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融合時代,拿什麼內容給觀眾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5347.html

人類的娛樂生活由於時代的發展,技術的革新,獲得不斷的演進。百年前電影的出現,人類開始享受在大屏幕前與主人公共痛苦、同歡樂的娛樂。大銀幕上的 這種戲劇形式在其自身技術發展過程中,也有鮮明的時代和技術特點。從早期的默片,到後來的黑白有聲電影,彩色電影,到今天的IMAX立體電影,一種娛樂門 類在技術的持續進步中不斷發展著。近期上映的電影《龍門飛甲》就號稱是華語首部IMAX武俠電影,導演徐克也期望借此翻拍之作展開武俠電影的新篇章。

說到電視,它的發展很多類似於電影。只是在節目形式上有更多的變化。早期無線電視時代,電視節目的最大成就是直播,一件重要的事情幾乎可以同時呈現 給觀眾,當然這在中國由於某些原因而例外。在電視的最早期,新聞是其最重要的內容。而電視劇由於一直無法在藝術高度上與電影抗衡,後來索性就自我放逐,以 肥皂劇自居,以為「沙發土豆」服務為榮。

20世紀90年代,衛星電視開啟新的時代。新聞借助三顆衛星覆蓋全球讓一些媒體升級。CNN的滾動新聞,全天24小時的新聞報導讓世界矚目。在這個 時期,全球化是主題。傳媒巨頭們通過衛星電視迅速地爭奪全球電視市場,這裡面最成功的要數MTV了。在中國,一段時間裡曾把音樂錄影這種藝術形式簡稱為 MTV。體育的全球轉播使得一些體育項目具備起全球化屬性。足球、籃球都是其中的獲益者。而近年來風靡全球的電視模式也讓綜藝節目進入到了全球化時代,處 處都有「達人」,到處都有「偶像」,「真人秀」成為一種前所未有的節目類別。

電視進入互聯網時代後,早期人們愚蠢地把網絡視頻定義為短視頻,後來市場調研數據回饋的結果是,觀眾更喜歡在網上看長視頻。很多人也最早預言未來是 UGC的時代,即用戶生成內容的時代。可是當用戶生成的內容換算成小時數已經以數億計的時候,人們竟然沒有把用戶生成的內容真正當回事。拍客們遺憾地發現 自己並未進入傳媒主流社會。是還需要時間嗎?又有人出來說UGC沒有作用,PGC(專業生成內容)才是王道。於是電視民工們開始歡呼,新媒體時代,我們還 是有價值的。

到了今天這個融媒體的時代,誰也不敢輕易定義這個時代的內容格式。沒有人再去說這個作品是短的,是專門為手機觀看做的了。所有作品拿出來的時候都標榜是全媒體、全格式的。但是這樣的內容平移或者格式轉換就是今天這個時代觀眾需要的內容了嗎?

筆者非常有幸在2011年年底參加了新加坡的亞洲電視論壇,見識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最新節目樣式。我特別關注了新媒體時代的節目形式和發展狀況。

以色列的一家電視台,推出了大量與融媒體、社交媒體有關的電視節目,但是還是在以前電視節目的基礎上的改良。比如說真人秀,他們通過觀眾的話題引導 和手機投票,讓在封閉環境裡的不同人物做各種怪異的事情,產生不同的化學反應。而問答遊戲節目則巧妙地通過手機電話本去尋找人性底處的感動故事。儘管你在 很多節目創新的同時看到過去節目的影子,但是你仍然要稱許他們對新媒體和社交媒體的介入做了大量有意義、有價值的探索。

在翻看一些大公司介紹資料的時候,突然發現每個節目的介紹後面都附上一個遊戲、手機應用的介紹。原來,購買那些節目模式還可以獲得與節目有關的手機應用與遊戲的製作、發行權利,這大概是從商業模式方面為融媒體時代電視節目創新和製作提供的又一項可能吧。

當下的電視節目在強調電視特性的時候,更加注重其社交屬性。比較多的引入社交媒體,形成所謂的「Co-Viewing」協同觀看的效應。許多觀眾在 觀看電視節目的時候也會借助社交媒體工具進行評論、聊天、投票。這些功能筆者稱之為社交電視。眾多的創業企業看到這個趨勢,開發出許多專門的「雙屏」應 用,諸如:節目簽到、節目指南、廣告比價等。過去電視台可能更多關注節目的在播、離線宣傳,現在不得不注意社交宣傳,在社交媒體上引導觀眾的討論將直接影 響節目的收視率,這也是社交媒體上,電視媒體官方賬號比較活躍的主要原因。

不敢講融合時代,我們能拿出什麼樣的新節目給觀眾,但是我們需要在這方面動腦子和勇於嘗試。這個時候,我們會呼喚更多一些喬布斯式的人物出現,也許這人還真就在中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0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