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樓抗通脹 東尼
|
|
通脹是你的財產最大敵人,它會逐步蠶食資金的購買力。尤其刻下各國以不同手段刺激經濟,例如搏命印銀紙,結果造成通脹問題加劇,儼如埋下一個炸彈。 過去十年,衣食住行的費用普遍向上,直接影響每家每戶。幸運地,你或你的配偶的工資,會隨着通脹而水漲船高;若你的工作能力備受認同甚至升職,你的薪水更可大增,繼而戰勝通脹。 如果你要依賴投資的收益來生活,隨着人口的平均年齡上升,退休年齡也逐年向後移,投資者因此更要好好保障自己的身家,以防退休金被通脹蠶蝕。定期債券息微 將你的身家放進銀行做定期或買債券,收益無疑很穩陣,但日後卻未必夠用。若你堅持追求這種固定而又龜速增長的收入,慢慢你的消費能力便會下降,最終連你的生活水平也要降低。 要對抗通脹,最佳辦法是投資一些隨通脹上升的資產,例如樓房及股票。過去數十年,樓宇價值明顯上升,而恒指亦穩步上揚。 這是一場持久戰,不論買入樓房或股票,要有心理準備長期持有,不要存有打游擊搵快錢的心態。 從往績可見,長期投資的策略收效,但某些人自以為可挑戰這方程式,企圖頻密炒賣,做到高賣低買,最終反而錯失了大升浪。 雖然短炒未必一定跑輸恒生指數,個別散戶的確搵到食,但短炒收益無常,往往令人變得保守起來,甚至缺乏信心,終日守株待兔,等候入市機會,結果剩下大筆現金,沒有好好投資。 藍籌派息豐厚 追求短線回報的,往往不會押注沉悶的藍籌股,然而正正是穩重的藍籌股,才是長遠替資產增值之道,透過恒常的派息,令你可慢慢累積財富,滙豐及中電(2)便是持續遞增派息的好例子。 中國無疑是東亞地區的焦點,惟內地具潛質的藍籌股尚未經考驗。儘管中移動、工行及中石油等,已是其領域內的全球最大企業,但它們的表現仍很幼嫩,而且中國政府作為其大股東,根本未讓它們有機會,證明自己的實力。 這 些中資巨企背負着包袱,往往看重政治多於股東利益,好像中國政府為引入競爭,將較好的3G牌照,拱手交予中移動的對手;中石油的管理層,又有否向當局反 映,股東不滿公司去年將油價定於過低水平呢?事實上,談判桌上的雙方實力差天共地,小股東的籌碼,不足以與控制大局的政府討價還價。 不過,這些中資企業,因為規模得享藍籌地位,但是否絕對值得投資,仍未有答案。 東尼Tony Measor 在證券界有三十五年經驗,八七年股災及八八年股市冒升時,他所管理的香港基金表現都是香港最出眾的。 他之前是財經網站Quamnet的總編。在此之前,他在嘉洛證券工作,管理客戶二億五千萬元資金。 |
黃金變爛銅,股樓又點? by 盧志威
來源: http://www.hunghuk.com/2015/07/24/%e9%bb%83%e9%87%91%e8%ae%8a%e7%88%9b%e9%8a%85%ef%bc%8c%e8%82%a1%e6%a8%93%e5%8f%88%e9%bb%9e%ef%bc%9f/

金價異動,最受傷害應該是一眾在1200至1300瘋狂買金的「中國大媽」,早前電視節目估計,大媽在搶金潮中買光金粒、龍鳳鐲等金器,金額應該達一千億港幣,如今金價已下跌超過一成,損失高達百億元。
坊間很多評論認為,金價下跌空間有限,就算是跌在1000水平應該有支持,故此可趁低吸納,叫人撈底等等。事實上黃金以往炒高的藉口,是美國量化寬鬆,狂印銀紙,令美元下跌,所以大家要買金保值和避險。
金價整個升浪始於2001年,當時金價於300下,當科網爆破後美國開始大型減息潮,最終要減到零息,甚至動用QE無限量買債壓底利率,經濟在這兩年才有起色,而黃金在2011年時己高見1921,早在QE未完之前已見頂。
金價在十年間升了六倍有多,現在因為美國加息,進入了熊市,如果從高位跌一半,即是會跌至950水平,才會有較大的支持,黃金在1980年的熊市,就從高位下跌65%,才有較大型的反彈,折合今次熊市,可能就在675水平附近。
對於息口和流動性的預測能力,似乎黃金比聯儲局更精準,萬一金價真的預示了未來利息會大升,貴金屬不會有運行的話,整個投資格局便會產生極大轉變,需要作出調整。
從2001年起出道的投資者,不知不覺間,都習慣了身處寬鬆的銀根中,每次危機的應對方法,就是等減息、放水,然後過一段時間,又會重新炒過,正如六月至七月才經過洗倉潮,很多人呼天搶地在低位止蝕,嘆息輸了幾多錢,但當大市一回升,貪念又起,紛紛重新入市,再次期待有國家牛,好像「老馮」會贏。
細心回想,所謂的逢低買必勝論,只存在於流動性寬鬆之時,這個持續十多年的大勢正在改變,往後事情將不再循以往的認知發生,是時候想清楚這位置,是不是長線投資之時?
我相信樓市也是一種商品,受到供求影響,當全球的實物資產也處於拋售潮,息口也在上升的過程中,香港樓市的投資價值為零,最多富豪、聰明錢參與的舖市已率先失守,只要有幾個消息衝擊小投資者的信心,住宅市場也會如舖市般下跌。
Posted in
宏觀經濟 and tagged
黃金變爛銅,股樓又點?.
2015年股樓齊齊見頂(2016/1/7) 林本利
2016-01-07 NM
2015年,對投資者來說是艱苦的一年,在強美元下,主要商品價格急挫,新興市場走資,各地股市(以美元計)普遍下跌。至於香港和內地股市,上半年急升一輪後都大幅回落。股市回落,帶動本地樓市顯著下調;就連過去一直穩陣的人民幣定存,亦因中央暴力貶值而令存戶損手爛腳。 筆
者經常強調,投資者是要向前看,因為資產價格反映未來經濟環境、企業盈利及物業租值。過去幾年,美元兌主要貨幣明顯轉強,美匯指數向100點邁進。美元轉
強,內地訪港遊客減少,零售業萎縮,都預兆投資環境轉差。雖然投資者在投資時要向前看,但過去歷史數據亦有一定參考作用,能夠幫助投資者趨吉避凶。
2015年屬羊年,筆者的辦公室內便貼上「不做羊牯」的揮春,目的是提醒自己及學員千萬不要高追,成為羊牯。2015年初,筆者根據過去50年數據,指出
股市和樓市很大機會見頂,估計上半年升勢會持續,但到第四季當美國加息,內地經濟數據差劣時,便屬高危,很大機會見頂後大幅回落。結果未到第四季,股市已
大幅回落。過去50年,若不計1997年,恒指大約每七年創新高後回落,包括1965年、1973年、1981年、1987年、1994年、2000年及
2007年,故此2015年很大機會再創新高。2015年4月,恒指見28,588點全年高位,並未超越2007年的31,958點。但若以恒指股息累計
指數計算,即是把過去七年所派的股息計算在內,股市其實是創出新高。自從2006年9月恒指加入國企股(H股)後,已嚴重扭曲恒指的參考價值。大型國企股
市盈率(PE)特別低,派息特別高,每次派息股價除淨後,便大幅拖低恒指,方便期指炒家沽空獲利。 至於樓市表現,往往走在股
市之後。股市見頂後不久,樓市便會見頂;同樣當股市大幅回落,樓市之後亦會顯著下調。2015年4月恒指衝上28,000點後,不少投資者趁高沽貨獲利,
將資金投入樓市,樓價節節上升,在9月創出新高。到7月股市開始大幅回落,加上人民幣在8月突然大幅貶值,不少投資者走避不及,需要賣樓贖身,樓價於是顯
著回落,個別地區下調幅度超過10%。根據歷史資料,樓市分別在1964年、1981年及1997年創出新高,之後大幅回落,歷時三至六年。對上三次樓市
高位,相隔十六至十七年,故此過去兩年,本地樓市一直處於危險邊際,買家必須小心謹慎,避免摸頂入市,在高價接火棒。根據謝賢程提供的資料,1981年中
小型住宅平均呎價(建築面積)1,058元,以當時每月家庭收入中位數3,080元計算,只可購買2.91呎樓面。1997年樓市見頂時,以每月家庭收入
中位數18,300元,平均呎價(參考美聯樓價走勢)6,170元推算,只可購買2.96呎樓面。到2015年8月,每月家庭收入中位數為25,000
元,平均呎價8,740元,只可購買2.86呎樓面。樓市爆煲明顯有跡可尋,每次高位時,家庭收入不足以購買3呎樓面。香港人喜愛短線炒賣,容易受市場氣
氛影響而摸頂入市,2015年股樓齊齊見頂回落,不少人接下火棒,只能怪自己沒有吸取歷史教訓,盲目相信樓市領先經濟和股市的說法。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
股樓災
看著近日股市一路路升上27000點,暫時自己的財務操作動也不動,讓子彈飛一會兒吧。樓市就更不用說,升到變成社會問題了。面對這樣的市況,讓自己冷靜,最好看看股樓災的「紀錄片」。
在youtube找來三段影片,是圍繞97年樓市大跌與98年金融風暴前後的電視節目。先來第一條是《星期日檔案》於1997年5月所播出的「炒風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cGAJOKBmAM&list=PL2FflE5xSM4SB9vazF_dcYmop-HiucsPD
當時正值金融風暴來臨前值,樓市於同年10月份左右大跌,節目播出時為5月份,可想而知當時大家的炒風有多熱。其實回歸前的經濟非常好,大家不只炒樓、炒股,更炒其他商品。
節目中,由炒郵票開始,當時有位小朋友受訪問,他也排長龍認購郵票,同一日就拿到商場去炒,家長也認為兒子因為炒郵票而影響學業。全城因為炒郵票,令到一個寂靜的商場熱鬧起來,因為6月30日之後不會再有殖民地郵費,不少家庭主婦排隊10小時只為賺100元。
之後,節目訪問一些炒「他媽哥池」電子遊戲機的人,大家還記得這個名字嗎?原來當年排隊人龍需要調派警員維持秩序,認真誇張。
必不可少的一定是炒樓吧,原本睇相睇風水的一位受訪者,他認為賺到錢才算成功,於是轉行做全職物業炒家,更帶一班徒弟一起炒。他的哲學是最重要上車上得快,盡快買到第一層樓。
不只今天,原來當年社會已經有人批評炒樓炒股令社會風氣不好,有人指連教師都不懂教學生的價值觀,因為學生眼見媽媽打幾個電話落盤就能賺錢,認為不用勤力讀書或做好工作,炒賣才是成功之路。
訪問中有一些中產人士夫婦節衣縮食為求安居,租樓又被迫經常搬屋,亦覺得儲錢速度不及樓價上升速度,抱怨炒家將樓價炒高,大學畢業生對買樓無望。其實,這一切現象都與今天很相似,循環也。
大股災大概於1997年10月發生,當時一集新聞透視就請來幾位專家深入討論當時情況。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MqSJaxgMUI&list=PL2FflE5xSM4SB9vazF_dcYmop-HiucsPD當時正在大跌市的風眼中,大市已經連跌四日。一天內,藍籌股平均下跌一成,紅籌股平均跌超過兩成,政府對股市大跌大為緊張。
訪問播出了好幾位官員出來講話,包括曾蔭權、任志剛、許仕仁、董建華,主要擔心的重點不似是股市,而是更高一層次,包括聯繫匯率、銀行體系、金融系統崩潰。因為當時怕有人拋空港元,銀行缺港元需要大幅加息以穩定匯率。
節目訪問了好幾位財經專家、學者,大家看看都會感受到當時的氣氛。
金融風暴發生後,無線電視的《星期二檔案》於1998年2月份播出「炒風後」,節目中有不少主角都是於「炒風中」曾被訪問過的,於爆煲前後了解他們的心情,作了強烈的對比。
http://www.youtube.com/watch?v=4tsMRFxlRLg&list=PL2FflE5xSM4SB9vazF_dcYmop-HiucsPD數月前的那位風水師,記得他認為自己命理於物業投資會成功,在97年樓市高峰期試過擁有三十多個單位,到再次被訪問時,他有十多個單位仍賣不出。金融風暴後再被訪問,他表示雖然樓市低迷,但低價有低價的炒法。
例如,他於幾年前以幾百萬元買入的一個單位,曾經在高價時值2400萬元,如今跌至1600萬元,若能賣出,仍可套現大約1000萬元,以這1000萬元再換入三個值1500萬元的單位,付一成首期,六個月交吉期,可繼續整大個餅博反彈,估計隨時可以升幾百萬元。當時記者都問:「如果不升如何?再進一步下跌又如何?」,他指:「這就要考眼光了?」。
當年樓市大跌之後,原來曾經出現有人「儲錢賣樓」的情況,因為當時買家出價連屬契的金額都不夠,即「負資產」,於是不少業主長痛不如短痛,儲夠錢也要把樓賣出去,不想繼續供樓。有些業主就會與銀行傾延長還款,以減低每月供款的金額。
數月前炒「他媽哥池」遊戲機的一群,當時炒到要警察維持秩序,三百多元一隻入貨。熱潮流行了兩三個月,熱潮一過,該批貨無人問津,事主要於年宵以80元一隻散貨。
炒97回歸郵票的一群,數月前轉手炒高幾倍價錢,有新手更拿二百萬元出來炒郵票。熱潮過後,一些郵票的價值竟可跌破票面價。亦有不少人轉炒女王頭硬幣,因為這都是殖民地的產物。
還有當年房協賣居屋,不少人以為能以六千元的呎價買到市區樓,相對樓市高峰期,這算是非常抵買。可是當樓市大跌,這些還未正式上樓的準居屋業主就已經變成負資產。由於樓價跌了,難以用買入價錢到銀行造按揭,即使房協借出二按,不少準業主還是選擇撻訂,因為不想供一間「負資產」。更有不少準業主聚集起來,集體要求房協減價。
今天回看這些影片,百感交集。二十年過去,一眾股樓資產與香港人的性格,到底改變了多少?我們又能從當年的情況學到什麼東西呢?
股樓齊鳴:買樓買股看個人條件
1 :
GS(14)@2012-01-14 16:25:57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5981426
有不少朋友近來向筆者查詢,現時應該買樓抑或買股票,才是較佳投資。雖然這沒有固定答案,需按個人需要,但可以從周期、波動性、槓桿性及成本等,找出符合投資目標的方向。
首先樓市周期通常以數年計,股票市場則波動性較高,周期較短。從宏觀看,兩者均受環球經濟影響,但買樓所涉及的金額一般較大,而且當樓及股票需要套現,以後者較為容易。
每當市場資金緊絀時,股票市場波動較樓市大,就如部份市場人士所說,港股因所設的限制相對其他市場較少,基金需要抽資時,多以香港為首選,港股猶如是「提款機」。
地產股宜持長線
由於買樓多向銀行進行按揭,有槓桿效應。如果以真金白銀買賣股票,沒有借任何孖展,並不涉及槓桿。至於借孖展炒股,現時利息約 10厘,較按揭實際息厘約 2.75厘,高約 7.25厘,成本不但較買樓貴,而且更容易被追收孖展。
雖然貸款成本以物業較低,但交易成本則以股票較低。正如筆者去年底時所說,外圍經濟陰霾未散,樓市今年較多機會是下跌,但長線是向好的。因為香港仍具一定競爭力,樓價有機會比過去的周期更上一層樓。如果睇好樓市但不買樓,可以考慮投資地產股,惟留意需持長線,並且波動性較樓市高。
張一鳴
NeutronPacific創辦人
股樓齊鳴:大行裁員潮衝擊商廈
1 :
GS(14)@2012-01-29 22:53:17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6020629
先向各位讀者說聲「恭喜發財」,還要加多句「工作順利」。因踏入 2012年,已不斷傳出金融業裁員消息,如美銀美林、大摩等向香港員工派「大信封」, RBS公佈因業務重組,需在未來三年裁減 4800人。雖然在新正頭談裁員有點不吉利,但正如筆者多次提醒,今年樓市是緊的,並且充滿挑戰。
投行削減人手,除對打工仔有直接影響,對寫字樓及住宅價格,甚至收租股均有衝擊。減省了員工數目,辦公室所需空間自然相對調低,但對寫字樓租金或樓價打擊最大的,還是公司選擇結業。如早前在中環國金中心 2期,原租用一個面積約 7000方呎辦公室的美資基金公司,因停止香港業務,要提早解除租約,並由另一中資金融機構頂租。
由於租約一般為期兩至三年,租金有機會在市況下滑時,仍按簽約時所鎖定的高價,同時在租務活動復蘇頻繁時,租金亦可能被鎖定在低位,未能按當時市場即時調節。正因數據滯後,所以現時收租股的業績是可接受,惟租金有下調壓力,需留意將來的盈利。經濟活動一環扣一環,作為高消費群的金融從業員一旦失業,對衣、食、住及行各類消費均有機會受累。雖然現時在港的海外專業人士所佔的消費力較約 10年前為低,但要注意的是內地經濟增長正在減慢,去年第四季的 GDP增長低於 9%,香港現時依賴較高的內地消費力有機會減弱。
在各因素下,寫字樓、住宅及商舖的租金和價值均可能相對回落。此外,市場預期中國將繼續採取寬鬆貨幣政策,應付環球經濟困境。
張一鳴
NeutronPacific創辦人
成立投資公司買股樓 賭王三太母女闖事業
1 :
GS(14)@2012-03-29 00:05:49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6197332

三太接受本報訪問時透露,去年 9月成立 UNIR,辦事處設於上環招商局大廈,聘請約 10位投資老手,希望有個團隊有系統地替她管理財產,投資範圍包括地產及休閒事業。她不肯透露 UNIR的資產規模,忸怩道「錢就唔好講」。
她指自己一向低調,只是今次投資在上市公司才要披露身份。對於個別上市公司可能借用名人效應來催谷公司股價或交投,她回應說:「不諗公司股價升定跌,覺得值得投資就投資」。
以投資俊文( 8351)為例,她坦言,從未幫襯俊文,未買過俊文的珠寶首飾,亦不熟悉俊文老闆,只知道這間公司是老牌子,首飾好靚, UNIR的同事分析過發現公司有發展潛力,值得投資,她就決定入股。
她入股俊文成為第三大股東的消息本周一曝光後,俊文股價雖然未有大升,但交投明顯增加,由過去一個月每日平均成交約 200萬股,大幅增至平均 1600萬股,昨收報 0.74元。但三太身家如此豐厚,無理由只買賣物業或投資一間市值只有 6.4億元的創業板公司,為何不仿效二房長女何超瓊及四太梁安琪爭做賭后?
希望女兒學習投資之道
三太形容自己只是「女人仔」,「澳門賭業唔識好多,只有直昇機公司(來往港澳的空中快線)」, UNIR的投資將會多樣化。成立這間公司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她希望「畀個女(何超雲)試吓幫吓手」。畢竟何超雲已經 23歲大個女,母親希望女兒見見世面,跟世叔伯學習投資之道也是人之常情。
三太總給人與世無爭的形象,去年初四房爭產,她只陪同賭王出鏡及讀稿,對於爭產或賭業問題,她都三緘其口,平日面對傳媒講得最多就是何超雲及何超蓮兩位漂亮女兒,近月就不停替何超雲與藝人陳山聰的戀情解畫。
護士出身的三太亦充滿愛心。據知,她除了投資豪宅,去年初低調以 830萬元購入荔枝角美孚新邨百老匯街 14號 A室一單位,原擬租予一社福機構,供曾犯事的女子入住,有傳因遭居民反對而擱置,現時單位空置。
2 :
GS(14)@2012-03-29 00:06:47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6197333
23歲的超雲自小熱衷做生意,於英國留學時主修商業, 09年未畢業獲賭王打本 100萬創業,開設名牌二手店,賭王更親自為店舖改名為「銷雲閣」。
去年 9月她在微博上留言:「今天第一次跟媽媽學做生意,有一點點緊張卻又興奮!」似乎要為戀愛大過天的形象洗底。陳婉珍今次高調行動,是否希望超雲早日成材,早日追上二房長女兼香港女首富何超瓊?
賭王讚最抵錫
超雲早前曾透露,往後會減少出席公開宣傳活動,專心工作,目標是做個成功生意人。雖則商場成績有待磨練,不過先天條件非常不錯,單是最得寵千金已較同輩跑前一大步。前年賭王入院後,超雲幾乎每日悉心打扮,到醫院探望老父。難怪賭王曾坦承「超雲最抵錫。」
3 :
GS(14)@2012-03-29 00:07:10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6197334

陳婉珍名下先後開設 30多間公司,過往多透過公司名義入市,山頂及南區貴價豪宅成投資目標。如現居的布力徑獨立屋,便於 96年以 1.26億元買入,有市場估該大屋現市值達 6至 8億元。此外, 97年樓市高峯期,三太時有出擊掃貨。
斥逾五億掃九龍站
至於,最大規模一次掃貨乃 04至 05年間,動用逾五億元購入九龍站豪宅,高峯期持有凱旋門約 33伙及君臨天下約 6伙,雖然大部份單位沽出,普遍獲利離場,惟目前仍持有君臨天下 3座 B室複式及數伙凱旋門,市值達 5至 6億元。同於 04年,她更趁淺水灣道 56號拆售,以 1.5億元吸納 2伙複式,別具投資目光。近年較大手出擊,則是 09年斥資逾 1億元向新地( 016)購入北角形品約 20伙。除豪宅外,更有購入唐樓改裝成服務式住宅。
有市場人士指,三太鮮有親自出動,現身欲購置物業,多由其助手處理。據知,投資商業物業時,除助手外,會計師必跟隨左右「計數」,雖然身家闊綽,有指三太入市並非「唔知價」,通常了解物業價格是否「物有所值」才下決定,乃精名投資客。
4 :
亞力士(1473)@2012-03-30 00:04:35條事業線拍得住高h寧
5 :
GS(14)@2012-03-31 12:36:304樓提及
條事業線拍得住高h寧
好營養嘛
股樓齊鳴:本港息率有上升風險
1 :
GS(14)@2012-04-28 23:20:10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6288854
由於內地企業來港借貸需求減少,香港銀行向內地企業貸款相應下降,加上長期再融資計劃操作,增加銀行間的資金流動性,導致香港銀行體系流動性較去年鬆動。傳統的按揭貸款業務因壞賬率及風險較低,為大部份銀行兵家必爭之地,當銀行資金充裕時,便有能力減息,爭取穩定收入,所以近期傳出不少銀行以「超低」按揭息率吸客。
港資金有機會抽緊
如工銀亞洲自 2月底開始,已為所有客戶提供最優惠利率( P)減 3.1厘,實際按息 2.15厘,即金管局參考息率下限,搶佔按揭市場佔有率。市傳花旗及永亨表現更加積極,向個別優質客戶提供低於金管局參考息率下限的按揭息率,花旗為 P減 3.15厘,實際按息 2.1厘;永亨為銀行拆息加 1.67厘,以一個月同業拆息為 0.3厘計,實際按息僅為 1.97厘。
雖然個別銀行對按揭市場表現進取,但筆者認為香港的息率在長遠來說,下行的機會較向上為低,除了是因為美國息率正處最低水平,另一因素可能是來自深圳前海河套區的發展。
儘管前海發展仍待中央落實,不過一旦拍板,對香港銀行體系資金造成隱憂。情況有如去年,中央收緊銀根,內地企業向本地銀行借水,還有總部在歐美的香港銀行要班資回朝,令資金供應緊張。筆者估計在發展前海人民幣貸款業務時,部份本港資金有機會被借到內地,屆時拆息將受壓向上,按息還可下調嗎?
張一鳴
2 :
龍生(798)@2012-04-29 18:35:439唔搭8, 深圳河套區吹左十幾年都仲係爛地
大陸缺水可抽港水的話, 拆息點會在3厘以下?
成篇文文理不通, 資料引用又亂七八糟, 呃錢之作
3 :
idsdown(1658)@2012-05-06 00:13:01又係財演方式, 破乜位, 有機會上到幾多幾多, 睇幾多點.
可能ja ma
美國佬隨時再QE添啦
股樓齊鳴:壓抑樓價升勢加強版
1 :
GS(14)@2012-05-12 11:27:22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512/16329827
樓價乾升,市場普遍認為政府在樓市方面已無計可施,現任特首曾蔭權班子與候任特首梁振英班子正進行交接,加上預計梁振英為求大和解,上場後先採取懷柔政策,以挽回民望。但筆者認為如樓價升勢持續,不管現屆或候任政府,也有機會被迫推出措施,以壓抑樓價。
長線應增加樓宇供應
招唔怕舊最緊要有即時效用,政府或許在現有樓市措施推出加強版。筆者曾指出,當樓價升幅出現很大水位,在額外印花稅( SSD)實施下,炒家仍有活躍機會。近日樓價屢創新高,不少持貨滿一年的 SSD盤轉手,賣家賺錢離場,如美孚曼克頓山一個面積約632平方呎單位,業主去年3月以312萬元購入,上月底以398萬元沽出,持貨一年需付5%額外印花稅,除稅後賬面賺66.1萬元或逾兩成。
現行的 SSD按物業持有期分三級逆進稅率,年期越短,稅率越高,持貨兩年內的 SSD為5%至15%,政府或會考慮將年期延長或增加稅率,或兩者同時修改,增加持貨成本。
此外,由於大部份買家是通過銀行貸款買樓,在樓宇按揭貸款方面,也有機會繼續收緊,如按揭貸款上限、按揭成數上限、供款佔入息上限等,提高入場門檻。如果是用作收租投資,貸款條件或會較自住樓宇嚴謹。雖然政府最新公佈的住宅供應統計數字,未來三至四年共有6.4萬伙潛在新供應,即平均每年約有1.8至2.1萬個新單位,但似乎在樓價上並未反映這因素。長線而言,解決高樓價的方法,應為增加樓宇供應。
張一鳴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