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韓劇現場 ● MBC電視台 企圖有多大、市場就有多大韓劇征服全球觀眾的神祕配方

2011-8-15  TWM

每當打開電視,總是可以在各個頻道間看到韓劇「無所不在」的身影。

其實不只在台灣,韓劇的傳播力量早已打破語言的隔閡、深入亞洲各個國家,更為電視台帶進豐厚收入,他們究竟是如何辦到的?

撰文‧莊 芳

晚上六點,許多人才結束工作、準備下班,韓國MBC電視台攝影棚裡,卻正熱鬧滾滾地進行拍攝工作。聚集約三十位工作人員,各就各位處理道具、燈光、音效等細節,為即將推出的電視劇展開一夜奮戰。這裡,就是製造出一齣齣紅遍海內外的韓劇生產基地。

這天,正拍攝一場男女主角重逢的戲碼,任何細微的燈光投射角度、道具位置的安排,都被要求一調再調,播出短短不過五分鐘的一場戲,耗上三、四個小時才宣告完成,進入下一幕戲。

生活化的劇情

打 動人心 不懂韓國歷史也能感動現在看來十分搶手,占據台灣電視頻道的韓劇,在九○年代之前,只專注本土的市場。一九八五年就進入MBC電視台,現擔任海外業務負責 人的閔完植表示,會開始將韓國戲劇推銷至世界各國,完全是電視台「自發性」的策略。「由於網路媒體崛起,電視台的利潤受到壓縮,不得不想盡辦法往外發 展。」他說。

自從KBS電視台二○○二年推出的「冬季戀歌」打出裴勇俊、崔智友等明星牌,在海外造成轟動之後,各家電視台就紛紛將拓展海外 市場列為重點目標。「但各國文化差異大,要克服這點才能成功打開國際市場。」閔完植表示,韓星魅力雖然是戲劇成功一大要點,但光是這樣仍然不夠,「邏輯通 順、結構完整的劇情,還是首要考量。」閔完植坦言,○三年播出的「大長今」在國內雖有傲人的好成績,但這齣道地的韓國古裝劇能在國外大受歡迎,很令人感到 意外。當時在韓國達到近五○%收視率,創下十年來歷史劇收視率最高的紀錄。

就連不懂韓國歷史的外國觀眾也十分融入劇情,無論台灣、日本、印度及美國等地區,都出現了「大長今」迷。後來經過研究發現,在各式各樣的劇本之中,特別是具備「普遍性」、「生活化」的劇情,最能打進眾多海外市場大獲好評。

這 齣戲劇雖以朝鮮王朝為背景,事實上並無鎖定特定歷史事件發展,而是以女主角的成長故事為主軸。「這部戲證明了,就算不懂得韓國歷史也無所謂,觀眾還是會受 勵志的劇情感動。」再加上內容談到許多中醫,以及飲食文化等生活題材,自然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即使拍攝歷史劇耗費成本較高,達到七十億韓元(約一.八五 億元新台幣)之多,從推出以來,已為公司帶來至少二.五倍的獲利。

以國際市場為目標

確保三成營收來自海外 才能開拍藉著「大長今」攻進六十個國家,打了漂亮一仗之後,「我們開始在推出每部戲劇時,都將國外觀眾的喜好考量進去。」閔完植以他多年的觀察舉例,由於 中國市場已有許多描述歷史的戲劇,韓國古裝宮廷劇不見得經常獲得青睞,因此以愛情喜劇為主打商品;而台灣觀眾接觸不少本土偶像劇,所以主推家庭親情、人性 轉折的故事。至於熟悉韓國影星的日本市場,則偏好有韓國偶像明星演出的電視劇。

在開拍之前,每部戲劇的企畫案須通過「重重關卡」,才能付諸實行。各單位包含預算、企畫、編排、著作權等,以及閔完植帶領的海外業務部門,都必須詳細研究企畫案、給予意見。

「基本上,至少達到三分之一營收來自海外市場的這項條件。」換句話說,有賣相,新戲才有機會開拍。閔完植指出,即使有偶像明星主演,但題材太過冷門、局限特定族群,例如球類運動相關的故事,市場接受度恐怕不會太高。

預售海外版權

先 籌資金 確保拍攝品質講求精緻化的韓劇製作費平均每集高達二十萬至三十萬美元(約六百萬到九百萬元新台幣),若是歷史劇更增加一.五倍的製作成本,比起台灣一般偶 像劇每集約二百萬元,成本負擔壓力頗大。除了找贊助商籌集拍戲所需資金,韓國戲劇還經常採取預售海外版權的方式。

若是先將電視劇版權出售給海外,就可獲得充足的製作費用、確保戲劇品質和電視台、製片公司收益,並且提高競爭力。

據業界人士形容,韓劇總是砸下重本,追求接近「拍電影般」的目標,大大提升了戲劇整體質感。對於購買版權的各國電視台來說,除了大幅降低自行拍攝戲劇的高額成本,又能得到叫好叫座的戲劇節目,自然打開大門讓韓劇大軍侵入。

此 外,在韓國現代劇之中,極少見到劇中角色使用國外品牌商品,無論汽車、電視、手機等,幾乎清一色全採用當地企業品牌。就算是要置入行銷,也選擇為國內品牌 打廣告,或是融入當地景點進行拍攝。閔完植說,「這像是電視台之間的共識,有機會就為韓國品牌提升國際形象,讓人更進一步認識韓國文化。」許多知名觀光景 點,也都是靠著韓劇大量播送,而掀起遊覽熱潮。

主動走向國際

定期拜訪客戶 積極推銷韓劇要經常製作出集各種優勢於一身的戲劇,並不是容易的事,所以韓國電視台也積極主動地走向海外開發市場。才剛從加拿大參加班芙電視節 (Banff TV Festival)回來的閔完植,就在接受採訪的隔天,又要趕到印度宣傳,邀請當地電視台一同參與簡報會議,「好像拜訪客戶一樣,定期介紹我們的電視劇與 節目,可是開啟市場很重要的工作。」接下來,將到訪台灣,大力推薦自家作品。

前幾周,MBC電視台還安排了工作人員,進駐上海與日本兩大重 點市場,專門作為當地聯繫窗口。由此可以看出韓劇之所以獲得海外青睞,成為介紹韓國文化的一大媒介,不是光靠政府支持就能達成。雖然目前海外市場購買版權 的業務,占MBC電視台戲劇類別的營收還不到一半,但從他們的積極布局可以看出,未來持續拓展亞洲地區市場,將是集團一大重點方向。

韓國MBC電視台

成立:1961年(原為廣播電台)

執行長:嚴基永

知名作品:「大長今」、「我叫金三順」、「宮,野蠻王妃」、「咖啡王子一號店」、「善德女王」等戲劇,專長拍攝歷史劇的題材。

文創心法

1. 劇情第一,生活化的故事才能成功打破國界。

2. 預先售出版權,取得籌拍資金。3. 定期到國際間宣傳,奠定韓劇地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63

對岸觀眾也挺國片的三大關鍵

2011-11-21  TCW




十一月份,中國共有三十部電影上 映,來勢洶洶的好萊塢大片軍團,幾乎擠爆了各大院線的檔期,即便是中國國產片,上映空間也很小。

然而,台灣電影《星空》不僅成為第一部兩岸三地及北美同步上映的國片,也創下近年國片登陸票房佳績。在中國上映首個週末,它就以人民幣一千萬元(約合新台 幣四千七百五十萬元),衝上全中國當週票房第三名。

中國電影市場去年票房超過人民幣一百億元,相當於台灣年度總票房(約新台幣六十億元)的八倍,一直是國片努力爭取的市場大餅,但因競爭激烈,台灣電影進軍 大陸迄今沒有太多優勢。

二○○七年以來,在中國上映的台灣電影(不含兩岸合拍片)有八部,其中總票房達到人民幣一千萬元以上的只有三部,分別是《海角七號》、《愛到底》,以及 《五月天追夢3DNA》。

至於合拍片,近五年在大陸上映約有十四部,票房高者多為新台幣億元起跳的大成本製作;但製作成本一億元以下的小品國片,中國票房卻超過人民幣一千萬元者, 目前只有《星空》。

而《星空》能在對岸創下票房佳績,其幕後推手是中國上市電影公司華誼兄弟。做為華誼兄弟首次投資的台灣電影,《星空》在中國票房衝出重圍的三大關鍵,包括 華誼兄弟既有的通路優勢、題材本身的超寫實性,以及兩岸三地同步上映的發行策略。

關鍵一:合夥擴通路取得最快進軍中國的門票

國片登陸的第一項關鍵是通路。過去,台灣電影必須與其他國家爭奪中國每年五十部外國片的限額,其中二十部固定是好萊塢電影,台灣電影很難取得進入中國市場 的門票。

取消台灣電影進口配額,國片登陸只要通過內容審核,就可在中國電影市場分一杯羹。然而,國片進軍中國仍困難重重。多年來,台灣電影由中國官方的中影及華夏 兩家公司引進,現在雖有ECFA放寬配額,但引進公司仍只有這兩家,如果他們不埋單,國片一樣進不去。

要跳過這兩家而能進入中國,合拍片是一種方式。《星空》是原子映象和中國華誼兄弟合拍片,而華誼兄弟不僅擁有自家影城,也有大陸的通路優勢,是電影賣座的 首要條件。原子映象負責人、《星空》製片劉蔚然指出,兩岸合資不僅讓拍片資金更加充裕,最重要的是,在通路發行上有更好的空間。

資金方面,在台灣導演、目前擔任華誼兄弟總監製的陳國富牽線下,促成了華誼兄弟的投資,將製作成本提高至四倍、約新台幣九千萬元,也讓《星空》變成一部大 格局的奇幻作品。

陳國富指出,製作費增加,主要提升了幾個元素,一是演員組合,二是能以大量電影特效來豐富角色的內心世界,甚至不惜耗費重金到巴黎出外景,拍攝故事的結 局。他認為,如果《星空》維持原來低成本規模,在市場上更沒機會。

透過兩岸同步上映來吸引資金,一方面為了實現故事裡的視覺想像,另方面也是給製作團隊壓力,一定要讓更多觀眾看到這部作品。陳國富說,「有時候低成本像是 一種逃避,以為低風險是精打細算,實際上是不敢挑戰市場,不敢對結果負責。」

關鍵二:題材跨地域非寫實故事,較易被埋單

國片登陸的第二項關鍵是題材。由於兩岸觀眾品味相差極大,加上中國電影沒有分級制度,在台灣暴紅的電影題材,在對岸未必吃得開,例如黑道題材的《艋舺》, 即使在台灣票房破億,進軍中國恐怕連審查第一關都過不了。

《星空》導演林書宇認為,適合兩岸口味的電影主要有兩種,一是超地域的非寫實題材,另一種是跨越兩岸的故事。改編自幾米繪本的《星空》,內容上沒有涉及血 腥、暴力等元素,題材又是現代童話、超越國界的青少年成長故事,在審查上也不會有問題。

關鍵三:發行創話題上映日越接近,票房越好

國片登陸的第三項關鍵是發行策略。根據好萊塢電影發行策略,發片之後在不同國家上映的速度越快,票房越好,平均每間隔一.三天就在一個國家上映,賣座最 好。然而,一般台灣電影都是先在台灣上映,再透過引進方式在中國上映,《星空》卻是十多年來第一部在亞洲和北美同步上映的台灣電影,成功引起話題。

陳國富指出,兩岸三地同步上映的結果還要評估,好處是減少盜版和網上下載對票房的衝擊,但也有缺點,三地的行銷策略各有所需,配合起來可能相互牽制,包括 每個地區的檔期情況不相同,同步上映並不適用於所有類型的電影。據了解,原本《星空》打算在耶誕節推出,但十二月至二月是中國的賀歲檔期,無法爭取到好的 上映機會,只能提前上映。

進軍大陸市場固然是國片的未來出路,但陳國富認為,當務之急就是在本土市場站好腳步,站穩了就不敗,知道自己不敗就有自信向外發展。他說,一部台灣電影如 果在本土賣了幾億,消息也會擴散到海外,這就是最好的國際行銷。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合拍片須迎合中國審批制度和當地觀眾口味,《星空》卻仍保有創作上的自由,並以超寫實的題材故事,吸引兩岸觀眾。因此,政治大學廣播電 視學系副教授陳儒修認為,《星空》是目前合拍片最好的方向,也開創了兩岸電影業合作的新模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85

融合時代,拿什麼內容給觀眾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5347.html

人類的娛樂生活由於時代的發展,技術的革新,獲得不斷的演進。百年前電影的出現,人類開始享受在大屏幕前與主人公共痛苦、同歡樂的娛樂。大銀幕上的 這種戲劇形式在其自身技術發展過程中,也有鮮明的時代和技術特點。從早期的默片,到後來的黑白有聲電影,彩色電影,到今天的IMAX立體電影,一種娛樂門 類在技術的持續進步中不斷發展著。近期上映的電影《龍門飛甲》就號稱是華語首部IMAX武俠電影,導演徐克也期望借此翻拍之作展開武俠電影的新篇章。

說到電視,它的發展很多類似於電影。只是在節目形式上有更多的變化。早期無線電視時代,電視節目的最大成就是直播,一件重要的事情幾乎可以同時呈現 給觀眾,當然這在中國由於某些原因而例外。在電視的最早期,新聞是其最重要的內容。而電視劇由於一直無法在藝術高度上與電影抗衡,後來索性就自我放逐,以 肥皂劇自居,以為「沙發土豆」服務為榮。

20世紀90年代,衛星電視開啟新的時代。新聞借助三顆衛星覆蓋全球讓一些媒體升級。CNN的滾動新聞,全天24小時的新聞報導讓世界矚目。在這個 時期,全球化是主題。傳媒巨頭們通過衛星電視迅速地爭奪全球電視市場,這裡面最成功的要數MTV了。在中國,一段時間裡曾把音樂錄影這種藝術形式簡稱為 MTV。體育的全球轉播使得一些體育項目具備起全球化屬性。足球、籃球都是其中的獲益者。而近年來風靡全球的電視模式也讓綜藝節目進入到了全球化時代,處 處都有「達人」,到處都有「偶像」,「真人秀」成為一種前所未有的節目類別。

電視進入互聯網時代後,早期人們愚蠢地把網絡視頻定義為短視頻,後來市場調研數據回饋的結果是,觀眾更喜歡在網上看長視頻。很多人也最早預言未來是 UGC的時代,即用戶生成內容的時代。可是當用戶生成的內容換算成小時數已經以數億計的時候,人們竟然沒有把用戶生成的內容真正當回事。拍客們遺憾地發現 自己並未進入傳媒主流社會。是還需要時間嗎?又有人出來說UGC沒有作用,PGC(專業生成內容)才是王道。於是電視民工們開始歡呼,新媒體時代,我們還 是有價值的。

到了今天這個融媒體的時代,誰也不敢輕易定義這個時代的內容格式。沒有人再去說這個作品是短的,是專門為手機觀看做的了。所有作品拿出來的時候都標榜是全媒體、全格式的。但是這樣的內容平移或者格式轉換就是今天這個時代觀眾需要的內容了嗎?

筆者非常有幸在2011年年底參加了新加坡的亞洲電視論壇,見識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最新節目樣式。我特別關注了新媒體時代的節目形式和發展狀況。

以色列的一家電視台,推出了大量與融媒體、社交媒體有關的電視節目,但是還是在以前電視節目的基礎上的改良。比如說真人秀,他們通過觀眾的話題引導 和手機投票,讓在封閉環境裡的不同人物做各種怪異的事情,產生不同的化學反應。而問答遊戲節目則巧妙地通過手機電話本去尋找人性底處的感動故事。儘管你在 很多節目創新的同時看到過去節目的影子,但是你仍然要稱許他們對新媒體和社交媒體的介入做了大量有意義、有價值的探索。

在翻看一些大公司介紹資料的時候,突然發現每個節目的介紹後面都附上一個遊戲、手機應用的介紹。原來,購買那些節目模式還可以獲得與節目有關的手機應用與遊戲的製作、發行權利,這大概是從商業模式方面為融媒體時代電視節目創新和製作提供的又一項可能吧。

當下的電視節目在強調電視特性的時候,更加注重其社交屬性。比較多的引入社交媒體,形成所謂的「Co-Viewing」協同觀看的效應。許多觀眾在 觀看電視節目的時候也會借助社交媒體工具進行評論、聊天、投票。這些功能筆者稱之為社交電視。眾多的創業企業看到這個趨勢,開發出許多專門的「雙屏」應 用,諸如:節目簽到、節目指南、廣告比價等。過去電視台可能更多關注節目的在播、離線宣傳,現在不得不注意社交宣傳,在社交媒體上引導觀眾的討論將直接影 響節目的收視率,這也是社交媒體上,電視媒體官方賬號比較活躍的主要原因。

不敢講融合時代,我們能拿出什麼樣的新節目給觀眾,但是我們需要在這方面動腦子和勇於嘗試。這個時候,我們會呼喚更多一些喬布斯式的人物出現,也許這人還真就在中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06

好萊塢:一個由故事觀眾生產體系組成的新世界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3/1524746.html

萊塢究竟用什麼來造夢,它們又是如何贏得了巨大的票房。卡森伯格帶著夢工廠來了,他能否複製一個新的Film World—一個由故事,觀眾,生產體系組成的新世界。

2月26日,美國西部時間下午5點,第84屆奧斯卡頒獎典禮開幕。羅伯特·麥基(Robert McKee)在洛杉磯家中,在他的學生們走紅毯的時候,這位70歲的好萊塢編劇導師在準備下一場劇本創作巡講;好萊塢製片人Andrea Chung在哥倫比亞電影節上;小馬奔騰製片人關雅荻在北京,他幾乎開了一整天的會,「忙各種破事」,但還是看完了整個直播。小馬奔騰是好萊塢知名特效公 司Digital Domain的投資商,這是他們與好萊塢接近的地方。

關雅荻的北京電影學院同班同學、上海電影廠導演程亮,那天注意到譚盾發了一條微博,大意是如今音樂全球化,電影全球化,其實是觀眾口味全球化了。他還說65歲的斯皮爾伯格還在談「他有把一個故事說好的慾望」,而這句話放在中國「大概只有電影學院剛畢業的學生才會說」。

這一天對於電影界而言,只是一個美國的電影頒獎典禮。李冰冰因為對國際市場的開拓,與新聞集團總裁默多克的太太鄧文迪一起走了紅毯─這在中國被視為 一線當紅以及國際化的標誌。從每年好萊塢分賬大片佔有中國15.6%的市場來看,它是一個巨大的存在。對中國的電影業者而言,它也是一種壓力。

只有新畫面影業董事長張偉平鄭重其事開了一個新聞發佈會,他出品的《金陵十三釵》報名13個獎項,卻無一入圍。「最後,就是政治影響了市場,影響了獎項。」他抱怨道。

真正跟政治可能掛上邊的,可能是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在洛杉磯訪問時傳出的兩個消息。一個是更多的大片和更高的分賬比例。2月17日,《洛杉磯時 報》報導中美雙方就解決WTO電影相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達成協議。中國將在原本每年引進20部美國電影的基礎上,增加14部IMAX或3D電影;同時美方 票房分賬從原來的13%升至25%。

另一個消息,就是傑弗裡·卡森伯格(Jeffery Kartzenberg)創立的夢工廠動畫與三家中國公司共同成立合資公司東方夢工廠(Dreamerworks Oriental)。

Dream Work

兩部《功夫熊貓》,從1.5億到6億,這是誰都抵禦不了的誘惑。

Story!Audience!System!

洛杉磯的每一個人都會說到這三個詞。羅伯特·麥基(Robert McKee)的具體說法是,好萊塢「incredibly systemic」。他是一個creative writing instructor─就像很多電影分工沒有中文對照一樣,這也是一個不容易準確介紹的頭銜。1983年,在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California)任教的麥基創立了Story Seminar公司,這個影響了幾代美國電影人的導師相信:「去想觀眾喜歡什麼,或者不喜歡什麼,都是災難。」

「中國現在一邊是本土創意生產能力還亟待加強,一邊是市場需求巨大。碟中碟4已經登陸院線一個半月了還在上映,你就知道這個市場對好內容的需求有多 大。」一位接近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的資深媒體人士對《第一財經週刊》說。你會感到事情正在發生變化。十幾天前,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在美國訪問期間,華人文 化產業投資基金與美國夢工廠正式簽訂了在中國成立東方夢工廠的協議。

不久之後,傑弗瑞·卡森伯格將來到中國,與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共同宣佈這個合資公司正式成立。

洛杉磯的每個人都覺得這是卡森伯格的又一次機會。

在一個還沒有完全公開的計劃裡,卡森伯格這個合資公司將會啟動動畫技術研發、動畫影視製作、版權發行、衍生產品、演藝娛樂、數碼遊戲、主題樂園等多 個業務領域。夢工廠動畫的中方合作夥伴:中國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SMG)和上海聯合投資有限公司將共同組建中方控股公司, 持有合資公司55%的股權。

如果想一下中國每天增加8塊銀幕的話(這個數據來自羅伯特·麥基,它未必權威,但就和13億觀眾一樣,是個誘惑力十足的概念),你就會明白好萊塢對 這個合作有多興奮。好萊塢電影工業開始試探性深入中國這個尚待開發的龐大市場的腹地─每年持續30%的電影市場增長,而在中產階級娛樂文化消費日漸流行的 北京、上海、深圳和更多的二線城市,密集的電影院線與匱乏的高質量片源的反差,刺激著擁有最豐富劇本、導演、藝人和資金的頂級電影製作者的衝動。但長期以 來,它們受制於唯一的發行商─中國電影總公司每年在中國發行的海外分賬影片數量不超過20部的規定。要想規避這項限制,唯一的途徑就是直接登陸中國,成立 一家本地運營的合資電影公司。

現在有人在尋求新的路徑。「這將超越當年大眾汽車到上海辦合資公司的故事,」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首席投資官李懷宇對《第一財經週刊》說。「我們希望它是中國的故事和團隊加上美國的技術和經驗,一起把蛋糕做大,培養中國本土的創意力量。」

但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這項龐大的合資計劃都備受爭議。不同方面的解讀甚至到了矛盾的地步。對中國體制內的電影製作者和市場化的本土製作團隊來說, 狼真的來了,過去是搶觀眾,現在是直接搶人才和資源。不乏批評者認為,這是中國電影文化徹底向美國好萊塢的強勢文化敞開大門─儘管世界貿易組織裁定中國應 在2009年就開放電影市場。而在太平洋的另一端,低迷的經濟和困擾美國的就業問題讓任何一項大手筆海外投資都變得面目可疑起來,以至於卡森伯格不得不向 《華爾街日報》解釋:它並不會減少好萊塢和美國電影從業人員的就業機會。

為了商業的成功,卡森伯格必須扮演這麼一個左右逢源的遊說者。而事實上,也沒人比他更適合這麼一個角色。

卡森伯格出生於富裕的紐約公園大道,父親是白手起家的股票經紀人。他只在紐約大學讀了一年,曾為賭場、人才代理機構和電影製片人工作,1975年被 時任派拉蒙影業公司董事長的巴裡·迪勒(Barry Diller)聘為助理。後來派拉蒙CEO邁克爾·艾斯納(Michael Eisner)將卡森伯格提升為派拉蒙製作部的負責人,因為他「聰明,熱情」。在艾斯納離開派拉蒙加盟迪士尼之後,卡森伯格也跟著追隨了他。

在迪士尼的初始時光,他們一起推出了《小美人魚》(The Little Mermaid)、《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 和《阿拉丁》(Aladdin)等一系列票房大賺的巨作,但他後來與艾斯納關係徹底破裂─雙方在性格、管理方式、對電影的設想和敏感度等方面都頗為不同, 加上艾斯納一直沒有兌現給卡森伯格約定的獎金。而真正徹底暴露他們不可彌合的分歧的是卡森伯格那個公開發表的備忘錄─他對艾斯納說,迪士尼的成功是因為有 能力講述動聽的故事。大牌明星、特技效果和著名導演都無關緊要。但與成功相伴而來的是更高的預算和更大的名氣,他們開始製作「盛事」電影,結果是成本飛速 上漲和盈利能力下滑。「如果照現在的路線走下去,巨大的失敗就在前方,然後不得不從一片廢墟中爬出來。」卡森伯格堅持要做「適度的、故事主導」的影片。

但這個備忘錄倒凸顯了卡森伯格卓爾不群的電影理念:堅持故事導向,注重觀眾的感受,永遠在意成本和財務回報率,用一種初始的心態做電影。在聯手戴 維·格芬(David Geffen)和史蒂文·斯皮爾伯格聯手創辦夢工廠之後,這些都變成了現實。他們推出的《怪物史萊克》等影片備受歡迎。在2001年《怪物史萊克》成為全 美票房冠軍後,夢工廠已足與迪士尼抗衡。

說一個好故事,這件聽起來簡單的事情近年似乎有被遺忘的趨勢,尤其是科技特效風頭正盛的現在。「那些僅僅依靠技術支撐的電影,他們並不會存在太久。 如果你去迎合大眾,你會看到觀眾口味馬上就變了,他們指責你是陳詞濫調,好萊塢見識過一次又一次這種事。」羅伯特·麥基對《第一財經週刊》說,卡森伯格不 是他的學生,但他們相信類似的東西,這也是好萊塢的共識。

應該說,卡森伯格是一名創業者。現在,他為夢工廠制定每年兩部動畫片的催產計劃,參與完影片製作後,還要為發行親自跑影院和各大電影節。這麼多年, 他從沒回家吃過晚飯,拚命工作,似乎是為了戰勝老東家,彷彿也是在和自己較勁兒。這點上,他像極了史蒂夫·喬布斯─在1990年代早期喬布斯的皮克斯與迪 士尼商議合作階段,雙方曾有過彼此欣賞,又沖突張力十足的交手經歷。

夢工廠有一種創業的文化。在職業經理人遍佈的好萊塢,它確實可以和蘋果做一個對比:都是創始人主導的公司,創始人在運營的第一線。有扁平化的組織管 理,產品是創意導向的,而不是一個官僚體系主導的制度。這也是中方選擇卡森伯格合作的原因之一,以用戶為中心,同時又避免瀰漫在好萊塢的決策流程漫長的大 企業病。

這種機會會讓所有人羨慕。一部充滿中國元素的夢工廠產品《功夫熊貓》,第一部在中國的票房還是1.5億元,第二部飆升至6億元。在中國,儘管電影裡的熊貓意象與中國人的通常認知有差異,但這仍然攔不住人們掏腰包一睹為快的巨大熱情。

卡森伯格希望為「中國故事」帶來好萊塢的製作流程和人才配置,再把這些在中國製作的「國產好萊塢動畫電影」銷售到全球,而並不僅僅是在中國。他追求 這種商業上的成功─在美國,動畫佔電影出品總數的8%,但票房的比例卻高達13%甚至17%。與真人電影相比,動畫的優勢在技術和成本,且允許被不斷完 善。而且對夢工廠來說,這的確是8%之外的新機會。他更希望夢工廠成為一個成功的國際品牌。

「這個合作是非常不錯的主意。中國擅長在影片裡刻畫性格突出的人物類型,很適合動畫片,因為動畫片很少刻畫複雜人格。中國可以提供很有想像力的故 事, 而夢工廠知道怎麼勾住觀眾的興趣。」羅伯特·麥基這樣評價這個合作:「他們選對了地方。動畫是一個現實主義和動作片的中間地帶。它屬於觀眾夢中的東西,無 論是白日夢還是晚上的夢。」

2010年,迪士尼旗下的皮克斯佔據美國動畫電影市場32%的份額,而夢工廠的市場份額達到33%。他們幾乎壟斷了整個動畫製片。夢工廠計劃從好萊 塢直接派駐專業的團隊常駐上海的「東方夢工廠」合資公司。一旦合資公司啟動運作,將完全按照項目制組建團隊。這意味著全部製作流程將實現好萊塢化。

而習慣了本土操作動畫電影的團隊可能一開始不會太適應。在好萊塢,即便是夢工廠這種以市場反應速度快、決策機制扁平而著稱的團隊,準備一部動畫片也至少需要4年半,其中包括長達2年的前期策劃,以確保不會出現潦草和藝術上不過關的作品。

對一切強調速度和快速收益的中國市場來說,不難想像它意味著什麼。好萊塢電影工業強調量化各種流程環節,每個環節都以用戶為導向。在好萊塢,為了僱 傭一個正確的導演,製作公司需要觀看近期所有的著名影片,分析和找到與即將製作的電影最匹配的人選,再逐一進行面試,最後與經紀公司談價格,這通常是3個 月到半年的時間。僱傭動畫導演和創作師也是如此。但是這些在好萊塢覺得很正常的市場測試,放到中國會讓人們覺得不習慣─中國的創意人員覺得觀眾水平業餘, 不足以評判藝術作品,當然,他們也不喜歡批評。

「中國和美國的差距在講故事的能力,美術能力其實不弱,但創意不行。再就是工作流程和技術創新,你能購買設備,但在系統能力上差一大截,」前述知情人士說,「與夢工廠合作是為了能夠培養更多人才,可以形成一個創意環境,為整個行業提供土壤,而不是狹隘地從美國引進人才。」

他表示甚至不在意複製好萊塢的自由職業氛圍─培養一大批為不同製作公司零散工作的劇本創作者、美術師和動畫導演,這意味著他們不一定完全受僱夢工廠 的合資公司。但是這背後是一個更複雜的機制─它需要好萊塢那樣無處不在的代理人機構,打理這些崇尚自由職業的導演、設計和編劇經紀機構的生意。

對一些製作公司來說,在中國複製生態環境更是一頭霧水:沒有星探、沒有經紀人,沒人理解為什麼招聘導演和選角導演需要那麼長時間,經常會有投資人突然塞過來一個角色的人選,以及導演永遠是那麼強勢不可接近……

這種差距其實人人可見。洛杉磯電影製作公司Bowery Hills Entertainment聯合創始人Andrea Chung在和她的中國聯合導演合作的時候,發現中國的電影製作,尤其是在導演和演員的僱傭過程當中存在著太多的隨意性和突發因素。比如一部電影的製片過 程當中會被摻和進去一些指定的演員角色,她們是投資方的情人或者女兒,這種事她迄今還覺得很好奇。而在麥基看來,中國的電影製片環境缺乏一個體系,並且 「中國人需要拓展影片類型,不是單調的,模仿來模仿去的動作片。還得嘗試多角度地去刻畫複雜人格,在中國的很多電影裡,妻子就有一個妻子的類型,母親就有 一個母親的類型,叛徒就應該只是一個叛徒。」

「中國需要做的是確立工會和代理人制度,成立儘量多的相關律師事務所,好萊塢做這些事用了數十年,中國可以模仿,但不能馬上就建立這個體系,也不可 能靠政府號召來創造這樣一個環境。」麥基對《第一財經週刊》說。他認為獨立製片人和公司集結在一起才會催生這樣一個體系,而中國不可能一夜建起這座高樓。

但你不能低估的是這背後的力量。卡森伯格的號召力和能力自不待說,在中國,佔有東方夢工廠55%股份的三家中方公司中,華人文化是第一個在國家發改 委獲得備案通過的文化產業基金,東方傳媒集團是中國第二大傳媒集團。上海聯合投資公司更是涉獵多個領域的活躍基金。在它們背後,還有一個神秘人物是華人文 化的董事長、前東方傳媒集團的總裁黎瑞剛,他33歲出任上海文廣傳媒集團(東方傳媒前身)總裁,去年剛剛離職出任上海市委副秘書長、辦公廳主任,他被認為 是中國少有的在資本、政界和傳媒界都遊刃有餘的人,而且他也是少有的得到國際傳媒業認可的中國傳媒人士。

無論如何,夢工廠對那些同樣覬覦中國電影消費市場的好萊塢製作商來說是一盞探照燈。他們希望看到夢工廠的成功。「夢工廠在中國選擇劇本會給我們更多 的啟示。」Andrea Chung對《第一財經週刊》說。她正在製作動畫和兒童題材的電影,希望從夢工廠那裡獲得更多的靈感。

夢工廠大事記

1994.10

創立

傑弗瑞·卡森伯格(代表DreamWorks SKG中的「K」)離開迪士尼,與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代表DreamWorks SKG中的「S」),音樂製作人大衛·格芬(代表DreamWorks SKG中的「G」)創立夢工廠電影公司。在迪士尼的《獅子王》之後,卡森伯格被視為好萊塢頂尖的製片廠管理人。

這一年,斯皮爾伯格自己的動畫工作室中很多人加入了DreamWorks,成為夢工廠最早的一批員工。

1994

一炮而紅

夢工廠推出影片《拯救大兵瑞恩》,影片全球票房利潤達7億美元。

1995-2000

開始動畫電影

夢工廠與太平洋數據畫面公司簽署了一份聯合製作合約,建立了子公司PDI。其中夢工廠擁有40%的股份。新公司將製作第一部CG電影《小蟻雄兵》, 這部電影於1998年完成。同年,夢工廠推出了《埃及王子》中融合了CG技術和傳統的動畫技術。這兩部電影顯示了夢工廠向迪士尼挑戰的決心和實力。

此後3年裡,夢工廠與更多的動畫公司,包括英國阿曼達工作室在內的合作,嘗試更多技術。

2000

動畫部門成立

夢工廠創立動畫部門,製作全類型動畫電影。這個部門佔據PDI 90%的時間來為它製作動畫。第二年,《怪物史萊克》推出,除了比皮克斯的《怪獸電力公司》多出1200萬票房,這部電影還為夢工廠贏得了第一座奧斯卡最佳長片動畫獎。這證明了夢工廠足以與迪士尼較量的實力。

此後,夢工廠動畫完全放棄了傳統的手繪動畫製作方式。《史瑞克2》與《大白鯊》使夢工廠動畫成為第一家同年製作兩部CG動畫電影的公司。

2004.10

夢工廠動畫獨立上市

夢工廠動畫獨立,成為夢工廠動畫公司。卡森伯格任總裁,並擁有50%的投票權。新公司與夢工廠簽訂了一份合約,內容是後者將發行動畫公司的全部電 影,直到發行12部動畫電影或者2010年12月12日為止。此後,夢工廠分為了兩個公司:斯皮爾伯格製作真人電影的夢工廠和卡森伯格製作動畫電影的夢工 廠動畫。

2006.01

夢工廠被收購

在動畫公司獨立後,斯皮爾伯格的夢工廠一直陷於虧損的局面。它把自己的唱片公司賣給了環球音樂公司,並且縮減了電視節目製作量;夢工廠還放棄了網站 Pop.com。最後,他與派拉蒙簽訂了一份16億美元的合約,將夢工廠電影和夢工廠動畫全球發行權,以及包括《角鬥士》在內的60部電影所有權賣給了派 拉蒙。這筆交易於2006年12月正式完成。

此後,派拉蒙成為了夢工廠動畫的發行公司。

2007.03

3D動畫

夢工廠動畫宣佈從《Monsters vs. Aliens》開始,與Intel合作研究3D動畫,並全部轉向3D動畫的製作。在前一年12月,夢工廠動畫與阿曼達工作室的合作結束,原因為「創作分 歧」。但夢工廠動畫保留了和阿曼達工作室合作中的電影co-ownership的權力,但僅保留了《The Curse of the Were-Rabbit》的全球發行權。

由於這消息早於《超級無敵掌門狗》前發佈,也因此影響到了這部電影的票房。

2008

進入寶萊塢

這一年,夢工廠動畫進入印度市場。在那裡,它設立了一個特殊的部門,名為夢工廠專業部門。這個部門只製作電視劇、DVD發行以及故事片:如Merry Madagascar和Scared Shrekless。他們還投資這裡的電影。

2009

全球100家最值得去的公司

被《財富》雜誌評為「全球100家最值得去的公司」,它是其中唯一一家娛樂公司。此後3年都停留在榜單上。

2010

每年製作3部電影

這一年,夢工廠動畫做了「每年製作兩部電影」的計劃。但第二年,改為每年製作3部電影。它成為了一年推出3部3D動畫電影的第一家公司。

同年,夢工廠動畫宣佈新部門「MoonBoy動畫」成立。它的第一部電影是《Neighbors from Hell》,這是與福克斯電視動畫合作的。

2012

東方夢工廠

2012年2月17日,夢工廠動畫宣佈與中國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屬於中國東方傳媒集團)合資成立公司。

Film World

麥基說,我更願意被問的一個問題是:「我如何才能為觀眾創造一個好故事」。

羅伯特·麥基拒絕了我們說的「Film Industry」這個提法,「我總是很猶豫要不要用這個詞。當我們去形容一個藝術創造型行業的時候,就好像時尚,你不會說Fashion Industry,你會說Fashion World。」這裡足可以稱為Film World。

2011年12月,羅伯特·麥基在中國的北京和上海做了兩場演講。他發現他被問到的最多的問題是關於職業規劃的事情。「他們總是問我如何賣出他們的 劇本,如何規劃他們的職業生涯,如果說在中國有什麼有意思的事,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這些。」他更希望中國年輕的電影從業者們問他「我如何才能為觀眾創造一 個好故事」,當然這些也有人問,只不過那已經是很後來的事了。「職業生涯的問題首先冒出來,我覺得中國的劇作家很現實,很雄心勃勃。他們沒有認真考慮的一 點是,要讓觀眾喜歡他們,他們必須首先注重劇本的質量,然後才有職業這回事。」

可能然後才有我們習慣說的,「Film Industry」或者是麥基所中意的那個 「 Film World」。

就像麥基所說,如何為觀眾創造一個好故事,這是他們這個世界的開始。Andrea Chung同樣認為劇本是整個電影體系中最重要的環節。她是一位製片人,現在是Bowery Hills Entertainment的聯合創始人。

在她看來,好萊塢和洛杉磯的製作人更傾向於找成熟的暢銷小說當作故事藍本。當然會有幾個衡量的標準:豐富立體的人物形象和人性,喜歡選擇有續集的小說著作,以及故事場景相對比較簡單、單一。「符合這些標準的作品一般比較容易被當作原始的劇本,再去改編。」她說。

在這裡,很多小說在寫作時就做好了被拍成電影的準備,有意地按照電影的語言和場景設計來創作。而現在很多書店裡,一些被改編成電影的小說也會附上一張簡單的電影剪輯光盤,兩者配合銷售,形成了一個小型的生態系統。

好萊塢是一個大的系統,劇本只是第一步。Andrea和她的同行們—以製作人為中心的體制在好萊塢是明確的。她說話又快又密,跟人聊上兩個小時後,大晚上她會興高采烈地回到辦公室加班。

如何判斷一個故事/劇本的好壞

麥基說—好萊塢和中國拍電影的人想的到底有什麼不同?這個問題我覺得要明白一個前提:去考慮觀眾喜歡什麼,或者不喜歡什麼是個災難。你不應該取悅大 多數觀眾,你應該取悅你的觀眾,相對於普羅大眾而言他們是一小群人。如果你去迎合大眾,你會看到觀眾口味馬上就變了,他們指責你是陳詞濫調,好萊塢見識過 一次又一次這種事。說到取悅你的觀眾,其實你可以想像成他們跟你自己一樣,有類似的態度,類似的品味。在你沒有迎合所有人的時候,卻往往會讓更多人感興 趣。

當然,和這個概念相對的是類型片。好萊塢有動作片,恐怖片等等許多類型,如果你愛恐怖片,把恐怖片拍得非常漂亮,那也是一個巨大的市場。當然,作為一個拍恐怖片的人,你不應該指望獲得和《阿凡達》一樣大的市場。關鍵問題是,你自己到底喜歡拍什麼。

好劇本最大的價值在於打動投資人,儘管露易絲·利維森在她的《電影製片人融資指南》裡強調了寫一份理性的商業計劃書是多麼重要,但這一切的基礎還是 好劇本。導演程亮的說法是:「好萊塢是一個相信大投入,大產出,大風險的地方,像運作風險投資一樣運作電影。」他的同學關雅荻把這個說法具化了一些:「好 萊塢的背後就是華爾街。好萊塢拿的是投行的錢,相比之下,中國拿的都是導演自己的錢。」

我們再來審視好萊塢的製片人中心制度,你可以把這個角色理解成產品經理,他負責調配資源,控制流程,但一切都是為了讓產品做到最後。所以好萊塢的導 演沒有影片終剪權並不足為奇。 Andrea曾經和一個著名的中國導演合作,她以為既然在國際上名聲斐然,這個導演應該知道怎麼處理和製片人的關係,怎麼選擇和調動演員,但接觸起來發現 其實卻不是那麼回事。「我不知道是我的運氣太差了,還是說這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好萊塢以製作人為樞紐的機制是成熟的,導演可能會很強勢很有名,我們也需要 和不同的流程環節磨合,但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都是按著商業的流程來。」

中國的情況恰好相反。「在中國拍電影就像一個人在戰鬥,無論是以導演為中心還是以製片人為中心,不管幹什麼都是一個人把隊伍攢吧攢吧就行了。」程亮 說。這或許是個誇張的說法,但中國的確沒有選角導演(casting director)。在好萊塢,選角導演手裡有長長的名單,知道各種明星的氣質、類型、上升空間和適合的合作對象。他們負責嚮導演和製片人推薦演員的陣容 表,有很長的分析報告和推薦理由,非常專業。類似的角色還有第一副導演(first assistant director),負責控制全場,權力大過導演。但是在中國,片組有現場副導演和演員副導演,前者負責喊卡和幫導演說戲,後者負責找第三男女主角以下的 群眾演員。

好萊塢如何僱傭一個導演

Andrea說—一個合適的導演通常需要花3至6個月的時間,製片人需要觀看大量的同類電影以及每個候選導演的電影,然後放在一起討論他們的風格、 作品的成熟度,縮減候選項,做出第二份名單。然後製片人再拿著這個名單去找導演的經紀公司,挨個聯繫進行面試,面試之後確定初步意向,然後談價格。另外, 一旦預算確定,導演的費用就定下來,超出部分製片人會表示無能為力。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好萊塢另一個複雜或許還很漫長的流程:選角。選角由選角導演和製片方共同決定,後者主要確保角色符合電影需要,同時控制好成本和預 算,而前者有自己的圈子和人脈。製片人考慮的因素包括:形象、演員的閱歷、檔期、預算、拍攝的流程、時間和地點,整個選角過程可能會持續半年,這也是整部 電影製作中最難的環節。

但中國電影業者在這個環節裡顯得很隨機。「比如我遇到過中國的經紀公司向我們推薦范冰冰。原因是她是中國最紅的女演員之一。是的,沒錯,我們都知道這點,我們都知道范冰冰,她很紅。但我們會因為她很紅這一個原因一定要用一個人嗎?」 Andrea說。

另一個讓流程延長的因素是,這個環節會有大量的經紀人、律師和代理公司參與進來。每一個人都在協商,每一個人都在權衡。一個普通的角色需要5至10個人面試,然後才進入談價格的環節,更不要提此後漫長的文檔合同。公司越大,資源越多,週期越長。

一個龐大的工會系統

麥基說—好萊塢有劇作家工會,製片人工會,導演工會,攝像工會,化妝師工會,服裝工會,等等。一部電影的每個環節的拍攝剪輯,音樂,這些組合成一部 影片的環節都會由工會的人組織起來。他們負責制定合同,評估最低工資,如果有個人說「好,我們現在要拍這部片子了」,之所以所有準備拍這部片子的人都毫無 困難地無間合作是因為他們都在一個內部聯繫很緊密的系統裡。這個系統有規則,你知道事情應該怎麼安排:如何支付薪酬,人們一天該工作多少小時,片場應該設 幾個廁所,飲食標準應該是怎樣的……這個系統都存在100多年了。)

好萊塢每一個製作流程似乎都可以嵌進這樣一個機制裡。讓程亮感慨的一件事是,《阿凡達》的特效製作分別報給了10家公司,其中光做大氣效果和水氣效果的就有4家,音樂也是3至5家聯合承包,「在好萊塢幾百家公司做一個大片是很正常的」。

讓這個機制順暢工作起來的是經紀人制度─換一個直白的說法,就是經紀人不同的社交網絡幫助自己的代理人找到活幹。好萊塢著名經紀人Cameron Mitchell經常會舉行一些公開的午餐活動,很多小的不知名的演員都會主動慕名前來找他,希望成為他代理的藝人。一些小的製作公司也會主動找上他,推 薦自己,以獲得更好的演員資源。

他最新的代理作品是代理導演RZA拍攝的《鐵拳男人》(The Man with the Iron Fists)。這部以大蕭條時期的美國為背景的電影有一部分劇情發生在上海,RZA自己在裡面扮演一個鄉下鐵匠,他此前參與演出的作品是昆汀·塔倫蒂諾導 演的《無恥混蛋》,那時候他還練過中國功夫。「整體上,agent的角色就是幫助自己的客戶開拓職業通道,選擇為他們長期的職業發展考慮的影片、路線和片 酬,是一個長線工作,不是一單子買賣。」Cameron對《第一財經週刊》說。

經紀人如何判斷代理的價值

Cameron說—我們會考慮這部電影對客戶(演員)是否重要,是否對他的長遠職業生涯有好處,我們看中演員的職業生涯,它的題材符合演員本身的形 象和條件,也能拓寬演員戲路,我們毫無疑問地會對這樣的戲撲上去。對演員來說,他們最看重的也是職業生涯在每部電影上都往前走一步。

影響我們接受和拒絕一部電影的因素很多。主要來說是四點:題材、檔期、預算和創造性。需要合適的題材,它符合演員塑造的形象,當然更重要的是創造力—當我代理的演員對一個角色帶來的挑戰和創造力本身十分有興趣的話。

「我們試圖去勾勒中國電影人和好萊塢合作的前景,你覺得未來會怎樣?」當《第一財經週刊》拿這個問題去問羅伯特·麥基的時候,他大笑著說:「我想先說下到底什麼是好萊塢。」

「當你說到那個名字的時候,你說的是每年投入幾十億預算去拍動作片冒險片的地方。事實上好萊塢每年出品500部電影,只有不到50部是高預算的動作 片、音樂片、動畫片……這只是十分之一。」麥基說。還有450部是喜劇,戲劇,他們以輕鬆語調說起家庭關係,工作關係,愛情問題,子女問題等等,各種各 樣,並不需要特效和動作場面,所以「當你談起好萊塢的時候,你得知道90%都不是高預算的動作片」。

(本刊記者王清、姚芳沁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77

把讀者變成觀眾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1893

  如何將CNN網站上的一篇600字的文字報導變為視頻?


  Wibbitz可以輕易做到。Wibbitz是由兩名以色列年輕人Zohar Dayan和Yotam Cohen創造的可以將文字自動轉換為視頻的在線程序。而且他們由此開始了在美國的創業。


  現在,我們再將這段關於歌手Adele的視頻轉換為文字:你可以聽到Adele獲得六項格萊美提名的介紹同時欣賞她的照片和她唱《Rolling in the Deep》的片段。當提到Adele哭著領獎時,視頻裡出現她在舞台上一手拿著獎盃一手擦眼淚的照片,配音中出現Adele的引語也會同時出現在屏幕上。


  「對長篇文字報導沒有耐心的人可以先看視頻再決定是否繼續讀文章,在地鐵裡想看文章也不再需要兩個手指不停地移動放大文字,只需要點擊一下就可以帶著 耳機聽。看到喜歡的隨時可以把視頻分享到Facebook和Twitter上。」這是Yotam對Wibbitz用戶體驗的描述。


  無論是病毒視頻、MV、廣告宣傳片,都已經成為互聯網傳播的重要載體,但它們都很貴。正是看到了人們對於簡便易行製作視頻的需求,Zohar Dayan和Yotam Cohen決定要做點什麼。


  Wibbitz首先根據語法邏輯從文章中提取關鍵詞句,把600個單詞壓縮到150個單詞以內,然後用文字語音轉換器將這段縮短的文字變成自然的朗讀 語音,同時按照關鍵詞在網上搜索相關的並且畫質清晰的圖片和動畫信息圖,最後再將這些元素組有秩序地拼在一起。整個過程只需要幾秒鐘,使用者只需輸入一行 JavaScript碼,這是一種近似於人工智能的程序。這個HTML5格式的視頻可以在電腦、智能手機和智能電視上播放。


  Wibbitz這個主意最初是Yotam在讀大三的時候想到的。那時他在大學學習工商管理,當年參加了學校舉辦的Zell Entrepreneurship Program,一個教大學生如何創業的培訓項目。在這個項目課程上,Yotam遇到了從小沉迷於編程的Zohar。


  「有一天早晨起床打開電腦看新聞時,頁面湧出許多條目讓我頭暈眼花,我就突然想怎麼才能讓這些信息看起來輕鬆些。然後想到一個主意,能否有段視頻幫我先做個總結,我再決定要不要看?」Yotam帶著這個想法去找Zohar,兩個充滿熱情的學生一拍即合。


  2010年畢業後,兩個人成立了他們的公司。當時公司最初的名字叫Webbitz,但註冊的時候發現已經被使用了,擁有者開價1000美元願把使用權 賣給這兩個創業者。他們沒那麼多錢,只好改了個字母。「沒想到後來大家都很喜歡這個名字,Wibbitz比Webbitz聽上去更酷。」


  由於技術上的主要開發者是Zohar,他擔任Wibbitz的CEO,Yotam擔任業務發展總監。大學畢業之後,他們都從沒想過去公司打工,「創業 對於以色列人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事。」Yotam說。《創業的國度》(Startup Nation)作者Dan Senor這樣解釋這個國家的創業文化:以色列是世界上科技創業密度最高的國家,人均獲得的風投資金是美國的2.5倍,歐洲的30倍。他稱這種創業精神和 以色列民族大膽放縱的文化與服役制度有關。放縱的文化讓他們不願被管束,敢於冒險;3年的軍隊服役給了他們視野和行動力。也許這個理論聽上去也過於大膽, 但Yotam和Zohar無疑讓這個創業國度的故事更有說服力。


  2011年,Yotam和Zohar帶著Wibbitz到舊金山市參加了著名的TechCrunch Disrupt,最大的收穫是得到了許多業內人士的正面反饋,讓他們更加確信Wibbitz有市場,此後陸續不斷接到媒體和科技博客的採訪邀約。在舊金 山,這兩個以色列創業者還遇到了同領域的競爭對手Qwiki。


  Qwiki是2010年Disrupt的獲獎者,也是一個將文字轉化為視頻的程序,Qwiki今年推出的新App可以讓個人用戶輸入文字和圖片創建自己的視頻。這是由兩個美國人創辦的公司,2011年已經拿到了800萬美元的風投資金。


  雖然Wibbitz 2011年只拿到了50萬美元的種子基金 ,但是在資金到位後,Wibbitz立刻僱傭了三位工程師和一位創意指導加入技術研發團隊。今年3月Yotam又參加了紐約的Disrupt,這次參展的 目的是接觸目標客戶—媒體發行商。媒體對Wibbitz的興趣讓Yotam意識到紐約是個潛在的大市場。


  今年6月,李嘉誠旗下的風投公司Horizons Ventures向Wibbitz投資了230萬美元,這家公司也投資了Facebook和Siri等科技公司。Yotam打算拿這筆錢在年底前在紐約建 立市場部門,並再招聘幾個工程師加強在以色列的研發部門。現在Wibbitz支持的語言有英語和西班牙語,「未來一定還會開發其他語言」Yotam告訴 《第一財經週刊》。


  如今在Wibbitz平台上已經有了3萬多個網站註冊用戶,但收費模式還沒有正式啟用。在Yotam策劃的商業模式中,Wibbitz根據視頻瀏覽量向網站收費,廣告收入則全部歸網站。


  回想起Wibbitz的第一個版本,Yotam覺得很羞愧,像許多創業產品一樣,到處都是瑕疵。Wibbitz的第一代產品更像是電視新聞節目的開場 摘要,把網站最新的文章標題和一兩句話的摘要轉化成視頻。當時的視頻設計很粗糙,搜索出來的圖片畫面質量也高低不一。一年半前的第一個用戶是Yotam的 一個運營科技博客的朋友,那些粗糙的視頻給這個博客帶來不少負面評論。Yotam對這位朋友的支持和敢於嘗試的勇氣一直很感激,他打算讓這個博客永遠免費 使用Wibbitz的最新產品。


  現在Wibbitz的大部分客戶還是一些小的科技博客,要想實現盈利必須要爭取到一些像CNN這樣的大媒體。這對於Wibbitz這樣的一家創業公司 來說是個巨大的挑戰。「大公司的部門很多,每個部門需要的東西都不一樣。它們對每個細節都很慎重,視頻裡的所有東西,包括幾個字的位置都要經過嚴格的審 核。」Yotam正在努力學習和大公司打交道的方式,但關鍵的問題還是這個技術是否成熟,是否真的能達到新聞報導的準確度,糾錯措施是否完善。


  為瞭解決這些技術風險,在Wibbitz即將發出的新版本中,使用者可以在發佈視頻之前對視頻內容進行修改。據Yotam透露,有幾家大媒體和Wibbitz在商談中,有兩家已經到了試運營階段。按照Yotam的估算,Wibbitz明年就應該能夠盈利了。


  從創業起初只支持1600家網站到現在的3萬家網站,這一年半Wibbitz已經取得了飛躍的成長,但這只是一個起步,未來的挑戰只會越來越多。除了Qwiki這個強大的競爭對手,這個領域已經湧現出許多新的創業公司,雖然目前大多數還沒有成形。


  Yotam現在每天9點到辦公室,晚上9點才回家。他的工作基本上就是開會、見客戶,平均每天都要和兩到三個公司商談。


  6月,他們獲得了來自Horizons?Ventures、Initial?Capital和Iool?Venture三家風險投資公司的首輪價值 230萬美元的投資。而對於未來,Yotam沒有考慮太多,他很享受當下的生活,「我正在過最理想的生活。每天和團隊一起工作都充滿了樂趣,我們向著同一 個目標努力,這種感覺非常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297

《幕後英雄》一個棒球門外漢締造最快觀眾破10萬奇蹟 黃鎮台400天讓中職脫胎換骨的真情告白

2013-04-08  TWM
 
 

 

九場,是中華職棒打了24年以來,最快突破10萬人次的紀錄;400天,是中華職棒聯盟會長黃鎮台改革台灣棒球的時間。

一個棒球門外漢,如何讓統一集團總裁林蒼生四顧茅廬?

如何坐穩中華職棒盟主地位?如何深獲每個棒球迷的心?

撰文‧賴筱凡、陳彥廷

現在上場的是,義大犀牛隊第四棒指定打擊,曼尼!」高雄澄清湖棒球場裡,響起如雷歡呼聲與汽笛聲,頂著超搶眼的雷鬼頭,拿著球棒,曼尼緩緩走上打擊區,一個扭腰、揮棒,只見球飛往左外野、落地;全場球迷high翻了,不停敲打著手上的加油棒,搭配看台上翻動的大片旗海,奏出一曲沸騰的紫色交響樂……。

三月二十七日那一晚,全場沸騰的兩萬人,都為了棒球而來,他們淹沒走道、階梯;他們伸長脖子、緊盯投手投出的每一顆球,盼著打者揮出下一記安打。他們不僅締造中華職棒有史以來例行賽最高票房紀錄,更寫下了新一頁的棒球盛世。

看似如洪水氾濫的棒球熱,不是偶然,而是一場耗時四百天的改革。在這場台灣棒球維新的背後,點燃棒球熱、帶來榮景的重要幕後推手,是他──中華職棒聯盟會長黃鎮台。

即使一身休閒運動打扮,腳踩白色運動鞋,戴著無框眼鏡的黃鎮台,渾身書卷氣息還是藏不住,就在曼尼初登場隔天,他接受《今周刊》專訪,談起這四百天從教育界走向體育界的點滴,開宗明義只有兩個字:意外。

他,曾經不太看棒球林蒼生「四顧茅廬」沒說動他「我不懂棒球,老實說,我甚至不太看棒球。」已經六十五歲的黃鎮台,笑得有些靦腆,故事得從二○一一年說起,他因董氏基金會董事長一職,與統一集團結緣,這一結,卻牽出黃鎮台步入棒球圈的火花。

那是個農曆年剛過的春酒場合,座上賓除了時任東吳大學校長的黃鎮台,還有統一集團總裁林蒼生,一個點頭、一個舉杯,林蒼生主動開了口,邀請黃鎮台出任中華職棒聯盟會長,因為黃鎮台在逢甲、東吳大學校長任內,讓學校的排名直升,黃鎮台的做事效率,毋庸置疑。

只見連棒球規則都不怎麼懂的黃鎮台,笑得尷尬,四兩撥千斤地岔開話題,「我當然不敢接。」那是第一次,黃鎮台拒絕了林蒼生。

同年四月,又是一個應酬場合,說巧不巧地又讓黃鎮台與林蒼生碰上面,這次還多了時任中職會長的趙守博,沒等黃鎮台開口,趙守博劈頭就問:「你什麼時候接會長?我在等你(接任)耶。」為了專心處理兩岸事務,趙守博開口辭中職會長好些回了,卻遲遲等不到接任人選,依舊等不到黃鎮台點頭。

他,被洪瑞河說動眾人皆不看好 毅然接下重擔四個月後,林蒼生找了統一旗下南聯國際貿易公司董事長李棟樑做說客,照樣碰了軟釘子,「我不懂棒球,也不喜歡拿了頭銜不做事。」這就是黃鎮台的個性。即使當年十二月,在黃鎮台岳母喪禮場合,林蒼生到場致哀,林蒼生第四度邀請黃鎮台,都沒能讓他點頭。

誰改變了黃鎮台的心意?「是洪董事長(指兄弟象隊球團董事長洪瑞河),他說,他經營棒球隊,除了自己熱愛棒球,也是在盡社會責任,就像棒球之於統一,也是一份企業責任。」這一番話,讓黃鎮台對於棒球,有了不同的想像。

這段時間裡,黃鎮台對中華職棒聯盟會長一職,不是沒有做過功課,他問過親友,與他親近的學生也給他出主意,「二○一一年,是職棒很慘的一年,你去搜尋職棒新聞,幾乎沒有一個好的。」黃鎮台不諱言,十個親友裡,九個都反對他去碰棒球。

網友們批評聲浪,漫天倒海地充斥在網路上,「有一點很不一樣,球迷雖然不停地罵,卻一直講(棒球),或許他們支持棒球的熱情已經不在,但愛棒球的心,還在那裡。」黃鎮台說。

而十個親友裡,唯一一個投贊成票的是黃鎮台的妻子,台大教授孫璐西。當時,孫璐西只對黃鎮台說了一句話:「你是能做事的,為什麼不去做?」加上黃鎮台母親的推波助瀾,「人家找了你一年,幾乎沒有停過,如果真能幫點忙,你應該去。」去年長考了整個農曆春節,初八那天,黃鎮台打給洪瑞河的一通電話,改變了他的人生,也為台灣棒球埋下了重要的轉捩點。

他,把內部螺絲鎖緊不時拋新想法 讓中職動起來確定接任會長一職後,黃鎮台沒有半點輕忽,從聯盟規章、團隊人選,每一步都得謹慎安排,「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團隊找回來,一個人要成功,有再多好的點子,沒有人替你執行,也是枉然。」黃鎮台坦言,近年假球風波,拖垮台灣職棒的發展,也讓中華職棒聯盟員工的鬥志,都被磨滅。「中職幾乎是一個螺絲鬆脫的組織,而且非常鬆。」黃鎮台很清楚,如果他想為台灣棒球做事,第一步就是替中職聯盟鎖緊每一顆螺絲。

即使距離正式上任還有一個月,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的黃鎮台,老早待不住,三不五時就往聯盟辦公室跑,就為了熟悉聯盟業務。「一個外行人來了解,你不能說他不對嘛。」抱著虛心學習的態度,黃鎮台的積極行事,從這些小地方就看得出來。

一位棒球圈人士透露,以往幾任會長都是等到交接儀式後,才開始做事;但黃鎮台去年三月五日上任,交接儀式都還沒辦,他就開始上班,這也是為什麼黃鎮台常說:「我不是來許願的,我是來做事的。」相較前幾任中職會長多有其他業務,黃鎮台辭掉所有職銜,就為專心出任中職會長,這些動作看在中職資深員工眼裡,笑著形容,「以前的會長一星期只有一天進辦公室,現在的會長一星期只有一天不進辦公室。」黃鎮台的積極任事,也感染到中職每位員工。「會長和我們講的第一件事,就是『動起來』。」中華職棒聯盟副祕書長王惠民說。

為了讓中職聯盟動起來,黃鎮台上任一個月後,就要求每周一下午召開一次業務會報,為求效率,會議多半得在四十分鐘內完成。「我請每個單位報告業務,例行業務不要談,例行之外的想法,請提出來商量。」當時,黃鎮台就提出許多「例行之外」的想法。

「他曾經問我們,如果明星賽不能有更多火花,為何不停辦?」中職內部員工透露,黃鎮台此話一出,幾乎嚇壞所有人。但從他的角度,卻有不同思惟,「很多事情你還沒有做,球迷就知道你要做什麼,新鮮感已經少了很多。」黃鎮台的想法很單純,就是要讓球迷想看比賽。

黃鎮台甚至在內部提過,「如果季冠軍出現後,球迷就不想進場,後面的比賽為何還要辦?」看似外行的提問,卻成功起了化學作用,激盪中職員工有更多新想法,例如明星賽該如何創新、吸引更多球迷進場,而不是把辦比賽當例行公事。

他,讓四球團信服中職出錢 球員專心打球就好另一方面,面對四大球團,黃鎮台也有一套作法。過去中職會長缺乏實際影響力,經常在中職理事會上,一遇球團杯葛議案,中職會長也束手無策,眼睜睜看著議案破局。

縱使黃鎮台的出任,是林蒼生與洪瑞河聯手說服,但一個棒球門外漢要當中職盟主,與四球團領隊的第一次見面,震撼教育就登場。「我問他,如果有一個改革,對大環境是好的,卻會影響到部分人的利益,你會『私了』,還是會做對大家都好的事?」挑戰他的是Lamigo桃猿隊領隊劉玠廷。

只見黃鎮台維持一貫的溫文儒雅,搖了搖頭,「那不是我做事的方式。」黃鎮台話答得漂亮,卻已在劉玠廷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一開始說好聽話,誰都會,但這一年來,中職的改革,會長用行動證明了一切。」的確,黃鎮台很清楚,如果他想取得四大球團的信任,光靠溝通協調是不夠的,「做給他們看,就對了。」黃鎮台說。

以冬季聯盟為例,趁著賽季空檔,中職一直想籌辦冬季聯盟,邀請各國球隊共組比賽,但過去六年來,冬季聯盟都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直到去年,冬季聯盟才真正在黃鎮台手上辦起來。「原因很簡單,黃會長開口,籌辦冬季聯盟的費用由中職自給自足。」棒球圈人士分析。

按慣例,中職籌辦的比賽,一旦門票進帳入不敷出,四球團就必須共同負擔損失,「過去幾年職棒門票都慘不忍睹,冬季聯盟能吸引多少人進場,四球團都不敢賭。」中職內部人士說。

黃鎮台的作法完全不同,他知道,中職要做點什麼讓球團刮目相看,最重要的就是中職財務要能獨立。因此,他透過昔日政商人脈,積極籌募資金,就是要把冬季聯盟比賽辦起來,「我要讓球團知道,我只有說要推動(冬季聯盟),從來沒有要你們來負責這件事情(指出資)。」同樣的,參與亞洲職棒大賽、世界棒球經典賽(WBC),以及舉辦與古巴友誼賽,也都是如此。為求好成績,黃鎮台甚至提議,代表中職參與亞職大賽的球隊,可以提前到韓國適應場地、打熱身賽,「所有費用都由中職出,會長一毛錢也沒向我們這些球團伸手。」劉玠廷說。

對照往年,亞職大賽的參賽球隊都是出賽前一天才抵達,隔天就要出賽,黃鎮台照顧球隊與選手的魄力可見一斑。事後,Lamigo在亞職大賽拿下第二名的佳績,黃鎮台的革新作法,絕對有正面加分效果。

當中職改革維新之路走了三分之二,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制度改變當然很重要,但那是漸進式的,要點燃球迷熱情,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大型國際賽事。」於是,爭取WBC的組訓權,黃鎮台非做不可,「我們要把球迷一個一個找回來。」他,要把球迷找回來四球團相挺 經典賽精銳盡出一場大型國際賽事由兩大部分組成:籌辦比賽與組隊訓練。過去,大型國際賽事都由中華棒協負責,為了落實賽事分級,棒球振興計畫給了中職爭取一級賽事的機會。「別人都說,組訓是最花錢、最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可是中職需要這麼做。」黃鎮台的眼底透露一絲堅定,中華隊的成員多半是中職球員,所以最重要的組訓工作,得由中職來做。

黃鎮台之所以能這麼堅定,來自背後四大球團的支持,「當時我問他們,如果中職拿到組訓權,四球隊能不能精銳盡出?」黃鎮台的篤定,說動四大球隊。時至今日,劉玠廷想起這一刻,都還帶著一絲激動,「如果經典賽不是中職組訓,Lamigo一個球員都不放人。」○九年,球團不放人影響中華隊徵召的前例,就是讓中華隊在第二屆經典賽慘敗給中國。

只有這樣還不夠,經典賽所有球員需求,黃鎮台都是第一時間提供協助。例如,中華隊進入東京球場練球,需要特製的膠釘鞋,黃鎮台連問都不問,馬上遣人採買送至球場,費用都由聯盟買單;甚至後來引爆的早餐事件,也由中職在第一時間解決,後來由棒協接手。

黃鎮台的作風讓球團、教練、球員點滴在心頭。經典賽中華隊總教練謝長亨就說,當時他點頭接下兵符,就因黃鎮台的一句話:「你不要把我當成會長,把我當成你的夥伴。」連旅日選手陽岱鋼就曾私下說,「不懂棒球的會長都做到這種程度,我們當然要拚給他看。」果不其然,經典賽的好成績成功在台灣掀起狂潮,不只中職開季九場比賽進場人數就超過十萬人,棒球熱的影響更滲透到基層棒球,「以前,孩子加入棒球隊,家長會罵:『不好好讀書,打什麼球?』現在,中職活過來了,家長會鼓勵孩子,『好好打,打得好,說不定可以進中職。』」站在基層棒球第一線的台南市南英商工體育組長陳献榮,棒球冷暖他比誰都清楚。

回首這四百天,意外闖進棒球圈的黃鎮台不是小白兔,卻用他獨樹一幟的作風,為台灣棒球揭開中職維新運動。然而,這一路走來,黃鎮台也曾面臨難關,去年底他一邊爭取中華隊組訓權,一邊面臨興農與義联集團談判可能破局的窘境,那幾乎是他最難熬的日子,「面對難題,你就是想辦法增加自己手上的籌碼,盡力去做就對了。」專訪黃鎮台的那晚,我們與他一同到台南市立棒球場,統一獅與Lamigo桃猿大戰難分難捨,場邊球迷見到黃鎮台,要求拍照、簽名不曾間斷。

「現在他(黃鎮台)做這麼好,我還得把他拉住,不然他一升官,我們又沒有會長了。」林蒼生半開玩笑,卻是一個二十餘年資深球迷的心聲。

一個擊掌,一句「鎮神!謝謝你!因為你,中華職棒才能重新起飛。」球迷說得誇張了些,卻說出了每位棒球迷對黃鎮台這四百天改革的感謝。黃鎮台沒有因此洋洋得意,他會親自上網看球迷在每則新聞下的留言,球迷寫到中職信箱的信,他也逐一回信,因為對他來說,六十五歲才走這一遭,格外珍惜,「我們還得更努力。」

黃鎮台

出生:1948年

現職:中華職棒聯盟會長

經歷:

1994年 教育部次長

1995年 逢甲大學校長1998年 行政院國科會主任委員2004年 董氏基金會董事長2008年 東吳大學校長學歷: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芝加哥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台灣大學化學系

整頓年餘

今年的中職變好看了!

──2013年中職締造的四大紀錄義大犀牛主場首戰 進場球迷達 2萬 人,創下例行賽最多觀眾紀錄開季以來,前九場總人次突破10萬人改寫中職紀錄。

義大犀牛巨星曼尼首登場,收視率達2.35,換算收視人口超過319萬人開賽兩周預售票熱銷超過5.8萬張不一樣 的中職會長!

──黃鎮台10大改革事蹟主辦「2013年亞洲職棒大賽」由中華職棒聯盟出資,讓原訂11月於日本福岡舉行的「亞洲職棒大賽」,今年11月15至20日在台中洲際棒球場舉行比賽。

舉辦亞洲冬季棒球聯盟

藉由短期賽事增加球員實戰經驗,並吸引旅外及業餘選手參與,將台灣打造為亞洲棒球訓練平台。

主辦一級國際賽事的組訓賽中華職棒聯盟自籌500多萬元,於去年舉辦WBC(世界棒球經典賽)組訓賽;另外也給予選手和教練每人每場3萬元的出場費。

找古巴隊來台進行對抗賽

增加中職球員與國外球員切磋的機會,預計今年八月舉行。

取消外籍球員薪資上限

各球隊可直接公布薪資,用高薪吸引洋將來台。

恢復季中選秀

因應兵役制度改變,透過季中選秀,網羅高中畢業且免服兵役的優秀球員。

放寬旅外球員資格

球員在一軍只要待滿3年,經過球團同意,即可申請旅外資格,由有興趣的國外球團支付轉隊費。

帶中職度過解散危機

積極介入興農牛隊轉賣協商,從旁協助義联集團與興農談成交易,化解中職解散危機。

廢除尼洛條款

讓曾受雇於中職的外籍球員,在離開原屬球隊後,兩年內若想加入其他中職球隊,不須經過原屬球隊同意,讓洋將能更自由轉換球隊。

廢除叛將條款

讓當初因跳槽「台灣大聯盟」而遭封殺的球員,可以重新加入中華職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495

在市場當中你如何才能作為一個觀眾的角色存在 CHQ森

http://xueqiu.com/1693466204/24578236
A
很多學價值投資者理論講得一套套的,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卻不是那麼回事,沒辦法把自己和市場的情緒隔離開來。我覺得這很正常,因為當你思考和學習價值投資的時候,你是以一個觀眾的身份在看待問題;而當你參與到市場當中去的時候,你是作為一個演員存在的,你跟這個市場存在一定的互動的關係。第二種情況之下你很容易迷失自己,很難再像以前一樣從容不迫。然而面對這個問題怎麼去解決呢?

我想這個問題比較好解決。首先你要對格雷厄姆的「市場先生」有深刻的理解,時不時地在你的腦海裡重複這個形象的比喻。第二個,你要明確你關注和分析的對象是什麼?如果你不知道你關注和分析的對象是什麼,自然你很容易在這個或狂熱或恐懼的市場當中迷失自己。巴菲特說過,他不是一名證券分析師,也不是一名市場分析師,而是一名企業分析師。價值投資者的重心應該放在判別好的企業和對企業進行合理的估計上,而不是每天股市的漲漲跌跌,更不是預測政治大勢或者經濟情況。面對後面這些事情,你必須承認自己做不來。這麼宏觀的事物我們沒辦法把握。當然不是因為你的能力圈問題,而是因為這是社會科學的特徵——它有某種不可預測性。關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區別我已經在《套利的哲學基礎》當中講得很清楚。你不是走索羅斯的路線的,所以你在怎麼引導市場上沒有任何優勢可言,你必須承認自己不知道。

當你覺得自己內心煩躁而又靜不下心來做投資,感覺到自己好像偏離了價值投資的方向時,你不妨問問你自己,你把自己的注意力都放在哪裡了?你是把它放在研究企業上了嗎?還是看別人怎麼評論市場的走勢,看別人賺了多少,又虧了多少。最近是否老對自己糟糕的表現不能釋懷,一系列的心理在牽動你的神經。我想說,這是很多學習價值投資者都很難過的關。因為這個原因造成你花了很多的精力學習價值投資而對你業績沒有大的幫助。嚴格來說,你還沒有掌握真正的投資理論,你只是對價值投資的理論有了一點理解,但是在實際的操作當中,你忘記了怎麼去運用它,或者說不知道怎麼去運用它。結果你手中的利器沒有發揮應有的威力。

你想控制自己的行為?很簡單,在行動之前學會分配你的注意力, 行動的過程中,學會自我覺察你的注意力。這樣可以有效地避免你受到市場情緒,或者說環境的干擾。如果你覺察到你要把注意力分配在研究企業上,你就會發現一個問題——應該研究什麼內容才能確定成功。研究什麼東西肯定非常重要。如果你把大量的精力和時間浪費在一個錯誤的前提下,你得到的結果是多麼的糟糕啊——像我們農村的長輩去「買碼」(從香港傳過來的一種地下賭博活動),大莊家制定了遊戲的規則,自然是對他有利,而各位長輩從早到晚琢磨的」買碼「經書,而經書模棱兩可的表達,讓你覺得出任何數字都可以說得過去的。以至於出現好多事後諸葛亮的笑話,也出現很多非理性的人因為參與這種賭博行為而欠債纍纍。從這些人的行為或者說遭遇,我學到了很多東西。

那到底要研究企業什麼內容呢?研究的深度和廣大要達到什麼水平?這要看你是那種類型的投資者。就我個人來說,我的投資風格是找到好的成熟的企業,在它被市場低估的時候果斷的買進,在漲到一定程度之後就賣出。嚴格來說,我是一個交易員,一個套利商。因此我要對企業的穩定性有一個非常好的把握,不能因為市場不景氣,它就死掉了,它死掉了,我也就死掉了。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企業質的因素不會發生太多的變化。所以我的研究主要是去把握這間企業能不能做到這些。

我發現在這個過程當中,要列出自己檢驗企業的清單,你選擇了什麼樣的角色,決定你自己要判別企業哪些方面的特質,你需要哪些信息幫助你下這個判斷。如果你獲得的信息沒達到幫你下這個判斷的需求,或者說你研究的企業達不到你列的清單的要求,那麼你必須退出這個交易。這樣嚴格按照清單來形式,你才不會拍腦袋行事。這是你必須建立的一道門檻,希望你花多點時間去完善這個清單。在現在股票那麼便捷的交易方式下,很多人都不去思考就完成了一個交易。因為我們的大腦經常會受到很多東西的干擾,比如說不同的情景和心境,可能你對事物的理解就會截然不同。這種主觀影響,對人之所以成為人是必須的,但是對一單交易來說,卻經常給我們帶來很多慘痛的教訓。因此,有人說,做投資是違背人性的,這話說得有點道理。是的,要違背人性呢,的確有很多投資者做不到,但你有要想獲得好的成績,那怎麼辦?建立自己的檢查清單啊,每次交易嚴格按照清單一一檢驗,努力把你個人的主觀因素排除在外。

這也是我寫《我的投資學》很重要的一個原因。當然其他原因包括我對自己投資學的梳理,讓他更系統化和邏輯化等等。如果你的投資失敗了,或者說成績並不理想,這並不是因為你的方法不對,你不必要唾棄價值投資,不要埋怨中國沒有價值投資,中國的股市像國足一樣不可救藥等等。你重來沒看到很多優秀的企業還是長了很多倍的,也許在被你唾棄,被你遺忘的角落裡恰恰能找到被低估的好企業。這時你要重新檢查一下你的清單,看看它是否科學,你要做成這件事,你所列的因素是不是全面的可靠的,能不能支撐你的判斷。只要你逐漸的完善你的體系,你的投資就會比別人越做越好。

這讓我想起很多天使投資人,除了依賴個人的感覺判斷這個種子有沒有希望,要不要投他,還有幾條自己硬性標準;最明顯的是風險投資機構去搞調研,通常都會列出一系列的指標,他們對待自己的決策和錢是比較謹慎的,不像我們很多股民、散戶隨大流,完成沒有自己見解和分析,或者聽從別人的意見,跟從別人的行為,當大家慌的時候,你能不慌嗎?

我之前是干土木工程的,我們幹施工的很重要的一條準則是:你讓下面的作業隊怎麼幹沒問題,但你自己心裡一定要有底?哪怕是偷工減料,你心裡有底不用害怕,因為你知道這樣不會出事啊。很多剛進這一行的年輕人,因為幾根鋼筋生點水鏽都擔驚受怕,整天神經兮兮的樣子,我還是勸如果把握不了這一條準則,還是把工作辭了。同樣,那些在市場上的老兵,在面對市場劇烈震盪的時候,還是表現出神經兮兮的樣子,還是及早離開這個地方。芒格說,我要努力找出我會死在什麼地方,之後我就永遠不去那裡。我想這條建議對絕大多數股民都是適用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592

觀眾習慣給錢了?愛奇藝龔宇稱,未來視頻付費收入將每年增長100%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619/150043.html

黑馬說:6月12日,愛奇藝新推出了超級IP網劇《盜墓筆記》,沒想到收獲了驚喜。

借由這個超級IP帶來的流量刺激,愛奇藝VIP會員數周環比增幅超100%,遠超過平臺的預計。目前,愛奇藝的付費用戶已有501.7萬。基於這個數字,愛奇藝創始人龔宇做出了如下判斷:中國視頻付費市場已經起風,未來視頻付費的收入會達到每年100%的增速,而傳統院線的“好日子”將超不過5年。
 
文 | i黑馬 卡西 發自上海國際電影節


\經過4年探索,視頻行業的付費時代終於迎來風起時

為什麽說視頻行業迎來了付費模式的風口?龔宇的切身體會是,這個市場的兩大痛點已經基本得到解決。過去,線上、線下的盜版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在中國想看電影太容易了,成本很低。去年初,司法系統、政府,對網上的盜版的打擊力度顯而易見,全國最大的盜版網站公司被關掉了。我們體會到這種知識產權的價值在增長,因為移動終端智能手機的發展,移動支付也是爆發式的增加,跟滲透率大面積的普及,讓我們的障礙得到根本性的緩解;另外,過去網上的支付成本太高,操縱流程複雜繁瑣,用戶支付的門檻遠高於他要付出的金錢。現在移動支付明顯優化、便捷了許多。

事實上,四年前愛奇藝就嘗試性地向用戶收費了,龔宇稱當時困難重重,大部分是在消耗和試錯,也在不斷接受挑戰。“做這件嘗試代價很高,金錢和時間的成本都很高。經過四年的努力跟有了階段性的成果。”

今天愛奇藝正式公布其月度付費VIP會員數已達501.7萬,該數據為截至2015年6月15日處於愛奇藝會員狀態的非累計用戶。這一數據仍保持快速增長態勢,同比增速達765%。按照這種業務體量和增速,在一定程度上預示著,在中國付費獲取視頻內容和服務的用戶數量已經初現規模,而市場潛力是巨大。

目前,視頻付費業務即將在中國迎來爆發已成為不可逆的趨勢。但付費市場的用戶習慣要真正建立起來具體需要多久還不敢斷言,不過我們也看到,除了行業本身的玩家以外,傳統影視和BAT巨頭公司對網絡電視屏的布局已經有了不少的動作。

6月14日晚間,歌華有線發布公告稱,將與阿里巴巴、中影股份以及中國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等6家公司共同組建中國電視院線運營公司;6月15日,阿里巴巴對外宣布將在兩個月後推出在線流媒體視頻服務,並將效仿Netflix和HBO做付費收看模式;早在年初,光線傳媒就與360成立了合資的網絡院線平臺,其模式同樣是付費收看。在上海國際電影節上,阿里數字娛樂事業群總裁劉春寧表示,付費觀看將成為網絡視頻行業的重要拐點,光線王長田和博納集團總裁於冬也同意這個觀點。

前兩天的一場“互聯網+電影產業升級”的論壇上,有關“電影和視頻行業迎來重要拐點”的觀點也引發了熱議。不過,相對龔宇如此直白唱衰院線的言論,阿里數字娛樂事業群總裁劉春寧和博納集團總裁於冬的觀點則相對溫和許多。

阿里數字娛樂事業群總裁劉春寧的觀點是,網絡院線一定是個趨勢,而且這可能是未來整個電影產業和視頻行業一個重要的變革拐點。我們認為現在市面上的影視作品,理論上面來講不應該免費,應該像影院一樣,通過家庭的屏、電視的屏、移動的屏給到消費者。阿里將推出家庭影院產品——天貓影院,做的是收費院線。我們認為,讓家庭重新回到電視屏,需要極致的產品體驗和優質的內容,這將是中國電影行業真正走向未來的關鍵。

博納集團總裁於冬認為,作為內容公司來講,滿足院線市場的需求之外,未來網絡劇的收費模式是很關鍵的一塊。網絡視頻的用戶跟電視劇的觀眾還不是那麽緊密,跟電影觀眾是高度黏合的,看視頻的這一代人,基本上是電影觀眾,所以未來可能博納會跳過電視劇這個環節,直接做網絡劇,因為現在視頻給的獨播劇的價錢或定制的價錢遠遠高於電視臺一倍甚至兩倍,這就是視頻網站為什麽要打造精品網絡劇,用電影化的手段打造網絡劇,實現收費,提供了非常好的條件。我們非常有信心跟阿里、視頻行業的巨頭們共同打造網絡平臺的網絡劇的收費。
 

網絡視頻的收入很快能與傳統院線持平?

據悉,目前愛奇藝的會員數量是501.7萬,而平臺上擁有的總獨立用戶有5億,會員占比還不足1%,而這500多萬在付費狀態的VIP用戶累計花了近4年的時間來獲取,由此可見,這種依靠會員付費的新商業模式還不具規模,相比在采購內容上的幾十億大投入,未來還有很長一段時間要走。

按照龔宇的設想,未來5年左右,傳統院線的“好日子”即將到頭,而視頻付費的營收將與院線營收實現持平。“美國的Netflix目前有6000多萬付費用戶,其中美國本土的視頻付費用戶是4000多萬,兩年前還只有是2000多萬,但是前2000萬用了很多年來沈澱。我們現在是500萬多一點,我相信第二個500萬不會用四年的時間,第三個500萬也許只需要一個季度。”
 

付費VIP用戶能獲得哪些服務體驗?

最重要的一點在於,付費會員可享受同步院線,甚至先於院線收看最新影片。目前,在愛奇藝播放的706部片庫里,一些還沒在國內上的歐美片2014年就有100部以上。楊向華向i表示,未來國內外新上映影片在網絡視頻上的發行窗口期會更短。他表示,目前互聯網的力量已經具備了影片單獨依賴視頻網站就能引爆的能力,目前愛奇藝的付費會員的最大的拉動力是院線新片。   

根愛奇藝官方提供數據顯示,目前愛奇藝電影總數超6000部,2014年的電影新片中國,愛奇藝上線總數高達706部,高於院線上映電影總量。未來,愛奇藝將繼續保持當前電影等內容的覆蓋力度,為用戶提供全網最豐富、最多元的收看選擇,以及獲得更多差異化的增值服務。

愛奇藝高級副總裁楊向華認為,付費模式下的行業競爭仍在內容本身。“用戶願意會為真正擁有海量內容和優質服務的視頻網站付費。”愛奇藝高級副總裁楊向華強調,在電影、演唱會、教育、記錄片等領域,在內容質量和數量。“80後和網生代已經成為愛奇藝主流和深度用戶,他們為優質內容和服務付費的意願更為強烈。”

雖然當前愛奇藝會員體量已經遠高於行業第二名,但在愛奇藝5億獨立用戶中,會員占比尚僅為1/100,雖然轉化空間巨大,但獲取和沈澱會員用戶的周期卻依然漫長。

從商業模式上看,付費收看模式與廣告模式並舉將使視頻網站的商業前景更為可觀。
 

付費模式是用戶、出品方、平臺方三贏的新商業模式?

“ 視頻的付費收看是一個好業務模式,視頻行業一直需要把豬吹起來的風,盼了若幹年,這個風終於要吹起來了。”龔宇認為,付費模式帶來的深刻意義中有一個不容忽視的關健詞,就是公平。對於整個行業形成生態鏈來講則是三贏的新商業模式:對於付費的用戶而言,看好內容的代價是現金,在愛奇藝推出的價格體系中,既有單片付費(每部5元)和包月(19.8元/月)或包年(198元/年)的預付費兩種方式,這個現金代價跟傳統行業比較的確要低很多。其中9成以上的用戶選擇了預付費,續費比例大約是70%。另外,其中用戶付費渠道最多通過手機支付;

其次,對於出品方來說也是更公平的。向用戶收費跟廣告模式最大的不同就體現在商業回報上更公平。作品越好自然可以獲得的收益越好,反過來將,實際上向用戶收費更能體現作品本身的價值。

最後,對於平臺來講,不同的內容有不同的商業模式,最好的內容有最好的回報,通過廣告模式能獲得更多的回報的內容需要以量取勝;對於一部分細分的分眾用戶,則需要更長尾的專業內容對用戶做精準的觸達,基於受眾群是窄眾的,廣告模式下的商業回報相對有限,因而需要付費模式來匹配。

盡管付費模式的風已經吹來,但視頻網站的這種付費模式在運營中仍存在一些行業痛點,龔宇將其具體概括為以下三點:

第一,一盜版還繼續存在,雖然線下環境有變化,也有了相應政策來把控,大網站大規模存在盜版的這種現象已不存在,但零星的還是存在的。

第二,移動支付的問題解決了,線上支付體系的用戶體驗仍不好,比如說按月扣費到現在還不是特別普及,用戶對這種方式的接受程度還低,國外大部分的付費業務是從信用卡按月扣的,在我們這是少量的付費方式,絕大部分都是每月自己線上支付,還有一部分去運營商那靠短信支付,這種低效率的支付體系還有待改進。

第三,我們現在付費內容主要是院線電影,無論是國產還是海外的,但人的需求是多樣性的,我們不能只盯在最熱門的文化作品上,一些窄眾的如自然科學,歷史、軍事、人物等等細分的長尾市場也需要被重視。最根本上,無論是大熱門,優秀的作品,還是深度的小眾的作品,視頻王贊的內容要非常快速的豐富起來,這樣業務發展才會更快。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卡西,由i黑馬編輯,
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

大媽大爺、高校學生、民企國企員工,都是職業觀眾的來源。錄制一天節目,節目組通常為每個普通職業觀眾支付80元,而最終只有40元落到觀眾手里。觀眾和電視臺之間隔著五層群頭,每層群頭從每個觀眾抽取5到10元的利潤,層級越高,收入越多。 (CFP/圖)

在北京,平均每天有超過5000名職業觀眾坐在全市的二三十個錄影棚里,鼓掌、歡呼、大笑、流淚,然後在電視節目錄制結束後拿錢走人。節目組每請一位觀眾平均花費100元左右,據此計算,2014年北京的職業觀眾市場規模約1.8億元。上海的情況與此類似。

2015年6月,南周記者開始深入調查職業觀眾這門產業,並從中發掘了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知道”(微信號:nz_zhidao)為你帶來精彩的幕後花絮。

我第一次聽說職業觀眾是2013年。當時某音樂類綜藝節目正紅,節目中觀眾誇張的陶醉表情引發關註。大部分人這時才知道,原來觀眾也有“假”的。

兩年過去了,中國電視綜藝節目高速發展,“假”觀眾的故事卻鮮有後續報道。觀眾群體成了中國電視產業一個欲說還休的秘密。我想知道這些觀眾的真實生活,更想知道他們背後運行著怎樣的產業。

觀眾:圖錢的是少數

在網上搜索“職業觀眾”才發現,這個龐大的世界就隱藏在我們身邊。在微博、微信、QQ群,以及生活服務類網站上,招募職業觀眾的信息鋪天蓋地,其中大部分都來自北京和上海。

我原本以為,既然全國各地都在辦綜藝節目,職業觀眾市場即便不是遍地開花,至少也應該四方割據。而事實上,2013年興起的電視節目制播分離,使得北京上海成為中國電視節目錄制的絕對中心。制播分離,就是節目被電視臺外包給專業公司制作,然後在電視臺播出。據網易娛樂統計,中國最活躍的11家節目制作公司,有10家在北京和上海。因此,全國的熱門電視節目制作也匯聚這兩座城市。

於是,我把采訪重點鎖定在北京和上海,以職業觀眾的身份錄了三場節目。

在這期間,我接觸到形形色色的職業觀眾。面對舞臺時,他們是制造整齊掌聲的“活道具”;在私下里,他們錄節目的目的卻各不相同。

在北京大興星光影視園,我旁邊坐著一位大媽。她來自附近農村,與同來的老街坊都是頭一回錄節目。候場時,這些大叔大媽爭先恐後地往門口擠。真正坐在演播廳里,大媽卻在動感的音樂中睡著了。在錄一場明星競技類節目時,觀眾席末排的一位大媽甚至掏出十字繡,她身邊的大媽也爭搶著繡起來。對這些閑在家里的老人來說,錄節目就是圖個熱鬧,與聽戲、乘涼沒有多大區別。

坐在十字繡大媽們前面的年輕觀眾則是來看明星的。在錄制間隙,他們紛紛溜到嘉賓席,與補妝的明星們合影。當晚的節目結束時,地鐵和公交已經停運,我身旁的一位女觀眾卻很淡定。她此前錄過兩次通宵的節目,“結束時淩晨四點多,早班地鐵還沒有,我又不願意去網吧,就在馬路邊晃悠。”

“這不是為了考驗粉絲忠誠度,”群頭小崔告訴我,大咖明星們錄一次節目幾十萬,節目組為了節省經費,連續錄制12個小時是常事,“通宵錄節目連住宿也省了,最劃算。”

除了通宵錄一些明星節目,在北京就讀的大學生俞林健也會自己掏錢參加北京國際電影節等活動。“大牌明星都見得差不多了,”他掰著手指數了七八個,得意地說,“這都是為了長見識。”

生活在上海的祝雨晨比俞林健大兩歲,大學畢業的她如今是一名全職的職業觀眾。祝雨晨大學時做過禮儀隊隊長,身材相貌出眾。節目錄制時,她被安插在觀眾席中,受到攝像師的重點關註。祝雨晨錄一天節目能賺數百元,平均每周能接5天活,她很享受這份自由富足的工作。

祝雨晨大學時讀計算機專業,從沒掛過科。畢業時,她不顧父母反對做起了職業觀眾,幻想自己有一天能被星探發掘。“如果28歲還沒成名,我就乖乖回老家,找家廣告設計公司上班。”

《中國好聲音》節目現場觀眾(2012年7月26日攝)。 (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圖)

“人販子”:即便從業15年,不跑路也可能被抓

“倒賣”職業觀眾的群頭,被戲稱為“人販子”。

他們整天忙個不停,不願意把寶貴的時間用來跟觀眾或者記者閑聊。但是談起生意,他們積極又耐心,吹噓自己接過的大節目,順便誠懇地向你揭發同行的黑歷史。

這一行沒有多少技術含量,群頭爭奪節目訂單時靠低價取勝。如果碰到不差錢的節目組,競標的重點就變成了制片主任的回扣。群頭們問得最多的一句話是“您要多少?”出價最高的群頭才能接單。

在北京,這一行的歷史超過15年,群頭體系秩序儼然。

站在金字塔尖的頂級“人販子”只有15人左右,他們直接跟節目組對接,瓜分整個北京的市場版圖。這塊版圖仍在不斷擴張,2013年以來,就連網站和影視劇公司也開始往電視節目里砸錢。高速發展的電視產業刺激著職業觀眾市場,也把更多的群頭推向金字塔頂。

從業5年以上的中堅群頭大約有300人,他們只要“刷臉”,就能自由出入全北京的二十多個節目錄制場地。

他們掌握了我能夠想見的各種觀眾資源:勤勞聰明的創業大學生們占領了高校,企業工會的組織者們占領了企業,這是價格便宜的兩大“觀眾批發市場”;愛看熱鬧的老年觀眾,則被各個社區里的大媽領袖們牢牢掌握著。

在群頭金字塔的底層,還生存著難以計數的初級群頭。少數運氣好的,有做資深群頭的老鄉幫襯,能分到現成的觀眾資源,入行很快。而大部分初級群頭,只能從拉散客開始。這是一場拼勤奮的競爭,有的群頭同時註冊了幾百個QQ群拉觀眾,有的群頭整天泡在網吧里,幾乎不眠不休地發通告、抄信息。

即便如此,他們最初的收入仍然少得可憐。有些群頭熬不過去,拿著觀眾的酬勞跑路消失。許多上海群頭跟我說起同行跑路事件,“最少的拿了三百多塊就跑了。”

堅持下來的群頭也惴惴不安。近年來,雖然中國電視產業發展迅速,從引進版權到節目制作都越來越規範,但是唯獨在職業觀眾這個環節,行業內部欲遮還羞,法律上更是空白。群頭召集觀眾時,通常會在地鐵口集合上百人,這涉嫌非法聚眾。小崔就經常遇到警察盤問,“其實他們也知道是怎麽回事,抽查了幾個身份證就放過我們了。如果較真的話,節目組沒給我們開證明,我們上百人只能被乖乖抓走。”

現場導演:錄一期節目幾十萬,不能砸觀眾手里

對現場導演來說,如何鼓動觀眾達到節目效果是一門必修課。

在節目正式開錄之前,指揮觀眾鼓掌、歡呼、大笑、尖叫,業內稱為“熱場”。“熱場”時錄制的觀眾鏡頭會在後期剪輯時穿插到節目當中,業內稱為“貼鏡頭”。這是大部分電視綜藝節目的必選動作。“有的節目錄一期幾十萬,如果觀眾鏡頭不事先錄好,節目中該笑的地方沒人笑,風險就大了。”

熱場時,現場導演各顯神通。

我錄過的某中部省級衛視綜藝節目,熱場方式十分簡單粗暴——節目還沒開始,明星也沒出現,現場導演一上臺就讓觀眾們沖著鏡頭鼓掌歡呼,並且不斷要求大家“再熱情一點”。“堅持一下就好了,”身後一位女觀眾鼓勵同伴。為了看明星,她們憑空鼓著掌,還得滿臉激動。想必這位現場導演也有苦衷,他的節目既缺乏知名度又沒有大牌明星——既然沒有理由說服觀眾鼓掌,不如蠻不講理,讓觀眾直接鼓掌。

而那些有分量的節目,熱場時就“文明”得多。比如某知名歌唱類節目流出的熱場錄音,現場導演添油加醋地把節目的家底一一細數:嘉賓有多大牌、同時請來這些大牌有多不容易、音響設備有多貴多先進、用這麽昂貴的設備現場聽幾位大牌的演唱簡直是上輩子修來的福分雲雲。說到動情處,音樂響起,這就有了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雞血觀眾”,他們自覺自願地打著節拍、手舞足蹈……

如果播出平臺好,也可以由此大做文章。2015年“五一”前夕,央視《黃金100秒》熱場時,現場導演告訴全場觀眾:“這是我們節目改版後的第一期,你表情投入了,才能吸引我們的攝像機,你的鏡頭才能在央視播出。”這招頗為奏效。

有的節目組為觀眾準備了“彩蛋”。央視《謝天謝地你來啦》熱場時演出迷你劇,幾位古代捕快打扮的人擔任現場導演的助手。“觀眾要是不笑怎麽辦?”現場導演問捕快。“觀眾們膽敢不笑?”捕快們兇神惡煞地掃視觀眾席,然後忽然齊聲跪倒在地,哀求道:“那我們就只有哭了!”出人意料的誇張表演逗得全場大笑。

當然,以上都不是最牛的熱場方式。極度自信的電視綜藝節目的選擇是——從來不熱場。

請記住,我叫知道(微信號:nz_zhidao),南方周末每日網絡專稿。

要嚴肅,有知識;要八卦,有內幕。每天一篇,無需翻墻,盡享你想知道的和不知道的。我們只想,讓知道成為一種享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950

《大聖歸來》上映四天票房過億 觀眾表示被猛戳淚點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4598.html

《大聖歸來》上映四天票房過億 觀眾表示被猛戳淚點

一財網 霜月 2015-07-13 15:58:00

這個周末,超強臺風“燦鴻”也沒能擋住這句話在朋友圈的風靡,作為眾所期待的國產動畫電影《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下稱《大聖歸來》),此片僅在周末就贏得了足夠的口碑與關註。

經典臺詞:“齊天大聖孫悟空,身如玄鐵,火眼金睛,長生不老還有七十二變。”

《大聖歸來》口碑好 4天票房過億

這個周末,超強臺風“燦鴻”也沒能擋住這句話在朋友圈的風靡,作為眾所期待的國產動畫電影《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下稱《大聖歸來》),此片僅在周末就贏得了足夠的口碑與關註。

該片講述的是已於五行山下寂寞沈潛五百年的孫悟空被兒時的唐僧——俗名江流兒的小和尚誤打誤撞地解除了封印,在相互陪伴的冒險之旅中找回初心,完成自我救贖的故事。

作為已經被用“爛”的西遊題材,似乎孫悟空這個形象已經無法再讓國人產生多大的興趣了。但就在當下日本動漫,美國超級英雄橫行的年代,一部《大聖歸來》成功吸引住大眾的眼球,並塑造出一個有情懷,有血肉的齊天大聖。

據悉,《大聖歸來》遇到上映後的首個周末,人們無懼酷暑或暴雨,紛紛走進影院,只為一睹心中的英雄、童年的大聖。在所有電影周日都要比周六票房下降的情況下,《大聖歸來》憑借超強的口碑反而上漲1200萬,單日突破4000萬,再次逆襲,破國產動畫電影單日票房記錄,破國產動畫電影如此低排片下的票房紀錄,再次打破動畫電影黃金時間上座率,力壓全明星商業大片,上座率51.43%,場均高達65人,平均上座率穩居所有影片之首。據貓眼票房數據,截止13日下午三點,該片票房已接近1.2億。

而在豆瓣上,《大聖歸來》的評分高達8.8分,其他同期高票房的明星商業片都只有4分多。

內容豐富有血有肉 觀眾表示被猛戳淚點

而對於觀影的觀眾來說,這部電影著實觸動了他們情感的心弦。

Miracle-流年:齊天大聖孫悟空,身如玄鐵,火眼金睛,長生不老,還有七十二變,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看的過程中,笑中有淚,淚中帶笑。縱使他被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縱使他法力被佛祖壓制,江流兒需要時,他依然挺身而出,在聽到他無奈又憤恨地說“我管不了”時,莫名戳中淚點!

夏目-唯唯:只去過兩次電影院,兩次都哭的稀里嘩啦,淚點太低,別人都沒事就你一人在那哭真的很尷尬,還不好意思擦,出來眼里滿是血絲,被檢票員笑話,看大聖歸來特效,看他們愉快玩耍,看幾個人的羈絆都戳淚點。以後除了非常用心的國產動畫,再也不去電影院了。

Cishoslao:今天去看了,有笑點,有淚點,也有燃點,打鬥很帥,應該會帶親友再去看的。

不少人表示,對於這樣的電影只看一次怎麽對得起創作人員的用心良苦,於是,小編決定下班後再刷一遍該片,以示致敬。

最後,放一張大聖的圖,這恢宏的畫面帥了小編一臉血啊!(有節操的小編堅持不劇透,大家還是去電影院支持一下國產動畫電影吧!)

 

編輯:顏靜潔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98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