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專題籽】聖約翰救傷兄弟 去殖‧仁勇未變

1 : GS(14)@2015-10-14 02:55:33

從五十年代起,吳偉林(左)與黃法旗走過這條麻石樓梯無數次,參加聖約翰活動。



【專題籽:一樓一故】全港尚存59個英治時期舊郵筒,香港郵政以英國皇室徽號不合宜為由,決定遮蓋有關標記,被斥為去殖民地化,摧毀街頭歷史遺蹟。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時,香港紀律部隊及政府機構已經換上新徽章與名字,連慈善團體香港聖約翰救傷隊亦自動去殖化,由奉英女皇為最高領袖並規範於英國聖約翰總部,改為以特首為最高領袖與不再規範於英國聖約翰總部指令。雖然救傷隊制度有變,但是隊員熱心依舊,其中兩位在五十年代加入的永久會員,更加珍惜彼此友情。


從銅鑼灣道轉入大坑道,時光彷彿倒流至六十年代,迎面的是一個當年開始使用的鐵製T形粗黑線框街牌,「大坑道」三個字由右至左書寫,它被釘在麻石牆上。再往上走,仍然是麻石牆,看到香港聖約翰救傷隊的大坑總部,建於三十年代,是該隊在香港的首座總部建築。要步上約廿級樓梯,才到達大樓入口,在其中一間會議室,兩個滿頭白髮的伯伯已在那裏等待着我,穿上藍白有領T恤、較矮小、78歲的叫黃法旗;穿上格仔恤衫、身形較高大的是年屆八十的吳偉林。由於吳偉林年紀較長,黃法旗稱呼吳偉林為「偉林哥」。



禮堂台上中央位置,有一塊黑絨布蓋着的石碑,上面刻有五十多名在二次大戰時殉職的香港聖約翰救傷隊員。

1975年,在南華會球場完成步操比賽後,香港區長官級別成員合照,時為聯隊參事的吳偉林由於官階較高,所以坐在前排左一,隊監的黃法旗則站在後排。



總部依舊 景物全非

吳偉林與黃法旗分別於1951及1956年加入聖約翰救傷隊,當年仍是學生。家住上環的吳偉林,走到同學參加的西營盤西南支隊,黃法旗則參加就讀的英皇書院支隊。雖然參加不同支隊,但是大部份訓練及活動,均在大坑總部進行,黃法旗跟吳偉林笑說:「偉林哥對大坑總部認識較我資深,除了因為早過我加入,還有他當年經常參加這裏舉辦的社交舞會。」吳偉林認真地說:「當年沒有很多地方提供娛樂,這裏的隊員俱樂部每星期設社交舞會,每次入場費一元多,提供一件西餅與一支汽水,聽歌跳舞就可消磨整個下午。」其實,他們參加救傷隊的主要原因是服務社會,所以無論在學生年代或投身社會後,都會出任義務救護員。吳偉林帶我門走到露台,指着大樓中間的房間說:「我加入時,當更房是在這裏,後來為方便救傷隊員以最短時間到達救護車,五十年代末在救護車站上蓋,即大樓旁加建當更室。」轉身走到露台,黃法旗慨嘆:「我入隊時,可以從這裏遠望啟德機場。五十年代來這裏當更,凌晨四五時會聽到避風塘駁艇摩打聲。」吳偉林亦道:「五十年代初,前面只有平房及海軍球場(即現時銅鑼灣運動場),維多利亞公園仍是避風塘。」現在四周已是高樓大廈,從大坑總部望向維多利亞公園方向,已被1999年建成的香港中央圖書館阻擋。走到當更室,有幾位救護員正在休息,他們叫黃法旗為黃Sir,因為黃法旗在2007年從救傷隊退休前為港島總區助理總監,不少隊員認識他。黃法旗說:「這裏跟從前差不多,最大分別是幾年前加建救護車控制中心,統一管理所有救護車。」共13輛救護車分別駐守港九新界三個救護站。



三十年代初,是古典復興和裝飾藝術建築風格混合期,所以在1935年建成的大坑聖約翰總部,其大門的對稱麻石樓梯與三四樓間的三角形山牆是古典復興風格,天台的階梯形山牆則是裝飾藝術。

當年建於荒蕪之地,現已被高樓大廈及天橋包圍,於2011年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物。

大坑道總部正門的開幕碑旁其中一塊石料,據說是從建於1504年的倫敦聖約翰閘門大樓內拆出,以輪船運到香港用作興建香港總部。



五十年代末,吳偉林(左一)在大球場當值時留影。

與吳偉林同隊的組長D.F.C. Cleland是匯豐銀行大班。照片攝於1957年。

五六十年代的胡文虎救護車,這張照片就是在大坑總部救護車房前拍攝。



輔助999 拯救生命

早前,死因庭審理前年小學生在校內墮斃案件,其中校方致電聖約翰救傷隊要求救護車,黃法旗強調:「最容易記與簡單就是打999,因為它們車多、站多,救護員是全職,所受訓練較全面。救傷隊員是輔助角色。」即使只屬輔助角色,聖約翰救傷隊參與不少大型事故的拯救行動,如1999年華航客機在香港機場發生空難、2003年沙士期間接載懷疑受感染者前往醫院。對於吳偉林與黃法旗,他們最深刻的當值事故均發生在五十年代。吳偉林說:「1953年石硤尾大火,當晚電台呼籲救傷隊協助,食完飯馬上換制服趕赴災場。當時環境很危險,火在身邊不停燒,搜尋了整晚也找不到傷者,第二天早上帶着疲倦的身軀回家。」黃法旗最深刻的是1956年的香港環島步行賽,「如現在香港馬拉松般,屬大型賽事,是我加入救傷隊不久發生,是首屆環島步行賽,從大球場起步,經西環、黃竹坑、赤柱、石澳、柴灣、北角、銅鑼灣走回起點,很多參賽者抽筋受傷需要急救。當時物流設備沒有現代化,比賽下午開始,我們要凌晨回到總部才有食物。」當天有284人出賽,僅得數十人完成賽事,冠軍以8小時21分31秒勝出。這次環島步行賽是吳偉林與黃法旗首次一起進行服務,但是並沒有碰面,因為不同支隊分別在沿途各站支援。他倆開始熟稔是六十年代末參加長官俱樂部後,經常一起出席活動,加上二人均是公務員,份外投契,即使吳偉林1980年因工作關係離開救傷隊,他們仍保持聯絡。現在,保持每兩個月跟數十位年紀相約的救傷隊舊朋友飲茶相聚,吳偉林欷歔說:「大家志同道合,在救傷隊不會為名利明爭暗鬥,是坦誠真摯的友情。不過,近年越來越怕接電話,因為大家年紀漸長,明知這是必經之路,總怕接到白事電話。」黃法旗充滿正能量,「可以認識一班朋友,覺得人生很滿足。如果可以再選擇,即再次年輕,我會再次加入。」吳偉林笑着附和。



何東家族倡議成立救傷隊

約900年前十字軍東征的中世紀,耶路撒冷有一所照顧受傷朝聖者及戰爭傷者的醫院,以施洗聖約翰古修道院為基地,並以聖約翰為護理人員的守護神,聖約翰團體因而命名。1877年,英國聖約翰救傷會正式成立,着重急救訓練,1884年,香港聖約翰救傷會創立。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香港只有一些以地區命名的自發急救隊,當時香港第一富豪何東的弟弟何甘棠倡議,成立負責前線救護工作的香港聖約翰救傷隊,獲英國聖約翰總部批准後,何甘棠出錢出力,不但悉數捐贈隊員裝備與制服,還出任隊長一職。


前香港工商局局長周德熙就是周雨亭曾孫。

周德熙曾祖父出資建總部

除了何東家族捐助,還有胡文虎家族。三十年代,大坑虎豹別墅主人胡文虎捐贈首輛救護車,又斥資在長洲興建聖約翰醫院,該醫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交由政府管理,即現時的長洲醫院。1954年,胡文虎離世後,其女兒胡仙秉承父親熱心,繼續支援受薪救護車司機,以及救護車的油費與保養等使費,多年來,胡文虎家族捐贈八輛救護車予香港聖約翰團體。香港聖約翰團體成立初期,由於未設總部,所有工作在不同的私人辦公室進行。1933年,政府撥出大坑道2號土地,周文治為紀念先父周雨亭,捐款建成三層高的首間香港聖約翰總部,並在1935年開幕,該總部至今已有80年歷史。周雨亭與周文治兩父子均為太平紳士,前香港工商局局長周德熙是周雨亭曾孫。二十世紀初,周雨亭是香港富豪之一,當年香港僅有六部私家車,其中一部是周雨亭擁有。周雨亭父親周昆章是旅居越南華僑領袖,在越南西貢經營船務,其後遷居香港,周雨亭繼承父業,至1933年逝世。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記者:黃碧珊攝影:許先煜編輯:黃仲兒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51013/1933028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1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