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貝萊德CEO:央行們憑什麽抨擊機構瘋搶風險資產,這都是你們逼的!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939

iTLQCDj6uE20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貝萊德(BlackRock)首席執行官Larry Fink認為,正是央行們推出的越來越寬松的貨幣政策和越來越緊的金融監管一手造成了今天的市場格局,也推動了投資者買入風險資產,所以,他們應該停止批評投資者。

最讓我恐懼的是那些正被熱烈討論的事情。美聯儲或者國際清算銀行都在說“市場存在泡沫”,“私營部門購買了資產,享受到了低利率所帶來的長期流動性優勢,但對那些沒有享受到的人而言則是一種損失”。現實是,盡管他們在指責市場,但他們並沒有承擔起任何責任。

他們應當說“OK,我們所有人都要為此負責,如何來一起解決問題?”而不是責備市場。

實際上,如果你看那看央行們的行為就知道,他們從債務人那里獲益,令儲戶蒙受損失……我們就從來沒有指責過這一點。

貝萊德是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其資產規模高達4.3萬億美元。以往,貝萊德對監管政策不怎麽抗拒。然而,政治家和央行們推出的應對危機的措施令貝萊德這樣的市場參與者受到沖擊,這家公司由此轉變為試圖影響政策的一股強大力量。

貝萊德對影響政策決策者的興趣比較有限,它希望避免被打上“具有系統重要性”的標簽——因為這可能引發一個新的監管設計,那將可能導致更密切的監管和更嚴格的資本要求。

Larry Fink還認為,決策者們甚至應當避免使用帶有輕蔑語氣的詞語:“影子銀行”——正是由於傳統銀行的活動受到了嚴格的監管限制,才使得對沖基金和保險公司能夠幫助填補銀行留下的空白。

他們實際上有助於社會。他們提供那些銀行無法再釋放的貸款。監管機構創造出了當前這樣一種市場環境,監管者們是這樣說的:“社會需要更多保護,銀行需要更多資本,我們需要被保護。”因此,很多人被擠了出來,他們無法申請到銀行貸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808

貝萊德CEO:美股“洗洗更健康”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721

dbpix-dbconf-fink-tmagArticle

貝萊德(BlackRock)首席執行官Laurence D. Fink說,美國股市上周出現的拋盤使得股市進行了一輪清洗,讓股票成了短期內無意清倉的投資者的投資佳選。

上周盤中標普500指數一度大幅下挫4.5%,但周三開始反彈,最終周跌幅收窄至1%。

“身為長線投資人,是的,我會買進股票,”Fink昨天在彭博電視Erik Schatzker訪談節目中說。”這只是市場調整,我們需要調整來對市場進行洗盤。”

Fink指出,近期股市“失血”是因為熱錢及擁有杠桿的對沖基金造成的,他建議杠桿產品需要更多的監管。

Fink是在紐約的Robin Hood投資人會議上作出這番表述的。貝萊德是全球最大基金管理公司,帳下管理著4.5萬億美元的資產。億萬富豪對沖基金 經理人Dan Loeb和Paul Tudor Jones也出席了這次為期兩天的會議,其在會議上提出的看法與Fink的觀點相似。

Fink說,上周股市劇烈震蕩並遭遇重挫,為此他接到許多來自全球各地監管機構的電話。從9月18日到10月15日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標準普爾500指數從頂峰大幅下挫了7.4%,經濟數據不佳再度引發市場對全球經濟趨緩的擔憂,此外,埃博拉疫情也讓投資者頗感不安。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019

貝萊德:油價跌得狠 調倉需趁早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472

ijOJjB4dxE.A

貝萊德基金經理Sam Vecht 稱,油價驟跌使得基金經理的投資者組合顯得“過時”,同時錯失了從土耳其到印度、印度尼西亞等新興市場國家的投資機會。

負責歐洲新興市場基金的Vecht表示,原油價格6個月內暴跌36%,減少了能源進口國的能源成本,允許這些國家的消費者把更多的錢用在其他地方,但是許多投資者並未及時在持倉上做出相應調整。

他認為,歐洲就出現了這種情況,基金經理仍然有待提高工業品生產商和消費品生廠商等受益於油價下跌行業的持倉。

Vecht上月28日接受彭博社的電話采訪時表示:

無論你身在歐洲還是美國,無論你管理的是什麽樣的基金,油價在110美元時建立的投資組合不同於油價在70美元時適用的投資組合。我們認為,很多人尚未對他們的持倉作出調整以反映(油價的)這種變化。

Vecht稱,貝萊德已經增加了對能源凈進口國的投資,並削減了俄羅斯等大型能源出口國的投資。此外,他還表示,貝萊德還看多東歐和西歐,對於這些地區來說,油價下跌相當於意外的刺激。

貝萊德預計消費者從能源價格下跌中省下的錢將被用於其他商品和服務,從而刺激消費增長。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716

不誠信的代價:前貝萊德高管逃票被禁業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024

前貝萊德董事總經理Jonathan Burrows因逃票而被英國金管局(FCA)禁止從事金融相關行業。FCA在申明中表示Burrows不符合核準代理人的行為準則。

FCA執法與金融犯罪主管Tracey McDermott表示,“從業人員必須一直保持誠信,如果有人違法了規定,我們就會采取行動。” 為了挽回整個金融行業的聲譽,FCA提高了行業準則的要求。此前內幕交易等醜聞導致監管層面臨公眾質疑。

2013年11月19日Burrows在乘車時未能購買全票,他試圖利用短途票離站。全額票價應為21.50鎊,而Burrows僅購買了7.2鎊的短途票。

Burrows向FCA承認了上述行為,並認為他的行為十分愚蠢。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704

貝萊德唱反調:明年“美元大牛市”未見得來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589

今年美元對其他主要貨幣普遍上漲,共識預期明年美元會繼續上揚,迎來大牛市,因為明年美聯儲會開始加息,美國產油量增加將使貿易逆差收窄、石油進口量減少,同時日本央行將延續超級寬松,歐洲央行將大範圍購買主權債券。

但全球資產管理巨頭貝萊德(BlackRock)在明年的投資展望報告中警告,上述共識預期有誤,目前人滿為患的美元多倉“意味著,即使對美元牛市有些微失望,也可能引發美元拋售。”

該報告指出,看漲美元的觀點已體現在期貨市場的持倉中,押註美元對歐元上漲的交易看來特別擁擠,多空倉的差距接近3個標準差。

以至少五年為期間觀察,貨幣的波動通常與利差、全球央行不同的貨幣措施等基本面相符,但中短期就未必符合。哪怕在美元的長期上漲期,美元也可能遭遇短期下挫。正如貝萊德上述報告所說:

“找對方向是一回事,找對時點是另一回事。”

貿易加權美元的升值周期往往持續六七年,現在的問題是,美元上漲期間並非坦途,可能有回調起伏。如下圖灰色陰影部分所示,1973年以來美元指數經歷過兩次大漲。貝萊德認為,現在正處第三次大漲期,但要小心中途“氣陷”(air pocket)。比如在上次升值周期,從1998年8月到1999年10月,美元指數跌幅達到7%。

美元,QE,美聯儲,牛市

所以,明年美元走強可能還並非定數。除了做多美元的交易擁擠,貝萊德還提到市場等待貨幣政策信號才行動的趨向,即只有在美聯儲真正開始加息後,美元才會走高,否則市場會按兵不動。

如果美聯儲以美國經濟增長令人失望為由拒絕加息,美元多頭可能面臨更糟糕的結果:美國經濟增長停滯,美聯儲可能發起第四輪QE。屆時美元將恢複過去幾年的常態,再次大跌。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514

貝萊德CEO:如果瑞郎升值不拖累瑞士經濟 歐元就有大麻煩了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685

貝萊德CEO Larry Fink近日表示,如果瑞郎升值並未導致瑞士經濟出現衰退,那麽這對於歐元來說將會是一個極大的壞消息。因為德國可能重估歐元存在的必要性。

Larry Fink在出席達沃斯論壇並接受彭博電視臺采訪時表示,

以出口為導向的瑞士經濟如果在瑞郎大幅升值後依然保持強勁,那麽這就意味著貨幣升值(高估)所帶來的問題並不如市場所想象的那樣明顯。而這可能會對歐元的存在前景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

圍繞德國是否應該使用歐元(留在歐元區)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止過,一個主流的觀點是德國選擇離開歐元區並使用德國馬克的話無異於“自殺”。因為馬克勢必會出現價值重估,在目前歐元的水平上升值20-30%。

一旦瑞士的“試驗田”能夠帶來理想的經濟結果,那麽我相信德國對於歐元的存在和使用可能會有更多的討論。

未來一段時間我將會持續關註瑞士經濟的表現。在瑞士央行的決定公布之後,我認為瑞士經濟將面臨衰退的考驗。如果瑞士沒有出現經濟問題,那麽這對於我而言將會是一個大問題。

本月瑞士央行意外宣布放棄歐元對瑞郎1.20下限,導致瑞郎大幅升值超過30%。以出口為主的斯沃琪集團和歷峰集團紛紛以提價應對。瑞士政府則表示,央行放棄匯率下限的舉措對於出口商和旅遊業而言是個挑戰。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491

獨家公開!貝萊德執行長芬克提示三大泡沫 全球資產管理龍頭的一封預警信

2015-04-27  TWM  
 

 

貝萊德集團執行長芬克每年四月發表的報告書,是全球投資環境的重要風向球。有別於過去幾年的樂觀,他看待今年充滿風險意識,包括貨幣政策、人口長壽化、外匯巿場波動等三大危機,將牽動全球經濟樣?。

撰文‧周思含

編按:作為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的掌門人,貝萊德集團主席暨執行長勞倫斯.芬克(Laurence D. Fink)的每次發言當然都是備受矚目,而每年四月,他親自執筆的「致貝萊德股東報告書」,更被認為是全球投資環境的重要風向球,屢屢被國外媒體大幅報導。

今年的情況有過之而無不及,早在報告書正式寄抵貝萊德股東信箱的前一周起,市場已紛紛揣測今年芬克將有別於以往的論調,不同於過去幾年對投資市場普遍以正面論斷,看待未來一年,他的字裡行間充滿風險意識。

本刊獨家取得芬克這份在四月十七日正式寄達貝萊德股東信箱的報告書,在信件中,芬克談論的內容層面固然包羅萬象,但的確圍繞著一貫的核心軸線,泡沫危機與風險。

以下即為芬克「致股東報告書」的重點摘錄,其中,你或許無法得到資產配置的具體建議,但他對於泡沫危機的風險提示,絕對值得每一位投資人放在心上:各位股東夥伴,這個世界的經濟樣貌正被重新塑造著。

各國之間的分歧與差異顯然已經愈來愈大,經濟成長率、貨幣政策、資產價格,都正朝著彼此不同的軌跡發展著……,這些現象,在在都對全球金融市場造成波動,當然,也會帶來新的風險。

今天的投資人儼然已經面臨各種挑戰:利率處於歷史低檔(甚至是負值)、央行政策比市場基本面更受投資人重視、貨幣匯率波動增加,再加上石油價格急劇變動等等。

危機一:QE競賽

資金被逼入高風險巿場

美國聯準會(Fed)正準備調高美國的利率,儘管如此,利率長期走低的氣氛依然濃厚;另方面,歐洲央行採行量化寬鬆政策,則使得歐洲債券的殖利率降到負值。這些央行政策能讓民間的借貸成本保持低檔水準,但它也帶來了另一層面的影響:為了追求足夠的收益以支應未來生活,投資者已經被迫提高他們的風險承擔。

政治人物、央行官員們心裡當然都很清楚,資產價格泡沫是嚴重的風險來源,然而,我們今天所面臨的資產泡沫,卻也正是積極貨幣政策所造成的結果。投資人為了應付未來的債務而追求收益,紛紛轉至信用評等較低、存續期間較長的資產,這不僅會讓某些資產價格創下新高,資金也比過去更集中於波動性劇烈的市場。

不過,貨幣決策官員似乎沒有意識到投資人現階段面臨的兩難:按兵不動,不考慮未來;或者,持續追求收益,助長日益膨脹的泡沫。這種不顧一切追求收益的行為,成為當今金融系統最主要的風險,假如央行官員和主管機關真的希望降低系統風險,就不應漠視我們共同承受的此一重要風險。

危機二:長壽化

退休金準備需求暴增

至於一般勞工們面對的挑戰,不僅是科技日新月異發展而來的勞力自動化,更要面對當今最主要的社會、經濟課題:人口長壽化。

人口長壽化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首先,它重塑就業市場,年輕人愈來愈難進入職場;再者,由於需要較高照護成本的病人增加,也讓醫療保健的性質和成本增添不小變化。

對個人來說,當長壽趨勢伴隨著當前分歧的經濟展望、下降的收益,以及經濟成長趨緩,結果就是「投資不足」;對政府而言,也同樣面臨各式各樣的政策挑戰,例如:退休計畫過分慷慨的國家,可能面臨承諾跳票的風險;對退休者毫無保障的國家,則可能面對嚴重的貧窮和社會動盪等問題;處於中間的國家,像是美國,當初制定的制度並未將壽命大幅延長的情況列入考慮,同樣處於投資不足的困境。

於是,尋找收益的資金水位愈來愈高,這種情形也會愈來愈加劇。比方說,為應付壽命延長和醫療支出暴增的需要,企業擴大退休基金的規模;同樣地,個人也增加資金準備;而當保險公司制訂新保單時,收取的保費也需要進行投資,以支付未來的償債責任。

對於年屆退休的人來說,現在的難題是:該把現金存在銀行,收取接近零或負的利息嗎?還是要把資金交給亟需爭取資金,能提供保證收益產品的保險公司?或者要在應該尋求收益的時候,反而選擇涉險,追逐資本利得呢?

貨幣政策分歧除了對利率和風險構成影響外,也增加貨幣市場的波動。

危機三:美元獨強

削減美國企業競爭力

二○○八年金融危機以來,美元指數較二○○○年的高點貶值了四○%,為美國強化競爭力與走出經濟衰退,提供堅實的後盾。然而,隨著經濟情勢及各國央行政策分歧,外匯市場進入史上最波動的時期,去年七月以來,美元在幾個月內對一籃子貨幣升值了二五%,使得競爭力被削弱。

美元相對於其他貨幣的價值波動,正對美國企業的全球競爭力產生迅速且實質的衝擊。儘管美國並不是一個過度偏重出口的經濟體,但許多大型及最具影響力的企業卻是仰賴出口。我們相信,美元獨強的趨勢已經開始削弱企業決策者面對未來的信心。

接下來的影響是,美國企業對未來的投資動作將趨保守;當然,企業對於未來的獲利預期,恐怕也將有所折扣。

勞倫斯.芬克

(Laurence D. Fink)現職:貝萊德主席暨執行長經歷:第一波士頓公司董事總經理、2011年《金融新聞》「十年最優秀行政總裁」、2005年《霸榮》「全球最優秀行政總裁」之一學歷:加州大學洛杉機分校

(UCLA)MBA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980

貝萊德執行長致500大企業:別再狂發股利 搶先看!華爾街之王獨家投書精華

2016-02-29  TCW

投資未來才是王道!芬克呼籲企業拋開短期資本市場壓力,當台灣企業持有現金創近十年新高,這些錢怎麼用,攸關成敗。

「不要再追求EPS(每股稅後盈餘)」!

二○一六年才開春兩個月,全世界資本市場還在沉浸處於悲觀氣氛,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執行長芬克(Laurence Fink)卻獨家投書本刊,致企業的執行長們,要大家「不要再無限制的發放股利」、「不要再實施庫藏股」、「不要再追求EPS」。

芬克掌管的資產將近五兆美元 (約合新台幣一百六十兆元),他的一通電話,可以直通華盛頓。從美國財政部、聯準會,到淡馬錫控股,再到全球最大主權基金阿布達比投資局,全是他的客戶。

做為喊水能結凍的「華爾街之王」,芬克說:「總要有人敢站出來講出不同的聲音!」

警訊:不改變就淘汰企業平均壽命不到18年

他指出,標準普爾五百大企業平均壽命不到十八年,這代表公司若僅靠單一或少數產品業務,不根據生態系統的變化隨時做出調整,不斷再生,很快就會被淘汰。在芬克眼中,像網飛(Netflix)、亞馬遜、陶氏化學,就是能拋開短期資本市場壓力,發展長期策略的公司。

曾在華爾街創業成功,公司資金規模達兩百億美元,中華開發前副總裁胡一天分析,芬克的言論,代表當前具成長潛力的投資標的越來越少。胡一天指出,當企業把現金都拿去發股利、買庫藏股,等於是在投資「過去」。

企業經營本就在長短期之間,須取得最佳平衡。當台灣企業手上現金創近十年新高,卻未見在人才、技術、基礎設施上有新投資,芬克此時提出的論述,對台灣投資人與企業而言,確實值得警惕與思考。

這封信件長達八千多字,以下是濃縮摘要:

過去幾年,我在寫給美國大型企業執行長的信中提出呼籲,希望企業執行長能抗衡短視主義。這對貝萊德大部分為達成退休等長期目標而儲蓄的客戶,以及全球經濟來說,仍然無比重要。

〇九年以來,標準普爾五百大企業股利分配,占其獲利的比重已經達到新高,而在一五年第二季,庫藏股的實施在十二個月之內增加了二七%。我們當然支持將多餘的現金還給股東,但不應該以犧牲能創造長期價值的投資為代價。

經營:須有長期思維發展策略重於EPS預測

我們呼籲,每位執行長每年向股東提出,能創造長期價值的策略性架構。企業的年度致股東報告書,以及其他對股東的溝通太過著重於回顧過去,而在闡述經營團隊對未來願景的看法和計畫,卻做得不夠多。

我們也呼籲企業停止提供每股獲利預測。目前,市場過度執著於每季獲利的文化,這與我們所需要的長期思維完全背道而馳。

長期發展並不代表要犧牲掉財務透明,而是希望執行長在財務報告中,更注重交代策略性計書的進度,而不是在每股獲利數字上錙銖必較,或是想盡辦法回應分析師的預期。

一旦有了長期發展策略,企業的財務報告就可以成為建立長期行動的基石,而不是僅淪為助長短視主義的工具。

呼籲:短視主義要改仰賴稅制、融資機制配合

當然,要扭轉短視近利的文化,不能只靠執行長和董事會,還需要仰賴有遠見的決策者,在兩大領域上進行革新:

首先,以資本利得來說,一年並不符合長期持有的標準,我們需要一個鼓勵長期投資,亦即至少持有三年,並隨著持有期間每年遞減(在十年後可以降到零)的稅制。

第二,基礎建設不足,同樣也會威脅企業成長。在這個全球發展極度不平等的時候,基礎建設的投資及其帶來的創造就業等利益,是全球多數新興市場成長的關鍵。當政府支出緊縮時,企業與投資人應倡導發展民間融資機制,以填補龐大建設需求。企業領袖一直是經濟前景樂觀的源頭。當資本市場、政治環境和整個社會充斥著不安和不確定時,投資人格外需要有長期目標的遠見、以及為達成永續成長目標所需要的公共政策。這些挑戰的解決方案就在我們手中,希望與各執行長一起努力,共同找出答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397

他用大數據 精準預言美股復甦 「三國迷」沈宇青 如何主導貝萊德投資方向?

2016-05-30  TWM

當今華爾街最會運用大數據的一號人物,自信能解讀全球各地消費者的心, 面對龐大的資料庫,他如何去蕪存菁抓出商機,關鍵就在「回歸人性」。

今年初,全球對美國經濟疑慮四起,衰退雜音不絕於耳;市場人士甚至呼籲,美股將進入熊市。但他卻篤定地說,「美國經濟絕對沒有想像中那麼糟。」他建議公司旗下基金對美國的持股部位不須減碼。半年後證明,道瓊指數從二月低點上漲至今已逾一成。

他是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科學主動股票團隊主管沈宇青,同時也擔任貝萊德新興市場部門主管;至於他在半年前對美國股市的堅定態度,則是來自於大數據。「美國消費其實還蠻穩定,雖然對大件物品,像汽車、家電興趣微幅滑落,但並非大幅下降。」沈宇青如此「翻譯」著從龐雜數據裡讀到的關鍵訊息。

作為全球資產管理業的龍頭,貝萊德全球員工人數約一萬三千人,管理的總資產規模達到四•七兆美元,團隊投資專才臥虎藏龍;但來自中國,今年僅四十六歲的沈宇青,已成為左右集團投資方向最重要聲音之一,內部同事形容,「主動股票投資方面,他可說是集團總裁芬克(Larry Fink)最重要的左右手。」如果說,貝萊德集團是資產管理的霸主,那麼,用數據分析、提供集團投資方向的沈宇青,或許就可說是當今華爾街、乃至於全球投資市場最會運用大數據的一號人物。

天生數據控

好奇心與科技DNA扎根

「我無時無刻都想知道,全世界消費者在想些什麼、做些什麼;透過大數據研究,某個程度來說,就能預知消費者行為,而這樣的購物傾向,放諸四海皆準,我可以解讀全球每個地方。」談投資,沈宇青的情緒多半理性平和,但只要談到大數據,他的神情立刻轉變,既像是個興奮的孩子,卻又像是爸爸在談自己的孩子,話匣子一開就說個沒完。

「我們數據庫越來越大,所有新聞報導、券商研究報告,或全世界交通資訊,一切相關的、不相關的,全放在一起,所有數據我們都感興趣。」沈宇青不否認自己是個「數據控」,但他也強調,只是「數據控」,並不足以挖掘出大數據背後的祕密,更重要的,是「回歸人性」。

完美結合數據與人性,正是沈宇青能用數字解碼世界的真正原因;而所謂的人性,首先來自於他的好奇心,或者應該說,從小,他的父母就積極培養沈宇青對這個世界的種種好奇。

「我爸爸是大學教授,他最常跟我說,周末沒有必要再讀課本了,要讀些跟學習不相關的書,鼓勵我多接觸些『野書』。」他回憶,自己兒時最喜歡的一本書,是充滿算計、謀略與人性的故事,『三國演義』啊!其中,我最崇拜諸葛亮。」像是命中注定似的,沈宇青現在的工作,倒也有點像是諸葛亮,總是得從各種變化當中「算」出令人拍案的謀略。

當時的廣泛閱讀,開啟了他的另一個世界;但好奇心真正獲得滿足,則是在赴美求學之後。

沈宇青的母親,也是電子工程方面的大學教授,一九八六年,利用赴美國工作的兩個月時間,順便帶著沈宇青去美國拓展視野,「她覺得這樣的開放環境對我更好。」九一年,沈宇青在中國念大學到一半,就決定轉學到美國;之後兩年大學生活,「對我來說簡直眼界大開。」他說,「美國的大學雜七雜八,什麼都學,越學路越寬;跟中國的學科教育體制,越學越窄,形成明顯對比。」

實務與理論融合

定期在紐約大學教書

沈宇青向來不是個「死讀書」型的學生,到美國後不久,便開始打零工,一方面是想賺些零用錢,但更重要的,想藉由這種方式探索這個沒看過的新世界。

他從學校餐廳、保全人員、到中文家教、幼兒保姆,做過十多種不同類型工作。

大學畢業後,他繼續攻讀碩士,取得學位後,九七年踏入金融圈,展開投資生涯;他的第一份工作,是摩根大通避險基金風險管理及總經投資研究。同時,他也持續深造,一路念到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金融及國際商業博士;「博士學位拿到後,我才發現學歷越高,知道的東西越少。」為避免自己一輩子關在學術象牙塔,他積極走出校園,目的就是希望能將理論與實務充分融合。

「金融投資需要實務經驗,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我對理論、數據研究,及實務方面都很有興趣,現在能同時兼顧,定期去紐約大學教書,已是最理想的狀態。」二○○四年,沈宇青離開摩根大通資產管理公司,當時他已是絕對報酬及資產配置全球負責人;同年他轉戰巴克萊全球投資(BGI),從資產管理核心人物,變身成為投資管理要角;服務對象從基金零售客戶,到專業機構法人,操作獨立性及自主性也更高。

○九年,貝萊德以一三五億美元收購巴克萊,此時沈宇青已擔任巴克萊亞洲及新興市場投資主管;約莫也是在這個時候,沈宇青開始思考大數據運用在投資領域的種種可能,帶領自己的團隊接觸大數據研究。他回憶當時,「看到任何數據都會驚喜,沒有不喜歡的數據!」像是諸葛亮參透了天時地利的玄機,那是一種如獲至寶的心情。

「以前,美國學術機構為了解五十個州的消費者購物傾向,得花一個月時間,打五百通以上電話進行調查。現在要買車,消費者就會上網研究,搜尋汽車評比資料。

這樣的數據運用在投資方面,更快、更全面,也更有用。」沈宇青興奮解釋著大數據對投資判斷,所帶來的革命性改變。

人腦獨立思考

駕馭大數據會更上手

唐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曾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對沈宇青來說,在此階段,只進入第一重「看山是山」境界,在浩瀚數據中,研究團隊曾因誤用數據,而在投資市場四處碰壁。「大數據資訊量大,但雜訊也多,如何去蕪存菁,才是關鍵。」他舉例,有些員工會在網路上批評公司,如果問題是「公司短期風險是什麼」,那麼,這些資訊並不會被篩選出來,因為員工不滿,並不會立刻造成公司麻煩。但如果你問,影響公司的長期因素有哪些?員工在網路的惡評,就會成為值得注意的資訊。

可能繞了一些彎,或多走了一些路,沈宇青洞察世事後,反璞歸真,現在面對大數據虛懷若谷,但更重視人腦的獨立思考價值,「不要看我是研究大數據的,但我們家裡沒有電視,女兒們很少在滑手機、平板,連『小數據』都沒有。」他坦言,與女兒相比,自己生長環境能接觸更多實際的東西,透過書本,或玩新遊戲,或見新朋友,都能引起他的好奇。

相較於現在的成長環境,數位、單面向的傳輸方式,思想容易受限、不夠寬廣,未來想要駕馭好大數據,也很困難。

小時候,沈宇青總愛幻想著諸葛亮的「運籌帷幄中、決勝千里外」;現在,他則是用電腦蒐集運算資訊、用人腦精準判讀,然後,調度全球億萬資金。在他身上,你會重新認識大數據的運用哲學,只有回歸人的思考主體,大數據才有意義。

撰文 / 歐陽善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318

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投資人無法繼續無視氣候變化

無論氣候變化是否屬實,投資人總是要掙錢的。

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管理資產超過5萬億美元的貝萊德集團(Blackrock,又稱“黑巖集團”)發出了名為《讓資產適應氣候變化》的報告。該公司在其中首次提出,投資人無法繼續無視氣候變化,氣候變化的影響將會越來越明顯,並從自然、科技、政策和社會四大層面提出建議“全部投資人都應該在投資過程中融入氣候變化意識”。

這份由資產管理公司發出的旨在呼籲重視氣候變化因素的報告,向全球的投資者提出了一個鮮明的觀點:無論氣候變化將造成何種影響,若應對及時,投資者都是可以從中盈利的。

“有人可能還會質疑氣候變化背後的科學,但是所有投資人都面臨著快速收緊的氣候相關政策法規與技術的幹擾。”黑石集團副主席西德布萊德(Philipp Hildebrand)指出,“結合我們的經驗和研究,我們認為提高氣候變化意識並不需要投資人在收益最大化這一傳統目標上做出妥協。”

在報告中,貝萊德集團給出投資建議:長線投資者應關註氣候變化對不同區域的經濟影響,短期投資者則可以關註監管政策,研判可能受益或就此衰落的行業,而資產擁有者應特別註意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偏好轉變,這將給他們在投資中“去碳化”帶來社會壓力。

(各國承諾到2030年實現的減排目標)

在氣候變化造成的地緣風險中盈利

上述報告提出,在當下,氣候因素及其價值一直未得到應有的認可和體現。但這一點必須改變,因為氣候變化的影響將會越來越明顯。

貝萊德集團引用了以往《斯特恩報告》中的估算指出,到2100年,氣候變化對全球生產總值(GDP)的影響有可能達到5%-20%。在不遠的未來,除了上述經濟影響之外,更加頻繁和加劇的極端天氣(暴風雨,洪澇幹旱等等)也將影響資產和各經濟體。

譬如,目前有研究已經指出,在平均溫度超過15攝氏度時,如果平均溫度每上升1攝氏度 ,日生產力將下降1.7%。貝萊德集團指出:“我們可以看到在未來有巨大的經濟損失。”

該報告還指出在過去的10年中,極端天氣在全球造成超過10億美元損失的次數越來越多。而氣候變化的持續將對海岸線城市房地產、農業和在脆弱地區擁有供應鏈的公司造成很大風險。不過,即便如此,並不意味著投資機會的缺失,實際上,投資者依然可以在氣候變化造成的地緣風險中盈利。不過由於氣候變化對各地造成的風險不同,資產管理公司往往難以在此方面形成統一模型,貝萊德集團對此建議,在未來繼續發展對地緣風險和機遇的投資模型的同時,目前要專註於具體問題具體的分析,在規避候風險時尋找交易機會。

譬如,許多東南亞低於海平面的城市都將面對洪水沖擊和經濟損失,但包括加拿大和俄羅斯等原本寒冷的地區,氣候變暖卻有可能帶來經濟紅利。

在氣候變化促成的能源技術進步中盈利

因氣候影響處在危機中的企業與資本需要進行轉移,這也創造了大量的投資機會,同時應對氣候變化還促成了大量新技術研發:能源儲存、電動汽車或者提高能源能效的各種技術等等,這一切都將給傳統產業帶來沖擊。

譬如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如果2025年有2500萬輛電動車投入使用,這將省下近100萬桶原油,大概等同於2016年全球增長的原油需求,這將對石油價格造成巨大沖擊。

該報告並指出,新能源自2007年以來,其全球產能已經翻倍至16%,低碳能源不僅更有競爭力,而且也不那麽依賴於能源補貼了。與此同時,可再生能源使得消費者可以提前20年鎖定能源價格,無需處在大宗商品價格的動蕩之中,這一轉變為投資新能源和相關的基礎建設設施提供了穩定的長期收入。

(2007年~2015年全球新能源產能的變化)

在氣候變化促成的監管中盈利

抑制碳排放需要在綠色基建上投入大量資金,並且需要削減化石能源補貼。同時,綠色金融是快速增長的投資機會,也是可持續基建的重要融資工具。

這份報告認為,最終大部分政府都將遵守他們的減排計劃。到去年11月底為止,共有168個國家提交了國家自主決定貢獻方案,這些國家覆蓋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近91%。近日,中美在二十國(G20)集團峰會前夜送上大禮包,兩國領導人在杭州宣布批準《巴黎協定》。

據世界資源研究所最新統計,在中美宣布加入完成批約之後,目前共有26個國家宣布批準《巴黎協定》,將參加《巴黎協定》的國家的碳排放量占全球排放的份額提高到近40%。根據規定,《巴黎協定》生效前提是由至少55個締約方批準、接受、核準或加入文書後三十日起生效,同時這些締約方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至少占全球碳排放總量的55%。

(中國、美國、俄羅斯、印度和日本產生的碳排放量比重接近全球的55%)

在全球達成應對氣候變化共識之後,具體監管政策將逐漸深入國內監管以及行業政策之中。

貝萊德集團在報告中以LED燈泡和太陽能電廠為例指出,政府監管可以改變行業的發展進程,而監管者已經開始將對氣候變化的意識作為好的企業管理指標的一部分,對於短期投資者而言,特別可以關註監管政策,研判可能受益或就此衰落的行業。

在消費者行為改變中盈利

隨著消費者對氣候變化的態度改變和意識覺醒,消費行為將發生變遷,比如不再對化石行業的資產投資行為表示歡迎。

調查機構尼爾森的民調顯示,目前有三分之二的消費者更傾向選擇那些代表了可持續發展的品牌,在2014年時,這一人數占比還只有55%。

消費者的偏好變化等因素給企業帶來壓力,加速他們在供應鏈結構方面轉型,譬如使用更少能源、節水並生產更少廢料。

特別值得註意的是,這些因素還對資產擁有者形成了同樣壓力,敦促他們在投資中“去碳化”,停止對化石能源企業的投資,並公開二氧化碳足跡等等。

譬如,在2016年4月,全球最大的主權財富基金、坐擁8630億美元的挪威央行投資管理公司就宣稱,從其投資組合中出售了52家煤炭相關公司的股份,這是其氣候變化相關政策的一部分內容。挪威國會在2015年年批準該基金出售所持煤炭相關公司的股份,其標準是這些公司有30%以上的營業額或業務活動來自於煤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0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