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噚晚,華華睇緊周文耀見記者電視直播,突然電話響起:「華華,你知唔知今日獅子銀行請咗青姐茶敍。」「係?等我打畀佢八吓先。」華:「青姐,大笨象啲茶好唔好飲?係咪霍嘉治親自斟?」青:「你點知o架?我連老公都未同佢講。」華:「哈,我中環咁多針。咁霍嘉治講過乜?」 細數百年動盪安然度過 原 來滙控(005)執行董事兼滙豐亞太行政總裁霍嘉治同青姐講,好想多謝香港小股民嘅支持,又話其實滙控自18世紀至今,已面對過好多生死存亡嘅危機,不過 都冇事。遠嘅唔好講,好似二戰時成間銀行要撤資返倫敦,又好似60年代香港社會動盪,仲有70年代石油危機,80年代中英談判,都一一捱過。華華聽到呢 度,忍唔住問:「咁49年呢?」青:「咁多危機,我點同你講得晒?不過,佢話一路都作風保守。我有問佢,東歐爆發海嘯第二波會點?佢就話對東歐冇乜 exposure,同埋自06年起,集團都冇再做英國按揭……」華:「得喇、得喇。最緊要你有冇問佢為咩請你上去?」青:「有啲嘢唔使問得咁明嘅。」 同忠實股東代表溝通 華:「畀我就一定會問,係咪因為喺節目入面喊,所以請我上去!如果係嘅話,我間間上市公司都喊,等佢哋請我上去!」講完呢句,青姐同華華同時大笑。講到尾,「U33事件」後,滙控如要同忠實股東溝通,唔搵青姐,搵邊個?李華華[email protected] |
4月18日晚,巨人公司宣佈劉偉接替史玉柱任CEO,這個結果並不令人驚訝,史玉柱常年身邊一左一右,劉偉、程晨,既是傳說中的紅顏,又是得力助手。史在接班人問題上的心跡,在去年就已經表露:「在《征途2》成功後,將公司徹底交給以劉偉為核心的公司。」早在2008年開始開始,史玉柱就不再管理日常工作,而巨人的大管家就成了劉偉。
除了老史,考慮讓「紅顏」接班的企業家比比皆是,比如曹國偉的杜紅,華為的孫亞芳,馬云的彭蕾等。如果我們簡單盤點一下會發現,這些大佬的女接班人都很有特點:
A、 忠誠,不論創始人是春風得意還是落入低谷,她們始終不離不棄。
B、 幹練,執行力超強。
C、 會賣(善銷售),能為老闆打下一片「江山」。
D、 會管,能幫「大開大合」的大佬老闆建立公司系統的管理體系和規則,在人力資源上有建樹。
史玉柱的劉偉——老史前妻都走了,她還跟著
史玉柱的人生史上應該有兩痛,一是不忠,二是腐敗。
老史曾有一個非常不給力的前妻,老史在出來創業之前,在安徽統計局工作,前妻對他砸了鐵飯碗跑去創業的行為非常不理解,受不了創業帶來的寂寞和痛苦,就選擇了離婚。巨人大廈為什麼失敗,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腐敗,當時巨人內部缺乏嚴格的監管機制,大部分管理層是一群不善管理的技術人員,滋生了很多腐敗現象,把巨人的資產裝進了自己的腰包。
而劉偉是跟隨老史最長時間、經受挑戰最多、承擔責任最大的「女二號」。史玉柱二次創業時劉偉作為「四個火槍手」之一,長時間沒領一分錢、不離不棄追隨左右,還找自己的父母借錢幫助史玉柱度過難關。任命劉偉是看中了她的忠誠。另外,文秘出身的劉偉沒犯過錯,劉偉做上海健特副總,「她分管那一塊,她花錢就是比別人少很多。」史玉柱表示,「她跟了我12年了,沒在經濟上犯過一回錯,我自然非常相信她。」
史玉柱的暴躁性格眾人皆知,劉偉的穩重與理性剛好可以互補。史說劉:「比較穩重,腳踏實地」,「我衝動的時候,她就會把我往後拉。」劉偉開玩笑說自己和史玉柱意見不能一致,自己是典型的A型血,天生要遵守規則,不遵守就難受,可史玉柱是天生要打破規則的人,他倆正好互補。
任正非的孫亞芳——反對任正非兒子接班?
孫亞芳畢業於電子科技大學,到華為工作之前在國家安全部搞通信工作,1992年進入華為,1998年任華為公司董事長兼常務副總裁至今。
孫亞芳現年52歲左右,任正非68歲。雖然年紀相差較大,但孫亞芳被稱為是心靈上最接近任正非的女人。孫亞芳被公司內外賦予「華為女皇」、「至尊紅顏」、華為的「國務卿」、「任正非接班人」等稱謂。多年來,孫亞芳對華為的市場營銷和人力資源體系建立居功至偉,任正非就曾說,孫亞芳的最大功績是建立了華為的市場營銷體系。
早在孫亞芳還在國家機關任職時,孫亞芳對華為就曾有巨大幫助。當時華為在資金上面臨很大困難,由於看好華為,孫亞芳動用自己的關係,幫助華為貸款,因此她被認為在華為最危急的時候「挽救過華為」,可謂對任正非有知遇之恩。孫亞芳與任正非共事16年,對於二人長期默契的合作,業界一直有「左非右芳」之美譽。孫亞芳擔任華為董事長已長達12年之久,曾被外界視為任正非最有力的接班人。
但,任正非想讓兒子接班的意願,在《華為往事》一書中已有所披露,書中寫道:任總再偉大,也逃脫不了中國傳統的「父業子承」的觀念。在他的心中,他一手創建的華為帝國的最理想的繼承人就是他的兒子任平。
2010年,據傳一次華為例行的經營高管團隊(EMT)會議上,任正非提出要將其子任平引入EMT成為董事,但是遭到董事長孫亞芳等高管的強烈抗議,孫亞芳率其餘高管代表投出了反對票。由此引發了會上諸位高管與任正非的正面衝突。任正非態度強硬,力挺任平。事後,反對派基本上被休假或離職。華為對此傳聞已經闢謠。
馬云的彭蕾——跟前淘寶網總裁孫彤宇離婚後又復婚
被譽為和老闆長得最像的女下屬,彭蕾,1994年杭州商學院企業管理系畢業,歷任阿里巴巴人力資源部副總裁、市場部副總裁和服務部副總裁。
2013年,馬云宣佈辭任CEO後,緊接著,一篇署名林軍的文章——《我賭阿里巴巴新CEO是彭蕾》廣為傳播。作者給出他賭是彭蕾的理由是:「馬云之前選擇的二號人物,都是有性格有自己的職業強人,很難與馬云同進退,時間長了還會鬧出各種各樣的小摩擦。而每個毛派企業家都需要足夠的權威,這是毛派企業家安身立命的根本,既然這樣,馬云和其他毛派企業家都會形成這樣的一個共識,咱找個聽話又有執行力的女性高管做自己的二號人物唄。更重要的是,每個毛派企業家都有個她,孫亞芳之於任正非、馬雪征之於柳傳志、劉偉之於史玉柱。馬云的她是彭蕾。」
另一個傳說稱,彭蕾對馬云有著鐵一般的忠誠,原文如下「彭蕾就是前任淘寶網總裁孫彤宇的前妻,也就是那位知道自己丈夫被密謀拿下也堅持到最後一夜才告知的奇女子。一個可以瞞住丈夫而忠誠於馬云的人,忠誠度無疑是經受得了考驗的。 」
儘管後來,繼任CEO定位大堂經理陸兆禧,但是這只是表象。在阿里系內部都知道,陸兆禧和彭蕾的地位仍是保持平行的,馬云並沒有落實唯一的接班人。阿里系內部的說法是「雙CEO」。如果非要量化解釋的話,那就是陸兆禧執掌了三分之一的阿里,而彭蕾也執掌了三分之一。
關於長相,彭蕾有流傳很廣的一段話:長相這事吧,美也好,丑也罷,說到底就一句話,我長什麼關你屁事。
曹國偉的杜紅——新浪鐵娘子
2012年年底,業內盛傳杜紅將接任曹國偉新浪CEO之職,隨後,曹國偉發表公開信,表明這是傳言不是真的。但2013年新浪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新浪拆為門戶板塊與微博板塊,門戶板塊由原來負責銷售的杜紅負責,微博板塊由曹國偉負責,王高飛任總經理。今年由於許良傑的加入,新浪高層又有了矚目的變化,杜紅和許良傑被任命為聯席總裁。
在新浪內部,杜紅有著鐵娘子的稱號,很早就到單位,很晚才走,言出必行。杜紅1999年11月加入新浪,在業務拓展部任職至2004年4月。2004年5月至2005年1月,杜紅女士任新浪與雅虎的合資公司一拍網副總經理。2005年1月杜紅重新加入新浪歷任新浪銷售策略總經理、銷售部總經理、銷售副總裁、銷售和市場資深副總裁。杜紅為新浪的廣告營銷立下了汗馬功勞,而能在新浪呆13年的杜紅,其忠誠度自不待言啊。
禪心一任娥眉妒, 佛說原來怨是親. (曼殊詩)
讀書劄記150512
南越史(四) 紅顏禍國 : 吳廷琰 與 記者團和佛教徒的衝突
掌門執筆
(11) 1960年轉折點
這一年越南局勢暗裡推移. 首先,中國大饑荒開始平復,而蘇聯 赫魯雪夫的權勢己然穩固, 北越重新獲得中國和蘇聯大量援助,發動新一輪對南越的滲透攻勢. 中國對老撾和柬埔寨施加壓力(還包括向柬支付買路費),胡誌明小徑鋪設完成, 北越的統一運動心誌堅決,絕不回頭.
其次,民主黨甘乃迪當選總統. 這位美國史上最年輕的總統雄姿英發,正欲揚名聲於天下. 甘乃迪1961年接替 艾森豪登大位, 在國際關係上繼續採信 肯楠的「骨牌理論」,對共產主義實施「圍堵政策」.*** 但在軍事策略上卻改信 泰勒Taylor將軍的「彈性反應理論」,而揚棄艾森豪的「核武阻嚇理論」.***** 這就意味著要在環球層面大量投放人力和軍備資源,與共產集團針鋒相對.
南越成為甘乃迪宏觀戰略的最大受惠者. 甘氏向南越提供大量經濟援助; 輸送大量重型現代軍備(尤其是首次大規模應用於戰場的直升機, 十分適切農村的地形條件.); 派遣大量軍事顧問人員. 但甘氏的底綫是不派軍隊正式參戰, 他說“越戰是越南人的戰爭”.***
由於美國的鼎力支持, 南越正規軍擴員至21萬人,裝備和訓練得以現代化, 1963年在廣大鄉村地區與越共較勁中初佔上風.
然而,就在此局勢初穩之際,吳廷琰卻自毀長城. 大局的毀壞起源於並不涉及實質利益的意識形態領域, 衝突的對象是兩群完全無意插手統治的社群, 導火綫則是一位政壇名媛魯莽尖刻的言論!
(12) 美國記者團
黑格爾曾有名言:「人類在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 “人類不能在歷史中學到任何教訓.”」 吳廷琰(及其美國老闆)的失敗, 在許多方面完全重覆了不久之前 蔣介石的歷程, 尤其是與美國記者團反目的原由簡直如出一轍.***
其時美國各大通訊社駐西貢的記者多是名校出身,初出茅的年輕人. 他們滿懷理想和激情,但是不懂歷史和政治, 極度缺乏地方知識,不通曉當地語言. 他們深信只有“自由民主思想和制度”才能拯救落後的國度和教化愚昧的人民, 而「新聞自由」則是民主制度的基石. 在內心的深處,他們其實是「傳教士」!
還有一點極其不利於客觀新聞工作, 他們都抱有當時美國盛行的種族主義偏見:亞洲人民無知,政界貪腐, 國家領導人獨裁….. 在這種有色眼鏡下, 吳氏(正如蔣氏)政府的諸般作為很自然地被對號入座. 而他們則覺得自己正在替天行道,將 “真相”大白於天下.***
吳廷琰與記者團結怨於小事. 1962年8月南越第一夫人 (吳廷琰獨身,由其弟特務頭子 吳廷瑈的妻子擔任.) 陳麗春不滿《新聞周刋》一篇語調同情越共的報道文章,運用影響力將撰稿記者驅逐出境.*** 該名記者跑到香港,撰文對吳夫人人身攻擊; 而記者團則群起聲援同道,遣責政府侵犯新聞自由.
9月政府再將一名NBC記者驅逐出境, 這次記者團正式提交抗議信,並向美國駐西貢大使館投訴. 政府迫於大使館壓力收回驅逐令,但在簽証期滿時不予延期.
雙方開始互相敵視. 記者團積極發掘政府的負面新聞, 發現官方公佈的訊息普遍存在著“隱惡揚善”的浮誇做法, 當即大加報道,定性為“蓄意欺瞞”. 他們不了解這是儒教國家傳統的“面子作業”手法, 而他們的行為則等同於在國際上和國民面前撕破了政府的面子! 於是雙方勢成火水.
記者團對南越政府造成的最大傷害不在國境之內,而在遠方的美國. 美國人民和政界對南越政府的有限信任日遭削弱,竟至盪然無存.***
無徵兆暴至的「佛教徒抗議運動」, 與「記者團倒吳運動」一拍即合,花火西散, 迅速導致吳氏之敗亡橫死.
(13) 佛教徒抗議運動
也由小事觸發. 1963年5月7日佛祖得道紀念日, 順化市政府根據 “禁止於室外懸掛宗教旗幟”的法令, 通告禁止廟宇和市民懸掛佛教旗幟.*** 該項在1958年通過的法令從未落實執行. 更令佛教徒氣憤的是,僅數天前的天主教節日, 市政府卻容許懸掛梵帝崗金白相間教旗! “是可忍,孰不可忍.”, 佛教徒於當天掛出數千面佛旗以示抗議.
翌日,群眾在順化「慈雲寺」聚集示威抗議禁旗令, 集會釀成暴動,員警鎮壓, 事件迅速政治化及向西貢方面擴散.*** 寺內一名深具鬥爭根性的和尚 釋智廣適時變身為越南的馬丁路德金, 以其高強的組織領導才能與(當時及後來數屆的)政府周旋, 令主政者們頭痛不已.
6月11日六十六歲老和尚 釋廣德在西貢街頭自焚,抗議政府迫害佛教徒, 把運動一下子推上最高潮. *** (後來又發生過數起和尚自焚事件.) 事前得知消息的《美聯社》記者的現場照片和報道文章震撼全球 (其後獲得了普立策新聞獎.), 吳廷琰一夕間成為暴君惡魔,這是現代傳媒的最高功力示範!
6月27日十二名美國基督教牧師在報紙上刋登整版廣告, 抗議南越政府對佛教徒不公義, 自焚照片被舉証在廣告版面.
傷口撒盬的卻是 陳麗春的公開驚世言論:
“佛教徒究竟要幹甚麼?他們既沒有治國的方案,也沒有從政的人才.*** (這點她是對的.) 他們能做的事情就是把一個和尚燒烤了, 即便是這件事也無法獨力完成,仍要靠進口的汽油.” “就算看到另一個和尚被燒烤,我仍會拍手稱快.”
出於基督徒之口的「燒烤論」當真令人無話可說….. 瞬即瘋傳全球, 引致舉世譁然. 國家有這樣的一位 “夫人”焉得不亡? 歷史上“婦人禍國” “一言喪邦”竟然是真有其事的!
越南舉國沸騰, 西貢激進佛教團體以「舍利寺」作大本營, 與美國記者團和首都大學生聯成一氣, 展開轟轟烈烈的「倒吳運動」. 全世界人民都透過傳媒一面註視事態發展,一面痛駡吳氏政府無良!
法國十九世紀大歷史學家 基佐Guizot在評論「宗教革命」時這樣說:
“古來論者皆以教廷腐敗為引發宗教革命的直接因由,其實不然. 當時的教廷不算特別腐敗, 之所以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戰,皆因諸般反叛條件已臻成熟.”****
同理, 吳廷琰政府其實沒有特別 “迫害” 過佛教徒, 更沒有能力壓制美國記者團的 “新聞自由”, 他的倒臺只因 “條件已臻成熟”.
資料出自《南越第一共和國興亡史:越南戰爭序曲》(2014) 唐向宇.
禪心一任娥眉妒, 佛說原來怨是親. (曼殊詩)
讀書劄記150512
南越史(四) 紅顏禍國 : 吳廷琰 與 記者團和佛教徒的衝突
掌門執筆
(11) 1960年轉折點
這一年越南局勢暗裡推移. 首先,中國大饑荒開始平復,而蘇聯 赫魯雪夫的權勢己然穩固, 北越重新獲得中國和蘇聯大量援助,發動新一輪對南越的滲透攻勢. 中國對老撾和柬埔寨施加壓力(還包括向柬支付買路費),胡誌明小徑鋪設完成, 北越的統一運動心誌堅決,絕不回頭.
其次,民主黨甘乃迪當選總統. 這位美國史上最年輕的總統雄姿英發,正欲揚名聲於天下. 甘乃迪1961年接替 艾森豪登大位, 在國際關係上繼續採信 肯楠的「骨牌理論」,對共產主義實施「圍堵政策」.*** 但在軍事策略上卻改信 泰勒Taylor將軍的「彈性反應理論」,而揚棄艾森豪的「核武阻嚇理論」.***** 這就意味著要在環球層面大量投放人力和軍備資源,與共產集團針鋒相對.
南越成為甘乃迪宏觀戰略的最大受惠者. 甘氏向南越提供大量經濟援助; 輸送大量重型現代軍備(尤其是首次大規模應用於戰場的直升機, 十分適切農村的地形條件.); 派遣大量軍事顧問人員. 但甘氏的底綫是不派軍隊正式參戰, 他說“越戰是越南人的戰爭”.***
由於美國的鼎力支持, 南越正規軍擴員至21萬人,裝備和訓練得以現代化, 1963年在廣大鄉村地區與越共較勁中初佔上風.
然而,就在此局勢初穩之際,吳廷琰卻自毀長城. 大局的毀壞起源於並不涉及實質利益的意識形態領域, 衝突的對象是兩群完全無意插手統治的社群, 導火綫則是一位政壇名媛魯莽尖刻的言論!
(12) 美國記者團
黑格爾曾有名言:「人類在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 “人類不能在歷史中學到任何教訓.”」 吳廷琰(及其美國老闆)的失敗, 在許多方面完全重覆了不久之前 蔣介石的歷程, 尤其是與美國記者團反目的原由簡直如出一轍.***
其時美國各大通訊社駐西貢的記者多是名校出身,初出茅的年輕人. 他們滿懷理想和激情,但是不懂歷史和政治, 極度缺乏地方知識,不通曉當地語言. 他們深信只有“自由民主思想和制度”才能拯救落後的國度和教化愚昧的人民, 而「新聞自由」則是民主制度的基石. 在內心的深處,他們其實是「傳教士」!
還有一點極其不利於客觀新聞工作, 他們都抱有當時美國盛行的種族主義偏見:亞洲人民無知,政界貪腐, 國家領導人獨裁….. 在這種有色眼鏡下, 吳氏(正如蔣氏)政府的諸般作為很自然地被對號入座. 而他們則覺得自己正在替天行道,將 “真相”大白於天下.***
吳廷琰與記者團結怨於小事. 1962年8月南越第一夫人 (吳廷琰獨身,由其弟特務頭子 吳廷瑈的妻子擔任.) 陳麗春不滿《新聞周刋》一篇語調同情越共的報道文章,運用影響力將撰稿記者驅逐出境.*** 該名記者跑到香港,撰文對吳夫人人身攻擊; 而記者團則群起聲援同道,遣責政府侵犯新聞自由.
9月政府再將一名NBC記者驅逐出境, 這次記者團正式提交抗議信,並向美國駐西貢大使館投訴. 政府迫於大使館壓力收回驅逐令,但在簽証期滿時不予延期.
雙方開始互相敵視. 記者團積極發掘政府的負面新聞, 發現官方公佈的訊息普遍存在著“隱惡揚善”的浮誇做法, 當即大加報道,定性為“蓄意欺瞞”. 他們不了解這是儒教國家傳統的“面子作業”手法, 而他們的行為則等同於在國際上和國民面前撕破了政府的面子! 於是雙方勢成火水.
記者團對南越政府造成的最大傷害不在國境之內,而在遠方的美國. 美國人民和政界對南越政府的有限信任日遭削弱,竟至盪然無存.***
無徵兆暴至的「佛教徒抗議運動」, 與「記者團倒吳運動」一拍即合,花火西散, 迅速導致吳氏之敗亡橫死.
(13) 佛教徒抗議運動
也由小事觸發. 1963年5月7日佛祖得道紀念日, 順化市政府根據 “禁止於室外懸掛宗教旗幟”的法令, 通告禁止廟宇和市民懸掛佛教旗幟.*** 該項在1958年通過的法令從未落實執行. 更令佛教徒氣憤的是,僅數天前的天主教節日, 市政府卻容許懸掛梵帝崗金白相間教旗! “是可忍,孰不可忍.”, 佛教徒於當天掛出數千面佛旗以示抗議.
翌日,群眾在順化「慈雲寺」聚集示威抗議禁旗令, 集會釀成暴動,員警鎮壓, 事件迅速政治化及向西貢方面擴散.*** 寺內一名深具鬥爭根性的和尚 釋智廣適時變身為越南的馬丁路德金, 以其高強的組織領導才能與(當時及後來數屆的)政府周旋, 令主政者們頭痛不已.
6月11日六十六歲老和尚 釋廣德在西貢街頭自焚,抗議政府迫害佛教徒, 把運動一下子推上最高潮. *** (後來又發生過數起和尚自焚事件.) 事前得知消息的《美聯社》記者的現場照片和報道文章震撼全球 (其後獲得了普立策新聞獎.), 吳廷琰一夕間成為暴君惡魔,這是現代傳媒的最高功力示範!
6月27日十二名美國基督教牧師在報紙上刋登整版廣告, 抗議南越政府對佛教徒不公義, 自焚照片被舉証在廣告版面.
傷口撒盬的卻是 陳麗春的公開驚世言論:
“佛教徒究竟要幹甚麼?他們既沒有治國的方案,也沒有從政的人才.*** (這點她是對的.) 他們能做的事情就是把一個和尚燒烤了, 即便是這件事也無法獨力完成,仍要靠進口的汽油.” “就算看到另一個和尚被燒烤,我仍會拍手稱快.”
出於基督徒之口的「燒烤論」當真令人無話可說….. 瞬即瘋傳全球, 引致舉世譁然. 國家有這樣的一位 “夫人”焉得不亡? 歷史上“婦人禍國” “一言喪邦”竟然是真有其事的!
越南舉國沸騰, 西貢激進佛教團體以「舍利寺」作大本營, 與美國記者團和首都大學生聯成一氣, 展開轟轟烈烈的「倒吳運動」. 全世界人民都透過傳媒一面註視事態發展,一面痛駡吳氏政府無良!
法國十九世紀大歷史學家 基佐Guizot在評論「宗教革命」時這樣說:
“古來論者皆以教廷腐敗為引發宗教革命的直接因由,其實不然. 當時的教廷不算特別腐敗, 之所以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戰,皆因諸般反叛條件已臻成熟.”****
同理, 吳廷琰政府其實沒有特別 “迫害” 過佛教徒, 更沒有能力壓制美國記者團的 “新聞自由”, 他的倒臺只因 “條件已臻成熟”.
資料出自《南越第一共和國興亡史:越南戰爭序曲》(2014) 唐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