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炮利器肯定不是好投資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2226
這要從我偶爾也會參與對廣告客戶的拜訪說起,這些「大佬」們煞有介事地看了屬於我們的雜誌,然後很懷疑地問道我們的讀者「是不是他們產品所要賣給的高
端人士」。作為中國財經類雜誌的廣告報價,大概一次廣告的平均價格是10萬人民幣。而最近的一個公司,它們的產品被人稱為「約炮利器」,風險投資界對它們
的估值大概是1億美元。
當然,投放廣告和風險投資的傢伙們並不是一夥人,但其中明顯存在著估值歧視—他們給一個雜誌10萬塊要考慮它是不是有聯通高端客戶的渠道,而據說另一撮人卻可以大手大腳地投出一千萬美元給某些產品,並且毫不在意這些產品的客戶渠道是否高端。
首先,那些風險投資人士瞭解中國「約炮」界的生活狀況麼?他們根本不是城市小說裡那些時尚人士。我曾經有過這樣一個同事,他慣於用QQ來約會各種各樣
的女青年,他曾經以此為榮地把他約來的「女孩」們帶到過公司,那種感受……如果把這些人湊齊了,那公司就像變成了收容所一樣。這些人簡直就是公司中的笑
料。
其次,約炮界的人群也沒人們想像中那麼壯大,生活是枯燥的,絕大多數人也還是按照傳統的更安全的方式來尋找性伴侶。不管在怎樣的社會,擁有健康的身
體,並且有錢才是獲得更多性伴侶機會的最關鍵條件。而約炮利器就像一個人說自己又會了一種體位,總的來說,這什麼用都沒有。我敢肯定,最主要的消費群體—
一個中年男人,如果在他的手機上安裝了所謂的約炮類應用,別人會認為這個人的個人生活是不是有問題,而他的妻子—如果他有的話—看到這個圖標也很可能會對
他們的婚姻生活感到懷疑。
擁有約炮利器的公司能獲得風險投資的青睞,可能是源於很多投資者都有所謂的新盈利模式偏好,這些投資者裡包括那些自以為很聰明的,或者這些風險投資者
也在利用一般投資者的這種新模式偏好—有時候我懷疑風險投資家們根本不關心所投資的東西是不是真的是有價值的東西,而只要能在一個足夠大的二級市場上把自
己的貨出手就可以了,他們希望找足夠大的二級市場也是因為在足夠大的地方,傻瓜也會足夠多。
其實新的經營方式能賺錢的概率有點類似於把地球上的種子拿到太空實驗室去輻射,誘使它們基因變異,然後得到有利於人類的新植物品種的概率,這個概率應該小於1%。
不過也有意外,這種意外就像偉哥這種藥物,據說它本來是治療心臟病的,但是後來它卻為人類的快樂作出了很傑出的貢獻。一些不靠譜的經營方式經過風險投資的放大很可能發揮它們對社會出乎意料的作用。不過,約炮利器不在其列。
國內同志神器Zank:約會不約炮 上線20天拿下經緯投資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703.html在很多外界人士的眼裡,這是一家有些「特別」的公司,圍繞著為數不少的同性戀者的社交需求,Zank進行了大膽嘗試
發佈僅三天,Zank的用戶量就超過了2萬個。這是一款移動社交軟件,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它是一款被稱為「同志約會神器」的同性交友應用軟件。
Zank上線時,CEO凌絕頂一手打造的飛贊網已運作了三年。他一邊在網絡公司上班,一邊兼職包攬了飛贊網的服務器維護、前後端開發、市場推廣、商務服務等所有工作。雖然十分辛苦,但凌絕頂在這個過程中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就包括Zank後來的團隊成員。作為極具人氣的「同志」(對同性戀者的俗稱)社交網絡,飛贊網在三年內積累了32萬多名用戶。因為最初的用戶大都是從飛贊網轉移過來的,所以較之於用戶數量的增長,Zank團隊更在意用戶的使用評價。
有用戶在蘋果應用商店(App Store)上評論說:「精美絕倫,這是我見過的國內最好的『同志』App!真覺得我們這個群體越來越受到關注了,我感到很驕傲!」
凌絕頂清楚這樣的評價有些過譽了,他認為Zank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不過,得到用戶的認可也讓他感到十分幸福。在Zank製作的名為《驕傲》的招聘宣傳短片中,他說:「我覺得倍感驕傲的一件事情是,我們有一個非常專業的團隊,我們創造最出色的『同志』產品,並用我們的產品去影響中國的數千萬『同志』。」
凌絕頂為之驕傲的團隊目前共有8個人,其中7位是『同志』,分別來自百度、新浪、京東商城等一線互聯網公司。
Zank很快就獲得了資本的初步認可,上線僅20天,即獲得了經緯中國的第一筆投資。
「約會」不「約炮」
凌絕頂說,在Zank剛推出時,很多人拍手叫好,然後告訴他說性是剛需,Zank如果能像陌陌一樣瞄準「約炮」,必然一炮走紅。但他認為,任何以「約炮」為定位的應用,發展總會受到限制,陌陌也不希望自己在這樣的路上一直走下去,並正在進行改變。
Zank希望自己能夠被定義成「約會神器」,而非「約炮神器」。相比異性戀,同性戀之間相互結識的途徑更受侷限。沒有互聯網時,同性戀主要在廁所、浴室、公園這樣的場所相遇,後來有了酒吧。之後,互聯網的發展使相識轉移到了論壇、聊天室。而在移動互聯網普及後,人與人的相遇更加容易了,通過手機就可以隨時查找周圍潛在的朋友。
在Zank推出之前,受到「同志」熱捧的是一款叫作jack'd的應用。由於幫助「同志」擴大了個體的社交範圍,並直接促成了「同志」之間的一夜情,jack'd被戲稱作「接客帝」。
為了避免成為下一個「接客帝」,Zank在內容上進行了嚴格把控,遇到色情或其他不適合的內容會一律清除。凌絕頂說,每個人都有感情需求,Zank希望幫助「同志」建立真正的社交,從看電影、吃飯、喝咖啡開始,讓「同志」之間相互瞭解,進一步建立友情或是愛情。「甚至是約炮也可以,但必須是私下的。」
在產品設計上,凌絕頂找到了專業的設計公司,有意避免了彩虹色這種具有明顯「同志」標籤的配色,而是選擇了黑色與紅色的搭配,使整個產品看起來更加時尚。凌絕頂說,他希望Zank的競爭對手不限於jack'd或是陌陌,而是可以直面微信、新浪微博和豆瓣等。「同志」並不一定要使用「同志」產品,這就要求Zank能夠從用戶的角度出發,更加注重用戶的隱私,替用戶考慮他們朋友的感受,才能爭取到「同志」用戶。
他同時對《新商務週刊》記者說,Zank與大公司的競爭不止於此,還要與它們搶人才。根據凌絕頂的瞭解,同性戀在工作中會面臨比異性戀更大的壓力,而當這種壓力解除後,同性戀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會大為提升。他希望Zank能為優秀的「同志」互聯網人才提供一個施展才華的機會,而為了服務好他們,Zank做足了準備。
所謂歧視
6月底,Zank在獵聘網上投放了招聘廣告。在這則5分多鐘長的視頻廣告中,Zank團隊的幾位員工在充滿陽光的背景中面帶微笑地講述著自己在這裡的工作感受,總結了這支團隊的幾點好處:沒有身份壓力,享受創業激情,還可以享受婚假。
在互聯網行業沉浮了七年的凌絕頂認為,無論是做一款產品還是經營一家公司,人才永遠是最重要的。怎樣處理好員工之間的關係,也是他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懂互聯網,瞭解『同志』」—這是凌絕頂對團隊成員的兩個基本要求。除了技術這個硬指標外,凌絕頂希望團隊的成員能夠認同Zank的產品理念,因此最好是「同志」,或者是瞭解「同志」文化、真正能理解和包容「同志」的人。
凌絕頂分享了一個有意思的插曲。Zank的八人團隊中,只有一個是「直人」(指異性戀者)。起初,當這位「直人」找到凌絕頂表示想要加入時,凌絕頂有過一絲猶豫。凌絕頂當時想,其他幾個男孩子喜歡的都是男孩子,只有這一個喜歡的是女孩子,那麼坐在一起交流或者開玩笑時會不會有什麼顧忌,會不會讓雙方都覺得尷尬。後來,在一次IBM組織的倡導多元工作氛圍的活動中,凌絕頂突然對「反歧視」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他解釋說,在IBM或是百度、新浪以及國內大部分公司中,「同志」都只是少數,因此「同志」都希望能夠「反歧視」,爭取平等的工作環境。但在Zank直人反而成了少數,因此「反歧視」的命題就變成了處於多數的「同志」如何對待少數的「直人」。
凌絕頂開始試著瞭解異性戀,他也更加清楚,Zank團隊所謂的多元工作氛圍,並不單指對同性戀的包容,更意味著公司中的每一個成員之間都保持充分的溝通、相互理解和包容。後來,這位「直人」同事很快適應了環境,投入了工作。
像很多小型的互聯網創業團隊一樣,Zank團隊的辦公地點目前在一個小區裡。幾個不大的房間被區隔成工作間、會議室、活動室,窗檯上擺放著小盆的綠色植物,牆壁上張貼著五顏六色的紙片,寫著團隊成員的標籤。中午,團隊成員一起圍在餐廳的桌子邊上吃午飯,氣氛融洽。
「粉色經濟」
Zank瞄準的是社交應用中尚未開發的一個細分領域,專門為「男同志」群體提供服務(凌絕頂說,因為團隊都是「男同志」,所以更瞭解「男同志」的需求,待團隊更壯大之後,會開發針對「女同志」的功能)。
除了Zank之外,世界各地都有人把目光投向LGBT這個群體。LGBT是女同性戀者(Lesbian)、男同性戀者(Gay)、雙性戀者(Bisexual)與跨性別者(Transgender)的總稱。根據英國《金融時報》的報導,有預測稱,亞洲LGBT群體數量超過2億人,購買力達到8,000億美元。而從全球來看,這一人群數量超過4億人,購買力則高達3萬億美元。
這是一片非常具有潛力的市場,面向這一市場的經濟活動被冠以一個好聽的名字—「粉色經濟」。這個名字來自保羅·湯普森(Paul Thompson)。湯普森是「粉色經濟」的踐行者,他創辦了一家專門為LGBT人群提供特殊理財顧問服務的機構「LGBT資本公司」,並於今年2月啟動了LGBT財富基金—這是亞洲首個針對LGBT群體的財富管理計劃。僅在2013年一年,湯普森的公司可用於投資全球同性戀市場的資金就達1億美元。湯普森堅信LGBT群體有著不應小覷的經濟實力,並相信「粉色經濟」將大有作為。
凌絕頂同樣看好「粉色經濟」。他認為,「同志」團體對生活的品質要求普遍較高,有較強的消費意願;同時,「同志」與猶太人有些類似,對群體的認同感強烈,對於好的「彩虹產品」都會鼎力支持。
雖然同性戀市場的真正規模與範圍難以確定,但截至目前的很多調查都顯示,同性戀消費者通常擁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根據西蒙斯市場研究所(Simmons Market Research Bureau)最近的調查數據,一名同性戀消費者擁有度假屋的可能性是異性戀者的2倍,擁有家庭影院系統的可能性是後者的5.9倍,而擁有筆記本電腦的可能性則是後者的8倍。
Zank在考慮未來營利模式的時候提出了幾個想法:其一是提供會員的增值服務,例如隱身功能、道具或虛擬禮物;其二是接入電子商務,出售一些商品。除此之外,Zank和許多「同志」酒吧都保持著合作關係,Zank在線上發起活動、宣傳推廣,「同志」酒吧則承攬活動,並提供一定的折扣,雙方取得共贏。凌絕頂說,他已經把Zank的商標註冊下來了,不排除有一天會開一家屬於自己的「同志」酒吧。
互聯網產品的成功源於剛性約炮需求?非也!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0281.html每每談到一些相對成功的互聯網產品時,總有人拿一個萬能詞彙——「剛性需求」來解釋,「陌陌為什麼火了?」「因為約炮是剛需啊!」「微信為什麼火了?」「因為約炮是剛需啊!」還曾有人盤點了中國的十大約炮聖地(【i黑馬榜】互聯網約炮聖地 Top 10),並得出它們的成功是因為滿足了「約炮」這一剛性需求。
在這些人眼裡,似乎每一個產品成功的原因,都可以用剛需這個詞彙來解釋,它就像萬能的馬克思主義,永遠正確且能解釋一切。但剛需一詞真的是一個產品成功的原因嗎?
什麼是剛性需求
說到剛需就需要先來瞭解一下這個詞的來源,直覺上一般人會認為剛需這個詞是一個經濟學詞彙,但筆者淺陋,翻遍薩繆爾森的《經濟學》並沒有看到剛性需求這個詞,而只有「富有需求價格彈性」和「缺乏需求價格彈性」兩個詞(需求價格彈性指當一種物品價格發生變動時,該物品需求量變動的大小,富有說明其變動大,缺乏說明其變動小)。
百度百科對於剛性需求的解釋是指商品供求關係中受價格影響較小的需求(維基百科同樣沒有這個詞),這個解釋與「缺乏需求價格彈性」概念有些相似。因此我懷疑剛性需求這個詞是國內磚家們由「缺乏需求價格彈性」這個詞「演化」出來的。
那麼以這個概念來評判互聯網產品是否合適呢?顯然是不合適的,適用這個詞的產品一般是需要購買的,但互聯網產品中很大一部分則是免費的(不包括增值服務),比如微信,它並不存在價格高低引起網民購買量增減的問題。
互聯網產品普遍不適用經濟學上的「缺乏需求價格彈性」概念,根據互聯網各界人士對於此問題的討論,如上文提到的文章,可以推測人們口中互聯網產品中的剛性需求指的是人的強需求、本質需求,這個需求是無法消滅的。
約炮是剛性需求嗎?
幾年來,一直有人在說陌陌、微信的成功是因為它們滿足了約炮這一人類的剛性需求。得出約炮是剛性需求這一結論的人多半深信中國的古語:食色性也。沒錯,吃飯和性確實是人的本質需求即上文說的剛需,但性就等於約炮嗎?幾乎每個妻子都會告誡丈夫:路邊的野花不要采。與妻子的性行為是剛性需求,而約炮不可能成為常態。
微信、陌陌的成功不是因為滿足了約炮這一需求,而是因為它們滿足了其他的剛性需求(其實我更願意稱其為強需求)。
1.社交需求。與約炮相比這絕對可以算作是人的剛性需求,人可以不約炮,但一定不能不社交,人類作為一種社會動物,不可能孤獨地活著。這便是web2.0大潮來襲時,Myspace、Facebook等社交網絡先驅們迅速吸引用戶的原因。
2.通訊、聯絡需求。如果說社交需求是人類的剛性需求的話,那麼通訊工具作為實現這種需求的工具,同樣是一種剛性需求。從古代的信件到後來的電報到現代的電話、電子郵件再到現在的whatsapp、微信等,人類聯絡的工具在變,但聯絡的需求卻一直未變。
微信、陌陌之所以吸引大批用戶,是因為它們滿足了以上兩個剛性需求,至於約炮,這只是它們迅速吸引眼球的一個噱頭罷了。那些抱著約炮目的使用陌陌的用戶,最終多以失敗告終,我已不只一次聽到一些用戶使用陌陌無法成功約炮而最終憤怒卸載的故事。
互聯網產品的成功在於它們是好產品
當然,並不是所有能夠滿足人們剛性需求的互聯網產品就都能成功,同樣滿足了人們社交需求的開心網正在走向沒落,滿足了人們通訊需求的米聊也難以稱得上成功。
互聯網產品與傳統產品也有相似點,那就是同一種類的產品,如果價格相差不大,人們便會買產品性能、質量更好的。就通訊工具來說,國內幾大工具如微信、陌陌、米聊、易信等同樣提供通訊、聯絡的剛性需求,它們的價格也相同(免費),但最終微信成為其中吸引用戶最多的工具,除了推廣、渠道等因素,最重要的因素便是微信相對其他產品提供了更好的產品功能、體驗和服務。
前幾天網上曝出張小龍2011年華中科大演講實錄,演講中張小龍稱「搖一搖」源於性暗示和性驅動,然後還在演講中舉出了弗洛伊德。張小龍以弗洛伊德來講微信性暗示元素的故事不一定靠譜(順便說一下西方的心理學課程已經很少講弗洛伊德了),可能是為了給自己的產品找一個偉大的概念,但從其演講可以聽出張小龍團隊對於產品的精益求精。也只有這種精益求精才可能創造出完美的產品。
在互聯網時代,所謂剛性需求,對產品未來的走向影響並沒有那麼大,有多少提供了所謂剛需的產品死掉了,又有多少並沒有提供所謂剛需的產品活的很好?
最後舉個例子,蘋果手機的功能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並不是剛需,它所有功能中,只有通訊是剛需。但如果產品僅滿足人的剛需就能成功的話,那麼諾基亞功能機應該能在今天傲視群雄,但實際上,事實正好相反。蘋果手機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提供了更好的功能、體驗和服務,而這些,並不一定是剛需。
阿里殺微信利器成型:約炮神器陌陌用戶過億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08/58421.html
i黑馬消息。昨日陌陌科技聯合創始人、CEO 唐巖在微博上宣布,陌陌註冊用戶數突破 1 億大關,其中月活躍用戶達4千萬。改革春風吹進門,中國人民抖精神!值此節後上班第一天,陌陌註冊用戶正式突破 100000000!別數了,就是一個億,月活躍用戶達 4 千萬,會員數近 100
萬,我們聯運的第三款遊戲陌陌爭霸正好 1 個月,激活用戶 140 萬,月流水 1200 萬。PS:1.我們不融資,就是得瑟下;2.感謝國家!弗洛伊德說:人只有兩件要緊事,性和死亡至於陌陌如何能如此成功,i黑馬認為這沒有啥好談論的,絕對是因為它長年專註於打造陌生人交友(約炮)功能,並且真正切中了用戶的痛點。無論唐巖本人說了多少次陌陌要“洗白”,其實陌陌一直默默的專註著自己的本職工作。無論是最原始的附近的人,還是新推出的群組、附近公告功能,陌陌都想法設法讓大城市里陌生的男男女女能成功的溫暖慰藉對方。很多資深的用戶對陌陌的陌生人交友模式也十分認可。例如:網友S-Way評論:相當比例的陌陌用戶的主要需求真的是約炮,特別是陌陌的群,線下聚會,AA制,誰看上誰就兩個人先離場。還有就是陌陌的會員,會員中約炮的比例絕對高於非會員。網友cx8892345評論:說得不錯,Android版本中,如果你開啟了偽裝位置信息的話,微信是不管不問的,但是陌陌就會阻止你登錄,要不多影響約炮的真實度啊。所以約炮,我一直信賴陌陌,加油吧,做好約炮這個剛需網友椰鄉農夫評論:沒有想到現在的約炮神器這麽受歡迎。4千萬活躍用戶里面怕是有3千萬銀男這每天要開多少間房子、吃多少東飯、送多少的禮、消耗多少的套套,帶來的消費不可謂不小,內需就靠陌陌了。那個訂房的、團購的同行見這些數據怕是嚇死了。平臺,不但是平臺,而且是通吃啊。陌陌,阿里手中為數不多的好牌2011年8月陌陌正式上線,2012年8月註冊用戶數突破1千萬,並於同年10月完成B輪融資,獲得阿里領投的約2000萬美金投資,估值1億美金。陌陌目前月活躍用戶達4千萬,會員數近 100 萬,作為對比,微信月活躍用戶數近3億;WhatsApp
月活躍用戶數已高達4億。而來往和易信則並未公布近期的月活躍用戶數。目前,微信這個超級APP已經開始侵略阿里的傳統電商領域,以及阿里想大力發展的互聯網金融領域。阿里在社交網絡時代沒有體現出任何戰鬥力,導致被微信打得潰不成軍,還好他們早早布局了陌陌,對比微信的熟人社交,陌陌無疑是現在最成功的移動互聯網陌生人社交產品。陌陌在2013 年11 月,公司首次實現月度盈利。就像微信一樣,陌陌作為億級的社交平臺,開始體現出強大的潛力。一般認為,移動互聯網的四大入口是:手機桌面、超級APP、應用商店、瀏覽器。現在,陌陌有可能蛻變為超級APP,也可能進化為阿里在移動互聯網社交時代的救命稻草。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韋物主義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騾跡宋睿:物流創業跟約炮有點像, 最大門檻是信譽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19/148934.html
i黑馬:騾跡物流團隊成立於去年8月,至今才半年。其創始人宋睿是個高富帥,之前在跨境電商蘭亭集勢,是創始人郭去疾的特別助理。
在研究電商成本時,他發現物流費用出奇之高,在歐美發達國家,物流在GDP中的貢獻值為6-9%,這還是上世紀80年代的數字,而國內達到了18%,於是選擇了創業。半年過去,宋睿對物流行業有了自己的理解,他認為,物流信息化的最大門檻跟約炮有點像,是信譽。
以下為宋睿在i黑馬與物流沙龍聯合主辦的物流高峰論壇上的演講,由i黑馬整理,內容有刪減。

物流信息化的三大門檻
今天我的主題是移動互聯網貨運該何去何從。
在我們眼里,怎麽把物流變得信息化,怎麽樣讓它進步?我們需要走過幾道門檻。
首先很多行業的門檻,其實是有共同性的。像需求本身,它一定是個門檻。我們既然作為一個新的團隊,怎麽樣切入這個環節時,沒有想到自己要跨過的門檻有哪些。
第一個門檻,傳統需求在變化,大家都在說中國經濟在發展,但是物流為什麽在落後,一直在討論這18%的GDP占比,一直在討論44%空載問題。但實際上物流是在變化的,至少需求是在變化。傳統的大宗商品物流需求現在逐漸下降,而電商貿易額去年已經翻了一倍。所以商業的結構在變化,物流本身肯定也是要變化的。之前的粗獷型、速度型的、規模型物流,可能要轉向效率型。剛才很多嘉賓也提到個性化發展,這也是現在一個趨勢,這個需求一定是要被解決的。
還有一個門檻——政策。我花了很多時間思考滴滴打車是不是符合政策需求,是否會成為我們的門檻?但現在我們看到,最近推出的2014年—2020年物流行業發展規劃中,物流的移動互聯網化、智慧城市已經不再是空話,過去大家可能聽了10多年,10多年前就有人在聽,或者已經在做物流互聯網化的事,但現在國家有政策推出。也就是說,之前那些地方勢力,或者說黑社會勢力,他們可以再黑,但他們一定要服從這個“政策規劃”。
這兩個門檻都跨過後,我們要想,怎麽來建立自己的門檻?怎麽能夠建立自己的優勢?這三個方向是現在主要物流企業在做的,不管是傳統還是新興的物流企業:加盟(包括卡行);平臺,以搭建平臺方式解決傳統物流信息化問題;還有就是布局網絡。
而物流的移動互聯網化、信息化,大家都覺得是大勢所趨,既然它真正的門檻不是政策,不是宏觀經濟需求,那是什麽?我覺得這個門檻和約炮很接近,就是一個信譽問題。
你約炮時,為什麽大家要看你的信息?尤其是女方,可能更關註男方的身高體重。男方也會看,我不知道大家是否用過世紀佳緣,我們借鑒這款產品很多,盡管我們對同性戀這一塊並不了解。
世紀佳緣也是約炮軟件,我們覺得它也要解決信譽問題。最起碼是他的資料是否很完整?還有如果是淘寶這樣的第三方平臺,它一定要有評價系統,好的信譽體系一定是需要時間的。剛註冊世紀佳緣的用戶星級很低,剛註冊的QQ用戶別人也會懷疑,所以我們說這是有共性的。
利用信息匹配 建立信譽機制
我先講一下騾跡平臺的邏輯,再講產品是怎麽與信譽機制掛鉤的。
社會車輛已經很多,我們怎麽珍惜每一輛的運力,來滿足每一位貨主的需求。既然是平臺的話,我們要以怎樣的方式,建立這個信譽體系,把大家凝結在一起。
大宗產品運力過剩,而個性化零散運力的需求無法滿足,這其實是一個很明顯的事實。現在園區、物流公司跑路的狀況越來越嚴重。是缺車還是缺貨,這個也討論過。在我眼里其實都不缺,但其實也都缺。他存在著一個不匹配的過程,十多年來,物流的需求改變了,但操作方式並沒有被改變。所以我們現在運用的邏輯是,把貨主的信息能夠盡量全地收集到,來做大數據分析。把每一輛車、每一個司機的信息整合到一起,然後在後臺做匹配。
只要是貨主關心的,不管是個性化還是標準化的需求,我們都去做一些統計、分析,把車輛信息收集過來,建一個大數據。然後把最複雜的大數據匹配放在後臺進行,讓司機每天打開APP看到的就是可以拉到貨,這是我們想做的。
我們的大數據應用是多緯度的分析,包括司機交流習慣、車本身每年狀況,都有大量的數據收集,因此後臺的匹配相對複雜。這是通常匹配的緯度,當然有些大的貨主有個性化要求,比如說有的貨主要求司機有7年的駕齡,車子必須三年以內。反正有各式各樣貨主的要求,我覺得定制化服務只要數據夠大,都是可以滿足的。
建立了一定信譽保障體系之後,我們就可以把熟人交易,逐漸轉向陌生交易。為什麽大家現在有一個習慣,物流公司也好,貨運公司、第三方幹線也好,為什麽一定要找熟悉的司機?他們擔心什麽?他們擔心貨丟,他們擔心司機找不到路,擔心司機中間的貨損問題。
那司機擔心什麽?擔心如果是一個不熟的貨主,到你那里沒有貨怎麽辦?把貨送到之後不付我錢怎麽辦?這些問題,現在的解決方式就是熟人交易。
如果信息夠全的話,有一定的信譽機制做保障,那麽即便是陌生人,大家都懂的。
所以我們覺得說,物流既然要建立一個新的信譽體系,一定要慢工出細活,一定要迅速地將車主、司機、有需求的貨運公司的信息收集起來,這樣才能更好地做匹配,做用戶體驗。
我們作為一個新興企業,沒有什麽對抗、顛覆。我們是想依靠技術優勢,與更有經驗、更多資源的人一起來合作,把這個行業做好。
拒絕約炮,單純的情感傾訴軟件怎麽玩?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807/151420.shtml
滿足人們情感需求的產品已經層出不窮,然而多數產品還是無法避免落入約炮神器的窠臼,甚至軟件本身從男性視角出發,將女性用戶拒之門外。“偶爾”創始人元菲決定從女性視角,做一款情感傾訴產品,她拒絕往線下發展,單純解決人們無聊、吐槽、傾訴等一些列的情感訴求為核心。
“偶爾”App今年4月份正式上線,已經獲得真格基金、九合創投和阿里18羅漢之一的吳泳銘等數百萬元天使投資,8月將啟動A輪融資。“偶爾一定不做社交,一定不做兩性往線下發展,我們就是基於人性弱點去服務於你的需求,把這個當成你無聊的時候抽包煙、喝個酒、擼個串一樣的消費。”偶爾創始人元菲在去年雙十一當天從阿里離職,馬不停蹄做了一款情感傾訴產品,她給了“偶爾”一個明確清晰的定位。她認為,情感傾訴與社交存在本質不同,社交的本質是想跟你發生一些曖昧關系,無法解決你此時此刻的煩惱,社交軟件更多的是主動巴結對方,而不是要求別人傾聽。
經過前期的運營,元菲發現,大部分用戶都是在解決兩性情感問題。包括小到十五六歲青春期的躁動,大到成家後的家庭婚姻問題。這部分人對情感的依賴程度非常深,而這些問題或者困惑需要通過活生生的人去化解。
氧氣主是“偶爾”平臺上滿足用戶傾訴需求的服務人員,類似於主播的角色,只是氧氣主並不提供視頻聊天,只能通過文字、圖片和語音三種形式。“視頻容易往色情方面靠,我們軟件更容易把色情的這部分人擋在人外面。”元菲有意識的將情感傾訴與約炮相隔離,不過她坦誠要做到完全杜絕這種現象並不現實。據了解,“偶爾”上的氧氣主已接近2萬名,用戶註冊量超過20萬,每日新增7000,日活躍量超過10%。這些用戶大多在18到25歲之間。
類似於YY主播經紀人模式,“偶爾”也設立了管理員角色,一方面培訓氧氣主們基本的交流技巧,另一方面保證活躍度和續費率。偶爾的變現路徑與YY主播的變現也沒有太大區別——抽取傭金。這些傭金包括時間抽傭,偶爾這一塊上抽取了20%的傭金,還有一類是打賞和禮品的抽傭。
根據其官方公布的價目表,用戶有四種選擇,3元半小時,5元一小時,20元一天和50元三天的價格定位。元菲透露,“偶爾”很快將對用戶進行分層管理,給氧氣主制定價格空間,高質量的氧氣主將設定更高的價格,而不再試整齊劃一的價格體系。在原有的價格體系下,偶爾平臺上平均每位氧氣主能拿到500—600元每月,最多的能拿到3000多元每月。
什麽樣的人願意花錢購買別人的時間?元菲發現,真正願意購買時間的人,他們的目的不是跟對方發生虛擬的曖昧關系,而是存在於三個方面:一是無聊,包括失眠,想找人陪;二是滿足裝逼需求,這部分人通過社交軟件,很少人會搭理;三是傾訴情感和秘密,他們不會跟家人或者朋友傾訴,但是希望能夠得到陌生人理解和撫慰。同時,為了保證雙方隱私安全,全部采用一對一匿名方式。
偶爾的模式很輕,入駐的氧氣主不必像律師、心理醫生那般專業,她們大部分來源於高校的學生,多數人只需要掌握一定的說話技巧,上來就能服務。“我們不去做心理醫生,但我們也在緩慢切入這個市場,大部分患心理疾病的人都是慢慢積累的,我們其實解決的生活瑣事,每天都是一個出口,不會積累爆發到一個階段,我們切分的是日常生活的點。”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周路平,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獲得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張小龍的門徒:千萬萌妹Faceu是新“約炮神器”?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04/154535.shtml
導讀 : 男人社交時喜歡聊女人,女人社交時喜歡聊男人。
2011年,張小龍站在灰白大理石與淺藍色透明玻璃構建的騰訊巨型會議室,給騰訊的產品經理們做一個長達十幾個小時,涉及200多頁PPT的內部培訓。
2011年的張小龍正在研發微信,和菜頭形容張小龍狀態是“怒馬即將破空而出,踏殺天下人,卻無人知曉”,雖然那時在騰訊內部,大家早已公認張小龍是馬化騰之後的產品二號人物。
當時郭列就坐在臺下。後來他選擇創業離開騰訊,幾年間創造了全球擁有5000萬用戶的“臉萌”,以及最近登頂APPstore排行總榜第一的視頻社交應用Faceu。
多年後,郭列對於那場演講諸多細節早已記不清,唯獨被張小龍關於“人性”論述長久縈繞腦海。
在幾年社交產品探索中,郭列發現他與這位華中科技大學校友(張小龍畢業於1994年、郭列畢業於2011年),產品老炮張小龍的“人性觀”撞了個滿懷。

臉萌與Faceu創造者郭列
Faceu在發酵的“社交荷爾蒙”
Faceu結合了前沿技術“人臉識別”(收集動態人臉信息進行互動反饋),用戶可以用前置攝像頭拍攝出許多有趣的互動視頻。
Faceu是郭列繼“臉萌”之後又一個千萬級用戶的產品,也是他獲得數千萬A輪融資之後沈寂一年打磨出的新產品。一經推出又爆紅網絡,成為APP總榜排名第一的應用。
Faceu的“激萌相機”功能正吸引著大量年輕人使用它。Faceu目前擁有數百萬20歲左右年輕活躍用戶,其中70%是優質的女性用戶。


Faceu的用戶優質且互動意願高
如果你研究過微信、陌陌,甚至Facebook、Snapchat(閱後即焚)的初期崛起歷史,你就會發現Faceu建立了非常好的社交網絡爆發“先手” —— Faceu的用戶環境有著誘發“社交荷爾蒙”爆發的基礎。
換句話說,Faceu有與高質量異性互動產生“性張力”的美好想象空間。
雖然微信之父張小龍、陌陌創始人唐巖、Snapchat創始人埃文·斯皮格爾與Facebook紮克伯格等“社交網絡老炮”已經不再提起,但他們初期的爆發,與現在faceu的狀況相同,正是構建了社交網絡中的那些美好的“性張力”。
微信初期主推的“搖一搖”與“附近的人”構建的“性張力”(約炮可能性)瞬間秒殺當時的競爭對手米聊,讓米聊看起來“像無聊的短信替代品”;第一代“約炮神器”的大旗就是陌陌扛起;Snapchat初期80%內容是裸照;Facebook剛開始就是美國頂級高校校園約會的社交應用……
初期優質用戶從何而來?
上一個產品“臉萌”爆紅帶來的5000萬用戶,證明了郭列的工具型產品的天賦,而郭列正用這項天賦為自己新社交產品faceu開路。
郭列說:“工具的好處是能快速的積累用戶,工具甚至能讓你決定積累什麽樣的用戶。Instagram就是從圖片工具入手,而後形成了一個圖片社交網絡。Snapchat則用閱後即焚的機制吸引了厭倦傳統社交網絡的青少年用戶,從而形成了擁有明顯特征用戶群的社交網絡”。
Faceu上最受歡迎的“激萌相機”功能,郭列只用了三個月便開發完成,但Faceu正逐步推出的社交產品,郭列卻用了一年時間思考與研發。
對於郭列來說,“臉萌”是離開騰訊獲得產品“自由權”之後的一次釋放,他說:“臉萌是完全自High的去做一款牛逼的產品,釋放的是自己的荷爾蒙,faceu要解放的是別人的荷爾蒙”


faceu正在逐步開放社交功能,現在用戶可以查找周圍的“萌友”
郭列對於Faceu的規劃是“相機工具切入,再做 IM(即時通訊),最後做 SNS(社交網絡)”。
郭列認為,“激萌相機”只是引入目標用戶(年輕群體——70%為優質女性用戶)的一個工具,是構建後續“Faceu社交帝國”的第一步。當用戶基礎建立之後,郭列計劃讓Faceu內部的社交網絡產生巨大化學反應。
與早期的張小龍、唐巖、埃文·斯皮格爾、紮克伯格等前輩一樣,郭列正在試圖用產品解放“人性潘多拉”。這對於年輕的郭列並不容易,但他已經開始了一場“大設計”,而工具型產品的天賦是郭列當下的資本與王牌。
關於人性的潘多拉,能釋放他的必然是頂級產品與人性洞察者,但釋放之後並不好控制,在初期社交網絡化學反應完成之後,張小龍和紮克伯格就很好的控制了這股“力量”,而陌陌的唐巖並沒有,埃文·斯皮格爾尚在被觀望中,不過他極有可能就是“美國版唐巖”。
2013年我曾寫過一篇互聯網傳播過千萬的文章《互聯網十大約炮聖地》,前言如下:
“一位創業者曾和我深談過,他說:‘一個社交產品無論多好,想獲得成功,都必須先用剛需去推動’,或許你的社交產品和平臺並不是為約炮而生,但是約炮卻能讓你的產品迅速成功——這或許將成為大多數社交產品成功不可或缺的一種原罪。”
三年過去,看過了諸多社交網絡的原點與崛起,我更加堅定我當初的觀點。
產品細節:人性的關鍵部分
領悟大趨勢,並不一定讓你贏得戰爭,關鍵部分往往藏於細節之中。
例如中國早先的視頻社交Blink,與圖片社交Nice雖然都踩到了好的社交網絡演變趨勢,但最終都折戟了。
Blink幾乎把熱門的視頻社交功能都融入其中,但完全沒有用戶去使用,而Nice則遇到了用戶瓶頸,活躍用戶流失巨大。
幾乎所有產品大神都強調過一句老話——“要與你的用戶談戀愛”,但太多產品設計者都沈迷於自己的高潮中無法自拔,而不去理解愛的質量完全由對待對方細節所決定。
郭列則慶幸自己的及時醒悟,他說:“對我觸動最深產品理念之一是張小龍與馬化騰做產品時會放下自我,去從大眾的角度思考”。這簡單的一句話並不容易理解,郭列也用了三年才吃透。
與一般視頻社交APP不同,Faceu更關註手機“前置攝像頭”,因為郭列認為前置攝像頭才是用戶視頻互動的入口,記錄人臉動態才是社交互動的關鍵,後置攝像頭主要拍攝的是他人和風景,主體並不是“我”。
而中國人的社交內容創造門檻較高,是因為總想向別人展現“最好的我”,為此Faceu光是濾鏡就實驗了幾十個版本,加入各種讓人看起來有趣可愛的動態貼紙——“要把女孩子最可愛的狀態體現出來,她們才會願意發送自己的視頻讓別人看”。
郭列的產品功力皆體現在這些細節中,而這些細節又都有路徑匯入“人性”的大河中。
投資大師巴菲特的投資合夥人查理芒格曾說過“真正合理的事物,你能找到它匯入更高層認知或思想的路徑。”
faceu與same新一代“約炮神器”的崛起:騰訊的投資與打壓
《互聯網十大約炮聖地》寫完三年,如果要再度評選新“約炮神器”,那麽我只會把票投給faceu與same。
在去年年初,談到社交網絡話題時,馬化騰曾專門聊到了same。他說社交的新機會存在於“好像看不出什麽潛力,但又透著未來感”的地方,為此騰訊投資了same數千萬美金。有趣的是與faceu一樣,same上的用戶70%也是優質的年輕女性用戶,並且平臺“性張力”強大。


same中的用戶也非常優質
雖然faceu與Same有諸多類似點,但Same獲得的是騰訊的投資,而faceu卻在上線一個月後就被騰訊打壓——騰訊迅速限制了faceu在朋友圈的分享。也許是郭列的“工具型開路”的社交網絡打法太過於有侵略性,會快速滲透到其他社交網絡中,或許騰訊基因讓它對社交產品的感覺太過敏銳,但騰訊對一家小型創業公司做的社交產品進行如此快速的反應真是前所未見。
郭列認為自己的機會在於未來愈發臃腫的朋友圈,太多社交關系湧入一個社交平臺,讓年輕人沒有能疼快發布社交內容的空間時,他們就會試著“轉場”。
最後附上三年前知乎聯合創始人黃繼新探討我那篇《互聯網十大約炮聖地》文章的演講——《社交時,我們在幹什麽?》
以我的人生經驗看來,男人社交時喜歡聊女人,女人社交時喜歡聊男人。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韋物主義,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吳亦凡遭遇“約炮門” 公司與明星合作總是踏冰前行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1793.html
吳亦凡約炮門被爆光接近一周,仍在發酵。今天下午,北京星權律師事務所官微稱吳亦凡名譽維權案今日立案,稱會把近日對吳亦凡進行嚴重侮辱、誹謗的部分網絡用戶起訴。此事中到底是否誹謗,尚無結論,但有一點肯定,吳亦凡的形象已經大打折扣,與其合作的商家正在叫苦不叠。

這再次證明,公司或者產品跟明星合作要處處小心,一不留神就掉進一個大坑,弄不好還萬劫不複。
以前我在L公司的時候,某個產品花了巨資請著名電視節目、電臺節目主持人W主持公司該產品全年的活動。W他是一個心直口快的人,綽號“憤怒主播”,無論是觀眾、聽眾還是互動嘉賓,參加過他節目的基本都被他噴過,輕則被揶揄,重則被他直接了當的痛斥。當初請他的時候,公司是考慮公眾對這款產品認知有些誤區,經常談之色變。請W的目的,就是希望利用他的人氣和快言快語的風格,打破常規,直接說出大家心中的疑惑,從而提升產品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
沒想到,W的風格太鮮明,而且不願意花時間學習代言的產品,雖然他接受了公司提供正規培訓,私底下也表現很謙虛,但是他畢竟主持了多年活動,一到了現場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憤怒口舌。結果每次說到公司產品他都按照自己的理解說,經常做出一些令人瞠目結舌的結論。一年里,我們合作了六場,正面負面的反饋都有,最後只能好合好散。
後來在B公司,公司旗下一款維生素產品跟某電視臺合作,通過電視臺邀請中國著名體操運動員Y做活動代言。Y是奧運冠軍,為人和善,洽談的時候也都沒什麽問題。可是讓公司沒想到的是,他同時參加了某個衛星電視的親子節目火了,每周節目播出的時候,他和他兒子在微信就可以刷屏。
這本來是個好事,我們還以為自己撿了一個大便宜,用不高的價格獲得了如此大的明星代言。雖然公司也準備了他可能會提高價碼,但是後面的發展卻令人意想不到。
原來,Y除了明星的身份,還是他所在省的體育局官員。按照國家規定,公務員是不能出來下海的。前面他參加節目錄制時,影響不大。但是現在播出後太火,他一家人都成了明星,要求代言的商家一時踏破了他家門檻,這事情自然引起了主管單位的註意。當然,主管單位出面,這個事情就變得沒有下文了。Y的態度,是聽國家的,他從那以後,就沒出現在媒體上過。我們產品用他形象的事情,只能沒有了下文。
我接觸過的最大的明星,就是現在《中國好聲音》的評委之一的臺灣歌手J。J的人馬眾多,每次出現必定前呼後擁。當年我們約在蘇州園林拍攝廣告,J帶著助理親友趕最早的航班如約而至。誰知道,當天的場地沒有協調好,無法拍攝。當確定了工作不能進行後,J二話沒說就閃人了,留下助理跟我們說:合同寫清楚了,他按要求出席了,現在因為不可抗力無法履約,但是出場費一個子也不能少。對此,公司只能打落了牙齒也不能吭聲,往肚子里咽吧。他沒有錯,可是讓我們也不太舒服。後來,負責聯系場地的工作人員就被開除了。
總之,我合作過的明星和明星團體大部分還是很配合的。雖然有的因為價碼太高談不成、有的出席活動總是遲到、還有的經常發些奇談怪論,但是大部分都是遵守合同,而且履約順利。因為公司產品跟明星合作,目的都是雙贏,大家在一條船上,誰落水都會造成金錢的船因此而沈沒。
我曾跟客戶一起,詳細地討論過一款茶品上市是否請人代言。這款茶品味悠揚、定位高端,當時在日本,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演員代言的。但是他在中國的知名度有限,於是我們想是不是請一位華人來擔當代言。最後連人都選好了,是音樂教父級別人物L。可是最終沒有談成,第一,L性格嚴肅,雖然粉絲眾多,但是也得罪過不少圈內外人士;第二,L已經功成名就,他不在乎這點收入,不肯為了代言而丟失自己的生活自由。結果就是沒得談了,公司覺得非常可惜,但後來他因為言論太激烈又引起很多負面評論,客戶又覺得當初沒用他也算是個好事。這就是塞翁失馬,真不知道是福是禍!
所以,跟明星合作,要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尤其是人和。口碑,絕對是現今這個年代公司和明星最重要的資產。
(作者為五百強公司管理人士,文章不代表本報觀點,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與作者交流)
網友約炮變殺機準新娘裸死廢墟
1 :
GS(14)@2016-05-21 17:49:29河北邢台橋東老城區一片拆遷廢墟中,一名拾荒翁上月22日發現一具裸體女屍,立即報警。警方到場發現,女屍被擱置在一屋內,頭朝北牆,腳沖南,面部蓋着自己的衣服,鞋子凌亂地散在屋子角落裡,而屋內有拖拽的痕迹,初步判斷是棄屍現場。法醫判定死者為窒息死亡,即被人活活掐死。由於附近廢墟沒有任何閉路電視鏡頭。後來,派出所傳來消息,指幾日前有男子報案女友失蹤,經辨認後確認身份。據調查,死者名叫小芳,21歲,邢台縣人,受害前一直在邢台市打工。小芳的男友說,他們最近一直在籌備婚禮,眼看着幸福的生活馬上就要展開,遽料未婚妻竟遭遇不測。傷心之餘,男友提供一條有力線索:小芳曾說過去見一個外地來的朋友後失蹤的。警方遂翻查小芳的電話紀錄,發現與小芳見面的人並不是多年未見的老朋友,而是一個素未謀面的男性網友。在小芳與對方的聊天記錄中,警方發現了兩人相約見面的對話,以及那個網友的電話號碼。經過警方調查通話記錄後,發現小芳與該男子的通話是其最後的一則通話。經警方確認,這個電話屬於一名26歲的王姓男子所有。隨後警方在網吧找到王男,他供稱與小芳只是普通網友關係,在案發當晚他的確見過對方,但由於自己還接到其他網友的邀約,不久就與小芳告別了。就在此時,警方核查出王男隨身攜帶的手機,就是小芳生前使用的手機。面對警方的質問,王男終於承認自己殺害小芳的過程。據了解,王男曾在武警部隊服役4年,轉業不久就辭去在石家莊的工作,日日沉迷於網吧不可自拔。他在一個晚上通過聊天軟件結識小芳,兩人聊天不久後相約見面,在去賓館的路上,王男拐騙小芳進入老城區的廢墟中,雙方在廢屋發生不正當的性關係。王男趁小芳穿衣時搶劫其隨身財物,在遭到反抗後下狠手將小芳殺害。《北京晨報》/河南電視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519/19618607
打罵老婆險流產 冷血老公仲約炮爛玩
1 :
GS(14)@2016-08-10 07:54:38台灣新竹縣一名人妻指控老公去年2月趁她懷孕時,在facebook與通訊apps跟多名女子曖昧,還申請付費「約炮」網帳號,對話中與多名女子約炮,對話下流淫穢。人妻為了孩子啞忍,去年7月老公又要出門尋歡被她攔下,老公竟將她推倒在地。被重摔在地的人妻自行就醫後右腹疼痛險流產,沒想到無情的老公還將她趕出家門。涉事人妻姓黃(30歲),前年11月與邱姓丈夫(28歲)在facebook認識,交往一個月後閃電結婚,之後住進邱男家中與對方父母同住。兩人在去年2月懷了小寶寶,黃女原以為會過着幸福快樂的日子,卻意想不到竟是惡夢的開始。黃女表示,老公在她懷孕後脾氣開始暴躁,不但用言語暴力攻擊她,常罵她是「賤人」、「二手貨」,還開始會動手推她,喝醉後還會對她拳腳相向。黃女還發現老公常常鬼鬼祟祟、上網好幾個小時,後來她才知道,老公跟4名以上清涼辣妹的鹹濕對話,包含「好久沒約」、「你覺得我粗嗎」、「無時無刻都想愛愛」,讓她氣炸,但為了肚子裡小孩,她選擇啞忍,沒想到正當她挺着6個月大的肚子時,老公竟去偷腥被她制止,對方竟把她推倒在地害她險些流產,她就醫後驗傷通報家暴,但又因為老公求情心軟撤案。「不好好顧小孩,第2次施暴後竟然直接趕我走。」黃女控訴,去年11月兒子出生後,她辭去工作,老公則在系統家具行上班,這段期間因生產身材走樣變形,老公與家姑常常譏諷她「又肥又醜」,再加上老公還是常常外出約炮,兩人常吵得不可開交,最後鬧得分房睡。黃女指控,今年5月14日早上7時許,兩人在廁所門口衝突,沒想到老公隨手拿起一旁小剪刀,朝她的左上臂和右小腿劃過,當場血流不止。沒想到她就醫返家後,房間竟被斷水電,她只好黯然帶小孩離開。黃女心碎後,決定一人扶養小孩,7月19日返家取回行李,卻遭婆家冷眼對待,「他們說沒趕我出去,卻不讓我上去4樓,還把門鎖起來叫我請鎖匠」黃女不服,在上月29日向南投地院控告老公家暴以及遺棄兒子。台灣《蘋果日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810/19730584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