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觀點 隨笈
以下是一些好主觀的個人觀點,或者投資理念,不喜勿插:
熊他老味的觀點仍然維持。
Buy-and-hold 和捕捉波幅最大的分別,在於即使能夠高沽,好多人未能夠將全部投資再次進入市場(低買),以致長遠回報較差。此論調在西格爾教授 (J. Siegel) 的 "Stock For The Long Run" 有所提及。
認為 simple mind 和樂觀的人較易獲利。
有些人喜歡在二三線股裏找「滄海遺珠」,並大手買入,是一件危險的事。其實一般大路好股是人所共知,只要有良好的EQ和心態、買入的時機不太差、長期持之以恒的投資,達到良好的回報不會太難。
適當投資大藍籌也能賺取豐厚回報,而風險通常較低。
適當地分散投資是必需要,在某些時候甚至能救你一命。不要自視過高,以為有能力將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而可以保證它不會出事。
雖然話分散投資,但也不要太散,我認為5-8隻股票對散戶來講是差不多。10隻股票以上一定無可能睇得哂。
月供和借錢買股票絕對是兩回事。
我反對一般散戶做孖展或者好loose 咁借錢買股,雖然我不排除某些勁人可以藉此發達。聽聞大瘤在 I kill you later 一役慘被斬倉(未經證實消息)。
物業投資涉及大支槓桿,資本並不厚而現金流弱者絕不宜投入太多。自住買物業是鼓勵的。
當個個都考慮炒樓,市面上炒樓成為熱門話題,關於物業的投資書愈來愈多的時候,要非常小心。
現在棄股買一些二線區、樓齡大的一兩房小單位,我認為是不智的行為,事關水位不多,而股票很多還是不貴,甚至便宜。
港人的收入,其實在高通漲的情況下,正在萎縮中。所謂的需求上升,一部份是投資意欲所帶動。
今年香港的零售業,在舖租大幅上升之下,面對很大挑戰。
新地找一個完全不是董事會成員,又沒有official 職務的郭老太做主席,證明它還未走出家族生意的影子。
本週觀點 CUP
http://nodeadcow.blogspot.com/2011/07/blog-post_23.html
本週最重要的消息是歐盟救助希望的方案已明朗化,歐債問題暫時告一段落(遲些才會再冒出問題來)。美國國債的上限問題,只是時間問題,市場也沒有人會認為這是一個問題吧。結果美股 NASDAQ週五再沖高位。
最大的問題仍然在中國上面,像陶冬博士所講,美國先苦後甜,中國則預先將增長透支。最近中國PMI 數字低於50,下半年經濟增長將會放慢;銀根繼續收緊,企經營十分困難(中小企甚至可能經歷比金融海嘯更艱難的時期)。可預期的是,中國市場可能將會繼續 跑輸。雖然市場有回穩跡象,我覺得有八成公司第二季業績優於預期的美股,將會繼續跑贏中港股市。
繼渾水研究後,穆迪和惠譽又加入玩中國民企風險評級的問題。很多人批評這些公司和大鱷一起興風作浪,導致個別公司被洗倉,股價波動。其實我覺得那些評級只 是這場「中國概念降格」的主旋律下的小拌奏而已。像中國動向這種經營差勁的垃圾公司,沒有人評它的級也會自動倒下去,不被洗倉都會陰跌不止。香港市場充斥 大量估值昂貴而挾「中國增長概念」、質素平庸甚至低劣的公司,被重新評估也是自然不過。中港股市近兩年跑輸世界,正反映投資者已由幻想回歸現實。
因此,中國概念的股票在這種市場氣氛下是十分難炒,政策每日推陳出新、通漲高企、銀根短缺而前景不明朗。據我的看法,基本上除了非必需品消費類別之外,都 很難知道有什麼較為肯定而又安全的增長界別,我做法是盡量減少持有受政策直接影響的純中國概念股票。目前我主力持有濠賭股、挾內地增長概念的本地零售股、 本地電訊股就是這個意思。亦由於中港股票日益難炒,不排除將來真的要進軍美股。至少美股個大盤夠牛,獲勝的機率始終會較大。
內地銀行的集資潮持續。現在的內銀愈來愈像龐氏騙局:大量濫貸給甚有機會沒錢還的人,將利息收入入賬製造盈利泡沫,不斷集資以滿足法定要求支持增長。因此 審慎的投資者能夠離場的都及早離場。內地股市的銀行股估值比H股低得多,正反映內地人對內地銀行本身的較深認識,認為抵買抵供前應先三思而後行。我認為內 地銀行最終的結局多數是:壞帳激增、先削派息然後盈利大幅倒退、最後要中央政府救助而股東權益大幅攤薄血本無歸。
本週觀點和檢討 CUP
http://nodeadcow.blogspot.com/2011/07/blog-post_30.html
自星期五失敗的交易 IT 後,心情有一些低落;主要是因為自己有一些劣根性還沒有戒除,若不痛改前非,往後就很難在表現上再有突破。
主要的問題是自己太在意捕捉每一個有可能的突破走勢,導致過度參予大量贏面不大的交易,降低成功的機會率,拖低了整體的回報。其實有一些旁觀的網友留言,亦已指出了這點。他們是對的,我應盡可能在較好的大盤氣氛下,做一些走勢明確的股票交易。減少一些垃圾的交易已能大大提升回報率。
而網友一些指控也是對的,例如自己有時的確過份在意短期的一些波動,那些波動有時的確可能只是 normal fluctuation,或者是股票走勢的原有「個性」,是自已忽略了,以致造成很多無謂的操作。
雖然今年自己做防守的工作已比去年大有改進,有效的止損避免了大量不必要的損失。但說到底其實有些笨,與其做防守,倒不如在一個 Non-trending market 或者是 downtrend market 抽身離開。要學習與大量現金共舞,擺脫有 cash 就身痕的惡習,嘗試適當的放棄某些「機會」,操作要再審慎一點。寧可賺少一些也不要有大錯。
定立以下幾點,日後告誡自己:
- 若沒有特殊情況,只在大盤展示明確的上升趨勢或者市場整體氣氛明顯轉好時才買進股票。
- 絕對不做週線圖呈下降趨勢的股票的長倉。
- 盡量用週線圖來判斷大盤或者個別股票的趨勢,以減少受到日常波動的噪音干擾。
- Test-buy 的注碼要做得小一點,在較肯定自己做對的情況下才加大部位。
- 樂於持有大量現金,等待合適的時機才出擊。若沒有現金的話,再好的機會也只會浪費。
- 減少接收無謂的資訊、新聞或財演評論,盡量只靠自己的判斷來選股和指導操作;大盤和領導股的 Price-and-volume action 多數講真話,而個別人士的意見經常會出錯。
- 止損位盡量用週線圖來參考作判斷,以減少被日常波動而被震走的機會。而配合 (1) 和 (4),也會減少被震走的機會。
- 減少操作股票的數目,以減低操作失誤或者疏忽的機會,嚴格選股也減少買入廢股的機會。
- 除非是介入買進的時間,否則盡量不看股票 Intra-day 價格的波動,以免做出衝動的決定。
投資者的能力-答友人南方木 分享 潛水員觀點
http://slamnow.blog.sohu.com/192739697.html"這是所有問題中最重要的一個。在我看來,似乎這種能力應該包括耐心、獨立精神、基本常識、對痛苦的忍耐力、坦率、超然、堅持不懈、腦袋靈活、主動承認錯誤的精神、以及不受別人慌亂的影響。"
這是Peter Lynch論述一個職業投資者必須具備的能力.
上週南總方木兄和我交流說著是他讀了Peter Lynch後最大的收穫.
Peter Lynch一直是我的老師.差不多20年前就開始閱讀他的著作.在投資生涯中每當有困擾的時候我依然會拿起他的書試圖尋找靈感.
隨著人生閱歷的豐富.隨著對投資理解的加深.我也逐步開始徹底的理解Lynch.很多時候也開始也能更客觀的看待他的思想和方法.
例如著個關於投資者能力的看法.我開始有了自己的理解.
從Peter Lynch的說法中我們可以抽象出關鍵詞
1.耐心、
2.獨立精神
3.基本常識
4.對痛苦的忍耐力
5.坦率、超然、堅持不懈
6.腦袋靈活、主動承認錯誤的精神
7.以及不受別人慌亂的影響
從這7點來看基本上就用詞的本身看都是褒義詞.
比如耐心,耐心永遠是褒義詞.問題是如何判斷著是耐心還是延誤戰機?
比如對痛苦的忍耐力.本身就是褒義詞.問題是如何判斷是忍耐痛苦還是一直把頭埋在沙灘裡的駝鳥?
記得年初南總方木兄在總結去年投資收穫時我也說過一個看法.
用褒義詞組成的判斷本質上是永遠正確的.
但是現實生活並不都是褒義詞組成.
就我個人的實踐和經驗的總結.我覺得一個成功的投資人應該具備三個條件
1.足夠的好奇心
超越普通人的好奇心.我無法定義普通人的好奇心.但是我相信每個人都有一把尺.可以很衡量自己的好奇心是否超過大部分人.
好奇心的作用是發現投資標的.其實Peter Lynch在他的書中無數次展示給我們他的好奇心.從觀察他老婆和孩子的好奇心發現無數可投資的標的.
就我個人的教訓來說曾經因為沒有滿足自己的好奇心.錯過了crocs.
也因為足夠的好奇心有了不少成功的案例.
所以我把好奇心列為第一標的.
2.判斷力.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
比如巴菲特當初買入American
Express.因為公司內部人士偽造倉單導致American Express股價大跌.
這時候就充分體現他的判斷力.
1.正面的影響
A股價下跌
B公司質地不錯.
C.這是一次性事件.
2.負面影響
A.一次性公司損失慘重
B.公司聲譽受到影響.金融公司最要命的就是聲譽(說實話河南航空換名字也是挽救聲譽的好辦法.)
C.客戶流失
所以正如硬幣的兩面性.正面反面都有.這裡就考驗你的判斷力.如何對所有影響加權,給不同影響加不同的權重。
這樣才能得到接近正確的答案。
這種能力就是判斷力。
判斷力中包含了常識。勇氣。獨立精神眾多因素。我無法一一舉例歸納。
同時哪些是影響判斷力的呢?
我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是no but.在我的經驗中任何判斷過後聰明人都會說出but.
判斷的本身是一個獨立事件。必須摒棄辯論的因素。判斷力本身是形而上的。我不以為可以通過辯論得到正確結果。 這迎合了Peter
Lynch的說法獨立精神.
我若干年前看過一篇文章提到為何大公司不容易創新。
一個著名的理由是
大公司聰明人多。每當你提出一個有創意的想法。因為大公司的官僚主義。總有聰明人想出異乎尋常的負面理由否定你。否定你的意義在於如果你對了。你就升職了。聰明人就相對貶值。所以聰明人沒有創意不要緊必須把你的創意抹殺。
當年蘇聯國防部長回答星球大戰計劃的時候,在記者發佈會上吧一個陶罐打碎然後告訴大家一個道理打破一個陶罐比製造一個陶罐容易!
所以熱衷於辯論熱衷於辯證法的人我斷定他們沒有判斷力。
我對判斷力的理解是大部分還是人生經驗+常識+行業知識。
三者綜合。
當然作為判斷力的衡量標準只有時間.對錯的判斷日後驗證.
判斷錯了就是負判斷力.
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這部分我還是做的不錯。
我有大量閱讀和案例的基礎。也比較瞭解行業知識所以我個人以為我的判斷力不錯。
第三。決策力。
判斷力和決策力我以為是不同的。這裡很微妙。做一個判斷後。到具體花錢買股票。那怕到最後下單都是需要心理素質和行動力。
一個好的判斷如何無法行動無法通過決斷力來操作還是流於紙面無法兌現成cash.
用行話說是刀快
那就是炒成股東了。
炒的刀快是有名的。
決策力是需要時間培養的。有的人終身猶豫無法下決心那怕他的判斷力足夠。
我依然記得若干年前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決斷。一切都到我預先設置的位置。但是真的要動手時我還是能聽到自己的心跳。然後站起來走一圈。再坐下。還是不停的看盤面。繼續走一圈。壓力。
那是只有自己才能明白的。
這就是我說的決斷力。
沒有這個。無法跨越這一關你永遠無法成功。
當然還有個辦法是讓經紀人幫你操作直接下單。忘記盤面。但是這也需要你資金累計到一定程度後才可行。
這就是我對一個成功投資者必須具備條件的看法。
1.好奇心
2.判斷力
3.決斷力
戴若·顧比:歷史與觀點--《紅週刊》編輯部會議室 金錢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2e39c.html時間:2005年9月6日上午
地點:《紅週刊》編輯部會議室
人員:戴若·顧比及《紅週刊》全體採編人員
《紅週刊》:如果才能在證券市場上成為一個成功的交易者?
戴若·顧比:想要成為一個成功的交易者,必須學習並且工作努力,這種工作並不適合每一個人,但是我們可以學。有很多方法可以在市場上成功,每一個人都應當發現最適合他們的方法。
剛剛進入市場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學習,然後我們可能會選一隻股票,觀察它的走勢,進行模擬操作。如果這種方法是成功的,再選擇另外一隻股票……當我們對這
種方法自信的時候,就可以進行實際操作了。市場上每天都有機會,所以我們不需要著急,應該耐心等待市場的機會。最好的市場機會來自於耐心,就像培育一棵大
樹,它是慢慢生長起來的。我們的成功也是從很小的成功積累起來的。
《紅週刊》:你判斷中國已經進入牛市,那麼牛市中如何操作?
戴若·顧比:牛市中有三種交易方法。一是長線投資,第二種是趨勢交易,可能會持續幾週或者幾個月,我經常使用的正是這種方法。第三種是短線交易,有可能是幾天或者幾週。一般來說,成功的交易者應該不只使用一種方法。
《紅週刊》:相對於周邊市場來說,目前中國市場最大的特點就是股權分置改革。你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技術分析方法是否適用?
戴若·顧比:每一個國家的證券市場都會有自己的政策,但在所有的市場上做交易都是一樣的。我的工作就是知道在什麼時候買入、什麼時候賣出,因為價格信息可以告訴我公司的基本面甚至國家政策。
政府的政策就像天氣一樣無法控制,我們能做的就是找到最好的交易方法。我們就像種地的農民,只管播種下去,然後期盼風調雨順,這在任何國家都一樣。
股權是不是全流通的,對於一個交易者來說並不重要。我們其實只在流通的市場中做交易,並不是想要這家公司所有的股票。
《紅週刊》:可是不流通的部分進入流通以後,會加大市場的供給,並且影響流通部分的股價,那麼牛市又從哪裡來呢?
戴若·顧比:我舉個澳大利亞市場的例子。政府擁有澳大利亞電話公司51%的股份,投資者只交易流通的部分。後來政府決定出售其擁有的25%的
股份,投資者認為這是一個好的機會,因此政府的減持行為反而刺激了市場的需求,公司股價也因此而上漲了。如果一家公司的狀況是好的,那麼它不流通的部分一
樣是好的;反之,如果一家公司經營很糟糕,那麼它的股價無論如何都會下跌。
《紅週刊》:在你的書中以及在講座中都很少提到成交量的含義,這是為什麼?
戴若·顧比:成交量信息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在美國的許多股票交易書籍中,常常提到成交量的重要性,但這在30年前寫這類書的時候是對的。因
為在那個時代,信息並不很容易得到,市場中存在著大量的信息不對稱——
—
大的機構可以得到許多有效信息,但小的交易者則很難。因此,那時的市場是大的機構投資者得到信息買入,小的投資者通過成交量分析跟隨。現在的狀況不同了,
幾乎每個投資者都能夠擁有充足的信息和數據瞭解市場狀況,所以我們不需要跟隨這些大的機構。和上個世紀不同的是,我們可以看著市場走勢決定買入和賣出,對
於交易者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變化。
《紅週刊》:顧比先生一定有很多成功和失敗的例子,能不能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一下,有什麼經驗教訓可以借鑑?
戴若·顧比:所有的成功都是從失敗開始的,沒有失敗就不會有成功。當你有幾筆成功的交易的時候就很容易驕傲,但是市場不喜歡驕傲的投資者,它
總會讓人謙虛。1997年我有4次非常成功的交易,我很高興,其後有一天的早上,我發現了一次很好的交易機會,於是立即下了買單,當下午收盤我離開辦公室
的時候,那筆交易已經讓我賠了18000美元,這次交易提醒我任何時候都不能驕傲。
市場每天都有可以讓我們謙虛的例子,市場會時刻提醒投資者,過去的成功並不意味著將來也會成功。我們最好不要每天都做交易,因為過度的交易會導致失敗,應該知道什麼時候應離場休息。
投資交易是一項非常消耗腦力的智力工作。我大概會在市場上做幾十個交易以後離場休息,因為我知道如果再繼續下去就會賠錢,而賠錢的時候就是市場在發出警告。
《紅週刊》:投資人往往不是被市場打敗而是敗在了自己的手中,你能否教會投資者如何才能不被自己打敗?
戴若·顧比: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市場紀律,但在一筆交易賠錢的時候,執行紀律的仍然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我可以告訴投資者兩種辦法,如何使紀律能夠堅定地得到執行:1、提前寫下交易計劃,一旦情況發生就堅決執行;2、和太太這樣親近的人定好規
則,讓他們幫助你執行。比如,我的方法就是如果我在市場上賠了3萬元,我將允許我的太太去採購3萬元的東西。這樣我就會讓自己儘量少賠錢(笑)。
外行人視角:鋼鐵電商五大分析觀點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9998.html今天寫一個平時關注度小,但是我們日常生活都會經常接觸的東西:鋼鐵。
一、外行人眼中的鋼鐵B2B:
近幾年,電商裡面出現著各種模式:b2c、c2c、o2o等模式,電商模式演變也反應整體的走勢是從商家往消費者的角度演變,注重消費者成為如今電商裡面首要的問題以及焦點。但是對於某些產品而言,消費者的地位的升起則對於它們造成很多的影響,從以前的獨立風騷,到如今在等待春天的出現,大起大落的反差,它就是B2B模式下經銷運營。
大環境下的B2B在走低谷,而鋼鐵行業的特殊性就決定它的電商模式趨向於B2B模式,事實也是如此有著經銷商模式而且產品體積過大而言,B2B模式的交易是它們在線交易目前唯一途徑,借由阿里巴巴、慧聰網、馬可波羅等網站是它們的地盤。
今年開始就一直出現B2B逆襲的消息,等待B2B今年將會是個春天,事實是否真是如此,還是一群人都是期望出現這個春天,不得而知?就像如今都在說今年是電商的逆襲之年一樣都是難以預測。
二、外行人眼中鋼鐵模式B2O
說鋼鐵電商就先說模式開始,如今鋼鐵電商一獨霸一外聯,一獨霸是B2B模式,一外聯是O2O模式。鋼鐵電商的模式給人的第一反應就是B2B的模式,而很少會給它安裝其它的模式,行業內如今也是這樣子去認為的,要做鋼鐵電商就是要做B2B在線交易平台,而O2O的出現也讓鋼鐵電商看到一點不同之處:鋼鐵線上訂單一般都是通過網站聯繫,線下進行見面的形式,對於鋼鐵而言筆者黃嘉榔作為外行人猜測是不可能只通過一個電話一個網站就能夠確定一個訂單的,它不向其它吃喝玩樂的產品。
其實筆者結合兩種模式以及鋼鐵這類經銷商還有產品的特性一個新的名稱或許比較適合:B2O模式(商家對線下交易者模式)。一般而言B2B模式是從對象分,而O2O模式是從行為上分的,兩種模式的不只是模式的不同,而且還是形式的不同的。對於鋼鐵電商而言,更加支持做的是線上成單,線下交易的模式,而單做B2B模式最終也是會淪為一個諮詢+信息的平台。
四、外行人眼中鋼鐵電商平台分析
如今鋼鐵電商裡面最出名的莫過於由上海鋼聯組建的我的鋼鐵網,討論到鋼鐵電商就必然是這位巨頭了。雖然如今風光已經在下降,其一是對外宣稱行業不景氣,其二筆者猜測是如今模式者都開始嶄露頭腳,如由蘭格集團組建的蘭格鋼鐵網,還有最近消息傳出寶鋼將要組建的鋼鐵電商平台,無一例外的是這些電商平台的背後都是財大氣粗集團背景,這也是鋼鐵電商的一個優勢也是一個劣勢,優勢是有著強大的線下資源的配合,從這些平台上面看到的信息都能夠第一時間的傳遞出來,比起新聞或者其它的報導要更加的早以及準確;其二是通過線上把鋼鐵行業的市場化,價格公開化;其三是可信度高,比起阿里巴巴等平台的商家,鋼鐵平台集中可信;四是諮詢集中,信息集中,無論是對於投資者還是行業者都有利;其四:對於商家而言,資金可以及時流轉,沒有所謂餘款,對於企業的運營帶來充足的資金鏈條。
而劣勢就是此類的平台說白了流量是關鍵,怎麼做到特色化,才是平台成功個關鍵,不然為什麼要來你這個平台,你這個平台給予我的客戶訂單比起原有的第三方平台多,還是只是作為一個補充平台渠道。
五、外行人眼中的鋼鐵電商的問題
目前鋼鐵電商做大做強普遍存在的問題:
1、 物流問題
物流是制約鋼鐵電商最大的問題,鋼鐵運輸的成本多大,不用筆者多說,稍微有點常識都知道,而且在整個運輸的過程,雖然對於貨物的損壞方面不用太過的擔心,但是更加的擔心的是貨物無合適之後的問題,一旦購買方不滿意則整個的費用支出是大項了。
2、市場化問題
格鋼鐵網董事長劉長慶說過「一個產品如果說不是市場化的,要想做電子交易根本就不可能,像中石油、中石化就完全不是市場化的,電子商務做起來就很難。」電子商務為什麼會衝擊到零售業,就是因為電子商務的產品價格市場化,通過網絡能夠查看一個商品的不同地區的不同店舖的價格以及數量,消費者對於商品有清楚的認識,就不會被商家而迷惑了;其二是渠道的多樣化,同一個產品線上用戶選擇的渠道多樣性。那麼對於鋼鐵行業而言,大頭都在做市場化,通過市場優化價格,優化生產線。
3、平台的差異化
前面筆者已經提到過鋼鐵電商的平台要區別於其他的第三方平台,不然是無法成為其中的中流砥柱的。現在鋼鐵電商的平台還是B2B的平台都是會員制的形式,而不同的是,有創新意識的諮詢信息會員制,與全部會員制,重要的信息才是會員獨享的,我的鋼鐵網就是如此模式,也正是這種模式的收費,才讓我的鋼鐵網讓人眼前一亮,加密的東西往往是最好;而其他第三方平台,只要加入會員都是一視同仁了,所享受的都是一樣的,形成不了差別,還有一個就是讓不想加入的會員收費的無法成為的網站的忠實用戶。
4、 力量的角力
現在的幾大鋼鐵平台都是財大氣粗的集團控股,這類的平台也決定必然是上中游企業的糧食,因為小型的是無法做到信息的準確性,以及分析信息的準確性。而且一般市場的定價都是從上游開始,下游只有是服從的餘地。
5、資金的安全
通過鋼鐵電商來到的訂單,資金的安全是值得關注,如果無法給予一個擔保或者信譽,對於商家在線交易而言是沒有保障的。而在目前所接觸的中,僅寶鋼已經獲得了國內工業領域的首個第三方支付牌照「東方付通」,所以在寶鋼宣佈要做鋼鐵平台的時候會被認為是鋼鐵版亞馬遜也是其中一個原因,在線交易在國家現在的規定下,支付牌照是相當的重要的,這個看電商裡面京東、支付寶、財付通等在爭奪就知道了。
PS:文章沒有幾個平台的流量數據、alexa分析,如果要看這快的數據筆者這裡說聲不好意思。因為在筆者寫後才發現對於鋼鐵電商而言這種分析意義不大,雖然都說平台都是流量組成,但是對於類似我的鋼鐵網這類的平台從一開始找好特色點就會成為行業的標竿,寶鋼將要推出的平台也是如此。
流量生意新玩法(下):從中看趨勢、樓友觀點互動 B座12樓
http://xueqiu.com/3495536609/24367779考慮到很多朋友的期待、以及時效性,昨天先發了週五「B座12樓」無界沙龍的紀要。今天接前天《流量生意新玩法(上):線下抓流量、線上去消費》一文,再展開談談。從這個創業案例,也說明幾個趨勢:
1. 線下廣告模式也將從品牌向交易傾斜互聯網廣告目前主要的模式有CPM按展示收費 : 主要是門戶網站的廣告,CPC按點擊收費 : 百度的主要廣告模式,CPS按銷售分成:蘑菇街等的模式。從廣告效果看CPS肯定是趨勢、也是商家最不心疼的廣告支出,但CPS模式就要求廣告更精準,這也是大數據重要價值的一部分。移動互聯網的屏幕特性,決定了CPM模式很難,所以移動廣告模式一直沒有大的突破。但移動互聯網的人機對應、位置信息、碎片時間、用戶規模等非常具有殺傷力,給大數量和CPS模式帶來新玩法。
分眾媒體的成功,造就了一大批跟隨者,加各種類型的雜誌也層出不窮。許多廣告主資源反而顯得更為珍貴,有資源的廣告銷售人員在市場上非常吃香。許多雜誌發行量只有幾萬份,但整個運行成本倒也不低,如何能一年收到幾百萬的廣告費是個大問題。所以這些傳統媒體也在尋求新的收入來源,引入CPS對其來說嘗試成本非常低,多印一兩頁而已。相信以後像機場、高鐵上的雜誌會向交易型轉變。
2. O2O機會無限,新玩法:線下抓流量、線上去消費我們理解的O2O,就是用互聯網技術或思維去幹傳統行業或實體線下的創業項目。目前O2O的項目玩法都是,線上抓流量、線下抓收入。項目模型很簡單,即通過互聯網免費產品吸引大量的用戶,有了龐大的用戶基礎後,再從這些用戶挖掘商業價值,如提供增值服務或增值產品。這個模式一是要短期裡積累龐大的基礎用戶,二是要提高用戶轉化率。比如春雨掌上醫生,免費用戶達到一定數量後,提供收費電話問診服務。這種方式從線上對應線下商業,也只是剛剛開始。誇張一點說,線下有多少行業,移動互聯網就有多少創業機會。
前文中的這個項目案例,思維是反向的。我從線下抓流量,讓用戶到線上去消費。首先是利用了移動互聯網的特性,將物理場景應用到位。其次,線下的流量更為廣闊,人一天在線下場景中的時間肯定大於上網時間,商家們沒有必要再去搶用戶在網上的時間了。最後,跳出傳統互聯網的模式慣性,用移動互聯網的思維來創業。很多移動互聯網用戶,都從來沒用電腦上過網,或者只會通過導航網站看新聞。這類用戶的行為模式完全不一樣,不能用以前的思維模式來推演。不妨試試新玩法,說不定有驚喜。
~~~樓友觀點~~~~~上一篇發出後,很多朋友發來精彩評論,這裡摘錄部分觀點,同大家分享。
@kongbob關於這個模式中,線上電商的營銷成本會不會太高?1:線下商家只是提供了一個場景,可是每單獲取的收益很高。這是計算在線上商家的營銷成本裡的,還和銷售量線性掛鉤。2:創業者提供技術和服務,那麼收取的佣金分成想必也不會低,這一部分也是算在線上商家的營銷成本當中。3:雖說將線上商家類比為商品廠家,可他畢竟不是原廠商。相較於從前,這樣整條線拉長了兩倍。這樣的商品售價會有誘惑力麼?線上商家的利潤能得到保障麼?4:這樣的模式,是否讓淘寶這樣的平台去做更加合適。它可以吞下所有的營銷成本,再集成打包成一個線下的變種聚划算來兜售,這樣是否更有可行性。
12樓:營銷環節會不斷優化,現在電商的用戶獲得成本也不低。
@Darren
微信目前還處在擴展用戶階段,但隨著用戶量 的增多,它必將進行各種商業運作。我這裡主 要從它的掃一掃功能進行了一些思考, 以下是可能的一種o2o的實踐方式。
微信向廣大商家提供產生二維碼的客戶端,讓商家可以方便的將實體商品的信息存入二維 碼,同時商品信息也會通過客戶端傳入微信 後台的服務器。買家通過微信的掃一掃功能就 可以讀取二維碼對應的商品信息,更多商品信 息來自於微信對商家自己應用的連接,也 就是說掃完後買家將在微信上看到商品的詳細 信息(包括商品描述,展示圖片等)。買家在 微信上選擇商品的顏色、數量等銷售屬性 和物流相關屬性後可進行下單操作。下單完成 後,統一進入微信本身提供的支付環節,順便 它可以推它自己的支付應用——財富通, 當然也必然整合其他的支付方式。
支付完成後這裡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商品的詳細信息到底誰來管理,大賣家可能有自己的商品展示應 用,本身可以維護大量的商品信息,包括商品詳情展示。 但是絕大多數的中小賣家都不具有這個條件, 那麼要保證他們也能夠玩起來,微信必然要來 承擔這個角色。微信可以直接提供這樣一個商 品發佈 和商品展現的接口,賣家只需要根據微信的要 求提供各種商品信息的錄入即可。
總結起來就四步: 1. 讓二維碼和商品綁定 2. 買家掃一掃二維碼 3. 通過微信查看詳細商品信息 4. 完成下單支付
12樓:實際不複雜,淘寶或拍拍真接給每個商品頁生成二維碼網址。掃碼後直接打開商品頁,通過微信支付完成。微信5.0的支付功能網上已經有爆料說不錯。
@welfred線下流量確實是藍海,文中說的項目的大方向沒有錯,一些公司也開始這麼做了。有一個問題是他們用專利碼,應該只有他們的APP可以掃,也就是我買個東西還要裝他們家的APP,勢必會大大降低轉化率。傳統媒體如華西都市報幾年前就做過類似嘗試,有一個配套的App叫做魔碼就是干這個的,實質效果並不是很好。目前二維碼有點氾濫之勢,看到後都懶得去掃。比較看好微信5。0版本,實現了支付功能,增強了掃一掃功能,只能寄希望於微信完成閉環,並給開發者開放更多功能。
12樓:對自有專利碼我們也不太看好。微信5.0掃一掃和微支付確實會有很大殺傷力。
@小康就說一點 感覺掃一掃有點麻煩 能不能直接點一下就進到掃一掃頁面或手機對著二維碼就自動進入到掃一掃 就像坐在車上網上面一堆准就掃到了,感覺想的太多了
12樓:嗯,以後估計長按Home鍵就是掃一掃了:)。
@魔碣不管是微信掃瞄信息,還是pc端上網,用戶對於產品的認知及比價,才是最關鍵的。文章中的創意只是創造了一種新穎的形式,客戶會有興趣掃一掃,但下單與否,取決於產品的品牌及性價比。正如電視購物,如果商品價格真的給力,商品能與時俱進,打敗京東與天貓,也不是什麼難事。
剛才突然想到這樣一種玩法,生產廠家可以為自己貼碼,然後與電商合作。假設您去朋友家作客,發現一幅很漂亮的電子相框,您只要掃一掃,電商就會為你配送。我個人覺得,有時候客戶自發的需求,比我們引導產生的需求,轉換率要高太多了。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為他們提供購物的便利及途徑,把客戶所走過的每一個場所,都變成「超市」,他只要願意,就掃回家吧!
12樓:嗯,應該是趨勢,商品上直接有商家直營網站的二維碼,即掃即買。
@春天的邊緣從線下引流到線上聽起來是個好主意,但需要線下有足夠的流量才行,過低的轉換率,可能利潤還抵不過團隊費用,百分之五的轉換過於樂觀
12樓:線下的流量還不夠大啊!商業模式會演進,對很多商家只是打印幾頁紙貼一下,成本很低的。轉化率真就看場景中的產品挑選了。
@Vicki紮紮跳
貌似不是每類商店都能植入吧.
12樓:當然。
@V.R夜涼咖啡店的利益點不成立,算上轉化率後每個月產生的分成利益相對於自身銷售是很少的,誰會為了這點利益去冒險讓客戶以後都自己泡咖啡而不再來店裡喝呢?而且只是幫人帶新客的一錘子買賣,客戶後續再買跟咖啡店沒有半毛錢關係,沒有形成閉環,咖啡店的固定客流被挖掘光了,店也就沒有價值了。解決方案1.做關聯性強的異業合作互不傷害。2.像賣保險的業務員一樣對實體店,客戶後續訂單終身份成制。
12樓:擔憂過度了,買咖啡豆的需求與去咖啡店的需求很不相同吧?不然,星巴克還賣咖啡……
@Givemeaname商業模式是一個好難的問題,不過他們還自己做編解碼果真是投入了,這樣流水100人,即便服務生推薦,有多少人願意買呢?有多少人可以立即在尚不成熟、不快捷的移動支付上付錢交易呢?其他解決方案應該都不好,因為大多數消費者都希望自己下單是在一個相對隱私的環境下。求高明解答
12樓:轉化率還真不好說,誰做誰知道。但消費者下單這個環節隱私環境肯定不是關鍵。
@lee_leon雖然看評論噴的比較多,但是我還是贊文中這個方式的。雖然可能這個例子舉得漏洞頗多,但是核心問題還是論述到位了的。我相信會有人不斷去嘗試文中的方法,直到找出那個性價比和場景最好的突破點。畢竟,現在這個時代,淘寶已經開始略顯老態了。
12樓:兄弟說得好,淘寶需要更多流量入口。相信他們也會考慮這種商業模式,而且對他們而言只要將導購返利的網址能生成二維碼即可。
@labassLost仔細想了下,覺得這個事情有可能現有的平台電商就可以做了,撮合產品相關性強的商家,互為廣告主或提供廣告位,只不過這些商家目前都為線上的,將來可以發展線下的 (很多人闡述過了,菜鳥,蘇寧廣場什麼的)。這個應該是微創新的風險吧,容易被覆制和超越。
12樓:是的,平台更有優勢。但平台也需要線下運作團隊,還有細化領域,創業者的機會和戰鬥力是無窮的。
@劉不才看著挺美好,實際上估計沒效果??直接當場在店裡買不就可以?為什麼還要再繞道線上?
12樓:對店而言多品類的商品採購、庫存是麻煩的事。貼碼更靈活,什麼事都不用自己幹,賣得不好就換碼而已。
照片為週五無界沙龍現場,壽遠提供。
美國長期股市走勢的技術分析觀點 Consilient_Lollapalooza
http://blog.frankyfan.com/2013/07/blog-post_11.html不久之前, 好友問我: 美國股市已經橫行左十多年, 股市會否出現像1980-2000的大牛市? 這篇文章就是回答這個問題. 我覺得很有趣, 但我懂的不多, 只從我熟悉的技術學派觀點出發.
這是S&P60年的月線圖. 三個紅圈左中右. 那些綠色線就是bollinger Band. 也即是移動平均加減某個standard deviation.
左圈: 股市經過二次大戰急速上升, 走勢出現變化:
- 綠色中線穿了
- 綠色底線穿了
- 股價開始在綠色頂底線橫行穿插.
意思: 股價只能永恒地波動, 但事物也有其穩定的狀態, 這叫做動態平衡. 左圈的這個變化, 正是由上升進入動態平衡之中. 在平衡中, 低買高賣便是最好的策略了. 在上升中, 只買不賣, 加大風險就是最好的策略.
右圈: 股市在1980-2000出現很大的升浪, 然後跌穿綠色中線, 進入動態平衡區至今.
問題是, 股價可否一直往上升? 在無常的股市中, 怎樣得到信心? 我的答案是: 試過就知.
請看中間的紅色圈:
一個大牛市, 不是一天建成的. 事發的發展有其階段, 及趨勢的變化. 而變化之上又有其趨勢, 生生不息.
中圈:
股價經過長時間的動態平衡, 在中圈出現變化. 綠色中線突然變成強大的支持, 讓本身應該下插的股價得到支持, 消化下跌周期的壓力. 當股價回復上升周期時, 會出現了強勁的上升動力. 這就是這個大牛市的元氣了. 元氣足, 則事物可以漸漸發展, 完成生老病死.
現在美國的升市, 跟據以上的看法. 我的觀點如下:
1 美國經濟回復元氣, 是有可能的, 但言之尚早.
2 股價需要經歷下跌周期而表現穩健, 才可以言大升市.
3 現價屬動態平衡的高位, 投資值搏率低, 不適合長線投資者.
有趣的是, 報紙越來越多投資美股的推介. 全球經濟互根互生, 誰也難言獨善其身.
周而復始, 動中有靜, 靜有有動. 了解變化的發展, 就是技術分析的作用. 以上觀點是片面的, 所以不足以為論. 技術學派往往沒有理據, 只是它有一套解釋事物的方法, 凡事適可而止, 有跡可尋咁解.
(以上只屬片面觀點, 不足以為任何建議, 讀者需自行判斷)
【觀點】微信海程小永:APP靠廣告盈利要等來生?!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4751.html找靈感、挖黑馬、評熱點、抄本質-這裡是黑馬通訊社!
最近一直摸爬滾打傳統商業圈,偶爾和移動互聯網圈子創業的小夥伴們交流,都在抱怨做app盈利無望,向用戶收費沒有信心,靠廣告盈利,看後台可憐的數據,都有想去求佛的衝動。用戶量上億的產品,盈利都不足以支撐100人的團隊。筆者近日有看到中國企業家雜誌對墨跡天氣的報導,當大多數APP開發者還在苦思冥想「用戶量如何破千萬或者億級」之際,墨跡天氣用戶量已經突破2億,現在應用的盈利來源,幾乎只能靠用戶流量和廣告的互換來獲得收入。「不光墨跡天氣頭疼,其它的應用其實都頭疼。如果仍然依賴廣告,只有思路一條,投資人的錢總有燒完的時候。
廣告聯盟在移動互聯網為什麼會水土不服?
當移動互聯網風起云湧的時候,App們很天真的以為PC端依賴的大量廣告收入在移動app上同樣適用,一個流量只有600萬的web網站,每月光百度聯盟的收入就能到300萬人民幣。但是一下為什麼做了app後,流量都上億了,廣告收入依然不能養活自己?這是為什麼?分析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APP廣位位置數量有限
Web端偌大一個電腦屏幕,上面可以放置廣告的位置很多,而且首頁、內頁、中間頁每個頁面也都能掛廣告。App生存於方寸手機屏幕之間,本身屏幕的尺寸限制了app只能掛一個廣告位置甚至不能掛。任時光匆匆流去,即使筆者接下來要闡述的另外兩個原因都消除,這也會是app靠廣告盈利的致命死穴;
二.廣告商有限
大多數傳統廣告主,甚至投放互聯網的廣告主對移動互聯網至今沒有任何認知,僅有極少數廣告主從4A的教育中挪出小部分預算投放移動廣告,品牌廣告主預算少,只能燒投資人預算了,隨意打開一個app上的廣告,除了遊戲,就是其他app的廣告,幾乎是個零和遊戲。這和2000年左右互聯網發展初期廣告市場很像,基本上都是互聯網公司在互相投放廣告。而當時三大門戶的日子過的的確很可憐。
三.廣告聯盟盤剝
移動互聯網發展不到4年,生態不完善,信息不對稱造就了一批廣告聯盟的火熱。在PC端廣告聯盟與媒體的分成已經低至30%,甚至更低。而移動互聯網廣告聯盟與app分成比例大多為50%,甚至更高。
這麼一分析,app要靠廣告盈利真得來生了。拋開廣告聯盟盤剝以及廣告主,就算廣告主對移動互聯網廣告認可,咱的廣告位只能有一個,黃金萬兩也無三手可接,一想到盈利,真的有種不知在此時不知在何時,我想大約會是在冬季的感覺。
這麼一看,APP們除了做遊戲的、做社區的、還有直接可以從用戶收取到費用的,其他的類型的app都可以直接關門去奧美、好耶、華揚聯眾門口賣煎餅了。情況真這麼絕望嗎?
微信公眾平台,或是移動互聯網營銷一個真正春天的到來
與此般無奈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微信海多組數據顯示,傳統廣告主對移動互聯網卻有著非常強烈的投放意願。
作為微信解決方案、微信營銷行業的領導者,在其團隊著作、暢銷書《微信營銷解密》中,對傳統商業為什麼選擇微信做了詳盡的闡述。除了微信用戶群巨大且粘性極高、所有企業營銷預算決策人幾乎都是微信用戶、微信具有F2F(face to face)營銷屬性外,還有一個非常、十分、極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微信公眾平台。
為什麼是公眾平台?以下容我從微信本身、微信造就的生態鏈、以及直接買單企業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從微信自身角度講,公眾平台規避了app廣告位置有限的問題。公眾平台讓入住微信的企業數量級成為約等於無限大,最近傳言微信可能會對企業進行收費,微信海對所服務的數萬家企業進行調查顯示,80%的企業願意付費。新浪微博客戶端每日活躍用戶數超過4000萬,但僅僅就一個廣告位置,每日收入還在幾十萬的量級。
二,從生態鏈考慮,公眾平台激發了第三方公司的激情,共贏思維造就了公眾平台的火熱。
微信海作為全國第一家,也是最早被中國互聯網協會、中國互聯網數據中心、易觀國際行業公認組織的、中國銀行等大客戶認可的微信解決方案、微信營銷企業,從去年10月份誕生以來,引領了國內數百家跟隨者的加入。微信公眾平台開放的戰略,讓第三方公司非常熱情的投入了為微信帶去企業客戶的激情。在一年的時間內讓微信公眾平台企業數達到數百萬,假若微信官方通過BD和銷售自己直接拓展,試想成本需要多高?需要走多少彎路?
二,從投入微信公眾平台的企業進行分析,公眾平台分編輯模式和開發模式,沒有預算的企業可以直接零成本零門檻進行服務和推廣,預算投入多的企業可以進行深度投入。讓企業有了更多選擇的空間。並且就算有資金投入,也是一勞永逸的,至少了留下了一個東西和一批粘性用戶。而不像投放廣告,投完就沒什麼事了。
微信海作為微信營銷、移動互聯網營銷領域先行者和領導者,隨著為企業服務的越發深入,對於移動互聯網生態體系的不成熟越是」捉急「,一邊是大批企業被高額的互聯網廣告、電商入駐費用捆綁甚至不敢投入,急切想佈局移動互聯網,一邊卻是辛苦勞作的移動互聯網同仁盈利無門。
不過我們很欣喜的看到新浪微博page即將問世,page功能類似公眾平台,這是繼微信公眾平台對傳統企業移動互聯網化的貢獻後的另一個突出壯舉。筆者看到百度地圖最近開始邀請各地商會進行企業數據錄入的新聞後不僅嗤笑不已,為什麼不直接做公眾平台呢?
除了百度地圖,微信海借此還要鄭重建議高德地圖、各大新聞客戶端、墨跡天氣、UC等一大批app公眾平台化,廣告位是有限的,公眾平台可入住的企業數目是無限的。
當然微信具有很多app不具有的素質,不能簡單模仿,必須結合自身app的特點進行公眾平台的產品戰略。在筆者看來,任何用戶數超過1000萬的企業都擁有公眾平台化的必要。
關於P2P的幾個觀點 江南憤青
http://xueqiu.com/5564897980/26139326由於演講稿整理起來太難,就把幾個核心觀點列出來,其實,我去年寫了《也談陸金所》、《也談宜信》、《再談P2P的生存邏輯》,還有今年年初一篇《關於互聯網金融的現狀和趨勢》,感覺已經把P2P的問題都講完了,也只是做個大概的羅列。
第一,中國除了拍拍貸,沒有P2P。
除了拍拍貸外,目前倒閉的和不倒閉的本質上都一樣,說什麼倒閉的是假P2P,不倒閉的才是真P2P,典型的結果論,他們的從P2P定義來看,都不屬於P2P,全球來看,P2P的本質就只有一種,就是純信息撮合匹配平台,所有提供了本金擔保的所謂P2P模式,都是假的P2P,本質是金融機構。批了互聯網外衣,且沒有牌照的金融機構。
真正的P2P,是幫助有錢的人出借給借款人,幫助是核心。而我國的P2P做的事情是向投資人借錢,然後借給要錢的人。前者無風險,純撮合匹配,後者擔風險的情況下做撮合和匹配。這個區別決定了中國的P2P就是金融機構,他賺取的其實就是帶風險的利差收入。
第二,P2P有生存的合理性,反映的是金融強管制下的金融壓抑。
我國的P2P也在扮演推動金融改革的作用,他的背後其實是金融壓抑下的必然性需求,有需求的人得不到服務,有供給的資金無處可去,兩者交叉之下的行為,所以,在整體金融制度不改革的情況下,你打壓掉了P2P,還必然會有別的模式出來,所以,P2P有其合理生存的邏輯,沒必要否認。
我說中國的P2P是假P2P,並不是想說P2P不好,我只是給我國的P2P還原到他本來的面目中去,界定他的身份,確定他的屬性,然後才能有討論P2P的基礎,這個定性基本上,就打掉了我國P2P走國外P2P發展路徑的可能性,什麼LENDINGCLUB、PROSPER也好,都跟我們的P2P沒關係,因為中外差別很大。人家是平台,我們是金融機構。
定義為金融機構,就必須要納入監管,因為金融機構的本質其實是擴槓桿,拿人家的錢放貸,他最終是要對大量投資人負責的,因此普遍上世界上所有的金融機構都面臨著強監管,要求有一定的門檻的同時,還要求有核心資本約束,以保證社會公眾的利益不受損失。P2P目前這種完全游離在監管之外,卻又扮演了金融機構的角色,是不正常的情況,最終傷害的是P2P整個行業。
第三,沒有監管下的P2P最大的問題是信息不透明帶來的道德問題。
現在市面上還有很多很多的P2P,都尚未倒閉,他們是不是就一定沒有現在大家所說的所謂假P2P的幾個特徵?一定沒有高息承諾,一定沒有單筆金額較大,就一定沒有組團現象呢?這個問題除了平台運營者自己以外,是不可能有人知道這個問題的。
這種信息的極度不透明。是目前P2P最大的危機,隨時都是個地雷都會引爆,而且無法自證,我們的P2P,從來未曾公開過任何形式的資產質量報告,即使有壞賬率也都是自己報的,缺乏公信力。所有的P2P,在這種不透明的體系下,蘊含極大道德風險,而道德是最不可靠的東西,在商業利益面前,道德幾乎不可抵擋,更何況,我們也無法有效進行道德評定,憑什麼認定跑路的P2P的從業人員的道德就一定低於沒有跑路的從業人員的道德呢?尤其是在事前,更無法衡量人的道德,人的道德往往被現實給擊潰。
現在P2P也在尋求更為有效的信用建立機制,也成立了各種行業協會的方式進行自律,對這個行為,我也不知道怎麼表態,或許有點得罪人,但是我的觀點是因為道德是個虛無縹緲的東西,有最好,沒有你也沒辦法,而金融又帶有極大的外部性,畢竟你的錢是人家的錢,所以自律是扯淡,他律才是王道,沒有嚴格管制的情況下,道德無用,第一是會讓很多人不顧道德作一些鋌而走險的事情,關鍵是對價有多大而已,第二就是因為沒有管制,任由第一類人這麼做下去,就會劣幣驅逐良幣,好人得不到獎勵,壞人得不到懲罰,最後的結果就是整個社會無道德。
更何況,我感覺我國的行業協會,或許全球的行業協會都差不多吧,其實就是個黑社會的模式,他是用來黨同伐異的工具,交的錢多,就是老大,然後加入的就是自己人,不加入的就是敵人,用來安撫聽話的,打掉不聽話的手段。實際意義有多大。很難說吧。
第四、如何看待監管問題
我有段時間說這種不透明的缺乏信息公開的P2P,真的沒啥技術含量,他就是民間借貸的網絡版而已。殺熟變成殺生的遊戲了。當然這裡不可否認有道德很不錯的P2P,有真正致力於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的P2P,有兩肩扛道義的P2P,有能力很不錯的P2P,只是因為太不透明的體系,傷害的是整個P2P的業態,那為什麼會不透明呢?我感覺是缺乏有效監管。
許多專家呼籲對這個行業不要監管,網開一面,我不這麼看,全球的P2P的發展都是在一定框架制度內進行的,唯獨我國例外,其實,所有形式的監管的目,都不是把你管死,而是要制定合理的邊界,讓這個行業更好,更有序的發展。監管在金融領域是必不可少的事情,前面說過了理由,而我說句不客氣點的話,其實正是因為專家的不負責任的一邊倒的鼓吹,以及不要過早介入監管的呼聲,吹肥了P2P這個行業,也直接導致了現在P2P行業大面積崩塌的格局。這種情況,對於那些真正有心從事P2P,致力於行業深挖的P2P企業來說,沒有邊界的監管,其實恰恰是最大的傷害,他讓有信用的人無法得到信用附加,讓沒信用的人,可以渾水摸魚,我有時候都很擔心現在的P2P行業,可能會因為不斷的跑路,不斷的崩塌,而被這些缺乏道德的人,給弄得聲名狼藉,名聲差的跟前些年的擔保公司一樣。
第五、關於政府扶持互聯網金融
我一直感覺,在中國什麼事情都是動輒呼籲政府支持,輿論也是不斷的造勢,這一定是好事情麼?事實上,任何一個企業的發展,都不是政府扶持出來的,政府扶持出來的東西,猶如溫室裡的花朵,禁不起風雨,中看不中用,過多的關愛和支持,那是拔苗助長,是違背商業邏輯的行為,微軟是扶持出來的麼?谷歌是扶持出來的麼?確切的說,扶持也好,補貼也好,都是典型的違背市場經濟規律的行為,無論選拔的企業符合流程也好,還是不符合流程也好,都是行業不公的行為,不是一致國民待遇,這種思路有問題。仔細回頭看看過去幾年,我們扶持了什麼企業?好的,貌似沒看到什麼,差的到是一堆。具體不說誰了。
一個行業發展初期,是不適合拔苗助長的,尤其是金融行業,趨勢未定的情況下,無論是創業者還是社會,都是需要相對客觀冷靜的思考走向,而不是被媒體,被專家一忽悠,就跟打雞血一樣的,蜂擁而上,這種結果必然是一地雞毛,尤其是創業者,我潑冷水的目的,不是打擊他們的創業激情,而是讓他們更理性看待自身的創業行為,想明白後幹起來更踏實,更何況金融行業,跟別的行業不一樣,別的創業歸零還有回頭路可走,金融是沒有回頭路可以走的,因為帶有極大的槓桿,他其實是條不歸路,一隻腳在棺材外面,一直腳在棺材外面。
我經常被列為是互聯網金融的反對派,很多人讓我用包容的心態看待互聯網金融這個行業,呵護她的發展,我自己感覺,對他最大的抨擊就是呵護,促進他理性發展,說好話,不是我性格,在反過來說,如果一個行業是因為我江南憤青說了幾句不好的話,就會無法發展的話,你覺得這樣的行業有意義麼?這樣的行業值得你去做麼?創業需要激情,更需要有人潑冷水,來駁斥你,反對你,一方面讓你反思,一方面給你動力證明自己。
第五、P2P的生存困境在於模式問題
P2P定義為金融機構,必然是受到資本約束的,遲早的事情,回到最後,隨著業務的不斷做大,資本金必然要求不斷的增加,你的資本回報率必然是受限的,反映為金融機構要有高估值的難度很大。這個行業的投資價值不大,而且帶有很大的風險不確定性,基本上走了,就回不了頭,想退還退不回來,因為你帶有很多外部性的債權在。債權一天不解除,你的估值就沒太大意義,風險的滯後性是個地雷,而且金融往往是看天吃飯的格局,個體能力無法對抗經濟形式,容易被經濟形式決定,不同的天氣下,壞賬率差異極大。
P2P最核心的模式問題在於無法解答風控命題,這裡面反映的其實是風控層面上,P2P只能依賴能力解決,而銀行卻可以依賴特許經營權解決,全球範圍內,風險問題,通過技術解決基本被證明無效,風控技術是可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但是決定不了風控的質量。任何技術手段都無效,哪怕大數據也一樣,即使有一天,他能有效的篩選和決定客戶群體的信貸質量,其實也是無效的,風控跟業務是個博弈體,因為目標市場最終是一致的,好的風控基本上意味著無業務可做,因為你不能做的業務,人家都做了,你就要餓死。市場不止你一家機構,除非你獲得了排他性的市場,你才能說了算,但是這個不可能存在。
還有風控技術無法決定貸後行為,放貸之後對客戶的約束大幅度下降,再好的貸前調查,都會在貸後失效,因為你無法約束他在獲得你貸款之後,不在進行其他融資,從而直接改變你貸前調查的一切結論。在流動性過剩的情況下,典型反映為金融機構不斷提高風險容忍度來發放貸款的行為,所謂的風控標準,都形同虛設,所謂金融創新,都是為了發放貸款尋找藉口,你如果恪守風控,基本就是餓死的格局。
全球從歷史上來看,風控命題的解決只有兩個方式,信貸化領域通過特許經營權,來構建相對較低成本的資金池,合法的龐氏騙局,讓銀行能對抗各種系統性風險,即使這種情況下,銀行也會破產,不具備銀行這個特許經營權的信貸機構的存活難度,只會更大。所以,讓P2P的能力來對抗制度,太為難P2P了。第二個方式是證券化市場裡的風險的市場化自我定價和自我承擔,通過市場來消化和流轉風險。這兩個其實核心都沒解決真正的風險問題,但是都通過制度的安排,來實現風險在不同週期裡達到平衡,達不到平衡的就死掉,考驗的銀行的「三性」之間的平衡管理水平。
第六、P2P目前的生存邏輯
顯然P2P,在這兩個層面,都是缺乏優勢的,目前P2P的生存邏輯,在於兩個方面,第一個是能力領域,專業能力或者生態體系鑄就的能力,讓他能在這個範圍內生存,但是專業能力的不確定性太大,反映的核心是能力的不可批量複製,所以,很難做大,而阿里等這種生態體系鑄就的能力,則受限制於體系,對於生態而言,更多是工具使用,很難成為模式。
第二個邏輯可能是銀行在管制業態下,無法對一些存在需求的客戶群體提供服務,普遍反映為小微貸款,一方面是銀行目前還有相對管制利潤存在,另外一方面是管制限制了能力的發揮,同業之間的競爭成本使得銀行無法沉下來做這塊市場。這個邏輯短期合理,長期估計會抹平,他應該是是特定的階段性行為,尤其是隨著利率市場化,一方面是銀行競爭加劇,銀行不斷尋找細分市場,逐步介入該層面領域,還有一方面是,銀行的存款也會利率市場化,P2P目前的高收益其實很難得到維繫,對於大量投資人而言,P2P的收益需求會分化,貸款需求一樣也會分化。所以,也很難持續,中國式P2P,更多還是從屬於民間金融業態,屬於特定階段的產物。
隨著整個金融業態的對內對外放開,中國式P2P估計會逐漸轉型另外一種業態,完全也有可能成為銀行,因為金融門檻在降低,其實金融就是金融,不存在什麼官方金融,民間金融、互聯網金融之說,管制所賦予的特定階段的意義,都會因為管制而消失。
第七、當前P2P做什麼?
總體而言,我是不太看好第一波做P2P的公司,大部分可能很難活下去,理由前面說了,前期的P2P更多還是能力主導型的P2P,無法規模化,對沖不了系統性風險,當前的金融格局如果繼續惡化,估計之後還會繼續大面積的坍塌。
不過說句打氣的話,活下來的P2P還是很有前景,無論是那種模式,都會有所前景,中國式P2P轉型做社區銀行去,也說不準能做個大銀行出來,而平台型P2P,繼續幹撮合的事情,干的也會挺好。所以送給P2P就六個字,「慢慢做,活下去」。歷史其實永遠是活著的人寫的。生存是金融裡第一哲學。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