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資自保》外來的和尚比較會念經? 打破三迷思 別被外資報告牽著走

2013-10-14  TWM
 
 

 

外資研究報告「喊水會結凍」的功力,很多投資人都印象深刻。

但外資藉由研究報告坑殺投資人嗎?外資的研究報告到底有沒有參考價值?

身為小散戶的自保之道又是什麼?

本刊在八六八期曾獨家披露一位新竹的陳太太買進宏達電的血淚史:她在二○一一年六月,宏達電股價約九百元時開始買進,原因一方面是看好王雪紅的經營能力,一方面當時許多媒體披露外資券商的報告,絕大多數都是建議「買進」或「持有」,訂出的目標價則是以「重返千元」最多。陳太太認為,「這麼多專業人士都看好,應該不會有問題。」結果短短不到半年,宏達電股價竟腰斬到四五○元,從此她陷入加碼攤平、「愈攤愈貧」的窘境,至今慘賠近千萬元,身心都受到極大的傷害。

陳太太的例子,其實也發生在很多投資人身上,只看到外資研究報告的評等與目標價,卻未能深入了解背後的意義,導致虧損。而花旗前分析師張凱偉的洩密事件,又讓市場開始注意外資的研究報告。

多年來,外資挾著龐大資金與充沛資源,一篇調升或調降某檔個股目標價的研究報告,股價就很容易大幅波動。由於對個股握有「判生判死」的生殺大權,使得市場都想掌握外資最新看法,搶搭順風車,也因此外資出具的研究報告,一直是重要指標。

曾於怡富、日商日興等外資券商研究部服務多年、《巴菲特選股魔法書》作者洪瑞泰指出,外資是人不是神,提出的看法或報告不見得百分之百準確。而一般投資人最關心的總是目標價(Target Price)與投資評等(Rating),但這些是如何產生?背後的邏輯?以及用什麼方式評價,更需要了解。此外,研究報告的管控,有幾個常見的迷思也需要釐清。

迷思一:券商玩兩面手法?

客戶不認同 報告利多也可能賣超為何會有出利多報告卻賣股票的情況?洪瑞泰指出,研究報告只是外資券商提供給客戶的「參考資料」而不是「命令」,客戶沒有照單全收的義務。

而且若客戶是外資基金經理人,一天收到的報告或訊息動輒成百上千,如果不是知名分析師所寫的研究報告,恐怕根本就不會被客戶注意到。

此外,在該券商下單的除了其客戶,還有券商本身的交易部門,交易部門是否認同報告內容,或有其他考量,都不是研究部門或分析師能掌控的,所以這種出利多報告卻賣超的情況,未必是券商的兩面手法,投資人還是要以個股基本面為依歸,不用在意一、兩天的買賣狀況。

迷思二:發送對象大小眼?

做一份報告已不容易 不可能再分版本很多人質疑同一篇外資報告有「AB版」:A版給大戶、B版給散戶,兩個版本內容不同,甚至建議方向相反。洪瑞泰笑著說「這是不可能的。不僅國外的相關法令不允許,寫一篇報告已經夠辛苦了,還要改成不同版本,分析師或研究員哪有這些時間?」迷思三:獨厚某些族群?

報告不外流 但從撰寫到披露有時間差外資券商的研究報告通常只提供給該券商的客戶,不會輕易外流;除非券商主動發布,否則不是該券商的客戶,並不容易取得,且在刊出前須嚴格保密。基於服務客戶的考量,頂多是在報告刊出後,由分析師聯絡幾位重要客戶,提醒他們有重要的報告而已。這次張凱偉所犯的錯誤,就是在報告未刊出前就通知客戶,有洩密之嫌。

如果是長篇報告,分析師要寫好幾天,甚至幾個星期,寫完後還要經過主管審核,以及編排、印刷等流程,往往會有相當的時間落差。 即使是一、兩頁的報告,也必須經過公司內部審核,最快也要二、三天才會寄給客戶。而報告寄給客戶後,等到媒體輾轉取得、翻譯、披露時,股價的確可能已反映完畢,這是投資人必須了解的。

想找出真正值得參考的研究報告嗎?洪瑞泰建議,可以用「橫向」與「縱向」兩個方法。橫向是:找三份針對同一產業或公司、由不同券商與分析師撰寫的報告,比較其內容、邏輯以及準確度。縱向則找同一位分析師於不同時間點,對同一產業或公司的報告,觀察他的看法是否前後一致?投資評等會不會忽升忽降?經過幾次篩選,應該就可以找出該產業或該個股,最值得參考的分析師或報告。

最後,洪瑞泰建議,操作還是要有自己的依據,「為自己的每一筆交易負責」,外資報告只能作為參考。看報告是要從報告內容中,學習外資研究一家公司的方法與邏輯,千萬不能像陳太太一樣,只看到投資評等、目標價等簡化的數據就買進,造成令人遺憾的損失。

外資報告怎麼看?

看投資評等:

Buy未必是買進 Hold不見得續抱各家外資券商的投資評等各有不同,有的分五級、有的分三級(如右表),最複雜的就是短期評等給overweight或buy,中期評等變成hold或neutral……若沒有完整揭露,投資人很容易被迷惑。

由於評等不同,所以當看到兩家外資券商評等某檔股票同為buy時,未必就是兩家券商一致看好,可能A券商的buy只是B券商的trading buy而已。

法人指出,觀察投資評等時最須注意的,就是「連調兩級」,最大的陷阱就是從buy降成hold,看似持股續抱,但由於每個評等建議的配置金額或部位不同,隱含的意義就是「降低持股部位」,也就是「減碼賣出」,只是還沒出清而已。所以絕對不能只看字面上的意義。陳太太若能看懂外資評等的背後意義,或許就不會在900多元買進宏達電了。

看目標價:

留意產生的方式

這可說是最受市場矚目的關鍵數字了。目標價的產生,有些是透過評價模型,但有時也和該券商的內規有關,未必是分析師想坑殺投資人。據一名熟悉外資生態的法人表示,有些外資券商的規定是,若要提出buy的投資評等,目標價必須比內部設定大盤指數漲幅還要高出5至10個百分點。

例如目前指數是8200點,台積電股價105元,假設某家外資內部已設定台股未來半年上看9000點,漲幅將近10%;若要推薦台積電為buy時,目標價必須超越大盤漲幅5或10個百分點,就成為105×(1+15%)=120.75或105×(1+20%)=126元所以目標價的訂定,有時只是為了符合規範而已,除非很深入了解這家外資目標價的意義,否則真的是僅供參考,不能拿來作為投資依據。

看評價方法:

透過模型 成長性為主要考量外資券商都有評價模型,透過基本面與財務面給予個股評價。包括營收、毛利率、稅後純益、EPS(每股稅後純益)、ROE(股東權益報酬率)等絕對數字、年增率與季增率都很重要。

此外,外資還很注重「營收結構」,對該公司各項產品的營收占比、毛利,以及上下游供應鏈的供貨關係都很重視。最後綜合以上條件輸入評價模型後,給予適當本益比與目標價。

洪瑞泰表示,世上沒有永遠準的評價模型,所以若外資報告不準,其實很正常。由於外資大多以成長性為主要考量,用的評價方法也偏向大波段操作;只要公司營運維持成長,就會一直建議買進,往往愈漲愈樂觀、愈跌愈悲觀,在股價高檔時還一窩蜂叫進,給人追高殺低的印象。

撰文‧唐祖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177

全面占領報紙版面?被特朗普推特牽著走的美國媒體

今天美國媒體的頭條是什麽?那要看當前全國新聞選題總編輯、總統特朗普在推特中給美國媒體的記者們留了什麽題目!

有越來越多的美國媒體認為,他們的日常選題已經完全被特朗普的推特“牽著走”,特朗普已經在慢慢取代以往每天給記者們交代選題任務的編輯們,成為記者們默認的“發派選題總編輯”。

雖然美國總統、特別是新當選的總統的一舉一動一向都會成為媒體關註的焦點,特朗普卻有自己獨特的給媒體 “留作業”的方法。他知道在鏡頭前什麽時候應該聳肩或皺眉,什麽時候應該發推特,什麽時候對外公布簽署了哪項總統行政令“能上頭條”。不出特朗普總統意外的是,在他為媒體“稍微指點”之後,在美國各地媒體記者們鍵盤飛舞和閃光燈攝像機一番運作之後,特朗普總統推特的每一個字都會登上各大媒體的頭條,他所說的每一句話也都會成為電臺和電視臺不斷播放的片段。

特朗普總統留的選題有多大響應力,從本周三的出版的《華盛頓郵報》就可以看出。

在頭版的六篇文章中,有四篇都是有關特朗普當天的詳細行動和執政計劃,其中包括特朗普同FBI局長圖米的關系;特朗普的石油管道決定;他修建墨西哥邊境墻的決定;他仍然拒絕接受大選結果沒有舞弊行為的事實。翻開當天的《華盛頓郵報》更是“滿眼都是特朗普”:14篇長短不一的文章都同特朗普有關,包括特朗普的政治任命人選;特朗普的就職典禮人數真相等。在社論版,所有的8篇評論也都和特朗普有關。

當天的《紐約時報》也呈現類似的報道趨勢。在頭版的6篇文章中,4篇都是報道特朗普,而內版中有11篇文章都同特朗普有關,在社論版,7篇中有5篇都是評論特朗普。

更明顯的是當天的《華爾街日報》,全報的7篇新聞稿和9篇社論全都同特朗普和他的政策有關。

在給媒體留了選題作業之後,特朗普還會對“完成任務”的媒體給予肯定。比如,白宮在本周三發表了一項聲明,題目是“為特朗普總統的果敢行為表示贊揚”,聲明引用了包括《華爾街日報》、《今日美國》、福克斯新聞、路透社等多家媒體媒體的報道。白宮對總統的行為表示贊賞本就極其罕見,更何況事實是,這些媒體的報道其實並未對特朗普的行為表示贊揚。但是,將這些報道的題目擺放到一起的時候,“特朗普能做一切”的結論卻會立即躍然紙上。

盡管在對媒體“牽著鼻子走”中表現的遊刃有余,特朗普政府同媒體的關系卻不被華盛頓政界看好。在特朗普以史上民調支持率最低的總統身份進入白宮並將自己的負面形象全部歸咎於媒體抹黑的情況下,特朗普政府在進入白宮後似乎也沒有表示出同媒體修好的跡象。

先是特朗普在任職後第一天就前往中情局痛批媒體對他入職典禮人數報道“作假”,再是白宮新聞發言人斯派塞周六連夜召開記者會,主題卻是和特朗普一樣,批評媒體長時間一再對特朗普進行攻擊性的不實報道。

結果就是,目前特朗普內閣和媒體的關系不僅比競選前還要糟糕,來自兩黨的多位前白宮發言人都表示,在同媒體的相處上,特朗普政府還有一條很艱難的路要走。

“作為一個美國人,看到白宮記者會出現那樣的一幕感到非常尷尬。”知名保守派評論員克里斯托(Bill Kristol)表示,“特朗普政府同美國媒體的互動和關系讓我感到非常不安和擔憂。”小布什總統時期的白宮發言人弗里策(Ari Fleischer)指出。希拉里·克林頓競選時期的新聞秘書弗倫(Brian Fallon)更是表示,做出那樣的言論,“特朗普的新聞秘書應該立即辭職,不要再出現在白宮的新聞剪報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936

別被自媒體的情緒牽著走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28/161554.shtml

別被自媒體的情緒牽著走
可能吧 可能吧

別被自媒體的情緒牽著走

記者的核心功能:客觀地報道事實,如果報道出了偏差,確實是需要負責任的。

本文由可能吧(微信ID:knbknb)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Jason Ng。

這篇文章今晚有感而發,原來沒打算 4 個小時之內發兩篇文章,可能文章會得罪一些人,但有些話不吐不快。

16 年前,一位不是新聞工作者的長者語重心長地教育一個香港記者,「你們啊,不要聽風就是雨,將來報道上有偏差,你們要負責任」。這句話,雖然多年後被拿來調侃,卻道出了記者的核心功能:客觀地報道事實,如果報道出了偏差,確實是需要負責任的。

從博客開始,人人都有了發聲的渠道,那個時候就有人喊話「媒體已死」,專業的媒體至今還沒死,但經過微博、微信公眾號這兩代自媒體產品,人們的眼球已經很少放在專業媒體上了。

致賤人

致 low B

深度好文

看完哭了

幾億人看完沈默了

震驚!中國人在美國居然遭到如此欺淩

連馬雲都佩服

你的企業不成功是因為沒做好這件事,99%的人都不知道

XXX,你給我站住

真相讓人心疼

……

這種為了吸引眼球的文章每天充斥著朋友圈、今日頭條、各大非專業新聞網站。

為了 10 萬+,每個公眾號的編輯絞盡腦汁,想一個好標題,想一個包含情緒的好標題,並把情緒灑滿在整一篇文章里。

我們為什麽會轉發一篇文章?大多數時候,不是因為我們看了一篇文章獲取了什麽知識,大多數時候,獲取知識後我們做的都是收藏,而不是轉發。一般來說,轉發都是因為情緒被擊中。比如,一個人看了羅爾寫的《羅一笑,你給我站住》,是因為看完文章後感動,為了表達他們的「同情」,他們轉發了;比如,一個人轉發咪蒙的《致 low B》,是因為看了這篇文章後她特別開心,並覺得身邊全是傻逼和 low B;再比如,一個人轉發某遊戲公司聯合創始人妻子寫的老公被 CEO 踢掉的文章,是因為看完文章後他感受到憤怒,憤怒掩蓋了判斷,於是用轉發,甚至加上評語的轉發來表達心中的憤怒。

自媒體編輯們很熟悉這種套路,所以他們在寫文章時,都喜歡把情緒放大,本來一件不值得暴怒的小事,他可以在標題、內容、配圖上傳遞憤怒,並感染你;本來自己就是文章中說的 low B,她可以用文字技巧讓你覺得你是牛逼的,你身邊的人都是 low B;本來是舉著反華示威的橫幅拍照求得政治庇護換取綠卡,鳳姐團隊可以把這個真相隱藏,用勵誌的故事告訴你,我他媽的自小貧窮,通過個人努力,現在拿到了綠卡,在美國生活得很愉快。

而人們往往相信他們願意相信的,人們願意相信美好的勵誌故事,願意相信自己是厲害的身邊的人都不如自己,願意相信世界上有太多不正義的事,每件事都讓人憤憤不平。

有那麽多事讓人憤憤不平麽?有,但絕大多數不是那些 10 萬+文章里說的事,又或者有人說了,但在中國這個特別的國家被隱藏了。有那麽多勵誌故事麽?有,但絕大多數都在媒體的助推下被過度放大。

一個熟練的公眾號編輯,會像產品經理那樣,給他的讀者畫像。完成畫像後,他們會從畫像去推測某個事件,他的讀者可能會有什麽情緒,在寫文章時,就會故意放大這種情緒。很多時候,為了讓情緒的表達滴水不漏,會人為地刪除不利於放大情緒的線索。

作為一個讀者,沒有人會告訴你公眾號們會如此精細地去操作情緒。但這件事,你應該了解,並謹記。

可能吧也是個公眾號,我也算是個半個自媒體人,雖然我不太喜歡這個詞。我有沒有給讀者做畫像?有。我也曾經誤打誤撞地引導了讀者的情緒,比如去年春晚寫的《為什麽說支付寶腦子進了屎》。

正是有我們這種個人媒體的存在,正是在這種人人都可以發出聲音的時代,專業記者的存在顯得更有必要。

當我們憤怒地轉發那位聯合創始人妻子的文章時,我們看到的只是這位妻子一方的陳述,完整的事件真的像她表述的那樣麽?如果我們不加判斷地去閱讀,很容易走進作者引導的情緒里。

我不是說這位妻子說的不是客觀事實,也不是說我認定她「故意」引導情緒,而是當我沒了解一件事的全貌時,我一般不會做直接的判斷,因為我太熟悉自媒體的片面性。自媒體,尤其是個人公眾號,往往只能描述事件的一側,而不是全貌,如果為了提高轉發、為了加強情緒,往往即使他知道事件的全貌,也會傾向於只描述對自己有利的一側。

是,自媒體公眾號們都要蹭熱點,都要追求 10 萬+,商業是追逐利益的,這無可厚非。引導情緒,只不過是他們熟練的操作手段而已。這種手段並不是微信公眾號們的原創,早在 10 多年前,QQ 群里流行的「不轉不是中國人」早就給現在的自媒體人做了很好的案例教育:這種引導情緒的方式,在中國,是行得通且非常行得通。

不管我們多不喜歡看到那些滿帶著情緒的刷屏文章,他們依然會存在且數量會越來越多,不然,編輯們的 KPI 怎樣完成?

我不是想去評判這件事的好壞,我只希望:

專業記者能重新崛起。這個世界需要負責任的媒體,需要對事實做客觀陳述的媒體,他們與自媒體是互補的存在,自媒體理應不客觀,因為他們背後都是情緒化的人,人們也需要一些情緒化的聲音,但專業媒體背後的是機構,中國應該有更多的可值得信賴的新聞機構。當我們對一件事存疑時,可以在這些機構里找到客觀的事實陳述。

當我們閱讀一篇刷屏的文章時,或許可以適當抑制情緒,將文章中的客觀事實一點點列出,並在 Google 尋找更多相關事實,自己動腦去推導,看看是否能推導出和作者一樣的觀點,而不是被情緒帶著走。

專業媒體其實也不一定客觀,比如川普上臺後,Fox 和 CNN ,前者從來沒有報道過川普的負面新聞,後者則沒怎麽過對川普有過好的評價。又比如知名《環球時報》,你懂的。的即使是專業媒體,他們也有自己的價值取向和偏向,一個聰明讀者,他的做法依然是從這些媒體報道的內容里摘取客觀事實,自己去判斷。

另一方面,自媒體不需要對報道的真實性做保證,不像那位長者說的那樣,即使將來出了什麽偏差,他們不需要負責任。正因為如此,我們在閱讀自媒體的文章時,更應該保持獨立判斷。如果有一天,大多數人看自媒體的文章,像看《人民日報》那樣警惕的話,應該算是一種進步吧。

自媒體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339

從賣房創業到融資5億,繽果盒子:我們是被逼著走到今天的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8/0224/167357.shtml

從賣房創業到融資5億,繽果盒子:我們是被逼著走到今天的
野草新消費 野草新消費

從賣房創業到融資5億,繽果盒子:我們是被逼著走到今天的

經過這一年,我最想對同行的創業者說,“不要焦慮”。

過去一年,是新零售快速崛起的一年,更多的目光開始聚焦到線下,一批新物種正在破土而出。其中,無人便利店這個新物種,因為市場空間和消費者體驗等問題,從誕生之後就質疑聲不斷。在質疑聲中,無人店的發展勢頭似乎並沒有削弱,一些創業項目先後獲得大額融資,京東、阿里巴巴也相繼推出無人超市或便利店,市場為之躁動。

繽果盒子是無人便利店領域的先行者,從2016年2月,由生鮮電商轉型為無人便利店,中間幾次艱難的版本叠代,開啟規模化,到2017年連續獲得上億元和8000萬美元兩輪融資,繽果盒子完整的經歷了這個行業的跌宕起伏。

在2018年農歷新年開年之際,野草新消費推出2017年新零售企業年終系列訪談。圍繞做無人便利店的初衷,核心競爭門檻,政府和資本扮演的角色,有人和無人的本質差異,更加篤定和需要改變的等話題,繽果盒子創始人陳子林坦誠地分享了一年來經歷了的種種變化和思考。面向更加激蕩的未來,他最想對新零售的創業者說,“不要焦慮,任何事情發展都有周期性,現在的問題只是周期越來越短”。

口述 | 陳子林

整理 | 張曉軍

恰當的時間做恰當的事情

繽果盒子發展到現在,還不算太成功,只是在一個良性的軌道上發展。和過去幾段創業經歷相比,繽果盒子給我特別大的感觸是,在恰當的時間點做了恰當的事情。

2005年,我們做手機Tiger地圖,想法非常棒。以我們那時候的水平,可以見到國家實驗室主任、交通委主任,甚至受過北京市市委書記的接待。但在那個時間點上,並沒有太多東西支持你,社會積澱也不存在,最終導致我們沒有做的很大。

像以色列的軟件Waze,跟我們做的是同樣的事情,在2011年被Google收購時賣了13億美金。這次做繽果盒子,終於踩到了時間點,這讓我相信,你一直折騰不死,總能踩到。

30de91185582456f9ef39bfb698c9591

繽果盒子創始人 陳子林

當然,我也很篤定這件事能成,為此把房子都賣了。從2015年底開始,我認為這件事邏輯上是通的,事實上我們也走到了現在,跟當時的設想一樣。

無人便利店的基本假設

1、擴展前先驗證兩個問題

為什麽要先做小區?為什麽先用盒子的形態去做用戶教育,然後慢慢為整個社會賦能。從這個事本身而言,我當時的判斷是員工成本、物業成本越來越高。同時,消費又越來越多元,用戶的選擇也越來越多。用原來的零售組織形式,顯然已經很難滿足新型市場的零售要求了,用戶需要更快、更方便,成本也要更低。

而做無人便利店,實質上是在提升社會零售的效率,當我可以以比別人便宜10倍的價格去運營一個零售渠道時,這個威力一定很嚇人,而且市場會非常大。

所以,繽果盒子在2016年8月份落地,11月份正式去入社區,我們當時驗證了兩個問題。

問題一:在社區盒子是需要的,它不會被討厭。

問題二:盒子沒有系統性風險。相比來說,現在無人貨架系統性風險無法阻擋,而且會越來越大,沒有監控就會破窗。

我和團隊多次強調,一定要讓用戶在里面有壓力,隨意拿東西是會被發現的。但很多人刻舟求劍,用無人售賣機的邏輯套到我們里面,無人售賣機的邏輯是沒有監控,想做壞事的人很多,越是小的壞事,大家越是抱有僥幸心理。

繽果盒子是有監控的,我當時也很堅定不會有人破壞。在驗證完這個想法後,這個事就可以快速複制。

2、改變傳統便利店的運作邏輯

以前傳統便利店是很重的生意,要花幾個月時間選址、裝修,投入和承諾成本都很高。光一個店鋪可能就要花一百萬,我們改變了這個邏輯,讓實體商業互聯網化。

第一,我們把便利店產品化,可以快速、批量生產。一個月鋪幾十上百個便利店,這是工程化項目不可能實現的,也是一個很大的觀念改革。

第二,我們有極低的試錯成本。原來的便利店實體商業,花很高的租金是為了買流量,而我們可以攢流量,這個地方不行,換個地方做生意,損失不大。

我也很坦誠,有的盒子如果一天就賣一百、兩百多,產地不對,馬上就會換,一樣的盒子從A點換到B點銷量可能翻5番。

所以,既具備互聯網的特質——批量供應,用戶的邊際維護成本也趨近於零,只要用正常的交易服務,用戶就會到我們這兒。

無人店的門檻有多高?

其實現在很多人好奇,市場上有很多無人便利店項目,繽果盒子能走到今天的狀態,核心靠的是什麽?首先我從來不在意跟別人比,也不想讓別人無法超越我們,因為這個生意非常龐大,擁有幾十萬億的大市場。

我們再看它的門檻有多高?

第一,它是資金密集型的。早期要燒錢,不像貨架拉500萬天使,做1000個貨架就可以運行了,無人便利店密度達不到就看不到結果,所以在早期階段資金密集是門檻。

第二,它是技術密集型的。RFID雖然技術門檻稍低,但真要投放到市場批量複制,門檻並不低,而且我們現在用的圖像識別技術,在國內乃至全世界都是最前沿的,首席科學家也在這個行業經營了十幾年,研發團隊100多人。我們現在招AI深度學習的人才,開70萬的年薪,是在和阿里搶人。

而且,如果要從技術上去突破無人零售,沒有一個很好的團隊,很難邁過這個檻。我們要做出一整套基礎,現在手里成功的專利就有30多個,還有40多個在申請,它是一個爬坡的過程,我們過去一年就在推進這件事情。

過去一年整個市場變動很大,我們也經歷了很多。回顧過去一年,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關於繽果盒子“裁員”的負面報道,這件事情在我個人看來很正常,但很多媒體把它當做一個負面,我也只能接受,廣東人說“吃得了鹹魚,你一定要抵得了渴”,這是一定要承受的。

對我來說,這件事無非是在一個快速發展的初創公司,把一些違紀、不達標的人員開掉。我們400多人開了幾個人,也從來沒有資金鏈的問題,我不認為這是一件大的事情,被放大了不好,僅此而已。

這個事情直接導致的一個結果是,我對公司一些關鍵員工的引進變得更加謹慎。我突然意識到,我們已經不是一個小公司了,不能像原來那樣管理。

對我個人來說,這是很重要的轉變,我也在複盤、反思這件事,本來可以處理的更冷靜一些,或者對違紀的員工態度緩和一些,就不至於有這種大的矛盾產生,以後要註意對行業的影響。

如何破解擴展困境?

1、規模化複制中的“加速度”

之前我們設定了一個小目標,是一年鋪5000個盒子,過去一年實際上只鋪了200個。但從中國商業史上來講,也很少出現沒有零售經驗的團隊在半年做200家店。所以,它不是一個很慢的速度,我們正在突破零售的桎梏。

之所以沒有我說的那麽快,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5000個是我給團隊內部設定的目標,因為難,我才把它設為目標,但我從來沒想過跟媒體、外界許諾,自己對自己負責就可以。

第二,現在這個業務怎麽做,算我們最清楚,前期不可避免的要試錯,先慢後快,這是客觀規律。

此外,10月份後,繽果盒子的擴展速度慢了下來,也是受到了投資人的啟發。當時我想再鋪一兩百個,然後再去調,但他們將這個時間點提前了,希望去做精細化管理,先把內功練好。而在新一輪融資之後,我打算先試點5個樣板城市,把樣板城市打造成我們想要的密度,同時做的足夠精細化。

所以,我們要意識到有一個“加速度”在里面,到現在,我都不認為未來的目標不能達成。

2、政府在無人店落地中的“關鍵角色”

在這麽多變化中,2017年在我們預計之內的,是這個生意在推出時,會受到行業很大的關註。因為我覺得這對零售來說意義非凡,就像當年的蒸汽機改變出行一樣,無人便利店對未來零售的格局會有很深刻的影響。

預料之外的是,這個行業在早期階段,需要那麽多的政府支持才能走下去。所以,在9月份我們就調整了業務方向,認為政府支持對這個行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政府不是一般的商業機構,政府在合作之前它一定是慎重考慮的,包括考察你的團隊,這件事靠不靠譜,這就要求我們做的足夠好,業務落地對民生、社會有益處。而且我們跟政府合作,並不是沖著它的資金、政策支持,實質上要讓它給一個合法的身份。

政府對這個事的要求無非包括幾項:

一能降本增效;二要給居民、給消費者提供更多的便利;三能管控好,沒有負面和安全隱患;四能推動社會的信息化,數據化進程。

這些方面如果做到的話,政府應該也會大力支持。說實話,我們有將近3萬個場地,7個工廠,加上資金儲備,落地會是一件很快的事情。但節奏推進的關鍵是要跟政府配合。

六億融資後的野心與格局

1、一門燒錢、資金密集型的生意

目前這個階段,我們有一定的心理準備,有一些成本去做戰略性的虧損,來教育市場和做整個業務的配套。它不僅僅是個生意,更是一個事業,投資人也理解。這是我們為什麽需要資本支持的原因,如果光是自己這點錢很難做好,也承受不了局部的戰略性虧損。

2017年我們進行了兩次比較大的融資,一次是1億,一次是5億,相比於同類,之所以獲得資本青睞,我相信首先是我們把這個事想的比較清楚,起步比較早,也積累了很多經驗。目前布點的成熟度和技術的領先性,我們領先市場至少半年。

獲得2017年第一筆融資時,我們受到的關註就很多,當時甚至有些機構在搶。我跟GGV聊完後,下樓就收到GGV合夥人徐炳東的微信,他說繽果盒子是最近半年見過最讓人興奮的項目。

簡單來說,這個生意很大,而他已經看到這個生意可以爆發成什麽樣。兩周左右,他就給我Offer了。

後面我們又融了5億元,其實在在中間的過程中,我們就是簡簡單單地相信這件事,穩步推進,讓消費者用更低的成本、更便利的方式買到產品。因為這個生意是燒錢的、資金密集的,融資是為了越來越驗證我們的想法,也可以讓我們適當地犯錯。

現在我們大的邏輯是驗證過了,更需要驗證的是管理,這樣做是不是最高效的,還能不能做更好?它本質上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

2、自身的風險和巨頭的競爭

現在還有不少投資人認為,中小企業不要輕易嘗試無人便利店,我想的是,你不要希望這個世界上所有人都喜歡你,這是常態。

從傳統零售人的角度來看,這件事情可能風險很大,但現在還沒有人敢說自己掌握了全部真相。所以,我們也是在求證自己的想法。在這條道路上,有一點我很自信,當你可以用比別人便宜很多的成本,把一件商品送到消費者手里時,是很有價值的。

也有人質疑,如果巨頭進入我們該怎麽辦?但如果我是巨頭,關註一個行業的話,我會讓這個社會牛逼的人先跑出來,再買它、參股它,事實上阿里和騰訊都是這麽做的。

京東內部有兩個團隊在做這塊的事情,每個團隊十幾二十人,對於京東來說,這是一個新賽道,它也在試錯,他們內部不僅僅有協同、還有競爭,當他們在內部跨部門要資源的時候,未必比外部發展的好。

到目前這個階段,我們也會和BAT溝通、合作,這個世界越來越講究結合,不像幾十年前你死我活。我們從來不排斥和任何人合作,如果有巨頭想要投資我們,我們很歡迎,但我們要保持自己的競爭力,把業務做好,才有本錢和別人討價還價。

與無人貨架、互聯網+傳統便利店的比較

1、無人便利店更具有可持續性和延展性

2017年下半年,無人貨架非常火,無人貨架和無人便利店雖然都有無人的概念、元素,但真不是一樣的東西。

可以很明確地說,無人貨架熱帶動了整個無人的概念,但並不會由此帶動無人便利店的投資。相反,我們的投資人花了很多時間在研究無人貨架和無人便利店的區別,最終他們得出的結論是,無人便利店可能更具有可持續性和延展性。

無人便利店跟無人貨架相比,實際上是創造新的消費場景,原來在非開放小區,人流量少的地方,沒有24小時便利店,現在我們鋪了盒子就可以為你服務。

當然現在也有新型的便利店,通過互聯網+傳統便利店的方式,在原有的場景中改善體驗,提升效率,但商業模型主要還是靠熟食、鮮食來帶流量。

目前,傳統的便利店標品已經很難吸引消費者進店了,傳統便利店+互聯網,帶來的增效也許是10%或者20%。但我們不是這樣,我們是創造了一個新物種,除了存量市場,還要擴大增量市場,由於渠道越來越發達,效率的極大提高,會讓你的需求得到釋放。

所以,當以後所有小區樓下都有盒子,這個盒子都提供足夠多、豐富的商品給消費者時,你的需求就會被激發,這是一樣的道理。

2、有人與無人的本質差異

新零售大家現在強調的比較多的是,以 消費者為中心。無人便利店的“無人”概念曾經遭到了詬病。對於無人便利店,我首先認為不是因為無人而便利,是想要更便利必須無人。

有人和無人並不會改變你是否便利的結果,比如有時候你希望有人給你溫暖,有時候你很煩,不想見到人。消費者去便利店的目的是什麽?我們要搞清楚。其實無非是三點:

第一,這個商品是不是你想要的?

第二,價格是不是合適?

第三,最終你要考慮哪個便利一點、哪個更快一點?

決定性因素不是有沒有人,而是因為我們要更便利所以必須要無人,比如我們去你樓下購物,開一個24小時便利店,如果有人,至少要派3個人輪班,這3個人每個月是1萬元的成本,會讓你買一瓶可樂貴幾塊錢,如果不賣那麽貴,就不能存活。

最後其實我們的核心就是,你要買這個東西就對了,不管有沒有人。我不相信背後剛需驅動的東西需要改變。不管是有人還是無人,都有場景需求,但社會發展的趨勢有一個,就是高效替代低效,無人便利店正好符合這一趨勢。

篤定效率提升與“不要焦慮”

在過去一年變化中,讓我們更加篤定的是,通過一點一滴的積累、改變,去提升零售的效率。零售革命本質上是一場效率革命,體驗可以差異化,未必有一個完全的標準,但效率提升是唯一標準,效率提升就是用更低的成本把這件事完成。無人便利店的組織形式我認為是更先進的,起碼對標品、標準化程度高的生鮮,用無人化的方式銷售值得嘗試。

2018年,繽果盒子的心願就是把幾個樣板城市的精細化運營做好,其次,點位增加和每個增長點位運營數字的提升,都會是我們未來一段乃至很長一段時間的主要目標。

經過這一年,我同時最想對同行的創業者說,“不要焦慮”。

馬斯克在他放在太空上的屏幕寫的就是“不要焦慮”。我覺得任何事情發展都是有周期性的,現在的問題只是周期越來越短。為什麽我說風口 追不了,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追風口的創業者能夠追成。我們也是被逼著走到今天,就是一直尋找光明,一直在想怎麽活下去,一步一步試出來的。

*本文系野草新消費原創,作者張曉軍。學習產業最新趨勢與方法論,掃描下方二維碼,加入野草新消費VIP升粉絲群。

微信圖片_20180224111314_副本

無人便利店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075

不能站的牛 一生跪著走

1 : GS(14)@2015-03-31 21:17:31





因一對前腳變形,美國小牛Fawn的一生難關重重,本來牠恐怕只能跪着蠕動,幸好遇到英明獸醫,令牠終於站起來。在牧場出生的Fawn,出世時不慎由媽媽體內墜入糞池,跌斷前腳,牧場發現牠臉部及前腳受傷,立即轉送附近居民當寵物。Fawn相當幸運,獲得新主人疼錫,悉心照顧牠的腳傷,但隨著牠慢慢長大,前腳再也無法負荷體重,Fawn只好跪在地上,蹣跚地走。新主人帶著Fawn四處求醫,但醫生都認為牠的傷勢太嚴重,建議接受安樂死。幸好主人沒有放棄,帶Fawn到紐約一間動物收容所,為牠帶來一線生機。
Fawn「軟硬」兼施,一方面懂得撒嬌,另一方面又向工作人員展示牠堅強的意志力,感動了工作人員和獸醫。經過四個月的努力,獸醫為Fawn的兩個膝蓋動手術、裝入支架,終於讓牠可以站起來,一步一步慢慢走,當牠小心翼翼踏入雪地時,似乎顯得很開心。收容所坦言也許有人批評,他們為了區區一頭牛,花了龐大醫藥費,但生命是無價的,而且相信Fawn的故事會為人們帶來更多正能量。英國每日鏡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331/1909665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165

抗病10個月 遺願讓人認識皮肌炎魯芬 笑着走

1 : GS(14)@2017-02-07 05:15:50

■多年來為觀眾帶來歡樂的魯芬,昨凌晨因皮肌炎導致肺部衰竭離世,終年63歲。



魯芬(原名張偉芬)曾被捧為高登女神,不時在螢幕放笑彈,去年她北上拍戲時患上神經性皮炎,身體免疫系統失調,上月27日年三十晚入院,短短幾天情況變壞,昨凌晨因皮肌炎導致肺部衰竭離世,終年63歲。抗病10個月的魯芬臨終不忘帶出訊息,希望大家關注皮肌炎,切勿掉以輕心,遺愛人間。



魯芬曾在電影《女子監獄》扮山東婆,以及電影《九品芝麻官》演活烈火奶奶,鏡頭前永遠不介意醜化自己,為觀眾送上歡樂。上周四有自稱魯芬好友的張先生報料指她病重留院,魯芬姪女何小姐(阿Ling)回覆指姑媽患皮肌炎要接受治療。事隔不足一周,昨凌晨魯芬突病逝,親人於凌晨3時許發聲明,證實她因皮肌炎導致肺部衰竭,在親友陪伴下安詳離世,終年63歲。魯芬最後一次在港公開露面是去年7月,抱恙出席劉少君監製的舞台劇《香港過來人》拜神儀式,當時她撐着枴杖,暴瘦十多磅,魯芬解釋患上神經性皮炎,驗出肝酵素偏高並要戒口。魯芬曾指早前到東莞拍網上電影《足球星夢之鹹魚翻身篇》,入住酒店衞生欠佳而中招。據知,魯芬在家人陪伴下見醫生時,醫生解釋皮肌炎引發成因未必跟外來衞生成因有着直接關係。過去10個月魯芬受病魔折騰,但她堅持樂觀面對,即使身體不適仍撐着上台演出。去年10月又接拍東瀛遊廣告,該廣告算是她的遺作。


遺容安詳

上月27日年三十晚魯芬不適入院,但她為免外間擔心,年初二更新facebook向大家拜年,一直低調患病消息。上周四傳出魯芬病危,她都用短訊報平安:「暫時情況OK,多謝關心。」昨日凌晨傳出死訊,魯芬姪女阿Ling昨禮貌回覆本報:「唔好難過,記住佢嘅開心笑臉,佢遺容安詳。」阿Ling稱魯芬是家中大家姐,有一弟一妹,她昨在電話說:「佢一直好樂觀積極面對呢個病,我哋擔心,佢仲反過嚟安慰話『冇事㗎,我會同佢鍊過,我會加油努力,呢次當導演畀我演病人角色,我未扮過病人。』佢意志力同生命力好強,笑住面對。」阿Ling指魯芬年三十晚入院時仍清醒,沒想到病情急轉直下,阿Ling續說:「佢呢個病係類風濕關節病,影響肺功能,入院後肺部纖維化,呼吸出現問題,後期醫生配合落藥,等佢舒服啲,但佢好攰。」



■魯芬(中)去年患神經性皮炎,抱恙參演劉少君監製的歌舞劇《香港過來人》。

■霸氣魯芬,童年時是個萌爆小妹妹。

■去年10月魯芬為東瀛遊拍廣告,估不到成為她的遺作。


考慮公祭


問到魯芬可有交代遺言?阿Ling說:「唔方便透露,唯一可以講,佢想多啲人認識呢個病,真係好可怕。」她表示家人會商討喪禮安排,或考慮有公祭儀式。其家人昨在魯芬fb貼悼文,提到她當病是拍劇,堅持做到最好,但歷時10個月的拍攝期結束了:「魯芬BB,這套戲你演得很好很好。你已是大家心目中的最佳女主角!你的燦爛笑容及洪亮笑聲永留大家心中。我們以你為榮!願你安息,來生再見。」此外,魯芬是演藝人協會會員,該會昨回應:「對她的離世感到惋惜,現正聯絡其家人看看是否需要提供協助。」採訪:楊定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207/1992006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84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