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機器人轉型綜藝咖 人機大戰拉高收視率

過去一年,人工智能關註度達到頂峰,人機大戰不斷上演,娛樂綜藝圈自然不想錯過這個熱點。

對於人工智能在綜藝節目中屢戰屢勝,複雜系統智能控制與管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飛躍表示,人工智能目前依然十分初等,離完成人類日常工作的一般要求相距甚遠,離機器取代甚至“統治”人類的夢想更是遙遙無期。

不過,即便是初級人工智能的技術已經取得重大突破,在很多場合已經超越人類。可以預見,在數年時間內,人類大量工作將被人工智能代替,生活中也將會出現越來越多人工智能的影子。

從看點到“主咖”

人工智能技術早在前幾年就被逐漸運用到電視節目中。2014年,湖南衛視就曾在第27屆中國電視金鷹獎頒獎晚會上引入“萌萌噠”機器人小羅,這應該是人工智能最初開始進軍綜藝界。

河北衛視大型綜藝《主播愛上廣場舞》的導演王晶曾經表示:“在綜藝節目中融入人工智能是想讓節目有看點,增加趣味性,吸引觀眾的眼球。”所以,機器人跳跳在節目中的定位很清晰——不是主咖,而是作為調劑品出現。

和王晶的想法類似,不少制片人在綜藝節目中加入人工智能技術是出於對節目娛樂性的考慮。盡管節目中呈現的機器人具有語音交互、信息處理、數據分析、聲音識別等多種功能,但它們更多還是娛樂化的存在,不對節目內容產生實質性影響。

在這一時期,節目中有沒有這些機器人並沒有什麽關系,它們只是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但是,從《最強大腦》和升級版《一站到底》開始,人工智能從配角身份向主角發展。《最強大腦》制片人桑潔表示:“不同於以往節目中引入較為初級的人工智能,《最強大腦》展現的是頂尖的人類智慧與頂尖的人工智能之間的對決。之前的節目更多是觸到人工智能的皮毛,但沒有深入和節目內容結合。”

桑潔認為:“《最強大腦》做到第三季無論從輿論還是真人秀的角度來說,已經做到一個頂峰,第四季肯定要有所突破。”於是,《最強大腦》最後與百度公司進行合作,將小度搬上熒屏,人工智能成為綜藝主咖,與節目內容深度融合。

碾壓人類智商

人工智能在綜藝舞臺上表現出對人類智商的碾壓。

1月20日,《最強大腦》中能夠微觀辨水的王昱珩與“小度”PK落敗,百度人工智能目前還未曾一敗,以2勝1平的比分守住席位。

參加了最新改版的《一站到底》的機器人也挑戰了人類智商。搜狗的這款機器人叫“汪仔”,號稱是“史上最強AI智能答題機器人”。節目中,8支答題“艦隊”經過預選淘汰賽,最終留下的跟“汪仔”一決高下,結果,“汪仔”贏了。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研究員陶建華認為,此前,人工智能雖獲得了很大的發展,但重要的突破依然局限在規則相對明確(如圍棋)或者一些任務比較明確的識別、分類、檢索等領域,在啟發性聯想、推理、自主學習等領域與人的智能依然相距甚遠。而近期一些綜藝節目上人工智能的表現說明國內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取得重大突破,人工智能在深度學習、樣本學習和樣本關聯(或映射)能力上,具備了很強的性能,在樣本的記憶能力上也具備了很強能力。

盡管Google的AlphaGo和百度大腦在圍棋或者綜藝《最強大腦》的比賽中取得了勝利,但並不意味著人工智能就超越了人腦。

點燃綜藝節目的一把“火”

人類屢戰屢敗,但隨著《最強大腦》和《一站到底》中人類與人工智能的精彩對決吸引了廣大觀眾,2017年人工智能將會比以往更引人註目而且無處不在。

人工智能不需要預約,不需要付款,更具有穩定性。人工智能在綜藝節目中的表現,其實也是對人工智能專利企業的一種植入式宣傳。

中國社科院新聞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人工智能,從更大的範疇上講是科技服務人類,或者說科技解放人類,這是電視界一個永恒的主題。只不過,過去這類選題更多出現在央視和各地面科教頻道的專題類節目中。把科技、人工智能融入綜藝節目中,實際上是去年到今年電視節目形態的一個最大變化。綜藝節目的對抗屬性、遊戲屬性、體驗屬性是其他專題類科技節目所不具備的,同時,這也說明我們電視節目的創新研發能力強了,才讓科技選題有了更好的呈現方式。”

綜藝節目與人工智能的融合、發展將會是未來幾年持續的一個爆點。人工智能不會只是一個冷冰冰的商業技術,更應該被賦予自身獨特的個性,使大數據人格化,也會形成綜藝節目的新看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61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