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中農辦主任陳錫文:四大原因致國內糧食價格高於國外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63061.html

中農辦主任陳錫文:四大原因致國內糧食價格高於國外

一財網 邵海鵬 2015-07-31 09:51:00

針對國內外糧食價差高企的局面,有兩種觀點“一是自己別搞了,進口吧,另一個是把農民都趕走搞大規模農業”,不過,陳錫文認為,農業政策不是單純的產業政策,而是關系到農民生存發展、整個社會公平公正的社會政策。

在糧食總產量取得“十一連增”的同時,中國還面臨著進口糧食不斷增加,社會糧食庫存總量也不斷增加的“三量齊增”的局面。

7月30日,在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舉辦的“2015中國農村發展高層論壇”上,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認為,“三量齊增”局面的出現有兩個原因。一方面,生產和消費的結構不對稱,存在農產品供求的結構性矛盾;另一方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國內外糧食存在價格差。

具體來說,2014年,中國糧食進口首次突破1億噸。但其中70%以上是大豆,國產大豆只有1200多萬噸,進口了7140萬噸的大豆。這表明,大豆供給無法滿足需求。所以不得不進口,而且這幾年進口在持續增加。

除了進口大豆外,中國還進口了2000多萬噸其它品種的糧食。陳錫文說,國際市場低價糧食進入國內市場,從某種程度上講,這顯示了中國糧食還有一些其他的農產品在價格競爭力方面明顯不足。從三大主糧來講,以今年6月份為例,國內大米(晚秈米)比泰國進口完稅後的價格高51.8%,小麥高56.6%,玉米高65.3%。

價格倒掛成因複雜

出現這種國內外價格倒掛的情況,早已引起官方與民眾的關註。陳錫文說,實際上出現這個現象的時間並不長,從了解的資料來看,大約是從2012年的秋天開始到2013年的夏天,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出現了。在此之前,中國的大部分農產品,尤其是糧食作物產品並不高於國際市場。之所以出現這一現象,陳錫文認為,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是國內農產品生產成本上升導致價格的提高。參照2011年糧食價格,拿2014年最低收購價比較,早秈稻價格提高了32.4%,中晚秈稻價格提高了29%,粳稻提高了21.1%,小麥提高了24.2%。實行臨時收儲的玉米和大豆,前者提高了13.1%,後者提高了20%。陳錫文說,我們的提價速度顯然高於國際市場的幅度,它對國內外價格倒掛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二是國際市場價格下跌。參照今年6月份的價格,拿2011年國際糧食價格比較,2011年是本世紀以來玉米價格最高的年份,小麥價格也是處於高位階段。國際市場大米價格今年6月比2011年初下跌了40.4%,小麥價格比2011年也是最高價跌了39.3%,玉米價格比2011年5月份下跌了49.3%,大豆價格比2012年10月份下跌了39.2%,陳錫文說,這一時間段,國際市場價格下跌的幅度超過了國內同期糧食價格提升的幅度。

三是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上升。2014年,平均匯率是1美元兌換6.14元人民幣。但是,1994年以前,匯率是1美元兌換8.62人民幣。總的走向是人民幣不斷堅挺,相對美元在不斷升值。陳錫文舉例說,不算其它任何費用,500美元/噸的大豆,在1994年那個時候,每進口一噸折合4000多人民幣。現在,同樣是一噸大豆折合只有3000多人民幣。這一千多塊錢的價差是匯率變化。“農民沒什麽辦法對付,這對生產者來說影響是極大的。”他說。

四,最近兩三年的全球能源價格的暴跌,導致貨物海運價格的明顯暴跌。陳錫文說,從過去伊拉克戰爭時期原油價格上升到每桶150美元,到最近每桶不足50美元,中間100美元的差價,對運價影響很大。與之對應的是,2005年5月,從美國墨西哥灣新奧爾良運往中國的大豆運費價格一噸是138美元,今年5月份一噸運價只有34美元。一噸價差100美元。

他認為,通過這樣的分析,是為了說明目前出現的中國糧價高於國際市場情況是很複雜的,不能簡單的說是中國農業生產成本的提高導致價格上漲,其中有很多因素都值得進一步去分析。只有如此,才能對癥下藥解決問題。

值得關註的是,形成這樣的局面跟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直接相關。當時,為了挽救經濟,世界各國政府采取了擴張性財政貨幣政策,中國投入了4萬億元。陳錫文稱,其實全球只要有能力,沒有一個國家會不采取擴張性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的。隨後交替出現的通貨膨脹、通貨緊縮,全球的資源性大宗商品價格出現明顯的暴漲暴跌的現象。

對於國內外農產品存在價差這個問題,陳錫文稱,這實際上是全球化帶來的現象。要認真分析,不能貿然的說,就是中國農業沒有競爭力。當然,我們有競爭力不足的地方,但是有比它更複雜的原因。

“部長們想的也不一樣”

針對國內外糧食價差高企的局面,社會上頗多議論,形成兩種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既然中國的農產品,特別是糧食、棉花、糖等大宗農產品在國際上明顯的不具備競爭力,同時財政投入補貼農業,似乎得不償失。所以有人建議,應該減少對農業的補貼,使得國內大宗農產品價格與國際接軌,由此導致的缺口通過增加進口來解決。

另一種觀點認為,中國農業這麽小的規模要有競爭力顯然不容易,因此,必須采取各種各樣的措施促使更多的農民離開土地,然後才能搞大規模經營,才能降低成本。

作為中央農村政策的智囊,陳錫文回應稱,這兩種看法都是針對當前國內農業確實沒有價格競爭力的現實,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當然是合理的。但是,縱觀世界各國的農業政策,農業政策不是單純的產業政策,而是關系到農民生存發展、整個社會公平公正的社會政策。

他說,制定農業政策必須考慮,既要保證供給,還要考慮國際市場的競爭關系,更要考慮還在農村居住生產生活的六億多農民。離開這一點,再好的經濟政策都不好用。即使減少自身生產,擴大進口或者把大量的農民從土地上請出去,讓少數人來耕種更多的土地效率提高,從這個過程中增加的經濟利益遠遠彌補不上這樣的政策出臺以後所帶來的社會問題。

下一步該如何改革?各方都有主張。

陳錫文說,國務院開常務會,部長們想的也不一樣。至少我剛才都講了三個觀點。一是自己別搞了,進口吧,另一個是把農民都趕走搞大規模農業,再有一個就是我的觀點。“要是大家開動腦筋再想辦法,也不知道還有多少觀點。”

他說,中國要做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就要擔負起13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通過國際市場互通有無,同時又不能給國際市場添亂。這當然不完全是為了別人的利益,也包括中國人自己的利益在里面。

編輯:李秀中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40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