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京滬高鐵能否像「日版」一樣盈利?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3/697533.html

鐵到底能不能賺錢?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命題。

國內最被寄予厚望能實現盈利的線路就是京滬高鐵。但從世界範圍來看,能做得好的很少。2010年7月世界銀行發佈的一份《高鐵研究報告》指出:「儘 管成功的高速鐵路服務能夠帶來經濟和環境效益,但從國際上看,高速鐵路很少能夠完全收回投資。大多數政府在考慮建設高速鐵路的效益時,也應當考慮到用預算 來支持還債這個幾乎必然的結果。」

不過也有例外:那就是日本。日本是世界上第一個建成使用高鐵的國家,可以說是高鐵建設的先行者。

七年收回全部投資

1964年10月1日,東海道新幹線正式開通運營,運行速度達到210公里/小時,將東京至大阪的旅行時間縮短了一半。隨著不斷提速,目前的行車時 間已減至2小時25分。這是高鐵時代的開始。讓人更匪夷所思的是,這條高鐵保證了46年無事故——這是幾乎所有專家舉例說明什麼是好高鐵的一個典型範例。

更值得稱道的是,東海道新幹線運營的第三個年頭——也就是說1966年——就開始盈利,第七年就收回了全部投資,10年時間累計盈利達6600億日元。

1964年後,日本鐵道建設公團和國鐵共同負責籌措新幹線建設資金,即鐵路建設公團除使用國鐵籌集來的資金外,同時也要負責籌集一部分建設資金,並負責工程施工,完工後由鐵道建設公團向新幹線經營者,即國鐵出租或轉讓。

在經濟效益上想要朝日本東海道新幹線看齊,估計很難,「日本新幹線每個環節都很省錢,成本控制做得非常好。」同濟大學鐵道與城市軌道交通研究院教授孫章表示。

不同的是,日本開發新幹線的首要目標是增強客運能力,其次才是提高速度。2000年,當時擔任日本海外鐵路技術合作協會理事長的岡田宏在接受採訪時 表示,東海道新幹線開始運行時每天的客運量是6萬人次,10年後增加到每天30萬人次。而據《人民鐵道》報數據,到目前為止,日本整個新幹線每天客運達 77萬人次。

這大大緩解了東京、橫濱、名古屋、大阪等在內的東海道地區的旅客運輸緊張情況,取得了預期的經濟效益。

商務旅行客戶是新幹線的主要營銷對象。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瞭解,東海道新幹線的時刻表非常密集,以商務客戶為主的「希望號」(Nozomi)班 列幾分鐘就有一班,間隔很少有超過10分鐘的。運營時間從早上6時開始,22時結束,難怪因此成為日本幾大主要城市間商務旅客的主要交通工具。

「日版」京滬高鐵

「東海道新幹線比較成功,和即將要開通的京滬高鐵有相似性。」孫章表示,東海道新幹線建成後,正好碰上東京奧運會,所以當時東江、大阪的人口比較集中,這兩個城市都屬於經濟相對較發達的區域,兩地流動性較大。

事實上,這條日版「雙城記」高鐵和2008年4月開工的京滬高鐵確有相似之處。東海道新幹線的起點是當時即將要舉行奧運會的日本首都東京,終點是於 1970年舉辦世博會的大阪。「1970年世博會在大阪召開,2010年在上海召開。北京和上海,剛好也是一條首都通往世博城的路線。」孫章說。

京滬高鐵從北京南站至上海虹橋站總長1318公里,一份名為《從戰略角度考慮京滬高速鐵路建設的幾個問題》的報告顯示,當時的論證測算京滬高鐵的建設投資為1380億元人民幣,單位造價約1公里1億元。

這一成本不斷飆升,投資總額從當初的1300億元,追加到1600億元,現在總投資達到了2200億元。換言之,單位造價達到了約1公里1.67億元。

無論從目前開通的京津高鐵、武廣高鐵,還是滬杭、滬寧高鐵來看,想要短期內實現盈利,幾乎都是不可能實現的任務。

從現有的京滬高鐵來看,北京和上海也正面臨著機遇。資料顯示,京滬高鐵全線縱貫北京、天津、上海三大直轄市和河北、山東、安徽、江蘇四省。所經區域 面積佔國土面積的6.5%,人口占全國的26.7%,人口100萬以上城市有11個,國內生產總值佔全國的43.3%,是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和最具潛力的 地區,也是中國客貨運輸最繁忙、增長潛力巨大的交通走廊。

鐵道部相關負責人曾對本報表示,京滬高鐵線路的地理位置非常好,地處北京和上海這兩座大型城市之間,未來有望成為全世界最能盈利的一條鐵路專線。

事實上,「四橫四縱」的高鐵整體規劃帶給國家的效益,不僅是運輸收入上的效益,還有社會經濟效益,很難說盈利是不是唯一的衡量標準。「每個國家的運 營成本是不一樣的,不能簡單地只看財務成本。」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高鐵專家對記者表示,未來高鐵客流的成長有一個培育的過程,不能要求一條開通一兩年的 高鐵馬上實現盈利,同時也要看到給周邊帶來的社會經濟效益,這是遠遠無法計算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51

微軟:併購與整合能否硬起來?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16/0NMDAwMDIzODM0Nw.html

5月10日,微軟(Microsoft)宣佈將以85億美元收購互聯網電話公司Skype。

這宗微軟史上最大規模的收購 交易,由於出價高,受到資本市場大量質疑,85億美元現金的報價,差不多是2010年Skype8.6億美元營業收入的10倍,更何況標的物還不掙錢。路 透社的一篇報導甚至談到,「感覺有些1999、2000年那段時期的味道,那時候公司估值主要看其能吸引多少眼球,而忽視營收和獲利。」

而微軟多年來多宗大型收購交易事後表現平平,也讓不少投資者沮喪。這些併購,主要作用在於鞏固或者擴展微軟在軟件細分子領域或者區域市場的競爭優勢。

其 中,突出的一個例子是,2007年微軟宣佈以6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廣告軟件和服務提供商aQuantive,目的是為了抗擊谷歌對網絡廣告公司 DoubleClick的收購,同時也保持對雅虎的競爭。但是,微軟與aQuantive的整合並不順利,最終微軟再次將廣告重心移向了搜 索,aQuantive的大部分高管都離開了公司,微軟則將aQuantiv大部分原有技術棄之不用。2009年8月,微軟還將原隸屬於aQuantiv 的網絡廣告代理公司Razorfish出售給廣告巨頭WPP,交易額為5.3億美元。

除了擴展企業地理覆蓋範圍、延伸產品業務線、彌補業務短板、謀求協同優勢等一般戰略目標外,IT產業內的併購,相當部分旨在彌補技術差距,在某些產業趨勢新方向上拓展其技術能力,以便於在開發一輪產品和服務之前進行率先卡位,搶佔先機。

比如微軟歷史上最大的一次併購。在2008年,其向雅虎提出446億美元(後提高到475億美元)收購報價,為的是打破谷歌公司在網絡搜索和網絡廣告領域一家獨大的局面,但遭到了拒絕。

由於互聯網行業技術發展非常快,微軟跟其他IT巨頭一樣,會設專門部門長期跟蹤產業發展趨勢,比如,PPTV網絡電視CEO陶闖曾負責微軟亞太區的互聯網業務,參與了微軟超過10起併購交易,據他介紹,像Youtube這類視頻網站出現後微軟就一直在跟蹤。

有趣的是,微軟成功的收購案例往往規模較小,比如,2000年微軟宣佈收購Bungie軟件,後者為XBox 360開發出了重量級遊戲Halo franchise,為微軟帶來數十億美元的收入,該項併購據傳只有 2000-4000萬美元。

另 外,人才保留也是併購交易中的重要議題,科技行業的併購,往往是公司和產品買來了,最核心的人卻走了。歷史上,微軟曾有因人才收購公司的案例,其曾以 1.7億美元的總價收購了一家叫Groove的軟件公司,比爾·蓋茨透露,收購Groove不是為了公司軟件,而是為了後來成為微軟首席軟件架構師的雷· 奧茲(Ray Ozzie )。不過,這宗收購同樣不是很成功,2010年10月,奧茲宣佈計劃離開微軟,離開的時候還發出了一份嚴重警告備忘錄,敦促微軟員工不要緊抱著昔日輝煌不 放,而要大步推動變革。

當然,將兩家公司(尤其大型公司)的運營運作組合在一起,往往會遭遇組織內部成員普遍的阻力、管理風格與公司文化差 異等衝突,整合過程會遭遇各類棘手問題,以至於預期的專業知識分享、協同效應創造成為空談。而微軟自身就有非常頑固的以Windows和Office為中 心的傳統,這可能會令微軟將Skype整合進入其產品線構成障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21

LBS能否 拯救「泡沫化」團購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8/1038929.html

知何時起,廣州人氣最旺的天河城飛揚電影院成了「黃牛黨」集散地。每逢週末,許多「黃牛」都在兜售便宜的電影票兌換券。

為減少損失,飛揚電影院管理者只好在影院售票台附近用圍欄劃分出一個區域,讓保安維持秩序,嚴禁「黃牛黨」入內交易。

「這些『黃牛黨』所出售的電影兌換券,90%以上都是來自於團購。」艾媒諮詢CEO張毅昨日對《第一財經日報》說,團購網的確能為一些商家帶來一些大訂單,但粗放經營也直接損害了商家和消費者的利益,導致服務質量與信用危機,這也是團購泡沫化的現象。

張毅指出,為消除服務危機,理順生態系統,很多團購網開始尋求LBS(移動地理位置信息服務)合作,借LBS簽到功能,激發消費衝動,進而找到與商家合諧共處的商業模式。

團購標配

基於此,正在尋找盈利基點的LBS提供商們與團購網站一拍即合。

在短短一個月內,以盛大切客網為代表的LBS提供商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的戶外廣告上,添加了「就近團購」的字樣。

「其實並不是任何商品都適合網購。」切客網CEO宋錚指出,一年多的火爆團購顯示,生活服務業才是團購網站最主要的業務來源,而生活服務業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地域性,只要將地域特性做深做透,就能增加消費者的消費體驗,以及為商家帶來目標客戶。

宋錚表示,目前很多團購網站做的都是一次性營銷,吸引的是貪便宜的用戶,絕大部分的消費者都不是其目標客戶群。

「LBS將成為團購網站的標配。」窩窩網有關人員指出,團購網站做實物交易,沒有任何意義,幾乎等同於目前的B2C網購,一旦價格沒有優勢,此類團 購網站也就沒有任何存在的必要。相反,生活服務是隨時隨地的,哪個團購網站能將這種隨時隨地性做到最便利,就能在團購網站中脫穎而出。

艾媒諮詢數據顯示,6月團購的消費者人數達2054萬人左右,團購金額達6.62億元。其中,實物類團購消費人數達586萬人,佔總人數比重為28%,消費金額為1.47億元,佔比22%;剩下的全部是休閒娛樂、酒店旅遊和生活服務類的團購。

支付難題

不過,目前團購與LBS的合作還僅僅處於極其初步的階段,LBS全面融合團購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宋錚和開開網CEO穆榮均表示,目前LBS與團購網還是一個廣泛性合作階段,即用戶登錄LBS簽到,可以獲得在該區域所有團購信息。如要想真正成為 團購和LBS商的盈利基點,就必須要實現移動支付。但現階段,手機支付才剛剛開始,無論是技術實施方面還是用戶的使用習慣上,都有待時日。

宋錚指出,由於商家可以選擇團購的地域半徑,分析消費者的行為,有利於團購網聚集商家資源,所以已有團購希望與LBS深入合作,或者綁定成利益共同體,走出目前團購行業再發展的困難時期。

「商家對團購需求,當然是越多越好,而消費者也希望更便宜的服務,但消費的隨時隨地性決定了,團購和商家之間還必需一個橋樑。」張毅說。

此外,LBS的人氣也是制約團購與LBS深度合作的障礙。目前國內LBS用戶在千萬左右,其中切客網以400萬用戶排名第一,包括開開、街旁和玩轉四方的用戶均在150萬左右。這一數量級與目前團購人群還有差別,其中的用戶重合度更加需要考量。

「只要能激發用戶需求,團購與LBS結合可以共同快速拓展用戶群。」宋錚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60

拋售美債能否制裁美國?

2011-10-10  TCW




Q:美國賣武器給台灣引起中國大 陸反彈,大陸有些愛國人士說要拋售美國國債來制裁美國,這會有什麼效果?

A:首先,拋售美國國債這事不稀奇,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就常做這種事,它買進美國國債,以釋放更多貨幣到市場,或是賣出美國國債,以收回它認為 市場上過多的貨幣,這叫「公開市場操作」,也是聯準會影響貨幣供應的主要工具。

如果中國要賣美國國債,一個可能狀況是聯準會自己會把這些美國國債買下來。由於中國大陸是在「拋售」,因此這些美國國債的價格就會下跌,這等於是送美國一 份大禮,因為聯準會只要印鈔票就可把這些已降價的美國國債買下,這讓美國從「欠中國錢」變成「欠自己錢」,而中國也讓自己的資產價值縮水了。這不是在制裁 美國,這是在制裁自己。

中國「拋售美國國債制裁美國」這種觀念,來自一種錯覺:中國既是美國第一大債主,地位自然較優越,這是錯誤觀念。中國持有鉅額美國國債,是政府干預外匯市 場造成的惡果。

由於中國賣給美國產品的總價值,比美國賣給中國產品的總價值還高,因此會有一些美元淨流入中國,也就是說,中國多賣東西給美國,美國因此多付美元給中國。

但是中國人獲得這些美元,不能在中國境內使用,他們必須把這些美元兌換成人民幣。隨著淨流入的美元越來越多,兌換人民幣的需求也越來越大,這時美元就得 「貶值」,也就是要用更多美元才能換到同一金額的人民幣,或是人民幣應該要對美元「升值」。

但政府為了不讓人民幣升值,印了大量人民幣,買下這些淨流入的美元。一方面這些人民幣流入市場,推升各種物價——這就是目前中國通貨膨脹的根源。另一方面 購買的美元就成了中國官方的外匯儲備。

中國官方則用這些美元來買美國國債,表面上這是最安全的投資,但事實上因為中國的官方身分,在運用這些美元購買美國企業股票、土地、大樓、港口等資產時, 面臨不少阻礙,因此它只好用這些美元來買限制較少的美國國債,所謂「美國第一大債主」的真相不過如此。

如果中國官方不再干預外匯市場,讓人民幣自然升值,它就不用再印人民幣買美元,境內的通貨膨脹壓力也獲得紓解,此外流入中國境內的美元也不再會只在官方手 上,而是在民間個人或企業手上,這些私人運用美元去購買美國企業的股票、農場、大樓、港口時,不會像中國官方去購買時面臨那麼多阻礙。況且,這些資產的報 酬未必會比美國國債差,也不用擔心像美國國債一樣,可能因美元幣值縮水而變成一紙垃圾,這才是中國那些愛國人士應該有的主張。經濟達人歡迎讀者提 問:http://www.bwnet.com.tw/Dr.A/E-mail:[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33

乔布斯:改变世界,能否改变中国?

http://www.infzm.com/content/63873

乔布斯迈向辉煌之路与中国的高速发展在时间上不谋而合,他的触角通过孜孜不倦的技术革新延伸至这个国家并在不同时期迎合了其发展浪潮,最终催生了独特的中国的苹果文化和现象。

对乔布斯万众顶礼膜拜的中国,也是盛行复制创意和技术的中国。乔布斯“为改变世界而活”,却为何没能改变“山寨中国”?

美国苹果公司创办者乔布斯再也无法享受明媚的加州阳光。北京时间2011年10月6日,苹果公司官网发布讣闻,宣告这个传奇而富争议的硅谷之子,在和胰腺癌抗争了8年后终于停止了思考。

在Twitter上,乔布斯的死讯以每秒约1万条传播,相当于本·拉丹死时的两倍;在美国,人们涌向加州帕洛阿尔托市的乔布斯住所,用鲜花、涂鸦和 咬掉一口的苹果祭奠这个“伟大的朋友”;在欧洲和日本,年轻人成为哀伤的主角,他们举着显示乔布斯遗像的iPad走上街头;就连宿敌微软和Google, 也历史性地降下半旗和推迟新品发布来向这个最让人头疼的对手致敬。

在遥远的中国——一块乔布斯终生没有涉足的土地——类似的情景也正在上演。在北京等大城市,人们被莫名的忧伤笼罩,“果粉”们不顾长假里糟糕的交 通,涌到市中心的苹果店献上鲜花、诗句、香烛,甚至眼泪;哀悼的微博被海量转发,媒体头版则清一色变成了乔布斯专号,当晚的北京三里屯广场烛光摇曳,途经 的人们驻足静默。

“他是个好人。”北京市民陈建荣感到有些难过,“我不需要懂电脑就能和孙子一起玩iPad,他带给我们最简单的快乐。”

中国人第一次变得不那么容易接受一个外国人的离去。一直以来,乔布斯和中国的距离既远又近——他终其一生都没有来过这里,是本世纪商业巨星中对中国价值认识最迟钝的一个;但另一方面,中国已成为苹果公司全球最大的消费地和代工厂,乔布斯更成为中国最具魅力的商业偶像之一。

“乔布斯影响了中国和中国人的生活。”北京三里屯,一位祭奠者这样评价这个一生从未到过中国的美国人。

从1976年苹果创立开始,乔布斯迈向辉煌之路与中国的高速发展在时间上不谋而合,他的触角通过孜孜不倦的技术革新延伸至这个国家并在不同时期迎合 了其发展浪潮,最终催生了独特的中国的苹果文化和现象。而一生特立独行、锐意创新、以think different为标志的乔布斯,却在被称为“山寨大国”的中国受到万众顶礼膜拜,其中意味不乏反讽。这个“为改变世界而活”的人,能够改变中国?

AppleII与“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

在中国,拥有苹果产品是一种时尚,这很容易从一些城市街头获得验证,例如上海。10月8日,乔布斯离世后的第3天,南京路上人流如织,享用着苹果产 品的年轻人沉浸在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乐趣中,他们可以自由便捷地聊天、阅读、视听和网络购物,世界在指尖的移划中变得越来越近,想象则延伸得越来越远。

只有一个人的思绪时常陷入时光隧道,他是上海计算机教师王颂赞,这一天,他骑着自行车来到中国福利会少年宫——27年前,王颂赞在这里迎接了邓小平。

时值1984年2月16日,邓小平第二次南巡停留上海,王颂赞和他的两个小学生作为科技成果的一项进行计算机操作演示。当时除了师徒三人,还有另一 位主角——一台“AppleⅡ”计算机,这是乔布斯于1970年代末的一个天才之作,它结束了计算机的零件时代,以卓越的设计和功能成为全世界第一款真正 意义上的个人电脑。

这开启了乔布斯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他的“AppleⅡ”销量惊人,他成为美国最年轻的富翁,买了一座山上的房子和奔驰双人小汽车,时常兜风和裸泳。 随后美国高中学校的计算机普及运动又帮了他的大忙,仅仅用了5年时间,苹果公司就从一个车库作坊变成收入规模达十亿美元的革命性企业,跻身世界500强。

而此时中国的计算机领域一片沉寂。“文革”中动员式发展让中国的计算机沦为没有任何应用价值的拼凑品,还有著名高校研制出“只会加法不会减法”的计算机的笑话。

1980年代初,乔布斯的一个雇员来上海,随身带了一台“AppleⅡ”,结果他发现中国人对此一无所知,失望中将其留在了中福会少年宫。

没有任何资料显示乔布斯曾关心过这台电脑的下落和即将产生的深远影响。像无意中抛出的一条纽带,这个米黄色的方盒子为刚刚经历了拨乱反正、开始“科学春天”的中国打开一扇认识世界的窗。李劲幸运地成为当时中国最早接触计算机的孩子。

当天上午10点多,邓小平来了,他微笑着看着13岁的李劲熟练地敲着键盘。屏幕上先后出现了欢迎字幅、会跳舞的机器人和呼啸升空的火箭。现场大部分人都没有见过这台神奇的机器,离场的时间一拖再拖。

邓小平拒绝了工作人员递来的椅子,饶有兴致地看李劲进行人机对弈。最后李劲输了,邓摸着他的头,说:“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

这句话改变了李劲的命运,也把更多的中国孩子送进神秘的计算机世界。一场延续了近10年的轰轰烈烈的计算机普及浪潮由此涌动。“真正的探索开始了。”王颂赞说。

苹果电脑随着浩大的宣传运动在中国出尽风头,成为教研单位争相引进的对象。福州一中在那一年购买了第一台苹果电脑,“将近2万元,还专门为其配备房间和空调。”该校第一位计算机教师刘永柱说,“后来有学生竞赛获奖,还受到央视的采访。”

北京景山学校的毛桂芬老师则清晰地记得当年和同事抢着看一本快翻烂的苹果计算机中文说明书的情景。“那是一个求知若渴的年代,经常整宿整宿地研究。”而放学后跑到父母单位的电脑上玩一个叫“小蜜蜂”的游戏,则成为了整整一代儿童的集体记忆。 

1984年变得越来越汹涌澎湃。计算机热潮方兴未艾,全民经商潮又因邓小平的南巡而涌动,联想、科海、四通、华海、信通等大批电脑公司在这一年诞生,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也初具雏形,苹果公司成为争相模仿的对象。1984年因而被称作中国计算机业的“元年”。

这一年,乔布斯则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高峰。他的年销售计划已经直指50万台。他登上了美国的《时代》周刊封面,拥有4.5亿美元财产,是富豪榜的常客,更重要的是,他才29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60

文交所叫停整頓 「分紅」制能否破局?

http://www.eeo.com.cn/2011/1125/216424.shtml

經濟觀察網 記者 肖君秀 實習記者 程大虎 11月23日,廣州華藝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原廣州嘉德)董事長李亦非透露,公司已建議廣州文交所在產品設計上實現對投資者「分紅」,以促進價值投資,抑制市場過度炒作,目前就此方案雙方正在進一步研談。

文交所瘋狂炒作的亂象將要得到切實整頓,11月18日,國務院下發《關於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切實防範金融風險的決定》,將由證監會牽頭清理整頓包括文化藝術品交易等交易所。早在10月份,由於文交所炒作糾紛亂象至審批開辦叫停,一些新產品也被叫停。

「分紅」新模式

據李亦非介紹,「分紅」可以如此設計實現,如將一百件或者兩百件藝術品打成一個「資產包」證券化,投資期限可以根據需要設計成五年、十年、二十年,每一年拿出部分藝術品進行拍賣對投資者進行分紅。如五年期產品每一年變現20%的藝術品,十年則每年變現10%。

在李亦非看來,藝術品是「死」的東西,不像企業一樣可以分紅,所以導致投資者的短期炒作心理,而通過設計「分紅」之後,買這個份額投的人有了期望,因為有實際回報,「通過設計分紅,至少有投資的概念。」

11月初,廣州交易所集團董事長李正希也表示,廣州文交所將會是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文交所,擬採取特質資產份額化方案,將對不是幾位而是幾百位藝術名 家的藝術品打包進行交易。其認為產品發行與交易應該分開,應該有足夠多的交易量來平抑投機,「起碼整場交易要體現七分投資三分投機,嚴重脫離市場正常交易 是不可行的。」

那麼未來廣州文交所是否會採納「分紅」的創新舉措?「正在進行當中,可能會照著這個走。」李亦非謹慎地表述。

對於文交所出現的亂象——藝術品證券化後數月爆炒上漲至數十倍、甚至上漲千倍的神話,爾後又引發投資者的糾紛等,李亦非對此的評價是「買的人不懂,懂藝術的人不會買這種東西。這是給少數人利用了。」

「價值」投資藝術品

文交所陷入整頓,傳統的拍賣市場如何呢?實際上,秋拍的行情已大為降溫,一些高價的拍品也頻現流拍。在上半年行情還不錯的情況下下半年開始變化。那麼藝術品拍賣市場該隨機而變?

李亦非表示,華藝國際作了戰略上的調整,以中等價格的精品為主,「底價為500萬—3000萬的藝術大師的精品。」同時加大了對嶺南書畫的拍賣,其理由是廣東買家投資需求強勁,而嶺南書畫價值還處於低估。

據瞭解,華藝國際近日正在佈局冬季拍賣會,將於11月27日、28日在深圳進行巡展,拍賣的藏品包括黑澤明的20幅畫作、張大千的作品以及年份較久的紅酒拉菲和茅台等。

回首近幾年來的藝術品拍賣歷程,華藝國際副總裁、藝術總監王野夫如此概括,2002年至2005年推向了高潮,到2007年更加「高端」,受金融危機影響2008年往下走,2010年又走向另外一個高峰。

2010年,中國的藝術品拍賣市場總成交額589億元,拍賣藝術品30萬件,成交23萬件,總成交率達75%,比2009年增長了177%。據國外數據統計,2010年中國藝術品拍賣成交額排在世界第一。

但是,2011年秋季便透露出絲絲秋意,李亦非認為市場調整是藝術品市場發展的必然規律,有高潮就有低潮,有低潮就必有高潮,「但是真正的好作品不 會貶值,就我做了18年的藝術品拍賣以來,真正好的作品在美術史上能定位的東西價格還是在往上走。某一個畫派、某個藝術家有幾個基金在炒作的價格是會下 來,因為沒人接盤嘛,就好像被炒高的創業板和概念股價會下來一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55

兔年團購大起大落 龍年能否避免「千團大戰」泡沫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28/2ONDE4XzM5NzM2OA.html

「開始美好,年中糾結,結尾寒冷」。網絡團購在兔年在中國一時興起,引發眾多網民追捧,中國的團購網站數量也躍升為全球之首。然而由於市場過度競 爭,企業普遍「燒錢圈地」,「賠本賺吆喝」,致使行業洗牌加劇,出現了一千多家中小團購網站集中倒閉的現象。面對網絡團購業的陣陣寒意,專家認為龍年的網 絡團購行業將從高速膨脹期進入理性調整期。

團購網站「井噴」 年銷售額達100億元規模

網絡團購2011年在國內呈現出井噴式發展態勢,全國團購網站數量一度攀升至逾5000家,居世界首位。據團800網站統計,2011年1-11月全國團購網站銷售額總計已接近95億元,全年銷售額突破百億的成績已經「板上釘釘」。

「從 垂直的行業團購到地域團購的大量湧現,團購行業雖然是電子商務尤其是網絡購物的衍生,但其魔力不亞於當年WEB2.0與SNS進入中國的盛世榮景。」 BCC商霖華通諮詢公司分析師郭成剛認為,團購網站因為具有建設門檻低、能直接帶來現金流、更依賴線下資源等特點,由此使得一大批中小型網站能夠迅速進入 或轉型到團購領域。

雖然網絡團購業「錢」景誘人,但在慘烈的同質化競爭下,一些中小型團購網站因「入不敷出」而難以為繼,行業頻頻出現裁員、關停等現象,甚至於一些網站捲款跑路,侵害網民利益。

購 物搜索引擎一淘網的有關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11月底,國內的團購網站中有超過35%的網站已經超過30天沒有更新商品,在11月份團購網站停止更 新、網站改版或者關閉的數量已接近2000家。一淘網預測在春節前後的三個月裡,尤其是春節期間團購網站的倒閉潮將進一步加劇,至少70%的團購網站將關 閉或轉型。

團800聯合創始人胡琛表示,伴隨團購大鱷們在核心城市中的競爭加劇和對商戶的爭搶,過度擴張以及利潤率降低導致的資金鏈緊張,致使部分生存艱難的小型團購網站不得不做出了「斷腕」決定,一批在去年風光無限的團購站因經營不善或是轉型,或是直接關閉。

部 分團購網站的由盛而衰,「曇花一現」,也引發網友熱議不斷。新浪網友「張靜812」表示,「每天都有很多家團購網站倒閉,好比流星般劃過夜空,這瞬間的閃 耀和最終的墜落間又有多少值得我們深思」。騰訊網友陳麒稱,「團購網站已經快步的進入冬季,並且更加的冰冷,倒閉的數量正在迅速地增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51

科技能否拯救中國農業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1-29/100351143.html

  2012年中共中央一號文件,主題鎖定「農業科技」已無懸念。

 

  一號文件指中共中央每年發的第一份文件。1982年至1986年,中共中央曾連續五年發佈以農業、農村和農民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極大推動了農村改革。自2004年至今,決策層又連續發佈「三農」為主題的一號文件,以示對農村改革的重視,已成為慣例。

  農業部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對財新《新世紀》說,每年一號文件都會提及農業科技,但聚焦科技尚屬首次。

  2012年1月8日,科技部副部長張來武在「第二屆中國縣域經濟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中央一號文件共包括六個部分,其中有三個部分涉及農業科技。

  據財新《新世紀》記者瞭解,今年一號文件的主題是「強科技、保發展,強生產、保供給,強民生、保穩定」,前兩條是重點。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徐小青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根本落腳點是「保證農產品供給」,而科技是重要手段。

發展瓶頸何在

  農業部一直推崇以「科技進步」建立現代農業,轉變生產方式。中央著力強調「科技促發展」,很大程度源於對原有生產方式和資源利用方式的擔憂。

  從糧食以及棉花、蔬菜等主要作物的生產情況和農民收入情況看,近幾年農業發展仍呈上升態勢。國家統計局有關數據顯示,至2011年全國糧食總產 量已是連續第八年增產,達到57121萬噸,比上年增長4.5%;單產水平創歷史新高,連續五年保持在1萬億斤以上;棉花、蔬菜種植保持穩定,農產品全面 增產;農民人均純收入6977元,實際增長11.4%,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的3.23比1縮小為3.13比1。

  然而,有專家分析,中國糧食產量雖然八連增,主要是通過擴大耕種面積實現。2011年中國糧食種植面積達16.6億畝,比2010年增加1000萬畝左右。宋洪遠說,中國人多地少,靠擴大面積提高產量越來越難。

  此外,水資源、勞動力資源短缺加劇,各種生產資料價格亦面臨上漲,農業不但遭遇產量瓶頸,更面臨增產不增收的困境。

  農作物產量仍是現階段中國官方衡量農業發展水平最重要指標。農業部2011年制定了未來五年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規劃,提出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 線,確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首要目標和「農民持續較快增收」的中心目標。宋洪遠認為,保障糧食安全需要增產增效,增產增效則會帶動農民增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徐小青認為,中央從加大投入、強化物流、取消稅負等方面做了多方努力,落腳點仍是保障農產品的供給。這也是發展農業科技的根本目的。

  宋洪遠表示,由於資源、物質的約束越來越大,只能靠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實現上述目標;而提高單產主要依靠品種和技術,因此主要靠科技「培育種子、化肥、農藥、農機」等新產品,這也意味著科技投入必須要加強。

如何彌補投入不足

  雖然決策層始終強調科技對於農業發展的重要性,但農業科技在中國長期以來並未得到充分應用。

  湖南農業大學教授徐慶國在2010年發表的《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應用的現狀及對策》一文中指出,中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僅有30%-40%,遠 低於發達國家65%-85%的水平;政府財政對農業科技與推廣應用的投資不足農業總產值0.17%-0.27%,遠低於發達國家0.6%-1.0%、發展 中國家0.5%左右的水平。

  與此有關,今年一號文件承諾要「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政策支持」。據財新《新世紀》記者瞭解,具體方式主要是加大農業財政投入和金融支持,「農業科 技投入確保增量和比例都有提高」,科技投入著重於提高農業物質裝備條件,如農田水利建設、耕地質量、機械化耕作、農業生態環境等方面。

  不過,對於將增加多少財政資金投入,金融將給予哪些方面的支持,文件並未詳述。

  針對農業科技與生產和農民實際需求脫節,一號文件強調,科技創新應面向產業需求,把保障農產品供給作為主要任務。具體應「圍繞資源利用率,實現增產與增效並重,良種與良法配套、農藝與農機結合」。

  文件還提出要加強農業基礎性、前沿性科學研究,抓好生物技術特別是優良品種培育,搶佔農業高技術領域的制高點;同時加快科研體制改革,要把公益性服務體系和社會化服務體系結合起來,打破部門、區域界限,整合產、學、研資源。

  據財新《新世紀》記者瞭解,科技部和農業部主導下的農業科技創新,主要包括農業生物基因調控、有害生物控制、農業安全等方面,強調「良種培育、 節水灌溉、農機裝備、新型肥料、疫病防控、新型農藥、加工儲備、循環利用」等具體技術項目。宋洪遠分析,「科技興農」的戰略將較多惠及 「良種培育、節水灌溉、農機裝備、新型肥料」等產業,尤其是現代種業和農機裝備業。

  誰是農業科技應用的主體?從一號文件的思路看,仍強調「家庭經營任何時候都是最基本的形式」。文件提出要加強以往農業部門設在基層的農經站所的 公益性農技推廣;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各種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令其為農戶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的生產經營服務。同時文件也表示不排斥市場化力量,「鼓勵工 商企業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

  至於科技推廣,一號文件專門著墨,規定農業科技包括「科技創新、技術推廣、教育培訓」三部分。「只有通過培訓,技術得以推廣,才能發揮科技在農業中的作用。」宋洪遠說。

難以治本

  不過,科技大規模應用於農業,尚受到現有制度重重約束。最大的約束是目前一家一戶小規模經營的生產方式。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李國祥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雖然科技是解決農業發展落後的根本,但在一家一戶小規模經營方式下,農戶對新技術應用的積極性不高。

  李國祥說,規模經營更能體現科技的效果。比如一畝地用新品種能增產50斤,100畝就增產5000斤,如果只是種十幾畝,增產效果就不明顯。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黨國英分析說,作為既定政策,一家一戶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應該堅持的,但現在農村主要由婦女和老人在家務農,出現了務農兼業化。

  一號文件對此亦有提及。文件指出,為適應農村「農忙缺人手、老齡化、兼業化」,鼓勵和引導農戶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不過,文件也強調,並不提倡「工商企業大面積、長時間直接租種農戶的土地」。

  經濟學者茅於軾認為,一號文件確定發展農村科技思路是好的,但科技要真正成為第一生產力,前提是有市場將科技商品化。他認為農村科技市場化需要 有籌資機制,發展金融市場;要有企業組織生產,特別是要放開土地要素,實現資源暢通無阻的流通,給予農民土地產權,按照用途管制原則,使每一塊土地都能發 揮最大用途。但他也表示,目前受18億畝耕地保護紅線制約,農村土地還很難自由流動。

  在此前提下,不少學者擔心農民並無動力對土地進行長期投資,尤其是應用現代科技。李國祥認為,投資農業科技會帶來產量增加,但投資成本隨之加大。對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規模經營,產量增加帶來的收益並不明顯。

  「再加上現有政策對土地流動的制約,難以形成規模經營,農民對科技投入和應用並無太大積極性。」李國祥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16

Facebook能否殺死谷歌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5384.html

「讓我們共同建立持久的文化價值,並且為了從前人手中接管這個世界而全力以赴。」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如是說。事實上,在過去幾年中Facebook看起來正在從谷歌手中一步一步接管互聯網。

 

若是從傳統的流量和PV來衡量,谷歌在Facebook面前看起來越來越像是一個垂垂老矣的上一代領袖。目前Facebook在全球擁有超過8億用 戶,其中超過50%用戶每天都會登錄Facebook。按互聯網頁面瀏覽量計算的話,Facebook在美國佔三分之一的份額,且用戶在Facebook 上花費了大量時間。

在對用戶時間的搶奪上,Facebook毋庸置疑地讓曾經的老大谷歌灰頭土臉。不僅如此,儘管佩奇去年重新擔任CEO後大力推出了Google+,但是在社交領域,連谷歌自己都不得不承認仍舊遠遠落後於Facebook。

如今,超過8億的用戶,漸成規模的生態系統已經讓Facebook成為了人們在網絡上分享內容的主要方式,看起來,作為網絡新貴的Facebook正在一步步殺死谷歌。

然而,在美國科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特約撰稿人亨利·布洛吉特(Henry Blodget)看來,Facebook雖然來勢洶洶,但是卻遠遠無法將谷歌置於死地。

一個最足以說明問題的就是2011年兩家的廣告營收數據。2011年谷歌和Facebook營收分別為400億和40億美元。顯然,從廣告收入來說谷歌的規模依然遠超Facebook 10倍之巨。

當然有人會認為這種單純在收入量級的對比無法代表未來。Facebook畢竟還處於廣告模式並不成熟的早期,一旦到了某個臨界點就將開始爆發並一舉超越谷歌。

但是當我們回到廣告的原點去思考,社交網絡中更加興趣化和私人化的產品推薦與目的性和效率性都很強的搜索廣告,究竟哪一種更符合商家廣告的需求。

這還要回到用戶接受廣告的應用場景。

當用戶需要購買某些東西的時候,他會通過搜索引擎傳遞出自己的這種需求,搜索引擎能夠在用戶希望購買東西這個特定的時刻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而對於商家而言,這個時刻恰恰是推銷自己商品絕佳的機會。

而社交網絡的廣告則類似於在一場Party上將廣告懸掛在牆上,並由推銷人員在人群中推銷。通過社交網絡,廣告主確實可以瞄準期望的精準人群,使自己的廣告更具吸引力。但實際上,人們參加聚會是為了分享新聞、照片和傳聞,而不僅僅是為了購物。

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Facebook的廣告機會看上去很美但是卻在規模上僅僅只是谷歌的十分之一,對於大品牌的廣告商而言,廣告的核心是告知而不 是求「廣」,社交網絡能夠讓一個品牌增加曝光度和影響力,但是廣告效果的達成還需要與用戶需求實時精準的匹配,至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這種效果的實現 還要依賴於算法所能帶來的精準匹配。

而在信息越來越爆炸的信息時代,基於搜索的價值反而會越來越大。Facebook殺死谷歌?也許只是一個離現在太過遙遠的傳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98

溫州能否涅槃重生

http://www.infzm.com/content/74382

坐在出租車裡看溫州,你很難把這座城市和財富聯繫起來。

在溫州10天坐過幾十輛出租車,沒有一輛,哪怕一輛的副駕駛位置上開車窗的把手還健在,那裡通常是一個洞。車廂內總是瀰漫著濃濃的汽油味,手動擋的外皮經常翻起,看到裡面黃色的內瓤。

司機找零的鈔票常常又髒又破,用白紙小心粘貼了中縫的紙幣時常見到,就像車外很多的建築一樣。

有一次,從這樣的車裡機打出的一張的票,即使對著太陽,也看不出一丁點印跡。「沒墨了。」司機麻利地拆了機器,露出裡面深藍色的墨帶,然後用手沾了沾口水,塗在上面。再試,依然是白。

「好車不賺錢。」另一名司機解釋說。說話間,這種破破的出租車就像玩具車一樣,常常在幾條車道間穿梭著見縫插針,常常紅燈的時候,車正好橫跨在分界 線上。或者摁著喇叭朝正前方橫穿馬路的行人衝去,在幾乎要碰上的那一剎那,稍微打了一下方向盤,從行人身旁呼嘯而過,沒有減速。

是的,沒有減速。當然,經常要急停。

還有拼車。

溫州的出租車幾乎就是這座城市草根經濟的象徵:快,省,趕,急功近利,不重規則,卻又熱氣騰騰。這些成就了這裡曾經的輝煌。

危機仍未見底。這場幾十年未遇的危機給了一直順風順水的溫州人巨大的反省。溫州經濟何去何從?溫州模式能否涅槃重生?讓我們來聽聽他們的見解。

「把資金輸送到 實體經濟中去」

胡旭蒼(溫州佑利集團董事長,環亞創投執行合夥人)

很多溫州企業家這次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他們總覺得黑暗不會那麼漫長,總有一些亮光,但其實黑的時候會更黑,亮的時候會更亮。

溫州是中國經濟整個身體當中最敏感的部位,溫州的問題也是全國的問題。現在應該把真正的資金輸送到實體經濟中去。

溫州的信貸危機還在惡化,沒有實質的救市。1-3月新跑了60家。我一個朋友要跑了,我幫他擔保要賠1500萬。現在,存款準備金率已經下調了兩次,可市場還是見不到錢。一是銀行惜貸,二是錢都被政府貸走了--房地產調控讓地方政府瀕臨破產。

對於溫州中小企業的升級前景,我並不看好。一是像風電、太陽能、潮汐發電這樣的新能源,哪一個不需要巨大的投資?中小企怎麼能有那麼大投資實力?其次,像物流、金融、和能源行業,國家又有那麼多限制,怎麼進入?民企還沒進,國企一進,就都死光了。

我辦環亞創投,投的全是外地企業,溫州企業一家沒投。溫州好的企業不讓我投,溫州人有錢,差的不敢投。而且,溫州也缺少那種高科技、附加值高、會有爆髮式發展的企業,因為溫州留不住人才。

溫州能提供很好的辦公室,很高的年薪,但是提供不了很好的社會氛圍,晚上出去休閒一下,或者充充電,溫州都提供不了。所以互聯網、動漫都集中到杭州,哪怕在寧波也呆得住。

其實,溫州是一個自淨能力很強的社會,這次肯定能恢復。溫州走出危機不需要政府支持,政府只需要把節奏把握好(別猛放猛收)。當務之急就是減稅,改善中小企業生態,藏富於民是政府現在最應該做的。

「溫州要學先進 金融運作手法」

林建華(溫州正昌道泰集團總經理瑞安中小企業協會會長)

溫州人永遠是找市場,不會找市長。一旦出現經濟危機,民間自動會產生替補機制頂上來。這次擔保公司倒下了,但各大企業協會馬上替補上去,包括溫州一些北大、清華這些EMBA班,同學班都有一個資本管理機構。

我們企業協會為會員企業牽線搭橋,還貸應急。比如說你現在是A企業,他是B企業,他需要兩百萬,你正好就有兩百萬,找一個第三方的會員企業給他擔保,我給你牽個線,借個條。你有困難了,他也會幫助。這樣我們內部的這些會員,對內循環,這樣就是自救。

同時企業協會還可以做創投。比如,我們先選擇50家會員企業,每家出一百萬,就有五千萬的資金。每家出五十萬,就有兩千五百萬。可以做很多事情。假 如有一家會員企業,技改可能缺五百萬。我就跟他談判,是不是這個可以作為股權投資?或者也可以固定回報,利息算兩分,借五百萬一個月是十萬元,簽這個合同 三年,這也是一種創新。

溫州就是要學美國金融運作手法,只要把金融的力量調動起來,威力是無窮的。美國金融很發達,哪個工廠只要有一個好的項目,華爾街資金很多,馬上對接過來。溫州的中小企業要對接金融,對接創投,威力也不得了。

溫州老闆三十年來一路順風走過來沒有受過什麼挫折打擊。有點挫折打擊一下,大家會清醒起來,也並不是一件壞事。像這次教訓以後,很多人會離開房地產行業,打死也不會再進去,因為打擊太大了。

此外,民間信用倒退十年,連親戚朋友之間借錢都變得小心翼翼了。這也是好事,以後溫州的民間經濟也要慢慢走向正規化,更看重法律契約。

溫州經濟通過這次危機也是要升級。溫州轉型升級的出路就要學台灣。台灣和溫州都是在全世界各地貿易做得非常好。台灣的模式很值得溫州學習,把一些代工的東西都轉移到外地去。溫州就建成一個研發中心和銷售中心,我們把兩頭抓住。

溫州人過去的商業文化是喜歡賺快錢,有很多賺快錢的手法,所以他不注意長期投入。為什麼說溫州的PE做不大呢?因為PE的投資週期一般要三四年,上市了才能獲得回報。以溫州人的個性,他等不了那麼長的時間,他喜歡一年內就見效果,所以說溫州人喜歡做貿易。

但溫州也是一個信息高度流通的城市,應該說屬於商業信息爆炸的城市。現在很多溫州老闆在外地辦廠,或者融資都跑來溫州。溫州變成了一個資本的聚集地。

所以我認為,溫州通過這次危機肯定會昇華,肯定會變好。溫州人這麼好的經濟頭腦,還怕找不到出路?

「價值鏈的轉型升級國家 更應該支持」

史晉川(浙江大學經濟學院院長)

溫州這次金融體制改革好比是建一個自來水網,然後安裝龍頭。接下來千萬不要以為這些供水設施建好了,好像溫州的問題就解決了。如果實體經濟這些鍋碗瓢盆都是漏的,那水再放進去這個金融資源還是浪費的。

溫州金融體制改革的成功與否不僅僅取決於金融體制本身,還取決於金融體制服務的那個實體經濟。

而實體經濟能不能發展好關鍵就是轉型升級,在我個人看來有三種途徑。

第一種,跨產業。比如蓋房子的去做動漫,就是二產跨到三產去了,而且跨到比較高端的文化創意產業。但是這種轉型升級蠻少企業可以做成功的,而且是要有一定的政策條件。

第二種,跨行業。比如南存輝(正泰集團董事長)生產低壓電器,後來生產中壓高壓電器,然後進入光伏了。比如胡福林(信泰集團董事長)原來做眼鏡的,現在去做太陽能了。但你沒有一定的規模和實力,很難做成功。

第三種就是做價值鏈的轉型升級。比方浪莎從最早的貼牌代工,到現在涵蓋從研發、設計一直到品牌營銷的整個價值鏈。

我覺得第三種轉型升級是廣大的企業都可以做的,但現在政府對這種轉型升級好像有點看不上,因為這類轉型升級最後產品種類沒有變,沒有轉型升級似的。 你如果是生產多晶硅單晶硅太陽能電子板啊,政府就會支持。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可能也是從政績的角度考慮,沒有全面地來看轉型升級這件事。

戰略性新興產業國家給優惠,做這個價值鏈的轉型升級國家也應該給優惠,只要是轉型升級國家都應該支持,因為這個也可以做得很高端,就像LV包包的產值比做光伏的還多,眼鏡皮鞋也一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7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