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死因:夾死 蔡東豪

2008-10-30  NextMagazine


玩 具代工商合俊的內地工廠倒閉,七千名員工上街示威追討欠薪,債權人向法庭申請清盤令,工業股倒閉潮正式開始。內地設廠的香港廠商,處於惡劣的經營環境已持 續了一段時間,爆煲潮早已開始,上市公司因較有規模,生命力強一點,可撐多一陣。合俊倒閉把廠商的慘況搬上報章頭條,我以「廠佬」身份為合俊做死因調查。

傳媒報導上市公司爆煲最常用的字眼是「財困」,財困成因有多個,公眾較熟悉的例如擴張過度,信貸收縮令公司周轉不靈;管理層不務正業,投資 失利;管理層詐騙等等。內地報章引述供應商和員工,提出不同版本死因,其中不乏陰謀論;供應商和員工所說是否屬實,我這「遙距法醫」無法稽考,還是看實質 資料,特別是從合俊賬目着手調查。我的經驗是數據大部分時間不會說謊。

合俊上市僅兩年,可分析的賬目不多。一間公司為了上市,必定千方百計 粉飾賬目,以最好一面示眾。合俊上市前的過去三年業績,盈利最高3,900萬元,最低1,900萬元;上市後首年(即07年)盈利是3,000萬元。合俊 只屬剛符合上市資格的小型工業股,所以傳媒報導合俊是全球三大玩具代工商之一,這點值得商榷。美國最大玩具商美泰(Mattel)是合俊客戶之一,美泰 07年營業額60億美元,估計採購金額佔營業額一半,即30億美元;合俊去年營業額10億港元,佔美泰採購金額不足1%。玩具代工商數目不少,把合俊說成 全球最大代工商之一,恐與事實不符。

合俊上市兩年就倒閉,相信創了主版公司爆煲最快紀錄。多年前我寫過一篇文章,標題《是起點,不是終 點》,分析公司上市對管理層有什麼意義;有人視上市為公司發展進程的終結,個人榮耀的頂峰,也有人視上市為公司和個人要更上一層樓的踏腳石。合俊創辦人胡 錦斌從加拿大回流香港,1996年創立合俊,屬於工業遲來者。胡先生用了十年時間,把合俊建成一間具規模的代工商。九十年代中期香港遍地賺錢機會,全民炒 樓、炒股,胡先生反而在這大好環境選擇投資工業。從合俊上市前後的一段時間,營運上算是有板有眼,我看胡先生應該是(起碼曾經)有心做好這盤生意。

合 俊是代工商,沒有自家品牌,專為例如美泰這類大型玩具商代工生產。玩具屬於成熟製造業,過去二十多年玩具業建立了完善供應鏈,參與者熟悉供應鏈遊戲規則。 歐美大型玩具商派員工越洋到香港和內地設立採購總部,跟代工商建立緊密關係,他們對物料採購和生產流程瞭如指掌,代工商能夠賺取多少利潤,完全在他們掌握 之內。

玩具生產技術算不上先進,代工商能夠提供增值服務的空間有限,入行門檻低,運作透明度高,競爭激烈,利潤一向不高。在太平盛世,作為 客戶的採購總部儘量維持一個平穩和可持續增長的營商環境,讓供應鏈上所有參與者都可賺到合理利潤。從合俊07年以前的業績看到,毛利約15%,純利約 4%,這是代工商的合理利潤水平。利潤太低的話,代工商不願效勞;太高的話,採購總部自然會調整代工費。不過,這是太平盛世的遊戲規則。

07 年是玩具業不太平的一年,導火線是中國製造的部分玩具品質出現問題,美國玩具商要即時回收市面的玩具,這件事成為國際新聞,觸怒了美國人,因為有問題的產 品是玩具,受害者是最需要保護的兒童,美國人反應極大。美國玩具商最高管理層勢要嚴肅處理事件,美泰行政總裁便公開道歉,以果斷的回收行動來挽回消費者信 心。玩具商在海外的採購總部成為眾矢之的,背上辦事不力罪名,累公司陷入危機。一下子,採購總部和代工商多年來建立了的互信關係完全崩潰。

玩 具品質危機爆發後,代工商要增加品質監控工序,生產成本自然上升,所增加的成本不能轉嫁至玩具商 —— 玩具商的態度是,代工商一早就應該把品質監控做到最好!以我的經驗,增加品質監控所產生的成本對代工商不是最大打擊,最致命是危機爆發初期,代工商需報銷 大量物料和製成品。在這混亂期間,玩具商寧枉不縱,拒絕收貨兼取消訂單,同時對新訂單提出額外要求,代工商承受不菲的庫存損失。這打擊名副其實是「贏粒 糖,輸間廠」。

奇怪的是,合俊在07年賬目沒有為庫存作特別撥備,只宣布利潤下降;07年毛利和純利分別下降至12%和0.5%。07年業績是合俊上市後的首份全年業績,我相信管理層戰意仍在,不願看到業績見紅,來一招「頂着先」,把問題拖得就拖,寄望來年賺到錢問題就可一併解決。

除 了品質危機,07年亦是製造業崩潰最白熱化的一年。製造業依賴美國這經濟火車頭,可是美國經濟在該年開始呈現疲態,對外訂單數量和金額同時下降。製造業成 本在07年出現幾何級跳升,原因包括內地工人工資、人民幣、原材料價格等等同時急升。玩具業主要原材料塑膠屬化工產品,油價急升直接帶動塑膠價格急升。另 外,07年頒布的勞動法對合俊這類聘用大量短期工人的工廠打擊最大。由於淡旺季生意相差大,合俊聘用工人數目相差可達一半,勞動法正是要針對這類僱主。製 造業的海嘯在07年已來到了。

合俊步向死亡最清晰的症狀在08年中期業績看到了,其實這時候合俊已返魂乏術。08年上半年,合俊營業額不足 4億元,錄得2億元虧損,虧損包括為庫存撥備。來到這一刻,管理層可能見大勢已去,業績好壞已不重要,一次過任由累積多時的問題浮現出來。這時候合俊的情 況是垂死掙扎。宣布08年中期業績前,合俊把位於清遠的廠房售予獨立第三者,作價是資產淨值一半。合俊把上市集資得來的資金用來投資清遠廠房,這廠房被視 為主要生產基地,如今生蛋的「雞」也賣掉,由此可見管理層戰意盡失。至於作價為何是資產淨值一半,相信清盤人自會調查。

08年中期業績最致 命數據,是合俊錄得毛損(Gross Loss)2,600萬元,意思是營業額扣除物料、工資等直接支出,已錄得虧損,還未清付燈油火蠟。一間工廠只要錄得毛利(Gross Profit),即使純利欠奉,尚可抵銷燈油火蠟,有理由營運下去;一旦工廠錄得毛損,已失去生存意義,因為做一件蝕一件,應儘快結業。

過去一段時間,許多企業處於困境,有些困境來自收入萎縮,有些來自成本上漲。單邊受襲,對身經百戰的廠商,是司空見慣。07年工業海嘯來得既兇且快,經營難度屬前所未見。同時間收入萎縮,成本急升,廠商身在中間,慘被夾死。

有 傳媒指合俊倒閉的原因,是管理層不務正業,去年底嘗試變身礦股。我認為變身礦股此舉是合俊倒閉的「果」,不是「因」。07年股市牛氣沖天,賺錢似是輕而易 舉,在一片歡呼聲中,廠家卻要面對工業海嘯。廠家的朋友從股市賺到盆滿鉢滿,自己卻在掙扎求存,除了心情非常難受,轉為投資來賺錢的誘惑不容易抗拒。這時 候內地資源項目滿街都是,合俊找一個銀礦來變身,算是緊貼潮流。

我是半途出家的「廠佬」,以較抽離的位置去看廠家百態。廠家比較保守和殷實 的作風是環境造成。廠家建立一盤生意是眼前看見一件件產品從生產線製造出來,錢是一點一滴累積起來,對於恍似是數字遊戲的財技活動,始終抗拒。因此,我相 信合俊管理層是在工業海嘯出現後,感受到核心業務越做越艱難,才試圖變身礦股,希望能殺出一條血路。合俊學人搞財技的時候,公司已死。

合俊之死跟金融海嘯關係不大。金融海嘯對經濟的即時影響是銀行收緊信貸,可是銀行從來都不大相信廠商的還款能力。廠商能得到銀行關照的原因,一是歷史悠久,擁有出色往績,一是廠商把私人資產向銀行抵押。合俊借貸不多,申請清盤是由供應商提出。

寫 這篇文章對我是不容易,我不是隔岸觀火,自己身負帶領幾千名同事的重任,在工業海嘯中奮鬥,期望明天會變好。分析合俊之死令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即使時光倒 流,讓我為合俊這類玩具代工商從頭再做一次,我不認為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結果未必能改寫。當然這是廢話,假如真的可以時光倒流,過去幾年我必定全力炒 股,08年前瞎着眼買上,08年後全力沽空,何須做廠咁辛苦。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港交所上市委員會副主席。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