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第一場國務院常務會議於1月4日召開。會議部署創新政府管理、優化政府服務,營造包容支持創業創新和推動傳統產業提質增效的制度環境。
李克強表示,培育壯大新經濟、發展新動能,不僅是打造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也是在改造提升傳統動能,促進實體經濟蓬勃發展。要探索包容創新的審慎監管制度,要采取有力措施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加快新舊動能平穩接續、協同發力。
明確實體經濟內涵
著力振興實體經濟是今年主要經濟工作任務之一,也是我國激發經濟發展新動能、實現穩中求進的關鍵性政策部署。李克強在會議上明確了“實體經濟”的內涵。他表示,“實體經濟”是一個相對於“虛擬經濟”的概念,不是僅僅包含制造業,而是涵蓋著一二三產業。
“網店是新經濟,但直接帶動了實體工廠的銷售;快遞業作為新經濟的代表,同樣既拉動了消費也促進了生產。這些典型的新經濟行業,實際上都是生產性服務業,都是在為實體經濟服務,也是實體經濟的一部分。”李克強表示,“我們培育壯大新經濟、發展新動能,不僅是打造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也是在改造提升傳統動能,促進實體經濟蓬勃發展。”
會議認為,加快培育新動能、改造提升傳統動能,是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和實體經濟升級的重要途徑。要用新經濟、新業態、新動能的蓬勃力量,推動傳統產業、尤其是實體經濟更好適應經濟轉型,從而提高競爭力,更好滿足人民群眾不斷提升的消費需求。
李克強強調,在繼續淘汰落後產能的同時推動傳統產業邁向中高端,促進實體經濟升級。使傳統產業在與新動能融合中形成更加適應市場需求的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提升產品和服務價值鏈,煥發新活力。依托“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等推動傳統產業邁向中高端,促進實體經濟升級。
他以去年幾次基層考察看到的情況舉例說明:廣東一家制造企業將精密激光加工與3D打印技術結合,帶動相關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江西等地的農產品,以“互聯網+”拓展銷路促進農民增收;貴州一家公司借助“互聯網+”和大數據打造覆蓋全國的公路物流信息化平臺,大大降低貨車空駛率,提高了流通效率和企業收益。
此前,在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上,李克強也強調,要著力把“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緊密結合起來,形成新動能培育與傳統動能改造提升互促共進的良性循環。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李毅中認為,在推進信息化發展的過程中,工業制造業需要網絡經濟與實體經濟相融合,不可以偏廢,或者失衡。實體商貿受到了互聯網的沖擊,要勇於面對現實,變革自我,尋求新的發展。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僅僅把過剩產能或者老化產能的企業關了或停產、限產,還不能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只有當過剩產業的生產要素,比如土地、勞動、資本、技術、管理轉移到新供給、新動能領域中,才是真正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也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新舊動能共同發力,帶來的結果是經濟的分化,正在成為中國2017年經濟的一個重要的特點。去產能不是目的,最終目的是要形成新動能,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新業態對經濟拉動作用已日趨明顯。
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
如何推動新舊動能平穩接續、協同發力?李克強明確要求各部門負責人,要適應新動能加速成長的需要,探索包容創新的審慎監管制度,對新產業新業態采取既具彈性又有規範的管理措施。推動以分享、信息、生物、綠色、創意、智能等為特點的新興經濟業態成為增長新引擎。
“‘審慎’兩個字,意味著監管必須要有規範,同時也要有一定的靈活度。要監管,但不能’管死’。”總理說,“更重要的是,政府要提供更優的服務,讓新業態更好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蓬勃發展。”
會議指出,要促進人才、技術、數據等創新要素合理流動和共享,加大對初創企業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的政府采購力度,建立產品和服務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完善符合新產業新業態用工特點的就業、社保等規定。
會議還審議通過了“十三五”市場監管規劃,推動營造公平法治便捷透明的市場環境,決定再取消一批中央指定地方實施的行政許可並清理規範一批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
李克強同時強調,要采取有力措施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加快新舊動能平穩接續、協同發力,促進覆蓋一二三產業的實體經濟蓬勃發展。
企業稅負重已經引起最高決策層和相關職能部門的重視,並將采取行動。5日晚間,財政部相關負責人在媒體上表示,將繼續強化“放水養魚”意識,在落實好現有的減稅降費政策的同時,著力完善稅收制度,研究新的減稅降費措施,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在財政部門戶網站公開中央和地方行政事業性收費目錄清單,主動接受社會監督。
財政部部長肖捷日前在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強調,2017年繼續落實並完善營改增試點政策,擴大減稅效應。研究實施新的減稅措施。進一步清理規範基金和收費,再取消、調整和規範一批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公開中央和各地收費目錄清單。落實好其他已出臺減稅降費政策。
國家稅務總局稅收科學研究所所長李萬甫近日撰文稱,國家應加快清費立稅進程,切實將適合稅收形式征繳的收費項目、基金項目改為稅收。在明晰政府事權和規範政府支出的前提下,控制政府規模膨脹,減少政府對社會資源的強制占有和使用的份額。
會議決定,在本屆政府已取消230項中央指定地方實施的行政審批事項的基礎上,再取消民辦學校招生簡章和廣告備案核準、棉花加工資質認定等53項許可,其中14項將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修法取消。再取消與法律職業資格認定、鐵路運輸基礎設備生產企業審批等有關的20項中介服務事項,切實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