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1-4-27 AD
星爺周星馳轉戰 財經圈後,動作不斷,勢要借旗下比高(8220)喺內地電影業大展拳腳,做中國影業大亨。不過,近期就似乎有些少阻滯。話說比高今個月中公佈嘅配股計劃, 噚日再一次估佢唔到,突然叫停。公司復牌,股價難免急瀉,星爺「抽水」唔成,自己荷包反而先縮水,賬面計唔見咗成億銀。
比高發通告,話考慮過當前市況後,配售同認購各方都同意終止配股交易。比高今個月中公佈,計劃向6名投資者配售5.5億股集資。比高董事局認為,叫停配股對集團業務同財政狀況都唔會有大影響。
股價勁跌24%
可惜市場似乎唔係咁諗喎,比高噚日復牌,勁跌24.2%,收報0.185元。以星爺家陣持有17.26億股計,賬面身家蒸發1.02億銀。不過,星爺01年套《少林足球》,傳聞當年都收1500萬片酬,事隔10年,正係今時唔同往日,賬面唔見1億,應該唔係幾肉痛啫。
講真,今次比高配股都咪話唔多波折,之前諗住先舊後新配股,點知繙譯錯變成星爺沽貨,今次仲觸埋礁o忝。查實比高諗住未來3年,每年喺內地開12間戲院,單計今年已經最多要投資2.4億人仔,配唔成股,以集團手頭現金1.1億嚟睇,星爺個電影院大亨夢似乎有變數。
李華華
| ||||||
恒基地產主席李兆基捐贈農地興建售價百萬「青年上車盤」計劃告吹。梁振英為免惹來官商勾結質疑,上週宣布放棄接受捐地,反建議恒地和非牟利機構合作,由梁的房策智囊鄔滿海掌舵的香港房屋協會,旋即成為接手一方。然而,長達半年的捐地商討,背後涉及梁班子和公務員一場角力,房協原本早已被踢出局,只因公務員拒絕為發展商捐地開先例,更以居屋方案踢走「青年上車盤」,最終房協「被翻兜」。 坐擁龐大新界農地儲備的恒地,今次捐地明顯是「豉油換肥雞」,但房協內部因財務可行性及收地困難等問題,看淡項目發展機會,四叔的捐地大計隨時泡湯收場。 房協主席鄔滿海週一接受本刊訪問時透露,房協管理層已和恒地管理層進行初步接觸,了解李兆基捐出的土地中,有那些適合供房協拓展建屋項目,但相信合作細節有待進一步討論。「土地本身完整就可以開展,但如果需要收地整合就會複雜,因為房協冇收地權力;補地價金額係另一個大嘅問題,牽涉財政可行性,如果計唔掂數未必可以做;最後喺申請改變土地用途方面,會唔會出現反對。」 房協也表明不會全盤採納四叔的「青年上車盤」大方向。鄔滿海稱,房協一向配合政府的房屋政策,房協多年來發展資助房屋,也有本身宗旨,日後有關項目銷售模式,應類似居屋或最近推售的青衣綠悠雅苑,即以家庭申請人為主,「(會唔會幫唔到年輕人?)綠悠雅苑都有好多單身年輕人買到,而且要幫後生仔,唔少結咗婚嘅小家庭都係年輕人,他們一樣可以受惠。」 李兆基早於今年一月公開提出捐地構思,當時是希望政府免收地價令發展商可興建一萬個面積約三百平方呎、樓價不高於一百萬元的「上車盤」,計劃目標鎖定為年輕人,及後政府反建議四叔捐地,由政府負責興建。 林鄭最初屬意房協 知情人士透露,一直想找尋更多建屋土地的梁振英和林鄭月娥,對四叔的建議極為重視,但早已料到未必容易闖得過公務員一關,其中運輸及房屋局常任秘書長栢志高更極力反對房協插手:「四叔和林太都傾向由房協負責,因為靈活性較大,可以加快推出項目,但公務員團隊反對,堅持要由房委會做,仲要將項目納入長遠規劃發展,即係要跟大隊,唔可以『打尖』,更加唔可以交俾房協。」一直提及捐出的七幅新界農地,其中兩幅位於元朗及粉嶺,分別可建一千及近三千個單位,其中位於元朗的一幅,外界流傳座落元朗十八鄉路旁、位於馬田壆和新鴻基樓盤「原築」附近,面積約三萬呎。一名政府官員表示,政府不可以接受四叔捐地的另一原因,是難以訂定接收捐贈土地的準則,「接受捐地起『上車盤』,是從未出現過嘅事,今次接收李兆基嘅地,日後鄭家純、李嘉誠又捐,你收唔收?依家起俾年輕人,第日話起俾中年人,你又起唔起?公務員根本唔可能接受得到。」 公僕堅持居屋模式 商討一段時間後,梁班子接納由房委會負責,但以栢志高為首的多個部門官員,要求捐地項目不可以只賣給年輕人,一定要以居屋計劃的方式處理,令商討進展陷於僵局。政府高層四月一度放風,表明月底公布合作詳情,及後不了了之,正是項目性質未能達成共識。李兆基六月出席旗下上市公司煤氣股東會後,仍然指捐地大計對象是年輕人,明顯不接受政府的反建議。知情人士稱,政府希望能夠獲得更多土地建屋,故房協最終敗部復活。梁振英及發展局長陳茂波上週先後表明政府不接受捐地,正是為房協接手鋪路。熟悉房屋及土地政策的土地監察主席李永達認為,李兆基捐出土地交由房協發展較為適合,有助平息公眾疑慮,但很難判斷當中是否存在「發展商出豉油、政府出雞」的情況:「要釐清恒地有冇搵着數好難,因為捐出土地未必係恒地名下,有可能係佢嘅聯營公司,查冊都未必查得到。」恒地發言人週一回應查詢時指出,公司仍然繼續和不同非牟利機構接觸,一切未有定案,但李兆基早前表明方案有修改空間。發言人又強調,今次捐地和恒地擁有農地儲備發展是兩回事,重申捐地是希望回饋社會,協助年輕人置業。 雖然政府退出,改由房協接棒,但房協內部現時看淡項目成事的機會。有房協中人指,政府早期已拒絕讓房協參與,只是因官商勾結壓力而「褪軚」,但房協初步評估財政可行性不大。「有數得計,要用建築成本價三百呎賣一百萬,政府收五成市值地價,房協根本負擔唔到,我哋唔係要賺,但都無理由蝕住去做。」公屋聯會主席王坤透露,早已聽聞李兆基提出捐地建議初期,政府很快已把房協擯出局,他對政府最終放棄接受土地不感意外:「一個多月前恒地某高層曾聯絡我,希望我可以支持四叔嘅計劃,我話計劃出發點,當然希望三方面傾得成,但我覺得政府同房協都要尊重捐贈者意願,唔通人哋要起間大學,你整間幼稚園出嚟?」對於李兆基和林鄭月娥屬意房協建屋,王坤覺得是意料中事,但認為政府不能置身事外,「梗要交俾房協搞,房屋署係大白象,要佢搞只係傾都要一、兩年,政府一定要落水,否則根本無得搞。」 栢志高阻梁粉發圍 梁振英施政失當,不少梁粉歸咎於公務員體制,是阻礙梁氏落實政綱其中一座大山。令梁房策未能盡展所長的攔路虎,正是近年經常點起多處火頭,辣㷫梁粉、地產商及房協的栢志高。現年五十四歲的栢志高,是前特首曾蔭權愛將、前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的心腹,早在十年前鄭出任旅遊事務專員期間,栢志高已是旅遊事務副專員,及後鄭加入曾班子任運輸及房屋局局長,與常秘陳鎮源合作貌合神離,適逢他三年前退休,時任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常秘的栢志高,獲安排調任接替陳鎮源,他貫徹執行公務員專業、捍衞政府政策的強硬作風,深得部門同事尊重,卻成為梁粉及地產商的「眼中釘」。有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委員透露,去年底栢志高和劉炳章在會上「吵大鑊」,已可見他對梁粉「冇面俾」:「當日鬧咗超過十分鐘,劉炳章質疑公屋興建時間太長,話麗晶花園兩年都起得成,栢志高立即反駁,仲叫劉炳章攞證據出嚟,兩個你一句、我一句鬧起上嚟,張炳良要出聲話以主席名義叫佢哋收口,劉炳章跟住仲拍枱,再同張炳良嘈咗幾句。」 地產商房協吃悶棍 除了在政府內部會議捍衞公務員權威,栢志高面對發展商亦敢說不。去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政府向發展商簡介額外印花稅(SSD)及買家印花稅(BSD)的條例草案內容,會後栢志高表示氣氛良好,但地產建設商會執委會主席梁志堅指當日會議「有少少火花」,並表明對政府處理過程極度遺憾。與會人士透露,當日「拍紙簿」態度欠佳,結果遭到喝罵:「不少發展商批評BSD和SSD,並提出一些改善意見,佢只識話No、No、No、No,激到班友飛起,某大發展商指住佢鬧:『你憑乜話唔得?你都話唔到事,你只係傳話人咋!』」被視為政府合作夥伴的房協,近年亦吃了栢志高不少悶棍。一名房協監事會成員一提到栢志高,便不禁咬牙切齒,指他不尊重房協的意見,經常用以大欺小官僚態度壓迫房協:「我哋諗住推更多樓去賣,配合梁振英協助更多人置業,之前同佢(栢志高)建議明華大廈重建後,把出售單位比率調高,佢話考慮考慮,過咗一段時間又改口話唔可以;而且佢好多嘢都唔准房協做,尤其好多時明恰主席鄔滿海。」被梁粉視為「阻住地球轉」的栢志高,是代表傳統公務員對梁振英破壞制度的抗衡楷模,但官場流傳栢志高明年選擇提早退休,究竟公務員團隊中,尚有多少人能夠維護公僕的核心價值? | ||||||
| ||||||
阿里巴巴赴香港上市案驚傳觸礁,其背後因素是,只擁有7%股權的馬雲,竟然拋出「合夥人制」,想永遠掌控約新台幣3兆元市值的帝國。 他一手創立中國最大網路集團,為何擔心大權旁落? 這件世紀級上市案,對公司治理將帶來怎樣的啟示? 製作人‧林宏文 撰文‧謝富旭 研究員‧辛曉昀說起阿里巴巴,在二十一世紀習慣使用網路的人而言,已不大會聯想到《一千零一夜》故事中,那個採用妻子計謀,殲滅四十個大盜的幸運阿拉伯少年;而是,中國網路產業巨人──由英語老師馬雲一手創辦的阿里巴巴集團。 身在台灣,即使你沒聽過阿里巴巴的名號,你卻可能不自覺地籠罩在它商業影響力之下。 因為,你身上所穿的T恤或鞋子,極有可能是台灣某家貿易公司透過阿里巴巴交易平台,向中國東莞某工廠批來的;你發覺最近老婆總是黏在電腦螢幕特別晚睡,她可能正在看阿里巴巴集團旗下「淘寶網」,搜尋物美價廉、質感可媲美精品的包包;如果你發現最近收到的信用卡帳單中增加不少金額,很可能是你的孩子利用你給他的附卡,利用阿里巴巴集團下的「支付寶」,買玩具模型。 他,想到香港上市「合夥人」壟斷董事提名權 上市案觸礁這家已經掌握全中國資訊流、商品流及金流,並野心勃勃地向台灣及世界其他角落,伸出觸角的高科技網路公司,最近幾日來,上演著彷彿華爾街版《一千零一夜》中「阿里巴巴大戰四十大盜」的戲碼。只不過,這齣戲碼中,到底誰是屬於正義陣營的「阿里巴巴」?又到底是哪些人扮演「大盜」的反派角色,值得令人玩味再三。 故事的開頭是這樣的。九月初,香港與中國媒體紛紛傳出新聞指出,阿里巴巴在香港的上市案,極可能觸礁了! 主要原因在於,阿里巴巴以董事長馬雲為首的管理階層,希望能以「合夥人制」上市。採合夥人制上市後,阿里巴巴將可獨外於股份有限公司的現行體制,讓「合夥人們」擁有過半的董事人選提名權;如果股東會不滿意提名人選,合夥人可不斷、重複地提出新人選,直到股東會同意為止。 消息一出,引起中、港兩地譁然,不少媒體,尤其是官方色彩較淡的港媒、中國財經媒體與網路媒體,紛紛指責馬雲開公司治理倒車。公司治理機構──香港董事學會主席黃天佑率先出來開炮,直指如果允許合夥人制在香港上市,根本是「大倒退」。不但犧牲了原股東的人事(董事)任命權;再者,如果股東一直不同意合夥人所提的董事人選,雙方僵持不下,公司豈不要停擺。 外界的批評聲浪排山倒海而來,就連馬雲自己也按捺不住。他於九月十日在自己的微博發文指出,阿里巴巴實施合夥人制不是一、兩天的事,而是早在二○一○年就開始,迄今已經選出二十八名合夥人。 信中說到:「這二十八名合夥人至少要在阿里巴巴任職五年以上,具備優秀領導能力、高度認同公司文化,並對公司發展有積極性的貢獻,願意為公司文化和使命竭盡全力。」信中馬雲捍衛合夥人制溢於言表,他說:「阿里巴巴的合夥人制能在公開透明的基礎上,彌補目前資本主義短期逐利趨勢對企業長遠發展的干擾,給所有股東更好的長期回報……」馬雲的雄辯,香港證管當局顯然無法認同。九月十一日,香港證交所主席周松崗接受當地媒體表示:「非常希望阿里巴巴能來港上市,也能理解一個人或少數合夥人對公司發展有相當大的影響,希望維持企業精神。」「但另一方面,亦必須保障投資者利益,不能為一小撮人的方便,而沒有制衡。」他,被批不顧股東利益六年前曾於港上市 股價大跌逾八成事實上,香港投資人對阿里巴巴可以說是「愛恨交加」。愛的是,如果阿里巴巴上市,以其目前暴衝式的業績(第一季淨利甚至超過目前中國市值第一大網路公司騰訊),香港投資人不僅多了一檔飆馬股可以發財,如果比照騰訊目前四十倍的本益比,阿里巴巴市值極可能衝上一千億美元,相當於新台幣三兆元,讓香港上市公司總市值一口氣增加三%。 讓香港股民恨的是,阿里巴巴曾在二○○七年於香港上市,上市價格定為十三.五港幣,初次上市當天,盤中一度衝至四十港幣;豈料後市如洩氣皮球,加上遇到金融海嘯,股價一度大跌超過八○%,最低股價只有三.七港幣。去年,阿里巴巴雖以當時的承銷價十三.五港幣收購上市流通股下市,但大多數香港股民的發財夢,恐怕是噩夢一場。 香港《信報》就有評論不客氣地指出,上市公司首要目標在於提高股東權益,而管理階層代表股東工作,不能反客為主。《信報》力陳,香港證監當局沒有必要為一家公司,破壞長久以來堅持的原則。該評論還認為:「○七年阿里巴巴B2B(企業對企業)業務曾在港上市,二○一二年再以原上市價私有化下市,投資人五年白忙一場。」並質疑,阿里巴巴集團何曾將投資者的利益擺在第一位?香港沒有妥協的理由!」他,公司治理「太時髦」若缺乏監督機制 弊端將層出不窮擁有全世界最開放自由資本主義,素來給人熱中追逐金錢印象的香港人,面對資本家透過股權制度設計,侵犯股東權益的這條紅線,卻有著毫不妥協的態度。 參與無數企業購併案,熟悉資本市場運作的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台北分所主持律師黃日燦觀察,被英國殖民統治過的香港,迄今仍承襲著英式老牌資本主義「每股等值、等權的股權平等主義」傳統。「香港資本市場不是沒有討論過,要自我調整,效法美國允許雙層股權制(編按:即俗稱AB股制,上市公司發行A、B股兩種股份,A、B股分配公司利益相當,但投票權懸殊,通常A股票選董事的權力是B股的十倍);或合夥人制公司上市作法,來擴大資本市場規模,但港人似乎興趣缺缺,總是不了了之。」黃日燦說。 美國採A、B股上市的企業目前計有Google、臉書、Linkedln、Groupon、《紐約時報》等企業;採合夥人制上市的則有私募基金黑石公司。然而,普華商務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蔡朝安指出,少數股權合夥人擁有半數以上董事提名權的設計,恐怕在美國也會有爭議。「這種制度太特殊,已經遠超出公司治理普世的規範框架之外!」蔡朝安認為,賦予少數股權的合夥人擁有董事過半提名權,未來可能演變成「影子董事會」,這將對公司所有股東產生三大不利。一、不利於公司治理,因為影子董事會將成為一個黑盒子,無人可制衡監理。二、不利公司價值訂價,因為取得公司控制性股權通常會有溢價(premium),阿里巴巴的合夥人特殊制度,即使有人購併該公司股權達五○%以上,也無法取得控制權;溢價喪失情況下,不利公司價值訂價。三、不利公司長遠發展,「現在的合夥人或許很英明,但誰能保證五年、十年後,這群人一樣英明!」蔡朝安說。 他,打造中國網購帝國交易金額五兆 超過亞馬遜與eBay總和國內《公司法》權威,台大法律系教授、兼任企業與金融法制研究中心主任王文宇指出,美國允許AB股制甚至合夥人制,如私募基金黑石上市,有其特殊的條件。「美國股市主要是法人機構為主的市場,投資人不論成熟度與判斷力都較高,企業上市後,也有嚴格的監管機制。在散戶為主,或監管機制較鬆散的市場,最好不要搞合夥人制這種玩意。」「太時髦了,衍生的公司治理弊端會讓人疲於應付!」王文宇說。 話說回來,包括馬雲在內的二十八位合夥人經營團隊,對阿里巴巴網路帝國版圖的茁壯與擴張,實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阿里巴巴原本從馬雲在自家公寓創辦的迷你網路公司開始,現在已茁壯成一家年營收達新台幣一二三○億元,淨利新台幣一五○億元(一二年財務年度數據,而一三財務年度第一季淨利,已有新台幣二百億元)、全球二萬四千名員工的大企業。單單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淘寶網與天貓網一年的交易金額,即高達新台幣五.一兆元,超過美國網路巨擘亞馬遜(Amazon)與eBay兩家公司的總和。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盛讚阿里巴巴是全世界最偉大的市集(the world's greatest bazaar),並預言阿里巴巴在十幾年內可能成為全世界最值錢的企業,理由是,中國電子商務規模不但已經取代美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市場,預估在二○二○年時,中國電子商務市場的規模將比美國、英國、日本、德國與法國五國總和還大。在這種情勢之下,馬雲的聲望不僅如日中天,而且還可能正是準備攀向巔峰的狀態。 瞄準中國巨大潛力的電子商務商機,即使馬雲今年五月卸任阿里巴巴執行長,仍不減雄心壯志。卸任執行長後,馬雲宣布成立菜鳥網,計畫初期投資人民幣一千億元(約新台幣四千八百億元),在全中國各城鎮建立倉儲物流與配送系統,達到二十四小時內送貨到府的網購宅配服務目標,並投資新浪網,把阿里巴巴勢力滲透行動上網領域。 他,新事業需要銀彈 募資刻不容緩 還要防大股東收割成果 然而,馬雲的萬丈雄心非得要龐大的資金才能實現,因此,阿里巴巴的上市募資益加顯得刻不容緩。不過,公司上市之前,馬雲卻有個在背芒刺需要拔除。因為,持有阿里巴巴股份分別高達三六.七%的日本軟體銀行,與二四%的雅虎,可能在阿里巴巴上市後,與馬雲爭奪董事席位;而持股僅七.四%的馬雲,加計經營團隊的持股也僅一○.四%,極可能在董事席位選舉中敗北,因而把一手創下的網路帝國江山,在好不容易上市將嘗到甜美果實時,拱手讓人。 馬雲盤算以少數股權,控制董事會,進而獨攬阿里巴巴經營大權的合夥人制,因不容於香港現有法令,而使上市案觸礁,最後,馬雲當然也可選擇赴上市法令較寬鬆的美國掛牌。 不過,馬雲自己應該很清楚,阿里巴巴如果在美國上市,未來公司將受美國政府的監理。因為阿里巴巴擁有中國數千萬名用戶的交易與個人資料,美國政府可能以各種理由要求調閱,這當中可能涉及中國經濟,甚至個人的「國家機密」。不久之前,臉書就公布,今年僅上半年就接獲各國政府要求調閱用戶資料高達二.七萬筆,其中以美國政府占最多。站在中國政府的立場,應極不樂意看到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 選擇在中國A股上市也是一條路,不過,這得需要阿里巴巴兩大股東──日本軟銀與美國雅虎的首肯才行。站在這兩大外資股東的立場,對政策主導與人治色彩重的中國資本市場,仍戒慎恐懼。 去年,馬雲在不告知股東的情況下,將價值高達新台幣一千多億元集團旗下支付寶的股權,以極低價轉移到自己私人的投資公司戶頭;這種明顯傷害股東權益的行為,不僅獲得中國政府「默許」,甚至博得中國媒體一片叫好聲,稱馬雲是民族英雄,成功地把支付寶「內資化」。 最後,馬雲同意如果未來支付寶上市,承諾將給付阿里巴巴不低於二十億美元、不超過六十億美元的金額,才得與兩大股東和解。但因為支付寶的「掏空門」事件,導致軟銀及雅虎與馬雲關係產生裂痕,這也是馬雲始終擔心上市後,會被兩大股東利用股權優勢,掌握董事會,改選董事長,被迫交出經營大權的主要原因。 因此,在具有西方公司治理、但仍在中國政府管轄的香港上市,似乎是馬雲與兩大外資股東角力之下的最佳上市地點。問題是,馬雲設計出合夥人制,圖謀永遠獨攬經營大權,保住董事長大位的作法,導致阿里巴巴上市觸礁。據港媒最新報導,上市案甚至可能延到一五年才能實現,這對阿里巴巴的長遠發展是否有利,存在頗大的探討空間。 因為,阿里巴巴香港上市案觸礁消息一出,其最大勁敵騰訊的股價即一飛沖天,本益比甚至已來到四十多倍、市值突破一千億美元大關。騰訊近日更宣布購併中國市占率第三大的網路搜尋引擎──搜狗網,擴大在電腦與行動裝置的搜尋引擎版圖,為阿里巴巴企圖進入該領域設下更大的障礙。 此外,馬雲對合夥人制堅持產生的後續效應,也可能對目前擴張的腳步形成不利影響。面對騰訊藉微信(WeChat)、財付寶與現金寶等行動網路尖兵,逆襲至阿里巴巴PC電子商務版圖;雙方商戰方酣,正急需糧草(資金)之際,阿里巴巴上市擱置,斷了一條重要金流,無疑給騰訊最好的反擊機會。 本刊詢問阿里巴巴中國總部因為上市所衍生的種種爭議時,阿里巴巴總部公關不願正面回答問題,僅表示:「阿里巴巴集團上市,迄今沒有時間表,也未選定上市地點及股票承銷商。」他,給投資人的啟示持股少、權力大 無法預防道德危機阿里巴巴上市案同時也給投資人一個深刻的啟示。一位在台灣、中國、香港,兩岸三地投資長達數十年的百億元大戶分析:「我最喜歡香港的資本家,他們對公司持股往往都有五成以上;要騙我,得先把自己騙了,因為持股高的關係,他一定盡最大力量維護公司。」該名投資大戶說:「馬雲經營目前看來不錯,但我不會投資馬雲的任何股票,我也不會講他不好,我會在旁邊看戲。」「馬雲腦袋不會永遠那麼清楚,他持股少,權力大,如果犯了道德危機,一點辦法也沒有。」他尤其不能認同馬雲將支付寶的股權,以極低價轉移到自己私人投資公司戶頭的作法。 九月天,在台灣社會仍耽溺於馬、王的政爭大戲之中,對岸的中國與香港正上演著一齣更發人深省,甚至將在華人資本市場及公司治理具有深遠影響的資本角力大戰。對中國網路產業發展,以及對阿里巴巴的眾多股東而言,馬雲的作法是否允當,相信人人心中都有一把度量的尺。 堅持「合夥人制度」 香港上市夢落空 ——阿里巴巴上市風波大事紀 2013年 3月 港交所、紐約交易所、那斯達克交易所爭奪阿里巴巴首次公開募股(IPO)。 7月 阿里巴巴上市計畫底定,將在第4季完成,選擇在港交所掛牌。 8月18日 《華爾街日報》指出,阿里巴巴與港交所就公司股權結構進行談判。 8月23日 香港《經濟日報》報導,阿里巴巴向港交所提出「合夥人制度」建議,希望包括馬雲在內的28名合夥人能擁有半數以上董事提名權。 9月2日 香港《南華早報》報導,香港證監會否決阿里巴巴合夥人制度的上市案。 9月10日 馬雲發布內部郵件,高調堅持合夥人制度,及暗示放棄在港上市。 整理:謝富旭 馬雲推動阿里巴巴上市的三種盤算——以小搏大 用7%股權掌控3兆帝國盤算1透過AB股膨脹管理團隊權力馬雲持股僅7.4%,加上經營團隊持股也僅10.4%。軟體銀行持股36.7%,雅虎占24%。採A、B股上市,馬雲經營團隊A股投票權可達B股(一般股)的10倍。馬雲仍可以少數股權,掌握阿里巴巴經營權。 利 鞏固現有經營團隊主導權,團隊如績效卓著,對公司發展反具穩定效果。 弊 如未來營運惡化,經營團隊難以更換進行改造。 不可行 香港證管法令不允許同股不同權(投票權)的雙層股權結構上市。 盤算2 以「合夥人制」壟斷董事提名權馬雲所指的「合夥人制」是,持股少數的合夥人,擁有董事會過半董事提名權,如股東會不同意提名人選,合夥人可重新再提,直到通過為止。掌握董事會任命權,等於掌握了公司。 利 讓公司經營高度集權,更具有彈性。 弊 公司經營不透明,難以監管,容易衍生弊端。 不可行 香港證管法令不允許由少數股權者壟斷董事任命權的股權制度。 盤算3 避開香港法規限制赴美上市放棄在香港上市,選擇允許A、B股與合夥人制上市的美國紐約證交所或那斯達克上市。 利 美國監管相對嚴格,保障投資人權益。 弊 大型法人不喜投資合夥人制或AB股公司,本益比給的較低。 可行 Google、臉書、Groupon等公司均採A、B股上市。私募基金黑石則以合夥人制上市。 整理:謝富旭 馬雲網路帝國 已滲透你我生活 ——阿里巴巴集團版圖 阿里巴巴 國際交易市場 業務內容 成立:1999年 性質:幫助全球240個國家和地區中小企業拓展海外市場 註冊用戶:3670萬 阿里巴巴 中國交易市場 業務內容 成立:1999年 性質:中國國內中小企業交易平台 註冊用戶:7770萬 支付寶 業務內容 成立:2004年 性質:中國最多人選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關鍵數字:單日最高交易量為1.06億筆、與超過170個金融機構合作 阿里雲 業務內容 成立:2009年 性質:電子商務數據採集和處理、定制化的電子商務數據服務,以助阿里巴巴集團及整個電子商務生態鏈成長 淘寶網 業務內容 成立:2003年 性質:中國最受歡迎的C2C網路購物網站 註冊用戶:5億以上 關鍵數字:全球瀏覽量前20名 天貓網 業務內容 成立:2008年淘寶網推出,於2011年獨立出來性質:B2C的網路購物平台,優衣庫、adidas、歐萊雅等國際品牌皆於天貓設立官方旗艦店關鍵數字:2012年與「淘寶網」交易額合計超過人民幣1兆元 一淘網 業務內容 成立:2010年淘寶網推出,於2011年獨立出來性質:全面性搜尋中國商品、商家購物優惠資訊關鍵數字:網站超過10億則優惠資訊資料來源:阿里巴巴集團官網 整理:辛曉昀 阿里巴巴若上市 市值直逼臉書、超越台積電——全球主要科技公司市值比較 單位:億美元 Google 2958 亞馬遜 1353 臉書 1035 騰訊 1005 阿里巴巴 1000(估) 台積電 923 eBay 695 百度 499 註:數據統計截至2013/9/17 整理:謝富旭、辛曉昀 投資阿里巴巴、百度、騰訊差很大——阿里巴巴、騰訊、百度股價漲跌幅阿里巴巴自2007年上市以來,股價最高40港幣,最低掉到3.7港幣,2012年6月下市,股東大多以賠錢收場;如果投資騰訊或百度,同期間則可賺250%~300%。 2007.11 阿里巴巴 13.5港幣上市 2012.06 阿里巴巴 13.5港幣 下市 |
|
||||||
中、日兩國宣稱興建高鐵有利交通,但對東南亞國家來說,舉債蓋高鐵,負擔太過龐大,且教育、醫療、興建道路的需求似乎更為迫切。中、日海外拓經貿的算盤,這次打錯了! 為了搶下印尼首座高鐵案, 興建總長九十三哩、連 貫雅加達與第三大城萬隆的鐵路,中國提出五十五億美元貸款的方案,分五十年償還。優渥條件當前,印尼豈有拒絕的理由。偏偏在九月四日,印尼總統佐科威(Joko Widodo)一聲令下,高鐵案急踩煞車,回絕中國與日本的提案,改為興建成本少四成左右的中速鐵路。 據《彭博新聞》指出,高鐵案喊停,是因為政府認為「不符合經濟效益」。 舉 債龐大泰、緬也打退堂鼓佐科威的決定是對的。原訂高鐵案規畫八站,站距不長,時速難達標榜的三百到三五0公里。但更重要的是,印尼這次等於為基礎建設需求 龐大的國家上了一課,對亞洲的開發中國家更有示範作用,這是因為亞洲已成中國與日本的基建戰場,為了政經利益,積極搶奪高鐵案等大型工程,並提供高達數十 億美元的貸款金額。 但這些工程未必符合各國實際需求,客觀考量後願意果斷回絕,對開發中亞洲國家的經濟體質有長期益處。 中國與日本聲稱高鐵造價 雖高,長期下來仍舊值得,這樣的說法當然不無道理。日本高鐵去年剛滿五十周年,國民受惠良多,例如外地人能通勤到東京工作。中國高鐵未滿十年,近萬哩的總長度稱霸全球,目前主要幹線(如京滬高鐵)運能滿載,除了是搭飛機之外的交通選擇,亦連結原本偏遠的地方經濟。 但 正如經濟腳步放慢一樣,中國高鐵歷經近年快速成長之後,也出現減緩疲態,導致國營車廂製造商的產能過剩。自己消化不了就出口,也因此,中國近幾年積極對外 尋找相關客戶,獲利頻創紀錄。高鐵走出國門,在東南亞更具地緣政治和經濟的長期考量。君不見中國提議打造連接國內到東南亞數國的高鐵,想藉此前進各地港 口,亦希望取得原物料與低成本人力。日本深伯中國在亞洲坐大,見中國向哪個國家提案,也會提出標案競爭,戰局甚至延伸到加州。 對希望基建能物美價廉的 國家而言,中國與日本積極搶案,何嘗不是好消息。但問題是,中日的高鐵建設成本大多自行承擔,亞洲開發中國家卻必須對外貸款支付,甚王近百分之百舉債。有鑑於負擔龐大,泰國、緬甸等原訂與中國合作興建高鐵的國家,紛紛打退堂鼓。日本的高鐵算盤也打得辛苦,更在越南觸礁。 寮國改善醫療比蓋高鐵迫切舉例來說,寮國據傳可望與中國簽訂高鐵案,造價高達七十億美元,屆時將連通首都永珍與雲南昆明,中國更希望最終能經過曼谷,直通新加坡。 建 造金額約有五十億美元需要向中國進出口銀行貸款,以寮國國內採礦權為抵押。五十億美元的數字是天價,相當於寮國國內生產毛額的六0%左右。國際貨幣基金 (International Monetart Fund)更曾在二0一三年針對此案提出警告,指出寮國外債會因此增王國內生產毛額的二一五%。寮國高鐵案的商業效益與營業成本目前仍是未知數。 開 發中國家該不該建高鐵,需求才是第一考量。拿車子來比喻高鐵,明明買福特就能因應未來幾年的需求,有必要借錢買特斯拉(Tesla)電動跑車嗎?再回到寮 國的例子,把錢花在興建道路、改善醫療與教育,遠比蓋高鐵迫切多了。這條高鐵建了,對中國的好處不在話下,起碼一開始就能加快貨物運輸,但對寮國這個開發 中國家而言,財政狀況卻只會更加不明朗。高鐵或許符合中國的需求,卻絕對不利寮國。 寮國如此,印尼亦然。 印尼折衷改建中速鐵路 所幸印尼找到折衷之道,決定改建中速鐵路,並開放給包括中日在內的國際廠商競標。 或許在這次事件之後,印尼未來幾年可望成為亞洲其他開發中國家的領頭羊,提醒大家應拋開地緣政治的心結,依實際需求決定基建工程的內容與籌資方武。即使沒能發揮拋磚引玉之效,印尼起碼也讓東南亞各國看到一點:拒絕,有時是政府的最佳利器,免得欠下一屁股債。 印尼高鐵案喊卡的經驗教東南亞各國一件事:拒絕,有時是好事,至少比欠下一屁股債好。 譯者 連育德 彭博觀點精選 全球發行量第一的財經專業媒體美商Bloomberg公司,獨家授權本刊精選摘譯專欄內容。透過《彭博》的獨特視野,帶您看透天下大事,掌握全球趨勢之先。 |
周四,波羅的海幹散貨指數(BDI)上漲86點或7.5%,報1231點。然而美股中的航運股卻沒有延續過去幾天的瘋狂,出現了明顯分化的走勢。多支個股慘遭“血洗”,投資者多空分歧愈發明顯。
先看一支明星股,希臘散裝航運商DryShips Inc.,這家公司股票從11月9日5美元起步,一路漲到本周二的102美元後被納斯達克交易所暫停交易,直到公司方面能對股價劇烈波動作出合理解釋為止。周四盤前公司宣布與Kalani Investments Ltd. 達成2000萬美元可轉換優先股的協議,複牌後公司股價快速走低,一度大跌超70%。
和DryShips Inc.有相似境遇的航運股還有不少,截至發稿時,Diana Containerships Inc. shares(DCIX)大跌近50%(本周區間2.31美元-26.17美元,最大漲幅1030%),Globus Maritime(GLBS)下跌53%(本周區間2.18美元-23.6美元,最大漲幅980%),Euroseas Ltd.(ESEA)下跌38%(本周區間1.35美元-8.07美元,最大漲幅497%),Seanergy Maritime Holdings Corp. (SHIP)下跌37%(本周區間2.1美元-8.65美元,最大漲幅312%),TOP Ships Inc.(TOPS)下跌23%(本周區間2.75美元-8.4美元,最大漲幅205%)。
受煤炭、鐵礦石價格上漲推動,本月波羅的海指數幹散貨指數BDI上漲近50%,市場普遍認為,傳統的需求旺季到來,疊加供給端的優化,以及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對於基建投入的預期推升了投資者對航運業的預期。馬士基航運大中華區總裁丁澤娟此前曾表示,全球貿易量未來一段時間仍難見大幅上漲,行業仍然沒有實現供需平衡,現在要說航運走出低運價困境為時過早。也有分析師指出,雖然個股短期的大幅上漲面臨空頭回補的壓力,長期看航運業的前景較過去有所改觀。
時隔不到一年,西南證券(600369.SH)再次收到一紙立案調查書。去年6月份西南證券被立案調查,市場認為大概率跟大有能源(600403.SH)違規有關,而這次則是撞上了九好集團與鞍重股份(002667.SZ)聯手進行“忽悠式”重組一案的槍口,作為財務顧問的西南證券難避其嫌。
證監會剛重拳出擊有毒資產,並稱將對涉及的中介機構未勤勉盡責行為深挖嚴查,一周後西南證券便宣告,因在從事上市公司並購重組財務顧問業務活動中涉嫌違反證券法律法規被立案調查。多方業內人士均認為兩者互為因果關聯,雖然西南證券方面對此以“不確定”回應。
西南證券投行業務首當其沖再度受到影響,可謂舊傷未好又添新傷。投行新增項目被按下暫停鍵、在會項目將被複核重審增加時間成本,作為曾經“業績奶牛”的投行業務不可避免又將成為該公司業績的一大拖累。
然而擺在西南證券面前最為關鍵的問題是,證監會將對其如何處置?一名券商投行高管認為,若證監會一刀砍下去,嚴重的話可能會吊銷西南證券的投行業務牌照,但其中存在多方博弈,還待看。
年內兩度被立案調查
繼去年6月份被立案調查之後,不到一年的時間,今年3月17日西南證券就公告收到證監會的第二份立案調查書。與上次相同的是,這次公告中依舊沒有明說具體的涉案事件,但不同的是,此次公告中點出是因在從事上市公司並購重組財務顧問業務活動中涉嫌違反證券法律法規而被立案調查。
“跟上次立案調查不是同一件事情,上次是督導的問題,這次是並購重組的事情。”西南證券一內部人士表示,這次立案調查到底因為什麽事情,公司尚未明確,有些市場人士猜測跟九好集團與鞍重股份重組有關,“但我們是不確定的”。
近期,證監會亮劍重組亂象,查辦了一起涉嫌以虛增收入、虛構銀行資產為手段,企圖將有毒資產裝進上市公司的重大信息披露違法案,涉案事件為九好集團與鞍重股份聯手進行“忽悠式”重組。
據證監會調查,九好集團通過各種手段虛增2013-2015年服務費收入2.6億余元,虛增2015年貿易收入57萬余元,虛構銀行存款3億元。為掩飾資金缺口,借款購買理財產品或定期存單,並立即為借款方關聯公司質押擔保。九好集團通過上述種種惡劣手段,將自己包裝成價值37.1億元的“優良”資產,與鞍重股份聯手進行“忽悠式”重組,以期達到借殼上市之目的。九好集團及鞍重股份的信息披露存在虛假記載和重大遺漏。
然而,在這一重大資產重組中擔任獨立財務顧問的西南證券並未從中發現可疑跡象。根據西南證券去年4月份出具的《重組預案獨立財務顧問核查意見表》,其對九好集團從事的主要業務、行業經驗、經營成果及在行業中的地位進行了核查,對業務發展狀況、財務狀況也進行了核查,其中也包括資產負債情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情況等。
雖然在這一“忽悠式”重組案中,已對違法主體處以頂格處罰,但這場風暴似乎並未結束,相關中介機構出具專業意見為造假行為背書等行為也難逃監管法眼。3月10日,證監會方面強調,將對涉及其中的中介機構未勤勉盡責的行為深挖嚴查,發現違法堅決予以查處。
有業內人士表示,按照證監會徹查中介機構的說法以及西南證券實際的參與情況,證監會在調查九好集團的時候,也在了解西南證券的情況,此外,按照一般稽查立案的程序,正式立案之前也會先進行前期調查了解。
去年6月份,西南證券也因被立案調查一事推至風口浪尖,彼時業內猜測其大概率因大有能源被立案調查而“連坐”。不到一年的時間兩次被立案調查,西南證券的“看門人”角色是否出現問題?
上述內部人士透露,合規和風控是西南證券這一年來的重點,抓的很嚴。但一位券商投行高管認為,這其實跟合規和風控關系不是特別大,關鍵是前臺人員膽子太大。
在上述投行高管看來,券商作為證券市場“看門人”頻頻出現失職以及被“連坐”現象,主要是目前各中介機構各司其職存在問題,券商和會計師、律師的職責邊界模糊不清,以及券商存激勵不到位的問題,此外,監管層的導向問題也是一方面因素。
“業績奶牛”投行業務再度受挫
對於西南證券的投行業務而言,目前猶如達摩克利斯之劍懸頂。投行新增項目被按下暫停鍵、在會項目將被複核重審,作為“業績奶牛”的投行業務不可避免將對該公司整體業績帶來影響。然而擺在西南證券面前最為關鍵的問題是,證監會將對其如何處置?
3月17日,西南證券公告表示,根據相關規定,處於立案調查期間,中國證監會暫不受理公司作為保薦機構的推薦,暫不受理相關保薦代表人具體負責的推薦,暫不受理公司作為獨立財務顧問出具的文件,預計公司投資銀行業務在立案調查期間將受到影響,並可能對公司當期經營業績造成一定的影響。
上述內部人士表示,證監會已暫停受理該公司新報的材料,新增業務受到影響,但目前在會再審的項目(包括首發、再融資、並購重組)一共20余個,按照新規,已經被證監會受理的保薦業務在履行了全面複核等必要程序後可以正常推進。
根據中國證監會2016年12月9日發布的《發行監管問答——關於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中止審查的情形(2016年12月9日修訂)》,發行人的保薦機構因保薦相關業務(首發、再融資、並購重組)涉嫌違法違規被行政機關調查,尚未結案的,保薦機構應當對其推薦的所有在審發行申請項目進行全面複核,重新履行保薦機構內核程序和合規程序,最終出具複核報告;經複核,擬繼續推薦的,可同時申請恢複審查;對於已過發審會的項目經複核,擬繼續推薦的,可繼續依法履行後續核準發行程序。
即便如此,在上述投行高管看來,西南證券的在會項目也會受到立案調查的影響,因為複核需要時間,複核之後還需要排隊再審,時間成本較長。
舊傷未好又添新傷。在去年6月份被立案調查之後,西南證券的投行業務就受到重挫,即使去年12月份新規之後,部分項目可以複核,但時間成本也成為一大問題,如今又遭遇第二次被立案調查,原本作為“業績奶牛”的投行業務再度受挫,該公司整體業績也不可避免將受到影響。
西南證券2016年半年報顯示,其四大主營業務中,投行業務實現營業收入最高,為9.42億元,遠高於證券經紀業務、證券自營業務、資產管理業務的6.67億元、2.83億元、0.71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投行業務營業利潤占比大幅提升,該比例達到 82.49%,而其他三個主營業務的營業利潤占比分別為29.91%、26.65%、5.61%。
目前西南證券的年報尚未出爐,但根據已發布的2016年業績預減公告,狀態已不如前。該公司預計2016年年度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65%~75%,而上年同期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5.55億元,每股收益0.63元。
此外,有市場人士擔憂,西南證券年內兩度被立案調查,其評級將受到較大的影響,可能因兩個事件一起被降級。上述投行高管則表示,券商被立案調查不算入評級,真正落定了處罰結論才算入評級。
且不論暫時的業績以及未來的評級情況,在上述投行高管看來,關鍵在於證監會將對西南證券如何處置,“不到1年的時間,兩次被立案調查,有可能會被吊銷投行業務牌照,意味著以後投行業務就沒了”,這對於西南證券而言則影響甚大,但最終結果還待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