的積澱,類似開心網之上的用戶之間,已經完成了相互之間的友情積澱,這些用戶更理性、更懂生活、也更注重情感交流。可以預測的是,開心網正在從一個大眾化的泛社交平台向網友與朋友親密溝通、深度互動的小眾化平台轉變,雖然總體分享量較少,但是用戶溝通的深度會更大。

從強到弱,再從弱到強

這種理智型,最終就形成了社交網絡上用戶與用戶之間信息交互的分眾。儘管這批用戶可能同時也在使用著微博和微信,但在開心網之類的早期社交網絡上,經過沉澱,他們在這裡所表現出來的用戶行為,往往對生活品質要求高,有自己特定愛好,特定興趣,偏理性、偏成熟、心態開放並且積極,喜歡深度互動與溝通,屬於都市生活家。

簡言之,社交網絡的主力用戶和他們的粉絲關係,必須也必然走過三個階段——從強關係到弱關係,再由弱關係回歸強關係。而即使是同一批網友在不同的社交網絡上,因為其成熟度和沉澱度的不同,也必然經歷這三個過程,並呈現出在同一時間在不同平台完全不同的行為特徵,而這種特徵,也帶來了實際功效的不同。從傳播的角度來說,同樣的信息在三個平台上,其精準效力和傳播到達與轉換率,也就形成了三個層級,同樣,也是從眾、忠誠和理智這三個詞彙所一一對應。

誰都有弱點

但同時,無論是哪種社交網絡,都有自己的弱點,如開心網上,最受用戶歡迎的應用是:照片、記錄、禮物、休閒類應用(電影、音樂、讀書)、社交遊戲,顯而易見,這樣的社交網絡很休閒,休閒沒什麼不好,就是很難形成象微博那樣的話題性爆發。因此在國內的社會化分享工具提供商JiaThis最新發佈的《2013年5月國內社會化媒體分享數據排行報告》顯示,其分享百分比為5.15%,名列國內社交網絡第6,而排名第一的新浪微博為17.86%。

同時,微博上儘管也加載了類似開心網之上的諸多休閒應用,但卻使用率較低,特別是微遊戲上,總是空落落的,用戶對微博的主要需求,就是話題、媒體、傳播,其他的就變得有些無足輕重了,也使得其盈利成為了難題;而微信,所謂強關係向弱關係轉變中,公信號的公告板形式和稀薄的交互效果,讓人難免有回歸官方網站的留言簿之感。

當然,微信很快會進入現在微博的狀態,就如微博正向開心網之類社交網絡的狀態進軍,只是,這還需要時間。且和移動與否——無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409

未來農夫比投行家更吃香 分析稱金融業未來或走向沒落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6776.html
 作者:溫天納

【溫酒論道】若從創造更多的食物著眼,修讀農業科目,就能把握未來農業大發展這一歷史機遇。

筆者心中一直有一對比喻:「投資銀行如獵人,商業銀行如農夫」。這對比喻比照著看,凸顯了投資銀行業務的特徵:與傳統銀行的存貸業務的穩定性不同,投資銀行的業務高度不穩定,近年來隨著競爭加劇,這種不穩定性更加突出。

筆者認識一位投資銀行的女性中層人員,去年底她向筆者訴說自己的苦況,結果她在今年年初就加盟了一家在香港新設立的投行。近日,她拜訪筆者,言語間絕無絲毫喜悅,只是表示了新公司或許容許她在業內呆多幾年。

筆者聽罷,也搖搖頭,勸告女性友人,勉強留在投行有何作為?既然這位女投行家早已對該工作失去興趣,若只為了錢,又有何意義?來日方長,既然工作不稱心,為何不尋找一些更有前途的工作去發展?

有趣的是,筆者早前讀到一篇文章,主人公是一位歐美重量級金融界人士。在他的心目中,金融市場已經失去魅力,他勸告同學們在挑選大學學科的時候千萬不要選擇金融系。

投行如獵人。而上文提及的金融界前輩並沒有勸勉同學們去當「獵人」。相反,他勸告同學們應該去當「農夫」,因為農業在未來將會是全世界最有前途的科目。他認為金融業的發展將迅速平淡化,最終沒落。

在環球市場在去槓桿化的同時,金融行業的剩餘「水分」也將被擠走,投資銀行家賴以為生的市場流動性也將隨風而逝。一份每天要通宵工作的「投資銀行」職位,若沒有花紅,又朝不保夕,最終誰長期堅守?

投資銀行業有著非常明顯的行業特徵,入行已經不容易,堅守必然更難。一個沒有背景的大學生就算可以入行,也要捱20年才可以獨當一面。當你有議價能力的時候,若遇上2006年、2007年的繁華盛世,你當然可以將數百個月的花紅裝進自己的口袋;但是若你遇上2008年的金融海嘯,換來的可能是零花紅,甚至是裁員。

金融市場從上世紀70年代到2008年為止的確十分興旺,但是在目前去槓桿化的潮流中,金融業也將萎縮,銀行家的發展大為受阻。至於大學生應否改行選擇去務農,這點就要商榷一下。

世界上選擇商科甚至是修讀MBA課程的人的確不少,單是美國每年就提供了超過20萬個MBA學位,再加本科和在環球各地修讀相關課程的朋友們,每年准備加入金融行業的總人數可能達至數十萬,大家一起爭飯吃,競爭自然激烈,擠入金融圈子裡的大學生很容易會被趕入絕路。

歐美市場是資本市場的大本營,可是當地政府持續向金融行業施壓,不斷推出新的監管條例,大幅減慢市場的發展,銀行家實在難以生存。已經入行的沒法選擇,尚未入行的准大學生,尚有其他選擇,若改弦易轍為時未晚。

要不要放棄投行而選擇務農?冷靜分析,去當農夫的理由的確充分:目前沒人喜歡修讀農業科目,中國崛起,環球對食物需求大增,加上沒有人願意當「農夫」,導致發達國家的農民大部分都已達古稀之年,人力資源上已經出現斷層,整個行業將面臨人才短缺的問題。在新興市場人口不斷上升的同時,食物卻供不應求。因此,若從創造更多的食物著眼,修讀農業科目,就能把握未來農業大發展這一歷史機遇。

未來獲得巨額花紅的可能不再是投資銀行家,在馬路上開著跑車風馳、在米芝蓮餐廳豪吃的,可能也不會再是投資銀行家。因為在這場龜兔賽跑當中,最終跑贏的可能會是「農夫」。 (作者係香港資深投資銀行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72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