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發達-亞洲聯網科技(679)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203/LTN20080203013_C.pdf
3. 出售之資產
銷售股份,最少為11,709,910股及最多為16,728,443股已發行及未發行之亞智股份,相當於本公告日期亞智全部已發行股本約19.1%(最少情況)或27.3%(最多情況)。
倘公開收購人於公開收購下收到之接納總數低於公開收購上限及高於公開收購下限,本公司須出售所有銷售股份(相當於16,728,443股銷售股份)予買方。倘公開收購人於公關收購下收到之接納總數高於公開收購上限,則買方將只會向本公司收購部份銷售股份,而買方將收購之銷售股份之確實數目,將按比例以亞智股份總數為公開收購上限作為分子,及以在公開收購下由公開收購人收到之亞智股份總數為分母。因此,倘在公開收購下公開收購人接獲亞智股東全數接納公開收購,買方將只向本公司收購11,709,910股銷售股份。
......
4. 代價
銷售股份之公開收購價為每股銷售股份新台幣37 元(相當於約港幣8.82 元),銷售股份之總代價為新台幣618,952,391 元(相當於約港幣147,510,103 元)(假設本公司透過公開收購將所有銷售股份出售),而買方根據相關公開收購規則,以現金清償。公開收購價較 (i)亞智股份於購股協議前之最後交易日於臺交所所報之收市價新台幣26.6 元溢價39.1%;(ii)亞智股份於購股協議前截至最後交易日(包括該日)止五個交易日,在臺交所所報之平均收市價新台幣26.4 元溢價40.1%; 及(iii) 亞智股份於購股協議前截至最後交易日(包括該日)止最
後十個交易日,在臺交所所報之平均收市價新台幣25.94 元溢價42.6%。公開收購價由買方決定,而買方以其自行就亞智股份進行之獨立評估作參考。
greatsoup:
公司持有的淨現金為零。流動項目也幾乎為零。
公司上半年業績扣除特殊項目後大幅惡化。
但這次接受收購後,套現價值一點六億,折合每股接近四毛錢,以淨市值扣價,殼價大概六千萬,約每股一毛多,值不值錢,見仁見智。
中国地产:地产大亨汪世忠旗下项目突然易主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820/20090820022519854.html
每经实习记者 杨可瞻
在中国策略性地点发展住宅及商业项目的物业公司,中国地产(01838,HK)日前宣布,该公司 控股股东汪世忠知会,应一项与江苏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订的协议要求,汪氏旗下昆山不动产将交回拟发展昆山国际城的土地予后者。据此,汪世忠本 人将不再拥有昆山国际城项目权益,而同时中国地产的昆山选择权亦自动失效。至昨日收盘,该股收报2.11港元,跌幅1.86%。
如 今,曾一手打造红极一时的天霸表和海霸表的汪世忠旗下物业项目权益突然易主,而本身有主导选择权却一直未有行使的中国地产却立刻回应选择权失效,并表示该 土地使用存在不确定性,让整个事件有些扑朔迷离。昆山选择权失效到底对中国地产影响几何?中国地产又何故要放弃昆山项目呢?
香 港一家券商地产分析师文干森,昨日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事实或许并不像公告披露那么简单,因汪世忠本人就是中国地产的掌门人,他对是否出售昆山项目应 有主导权。另外,因昆山国际城并未被开发,亦未被计入券商对其未来盈利预测中,故料对中国地产影响有限。
随后,当记者询 问昆山国际城项目具体细节时,该分析师表示曾前往实地进行调研,并称该地块所在位置为江苏省一工业区,虽周边商业项目较繁荣,不过因离上海市区距离较远, 故地价升值空间并不大。话说至此时,不知这又能否部分解释中国地产一直对昆山选择权无动于衷呢?
京华山一国际(香港)地产分析师JanetLeung则在昨日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访问中称,如果昆山选择权被计入在该公司每股净资产中,那么一旦权利失效无疑将降低企业价值。
据报道,一个月前汪世忠曾率领中国地产,斥巨资150亿元在重庆打造了逾200万平方米的豪宅项目——“曼哈顿”城,而这又是否与中国地产放弃行权有关呢?
JanetLeung回应道,要判断两者是否存在关联比较困难,不过该公司在重庆花重金打造物业项目说明其认为收益将是可观的。事实上,今年上半年中国地产业绩并不太理想,料该公司未来或将专注于开发风险较低的项目。
《每日经济新闻》昨日多次致电中国地产,不过截至交稿时间,均未联系到相关负责人。
中铝突然行动:控股江钨 剑指江铜?
http://www.21cbh.com/HTML/2010-3-16/168755.html
2010年3月13日,江西省政府与中国铝业公司(下称中铝)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江西省政 府与中铝将在有色金属领域开展全面战略合作。双方以江西稀有金属钨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江钨控股)及其下属企业为合作先导,共同构建稀有稀土发展平 台,中铝通过增资、收购、项目投资等方式,实现对江钨控股的控股。中铝熊维平总经理称,此次合作是中铝推进国际化多金属矿业公司战略转型的 重要举措,除了稀有金属以外,还与江西省铜、铝加工企业寻求合作。合作引发了市场对中铝可能染指江西铜业的联想。不过,熟悉中铝国内资本运 作的一人士透露,“就并购而言,中铝还没有和江西铜业有相对正式的接触”。突然控股“非常突 然。”据江西省国资委宣传处的人表示,其得知中铝将控股江钨控股的信息也是源于网络。在江西省政府发布的新闻通稿中,江西省国资委主任、党 委书记李天鸥出席了签约仪式。上述人士认为,中铝与江西省政府的合作还仅停留在高层,“只是签了一个框架协议。”“做为改制 的一部分,江钨集团应该进一步股权多样化,引入中铝显然符合这个方向。”江钨集团一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根据江西省政府《关于同意江西稀有 金属钨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组建方案有关事项的批复》(赣府字[2008]89号),江钨控股2008年的主辅公离成立合资公司就是为了实现江西稀钨的上 市,“江钨集团公司将进一步改制为股份公司并作为整体上市的平台”。根据江西稀钨的发展规划,该公司计划通过整体改制和股权多元化打通私募 融资渠道,计划2010年底前实现整体上市,力争整个私募和IPO融资达到60亿元以上。根据公开资料,江钨于2008年12月31日成 立,其主要资产是江西稀有稀土金属钨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江西稀钨)70%的股权,以及相关有色冶金设备制造企业和其它辅业。据知情人士介 绍,江钨控股在稀有稀土金属和钨的上游拥有雄厚的实力,“在江西肯定是第一”。江西是我国南部最重要的离子型稀土和钨产地,相关企业众多。江 钨控股旗下资产经历了两次大分离。2003年,旗下主要资产与中国五矿合资成立江西钨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江钨有限),并由中国五矿控股。江钨控股于 2008年进行主辅分离,其中的稀有稀土金属和钨业资产以及江钨有限49%的股权与上海望潮投资有限公司合资成立江西稀钨,江钨控股拥有江西稀钨70%的 股权。弦外之意前述知情人士透露,江钨控股近年来发展相当不错,无论是营业收入还是利润都有可 观的增长,“它并不缺钱,从本身的发展来说并不需要中铝”。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江钨有限是江钨控股最优质的资产,但控制权却不在自己手里。”上述知情人士认为,中铝入股江钨控股一定程 度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对于中铝而言,江钨控股亦有鸡肋的味道,据悉江钨有限2009年营业收入为88亿,利润总额为2.03亿,江钨 集团2007年销售收入为43.88亿元,2009年销售收入目标为100亿元。根据去年国务院分布的《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 内有色金属产业将面临重组。在江西省政府发布的新闻通稿中,称“支持中铝与江西省属重点有色金属骨干企业开展广泛的重组、股权投资等合作, 合作的项目成熟一个推进一个”。看起来,中铝有了入主江西铜业的条件。不过,一位熟悉中铝国内资本运作的人士向记者表示,“就并购而言,中 铝还没有和江西铜业有相对正式的接触,这是并购可不是普通的合作”。“各地政府热情欢迎中铝去投资只是一个表象。”上述人士表示,地方政府 给中铝的投资条件并没有变优,“特别是像江西铜业这样的地方优质骨干企业,要并购它,现在条件还不具备”。
如果你的股票突然跌了一半 张化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0j1o6.html
关于投资要留有余地,很多人讲过无数次,也几乎没有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但要做到太难了:当股票价格往上走的时候,每个人都怕错过机会,所以大家争先 恐后抢购。从20倍的市盈率涨到30倍的市盈率,大家都会找到各种原因来证明它的合理性。到了40倍,反而有更多人去追捧。股价往下跌的时候,大家越看越 不对劲儿,越看越害怕。 一个完全正常的公司的股票在跌了80% 甚至90%之后还会有人抛售。我也犯过同样的错误。2008年底,雷曼兄弟公司倒台以后,我就抛售过两家业务很正常的中国公司的股票: 我当时莫名其妙地害怕它们熬不过金融海啸。半年之后,这两只股票都涨了两倍多。 我经常想踢自己两脚。 当一个股票正在往上爬的时候,我们要问自己一个问题。“它有没有可能跌一半?真的,有没有可能跌一半?如果有可能,我怎么办?我敢不敢冲进市场加仓? 也就是说,我敢不敢买更多的同一只股票?” 理论上这很好理解:既然以前我愿意在高价时持有它,跌了一半之后,那不是更有吸引力吗? 但是, 要做到这样理性却不容易。 其实,24倍的市盈率对于很多公司来讲很正常,不算太高。只是它完全可以在一个月内变成12倍。大家也有一万种理由可以证明,这12倍也并不荒唐,也是很 正常的市盈率。原因可以是宏观的,也可以是微观的,比如,突然的加息预期,通货膨胀的预期,原材料涨价,成品跌价,管理层变动,新的竞争者的加入,或者原 来的业绩本身就有点夸大,或者希腊债务危机, 等等。 当你的身价突然从100万元变成50万元的时候,你真的好受吗?你真的能够处之泰然吗?你真的胆敢翻身吗?这钱是你辛苦得来的。父母妻小还要靠你的。在你 乱了方寸的时候,你的投资决定可能更不明智。 留有余地, 多打折扣
如何尽量避开这种局面,我有几个想法。第一,看股票时,要留点余地。比如,把公司的历史账目和未来预测多打些折扣。第二,在估值时也要留点余地。比如,一 个股票的合理价值应该是5-8元,而不是8元。股票的估值是一门艺术,不是科学。最后一点,每个公司都有问题,有些问题你只是没有看到而已。他们的管理层 也许一直有暗斗,但他们伪装得很好。
为了减少自己冲昏头脑的次数,我建议大家多看“绝对的”估值方法,少看“相对的”估值方法。 比如,坚决不买一个30倍市盈率的股票,仅仅是因为同类的股票更贵(40倍)。比较可靠的方法是盯住30倍这个数字。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它意味着我的投 资需要30年才能赚回本钱(假定公司未来用目前的利润水平来发展)。当然公司未来的利润可能有增长,但也会有下跌的年份。对于极少数高成长 的公司来说,30倍也可能很合理甚至算便宜。但是注意,只有极少数公司可以持续多年高增长(比如,超过20%)。如果我们感觉到这个公司属于高增长,那个 公司也属于高增长,我们大脑可能已经被外界的气氛所被冲昏了。这个时候的市场大环境可能已经有问题。股票的市盈率跟通货膨胀,也就是说银行利率有关。一般 情况下,利率越高,股票的估值倍数越低。反之亦然。但这也是一个很危险的“相对”估值方法。目前的低利率可以持续吗?万一利率突然涨了怎么办?
把握市场的时机是没可能的
我本人曾经炒过窝轮(即,warrants, 认股权证和认沽权证),这是让我很后悔的一件事情。亏了钱不算,违背了我自己的投资原则而亏钱是更大的事。这些窝轮当然都有固定的期限,实际上你是在赌 博,赌的是某一个股票或者指数会在一个固定的日期(比如5月31日)之前会涨到什么程度,或者会跌到什么程度。即使你的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都是正确的,预 测市场的时机是非常愚蠢的。基本面的分析已经非常不容易,如果你再加上对市场时机的预测,那就难上加难了。一个正确的基本面有时候可能需要2年,3年,或 者5年甚至10年才能表现出来,你有耐心和资金等得起吗?窝轮的期限太短了:通常几个月,最长一年。炒窝轮是信心爆棚的表现,但对大多数人来讲,是无知的 表现。他们不懂得基本面的表现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凯恩斯曾经说过, “市场可能长期不理性, 你如果想跟它赌拐点的时机, 必死无疑” (Markets can remain irrational longer than you can remain solvent) 。
伟大的投资者邓普顿John Templeton说, 不要试图找到市场的拐点, 坚持长期不懈地投资才是致富之道 (it is the time, not the timing, that counts)。邓普顿明白所有人(包括自己)的弱点, 担心自己在市场大跌的时候没有胆量买股票。于是,他把自己的每个爱股(好公司的股票)确定一个价格(在此之下便可称为超值), 并给证券经纪人下达一个指令: 一旦股价跌到某个水平, 便可自动买入多少。
董事们为什么很赚钱
在香港, 大家可以发现大量的公司董事很有钱,主要原因是他们的股票为他们增值很多。何以?董事们在敏感期内(比如在公布业绩之前两个月,在做并购期间,或在其他敏 感期)是不可以买卖股票的。在其他时间,每次买卖都要事先经过董事会批准,而且要公告,因此董事们要顾及形象和闲言碎语。董事们也担心其他董事(特别是董 事长)和基金经理们说自己对公司“不看好”,“没有长远打算”,“不务正业,只是一天到晚炒股票”。所以,就出现一个自我约束的现象:董事们买卖自己的股 票很不频繁,而且,买的次数往往多于卖的次数。很多董事在离职以后才卖股票。他们持股的时间一般比较长,有时长达十年,二十年。在股票大跌的时候, 他们不仅不好意思卖自己的股票, 反而要逼迫自己买进股票,以便给公众信心。后来的结果当然是, 他们被迫发了大财。
没有当董事的人们,也可以从这件事中学个道理。长远投资和减少交易是褔气。股票大跌的时候不要着急, 忍耐是美德, 美德必有回报。八十年代,我在澳大利亚读书时,有个老师说,他的钱都是被逼而挣的。他不断地买房子,每个月付很多按揭的供款。这也逼着他省钱和想办法找外 快。他说, 省钱和拼命工作都是美德。所以,他只能发财。这跟董事们发大财是同一个道理。在股票大跌的时候, 我们要提醒自己, 这阵风波也会过去的。
假想你的公司没有上市
投资者可以这样对待股票的下跌: 假想你的公司没有上市,你做的投资是IPO之前的私募投资。巴菲特的老师 Ben Graham 曾经说, 交易所的报价系统很有害, 它不断地给你一些有害的信息, 诱惑你做出错误的决策。 真正的投资者应该利用这个报价系统所提供的方便, 而不是被它牵着鼻子走。
因为股票可以随时卖掉, 所以我们就养成了一个坏习惯: 买股票之前不够慎重, 买了股票才做研究, 或者永远不做研究, 反正在出了问题的时候, 我们总是可以把股票卖掉的。可是, 问题有时来的太快了, 我们还没有来得及拔腿就跑, 股票就不见了一半。
巴菲特多次讲, 真正的长期投资者应该希望看到股票价格大跌,所以他能够每个月都买更多。我在”投资的最高境界是无为”一文中已经解释过。
那些突然抛头露面的企业家们 东方愚
http://www.econzhang.com/?p=3923
在某个时刻,那些 与公众久未谋面的企业家会掀起幕布,从隐秘的办公室走到人们面前。不要以为他们只是出来晒晒太阳,在他们可掬的笑容背后,藏着各种各样可能甚为隐秘的诉 求。
■南方周末记 者 张华 发自广州

退休前的良苦用心近日,中信集团董事长孔丹突然在媒体上频频亮相。这位家境显赫、上世纪70年代末曾师从吴敬琏、瘦长脸型的“红色资本家”,陆续接受了《新世纪周 刊》、《英才》等媒体的采访。前者总编辑胡舒立亲自上阵,对话孔丹,并把中信集团这一异类国企的演进路径归纳为“多元化中国孤本”,而后者的策划——“万 亿中信狭道生存”,倒是为中信平添了几份悲壮意味。自从2006年接任王军任中信集团掌门人以来,孔丹一直很低调,几乎从不接受境内媒体采访。孔丹此次与媒体如此深入探讨中信成长之路,实属罕见。从表面上来看,孔丹此次突然如此高调的原因是,这家总资产截至去年底超过两万亿元人民币,首次跻身美国《财富》杂志2009年度“世界500强”排 行榜的金控集团意图整体上市。但在一些市场人士看来,就现在这个时点来说,整体上市更像是句口号——中信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现在约40家,加上最近几年整合和参股的企 业,这一数字达数百家,再说届时旗下9家上市公司皆需由母公司要约收购退市,难度之大和周期之长可想而知。孔丹今年63岁,而央企高层退休的红线是65岁;四年前,中信前董事长王军退休时便是65岁。有趣的是,去年是中信集团成立30周年,孔丹原本要搞场隆重的庆典,结果由于中信泰富原董事长荣智健外汇衍生品投资巨亏余波未了,庆典改为内部的简 单回顾,自卖自夸的《艰难的辉煌:中信30年之路》一书也推迟了出版日期。国企的掌门人退休前往往非常注重“仪式感”,这是中国特色。国家电网总经理刘振亚今年的年龄为58岁,他的手下去年底就开始委托北京一所大学机构和 一位媒体人著书立传,一本为国家电网的“典型案例”,一本为刘振亚本人的“电网人生”。相比孔丹和刘振亚,杭州大厦董事长兼总经理楼金炎是另外一种情形。杭州大厦是杭州旅游集团旗下公司,去年营收超过43亿元,被称为“中国最赚钱的百 货公司”。去年9月,杭州大厦邀请全国数十家媒体参加“杭州大厦商贸旅游综合体一期暨杭州大厦购物城”开城仪式,时任杭州市委书记的王国平亦来捧场。事实 上,楼金炎的另一个算盘是,通过媒体为他能够继续留在杭州大厦掌门人的位子上造势:彼时他已是63岁“高龄”。“杭州大厦自从我1992年来到至今,连续十几年每年营业额的增速都是两位数,”楼金炎当时对南方周末记者称,“我对杭大(杭州大厦)实在是太有感 情了。”61岁的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一年前就被传将从行长一职退休。但在今年6月23日,马蔚华在招商银行第8届董事会上被任命为行长,连任成为事实,退休 传闻不攻自破。之后,无论是在英国剑桥大学的演讲,还是接受国内财经媒体采访,马蔚华都豪情满怀,力表招商银行“二次转型”的决心。日前,马蔚华正主动配合出版机构,意欲出版一本关于自己上任招商银行十多年以来的“非常道”。去年9月,他已经撰写并出版了一本名为《感悟华尔街》 的书。同样,绝少与媒体接触的华为总裁任正非最近也有出书的意愿,毕竟,他已是66岁的“高龄”了。拉大旗,做虎皮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是“拉大旗,做虎皮”的一个经典代表。2007年全国“两会”期间,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宗庆后提议案呼吁“立法限制外资垄 断”,“达娃之争”(娃哈哈和达能对合资公司的控股权之争)拉开帷幕。宗庆后随即大打民族感情牌,并从幕后走到台前,高调做客央视“对话”等节目。这场马 拉松式的博弈直到去年9月才以达能退出娃哈哈所有股权而告终。日照钢铁董事长杜双华走的是另一条路线。他最初成为公众人物源于2008年汶川地震后豪捐1亿元,表面上看来,这是一位民营钢铁富豪的慈善之举,事 实上,杜双华希望通过豪捐行为,为省属国企山东钢铁意欲并购日照钢铁制造舆论压力。有趣的是,杜起初拿出1个亿,是想通过日照市政府捐,对方不敢接。杜转 向山东省政府,也遭遇同样的尴尬,最后不得不交给了全国工商联。2010年6月,一位名叫苗连生的商人成为媒体的宠儿和坊间谈论的对象,原因是南非世界杯赛场上那块“中国·英利(Yingli Solar)”的广告牌。苗连生是于纽交所上市、总部在河北省保定市的英利绿色能源公司董事长,由于是世界杯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苗连生一夜之间俨然 成为了新能源行业的天之骄子。人民日报6月11日题为《中国力量走入赛场》的大篇幅报道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苗连生突然变得异常高调,不断出镜和接 受媒体采访。英利集团6月底在海南一大型光伏项目一期投产也可谓应时应景。英利支付近4000万美元(约2.7亿元人民币),主要为博得世界杯64场比赛中每场8分钟的注意力效应。这是一起营销事件,但在一位熟识苗连生的 人士看来,苗连生如当年的杜双华豪捐一样,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同样希望通过此举阻击国资的股权收购企图。2007年前英利海外上市费尽周折,原因是总部同在河北保定的A股上市公司天威保变是其控股股东。而苗连生在收回英利控股权并将其推上市不久,天威 保变的母公司、隶属保定市国资委的天威集团100%的股权被划拨给了央企中国兵装集团。在兵装集团的棋盘中,新能源是未来的一大重心,兵装集团内部“收回 英利控股权”的声音不断,即使目的难以达到,兵装集团也有可能扶持天威集团成为英利最大的对手。当过兵、酒量不俗的苗连生显然不想再次受制于人,于是寻找 机会为自己壮胆。“我安然无恙”2009年12月中旬,H股上市公司茂业国际股价突然暴跌,坊间随之传出“茂业系”掌门人黄茂如“因涉入黄光裕案被内地公安机关调查”的消息,茂业 国际次日宣布停牌,公告署名由之前的“董事长黄茂如”变成“执行董事王贵生”,更是让人多了一份猜测。一周后,茂业发布公告澄清称黄茂如之前只是“因处理 一些紧急的个人事务不在公司”,并称黄已回到公司上班。最为有趣的是,黄茂如为自证无恙,一向低调行事、极少在公众场合露面的他,竟于12月23日深圳华强北茂业百货商场某内衣品牌举行新品发布会期间现 身。他的意图显而易见。但直到今天,黄茂如是否真的安然无恙仍为外界议论,今年4月,茂业国际发布公告称,黄茂如之妻张静由于“准备继续深造”,辞去在茂 业国际董事会中的职务。最近,类似的例子是星美国际集团主席、北京知名夜总会“天上人间”的前老板覃辉的出场。曾被誉为“中国民营传媒富豪第一人”的覃辉,2005年因涉 入中国建设银行前董事长张恩照案后“人间蒸发”,蛰伏四年后重出江湖,意欲在电影产业重燃战火,动作不断但行为低调。而今年5月“天上人间”被停业整顿 后,覃辉当年的事迹再次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不得已之下,覃辉于今年5月底在北京星美国际影城一间尚未正式开业的日本餐厅厢房,首度接受了媒体的采 访。与前述企业家稍有不同的是,陈久霖在媒体的亮相仅仅是为其复出作准备。前中国航油(新加坡)公司总裁陈久霖在新加坡刑满释放后,去年初回国,沉寂一 年多之后于日前复出,任葛洲坝集团国际工程公司副总经理。他接受新浪的专访,显然是想主动发出复出的信号,力避将来被挖出后的麻烦。借东风十年前,因巨人大厦“倒塌”而沉寂3年的史玉柱出现在央视《对话》节目中,并表示“老百姓的钱,我一定要还”,他甚至给出了还钱时间,他的突然高 调,是其东山再起和扭转形象的一个重要起点,他通过自己的能力做到了。十年中,像史玉柱这样跟舆论赌一把的企业家其实并不多见,他的个人意志不具有可复制性。而更多的民企仍然习惯于“借力”。比如一些中小民企在受到国家领导人肯定后,突然积极主动地高调起来。张华荣便是一位代表人物,他是一家以出口为主的女鞋制造企业——东莞华坚集团董事长。2008年7月初,张华荣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对全球金 融海啸愈演愈烈眉头紧皱,对3个月后将由华坚集团主办的“第二届世界鞋业发展论坛”是否能顺利进行很是担忧;在他的规划中,这一论坛可以为其筹建中的总建 筑面积达40万平方米的“世界鞋业总部基地”广纳资源。据新华社报道,半个月后,温家宝总理来珠三角考察时,其中一站被当地政府安排在了华坚集团。张华荣喜出望外,在向总理汇报企业经营思路和状况时,不 失时机地介绍他作为发起人、曾主办过一次的鞋业论坛。温家宝听后称:“第二届鞋业论坛还在这里(东莞厚街镇)办,要办得更好。”张华荣从此如脱胎换骨一般,他一改之前的焦虑,变得异常高调。这一年10月,第二届“世界鞋业发展论坛”上,高朋满座,龙永图发来祝辞,意大利等欧 美鞋业界的一些巨头及官员也慕名而来,最为关键的是,在论坛闭幕前,诸多银行、高校及政府机构等都踊跃与“世界鞋业总部基地”项目签了约,张华荣长舒一口 气;到今天,这一总部基地成为了张华荣手中的一张王牌和通行证。当然,如张华荣般的幸运儿毕竟是少数。多数民营企业主仍是行走在“低调行事——陷入传闻——高调澄清——重回低调”之吊诡的循环路线中,这一路线, 其实是民营资本在一个混沌的政商语境下错综演进的写照。
突然想起的無聊事
某股票人士在11月29日的專欄曰:
「前兩天收到一個電話,談起了某某名人,身家不知是多少,但至少知道是住在禮頓山。那位記者說,他算是股壇二線人物吧?我的答案是,四大家族是一線,劉鑾 雄、張松橋是二線,莊友堅等人是三線,那位名人只是某人公司的副主席,這即是說,他的老闆也只是三線,那麼,他頂多只能算是四線罷了。
那位老牌記者大笑﹕「你可分類得真嚴格。」我說﹕「我對財富是很敏感的。你看《某書本名稱,因極易猜到是誰寫這段,故隱去之》,我從身家的角度分為超級富豪、富豪、資產階級、中產階級,低下階層,就知道我是一個多麼勢利的小人了。」」
某八卦周刊在12月2日的報導曰:
「被民主派稱為建制派頭號「鋼鐵騎士」的「(名稱姑且刪去)」,事實上在金融界只屬四線人物,職責是替富豪或大陸佬牽線入股,身邊老闆或拍檔如A、B及C(已被刪去)等,皆非善男信女,其中A的D及C的E,都斬到小股民一頸血。」....認識他的金融界人士說:「他連樹上的雀仔都氹到落嚟!」
只是無聊想起兩者的相關度,哈哈。
先密室軟禁再突然消失中環在線:馮國經玩魔術避記者 李華華
|
|
利豐(494)主席馮國經低調就人人都知,但估唔到為咗避開記者追訪,噚日喺利邦(891)股東會後,使出一招「密室」軟禁,唔畀記者離開股東會會場。
雖然華華同一眾行家衝破障礙,追住馮國經,但說時遲那時快,睇落好大份嘅馮國經,十足魔術師大衛高柏飛一樣,一兩個身影,就喺大庭廣眾下「消失」。
同瑞銀開火 成追問焦點
其實,大家都明白政經界大紅人馮國經貴人事忙,以往都唔會就公司業務呢啲小事回應。不過,上個禮拜因一份報告,佢罕有同瑞銀開拖,咁華華點都要請佢親口講番一兩句,點知結果佢都係唔講,仲連環使出兩項特技。
真係唔只記者對開拖單嘢有興趣,噚日喺股東會上,就有一名股東舉手話,佢有揸利邦,又有揸利豐,好想知瑞銀單嘢會有乜影響。
身兼兩間公司主席嘅馮國經,只係叫股東唔使擔心,因為單嘢對利邦冇影響,但就話唔方便喺利邦個場講利豐嘅嘢。
馮國經「突然消失」,華華交唔到差,好在最後搵到佢千金、利邦執行董事馮詠儀講咗幾句,佢話暫時都會留喺利邦,唔會過去利豐度。咁又啱嘅,利邦手上咁多名牌,當然好玩過利豐啦。
李華華
[email protected]
|
通號集團總經理馬騁突然去世 公司稱調查組尚未前來調查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8/1035678.html
「7·23」動車事故一月之際,中國鐵路通信信號集團公司(下稱「通號集團」)總經理馬騁在深圳項目安全檢查期間,突發心臟病去世。通號集團黨委工 作部部長楊萬智接受第一財經電視記者採訪時稱,馬騁去世時,正在與國務院安全檢查工作組對廣深港鐵路進行安全檢查,並未受到任何刺激。
楊萬智還表示,事發至今,「7·23」事故調查組尚未到通號集團進行過安全調查。
「7·23」事故後很勞累
儘管訃告中稱馬騁是因心臟病去世,但楊萬智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稱,馬騁去世前並無徵兆,也無心臟病病史。
「他是從基層一步步做上來的。」談到馬騁,中國工程院院士、「7·23」事故調查組成員王夢恕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如是表示,「是一個實幹的人。」王夢恕稱,在「7·23」事故之後馬騁很勞累、壓力很大。
「7·23」事故發生後,通號集團被推上了風口浪尖。上海鐵路局局長安路生在7月28日表示,該事故是由於溫州南站信號設備在設計上存在嚴重缺陷,遭雷擊發生故障後,導致本應顯示為紅燈的區間信號機錯誤顯示為綠燈。
由此,信號燈設計方北京全路通信信號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浮出水面,而該設計院是通號集團的下屬子公司。
8月22日,安監總局新聞發言人黃毅做客新華網時再表示,這起事故既暴露出信號系統設計上的缺陷,從而導致雷擊造成的故障問題,同時也反映出故障發 生之後,應急處置不力以及安全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可以這樣講,這起事故確實是一起不該發生的、可以避免和防範的一起責任事故。」黃毅說。
信號設備多由通號集團提供
王夢恕告訴本報記者,中國高速鐵路的信號設備,以及部分地鐵的信號設備,多由通號集團提供。而在事故之後,國務院也部署開展了高鐵安全大檢查。
而信號設備成為安全大檢查的首要任務。據《人民日報》8月11日報導,鐵道部部長盛光祖表示,在安全隱患排查方面,已採取了四項措施,第一便是解決信號設備設計缺陷問題。
通號集團曾在7月28日發佈道歉信,稱「對事故給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深感悲痛」,「積極配合國家有關部門和鐵道部的事故調查工作,敢於承擔責任,接受應得的處罰,對有關責任人進行嚴肅的責任追究處理」。
目前,事故報告及責任認定仍未對公眾公佈。黃毅22日表示,將在9月份向國務院提交事故調查處理報告。
HTC為什麼突然失勢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2096
最近國內外各種故事都很多,台灣智能手機公司HTC上演的業績大逆轉故事不是最詭異的,但卻是我們最容易看懂的一出。
HTC的劇情其實很簡單:從成功的巔峰迅速滑落。去年第三季度,HTC成為美國銷量最大的智能手機品牌,但隨後的一年中卻業績大跌。HTC第二季度收
入30.4億美元,同比下滑27%,淨利下跌57.8%;預計第三季度收入降至23.4億美元,比去年第三季度的巔峰時期下滑50%。Strategy
Analytics的數據顯示,第二季度HTC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從上年同期的11%降至6%。
HTC在2008年推出全球第一款Android手機G1,隨後一直成為Android陣營中的領先廠商。押寶Android使得HTC成為全球成長最快的手機公司,去年4月,成立不到5年的HTC以337.9 億美元的市值超過諾基亞。
但現在HTC在Android市場的領導地位已經被三星取代,Strategy Analytics稱三星第二季度佔據34.6%的市場份額。HTC到底是怎麼了?
品牌缺失
HTC的成功得益於其採取的多品牌戰略。僅去年第四季度,HTC在美國市場就同時銷售51款手機。但HTC並沒有形成一個強有力的手機品牌,很多產品都有
單獨的名稱,從早期的Dream、Hero到現在的Ryhme、Desire。多品牌戰略既造成了品牌的模糊,也使得HTC缺少明星機型。而三星
Galaxy S III在不足兩個月的時間裡銷量超過1000萬台,Galaxy S全球銷量超過5000萬台。
定位 HTC最錯誤的決策是沒有意識到高端機型對競爭的重要性。Strategy
Analytics稱,去年第四季度佔據高端市場的蘋果和三星電子的營運利潤加起來已經佔到整個手機行業營運總利潤的91%。美國投資銀行
Bernstein分析師Pierre Ferragu估計,三星向智能手機的銷售和營銷領域投入的資金,達到HTC的4倍至6倍。
中國市場 HTC此前一直將發展重點放在歐美市場,忽視了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市場,直到2010年才以HTC品牌在內地銷售智能手機。HTC去年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僅有3%。鑑於HTC是一家台灣公司,這一決策更是讓人難以理解。
專利 和三星相比,HTC手中的專利武器太少了,這導致其在美國市場受到了嚴重衝擊。去年12月,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裁定 HTC 部分設備侵犯蘋果專利,將禁止某些型號的HTC手機在美國銷售。美國是HTC最核心的市場,其受到的影響可想而知。
HTC是那種典型的在做規模和做品牌中迷失掉的公司。在某些市場中,速度和規模的確是第一位的,比如電子商務。但對於智能手機這一市場來說,品牌要比
規模和速度來得重要。依靠多品牌策略,HTC從一個最初的代工廠成長為規模最大的智能手機公司之一,但規模並沒有為HTC帶來有效的競爭力。當三星、摩托
羅拉、華為這樣的公司推出類似的產品之後,HTC之前積累起來的先發優勢便所剩無幾了。
當然,HTC應該考慮的是怎麼活下去的問題。現在連蘋果這樣的公司都業績低於預期了,預示著整個智能手機市場的發展已經開始放緩。對於HTC這樣的公司來說,接下來的策略和結果會比之前更加殘酷。
HTC已經在作出一些改變。比如精簡了產品線,全力推出了HTC
One系列手機,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投入。但這並不是什麼創新的策略,更像是針對三星的一種跟隨戰術。問題是,利潤大幅下滑的HTC能夠和財力雄厚的三星一
較高下麼?HTC還是難以解答最基本的問題—我是誰,我將來為什麼可以存在。如果這個問題沒法解決,那就怪不得投資者會賣出公司股票了,股市是這樣,商業
也是這樣。
給突然想買樓的朋友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09/blog-post_3.html#more近兩年樓市颯升, 中原指數頂位話破就破, 前特首曾蔭權說過香港人很有趣, 樓價平通街的03到05年時就很少人說要買樓, 但樓市越升越勁之時, 就突然有很多人話想買樓。
其實很簡單, 買東西都看前景, 預期未來價格會繼續升, 自然想買, SARS時預期樓市會繼續低迷, 再者連自己份工都保不住, 誰會想買樓呢?
記得幾年前, 止凡到書局想找一本有關樓市的書都不容易找, 金融投資書就一籮籮, 如今有關樓市的書就多的是,
連楊衛隆先生這類金融世界的陰謀者都講樓市 (記得他從金融海潚後開始唱匯控唱到今日, 話匯控什麼數字都是假, 又說美國末日之類, 實在不敢苟同),
寫書的都無不向市場走, 市場不再講金融海潚, 市場都在談樓市, 要書好賣唯有跟風談樓市。
偏偏我就喜歡「扒冷」, 好像到馬會買馬, 某隻馬背重飛成大熱, 給你買中回報也不會和味, 所以有人喜歡買大冷馬。如今樓市火熱得很, 人人想盡辦法去買, 中原指數過107, 而股票就被冷落, 市盈率連10倍也不到, 抵買之極, 但就偏偏沒有人買。
如果有住屋需要, 一定要買樓, 買樓後支出跟租金支出會有比較性, 這個無話可說。而且計好數才上會, 自住樓風險始終有限。但如果買多層樓投資, 你會想 :「如果好像曾特首話03到05年時買了樓就好了...」, 其實有早知無xx。
換個角度想, 假設股票五年後炒到發瘋, 恆指50000點, 但到時太多股民進市, 從來沒有買過股票的市民也喊著要入市,
到時不知哪位特首可能對著電視說 :「香港人真奇怪, 當 2012年左右恆指市盈率只有9倍時就沒有人買股票,
但現在市盈率過20倍時就連街市阿嬸都炒股票, 希望大家小心風險呀...」
現在有錢有實力, 沒有買樓迫切需要, 應該如何決定呢? 各人有各人財政問題, 還是自己好好計算一番, 但切記不要被市場氣氛影響判斷, 變得突然想買樓。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