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物價飛漲怎麽辦?俄羅斯以非常規手段限制糧食出口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171

通脹,CPI,俄羅斯,油價,盧布,貶值

面對西方迄今最嚴厲的經濟制裁,嚴重依賴石油收入的俄羅斯又因近幾個月國際油價暴跌雪上加霜,不但財政收入“荷包”大失血,其引發的盧布大貶值直接導致國內通脹惡化。路透由消息人士處獲悉,為抑制物價飛漲,俄羅斯副總理Arkady Dvorkovic在與糧食出口商召開的會上表示,政府已動用所有非常規工具限制糧食出口。

路透援引俄羅斯農業顧問機構SovEcon主管Andrey Sizov的講話稱:

“在今天的會議上,出口商被告知,相關各方已接到限制糧食出口的通知,現在糧食應銷往國內市場。”

路透報道還援引分析師觀點稱,俄羅斯不想采取正式的出口限制措施,因為這種正式措施實施起來需要一定時間,而且會破壞與客戶的關系。但俄方已加緊采取質量控制等其他舉措控制糧食出口。

作為針對西方制裁的反制裁政策,俄羅斯今年8月宣布停止進口歐盟、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挪威生產的農產品,約等於90億美元進口食品訂單取消。俄羅斯的食品供應壓力更大,價格自然上漲。

本月初華爾街見聞文章提到,俄羅斯聯邦統計局公布,上月國內消費者價格(CPI)通脹率同比上升9.1%,創2011年6月以來最快增長。其中食品價格通脹高於當月國內整體通脹水平,漲幅超過12%。一些日常消費食品漲價驚人,新鮮的西紅柿價格上漲35%,白菜和土豆的漲幅分別達到24%和21%。漲得最兇的還屬蕎麥。截至上月,今年蕎麥均價上漲50%以上。

CPI,通脹,俄羅斯,制裁,食品

俄羅斯市面出售的蕎麥大多是國產,至少不會受到西方制裁的直接影響,為什麽還漲得這麽兇?上述華爾街見聞文章提到BBC報道的解釋:有兩種可能,一是俄羅斯國內有蕎麥歉收的傳言,引起了恐慌性的搶購;二是蕎麥的地位相當於俄羅斯民眾心理的晴雨表,在陷入內外交困的危機時,俄羅斯人就開始囤積這種主食。

無論到底是哪種原因,或許還可能是兩者皆有,以下BBC拍攝的搶購前後俄羅斯當地超市貨架圖都可以體現出,俄羅斯的經濟受到西方制裁怎樣的打擊。

CPI,通脹,俄羅斯,制裁,食品

CPI,通脹,俄羅斯,制裁,食品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175

俄新社:俄中目前正磋商向中國出口糧食問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320

俄新社周一報道,俄羅斯駐華商務代表阿列克謝·格魯茲傑夫向俄新社表示,俄羅斯和中國仍在就開始提供一系列糧食的問題進行磋商。

他表示:“目前正在就一系列糧食的問題進行磋商。磋商涉及設計必要的問卷、辦理證實產品符合安全要求的文件。目前還沒有做出允許俄羅斯糧食進入中國市場的決定。”

華爾街見聞此前報道,中國外交部長王毅稱,如果俄羅斯需要,中國會在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來提供必要協助。王毅稱,相信俄羅斯有能力也有智慧克服目前經濟上困難。

俄羅斯聯邦動植物衛生監督局局長謝爾蓋·丹克維爾特11月份曾表示,俄羅斯和中國監督機關商定俄羅斯提供糧食的條件,出口可能近期開始,剩下的問題是簽署具體交易。目前俄羅斯僅向中國出口油菜。

格魯茲傑夫拒絕指出出口可能開始的日期,他解釋說,讓農產品進入市場是個複雜的程序。俄羅斯農業部長尼古拉·費多羅夫此前曾表示,不需要期待俄羅斯糧食近期進入中國,因為賣方還沒有轉向到這個市場。

由於在提供的糧食中發現小麥印度腥與矮腥黑穗病,中國農業部1997年禁止從俄羅斯等一系列國家進口糧食,這些病害不是寄生病,但它們能讓糧食不適合農業使用。中國是最大的糧食消費國和生產國之一。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589

中央一號文件發佈:糧食安全問題首當其衝 外星觀光團團員

來源: http://xueqiu.com/8158672610/36089541

中央一號文件發布:糧食安全問題首當其沖

中國之聲報道,2月1日,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關於加大改革創新力度 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幹意見》發布,內容圍繞建設現代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圍繞促進農民增收,加大惠農政策力度;圍繞城鄉發展一體化,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圍繞增添農村發展活力,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圍繞做好“三農”工作,加強農村法治建設等五方面。
五方面被分為32個小點,首當其沖仍是糧食安全,文件針對增強糧食生產能力提出了許多細化要求,包括永久農田劃定、高標準農田建設、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以及投融資等等。同時也提出,科學確定主要農產品自給水平,合理安排農業產業發展優先順序。
對於消費者關心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問題,一號文件提出,加強縣鄉農產品質量和安全監管能力建設。嚴格農業投入品管理,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聯共享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臺。強化地方政府法定職責,嚴懲各類食品安全違法違規行為。
一號文件提出,加強農業面源汙染治理,深入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建立健全規劃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國家水資源督查制度。擴大重金屬汙染耕地修複、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退耕還濕試點範圍,推進重要水源地生態清潔小流域等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
對於農民“收入如何保增長”的問題,一號文件做出明確要求,包括優先保證農業農村投入、提高農業補貼政策效能、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等。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構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等,一號文件也有大篇幅涉及。供銷合作社和農墾改革發展是近年來首次被寫入一號文件。

$芭田股份(SZ002170)$  $隆平高科(SZ000998)$  $豐樂種業(SZ000713)$  $輝豐股份(SZ002496)$  $神州信息(SZ00055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995

中農辦主任陳錫文:四大原因致國內糧食價格高於國外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63061.html

中農辦主任陳錫文:四大原因致國內糧食價格高於國外

一財網 邵海鵬 2015-07-31 09:51:00

針對國內外糧食價差高企的局面,有兩種觀點“一是自己別搞了,進口吧,另一個是把農民都趕走搞大規模農業”,不過,陳錫文認為,農業政策不是單純的產業政策,而是關系到農民生存發展、整個社會公平公正的社會政策。

在糧食總產量取得“十一連增”的同時,中國還面臨著進口糧食不斷增加,社會糧食庫存總量也不斷增加的“三量齊增”的局面。

7月30日,在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舉辦的“2015中國農村發展高層論壇”上,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認為,“三量齊增”局面的出現有兩個原因。一方面,生產和消費的結構不對稱,存在農產品供求的結構性矛盾;另一方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國內外糧食存在價格差。

具體來說,2014年,中國糧食進口首次突破1億噸。但其中70%以上是大豆,國產大豆只有1200多萬噸,進口了7140萬噸的大豆。這表明,大豆供給無法滿足需求。所以不得不進口,而且這幾年進口在持續增加。

除了進口大豆外,中國還進口了2000多萬噸其它品種的糧食。陳錫文說,國際市場低價糧食進入國內市場,從某種程度上講,這顯示了中國糧食還有一些其他的農產品在價格競爭力方面明顯不足。從三大主糧來講,以今年6月份為例,國內大米(晚秈米)比泰國進口完稅後的價格高51.8%,小麥高56.6%,玉米高65.3%。

價格倒掛成因複雜

出現這種國內外價格倒掛的情況,早已引起官方與民眾的關註。陳錫文說,實際上出現這個現象的時間並不長,從了解的資料來看,大約是從2012年的秋天開始到2013年的夏天,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出現了。在此之前,中國的大部分農產品,尤其是糧食作物產品並不高於國際市場。之所以出現這一現象,陳錫文認為,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是國內農產品生產成本上升導致價格的提高。參照2011年糧食價格,拿2014年最低收購價比較,早秈稻價格提高了32.4%,中晚秈稻價格提高了29%,粳稻提高了21.1%,小麥提高了24.2%。實行臨時收儲的玉米和大豆,前者提高了13.1%,後者提高了20%。陳錫文說,我們的提價速度顯然高於國際市場的幅度,它對國內外價格倒掛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二是國際市場價格下跌。參照今年6月份的價格,拿2011年國際糧食價格比較,2011年是本世紀以來玉米價格最高的年份,小麥價格也是處於高位階段。國際市場大米價格今年6月比2011年初下跌了40.4%,小麥價格比2011年也是最高價跌了39.3%,玉米價格比2011年5月份下跌了49.3%,大豆價格比2012年10月份下跌了39.2%,陳錫文說,這一時間段,國際市場價格下跌的幅度超過了國內同期糧食價格提升的幅度。

三是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上升。2014年,平均匯率是1美元兌換6.14元人民幣。但是,1994年以前,匯率是1美元兌換8.62人民幣。總的走向是人民幣不斷堅挺,相對美元在不斷升值。陳錫文舉例說,不算其它任何費用,500美元/噸的大豆,在1994年那個時候,每進口一噸折合4000多人民幣。現在,同樣是一噸大豆折合只有3000多人民幣。這一千多塊錢的價差是匯率變化。“農民沒什麽辦法對付,這對生產者來說影響是極大的。”他說。

四,最近兩三年的全球能源價格的暴跌,導致貨物海運價格的明顯暴跌。陳錫文說,從過去伊拉克戰爭時期原油價格上升到每桶150美元,到最近每桶不足50美元,中間100美元的差價,對運價影響很大。與之對應的是,2005年5月,從美國墨西哥灣新奧爾良運往中國的大豆運費價格一噸是138美元,今年5月份一噸運價只有34美元。一噸價差100美元。

他認為,通過這樣的分析,是為了說明目前出現的中國糧價高於國際市場情況是很複雜的,不能簡單的說是中國農業生產成本的提高導致價格上漲,其中有很多因素都值得進一步去分析。只有如此,才能對癥下藥解決問題。

值得關註的是,形成這樣的局面跟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直接相關。當時,為了挽救經濟,世界各國政府采取了擴張性財政貨幣政策,中國投入了4萬億元。陳錫文稱,其實全球只要有能力,沒有一個國家會不采取擴張性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的。隨後交替出現的通貨膨脹、通貨緊縮,全球的資源性大宗商品價格出現明顯的暴漲暴跌的現象。

對於國內外農產品存在價差這個問題,陳錫文稱,這實際上是全球化帶來的現象。要認真分析,不能貿然的說,就是中國農業沒有競爭力。當然,我們有競爭力不足的地方,但是有比它更複雜的原因。

“部長們想的也不一樣”

針對國內外糧食價差高企的局面,社會上頗多議論,形成兩種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既然中國的農產品,特別是糧食、棉花、糖等大宗農產品在國際上明顯的不具備競爭力,同時財政投入補貼農業,似乎得不償失。所以有人建議,應該減少對農業的補貼,使得國內大宗農產品價格與國際接軌,由此導致的缺口通過增加進口來解決。

另一種觀點認為,中國農業這麽小的規模要有競爭力顯然不容易,因此,必須采取各種各樣的措施促使更多的農民離開土地,然後才能搞大規模經營,才能降低成本。

作為中央農村政策的智囊,陳錫文回應稱,這兩種看法都是針對當前國內農業確實沒有價格競爭力的現實,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當然是合理的。但是,縱觀世界各國的農業政策,農業政策不是單純的產業政策,而是關系到農民生存發展、整個社會公平公正的社會政策。

他說,制定農業政策必須考慮,既要保證供給,還要考慮國際市場的競爭關系,更要考慮還在農村居住生產生活的六億多農民。離開這一點,再好的經濟政策都不好用。即使減少自身生產,擴大進口或者把大量的農民從土地上請出去,讓少數人來耕種更多的土地效率提高,從這個過程中增加的經濟利益遠遠彌補不上這樣的政策出臺以後所帶來的社會問題。

下一步該如何改革?各方都有主張。

陳錫文說,國務院開常務會,部長們想的也不一樣。至少我剛才都講了三個觀點。一是自己別搞了,進口吧,另一個是把農民都趕走搞大規模農業,再有一個就是我的觀點。“要是大家開動腦筋再想辦法,也不知道還有多少觀點。”

他說,中國要做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就要擔負起13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通過國際市場互通有無,同時又不能給國際市場添亂。這當然不完全是為了別人的利益,也包括中國人自己的利益在里面。

編輯:李秀中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402

發改委專家稱為政績過度生產糧食,當前儲備十年吃不完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63072.html

發改委專家稱為政績過度生產糧食,當前儲備十年吃不完

一財網 邵海鵬 2015-07-31 10:13:00

對於目前庫存多的說法,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提醒到,最擔心的就是盲目樂觀,因此減少農業投入,減少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減少對農業其他方面的投入。一旦減少,發現危機再來就晚了。農業的生產能力跟工業建設不一樣,不可能很快。

在中國當前存在一個奇怪的現象:“十一連增”後,中國的糧食安全程度不升反降,而且是不斷下降,越來越低。因為生產的越多,進口的越多。

針對這一現象,7月30日,在“2015中國農村發展高層論壇”上,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馬曉河稱,當前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糧食供給最充分的階段。之所以出現賬面上的下降,在於對糧食口徑的統計,以及中國的糧食儲備制度。

糧食超儲所導致的自給率下降假象

馬曉河認為,對凈進口貢獻最大的是大豆,正因為把大豆混淆在糧食里才導致糧食自給率下降。如果將大豆剔除,那麽糧食自給率將保持在95%以上。再扣掉薯類會更高。

為什麽剔除大豆呢?他認為,嚴格意義上大豆不是糧食,世界上也很少有國家把大豆算為糧食的。正因為中國這樣做(把大豆納入糧食範疇),糧食自給率才超速下降,從2000年的100%,下降到2014年的89.4%。如果繼續這樣做,那麽中國的糧食自給率還要下降。

數據顯示,在整體糧食進口量中,大豆占比重超過70%。稻谷、小麥、玉米等三種主要糧食產品自給率相當高。馬曉河說,如果完全按照谷物自給率算,扣掉大豆、薯類,那麽2013年的糧食自給率是97.6%。

至於糧食超儲,馬曉河認為,“我們的儲備糧非常豐富,遠遠超過國際安全儲備線。我算過一個賬,當前的糧食儲備可以供城鄉居民吃十年也吃不完,不過沒等吃十年就爛掉了。”

他說,如果糧食儲備不超儲,讓大量的谷物從儲備退出到市場上,那麽自給率也要高。有意通過儲備把糧食收到倉庫里造成市場短缺,刺激生產,刺激進口,也造成了自給率下降。實際這是一種假象,如果從目前70%的儲備率降低到30%,那麽自給率完全超過100%。

不過,對於目前庫存多的說法,在論壇上,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提醒到,最擔心的就是盲目樂觀,因此減少農業投入,減少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減少對農業其他方面的投入。一旦減少,發現危機再來就晚了。農業的生產能力跟工業建設不一樣,不可能很快。

政績導向下的過度生產

本屆政府對糧食安全格外重視。在經濟新常態下,農業也面臨新常態。

馬曉河說,社會對糧食的需求將會出現結構性變化,口糧會繼續減少,間接需求持續上升,對糧食的需求走向中高端化。還有,國家會繼續加大糧食生產將是新常態。“鋼鐵可以不搞,糧食生產是不能不搞的。”此外,吃糧的人越來越多,種糧的人越來越少,而且越來越老齡化,這也是新常態。

此外,過度生產與超額儲備,耗費了大量公共資源。這使得糧食安全面臨新的不安全。

為什麽會過度生產呢?因為追求政績。馬曉河說,“誰在任當部長都不願意在自己任期內讓糧食減產。”要是減產,一是臉上不好看,二是沒法跟領導交代。所以最終結果是年年豐收。

他說,糧食豐收本來是波動的,市場有波動,自然環境也有波動。非得通過行政幹預讓產量只增不減,會永遠增產嗎?都知道這樣不行,但是誰也不願意讓它慢下來。

那麽,這樣一來,過度生產就必然導致浪費資源。這包括,土地、水源、公共財力。馬曉河反問,為什麽今天還要保持糧食多了不怕,爛在庫里也比沒有強的觀念呢?難道儲備產能在地里不更好嗎?

除此以外,土地、水等稀缺資源的減少,質量在變差,同樣威脅糧食安全。馬曉河說,耕地不斷減少,質量下降,是地方政府的一個最大錯誤。用好地蓋樓房,少報多占、未批多占、占好補差,這些都加速了耕地變少變差。還有就是為保障糧食增產,不斷打深井,何時才到頭呢?而且生產的糧食,市場又不需要,還要臨時儲備起來。

未來糧食安全如何設計?

在中國的糧食市場是扭曲的。一方面,通過大量的財政投入補貼而不斷提高政府收購價刺激生產,使糧食年年增產,打破了波動曲線,成了一種直線式上升。另一方面,在年年糧食豐收的情況下,為了保護農民利益,又以高於市場價收購糧食,收的糧食又超出市場需求,於是將糧食儲存起來。結果造成國家儲備越來越多。

為了應對這種超額儲備,不但國家要投資大量建設糧倉,還要向國有企業投放越來越多的糧食補貼費用,造成財政補貼增加。同時,為了保持庫存糧食不過期,每年又不得不進行大量的糧食輪換,最終扭曲了糧食市場。

那麽如何設計未來的糧食安全呢?馬曉河說,今後一定要調整糧食安全目標,一定要改革現在的糧食統計口徑,跟國際接軌,就搞谷物標準,把糧食安全轉化成谷物安全,將谷物安全的目標定在95%,食品自給率定在80%。

他建議,取消臨時收儲政策,制定國家的目標儲備政策和目標價格政策。政府收購,保持儲備率(儲備量占到消費量)達到30%,每年在庫存中輪換。然後按照高於市場相應比例收購,將指標分配給農戶。

另外,今後糧食安全要向高標準農田轉換,向中低產田改造轉換,向優質良種、現代農機裝備、病蟲害防空、測土配方施肥、土地汙染治理等項目轉換。當前要適度壓縮種糧面積,鼓勵支持農民調整種植結構,發展高附加值產品,以增加農民收入。

有人擔憂要是下一季度減產了怎麽辦?馬曉河說,高標準農田就是針對糧食生產能力建的,在法律上可以規定,必須生產糧食,現在不需要可以種別的,但是一旦需要必須轉產。

編輯:李秀中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404

寧高寧:基礎糧比國外貴50% 糧食安全該如何定義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78985.html

寧高寧:基礎糧比國外貴50% 糧食安全該如何定義

一財網 李秀中 2015-08-30 08:44:00

寧高寧說,中國的糧食在過去十年以來,整個的和糧食有關的部門、行業努力,出現了“十一連增”這麽一個局面,但是這個局面里面有一個新的問題,就是大量的成本上升,現在這些基礎糧食,玉米、小麥、稻谷等,基本上比國際上貴40—50%,像糖貴了1倍還多。

伴隨中國糧食連年增產的同時,中國進口糧食卻大幅增加,中國國內糧食價格也遠高於國外,這成為農產品領域令人咋舌的怪異現象。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在8月29日有第一財經支持舉辦的亞布力論壇上表示,在基本保證糧食安全的情況之下,應該充分地利用國際國內的大市場,特別是國際大的生產能力和生產成本來補充。

寧高寧說,中國的糧食在過去十年以來,整個的和糧食有關的部門、行業努力,出現了“十一連增”這麽一個局面,但是這個局面里面有一個新的問題,就是大量的成本上升,現在這些基礎糧食,玉米、小麥、稻谷等,基本上比國際上貴40—50%,像糖貴了1倍還多。

“今天你發現很多食品中國比國外貴,因為糧食比較貴,下遊所有的肉蛋奶成本就貴起來了。那要怎麽辦?我們需要有國際化的資源。”但是,寧高寧說,“國家有一個基本的觀點,一定要我們自己把握,這樣毛病就來了,有便宜的不能買,為什麽呢?買了就不安全,自己的越種越貴,稍微一不對馬上就不種了,把成本全漲起來了。”

寧高寧說,“今天我們倉儲量滿滿的,大量走私的小品種(糧食),因為過去WTO談判有些品種都沒有包括,小的像芝麻、高粱就大量的去買,大家認為太小了,就扔到一邊去沒人管,結果現在高粱今年(進口)700多萬噸啊,美國農民就搞糊塗了,中國人全要高粱怎麽回事。”

他還進一步表示,“我們自己老說,我們是7%的土地養活20%的人口,我們老這麽說,可過去那個可以,過去我們就是吃碗棒子面可以,現在不行,現在你要讓豬吃玉米,讓你吃豬,這一轉換,轉換率3、4倍,豬的轉化率還是高的,牛7倍,要全轉換,受不了,再來就不行了,從這個來講,糧食安全本身變成了又是政治問題,又是經濟問題、土地問題、農民問題,包括今天的城市跨越下一步發展的資源問題都來了。”

寧高寧認為,今天說世界大市場、“一帶一路”,還要有一個更開放的心態。什麽心態呢?如果我們在基本保證糧食安全情況下,應該有一個充分利用國際國內,特別是國際大的生產能力和生產成本來補充。

他舉例說,今年年初的時候,李克強總理去巴西訪問,搞了個工業裝備出口展覽,本來沒有中糧的事,但是中糧在巴西有比較多的投資,主要是倉庫、碼頭、糧食加工。巴西提出來參觀時議會議長副總理也要參觀,這里不能全是賣中國的東西,有沒有買巴西的東西,叫中糧做展覽,基本上是買巴西糧食,這就是融通。

寧高寧認為,糧食安全作為一個大的國際市場,國際融合來講,應該有一個新的定義,就是糧食應該定義為他的口糧啊,是飼料啊,是工業用糧啊,把它分開;再一個你是平時、災荒時、戰時啊,不能老想著打仗怎麽辦;還有自己種的是,自己存的算不算,有土地儲備算不算,如果說能有自己的供應渠道算不算,這些都可以變成一個融入國際大社會的思維。

編輯:李秀中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348

糧食危機蠢動 食用蟲攻歐美餐桌


2015-09-07  TCW

日前,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指出,糧食危機蠢動,昆蟲可能是最佳救援,不過,想讓消費者開口,與其強化恐懼,不如訴諸道德。

根據CNN報導,全球有二十億人食用昆蟲,但西方人特別抗拒。北美第一家食用蟲養殖場開在加拿大,創業三兄弟高汀(Goldin)主張,壓注健康永續的樂活風才是打破人們的心理障礙、讓食用蟲端上餐桌的行銷主軸,尤以「未來食物」等概念消費者較易理解、接受。

這家初創企業新千禧農場(Next Millennium Farms)開張之際,僅以一塊一百四十坪土地起家,年營收六萬五千美元(約合新台幣兩百萬元);但今年,他們已再闢一塊十二倍大的養殖場,每月營收加總超過十萬美元。

兄弟檔代表傑洛(Jarrod Goldin)說:「顧客包羅萬象,祖母輩、烹飪團體、年輕人、嬉皮等。」他們都反糖分、反生長激素;偏好優質蛋白質、更少脂肪與熱量。

英國廣播公司(BBC)記者葛菲絲(Sian Griffiths)走訪新千禧親嘗昆蟲滋味,她說:蟋蟀烤過後口感酥脆、富含堅果香氣;口感更神奇的品種是麵包蟲,傑洛強調,如果餵牠們吃蘋果,料理後入口嘗得到蘋果香。

昆蟲外形是消費者卻步的最大障礙,因此多數業界新兵從研磨粉製品下手,提供客戶製餅乾或蛋糕;另一家業者查布(Chapul)的賣點則是將蟋蟀做成能量棒,混入抹茶等各式口味,預估今年營收可達一百萬美元。

芬蘭行銷商Ivenire指出,人們想改變,卻又不敢最先起跑,一等到趨勢領袖出現,他們就會起身跟隨。業者漢妲(Aruna Antonella Handa)也深信:「當人們越過心理障礙後,他們會發現,蟲蟲大餐其實美味無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186

業內:糧食去庫存需財政給予大量補貼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31254.html

業內:糧食去庫存需財政給予大量補貼

一財網 邵海鵬 2015-12-27 20:17:00

“去庫存、降成本解決的是存量問題,補短板解決的是增量問題。只不過,解決增量問題容易,解決存量問題就相對棘手。”上海匯易咨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首席分析師李強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說。

日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高度重視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這對應了在此之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到的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曾專門分析過農業高庫存、高成本、農業短板的成因,不再贅敘。對於這三大任務,會議分別給出相應對策。如去庫存,要求加快消化過大的農產品庫存量,加快糧食加工轉化;降成本,要求通過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減少化肥農藥不合理使用、開展社會化服務等,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業效益和競爭力;補短板,要求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等農業供給的薄弱環節,增加市場緊缺農產品的生產。

“去庫存、降成本解決的是存量問題,補短板解決的是增量問題。只不過,解決增量問題容易,解決存量問題就相對棘手。”上海匯易咨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首席分析師李強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說。

“高庫存、高成本、農業短板”三大問題成因為何? >>>

農業基礎設施指的是,從事農業生產的全過程中所必須的物質條件和社會條件。前者包括農業產前、產中、產後環節的配套設施,後者包括農業綜合教育、農業科研、農技推廣、農業政策及法規、農業信息方面的基礎設施。

盡管隨著中央和地方政府對“三農”問題的高度重視,近年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農業生產條件不斷得到改善,但是在欠發達地區尤其是偏遠農村,路、水、電、網絡的基礎設施覆蓋面仍然需要擴大。李強說,通過農村寬帶、土壤改良、田間水利等措施,可以改善農業生產和發展的條件。

民以食為天,優質農產品並不缺市場,優質優價也逐漸為人均GDP達到7500美元的國人所接受。在糧食產量“十二連增”的背景下,新的糧食安全觀更註重農產品質量,而市場緊缺的就是優質農產品,因此在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等農業供給的薄弱環節之外,需要增加市場緊缺農產品的生產。

近年來,發展迅速的農村電子商務在解決農村優質農產品產銷精準對接,增加農民收入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不過,電商的前提條件一定是網絡基礎設施的完善。目前,中國正在實施“寬帶中國”戰略,預計到2020年,中國寬帶網絡將基本覆蓋所有行政村,打通網絡基礎設施“最後一公里”。

當然,發展農村電子商務,並不能停留在簡單的買賣上。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副司長王小兵認為,發展農業電子商務的根本目的,除了創新流通方式之外,關鍵是要把在電子商務形成的標準、數據,怎麽去回到農業的生產過程。也就是說要實現帶動市場化、促進規模化、倒逼標準化、提升品牌化。

至於如何去庫存,這涉及到讓糧食加工企業加快加工消化、調減糧食尤其是玉米播種面積以及糧食出口。雖然沒有明說,但是面對巨大的庫存和國內外差價,財政將付出很大代價來補貼加工企業。

李強說,據估算,目前我國玉米去庫存數量幾千萬甚至上億噸,在控制不增量的基礎上(目前每年增量約4500-5000萬噸),也需要2-3年的時間。結合國內外目前市場差價水平,補貼的標準不應低於400-500元/噸,否則加工企業是很難有動力去接盤的,那麽透支不可持續的產能所生產、耗費大量財政托市收購和臨時儲備的大量糧食將面臨質量降等甚至壞糧的風險。

慶幸的是,業內也較為關註種植結構調整。今年6月28日,在吉林長春召開的東北四省區農業結構調整座談會上,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強調,玉米種植結構調整是這一輪農業結構調整的關鍵和重點,要突出抓好。同時,本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也將“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政策”作為農業結構性改革的動力。

農業生產成本之所以高企,除了國內執行托市收購和臨儲政策,提價速度顯然高於國際市場的幅度,助推了國內外價格倒掛,還包括國內小農經營、農藥化肥利用效率低等現實原因。因此如何降成本,應對的舉措就是通過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減少化肥農藥不合理使用、開展社會化服務等舉措來提高農業效益和競爭力。

雲農場執行總裁田豐在此前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互聯網日益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先導力量,當前的“互聯網+農業”處於起步階段,所占比重雖然較小,但是它卻深刻地改變著農業,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趨勢,發展潛力非常巨大。

作為專註於農業領域的一個互聯網公司,雲農場用雲計算和互聯網的工具進入農業,從降低農資采購成本、提供低息貸款、測土配肥、訂單種植、免費種植技術培訓、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等方式服務於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後環節,為農業建立現代化產業鏈服務生態圈。

田豐說,傳統農業存在信息不對稱,農資中間渠道繁多,行業分散,沒有產業鏈依托,很難實現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等痛點,而“互聯網+”串起農業現代化的鏈條,將科技、信息、金融等先進生產要素滲透到農產品生產銷售、農村綜合信息服務、農業政務管理等各環節,有效消除信息不對稱、中間渠道,推動整個農業產業鏈的高效發展。

編輯:姚君青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8731

大陸唔供應糧食同東江水,死得啦!

「香港有乜條件獨立?大陸唔供應糧食同東江水,死得啦!」

這是很多人的講法。

即如李國章和我識得的一般華人朋友,以為香港的糧水供應,是決定能否獨立的必要條件,這是一個謬誤。


香港獨立不獨立,跟大陸糧水是否輸港是兩個問題,因為兩個不同主權的地方,一樣可以有貿易往來。新加坡獨立之後,一樣從馬來西亞輸入淡水食用。

當然,你可以說,若果香港真的獨立了--這是極之遙不可及的事情,姑且在理論上來講講--以大陸的行事風格,會憤而斷絕糧水貿易,寧願有錢都唔賺,睇你香港幾時死。

不過香港的糧食供應,雖然全部是靠別的地方入口,但是來源是自「世界各地」,全部靠大陸的,只有雞鴨家禽、活牲口、新鮮蔬菜。

活禽活牲口由五豐行壟斷,是人為的,沒有競爭,價錢由他們定,未必合理的平。急凍肉貨,外國多多都有。蔬菜和魚,鄰近國家大把,運送時間也不長。

水的問題,香港現在的存水容量,比60年代400萬人的時候多了幾倍,而且當時用水最多的是工業,現在都已經式微。到底香港現在能否食水上自給自足,可以有數得計。我相信不是一般人直覺上以為的,一定要東江水才夠用。

現在的東江水,價錢超貴,而且輸送量不可減少。系統維修是香港出錢,東江一帶環境污染嚴重,令水質越來越差,過濾潔淨工序又是香港做,之後才輸入香港的水塘儲存,買多了就灌出海浪費掉。用東江水的費用,分分鐘貴過海水化淡。

供水和獨立根本是兩個issues。比較上來說,解決供水比成功獨立要容易得多!




圖片:壹傳媒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897

農業“三項補貼”合並 促糧食規模經營提速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4-26/1000723.html

今年起,空拿補貼不種糧的現象將被遏制。4月25日,財政部、農業部兩部委下發《關於全面推開農業“三項補貼”改革工作的通知》,決定在全國全面推開農業“三項補貼”改革,“誰多種糧食,就優先支持誰”。

____.thumb_head

◎每經記者 張雯

今年起,空拿補貼不種糧的現象將被遏制。

4月25日,財政部、農業部兩部委下發《關於全面推開農業“三項補貼”改革工作的通知》,決定在全國全面推開農業“三項補貼”改革,“誰多種糧食,就優先支持誰”。

據了解,農業“三項補貼”改革,指將農作物良種補貼、種糧農民直接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等農業三項補貼合並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政策目標調整為支持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適度規模經營。

通知指出,推進農業“三項補貼”改革,有利於提高政策的指向性、精準性和實效性,有利於促進糧食適度規模經營,有利於推動農村金融加快發展。

不種糧的農民沒補貼

農業“三項補貼”改革,劍指提高資金效率。

據了解,在多數地方,農業“三項補貼”已經演變成為農民的收入補貼,一些農民即使不種糧或者不種地,也能得到補貼。而真正從事糧食生產的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卻很難得到除自己承包耕地之外的補貼支持。

在現實操作中,真正種植者難以得到為提高效益而設立的農業補貼已成為多地普遍現象,甚至在一些地方政府指導土地流轉的官方文件中,對此亦是模棱兩可。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一份地方政府指導土地流轉的文件中,看到了這樣的語句:“農民個人之間土地流轉,承包人承包(租)他人土地的,由於各地土地流轉情況不盡相同,各市縣可以結合本地實際情況,本著“不重、不漏、不引發矛盾”的原則,自行確定補貼對象。根據農民個人之間土地流轉自願協商的特點,主要應通過雙方協商的方式確定糧食補貼歸屬。”

“在流轉土地之前,補貼誰來拿,是流轉雙方來商量的,如果是農戶自己收補貼,那麽流轉費用會相應低一些,如果土地流入方來收補貼,農戶就會提高流轉費用。”一位在河北流轉了數百畝土地種植小麥的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長期以來,並沒有清晰的界定,這筆補貼到底該給誰。”

他擔心,就算規定明確補貼由實際種糧者獲得,那麽損失了這筆補貼收入的農民會相應提高流轉費用。

“補貼由誰申領可以得到明確規定,但土地流轉費用卻是市場形成,並不能硬性規定不得提價。”他表示,“以後就算真正種糧者可以得到補貼,但又會通過被擡高的流轉費用再‘轉’出去”。

促進糧食適度規模經營

“誰多種糧食,就優先支持誰”,通過補貼對種植行為起到引導作用,是農業補貼改革的目標。

通知指出,鼓勵各地創新新型經營主體支持方式,采取貸款貼息、重大技術推廣與服務補助等方式支持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糧食適度規模經營,不鼓勵對新型經營主體采取現金直補。

“現在社會上有很多教給新型經營主體如何取得補貼的‘教練班’,還收取一筆不菲的培訓費。”一位合作社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宣傳噱頭往往打出‘1.8萬億巨額補貼資金,如何才能靠譜拿到’這種刺激的話語,但我覺得,只有事情都踏實做出來了、硬性條件也都符合了,才夠格拿國家的補貼。否則,一切沖著補貼去的農業經營行為,我認為都是投機。”

而目前正在全國推廣的農業“三項補貼”改革,將通過類別優化,實現更具效率的作用。

通知指出,農業“三項補貼”改革的主要內容包括加強耕地地力保護、促進糧食適度規模經營,其中用於耕地地力保護的補貼資金,其補貼對象原則上為擁有耕地承包權的種地農民,用於糧食適度規模經營的補貼資金,原則上以2016年的規模為基數,每年從農業支持保護補貼資金中予以安排,以後年度根據農業支持保護補貼的預算安排情況同比例調整,支持對象重點向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傾斜,體現“誰多種糧食,就優先支持誰”。

  • 每日經濟新聞
  • 祝裕
  • 每經記者 張雯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或 028-86740011 廣州:020-89660257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23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