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色列網路新創產業,憑什麼把一票矽谷大企業全都吸引到以色列設點?秘密就藏在以色列第二大城市特拉維夫(Tel Aviv)建城的發源地,羅斯柴爾德(Rothschild)大道上。 頗富歷史的老街上,四百棟矗立在街區的「包浩斯」風格老房子,於二○○三年被聯合國列為世界遺產。斑駁的白色外牆、長型玻璃窗、圓弧狀陽台,在這些極簡近乎無裝飾的老建築群中,根據特拉維夫市政府統計,方圓一平方英里的區域內,竟設有六百多家新創公司!是以色列新創公司最集中的寶地。 這裡儼然是美國矽谷的復刻版,新創公司、創投、大企業研發中心櫛比鱗次。羅斯柴爾德大道四十五號,是互動影音平台業者Interlude,甫獲美國晶片大廠英特爾投資;十三號則是美國拍賣網站eBay以色列創新中心;美國知名創投Benchmark也前進三十二號卡位獵捕以色列小金雞。 亞洲首富李嘉誠旗下創投維港投資的二十多家以色列公司中,影音新聞自動產生App公司Wibbitz就坐落在此,「創業家們集中到這裡,是因為建築老舊、租金便宜,但是現在租金都已經漲上來囉!」Wibbitz創辦人戴洋(Zohar Dayan)笑著說。 政府補助沒多少秘訣在用簡單方法獲得複雜成果 高度聚落化是網路新創產業的一大特徵。以色列網路公司是在這三、四年才聚集到這裡的,比起老大哥矽谷聚落形成的時間短了許多。事實上,包括美國紐約、英國倫敦、德國柏林等大城市,都忙著提供優厚補助複製小矽谷,但阮囊羞澀的以色列政府甚至沒花太多錢輔導,以色列網路產業就在這短短期間迅速壯大。 原因很簡單,網路產業強調創意、快速的特性,簡直就是為以色列人量身打造的。在維港投資創辦人周凱旋看來,以色列人的成功,是能在資源條件限制下,利用簡單的方法,得到所需的複雜成果。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行動地圖公司Waze。Google靠經年累月大筆投資所建立的地圖,穩坐全球龍頭,連蘋果公司(Apple)想推自家地圖時都敗得一塌糊塗。但是Waze透過一個簡單的概念,利用App使用者日日夜夜留下行動軌跡,沒花太多經費,就自動畫出免費又精準的地圖,還附上Google地圖沒有的社群討論、即時路況通報功能,成立五年就讓Google甘願出高價以十一億美元購併。 購併後堅持留家鄉國際大廠,因此注入更多資源 這群猶太創業家以小搏大的能力,甚至連購併他們的大廠也「中招」。Waze拒絕嫁給臉書(Facebook),轉而答應Google的求婚,是因為前者要求將公司遷往美國矽谷,後者承諾把一百一十多名員工留在當地。面對態度強硬的以色列新創公司,臉書扼腕之餘,在購併Onavo時只好讓步,同意讓該公司留在以色列,成為臉書在美、英以外的第一個研發據點。 今年,IBM因購併,增加了第二個以色列據點。蘋果也不例外,去年購併以色列新創公司Anobit時,為了留住人才,在以色列設立了美國加州以外的第一個研發中心,到現在,蘋果已經一口氣在以色列設了三個研發中心。 以色列新創公司透過把自己嫁掉,反向把矽谷大企業「買」進以色列,讓他們持續對這塊土地投入資源,相當高招。相較之下,其他國家創業者一旦獲大廠青睞後,莫不盼望著舉家搬到創業聖地矽谷,或是輕易被倫敦、柏林的優惠創業條件吸引而搬家,以色列創業家顯然更願意為國家創造就業機會。「我想,是因為愛國情操吧!」戴洋說。 當兵同袍變創業夥伴服役時的訓練成創新能量 愛國情操除了有猶太人多舛命運為背景,創業團隊的組成來源也是原因之一。比起矽谷人創業,主要透過大學校友、同學串聯出創業家、創投的緊密人脈網。但在特拉維夫,卻是當兵同袍做背書保證,牽起創業機緣。 以色列採全民徵兵制,高中畢業後女性一律服役兩年、男性三年,退伍後才攻讀大學學位,最優秀的人才還會被延攬加長役期,施予最先進的科學訓練,這些知識是以色列創新能量的重要來源。 有了這些淵源,也就不難理解,為何以色列新創公司面對購併時,對於「留下來」這件事特別堅持。 羅斯柴爾德大道獨有的寬敞林蔭安全島上,兩年前正是以色列人抗議高房價、薪資凍漲時,搭帳棚示威的核心地點。而現在房價更高,以色列產業仍在經歷轉型陣痛,但往露天咖啡座一瞧,不時可見到年輕創業家們正激動的討論企畫案。隨著他們持續以小搏大「買」矽谷,建立起本土新興網路產業,以色列的轉型火苗正在茁壯中。 |
| ||||||
同樣是做「吃」的,貴州台農集團董事長李昭宏想吃下的市場,是豬肉。 十六年前結束台灣事業,到貴陽投資一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千萬元)開飼料廠,當時,李昭宏可是全貴州省最大尾的外資! 那時他與三位友人計畫從天津、上海、廣州、貴陽,分進合擊攻略中國飼料市場。然而,當其他人搶著去沿海城市,唯獨李昭宏在貴陽待了下來,一來不想過度競爭,二來看好偏僻貴陽的續航力,現在他不僅是四人中唯一持續獲利的,公司資產還翻了二十一倍。 這天下午,七十三歲的李昭宏親自開車,帶我們上山看他的養豬場。偏鄉早早就放學了,沿路都是走路回家的孩子,多半得走上一、兩個小時。不過李昭宏的養豬場更偏僻,泥沙飛揚只容一台車經過,但打開大門後的一整片兩萬畝山頭,全是他的。 人口逾四百萬的貴陽,一天得吃掉三千頭豬,本地只能供應三分之一,其他要靠廣西、四川、雲南、湖南支援。李昭宏本來只想做豬雞飼料生意,十年前貴陽政府要落實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打算公費大規模買進小豬仔分配給農民,但是運輸折損夾雜傳染病的擔憂,最後這筆經費,給了在台灣已經有養豬經驗的李昭宏,就近供應。 最早時只有一百頭豬,現在他卻是全貴州省規模最大養豬場,而且還是全省唯一的國家儲備肉基地場,養殖規模年底將達七萬頭;二○一○年,台灣一萬多家養豬場,平均飼養規模還不到六百頭,李昭宏的王國之大可以想見。 在貴州,之前農民因為收入少,養豬就是日夜盼著長成賣錢,只有過年時殺一頭豬製成臘肉給自家吃,一吃就是一整年。但二○○九年後工資上漲,農民到工廠打工,一個月就能領人民幣兩千元(約合新台幣九千七百元),抵過一年工資,因此他們漸漸不養豬,改買養豬場的豬肉了。 那年賣得好跩!30位官員接棒拜碼頭 看準這個商機,許多中港台的實業家爭相投入養豬事業,一下子就從二○○八年的供不應求、豬價奇貨可居,反轉為隔年的價格崩盤。不過李昭宏一直採取逆勢操作,二○○六年市場普遍對後市悲觀,他反倒是大舉養小豬,後來豬價大好,貴州省只有他有小豬可以賣,那一年,至少有三十位貴州省農民牧相關的官員接棒拜訪李昭宏,央求他早日釋出小豬。 「那年賣得好跩!」李昭宏一邊回想,一邊笑得瞇起眼來。 二○○九年後行情走軟,但台農累計虧損金額只有大賺時的一小部分,加上飼料廠一直獲利,李昭宏再次反向思考,決定收買同業經營不下去的養豬場,今年逆勢擴張並且轉虧為盈,營收估計破新台幣五億元。他認為,這幾年的激烈洗牌後,中國豬價已經止穩,明年將因供不應求而回溫。 豬價未來走勢不得而知,但李昭宏十六年前棄繁華沿海、獨自走入貴州偏山的決定,如今已獲得豐厚報酬。 貴州敢花錢的消費習慣,是全中國出了名的。雖然,現在的貴州,人均GDP全中國倒數前幾名,工業化程度落後全國十五年,但正因為落後,尋找機會的人更要不落人後,下一個財富才會落在你身上。
| ||||||
| ||||||
內地一個有「千億莊家」稱號的股壇奇人肖建華,近年涉足香港股壇,做大刁、掃港股,事蹟在香港財經界廣為流傳。然而他極為神秘,見過他真身的人少之又少。本刊發現,他近月藏身於中環的四季酒店,更以酒店為基地,掌管著中港兩地多家上市公司及金融機構,合共超過千億資產。以四季酒店為家的肖建華,每日在多名美女保鏢保護下,見客傾生意,在中環遊走,準備來年在香港股壇大展拳腳。記者與肖建華進行獨家專訪,由這位只有四十二歲、於北京大學畢業的神秘大鱷,親自道出他與太子黨及財金名人的關係,以及手上千億資產的操盤心得。 有「最神秘的金融巨鱷」稱號的肖建華,事蹟在香港財經界廣為流傳,財金界甚至有傳言,他因太有錢,經常找不同的女人替他生小孩,「市場話佢有三十多個仔女,每生一個,送五千萬美金!」一名圈中人指。但肖多年來行蹤成疑,曾見過他容貌的人亦不多,網上僅流傳一張他穿西裝的大頭照。本刊早前收到消息,指肖建華近月來了香港,並以中環四季酒店為家。十一月中,記者果然在酒店發現這名神秘莊家。當時肖建華獨自站在四樓電梯口前,不時左顧右盼,十分警惕。當日氣溫超過二十度,他卻身穿紅黑間條冷衫,頭戴紅色冷帽。落到酒店大堂,即步往停泊在門外的一部黑色平治七人車。這時,他三個戴著耳機的女保鏢,已在大堂等候,立即上前為半躺在後座的肖建華蓋上毛氈,確保密不透風,才驅車離去。 長包四季做基地 兩日後,回覆精神的肖建華,開始「辦公」。中午十二時,落樓到酒店地下的餐廳The Lounge,與四名西裝男吃飯。一小時後,肖建華送走四人,再折返餐廳,加入另一枱,與另外五名西裝男吃多一餐傾公事。一行人都操普通話,肖建華全程面帶笑容。其間,有多名西裝人士和其助手走入餐廳,與肖建華交頭接耳商談,十分忙碌。至二時多,肖建華才取出信用卡付賬,與友人離開餐廳。之後連續數天,肖建華繼續在四季出現,但活動範圍,離不開酒店及隔籬的ifc商場。據知這位坐擁千億身家的「大鱷」,在四季長包十幾個房間,但並非以真名登記,酒店職員都知有此奇人存在。每次蒲頭,他不是穿毛衣,便是運動外套,而且都是鮮艷的紅、黃或紫色,腳踏灰色New Balance球鞋,頭戴紅色冷帽,猶如晨運大叔,但身旁總有三數名女保鏢及助手貼身服侍,部分年輕貌美。大部分時間,肖建華不是見「客」,就是用免提耳筒傾電話。他曾在商場內不停兜圈講電話,講足兩小時;試過有女助手匆匆跟在身後,在其背「攝」入毛巾索汗。每次午飯後,肖建華最愛到ifc的平台散步、睇書兼曬太陽,助手則拖著一個裝有摺櫈的行李箱,跟在後面。 肖:騙你就是狗! 十一月底,記者首次上前邀請肖建華做訪問。尚未埋身,本來走在一旁如路人的女保鏢,已如臨大敵,急步走近,拉著記者,並遮著鏡頭,肖建華乘亂急步離去。當日,其助理謝小姐致電記者,指肖建華要出外公幹,樂意作書面專訪。至上星期,肖建華如常在ifc四樓平台,邊散步邊看著書本《半截墓碑下的往事——高崗在北京》(按:此書講述建國初期國家副主席高崗,自殺前後的詳細經歷,及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的表現),記者上前問候,肖建華反應淡定,更輕鬆地搭著記者膊頭,表示願意接受採訪:「交個好朋友。」聲音沙啞的他指患有咽喉炎多年,來港目的之一是看醫生,並以喉嚨不適為由,婉拒即時做訪問,但卻愈談愈起勁:「公司的事我不管了,我只是個顧問,為投資給建議。我會看年報分析,有大原則,基礎、能源及高科技等行業都比較好。」一直面帶笑容的肖建華,堅持另約時間做訪問,多次重複:「I promise。如果騙你,我是小狗!」但要他留下聯絡方法,即笑謂:「我不接電話,不會用電腦。」但記者指經常看到他講電話,肖即轉移話題:「你人蠻好,以後來我們這邊工作吧,幫我們應付傳媒。」說完便以見客為由,急急撇甩記者。 太子黨密友揮軍港台 不過,從肖建華給予本刊的書面訪問,已可看出他對股市的睇法及過往經歷。原潛居內地的肖建華,不但將旗下被稱「明天系」的集團大本營,搬至香港,近年亦不斷將足爪伸向海外,但礙於「大名」,每每見光死,在國際金融界已成功響朵。最為港人熟悉的,莫過於平保事件。一二年底,泰國首富謝國民斥資九十四億美元,向滙豐收購平安保險股份。不久,即有消息踢爆肖建華是謝的幕後水喉。肖的名字一曝光,原本肯為謝氏融資的國開行,即時叫停貸款。為此,作風低調的肖建華一反常態,透過律師行在香港發聲明,否認參與收購。如此慎重,只因平保一直被指與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家族關係密切,政治因素令肖建華步步為營。重提此事,他承認認識謝國民,並指要以和為貴,避談詳情:「我們對那些批評指責過我們的人士都抱善意的理解。」事實上。肖建華的名字,最早出現,是○九年轟動一時的台灣南山人壽收購案。○九年,由香港人吳榮輝創立的博智金融,聯同上市公司中策(235),收購南山人壽。本地大孖沙鄭裕彤、劉鑾雄(大劉)及中渝置地(1224)主席張松橋等,均紛紛買入中策的可換股債券以示支持。前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馬時亨、前恆生大班柯清輝,分別出任中策主席及行政總裁。收購審批期間,台灣媒體率先爆出肖建華是交易的幕後金主,更指他與前國家副主席曾慶紅之子曾偉交情深厚。最終,因台灣金管會反對收購而告終。對此,肖建華表示認識吳榮輝,但與博智沒有任何關係。同時,他亦指早在○七年已認識曾偉,雙方是朋友,但強調:「近年少聯絡,我們真的沒有生意合作,真的沒有!曾偉是個很厚道的人。我們集團所有資金,沒有一分錢來源於中國領導人家族。」他指從未見過彤叔及大劉,與張松橋則是朋友,但亦沒生意來往。記者找到馬時亨,他表示聽過肖的「大名」,卻沒有接觸。「我有朋友識佢,但我唔識。」 金融巨鱷見光死 面對外界「莊家」或「金融巨鱷」的稱號,肖建華笑說:「太多人高估了我的能力,是媒體造成。」不過,早年金融界盛傳,肖建華因涉及貪腐案,要藏身香港的酒店,這一兩年已「解禁」。「佢早年喺內地嘅公司,大都以『明天』為牌頭,故被稱為『明天系』。佢早年投資銀行股份,以銀行錢買入自己資產,隨升值而發達,令好多內地人睇唔過眼。」一名圈中人指。自詡清白,但礙於他在內地的「盛名」,凡牽涉肖在內的海外交易,仍然是「見光死」。最新一單是一二年底,明天系的新華信託,與國家航空產業基金及P3 INVESTMENT合組財團,計劃以超過四十二億美元,收購美國AIG旗下飛機租賃公司ILFC的八成股權。雙方已簽署合約,而P3 INVESTMENT話事人正是與肖稔熟的吳榮輝。消息曝光後,不少本來欲提供資金的國企臨時縮沙,導致財團未能在限期內繳付金額,交易亦未獲中國監管機構審批,再次告吹。AIG後來將ILFC轉售至荷蘭公司AerCap。對此,肖建華再呼寃:「吳榮輝和AIG簽完後才來找我,我只是財務投資,是次要角色,不存在因我的背景而使國家資金縮了回去。」肖建華強調自己即使在國內業務上,他也只是財務投資及提供建議,基本上不參與運作。不過,他卻承認來港是為「投資」,而住在四季,正是為「方便工作」。 進擊香港股市 大刁頻撞板,但其實肖建華近年,已透過「明天系」持股兩成的內地保險公司生命人壽,大舉進軍香港股票市場。資料顯示,生命人壽於一二年注資一億元人民幣,在港設立富德資源控股。再開始密密以生命人壽名義掃貨,先後入股中煤能源、首鋼資源、佳兆業及必美宜等上市公司,更是首鋼資源第二大股東。計及其他港股,涉及的市值達八百多億,一舉一動都影響著大市及散戶的「荷包」。明天系在香港的操作與內地一樣,肖建華從不用自己名字持有任何公司或出任董事,大多由妻子周虹文及其他親信做代表。○○年,周虹文及明天系要員程東勝,曾擔任現市值四百一十億元的北控水務(前身為上華控股)主席及副主席,後分別於○三及○四年辭任。如今,公司的獨立非執董郭銳,正是明天系主腦明天控股的副總裁,他於一○年八至十一月曾任金川集團(2362)的非執董。追溯肖的蹤跡,他與妻子早於九六年,已在港成立公司,叫鴻章國際。二人當時分別報住北京中關村及北大校園,公司地址在金鐘統一中心;○○年又成立天地互動,做多媒體技術,位於九龍灣工廈,與周虹文及其姐周麗文成立的另一公司萬媒國際,登記同一地址。不過,三間公司已先後於○一至○三年註銷。現時公司註冊處有多名叫肖建華但持不同護照號碼的登記,寫字樓地址都是商務中心,正好吻合肖建華保持低調神秘的身份。 內地第一莊家 比起在內地金融界的大茶飯,以「明天集團戰略委員會主席」自居的肖建華,在香港的投資只是小試牛刀。根據公司網站,明天控股成立於九九年,是國內最早從事股權投資的公司之一,總部設於北京,在上海、內蒙及廣東等十幾個區域都有分支機構,投資橫跨金融、實業、地產及能源等多個範疇。現時,明天系掌控內地九間上市公司,控股或參股超過三十家金融機構,包括:華夏銀行、包商銀行、新時代信託、恆泰證券及天安人壽等,合計資產規模達六萬七千多億人民幣。一三年的胡潤投資富豪榜,肖建華夫婦以一百二十億人民幣身家,名列第七位。二人行事極之低調,肖更被稱為「神秘莊家」,一名認識肖的人說:「他雖然低調,但私底下很健談,對很多事都有自己見解。」肖建華旗下的影子公司亦不時改名及轉換地址,內地傳媒只能以明天系的團員名單,確認有哪一間上市公司由他操控。 訪問時,肖建華多次把股神巴菲特掛在口邊,指是學習對方的價值投資模式。但是,在內地金融界,明天繫起家第一招便是炒作概念,先為旗下的上市公司打造高科技概念,再掛上北大名銜,推高股價。另外就是將上市公司的資產「即入」子公司,再以低價轉售至明天系的影子公司。影子公司獲得資產後,再入股不同金融機構。有圈中人分析:「佢控制住銀行、保險等公司,就係吼準呢啲公司嘅豐厚資產或現金,再行投資或入股其他公司,令資產愈滾愈大。」有上海證券行老總亦認同,肖建華過去一直致力收購小型金融公司,包括證券行、保險公司等,「他在打造一個金融平台,雖然旗下企業的競爭力一般,但只要不虧錢就行了。只要掌控不同的金融牌照,就變相掌握低成本的資金來源,金融行業的槓桿效用很大。」他解釋。近年,明天系轉攻內地最熱門的信託市場,被指誇大旗下公司估值,再用其股權作抵押,發行信託產品吸水。有部分獲融資的公司被踢爆沒有實務,只是空殼,借款額遠超資產,隨時爆煲。但是肖卻堅稱:「不會存在償付問題。」 北大天才棄政從商 在訪問中,肖建華聲稱自己是白手興家。祖籍山東肥城市的他,父親肖富銀只是普通教師。肖建華自小聰明過人,十五歲便跳級入讀北京大學法律系,八九年,更成為學生會主席,並在校內結識比他大一年、就讀信息管理系的妻子周虹文。同年,北京發生震驚中外的六四事件。記者一提起,肖即斬釘截鐵道:「我沒有參加過,學生會主席是沒有參加的,那是高校自治聯合會。我是個喜歡讀書的人,不太參與政治。」記者聯絡當時的民運領袖王丹查問,他說:「我知道他曾經是北大學生會主席,但是不認識他,也沒什麼印象。」不過,肖建華卻喜愛研究馬列毛的著作。在四季ifc散步時,他便是看《高崗在北京》,但他卻搖搖頭說:「這本書不好,太假。」九○年畢業後,他留校任職北大黨委學生工作部。九五年決定下海從商,在北京著名電子村中關村做HP及IBM代理,賺得第一桶金。之後,肖建華便在北京及妻子娘家內蒙古包頭成立多間公司,買入多間城商銀行的法人股,開始涉足資本市場。隨著銀行陸續上市,肖建華身家爆增。盛傳與太子黨稔熟的他,曾誇口:「每個人都有價碼,北京每個太子黨都有價碼。」又指:「在大陸沒有我搞不定的事。」至○八年,傳言他因涉及中證監王益貪污案,而避走各地至加拿大、東南亞及香港等地。肖建華最後選定香港為大本營,以其作風,相信大茶飯陸續有來。 三招吸水 1. 炒概念為旗下的上市公司打造高科技概念,再掛上北大名銜,推高股價。 2. 左手交右手將上市公司的資產「即入」子公司,再以低價轉賣至明天系旗下的影子公司。影子公司獲得資產後,再入股不同金融機構。 3. 高危信託先誇大公司估值,再以股權作抵押,發行信託產品吸水;而發行商及借款人同時亦是明天系的公司。部分要求融資的公司根本沒有實務,只是空殼,但借款額遠超借款人的資產,隨時爆煲。 四季﹕內地富豪避風塘 ○五年開幕的中環四季酒店,一直深受內地富豪歡迎,更視之為高級「避風塘」。股市炒家兼專欄作家周顯,早前在專欄文章「中國首號通緝犯」中提到,中環一間高級酒店,住了很多著草的內地官員、大款。周顯透露:「嗰個犯人姓吳,係福建人。大陸人總係鍾意去四季聚腳,佢哋覺得嗰度最高級;不過佢哋唔係住四季酒店,而係四季匯。」四季匯位於四季酒店旁,是服務式住宅,由新鴻基、恆基及四季集團聯合經營,有五百一十九間房,有開放式及一房至三房的單位,月租由四萬七至近廿萬不等,租約由一個月起,連續租住七個月以上會有額外優惠。至於四季酒店,日租客房約五千至七千元,套房則由九千八百元起跳,至兩萬八千元。如肖建華住在四季匯,十間房,每月最低消費,亦要近五十萬。 |
二○○六年六月,台灣特斯拉第一次成立,四年後,公司解散。 十年後,二○一六年,台灣特斯拉再次正式成立。這一次,特斯拉是否會給台灣帶來新的機會? 現在,台灣特斯拉的籌備處就在台北的君悅飯店裡,熟悉特斯拉運作的供應商透露,「特斯拉現在還沒有辦公室」。特斯拉在台灣的籌備從去年底就開始運作,目前的運作方式,是由香港派來的代表,密集面試人員,大舉招聘行銷、維修人員,「很快這家公司就要開始了」。 目前特斯拉正透過國際商用不動產仲介,尋找適合的營業據點,鎖定兼具展示中心和辦公空間的物件。 最大障礙是《電業法》 十年前,特斯拉設台灣分公司扮演設計製造中心角色,把美國設計出的概念車,變成成本合理的量產車,拉動台灣電動車供應鏈的崛起;十年後,特斯拉重回台灣,卻可能隨即在中國設立組裝廠,台灣目前是以市場行銷為主,大舉招聘和車輛維修、行銷有關的人才,以及汽車維修供應商,任務已然不同。 這一次,特斯拉最想做的,是在台灣設置充電站,特斯拉團隊已拜訪過相關部會。供應商透露,特斯拉充電站最大的障礙是《電業法》,因為特斯拉經營核心之一,是特斯拉的超級充電站,二十分鐘就能讓電動車充滿五成電力;但台灣《電業法》限制一般公司不能賣電,因此,特斯拉就沒辦法設太陽能充電站,賣電給特斯拉車主,特斯拉必須解決這個問題。目前經濟部和台北市政府都希望特斯拉來台投資,並提供稅務、法規和進口作業上的協助,也許未來能在台灣看到超級充電站。 除此之外,台灣特斯拉有可能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嗎?目前,台灣特斯拉最高階主管,是掛亞洲區經理的Regional Manager,「如果要掛到總經理,必須負更大的責任。」一位產業人士觀察,像是協助台灣供應鏈運作,但會不會成真,「這部分還在討論」。 歷經十年之後,特斯拉再次設立台灣分公司,重新牽起情緣,是淺是深,答案很快揭曉。 撰文 / 林宏達 |
台灣各大學的育成中心,早期以輔導中小企業為主,現在創業風氣盛,他們則轉型為鼓勵新創的校園基地。 淡江大學近五年來輔導的廠商,超過一半為新創企業;雲林科技大學這兩年來,一口氣成立了十二家新創企業……。當新創成為台灣創業顯學,國內一三○多所育成中心,也競相轉型,成為鼓勵新創的校園基地。 「早期台灣創業沒那麼火紅,育成中心以輔導中小企業轉型為主。近五年,中央和地方開始談校園創業,把教師、學生、校友拉進來,成為育成中心服務的重要對象。」中國文化大學創新育成中心執行長李世聰指出,當校方開始提供土壤,學生就會撒下一顆一顆的新創種子,其中能破土抽芽長大的,就可能成為新企業。 許多校方的育成中心是先行者,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從學生創業精神培育著手、中原大學從國際面向進攻、雲林科技大學主任張傳育直接「下海」創業,以身作則將創業精神傳承後輩,都可以算是鼓勵學生新創的典範。 高雄第一科大》讓學生當主角 艱澀論文變賺錢商品「許多學校的育成中心,都以老師研發成果作為育成對象。但是臉書等許多國際知名創新企業,卻都來自學生的創意發想!」副校長許孟祥一開口就點出高雄第一科技大學(以下簡稱第一科大)想做的,和傳統學校不一樣,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 二○一○年上任的校長陳振遠,為校方的育成特色定調,他說,「我們要找出自己的特色,因此轉型為全國第一所『創業型大學』,成為首要發展目標。」首創「創業課程」 發掘好點子「我們走過冤枉路,一開始想創業,只聚焦以教授為核心的創業模式!」許孟祥解釋,第一科大一開始將創業的焦點放在鼓勵教授將研發成果轉為企業商品,以為如此可觸發源源不絕的創業動能,再由教授帶著學生創業。「盤點後發現,老師其實更想做研究、教學,並沒有太多創業欲望。我們回頭研究全世界的創新創業,才發現動能其實來自學生。」校方先舉辦「創業星光幫」,幫助學生將創意變成創業,透過比賽,提供獎金,讓學生落實創意的可能。 也為了「把蛋孵化、壯大」,第一科大為師生打造完整的創業生態。許孟祥表示,校方參考國外如哈佛、史丹佛等校,規畫出兩階段創業育成,先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實踐創意,再投入創業。 校方鼓勵學生「只要願意去想解決生活問題的方法,人人都可以是創客。讓學生from Zero to Maker(從零到創客)。」許孟祥說。去年,第一科大更取經美國知名創業管理學院巴布森商學院(Babson College)首創的「創業課程」,將「創意與創新」列為全校必修課程。 大一開始,這堂課就採混班修課,每班六十人分二十組,來自不同科系的學生一同腦力激盪,找出現實生活中需要被解決的問題,從中發掘創業點子。 「經過一學期淘汰,一班只要留下來三個創意點子,二十班下來就等於孵了六十顆蛋!」許孟祥分析,如果運氣好的話,參考巴布森商學院創業成功率達七%,第一科大一學期課程,有機會培養出四家新創企業。 接著是「from Maker to Makert:讓創意變成創新產品!」配合星光幫比賽機制,輔導學生務實思考商業經營所須面對的問題。 第一科大的育成中心,便是學生創客的「創夢工場」。機械與自動化工程系碩士生葉獻棠組團「KD Tech」,從一篇論文出發,在指導助理教授姚武松的鼓勵下,把論文點子轉成創意產品,進而參加學校的「創業星光幫」脫穎而出。 從創意到創業 學校全力支援今年下半年,葉獻棠的「肯尼拓驅動科技公司」即將誕生,他的軍事用平台空拍器,已被業界預購五台,一台價值達三十萬元。當初若不是姚武松一句話:「畢業不要只帶論文走,研究丟一邊。」葉獻棠不可能踏出第一步,加上創夢工場、校方輔導課程,對他實踐創業,都提供了養分。 「輔導課程讓我們知道客群是誰、團隊核心價值在哪、通路及收益來源……,多位育成中心的專案經理也熱心指導我們規畫財務、建立損益表……。」葉獻棠細數團隊在創業星光幫的所學。學校悉心指導下,團隊目前已經打入科技部舉辦的「創新創業激勵平台計畫FITI」五強,前後累計已拿下二六八萬元創業獎金,也獲得第一科大天使基金投資三三○萬元。 「我們今天談創業就要談生態系統,好的生態系統才會自己茁壯。」許孟祥認為,第一科大創業生態「一條龍」化,將育成中心的角色往前延伸,不但教學生如何將創意孵成「企業」,還往前教學生如何「生出好點子」。 中原大學》 建立16國人脈網 帶潛力新秀走出台灣誰說大學扶植學生新創事業,只能把眼光放在台灣?中原大學就把育成的基地擴展海外,成為少數具有國際市場能力的育成中心。 能夠打國際盃,主因在於中原育成的財務獨立性。從一九九七年成立,中原的育成中心就被校方要求財務必須「自給自足」;少了學校編預算支援,中原育成只能自己找財源。幾年下來,透過產學合作、輔導廠商等收入,奠定獨立的營運空間。產學營運總中心副執行長王世明說:「一般補助預算對出差餐旅費都有規範,但我們有自己的營運基金,不會被綁手綁腳。」「我們輔導的許多廠商想要走上國際市場,他們說,需要與國際連結。」中原大學輔導的企業以科技業、生技業為主,十年前這些廠商都想到中國、東南亞找市場、蓋廠、建立供應鏈,特別是當時東協即將成形,大家都在思考如何提前布局。 用台灣技術優勢 找到長期夥伴越南則是王世明啟動海外育成的第一個試驗點。當時輔導的廠商艾格瑪在泰國、馬來西亞都有代理廠商,想要去越南布局;而當地一流大學越南河內百科大學的教授正想創業,來拜訪熟悉精密機械技術的王世明。一個有技術、一個需要技術,「正好相配」,經他媒介,雙方一拍即合,促成第一次的海外生意。 這一次的媒合成功,王世明因此進一步接觸越南河內百科大學校長,了解越南當時對技術移轉需求。他接著帶領包括艾格瑪及國內其他廠商如印刷電路板廠商、食品企業等拜會學校,展現台灣廠商技術實力,促成越南河內百科大學與中原共同成立育成中心。「我要的是長期合作夥伴,我需要在當地找個育成中心合作,而不只是個人合作。」王世明說,百科是越南河內一流大學,重要官員多從該校畢業,如果能在當地成立育成中心,未來將能提供台商當地政府資源。 「越南是第一個案例,從零到有很難,但若成功,要再建第二家共同育成中心就很容易了!」王世明相當自豪的合作案例其實在印尼。 二○○八年國際市場對於生質能源需求升溫,原本從事半導體設備的廠商福信看見機會,找上中原大學育成中心輔導轉型。早期台灣做生質能源原料不外乎廚餘、甘蔗,但廚餘不好收集,甘蔗、玉米又是經濟糧食,都不是最好的選項。「我們的化工系教授正在研究用痲瘋樹(又稱桐油樹,果實含油率高,可作為生物柴油原料)果實做生質能源,就介紹給他!」王世明成功引介,促成這場姻緣。 但是如此就必須解決原料的問題。由於痲瘋樹主要生產在土地貧瘠的印尼,王世明透過印尼農漁業合作社顧問鍾財王的介紹,找到當地擁有六千萬會員的農漁業合作社,一舉解決原料問題,找到合適的設廠地點、人力。 王世明花了一年時間讓福信落地生根,也讓印尼農漁業合作社看見台商實力,雙方決定仿照越南河內百科大學與中原成立共同育成中心。王世明尋找海外夥伴有個小撇步,他透露,漁業、農業是印尼的主要產業,因此直接與印尼農漁業合作社合作,當地大學找上門談成立共同育成中心,就被他婉拒。 國外人脈 也成為國內新創養分這段佳話其實未完,因為痲瘋樹果實榨完油之後的殘渣,還能做成裝潢用的環保膠,育成中心再將校內師生創業的「中原生資」引介到印尼,建起台商產業聚落。王世明表示:「福信對我們非常滿意,還將當地設的新公司一七%股權捐贈給中原。」十年下來,王世明把一批又一批的中小企業送出海外四處征討,他們落地生根的背後,也為中原大學編織出綿密的海外人脈網絡。 當校園新創開始如雨後春筍般萌芽時,過去累積的資源,順勢成為中原扶植育成獨特的養分。如今在海外十六國已有當地合作夥伴,在越南、印尼、上海、泰國等地共有七家共同育成中心,輔導至少四十家企業打開海外市場。 十年累計的海外資源脈絡,也成為新創企業出國跳板,由校內學生陳振豪創業的「人育語言」,計畫前往競爭者較少的菲律賓市場做線上英語教學,中原育成中心就藉由當地菲律賓姊妹校瑪布阿科技學院協助,為學生找到當地上千位語言教師。人育語言目前也發展做日語教學,與日本最大線上學習機構QQ English合作。 中原大學的國際育成成績斐然,甚至整套輸出,泰國教育部派出三批人來中原受訓學習,印尼工業部育成中心也派官員來上一禮拜的課程。「育成中心就像經營一家公司,要了解客戶的需求,及如何滿足需求,而我們因為能自給自足,才能比別人早開始做國際育成。」雲林科大》 教授「示範教學」 做出價值三千萬App 「你創過業嗎?」五年前接下雲林科技大學產學與智財育成營運中心主任一職,張傳育輔導無數新創企業,學生的一個疑問卻讓他啞口。「我當育成中心主任,講了一口好創業,但是當學生問我創業過嗎?我卻無言以對。」張傳育決定親自下海創業,樹立創業榜樣。 「嬰語翻譯機」App,就是張傳育向學生證明「像我這樣創業,你也可以成功」的產物。 錄下十秒鐘的嬰兒哭聲,「嬰語翻譯機」App就能馬上告知手忙腳亂的新手爸媽,寶貝是因為肚子餓而哭、疼痛而哭,還是因為尿布溼而哭,而且正確辨識率最高達九二%。這款App去年五月中一上架,一年內就被下載超過一萬兩千次,吸引奧地利、荷蘭等資訊公司要談技術合作,甚至有人出資一百萬美元(約新台幣三千二百萬元)想買下他的技術。 當張傳育決定跳下來「示範」,他就不斷思考,該從哪裡著手。 一出手 就拿下國際發明獎三年前,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小兒科醫師陳思達問:「有沒有可能運用電腦來判讀嬰兒哭聲,給父母親建議?」當時擔任資訊工程系特聘教授兼研發長的他,原本就擅長數位訊號管理、醫學影像處理等,他開始著手研究,一出手,就拿下當年度台北國際發明展銅牌。 國內科技大學向來熱中參加國內外發明展,亦獲獎無數,但是將得獎技術變成商品的成績卻寥寥無幾。張傳育得獎的隔年,雲林科技大學推出「師生創新圓夢計畫」,鼓勵師生化研究成果為創業計畫。他心想,「何不利用學校提供的育成機會呢?」張傳育拿著「嬰語翻譯機」參加校內第一屆師生創新圓夢計畫,從六十餘件作品中脫穎而出,拿到校內補助、參與創業培訓課程的資格。他開始親身參加長達半年的創業訓練,從創新創業工作坊、拜訪企業、撰寫營業計畫書……,也接受校方請來的業師檢討。回憶當時兩天一夜的創業夢想營,他說「我對市場定位模糊、產品操作流程過於複雜、該不該收費也不知道,都是業師給我建議,雖然不是很給情面,卻很受用!」「就像自己輔導的團隊一樣,新創企業缺的不是空間,而是資金。」張傳育買設備、找人幫忙設計App介面、還得花五十萬元向校方買下自己研發的技術……,樣樣要錢。 「找資源」是育成中心存在的重要功能,熟悉國內各類補助新創計畫的張傳育,一四年便帶著計畫參加科技部舉辦的「創新創業激勵平台計畫FITI」,從兩百件計畫中突破重圍,打進前十強,獲得累計獎金九十三萬元。這筆獎金成為張傳育的創業基金,比賽結束,資本額一百萬元的公司宜默瑞正式誕生。 拒收購 要當學生創業典範「育成的角色就是把蛋孵出來,幫新創找資源、找通路、爭取曝光機會!」為了成為育成中心的成功範本,張傳育認真地走一遍自己為校內師生創業畫下的創業路徑,摸索體驗崎嶇的新創路途。 其中,積極參與國內外競賽,是許多新創公司常走的路,張傳育也不例外,他帶著數名研究生到香港打擂台,一舉摘下香港設計及創新科技金獎及特別獎雙獎,新公司一出場就獲得海外曝光機會。「去年五月App剛上線,原本只有台灣版本,去年年底路透報導以後,很多人寫信要求下載,我們趕工出國際版本,今年五月已累計一萬兩千人次下載了!」下載「嬰語翻譯機App」,消費者付新台幣九十元,宜默瑞只能收到三分之二,換算下來,收入不過七十二萬元左右,還不及公司的資本額。不過,由於父母可透過嬰語翻譯機解讀嬰兒哭聲,哭聲的錄音檔會同步上傳雲端,宜默瑞所累積的五十萬筆龐大資料才是最大價值。張傳育透露,有人曾出資一百萬美元想買走他的技術,但自己不捨放棄心血。 儘管下載收入並不豐裕,張傳育仍積極找出路,目前正在與輔大進駐的青創企業海資談合作,透過嬰語翻譯機分析哭聲,播放能夠安撫嬰兒特定情緒的聲音。 另一方面,宜默瑞也已經與國內連鎖月子中心談合作。 「當育成中心主任前,我從來沒想過要創業!」創業彷彿是張傳育對學生的承諾,「以前輔導學生創業覺得很輕鬆,自己創業才知道辛苦。創業後大家都在看,我們一定要做很好,才能成為學生榜樣!」 |
2月22日,中國保監會主席項俊波在出席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上指出,要把防控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重點圍繞公司治理、保險產品和資金運用三個關鍵領域,下決心處置潛在風險點。
項俊波指出,對個別渾水摸魚、火中取栗且不收斂、不收手的機構,依法依規采取頂格處罰,堅決采取停止新業務、處罰高管人員直至吊銷牌照等監管措施,絕不能把保險辦成富豪俱樂部,更不容許保險被金融大鱷所借道和藏身。
堅決守住風險底線
項俊波在發言中指出,將全面嚴格依法監管。2016年保監會正式實施了償二代,在監管技術上實現了從規模導向到風險導向、從重大風險廣覆蓋向全覆蓋、從靜態監管向動態監管的轉變,增強了保險監管的系統性和科學性,提高了我國保險監管的國際話語權。重拳出擊,在全行業深入開展“兩個加強、兩個遏制”回頭看、保護保險消費者權益的“亮劍”行動,萬能險業務專項檢查等監管舉措。
他介紹稱,保監會在全系統部署各類現場檢查2800余次,對612家次機構、820人次的個人進行了行政處罰,共計對保險機構罰款7836萬元、對相關責任人罰款1754萬元。針對個別機構激進發展和激進投資等風險點,依法依規果斷處置,有力打擊了違規行為,有效堵塞了監管漏洞,規範了市場行為。
他並且表示,要堅決守住風險底線。2016年末保險公司整體償付能力充足率達到247%,遠高於100%的警戒線,行業沒有出現大的風險事件。2016年末保險保障基金余額達到942億元,防控和化解風險的能力明顯增強。針對可能出現的風險苗頭和風險累積,從完善制度、風險排查、壓力測試等方面加強監管,堅持抓早控小,堅決把風險消滅在萌芽狀態。
同時,保險業全面深化改革成效顯著。2016年,全國保費收入達到3.1萬億元,同比增長27.5%,有望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2位。保險業為全社會提供風險保障2373萬億元,賠付1.05萬億元,在助力實體經濟發展、脫貧攻堅戰略、保障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到2016年末,保險資金運用余額13.39萬億元,其中:通過基礎設施投資計劃、未上市股權、信托等方式服務實體經濟和國家戰略超過4萬億元;債券4.3萬億元,證券投資基金和股票1.78萬億元,為資本市場的穩定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重點圍繞三方面下決心處置潛在風險點
對於下一步保險業監管思路和重點工作,項俊波表示,堅持“保險業姓保、保監會姓監”,從嚴從實加強監管,深化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防控風險、服務大局、改革發展三大戰略。
項俊波強調,更好地貫徹落實“穩中求進”為總基調。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穩中求進的總要求,繼續深化市場體系、條款費率、資金運用等重點領域市場化改革,推動行業平穩發展、規範發展、沿著正確方向發展。對恪守正確理念、長期經營穩健的公司,重點在“進”,鼓勵和支持其加大創新力度,運用新業態、新技術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對成立時間短、處於成長階段的公司,重點在“穩”,註重引導其遵循行業發展規律,步入科學發展的正軌;對激進發展、盲目擴張以及挑戰監管底線的極個別公司,重點在“嚴”,保持高壓態勢,堅決控制其無序擴張、激進投資,消除風險隱患。
“把防控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重點圍繞公司治理、保險產品和資金運用三個關鍵領域,下決心處置潛在風險點。”他稱。
對個別渾水摸魚、火中取栗且不收斂、不收手的機構,項俊波指出,要依法依規采取頂格處罰,堅決采取停止新業務、處罰高管人員直至吊銷牌照等監管措施,絕不能把保險辦成富豪俱樂部,更不容許保險被金融大鱷所借道和藏身。
項俊波還強調要推動保險業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一方面,更好地發揮風險保障的核心功能,推動保險業服務脫貧攻堅戰略,全力做好大病扶貧、農險扶貧、產業扶貧;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支持“三去一降一補”,加快科技與保險結合創新試點;服務國家和社會治理體系建設,加快重點領域責任保險發展,推動商業保險積極參與多層次養老和醫療保障體系建設。另一方面,更好地發揮保險資金的長期投資優勢,引導保險資金堅持價值投資、長期投資、穩健投資原則,不斷加大對實體經濟和國家重大戰略的資金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