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門店自提有想像的那麼美嗎?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1059.html

TIM走訪了上海三家全家便利店,一家位於華師附近,一家位於花鳥市場附近,一家在地鐵口附近,發現處理的亞馬遜自提包裹都在5個左右。現在,能夠處理亞馬遜自提包裹的全家便利店有100家。按照每天能夠處理的訂單量來看,很顯然,門店自提模式仍需要培養用戶習慣。

門店自提,這個概念提出來有幾年時間,但火起來是最近的事情。蘇寧易購利用自身1700多家門店發力門店自提,京東在北京與好鄰居便利店合作實現門店自提,天貓也在主要城市提供門店自提服務站,上面提到的亞馬遜在上海和全家便利店展開合作實現門店自提。幾乎一二線電商企業都在開展門店自提業務,包括物流公司也在積極部署門店自提服務,如順豐的「自寄自取優惠服務」,但門店自提真的有想像的那麼美嘛?

不可否認,門店自提有下面的幾個優點:

1.將點對點的配送簡化成點對店(實質可能是點對區域)的配送,避免了二次或多次配送,減少了配送成本。尤其是在交通複雜、堵塞、管制嚴格的城市。

2.節約了顧客等待包裹的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顧客可以在包裹留存門店的時間內隨時取貨,提高了用戶體驗。

3.通過門店自提帶動便利店人流量,從而帶動便利店的銷售。

4.線上線下品牌認知的互相交融互相提升,形成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但真的實施起來,我們很可能遇到像「亞馬遜-全家」那樣的尷尬。因此,如果將門店自提大範圍的推廣起來,我們可能會面對下面的幾個問題:

1.新的收貨方式帶來的認知認同問題。現在顧客對便利的追求是無止境的,甚至貨到付款都能整出「閃電送」,「211」,「閃電送」。門店自提這種新的收貨方式有多少用戶買賬?這個問題現在並不樂觀。因為顧客一出門,將會面臨更多的機會成本。

2.錢貨交接的安全問題和技術支持問題。整個提貨流程涉及到的角色有電商,門店(或自提點),用戶。如何確保這三個角色在這個流程中都能錢貨兩清?每個企業都有不同的業務流程,將門店自提流程併入已有流程或單開新流程需要的技術支持也將成為一大問題。

3.門店自提的資源配備問題。這裡涉及的問題有兩塊,一是人,而是儲物空間。因為每個自提訂單處理需要的時間都是可以計算,因此,一個員工每天可以處理的訂單也能計算出來,所以每一個訂單處理的時間成本能夠算清。相同的,每個包裹的倉儲成本也能算求。在門店自提發展初期,每天訂單量不大,可以沿用店內人員和空間,但訂單數量一旦增多,就要靠裡添置人手和另闢空間,所以,這裡就需要計算便利店提供「門店自提服務的投資回報問題了」。

4.門店自提的服務品類覆蓋和人群覆蓋問題。城市三環以內的物業成本和人力成本很高,在這裡能否有足夠的便利店覆蓋全景?在品類上面:快消品、小家電、3C完全OK?大家電、家具、生鮮等的非標準品如何門店自提?

等到實際運作的時候,在各細節處肯定會有更多的問題。不過TIM覺得,門店自提肯定是未來趨勢,因為今後社會資源會越發緊張,整合是大勢所趨,免費的服務將會有很多限定條件,遊戲規則將會跟隨資源的配置進行設定,但門店自提被顧客廣泛接受仍需很長一段時間。

TIM大膽的假設一下,在未來的的電商物流配送上面:哪怕你買一毛錢的東西,商家都可以免費幫你送到門店,但不管你消費滿多少,只要是送貨上門就會收取一定的服務費。

作者簡介:電商TIM,資深黑馬讀者,也是重度的加班狂人,他的文章不是宏觀敘事,而是觀察細節,來抓取其中的商業信息,適合正在找項目,正在做項目的創業者看,以獲取經驗,補充血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794

看雜貨舖老闆怎麼在快遞自提中嗅到商機?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9278.html
 幾天前,看到一篇關於物流自提服務的文章,洋洋灑灑的幾千字詳細論述了自提服務為什麼會艱難推行的問題,其實我承認文章非常有價值,因為在實際生活中自提服務現在很多用戶來說並不是十分急需的事情。作者最大的敗筆,就是在於沒有考慮一系列的問題,什麼樣的人需要自提服務?如果家裡整天都有人的話,誰還願意特意跑去便利店等場所自提貨物?

如果周邊只是很少一部分人有這樣的需求,那業務肯定是開展不下去的。作者希望能夠把電商-物流-自提點整合成一個平台,一方面初期的基礎投入就會非常之巨大,另一方面沒有考察市場需求情況,太注重平台的效應,用純互聯網的思維去看待純線下的業務,雖然可能觀念上的確非常超前,但不符合市場規律的idea只能成為空談,艱難推行就成為了必然的事情。

還有一點不得不提的是,對於自提點的工作人員來說,雖然便利店提供自提服務能夠為店面增加收入,但這是在他們工資沒有漲幅的情況下,額外的增加了他們的工作量,如果完全沒有絲毫激勵機制的話,這中間產生的服務質量問題可想而知。

碰巧的是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一個關於小區雜貨舖提供快遞自提業務的新聞,這個雜貨舖不同於好鄰居、7-11這類連鎖的大型便利店,只是小區內的居民自建的而已。當時就和我在杭州開雜貨舖的舅舅提到了這件事情,我的舅舅作為一個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普通從業者,雖然不是特別懂互聯網的思維,但是對一種商業模式能否在線下成功卻有非常敏銳的嗅覺。經過短時間的調查,他就發現了自提服務中存在的巨大商機,短短兩個月現在已經日盈利超過150元了,具體是採用這樣的收費模式:

與快遞公司合作,每個月快遞公司支付一定的服務費用。

快遞公司為什麼會支付這筆錢?對快遞員來說,一個個上門送貨,這增加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成本,直接把貨定點送到太保舅舅的店裡,大大節約了時間。這使得單個快遞員可以同樣時間內送更多的貨。

向上門自提快遞的消費者,每件商品收取2元錢的服務費用

自提快遞服務能否存活下去,我覺得可能有幾方面重要因素。

一是周邊地區外來人口占多,白天基本上就是空城。據我舅舅和我說,在他沒提供這項服務之前,每天都有很多快遞員在樓下找收快遞的人,因為周邊居住的大多都是駕駛員,文化水平不是特別高,有的人甚至連如何寄快遞都不清楚。白天基本上也不在住處待著,快遞員往往找不到收快遞的人,收快遞的人怕收不到快遞,這需求就產生出來了

二是提供自提服務的商家要在周邊有很好的口碑。某些快遞物件可能涉及到一些價值較高的物品,如果用戶都不信任你,那肯定業務開展不下去。太保舅舅在他所在的地方,開店已經有7年多的歷史了,他和太保說這是他能開展這項業務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所在。

積極大力發展增值服務,增加業務盈利點

令我驚訝的是,我的舅舅作為一個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人,竟然懂得「增值服務」這四個字的意思。因為很多人知道快遞員每天都會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去我舅舅店裡送快遞,所以會有很多需要寄快遞的人直接提前就去我舅舅店裡面等快遞員過來了。對我舅舅來說,這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機會,他馬上又捕捉到這其中隱藏的商機「帶寄快遞」。

用戶的時間和快遞員的時間有的時候並不是重合的,一旦的確非常急需要寄送快遞,花費幾元錢購買幾個小時的時間,我相信很多人還是有這種需求的。如果你覺得我是在亂扯,那就想想為什麼你願意多花幾百元去購買高鐵的票,而不是乘坐綠皮車呢?我舅舅和我說,現在因為來他店裡面寄收快遞的人還非常少,所以必須收費,不然這人力物力太耽誤了~~等到人多的時候,就直接完全免費,畢竟如果在店裡面買其他商品的話,對他來說利潤更高,具體如何個高法,做過小本生意的人相信都非常清楚。

也許有一天,我舅舅把周邊地區的自提業務都拿到自己手上的時候,完全就可以對外擴張了,這比一開始就想鏈接連鎖便利店-電商平台-物流,是不是要靠譜多了。

不要總以為有些商業模式很難實施,線下早有很多人已經悶聲獲得很大成功了,可能他們不能把自己經驗寫成文章給大家分享出來,但是他們對商業模式的理解可能遠比我們要深厚許多,作為互聯網從業人士的我們是時候向線下從業者學習了。

再透露一個數據,我的舅舅因為這項業務每個月增加收入大概在5000元左右,之前開雜貨舖每個月盈利也就在7000元左右,這收入一下增加了將近1倍,周邊小區寄送快遞的人慢慢都養成直接去我舅舅雜貨舖的習慣,不知道這算不算是成功,這算不算改變了一些人的生活方式呢?說句題外話,如果讓我來做這個業務,我肯定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做到這麼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505

勞退自提六% 懶人理財的保本首選

2014-12-15  TWM

 

根據本刊「國人退休理財大調查」發現,國人在退休理財的規畫上普遍存在「太晚投入」、「心態保守」兩大問題,影響所及,累積退休金時不僅「本金偏低」,同時也有「報酬率不足」的困境。

撰文‧周思含

所謂投資理財,就是「本金乘以報酬率」的結果,當本金與報酬率偏低時,效果自然大打折扣,這正是國人退休理財的危機所在。在專家眼中,這樣的危機並非無解;「針對投入退休金規畫意願偏低、獨重保本這兩大問題,第一個動作,就是加入勞退自提六%的機制。」專精企管顧問公司總經理葉崇琦說。

先打造一張理財安全網

據調查,目前各年齡層普遍以「定存」作為主要的退休理財工具,詭異的是,「有本錢承擔風險」的年輕族群,選擇定存的比率甚至更高,葉崇琦就建議,「與其把錢放定存,不如提撥部分投入勞退帳戶。」在本次調查中,發現國人對政府退休金管理的信賴感普遍欠佳,理由之一是「勞保基金恐將破產」,事實上,「勞保」與「勞退」屬於完全不同的機制,前者是「現在的工作者付錢給現在的退休族」,後者是「現在的自己,付錢給未來的自己」;也就是,勞保破產危機來自於「未來工作者數量減少,不足以支應未來退休族的數量」,但勞退制度沒有這個問題,現在投入,存的錢就是自己未來能拿到的錢,沒有破產問題。

除此之外,對於一般民眾來說,勞退的好處還包括保障收益率達到兩年期定存利率,繳交的費用可以免計入所得,「整體來說,勞退基金不需要手續費、管理費,甚至也不會有資本利得稅,既無費用收取、可節稅,保本還保證收益,這樣的資產管理平台真的是『打著燈籠也找不到』了!」葉崇琦說。

從理財與資產配置的角度來說,勞退帳戶等於是「建立強迫儲蓄的保本部位」。葉崇琦分析,勞退帳戶是「每月固定投入,且須等到退休才能領出錢來的戶頭」,如果對自己的投資紀律缺乏信心,參與勞退自提是絕佳的解決之道。

在建立基本的「強迫儲蓄保本部位」之後,相當於為退休金理財規畫打下基礎,接下來的資產配置方向,應是「思考如何加速累積退休金」。

葉崇琦強調,在投資世界裡有一法則:「一百減去年齡,就是你應該投資於股票的資產配置比例。」這裡所謂的「股票」部位,在退休金規畫的議題上,可延伸解讀為「非保本、報酬率較高的資產部位」。

再建立非保本投資組合

那麼,「非保本」的工具又該如何選擇?宏利投信總經理張維義表示,「退休金理財不宜追求短期的高收益,掌握長期而穩定的收益才能確保晚年生活無虞。」因此,雖然「非保本」,但在選擇工具時,仍應把波動風險視為首要考量,避免投入漲跌幅度過大的商品之中。

「投資報酬率要比通貨膨脹率高,至少應達到三%至六%左右。用這樣的邏輯反推,選擇投資標的的波動度就應控制在一五%左右。」也就是,若以基金為累積退休金的工具,在選擇時,不妨留意這檔基金的「年化標準差」,標準差在一五%左右應可視為「及格水準」,超過這個數字,則風險較大。

另方面,根據《今周刊》調查,多數民眾在選擇作為退休理財的基金商品時,最希望該基金能夠主動達到「分散風險、資產配置的目標」,事實上,目前市場上的確也不乏具有這種功能的基金。張維義舉例,如所謂的「生活形態基金」,通常是在一個「傘型基金」的架構底下,讓投資人選擇「保守」、「穩健」或「積極」的投資組合,「這種基金在國外已行之有年,且被證實是理想的退休金理財工具」。

此外,如「生命週期基金」,原則上是以投資人「距離退休的時間尚有多久」為依據,主動調整適當的資產配置。

依據時程,政府積極推動的「勞退基金自選投資平台方案」可望在二○一五年通過立法院三讀,並將於一六年正式上路;屆時,上述各類基金均有可能成為國人在勞退自提部分的投資選項。如果你是屆退族,自然可持續選擇以「保本」為主的投資工具,但若距離退休仍有一段不短的時間,選擇報酬率較高且風險有限的工具,或許更是加速累積退休金的理想選項。

國人退休理財大調查

各年齡層都優先選定存,愈年輕、比率愈高最主要的退休理財工具是什麼?(選擇「定存」的占比)距離退休5年以內40% 距離退休6~10年43% 距離退休11~15年44% 距離退休16~20年46% 距離退休21年以上47% 民眾最希望能達到分散風險與資產配置目標勞退自選平台將提供多種商品,何者是你的主要選擇考量?(複選)能方便靈活地轉換、調整投資標的55% 退休金產品選擇多元且完善54% 能分散風險、達到資產配置目標60% 退休產品提供者之專業度27% 手續費等相關成本2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73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