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權力腐化和潛規則 李兆富

2010-12-16  NM




當一個人的官位越來越高,年紀也 越來越大,離開政府的死線也越來越真實,午夜夢迴時想到自己離開政府之後的生活,也只不過是人性,沒有什麼道德不道德。不過,究竟梁展文在離開政府前幾 年,心中如何盤算,只有上帝和他知道。其他人對梁展文的評價,也只可以基於客觀的事實推論。

可是事實擺在眼前,梁展文在擔任屋宇署署長及 建築事務監督期間,曾不顧地政總署的反對,行使酌情權批准地產商恒基兆業以地面興建公共交通總站,換取五倍豁免樓面面積,而且不用補付十足地價。梁展文離 開政府之前的三年,更先後處理紅灣半島,以及新世界中心放寬建築高度的申請,都惹來非議。

平情而論,做官的行使酌情權,是家常便飯,不一定 代表每次都有人以權謀私。當然,我也不會一口咬定,當時有權在手的梁展文,予人方便時,老早便盤算好他朝可以得到什麼回報。 問題核心,在於梁展文處理上述事件的時候,究竟有否以香港人的最終利益為大前提?主觀價值定義固然因人而異,可是當官員根據個人判斷來行使公權力,這些權 力不是這些官員擁有的,公眾絕對有權過問這些官員的決定。可惜梁展文來來去去都以符合規章為由,逃避回應他在行使各種酌情權時的準則是什麼。公眾也無法用 客觀的事實來判斷以權謀私的指責是否成立。

 

立法會調查梁展文事件專責委員會發表報告書之後,輿論其中一個焦點,放在收緊高官離職後的就業限制。代表高級公務員協會主席蘇平治隨即公開表示,再收緊限制,只會對現在的高官不公平。言下之意,清楚不過:公務員也是凡人,也有搵錢的人權。

錙 銖必較的生意人,為什麼會無端開一個什麼閒位,來供奉一個心態上早已退休,無心戀戰的公務員?還是公務員的工作能力真的特別強?可是,真正的人才,巨賈又 怎不會老早便羅致旗下?還是,退休公務員加入財團,可以是對其他仍然在政府工作的高級公務員作示範作用?其實,做官的只要在任內行事規規矩矩,不破壞潛規 則,其實不用對什麼人輸送利益,利益關係卻盡在不言中,對嗎?

我不是在挑釁公務員和市民之間的矛盾。可是,我真的希望各位讀者都可以重新認 識我們身處的世界。一直以來香港的填鴨式教育文化,都以洗腦式的手段要我們相信,高薪是養廉,長俸是為了讓公務員永遠效忠社會利益。對不起,除非我們自欺 欺人,認為公務員都是用特殊材料做出來,否則,社會就透過制度來確保公權不會用來謀私。一般輿論和政客,都將精力放在如何防止謀私。對不起,千古以來的事 例都說明, 違反人性自利的制約,只會是好人的枷鎖,對壞人卻絲毫阻嚇作用都沒有。只有制約權力,才可以根治腐化,防止好人變壞。可惜,沉迷於權力的政客,不會明白這 個道理,他們一邊大罵官商勾結,另一邊又賦權予官員去進行勾結,這才是政治最悲哀之處。

李兆富時事財經評論員,自由市場智庫獅子山學會創會成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32

商誉及其摊销:规则与现实 Barrons

http://blog.caing.com/article/13176/

 

BERKSHIREHATHAWAY INC.

 

伯克希尔·哈撒韦有限公司

Goodwill and its  Amortization: The Rules and The Realities
商誉及其摊销:规则与现实
 

   

This appendix deals only with economic and accounting Goodwill – not the goodwill of everyday usage. For example, a business may be well liked, even loved, by most of its customers but possess no economic goodwill. (AT&T, before the breakup, was generally well thought of, but possessed not a dime of economic Goodwill.) And, regrettably, a business may be disliked by its customers but possess substantial, and growing, economic Goodwill. So, just for the moment, forget emotions and focus only on economics and accounting.
 

 

这篇附录探讨的只是经济和会计商誉,而不是日常所说的声誉。比如,一个公司可能被大多数客户喜欢,甚至热爱,但是却不具有任何经济商誉。(AT&T在分拆前总的来说声誉很好,但没有一分钱的经济商誉。)遗憾的是,一个公司可能被其客户所不喜欢,但却具有大量,而且不断增长的经济商誉。所以,就目前而言,让我们先忘掉感情,只关注于经济和会计。
 

 

When a business is purchased, accounting principles require that the purchase price first be assigned to the fair value of the identifiable assets that are acquired. Frequently the sum of the fair values put on the assets (after the deduction of liabilities) is less than the total purchase price of the business. In that case, the difference is assigned to an asset account entitled "excess of cost over equity in net assets acquired". To avoid constant repetition of this mouthful, we will substitute "Goodwill".
 

 

当一个公司被并购时,会计准则要求并购价格首先分配给所并购的可确认资产的公 允价值。资产的公允价值总和(经过扣除负债后)经常是少于公司的并购总价格。在这种情况,这两者的差异就被分配到一个资产帐户,称为“超出并购的净资产权 益的额外成本”。为了避免不断的重复这一很长的说法,我们将用“商誉”来替代之。
 

 

Accounting Goodwill arising from businesses purchased before November 1970 has a special standing. Except under rare circumstances, it can remain an asset on the balance sheet as long as the business bought is retained. That means no amortization charges to gradually extinguish that asset need be made against earnings.
 

 

在1970年11月前购买公司所产生的商誉有不同的处理。除非在极少的情况下,只要仍然持有所购买的公司,商誉就可以存在于资产负债表上。这意味着不需针对盈利核算摊销费用而逐渐削减这项资产。
 

 

The case is different, however, with purchases made from November 1970 on. When these create Goodwill, it must be amortized over not more than 40 years through charges – of equal amount in every year –to the earnings account. Since 40 years is the maximum period allowed, 40 years is what managements (including us) usually elect. This annual charge to earnings is not allowed as a tax deduction and, thus, has an effect on after-tax income that is roughly double that of most other expenses.
 

 

但是1970年以后的并购就不同了。当并购产生商誉,这些商誉必须在不超过40年的时间里进行摊销。每年以相等的摊销费用减少利润帐户。由于40年是所允许的最长时间,这也是管理层(包括我们自己)通常选用的。这项减少利润的年度费用不允许被用来抵扣税,所以具有一般费用大约两倍的税后收入影响。
 

 

That’show accounting Goodwill works. To see how it differs from economic reality, let’s look at an example close at hand. We’ll round some figures, and greatly oversimplify, to make the example easier to follow. We’ll also mention some implications for investors and managers.
 

 

这就是会计商誉的做法。为了揭示这与经济商誉实际情况的不同,让我们看一个手头的例子。我们将近似一些数字,并极大的简化,以让这个例子容易理解。我们还将提及一些对投资者和经理人的影响。
 

 

 

Blue Chip Stamps bought See’s early in 1972 for $25 million, at which time See’s had about $8 million of net tangible assets. (Throughout this discussion, accounts receivable will be classified as tangible assets, a definition proper for business analysis.) This level of tangible assets was adequate to conduct the business without use of debt, except for short periods seasonally. See’s was earning about$2 million after tax at the time, and such earnings seemed conservatively representative of future earning power in constant 1972 dollars.    

 

Blue Chip Stamps于1972年初以2500万美元购买了喜诗糖果。当时,喜诗有大约8百万的净有形资产。(在整个讨论中,应收帐款将被归于有形资产,这个定义对商业分析是适合的。)这个水平的有形资产,除了季节性的短时期,当时足够不用债务而运营业务。喜诗当时的税后盈利是2百万美元,这似乎保守的代表了以1972年美元计的未来盈利能力。    

 

Thus our first lesson: businesses logically are worth far more than net tangible assets when they can be expected to produce earnings on such assets considerably in excess of market rates of return. The capitalized value of this excess return is economic Goodwill.    

 

因此,我们学到的第一课:当净有形资产能产生远超过市场水平的回报率时,公司价值从逻辑上讲,远超过净有形资产。这一超出市场回报的价值被资本化就变成了经济商誉。    

 

In 1972 (and now) relatively few businesses could be expected to consistently earn the 25% after tax on net tangible assets that was earned by See’s – doing it, furthermore, with conservative accounting and no financial leverage. It was not the fair market value of the inventories, receivables or fixed assets that produced the premium rates of return. Rather it was a combination of intangible assets, particularly a pervasive favorable reputation with consumers based upon countless pleasant experiences they have had with both product and personnel.    

 

在1972年(和现在)相对来说只有很少的公司能像喜诗那样稳定的获得25%的 税后净有形资产回报率。而且这种回报率还是建立在保守的会计方式和没有财务杠杆的情况下。并不是公允市场价值的库存,应收款,或者固定资产,产生了这种非 凡的回报率。正好相反,是无形资产的组合,尤其是在消费者中良好的声誉产生了这一切。这种良好的声誉是建立在消费者对其产品以及公司员工无数愉快的体验之 上。    

 

Such a reputation creates a consumer franchise that allows the value of the product to the purchaser, rather than its production cost, to be the major determinant of selling price. Consumer franchises are a prime source of economic Goodwill. Other sources include governmental franchises not subject to profit regulation, such as television stations, and an enduring position as the low cost producer in anindustry.    

 

这种声誉创造出了一个消费者特许经营权。这让产品对购买者的价值,而不是产品的生产成本,成为了决定销售价格的主要决定性因素。消费者特许经营权是经济商誉的主要来源。其他的来源包括无盈利管制的政府特许经营权,如电视台和在一个行业的低成本生产者的持久地位。    

 

Let’s return to the accounting in the See’s example. Blue Chip’s purchase of See’s at $17 million over net tangible assets required that a Goodwill account of this amount be established as an asset on Blue Chip’s books and that $425,000 be charged to income annually for 40 years to amortize that asset. By 1983, after 11 years of such charges, the $17 million had been reduced to about $12.5 million. Berkshire, meanwhile, owned 60% of Blue Chip and, therefore, also 60% of See’s. This ownership meant that Berkshire’s balance sheet reflected 60% of See’s Goodwill, or about $7.5 million.    

 

让我们回到喜诗这个例子的会计处理。BlueChip对喜诗的并购超出了净有形资产1700万美元。这就要求在BlueChip的资产负债表上设立同等额度的商誉帐户,并在40年的时间里,每年把这项资产摊销42.5万美元的费用,随之减少利润。到了1983年,经过了11年这样的摊销,这1700万已经被减少到了1250万。伯克希尔,与此同时,拥有60%的BlueChip,所以也就是60%的喜诗。这一所有权意味着伯克希尔的资产负债表反映了60%的喜诗的商誉,即750万美元。    

 

In 1983 Berkshire acquired the rest of Blue Chip in a merger that required purchase accounting as contrasted to the “pooling” treatment allowed for some mergers. Under purchase accounting, the“fair value” of the shares we gave to (or “paid”) Blue Chip holders had to be spread over the net assets acquired from Blue Chip. This “fair value” was measured, as it almost always is when public companies use their shares to make acquisitions, by the market value of the shares given up.    

 

1983年伯克希尔并购了BlueChip余下的股份。这一合并要求使用并购会计处理,而不是一些合并所允许的“合并”会计处理。在并购会计处理下,我们给(或“支付”)Blue Chip的股份的“公允价值”必须在我们从BlueChip获得的净资产上分摊。这一“公允价值”的多少,当上市公司用股票进行并购时总是用所放弃的市场价值来衡量。    

 

The assets “purchased” consisted of 40% of everything owned by Blue Chip (as noted, Berkshire already owned the other 60%). What Berkshire “paid” was more than the net identifiable assets we received by $51.7 million, and was assigned to two pieces of Goodwill: $28.4 million to See’s and $23.3 million to Buffalo Evening News.    

 

“并购”的资产包括了Blue Chip所拥有的所有东西的40%(如上所示,伯克希尔一直拥有余下的60%)。当伯克希尔“支付”的超过了我们收到的5170万美元可确认净资产,这一超出的部分被分配到两部分商誉:2840万美元在喜诗,以及2330万美元在Buffalo Evening News。    

 

After the merger, therefore, Berkshire was left with a Goodwill asset for See’s that had two components: the $7.5 million remaining from the 1971 purchase, and $28.4 million newly created by the 40% “purchased” in 1983. Our amortization charge now will be about $1.0 million for the next 28 years, and $.7 million for the following 12 years, 2002 through 2013.    

 

所以在并购后,伯克希尔有了喜诗的商誉,具有两部分:从1971年并购所剩下的750万美元,以及1983年的40%“并购”所新创造的2840万美元。我们在未来28年的摊销费用将是每年1百万美元,之后的12年也就是2002到2013年是每年70万美元。    

 

In other words, different purchase dates and prices have given us vastly different asset values and amortization charges for two pieces of the same asset. (We repeat our usual disclaimer: we have no better accounting system to suggest. The problems to be dealt with are mind boggling and require arbitrary rules.)    

 

换句话说,不同的并购日期和价格,让我们对同样一个资产有了两个非常不同的价值和摊销费用。(我们重复我们的免责声明:我们没有更好的会计系统可以建议。必须被解决的大量问题令人难以想象,因此必须有硬性的规则。)    

 

But what are the economic realities? One reality is that the amortization charges that have been deducted as costs in the earnings statement each year since acquisition of See’s were not true economic costs. We know that because See’s last year earned $13 million after taxes on about $20 million of net tangible assets – a performance indicating the existence of economic Goodwill far larger than the total original cost of our accounting Goodwill. In other words, whilea ccounting Goodwill regularly decreased from the moment of purchase, economic Goodwill increased in irregular but very substantial fashion.    

 

但是,经济现实是什么?一个实际情况是,从喜诗并购后每年从利润表中作为成本扣除的摊销费用并不是真正的经济成本。我们知道喜诗去年在2000万美元的净有形资产之上,挣了1300万美元的税后利润。这一业绩表明现存的经济商誉远高于最初总的商誉会计成本。换句话说,虽然会计商誉从并购那一刻就有规律的定期减少,但经济商誉却以不规律但却非常重大的方式增加。    

 

Another reality is that annual amortization charges in the future will not correspond to economic costs. It is possible, of course, that See’s economic Goodwill will disappear. But it won’t shrink in even decrements or anything remotely resembling them. What is more likely is that the Goodwill will increase– in current, if not in constant, dollars – because of inflation.    

 

另一个现实是,未来的年度摊销费用将无法符合经济成本。当然,喜诗的经济商誉也可能消失。但商誉不会稳定的消耗,或者以类似稳定的方式消耗。最有可能的是,商誉将会增加。由于通胀的作用,商誉将会以目前的美元价值,而不是以不变美元价值计增加   

 

That probability exists because true economic Goodwill tends to rise in nominal value proportionally with inflation. To illustrate how this works, let’s contrast a See’s kind of business with a more mundane business. When we purchased See’s in 1972, it will be recalled, it was earning about $2 million on $8 million of net tangible assets. Let us assume that our hypothetical mundane business then had $2 million of earnings also, but needed $18 million in net tangible assets for normal operations. Earning only 11% on required tangible assets, that mundane business would possess little or no economic Goodwill.    

 

这一可能性的存在是因为真实的经济商誉倾向于随通胀在名义价值上成比例增加。为了说明这是如何运作的,让我们把喜诗这样的业务和一个更普通的业务做一个对比。1972年,当初我们并购喜诗时,它在8百万美元净有形资产之上的盈利是2百万美元。让我们假定我们假设的普通业务也有2百万美元的盈利,但却需要1800万美元的净有形资产来维持正常运营。在必须的有形资产之上只获得11%的回报,这个普通的业务具有很少,或者没有经济商誉。    

 

A business like that, therefore, might well have sold for the value of its net tangible assets, or for $18 million. In contrast, we paid $25 million for See’s, even though it had no more in earnings and less than half as much in “honest-to-God” assets. Could less really have been more, as our purchase price implied? The answer is “yes”– even if both businesses were expected to have flat unit volume – as long as you anticipated, as we did in 1972, a world of continuous inflation.    

 

这样一个业务,完全有可能因其净有形资产而以1800万美元卖出。与之相反,我们支付了2500万美元购买了喜诗,即使它没有更多的盈利,而且只有前面普通业务不到一半的实打实的资产。难道少既是多,就像我们的并购价格所暗示的那样?答案是“对”。即便两个业务都预期有停滞的业务量,只要你预计到了一个持续通胀的世界,正如我们在1972年预计的那样,这个答案就是“对”。    

 

To understand why, imagine the effect that a doubling of the price level would subsequently have on the two businesses. Both would need to double their nominal earnings to $4 million to keep themselves even with inflation. This would seem to be no great trick: just sell the same number of units at double earlier prices and, assuming profit margins remain unchanged, profits also must double.    

 

要理解为什么,想象物价水平翻倍之后对这两个业务的影响。这两者都需要把名义盈利翻倍到4百万美元才能赶得上通胀。这似乎不需要太多的手段:只要卖同样多的数量,把价格翻倍就行了,假设利润率不变,盈利一定翻倍。    

 

But, crucially, to bring that about, both businesses probably would have to double their nominal investment in net tangible assets, since that is the kind of economic requirement that inflation usually imposes on businesses, both good and bad. A doubling of dollar sales meansc orrespondingly more dollars must be employed immediately in receivables and inventories. Dollars employed in fixed assets will respond more slowly to inflation, but probably just as surely. And all of this inflation-required investment will produce no improvement in rate of return. The motivation for this investment is the survival of the business, not the prosperity of the owner.    

 

但是关键的是,为了达到这一点,两者恐怕都必须把正常的净有形资产投资翻倍。 因为这就是通胀常常强加于商业的经济要求,有好处也有坏处。以美元计的销售额翻倍意味着更多的钱必须马上被用在应收款和库存。固定资产所用的钱对通胀会有 较慢的反应,但肯定会有反应。而且,所有这些通胀要求的投资将无法改善回报率。这种投资的原因在于维持业务的生存,而不是拥有者利益的增长。    

 

Remember, however, that See’s had net tangible assets of only $8 million. So it would only have had to commit an additional $8 million to finance the capital needs imposed by inflation. The mundane business, meanwhile, had a burden over twice as large – a need for $18 million of additional capital.    

 

记住,喜诗只有8百万美元的净有形资产。所以,它只需要投入额外的8百万美元来支持通胀所强加的资本需求。而普通的业务,则有着两倍的负担,需要1800万美元的额外资本。    

 

After the dust had settled, the mundane business, now earning $4 million annually, might still be worth the value of its tangible assets, or $36 million. That means its owners would have gained only a dollar of nominal value for every new dollar invested. (This is the same dollar-for-dollar result they would have achieved if they had added money to a savings account.)    

 

尘埃落定之后,这个普通的业务,现在每年盈利4百万美元,可能仍然价值相当于其有形资产价值,即3600万美元。这意味着所有者投资的每一个美元,只产生了一个美元的名义价值增加。(这与他们把钱加到存款帐户中一样,都是一美元对一美元。)    

 

See’s, however, also earning $4 million, might be worth $50 million if valued (as it logically would be) on the same basis as it was at the time of our purchase. So it would have gained $25 million in nominal value while the owners were putting up only $8 million in additional capital – over $3 of nominal value gained for each $1 invested.    

 

喜诗同样也盈利4百万美元,用我们购买时同样的估值方法评估(逻辑上应该如此)可能价值5000万美元。所以喜诗获得了2500万美元的名义价值增加,而所有者仅仅投入了8百万美元的额外资本,这相当于每投入1美元获得超过3美元的名义价值。    

 

Remember, even so, that the owners of the See’s kind of business were forced by inflation to ante up $8 million in additional capital just to stay even in real profits. Any unleveraged business that requires some net tangible assets to operate (and almost all do) is hurt by inflation. Businesses needing little in the way of tangible assets simply are hurt the least.    

 

记住,即使是这样,喜诗的拥有者也由于通胀被迫付出8百万美元的额外资本,这也才仅仅是维持真实利润。任何不用杠杆而且需要一些净有形资产来运营(几乎所有的业务都是如此)的业务都会被通胀伤害。只需要很少有形资产的业务只不过受的伤害最少。    

 

And that fact, of course, has been hard for many people to grasp. For years the traditional wisdom – long on tradition, short on wisdom –held that inflation protection was best provided by businesses laden with natural resources, plants and machinery, or other tangible assets (“In Goods We Trust”). It doesn’t work that way. Asset-heavy businesses generally earn low rates of return – rates that often barely provide enough capital to fund the inflationary needs of the existing business, with nothing left over for real growth, for distribution to owners, or for acquisition of new businesses.    

 

然而这个事实,当然一直很难被许多人领悟。多年以来,传统智慧,(长于传统, 短于智慧)认为充满天然资源,工厂,机器和其他有形资产(“我们信赖的商品”)的业务能够提供最好的通胀保护。其实根本不是这样。重资产的业务通常获得低 回报率,低到仅能提供足够的资本来满足现存业务的通胀下需求,而根本无法剩下任何东西来支持真正的增长,分配股息给所有者,或者并购新的业务。    

 

In contrast, a disproportionate number of the great business fortunes built up during the inflationary years arose from ownership of operations that combined intangibles of lasting value with relatively minor requirements for tangible assets. In such cases earnings have bounded upward in nominal dollars, and these dollars have been largely available for the acquisition of additional businesses. This phenomenon has been particularly evident in the communications business. That business has required little in the way of tangible investment – yet its franchises have endured. During inflation, Goodwill is the gift that keeps giving.    

 

与之相反,不成比例的大量商业财富在通胀时期积累起来。这些财富是通过拥有一 些业务运营而实现的,这些运营结合了具有持久价值的无形资产与相对很少的有形资产需求。在这些例子里,名义盈利大幅增加,这些资金可以用来并购其他的业 务。这种现象在通讯行业尤为明显。这一行业仅需要很少的有形资产投资,但是却能保持特许经营权。在通胀时期,商誉是不断奉献的礼物。    

 

But that statement applies, naturally, only to true economic Goodwill. Spurious accounting Goodwill – and there is plenty of it around –is another matter. When an overexcited management purchases a business at a silly price, the same accounting niceties described earlier are observed. Because it can’t go anywhere else, the silliness ends up in the Goodwill account. Considering the lack of managerial discipline that created the account,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it might better be labeled “No-Will”. Whatever the term, the 40-year ritual typically is observed and the adrenalin so capitalized remains on the books as an “asset” just as if the acquisition had been a sensible one.    

 

但是这一论断自然只适用于真正的经济商誉。欺骗性的会计商誉(有很多这样的例 子)是另外一码事。当一个过度兴奋的管理层用愚蠢的高价购买一个业务时,前面描述的同样的会计细节也能被观察到。因为它无处可去,愚蠢的买价最终留在商誉 帐户。考虑到由于缺乏管理纪律而创造的这样一个帐户,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称之为“无誉”。无论期限,通常可以观察到40年的仪式性摊销。管理层追求刺激的肾上腺素被资本化保留在帐面上作为一项“资产”,就好像这个并购是一个明智的举动。    

 

If you cling to any belief that accounting treatment of Goodwill is the best measure of economic reality, I suggest one final item to ponder.    

 

如果你坚持相信对商誉的会计处理是衡量经济现实的最佳方式,我建议你思考最后一个例子。    

 

Assume a company with $20 per share of net worth, all tangible assets. Further assume the company has internally developed some magnificent consumer franchise, or that it was fortunate enough to obtain some important television stations by original FCC grant. Therefore, it earns a great deal on tangible assets, say $5 per share, or 25%.    

 

假设一个公司有每股20美元的净资产,全部是有形资产。进一步假设公司内部发展了一个绝妙的消费者特许经营权,或者这个公司足够幸运,获得了一些重要的FCC最初授予的电视台许可。所以,这个公司于有形资产上盈利丰厚,比如每股5美元,或者25%的回报。    

 

With such economics, it might sell for $100 per share or more, and it might well also bring that price in a negotiated sale of the entire business.    

 

有这样的经济状况,这支公司的股票可能卖价每股100美元或更高。而且还有可能在一个谈判卖出整个业务中获得如此的价格。    

 

Assume an investor buys the stock at $100 per share, paying in effect $80 per share for Goodwill (just as would a corporate purchaser buying the whole company). Should the investor impute a $2 per share amortization charge annually ($80 divided by 40 years) to calculate“true” earnings per share? And, if so, should the new “true” earnings of $3 per share cause him to rethink his purchase price?    

 

假设一个投资者支付了每股100美元购买股票,实际上是用每股80美元支付了商誉(正如一个企业并购整个公司时那样)。这个投资者是否应该每年拿出2美元的摊销费用,用于计算“真实”每股盈利?如果是这样,新的3美元“真实”盈利是否应该促使他重新思考购买价格?    

 

We believe managers and investors alike should view intangible assets from two perspectives:    

我们相信经理人和投资者应该从两个视角看待无形资产:   1. In analysis of operating results – that is, in evaluating the underlying economics of a business unit – amortization charges    should be ignored. What a business can be expected to earn on    unleveraged net tangible assets, excluding any charges against    earnings for amortization of Goodwill, is the best guide to the    economic attractiveness of the operation. It is also the best guide to the current value of the operation’s economic Goodwill.      

在分析运营结果,也就是评估一个业务单元的内在经济状况时,摊销费用应该被忽略。一个业务预期在净有形资产上所能获得的利润,除去任何商誉的摊销费用,才是衡量业务运营在经济上是否有吸引力的最佳指导。这也是衡量业务运营的经济商誉的当前价值的最佳指导。    

2.

In evaluating the wisdom of business acquisitions, amortization charges should be ignored also. They should be deducted neither from earnings nor from the cost of the business. This means forever viewing purchased Goodwill at its full cost, before any    amortization. Furthermore, cost should be defined as including the full intrinsic business value – not just the recorded accounting  value – of all consideration given, irrespective of market prices of the securities involved at the time of merger and irrespective of whether pooling treatment was allowed. For example, what we truly paid in the Blue Chip merger for 40% of the Goodwill of See’s and the News was considerably more than the $51.7 million entered on our books. This disparity exists because the market value of the Berkshire shares given up in the merger was less than their intrinsic business value, which is the value that defines the true cost to us.

           

  在 评估商业并购是否明智时,摊销费用也应被忽略。摊销费用既不应该从业务的盈利中减去,也不应该从业务的成本中扣除。这意味着永远视所购买的商誉为在任何摊 销之前的全部成本。更重要的是,并购成本应该被定义为,包含所支付代价的全部内在商业价值,而不仅是其记录的会计价值,不论合并当时所涉及的证券的市场价 格,也不管是否允许用合并会计处理。比如,我们在合并Blue Chip 40%的喜诗和Buffalo Evening News的商誉时,真正支付的代价远超过我们记录在账面上的5170万美元。这种不一致的存在是由于在合并时,伯克希尔股票的市场价值低于其内在商业价值,对我们来说这才是决定真实成本的价值。  

 

 

 

Operations that appear to be winners based upon perspective (1) may pale when viewed from perspective (2). A good business is not always a good purchase – although it’s a good place to look for one.    

 

从视角(1)看似乎是赢家的业务运营,有可能从视角(2)看却黯然失色。一个好的业务不一定是一个好的并购对象,虽然好业务是寻找好并购的地方。    

 

We will try to acquire businesses that have excellent operating economics measured by (1) and that provide reasonable returns measured by (2). Accounting consequences will be totally ignored.    

 

我们将寻求并购那些用(1)衡量是优秀的运营状况,而且用(2)衡量能产生合理回报的业务。会计后果将完全被忽略。    

 

At yearend 1983, net Goodwill on our accounting books totaled $62 million, consisting of the $79 million you see stated on the asset side of our balance sheet, and $17 million of negative Goodwill that is offset against the carrying value of our interest in Mutual Savings and Loan.    

 

在1983年底,在我们会计帐面上的净商誉是6200万美元,包括7900万美元标明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一侧,以及1700万美元负的商誉以冲销我们持有的Mutual Savings and Loan的权益价值。    

 

We believe net economic Goodwill far exceeds the $62 million accounting number.    
我们相信净经济商誉远超过这6200万美元的会计数字。   (1983年给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的信附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27

家乐福零供矛盾曝潜规则:四成销售额用于养“店”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10127/2199899.shtml

  从康师傅,到中粮集团,再到九三油脂,家乐福近期深陷零供矛盾的漩涡之中。
为什么总是家乐福?
作为一家在中国已经成功经营15年的外资零售商,家乐福一度被视为大型超市的“模范”。但频繁爆发的供货商矛盾,也将家乐福15年光鲜运作背后的“潜规则”暴露出来。
“家乐福无视供货商和消费者的利益。”在2011年1月15日的一个关于零售商和供货商关系的座谈会上,有供货商“控诉”道。《每日经济新闻》通过对供 货商的采访了解到,从扣点,到各项收费名目,供应商在超市里的费用总和甚至达到了销售总额的40%以上。“鉴于目前零供关系的主要症结在于收费,超市应当 在选址、经营上下功夫,不能靠收费支撑,否则将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趋势。”
供货家乐福:不奢望赚钱
“我们的毛利一般控制在25个点(百分点,下同)左右,其中工资要占2个点,配送和仓储占5个点,税收占3个点。但家乐福从我们手里拿走的扣点就达到20.5个点。给家乐福供货,每卖出100万元的货,我们就要亏损6.5万元。”北京顶点商贸中心经理张国民告诉记者。
北京顶点商贸中心是家乐福的中国供货商之一,主要供应速冻食品。张国民表示,很多供货商都在硬撑着给家乐福供货,主要原因是要做企业形象,“现在哪家公司要做一个企业的产品经销,都要先到家乐福去看货有没有,还要看货的销量怎样”。
据张国民介绍,从2009年11月份以来,顶点商贸所供应的速冻食品原料价上涨了50%~70%,人员工资上涨了20%,汽油费也从每升5元多涨到了7 元以上,公司多次与家乐福协商调价,但家乐福不同意调价。“我们在家乐福的销售额一年是几十万元,不到总销售量的2%,一年亏损几万,还能撑得起。如果做 到1000万元,还真是赔不起。”
洗涤用品生产商北京金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毅平则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最初我们的产品票面 扣点是22个点,虽然低于成本价10%~15%,但觉得还可以做下去。但到后来,家乐福不停地增加扣点,达到40个点左右,2009年如果要重新续签合同 的话,扣点要达到50甚至60个点,我们就没有办法做了,就从家乐福里撤出来了。”
不仅是扣点的增加,“家乐福老是给我们做低价促销。”张毅 平说,金鱼牌洗涤灵当时在家乐福里的销售价是1.65元,而在其他市场的销售价是3.4元或者3.5元。“原来家乐福在北京有7家店,每年我们的销售额在 三四百万。我们控制价格以后,家乐福的门店也上升到十几家店,每年的销售额才100多万。”
在2009年退出家乐福之前,金鱼每年在其中要亏损几十万元。“我们是国有企业,营业费用一般控制在12%左右,但家乐福需要的扣点是30%到40%,我们开发票的时候财务不理解为什么要开这么多,税务局也不同意,认为我们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
业内人士:15%~20%费用占比较合理
中 国商业联合会零供调解平台组委会副主任姚文华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目前超市除了正常的销售扣点外,还有多达几十种费用。“其实有几十种不紧要,紧要 的是这些费用加到一起甚至达到了销售总额的40%以上。我认为(这部分费用在)15%~20%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
姚文华介绍,超市费用包括两块,一块是前台费用,也就是合同中规定的扣点;另一块是后台费用,在合同中没有规定,或者只是笼统地规定,在实际执行中产生的费用。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权威人士手中获得的一张表格上显示,如家乐福这样的跨国超市的收费项目主要有开户费、新品进场费、新店开张费、老店翻新费、节庆费、周年费、年度促销费、新店让利费、DM海报费、堆头费等24项,数额大小不等。
据张国民介绍,在家乐福超市内,条码费就是进店费,该费用每个单品在每家门店需2000元,“家乐福在北京有18家店,如果全部要进,就要向家乐福交 36000元。这是必须交的费用,如果不交,根本连店都进不了。”除此之外,家乐福新店开业要收取1万元的赞助费,每年合同续签都要交费,数额为1万元1 个店,“如果不交这个费,不光是这个店不让进,有可能别的店销售也受影响,甚至货物被下架。”
陈列费,则是家乐福店内的一种广告促销性质的收 费。张国民表示,家乐福店内凡是经常被顾客看到的地方,都已经开发为促销位,要收取相应的费用,尤其是每年的“五一”、“十一”、春节、端午、中秋等节 日。该项费用有“堆头费”、“端头费”等名目,“这些费用要根据公司的定位和需求,可做可不做。但做和不做的区别在于销售额会相差二到三倍。”
张毅平还告诉记者,家乐福收费的一些项目是在每年续签合同的时候就确定下来的,续签合同时确定当年有几个节日,节日做什么活动,要做几次堆头,要做几次 海报,全部都做了明确的规定,一般是按单店来计算。“问题在于,家乐福跟很多供货商都签订了这样的合同,比如一年签10次堆头、10次海报。到节日到来的 时候,即使排不上,也要按照已经履行的合同扣款。”“如果不做促销,家乐福还有末位淘汰制度,一类产品3个月清理一次,销售不好的淘汰掉。”
费用过高被指有损消费者利益
多如牛毛的超市费用开销,被认为最终将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姚文华表示,经营者传统的获利方式是通过销售差价获取利润,但家乐福靠收取供货商的费用获利,两者造成的结果截然不同。
担任北京福建企业总商会副会长、北京市漳州商会会长的北京百富勒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邹北风也认为,以家乐福为代表的商超对供应商的有些收费并不合理。
“超市的收费从2003年以来,每年都以10%到15%的比例增长。”姚文华表示,供货商为了弥补超市收费增加带来的损失,能够采取的方法,一是提高销售价格;另外的一种方法就是降低产品质量标准,降低成本,直接的结果是损害消费者。
“消费者在超市里能够获得的商品价格,实际上是商品的成本价加上超市各项费用的价格。”张毅平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而这些收费背后深层次原因,在山东元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单正国律师看来,家乐福的收费来源于总部对各门店的利润要求。“原来家乐福总部对门店的盈利要求 是4.5%,后来上升到12%,再后来上升到25%。当门店靠正常的经营无法达到总部的盈利要求,就只能想尽办法找供货商要。”
多位零售业内人士表示,从中国市场来看,家乐福对资金的巨大需求源于其在市场上的高速扩张。张毅平表示,家乐福在2007年前开店速度比较慢,对供货商的收费还不是特别繁重,而随着家乐福大规模地在中国扩张,对供货商的收费也比之前更加严重。
“鉴于目前零供关系的主要症结在于收费,国家层面上也有商务部等五部委关于公平交易的文件要求不允许收费。超市应当在选址、经营上下功夫,不能靠收费支 撑,否则将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趋势。”姚文华说:“如果超市恢复到不靠收取供货商费用盈利,而是在经营中赚取零售差价盈利,那就是一个良性的零供关系了。”
同步播报
涉嫌价格欺诈 家乐福等超市被发改委处罚
每经记者 宛霞 黎光寿 发自北京
随着国家发改委的介入,家乐福等超市“价签门”事件愈演愈烈。昨天(1月26日),国家发改委价检司宣布,已责成地方价格主管部门对 “家乐福等部分超市价签标低价结账收高价”的行为严肃处理: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5倍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或无法计算违法所得的,最高处以50万元 的罚款。
据发改委介绍,经查实,确有一些城市的部分超市存在虚构原价、低价招徕顾客高价结算、不履行价格承诺、误导性价格标示等欺诈行为。
利用低价招徕顾客高价结算的包括上海市家乐福南翔店,店内销售的多个产品存在结算价比价签高的情况。有类似行为的还有昆明市家乐福世纪城店、武汉市汉福超市洪山广场店、重庆市沃尔玛北城天街店、长沙市家乐福芙蓉广场店、家乐福韶山路店。
此外,昆明、上海、长沙、哈尔滨等地家乐福超市存在不履行价格承诺的行为,超市所售商品结算价与宣传海报标价不符。
在发改委的处罚中,家乐福成为 “重灾区”。家乐福中国区公关总监陈波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回应称,家乐福方面已经在加强内部监督检查工作及检查频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34

麗嬰房征服大陸市場的兩大關鍵 林泰生:搞懂遊戲規則就會成功

2011-2-14  TWm




微揚長鼻的大象,是台灣本土嬰幼兒用品品牌麗嬰房集團,四十年來不變的標誌,現在更是大陸嬰幼產業的龍頭。創立四十周年慶,董事長林泰生特別與大家分享耕耘大陸市場十八年的經驗。

撰文‧黃筱雯

二 ○一一年是麗嬰房成立四十周年,一月二十八日,,麗嬰房董事長林泰生在中華工商協進會邀請下,在金虎年的最後一個周五,與九十多位業界人士,分享在中國發 展的經驗。台下聽眾包括東元集團會長黃茂雄,與其兒子安心食品執行副總黃尚仁,由嘉新水泥副董事長張安平主持整場講座。

一開場,林泰生便以 「從來沒想過」五個字表達他現在的心情。一九七○年,林泰生從美國費城大學(Philadelphia University)心理所畢業返台,一開始先踏足高科技產業,任職德州儀器(TI)在台灣的人事主任。一年後,與母親的一場對談,開啟了他日後四十年 的「嬰幼產業」。

七一年成立麗嬰房,二十一年後在台灣站穩腳步,於九二年前進大陸。

談展店 摸熟規則因地制宜大家現在看到麗嬰房在大陸如此成功,經常被歸因為同是華人生活圈的緣故,事實上並不然。林泰生舉大陸萬通集團董事長馮侖的經驗為例。曾來 台考察房地產的馮侖表示,自己熱愛台灣,並以腳踏車環台慶祝自己五十歲生日,但馮侖在一次演講中提到,包含台灣人、大陸人的環台團隊一開始還有說有笑,好 像一拍即合,但過了幾天,就各自有了小圈圈,用著自己熟悉的方言開玩笑、話家常,「這就是生活文化的差異啊!」林泰生說。

「當你今天跨出你的國土以外,那就是另一個空間,你就要知道當地的遊戲規則。」林泰生說,麗嬰房第一次國際展店的地點選在美國,在美國留學的他,自認相當了解美國,於是八五年,他一口氣在美國開了三家店,結果三年虧了兩百多萬美元,最後鎩羽而歸。

現在麗嬰房在大陸、印尼、泰國及新加坡都有設點,在一波波國際展店行動中,林泰生著眼的不是租金與成本,而是法律與稅制。

因為不懂當地遊戲規則,加上文化的差異,讓林泰生第一次國外展店就踢到鐵板,但也讓他日後進軍大陸前,先打聽清楚所有遊戲規則,讓麗嬰房在大陸十八年來從沒發生任何問題。很多當初笑他傻的人,笑他多此一舉的朋友,現在公司大都已名存實亡。

因專注謹慎地拓展大陸版圖,讓麗嬰房在台上市計畫延宕到九七年才完成,「雖然我因小失大,但我們在大陸守法守得相當好。」也因此大陸市場才能有現在的規模。

談 管理 板凳哲學、波浪行銷對於人事,林泰生笑說,「過去我比蔣中正還專制,現在我比馬英九還民主。」「一個企業最重要的資源就是人,要尋找人才的精神最重要。」 林泰生說,中學時代就讀建中,他被拉入橄欖球隊,由前輩一對一帶起,而當輪到自己當學長時,他也被賦予尋找新人入社的責任。橄欖球隊的經歷對林泰生影響深 遠,「我一年開兩百家、三百家店,我需要這麼多的店長,哪裡來?」林泰生把橄欖球隊的尋人精神放入公司體系中,他鼓勵員工多多推薦新人,多為公司招募人 才,「如果一個公司不能讓員工樂於帶領新人加入,這還算是家好公司嗎?」用人,林泰生有自己一套「板凳哲學」。林泰生規定,每位員工一定要將年假休完,當 你休息時,會有所謂的「板凳員工」接替你的位置,處理休假時的所有業務,讓每個人都有發揮的空間與機會。

大陸市場跟台灣市場究竟有何不同? 林泰生認為,大陸「一國十八制」,同質性低,因此在品牌調度上相對台灣靈活。大陸麗嬰房資料庫中有一幅標注大陸各省人口數的地圖,分別以紅、黃、藍、綠顯 示人口數,先依據人口數展店,再根據實際消費力增減店數,調度消費品牌,當發現一個品牌在一級城市不符合消費者需求時,麗嬰房可以把它拉到二級或三級城市 去,「在台灣淘汰就是淘汰,但在大陸我們可以一直玩。」這種從一級一路「玩」到四級城市的行銷策略,是林泰生獨特的「波浪理論」。

「我們從 來沒有想過會做四十年。」林泰生說,「永續地做下去,是永遠的目標。」林泰生從不說自己是做童裝的,而是零到十二歲的食衣住行育樂都是他的版圖,四十年前 他草創麗嬰房時,台灣一年有四十六萬名新生兒,去年卻只剩下十七萬,而大陸一年卻有一千七百萬名新生兒,龐大的市場帶給麗嬰房無限的機會,「但一個市場的 成熟是需要時間的。」林泰生說,現在大陸近一千五百家店,直營與加盟比是七比三,未來應該要反過來才對,因為中國人很難自己拿錢出來當老闆還自己管理,但 這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改變,林泰生以目前的興櫃股王摩斯漢堡為例,摩斯漢堡來台二十年,不斷地調整改變才有現在的成就,這跟當初預估的時間差了十倍,「但 你必須要有這樣的心理準備。」每個地方的成長期不同,大陸是目前投資成長最快的地方,如果一個企業要到大陸發展,要考慮的不是做與不做,林泰生認為,「只 要你想做,只要你把法與稅搞清楚,絕對沒有做不起來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68

遊戲規則 CKM001

http://hk.myblog.yahoo.com/ckm001/article?mid=47590

新聞報導,本港百萬富翁人數創新高,有調查顯示,本港擁有超過一百萬港元流動資產的人,去年有五十五萬八千人,較前年增加了十六萬四千幾人, 增幅四成。其中,出生於內地的本港百萬富翁比率,由前年的一成八,升至去年的兩成二。 以富翁們擁有的總資產計,平均每人擁有三百三十萬元流動資產,但實際上,過半數富翁擁有的流動資產,是介乎一至二百萬元。調查又反映富翁多過富婆,這批富 翁中,五成七是男性,四成三是女性。平均年齡是46歲,低於前年的51歲。以職業劃分,有兩成一的富翁是退休人士,專業人士及全職家庭主婦就各佔一成七至 一成半。

如果你是本港百萬富翁其中之一,我恭喜你,但可惜在過去十年間,香港的中產階層人數正在減少,貧窮人口更愈來愈多,這就是日本學者大前研一所講的M 型社會。現在香港樓價已經是世界之最,許多中產人士工作多年,也沒有足夠儲蓄買樓自住,年青人因為工作與賺錢的壓力,都普遍遲婚或不敢結婚,結了婚的夫婦 又因為經濟問題而選擇不生育,有孩子的父母又因為高昂的子女教育而擔憂,過去十年,如果扣除通脹,香港平均工資不升反跌,在各大企業追求高利潤與高回報 下,臨時工與外判工漸漸代替了長工,工作的穩定性漸漸變差,以上就是資本主義社會演進到後期而衍生出來的後遺症。但若果你是有樓、有股票、有資產的百萬富 翁,情況就完全唔同,你可以選擇工作或退休,因為你手上的資產在現今資本主義制度下只會年年升值,並能夠產生不斷增加的現金流,這就是現代社會的遊戲規 則。

這種現象不是香港獨有,現在香港的八十後普遍感到前路茫茫,但歐、美、日等發達國之年青人情況可能更差,香港的年青人不用灰心,每一代香港人都有其 自身難題,在投資方面,既然遊戲規則決定資產價格長期向上,只要每年把儲蓄買入優質股票,並長線持有,未來自然能夠享受資產升值的好處,財務自由只是時間 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59

關於Realblog 及 Realforum 轉載報章及雜誌文章的規則

昨日,我們再次接獲香港複印授權協會投訴,要我們在7天內把侵權文章刪除,故以後不許轉載於香港非壹傳媒的新聞,如真的想轉載非壹傳媒的文章,希望大家自律,只顯示改編節錄部分,謝謝。

因上次湯財文庫事件,我已無轉載非壹傳媒的文章,但我不知道論壇討論及轉載博客內有報章的文章也有此問題,所以只是無心之失。

現在,我再次向香港複制授權道歉,並承諾不再全文全放在報章上,如果複制授權協會有甚麼想要我們刪除,我們會立刻合作,現時我們立刻關刪除新聞區的文章,人物區及轉移創業區部分文章。

另外,如果轉載文章新聞區文章,希望大家開一新標題,並在標題標明是貼哪隻股票,謝謝。

(節錄「討論區轉貼網上新聞罪成 海關首檢控同類侵權」出自明報,2011年1月25日)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10124/4/me5p.html

(節錄「轉載節錄出處可減風險」出自明報,2011年1月25日)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10124/4/me5q.html

 

「....網民在討論區原汁原味轉載網上新聞,「相安無事」多年後出現首宗檢控案例。大律師陸偉雄直言「(一直沒檢控)係睇嚇人口地做唔做口野」,他認為海關    忽然「做口野」,反映討論區轉載新聞達失控階段,惹來報館投訴,對網絡大眾響起警號,「報館擁有文章版權,若未得報館授權,不作剪輯照抄上網,當然犯法」。

他又指網民轉貼大多旨在討論,可節錄部分原文加上出處,減低犯法的風險,「不過法例也有不清晰地方,沒指明轉載多少百分比便不屬違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040

天津文交所「如履薄冰」:著手修改交易規則

http://www.21cbh.com/HTML/2011-4-29/3NMDAwMDIzNTY3NQ.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15

搞定一場招拍掛 下篇:規則真奇妙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61729&time=2011-05-21&cl=115&page=all

市場普遍估價在每平方米3萬元以上的CBD「最後一塊地」,最終以1.8萬到2.1萬元的價格被瓜分。這場中國式招標,規則是什麼
財新《新世紀》 記者 李慎 於寧

 

  留下來的都非尋常之輩,各有背景,各有優勢。誰也沒有必勝把握。

  有些企業尚未露面,但正在或已經尋找到第一輪招標中的得分較高者結成聯合體,有的企業四處撒網,動機不詳;有些企業先拔頭籌、聲勢驚人,有些企業根基深厚,穩紮穩打;有些企業四處活動關係上躥下跳,也有企業按兵不動,莫測高深。

  不到最後時刻,不知對手是誰、有多少,也不知鹿死誰手。而在基本放棄了價格這個篩選槓桿之後,玄機盡在最後40分的彈性規則之中。

拼的是「綜合實力」

  總共100分中,除了針對方案的20分和針對報價的40分相對明確外,剩餘的40分綜合實力評比,打分標準十分模糊,極具彈性。

  即使在針對設計方案的20分中,也有文章。按評分標準,第一輪一二名之間相差5分,但標書中還提到,「綜合考慮投標人對核心區整體規劃方案的編 制所做貢獻」可加5分。即如果政府認為你的方案好,你就可以在第一輪方案的評選之外,額外加5分。這等於拉平了一二名的差距。被政府選中的整體規劃方案, 還可獲得100萬元獎勵。

  「你認為這盆花好看,而我偏就喜歡這棵樹。」海航置業一位高管私下表示,對方案的好惡本來就見仁見智。質疑這5分加分的大有人在。在他們看來,如果方案好,在第一輪的20分中就可以完全體現,沒必要再加分。至今,參與投標者誰被加了這5分並未公佈。

  針對報價的評分規則也充分體現了政府限制價格的意圖。報價有40分,招標規則將報價按四個檔次劃分,相應給出四個計算公式,從而得出最終投標人的得分。這四個檔次是報價小於(等於)底價1.1倍、1.1倍至1.2倍、1.2倍至1.3倍,以及大於1.3倍。

  例如,Z3地塊底價17.34億元,萬通中金聯合體出價25.1999億元,得38.62分;泰康人壽標準投資聯合體出價最高31.2億元,得 40分。按此公式,報價相差約10億元,得分也只差2-3分。而且除價格最高的Z15地塊外,其他地塊公式都設有價格拐點,報價太高意義不大。

  從以上計算方式可見,要想測算自己的報價和對手可能的報價,必須首先知道底價。雖然在任何招標過程中底價都嚴格保密,但很多時候參與者都心知肚明,此次CBD招標也是如此。

  多位受訪者表示,他們知道政府設置的底價是每平方米1.5萬到2萬元,方法渠道不一;也有人表示,底價能夠通過一級開發的成本、利潤,和北京市歷年出讓土地的底價計算分析得出。

  與此同時,對金融機構及總部的政策傾斜也在CBD核心區的新規劃中體現。由中服地塊拆分而得的Z3、Z4、Z5、Z6四塊地,加之Z11和 Z13,共六塊地鼓勵金融機構,Z8、Z9、Z10、Z14四塊地鼓勵總部,Z12和Z15鼓勵綜合體。此外,中服東側的建築面積1.51公頃的Z7地 塊,指定將建設台灣會館,沒有裝入此次12塊地的大籃子中。

  顯然,政府希望引入有實力的企業,即使割捨當期土地出讓價也希望帶來長遠稅收收益,但誰是真正有實力的企業呢?這就體現在最後40分中。

  這40分的組成為:

  財務及資信10分,包括企業資金情況、納稅融資情況、付款進度承諾,銀行就本項目貸款意向書及金額;

  開發及經營理念15分,包括對項目經營定位、開發理念以及建成後預計形成的年度稅收貢獻等;

  資質及業績15分,其中企業自身實力、行業資質或擬設立的總部級別、過往業績10分。

  但標書中並未給出詳細得分依據,企業只能按照情況自我評估。這個含義模糊的40分,全部由政府及評標委員會的評委做出。按照常規,評委也是招標 機密,但同樣被破譯。據一些投標企業介紹,評委中除了建築規劃、建築設計、交通規劃等方面的專家外,還有兩位來自證監會和保監會的官員。

  不過,企業並不知道自己最終的得分。「沒有成績單。」上述中信地產高管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中了就中了,沒中標就通知退還保證金。」融僑地產的一位人士稱。

  在最終結果中,民生銀行、安邦財險與標準投資集團聯合體在Z4、Z5地塊中,分別戰勝了第一輪領先的融僑集團和方正集團,就是仰仗最後這40分。

功夫在題外

  盡善盡美的方案、讓政府滿意的報價,只是保證不出錯,能否最終勝出,還要取決於彈性最大的最後40分。這是此次招標中最大的變數,關係是左右這一變數的關鍵。

  即便是早早開始運作政府關係並對外「示威」的正大集團,直到最後一刻也沒有必勝把握。

  在Z14地塊第一輪方案評分中,中信集團得到最高分20分,這給正大集團帶來很大壓力。因為無論從企業規模、資金實力還是政府關係衡量,中信都 是一個令人不敢輕視的對手,問題是中信參與了除原中服地塊之外的其餘所有八塊地的方案競標,正大集團並不知道中信集團的重點在哪。

  招標評分設置為:第一輪方案得分最高20分,依次為15分、12分、10分、8分、5分。第二輪報價的評分標準為:基本分25分,報價最高者得 40分滿分,其餘競標者依據公式計算得分,但即使報價差10億元,得分亦不過相差2-3分。這意味著,通過報高價彌補第一輪方案得分差距的可能性微乎其 微,決定權落在最後40分綜合實力的評比上。

  為了這極具想像力也是決定性的40分,正大集團通過中間人找到了海航集團,稱「我們有把握」,希望能夠聯手海航拿下Z14,遭到拒絕。「談都沒 談,因為當時我們覺得自己中標機會還是很大的,我們一開始的策略就是做首都航空總部大樓,不跟任何人聯合。」海航置業人士表示。

  海航在第一輪方案評比中只得了5分,但集團對自己的「綜合實力」頗為自信。「至少有40%的把握。」上述海航置業人士表示:「我們要做首都航空大樓,有北京市政府的支持,我們也跟北京市領導匯報討論過。」

  2010年5月,海航集團與首旅集團合資成立北京首都航空有限公司,註冊資本15億元,其中海航和首旅各出資10.5億元和4.5億元,分別佔 股70%和30%。首旅集團是北京市政府下屬的國有企業。更早的2月7日,海航集團還與北京市政府簽訂了《北京市人民政府與海航集團有限公司戰略合作框架 協議》,稱雙方將在航空、旅遊、酒店、傳媒、文化等方面開展合作。

  但海航錯估了形勢。謹慎保守的正大集團憑藉僑辦的斡旋,又拉上女富豪張茵入夥,最終以41.14億元拿下了Z14地塊,而海航卻在Z15地塊中與所有人都害怕的對手中信集團狹路相逢。

  海航置地相關人士事後承認失策。海航第一輪只參與了Z15和Z8兩塊緊鄰東三環的地塊,對其餘十個地塊完全放棄,不僅自己不投,也沒有與拿到入場券的企業談合作,導致最後一無所獲。

  「跟中信幹上了,我們肯定比不過。」海航置業人士感嘆。但海航集團已在CBD商圈留下後路。據一家地產中介機構透露,海航集團買下了位於長安街與東三環交界東南角,與國貿大廈、中國大飯店相鄰的豐樹大廈。目前,豐樹大廈的LOGO已經變更為醒目的「海航實業」。

  相比之下,中信集團的選擇餘地大得多。在第一輪方案環節,中信集團參與了除中服地塊(Z3、Z4、Z5、Z6)之外的其餘所有八塊地,得到了五個第一,一個第二,一個第三。

  在這八塊地中,中信的重點是Z15、Z8和Z9,其中Z8和Z9位於東三環沿線,做企業形象展示頗佳,Z15則是最優質的地塊,面積最大、高度最高(400米),且用途為綜合體,非常適合做中信集團總部使用。

  中信地產負責人認為,在招標中,對政府意圖的理解,對自身綜合實力的預估,以及方案設計都很重要。其中最難的是理解政府意圖,「政策出來以後是 有針對性的,鼓勵金融,這對中信有好處。CBD第一高樓能叫匯豐大廈嗎?能叫寶馬大廈嗎?」中信認為,這決定了自己在Z15上很有競爭優勢。

  在其他投標企業看來,中信最牛的還不在中標,而是成功說服北京市政府修改規劃。在中信奪標的Z15地塊,政府最早提出的高度是400米,希望建 成北京第一高樓。但中信地產發現,因透視關係,如果從天安門看過來,中國樽並不是北京最高建築,330米的國貿三期看著還要高一些。因此,中信地產在第一 輪報方案時就提出意見,政府隨即同意將Z15的控高提高到500米,這等於建築面積又多出一大截。

  中信的準備工作相當細緻。在報價環節,中信利用正態分佈數學模型計算出樓麵價1.8萬元/平方米是平衡點,然後從預測的底價開始,一直到2.3萬元,每500元做一個方案,直到投標最後一秒才決定用哪個方案。

  「你很難判斷對手的情況,比如說萬達正在準備上市,萬一為了噱頭瘋了報天價怎麼辦?而中信是國企,不能接受太高價格。只能相對平衡,動態去看,抗衡別人,自己也不吃虧。」中信地產負責人總結道。

  至於綜合實力40分的評選,中信集團也只能憑經驗和理解最大限度量化。「我們明白政府肯定不希望出高地價,不出高價是不是政府就損失了?政府把地給了最終使用者,目前中信集團一年稅收130億元,放到朝陽區,是什麼概念?」中信地產人士表示。

道可道,非常道

  中信集團的擔心是有道理的。在這場戰爭中,對手隨時在變。與海航集團、中信集團不同,多數企業深知,以一人之力很難吞下這麼大的項目,為了保險,他們選擇結成聯合體。

  首先是資金壓力。雖說不能出高價,但因面積大,每塊地的總價至少在20億元以上。政府明文規定中標人需持有項目十年以上,沒有特殊情況不能散 售,銀行貸款不能超過一半,這對企業的資金能力提出了極高要求。以中信集團中標的Z15地塊計算,除去63億元的土地出讓金外,五年的建設週期,投資額至 少達到100億元。

  其次是金融產業定位及綜合實力評比的需要。非金融企業至少要拉一家金融機構入夥;在綜合實力環節,企業須承諾自用比例,提供稅收證明、持有承 諾、入住承諾,加之銀行出具的擔保函承諾把總部遷過來,如果不遷,要處以較高數額的違約金。諸如此類的門檻促成了一批企業組成聯合體競標。

  開發商中僅剩的兩家——萬通地產和遠洋地產,均採用了聯合體模式。在第一輪方案環節,萬通參與了除Z14「世界華商中心」以外所有11塊地的競標,外界認為這顯示出他有意「招呼」其他企業聯合。

  據一位參與投標人士透露,萬通介入得非常早,整體設計方案被CBD接受,並獲得了5分加分。

  第一輪方案環節,萬通在Z3地塊中得到了最高分20分;第二輪,萬通聯合中金佳業(天津)商業房地產投資中心(有限合夥)、亞洲電視有限公司及 西部國際金融貿易中心有限公司組成聯合體,以約25.20億元的價格奪標。Z3地塊鼓勵金融機構參加,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控高200米。

  據中金高層透露,在聯合體股權中,萬通、亞視和中金三家各三分之一。目前中金的辦公室分散在國貿一期、二期、西樓和SK大廈。此外,亞視將把中國總部設在北京,那裡離CCTV大樓最近。

  遠洋地產是最早參與CBD一級開發的企業。但「兩會」之後,即從傳聞的「內定者」變成了拍出天價土地的「問題公司」。第一輪方案環節,遠洋拿到 了兩塊地的冠軍。第二輪中,遠洋地產聯合匯豐銀行、崇高發展有限公司,以約38.07億元中標Z6地塊,建築面積19萬平方米,控高300米。

  業內人士透露,遠洋地產除自己參與外,還在香港註冊了一家「濤利投資公司」參與招標,並在Z9地塊的第一輪方案拿到了最高分20分。遠洋地產之所以不直接出面,消息人士指出,可能是因之前的種種風波不敢招搖,特別是天價拍地之後,已被中央調查組盯上。

  利用殼公司,在土地招標中並不新鮮,主要目的是避人耳目,及迷惑對手。在以往土地招標中,一些小公司甚至以攪局為目的,向有意拿地的企業開出條 件,換取現金或股份。大企業之間,也存在互相打掩護和各種勸退的情況,比如提前商量好條件,「這次你拿,下次我拿,其它人都不爭」。「有一次北京的土地拍 賣價格很高,就是因為談好的5000萬元一直沒到賬,對方就一直舉牌。」一位參與拍賣的人士說。

  這種合作並沒有明確的約束機制,全靠信任維持。但這種信任,在此次CBD土地出讓中並未出現,原因是地塊太稀缺,利益太大,參與者又都來頭不 小,彼此很難達成信任,但同時任何一家不起眼的小公司都不容小視。在不斷的猜測和試探中,對手的能量被放大,不同的人對同一信息出現五花八門的解讀。而競 標過程中為了刺探信息,無所不用其極,甚至包括監聽對手談話。「我們發現被監聽後,後來開會都不帶手機進屋。」一家中標企業的代表稱。

  與「世界華商中心」一樣,業內也有傳聞中信集團將聯手中投拿Z8地塊。截至目前,包括Z8、Z9在內的剩餘六塊地尚未開始第二輪招標。海航原本 賭中信要拿Z8,才報出59.5億元,全力出擊Z15,不料被中信集團「三振出局」,同場競爭的萬達報出了低於底價的廢標。中信出價63億元中標,單價是 萬達此前預計最合理的每平方米1.8萬元。

  中信地產高層承認與中投談過合作,但並未敲定。中信認為,表面上看對手是海航、萬達,但不知道他是否會跟人結盟,背後是誰,多麼有錢。「我必須做好萬達全力以赴的準備,中投如果跟萬達合作呢,跟海航合作呢?那形勢全都變了。」中信地產人士表示。

曲徑通幽,後來居上

  競爭在撲朔迷離中展開,即便在方案和報價環節領先,地方政府關係運作也自認到位,仍然存在被換的風險。在Z4和Z5地塊上,融僑聯合體和北大方正的失意,以及民生銀行、安邦標準聯合體的上位,就證明了這一點。其中,安邦標準聯合體的險勝更令人意外。

  在Z4地塊的爭奪中,融僑、福建金輝和華康資本聯合體在第一階段方案評比中得到了最高分20分,第二階段的報價環節中出價26億元,按照公式計 算,融僑聯合體得分為37.5566分。民生銀行第二階段報價最高,為29.96億元,得到40分;如此,前兩個回合,融僑聯合體至少勝出民生銀行 2.5566分。但最終民生銀行奪標,融僑聯合體輸在了最後40分的綜合實力評選上。

  融僑集團是總部位於福建的房地產公司,在參與投標的其它企業看來,題外工作也沒少做。2010年8月23日,曾在福建任職的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在 北京市委書記劉淇等陪同下參觀CBD商務區的舉動,也在爭奪者中引起了很多聯想。不過融僑集團認賭服輸,參與招標人士表示:「大家都知道有政府關係在背 後,但是也沒有什麼大的不公平。」

  不少受訪人士認為,民生銀行在納稅、資產規模上確實超過融僑。目前民生銀行總部和稅收還在北京西城區,民生銀行已向朝陽區承諾要將總部遷到朝陽,最終能否成行尚不得而知。

  同樣通過最後40分上位的,除了民生銀行,還有一個神秘的聯合體——安邦財險、標準投資集團與和諧健康保險。在Z5地塊,上述標準投資聯合體以25.20億元的價格奪標,擊敗報價24億元的北大方正。而北大方正原本在第一輪得到20分滿分,也輸在最後40分上。

  公開資料顯示,安邦財險是一家經營財產保險、意外傷害保險和短期健康險業務的全國性保險公司,於2004年6月9日獲得中國保監會批准籌建,2004年9月30日獲准開業,註冊資本51億元。安邦財險擁有和諧健康保險99.7%的股份,雙方為一致行動人。

  安邦財險股東包括上汽集團、中石化等央企,以及標準基礎設施投資集團(下稱標基投資)等。標基投資董事長陳小魯為「十大元帥」之一陳毅之子、「開國大將」粟裕之婿,他是安邦財險董事。

  此外,安邦財險董事還有首創股份董事長劉曉光、上汽集團董事長胡茂元。聯合體中另一重要成員標準投資集團,董事長及實際控制人為陳小魯,上述標基投資是標準投資集團子公司。

  2009年度年檢報告顯示,安邦財險資產總額217億元,淨利潤93億元,納稅額30億元。標準投資集團的資產總額為47億元,淨利潤負137 萬元,納稅額0元,全年銷售收入為0元。相比之下,北大方正集團2008財年總資產480億、總收入480億、淨資產210億、利潤25億元。安邦標準聯 合體的勝出令人意外。

  在第二輪報價環節,標準投資集團與泰康人壽的聯合體還參與了Z3和Z6地塊的爭奪,在Z3上報出31.20億元,高於中金、萬通聯合體報出的25.20億元。但價格上能拉開的分數有限。最後在這兩個地塊上分別輸給了中金、萬通聯合體和遠洋、匯豐聯合體。

  在此次CBD土地招標中,實力是基礎,政府關係是保障,但即使萬事俱備,也還有像北大方正這樣被後來居上的情況。據多家企業代表稱,第二輪招標 為12月7日,一週後結果就出來了,但直到兩週後才公佈。12月21日,北京土地中心先公佈了Z14和Z15的得主,即正大集團聯合體和中信集團,12月 22日下午,才公佈Z3、Z4、Z5、Z6的結果。

  一位參與競標的人士透露,拖後公佈的原因,就是有企業找中央告狀,稱競標不公平,要求重來,但最終未果。

好戲在後面

  CBD核心區12塊土地中的六塊已塵埃落定,但爭議沒有結束。如何讓剩餘六塊土地的第二輪招標更加公平公正公開?局至中場,還有半場好戲。

  此次CBD核心區土地出讓,頭六塊地北京市政府共獲得土地出讓金222.5億元。3月11日,北京市國土局掛出了CBD核心區剩餘六塊土地的出讓預公告。與前六塊地相同,只有拿到了第一輪入場券的人才有資格參與第二輪招標。

  儘管參與公司心急如焚,但兩個多月過去了,後六塊地的標書仍未出來。一位參與討論的消息人士透露,「土地遲遲不出來,是由於搶得非常厲害,加上招標規則有變化,這一撥競標企業對政策的解讀與上一波出現了偏差。」

  據財新《新世紀》記者瞭解,剩餘六塊地的招標規則有所調整,包括政府官員、規劃設計專家、評委、開發商在內的各方都參與了討論。一位參與討論的 內部人士透露,其中最大的改動是將價格所佔的40分提升至50分。「這顯示出政府希望地價能往上抬一抬,前六塊地的價格有些偏低。」上述人士表示,但這一 改動尚未最終定論。

  前六塊地招標結束後,不少落選人士認為,前六塊地的得主不應再參加後六塊地的爭奪。但從目前財新《新世紀》記者瞭解的情況看,包括中信、遠洋、萬通等在內的贏家,都將繼續參加後六塊地的爭奪。

  在後六塊土地中,中信在Z8、Z11和Z12三塊地的方案上都拿到了最高分20分。其中Z8位於東三環沿線,做企業總部位置頗佳,中信為它設計了「刀幣」形狀的外觀。業界盛傳中信有可能與中投合作再奪Z8地塊。

  遠洋和萬通分別在Z9和Z13地塊上拿到了方案最高分20分,他們極有可能選擇與金融機構組成聯合體,拿下這兩塊地。在上一波招標中,這兩家企 業分別與中金、匯豐銀行組成聯合體成功奪標。可以料到,在後六塊土地的競標中,會有更多的金融機構浮出水面。遠洋地產總裁李明此前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 採訪時,已明確表示願與金融企業聯合投標CBD後六塊地。

  而第一輪已經奪標的安邦標準聯合體,原本屬意三塊,但最終只拿到了一塊。他們極有可能捲土重來,再創後六塊土地招標中的黑馬。

  在第一輪方案環節,北大方正在Z5和Z10都得到了滿分20分,但最終敗給了安邦標準聯合體痛失Z5。據業內人士透露,北大方正正在全力爭奪剩餘六塊地中的Z10地塊,北大方正方案第一輪已經得到了滿分20分,略具優勢。

  除此之外,在前六塊土地中敗北的福建融僑和海航集團,並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參與慾望。

  有消息稱,相關部委對這次CBD招標比較滿意,有意向全國推廣,但很多參與招標人士則表示,這次招標有方方面面的壓力,北京市只能算是完成任 務,招標在評分標準透明化,流程方案細緻化等方面,還有很多問題,比如限外帶來的不公平、40分綜合評比的打分規則模糊,不公佈最終成績等。

  對此,國土部一位官員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招拍掛改革試點,去年起一直在做,各地都在試,主要是為了控制高地價。北京這次CBD招標就 是試的一部分。並不會單獨推北京方案,會把全國各地辦法都總結研究後,拿出一個總的招拍掛改革辦法,推向全國。」他透露,這套「招拍掛」改革整體方案,將 在今年內推出。

  業內觀察家則指出,北京市政府這次招標總體達到了整體設計、限制地價、增加稅源的目的,但僅從北京試點的情況來看,「招拍掛」改革的方案還遠未成熟。

  首先,沒有了價格軸心,標準變得模糊,打分彈性加大,如何避免其中的人為操作,就成為難題。

  其次,地價雖然有所控制,但開發商在銷售中並不會因此定低價,實際上等於政府讓利於企業,這是違反市場規律的。而且,由限價而來的一系列連鎖反 應進一步扭曲了市場。大部分參加此次招標的人士都認為,如果以拍賣方式出讓,樓麵價一定會達到3萬元以上。但限價消息一出,中信等極少參加「招拍掛」的企 業便全力參與,而外資與民企則「三振出局」或退避三舍,使得這場競爭從一開始就有失公平。

  融僑集團內部人士還提出,第一輪眾多企業參與,對政府吸收方案是好事,但同樣也浪費了社會資源。另有中標企業認為,北京市在招標前沒有整體設計的思路,招標之後也沒有進一步明晰整體規劃,這不僅會影響下一步的招標,也會影響項目的開工建設進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82

迅雷「賣官鬻爵」術——「聯軍司令」 曝光遊戲規則

http://www.infzm.com/content/61511

將會員分為從「列兵」到「聯軍司令」的60個等級,並且絞盡腦汁做各種活動讓他們乖乖掏錢「買官」,這是迅雷豐潤現金流的來源,也是未來最有想像空間的業務。

但是,當不少會員已經交完30年甚至100年年費之後,還有什麼辦法,能從他們口袋裡變出錢來?

(CFP/圖)

一直以來外界多關注迅雷面臨的侵權訴訟,而對它在增值服務板塊如火如荼推進的「圈錢運動」瞭解甚少 (CFP/圖)

如無意外,2011年7月21日,中國最大的下載服務提供商——迅雷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

迅雷靠什麼賺錢?途徑有三,一是網絡廣告,二是付費增值服務,三是遊戲等。這三塊業務當中,網絡廣告份額最大,佔到51%。不過,增長最快的業務則是兩年前推出的付費增值服務,2011年第一季度這一塊業務的營收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逾350%。

但是,南方週末記者發現,為了得到更高的會員等級,迅雷的許多包年用戶一充值就是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不少人充到了100年後。這對支撐迅雷未來增速的付費業務,意味著什麼?

用戶等級高達60級

等級越高,下載速度越快?你很可能會失望。

「Gelx」和「蘋果炭」在迅雷用戶中大名鼎鼎,分別佔據著用戶積分第一名和會員排名第一名的位置。

在迅雷混,有兩種排座次的方式。

第一種主要是「泡」出來的:註冊用戶劃分等級,你在線的時間越長,下載的東西越多,獲得的積分也就越多。現在迅雷號稱註冊用戶有5000多萬,這些用戶被分成了60個級別,從最低等的「列兵」到最高等的「聯軍司令」。

第二種是「買」出來的:會員制,通過充值獲得成長值,這是迅雷推出付費增值服務後新設立的規則,會員被冠以VIP標識,分為6級。截至2011年3月,已有130萬用戶繳費成為迅雷會員。

這兩種排名有一定關聯:如果你的會員等級越高,每天獲得的積分也就越多。

名義上,積分和會員等級越高,下載速度越快。儘管迅雷為會員提供了諸如離線下載、高速通道等20來項「特權」,但大多數用戶最為關心的是下載速度。

Gelx32歲,是大連人,軟件工程師出身。在生活中老成持重不善言談,但在網絡世界裡卻活潑外向。迅雷於2004年剛創建時,Gelx試用之後覺 得效果不賴,就放棄了之前一直使用的「網際快車」。此後,他在迅雷等級中不斷向上,成為迅雷積分裡第一個「聯軍司令」——如果玩迅雷的遊戲,角色上會顯示 這一名頭,Gelx對此很為得意。

不過,Gelx說,「很多低級別的VIP都問我等級高下載快嗎?我說不一定。」

「蘋果炭」的說法更直接:「只要是年費會員,VIP1和VIP6差別不大。」

很多會員向南方週末記者證實了這一說法,「會飛的豬」便是其中之一。他之所以充值成為迅雷會員,便是為了下載更快。但是,成為會員後,他在下載時感覺變化並不太明顯。「關鍵因素還是你下載的資源要好,你的帶寬大,速度就快。至於等級影響,個人感覺不是太大。」

也就是說,迅雷如此森嚴的等級制和充值升級,與用戶們最為在意的下載速度,並沒有非常明顯的關聯。

然而,就算抱怨積分「什麼用途也沒有」,就算積分已經是「全球第一」,Gelx的虛榮心還是被激發了出來。他說,他不願意看到別人超越自己。

年費交到了100年之後

迅雷為了鼓勵升級,經常舉辦「充年費送成長值」的活動,不到兩年時間裡就辦過五六次這樣的活動,每次充5年年費,可獲得一千或兩千成長值。

Gelx當初對積分持無所謂態度,但某天的排名上升了幾百位後,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想要超越排名在自己前面的人有兩種方法:一是每天掛機,365天每天都不休,逢年過節,當天積分會更多一些;二是迅雷偶爾會系統重啟或者出現突發事件,每當此時,就會給那些經常下載的用戶補償一些積分。

最近幾年,Gelx養成了開機掛迅雷的習慣。

迅雷推出付費增值服務後,VIP會員相應的積分也會增加,這等於說原來的用戶增加了許多「競爭對手」,許多人於是奮力追趕。

「如果不沖VIP的話,人家從VIP1升到VIP2,每天比你多10分,升VIP3每天則多20分,十天就是幾百積分了。」Gelx說,「VIP5 的迅雷每日積分是120分,VIP6是130分,如果比競爭對手提前一天或兩天升到VIP6的話,就會比對方多10到20分,積分是這麼追的。」

按照迅雷的會員成長設計,如果一次性繳納一年的年費——117.2元,每天會獲得15點成長值,累計成長值並升級。

迅雷似乎也看到了大家的熱情和人性的某種「弱點」,為了鼓勵升級,經常舉辦「充年費送成長值」的活動,南方週末記者得知,從2009年到2010年底,不到兩年時間裡迅雷就辦過五六次這樣的活動,每次充5年年費,就能獲得一千或兩千成長值,從而提升會員等級。

「金麟」是當時Gelx的競爭對手,曾經長期佔據積分第一名的位置,兩人在會員升級上時間差距也不大,但有一次參加活動時「金麟」落後於Gelx,Gelx這才抓住機會,提前二十多天升級到VIP6,並在2009年8月擠掉「金麟」成為積分第一。

「至少前幾十名都是這樣的。」Gelx說。為了一個「看著養眼」的排名每次花幾百元充值,Gelx說有時他也會心疼。

他想出來的方法是分兩次充值,因為每次活動的週期一般在一兩個月,活動剛開始的時候充200元,等快結束的時候再充300元,以此來減輕自己的心理負擔。

為了這份榮耀,Gelx到現在交了二十多年的年費,總計超過2000元,他的VIP身份將延續到2024年。

「蘋果炭」則提前交了30年年費,他說現在他對「交年費送成長值」的活動都有些怕了。「有些人已經交了100年年費了」,他感慨這些人來勢洶洶。

「我在幫迅雷圈錢」

「迅雷在玩變戲法,通過名目繁雜、各種名堂的活動,挑逗用戶的神經,來達到圈錢的目的——哪怕一些規則讓迅雷原先的排位架構有些扭曲。」

「蘋果炭」被很多迅雷用戶視為偶像,甚至迅雷的產品經理也會親切稱呼他為「炭爺」,但他對這一稱呼並不感冒,一再解釋說:「我唯一的貢獻就是間接幫迅雷圈錢了。」

「蘋果炭」2005年開始用迅雷,在論壇裡認識了會員排名第二的「戰神」,兩人之間的排名比賽還有一段小插曲。

2009年3月,「蘋果炭」出完差回家,在「戰神」組織的QQ群裡看到迅雷會員版的一個客戶端截圖,他用5分鐘看完了說明,立刻交了年費。「戰神」 雖然比他早一天得到消息,但由於沒有網銀,於是用手機繳費選擇了包月——每天只能獲得10點成長值,這樣便被「蘋果炭」超越了。

其實在他們之前,最初排名會員前兩位的是迅雷員工,這兩人並沒有參加後續推出的「充年費送成長值」活動,而是把競爭還給了用戶。

其實,讓員工參與遊戲,本來就是為了能夠吸引更多玩家。

2009年有段時間迅雷會員非常瘋狂,「迅雷有幾個比較熟絡的產品經理,綽號分別是小賀、小晨和邁衛,」「蘋果炭」說,「他們會在第一時間告訴我相關的活動。」

很多人的熱情只持續了半年,因為按照迅雷的會員成長體系,半年時間裡排名靠前的幾千位之格局初定。「如果有送成長值的活動,大家都知道,都去充值,排名還是不會變的。」「蘋果炭」說。

為了避免會員們的疲勞,2011年5月份,迅雷推出了一個「買靚號升VIP6」的活動,只要花200元買個5位靚號,就可以直接升級到VIP6——迅雷會員成長頂級。這對排名比較落後的後來者是個機會。

做銷售出身的「蘋果炭」說,迅雷在玩變戲法,通過名目繁雜、各種名堂的活動,挑逗用戶的神經,來達到圈錢的目的——哪怕一些規則讓迅雷原先的排位架構有些扭曲。

「在商言商,這個倒是可以理解。」「蘋果炭」說。現在他依然每天關注迅雷動向,前一段時間迅雷推出招行聯名卡綁定賬號活動,這樣一來成長值每天再多3點,他第一時間參加了。

「有A片資源是很正常的」

離線下載也可能會給迅雷帶來麻煩;如何將龐大的用戶量變現——特別是愉快地變現,始終是迅雷的一大難題。

迅雷推出的一系列會員特權對老會員完全是意外驚喜——如果他們像「蘋果炭」和Gelx一樣狂熱的話;但對於新會員來說,升級熱情沒那麼強烈,而是出於便捷和實用選擇了迅雷,那麼迅雷的會員服務則決定著他們是否會選擇充更多的錢。

「服務器有時候會不堪負荷,線路調整也過多,硬件要跟得上才行。」「蘋果炭」說。現在迅雷就在為服務器問題對會員進行補償,因為魔獸世界發佈《大地的裂變》,下載量巨大,很多會員離線下載受到影響。

不過,許多人正在抱怨,正如迅雷「會員級別越高,下載速度越快」讓人失望一樣,迅雷的其它一些「特權」也並不讓人滿意。

一位VIP2的會員向記者抱怨道:「迅雷的『去廣告』說起來是個悲劇,每次去廣告之前要登錄,等登錄上了,廣告也播完了;如果開了高速通道後下載東西,你會發現你的電腦做什麼都慢,不開的話你還可能正常的打開軟件、網站。」

在南方週末採訪的數位迅雷會員看來,迅雷真正拿得出手的是「離線下載」,這也是吸引他們加入的原因。

如果要下載軟件或其他應用文件,離線下載用途不大,但對下載電影、電視劇,則是不錯的選擇。但離線下載也可能會給迅雷帶來麻煩,有迅雷會員表示,離線下載在提供高速下載的同時,也能提供盜版軟件、盜版電影、盜版音樂等產品的下載服務。

「不要說盜版文件,即便說迅雷服務器上有A片也是正常的。」 Gelx說。

迅雷的核心技術和產品是下載。當年,它剛剛研發推出下載軟件時,「網際快車」已佔據了整個數據傳輸市場90%份額。但迅雷依然凝聚了一大批用戶,並最終佔據中國下載軟件市場近80%的份額。然而如何將龐大的用戶量變現——特別是愉快地變現,始終是迅雷的一大難題。

南方週末記者多次聯繫迅雷CEO鄒勝龍,起初他聲稱不便於接受採訪,之後手機便始終無人應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04

政府工程潜规则

http://www.infzm.com/content/61517

為防止工程建設腐敗的制度設計——公開招投標,有可能已成為腐敗滋生的工程建設環節。

比較典型的兩類尋租行為,一是直接以業務費、諮詢費、顧問費等名目,直接從項目或採購的公司拿錢,二是項目公司對業務再分包時,讓自己的親友參與,有的甚至本人在裡面拿乾股。

一些政府部門會選擇靠下屬國有企業、事業單位來「解決」一些機關費用乃至員工獎金,並在政府項目上給予照顧。

2011年7月18日,中央治理工程建設領域突出問題工作領導小組會議舉行。同一天,高偉忠等四位上海市靜安區建交委官員,站在了審判席上。大半年前,他們所主導的一項政府實事項目——膠州路教師公寓外牆保溫工程,引發了一場死亡58人的特大火災(下稱11·15大火)。

會上,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紀委副書記何勇發言強調,要認真梳理項目決策審批、招標投標、建設實施管理、質量安全管理、資金管理使用等方面發現的違 規問題……要深挖違規問題背後的案件線索,嚴肅查處領導幹部違規、插手干預工程建設項目謀取私利、索賄受賄、失職瀆職的案件,以及主管部門和監管人員監管 不力、瀆職侵權等案件。

何勇所談,恰與引發大火的教師公寓外牆保溫工程暴露的一系列問題環環相扣,也是政府工程領域司空見慣的潛規則。大到交通、水利和市政等大型項目,小到裝修、綠化,無不例外。逐利其間的,大如鐵道部部長劉志軍,小到靜安區外牆保溫工程上的市井掮客。

近期中紀委公佈數據顯示,從2009年9月至2011年3月,全國紀檢監察機關共受理工程建設領域違紀違法問題舉報三萬多件,大約半數被立案處理,給予黨紀政紀處分上萬人,其中廳(局)級幹部78人,縣(處)級幹部逾千人,移送司法機關處理五千多人。

最近,國家預防腐敗局網站刊登的平涼市紀委書記高淑美文章稱,現階段的政府投資項目工程腐敗問題和其他腐敗問題一樣,是在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條件下發生和蔓延的。

工程建設領域仍為腐敗高發地。 (CFP/圖)

腐敗的招投標

在招投標中,諸如發標單位和某個投標公司暗通款曲後,還反過來通過紀檢渠道,擠走競爭對手等「狗血」劇情,正時時上演。

其實近年來,工程建設領域的制度建設從未間斷,其中最核心措施就是公開招投標,通過公開操作,置項目交易於各界監督中。

圍繞招標投標法,從中央到地方,這些年來各部門針對招投標的公開公正,政策層出不窮。最高層面上,《招標投標法實施條例》、《政府投資條例》等法規,目前也正已按照立法程序推進。

現實中,卻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各方上下其手,通過非法獲取標底、圍標串標、領導幹部強行插手干預等方式,對公開招投標規則進行破壞的情況,已成頑疾,被認為是表面最公正實際最腐敗的工程建設環節。

在招投標中,諸如發標單位和某個投標公司暗通款曲後,還反過來通過紀檢渠道,擠走競爭對手等「狗血」劇情,正時時上演。

從已部分揭露出的鐵道部部長劉志軍等相關人等的案情來看,問題正是出在鐵路建設工程招投標上的腐敗行為。

2011年上半年,審計署報告還披露,京滬高鐵建設中,招投標違規所涉資金高達49.36億元,有的項目還沒開始招投標,相關公司就已經開始作業。

審計署2011年發佈的多項報告還顯示,違規招投標乃至未招標直接發標的情況,廣泛存在於多個省市擴大內需投資建設項目、西氣東輸項目以及多個省區市部分機場建設項目,所涉金額都是動輒幾十億元。

早前,河南連續四任交通廳長「前腐後繼」落馬,一度引發各界熱議,從包括他們在內的幾十個交通領域高官的案件來看,通過操縱公路建設工程招投標謀利,已屢見不鮮。

引發11·15大火的教師公寓外牆保溫工程的招投標過程,恰好勾勒出了一起政府實事項目的招投標如何被操縱的生動個案。

這個項目預算超過三千萬元,本是必須嚴格執行公開招投標的範疇。

但在去年6月的實際操作中,以「示範點招標」的名義,靜安區建交委只拿出了這個小區三幢樓中的一幢來進行招標。這樣,預算金額一下縮小了2/3,可以邀標形式操作。這種做法美其名曰「示範點招標」。

在這次招標開始前不久,在靜安區建交委的班子會議上,建交委主任高偉忠就已直接表態,佳藝公司找過他,想承接這個工程。

高偉忠如此有底氣說這話的原因,是因為佳藝公司是一家隸屬於上海靜安建設總公司的國有企業,靜安建總是靜安區建交委的下屬企業。

在綜合科的下屬張權提出佳藝公司資質不足的疑慮後,高偉忠回答說,那就讓資質符合的靜安建總來承接。

這話一出,在場的各位官員,心裡都很清楚,只是要借靜安建總的帽子來投標,項目其實還是佳藝公司來接,但沒有人當場點破這皇帝的新裝。

幾句話之間,一個金額三千萬的政府實事項目的歸屬,就決定了。當天晚上,佳藝公司總經理、高偉忠的老同事黃佩信,就收到了這個愉快的消息。

會後,具體負責政府實事項目招投標的張權,按照高偉忠的指示「做個招投標手續」。

在和建交委御用的招投標代理公司商定後,敲定了「示範點招標」這個具體操作辦法。

顯然,選擇「示範點招標」正是為了在把靜安建總的中標做實。隨後,黃佩信來到靜安區建交委辦公室,承諾「另外兩家(投標單位)我會找的」。

很快,靜安建總和兩家公司,提交了三份極為相似的標書。用一位評標委員會成員的話來說,就是「一眼就可以看出三份標書是一家公司炮製的」。

代表三家不同單位去參與招標,並在有關文件上籤字的,全都是佳藝公司員工。

代理公司、評標委員會等參與此事的專業人士們,無不清楚這是再明顯不過的違法「圍標」行為,但靜安建總還是順利地以最高分中標。

一次違規的「示範點招標」,就這樣毫無爭議地完成了。

火災發生後,這一行為被追究了刑事責任,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也在會上公開批評為「假招標」。

對於此,經辦此事的責任人張權「喊冤」道,「示範點招標」非其獨創,是靜安區「沿用多年、約定俗成」的做法。

事實上,這也不是靜安區的發明,以各種名目肢解工程,正是一種規避公開招投標的典型手法。一番巧手後,事情又回到了暗箱裡。

近期全國工程建設領域專項治理情況

利益輸送方式

一旦發生案件,往往都是窩案。

「其實現有政策已經很完善,只是執行效率極低,反而增加了尋租環節。所以在這個關係開道的領域,一旦發生案件,往往都是窩案。」一位國有工程建設公司財務經理感嘆道。

以招投標為例,除了主管部門的各級官員,通常來說,招投標代理公司、評標委員會專家、陪標公司乃至一些監管人員,都能獲得打點。

而這種紅包性質的「好處費」,已是公開的秘密。

靜安區綜合科科長周建明和張權,在商談選擇外牆保溫工程材料供應商時,就曾把「收管理費」作為一個條件,在辦公室裡公然討論。他們口中的管理費,也就是好處費。

張權從同學處拿到政府採購好處費之後,也是很淡定地給周建明捎上兩萬塊,上班時在辦公室裡遞給他,嘴上說道,「你一份,我一份。」供應商請客的飯局上,信封也是一人一隻同時奉上。

這種坦然,是因為在這個領域裡,這種一兩萬的「紅包」,早已從潛規則變為了理直氣壯的明規則。

「這種錢早已被默認為這些權力崗位『獎金』的一部分,大家才會把事情放在檯面上。一旦出了事,就是受賄。」上述財務經理指出。大火之後,高偉忠、周建明和張權被指控的受賄情節,相當部分就屬於此類。

比好處費更進一步的,是「回扣」,雖不如此招搖,但行業裡是公開的秘密規則。

以張權為例,他直接經辦外牆保溫工程門窗供應商的甄選,選擇了一個由他的小學同學代理的中航公司。這位被組織認為「事業心強」的靜安區建交委基層官員,其實去年才獲得公務員資格。

此後,中航公司方面按照從政府實際獲得的業務量,抽成10%給了張權的同學,按照「一人一半」的約定,同學再把一半的錢存到一張信用卡上,把卡拿給張權使用。

就這樣,到去年11月,他們已累計拿到超過70萬的「回扣」。直到大火發生後,他才覺得害怕,把這張信用卡扔在垃圾箱裡,但已為時晚矣。

張權的領導高偉忠,獲利方式則要輾轉一些。

比如,過去四年裡,在高偉忠向黃佩信「打招呼」之後,佳藝公司把手上靜安區房管局裝修等工程,源源不斷的部分分包給了高的老同學陳建雄,至大火時工程金額已近兩千萬。

僅從司法部門調查的情況來看,陳建雄去香港時特意帶回一枚鑲滿寶石、閃閃發光的寶格麗(知名奢侈品牌)戒指,給高偉忠奉上,這枚戒指價值六萬元。

張權和高偉忠的做法,恰好是比較典型的兩類尋租行為,一是直接以業務費、諮詢費、顧問費等名目,直接從項目或採購的公司拿錢,二是項目公司對業務再分包時,讓自己的親友參與,有的甚至本人在裡面拿乾股。

而且,當項目較大、回扣金額較高的時候,利益輸送則會更隱蔽,有時官員會約定,其在崗位之時,利益暫不兌現,有時直接在境外走賬,完全在司法部門的掌控之外。

現實裡還有各種花樣百出的劇情,比如,受賄五百萬的湖北省監利縣國土局原局長黃建平的做法,就是要求賄賂人以少借多還,或給他的親屬假打借條實收受的方式送錢。

正如高淑美所談,就政府投資項目工程而言,利潤空間大、腐敗誘因多,凡涉及到權力運行的任何一個環節,都存在著腐敗發生的可能,而且普遍呈現利益同體化、手段隱蔽化的特點。

「國有」的「錢夾子」

有的政府招標項目,中標價格都比較「松」,就是因為包含了主管部門以項目為載體,把財政資金暗度陳倉轉為他用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政府工程建設的尋租大戲裡,相關政府體系內的國企,往往扮演著複雜的角色。

一般來說,各種類型的政府項目招標時,往往都有比較高的資質要求。表面上看,這是為了確保工程質量的舉措。實際上,這些資質往往又被牢牢掌握在各個系統的國有企業手中,這在鐵路、水利等有一定專業要求的行業裡,最為顯著。

這也意味著,這些企業往往能在項目裡吃到第一口肉。

上述財務經理指出,這種資質門檻,一定程度是形成了一種壁壘,反而阻礙了外來市場主體參與競爭,確保利益能截留在系統內。

有時候,為了維持住這種國企資質壟斷地位,政府方面會在招標時,故意提高資質要求。

鐵路方面,因為劉志軍等人案件已一定程度引起社會關注和體系內的整改,水利領域仍是密不透風。

實際上,這些國企依託資質和背景拿到項目之後,通常也是在層層分包轉包,最後實際作業的,仍是民營企業組織?的民工。但這一層關係,一來是確保了國企的利益,二來也肥了很多國企領導的腰包。

一直以來,紀檢部門、司法部門乃至國資部門,都注意強調,要治理「掛靠借用資質投標、收取管理費出借資質等違法違規行為」,卻未追溯反思這種局面的根源。

另外一方面,廣泛存在的情況是,這些國有企業還需要「反哺」其上級政府部門,這也使得上面這種畸形的國企角色得以長存。

上海一位建交系統官員透露,因為部門的財政收支兩條線卡得很死,對日常行政費用的使用有嚴苛的規定,而機關日常運行時所涉及到的出行、接待、會議乃至建樓、裝修等各方面開銷需求,遠不能滿足。

所以,一些政府部門會選擇靠下屬國有企業、事業單位來「解決」一些機關費用乃至員工獎金,並在政府項目上給予照顧。

在靜安區,就有一個不成文的慣例,就是政府項目都要有下屬國企參與。

而且,因為這層關係,有的政府招標項目,中標價格都比較「松」,就是因為包含了主管部門以項目為載體,把財政資金暗度陳倉轉為他用的目的。而且,這個「巧妙」的做法,一定程度上還規避了政府部門內部設立小金庫被查處的風險。

就引發「11.15」大火的教師公寓的外牆保溫工程而言,靜安建總的總承包價是3500萬元。而南方週末記者採訪過的諸多業內人士根據項目面積和用材,所粗略估算的這個項目造價,雖然高低不等,少則1000多萬元,至多也不超過3000萬元。

像靜安建總、佳藝公司這類隸屬於建交委的公司,就是上級政府部門的「皮夾子」,這個問題在火災後,也一度被上海高層檢討,但未被納入刑事案件範疇。大火之後,隸屬於靜安區建交委的幾大國企,才被移交至區國資委旗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0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