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24 NM
過去幾年的這個星期,我都在這裡向讀者報告我的毅行者成績,今年也不例外,不過這是最後一年,12年毅行者,夠了。今年毅行者天氣差至難以想像(毅 行者姓賴,最鍾意賴天氣),悶熱濕焗,一滴風都無,精B頭三段在惡劣天氣下仍保持到目標時間,但同時亦種下禍根,代價是在第四段要還,終於在Check Point 5剪帶退出。詳情請到 http://trailwalkerasphilosophy.blogspot.com 細閱。
12 年毅行者生涯最後一戰剪帶收場,當然是一個遺憾,我也不想選擇這結局,但由剪帶一刻到現時為止,我沒有傷感,因為我的毅行者回憶不止這一次的經驗,還包括 12年豐富充實的歡樂時光。太美好了,由一個開開心心只求完成的行山者,最後成為一個超級毅行者;我出版過兩本關於毅行者的書(《毅行出哲學》專欄繼續 寫),其中第一本《毅行者》是我覺得最驕傲的一本書;我認識了無數毅行界好友,下年毅行者當日我會到場享受剩餘的虛榮;我把毅行者帶進精電(今年精電派四 隊參賽,等於香港員工數目10%),將好東西和他人分享;最初以為只有我一個人才明白,但後來發現有很多過來人,用哲理去享受毅行者的苦與樂。太精彩了, 最後一次不能完成,只是眾多回憶中的一個,我笑過,我傷心過,我真心用功做過,我沒有太多其他要求。 12年,夠了,遇上毅行者是我的福氣,懷着感恩說再見,這刻要多謝很多人: 多謝毅行者:由一項英軍啹喀兵訓練,今天毅行者發展成每年四千人參與的大型行山籌款活動,近年甚至「出口」至外國多個城市。一百公里,四十八小時,四人同 行,九個檢查站,支援隊伍,籌款——毅行者方程式看似簡單,但一大堆數字加起來,產生的化學作用,製造出澎湃的感情。 多謝樂施會:樂施會由1997年開始接辦毅行者,今天已成為香港每年最主要戶外比賽之一。每年管理一個幾千參賽者和幾千義工參與的項目,毫不簡單,樂施會 盡心盡力,不停改進。
多謝義工:我參加了好幾年,才開始泛起這疑問:在荒山野嶺為毅行者服務的是什麼人?原來全部是義工,用自己的私人時間,在山頭捱更抵夜,為了參與一項有意義活動。 多謝隊友:Freddy、Ben、Kirby、Danny、CY、Andrew、Thomas、Maggie、Tommy、Nelson、TC。心照不多說。 多謝Anthony和Terry:毅行者的目標是籌款,但籌款對資深毅行者是一件困難事,最初一兩年還好,之後年年搵人捐款其實很難。我行了12年,有兩個朋友年年捐,捐足12年,準時過交稅。 多謝KK:一項運動需要有一個英雄人物,KK陳國強是毅行者的英雄,他對毅行者付出可能比任何人多,所有毅行者都應該慶幸曾經認識或知道KK為毅行者做過的事情。 多謝《毅行者》這本書:這本書出版了四年,書局已無得賣,今日仍不時有人找我索取。我多謝每一個幫過我出版這本書的人。 多謝TC:TC是《毅行者》被訪者之一,寫書之前不認識TC。我們的訪問做了四年還在做,應該還有排做。 多謝媽媽:我掛靴最開心應該是她,每年毅行者她都問長問短。第一年參加,第二天晚上有家庭聚會,媽媽見到有份參賽的表弟,他已完成比賽,返屋企沖涼換衫,而我仍在行,自此她每年都擔心我。 多謝老婆和個仔:星期日唔見人,通山跑,跑完之後周身痛,只想休息,老婆從沒有投訴,每年參加做支援隊。今年最後一年,我專登安排個仔來支援,讓他感受毅行者的氣氛。由今日開始,我會培訓「明日毅行者」,確保毅行者一代一代相傳下去。
蔡東豪
編者按:
這是一群熱愛出遊捨得花錢的遊客。他們強大的購買力,為黯淡的世界經濟增添了最亮的顏色。
2011年,每個中國遊客平均在澳大利亞花了4.67萬元,在美國花了4.47萬元,在法國花了2.36萬元。而在國內,自從1999年推出「黃金週」假期以來,國內旅遊市場風生水起,2011年營收高達2.25萬億,相當於全國財政總收入的五分之一。
隨著中國人消費能力的增長與消費觀念的變化,這些數字依然還在不斷地刷新之中。
世界各國與中國各地的地方政府,都在想方設法抓住中國遊客的錢包。
在又一個長假來臨之時,本期專題聚焦中國遊客。
一個秋高氣爽的傍晚,在2000名遊客的掌聲和歡呼聲中,由中青旅包船的一艘游輪從天津港鳴笛起航,駛往日本、韓國。在此後八天七晚的海上旅程裡,這艘游輪所到之處,濟州、福岡和鹿兒島等地免稅店裡,從奶粉、化妝品、皮具服飾,到鐘錶、珠寶,都被乘客們蜂擁爭購。
2012年9月27日,中青旅一位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如此描述了一個月前他帶的這個團。類似場景,隨著近年來中國遊客的足跡而在全球各地不斷上演。
上世紀80年代,米蘭、倫敦和紐約的奢侈品商店裡到處都是富得流油的日本人,挑選著最昂貴的商品。30年過去了,中國遊客取代了日本人,橫掃世界商場,成為黯淡的全球經濟背景中難得的亮色。
國家旅遊局的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出境旅遊人數為7025萬人次,同比增長22%;這一年,中國人出境旅遊花費達到69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300億,比北京市2011年一年的財政收入還多。
這股強大的力量還正在變得更強大:麥肯錫剛剛發佈的一份報告稱,當下的10年,可支配年均收入能夠支付得起私家車和小件奢侈品的中國城市家庭比例將增長近6倍——顯然,中國旅遊消費的繁榮才剛剛開始。
花錢最多的人
如果不是「購物免稅,內有中文翻譯」的旗幟,龍慧會以為她仍舊置身中國。在一個炎炎夏日的下午,她和丈夫隨旅行社來到巴黎奧斯曼大街,第一站就是老佛爺百貨,一幢十層樓大型商店。
30歲的龍慧和丈夫俞洋來自長沙,從事媒體工作。以前的假期都在國內旅遊,今年他們選擇進行10天的國際旅行,與另外30人一起組成了這次的旅行團。法國是第一站。
這個季節,每天都有20輛大巴車,滿載著中國遊客,在導遊的指引下,從位於莫甘多路的一個旁門,殺進老佛爺百貨。
為了歡迎中國顧客,這裡所有櫃檯都可以使用中國銀聯卡刷卡消費,許多品牌都聘請了懂中文的導購——僅在一家名牌店,就有二十多名能說中文的導購。
由於中國遊客實在太多,LV、Gucci、Longchamp等奢侈品牌,常常需要排隊等候入場。LV甚至推出了「限購令」,每本護照限買1個包。
「人太多了,LV店得排半小時以上。」龍慧夫婦轉身去了另一個著名商場巴黎春天百貨,買了一個LV和一個GUCCI手袋,總共花了15000元人民幣。
根據巴黎春天提供的數字,超過10%的銷售額來自中國人,平均每個中國遊客在這裡的消費都超過1萬元。
作為中國內陸省會城市的新中產階級,儘管在巴黎一口氣花去數月工資,龍慧夫婦的購物額在旅行團裡並不算高。同行的一對中年長沙夫婦一路上在導遊帶去 的每一個店裡採購,從LV包到勞力士手錶,花費超過十萬,他們的理由是「國內的東西幾乎要貴三成以上,買這些早就把機票錢賺回來了」。這對夫婦,其中一人 是企業主。
正價退稅後,這裡的價格大約是國內專櫃售價的七折左右,越貴的貨品和國內的差價越大。買奢侈品反倒賺了,這是中國遊客的普遍心態。
「大家都是坐著大巴車去的,很容易受影響。」在巴黎呆過多年的對外經貿大學祥祺奢侈品研究中心研究員曾明月說,「大家都擠在皮具、手錶、化妝品那裡,只要走到第二層,服裝,雖然那是傳統意義上的奢侈品,但幾乎沒有中國人。」
正是這種「互相激動」中,中國遊客成為外國遊客中花錢最多的。
根據美國旅遊協會的數據,中國遊客在美國期間的支出平均比其他遊客多三分之一。英國旅遊局負責人則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2012年倫敦奧運期間中國遊客在英國的單筆消費居首位,平均每單筆消費為203.04英鎊。
而國際退稅機構環球藍聯的數據表明:2011年,中國人的退稅總額佔法國退稅總額的四分之一,高居首位,其後是俄羅斯、日本、美國——而在五年前,日本還居首位,其次是美國,俄羅斯,然後才是中國。
「中國遊客已經變得越來越搶手了」。法國旅遊發展署中國專員齊勇如此評價。
「一個盒飯時間全搞定」
在今年上半年,儘管壞天氣頻繁光顧巴黎,觀光的中國遊客仍創下紀錄。據巴黎旅遊局總經理羅爾估計,包括購物在內的中國遊客的總數介於70萬到85萬——因為許多中國遊客不在巴黎過夜,他們只是來購物。
中國旅行社總社導遊陶訓敏稱,經常有遊客提出要求,縮短看景點的時間,多留點時間購物。
由於旅行團停留的時間緊迫,中國遊客往往「花錢效率」很高。
今年9月前往新西蘭觀光的王女士描述了這樣的情景:在奧克蘭機場下飛機剛登上中巴車,團友們就開始紛紛向司機打聽哪裡有超市,因為嬰幼兒奶粉幾乎是 出境游購買清單上的「標準配置」。應遊客們的強烈要求,司機在去酒店的路上便直接繞到當地一家大超市。十分鐘後,超市貨架上的十幾桶奶粉被一掃而空。
「每個人都急匆匆的,」她說,「走路快,挑東西快,刷卡快。」
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亞太部主任徐京亦說,外國人可能會在沙灘上躺一個禮拜,但中國人不會,「中國人有了錢但消費的觀念和範圍還比較窄」。
睡廉價房,買高檔貨
「睡廉價房,買高檔貨」,則是歐洲旅遊業對中國遊客的描述。
對外經貿大學教授朱明俠說,這是因為消費的重點不一樣:中國遊客的消費重點類似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日本人,人均奢侈品花費可能在2300-2500歐元之間,大約為外國消費者花費的近4倍,但在旅館住宿和飲食方面,明顯低於其他國家遊客。
歐洲旅行委員會在一份研究中估計,不少中國遊客會把超過三分之一的旅遊預算用在購物上,寧肯把吃和住的錢節省下來買奢侈品。
在這個階段,中國遊客嚮往歐洲式的富足,但對奢華的旅店和鋪張的食物並不感興趣。
也有國外旅行社嘗試過給中國遊客不同的旅遊感受,在巴黎提供海鮮,在德國提供黑森林火腿。但很多中國遊客只嘗了一次,就不願吃了。一位旅行社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許多人寧願呆在酒店吃麵條」。
其實,即使是對於那些迅速買下的高檔貨品,很多中國遊客也並不能明白為什麼要買它。
中國旅行社總社導遊陶訓敏清晰地記得,一次帶團到希臘雅典城,一位16歲的高中生從購物中心出來,手裡拎了二十多個購物袋,有LV、Gucci和高端相機等,把這些購物袋放在陶訓敏身邊後,她看到團友買了自己沒買的包,又轉身去「血拼」了。
很多中國男性遊客也會給妻子購買商品,不過他們苦惱於不太清楚妻子喜歡什麼,常常只能跟著別人一起買。北京捷達假期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的導遊張亞帆 甚至還遇到這樣一幕——有一次他帶團的客人買香奈兒的包,一個款式大中小一共買了三個,花費了四五萬。他不解地詢問時,那位先生回答說:「我不太確定我老 婆喜歡哪一種,所以我就把三個都買回去了。」
「謝謝中國」
對於深陷世界經濟危機的國家,中國遊客的到來,是難得的好消息。
「謝謝中國」是瑞士鐘錶業近來常說的話。他們一度因為美國和歐洲金融危機陷入低谷,但亞洲市場適時地成為了他們的白衣騎士——中國消費者已成為瑞士手錶最大買家。
專業做瑞士旅遊的佰思公司主管熊夢初稱,瑞士加入《申根公約》後,中國內地、香港及台灣地區的過境遊客增長明顯,大部分都會帶走一兩塊手錶,「買上百萬元一塊表的客人時常出現」。
而投資,也成為中國遊客購買奢侈品的一個原因。相比起普通中國遊客的消費來,因為投資而產生的購買往往是那些價值更高的東西。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奢侈品研究中心主任朱明俠稱,在中國一隻愛馬仕的包定價13萬元,但是去外國原廠訂製就需要36萬元。「有時候原公司可能會回購一些紀念款或者經典款,再加價賣出,其中就有投資升值的空間。」
中國新興富豪尤其對波爾多的酒鄉情有獨鍾。紅酒之鄉拉菲酒莊如今已是廣受中國富豪喜愛的品牌。一家法國旅行社最近組織了一個中國旅遊團坐巴士到波爾多,半小時內,遊客們就將每瓶價值600歐元的兩箱紅酒搶購一空。
變化正在發生
中國人強大的購買力,讓許多國家都敞開了國門。對所有國家及奢侈品牌來說,中國市場突然變得極其重要。
比如美國,加快了辦理簽證的速度。比如在倫敦,為了提高競爭優勢,英國邊境管理局從今年4月開始,啟動了網上籤證申請預約,加快簽證速度。而根據由 加拿大引進的理念,超過600家名商人和三個商業區(邦德大街、牛津大街和攝政大街)的房地產團體共同成立了英國新西區公司,專門打造商業街區以吸引中國 遊客。
而在台灣,台灣海峽兩岸觀光旅遊協會組長陳瓊華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因為大陸旅客支撐了入境消費的六成以上,台灣商場正在針對他們而特意作出調整,比如著名的101大樓旁邊的一家高檔商場新光三越百貨公司,就按照大陸遊客的消費習慣,把一線精品店安置在最方便的一樓。
中國遊客的面貌也在迅速改變,公務代表團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
十年之前,過境游的代表團要麼有政府出資,要麼國有企業出資。今天,這樣的公款消費代表團出遊已受到諸多限制,更多的是商務或者自由組團。中國一家 最大的旅行社管理層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過去兩年商務旅行最大的客戶來自醫藥行業,諸多醫藥公司會自行組織大量的國際會議,邀請醫生甚至其家屬參會遊玩。
家庭式出遊漸漸開始出現。「今年十一期間,出境旅遊人群中,以家庭式出遊為主,佔比接近80%,」中信旅遊集團有限公司會展部國際會議獎勵旅遊部副經理鮑濤說。
而中國更年輕一代的消費者,開始接近於發達國家消費者的消費特徵。麥肯錫報告稱,在中國新興的主流消費群中,有41%的年輕消費者會說他們「會花高價買最好的產品」,而年紀稍大消費者中持這種觀點的比例為31%。
旅行方式也在改變,跟旅行團已經不再流行。年輕的旅行者都在尋求更深層次的旅行體驗。龍慧正在計劃明年的出境游,她希望每年和丈夫旅行一次,但希望旅行可以更自由一些。
他們會成為中國下一次蔚為壯觀的旅遊大潮。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能源經濟學家林伯強昨日預計,如果國際油價保持在當前水平,中國六個月內進口原油可節省1000億美元。林伯強的預測並非過於樂觀,因為迄今為止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最大產油國沙特仍堅持不減少供應,油價持續承壓。同在昨日,沙特王子Alwaleed Bin Talal Al Saud稱,沙特不會為推升油價而減產,因為其他國家會“填上這個缺口”。
據CNN報道,在本月達沃斯冬季世界經濟論壇期間,出席CNN舉辦的一個新興市場研討會時,林伯強除了做出上述預測,還補充說,在那樣的油價環境下,要節省以上大筆資金,“我們什麽都不必做”。中國希望油價保持低位,這能促進經濟增長。
在林伯強發表上述觀點兩天前,同樣出席達沃斯論壇的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稱,對中國經濟前景表示樂觀,認為油價下跌有利於中國經濟增長和就業,但可能會影響到對非化石能源的投資。
過去六個月,國際油價從每桶116美元跌至不足50美元。自去年11月OPEC出乎市場預料決定不減產以來,油價跌幅約為36%。本月初,布倫特原油價格一度跌破每桶45美元。昨日,因沙特王子Alwaleed Bin Talal Al Saud重申沙特不會減產,加之上周美國原油存量創2001年以來新高,美國基準油價WTI原油價格跌至接近六年來新低。
而去年12月末,林伯強就在《環球時報》上發表署名文章指出,作為世界最大能源消費國的中國無疑在此輪油價下跌中直接受益。即使按照2013年的進口量衡量,以油價幾近腰斬的價格估算,中國一年也能節省近千億美元。
上述林伯強文章認為,低油價可減低整體工業生產成本,有益於經濟增長,增加了央行貨幣寬松的空間,而且有益於中國石油“走出去”戰略和國際能源合作,客觀上有利於國家能源安全。但如果油價較長時間維持在每桶60美元左右,必然會對中國的新能源以及目前正在起步階段的頁巖氣造成負面影響。所以,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油價下跌的機遇“扶一把”新能源。
根據美銀美林估算數據,去年年末的《華爾街日報》報道用以下圖表展示了國際油價下跌對亞洲經濟體的各類影響。經濟學家認為,油價下跌給中國正在放緩的經濟註入了強心劑,盡管今年美聯儲可能開始加息,中國和其他亞洲經濟體的央行仍可以通過降息促進經濟增長。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蝸牛妹開號一周年啦!
(雖然經同事提醒,悲催的發現,蝸牛妹竟然就成了個處女座!!!)
一些老粉可能知道,在此號之前,我還做過另一個號,不過沒露臉。最直接的對比感受就是,露了臉之後,粉絲們的熱情活躍度都高了很多,這讓我樂了大半年。(生日時候的文章,三屏內沒有出現自拍照,被我的北京經紀人批評了,今天先放自拍照,你們感受下這自然的濾鏡)
然後發現,額,似乎這也是個不小的壓力,因為錯別字小公舉、配錯圖小公舉、算錯數小公舉,都是被你們在留言中揪出來的,糾錯的留言還會被頂到top 3,讓我突然有了當年小森拉黑人的感受,還好“處女座”被黑慣了,以後我會少些錯別字,少犯錯的;如有犯錯(鑒於微信推送了之後無法再編輯),歡迎大家留言指正的,我會捂著臉認錯的!
不過做了一年,該有的銳氣也磨平了不少,知道大概率自己不會是那前排名前20%、拿走行業80%利潤的公號狗了。不過我是這麽安慰自己的,雖然我們號小粉絲少,但我們垂直、活躍度和黏性高啊!比如我印象最深的一位粉絲,從我能接受贊賞第一天開始,就堅持不懈,每篇文章贊賞我18塊人民幣;唯一一次我忘貼原創,沒法接受贊賞的時候,小哥還留言問我今天為啥不能贊賞;而且從來也沒提過神馬想見面認識,讓我心中無限感激,稱其為“要發哥”(深深覺得他這種始終如一的精神,放在任何事上,一定能成功,肯定會發)。
本來開贊賞的時候,我騙你們說,蝸牛弟的狗糧就靠你們了,承蒙大家的厚愛,我發現別說它的狗糧了,連蝸牛弟你們都承包下來了!代表弟弟謝謝各位,也不枉我那些為了寫稿子,累成狗的時候了!(強烈建議微信公號學習直播軟件,讓我從後臺可以直接看到粉絲贊賞排行榜)
當然還有我爹媽、身邊不少朋友,通過公號對我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成了我的安利大使。現在爹媽就會經常跟我說,啊我今天看到哪個叔叔阿姨給你留言點贊了呢,他是我好朋友啊(最管用就是我吐槽結婚文章的時候,我爹的朋友在留言中勸說我,文章里面說歸說,婚還是要結的,一定不是我爹派來的)。想到中環渣男、約炮、還有各種買買買這類話題,爹媽都能看到還幫我轉發了,感受到了無限的支持!
生活總是需要一些儀式感,按理說我們女生最喜歡過各種紀念日,但是對於一周年這個話題,我琢磨了好幾天,楞是沒想到自己要說些啥好(也可能是自己剛批判過情懷婊,不好意思接著自己來情懷了),那就最簡單直接放一張累計粉絲數吧,有時候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就會去後臺調數據,看看就開心了。
最後把過去一年的經典作品,給大家做個總結,方便你們檢索!
作為一名妹子及金融狗,比情懷婊更不能容忍的是騙紙!既要看得清市場上的騙子公司、P2P的騙子公司,又要分得清身邊的渣男、騙炮男,並且聽蝸牛妹妹一句勸,當別人跳出來揭穿騙子的時候,最好還是引起重視,因為嘴炮打的響的不代表公司真的沒問題,看看最後的股價就知道了,而且誰再跟我說中國騙子公司少,我跟誰急,知道那晚我整這篇推送整到幾點麽!
作為一名大齡未婚女青年,被爹媽逼婚也是很正常不過的事。怎樣正確回答爹媽的逼婚,蝸牛妹和王澤基老師已經給你們擺出正確答案了;況且看到寶寶的例子,真的還是挺讓人感慨,所以一定想清楚你是為了什麽結婚!
當然我相信,不管經歷多少艱難險阻,相愛的人們一定會走到一起,這是兩個人共同需要面對、妥協、勇敢的過程,男生可以不是二代,但一定要有疼愛女票、老婆的心,比如多送送花啊,逢年過節多送送禮物(有高跟鞋系列一,高跟鞋系列二,香水啦,氣球啦),在香港這種沒啥好玩的地方就多帶另一半去吃好吃的(還有甜品、冰淇淋特輯供你作為加分選項),情到濃時要求婚我也給你們準備了買鉆戒的攻略,至於怎樣求婚成功率最高,這個博主不保底,只能看你的人品了。
作為一個生活在三面下床就算奢侈的島民,我堅信的是既來之則安之。雖然現在中港矛盾有時候在公號上看起來激烈的都能打起來,但下次再有人強行抹黑香港的時候,歡迎以我們為何賴在香港不走作為標準答案轉發。
當然說到香港的資本市場,過來炒股怎麽滴,你也要先清楚自己在生態鏈的哪一塊上吧!不僅要了解交易員的鄙視鏈,還要學會和各類sales相處,知道外資賣方的生存小技能,沒事不要總煩律師,不要靠情懷炒股或者忽悠創業,別交智商稅,更不要一言不合就開撕,學會好好說話,多看看蝸牛妹,OK?
多了解了解各家做了、做過啥業務,比如賣給棒子的衍生品,坑慘中信大老板的收益互換,每年最多話題的CLSA年會(今年請了Drew Barrymore),沒事就去多讀書(還有我的書單)。
當然對於妹子,我也有很多話要說的(男消費股分析師,下面這段你們不能錯過的)。你們最想要的愛馬仕包包,給你們指明了買包策略;真人幫你們對比過,3000塊的La Prairie是為什麽比30塊都不到的妮維雅好用;關心過你們梳妝臺上那一溜的大歐萊雅產品,日本化妝品,韓國化妝品;也幫你們實驗過每個月那幾天,哪款姨媽巾最好使;還跟你們討論過行走江湖最重要的利器——已PS的自拍照(關於美圖的IPO分析,當然我也為男分析師寫了);除去渣男這個話題,還跟你們BB過怎樣快速走出失戀的陰影;實在不行,那就一個包、兩個包解決了嘛。
最後一些中環生活掠影,既有至今未有答案的中環十大未解之謎,又有找借口時候大Boss和小汪汪的樣子,還有男神策略師的八卦放送,還有裝逼利器手表、藝術、及影評,碰到妹子可以這麽解釋自己的工作,特別適合每天披星戴月的金融狗們仔細學習。
最後謝謝大家過去一年的支持捧場,有幸成為彼此的80%,明年會繼續努力的!
記住我的口號:與你共建和諧中港二級市場!
美國總統大選進行到現在,很多歷來出手闊綽的贊助者都顯得出奇地“吝嗇”。
全球投資公司Citadel創始人肯·格里芬(Ken Griffin)、對沖基金經理保羅·辛格(Paul Singer)、賭場大亨謝爾登·阿德爾森(Sheldon Adelson)、富商里查德·伊萊恩(Richard Uihlein),這些存在保守派傾向的政治捐助者仿佛都放棄了本屆大選。他們退居邊線,按兵不動,並把重點轉移到了下級競選上,試圖在國會中繼續這場博弈。
重心轉移
矽谷企業家彼得·蒂爾(Peter Thiel)就是一個典型。在7月份召開的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蒂爾曾拋頭露面,以科技界人士和同性戀者(在特朗普支持者中罕見的兩個群體)這兩種身份,賣力地號召美國人給特朗普投票。不過直到現在,他都沒有為特朗普的競選出過一分錢。
矽谷大佬彼得·蒂爾
他真正贊助的都是這樣一些人:亞利桑那州競選眾議員的一名郡縣治安官,田納西州一位競選參議員失敗的共和黨人,以及加利福尼亞州共和黨,等等。
蒂爾的一名發言人於上個月聲明,蒂爾不會給特朗普捐款,但沒有提供具體解釋。
像這樣選擇坐山觀虎鬥的還有不少以往的大金主。
上一個美國大選季,對沖基金Citadel創始人肯·格里芬曾向支持共和黨總統競選人米特·羅姆尼(Mitt Romney)的政治行動委員會捐款155萬美元。
今年,他贊助過的政治團體不在少數,有支持共和黨提名候選人馬可·魯比奧(Marco Rubio)和傑布·布什(Jeb Bush)的,有反對政府浪費性開支的,還有支持共和黨人競選參眾兩院的。
非營利組織響應政治中心(Center for Responsive Politics,下稱“CRP”)整理的數據顯示,在此次大選中,格里芬向各個政治團體捐獻的款項共計達1060萬美元,排名第14位。
但自從希拉里和特朗普正式被提名為兩黨的總統候選人至今,格里芬就仿佛從大選中消失了一般。
金沙集團董事長謝爾登·阿德爾森曾是2012大選季出手最闊綽的贊助者。但近幾個月,他也顯得格外惜財。
之前,阿德爾森是支持特朗普的,曾在5月份《華盛頓郵報》的專欄中盛贊這位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據報道,同一時期,他還曾許諾為特朗普競選活動捐款1億美元以上。
但9月19日的CNN報道顯示,阿德爾森只打算出資500萬美元,捐贈對象是一個名為Future45的政治行動委員會。這個政治團體的目標主要不是扶持特朗普,而是打敗希拉里。相關報道顯示,阿德爾森曾劃出4000萬美元資金用於捐款,現在,其中的絕大部分都被用來支持共和黨的下級競選了。
曾表示既不支持希拉里、也不支持特朗普的保羅·辛格曾在6月份接受媒體采訪時稱,特朗普的保護主義貿易政策幾乎肯定能引發一場“全球性衰退”,此話引起不小的風波。
那時,辛格已經給本屆大選中各個不同的政治團體捐款1730萬美元,其中,捐獻給盧比奧政治行動委員會的數額就占到500萬美元。CRP數據顯示,他是兩個陣營內第四大贊助者。不過在盧比奧退出之後,辛格的捐款就轉向了保守派的參眾兩院候選人。
包裝與貨運巨頭Uihlein Inc.創始人伊萊恩是本屆大選中的第六大贊助者。CRP數據顯示,他至今已捐出1360萬美元。但其中大部分款項都轉投給了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以及支持下級競選的政治行動委員會。
實際性的考量
這種轉戰下級競選的策略有其合理性。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政治科學教授麥克爾·馬爾賓(Michael Malbin)表示,只要這些贊助者的利益仰賴某些法案的通過,那麽,把持國會和擁有總統的支持,這兩者的重要性是不相上下的。
但這些商界與金融界大鱷之所以選擇退居邊線,還有更加實際的考量。不少人擔心,口無遮攔的特朗普不適合入主白宮。他連Twitter上的評論都要全力反擊,這種極不成熟的做法也讓華爾街的基金管理人不禁脊背發涼。
華爾街喜歡誰?答案可能是:都不!
更重要的一點:特朗普采取反貿易立場,許諾要取消美國批準《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議》(TPP)的進程,征收高額關稅,處罰那些將工廠搬到墨西哥的美國企業。這些讓不少經濟學捏了一把冷汗。
而民主黨方面,希拉里則宣稱要加大監管力度,這得罪了不少金融和企業高管。她許諾拓展2010年通過的金融監管法案《多德-弗蘭克法案》的管轄範圍,延長金融犯罪的追究期限,縮減積極參與型投資者的稅收優勢,這勢必會對大型對沖基金造成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