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上綜藝蹭熱點 AI要當大明星

過去,人類對於“人工智能”的想象來自《黑客帝國》、《機械公敵》,現在則是電視屏幕中應接不暇的“人機大戰”。

這一波的“人機大戰”從2016年春天的AlphaGo與世界圍棋選手李世石世紀之戰拉開序幕,不僅引發了一波人工智能創業熱,也引得一大波人工智能的中國擁躉們在各類綜藝節目中躍躍欲試,與人類一決高低。

從阿里雲人工智能程序小Ai準確預測《我是歌手》,到《蒙面歌王猜猜猜》引入華帝人工智能機器人小V,再到《最強大腦》中百度人工智能險勝人類,以及搜狗機器人站上《一站到底》戰勝哈佛學霸之外,有消息稱,中科院要聯手央視打造大型科學挑戰類節目《人機大戰》,還有一檔有著人工智能節目噱頭的《我愛機器人》據稱也將上線。

一開始,人工智能的角色還只是“打醬油”。比如廚電廠商華帝人工智能機器人小V,是把現場歌手的聲紋與錄入的聲音庫對比相似度,猜測歌手身份。但看上去,它並未以精準的猜測能力取勝,甚至不論男女聽誰唱都像那英,相比之下撒嬌賣萌的本領似乎更勝一籌。

很快,一批與人工智能融合的綜藝陸續登場。《最強大腦》的首場“人機大戰”中,人工智能和人類交鋒的重點除了記憶能力、邏輯推理、計算能力外,還包括人類經過幾百萬年進化的聽覺、視覺等感官天賦。而登上《一站到底》的搜狗問答機器人,則依靠基於人工智能技術的搜狗立知問答系統與人類選手較量。

從結果看,人工智能的戰績都略勝人類一籌:百度人工智能在跨年齡識別的任務上以3∶2的比分險勝“腦王“王峰;搜狗人工智能則在人類選手領先3分的情況下最終以8∶6獲勝。

試想一下:如果讓已經戰勝過人類的小Ai、百度大腦、搜狗機器人、小V和打敗所有圍棋高手的AlphaGo之間比試一場,究竟誰會贏?

事實上,每家“人機大戰”的方向並不一樣。例如,去年AlphaGo出來時,百度正在投入精力造無人車,內部也沒有做圍棋的項目。而小V只是為智慧廚房提供一個測試樣本,背後的數據技術、智慧存儲技術、聲紋識別技術、形象識別技術、雲數據技術才應該是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於廚電的關鍵環節;至於被吐槽“只是發揮題庫搜索功能“的搜狗,其實其背後蘊含的則是語義分析、問題理解、信息抽取、知識圖譜、信息檢索、深度學習等眾多技術。

不排除“蹭熱點”的意圖,但“人機大戰“背後的主要目的,並不是一味地宣傳人工智能打敗了人類,更重要的是看一看,在經過和人類比較擅長領域的較量之後,人工智能究竟到了怎麽樣的水平?未來如何演化出更好的技術服務人類?

拿語音識別的準確率來說,在技術指標方面,百度、搜狗、訊飛都聲稱自家的準確率達到97%,但要知道,這種準確率是在比較安靜的環境下達到的目標,一旦放到噪音幹擾的情況下準確率就打折扣。如何提升識別率,人工智能還有不少工作要做。

即使在已經戰勝人類選手的人臉識別領域,目前人工智能也遠稱不上完美。百度深度學習實驗室主任林元慶曾提到,百度大腦所用的深度學習的方法,可以從海量的數據里面學到的是共性,但如果說一個人嘴邊長了一顆痣,機器學習就比較難,因為這不是共性。對於那些比較獨特的、個性化的特征,目前人工智能還沒有很好的應對之策。

再具體到實現人工智能廚房,中國的地域飲食習慣差異太大,智能廚房如何能夠做到真正的智能和精準的個性化將是需要突破的關卡。

未來的人工智能,或許既不是來自《黑客帝國》中的幻想,也不只是“人機大戰”。在人工智能火爆、多個玩家入局的當下,將激發出更多的新機會,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人工智能的受益者。

至於最終未來人工智能是否將真正顛覆人類世界?事實上,這是科技發展的必然結果,這天遲早會到來,只是早與晚。但如果我們對未來已有預期,更應該思考的是未來如何與人工智能共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604

機器人轉型綜藝咖 人機大戰拉高收視率

過去一年,人工智能關註度達到頂峰,人機大戰不斷上演,娛樂綜藝圈自然不想錯過這個熱點。

對於人工智能在綜藝節目中屢戰屢勝,複雜系統智能控制與管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飛躍表示,人工智能目前依然十分初等,離完成人類日常工作的一般要求相距甚遠,離機器取代甚至“統治”人類的夢想更是遙遙無期。

不過,即便是初級人工智能的技術已經取得重大突破,在很多場合已經超越人類。可以預見,在數年時間內,人類大量工作將被人工智能代替,生活中也將會出現越來越多人工智能的影子。

從看點到“主咖”

人工智能技術早在前幾年就被逐漸運用到電視節目中。2014年,湖南衛視就曾在第27屆中國電視金鷹獎頒獎晚會上引入“萌萌噠”機器人小羅,這應該是人工智能最初開始進軍綜藝界。

河北衛視大型綜藝《主播愛上廣場舞》的導演王晶曾經表示:“在綜藝節目中融入人工智能是想讓節目有看點,增加趣味性,吸引觀眾的眼球。”所以,機器人跳跳在節目中的定位很清晰——不是主咖,而是作為調劑品出現。

和王晶的想法類似,不少制片人在綜藝節目中加入人工智能技術是出於對節目娛樂性的考慮。盡管節目中呈現的機器人具有語音交互、信息處理、數據分析、聲音識別等多種功能,但它們更多還是娛樂化的存在,不對節目內容產生實質性影響。

在這一時期,節目中有沒有這些機器人並沒有什麽關系,它們只是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但是,從《最強大腦》和升級版《一站到底》開始,人工智能從配角身份向主角發展。《最強大腦》制片人桑潔表示:“不同於以往節目中引入較為初級的人工智能,《最強大腦》展現的是頂尖的人類智慧與頂尖的人工智能之間的對決。之前的節目更多是觸到人工智能的皮毛,但沒有深入和節目內容結合。”

桑潔認為:“《最強大腦》做到第三季無論從輿論還是真人秀的角度來說,已經做到一個頂峰,第四季肯定要有所突破。”於是,《最強大腦》最後與百度公司進行合作,將小度搬上熒屏,人工智能成為綜藝主咖,與節目內容深度融合。

碾壓人類智商

人工智能在綜藝舞臺上表現出對人類智商的碾壓。

1月20日,《最強大腦》中能夠微觀辨水的王昱珩與“小度”PK落敗,百度人工智能目前還未曾一敗,以2勝1平的比分守住席位。

參加了最新改版的《一站到底》的機器人也挑戰了人類智商。搜狗的這款機器人叫“汪仔”,號稱是“史上最強AI智能答題機器人”。節目中,8支答題“艦隊”經過預選淘汰賽,最終留下的跟“汪仔”一決高下,結果,“汪仔”贏了。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研究員陶建華認為,此前,人工智能雖獲得了很大的發展,但重要的突破依然局限在規則相對明確(如圍棋)或者一些任務比較明確的識別、分類、檢索等領域,在啟發性聯想、推理、自主學習等領域與人的智能依然相距甚遠。而近期一些綜藝節目上人工智能的表現說明國內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取得重大突破,人工智能在深度學習、樣本學習和樣本關聯(或映射)能力上,具備了很強的性能,在樣本的記憶能力上也具備了很強能力。

盡管Google的AlphaGo和百度大腦在圍棋或者綜藝《最強大腦》的比賽中取得了勝利,但並不意味著人工智能就超越了人腦。

點燃綜藝節目的一把“火”

人類屢戰屢敗,但隨著《最強大腦》和《一站到底》中人類與人工智能的精彩對決吸引了廣大觀眾,2017年人工智能將會比以往更引人註目而且無處不在。

人工智能不需要預約,不需要付款,更具有穩定性。人工智能在綜藝節目中的表現,其實也是對人工智能專利企業的一種植入式宣傳。

中國社科院新聞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人工智能,從更大的範疇上講是科技服務人類,或者說科技解放人類,這是電視界一個永恒的主題。只不過,過去這類選題更多出現在央視和各地面科教頻道的專題類節目中。把科技、人工智能融入綜藝節目中,實際上是去年到今年電視節目形態的一個最大變化。綜藝節目的對抗屬性、遊戲屬性、體驗屬性是其他專題類科技節目所不具備的,同時,這也說明我們電視節目的創新研發能力強了,才讓科技選題有了更好的呈現方式。”

綜藝節目與人工智能的融合、發展將會是未來幾年持續的一個爆點。人工智能不會只是一個冷冰冰的商業技術,更應該被賦予自身獨特的個性,使大數據人格化,也會形成綜藝節目的新看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618

《見字如面》總導演:“大數據”里有不舒適的人,他們對現在的綜藝不滿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15/161873.shtml

《見字如面》總導演:“大數據”里有不舒適的人,他們對現在的綜藝不滿
海苔娛樂 海苔娛樂

《見字如面》總導演:“大數據”里有不舒適的人,他們對現在的綜藝不滿

誰在今天說互聯網下賤,用不著三十年,三年之後你就是一個笑話。這就是大眾傳媒的歷史。

本文由海苔娛樂(微信號:haitaiyule)授權i黑馬發布

口述/關正文

整理/海苔娛樂

互聯網不是沒文化

今天演講開始,我們讀了這封吳聰靈至範美忠的道歉信。據說現在在互聯網上,大概有1800多萬人的點擊。它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我們節目的價值觀:你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 

今天我想給大家分享一下,互聯網傳播的偽概念與代際誤讀。

當初我們拿著《見字如面》的方案去騰訊視頻總部闡釋,大概有四十多人聽我說節目構思,聽完大家都很興奮。據說在騰訊內部有一個不記名的評價投票方式,20分是滿分,這個節目的方案得到了19.5分。但後來的事情卻不是那麽順利。當時我們希望和騰訊聯合投資一起做這個節目,但還要再經過兩個最有權重的部門評估:流量評估部門和廣告部門。流量評估部門推測,這個節目在互聯網上單集大概只能產生20萬的點擊量。騰訊的朋友也很無奈。說互聯網就這樣,沒文化,互聯網只要娛樂、只要碎片化。所以他們也沒有辦法再往下邁一步。

騰訊無法投資,我們就只好自己做。選擇黑龍江衛視,是因為他們感動了我,說喜歡這個,但龍視季播節目的廣告銷售最多不超過500萬元,頂不了什麽大事。我說我們換一個思路,你是個傳統媒體,我們一起去征戰互聯網。後來又有了環球網,大家一起做。

12月初我們在騰訊釋放第一支單曲,立刻就達到20萬點擊量,然後就是40萬。第二天突破100萬,一路飆升。市場真的很可愛,騰訊是市場化平臺,當節目的市場潛力開始顯現的瞬間,市場機制立刻就被啟動,所有市場資源就開始傾斜性地向這個節目投放。

騰訊一次性拿出了價值六千多萬的推送資源給了這個節目。從上周的數據來看,張國立和王耀慶演繹的曹禺與黃永玉的往來信,達到了2700多萬次點擊。事實證明,互聯網什麽人都有,需求是多樣的、多元的。

互聯網的偽概念:網劇、網綜、網感、網紅

現在很多人都在說網劇、網綜、網感、網紅。但如果我們的視野稍微打開一點,你就會發現在歐洲、在美國沒有人說網劇、網綜,比如《權利的遊戲》,它在美國是通過傳統媒體傳播的。但在中國是通過網絡傳播,這算是網劇嗎?互聯網平臺對於傳統媒體本質上是一個技術革命,在大眾文化消費中,好戲就是好戲,好節目就是好節目。

我看過一個報道,是關於一次在美國舉行的中美“網紅論壇”。兩邊說的完全是兩件事。美國人講的是意見領袖,他的意見如何引導公眾價值觀或消費觀。中國講的是一幫小女孩在那兒要車、要花、要房,還說是文化產業新興的網紅經濟。這也是一個特別荒誕的偽概念。現在那些網紅終於找到她們的變現出口了,都改到淘寶天貓上當售貨員了。這件事跟文化沒什麽關系。我們被一些亂七八糟的資本概念幹擾著,離開了文化的常識。文化資本層面的人不斷制造著所謂投資的風口。文化資本是浮躁的,做文化投資的把文化異化為錢生錢的投資熱土,蜂擁而至。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面,我們全社會的文化批評都轉化成了商業批評、市場批評。你的電影票房高,甭管你拍成什麽樣,你都是英雄。實際上這是個經濟英雄。我們自己的所謂文化企業因為獲得了資本支持,手里攢著一千多個IP,這麽大數量,它怎麽可能是IP?這些偽概念是在完成著投資人的自我說服工作。

對於網感,這次我們也有特別直接的感受。互聯網上每一次點擊的發生,都是要每個人自己主動去找,跟傳統電視播出完全不同的。傳統電視傳播是靠一個頻道的價值,是靠這個頻道在整個線性播出過程中不斷截留觀眾來形成的。官方數字顯示,70%的人現在是通過互聯網在收看視頻節目,也就是說今天我們的傳統電視觀眾總量正在迅速地縮減。

現在電視上播的品種,絕大多數在互聯網上都不會有影響。這時候,你不得不非常認真地想著改變傳播效果,每一個細節都要考慮是不是觀眾感興趣的,每一分鐘的收視是不是在提供利益。這是最核心的改變。

這種改變不光是互聯網時代才有,現在互聯網上的語言傳播形式,實際上往前三十年就可以在王朔身上看到。他以他的精神方式、語言方式更好地在跟大眾溝通,走入大家的內心。而那種所謂傳統套話式的東西,在今天已無法走進大眾內心,走不進人心就完成不了傳播,你說了也是白說。

推薦一本英國的傳媒史請大家去看,它寫了圖書時代向報紙時代的過渡,過去那些書籍精英就大罵報紙,認為書在傳遞思想、論述事件的時候是完整的,報紙是碎片化的,是不負責任的,“一天一樁謀殺案”,怎麽聳人聽聞、怎麽有噱頭怎麽來。但報紙生存三四十年之後成主流了。這個時候電影出來了,圖書、報紙的擁躉又一塊指責電影不登大雅之堂,這是當時的主流評論。又過了三四十年,電影登堂入室了,後來電視、廣播出來了,所有人都罵,說這是下賤的媒體,沒有藝術只會弄些烏七八糟的東西。後來電視、廣播都也成正統了,於是,此前的所有媒體集體反過來沖著互聯網說,你真下賤!

但是大家一定知道,這是一個歷史教訓,因為歷史會重複,誰在今天說互聯網下賤,用不著三十年,三年之後你就是一個笑話。這就是大眾傳媒的歷史。

“大數據舒適區”里有不舒適的人,他們對現在的綜藝不滿足

老有人說80後,90後,代際畫像似乎各有特征。這是誤讀,實際上也阻礙了我們對互聯網傳播的認知。

我今天來之前,還在跟騰訊的同學討論,我們這期的導語要怎麽寫。很多人會提議用明星引領的噱頭方式,他們說大數據告訴我們,所有的人都會被這個東西引過去,你看這集電視劇,誰跟誰接吻了,這就是一個點,就能把人帶進去。我說,見字如面這個節目用這招可能沒用,因為觀眾收看動機不同。

大數據不過是我們剛剛開始使用的一個工具。現在網綜也好、網劇也好,都在同質化。因為有大數據告訴你怎麽做消費者最舒服。我們現在還沒有辦法從中辨認,那些在舒適區里感到不舒服的人有多少,現在這些人有什麽不滿。因為你沒別的品種供應,數據也就沒有更多導向。

比如說前兩年有很多人在網上吐槽,說怎麽那麽多觸底線的娛樂節目、那麽多感官類的娛樂節目,我們這個民族是要娛樂至死嗎?。在我看來,這是互聯網在內容寬度上提供的可能性。實際上也恰恰是這種寬度給節目品種、文化傳播帶來了真正的多樣性生態。之所以前幾年集中爆發,是因為以前太缺了,有一個代償表現期。當這個代償期過了,人類文化會自動地走回它的常態化狀態中。

書信往來,用不著挽回

有很多人會說到,《見字如面》是不是一個對傳統的、即將消逝的手寫書信的一種挽回。這事,誰也不可能挽回。盡管在我們節目播出之後,有好多人開始用筆給我寫信,我被大家慫恿,也用筆回了一封信,而且還是那種假毛筆——不會使真毛筆。別人就在旁邊拍照片,發到網上。這就是個表演而已。

手寫書信,並不天然具有什麽內容精致性、優越性,海量手寫書信中言不達意的有的是。我們今天各種數字書信非常繁榮,是前所未有的書信時代,如果你真有內容要表達,你的訓練足夠,文筆、品質一樣很高。對書寫書寫的傳統,惋惜只是情緒,改變是不可逆的。

在我看來,大家一起讀信和一起讀書是一回事。信作為一個特殊文體,有它不可替代的價值,這個價值絕大部分來自於書信當時寫的時候不是為了發表,於是就有可能在字里行間儲存更多真實的信息,包括生活細節、事件細節和人性細節。

有很多念了好多書的人出來走道還是東倒西歪,所以讀書不解決氣質問題。讀書最根本的利益是個體生命生存發展的需要。我們每個人面對下一秒未來,都具有無限的不確定性,誰能不斷持續地在這樣一種不確定性中妥善處理自己的行為,妥善把握自己的位置,那麽他的生命狀態可能就會有所提升。這種妥善處置需要經驗儲備,一個人自己直接的經驗永遠是有限的,於是他要借助他人的經驗。這是我們讀書的根本目的,也是我們讀信的根本目的。

他人的經驗里就包括了對歷史的記載,你了解相關知識以後,不是為了賣弄,而是你能夠知道,人類曾經經歷了什麽,因為歷史可能會不斷重複,於是你再看現在的世界,再看看今天的中國和美國、中國和韓國、我們和臺灣,你就可能想到這件事往下會怎麽發展。當然,更多的是我們身邊的具體事兒,人性沒有太大變化,於是你就可能會知道你老板在幹什麽,你該幹什麽。如果你沒這個能力,你沒法兒應對下一秒,你對周圍的人完全沒有感知能力,你都不知道旁邊的人是想黑你,你還樂呢,這肯定不行。

了解人和人之間的關系,社會關系,了解人性,了解他人,同時還要了解自己。這是我們讀書最根本的利益,而這個利益在《見字如面》里得到了非常漂亮和充分的呈現。不是因為我們做得好,是因為那些信實在太好了,太有價值了。

做《見字如面》實際上是一個回到常識的過程。

589128219520394647

見字如面 綜藝節目 互聯網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694

綜藝市場呼喚“差異化” 肯訊發力體育綜藝獲數億融資

隨著娛樂綜藝同質化日益嚴重,給一些選擇做差異化綜藝內容的公司留出發展空間。

近日,肯訊傳媒宣布,已經完成數億元A輪融資。處在風口的娛樂內容產業獲得融資並不稀奇,但這家公司發力體育綜藝卻在同質化嚴重的綜藝市場異軍突起,迅速獲得市場青睞並獲得融資,事實上,除了肯訊,去年年底,在軍旅題材綜藝、影視劇等差異化內容上有較好表現的上象娛樂也獲得了上億元A輪融資。

近年來,隨著資本日趨理性,即便是在娛樂產業也出現了不少融資難的公司,但是如果能夠以差異化優質內容切入市場,成功獲得資本市場青睞往往是大概率事件,足見整個娛樂內容日益龐大的今天,對優質差異化內容渴求依舊強烈。

綜藝產業同質化、過度依賴娛樂明星

綜藝市場正在快速發展,大有追趕影視劇市場的發展步伐。2016年我國綜藝節目產量再創新高,數量預計超過400檔。目前綜藝節目在主要衛視的編排占比已有超過電視劇的趨勢。除此之外,視頻網站自制內容的火爆也推動了網絡綜藝市場的發展,中投顧問產業研究中心的研究報告指出,網絡綜藝2020年市場規模有望超過57億元,而在2015年僅有10億元左右。足見綜藝市場的火爆程度。

然而,火爆背後卻也暗藏危機,同質化嚴重,對娛樂明星的過度依賴成為綜藝節目市場目前兩大困境。

雖然去年市場上有400檔綜藝節目,數量比前年翻了一倍,但是題材卻依舊匱乏。近兩年來,在繼全民選秀、明星競賽類等多番綜藝潮流之後,電視綜藝節目又迎來了其以明星真人秀為特征的綜藝“娛樂化”時代。SMG東方衛視中心獨立制片人曲清向記者感嘆,身為綜藝節目制片人,幾乎每天都會一些綜藝方案,但基本上都是要靠娛樂明星來火的,內容大都是讓娛樂明星做飯、跑步、唱歌之類的。

內容同質化就帶來另一個問題,過度依賴明星,導致明星的出場費水漲創高,大量制作費要花在明星身上,從而又導致真正用於制作的費用很少,節目制作水平偏低。業內流傳這樣的報價單,《奔跑吧兄弟》中隊長鄧超的出場費不低於1000萬,蔡依林擔任《中國正在聽》評委的酬勞高達4600萬,50億影帝黃渤在《極限挑戰》中的綜藝首秀價為4800萬,而功夫巨星李連傑則曾收到某綜藝節目約6000萬的片酬邀請。

健康的明星片酬跟制作費的比例是五比五,而現在一般是七比三,甚至高達八比二。也就是說,一檔綜藝節目制作費中八成給了明星。這種狀況長此以往必將阻礙我國綜藝節目制作水平的提升,因此業內開始渴望綜藝節目能夠有更多創新、並且可以不用依賴明星,甚至可以啟用素人。

體育綜藝異軍突起

正是在這個情況下,張迅投入到了與主流綜藝內容形成差異的體育綜藝中,由於多年在體育節目中摸爬滾打,積累了大量體育資源,對體育內容的本質也格外了解。張迅向記者表示,體育與綜藝結合不僅僅是一種差異化,其本身具有兩大特點足以吸引觀眾,首先,體育本身的競技性很具有看點,目前市場上大量綜藝節目不管是歌唱秀還是戶外撕名牌,其傳遞出的信息除了情感就是競技,競技是很吸引人的,而體育天生就存在很強的競技性,體育綜藝可以將競技進一步強化。

其次,體育綜藝傳達出的情感更真實,甚至就是真實的情感。張迅認為,體育賽場上更容易表達出人的真實情感,因此體育只要能夠和綜藝模式適當結合,就會產出受歡迎的綜藝內容。

張迅的想法也獲得了初期實踐的證明,肯訊傳媒作為體育類綜藝節目《來吧冠軍》的聯合出品方,該節目由賈乃亮、Ella(she成員)、麥迪、李娜、卡卡、孫楊、林丹等文體明星聯袂獻演,自2016年4月份開播後,平均收視率高達1.4%,成為市場上唯一一檔收視率超過1.0%的體育綜藝節目。張迅表示,此次融資完成後,下一步的計劃是推出《來吧冠軍》第二季,2/3的項目會更換,並且加入舉重、射箭這些有奧運金牌的項目。此外,還將不斷創造新的頂端體育綜藝節目IP,籌備另一檔大型的體育綜藝節目,具體細節仍在落實中。

張迅表示:“過去沒有節目能夠把體育和綜藝那麽好地融合在一塊,要麽太過體育,要麽太過綜藝、太過娛樂,從這個角度看,《來吧冠軍》開辟了國內體育綜藝的一個先河,說它是這個領域的頭部IP並不為過。”

除了肯訊傳媒發力的體育綜藝外,上象娛樂通過發力軍旅題材的綜藝內容也獲得市場認可,其制作的軍旅題材綜藝《真正男子漢2》連續多周蟬聯全國周五收視率第一名。上象娛樂也在去年年底獲得了約1億元的A輪融資,此外,上象娛樂方面透露,將在年內啟動B輪融資,預計今年集團將實現盈利近億元。足見差異化的文娛內容正在異軍突起,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061

綜藝股份:控股子公司持有輝山乳業5223萬股

綜藝股份發布風險提示公告稱,近日,公司關註到中國輝山乳業控股有限公司(股票簡稱:輝山乳業,股票代碼:06863HK)股價大幅波動,現將本公司下屬子公司持有輝山乳業相關情況說明如下:

江蘇省高科技產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江蘇高投”)是本公司持股53.85%的控股子公司。2013年3月,江蘇高投通過其全資子公司江蘇風險投資有限公司(簡稱“江蘇投資”),以2,950萬美元認購輝山乳業向全球首次公開發行的股票,獲得輝山乳業股票8,590萬股。具體情況詳見本公司2013年9月27日披露的臨2013033號公告。

截至2016年12月31日,江蘇投資持有輝山乳業股票6,192.4萬股,收盤價3.01港元/股;截至2017年3月24日,江蘇投資尚持有輝山乳業股票5,223.1萬股,收盤價0.42港元/股(該股票於2017年3月24日下午起停牌)。對於該部分股票,公司在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項目列示。根據停牌前一天的收盤價格2.80港元/股,下跌當天減少江蘇投資持有的輝山乳業市值12,430.98萬港元,對歸屬於母公司部分價值影響為6,694.08萬港元。

截至2016年底,江蘇高投凈資產18.72億元(未經審計),輝山乳業股價變動對其資產規模的影響較小。本公司將持續關註輝山乳業的公告和進展,根據後續實際發展情況判斷是否有客觀證據表明該金融資產發生減值風險,從而進行相應的會計處理,並及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若輝山乳業長期不複牌或複牌後股價長期不能回升,公司將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相關規定計提減值準備,將對公司2017年度經營業績產生不利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067

千萬美金投資的超跑紀實節目 能否破本土汽車綜藝難火魔咒

隨著《速度與激情》這類依托汽車文化的電影火爆,一些公司也嘗試做一些以汽車文化相關的綜藝節目。

4月26日,第一財經記者獨家獲悉,一家本土制作公司上海鴻銘文化傳媒公司投資一千萬美金制作一檔汽車綜藝《車輪上的美國》,節目定位屬於首檔公路超跑紀實走談節目,如果從紀錄片投資來看,這算是國內投資最大的紀錄片之一了。然而從汽車綜藝角度來看,這檔節目並非首創,事實上,以汽車為主題的節目在國外其實早已盛行,英國BBC電視臺出品的《Top Gear》就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汽車綜藝節目,令人遺憾的是,該片授權制作的中國版均未能獲得較大成功,那麽,這部以美國汽車文化為線索,進而延伸開去看整個美國人文、地理、生活、家庭的綜藝《車輪上的美國》能否獲得達大賣?

近日,《速度與激情8》延續了上一集的火爆,已經在中國市場上卷走了23.5億票房,該片上一集《速度與激情7》曾在中國內地市場上卷走了24億票房,打破了當時國內最高票房記錄在內的14項票房記錄。以汽車文化為特色的電影已然被中國市場所接受,但是以汽車文化為特色的綜藝能否火爆中國市場呢?遺憾的是,目前似乎還沒有看到。

既然是汽車為題材的綜藝類節目,就不得不說全球最知名的汽車綜藝——BBC電視臺始創於上個世紀80年代的《Top Gear》,歷經風雨後,於2002年改版並推出,至2015年,新版共播出22季(Season)。節目創辦初期就以新穎技術和特技電影拍攝手法,征服了大量觀眾。

然而,該節目的中國版卻沒有獲得很好的市場反響。2011年湖南衛視購買了其版權,在每周六的傍晚檔播出,雖然與Top Gear品牌緊密合作,但節目本身品質一般並未造成轟動,反響平平,最後銷聲匿跡。

時隔三年,東方衛視又再一次推出了《Top Gear》中國版——《巔峰拍檔》,遭到觀眾瘋狂吐槽的就是這一版。如何將一個純粹的汽車節目引進中國,而又將其改造得符合中國文化與市場呢?東方衛視雖然做了很多嘗試,卻並未能讓觀眾買賬。不少觀眾的評價認為,該節目廣告植入生硬且缺乏創意,如此速度與激情的節目,主持風格卻像《魯豫有約》,讓人犯困。還有整體制作水平無法比擬原版,明星、主持人表現不佳等問題。

那麽,同樣以汽車文化為線索的《車輪上的美國》能否打破汽車綜藝中國市場難火爆的魔咒呢?

據悉,《車輪上的美國》以千萬級別賽麟超跑為載體,用車輪丈量美國大陸,挖掘沿途城市的性格特點,主持人將每座城市的獨特標簽為切入點,以車會友,深入挖掘當地風土人情,帶領觀眾感受最真切的美國文化。該節目的投資制作上海鴻銘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創始人段璐瑤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此前有很多國內的電視臺或者制作公司嘗試過汽車綜藝,效果不好的原因主要還是太側重車了,“金主”車企對這些節目操控太強,讓內容更多變成像是一部汽車宣傳片,很多內容都是圍繞汽車企業宣傳需要而制作的。而我們此次並不希望變成這樣一部綜藝,我們希望能夠透過滾滾的車輪,給觀眾一個深層透視美國音樂、影視文化、教育等內容的紀錄片。

這樣的思路與《速度與激情》系列有些不謀而合。《速度與激情》系列電影最初幾集是以美國地下賽車文化為主題,由於激起了觀眾的好奇心因而獲得了還不錯的票房,而到了後面幾集,開始大量淡化賽車文化,減少賽車戲份,而增加那些普世元素:複仇、家庭、成長、責任。有媒體通過計算發現,《速度與激情》系列正在逐步淡化賽車標簽。比如,電影中真正賽車的鏡頭從第三部最多的15分10秒,下降到了第七部僅有的33秒(最新的《速8》的賽車鏡頭也很短);主角們談論賽車的時長也從第三部的10分52秒,一路下降到了《速7》的3分鐘。

我們以此類推到汽車綜藝上,作為內容產品,賽車只是吸引觀眾的引子,終歸是小眾文化,真正吸引觀眾的還是作品中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地域文化、民土風情這些大眾關心的內容。從這個角度看,《車輪上的美國》初具了打造成爆款的基本條件,當然,最終怎樣還需要看制作水平。能否真的成為爆款,打破本土汽車綜藝難火的魔咒尚待時間檢驗。

值得註意的是,隨著中國汽車的普及,國人對汽車類節目的喜愛熱度開始上升。本月,東方明珠新媒體與BBC Worldwide達成合作協議,將BBC的全資子公司BBC Worldwide制作的汽車類真人秀節目《TOP GEAR》在東方明珠旗下百視通全平臺獨家播映,並已經在第一季度正式上線。可見汽車綜藝熱度已經開始出現上升跡象。此外,該片有望改變本土綜藝題材缺乏的困境。文化產業研究人士周偉表示,國內綜藝節目題材缺乏,同質化競爭嚴重,同時也過度消費明星,明星支付成本過高而帶來制作水平低下的問題,因此觀眾也迫切渴望有跟多新的題材、制作精良的綜藝節目。

對於該綜藝節目盈利模式,段璐瑤表示,更很多綜藝一樣,廣告及版權銷售是該節目的主要盈利來源,但同時,也會開發衍生品以及旅遊路線。“節目中跑車走得線路是我們精心安排的一條獨特的線路,今後我們會將這條線路運作成一個旅遊項目,以此增加盈利渠道。”段璐瑤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281

三季度熒屏綜藝“征戰”暑期檔 《來吧兄弟》率先登場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7-06/1124957.html

原標題:戶外綜藝紛紛“玩”出正能量

隨著“暑期檔”的到來,熒屏各大作品也進入第三季度,除了青春、都市、古裝等影視劇外,綜藝大戰也將全面展開。

據悉,本周末就將有多檔全新綜藝跟觀眾見面,其中,《來吧兄弟》將於明晚在江蘇衛視率先登場。在三季度綜藝里,戶外綜藝的表現特別受到觀眾關註,不同節目、不同組合的“兄弟團”玩出什麽新花樣,讓人好奇。值得註意的是,這批新的戶外綜藝還在“遊戲”之余加大了傳遞正能量的力度,讓觀眾在歡笑的同時有所收獲。

《來吧兄弟》“兄弟團”集結應對挑戰

記者獲悉,江蘇衛視鍛造式綜藝《來吧兄弟》將於本周五晚正式上線。陳小春、包貝爾、潘瑋柏、孫堅、段博文、謝彬彬組成“來吧兄弟團”,面對形式各異的挑戰,紛紛竭盡全力完成任務。

在本周播出的首期節目里,作為“來吧兄弟團”的隊長及“大哥”,陳小春敢拼、敢玩,不料,本周他首次“出戰”便遇到難題。在指定遊戲環節中,陳小春需要在五分鐘內將充氣木馬中的空氣放光,並順利將木馬塞進背包。遊戲伊始,陳小春仔細觀察並尋找充氣木馬的出氣口,隨後將其快速打開。為能夠提高效率,陳小春手腳並用,試圖以整個身體的重量加快木馬內部氣體的釋放。陳小春面對挑戰難題不斷,潘瑋柏也同樣狀況百出。在指定遊戲環節中,潘瑋柏需要在一分鐘內把四聽可樂斜立在桌面上。信心滿滿的他首先嘗試將可樂容器倒置,可結果卻並不如意。隨後,潘瑋柏開始“不走尋常路”。但其采用的擊打可樂容器的方式不但沒有成功完成挑戰,更令擺放可樂的桌子直接垮掉。潘瑋柏也忍不住自我調侃:“我想是失敗了,連桌子都垮掉。”

談到這次“兄弟團”的集結,陳小春真情直言“感恩兄弟”。潘瑋柏則豁達發聲:“人生有陽光也會有低谷”,但有兄弟源源不斷地賜予自己力量。包貝爾坦率表露自己在兄弟面前是個“愛開玩笑、愛玩遊戲的大男孩”,可以簡單純粹地綻放。孫堅不畏網絡世界的部分誤解,其“活在當下”的樂觀態度含有滿滿正能量。

據悉,不管是在上周末播出的先導片還是本周正片中,“來吧兄弟團”都齊心協力接受任務洗禮,讓人深刻體味團結協作的意義。

多個戶外綜藝比拼新花樣

除了《來吧兄弟》外,本周末開播的《極限挑戰》也受到觀眾矚目。加上正在播出的《七十二層奇樓》《奔跑吧》,第三季度熒屏綜藝勁刮“戶外”風,節目紛紛玩出新花樣。

據悉,本周播出的《七十二層奇樓》中,吳亦凡化身“師父”,展開了一場辨別“真假徒弟”的燒腦之旅。為了獲得更多線索,“師徒”幾人來到過山車旁完成高空唱歌任務,吳亦凡身為師父“身先士卒”,率先登上過山車,為“徒弟們”做出表率。過山車行至最高處,旋轉開始,吳亦凡歌聲未斷,過山車急速滑行,吳亦凡借勢唱出最強顫音,絲毫不受重力阻礙,完整演繹了一曲《一千年以後》。

周末開播的《極限挑戰》里,黃渤、孫紅雷、黃磊、羅誌祥、王迅、張藝興組成的“極限男人幫”將全員聚首。節目里,“極限男人幫”實踐“喚醒城市”的生活:天還沒亮,孫紅雷就穿著厚重的軍大衣變身“洗車工”,手執高壓水槍沖洗面包車,隨後又與黃渤當起了“送奶員”,親自上門給老奶奶送牛奶;黃磊則戴著口罩穿著圍裙變身“早點攤員工”,而羅誌祥細心地幫金毛犬洗澡……

相對於此前的節目,新一季《挑戰者聯盟》也在內容上有了變化,節目從“城市文化底蘊”切入,以全新的角度升華“挑戰”的內核。節目嘉賓將根據劇情設置來完成任務,他們在任務中要不斷地去發現一座城市的魅力。《挑戰者聯盟》首期節目將地點選擇在歷史文化名城蘇州,為觀眾帶來一段“沈氏家族白手起家的故事”。

好看之余傳遞深層次價值觀

記者留意到,跟以往節目不同,這一批新上線的戶外綜藝更多地強調正能量的傳遞。有創作者認為,綜藝市場“井噴”的時代,綜藝節目的使命是不變的:向受眾傳遞多元、包容的價值觀,以認知價值和思考價值為受眾帶來內心的收獲,“好的綜藝在展示社會現實的基礎上,不斷打磨內容,首先讓受眾覺得好看,然後自然地傳遞深層次的價值觀”。

因此,今年熱播綜藝《奔跑吧》選擇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延安作為出發點,一路探尋數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澱和韻味淳厚的黃土高原風情,直至在黃河之畔演繹一曲氣勢恢宏的《保衛黃河》大合唱;《高能少年團》主打少年的成長;《挑戰者聯盟》傳遞城市文化,歐弟在蘇州篇的結尾總結完成任務感受:“我覺得我玩的不是遊戲,是仁、信。”

在即將播出的幾個戶外綜藝節目里,也有正能量的表達。《來吧兄弟》強調團結協作的意義,為留守女孩圓夢的環節讓節目充滿溫暖。《極限挑戰》中的“極限男人幫”先後為打工子弟學校送溫暖、舉辦公益聯歡會、給貧困學生上暖心課。嘉賓們身體力行,使用寓教於樂、潛移默化的方式傳導正面的價值觀。

頭評

在“有意思”和“有意義”間取得平衡

如今,大部分戶外綜藝節目會請到不少“愛豆”,藝人們在節目里開心玩耍,觀眾在電視機前笑得前俯後仰,獲得不少愉悅感,甚至大贊“好看”“有意思”。但同類節目看多了之後,觀眾總有一天會對相似的遊戲、相似的表現形式審美疲勞。這個時候如何把觀眾牢牢抓住,對節目來說是更高的要求。

從近年來文化類綜藝受熱捧的現象其實不難看出,觀眾的品位不僅僅是娛樂和趣味,知識性和趣味性並存,是大批觀眾所歡迎的形式。因此,對戶外綜藝來說,“有意思”之余,如何能兼顧“有意義”,讓觀眾在純粹樂呵之余收獲一些思考和感悟,這個命題值得考量。畢竟,此前被認為“有意義”的綜藝節目,多數是棚內綜藝,但把戶外遊戲和傳遞正能量、歷史文化知識相結合,對節目方甚至是參加節目的嘉賓來說,都是新的挑戰。

當然,綜藝節目需要“有意義”,也並不是說要拋棄“有意思”、放棄趣味性。對觀眾來說,汲取正能量的同時並沒有放松對節目可看性的要求。看綜藝節目本身就是一個放松、娛樂的過程,選擇戶外綜藝更是希望獲得美人美景的視覺愉悅、遊戲競技的快樂進程,以及圍觀當紅“愛豆”的種種表現。因此,節目需要在“有意思”和“有意義”之間取得平衡,讓觀眾實現“娛樂”“思考”兩不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143

刷屏的嘻哈freestyle制造無數“嗨點”,音樂綜藝拐點已到?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728/164353.shtml

刷屏的嘻哈freestyle制造無數“嗨點”,音樂綜藝拐點已到?
全媒派 全媒派

刷屏的嘻哈freestyle制造無數“嗨點”,音樂綜藝拐點已到?

一言不合就diss?年輕人嗨給年輕人看。

來源 | 全媒派(ID:quanmeipai)

作者 | 騰訊傳媒 

從“你的夢想是什麽?”到“你有freestyle嗎?”,兩代音樂綜藝之間大約完成了話題“禪讓”。

就連朋友圈廣告也在蹭freestyle的梗。前幾天,麥當勞以#我們的嘻哈食光#為主題推廣信息流廣告,幾乎“炸”出了票圈隱藏的所有90後、95後。

31.webp

根據百度指數,《中國有嘻哈》開播以來熱度飆升,峰值隨每期節目播出波動。

32.webp

藍線為《中國有嘻哈》,同時對比關鍵詞“吳亦凡”、“嘻哈”,《中國有嘻哈》在搜索量上高出後兩者。

第一期節目上線4小時後,播放量宣布破億,除了朋友圈可見的話題量,熱門參賽選手的微博粉絲也在呈幾何倍數增長:TT的粉絲從開播前的10萬漲到了如今的99萬,PG One的粉絲從3萬漲到了85萬,“一夜爆紅”是諸多選手的感受。

全媒派(quanmeipai)從節目本身出發,拆解如下熱議點:

· 《中國有嘻哈》觸碰到了觀眾的哪些“嗨點”?

·  嘻哈音樂綜藝節目是否是下一個風口?

·  嘻哈音樂是否是下一個流行爆款?

“嗨點”在哪兒?

有態度+戲劇化反轉

嘻哈

沒想到吳亦凡會成為汪峰之後,再一個讓學員聞金句喪膽的真人秀導師。節目順便科普了一把Punchline、Battle、Diss等一堆說唱“行話”,已成為聊天記錄里時不時躥出來的詞匯。

有態度=更真實的選手嗎?

《中國有嘻哈》以一種更契合年輕人的操作方式來呈現——有態度、Keep Real、不爽就diss(羞辱,貶低)。“有態度”體現在選手情緒的直接反饋、有不滿就直接抒發在第二期節目中,晉級選手通過抽簽挑選自己1V1 Battle的對象,由於女Rapper實力和人數都略低於男Rapper,所以一些實力略差的男Rapper會選擇女性選手以便能順利晉級。其他參賽選手對此都是報以噓聲,被挑到的選手也以一段freestyle來現場回擊,充分表明自己的態度。

33.webp

節目也讓更多人認識了“Rapper”這一群體。“Keep Real”是時常被Rapper們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在節目中,選手的個性成為了很大的圈粉點。比如節目海選現場曾被打趣稱有“300雙椰子、200個墨鏡、100個臟辮”,而孫八一就以反主流的“商務裝”,以及和裝扮反差更大的強大實力,以這種方式“Keep Real”做自己,觀眾反而喜歡上了他的這一面。

34.webp

對於華語說唱的發展狀況,以及什麽是嘻哈文化,很多人都不太有概念。《中國有嘻哈》迅速為大眾普及了flow/freestyle/硬核/old school/雙押等說唱概念,更使得一些地下說唱樂隊進入關註視野。

35.webp

Iron Mic等是圈內認可度較高的underground比賽

戲劇化剪輯=制造沖突嗎?

“完全把綜藝節目剪成了電視劇。”在每一期節目結束後,都會有觀眾發出這樣的感慨。《中國有嘻哈》的剪輯中,一直都有埋設各種懸念與伏筆,沖突制造也很明顯。例如第三期HipHopMan和雙胞胎兄弟的表演,熱狗評價道:“HipHopMan的英文真的稍嫌多了一點,《中國有嘻哈》不應該是英文那麽多的一個優勝選手。”話音剛落HipHopMan表示要回美國,這集便戛然而止,埋下一個沖突點的伏筆。

另一個看點則是underground rapper和idol rapper之間的矛盾,前者總認為後者沒有實力,歌詞都是背後的公司做的,由於rapper們大多心直口快,所以這層矛盾在60秒淘汰賽中展現得特別激烈。一些觀眾表示“太過drama”,也有選手證實這種矛盾點是“惡魔剪輯法”(例如將一個選手不屑的表情剪輯進他對手的表演過程中,哪怕這個表情並不是在此刻做的)催生的產物,但也有觀眾覺得“有故事,好看”。

音樂綜藝的新風口?

有贊有彈:抄襲疑雲+賽制猜疑

嘻哈的話題熱度起來後,也逃離不開被扒皮的命運。有長期關註韓綜的網友發現,《中國有嘻哈》與韓國於2012年開播的綜藝節目《Show Me The Money》相似度極高,在LOGO設計、舞臺背景設計、選手選拔環節等多處雷同。根據刺猬公社的報道,近日Mnet電視臺對此事作出回應稱,《中國有嘻哈》沒有從Mnet的母公司CJ E&M處購買相關版權。

36.webp

豆瓣網友發帖質疑

不過節目總制片人陳偉在接受采訪時卻表示,嘻哈的風格元素主要就是工業風、大金鏈,這樣的“相似並不是抄襲”。

國產音樂綜藝節目似乎總是逃脫不了抄襲指摘。紅極一時的音綜節目如《我是歌手》、《蒙面歌王》、《我想和你唱》,均有著原版節目可追溯。

最大槽點:賽制不清引發“黑幕”猜疑

海選結束後,微博上關於《中國有嘻哈》的“黑幕”爆料源源不斷,主要爭議是,讓六七百位選手進場後卻只有300人得到了評委的考核,然後在制作人發了金鏈子的155人中,最後卻只有70人進入了第二輪比賽。

37.webp

總制片人陳偉同樣對此做出了澄清。他表示,這是大家對賽制的一個誤解,在初賽那天其實有三輪比賽,首先在大門口,導演組將不是真正的rapper、只是想來看比賽的人篩選了出去,同時也將放進場的選手分為了兩類:進場觀看和進場比賽的。而最終晉級的70人,是在通過了單個制作人審核後的155人中,由所有制作人以及導演組共同回看初賽錄像,再選出的選手。

很顯然,在最後播出的節目中並沒有這樣的賽程展示,在比賽前期與比賽現場也缺乏充分的說明與解釋,自然引發了參賽選手的不滿。從節目制作的成熟度上來講,還有非常大的改進空間。

說唱是音綜的新大陸?

怎樣才能避免同質化紮堆

1986年的國際和平年音樂會上,崔健的一曲《一無所有》將整個時代帶入了搖滾樂的世界,唐朝樂隊、黑豹、魔巖三傑等一大批優秀的搖滾人湧現了出來。而縱觀中國流行音樂近些年的發展,選秀節目卻逐漸成為流行元素的孕育土壤。

而以宋冬野、馬頔為代表的民謠歌手,走紅並非在一夜之間。他們在豆瓣上一直擁有著忠實的歌迷,但正如豆瓣的小眾性一般,這份人氣一直沒有新的突破。而在後來《中國好聲音》的舞臺上,《南山南》、《斑馬,斑馬》等歌曲憑借選手的翻唱而迅速走紅,得到了極大的關註。在此之後,文化的風向似乎有了質的轉變,曾經流行的《江南style》、《五環之歌》被拋在腦後,《夜空中最亮的星》等新民謠帶著“獨立、小眾”的標簽,成為了大眾的寵兒。

38.webp

這次說唱的走紅同樣也帶著選秀節目的光環,一夜之間,underground變成了最大的臺面生意。然而搖滾、民謠都有的結局卻是“盛極必衰”——搖滾因為一大批湧現的爛作品而被拖垮,民謠現在也被打上了“無病呻吟”的印記。對於中國說唱音樂來講,接下來的十年或許會成為發展的鼎盛期,但是被過度商業消費之後,或許會處於一個危險的境地。

在各色廣告接踵而至,各大經紀公司紛紛希望簽約選手以搭上這班高速行駛的列車時,Rapper們能否保持初心、磨礪音樂,成為了說唱音樂如何砥礪發展的命門。《中國有嘻哈》中高人氣的選手Jony J在被淘汰後發了這樣一段微博:

“只是路上的一小段插曲

看到現在越來越多人關註中文說唱

找到自己喜歡的音樂人 

很酷啊

人生又不是比賽

玩開心就到位了

享受每個當下嘛

反正我又不會停下來

今年音樂計劃準備了很多

等我好消息”

無論是對於選手、制作人還是歌迷而言,視角應該從一檔綜藝節目轉向更全局的觀察。在世界的舞臺上,中國Rapper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freestyle 嘻哈 《中國有嘻哈》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424

刷屏的嘻哈freestyle制造無數“嗨點”,音樂綜藝拐點已到?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728/164353.shtml

刷屏的嘻哈freestyle制造無數“嗨點”,音樂綜藝拐點已到?
全媒派 全媒派

刷屏的嘻哈freestyle制造無數“嗨點”,音樂綜藝拐點已到?

一言不合就diss?年輕人嗨給年輕人看。

來源 | 全媒派(ID:quanmeipai)

作者 | 騰訊傳媒 

從“你的夢想是什麽?”到“你有freestyle嗎?”,兩代音樂綜藝之間大約完成了話題“禪讓”。

就連朋友圈廣告也在蹭freestyle的梗。前幾天,麥當勞以#我們的嘻哈食光#為主題推廣信息流廣告,幾乎“炸”出了票圈隱藏的所有90後、95後。

31.webp

根據百度指數,《中國有嘻哈》開播以來熱度飆升,峰值隨每期節目播出波動。

32.webp

藍線為《中國有嘻哈》,同時對比關鍵詞“吳亦凡”、“嘻哈”,《中國有嘻哈》在搜索量上高出後兩者。

第一期節目上線4小時後,播放量宣布破億,除了朋友圈可見的話題量,熱門參賽選手的微博粉絲也在呈幾何倍數增長:TT的粉絲從開播前的10萬漲到了如今的99萬,PG One的粉絲從3萬漲到了85萬,“一夜爆紅”是諸多選手的感受。

全媒派(quanmeipai)從節目本身出發,拆解如下熱議點:

· 《中國有嘻哈》觸碰到了觀眾的哪些“嗨點”?

·  嘻哈音樂綜藝節目是否是下一個風口?

·  嘻哈音樂是否是下一個流行爆款?

“嗨點”在哪兒?

有態度+戲劇化反轉

嘻哈

沒想到吳亦凡會成為汪峰之後,再一個讓學員聞金句喪膽的真人秀導師。節目順便科普了一把Punchline、Battle、Diss等一堆說唱“行話”,已成為聊天記錄里時不時躥出來的詞匯。

有態度=更真實的選手嗎?

《中國有嘻哈》以一種更契合年輕人的操作方式來呈現——有態度、Keep Real、不爽就diss(羞辱,貶低)。“有態度”體現在選手情緒的直接反饋、有不滿就直接抒發在第二期節目中,晉級選手通過抽簽挑選自己1V1 Battle的對象,由於女Rapper實力和人數都略低於男Rapper,所以一些實力略差的男Rapper會選擇女性選手以便能順利晉級。其他參賽選手對此都是報以噓聲,被挑到的選手也以一段freestyle來現場回擊,充分表明自己的態度。

33.webp

節目也讓更多人認識了“Rapper”這一群體。“Keep Real”是時常被Rapper們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在節目中,選手的個性成為了很大的圈粉點。比如節目海選現場曾被打趣稱有“300雙椰子、200個墨鏡、100個臟辮”,而孫八一就以反主流的“商務裝”,以及和裝扮反差更大的強大實力,以這種方式“Keep Real”做自己,觀眾反而喜歡上了他的這一面。

34.webp

對於華語說唱的發展狀況,以及什麽是嘻哈文化,很多人都不太有概念。《中國有嘻哈》迅速為大眾普及了flow/freestyle/硬核/old school/雙押等說唱概念,更使得一些地下說唱樂隊進入關註視野。

35.webp

Iron Mic等是圈內認可度較高的underground比賽

戲劇化剪輯=制造沖突嗎?

“完全把綜藝節目剪成了電視劇。”在每一期節目結束後,都會有觀眾發出這樣的感慨。《中國有嘻哈》的剪輯中,一直都有埋設各種懸念與伏筆,沖突制造也很明顯。例如第三期HipHopMan和雙胞胎兄弟的表演,熱狗評價道:“HipHopMan的英文真的稍嫌多了一點,《中國有嘻哈》不應該是英文那麽多的一個優勝選手。”話音剛落HipHopMan表示要回美國,這集便戛然而止,埋下一個沖突點的伏筆。

另一個看點則是underground rapper和idol rapper之間的矛盾,前者總認為後者沒有實力,歌詞都是背後的公司做的,由於rapper們大多心直口快,所以這層矛盾在60秒淘汰賽中展現得特別激烈。一些觀眾表示“太過drama”,也有選手證實這種矛盾點是“惡魔剪輯法”(例如將一個選手不屑的表情剪輯進他對手的表演過程中,哪怕這個表情並不是在此刻做的)催生的產物,但也有觀眾覺得“有故事,好看”。

音樂綜藝的新風口?

有贊有彈:抄襲疑雲+賽制猜疑

嘻哈的話題熱度起來後,也逃離不開被扒皮的命運。有長期關註韓綜的網友發現,《中國有嘻哈》與韓國於2012年開播的綜藝節目《Show Me The Money》相似度極高,在LOGO設計、舞臺背景設計、選手選拔環節等多處雷同。根據刺猬公社的報道,近日Mnet電視臺對此事作出回應稱,《中國有嘻哈》沒有從Mnet的母公司CJ E&M處購買相關版權。

36.webp

豆瓣網友發帖質疑

不過節目總制片人陳偉在接受采訪時卻表示,嘻哈的風格元素主要就是工業風、大金鏈,這樣的“相似並不是抄襲”。

國產音樂綜藝節目似乎總是逃脫不了抄襲指摘。紅極一時的音綜節目如《我是歌手》、《蒙面歌王》、《我想和你唱》,均有著原版節目可追溯。

最大槽點:賽制不清引發“黑幕”猜疑

海選結束後,微博上關於《中國有嘻哈》的“黑幕”爆料源源不斷,主要爭議是,讓六七百位選手進場後卻只有300人得到了評委的考核,然後在制作人發了金鏈子的155人中,最後卻只有70人進入了第二輪比賽。

37.webp

總制片人陳偉同樣對此做出了澄清。他表示,這是大家對賽制的一個誤解,在初賽那天其實有三輪比賽,首先在大門口,導演組將不是真正的rapper、只是想來看比賽的人篩選了出去,同時也將放進場的選手分為了兩類:進場觀看和進場比賽的。而最終晉級的70人,是在通過了單個制作人審核後的155人中,由所有制作人以及導演組共同回看初賽錄像,再選出的選手。

很顯然,在最後播出的節目中並沒有這樣的賽程展示,在比賽前期與比賽現場也缺乏充分的說明與解釋,自然引發了參賽選手的不滿。從節目制作的成熟度上來講,還有非常大的改進空間。

說唱是音綜的新大陸?

怎樣才能避免同質化紮堆

1986年的國際和平年音樂會上,崔健的一曲《一無所有》將整個時代帶入了搖滾樂的世界,唐朝樂隊、黑豹、魔巖三傑等一大批優秀的搖滾人湧現了出來。而縱觀中國流行音樂近些年的發展,選秀節目卻逐漸成為流行元素的孕育土壤。

而以宋冬野、馬頔為代表的民謠歌手,走紅並非在一夜之間。他們在豆瓣上一直擁有著忠實的歌迷,但正如豆瓣的小眾性一般,這份人氣一直沒有新的突破。而在後來《中國好聲音》的舞臺上,《南山南》、《斑馬,斑馬》等歌曲憑借選手的翻唱而迅速走紅,得到了極大的關註。在此之後,文化的風向似乎有了質的轉變,曾經流行的《江南style》、《五環之歌》被拋在腦後,《夜空中最亮的星》等新民謠帶著“獨立、小眾”的標簽,成為了大眾的寵兒。

38.webp

這次說唱的走紅同樣也帶著選秀節目的光環,一夜之間,underground變成了最大的臺面生意。然而搖滾、民謠都有的結局卻是“盛極必衰”——搖滾因為一大批湧現的爛作品而被拖垮,民謠現在也被打上了“無病呻吟”的印記。對於中國說唱音樂來講,接下來的十年或許會成為發展的鼎盛期,但是被過度商業消費之後,或許會處於一個危險的境地。

在各色廣告接踵而至,各大經紀公司紛紛希望簽約選手以搭上這班高速行駛的列車時,Rapper們能否保持初心、磨礪音樂,成為了說唱音樂如何砥礪發展的命門。《中國有嘻哈》中高人氣的選手Jony J在被淘汰後發了這樣一段微博:

“只是路上的一小段插曲

看到現在越來越多人關註中文說唱

找到自己喜歡的音樂人 

很酷啊

人生又不是比賽

玩開心就到位了

享受每個當下嘛

反正我又不會停下來

今年音樂計劃準備了很多

等我好消息”

無論是對於選手、制作人還是歌迷而言,視角應該從一檔綜藝節目轉向更全局的觀察。在世界的舞臺上,中國Rapper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freestyle 嘻哈 《中國有嘻哈》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604

文化節目發力 清流綜藝找到情感共鳴才能持久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9-14/1147841.html

原標題:文化節目發力 清流綜藝找到情感共鳴才能持久

 

近日,熒屏上文化類節目又悄然走紅——第一季獲得網友高評分的《見字如面》前晚回歸,與此同時《兒行千里》《閱讀·閱美》也分別在湖南衛視和江蘇衛視熱播。從節目形式上看,這幾檔被稱為“清流”的文化類綜藝都是以朗誦為主,美文、書信和這些文字背後的故事飽含情感,一再觸發觀眾淚點。

形式相似,嘉賓以朗誦方式講述故事

在《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走紅之後,文化綜藝在近期進入2.0時代。此前火爆一時的學詩詞、學漢字、忙聽寫,變成了最近的朗讀、閱讀的方式。

前晚開播的《見字如面2》采用主題編排的方式,眾多入選信件被分別安置於生死抉擇、愛恨情仇、忠義背叛、俗世眾生等12個主題框架下。在第一期節目中,周迅演繹了太平輪幸存者的家書,這封原本並非今天熱點的信件,竟因經歷了生死之後的情到深處,令周迅潸然淚下,數度無法繼續。著名演員黃誌忠朗讀了一封白血病患者李真寫給媽媽的信,而李真也在媽媽的陪同下親臨現場,與黃誌忠一起完成了信件的朗讀。據悉,《見字如面》制作的初衷,是想通過信件朗讀的方式,將文字具備溫度,有共鳴、有情感的表達出來。

湖南衛視《兒行千里》也同樣是以朗誦的方式講述故事。節目名字來自俗語“兒行千里母擔憂”,意思再直白不過,子女出門在外,父母總擔心、憂慮。《兒行千里》選擇“離家”這個角度,即選擇了最普遍的大眾情感,節目現場,每個觀眾都掛著一個標牌,牌上寫著大小不等的數字,代表了他們離家的距離。節目里,嘉賓們講述自己離家的故事,然後朗讀一封自己準備好的信件。最新一期節目中,漂泊多年的電影制作人鄭若行、22年義務照顧18位戰友父母的李彬,從“天馬行空”到“腳踏實地”,用最真摯的情感傳送最特別的家風。

江蘇衛視《閱讀·閱美》則把美文及其背後的故事傳達給觀眾。節目每期甄選3到4篇美文,深度追訪文章原作者和故事主人公,在舞臺上實現文字、人物、故事的充分釋放。最新一期節目中,推薦人嶽紅帶著女性關懷朗誦了一篇《無悔鄉醫路》,大涼山的重重大山和作者的真摯情感讓推薦人情緒激動。此外,演員杜寧林為觀眾推薦了一篇感情質樸、意味深遠的作品《錄取通知書後,父母只剩背影,故鄉只剩夏冬》,此文或許能帶給即將遠行的年輕人些許思考。同樣是青春題材,歌手葉蓓推薦了一篇初二女孩寫給未來自己的一封信《願你》,“在我的眼里,青春像我唱過的那些歌兒,旋律憂傷而明媚,執著而肆意,倔強而勇敢,繚繞在我的心間,是難忘的記憶”,讓觀眾一起感受女孩對自己的青春寄語。

情感戳人,“雖然煽情但很走心”

多檔文化類綜藝熒屏熱播,從觀眾反應中不難看出,文字里的情感,或喜或悲,不同程度戳中了觀眾,有的甚至直擊觀眾淚點。

何炅主持的節目一直被人說過於煽情,有觀眾曾笑稱“何老師喜歡哭”,但在看了《兒行千里》後,不少網友表示,節目風格依然煽情,“但很走心”,“雖然何老師又哭了,但我也跟著落淚”。有觀眾認為,節目沒有刻意渲染,嘉賓的感情都是自然流露。“不管是因為工作、求學,或是守護自己的愛情,每一個人的離開都是帶著無奈。沒有人願意離家在外漂泊,但是生活就是這樣讓人無奈。何老師的總結簡直是奪人淚點,我直接淚崩了。”“我今年上大學,快要離家了,雖然每次別人問我是否想家的時候我的回答都是不想但我是真的不想嗎?不,不是,我是不敢想,怕這種思念一旦開始我就收不住了,父母是我們的避風港,無論我們遇到多麽困難的事情,只要有父母在,我們都會勇敢前行。”

《閱讀·閱美》同樣戳中觀眾淚點。講述《無悔鄉醫路》故事時,鄉村醫生馬麗透露,因為救治他人,自己失去了當母親的機會,“那一刻,我絕望地哭了:為這殘酷的現實,為這不公的命運,為我深愛的家人。我決定離開這里,到山外尋找一片天”。樸實而厚重的生命傷痕,刻畫在孤獨女孩的心里一生難以痊愈,此時觀眾的情感和嘉賓一樣難以抑制,“真的太感動了,這就是大愛”。一向以犀利形象示人的“金句女王”馬薇薇也常常淚灑舞臺,她表示:“說好的我們只是一個文學節目,搞得這麽走心……我發現錄《閱讀·閱美》風險真的很高,我本來想高高興興地來分享一下人間溫暖,沒想到一溫暖就掉淚。”

《見字如面2》的信件也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首期節目探討了關於生死的內容,有劫後余生,有直面死亡,現場的讀信嘉賓娓娓道來,觀眾表示:“六封信件在‘生死’的主題下環環相扣,信件的時間脈絡,由遠及近。前面五封信件充分鋪墊感情,最後一封信升華到母愛的高度,聽了不落淚也難。”

引人深思,衍生話題與當下對照貼合

感動和淚點之余,觀眾和嘉賓、主持均表示,從這些節目中感受到一定的意義。

《兒行千里》主持人何炅從舞臺後面走出來的時候,“家路”上面出現的一個又一個不同版本的家字,從暗到明亮,就連經歷過各種出場方式的何炅感性地說:“這是我最想走的路,是回家的路。”聽完嘉賓們寫給未來孩子的家書後,何炅感慨認為,不同家庭背景的嘉賓身上不同的成長足跡和勵誌故事,將成為激勵觀眾奮發向上的動力。節目播出後,關於陪伴父母和家風傳承是網友們討論最多的,“你離家多少公里”、“每天和爸媽一個電話能做到嗎”的衍生話題也因為與當下年輕人處境的高度對照貼合,擊中了無數在北上廣孤獨打拼的在外遊子的心。

《閱讀·閱美》節目制片人認為,“閱”是查閱,是翻閱,是檢閱,意在深挖文本背後的內涵;“讀”則是發之於聲的誦讀與吟哦,或高亢或低沈的聲線里,蘊藏著直抵人心的情緒魅力;通過“閱”和“讀”的過程,最終見證文字和情感之“美”,讓無聲的文本營造出讓人沈浸其中的共鳴氛圍。“除了美文推薦、美文朗讀之外,故事性會被放大和加強,讓觀眾更易接受,實現雅俗共賞。”

《見字如面2》第一期四位嘉賓五封信件,有劫後余生的女兒寫給父母的家信、有烈士家屬書寫的信件……被問及主題分類標準時,總導演關正文說:“其實這不是一個科學的分類,是由感受主導,比如後面的‘選擇’單元,可能也會有涉及到生死。”關正文透露,節目第二季信件的選擇範圍更廣,對當下的針對性更強,可以提供更多元化的認知價值,“給觀眾提供豐富的認知,是《見字如面》的核心價值所在,我們團隊的工作,不過是在信件資源和大眾消費之間進行轉換翻譯,將文字信件變成視聽產品,向所有有需求的個體輸送有價值的內容。”

頭評

文化節目是內在需求

數字媒介的沖擊,讓不少人尤其是年輕群體與“一本書一杯茶”的悠然心境漸行漸遠,如今文化類綜藝集體發力,對文字和語言生命的激活,成效顯而易見。對於這類節目,不少業內人士堅信仍有大量發掘空間,可以視為綜藝領域的“生力軍”。這樣的“自信”在於,文化節目的生存空間,與國人的“內在需要”息息相關。也有擔憂認為,這類節目萬一紮堆,很可能在新鮮感消弭之後變成小眾的狂歡。因此,如今多檔文化類綜藝在堅持“清流”的同時,註重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以實現雅俗共賞。

如何激發觀眾的共鳴?節目多數從最普遍的情感需求出發。不管是《兒行千里》具有歸屬感的家庭觀念,還是《見字如面》里的“生死”主題,《閱讀·閱美》的青春歲月,都是每個觀眾需要直面的生活。加入故事的文字,區別於平面的表達,營造出讓人沈浸其中的氛圍,正是此類節目頻頻戳中觀眾淚點的“秘笈”所在。

在情感力量得到肯定的同時,文化節目也正在面臨新的挑戰:怎樣做出更多新意?制作者認為,文化節目最大的挑戰是啟動新題材。自帶個性亮點,進一步增強觀眾的參與感,實現文字、人物、故事的充分釋放,或許更容易走進觀眾的內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45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