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成報等新老細出糧

2004-3-11  NM




今年的五‧一勞動節,是《成報》 創刊六十五周年的大日子。諷刺的是,《成報》的四百二十五名員工,截至本週二(三月九日),仍然未能收到二月份的薪金。已退休的《成報》前總編輯韓中旋欷 歔地說:「何文法年代,對員工的數目清清楚楚,不會拖泥帶水,大家公認佢對員工有情有義。就算《成報》賣盤時,遣散費及賠償也做到足。」《成報》弄得如斯 下場,只因四年來三度易主,所託非人。二千年,何文法以一億五千萬,把《成報》售予「殼王」陳國強旗下的東方魅力。當時控有東方魅力、東魅網、流動廣告等十二間上市公司的陳國強雄心勃勃,銳意要成為傳媒大亨。接手《成報》後,陳國強找 來「福祿壽」三星,譚詠麟、曾志偉及陳百祥坐鎮,《成報》以娛樂新聞為主打,而陳百祥則力谷馬經版,不單高薪挖角,又成立《成報》馬迷會,由一班東魅的女 星陪馬迷睇賽事,更在報章及電視大賣廣告。但這樣洗腳唔抹腳之下,《成報》月蝕一千萬元。至○二年底,已前後蝕了三億的陳國強,自知踩落深淵,遂四出將《成報》求售。當時,華置大股東劉鑾雄曾到《成報》參觀,並出價四千萬現金收購,但陳國強覺得蝕讓予大劉,好「瘀」好無面,所以最後轉軚。但面子始終敵不過銀紙。眼見《成報》虧損嚴重,為了盡快甩掉《成報》,遂於去年初,把《成報》作價一億,售予由吳征及楊瀾控制的陽光文化,換回陽光一成二股份,但禁售期兩年。

搾 乾《成報》吳征鬆人《成報》易手至吳征手上,改名為現代旌旗。陽光文化部分高層如包雲龍等,陸續過檔《成報》,令《成報》薪金支出驟升。原來持有現金逾四 千萬元的《成報》,在短短半年間,已花了二千五百萬,每月燒銀紙四百萬,只夠燒至今年一月底,因此今年初已傳出《成報》財政告急。市場相信吳征入股《成 報》的目的,只是想賣給中方人士,然而中方人士無興趣,吳征便急急把這蝕本貨踢走。持有現代旌旗六成三的陽光文化,去年十月就把現代旌旗股份,當股息派予 陽光文化的股東,包括吳征夫婦及東魅。吳征把現代旌旗的股份散盡,只持有百分之三。而東魅獲派的股份卻未賣,輾轉又成為《成報》主要股東。已退出董事局的 吳征,對於無糧出予《成報》員工,身在北京的他還說:「關於出糧問題,應該問東方魅力那邊呀。」其實,東魅在去年底也告易手,由大陸神秘「富豪」覃輝入 主。東魅於今年二月初,在市場密密收集現代旌旗的股份,加上原有的,令控股權升上一成八,成為現代旌旗的單一大股東,並已委派代表入局。吳征向本刊說: 「我跟覃輝談不上是好朋友,我也不明白他會對這虧損嚴重的《成報》感到興趣。」《成報》四年內已第三度易手,員工對新主已不抱有希望。正如《成報》前社長 黃毓民所說:「份報紙無錢出糧俾員工就聽執笠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99

虎嗅、i黑馬、鈦媒體等新媒體平台頻被黑,幕後黑手是誰?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0975.html

5月20-21日,鈦媒體被攻擊,其創始人趙何娟在微博上咆哮,表示要發揮其辣媽鬥志和黑客鬥爭到底。

1

其實不只是鈦媒體被攻擊了,另外兩家新近崛起的新媒體平台虎嗅和i黑馬的網站也曾被攻擊過:

1

2月27日,虎嗅發文討伐黑客

5月14日,i黑馬網站被攻擊,在i黑馬技術團隊和黑馬營企業的江湖救援下才將網站恢復。

為什麼是虎嗅、i黑馬和鈦媒體這三家新興的網站被黑,它們的共同原因是什麼:

1、都是新媒體:虎嗅、i黑馬、鈦媒體都是由傳統媒體人創辦的新媒體平台,除i黑馬定位為創業路演平台外,虎嗅、鈦媒體皆為商業辣評網站。

2、技術力量都比較薄弱——傳統媒體人出來組建的團隊,技術能有多強呢?

3、用的都是阿里云服務器。

4、三個網站都是十來人的小團隊,工作負荷大,好不容易熬到晚上12點睡覺了,黑客們開始行動,防不勝防。

5、流量上升快,都是百度新聞源。三家網站勤奮更新,在業界有一定口碑,流量上升很快。

三家新媒體平台目前處在上升期,還沒有形成八面玲瓏的對外關係,什麼都敢說,這種刺頭精神的確得罪了一些勢力,黑它們的「兇手」可能是:

1、想做新媒體的生意的網絡安全公司。這是一些「程序猿」的猜測。這些新媒體平台的團隊認為只要苦哈哈多寫好文章就能求得好口碑,對網站安全之類的需求不大。不排除一些網絡安全公司想做這些新興網站的生意,於是製造了麻煩來讓這些網站主動買單。

2、得罪了某些利益集團。如i黑馬在被攻擊前,筆者看到了一些業界反響熱烈的稿件。

3、盜流黑客作怪。i黑馬被攻擊後,被百度抓取的文章全部變成了「某娛樂城」的消息,網友分析,很多黑客看重i黑馬是百度新聞源,劫持域名盜取流量,以達到經濟目的。

4、阿里云的對手使陰招?這三家都是用的阿里云服務器,都在網頁最下端明晃晃地掛著阿里云的標誌,如果一舉擊潰三家網站,他們就得逞了。

筆者建議虎嗅、i黑馬、鈦媒體們等新媒體平台應該團結起來,共同討伐這種行為。

作者:王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786

地方債審計進入實地對賬階段,聚焦融資租賃、BT等新舉債方式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2849

自審計署7月宣佈全面啟動政府性債務審計以來,其進展受到高度關注,目前政府債務審計已進入實地對賬對物階段。中國對地方債的審計新增了一項審計內容:通過新的舉債主體和舉債方式形成的地方政府性債務。

其中提到的新舉債方式包括融資租賃、集資、回購(BT)、墊資施工、延期付款或拖欠等,這些方式也是中國地方債新的隱性風險點。經濟參考報引述專家表示,上述地方政府新的融資方式隱蔽性強、不易監管、且籌資成本高,或將成為地方債新風險點,因此這幾大舉債方式成為此次審計的「暴風眼」也在情理之中。

另外,此次審計除了納入新的舉債方式之外,也增加了審計客體,被審計的單位和部門包括:國務院各部門及其所屬單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中國鐵路總公司,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等政策性銀行、國家開發銀行等單位;地方各級政府、經費補助事業單位、公用事業單位、政府融資平台公司等單位;必要時可向涉及地方政府性債務的其他相關單位和個人進行調查。

經濟參考報引述參加此次審計的人員透露:

「從本週開始,基層審計工作進入現場審核階段,到實地去對賬、對物,逐筆核實。這意味著,至此,各個舉債的單位部門均完成債務摸底表的填寫,結束了債務上報階段。」該人士稱,全國其他地區的審計進展情況大體一致。 

「為摸底債務,此次審計署共製定11種表格,涵蓋了債務金額、舉債原因、舉債時間等詳細債務資料。此次需要填入摸底表的舉債方式較2011年有所增加。」

此前,36個地方政府本級政府性債務審計結果顯示,2011年至2012年,被抽查的地方政府通過信託貸款、融資租賃、售後回租和發行理財產品等方式融資1090.10億元,通過BT和墊資施工方式形成政府性債務1060.18億元,違規集資30.59億元,合計2180.87億元,佔這些地區兩年新舉借債務總額的15.82%。 

這些新舉債方式的籌資成本普遍高於同期銀行貸款利率,如BT融資年利率最高達20%、集資年利率最高達17.5。以江蘇省皋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例,2008年至今,已向公眾四次集資,承諾利息最高達14%。。

對比36個地區2010年底和2012年底的債務餘額可以看出,銀行貸款佔比下降5.6%,地方債券增長62.32%,其他單位和個人增長125.26%。據專家介紹,「其他單位和個人」增幅如此之高,主要就是因為這些新的融資方式迅速擴張。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全表示:

「融資租賃、墊資施工等融資方式以前就有,這兩年被頻繁使用。以前政府性債務定義較窄,這些舉債方式沒有納入統計口徑,但近年來,其債務餘額增長較快、風險也較大,納入審計範圍意義重大。」

「此次政府性債務審計是全口徑的審計,無論是審計客體還是審計方法都更全面徹底。今後政府統計也將遵循「大收大支」原則,即納入全部收支體系來進行考核和統計。」 

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王雍君表示:

「國家對平台債務的管理趨於嚴格,這是此次審計納入包括融資租賃、集資、回購(BT)等新舉債方式產生的背景。」

「對地方政府而言,一方面已經借了大量平台債務,並且這些債務進入償債高峰;另一方面,受到中央對於平台發債的嚴格管制,地方政府再繼續利用平台融資已經越來越困難了。」

「地方政府的融資平台債務從去年以來進入償債高峰,未來兩到三年的增長速度會有所放緩。然而,地方政府需要繼續融資,部分地方政府還依賴新債務來償還現有債務,因此增長速度變快的很可能就是包括融資租賃、集資、回購(BT)、墊資施工、延期付款或拖欠等在內的新的舉債方式。」

中債資信分析師則指出:

「2013年4月,銀監會發佈了《關於加強2013年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風險的指導意見》,要求堅持總量控制原則,對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繼續實施嚴格的信貸政策,不得新增融資平台貸款。隨著國家對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加強和銀行對地方政府及其融資平台公司信貸投放的從緊,變相舉債融資的現象變得更為突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429

李克強明確實體經濟內涵:涵蓋一二三產業 包括網店快遞等新經濟

新年的第一場國務院常務會議於1月4日召開。會議部署創新政府管理、優化政府服務,營造包容支持創業創新和推動傳統產業提質增效的制度環境。

李克強表示,培育壯大新經濟、發展新動能,不僅是打造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也是在改造提升傳統動能,促進實體經濟蓬勃發展。要探索包容創新的審慎監管制度,要采取有力措施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加快新舊動能平穩接續、協同發力。

明確實體經濟內涵

著力振興實體經濟是今年主要經濟工作任務之一,也是我國激發經濟發展新動能、實現穩中求進的關鍵性政策部署。李克強在會議上明確了“實體經濟”的內涵。他表示,“實體經濟”是一個相對於“虛擬經濟”的概念,不是僅僅包含制造業,而是涵蓋著一二三產業。

“網店是新經濟,但直接帶動了實體工廠的銷售;快遞業作為新經濟的代表,同樣既拉動了消費也促進了生產。這些典型的新經濟行業,實際上都是生產性服務業,都是在為實體經濟服務,也是實體經濟的一部分。”李克強表示,“我們培育壯大新經濟、發展新動能,不僅是打造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也是在改造提升傳統動能,促進實體經濟蓬勃發展。”

會議認為,加快培育新動能、改造提升傳統動能,是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和實體經濟升級的重要途徑。要用新經濟、新業態、新動能的蓬勃力量,推動傳統產業、尤其是實體經濟更好適應經濟轉型,從而提高競爭力,更好滿足人民群眾不斷提升的消費需求。

李克強強調,在繼續淘汰落後產能的同時推動傳統產業邁向中高端,促進實體經濟升級。使傳統產業在與新動能融合中形成更加適應市場需求的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提升產品和服務價值鏈,煥發新活力。依托“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等推動傳統產業邁向中高端,促進實體經濟升級。

他以去年幾次基層考察看到的情況舉例說明:廣東一家制造企業將精密激光加工與3D打印技術結合,帶動相關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江西等地的農產品,以“互聯網+”拓展銷路促進農民增收;貴州一家公司借助“互聯網+”和大數據打造覆蓋全國的公路物流信息化平臺,大大降低貨車空駛率,提高了流通效率和企業收益。

此前,在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上,李克強也強調,要著力把“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緊密結合起來,形成新動能培育與傳統動能改造提升互促共進的良性循環。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李毅中認為,在推進信息化發展的過程中,工業制造業需要網絡經濟與實體經濟相融合,不可以偏廢,或者失衡。實體商貿受到了互聯網的沖擊,要勇於面對現實,變革自我,尋求新的發展。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僅僅把過剩產能或者老化產能的企業關了或停產、限產,還不能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只有當過剩產業的生產要素,比如土地、勞動、資本、技術、管理轉移到新供給、新動能領域中,才是真正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也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新舊動能共同發力,帶來的結果是經濟的分化,正在成為中國2017年經濟的一個重要的特點。去產能不是目的,最終目的是要形成新動能,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新業態對經濟拉動作用已日趨明顯。

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

如何推動新舊動能平穩接續、協同發力?李克強明確要求各部門負責人,要適應新動能加速成長的需要,探索包容創新的審慎監管制度,對新產業新業態采取既具彈性又有規範的管理措施。推動以分享、信息、生物、綠色、創意、智能等為特點的新興經濟業態成為增長新引擎。

“‘審慎’兩個字,意味著監管必須要有規範,同時也要有一定的靈活度。要監管,但不能’管死’。”總理說,“更重要的是,政府要提供更優的服務,讓新業態更好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蓬勃發展。”

會議指出,要促進人才、技術、數據等創新要素合理流動和共享,加大對初創企業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的政府采購力度,建立產品和服務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完善符合新產業新業態用工特點的就業、社保等規定。

會議還審議通過了“十三五”市場監管規劃,推動營造公平法治便捷透明的市場環境,決定再取消一批中央指定地方實施的行政許可並清理規範一批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

李克強同時強調,要采取有力措施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加快新舊動能平穩接續、協同發力,促進覆蓋一二三產業的實體經濟蓬勃發展。

企業稅負重已經引起最高決策層和相關職能部門的重視,並將采取行動。5日晚間,財政部相關負責人在媒體上表示,將繼續強化“放水養魚”意識,在落實好現有的減稅降費政策的同時,著力完善稅收制度,研究新的減稅降費措施,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在財政部門戶網站公開中央和地方行政事業性收費目錄清單,主動接受社會監督。

財政部部長肖捷日前在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強調,2017年繼續落實並完善營改增試點政策,擴大減稅效應。研究實施新的減稅措施。進一步清理規範基金和收費,再取消、調整和規範一批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公開中央和各地收費目錄清單。落實好其他已出臺減稅降費政策。

國家稅務總局稅收科學研究所所長李萬甫近日撰文稱,國家應加快清費立稅進程,切實將適合稅收形式征繳的收費項目、基金項目改為稅收。在明晰政府事權和規範政府支出的前提下,控制政府規模膨脹,減少政府對社會資源的強制占有和使用的份額。

會議決定,在本屆政府已取消230項中央指定地方實施的行政審批事項的基礎上,再取消民辦學校招生簡章和廣告備案核準、棉花加工資質認定等53項許可,其中14項將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修法取消。再取消與法律職業資格認定、鐵路運輸基礎設備生產企業審批等有關的20項中介服務事項,切實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274

人才不再偏愛北上廣深,杭州、成都等新一線城市更獲青睞

隨著新一線城市的快速發展和對人才的爭奪,人才就業不再偏愛一線城市,包括杭州、成都等眾多新一線城市的吸引力不斷上升,從去年開始的人才爭奪戰,效果正在逐漸顯現。

新一線城市更獲青睞

58英才招聘研究院日前發布了《2018年一季度人才招聘報告》顯示,新一線城市成都、重慶、武漢、鄭州、西安的招聘活躍度持續升高。其中成都企業招聘活躍度增長7.55%,人才求職活躍度增長 50.77%。在企業招聘熱門城市排行榜上,成都超過上海。

58英才招聘研究院院長李妍分析稱,2017年,成都出臺了《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行動計劃》,囊括給予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扶持、鼓勵青年人才落戶、保障人才住房、提高人才醫療待遇等多項優惠。不僅是成都,重慶、杭州、武漢等新一線城市也紛紛放出大學生落戶、創業創新等政策大招,吸引了更多求職者,招聘和求職活躍度雙雙提升。

4月19日,國內中高端人才職業發展平臺獵聘發布的報告顯示,從2016年四季度到2018年一季度這一年半時間內,在全國人才凈流入率(地區人才凈流入率=該地區人才凈流入人數/該地區人才流動總人數×100%)排名最高的15個城市中,第一到第四名都被二線城市包攬,它們依次為杭州、長沙、成都和武漢,人才凈流入率分別為13.60%、10.24%、10.19%、9.79%。

 

這其中,杭州成為最大贏家,“杭漂”成為新的熱詞。據獵聘近期涉及3000多位杭州職場人的問卷調研顯示,人才選擇去杭州工作排名前三的原因是:近些年互聯網等新興行業帶來了更多工作機會;杭州是江南名城,人文自然環境俱佳;民營經濟活躍,就業和創業機會多。這三個原因的得票率分別為45.75%、43.11%、31.67%。

相比之下,一線城市的排名相對靠後。深圳、上海、北京、廣州名列第5、第11、第12、第14名,人才凈流入率分別為9.62%、6.87%、5.65%、5.03%。

4月17日,移動招聘平臺BOSS直聘發布《2018一季度人才吸引力報告》顯示,根據報告,2017年下半年開始,以成都、武漢、南京、西安為代表的新一線城市集中推出人才吸引政策,多項政策形成全民熱議。這些政策的效果正不斷顯現。

BOSS直聘研究院數據顯示,2018年一季度,新一線城市人才流入率(流入人數/流出人數)為1.07,較2016年增長3.2%。2018年一季度,從新一線城市高校畢業,之後留在當地工作的職場新人比例達73.8%(包括應屆生和工作經驗一年以下的求職者),較2016年增加近20個百分點。

以西安為例,西安市2018開啟“最優落戶政策”之後,截止4月16日,今年已累計已有30萬人落戶。

此外,根據智聯招聘此前發布的《2018年春季白領跳槽指數調研報告》,經濟發展強勁的“新一線城市”是白領最偏愛的跳槽目的地。報告顯示,2018年跳槽時,有33.2%的白領選擇成都、杭州等新一線城市,超越傳統一線城市的32.7%,成為白領最偏愛的跳槽城市類型。

新一線城市發展空間大

新一線城市的人才流入的增多,既有推力也有吸力。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說,隨著一線城市房價、教育、交通等各種要素成本的上升,不少新一線城市通過基礎設施的改善,通過人才新政、創新驅動等吸引大量人才流入,戶籍留人與產業留人相互促進,通過競爭快速發展,新一線城市更獲得人才的青睞。

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武漢、成都、鄭州、長沙、重慶等新一線城市,近幾年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人口集聚都十分迅速,收入與一線城市的差距越來越小,居住條件好,生活壓力沒那麽大。近幾年,往一線城市走的人越來越少,更多的人留在了新一線城市。

十年前從武漢大學畢業,在深圳工作八年後回武漢工作的張先生說,目前武漢的收入水平與廣深的差距正在不斷縮小,而且武漢的生活壓力要小不少,“武漢作為大區中心城市,醫療和教育水平等公共資源也都很好,作為湖北人,回武漢是很不錯的選擇。”

彭澎認為,這些新一線城市未來將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點,它們的發展空間甚至大過一線城市。一方面這些城市發展起來後,可有效減輕一線城市的壓力;另一方面又可以起到區域龍頭帶動作用,帶動更多中小城市、區域經濟的發展,有利於縮小區域差距,使得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更加均衡。

丁長發認為,新一線城市一定要找準自己的定位,將當地的比較優勢發揮出來,做大做強產業鏈。如武漢、西安、南京、成都、沈陽等大區中心城市,高校雲集,科研經費投入大,如何充分發揮科教優勢、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十分關鍵。

這其中,包括武漢、成都等城市,目前它們在加快發展的過程中,已逐漸發揮出自身的科教實力雄厚的優勢。以武漢為例,在武漢,得益於武漢在高教方面的優勢,近年來以光谷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良好。目前東湖高新區集聚了烽火通信、華工科技等30多家上市公司。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也讓武漢成為目前最具產業競爭力的二線城市之一,對人才的吸引力也越來越強。

近幾年,武大、華科等武漢著名高校畢業生近幾年留在武漢的比例越來越高,並超過了北上廣。例如,根據華中科技大學2015年的研究生畢業質量報告,有43.5%的畢業生選擇留在湖北工作,這也是連續兩年就業湖北人數超過40%,其中絕大多數留在了武漢。

而要吸引人才,除了產業外,宜居也十分重要。比如在住房方面,不少城市也推出了一系列針對人才的優惠舉措。以西安為例,西安市物價部門負責人日前表示,目前西安市20%的居住用地用於公租房建設,20%的居住用地用於限價房建設,最近落戶的30萬人中,學歷落戶占了很大的比重,這也就意味著,這些人的房子,大部分在這40%的專項用途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839

智取大市:食住糊等新強勢股

1 : GS(14)@2017-01-12 08:07:27

港股話咁快升近23000點,1月目標價提早達成,有貨可考慮減持食糊(除非少貨喺手),雖然之後升嘅機會仍然大過跌,但對後市把握已冇舊年年尾低位時咁大,呢一刻建議減持亦合理不過吧。升嘅理由係坊間股評都話「23000點可能有阻力」,小弟竟然同主流睇法企埋一齊,感覺不安,加上散戶入場取態仍然審慎,購買力似未耗盡,相反理論下,直覺似未到頂。同時又有跌嘅理由,唔少藍籌股開始技術超買,本地地產股新地(016)、新世界(017)9日RSI已去到80,未來確實難睇到好強勢嘅理由,所以開始有調整風險。減持,唔代表一面倒睇淡,只係轉趨觀望。假如突破23000點之後整體氣氛升溫,恒指又企得穩,而非即時派貨轉升為跌,到時先重新建倉短炒二三線股都未遲。不過,主流股份走向,睇嚟會由輪流升,變成有啲升、有啲跌。除咗地產股超買之外,江銅(358)12蚊正正係舊年侵侵當選後爆升嘅平台阻力,要一時三刻破位有難度。至於零售好股高鑫(6808)都見腳軟終止連升,可見食糊盤湧現。強股始終要有唞氣嘅時間,至於嚟緊有冇板塊會取而代之變成新強股?要再觀察吓。今日轉為觀望,暫不推介。晉佳
http://fb.com/advanceguy1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112/1989379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27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