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前海發布深港合作方案 深港通和廣東自貿區被納入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588

005GIT8zgy6LzHH4EWD43

深圳前海管理局周四對外正式發布《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促進深港合作工作方案》(以下稱“方案”),對推動設立廣東自貿區、推進深港金融深度合作等進行了全面部署。備受市場矚目的深港通也被正式納入方案,上海證券報援引的分析人士認為,此舉可能意味著深港通的推出有望提速。

該報指出,方案共涉及50條政策措施,共八大方面,其中“積極推動設立廣東自由貿易區,促進深港市場要素跨境流動”、“積極爭取國家有關部門支持,推進深港金融深度合作,建設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試驗示範窗口”含金量最高。

關於推動設立廣東自貿區,方案稱 ,前海將學習借鑒中國(上海)自貿區運作經驗,按照廣東申報自貿園區的總體構想,把前海建設成為符合國際高標準要求、投資貿易便利、服務貿易自由、金融創新功能突出、監管安全高效的粵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具體措施包括構建亞太供應鏈管理中心、率先在前海開展跨境電子商務試點、探索建立深港跨境融資租賃資產交易中心,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融資租賃產業發展基地等。

深港金融深度合作無疑是重頭戲,相關措施多達14條。其中“加強深港兩地資本市場交流合作,在滬港通積累一定試點經驗的基礎上,支持深圳證券交易所和香港交易所本著互利共贏原則,在前海探索新的合作方式”也被寫入方案。

金融領域的政策措施還包括,在前海試點探索將跨境人民幣貸款的放款主體逐步擴大至香港非銀行金融機構、推進支持深交所在前海發起設立證券產品及衍生金融產品等跨境交易平臺、為鼓勵符合條件的香港中小型證券機構進入內地開展業務提供政策支持和便利條件、支持深港兩地保險市場互聯互通、推動港交所主導的金磚國家交易所聯盟設立運作機構並落戶前海、支持前海已設立的要素平臺依照相關規定引入香港投資者參與投資交易、推進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和深交所協調合作,研究論證為中(中國內地)港基金互認提供相關服務的方案等。

根據方案,前海將在2020年完成“萬千百十”發展目標:由港資、港企開發的建築面積超過900萬平方米,港資服務業規模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成功孵化培育港資創新創業領軍企業超過100家,建設香港優勢產業十大聚集基地。

以下為方案的全文:

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促進深港合作工作方案
發布時間:2014-12-04
前海是國務院批準設立的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是我國深化內地與香港緊密合作的先導區。為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前海開發開放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落實前海總體發展規劃,按照“依托香港、服務內地、面向世界”的指導方針,進一步促進深港合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緊緊圍繞國家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牢牢把握前海建設粵港現代服務業創新合作示範區的功能定位,進一步解放思想、先行先試,統籌謀劃、協同推進,支持香港擴大發展空間,促進香港結構優化,增強與香港的關聯度,學習借鑒香港服務業發展的先進經驗,形成深港合作體制機制新優勢,促進香港繁榮穩定,提升深港整體競爭力。

  (二)基本原則

  深港聯動,合力推進。深化深港兩地政府、社會、市場的各項合作機制,增強深港經濟關聯度,聯手拓展發展空間,共建亞太地區重要的生產性服務業中心。

  共同開發,互利雙贏。創新開發建設模式,吸引香港企業深度參與前海基礎設施建設和土地開發利用,分享前海開發建設紅利。

  疊加優勢,協同發展。充分發揮深港兩地比較優勢,深化現代服務業各領域的務實合作,提升合作水平,實現深港經濟協同發展。

  營造環境,接軌國際。利用香港法治化、國際化優勢,營造對接香港、接軌國際的制度環境,進一步增創深港國際競爭新優勢。

  (三)主要目標

  通過深港現代服務業緊密合作,到2020年,在前海實現“萬千百十”的發展目標:即由港資、港企開發的建築面積超過900萬平方米,港資服務業規模突破一千億元,成功孵化培育港資創新創業領軍企業超過一百家,建設香港優勢產業十大集聚基地。

  二、進一步擴大對香港開放,為香港服務業拓展市場空間和經濟腹地創造條件

  1.爭取國家有關部門支持,在CEPA框架下,在前海試點探索對符合一定條件的港資企業參照內資企業管理。

  2.向香港企業出讓不少於三分之一的土地,建設銀行、證券、保險、基金、跨境要素交易平臺、供應鏈管理、信息服務、科技服務、專業服務及文化創意等香港服務業產業基地,試行“港人、港資、港服務”,為香港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服務。

  3.爭取國家有關部門支持,擴大服務貿易領域的開放,推進服務業體制機制創新,使前海成為粵港服務貿易自由化的先行地和新型服務貿易規則的試點區。

  4.爭取國家有關部門支持,設立前海深港全球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支持香港企業拓展內地市場。

  5.爭取國家有關部門支持,在前海試點探索文化領域的有序開放,研究放寬前海文化產業外資準入條件,放寬港資金融機構設立專門為文化企業服務的分支機構準入條件。

  三、積極推動設立廣東自由貿易園區,促進深港市場要素跨境流動

  6.學習借鑒中國(上海)自貿區運作經驗,按照廣東申報自貿園區的總體構想,把前海建設成為符合國際高標準要求、投資貿易便利、服務貿易自由、金融創新功能突出、監管安全高效的粵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

  7.鼓勵相關企業整合深港兩地供應鏈管理資源優勢,開展貿易、供應鏈擔保、估值、融資等供應鏈增值服務,打造物流、貿易、金融一體化運作平臺,構建亞太供應鏈管理中心。

  8.推動深港兩地海空港緊密合作,拓展港口、船舶和船員服務功能,為香港經營者拓展航運服務空間提供便利,支持香港國際航運中心建設。

  9.借鑒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模式,依托深圳地方電子口岸建設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率先在前海開展跨境電子商務試點。

  10.落實國家質檢總局關於支持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先行先試的意見,試點深港檢測結果互認,支持香港檢測認證機構依托前海開展內地業務,提升深港兩地貿易便利化程度。

  11.探索建立深港跨境融資租賃資產交易中心,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融資租賃產業發展基地。

  四、積極爭取國家部門支持,推進深港金融深度合作,建設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試驗示範窗口

  12.進一步降低準入門檻,鼓勵香港銀行業金融機構在前海設立法人機構或分支機構,並審慎經營人民幣業務。

  13.在前海試點探索將跨境人民幣貸款的放款主體逐步擴大至香港非銀行金融機構。

  14.推進支持深圳證券交易所在前海發起設立證券產品、衍生金融產品等跨境交易平臺。

  15.在CEPA框架下,鼓勵符合條件的香港中小型證券機構進入內地市場,為其在內地開展業務提供政策支持和便利條件。

  16.在CEPA框架下,研究適當降低香港產險公司在前海設立機構和開展業務的準入條件,支持符合條件的香港保險經紀公司在前海設立保險代理公司。

  17.在前海推進深港保險業創新發展,支持深港兩地保險市場在產品、服務、資金、人才等領域互聯互通,推動深港兩地保險機構開展跨境人民幣再保險業務。

  18.支持符合條件的香港金融機構在前海設立村鎮銀行控股公司、消費金融公司、金融租賃公司、貨幣經紀公司和期貨公司等金融機構。

  19.推動港交所主導的金磚國家交易所聯盟設立運作機構並落戶前海。

  20.支持香港金融機構在前海發展金融外包、支付清算、金融物流、票據處理等業務,打造深港互補的金融產業鏈。

  21.設立有利於促進深港跨境交易、完善市場功能的要素交易平臺,支持前海已設立的要素平臺依照相關規定引入香港投資者參與投資交易。

  22.積極探索在前海開展中小企業私募債、小額貸款資產證券化產品、應收帳款資產證券化產品和房地產信托投資基金(REITs)產品等金融產品的跨境交易,豐富香港人民幣產品體系,拓寬香港投資者投資渠道。

  23.積極探索深港兩地金融監管機構在現行監管合作框架下,開展前海跨境金融企業監管信息分享等方面的合作。

  24.加強深港兩地資本市場交流合作,在滬港通積累一定試點經驗的基礎上,支持深圳證券交易所和香港交易所本著互利共贏原則,在前海探索新的合作方式。

  25.推進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協調合作,研究論證為中港基金互認提供相關服務的方案。

  五、深化深港兩地在科技、文化、專業服務領域的合作

  26.與香港科技園共建國家現代服務業產業化夥伴基地,共同推進“深港創新圈”的建設,探索設立雙向雙幣科技風險投資基金,用於投資前海和香港的科技項目。

  27.推進前海深港科技合作,共同引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科技項目,搭建各類公共科技服務平臺,健全市場化、社會化的科技服務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助推科技、金融、實業相結合。

  28.依托深圳設計之都的優勢,吸引包括香港在內的國內外知名文化創意企業和文化中介服務機構入駐前海,打造深港共建的國際文化創意中心。

  29.深化粵港律師事務所合夥型聯營試點,開展深港法律人才培訓合作,加強粵港澳商事調解組織合作,探索建立前海國際法律服務中心。

  六、創新開發建設模式,形成深港共同開發建設新格局

  30.對香港獨資或與內地合資開發的前海建設項目(國有資金不占控股或主導地位),試點實行香港的規劃及工程管理體制,引入工程擔保、質量保險等市場化手段,並由投資者自主選擇香港專業人士和企業參與項目開發建設管理。

  31.借鑒香港政府對工程建設的監管模式,探索具有前海特色的工程監管機制;引入香港政府有關顧問公司或承包商的評價、監管制度。

  32.在土地開發、城市規劃、工程設計、工程建設、物業管理及維修等方面,為香港機構參與前海開發建設提供便利,建立港方專家參與機制。

  33.制定香港規劃、建築、工程等顧問公司和工程承建商在前海單項註冊成立公司的準入條件和業務範圍,強化工程建設各方主體項目負責人的質量終身責任,確保建設工程質量和安全。

  34.加強深港兩地基礎設施建設合作,動態跟蹤跨境運輸需求變化,研究興建連接香港及前海的跨境快速軌道(或其他交通基礎設施)的可行性。

  七、拓展香港專業人士就業創業空間,建立人才合作交流機制,創新深港人才合作發展模式

  35.落實國務院批複的有關政策,允許取得香港執業資格的專業人士經前海管理局或相關政府部門備案後,直接為前海企業和居民提供專業服務,服務範圍限定在前海。

  36.建設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打造青年創新創業和就業服務平臺,為香港青年提供成長階梯。

  37.推動兩地對口專業協會及商會開展交流合作。

  38.鼓勵香港高等院校學生到前海實習,推動前海成為香港大學生實習基地。

  39.選聘港籍人士到前海管理局及局屬企業任職,與香港法定機構實行人才對口交流。

  40.支持香港服務提供者在前海建設獨資或合資的國際學校和醫院。

  41.研究與香港專業資格互認的實施步驟,納入經國家批準的廣東省專業資格互認試點範圍。

  八、借鑒香港成功經驗,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42.建立香港法律查明機制,為前海涉港商事合同糾紛仲裁提供便利。

  43.積極借鑒香港經驗,研究推進法定機構自身建設、市場監管和執法等方面的立法工作。

  44.支持前海開展和完善深港征信體系合作,推進征信信息的資源共享。

  45.爭取廣東省公安廳支持,單列前海合作區內地與港澳直通小汽車指標。

  46.在前海e站通服務中心開設“港企直通車”,為港資企業入區提供一站式服務。

  九、構建常態化合作的體制機制,進一步密切深港合作

  47.將前海有關深港合作的重要事項納入深港高層會晤範疇。推動前海深港聯合工作組下設的金融政策、法治環境、專業服務暨CEPA先行先試、投資推廣、規劃建設5個專責小組的常態化運作,及時研究並協調解決前海深港合作和開發建設的重大問題。

  48.設立前海駐香港窗口公司,加強與香港各界的溝通聯絡。

  49.與香港有關機構共同開展前海與香港經濟協同發展研究,建立評估前海深港合作的動態指標體系。

  50.加大前海與香港環保合作的力度,加強兩地環保產業合作與交流,促進香港綠色環保產業在前海發展。

  十、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實施。各相關責任單位要高度重視前海深港合作,增強緊迫感、責任感,根據工作職責,抓緊推進落實。

  (二)加強輿論宣傳。協調境內外媒體,廣泛報道前海深港合作進展情況,營造兩地攜手、互利共贏的良好輿論氛圍。

  (三)加強檢查監督。市前海開發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要加強溝通協調和督促檢查,確保各項工作按期完成。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329

央行將非銀同業納入存貸比 暫不收準備金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406

在同業存款納入存貸比時,央行將暫不會要求這部分存款繳納存款準備金,這意味著近期央行降準的可能性降低。

昨日晚間MNI援引未具名人士提到了上述消息,《第一財經日報》此後也報道,12月24日,央行與24家大型金融機構的會議上稱,“非銀行金融機構同業存款與同業借款納入存貸比,但是存款準備金初步定為零,上述機構不包括財務公司。”

報道稱,央行同時確定了存貸款口徑:存款、貸款均包括與非存款類金融機構間的存放;有存款準備金,暫定為零;利率仍保持現同業之間規則,自行商定。以後同業存放僅指存款類金融機構之間的往來。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於11月19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針對緩解企業融資高成本問題,具體提出了十大措施,增加存貸比指標彈性一事讓不少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即將下調準款準備金率。其中同業存款是否算作一般性存款,以及由其引發帶來的補繳準備金問題讓分析師們看好降準到來。

比如民生證券管清友就指出,若非存款類同業存款納入一般性存款,存款準備金也將多補繳1.76萬億(按9.8萬億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同業存款和18%的存準率計算),至少需下調三次存準率對沖

而海通證券的姜超也曾表示,如果要把同業負債算作一般性存款,一個現實的問題就是需要補繳準備金。過去同業負債不用繳準,而一般性存款需要繳納20%左右的法定準備金——意味著銀行需要補繳2萬億左右的準備金。銀行在如何降準問題上難度頗大。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936

證監會:爭取盡快將A股納入國際指數 吸引國際資本參與A股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424

證監會國際部主任祁斌日前稱,應抓住滬港通推出效果良好的契機,吸引更多國際資本和國際機構投資者參與A股市場,梳理和消除國際資本進入滬港通的障礙,爭取盡快將A股納入MSCI和FTSE指數,加大向國際機構投資者宣傳和推介的力度,提高國際機構投資者在A股市場的參與度。

據《證券日報》等國內媒體報道,祁斌表示,滬港通順利推出,效果良好,已經開始顯現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戰略作用,應抓住契機,深化滬港通機制,吸引更多國際資本和國際機構投資者參與A股市場。

祁斌認為,近期A股市場的空前活躍再次證明,中國資本市場從來都不缺乏資金,A股市場從來都具有成為全球最大資本市場的潛力,但A股市場缺乏相對理性、長期、機構化的資金,應梳理和消除滬港通現存國際資本進入的障礙,爭取盡快將A股納入MSCI和FTSE指數,加大向國際機構投資者宣傳和推介的力度,穩步提高A股市場國際機構投資者的參與程度,建立和完善外資大規模進出A股市場和系統性風險的監控機制。

祁斌以上表態提到的MSCI中文名為明晟,是擁有各類對沖基金等約7500家客戶的投資決策支持工具供應商。明晟標誌指數的MSCI全球股票指數覆蓋了70個發達及新興市場中超過14000只股票,是跨境股票基金最廣泛使用的業績基準指數,全球超過500只ETF以MSCI指數作為跟蹤標的。

據明晟估計,全球有近7萬億美元資產以 MSCI 指數作為基準。因此,一個市場被納入MSCI指數體系標誌著該市場的資本開放程度,納入後將被更廣泛的全球投資者納入可投資範圍。

去年6月12日,明晟公司宣布將對中國A股進行評估,引發市場對A股加入新興市場指數可引入外資帶動A股走出熊市的熱議。今年6月11日,明晟公司在年度市場劃分審議中,決定暫不將A股納入新興市場指數,稱是因為A股投資有限制,但仍保留在審核名單上,將在明年年中考慮是否將A股納入。

海通期貨研究所近日報告認為,今年A股進駐MSCI股指從審核到被拒絕,歸因於外資入市的限額制度和資本匯入期限限制。“滬港通”的成功開通或將促使明晟公司重新考慮 A 股納入的提案,也吸引富時(FTSE)、標普(Standard & Poor’s)這些專業指數服務的大型機構考慮將 A 股納入其系統,服務更多世界級投資機構。

海通報告提到,截至今年10月30日,MSCI 新興市場指數總市值為 7.98 萬億美元,按照 0.57%權重計算,未來國際機構性投資進駐 A 股市場的資金為 454.86 億美元,即人民幣2797 億元。

華爾街機構也看好A股被納入國際股指。上月華爾街見聞曾援引高盛報告觀點稱,韓國和臺灣的經驗顯示,隨著滬港通的開通,中國A股很快將被納入全球基準股指。A股有望的市值和漲幅有望邁上新臺階。

上述報告指出,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後,在外資開放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僅一年時間里,臺灣股指大漲40%,市值增長27%。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後前三年里,韓國股指猛漲65%,市值增加79%,交易量上升153%,外資交易占比從1%漲至3.8%。下圖來自高盛。

A股,MSCI,中國股市,FTSE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938

證監會:爭取盡快將A股納入國際指數 吸引國際資本參與A股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424

證監會國際部主任祁斌日前稱,應抓住滬港通推出效果良好的契機,吸引更多國際資本和國際機構投資者參與A股市場,梳理和消除國際資本進入滬港通的障礙,爭取盡快將A股納入MSCI和FTSE指數,加大向國際機構投資者宣傳和推介的力度,提高國際機構投資者在A股市場的參與度。

據《證券日報》等國內媒體報道,祁斌表示,滬港通順利推出,效果良好,已經開始顯現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戰略作用,應抓住契機,深化滬港通機制,吸引更多國際資本和國際機構投資者參與A股市場。

祁斌認為,近期A股市場的空前活躍再次證明,中國資本市場從來都不缺乏資金,A股市場從來都具有成為全球最大資本市場的潛力,但A股市場缺乏相對理性、長期、機構化的資金,應梳理和消除滬港通現存國際資本進入的障礙,爭取盡快將A股納入MSCI和FTSE指數,加大向國際機構投資者宣傳和推介的力度,穩步提高A股市場國際機構投資者的參與程度,建立和完善外資大規模進出A股市場和系統性風險的監控機制。

祁斌以上表態提到的MSCI中文名為明晟,是擁有各類對沖基金等約7500家客戶的投資決策支持工具供應商。明晟標誌指數的MSCI全球股票指數覆蓋了70個發達及新興市場中超過14000只股票,是跨境股票基金最廣泛使用的業績基準指數,全球超過500只ETF以MSCI指數作為跟蹤標的。

據明晟估計,全球有近7萬億美元資產以 MSCI 指數作為基準。因此,一個市場被納入MSCI指數體系標誌著該市場的資本開放程度,納入後將被更廣泛的全球投資者納入可投資範圍。

去年6月12日,明晟公司宣布將對中國A股進行評估,引發市場對A股加入新興市場指數可引入外資帶動A股走出熊市的熱議。今年6月11日,明晟公司在年度市場劃分審議中,決定暫不將A股納入新興市場指數,稱是因為A股投資有限制,但仍保留在審核名單上,將在明年年中考慮是否將A股納入。

海通期貨研究所近日報告認為,今年A股進駐MSCI股指從審核到被拒絕,歸因於外資入市的限額制度和資本匯入期限限制。“滬港通”的成功開通或將促使明晟公司重新考慮 A 股納入的提案,也吸引富時(FTSE)、標普(Standard & Poor’s)這些專業指數服務的大型機構考慮將 A 股納入其系統,服務更多世界級投資機構。

海通報告提到,截至今年10月30日,MSCI 新興市場指數總市值為 7.98 萬億美元,按照 0.57%權重計算,未來國際機構性投資進駐 A 股市場的資金為 454.86 億美元,即人民幣2797 億元。

華爾街機構也看好A股被納入國際股指。上月華爾街見聞曾援引高盛報告觀點稱,韓國和臺灣的經驗顯示,隨著滬港通的開通,中國A股很快將被納入全球基準股指。A股有望的市值和漲幅有望邁上新臺階。

上述報告指出,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後,在外資開放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僅一年時間里,臺灣股指大漲40%,市值增長27%。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後前三年里,韓國股指猛漲65%,市值增加79%,交易量上升153%,外資交易占比從1%漲至3.8%。下圖來自高盛。

A股,MSCI,中國股市,FTSE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939

報道:央行發文確認非銀同業存款納入存貸比 暫不繳納準備金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516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援引MNI的報道稱,在同業存款納入存貸比時,央行將暫不會要求這部分存款繳納存款準備金,這意味著近期央行降準的可能性降低。《21世紀經濟報道》文章稱,央行近日已正式下發了相關文件。

報道稱,中國人民銀行向銀行下發了《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存款口徑調整後存款準備金政策和利率政策有關事項的通知》。

該文件內容為:

新納入各項存款口徑的存款是指存款類金融機構吸收的證券及交易結算類存放、銀行業非存款類存放、SPV存放、其他金融機構存放以及境外金融機構存放。

上述存款應計入存款準備金交存範圍,適用的存款準備金率暫定為零。

上述存款的利率管理政策保持不變,利率由雙方按照市場化原則協商確定。

金融租賃公司和汽車金融公司按照存款類金融機構執行。

上述這種調整將從2015年開始。

那麽,這項政策都有哪些影響呢?

新浪財經文章稱,這意味著以余額寶為代表的貨幣基金吸收的存款將繳納存款準備金。但這並不意味著其收益將下降,因為文件同時規定上述計入存款準備金的存款適用的存款準備金率暫時為零,這意味這貨幣基金存款暫時不需要繳納準備金。

報道援引中信建投證券觀點分析稱,同業政策變更主要在於釋放銀行信用擴張空間,是放松性目的 ,為銀行增加信貸創造條件。同時,暫不繳準備金意味著對沖性的降準也不會實施,利好資金面程度好於同存繳準並整體降準。

民生宏觀對此解讀稱:給你額度,但你不一定會用

①同業存款納入一般性存款,但暫不繳納存款準備金,央行因新規修改降準對沖的必要性下降,降準預期後延。

②貨幣寬松和強勢美元導致匯率貶值,制約了央行貨幣寬松空間,央行用巧招,將同業存款納入一般性存款,理論上可提高銀行的潛在放貸額度,達到貨幣放松降低融資成本的效果。

③此前因同業存款的繳準預期制約了銀行間市場銀行融出資金的意願,導致資金面緊張,若同業存款不繳準,將有助於資金利率下行。

④理論上釋放額外信用額度利好銀行股,但銀行的風控要求和資產質量壓力仍將制約銀行的信用擴張。跟給你發票額度但你不一定會用完是一個道理。

該消息在本月25日就已經傳出。當時,民生證券管清友指出,若非存款類同業存款納入一般性存款,存款準備金也將多補繳1.76萬億(按9.8萬億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同業存款和18%的存準率計算),至少需下調三次存準率對沖

對此,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在微博中評論稱:這並不準確。從流動性的角度,不繳沒改變流動性狀況繳了就收緊了;從資金成本的角度,不繳直接成本不變,降準就降了成本;從釋放信貸潛力角度,貸存比的松綁釋放了信貸潛力,與降準具有異曲同工之處。

網傳的央行第387號文件如圖所示:

1

2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436

平安集團重估:如果互聯網金融納入估值將會怎樣?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003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4-12-29 09:43 編輯

平安集團重估:如果互聯網金融納入估值將會怎樣?
作者:澄宇、鄧妍

2014年12月,中國平安集團完成了兩件大事:位於深圳市中心的總部大樓——平安金融中心封頂在即;完成H股定增計劃,融資凈額高達364.91億港元。

PART1  12月的高度與速度

五年也好,一個月也罷,當這個從13個人發展起來的綜合金融巨頭想要展示自己的高度和速度,肆意抖散雄性激素的時候,沒有人可以選擇無視。

巧合,但更像順理成章,2014年12月,中國平安集團完成了兩件大事。首先自然是位於發跡之地深圳市中心的總部大樓—平安金融中心封頂在即。從2009年公開宣布動用逾百億元興建這座地標建築,到今年7月中旬超越京基中心,成為當地第一樓,現在,118層樓高終於構成了中國所有一線城市的制高點。

如果說3月里以2.6億英鎊(約合25.18億元人民幣)收購有“鋼鐵怪物”昵稱的行業鼻祖英國勞埃德總部大樓,不過是理性之余致敬式的一次資產配置行為,那麽,擁有這座660米高大樓且自用60%的舉動,無疑是一次成功的肌肉秀。從任一角落仰視或者居其中俯覽整個特區包括大半個深圳灣乃至香港,錢幣的兩面,總有一個屬於你。

還是在這個月,8日,中國平安集團以在香港發行的H股為平臺,62港元每股單價定向增發5.94億股H股,融資凈額高達364.91億港元(約合292.66億人民幣)。這次可躋身港交所歷史上最大規模定增的集資行為,從發布消息到順利收關,用時僅僅一個月。其間,還適逢萬達商業和中廣核兩單超重量級IPO。別忘了,如果以融資額計,15天後更受媒介關註的萬達商業港埠IPO,盡管將王健林送上亞洲第三富豪位置,但其265.8億人民幣的入袋金額仍遜出中國平安24億人民幣。

更有意味的是,本次閃電定增充滿戲劇性。先是騰訊和阿里突然高調聲稱入局,繼36億元共同註資華誼兄弟後再現“三馬聚首”場面(馬化騰、馬雲、馬明哲),而摩根士丹利更在最後關頭上演罕見截胡,硬生生從高盛和瑞信手中搶得獨家首銷權。

時間緊,任務重,大摩還能得手,顯然是因為其開出的定價較後兩者更高。雖說無論是央行可能持續降息降準的預期,還是股債雙牛背景下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長線看好,都屬利好消息,但不超過10個機構或個人投資者每家平均掏5億美元左右,還是需要基本面支持的。

顯然,高度與速度皆是淋漓盡致。少了16年歷史的後起之秀安邦12月連續增持招商銀行特別是民生銀行的舉動固然為外界側目,但作為目前市場價值最大的綜合金融集團,同時也是唯一入選全球9家系統重要性保險機構的保險集團,中國平安集“姚明”與“劉翔”特質於一身的冬日出擊,與其江湖地位當算匹配。

然而,仍有一個問題浮出水面,不僅困擾著資本市場,也同樣令平安集團決策層心有不甘,那就是——

PART2  熱度去哪兒了

事後諸葛固然會淪為笑柄,未蔔先知卻也未必能討得口彩,2013年年末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推出“2014金融藍皮書”時,引來嗤笑一片。只因為其一個結論:2014年可能再次出現15年前的5·19行情。

事實是,從2014年1月2日至12月23日,中國A股股指從2112點銳升43.5%至3032點,期間更一度突破3100點高位。單日成交金額破萬億,單日融資融券額破萬億,當習氏風格新常態悄然改變資本市場的慣常邏輯線,當央行貨幣政策從此前一味抽緊到不斷定向放寬並最終實際放水,當房地產市場出現十年多來真實意義上的摸頂回調,再匹配類似滬港通開通這般頗富想象空間的刺激,連續七年熊冠全球的中國A股市場擺脫基本經濟面持續不振的羈絆,首次與一洋之隔的美國股市達成默契,鋪陳揚厲走出一波壯觀的單邊上揚行情。

有錢,就是任性,但也得有的放矢。

這一次天量湧入的資金不再只對題材股、成長股獨沽一味,冷落多年的大盤藍籌股在暌違的牛市中再度贏得歡心。中國中鐵,248%;中國中冶,200%;中國鐵建,185%……當然不能落下中信證券,124%的漲幅不過是一個月內掠得的,3600多億市值已讓好事者對卡住其身位的全球前三大券商投行咂摸品味,它們分別是高盛、瑞銀,還有平安定增的承銷商摩根士丹利。

券商股、銀行股在雞犬升天的此輪漲勢中是當然的執牛耳者,即便鋼鐵板塊、基建板塊一反常態的打蛇隨棍上也令人嘖嘖稱道,而保險板塊,即便作為券商、銀行血緣兄弟,即便整體跑贏大市,卻是雨中海棠,在一眾牡丹月季中失了顏色。

張愛玲曾言海棠無香、鰣魚多刺、紅樓夢無尾乃三大憾事,有長期跟蹤中國金融股走向的資深業內人士打趣,“經歷2014年最後兩個月的瘋狂,恐怕還得加上一條,保險股不熱”,特別是前11個月已公布業績遙遙領先同業的中國平安。

不熱,自然是相對而言,畢竟僅以中國平安A股計,從年初40元至近日高點的68.15元每股,也有了65%的升幅。12月22日,平安首度舉辦集保險、銀行、投資類產品為一體的互聯網金融產品狂歡“財神節”,一天銷售114.3億元,多個產品封板,而次日A股股價仍大挫7.13%至每股60.71元。

以今年前三季度業績表顯示,中國平安、中國人壽和太平洋保險傳統三強中,除了營業收入一項平安仍以3343.6億元略輸於中國人壽的3478.12億元—但在同比增長欄中卻以25.5%比負0.01%完勝,在其余的凈利潤和保險產業收入兩個主項及同比增長率中,中國平安亦均是壓倒性優勢—特別是營收、凈利和保險業收入的同比增長分別錄得25.5%、31.3%和22.8%的成績,這也讓瑞銀給出如下評價:中國平安是中國經營最好的保險公司之一,也是中國經營最好的綜合金融集團之一。

不過,就算不斷有券商(諸如申萬)宣布“顯著低估”或如華泰證券一般索性預言“重回百元”,無論是靜態市盈率還是動態市盈率乃至市凈率,中國平安卻一直落後於同業。而這還是在其頻頻觸網、成為全牌照綜合金融企業中互聯網程度最高的背景下。

或許,就像從註冊資本金雲霄飛車上升、鯨吞資產數量晨曦漲潮擴張,安邦系已構成一道景觀,那麽之於中國平安的不明覺厲,也應該是一種現象吧。資本市場對一家企業的熱度不張必然是其定位其刻度出現了認知偏差,於是,便有了下面這串長長的問號—來自《投資時報》的問題清單。

關於中國平安的估值

我們通過Wind資訊查詢保險類上市公司的數據發現,截至12月24日,中國平安的PE(靜態市盈率)為14倍,而中國太保、新華保險、中國人壽都在18倍之上;從動態市盈率看,平安同樣排在最後。為何平安估值會比同業低這麽多?是否合理?與平安在行業中的地位是否相符?

有意思的是,盡管多數人都清晰的知道平安是一個金控平臺,但投資者目前對平安的估值仍主要將平安視為一家傳統的保險公司。如果能完全體現銀行、投資等業務,平安的估值和股價水平是否應該高出許多?

基於多數投資者理解存有偏差,平安集團是否面臨著需多向投資者傳遞“平安是一個綜合金融平臺而不僅是保險公司”認知的挑戰?

平安人壽的估值相較於友邦和國壽都要低,業務指標表現要好於友邦和國壽兩家,為何會有如此反差?

如果將互聯網金融業務納入到平安估值的整體考慮中,“世界”將會怎樣?

關於中國平安整體戰略發展

目前保險、銀行、投資三大板塊在集團的占比數據是否有了變化?從集團的最新戰略考慮,這三大支柱業務的發展節奏將是怎樣,有何具體目標?

能否再進一步詳細拆解三大支柱業務下,各子板塊業務情況,如壽險、銀行、信托等。投資者都非常關註這些細分領域在集團中的定位及發展策略。

這些子板塊的發展是否要均衡?如何實現?從金融界感受看,資管業務方面,平安強勢尚未彰顯,比如旗下基金公司平安大華在基金業界就十分弱勢,這與平安集團在金融業的地位並不匹配。對於這些評價,怎麽看?
過去十余年間,金融業經歷了一段黃金發展期,但隨著新經濟、新常態的提出以及產業結構轉型逐漸推進,過往給銀行等金融行業提供快速發展動力的產業或將陷入沈重的調整期,對於平安而言,轉型期的新挑戰是什麽?

關於互聯網金融業務

平安集團在互聯網金融方面的步伐一直不慢,為何能在互聯網金融上屢有超前發展戰略?我們更感興趣的是,還有沒有差異化策略?

與別家銀行不同,平安銀行的互聯網金融與平安集團緊密相連,銀行與集團在打造“綜合金融”與“互聯網金融”方面,會有哪些協同戰術?

提到互聯網金融,不得不提及陸金所,它的市場關註度極高。但外界對其評價一直爭議頗多,褒貶不一,怎麽看9月剛滿3歲的陸金所?最近有關陸金所單獨上市的傳聞極多,是否確有此事?

作為中國首家通用積分平臺,平安萬里通業務市場人氣極高,如何評價萬里通平臺?

關於金控及國際業務

1993年平安增資擴股時,讓中國金融業第一次向外資打開大門。20年來,中國金融業不僅在對外開放方面,“走出去”亦屢見動作。相比複星、安邦等等而言,平安集團近期似乎非常安靜,是不是富通的夢魘依舊未散去?在國際化及“走出去”方面,平安集團的最新構想是什麽?

目前看,平安集團的金融生態圈構建已經完成閉合,在非金融生態圈呢,平安有何計劃?未來兩年,並購市場將風起雲湧,平安集團會否布局?

PART3   關於平安,你知道的或不知道的

每一封信,終歸有一個投遞地址,而這些勢同批發的問號也需一個承接者,這便是清單中的“您”。既然企業的業績呈現有可能與資本市場的反應不成正比,那麽“您”在此時,也可以變成複數。

任匯川,一個有著黃曉明般明星臉,1992年從本土最基礎員工做起,最終升任平安集團總經理的馬拉松愛好者;姚波,一個從黃浦江畔走出的北美精算師,最終2001年以海歸身份空降且最快速度積功升遷的平安集團首席財務官。

任與姚同一天接受一家媒體的獨家專訪並不多見。作為集團總經理,任氏分管平安高達1.5萬億元的投資業務。盡管保險、銀行甚至基於互聯網的陸金所更為人熟識,但要知道,作為一家諸多投資者眼中的保險公司,其實盈利來源無外乎承保利潤以及投資利潤,事實上,基於負債端成本不斷上升,尤其是保險業“國十條”的出爐,投資收益才是決定以保險為基石的一家綜合金融機構實力位次的根本,任的擔子可以想見。

而作為中國最成功的夥伴型策略決策CFO,每一個從姚波嘴中吐露的數字,也都將決定這家企業市值的變化。當然,他還對平安好房業務一如既往的關註。2013年9月,恰是緣於其與搜房網前任總經理莊諾的聊天,才有了後者的轉投陣營和一宗讓房地產大佬們心頭一驚的業務亮相。

見到任姚二位時,平安H股定增尚在緊鑼密鼓行進中,中國股市的年末派對也還在慢板吟唱階段,兩位馬明哲全球化人才戰略中兩個流派的代表人物,時刻繃緊著神經。

幸好,兩位均以最大的坦誠回答了《投資時報》的問題。不過必須指出,兩人各自在超過一個小時的訪問中花費近三分之一時間談及互聯網業務,談及目前平安各項業務板塊共8000萬客戶未來將如何在互聯網端變成最寶貴的資產。

不難理解,當這家公司始創者的智能手機需要滑動八次才能計算其常用的APP數量時,這家公司的業務刻度已翻天覆地。中國金融界的阿里?南馬北馬或在試探性合作中早已洞悉對方的企圖,只不過,平安目前仍保持著引而不發躍如也的姿態。

從任匯川和姚波辦公室的巨幕玻璃窗眺望,118層的平安總部大樓神針般定在不遠處。不過,並非每一個平安員工都可以在未來搬入。碎片化辦公似乎早已被很多人接受。

很多年前,從馬明哲開始,每一個平安人入司的頭等要事便是每天清晨高唱司歌,無一例外。而任氏說,隨著更多85後90後員工的出現,特別是從事互聯網業務人才的出現,穿著T恤、趿著拖鞋,放司歌時自由哼唱乃至隨性改編也見怪不怪了。

26年彈指,刻度變了,平安豈能不變。


附:《投資時報》專訪平安集團總經理任匯川

《投資時報》:“平安戰車”有四駕馬車—銀行、保險、投資、互聯網,講講你主管的投資這塊吧。

任匯川:投資板塊涵蓋的內容,最大一塊是資產管理,上海的資產管理公司管理的資產約1.5萬億,其中1.3萬億主要來自平安內部,如壽險業務;還有近1900多億是外部資金,遠到卡塔爾、近到國內的保險公司;另外就是香港資產管理公司,大概三百億左右。

第二塊是平安信托,然後還有平安不動產,這是我們專門為險資和客戶去做的不動產開發、物業管理的公司;另外包括平安證券、平安大華基金,還有平安羅素,都屬於投資類的。

我個人還多管了幾塊業務,比如信用保障保險,屬於銀行類業務,單獨看事業部的話,信保業務已經成為集團第四大利潤貢獻體。

《投資時報》:前面幾個利潤貢獻體是?

任匯川:如果論絕對額,前三是銀行、壽險、產險。但若論歸屬於母公司的貢獻,壽險跟銀行顛倒過來,因為銀行的股權我們占比是58%,壽險幾乎是百分之百。

從整個資產管理業務來講,它的特點,一是輕資本,如果資本市場給估值的話,它應該會高過銀行和保險這兩個比較耗費資本的行業。它的貢獻有雙重,一是自身商業模式帶來的資產管理費,二是幫助委托方去獲得更高投資收益。比如說,幫助保險資金提高收益。

另外,它也可以幫助第三方客戶。它在整個平安金融的戰略里邊,主要作用是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產品。除了中投和國壽,平安的資產管理公司現在是國內第三。信托公司也名列前茅,但正如你們所說,證券、基金業務,也包括銀行,都還是同業中遊,甚至靠後一點的排名。

《投資時報》:怎麽看這些業務單元的差距?

任匯川:我這樣看這個問題。平安形成現有格局,有相當程度有其歷史成因。我們是保險起家,成立時中國就三家保險公司,從那個起跑線上跑,現在變成第二位,個別領域成為第一名。保險主業有先發優勢。

目前我們是金融全牌照,很多牌照之所以要布局,是因為產品補缺。這個產品缺,但客戶可能需要,所以我們當然會有計劃,讓每個子公司在各自領域里都能有一個超越行業平均發展速度的發展,絕對指標一般定不準,但跟行業比,比較準。

不見得每個子公司都能那麽快達到行業前三名,但在金融集團里面它依然具有價值,因為它能幫我們豐富、完善產品線。如果單看我們幾個子公司的規模排名,不一定很靠前,但它們提供的產品服務、質量,還是能達到我們的要求。就這個意義而言,從估值來講,投資者對我們綜合金融優勢還沒有完全理解、看透和接受。

《投資時報》:不能理解有兩種,一種是選擇性的,一種是沒發現的。你覺得哪種因素更大?

任匯川:第一種占小部分,後面一種占大部分。第一種有點人雲亦雲,比如說金融風暴後,看到西方金融集團的趨勢是在分拆,就對國內模式也存有疑問。

但我們跟國外不一樣,其一,中國的金融市場、金融服務本來就不如人家發達,存在著一種走捷徑、用綜合金融直接去覆蓋的可能性。

一個可比的例子就是美國的電商為什麽不如中國電商這麽有摧毀力?是因為它過去的商業太發達。大部分美國人開車15分鐘之內,就能找到很大的商場,它的商業性消費需求早被覆蓋掉。但你看中國的電商,特別是在二三線城市,因為沒有麥德龍、沒有家樂福、沒有沃爾瑪,電商讓他們消費達到了跟大商場一樣的品質。所以電商在中國市場反而更快,它走了個捷徑。

中國金融也有這樣一個特點。我們的綜合金融還在路上,但有些趨勢已經顯露。

比如以前的深發展銀行和老平安銀行,零售業務不是特別強。這兩年平安入駐後,平安銀行零售增長非常快。平安銀行信用卡的個人開戶數量相當大一部分來自於我們壽險營銷員和電話直銷,通過壽險和財險業務,將客戶“遷徙”過去,這樣的比例很高。大口徑看,信用卡客戶有57%以上源自綜合金融,是集團內其他渠道客戶遷徙的。

所以盡管平安銀行在股份制銀行里還排在後面,但有平安集團龐大的8000萬客戶群和龐大的品牌、強大的後臺支持,個人業務的增速會遠超過同業。

《投資時報》:我們聽聞平安正在調整旗下證券公司的業務模式。比如,以前平安證券IPO也就是投行業務較強,但做完一單IPO後客戶也就沒了,沒有持續性。你們想改變這種傳統生態?

任匯川:對。它不是一個持續讓客戶價值增值、跟客戶一起成長的過程。我們未來要做的是,以投行為切入點,做伴隨企業成長的綜合金融服務提供商,比如提供銀行貸款、資產證券化、債券融資、市值管理等。以往券商的從業人員是一單業務幾千萬金額,從中拿獎金,項目結束後就再見,所以他恨不得趕快弄好。

現在我們要做的是持續性服務,隨之而來,獎金方案、考核機制都要改變,要實現類似延續發放的責任連作制,業務產品線全部拉寬。除去投行業務,固定收益、經紀業務也都這樣。我們希望平安證券能升級為一個線上券商。對公業務,則希望它能變成一家企業生產的夥伴,做“投行+商業銀行”模式。

現在平安證券管風控的執行官是郭誌剛,以前他在民生銀行,後來在平安銀行管小微企業;然後我們還請了美國銀行回來的一位人士出任CTO(首席技術官),做中後臺管理。請這麽多銀行背景的人加盟,是希望從商業銀行的思維角度,來促進整個平安證券業務轉型,幫企業做綜合性金融服務。

《投資時報》:這種提法和模式,在券商里邊確實比較新鮮。

任匯川:商業銀行的人,講風控。而且,這種模式能讓我和企業形成長期合作關系。幾類金融業務里,應該說投行、商業銀行和資產管理,跟企業伴隨關系最緊密,長期保持很好的感情和溝通的是資產管理,往往跟一個客戶跟十幾年,保險也是這樣,經常會服務某個大客戶所有的風險管理方案,客戶的依賴性很強;居中的是商業銀行,投行是最投機性的。我們給證券公司提的戰略轉型方向,就是往商業銀行和資產管理業務方向轉。

《投資時報》:是否可以這樣理解,轉型過程中,平安試圖以這樣一個方式,形成從小到一個自然人、大到一個企業的強粘連,但會不會有這種狀況,客戶或是用戶覺得你控制太緊,反粘連你?

任匯川:這種理解非常對。解釋這種情況,可能要稍微往前推一下,講講對公業務和個人業務不太一樣之處。我們內部也有同事問過這個問題,就是平安集團現在的戰略叫做“零售綜合金融”,那我們的對公業務情何以堪?

其實做金融,往大了講,一邊是資金端,一邊是資產端。資產端需要融資,資金端提供資金,金融機構就是中介。

如果看中國的資金端,現在是個人和企業都有。但我們都知道,將來的個人財富一定會越來越大。因為企業里邊有相當一部分錢是不拿出來,自己玩的,比如通過自己的財務公司。而個人儲蓄沒人幫他去管理。所以,作為金融機構,你從個人端拿到的錢,將來一定大於企業。

反過來資產端就不一樣了,資產端肯定是企業更大,個人小。對平安來講,做大企業端的目的,是在資產方面提供需求、提供產品。如果你這方面不強的話,就無法服務好個人端。

所以即便是主打個人零售綜合金融,也要服務好企業,要利用你很強的對公業務服務能力,把它變成產品,提供給個人。這是我想說的第一件事情。

第二件事情,關於客戶和用戶。

為什麽平安現在要搞衣食住行,要搞互聯網金融?其實是給我們8000萬客戶的服務升級。

我們跟互聯網的對陣是反過來的。你看互聯網企業和傳統企業之間的關系,相比“BAT”,可能平安跑得遠一點,和企業更近。盡管我們覺得金融企業與“BAT”之間有很寬的護城河,依然覺得人家可能會過河來,所以,平安就幹兩件事情,一件事情是往護城河那邊的互聯網企業方向走,這個戰略的意圖是說,我們不能僅僅防守,這不是打仗,而是需要共同去創造新模式,它是創造性顛覆,而不僅僅是改變一點服務形態。

第三件事情是往回做。護城河對岸叫互聯網金融,河這邊叫金融互聯網。

河對岸的互聯網企業,不論是做社交、電商、購物還是其他垂直,都是先有場景,讓用戶離不開它。所以我們以現有8000萬客戶作為內圈,幹的另外一件事情就是繼續“搭圈”,在內圈外邊再搭一個圈,將陸金所、萬里通、平安好房、平安好車、平安健康這個圈搭完後,外邊全是用戶。

《投資時報》:將來會不會有“平安好玩”呢?

任匯川:其實萬里通積分平臺下面就有“平安好玩”,有遊戲等。這些圈子搭完之後就是個交易平臺,如果它的用戶不向金融轉化的話,它幾乎就是一個純粹的互聯網公司。但我們希望的是,在用戶轉化為客戶的過程中間,把我們的金融服務嵌入進去。

中國老百姓將來最大的消費是兩類,一類是金融消費,什麽叫金融消費?買雙鞋、買個奶粉,就是幾十塊錢、幾百塊錢,金融消費是動輒幾萬、幾十萬去買產品;另一類是健康消費,我們也在做。

最後一點也很重要。就是平安過去給我們的深深烙印是,它是一個單向鏈條,從供應商、產品設計到制造、分銷,最後到業務員。誰都知道,平安最強的就是銷售,但過往模式都在變換,因為客戶端的要價能力變得更強,他隨時可以說再見、隨時可以把APP卸載,反粘連。所以要改變思維方式,它顛覆的不僅是一個產業的利潤,顛覆的是產業生態、產業生長環境。

《投資時報》:說到這,爭論較多的是,陸金所的產品之所以成交率這麽高,是因為後面有平安的擔保,無論這個信用背書是否存在,都因有平安而帶來一種不可低估的作用。但一旦你變成一個開放式平臺,平安會不會“脫擔保”?因為作為父親,願意對自己的兒子進行信用保障,但如果賣張三李四家的東西,你再擔保會影響到整體信譽。

任匯川:這是個非常好的問題。開始階段,假如你就把一個大家不太了解和接受的東西拋下來,是很難接受的。所以陸金所早期的P2P是有擔保的,主要是天津擔保公司提供擔保,到現在才慢慢推出無擔保產品。

陸金所將來有兩個方式繼續推進相關業務。一是由產品提供方對產品進行擔保,陸金所負責發行,也就是賣掉。一般來說,產品賣完就結了,投資者只有等著到期。但陸金所還給投資者提供市場,讓這些產品變得有流動性,這就引申出陸金所要做的第二件事情——作為一個市場管理員要做的事情,充分揭示風險、評級分類,然後再讓投資者選擇。

《投資時報》:目前這類產品國內評級公司並未涉足,平安會不會做一個評級?

任匯川:陸金所內部,就在建這樣一個評級體系。

《投資時報》:內部?如果將來要將陸金所定位為一個平臺,它應該是開放的。

任匯川:這是另外一件事情,我們想申請成立一家獨立的第三方征信公司。如果陸金所願意用,可以用征信公司的評級。

目前來講,我們覺得還沒有特別好的第三方征信可以信賴。盡職調查做的水平高低,你們將來可以看我們的。

《投資時報》:我們還註意到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平安集團對旗下公司大部分都是控股,有何特殊含義?

任匯川:除了平安銀行的股權占比是58%外,其他幾乎都是100%或90%多。這種模式的好處是,可實現準事業部型的管理方式,並且不損害股東的利益,因為股東利益一致。

第二個就是管理文化和綜合金融戰略一直堅持不變,結合比較緊密。不少公司更多是偏向於股權投資,屬於財務投資型的。從與業務的結合度來講,平安應該是略微領先的。

不僅業務結合緊密,子公司和子公司之間文化上也可以協同。我們的考核指標里邊,就有互相幫助這種指標,文化上互相協同和幫助。而且,內部的一些組織架構,如團隊綜合金融委員會、管理客戶綜合金融委員會、個人客戶綜合金融委員會等,都會為此提供幫助。

另外一個,我不得不講,保險的投資,還要遵循保險公司規律。保險公司的負債就是保單,它的投資不見得有專門的投資公司那麽彪悍、那麽銳利、那麽有魄力、那麽會抓機會,保險投資最終講究的是要與保險覆蓋相匹配,否則錯配太多,長期容易出問題。博中了,可能獲得很多收益;博不中,你後面的保單可是成千上萬老百姓的錢。首要的是,合法合規。

第二個,應該做好和負債的匹配。每個領域里邊,我們會做戰略資產配置。全球過去一百年間的歷史告訴我們,保險公司投資做得好,有87%來自於配置做得好,只有13%來自於品種以及短期的操盤。就此而言,我們更應從客戶的資產配置角度,從客戶買這張保單的想法出發去幫他做配置。由此衍生的第二層問題,是海外配置。現在人民幣升值有放緩趨勢,海外配置的額度未來會比以前加大。

海外投資、並購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很多中國企業在海外並購時,文化輸出都會產生問題。但也有好的案例,像聯想並購IBM的PC業務就非常好,當然它恰逢IBM轉型。




文章來源:投資時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596

香港業內人士:期待中小板創業板納入深港通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1/4061571.html

彭偉新認為,如果能將創業板和中小板的股票納入“深港通”,會為市場帶來驚喜。

港財經界人士表示,“深港通”將與“滬港通”產生協同效應,以不同層次的資本市場及公司品種擴大兩地股市“互聯互通”的影響力及認受性,增加A股納入國際主要股市指數參數的機會。

香港資深金融專家及投資銀行家溫天納表示,“深港通”將參考“滬港通”,試點初期標的範圍有較大機會是采納深證100指數、深證300指數成份股,以及深港兩地均同步上市的A+H股票。香港京華山一研究部主管彭偉新表示,如果“深港通”的股票範圍也參照“滬港通”的模式,以深圳主板市場成份股為主,則很難為市場帶來震撼效果。實際上,如果只開放指數成份股,目前香港市場上就有可替代的產品,比如A50的交易所買賣基金就已經提供了投資相關股票的機會。境外投資者更希望買到現階段無法觸及的股票。

溫天納說,如何納入中小板、創業板相關的股份作為標的,值得思考。彭偉新也認為,如果能將創業板和中小板的股票納入“深港通”,會為市場帶來驚喜。

溫天納表示,“滬港通”表面上額度運用不足,但北向交易“滬股通”一直較為穩定,若A股進入長期牛市,“滬股通”潛質絕不容忽視。A股目前尚未被納入環球各類型主流金融指數,量大及穩定的國際買盤尚未進入,樂觀估計至少半年以上,各指數及權重基金才會分階段吸納,屆時額度勢必用畢,目前無需悲觀。彭偉新說,“深港通”將加大內地股市對海外投資者的開放,海外資金也將加大對內地股市的投資,這會促使國際性的指數公司考慮將A股納入為成份股,提升內地股市的實際投資價值。


(編輯:羅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955

證監會:推動A股市場納入MSCI和FTSE指數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289

QQ圖片20150119075301

證監會國際合作部主任祁斌17日表示,證監會將穩步推進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深化滬港通機制,推動深港通,推動A股納入MSCI和FTSE指數。

在1月17日的第十九屆(2015年度)中國資本市場論壇上, 祁斌表示,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逐步深化。滬港通順利開通,在某種意義上是資本市場的加入WTO,標誌著中國資本市場進入雙向開放新階段。

證監會將繼續穩步推進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推動我國資本市場從新興走向成熟,成為一個具有更強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市場,主要內容包括:

一是深化滬港通機制,推動深港通。理順資金雙向投資機制,全面深化各種制度對接,以開放促改革。

二是推動A股市場納入MSCI和FTSE指數。目前MSCI指數涵蓋24個發達市場、21個新興市場及31個前沿市場。MSCI新興市場指數中已包含H股、紅籌股和B股。MSCI近日公告,將百度、阿里巴巴、京東等中概股企業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

三是擴展QFII、QDII、RQFII等,推動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

四是建立健全外資進出市場的風險監控,防範系統性風險。

五是加快境外上市機制改革。進一步簡化流程,合規性審查,深化兩地監管合作,做到無縫銜接,促進兩地市場共同繁榮。

六是鼓勵我國金融證券機構更多走出去。滿足國際社會投資需求與中國企業金融服務需求。

七是充分利用我國經濟和資本市場日益增長的談判力,深化對話機制,提高我國資本市場和金融機構的國際競爭力。

八是加強國際合作,逐步統一紅籌監管標準,進一步提高我國在國際組織中的參與度和國際規則制定過程中的話語權。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983

房屋不動產有望納入稅務抵扣範圍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439

lws130705008

據《經濟參考報》報道,2015年國家有望將房屋不動產納入稅務抵扣範圍,此項改革或伴隨房地產、建築業“營改增”同步進行。改革或帶來超過8000億元的減稅規模,將進一步刺激投資。

全國從2009年起實施從生產型增值稅向消費型增值稅轉型的改革,但目前只允許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抵扣。如果今年允許工業、商業企業用購買的房地產進行稅務抵扣,則意味著消費型增值稅改革徹底完成。多為專家向《經濟參考報》表示,2015年建築業、房地產業營業稅改增值稅時,將涉及其開出的增值稅發票能否進行抵扣的問題。因此不動產稅務抵扣應該會與房地產業、建築業“營改增”同步進行、一並出臺的。

《經濟參考報》援引知情人士稱,今年推進的不動產抵扣改革不涉及已經完成的交易,主要是將新購入不動產和租入不動產的租金納入進項抵扣。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張斌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不是所有的不動產都可以抵扣,住宅是賣給老百姓的,屬於最終消費,沒有抵扣的需求。能夠抵扣的就是企業購買來當廠房、寫字樓的不動產。經過測算,減稅規模在8000億元左右。這是一個粗略的估算,是根據2012年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年鑒大體測算得出。”

張斌表示,不動產抵扣會導致大量減稅,稅基會縮小,所以要考慮財政的承受能力。“如果把不動產納入進項抵扣,可以采取一些過渡性措施來緩解對財政過大的沖擊,比如可以分五年進行稅收抵扣。”

允許不動產抵扣的改革或許會對房地產行業產生影響,房地產的價格或因此調整。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大中華區間接稅主管合夥人梁因樂向《經濟參考報》表示:“政府不是企業,不能開具增值稅發票,因而開發商在取得土地的時候沒有辦法取得土地的進項稅票。在一線城市,土地價格幾乎占到整個房地產開發項目成本的三分之一,對開發商來說,要交11%的增值稅銷項稅,卻不能對占成本三分之一的土地進行進項抵扣。有人建議國家給開發商提供一個虛擬的進項稅抵扣。如果國家願意買單,財政的負擔會比較大,如果財政不給進項稅,就不排除開發商有提價的可能。”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709

IMF今年可能積極討論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一籃子貨幣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638

時隔五年之後,中國今年料將再次努力讓人民幣納入IMF特別提款權的一籃子貨幣。

據路透,美國官員表示,要等IMF今年稍後就此事發布文件後再發表看法,但亞洲及G20其他國家官員則表示,與五年前的上一次評估不同,這一次至少會對該問題展開積極討論

2009年,人民幣就曾爭取過進入特別提款權的一籃子貨幣。但被IMF以“人民幣遠未被自由使用或兌換”為由拒絕。

所謂特別提款權(Special Drawing Right, SDR),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創設的一種儲備資產和記賬單位,可與黃金、自由兌換貨幣一樣充當國際儲備。特別提款權目前的籃子里包括美元、歐元、日元和英鎊四大貨幣。

成員國擁有的特別提款權可以在發生國際收支逆差時,用來向基金組織指定的其它會員國換取外匯,以償付國際收支逆差或償還基金組織貸款。進入IMF的一籃子貨幣,對人民幣的自由兌換和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均有著重大意義。

近年來,人民幣在國際化上頻頻出擊,戰果頗豐。2014年3月,央行將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由1%擴大至2%,人民幣匯率自由化賣出重要一步。根據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數據,人民幣已經占到全球最常用支付貨幣第7位。

截至2014年底,中國在1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人民幣清算安排,並與28個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人民幣正越來越多地受到全球範圍內的認可。

能否爭取到美國的支持,對於人民幣此次能否納入一籃子貨幣有著決定性作用。IMF對一般事務討論需要70%投票權的支持,重大改革則需要85%以上的支持率。這里討論的籃子貨幣改革屬於重大改革。而美國在IMF中占有16.83%的投票權,因此享有實際否決權。

路透引述亞洲一家央行高級官員稱:“我認為今年很可能將人民幣納入SDR一籃子貨幣。”

根據IMF規則,審查的第一步將是5月的非正式會議,之後是秋季的正式審查,任何變動將在2016年1月生效。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44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