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做雞不做鷹 蔡東豪

2008-09-04  NExtMagazine


在 內地報章讀到一篇關於TCL的文章,內容是總結四年前TCL決定「走出去」的經驗︰「TCL為跨國併購付出了高昂的成本,然而更為重要的,是它為中國企業 的國際化提供了經典的範本。儘管教訓是慘痛的,但整個中國企業群體卻因此而成熟了許多。有些時候鷹飛得比雞低,但是雞永遠不可能有鷹飛得高。」 內地和香港之間有否存在文化差異,以上一段文字便是例證,我們還是看數據。TCL於○四年與法國電視機製造商湯姆遜()合併,香港上市的 TCL在○二至○四年的盈利總和是15億港元,○五至○七年虧損總和是34億港元;「一來一回」差不多是50億港元。

我在工作上認識TCL前線的內地和香港員工,他們盡心盡力,一毫幾分據理力爭,但高層一個錯誤決定,令公司陷入困境。我想員工都希望跟管理層說出這番心底話︰「走出去」這經驗對國家、對民族無疑是寶貴,但可否由其他公司去做,讓別人做鷹吧。

剛 結束的北京奧運會,被譽為最成功的奧運會,加上中國運動員成績彪炳,全國上下仍然情緒高漲,滿腦子是「中國人抬起頭」、「人家能我們也能」的民族情緒,內 地企業也受感染,我預計新一浪「走出去」即將揭幕。下一個「走出去」代表可能是白色家電製造商海爾。通用電氣(GE)有意出售家電業務,據傳媒報導,準買 家之一是海爾。

不用分析收購細節,我已可以下結論 ─ 海爾不應該買GE的家電業務,原因是賣家的身分。有些人我們永遠不要跟他們對立,永遠要跟他們坐在桌上同一方,因為這些人太叻;這些人例如李嘉誠和畢菲 特。李嘉誠旗下公司分拆上市,畢菲特出售資產,你千萬不要去接貨,一定要做他們直接持有股份的公司股東。這些叻人對市場走勢、資產定價、交易時機的掌握無 可匹敵,我們不信數據也要信命運;我認為通用電氣屬於李嘉誠和畢菲特的級數。

過去幾個月,通用電氣出售資產表現出來的功架令人驚嘆。通用電 氣近期業績欠佳,股價節節下挫,管理層承受很大壓力,他們提出的應變方案之一,是出售非核心業務,而家電業務連年錄得虧損,是重點待售的資產。通用電氣一 方面向投資者解釋,很快便可卸掉家電業務這包袱,一方面要為家電業務塗脂抹粉,向準買家擠眉弄眼,這是一件不可能平衡的工作。據傳媒報導,多位準買家正在 角逐通用電氣的包袱,不到你不服。

跨國併購死亡率高,跟內地企業管理不濟無關,即使是美國和歐洲頂級企業也落得一敗塗地。 好像法美電訊集團Alcatel-Lucent 合併後兩年業績無起色,最近宣布辭退主席和行政總裁;去年德美汽車集團Daimler-Chrysler宣布拆檔,出售Chrysler予私募基金。當兩 間大型企業併在一起,即使雙方的背景和業務相同,經營和管理上仍是難關重重,何況根本不可能有兩間相同的企業。跨國即代表跨文化,企管人面對的,除了是執 行併購細節,也要整合員工文化和經營風格的差異,是難上加難。這種難度跟民族國籍無關係,是一個客觀、根本性的問題。

再看海爾「走出去」的 原因,據報導,是海爾看中GE家電在美國的銷售網絡。GE家電沒有自設生產線,全部產品由外判廠商生產,內地稱「貼牌」,理論上協同效應欠奉。海爾多年來 努力打進美國市場,除了在低端市場略佔份額,至今無甚成績。海爾管理層的如意算盤,是買下GE家電的網絡,一舉打進美國主流市場。

GE家電本身是沒落的品牌,再轉由內地企業去擁有,競爭對手必定落井下石,GE家電在美國的市場將面對愈來愈嚴峻困境。銷售網絡是隨時消失的無形資產,欠缺具競爭力的產品,單靠銷售渠道是不能創佳績。海爾必須弄清楚,究竟是在買什麼東西。

一間盈利能力不高(甚至欠奉),不擁有實質資產,只靠「GE」兩個英文字母的公司,可叫價幾十億美元(據聞售價不會低於50億美元),通用電氣是高手中的高手。

順帶一提,累至TCL陷入深淵的湯姆遜電視機業務,是湯姆遜於1980年收購回來,賣家是誰?通用電氣。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港交所上市委員會副主席。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1

陳百祥冇錯 蔡東豪

2008-09-11  NextMagazine


北 京奧運讓我們留下不少回憶,我對無綫奧運主持陳百祥的一句說話感受特別深刻。有網民批評陳百祥評述奧運不夠專業,陳百祥的回應是:「收視代表一切。」言下 之意是無綫播奧運的收視率逾八成,這收視率說明了優勝劣敗,專業與否不重要。陳百祥的形象是「認叻」,或許我不應對他的說話太執着,但我發覺只顧結果不理 過程的思維不局限於電視藝員的戲言,而是滲透着香港社會各階層。沒有多少人覺得陳百祥的一番說話有問題,無綫用不着去考慮未來以專業態度評述奧運;總之我 贏,即是我對。

21點賭枱上來了一位似是貪免費飲品的賭客,庄家牌面是5點,賭客17點要牌,來一張4點,結局21點勝出,其他賭客歡呼向他祝賀。其實,最開心的不是賭客,而是賭場,若所有賭客17點要牌,賭場發矣。

投 資是最重視過程和結果關係的行業之一。 我接觸過的金錢之王都視投資為專業,深明贏輸有序,重視過程尤勝於結果,因為他們知道長遠而言,嚴謹過程必定會做出優異成績。金錢之王「重過程,輕結果」 的思維,其實是一種紀律。以下的Matrix,讀者應放在當眼處,不時提醒自己過程和結果之間的關係。

四格之中,最值得討 論是「符碌」和「運滯」。「符碌」是披着羊皮的狐狸,這隻狐狸讓你一時得逞,得意忘形,最後把你吃掉。欠缺嚴謹思考過程,我們依靠的是靈感和迷信,例如 17點要牌的賭客認為自己料事如神,信自己多過或然率。短期的勝利蒙蔽「符碌者」的頭腦,他們不會去鑽研取勝之道,這樣注定他們必敗。

要求 一個人贏了之後,反問自己怎會贏,這樣做可能是苛求,但正因為要求高,所以世上大部分事情有高手和低手之分。金錢之王不論贏輸,都會不停檢討過程和結果之 間的關係;即是贏了之後也問問自己︰我贏是因為經過嚴謹的過程抑或是好運?假如是好運的話,金錢之王會不斷改進過程。讀者之中,有多少人在贏了之後去質疑 自己?

金錢之王充滿自信,他們看穿投資是一場無法百發百中的競賽,追求的不是一條必勝方程式,而是不停提升自己的贏面。他們努力把自己的情 感從短期成績抽離,不被「符碌」沖昏頭腦,不被「運滯」奪去信心,相信只要過程正確,投資競賽中必定獲得理想結果。在金錢之王的字典,「運氣」是「做好準 備」遇上「機會」,愈勤力愈準備妥當,人就愈好運。金錢之王視投資為一項紀律,長期而言,過程決定結果。

承認自己「符碌」 是踏上成功的開始,因為所謂思考過程,必定經過長時間千錘百煉,從實踐和不斷失敗中檢討,從中為自己度身訂做出來。Intellectually Honest是金錢之王的特徵,他們以誠實和誠懇的態度面對世界,不停挑戰自己,不會被短暫勝利而阻礙不停進步的動力。對於金錢之王,每一項經過嚴謹過程 的投資都是贏,因為他們必定從經驗中得到一些東西︰贏了固然可鞏固過程的根基,輸了可當作警惕,及改進過程的機會。

不幸的是,世界變得沒有 耐性,許多人沒法享有專注過程的機會,因為短暫的「運滯」,奪去自己和他人的信心。以基金管理行業為例,基金經理連續幾個月跑輸同業,客戶立即撤走資金, 公司管理層不悅,基金經理在管理層施加壓力之後,定下的過程拋諸腦後,一心一意要在短期扭轉投資表現,管它是盲炒或投資,總之要在最短時間之內收復失地。

或是一隊球隊,教練為球員定立操練計劃,按照球員的能力設計應戰戰略,球員從操練過程中建立自信,可是落場比賽初段成績未如理想。此時班主、球迷、傳媒七嘴八舌,教練抵受不住壓力,把定下的一套準備過程改來改去,最後兵敗如山倒。

今時今日,社會不容許「運滯」情況出現。陳百祥沒有說錯,無綫要贏的,是向廣告商交代實在的收視率,不是觀眾的虛浮口碑。陳百祥冇錯,錯就錯在幾十年不肯轉台,不肯向無綫說不的觀眾。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港交所上市委員會副主席。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7

故事太完美 蔡東豪

2008-09-18  NExtMagazine


看 到報章標題《思捷神話破碎》,我還以為思捷盈利急挫,或有大事發生。細看之下,剛宣布去年盈利達六十五億元,增長25%,連同特別股息,派息率高達八成, 所有數據都是歷史新高,可是思捷股價急跌至近年新低。藍籌股的思捷竟然一日暴跌二成,這是否「撈底」良機?「撈底」之前先要弄清楚「思捷神話」究竟是甚麼 一回事。

思捷1993年上市,當時盈利是八千萬元,在十五年間盈利暴增八十倍。從一間只經營Esprit亞洲業務的區域企業,思捷十多 年間四出收購,直至2002年擁有全球Esprit品牌使用權,成為環球性零售集團。一間香港公司在全球競賽中闖出名堂,在我眼中,成就超越賺錢更多的地 產富豪,思捷不愧是神話。

此外,思捷所以被稱為「神話」,是因為其股價長升長有。從2002年開始,創辦人邢李『火原』開始減持股份,並逐 步退出思捷管理層,在之後四年,邢李『火原』減持思捷,套現接近一百八十億元,並於2008年1月完全脫離董事局。大股東減持大都會被看作壞消息,但邢李 『火原』越減持,思捷股價卻不停升。「思捷神話」的真正主角是思捷的股價表現。

思捷擁有不少客觀優勢,它的全球性業務近年受惠環球經濟強勁增長,這特徵令它從藍籌股中脫穎而出,特別得到投資者青睞。思捷的主戰場歐洲近年經濟暢旺,歐元節節上升對思捷業績幫助不少。不過,我認為「思捷神話」的奧妙不在業績,而在管理層怎樣管理投資者的期望。

2002 年是「思捷神話」的分水嶺,思捷購入Esprit品牌在美國市場的使用權,完成一統Esprit這品牌,同年成為恒指成分股。這一年另一最重要的事件,是 邢李『火原』宣布逐步退出思捷管理層,他先辭任行政總裁,只任主席;繼而辭任主席,出任非執行董事,最後連非執行董事職位也辭去。這是香港上市公司不多見 的事先張揚繼承(Succession)事件,過程有秩有序,彷彿在跟所有有關人士有商有量後,一步一步去執行。

繼承過程最令投資者讚嘆, 是繼任人不是邢氏家族成員,而是專業管理人;思捷是香港甚至亞洲由家族管理過渡專業管理的罕有成功例子。整個繼承過程就在投資者眼前發生,管理層預先告訴 公眾,主席即將離去,而公司管理層亦準備就緒去接棒。最後主席真的離去,公司業務絲毫無損,公司跟投資者之間的信任就是這樣建立起來。

思 捷過去股價表現出色,盈利表現佳是一個原因,另一原因是投資者願意給予思捷一個較高市盈率。思捷能夠成為基金愛股,是因為管理層懂得怎玩基金遊戲。基金挑 選上市公司的其中重要條件,是透明度,而透明度可跟管理層質素之間畫上等號。管理層透明度是否高,不取決於年報內容是否詳盡,而是管理層對前景的掌握。

管 理層給予投資者的印象,應該是清楚公司身在何處,對市場方向、競爭環境、產品創新趨勢瞭如指掌,準確預測業績表現方向,然後逐步交出成績來。對於基金和分 析員而言,一間公司能夠「說得出」和「做得到」,就是透明度,就是管理質素。組成「思捷神話」的重要元素,是基金和分析員感覺到思捷管理層掌握到形勢,定 下清晰目標,之後真正執行得到。

有些業績不錯的公司,總是得不到基金垂青,就是因為管理層不願意或不懂得玩基金遊戲。管理 層對前景支吾以對,不肯公開目標,有時候突然間宣布一些公眾預計不到的消息,對基金和分析員來說,這是對前景欠缺掌握的表現。思捷過去的最大成就,是不停 事先張揚驕人業績,而又交得出來。

最近思捷股價暴跌,是因為現任主席高漢思忽然間對前景失去過往的信心,對未來業績甚至覺得悲觀。這宣布事 前無先兆,跟思捷過去作風不同,對於思捷的基金和分析員擁躉,宣布來得太突然和轉變太大。當分析員把盈利預測調低,加上市盈率因信心破碎而應聲下降,思捷 股價受兩面夾擊,暴跌變得有理。

高市盈率股份依賴高增長,當高增長的期望稍有差池,投資者失去信心,股價立即崩潰。年賺六十億的公司即使高增長不再,也不代表有危機,但破碎了的投資者信心不容易修補;完美故事始終有結束的一天,這一天我們見到了。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港交所上市委員會副主席。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4

愈跌愈貴 蔡東豪

2008-09-25  NExtMagazine


記得多年前讀過一篇名人訪問,他回憶在十年前的金融風暴輸掉身家,不過他強調自己看準風暴來臨,一早沽清手上股票,在風暴來臨時他分毫無損,並持現金伺機出擊,但最後因為「撈底」出事。

風 暴來臨懵然不知輸錢和「撈底」輸錢有沒有分別?我認為有,懵然不知者被風暴打得手忙腳亂,失去戰鬥意欲,不會在亂市中增持,可能會止蝕離場。「撈底者」以 為自己掌握形勢,抓準機會入市,愈跌愈撈,可能愈輸愈多。名人在金融風暴中的死因是墮入了「愈跌愈貴」的死亡漩渦。愈跌不是應該愈平?讀者沒有看錯,死因 是好像不合邏輯的「愈跌愈貴」。

直覺上,一件貨品售價下降,吸引力相對會上升,不過這個邏輯有一個假設︰貨品不變質。偏偏股票的「質地」不停在變,「愈跌愈貴」可以有理。

投 資者衡量股票平貴,最普遍採用的衡量工具是市盈率。市盈率是PE,P是Price(股價),E是Earnings(每股盈利)。市盈率計算方法是以股價 (分子)除以每股盈利(分母)。說到這裡,心水清的讀者可能已領悟到「愈跌愈貴」的奧妙;股價下跌,假如每股盈利不變,市盈率不錯會相應下跌,可是當每股 盈利也下跌,兼且下跌速度比股價下跌速度更急,市盈率有可能不跌反升。

標準普爾公司根據五百間美國上市公司過去四季業績來製定標普500指數,是具代表性的指數。標普500去年十月攀上高位,至今下跌約二成,同期標普500成分股份盈利卻下跌近四成,因此從十月至今,標普500市盈率從19倍升至24倍。

「愈跌愈貴」是投資者的死亡漩渦,股份價值在變壞,但投資者懵然不知,單單以下跌的股價作為衡量指標,誤以為股價跌至某水平便代表「抵」。一件貨品平貴是一個相對計算,當環境在變,以前的平貴標準可能完全不適用。

市 盈率幾高才算是貴?答案視乎多個因素,不過我可以提供一個數據供讀者參考︰過去一百三十年,美國股市平均市盈率是14倍。從任何環境看,現時24倍市盈率 都屬於偏高水平,因此美股現處熊市之說其來有因。但這隻美股熊兇惡程度似是有限,因為美股企業盈利大幅下降,主要環繞着金融這個行業,只是金融股在指數中 所佔比重不輕,而且金融股過去一年須大幅撇賬,拖低了整體美股企業盈利。金融股未來盈利雖不致會急升,但盈利基數經大幅調低後,下跌空間有限。現時美股前 景好壞,關鍵繫於借貸收緊會否波及金融以外的行業,假如企業盈利全面下滑,美股不容易走出「愈跌愈貴」漩渦。

相比美股,港股情況令人更擔心,因為恒指逾半盈利來自內地企業,我認為內地企業盈利存在大泡沫。內地企業盈利含頗高份額來自投資(炒股)的非經常性收入,這現象眾所周知。

內 地股市從去年年底急跌,理應會大幅拖低內地企業盈利,特別是「奉旨」炒股的金融股,可是08年已公布上半年盈利增幅不錯已放緩,但放緩速度比我預計中慢得 多,特別是金融股,大部分仍有不俗盈利。我認為金融股公司管理層在今年上半年的業績上拒絕「認輸」,選擇用不同手法粉飾業績,來一招「死頂」,寄望內地股 市下半年轉好,到時所有問題就能一併解決。下半年內地股市表現有目共睹,我預計08年全年企業盈利「頂無可頂」,將出現「崩堤」慘況,好戲將在09年初業 績公布季節上演。

我認為港股企業盈利前景比美股暗淡,因為港股的內地盈利佔總盈利的成分高。其實,談論港股我們應該分清楚依賴內地盈利 和依賴香港盈利的股份,前者前景不明朗,投資風險甚高,後者基本因素穩定,不少股份具投資價值。「金錢之王」陸東近日的言論指港股面對的是信心問題,而非 企業盈利下跌,因此「唔會衰得去邊」,他推介股份包括中銀香港、長實、新地、信置、太古、大新銀行、佐丹奴等。細看之下,陸東所指的「港」股,企業盈利全 來自香港業務為主,他對內地企業盈利看法又響又亮。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港交所上市委員會副主席。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4

在公路上 蔡東豪

2008-10-02  NExtMagazine


怎樣形容廠商正面對的經營困境?苦不堪言、慘絕人寰、衰到貼地,以上詞語全部適用,但都不及本刊早前一篇文章的標題傳神︰《廠商冚包散》。近日股市大上大落,投資者失去信心和方向,連財經演員也不願俾冧把,就等我來推介一間股價創新低的中型市值工業公司。

每 次離開位於河源的工廠,汽車在公路上奔馳的時候,不少時間腦裡是充滿着疑慮。回程經過惠州一間工廠,這工廠的外貌跟其他工廠相比,有一份與眾不同的感覺, 是整齊和實在,想像到這家企業講究紀律、實事求是。雖然每次只是數秒鐘驚鴻一瞥,但日積月累,好感就建立起來;我一直有留意擁有這家工廠的上市公司葉氏化 工。

葉氏成立於1971年,91年在香港上市。葉氏兩大核心業務,是生產溶劑(Solvents)和塗料(Coating)。溶劑是生產塗料的原材料,價格直接受石油價格影響。至於塗料,包括生產及銷售工業及家居油漆等,接近消費者,因此品牌至為重要。

葉 氏自上市後每年都錄得盈利,過去四年更有雙位數字增幅。07年營業額達46億元,盈利創2.8億元歷史新高。化工業的主要原材料是石油,近年油價急升,化 工業亦因此成為了工業股的重災區。葉氏在嚴峻大氣候中屢創佳績,相信跟垂直整合模式(Vertical Integration)的經營有關係。

垂 直整合模式對企業是否有利,企管界一直爭論着,未有統一結論。但從葉氏經驗看到,當原材料價格急升,垂直整合模式起了對沖作用,關鍵在於較接近終端市場的 業務,能否把所增加的成本全部或部分轉嫁予客戶。近年油價颷升,溶劑業務賺大錢,而塗料業務亦憑着例如紫荊花牌漆油為市場接受的品牌,成功把上升的成本轉 嫁客戶,這是葉氏在惡劣市場環境下創出佳績的主因。近期油價從高位回落,在較穩定原材料價格環境下,葉氏的盈利能力應可持續下去。

由 於九成產品是內銷,所以人民幣急升對葉氏的業績影響有限。現時在內地設廠的香港廠商面對內地勞工成本不斷上升,加上勞動法的規限,因此生產過程依賴工人的 程度影響企業盈利能力。葉氏工人數目約四千,能創出46億元營業額,單從數據看,相信生產運作相當自動化。若果是生產玩具、消費品等產品,要做到46億元 營業額的規模,工人數目必定逾萬人,在愈來愈艱難的勞動市場氣氛下,經營風險有幾大可想而知。

以上幾項基本因素反映葉氏是專注核心業務、作 風踏實、盈利能力不俗的工業股。可是工業股長期受投資者忽視,市場不乏市盈率低至4至5倍,股息高達8至10釐的工業股,單看估值葉氏算不上突出(市盈率 5倍,股息7%)。使我刮目相看,並視葉氏為學習對象,是管理層最近的的人事變動。我認為這變動把葉氏的前景提升到另一層次,「檔次」把一般工業股比下 去。

在香港,把「專業管理」和「工業」連在一起,是一個Oxymoron(矛盾形容法),兩者不應該並存。香港工業起飛是近三十年的事情, 有好的成績有賴內地經濟開放,香港廠商把生產線移到內地,享受低廉勞工成本。今日,生產工序可能已採用先進技術,但管理大都停留於「不信外人」的家族管理 思維。廠商的典型管理模式,對管理層的要求是「忠心」和「信得過」,至於現代管理則不大理會。

葉氏在今年4月宣布新管理層 架構,大股東兼創辦人葉志成和幾位老臣子的兄弟姊妹,一同退下管理前線,只留任董事會,負責制定政策和監控。不少家族企業曾經嘗試交棒予專業管理人,但最 後失敗收場,原因是專業管理人的表現達不到家族的要求,而要求可能是不合理。一間企業由一個家族管理幾十年,一下子交由「外人」打理,家族成員凡事看不順 眼,往往「忍不住手」,事事過問,最後形成兩個權力中心。發生爭拗的時候,「外人」黯然離去,這些情形並不罕見。

我對葉氏新管理層有信心,是因為新管理班子不是「外人」,他們加入葉氏逾十年,按部就班升到高層位置。這人事部署是有跡可尋,從而見到葉氏家族把公司專業化和年輕化的決心。

每次從工廠回港的時候,無論心情有多煩亂,見到葉氏的工廠,我都提醒自己︰工業有得做,專業管理行得通。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港交所上市委員會副主席。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6

我真的不知道 蔡東豪

2008-10-09  NExtMagazine


寫 了這專欄幾個月,我以為捕捉到寫週刊專欄的節奏,開始建立起自信,但原來我是太天真。寫報紙專欄很有快感,午夜交稿,幾小時後便看到成品。我相信我屬於 「聽話作者」,在星期六交稿,讓編輯有足夠時間做後期工作,新一期週刊在星期三出版。可是對於財經專欄作者來說,中間的五日時間像是無窮無盡的永恒。

週 刊專欄的讀者群已讀過報紙,他們當然希望從週刊得到不同資訊,這期望加上「五日永恒」是我這幾個月嘗試去掌握的節奏。當我稍有把握之時,金融海嘯把我打至 失魂落魄。這是我第一次執起筆,滿腦子主意在沸騰,但一個字也寫不出來,後來我甚至向編輯求教,問他作為一個讀者想看甚麼?他的答案也是不知道。可能這正 是問題所在︰我們都不知道現在發生什麼事?

我真的不知道,美國政府救市方案是龍還是蛇,究竟應否去救。置之死地而後生是否對所有人更公平? 要救的話,救誰?怎救?誰來決定救誰和怎救?全球銀行系統陷於停頓邊緣,銀行不管事情是否有問題,心態都是寧穩莫搏,跟交易對手之互信跌至冰點,對客戶的 信心也不好得太多,這是信心崩潰危機,假如政府不出手救市,後果難以想像。

我真的不知道,救市產生的道德風險禍害有幾深。 企業和個人對因風險判斷的失誤,而蒙受損失,政府就出手相救,那麼企業和個人日後還會克制冒險行為嗎?假如冒險的得失結果是,得屬於自己,失則由政府負 責,企業和個人必定愈賭愈勇,愈賭愈大。讓企業和個人自行承擔後果,由市場自行調節機制慢慢解決問題,不是更公平,更治標治本的方法嗎?可是,世界不是這 般簡單,任由市場自行調節的風險可能更大。現實是市場真的失衡,參與者信心盡失,政府是唯一可以爭取到公眾信任的單位,別無他選。政府面對着兩難苦況︰不 救的話,金融系統以至整體經濟將遭受重創;救的話,必定遭受道德風險的衝擊。在兩難中,若先救市穩定民心,確保制度活着,然後再談道德風險,這似是較穩妥 的做法。

我真的不知道,美國政府救市對美國將來的國際地位損害有多大。二戰後,美國政府用了逾六十年,或是身體力行作榜樣,或是出手干預, 向全球輸出自由和市場經濟模式,救市就等如「有口話人,冇口話自己」,救市行動將成為國際笑柄。對美國人來說更慘痛的,莫過於連他們都不大相信救市的必要 性。明知故犯者輸錢後,要由無辜者分擔,這不是美國精神。當制度陷於破產邊緣,或者不是去談論精神的時候。

我真的不知道, 金融海嘯的最基本成因是什麼。專家和學者近日爭相發表分析,有說成因是次按,有說是金融體系借貸過多,有說是金融衍生工具失控。我上星期剛巧在美國,在公 路上看到一間車行的戶外廣告︰「No Income. No Credit. OK」。寥寥幾字可能道出了這次金融海嘯的最基本成因︰我們集體低估了投資的潛在風險。

我真的不知道,投資者對分散投資會否完全失去信心。 不少人跟我訴苦「買乜輸乜」。最需要分散投資發揮作用的時候,它偏偏失靈。金融海嘯來到,大家才發現全球的金融市場是緊緊連結一起,本土和海外的股票、債 券、商品、地產竟可以全線下跌。從金融海嘯體會到把雞蛋放在一個籃或多個籃中原來分別不大。我不懂得解釋這怪象,只能安慰大家︰請繼續相信分散投資,因為 分散投資在大部分時間能夠起正面作用。今次的金融海嘯屬百年一遇,即是我們下半生應該不會再遇上——我知道你的經紀也是這樣告訴你。

原來有 這麼多事情是我不知道的,究竟有什麼我是知道的;直接一點,跌了這麼多,這是否入市良機?我認為是。若果現在不入市,三五年後回顧今天,我們會後悔沒有出 擊。我的看法是要集中買一些自己擁有很強很強信念的東西;這東西可能是中移動的股票,也可能是你家樓下的鋪位,因為我們估不到股市和樓市會否再跌。買入你 擁有信念的股份,即使再跌你也不為所動,俗語說「震唔散」,這就是信念的重要性。

這是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但並非不能翻身的災難,華爾街可能從此徹底改變,不死是金融業的應變和創新能力。假如今次海嘯後,金融業重新衡量投資風險,這場海嘯也就不完全是一件壞事——我知道我好像在說風涼兼廢話。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港交所上市委員會副主席。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6

股神入市的意義 蔡東豪

2008-10-16  NextMagazine本欄曾經談論過,有些人我們千萬不要跟他們對立,一定要跟他們坐在談判桌上同一方,因為他們是叻人中的叻人,旺人中的旺人,我們不要天真的相信自己可戰勝他們,連「偷雞」也不可去想。

這 叻人名單包括李嘉誠、畢菲特、通用電氣、高盛等等。李嘉誠或畢菲特旗下公司分拆上市?通用電氣出售資產?高盛發行「高息」債券?Thanks, but no thanks。在叻人的字典,Win-Win是Win完再Win。當他們互相對壘的時候,情況猶如「互相矛盾」的典故,是矛鋒利,抑或是盾堅固?金融海嘯 中兩宗矚目交易是畢菲特入股高盛和通用電氣,三雄正面交鋒,戰果是一面倒;畢菲特取代了美國政府和評級機構,成為投資者最信任的一把聲音。

畢 菲特入股高盛和通用電氣的條件大同小異,大部分投資者看過細節後,即時反應是條件過分優厚。高盛和通用電氣發行予畢菲特是年息10%的優先股,另外獲發認 股證,以低於市價價錢購買額外股份。從表面看,畢菲特虧本風險受到保障,賺錢空間可擴大。許多人認為這兩宗交易屬於個別事件,不能作為市場指標,畢菲特這 時候入市,也不能視為入市訊號。

《信報》曹Sir近日的一篇文章《畢菲特早咗入市》,他的意見是現市況仍處於熊市,未見曙光。我們從另一角度看現在是否入市時機,假設是畢菲特眼光必準,因此需要分析他入股高盛和通用電氣是否作個別事件來看待。

先 看入股高盛。在美國政府的七千億美元救市方案未通過的時候,美林被美國銀行以低價收購,雷曼兄弟申請破產,摩根士丹利傳財政不穩,這是投資銀行業最風雨飄 搖的一刻。連穩如泰山的AIG也被政府接管,有誰可保證高盛可捱過今次難關。畢菲特購買的優先股比普羅股民持有的普通股無疑較穩陣,但假如高盛破產,優先 股股東屬於無抵押債權人,股票變牆紙的機會極高。把畢菲特入股高盛形容為無風險,是與事實不符。

畢菲特名言之一,是「坐着不動也是一種動作」,他清楚自己可選擇不變應萬變,等待海嘯過後才部署策略。把畢菲特入市形容為愛國行為是無稽,他所作出的投資決定必須是獨立兼合理,因為他須向巴郡股東交代。現時平貨滿街都是,畢菲特沒必要急於入股那前景最不明朗的投資銀行業。

畢 菲特的另一名言是「寧願以合理價錢買優質資產,也不會以低價買平庸資產」。爛股票怎便宜仍是爛股票,因此單以價錢吸引不可能打動到他。我認為他入股高盛是 認同高盛有前景,認為現在是難得以合理價錢購入優質資產的良機。投資銀行在金融海嘯中受重創,成為眾矢之的,被認定為引發海嘯的主要黑手,日後必遭受到嚴 厲監管,經營環境不如前。股神此刻入股高盛不可能是「貪平」,他對高盛以至投資銀行業必定有很強的信念。

入股通用電氣的背景較複雜。畢菲特 入股條件同樣是年息10%優先股,同樣獲發認股證。我認為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通用電氣的股息達5%,即是說,你和我從市場購入通用電氣普通股,皆享有5% 股息(通用電氣過去25年每年股息都有增長)。畢菲特會否勞師動眾,在兵荒馬亂時候入市,為了額外5%回報?我看他不會。

通 用電氣多元化的業務遍布全球,大部分業務屬於實業,猶如環球經濟的溫度計。海嘯過後,假如全球經濟走向長時期蕭條,通用電氣業績必受創。因此,投資通用電 氣的風險不低。畢菲特宣布入股後,通用電氣股價不升反跌,他入股時所得的認股權暫時不值錢。股神選擇此時入股通用電氣,代表他對經濟前景不是過度悲觀,相 信優質企業可安然度過。

曹Sir不認同畢菲特入市,我認為兩人的看法可能都沒錯,只是兩人的投資信念各不同。曹Sir相信趨勢,捕捉市場變 化,而畢菲特對長期持有優質企業股份有很強的信念(雖然他78歲)。現市況可能繼續下滑,遲一點可能會出現更吸引的入市條件,即使是畢菲特也不能準確預測 市場的最低位。畢菲特入市給我們的啟示,是經濟再差也不至於崩潰,優質企業憑着創新、效率和應變能力捱過這難關後,有能力再發光發熱;此時優質企業股價低 沉,是入市良機。我認為投資者應效法畢菲特的做法,選擇自己有強烈信念的股份,伺機入市,不理會短期波動,作長期持有,三五年後回望,後悔的是沒有多買一 點。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港交所上市委員會副主席。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7

金融海嘯我學到的十件事 蔡東豪

2008-10-23  NextMagazine


計 算財富的話,我比幾星期前窮了不少。原先計劃五十歲前退休,現在可能要押後五至十年。我寄望醫學會不停進步,到退休時我仍有強健的身體享受人生。凡事要向 好的一面看,財富不應着眼於金錢,若果以智慧計算,我比幾星期前富有了不少,而這財富誰也不可從我身上拿走。這幾星期眼巴巴看着自己的財富蒸發,但那股充 滿智慧的感覺是我首次感受到。我要跟大家分享金融海嘯教曉我關於投資的十件事︰

一、所有股票皆危險,不管它是藍籌與否。藍籌股中,我以 為和黃的抗跌能力應較高,因為它的多元化業務遍布全球,可分散投資風險。過去三年,和黃股價大多在70元至80元之間徘徊,它現價不足50元。《壹週刊》 讀者的愛股宏利,它的股價兩週內跌三成,二三線股慘況更不消提。市盈率低至三至四倍,股息逾十釐的工業股處處可見,投資者執平貨不知從哪開始。

二、Buy And Hold策略潰不成軍。三年前閣下以85元購入長實,其間股價升至155元,假如沒賣出的話,這個理應穩健的長期投資現值72元。或者做一位價值投資者的首要條件是長命,畢菲特78歲仍不停作長期投資,我的退休計劃非自願地延至60歲看來並不過分。

三、所有人都輸錢。我有一位世叔伯退休後全職投資,他不沾手股票,只玩外匯,投資風險屬於穩陣派;他對日圓和澳元特別有心得。他的近況怎樣?我相信不用多說,他已兩星期沒有回覆我電話。

四、 金錢不是萬物之惡,債才是。回顧歷史,幾次金融危機的成因都是負債過多,但借錢之前我們總是忽然失憶;銀行借錢給你和追你還錢時嘴臉的分別可以很大。時裝 連鎖店佑威被債權人申請清盤,據聞原因是公司無力償還銀行12億元債務。我有個疑問,一間年賺不足一億元的中型公司,怎可以借到12億元?不計還本,每年 利息起碼七至八千萬元!這是佑威抑或是銀行的錯?

五、「互不相干」(Decoupling)理論是廢話。發達國家和發展國家,股票和債券, 外匯和商品,所有投資工具全線下跌,最需要分散投資發揮效用的時候,它偏偏失靈。把雞蛋放在一個和多個籃的分別原來不大,結果都是輸。我現在仍聽到有專家 分析中國經濟跟歐美國家不同,不會受海嘯牽連……

六、股價低不代表它不會更低。大概是今年八月,當時中資股股價已大幅回落,我跟一位我 尊重的基金經理談天說股,我問他有沒有優質中資股可考慮購入。他向我介紹中海發展,解釋這間公司基本因素甚佳,股價並沒像其他中資股崩潰,甚為「硬淨」, 當時股價約20元。中海發展現價6元。最令我困惑的,是到今日我仍覺得這位基金經理的分析沒有錯。

七、許多我們以為是聰明人其實不甚聰明。香港人喜歡以財富來衡量智商(甚至人格),即是財富愈多,人就愈聰明。在未來一段時間,香港的聰明人人口將急降。

八、 從今以後,不要再相信入行少於七年的基金經理。去年恒指上升四成,買盈富基金已穩賺四成;稍為進取的基金經理賺七八成毫不稀奇。金融海嘯把基金經理打得人 仰馬翻,投資者目睹投資經理的功架是,人贏我贏,人輸我輸。一個經濟盛衰周期至少是五至七年時間,以後考慮投資基金的時候,第一個問題是,請基金經理交出 他過去七年的成績表。

九、原來梁錦松沒錯︰「有咁耐風流,有咁耐折墮。」過去的順境寵壞了我們,對許多事情都持有不合理的期望。我們要再適應現實︰贏錢不是必然的,贏到錢很可能是運氣,投資路上荊棘滿途,輸錢深淵無處不在。

十、金錢不代表一切。我三歲的兒子不知道什麼是金融海嘯,他每天開開心心生活,終日幻想自己是管弦樂團指揮,最不開心是媽媽不在他身邊。今天回家,大力擁抱家人,他們最不介意你怎看自己。週末我會走出屋外享受陽光,因為去馬爾代夫的度假計劃無限期押後。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港交所上市委員會副主席。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9

死因:夾死 蔡東豪

2008-10-30  NextMagazine


玩 具代工商合俊的內地工廠倒閉,七千名員工上街示威追討欠薪,債權人向法庭申請清盤令,工業股倒閉潮正式開始。內地設廠的香港廠商,處於惡劣的經營環境已持 續了一段時間,爆煲潮早已開始,上市公司因較有規模,生命力強一點,可撐多一陣。合俊倒閉把廠商的慘況搬上報章頭條,我以「廠佬」身份為合俊做死因調查。

傳媒報導上市公司爆煲最常用的字眼是「財困」,財困成因有多個,公眾較熟悉的例如擴張過度,信貸收縮令公司周轉不靈;管理層不務正業,投資 失利;管理層詐騙等等。內地報章引述供應商和員工,提出不同版本死因,其中不乏陰謀論;供應商和員工所說是否屬實,我這「遙距法醫」無法稽考,還是看實質 資料,特別是從合俊賬目着手調查。我的經驗是數據大部分時間不會說謊。

合俊上市僅兩年,可分析的賬目不多。一間公司為了上市,必定千方百計 粉飾賬目,以最好一面示眾。合俊上市前的過去三年業績,盈利最高3,900萬元,最低1,900萬元;上市後首年(即07年)盈利是3,000萬元。合俊 只屬剛符合上市資格的小型工業股,所以傳媒報導合俊是全球三大玩具代工商之一,這點值得商榷。美國最大玩具商美泰(Mattel)是合俊客戶之一,美泰 07年營業額60億美元,估計採購金額佔營業額一半,即30億美元;合俊去年營業額10億港元,佔美泰採購金額不足1%。玩具代工商數目不少,把合俊說成 全球最大代工商之一,恐與事實不符。

合俊上市兩年就倒閉,相信創了主版公司爆煲最快紀錄。多年前我寫過一篇文章,標題《是起點,不是終 點》,分析公司上市對管理層有什麼意義;有人視上市為公司發展進程的終結,個人榮耀的頂峰,也有人視上市為公司和個人要更上一層樓的踏腳石。合俊創辦人胡 錦斌從加拿大回流香港,1996年創立合俊,屬於工業遲來者。胡先生用了十年時間,把合俊建成一間具規模的代工商。九十年代中期香港遍地賺錢機會,全民炒 樓、炒股,胡先生反而在這大好環境選擇投資工業。從合俊上市前後的一段時間,營運上算是有板有眼,我看胡先生應該是(起碼曾經)有心做好這盤生意。

合 俊是代工商,沒有自家品牌,專為例如美泰這類大型玩具商代工生產。玩具屬於成熟製造業,過去二十多年玩具業建立了完善供應鏈,參與者熟悉供應鏈遊戲規則。 歐美大型玩具商派員工越洋到香港和內地設立採購總部,跟代工商建立緊密關係,他們對物料採購和生產流程瞭如指掌,代工商能夠賺取多少利潤,完全在他們掌握 之內。

玩具生產技術算不上先進,代工商能夠提供增值服務的空間有限,入行門檻低,運作透明度高,競爭激烈,利潤一向不高。在太平盛世,作為 客戶的採購總部儘量維持一個平穩和可持續增長的營商環境,讓供應鏈上所有參與者都可賺到合理利潤。從合俊07年以前的業績看到,毛利約15%,純利約 4%,這是代工商的合理利潤水平。利潤太低的話,代工商不願效勞;太高的話,採購總部自然會調整代工費。不過,這是太平盛世的遊戲規則。

07 年是玩具業不太平的一年,導火線是中國製造的部分玩具品質出現問題,美國玩具商要即時回收市面的玩具,這件事成為國際新聞,觸怒了美國人,因為有問題的產 品是玩具,受害者是最需要保護的兒童,美國人反應極大。美國玩具商最高管理層勢要嚴肅處理事件,美泰行政總裁便公開道歉,以果斷的回收行動來挽回消費者信 心。玩具商在海外的採購總部成為眾矢之的,背上辦事不力罪名,累公司陷入危機。一下子,採購總部和代工商多年來建立了的互信關係完全崩潰。

玩 具品質危機爆發後,代工商要增加品質監控工序,生產成本自然上升,所增加的成本不能轉嫁至玩具商 —— 玩具商的態度是,代工商一早就應該把品質監控做到最好!以我的經驗,增加品質監控所產生的成本對代工商不是最大打擊,最致命是危機爆發初期,代工商需報銷 大量物料和製成品。在這混亂期間,玩具商寧枉不縱,拒絕收貨兼取消訂單,同時對新訂單提出額外要求,代工商承受不菲的庫存損失。這打擊名副其實是「贏粒 糖,輸間廠」。

奇怪的是,合俊在07年賬目沒有為庫存作特別撥備,只宣布利潤下降;07年毛利和純利分別下降至12%和0.5%。07年業績是合俊上市後的首份全年業績,我相信管理層戰意仍在,不願看到業績見紅,來一招「頂着先」,把問題拖得就拖,寄望來年賺到錢問題就可一併解決。

除 了品質危機,07年亦是製造業崩潰最白熱化的一年。製造業依賴美國這經濟火車頭,可是美國經濟在該年開始呈現疲態,對外訂單數量和金額同時下降。製造業成 本在07年出現幾何級跳升,原因包括內地工人工資、人民幣、原材料價格等等同時急升。玩具業主要原材料塑膠屬化工產品,油價急升直接帶動塑膠價格急升。另 外,07年頒布的勞動法對合俊這類聘用大量短期工人的工廠打擊最大。由於淡旺季生意相差大,合俊聘用工人數目相差可達一半,勞動法正是要針對這類僱主。製 造業的海嘯在07年已來到了。

合俊步向死亡最清晰的症狀在08年中期業績看到了,其實這時候合俊已返魂乏術。08年上半年,合俊營業額不足 4億元,錄得2億元虧損,虧損包括為庫存撥備。來到這一刻,管理層可能見大勢已去,業績好壞已不重要,一次過任由累積多時的問題浮現出來。這時候合俊的情 況是垂死掙扎。宣布08年中期業績前,合俊把位於清遠的廠房售予獨立第三者,作價是資產淨值一半。合俊把上市集資得來的資金用來投資清遠廠房,這廠房被視 為主要生產基地,如今生蛋的「雞」也賣掉,由此可見管理層戰意盡失。至於作價為何是資產淨值一半,相信清盤人自會調查。

08年中期業績最致 命數據,是合俊錄得毛損(Gross Loss)2,600萬元,意思是營業額扣除物料、工資等直接支出,已錄得虧損,還未清付燈油火蠟。一間工廠只要錄得毛利(Gross Profit),即使純利欠奉,尚可抵銷燈油火蠟,有理由營運下去;一旦工廠錄得毛損,已失去生存意義,因為做一件蝕一件,應儘快結業。

過去一段時間,許多企業處於困境,有些困境來自收入萎縮,有些來自成本上漲。單邊受襲,對身經百戰的廠商,是司空見慣。07年工業海嘯來得既兇且快,經營難度屬前所未見。同時間收入萎縮,成本急升,廠商身在中間,慘被夾死。

有 傳媒指合俊倒閉的原因,是管理層不務正業,去年底嘗試變身礦股。我認為變身礦股此舉是合俊倒閉的「果」,不是「因」。07年股市牛氣沖天,賺錢似是輕而易 舉,在一片歡呼聲中,廠家卻要面對工業海嘯。廠家的朋友從股市賺到盆滿鉢滿,自己卻在掙扎求存,除了心情非常難受,轉為投資來賺錢的誘惑不容易抗拒。這時 候內地資源項目滿街都是,合俊找一個銀礦來變身,算是緊貼潮流。

我是半途出家的「廠佬」,以較抽離的位置去看廠家百態。廠家比較保守和殷實 的作風是環境造成。廠家建立一盤生意是眼前看見一件件產品從生產線製造出來,錢是一點一滴累積起來,對於恍似是數字遊戲的財技活動,始終抗拒。因此,我相 信合俊管理層是在工業海嘯出現後,感受到核心業務越做越艱難,才試圖變身礦股,希望能殺出一條血路。合俊學人搞財技的時候,公司已死。

合俊之死跟金融海嘯關係不大。金融海嘯對經濟的即時影響是銀行收緊信貸,可是銀行從來都不大相信廠商的還款能力。廠商能得到銀行關照的原因,一是歷史悠久,擁有出色往績,一是廠商把私人資產向銀行抵押。合俊借貸不多,申請清盤是由供應商提出。

寫 這篇文章對我是不容易,我不是隔岸觀火,自己身負帶領幾千名同事的重任,在工業海嘯中奮鬥,期望明天會變好。分析合俊之死令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即使時光倒 流,讓我為合俊這類玩具代工商從頭再做一次,我不認為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結果未必能改寫。當然這是廢話,假如真的可以時光倒流,過去幾年我必定全力炒 股,08年前瞎着眼買上,08年後全力沽空,何須做廠咁辛苦。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港交所上市委員會副主席。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0

三十世代請等多一陣 蔡東豪

2008-11-06 NextMagazine


我生於1964年,根據維基百科,這年是戰後嬰兒潮的最後一年,原來我登上嬰兒潮的尾班車。對於滿頭銀髮、滿口獅子山下故事的嬰兒潮精英,我是年青人;對於等上位等到不耐煩的三十世代,我是前輩。我一直在兩頭不到岸的位置觀察嬰兒潮精英和三十世代的矛盾,希望左右逢源。

我 所說的嬰兒潮精英和三十世代之間的矛盾,是指嬰兒潮精英在過去一段長時間佔據香港政經要位,帶領香港社會進步繁榮和創造經濟奇蹟,理應在適當時候交棒予如 日方中的三十世代,正如嬰兒潮精英的上一代給予他們機會和發展空間。可是嬰兒潮精英沒有為下一代提供開放和公平環境,只是不停地自圓其說他們留下來的重要 性,累至三十世代出頭無期。

很難得有兩本書對此課題有精彩的分析。第一本是韓江雪和鄒崇銘合著的《香港的鬱悶——新生代vs嬰兒潮世代》, 另一本是呂大樂撰寫的《四代香港人》。讀過這兩本書,嬰兒潮精英可能會感慚愧,但很快回到了理所當然的想法,而三十世代慶幸有人替他們說出心聲,但很快回 到失落,更無奈。

金融海嘯改變很多事情,我認為嬰兒潮精英和三十世代之間的矛盾會加劇。危機當前,嬰兒潮精英自覺責無旁貸,社會需要他們幫 手,不能、不放心離開。除此之外,嬰兒潮精英的財富蒸發了一大截,有實際需要留低,等待機會再臨把財富還原,到時候才去考慮交棒,結果導致三十世代更鬱 悶。不肯離開的表表者是誰?是金融海嘯香港區其中一位男主角——金管局總裁任志剛。

任志剛是嬰兒潮精英中的精英,他生於1947年,港大畢 業,1971年加入政府,1982年任首席助理金融司,1985年任副金融司。1993年金管局成立,任志剛出任總裁至今。本文中央一幅歷史性照片,背景 是1983年港府宣布實施聯繫匯率,當時任志剛36歲。任志剛是《四代香港人》中的第二代,這一代在社會提供很多機會的環境下成長,得到第一代香港人以平 常心交棒,可是他們卻沒有為下一代接棒做過什麼事。

嬰兒潮精英普遍心態是三十世代不夠班,在溫室中成長,未經歷過獅子山下 式磨練,不成熟,令到他們不放心交棒。香港今天的繁榮,是嬰兒潮精英千辛萬苦打拼回來,三十世代要接棒須憑真本領。在嬰兒潮精英的字典裡,香港沒有懷才不 遇這回事。或許嬰兒潮精英是苦心一片,心想自己一方面儘力撐着,讓三十世代儘量汲取經驗,先行奠立穩固基礎。奈何醫學進步,今日的60歲是上一代的50 歲,甚至40歲,嬰兒潮精英愈做愈精神,據聞任志剛一口氣爬上蚺蛇尖而面不改容。

我眼中的任志剛,他不單看不起三十世代,連政府的財金官員 也看不在眼裡。自金融海嘯爆發後,任志剛頻頻曝光,他的眼神和身體語言出賣了他,讓公眾偷窺到他對曾俊華、陳家強等政治任命財金官員的評價︰「好!危機當 前,交金管局俾你班蛋散去搞,你懂嗎?你敢嗎?」——這是我虛構出來的任志剛內心世界。

過去一年不停有曾蔭權不滿任志剛,金管局準備短期更換總裁的傳言,最近甚至發生失言事件。可是這些換人傳聞對三十世代全無意義,因為傳聞中的接棒人是54歲的陳德霖。一個嬰兒潮精英交棒予另一個嬰兒潮精英,無癮至極。

香 港正面對一場硬仗。戰場上,什麼世代問題已變得全無意義,這時候香港人最想見到的,是政府派出最有實力的大將去領軍抗敵,世代矛盾容後再討論。或許任志剛 應該在五年前退下,讓新人帶領金管局創造新氣象,但事實是他沒有退下。金融海嘯打亂許多人的計劃,從收購合併到擴張業務到交棒予繼承人,所有一切要重新編 排。我每朝七時半踏着健身單車,看着任志剛在金管局大堂向傳媒發言,縱使講話內容來來去去都是呼籲香港人不要自亂陣腳,無甚新意,但見到他在金融海嘯下沉 着應戰,確實令我放心。這放心出賣了我的真正感受︰1964年依然是嬰兒潮。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港交所上市委員會副主席。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