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凌氤寶終於等到 中信金併大都會人壽

2011-4-4 TWM




三月二十八日晚上九點多,位在松壽路上的中信金控依舊燈火通明;三個小時前,中信金總經理吳一揆和大都會人壽亞太區董事總經理施沛德才一起召開記者會,宣布中信金以一.八億美元購併大都會人壽。

記者會結束,中信金隨即在總部大樓樓上席開五桌,除吳一揆外,保險事業群執行長凌氤寶也共同出席,雙方高層一起開心為這門親事舉行晚宴,觥籌交錯中,氣氛融洽。

第 二天一早,雙方隨即南北兩地展開員工說明會,向大都會的員工說明這次購併案的影響。眼尖的員工立刻發現,凌氤寶很眼熟!原來,半年多前,當時身為國票金顧 問的凌氤寶,也曾陪同大都會的準前買主國票金高層和員工見面,後來因故未能順利成交;但有趣的是,凌氤寶在國票金購併受挫後,很快轉戰中信金,繞了一大 圈,這樁「親事」還是由他撮合成功,也因此凌氤寶被外界視為未來董事長的不二人選。

儘管外界一直把大都會當成是前中信金副董事長辜仲諒幕後操盤、重出江湖的第一戰,但中信金堅稱:不可能。畢竟,大都會購併才剛剛要送金管會審核,千萬不能節外生枝,所有與辜仲諒有關的話題,都要高度警戒、謹慎為上。

(林筱庭、劉俞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77

宅神發難、網友發火 統一終於道歉了

2011-7-4  TWM




 塑化劑事件發生一個月,捲入風暴的食品龍頭「統一企業」終於道歉!

五月二十三日塑毒爆發,隔幾天統一被證實包括寶健運動飲料、蘆筍汁以及LP33膠囊等多種商品中鏢,長期身為食品模範生的統一食品形象頓時瓦解。

之 後,統一連兩天在報紙刊登半版廣告,宣稱已主動清查原料,力求停損,卻反遭「宅神」朱學恆點名批判,指統一「說了半天,就是沒道歉!」「廣告裡面連一個 『錯』字都沒有!」宅神發難,網友發火響應,覺得大家每天生活離不開統一,不知誤吃多少塑化劑,卻換不到一個道歉,甚至醞釀在七月十一日(代表7-11) 罷買統一超商(7-ELEVEN)。

六月二十四日,統一召開股東會,總經理羅智先雖說將打造國家級實驗室,並將品保單位改隸總經理室直轄,但仍不鬆口道歉。一向「硬頸」的羅智先雖深知輿情不滿,但也怕一道歉就概括承受所有錯誤,砸了老招牌,模糊了統一「受害者」的角色。

不過,也許怕牽累集團金雞母統一超商,統一終於道歉了。隔天各報第三度刊出半版廣告,聲明最下方有一行致歉文字,理由是「未能達到消費者的最高期待」。遲來的道歉誠意是否足夠,就看消費者買不買帳了。

(林讓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71

高鐵終於賺錢 分紅再等四十年?

2011-9-26  TCW


八月三十一日,台灣高鐵公布半年報,稅後淨利十九億八千萬元,是二○○七年通車至今首度繳出獲利成績單。 隔天,九月一日,興櫃市場立刻報以熱烈掌聲,成交均價由前一日的四.六八元大漲至五.四七元,漲幅達一七%。成交量也瞬間放大到二萬一千張,大幅超越原本每天一至三千張的水準。

買進高鐵股票的小股東,部分人心裡盤算的,是高鐵終於開始獲利,即便上市與否仍是個未知數,但只要高鐵開始 賺錢,以這種兼具穩定性與獨占性的事業,每年賺取一定的股利收入,也不失為一門好生意。

這樣的想法,其實不全然正確。 一般的公司,損益表最下方的稅後淨利和每股盈餘,就等於公司當期的獲利,而小股東也可以由此數字及公司過去盈餘分派的慣性,合理預期,自己可能分配到的盈餘多寡。

但根據會計界的分析,高鐵,卻可能是個例外。

原因一:特別股負擔大還清股息,普通股才配息 翻開高鐵財報仔細算算,就會發現,即使高鐵未來每年都像今年一樣賺錢,這些在市場上買進高鐵普通股的小股東,可能也要等上四十年,才能分到第一塊錢股利!

關鍵,就在高鐵龐大的累積虧損,和過去為了解決財務困境,在二○○三到二○○五年間,大量發行的特別股。 公司法規定,「公司非彌補虧損後,不得分配盈餘」,也就是說,假設過去連續虧損十年,今年突然賺錢,股東不能說,今年賺錢了,就想分配盈餘,必須等賺的錢已經可以抵銷過去十年的虧損,公司真正損益兩平之後,股東才能開始分享股利。

翻開高鐵半年報,目前帳上累積虧損仍有七百一十五億元。以高鐵上半年淨利近二十億,換算整年獲利四十億估計,要十八年才彌補的完。

但這十八年,只是第一關,接下來,還要先把過去積欠特別股股東的股息都還清。 高鐵一千零五十三億的股本,只有六百五十億是普通股,另外有高達四成,約四百億,屬於特別股。它的「特別」之處在於,在尚未收回前,高鐵每年都要固定支付四.七一%或五%不等的股息,如果高鐵當年度沒有盈餘可支付,就年復一年的累積下去。

截至目前為止,高鐵積欠特別股股東的股息,已經接近七十八億。但,這只是「截至目前為止」。 依照目前特別股的餘額,以及股息年利率計算,特別股的股利會以每年約十九億元的金額增加,而因為未來十八年的盈餘,都要先用來彌補虧損,並不能發放給特別股股東,因此,到了第十九年,虧損終於彌補完,高鐵的盈餘可以用來發放股利時,累積未支付的特別股股息,又多了三百四十二億元。加上現在的七十八億元,總共積欠四百二十億元的特別股股息。

一樣用每年賺四十億元估計,又要十年才能還清。但這十年中,每年還是不間斷的產生新的特別股股息。 這樣重複下去,到普通股股東真正能分到股利時,已經是四十年後,也就是二○五一年的事情。 當然,若是高鐵未來獲利狀況更佳,股東需要等待的時間也會相對縮短。假設用兩倍的獲利推估,也就是高鐵每年淨賺八十億元,小股東大約等二十年,就有機會獲得分配。

原因二:特許權期限期限一到需無償轉給政府

但是,依照目前高鐵與政府簽訂的合約,二○三三年特許權就到期,高鐵必須無償移轉給政府。換句話說,在高鐵還是民間經營的這段期間內,小股東分配到盈餘的機率,的確不高。

這樣的資本結構,造成高鐵即使獲利,但對於高達五萬八千人的普通股股東而言,很可能看得到吃不到。 當然,若能向特別股股東收回他們手上的特別股,這些股息就不用年復一年,以每年十九億的驚人金額累積下去,不斷擠壓到其他普通股小股東的權利。

過去,高鐵之所以不收回這些早已到期的特別股,其實也是因為公司法規定,特別股只能用盈餘或者發行新股的方 式收回。而高鐵在今年之前,並沒有盈餘,且以其複雜的財務狀況,要找到投資人認購新股,也非易事。

但是,今年六月通過公司法修正案,七月一日起開始實施的新法條,已經取消了特別股只能用盈餘或發行新股方式 收回的規定。也就是說,借款,或任何其他的籌資方式,都能拿來收回特別股。

問題是,高鐵資產雖然高達四千億元,但淨值只有約二百五十億元,若是借款來收回四百億元的特別股,淨值馬上 由正轉負。不但社會觀感難以接受,也有宣告破產的實質危機,除非說服特別股股東們轉換為普通股,否則短期內,難有具體的解決方案。

針對普通股股東何時能夠分派到股利,以及特別股是否收回的問題,高鐵公司認為,由於未來獲利難以預期,因此 不宜用目前獲利情況,推估未來彌補虧損與償還特別股股息所花費的時間。

此外,高鐵方面也強調,該公司已針對延長折舊攤提年限等,各項改善財務結構方案進行努力,因此要說小股東們 在特許期間內拿到股利的機率很低,是過於武斷。

即便如此,但以現況來說,小股東們短期內是否能夠分配到股利,變數的確很大。只能說,高鐵,可以多坐,但要 投資高鐵,還是多考慮一下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95

聚成80後劉松琳:12年4次創業終於成事

http://news.chinaventure.com.cn/3/20100524/37194_1.shtml

 劉松琳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80」後,但讀書時代下雨天穿打補丁的褲子;他三次負氣離家出走,發誓要白手起家,但最絕望時為找一塊錢買泡麵把住所翻個底朝天,想過自殺。

  他創辦並掌管著3000多人的企業管理培訓集團,自己卻只初中畢業,自學成才;他曾夢想成世界首富,如今打定主意要把95%以上的身家捐出去做公益教育,不讓貧窮耽誤孩子的一生。

  劉松琳從投資100萬創立聚成,到把集團做成企管培訓業老大,他帶著團隊拼了7年。他對理財週報記者說:「我16歲走上社會,12年才做成這點事兒,不值得炫耀。」

  人生第一個大師是父親

  理財週報:你家庭環境很好,為什麼輟學?

  劉松琳:我家在吉林省通化縣撫民鎮,是鎮上的首富,父親是個很優秀的企業家。但他性格剛烈,所以我跟他經常對抗,兩個男人的較量,針尖對麥芒。母親很柔,我跟母親很近。

  我從小就是班長、優秀少先隊員,挺有光環的,但父親覺得讀書沒什麼用,初中畢業就不讓讀書了,我落下了一個心結。而且他動不動就說「他媽的,你給我滾」,我那時十六七歲很叛逆,滾就滾,就出去賣酒,開理髮店,賣佛像。現在成熟了,叛逆的心態逐漸少了,但還是不服輸。

  理財週報:現在矛盾化解了嗎?聚成的經營他會給意見嗎?

  劉松琳:早期很關心,但不干預我,這點父親做得很好。我上了400多堂課,最後總結跟那些大師學到的東西,發現我人生的第一個大師就是父親。

  他對我非常嚴厲,從來沒有嬌生慣養,1994年初中14歲時,下雨天還讓我穿帶補丁的褲子,做操的時候都怕同學笑。父親很節儉,這對我影響很大,我現在也經常坐機場大巴、地鐵。

  父親還做什麼事兒都很有決心,很要強。從小他就對我們說,別人能做的事兒,你為什麼不能?我2002年底到深圳旅遊,2003年的3月份就再次 來深圳開佛像店,也就二十一二歲,特迷茫。記得有一天下班時間我站在天橋上,看到車流穿梭,萬家燈火,想到沒有一個小窗是我的,沒有一輛車是我的,我就對 自己說:這麼多人都有了,我一定要有。這個決心,是跟父親學的。

  還有父親的魄力,對我也有很深的影響。領導能力,很重要的都是心智能力,需要在逆境來磨練,父親對我的心智磨練是很大的,所以我現在特別感恩父親。

  理財週報:如果時光倒流,你會選擇現在的路徑,還是先讀完書走更多人走的路?

  劉松琳:我願意讀書,走正常的路。我經常說,出來混總是要還的。以前沒有讀,現在需要拚命讀。沒有讀多少書,造成我的一種心理,老感覺內心缺失,跟有文化的人比矮了一截。所以,現在一直不斷學習來彌補自己。

  我是留下來備用的

  理財週報:開公司當老闆不容易,還是做給人上課的生意,你怎麼去適應的?

  劉松琳:我是把自己當成一個學生進入管理培訓行業的。這幾年,我聽了400多堂課,基本上一個時期一個重點:2003年人力資源,2004年財務,2005年領導力,2006年國學,2007年接觸資本運作,2008年開始學馬哲,最近我又做了一個20年的學習計劃。

  聚成發展這麼快,我怕被企業拋棄。其實,一個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領導者本人的水平往往會成為企業的瓶頸。

  理財週報:在聚成的管理層中,你是最年輕的,跟其他人怎麼溝通配合?

  劉松琳:人家以為聚成到今天是我自己做了好多,其實不是。我一直認為,很年輕就成功的人只有兩種:一種是天才,另一種就是有一個很好的團隊。我是後一種。

  我有一個很好的團隊,比如總裁陳永亮是MBA出身,經營過幾家企業,我們性格互補,我柔他剛,我們一個唱紅臉,一個唱黑臉。他如果罵了哪個員工一頓,會給我打電話說,「趕緊安慰安慰」。

  理財週報:有人說你像劉備,特別懂得用人。你怎麼看?

  劉松琳:我知道有這種說法,但我的理解是,我就是留下來備用的。現在如果有的課程講師突然去不了了,我就去做替補。

  創業秘訣:磨練心智,腳踏實地

  理財週報:聚成最讓你踏實的東西是什麼?

  劉松琳:2003年以來走到現在,早期業務能力突現,金融危機出現、管理層動盪,還有能夠取得不錯的業績。這不僅依靠個人,而是管理系統打造出來的,未來的挑戰就是產品研發。

  理財週報:這麼多年來你最顧慮的事情是什麼?是管理麼?

  劉松琳:不是,最顧慮的首先是個人、企業的能力成長速度還不夠快。另一個就是,我們一個公司搞得熱火朝天,不知道主流資本、市場怎麼看我們?怎麼變成一個市場的公司,甚至一個跨國公司?

  理財週報:你肯定也有很大的壓力,怎麼去調整和應對?

  劉松琳:一個人覺得有壓力,有困難,是自己能力不夠強。每當遇到壓力的時候,就是需要找能力的盲點了。比如,我過去覺得管人很有壓力,每個人都各想各的,後來學了課程,知道要建立一種企業文化。我一直是缺什麼就補什麼,堅持學習,不逃避。

  理財週報:很多人都特羨慕你這麼年輕就取得事業上的成功,你對創業者有什麼建議?

  劉松琳:去一些大學作交流,有學生就說,「松琳大哥,你怎麼快就成功了,講講經驗吧。」我特別想說,第一、我只是起步比較早,16歲出來創 業,12年才做了這點事兒,並不是值得炫耀;第二、不要只看現在的結果好像很光鮮,聚成已經是我第四次創業,要看到我經歷過的挫折。忽略早期的奮鬥過程, 可能會誤導創業者。

  過去我對挫折輕描淡寫,結果很多人說我幸運。我最困難的時候身無分文,為了找1塊錢買泡麵把租的房子翻了個底朝天,結果最後沒有找到,想要自殺。當時,覺得沒面子,跟老爸說出來創業不要家裡一分錢,結果自己連飯錢都沒有。

  創辦聚成之後也不是一帆風順,去年副董事長周嶸退股,副總裁袁麗軍離職,對團隊影響特別大。我代表聚成幾千員工,自己才二十幾歲,心智的磨練是很大的。

  我始終覺得,逆境對我是好事兒,磨練心智。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沒有這些磨練,很難去擔當大事。

  第三點建議,一定要落地,鴻鵠之志螻蟻之行,腳踏實地才能走得遠。大學生創業,一開始商業計劃特別好,遠景非常不錯,但好多不知道從腳下做起。 王永慶一開始是送大米的,李嘉誠最早是做肥皂盒、塑料花的。我認識一個人大的學生,出來剛開始賣盒飯,後來代理機票。我覺得他做得很好,首先解決自己生存 的問題,再圖發展。很多人是飛到天上去了,落不了地。

  我追求的是簡單,還有幸福

  理財週報:你的個人財富現在是什麼狀況?聚成最賺錢的是上課,你好像這幾年沒怎麼上課?

  劉松琳:我在深圳買了兩套房子,生活算是小康水平。的確沒有上課,一直在聽課,前年年薪67萬,去年我又主動降了,只有48萬,交稅之外主要是供房。我的收入並不高,現在大家主要把精力放在上市上。

  理財週報:你真的是房奴?

  劉松琳:是的。買的第一套房子比較小,有能力付現,但朋友跟我說,如果資金有比較好的投資途徑,貸款買房更好,我的觀念後來就轉變了。但是我現在的確沒有太多錢,公司近兩年沒有分紅,這兩年國內災難多,我2/3的收入都捐出去了。

  理財週報:聚成上市後如果市值100億,你個人的身家就超過20億,有沒有想過那麼多錢怎麼花?

  劉松琳:的確有人幫我算過,上市之後我個人會有很多錢。但我經歷過奢侈和浮華,過了浮躁的時期,不會有什麼衝動了。我現在希望一切都儘量簡單。

  舉個例子吧,我們培訓行業的講師一般都有助理,有的甚至帶5個助理,有人負責生活,有人負責講課,有人負責平時工作。我現在一個助理也沒有,以 前有過,但安排去別的崗位上去了。去外地,人家說請吃飯,我說不吃,在飛機或者火車上吃了快餐;到分公司,一般都不會通知他們,派車接送太麻煩,而且他們 總是安排總統套房、豪華酒店,我不住的。

  理財週報:你好像曾經最大的夢想是成為世界首富?現在對錢是什麼態度?

  劉松琳:是的,現在對財富的渴望沒有那麼強烈了。當然,我也享受財富帶給我的快樂,比如我的嗜好玩手機。但年齡越大,事業越發展,便覺得錢並不是最重要的。一個人成功不在擁有多少錢,如何將個人、企業的財富轉化為社會財富,才是最重要的。

  人生究竟追求什麼?最早學成功學,我以為戴名表、開名車就是追求;後來我明白了,我追求的是幸福,家庭幸福,社會幸福。

  理財週報:聚成上市之後你會有更多錢,會捐更多出去對吧?

  劉松琳:我的錢肯定都捐出去,不會留給孩子,留給孩子的應該是好的教育。早幾年,我就已經跟我的員工說,我至少是95%的財富都捐出去,讓大家來監督我。捐的方式,可能會有很多種,也許會捐出去成立一家基金,沒有任何名利的需求,向巴菲特學習。

  理財週報:建基金主要是幫什麼人?

  劉松琳:主要是教育方面的。我不是做扶貧,但小孩教育是一輩子的事情。我原來打算,40歲以後就完全做公益事業,只要有能力非常好的人,非常願意讓位。當然,我不會放下企業不管,因為聚成做企業管理培訓,可以幫到很多企業,也是在為社會做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70

兩個顛覆策略 台彩終於賺錢!

2012-02-13  TCW




今年一月,台灣彩券創下史上單月 最高的銷售金額,達到一百七十六億元,以全台二千三百萬人換算,平均每人貢獻達七百六十五元!

台彩是中信金旗下子公司,自二○○七年起發行 公益彩券,去年銷售金額衝到九百一十二億元,年成長近一三%,不僅創下中信集團接手公益彩券以來的歷史新高,也首次轉虧為盈。

台彩轉虧為盈 的轉折關鍵,就發生在去年的農曆春節期間,銷售連續兩個月破百億元。今年一月彩券買氣繼續發燒,比去年同期成長逾六三%,創史上單月新高。

每 年一、二月是公益彩券的旺季,台彩董事長薛香川指出,通常第一季彩券業績,就占台彩全年銷售的三分之一。因此,台彩也選在此時重兵出擊,其中,大樂透、刮 刮樂這兩項產品的春節加碼策略,是銷售關鍵。

顛覆策略一:提高中獎率加碼一個頭獎,不如一百個百萬獎

台彩的春節加碼,歷經三 階段的改革。第一階段是二○○七年至二○一○年,此時期採加碼大樂透頭獎兩億元至三億元,買一張五十元的樂透,只有一組開獎號碼可對,得獎機率偏低,可能 只有一人中獎。獎額雖高,中獎率卻低,且只能對一次,讓民眾興趣缺缺。

第二階段是去年,台彩改變策略,同樣加碼兩億元,但大樂透頭獎只加碼 一億元,另外一億元,則是分散成一百組的「百萬大紅包」,這表示,一張彩券可以對獎兩次,既可中大獎,也可中小獎,得獎人至少有一百零一位,中獎率大幅提 高。

薛香川指出,加碼最大獎,不如提供更多得獎機會,因為頭獎只有一個,一般人會認為全台灣只有一個兩億元大獎,中獎率偏低,並不吸引人。 這項「一億不如一百萬」的產品創新策略,正是台彩去年一月創下一百零七億元銷售佳績的秘密。

第三階段是今年,台彩擴大加碼七億元,創下歷年 最高的加碼金額。除了延續去年「百組百萬」活動、加碼大樂透頭獎兩億元,還特別加開「十組千萬」的促銷獎號,獎金變成大中小三種,而且可以對三次獎,得獎 人至少有一百一十一位,激勵彩券銷售金額再創新高。

除了傳統型彩券如大樂透熱銷,立即型彩券「刮刮樂」也是推升銷售額的一大功臣。今年農曆 年,台彩以「史上最高頭獎」的噱頭,推出新春刮刮樂「兩千元拚二千六百萬」,一張彩券就要價兩千元,是史上最高價,而且中獎率號稱達八○%,最小獎也有一 千元,相較於過去中獎率約三○%至五○%,這次的高中獎率引爆搶購熱潮,多數投注站刮刮樂都被秒殺一空。

無論是大樂透或刮刮樂,台彩的行銷 策略都是同一種原理,就是提供更多中獎機會。薛香川指出,這個點子聽起來並不難,但執行上卻有難度,例如過去只要開一次獎,百組百萬卻要加開一百組號碼, 無論是行銷宣傳或電腦系統,都顛覆了過去的做法。

運彩科技總經理洪主民指出,公益彩券發行十年,已邁入成熟期,銷售量節節下滑,去年大樂透 又頻頻摃龜,民眾意興闌珊。台彩透過提高中獎組數,而非加碼獎金,讓失望的民眾感覺得獎機率提高,結果重新吸引買氣回籠,是相當高明的行銷手法。

從 事彩券業長達十年,中華民國彩券工會聯合會榮譽理事長林俊福也認為,比起過去經營彩券的銀行,都把彩券當作例行公事,台彩這兩年,卻積極推出各種新玩法, 讓民眾感覺更加有趣,更能激發購買的熱情。

顛覆策略二:話題性廣告豬哥亮代言,敏感身分反激發買氣

不僅是行銷策略奏效,台彩 業績創新高,也和廣告效果息息相關。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者公益彩券權益推動聯盟理事長呂學淵指出,台彩懂得適時做廣告,在新春期間推出,並且宣傳彩券新玩 法,達到最大宣傳效果。

公益彩券在二○○二年剛推出時,在一連串「爸爸買給你」、「曉玲嫁給我」等話題廣告推廣下,讓第一屆發行機構台北銀 行(後與富邦銀行併為台北富邦銀行)第一年便創下銷售千億元的佳績,後來,公益彩券的廣告卻開始沉寂,彩券銷售額也逐年下滑。

直到去年農曆 年前,台彩找來國民導演吳念真寫廣告劇本,同時還逆向操作,找來曾因簽賭跑路的藝人豬哥亮出任公益彩券代言人,廣告還拿豬哥亮過去敏感的賭博話題當橋段, 反而引發話題和買氣,讓公益彩券更深入民心。

瞄準第一季是彩券銷售旺季,薛香川指出,當時台彩決定把一年廣告費用的三分之一大膽砸在第一 季,推出兩個廣告,一個是鼓勵民眾買彩券做公益,另一個則是宣揚百組百萬的新玩法,加上過年期間,缺乏重大新聞,各大媒體紛紛報導大樂透的新聞,宣傳上達 到加乘效果。

除了話題性,台彩推出的新廣告,也重新把「做公益」和「買彩券」劃上等號。李奧貝納廣告公司創意總監簡源呈指出,有別於過去彩 券廣告強調「圓夢想」的意象,台彩廣告的成功之處,在於讓民眾感覺「即使沒中獎,至少也是做好事,」為彩券銷售加分不少。

回顧台彩一路走 來,堪稱蓽路藍縷。公益彩券一開始由財政部委託北富銀發行,中信銀是第二屆的得標者。一般以為,經營公益彩券穩賺不賠,但台灣科技大學台灣彩券與博彩研究 中心主任劉代洋曾形容,「得標才是噩夢的開始,」這就是所謂贏家的詛咒(Winner's Curse)。

當初中信銀以七年一百四十六億元 回饋金,標下公益彩券的發行權,超出財政部底價的九倍,換言之,中信銀平均每年要回饋國庫近二十一億元回饋金,加上台彩的經營成本,公益彩券每年銷售額必 須達到九百億元,中信銀才有可能損益兩平。

先天上,台彩就背負沉重的回饋金包袱,想要損益兩平或賺錢,只能從擴大彩券營收、撙節管銷成本兩 種方法著手,台彩發行彩券初期選擇了後者,企圖採用不同於之前,較便宜的資訊系統管理模式來節省成本,結果第一天早上一開賣就全台大當機。

由 於台彩資訊系統頻頻出包,初期的大樂透投注量一天不到一億元,跟北富銀經營的高峰期,每小時平均三億元投注量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不僅造成公益彩券銷售 數字創下開賣以來新低,財政部一度揚言要停止中信銀的發行權,大傷中信銀形象。

外在環境也不利於台彩。公益彩券從二○○二年開賣以來,銷售 熱度逐年遞減,從北富銀負責發行第一年的一千零一十九億元的高峰,一路下滑,至最後一年(○六年)已經掉到七百四十億元。○七年彩券經營權交到台彩手上, 第一年銷售額竟跌到六百四十二億元,距離高峰時期足足掉了三百七十多億元。

熬了五年,台彩總算吐氣揚眉,不再是中信銀的大包袱,中間有人為 的努力,也有運氣的成分。薛香川不諱言,去年大樂透連續摃龜,讓台彩多賣了四十七億元,「那是運氣,」今年仍須努力拚出九百億元銷售。

如 今,台彩得以重返榮耀,主要是瞄準人心的行銷策略奏效。做為台灣最大「組頭」,台彩打出一手漂亮的牌,憑著「少錢多獎」的產品行銷、反向操作的廣告策略, 成功吸引了買氣,終於擺脫了輸家命運,成為賺錢的莊家。

【延伸閱讀】第5年轉虧為盈——中信金經營台彩銷售額

2007 年:642億

2008年:731億

2009年:718億

2010年:809億

2011 年:912億中信金每年須繳回饋金21億元給國庫,加上經營成本,銷售額須達900億才能損益兩平。

資料來源:台灣彩券  整理:鄧麗萍

【延 伸閱讀】政界轉商場 薛香川證明自己很會賺台彩翻身最大推手

台彩銷售額創新高,首次轉虧為盈,背後的關鍵人物就是董事長薛香川。

這 位行政院前秘書長,二○○九年莫拉克風災因發言不當、引發爭議而請辭,沉潛半年後,被中信金網羅,出任子公司台灣彩券董事長。當時中信金弊案纏身,外界認 為,中信金董事長辜濂松延攬薛香川,只是「請門神」,主要是想藉薛香川的人脈,為兒子辜仲諒的官司,在府院建立溝通管道。

沒想到,當時被指 「毫無財金經歷」的薛香川,二○一○年三月上任後,卻認真起來,在台彩營運上積極作為,帶領台彩走出虧損陰霾,頗令外界跌破眼鏡。

他深受重 用,領軍中信金七人小組

在薛香川接手之前,扣除二十一億元繳回國庫的回饋金,台彩每年虧損兩億至六億元。薛香川上任後,節流方面,透過改變 開獎落球順序來調整遊戲規則,並降低威力彩頭獎保證獎金,同時,也推出「百組百萬」的行銷點子,搭上春節銷售旺季,去年第一季營業額比前年同期成長三 ○%,終於讓台彩走出連年虧損的窘境。

上任短短兩年,薛香川能夠快速進行改革,也彰顯了他在中信金集團內被重視的程度。由於辜仲諒因紅火案 無法接班,辜濂松為中信接班轉型,設計出「中信金七人小組」的制度藍圖,就由薛香川擔任召集人,去年三月中信金購併大都會人壽的董事會上,也是由薛香川代 理人在海外的辜濂松,主持重大決策會議。

做為辜家從外面禮聘進來的左右手,薛香川被賦予的權力,讓他在台彩經營上更加得心應手,這也是過去 掌管台彩的中信銀個人金融前執行長尚瑞強,或是北富銀彩券部主管楊瑞東,都無法比擬的權力和地位。

他尚有挑戰,彩券經營權年中競標

薛 香川的下一個戰場是新一輪的彩券經營權之爭。彩券一年銷售量高達八、九百億元,牽涉龐大金流、手續費等有形收入和廣告行銷等無形效應,以及財富管理和慈善 捐款等周邊效益,因此每次重新遴選發行機構,都讓銀行搶破頭。

台彩發行公益彩券的期限將於明年屆滿,財政部預計於今年年中重新招標,志在連 莊的中信銀,預料將會硬碰第一屆發行機構北富銀,以及兩度參與競標失利的台新銀行。

從政界轉戰商場,薛香川展現了經營有道的另一面,連馬英 九總統也笑他,「沒想到我們的行政院秘書長這麼會做生意。」目前薛香川除了擔任台彩董事長,也是中信金董事,外傳未來有可能在辜濂松退休後,出任中信金董 事長。台彩在薛香川帶領下,首度由虧轉盈,已成為薛香川在中信集團地位後市看俏的籌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08

台塑終於出養DRAM賠錢兒子

2012-3-5  TCW




這是第一次,台塑集團不參與旗下 DRAM廠華亞科投資。這個花掉台塑集團上百億金援的事業,終於止血第一步。

二月二十二日,華亞科董事會決議,通過私募案,以每股六‧五五元價值計算,募資五十億元。這些股份全由全球第三大DRAM廠——美光買下。美光超越台塑集 團的南亞科,擁有近四成股份,成為華亞科第一大股東。

繼二○○九年,爾必達買下力晶股份成為合資公司瑞晶大股東後,這是第二宗DRAM外商取代台商,成為合資企業大股東的案例。這對華亞科大股東台塑集團而 言,乍看是短多。爾必達宣告破產後,DRAM產業局勢再次改變,美光在這個關鍵時刻投資華亞科,準備大舉進攻市場。

南亞科會再金援嗎?自己財務需要,應該不會

台塑集團過去多次「金援」華亞科。南亞科總經理吳嘉昭坦言,「華亞科向台塑借了不少錢」,根據華亞科財報,二○一一年華亞科向台塑集團累積借款一百八十億 元,華亞科獲利狀況不佳,光是過去四年,就賠掉了新台幣六百多億元。

美光接手華亞科後,二月二十四日,本刊記者採訪吳嘉昭,「以後還會不會借錢給華亞科?」本刊記者問,他說「應該是不會」,他補了一句,「即使要,也要跟美 光商量。」他坦言,這一次台塑集團不再投資華亞科,因為「南亞科自己財務有需要,無法支應私募。」(編註:南亞科因為負債比高達八成,需要現金改善財務結 構,已經沒有多餘資源。)

吳嘉昭對華亞科未來樂觀,「債務解決後,華亞科將可以自給自足,不需要借款。」

不用再靠母公司金援,這條路,華亞科走了好多年。二○○一年科技股泡沫時,台塑集團曾計算,若要結束DRAM事業,「要花掉七百到八百億元」,最後因為景 氣轉好放棄。○九年金融海嘯時,華亞科原有的技術母廠奇夢達破產,台塑集團決定「自力救濟」,金援華亞科,由奇夢達製程轉換為美光製程。

透過轉換製程後,華亞科成功「黏上」美光。美光財務長佛斯特(Roland Foster)公開表示,「華亞科的技術,就像美光自己的工廠,」美光最先進的DRAM技術,同時在維吉尼亞的自家工廠和桃園華亞科的工廠投產。

爾必達宣布破產後,短期影響不大,長期對華亞科有利。摩根士丹利二月二十四日報告也指出,二○一二年華亞科要由虧轉盈,仍不太可能。

但睿騰總經理王安亞觀察,爾必達走到破產一途,表示日本政府和東芝不支持爾必達,接下來爾必達只有和美光合作,或和大陸合作兩條路,「華亞科是美光最重要 的DRAM製造中心,」王安亞說,一旦爾必達靠向美光,將會是由華亞科出面整合爾必達的DRAM製造,甚至接手美光NAND Flash製造,「成為美光的記憶體製造中心,」未來空間更大。

對美光而言,則是做到一筆不吃虧的精算生意。

美光打什麼算盤?逢低布局,撿便宜產能

精算一: 撿到低點股價入場。這次私募,美光是趁景氣谷底,低價買到華亞科股權。兩年前,華亞科每股股價約為二十五元,一路下跌到去年十二月,每股四元的低點,美光 買進的價格,已逼近金融海嘯時華亞科股價的最低價。(編註:二○○八年十一月,華亞科每股曾跌到六‧九元)

精算二:取得華亞科低成本產能。去年第四法說會中,美光財務長佛斯特也表明,「華亞科對美光有重要價值(Inotera is highly valuable to us)。」美光的策略,就是不斷買進比別人更低成本的資產,降低製造成本。王安亞估計,華亞科用美光技術製造DRAM,比美光自己做,還便宜兩成到三成。 美光的算盤是,即使未來市場不如預期,美光仍能透過賣股出場,風險不大。

精算三:逢低布局,等待Win 8商機。美光的投資是為了抓住今年DRAM產業商機。法說會當中,美光表示,Ultrabook將帶動新一波換機潮,Windows 8「將刺激大家使用更多的記憶體。」美光還舉例,現在開發出的智慧型恆溫器,就裝有五百 MB的DRAM。為了拿到更有競爭力的成本,美光才選在這個時候投資華亞科,搶進三十奈米製程。

三年內,台灣兩家DRAM合資公司紛紛轉為由外商主導。我們,該如何看待此事?正面來看,這是台灣加入美日聯軍,擺脫DRAM「慘」業的機會。

現在,即使位居第三名和第四名的美國美光、日本爾必達的市占率相加,也只贏過第二名韓國的海力士不到一個百分點,更遑論是最大勢力三星。「台灣有機會成為 關鍵少數,」王安亞說。

只是,身為台灣兩兆雙星,並向銀行團借貸近新台幣千億元的台灣DRAM產業,為何會走到非要賣掉主導權,才能存活的地步?是我們更該思考的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38

虧損百億燒到本業 面板夢一場空 八十四歲不拚了 許文龍放手奇美電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2012-5-28 TWM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 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 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 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 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 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 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 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 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 「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 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41

廣州北大門,艱難的八天疏堵戰 ——高速免費試驗:始於堵,終於暢

http://www.infzm.com/content/81735

如臨大敵的廣州北大門——京港澳高速公路太和收費站終於鬆了一口氣。

2012年10月7日,「史上最長黃金週」的最後一天,37318輛免費小客車順利通過設立於此的閘道,沒有擁堵。

與黃金週首日全國高速變「龜速」的窘況相比,10月6日和7日的返程高峰,答卷漂亮了許多。交通部路網中心的監測專報稱,公路網整體運行保持平穩,沒有出現長時間大規模的擁堵現象。

10月8日零點,隨著全國各地高速收費站的收費桿的落下,持續八天的高速公路免費通行鳴金收兵。交通部新聞發言人何建中稱,首次實施的重大節假日小客車免費通行政策首戰告捷。

始於擁堵,終於順暢,2012年的秋天,中國政府、企業和民眾一起在高速公路上進行了一場免費政策的國家試驗。

高速公路上賞月

程雨(化名)第一次在高速公路上賞月——中秋節的月亮。

2012年9月30日,這名大二學生與同在廣州工作的媽媽決定「瘋狂一次」——開車回湖南嶽陽老家。高速公路免費政策讓母女倆堅定地放棄了只需3小時35分鐘的高鐵。

早晨5點,母女倆就啟程。如果不出意外,走京港澳高速,800公里的路程也就10個小時,趕上和家人吃團圓晚宴綽綽有餘。事實卻是,當她們踏進家門已是次日凌晨一點半。

「這條路自開通以來從未這樣堵過。」已在這一路段往返巡邏了八年的廣韶路政大隊中隊長張嘉浩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北上——這一天,超過11萬輛符合免費政策的小客車通過京港澳高速粵境南段,加上黃金週前一天,通過太和收費站的小客車比去年同期增加了近兩萬輛。

南下——在這條貫穿中國南北的大動脈的起點北京,擁堵之盛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天上午,出京車流綿延28公里。

不惟京港澳高速,長假首日,中國24條高速局部路段成「停車場」,京津、長三角、廣深等地壓力尤甚。

未上高速,車流已膠著。太和收費站前原本30分鐘的車程,程雨母女走了兩個小時。廣東廣韶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監控中心的錄像顯示,太和收費站的車流呈10公里的長龍,一直到10月1日上午10點才略有緩解。

即便通過了收費站,想跑到20碼以上也近乎妄想。距離太和收費站六十餘公里,是第一個高速公路服務區。自9月28日下午始,這裡就「爆棚」了,最高峰時排隊長龍一度綿延至太和收費站。9月30日,服務區產生的垃圾是如此之多,以至於服務區不得不額外雇了十餘個臨時工。

「割肉」的戰役來了

飽嘗了扎堆出行之苦,程雨母女開始在這場「試驗」中調整出行計劃。原定10月6日返穗,她們選擇了提前一天。這一次,同樣的路程比啟程時縮短了近8個小時,近乎不打折地嘗到了免費甜頭,「全程省了五六百元的過路費。」談及此,程雨仍有些小得意。

不惟車主,高速公路管理者也在調適。習慣了「貸款修路、收費還貸」模式的中國高速公路,驟然切換到免費模式,遠非僅僅在收費站取消人民幣找贖環節這麼簡單。

早在兩個半月之前,2012年7月24日,國務院就下文,要求地方政府制定免費通行的具體實施方案。一個多月過去,由於無參考借鑑模式,各地實施方案遲遲未見出台。

9月5日,交通部下發緊急通知,就交通疏導、訊息發佈和應急措施等提出了更為詳細的細則指引,此後,各地實施方案陸續露面。

事實上,早在國務院的通知下發之前,已聞風聲的高速公路公司就已對「割肉」有了「心理準備」。「我們是國企,第一職責就是堅決執行國家有關政策。」 廣韶高速公司收費管理部經理鄭少華說。廣韶高速公司隸屬於廣東省交通集團,該集團投資、管理的高速公路通車里程佔廣東全省的66%。

大會小會開了十多次,在廣東的實施方案未出爐之前,廣韶高速的備戰就已啟幕,執行方案和應急預案陸續出台。

但依然招架不住大考之日的出城大軍。「以前習慣了吃兩碗飯,現在卻來了十碗,不堵才怪。」華南快速乾線營運單位負責人藍興全說。

在車主的抱怨背後,高速公路管理者使出渾身解數。地上,交警史上第一次騎著自行車上高速執勤。天上,廣東省公安廳交管局動用了3架直升機空地聯勤。

負責拯救工作的粵運拯救公司首次派人在監控大廳值守,廣韶路政中隊的巡察組由原來的3人一組變為兩人一組,在廣東全省的14條主幹高速公路交通流量大的路段及容易發生擁堵的41個堵點,每兩公里即有一個民警駐點執勤。

由廣東省交通運輸廳、廣東省交通集團等組成的14個檢查組上路巡查,紀檢部門亦明察暗訪,廣東省監察廳負責人稱,對不執行免費通行規定,頂風違規亂 設卡、亂檢查、亂收費、亂罰款的,發現一起,嚴查一起,除對當事人進行嚴肅處理外,還要嚴格追究政府主管部門的責任,確保政令暢通。

「一車一卡」的曲折

收費員胡秋如卻經歷了工作兩年以來最為輕鬆的幾天。隨著10月4日12時收費站取消收發卡,她習慣性的揚手、點頭、微笑、目視、找贖等流程被省略了。以往,這一流程足以令每輛通過的汽車停留十多秒鐘。

免費但仍收發卡被視為「添堵」原因之一。

「不採取收發卡的措施,我們就不清楚車流量、流向及免費額,對即時車流預警管理及今後節假日的車流預判就沒有依據。」鄭少華解釋道。而交通部要求各地要於10月8日18點之前將本地區公路交通流量以及免費額彙總上報。

10月1日,公安部交管局有關負責人指出「一車一卡」加劇擁堵。交通部管理幹部學院政法教學部主任張柱庭在北京各高速收費站的調研顯示,收費期間, 一輛車通過收費站的時間約為15秒,免費卻仍採取收發卡,時間縮減至2秒。饒是如此,在史無前例的車流面前,2秒鐘的暫駐亦足以「添堵」。而據廣東省交通 集團介紹,廣東部分路段擁堵沒有一例因收發卡造成。

兩天後,這項政策被修改。10月3日,交通部下發緊急通知,要求各地於4日零時起取消收發卡,隨後又調整至4日中午十二點。「路橋公司已經按照要求 發出去的卡還有大量在路上,我們需要足夠的時間回收。」一位路橋國企負責人稱,這些卡的成本少則三五元多則六七十元,「不收回來也算是國有資產流失吧。」

高速公路上的應急方案也在不斷調整。9月30日,在廣韶高速,北行擁堵,南行卻一路通衢。下午5時許,瓦窯崗服務區前後四公里的南行車道,有兩條道被借來用作北行,北行擁堵大大緩解。

事實上,早在是日上午的擁堵高峰來臨時,廣韶高速的營運方即已向交警部門提出此動議,但由於此路段分屬於廣州、清遠兩地交警管轄,清遠交警認為這樣會存在風險,廣東省交管局一位領導乘坐直升機視察之後,才最終下了決心。

「經歷了這次試驗,下一次節假日,我們應對起來也許會輕鬆一些了。」鄭少華說。

首戰告捷的背後

「所有的政策都會有正效應和負效應。」張柱庭說,「免費政策的主要成就應該予以肯定。」

交通部的統計顯示,八天的免費試驗,全國收費公路七座以下小客車交通流量為1.89億輛次,比去年同期增長超過一半,全國免收小客車通行費65.4億元。

作為回報的是全國旅遊市場的異常火爆。公開資料顯示,僅湖南一省,高速公路提供了2億元的「節日福利」,但旅遊業收入同比增長近六成。遼寧、貴州等地,自駕游車輛亦呈井噴之勢。

華麗的成績單背後,這一首戰告捷的免費試驗仍有待完善。交通部的有關負責人亦坦承,由於準備時間較短、應對經驗不足等原因,各地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如部分駕駛人員的駕駛行為有待規範、高速公路服務區服務能力有待提升、路網運行監管能力和水平有待加強。

10月6日中午,京港澳高速鰲頭段的一處緊急停車帶上,一輛大巴突然停車下客,100米外即是黃底紅字的「高速公路禁止上下乘客」的標識牌。

「這樣的違規都是事故隱患,但光靠交警處罰也罰不過來。」廣韶路政大隊的巡視班長牛文峰對此有些無奈。更有甚者,9月30日晚的一次短時擁堵,原因 竟是一車主在快車道上停車,對著路中間的護欄撒尿,造成追尾。這一天,在牛文峰他們所轄的200公里路段內共發生了120餘宗交通事故。

交通部路網中心的監測專報稱,黃金週首日全國的公路阻斷事件,80%都是由交通事故所致。「國人離文明駕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張柱庭說。

有車一族需要反思,管理部門也如是。「如果事先能充分徵求高速公路企業的意見,在實際操作中就會避免不必要的周折。」一位高速公路公司收費管理人員說。

在諸多業內人士看來,免費政策實施之後對於高速公路企業如何補償的問題也應提上議事日程,「高速公路企業總體仍是負債的,面臨著還貸壓力。」張柱庭說。

「如果沒有收費還貸政策,中國的高速公路不可能有今天。」一位經營某高速路段的外資企業負責人說。

該負責人稱,事實上,近年來,民企及外資投資高速公路的熱情已經有所減退。以廣東省為例,近年來有多個擬上馬的高速公路建設項目遭遇流標。公開資料 顯示,廣東省新建和在建高速項目大多位於粵東、粵西、粵北等經濟欠發達地區,因規模大、投資效益差,已有共計1639公里的14個項目因無其他投資主體願 意投資,只能作為指令性安排交由國企廣東省交通集團承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659

一個80後價值投資者的跟莊歷程——終於讓我找到大部隊了! 黑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1c5f7c301014tsi.html

這篇文章有感而發,略有調侃。換個角度講講價值投資。

 

說到莊家,有幾年炒股經驗的老股民,都能給您講上一大段。

坐在茶樓裡,一邊磕著瓜子,一邊品著清茶。手裡端著茶杯,夾著香煙。在雲霧繚繞中,娓娓道來。

想當年,與莊家鬥法的歷程都一一道來。那些年,我們跟過莊,殺過莊,抬過轎子,進過莊。。。。。。。

那一幕幕都如同武松打虎,智取威虎山,一樣令人心潮澎湃,浮想聯翩。

 

在老一輩的股民心中,技術分析都是假的,莊家才是真的。

不論它是金叉銀叉還是死叉,莊家讓它咋叉,它就咋叉。股價想讓它漲它就漲,想讓它跌它就跌。

莊家才是市場的主力,他們控制著主力資金的運作。有錢啥都漲,沒錢啥都不行。

每隻股票都是一個山頭,被莊家用資金和籌碼(股票),牢牢的控制住了。

想賺莊家的錢,無異於與虎謀皮。還是老老實實的跟莊吧。

 

我們繼續分析:

莊家也是分三六九等的。它包括:社保基金,國際投行,公募基金,私募基金,民間游資。。。。等等。

這個股市就像一片汪洋大海,也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

既然說到跟莊,跟哪個莊就十分重要了。

千萬別跟了小魚,被大魚一起吃了。

 

那麼誰才是最強的莊家呢?

過去我聽說過一句話:「在股市裡掙錢的人是極少的,只有那些和上市公司有關係的人才能掙大錢。」

那些天天和上市公司搞關係,套消息的人,才能掙大錢。說不好聽話就是靠內幕消息。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想到了,跟上市公司老總有關係的人能掙大錢。

人家為啥告訴你消息呢?為啥不告訴我呢?你不得投桃報李嗎?

你想知道的事,大股東實際上都知道。

所以想賺錢就得和他們穿一條褲子,賺了錢大家一起分。

說白了還是和控股股東合作炒股。

 

很多人口中說的莊,指的是民間的牛人,民間游資,熱錢。

實際上他們只是條小魚。

想一想

你有錢,哪家上市公司老總搞不到幾十億?

你手上籌碼多(股票多),能比控股股東還多?

你知道內幕消息,能有他們知道得多?

你籌碼不夠不得在二級市場上買?人家搞個定增就有了。(沒有籌碼自己造)

你能操縱上市公司的信息發佈嗎?人家就能。

你能操縱上市公司利潤嗎?人家就能。

。。。。。。。。。。。。。。。。。。

你花了好幾千萬的成本,終於把股價炒起來了,人家減持了(大小非)。

你想讓股票漲,要花真金白銀,冒著巨大的風險。人家發個利空公告,你就白搞了。

你被套了,還得提心吊膽。人家就當是增持了。哪天搞個利多公告,涉礦什麼的立馬就翻身了。

 

那些所謂的民間莊家,還不是被人家翻過來倒過去的玩?

那些公募基金的經理,還不是要千方百計的和他們搞好關係?

所以說,在全流通時代,最強的莊家就是炒自己家股票的控股股東。

 

————————————————————————————————————————————

以下兩個小問題不想看可以略過。

 

1手段

說到這裡,有個小問題。

控股股東為啥不自己出面炒呢?為啥還要和公募基金合作呢?

這不還是法律的原因嗎?畢竟控股股東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限售股解禁需要很長時間,還要避免在敏感時期買賣。換個方法很必要。

平時多告訴基金經理點消息,把關係搞好。等到要增發的時候,基金經理,證券分析師投桃報李,多買點股票,多發點看多的研報,把股價拉起來多圈點錢。合理合法,合規合矩。舒舒服服,快快樂樂,把錢攬入懷中。

一次就賺好幾十億。你好,我也好。為什麼不呢?

 

2估值

但是增發,套現什麼的遇到一個問題。如果這樣做了,會降低自己的持股比例。

總這樣做,最終將會喪控股權。企業也就變成人家的了。——這是控股股東所不願看到的。

問題很快變成「賣1%的股權,套20億。或是稀釋1%的股權,融20億。」是否合適?

當然假如股價過高,當然是合適的。但是「過高」是多高呢?

 

「假如貸款利息為5%  貸款20億一年需要付1個億的利息。」

那麼問題就簡單的多了,即「為了搞到20億,是出讓1%的股權,還是每年付1億的利息哪個更合適呢?」

因為對於控股股東來講,企業的實際利潤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假如他需要錢,就能讓企業分紅。(這是和散戶不同的)

一家盈利能力很差的企業比起盈利能力強的企業,對於控股股東來講必然不如後者值錢。(因為失去了後者的控股權,損失更大)

那麼對於盈利能力強的企業來講:控股股東必然傾向於債務融資,而不是股權融資。(估值和利率有很深遠的關係)

而更少的再融資和套現,使市場上股票的供應增長放緩。最終使股價上漲。(想一想市場融資總量和股價的關係就知道了,為啥暫停IPO股市就會大漲呢?是一個道理)

 

——————————————————————————————————————————————

 

想套現,想減持。但是價格要合適。

控股股東腦袋裡想的是「我的企業能值多少?我多少錢願意賣?」

為啥,那些70倍,80倍市盈率的創業板股票解禁了以後,大股東和管理層拚命減持呢?

因為他們很清楚,他們的公司值不了那麼多錢!

 

反過來說要是只有7到8倍的市盈率他們才不會賣呢,他們反而會買。

所以說,便宜了就買,跌了也不要怕。等到大股東想圈錢的時候必然把股價拉到價值以上,你那時候賣掉就成。

 

想到這裡,我猶然起敬,那些拚命減持創業板股票的人,才是真正心中時刻裝著企業價值的價值投資者!

終於讓我找到價值投資的大部隊了!

價值投資這個莊,我是跟定了!

 

公司究竟值多少錢,必須自己去研究。道聽途說,全都不准。

 

註:雖然本文一直影射部分大股東炒作自家股票。但是便宜的時候買,貴的時候賣,本身沒有什麼道德問題。

本文只是想說明:價值投資,即使在充滿股價操縱的市場中依然有效。

知道托賓Q理論的人實際上都知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046

切割台商 擋住千億資金狂潮 人民幣終於開放 央行設閘門穩匯率

2013-02-04  TWM
 
 

 

終於,人民幣業務開放了!央行宣布銀行將可承作人民幣存款業務,只是,這是一場將掀起千億資金狂潮的大開放,還是雷聲大雨點小地徒具形式?恐怕還得觀察才能下定論。

撰文‧劉俞青

千呼萬喚,人民幣業務終於趕在過年前開放,至於這扇門開得是大是小?塞得下萬馬千軍,還是只容側身擠過?民眾還是得睜大眼睛,才能做出最佳理財決策。

一月二十五日下午三點鐘,中央銀行宣布了這項「好消息」,未來一般民眾想要進行人民幣業務,有以下限制:第一、每天人民幣的換匯上限為二萬元人民幣;第二、每天匯款至大陸的上限為八萬元人民幣;第三、則是手上有多少人民幣都可以存進銀行帳戶,沒有單日存款金額限制。

央行號令一出,各家銀行當然都動起來,民眾的詢問電話幾乎打爆銀行客服中心;但央行這次的規定只是大方向的擬定,許多細節還要等到一月底時,央行針對所有DBU銀行(國銀外匯指定分行)開辦的「人民幣業務說明會」才要公布。

央行費盡心力

國內金融業望眼欲穿

不過,比民眾更興奮的,或許是銀行大老闆們,從以下的數字就可嗅出端倪:去年台灣全體銀行總共賺了二千四百億元,有高達三分之一的獲利,也就是八百億元,來自海外分行和OBU(國際金融業務)的貢獻,創下歷史新高。

其中,無論是絕對獲利或占國銀的獲利比重,從二○一○年簽下「兩岸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MOU)」之後,就年年攀高,一位從事OBU多年的資深行員直言,「這部分超過一半以上獲利來自人民幣業務。」由此可見,人民幣業務的商機有多肥沃,多麼讓人垂涎欲滴,早已讓台灣金融業望眼欲穿。

如今,多年的盼望總算逐步成真,但為了這一小步,台灣央行其實付出許多的心力,與對岸人民銀行(中國央行)溝通、談判。以去年八月三十一日簽下的「海峽兩岸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為例,包括清算行的決定模式、未來的訊息交換、業務檢查,甚至是危機處理的模式,央行都得高度謹慎,知情人士形容,「這份備忘錄可說是『字字珠璣』。」然而,引頸盼望多時的人民幣終於開放,仍難免令人遺憾,比方說這次開放辦法一出,市場出現許多嘆息聲,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所有開放的對象,都僅限於「自然人」,也就是一般民眾;尤其每天匯款至大陸金額上限僅八萬元人民幣,可說是一刀切割了台商的希望。

「等了這麼久,只有八萬元人民幣,短期內對台商應該不容易有幫助吧!」在中國經營勳章、徽章,並在北京奧運與林書豪旋風時一舉打響知名度的開成興業總經理高文茂嘆口氣說;而高文茂的心情,代表了多數台商心裡的失望。

事實上,人民幣業務的開放,除了滿足國人理財需求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就是讓往來兩岸頻繁的十萬台商大軍,有更快速、方便的金流管道,但這次,台商們顯然是大大失望了。

台商好失望

人民幣難成支付工具

「央行最擔心的其實也是台商。」一位銀行總經理直言,根據近年來兩岸商品貿易每年都在一千多億美元的水準,其中只要有一半人民幣往來進出,每年就是近四千億元人民幣的資金規模流動,姑且不論對台灣經常帳的影響,光是匯率的波動,對向來以「穩定新台幣匯率」為己任的央行,就是莫大的壓力。

因此,這次無論開放的對象與匯款額度限制,都捨台商、只針對一般自然人,其實已經讓這場開放,從泱泱大門一口氣縮成僅剩旁門小道,除非後續再有開放的進程,否則這場市場期待已久的人民幣業務,恐怕只是「小雨點」式的慰藉而已。

另外,開放只是第一步,開放之後的主管機關態度,仍是攸關這場開放效益的關鍵因素。

舉例來說,去年陸客來台人數突破二二○萬人次,續創歷史新高,市場估計今年可能更多人來台;而這些大陸人士來台觀光血拼消費時,從皮夾裡掏出的「貨幣」為何,也將影響這次開放的成效。

因為貨幣的功能有三,第一是交易的工具,第二是價值的儲藏,第三則是記帳單位;換句話說,如果主管機關睜隻眼、閉隻眼,讓台灣和香港一樣,商家為了服務客戶,大陸人付人民幣也行得通,那麼人民幣逐漸在台灣市場上流通,將會使得人民幣的需求大為提高,帶動開戶存款的意願與金額。

主管機關緊盯

民間不流通將影響成效

不過,如果主管機關抓得緊,人民幣在台灣根本「行不通」,無法成為民間流通的貨幣之一,那麼即使開放,人民幣終究只是外幣的一種,和美元、澳幣沒有太大區別,存款利率還比澳幣低,所謂「資金狂潮」恐怕就不易掀得起來。

至於主管機關的態度究竟如何?金融業多數不表樂觀,只說「依法辦事」恐怕還是最終的結果,要期待人民幣在台灣大行其道,大概幾年之內都別想看得到。而終究,人民幣業務開放的成效有多少,或許還有待主管機關繼續堅持下去,才有機會真正爆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84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