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讀書劄記141202人種源始 (一) 從猿到人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12/02/%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41202%e4%ba%ba%e7%a8%ae%e6%ba%90%e5%a7%8b-%e4%b8%80-%e5%be%9e%e7%8c%bf%e5%88%b0%e4%ba%ba/

見買若耶溪水劍 明朝歸去事猿公
讀書劄記141202
人種源始 (一) 從猿到人
掌門執筆

《人種源始Masters of the Planet:The Search for Our Human Origins》 (2012) Ian Tattersall

「體質人類學」的科普書籍相當少見,原因是….. 這學科太沈悶了,欠缺閱讀市場.
本書是一本「古人類簡史」, 跨時度由7M年前的「初始人科動物」, 到1.2萬年前冰河時期結束, 農業萌芽為止. 作者Tattersall是當今美國人類化石研究和體質人類學的權威學者, 又是演化生物學大家,曾與古爾德共同提出「間斷平衡理論」.

看這類讀物的煩惱, 就是年代過於久遠,証據湮沒,缺失環節太多; 甚至某些大事件(如出非洲)的定年也眾說紛紜,一變再變. 常望等到一本由名家執筆,內容完整的面世, 讀之‘一勞十逸’就太好了. 這本書庶幾近之矣.
近年學科發達, 化石考掘增多,定年手段也愈見銳利, 缺失環節於是愈見收窄.*** 本書臚列諸多最新學術成果,廓清一幅人類遠古史畫面, 從枯燥的專業資訊中帶出了興味. 本文摘錄其中具新意的說法,以遂劄記之本意.

〈從猿到人〉
1每當學界意圖定義人類的始源「初始人科動物」(註:即一種現代人類ie智人,和現代猿類的遠古共祖所生成的科種, 而相信與後來的智人系統有關者. 但要註意不必然為智人的直系祖先.)的時候, 就會面臨一個奇怪而又棘手的哲學問題:根據甚麼體質特徵去界定“初始人”呢? 愈近源頭,人與猿的分野愈是糢糊, 現代人類的體質特徵(如直立體架,牙齒樣式,巨大腦容量等)愈是隱而不彰.*** 但是脫離現代特徵,卻就根本不知道怎樣去定義「人」了.

在眾多現代特徵當中,選取何者為初始人的“顯要特徵”又是一個難題. 因為化石稀疏,早期研究連各項特徵出現的時間落差也不清楚.*** (舉例:達爾文曾經猜測直立的演化,是為了空出兩手來製作並攜帶工具. 事實上人類直立了幾百萬年才懂得製作工具.) 而愈久遠的化石,其現代特徵必然愈是依稀難以辨識.
1891年荷蘭醫師 杜布瓦發現“爪哇人”,因其大腿骨構造取學名「直立猿人」.( 註: 現今歸類為「直立人」.) 未幾,關註標準轉移往腦容量方面, 英國解剖學家 基斯將750cm3定為 “人猿腦分界綫”. (註:現代人介乎1,000至2,000cm3,但腦大的人不見得較聰明.) 隨著化石增多,分界綫被迫一再調低,最終被廢棄.*** 後來,學界又將準繩訂於‘行為’方面, 如製作工具,但不旋踵察覺人類相當晚近才懂得各種‘人類行為’. 於是又回到解剖特徵上面, 這次是牙齒,因為生態和食物源改變了,但又….. 數番轉折,當今標準重新回到“直立”, 認為人之所以為人,是 ‘腰板直,有骨氣’!

2隨著地質學發達, 化石紀錄快速增多,對遠古環境的了解也較為明晰. 新証據顛覆了傳統習見,資料顯示所有初始人化石的發現地點, 當時都是林木茂密的棲息地,至少也是混合地貌, 而不是一直以來相信的乾草原.**** 最早的人科動物不是因為森林消失,才被迫落地面演化成直立; 而是先在森林內因某種契機習得直立, 才有能力到平地生活.

現時最早的「初始人科動物」化石是定年7M年前的查德「沙赫人」(2001年發掘). 沙赫人居住在水源豐沛的環境,附近還有座森林. (編按:作者並未提及“水猿理論”.) 化石重建結果認定他是一種雙足動物, 除此之外,所有其他的人類現代特徵均含糊不清.***
然而,沙赫人並非智人的直系祖先. 現時追溯出的智人最遠嫡祖是4M年前的肯亞 圖爾卡納湖「湖畔猿人」(1995), 他演化成2至4M年前的「阿法南猿」,其後成為約1.8M年前的「匠人」(1975), 很晚近成為「海德堡人」. 海德堡人再分支便是「尼安德塔人」和「智人」了.***

所有關於‘直立’的論証都是從骨架上推斷出來的, 但屬於南猿一脈的3.6M年前坦尚尼亞的「雷托利足印」(1976)則是‘行為化石’直接証據.*** 最佳的腳印在火山灰燼上面筆直行走了25公尺, 幸得整塊地面成為了化石, 足印顯示步姿相當接近現代人,而偏離倭黑猩猩. 與猿類比較, 南猿的其他體質特徵相當近似,益發令人相信‘直立’是最原始人科的顯要特徵.****
還有一點很是有趣, 足跡所在地的遠古環境非常荒蕪,不適合人猿定居, 從而推論他們正在長途遷徙之中.***

〈匠身獨運〉
3匠人多出自化石寶庫 圖爾卡納湖, 其 ‘代言人’ 是1.6M年前的「圖爾卡納少年」(1984), 一具幾近完整的青少年骸骨.*** 根據牙齒研究, 相信死時八歲, 但已經完成了大部分發育過程, 其早熟狀況接近猿類. 他的腦部只有中等大小(880cm3), 但體型比例和四肢構造與現代人相當一致, 此點則遠異猿類. 圖少年身高腿長, 適宜健步遠足, 根據 ‘直立’ 判準, 簡直是當「人」不讓.***

阿法南猿與匠人接踵降世, 兩者的體態卻落差巨大, 匠人已非 ‘猿人’. 令人驚異的是, 迄今並未發現任何中間或過渡類型化石, 即是說匠人橫空出世, 在 ‘極短’ 時間內演化出來.**** 根據演化論, 環境必曾施加嚴苛的篩選壓力在這新物種身上. 非洲在6M呈4.5M年前經歷了一場大規模氣候變遷, 森林解體, 草原入侵林地, 許多生活在空曠地形的新哺乳類登場, 匠人也就應運而生了.

新環境施加的天擇壓力主要有兩個面向, 其一是 “吃甚麼?”; 其二是 “怎樣才不會被吃掉?” 而以後者更為 ‘要命’.
4那時草原上的掠食者主要是大型貓科動物, 品種和數量都遠比智人時代多. 匠人的身體構造已定格, 適應策略只能是文化上的, 主要有二端: a群居, 集體活動; 和b投擲武器. 這兩種做法又反饋到體質上面.

集體活動演化出溝通甚或語言能力, 投擲必須具備極高水準的手眼協調能力, 兩者都對大腦要求極高.**** 大腦是最 “昂貴” 的身體裝置, 首先是投資成本, 建造大腦需要稀有的omega3脂肪酸; 其次是能源成本, 現代人佔體重2%的大腦消耗20-25%的熱能. 腦容量擴大又事必與食物策略息息相關.***

投擲身眼合一,隔空傷敵, 乃是絕頂武功. 欲練奇功….. 總之代價很大, 但練成之後就可以 ‘縱橫草原’, 欺淩弱小的草食哺乳類動物. 匠人發展出「長程捕獵策略」, 擊傷或驚嚇弱者, 迫使它們在烈日下奔跑, 因而中暑.*** 此中的要害是別人中暑之前, 自己萬勿先行中暑! 匠人的演化策略是脫掉體毛以利散熱, 此即「裸猿理論」.***
奇功還有妙用, 「搜刮型捕獵」***是也: 察覺大貓捕獲獵物, 即以飛彈驅趕之, 奪其收穫.

5 ‘揾食艱難’ 是另一面向, 食物源必須擴大. 匠人雜食, 其咀嚼和消化系統因應大局而全面調整. 已知「用火」對於營養攝取利益極大, 但是 ‘馴化火’ 的年代無法確定. 現時有把握的用火証據最早者在1.8M年前, 而 “受控火堆” 更在其後1M年.*** 匠人會否烹飪? 作者傾向樂觀.

匠人食肉, 但肉從何來? 最安全容易是捕魚和撿拾貝類, 那當然要到溪河湖海之間闖蕩了. 其次是撿食腐屍, 但大貓們也很飢餓….. 匠人聰明, 以石斷骨, 吸食骨髓.
食物源擴大則覓食範圍隨之擴闊, 匠人的活動範圍也要相應拓闊, 根據「群居和集體活動原則」, 可推論匠人的社會組織必較猿類緊密, 而心理上的「親社會」能力定必相應發展出來. 實驗顯示, 除了母猿對其子女外, 猿類對別人的利益漠不關心; 而人類則有濃厚的利他傾向.***

下篇將講到人科動物 “兩次出非洲”, 敬請垂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549

讀書劄記141202人種源始 (一) 從猿到人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12/02/%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41202%e4%ba%ba%e7%a8%ae%e6%ba%90%e5%a7%8b-%e4%b8%80-%e5%be%9e%e7%8c%bf%e5%88%b0%e4%ba%ba/

見買若耶溪水劍 明朝歸去事猿公
讀書劄記141202
人種源始 (一) 從猿到人
掌門執筆

《人種源始Masters of the Planet:The Search for Our Human Origins》 (2012) Ian Tattersall

「體質人類學」的科普書籍相當少見,原因是….. 這學科太沈悶了,欠缺閱讀市場.
本書是一本「古人類簡史」, 跨時度由7M年前的「初始人科動物」, 到1.2萬年前冰河時期結束, 農業萌芽為止. 作者Tattersall是當今美國人類化石研究和體質人類學的權威學者, 又是演化生物學大家,曾與古爾德共同提出「間斷平衡理論」.

看這類讀物的煩惱, 就是年代過於久遠,証據湮沒,缺失環節太多; 甚至某些大事件(如出非洲)的定年也眾說紛紜,一變再變. 常望等到一本由名家執筆,內容完整的面世, 讀之‘一勞十逸’就太好了. 這本書庶幾近之矣.
近年學科發達, 化石考掘增多,定年手段也愈見銳利, 缺失環節於是愈見收窄.*** 本書臚列諸多最新學術成果,廓清一幅人類遠古史畫面, 從枯燥的專業資訊中帶出了興味. 本文摘錄其中具新意的說法,以遂劄記之本意.

〈從猿到人〉
1每當學界意圖定義人類的始源「初始人科動物」(註:即一種現代人類ie智人,和現代猿類的遠古共祖所生成的科種, 而相信與後來的智人系統有關者. 但要註意不必然為智人的直系祖先.)的時候, 就會面臨一個奇怪而又棘手的哲學問題:根據甚麼體質特徵去界定“初始人”呢? 愈近源頭,人與猿的分野愈是糢糊, 現代人類的體質特徵(如直立體架,牙齒樣式,巨大腦容量等)愈是隱而不彰.*** 但是脫離現代特徵,卻就根本不知道怎樣去定義「人」了.

在眾多現代特徵當中,選取何者為初始人的“顯要特徵”又是一個難題. 因為化石稀疏,早期研究連各項特徵出現的時間落差也不清楚.*** (舉例:達爾文曾經猜測直立的演化,是為了空出兩手來製作並攜帶工具. 事實上人類直立了幾百萬年才懂得製作工具.) 而愈久遠的化石,其現代特徵必然愈是依稀難以辨識.
1891年荷蘭醫師 杜布瓦發現“爪哇人”,因其大腿骨構造取學名「直立猿人」.( 註: 現今歸類為「直立人」.) 未幾,關註標準轉移往腦容量方面, 英國解剖學家 基斯將750cm3定為 “人猿腦分界綫”. (註:現代人介乎1,000至2,000cm3,但腦大的人不見得較聰明.) 隨著化石增多,分界綫被迫一再調低,最終被廢棄.*** 後來,學界又將準繩訂於‘行為’方面, 如製作工具,但不旋踵察覺人類相當晚近才懂得各種‘人類行為’. 於是又回到解剖特徵上面, 這次是牙齒,因為生態和食物源改變了,但又….. 數番轉折,當今標準重新回到“直立”, 認為人之所以為人,是 ‘腰板直,有骨氣’!

2隨著地質學發達, 化石紀錄快速增多,對遠古環境的了解也較為明晰. 新証據顛覆了傳統習見,資料顯示所有初始人化石的發現地點, 當時都是林木茂密的棲息地,至少也是混合地貌, 而不是一直以來相信的乾草原.**** 最早的人科動物不是因為森林消失,才被迫落地面演化成直立; 而是先在森林內因某種契機習得直立, 才有能力到平地生活.

現時最早的「初始人科動物」化石是定年7M年前的查德「沙赫人」(2001年發掘). 沙赫人居住在水源豐沛的環境,附近還有座森林. (編按:作者並未提及“水猿理論”.) 化石重建結果認定他是一種雙足動物, 除此之外,所有其他的人類現代特徵均含糊不清.***
然而,沙赫人並非智人的直系祖先. 現時追溯出的智人最遠嫡祖是4M年前的肯亞 圖爾卡納湖「湖畔猿人」(1995), 他演化成2至4M年前的「阿法南猿」,其後成為約1.8M年前的「匠人」(1975), 很晚近成為「海德堡人」. 海德堡人再分支便是「尼安德塔人」和「智人」了.***

所有關於‘直立’的論証都是從骨架上推斷出來的, 但屬於南猿一脈的3.6M年前坦尚尼亞的「雷托利足印」(1976)則是‘行為化石’直接証據.*** 最佳的腳印在火山灰燼上面筆直行走了25公尺, 幸得整塊地面成為了化石, 足印顯示步姿相當接近現代人,而偏離倭黑猩猩. 與猿類比較, 南猿的其他體質特徵相當近似,益發令人相信‘直立’是最原始人科的顯要特徵.****
還有一點很是有趣, 足跡所在地的遠古環境非常荒蕪,不適合人猿定居, 從而推論他們正在長途遷徙之中.***

〈匠身獨運〉
3匠人多出自化石寶庫 圖爾卡納湖, 其 ‘代言人’ 是1.6M年前的「圖爾卡納少年」(1984), 一具幾近完整的青少年骸骨.*** 根據牙齒研究, 相信死時八歲, 但已經完成了大部分發育過程, 其早熟狀況接近猿類. 他的腦部只有中等大小(880cm3), 但體型比例和四肢構造與現代人相當一致, 此點則遠異猿類. 圖少年身高腿長, 適宜健步遠足, 根據 ‘直立’ 判準, 簡直是當「人」不讓.***

阿法南猿與匠人接踵降世, 兩者的體態卻落差巨大, 匠人已非 ‘猿人’. 令人驚異的是, 迄今並未發現任何中間或過渡類型化石, 即是說匠人橫空出世, 在 ‘極短’ 時間內演化出來.**** 根據演化論, 環境必曾施加嚴苛的篩選壓力在這新物種身上. 非洲在6M呈4.5M年前經歷了一場大規模氣候變遷, 森林解體, 草原入侵林地, 許多生活在空曠地形的新哺乳類登場, 匠人也就應運而生了.

新環境施加的天擇壓力主要有兩個面向, 其一是 “吃甚麼?”; 其二是 “怎樣才不會被吃掉?” 而以後者更為 ‘要命’.
4那時草原上的掠食者主要是大型貓科動物, 品種和數量都遠比智人時代多. 匠人的身體構造已定格, 適應策略只能是文化上的, 主要有二端: a群居, 集體活動; 和b投擲武器. 這兩種做法又反饋到體質上面.

集體活動演化出溝通甚或語言能力, 投擲必須具備極高水準的手眼協調能力, 兩者都對大腦要求極高.**** 大腦是最 “昂貴” 的身體裝置, 首先是投資成本, 建造大腦需要稀有的omega3脂肪酸; 其次是能源成本, 現代人佔體重2%的大腦消耗20-25%的熱能. 腦容量擴大又事必與食物策略息息相關.***

投擲身眼合一,隔空傷敵, 乃是絕頂武功. 欲練奇功….. 總之代價很大, 但練成之後就可以 ‘縱橫草原’, 欺淩弱小的草食哺乳類動物. 匠人發展出「長程捕獵策略」, 擊傷或驚嚇弱者, 迫使它們在烈日下奔跑, 因而中暑.*** 此中的要害是別人中暑之前, 自己萬勿先行中暑! 匠人的演化策略是脫掉體毛以利散熱, 此即「裸猿理論」.***
奇功還有妙用, 「搜刮型捕獵」***是也: 察覺大貓捕獲獵物, 即以飛彈驅趕之, 奪其收穫.

5 ‘揾食艱難’ 是另一面向, 食物源必須擴大. 匠人雜食, 其咀嚼和消化系統因應大局而全面調整. 已知「用火」對於營養攝取利益極大, 但是 ‘馴化火’ 的年代無法確定. 現時有把握的用火証據最早者在1.8M年前, 而 “受控火堆” 更在其後1M年.*** 匠人會否烹飪? 作者傾向樂觀.

匠人食肉, 但肉從何來? 最安全容易是捕魚和撿拾貝類, 那當然要到溪河湖海之間闖蕩了. 其次是撿食腐屍, 但大貓們也很飢餓….. 匠人聰明, 以石斷骨, 吸食骨髓.
食物源擴大則覓食範圍隨之擴闊, 匠人的活動範圍也要相應拓闊, 根據「群居和集體活動原則」, 可推論匠人的社會組織必較猿類緊密, 而心理上的「親社會」能力定必相應發展出來. 實驗顯示, 除了母猿對其子女外, 猿類對別人的利益漠不關心; 而人類則有濃厚的利他傾向.***

下篇將講到人科動物 “兩次出非洲”, 敬請垂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769

讀書劄記141205人種源始 (二) 海德堡人和阿舍利手斧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12/05/%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41205/

讀書劄記141205
人種源始 (二) 海德堡人 和 阿舍利手斧
掌門執筆

人類曾經兩次“出非洲”已成定論, 但是對於何時出走?循何路綫?帶著幾多盤川上路? 等等則莫衷一是. 況且化石証據層堆疊出,學說也就日新月異, 以下是本書整理出來的前沿見解.

〈初出非洲〉
6 第一波走出非洲的「人屬」物種是「直立人」種, 舊日的明星人物是 “爪哇人”(定年1.5M年前)和 “北京人”. 然而江山代有化石出…..
不久之前,根本沒有行家預期非洲以外的最早人類化石會在此地出土: 黑海和裏海之間的 喬治亞(ie格魯吉亞)廢城 德馬尼西. 取名「格魯吉亞人」(1991)的「直立人」定年1.8M年前, 其身體形態與上篇提及的「匠人」高度相似,而與任何南猿均大為不同. 即是說人類幾乎是剛剛改變身型,就立即走出非洲! 這比之前的所有猜想都早出許多.***

格魯吉亞人還有兩點出奇之處, 首先是腦容量竟然較匠人(880cm3)還要細小,約為600-775cm3, 此點違反直覺, ‘咁死蠢都出來行?’. 其次,與此相一致的是所用石器極度原始,而且持續使用了1M年而沒有變化. 這又顛覆了早前的流行學說:直立人是挾著新型石器的威力, 石堅斧利, 而東進闖天下.****

7 新環境並沒有刺激創造力, 技術革新反而在非洲內部發生, 原始石器終於因為「手斧」的出現而面貌維新. 手斧是「阿舍利文化」的靈魂. 阿舍利,法國遺址地名,手斧初次出土的地點. 但阿舍利遺址定年只在0.5M年前,因此手斧是長期持續移民潮的後來者從非洲攜帶出來的新科技. 手斧文化在非洲橫掃全域之後,再遍傳天下, 成為此後長時段人類社會的主流文化.*** 那時代普世行採獵,文化同質; 文化分殊是農業革命之後的事情.

「手斧:對稱狀淚滴型石斧」是全新的“概念設計型”工藝品,***** 用途廣泛, 號稱「舊石器時代的瑞士軍刀」. 有別於之前的原始石器,都是因應材料而隨機敲削出來的鋒利薄片,然後量其形狀使用之. 由於生產哲學上的突破,原始石器是由生產者隨身攜帶著石材,到達使用場所之後才製造出來的; 而新型石器則是在石材原產地附近的「工場」批量生產的.****

阿舍利手斧 Archeulian Handaxe

阿舍利手斧 Archeulian Handaxe

這項技術革命的影響力極其深遠,但其傳播過程卻很曲折難明. 已知最早的手斧案例在肯亞,定年1.8M年前, 即是匠人現身後的不久. 但驚世發明卻使用者稀, 要等數十萬年之後,才急速冒起成為全非洲的主流器具.***

阿舍利手斧的前身: 阿奧爾德沃石器 Oldowan Chopper

阿舍利手斧的前身: 阿奧爾德沃石器 Oldowan Chopper

〈腦大能容〉
8 遲至2M年前,即南猿屬末期,腦容量(400-550cm3)仍與猿類相差無幾. 而在人屬的「匠人」種(非洲種屬)和「直立人」種(亞洲種屬)身上,初次看到腦容量(600-850cm3)的躍增.*** 到了0.5M年前再增至725-1,200cm3; 更晚近的「尼安德塔人」種,腦容量(早期1,125-1,390cm3;晚期平均1,487cm3)已相當於現今「智人」種的水平(1,000-2,000cm3). 總趨勢大致上是每1M年翻一翻.***

關於腦容量及其變動,歸結出兩條重要的sense.
sense甲:同一年代,不同地域的化石, 腦容量落差巨大,反映主人公分屬不同的世系.***
sense乙:所有世系在時間軸上都呈現明顯的腦容量擴大趨勢.*****
如此可以推導出sense丙:大腦容量具有演化優勢.***

sense丙看似直觀,但是內藏複雜, 因為從同一世系內部的腦容量(相對溫和的)差異,完全看不出行為上的優劣, 即腦大未必聰明; 但比較不同的世系,行為証據強力支持腦大比較聰明. (註:比較不同物種的時候,就更成為鐵律了.)
這關乎腦部的組織和運作方式…..相當神祕.

〈海德堡人〉
9 德國海德堡遺址出土的「海德堡人」(1908),定年0.6M年前,腦容量1,166-1,325cm3, 是尼安德塔人和智人的前輩. 海人是首個遍佈整個舊世界的人科動物.*** 近年海人江湖地位冒升,皆因海派遺址魅力十足, 其全新文化型態迥異於直立人的老舊模式.

最惹人註目的是住屋群和火爐. 法國尼斯的 特拉阿馬塔遺址, 定年0.38M年前, 搭建了許多大型遮蔽物,  ‘屋基’是石塊排列成的橢圓環, 每環皆有缺口. 業界猜測石塊是用來鞏固插在地上的樹枝 ‘柱子’, 樹枝在頂端交會, 蒙上獸皮, 便成為 ‘棚屋’ 了. 而缺口除了是 ‘門口’ 之外, 還是 ‘通風口’, 環內地面挖出淺坑式火爐, 內裡找到燻黑的鵝卵石和獸骨.*** 這是最古老的火爐遺跡, 註意那是火爐, 不是火堆.

德國舍寧根一處厭氧泥炭沼澤,遺址定年0.4M年前, 保存了最早的木製工具, 還有十隻遭到屠宰的馬匹和大量其他哺乳類遺骨. ( 註: 其次早的工木只有0.125M年.) 其中最矜貴的是幾支精心打造的長矛,顯然是投擲武器, 長踰180cm, 形似標槍, 重心在前端. 配合大型哺乳類遺骸, 暗示海人埋伏狩獵技術經已成熟.***

舍寧根遺址還有一項犀利的工藝, 便是「複合式」工具: 由一個以上構件組合而成, 那是技術史上的重大突破. 証據是三段處理過的冷杉樹枝段落, 長度從幾cm到30cm, 每一段的一端都有 ‘槽口’, 相信是某些工具, 如榔頭,的 ‘把手’.

海人才是挾著高科技闖蕩江湖的人物. 但他們雖然智能強大, 卻只是直覺式,而不是陳述式的思維. 他們不懂得運用符號, 也沒有語言和藝術.****
海德堡人在0.2M年前滅絕,*** 歐洲進入尼安德塔人獨霸的時代. 

《人種源始Masters of the Planet:The Search for Our Human Origins》 (2012) Ian Tattersal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434

讀書劄記141205人種源始 (二) 海德堡人和阿舍利手斧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12/05/%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41205/

讀書劄記141205
人種源始 (二) 海德堡人 和 阿舍利手斧
掌門執筆

人類曾經兩次“出非洲”已成定論, 但是對於何時出走?循何路綫?帶著幾多盤川上路? 等等則莫衷一是. 況且化石証據層堆疊出,學說也就日新月異, 以下是本書整理出來的前沿見解.

〈初出非洲〉
6 第一波走出非洲的「人屬」物種是「直立人」種, 舊日的明星人物是 “爪哇人”(定年1.5M年前)和 “北京人”. 然而江山代有化石出…..
不久之前,根本沒有行家預期非洲以外的最早人類化石會在此地出土: 黑海和裏海之間的 喬治亞(ie格魯吉亞)廢城 德馬尼西. 取名「格魯吉亞人」(1991)的「直立人」定年1.8M年前, 其身體形態與上篇提及的「匠人」高度相似,而與任何南猿均大為不同. 即是說人類幾乎是剛剛改變身型,就立即走出非洲! 這比之前的所有猜想都早出許多.***

格魯吉亞人還有兩點出奇之處, 首先是腦容量竟然較匠人(880cm3)還要細小,約為600-775cm3, 此點違反直覺, ‘咁死蠢都出來行?’. 其次,與此相一致的是所用石器極度原始,而且持續使用了1M年而沒有變化. 這又顛覆了早前的流行學說:直立人是挾著新型石器的威力, 石堅斧利, 而東進闖天下.****

7 新環境並沒有刺激創造力, 技術革新反而在非洲內部發生, 原始石器終於因為「手斧」的出現而面貌維新. 手斧是「阿舍利文化」的靈魂. 阿舍利,法國遺址地名,手斧初次出土的地點. 但阿舍利遺址定年只在0.5M年前,因此手斧是長期持續移民潮的後來者從非洲攜帶出來的新科技. 手斧文化在非洲橫掃全域之後,再遍傳天下, 成為此後長時段人類社會的主流文化.*** 那時代普世行採獵,文化同質; 文化分殊是農業革命之後的事情.

「手斧:對稱狀淚滴型石斧」是全新的“概念設計型”工藝品,***** 用途廣泛, 號稱「舊石器時代的瑞士軍刀」. 有別於之前的原始石器,都是因應材料而隨機敲削出來的鋒利薄片,然後量其形狀使用之. 由於生產哲學上的突破,原始石器是由生產者隨身攜帶著石材,到達使用場所之後才製造出來的; 而新型石器則是在石材原產地附近的「工場」批量生產的.****

阿舍利手斧 Archeulian Handaxe

阿舍利手斧 Archeulian Handaxe

這項技術革命的影響力極其深遠,但其傳播過程卻很曲折難明. 已知最早的手斧案例在肯亞,定年1.8M年前, 即是匠人現身後的不久. 但驚世發明卻使用者稀, 要等數十萬年之後,才急速冒起成為全非洲的主流器具.***

阿舍利手斧的前身: 阿奧爾德沃石器 Oldowan Chopper

阿舍利手斧的前身: 阿奧爾德沃石器 Oldowan Chopper

〈腦大能容〉
8 遲至2M年前,即南猿屬末期,腦容量(400-550cm3)仍與猿類相差無幾. 而在人屬的「匠人」種(非洲種屬)和「直立人」種(亞洲種屬)身上,初次看到腦容量(600-850cm3)的躍增.*** 到了0.5M年前再增至725-1,200cm3; 更晚近的「尼安德塔人」種,腦容量(早期1,125-1,390cm3;晚期平均1,487cm3)已相當於現今「智人」種的水平(1,000-2,000cm3). 總趨勢大致上是每1M年翻一翻.***

關於腦容量及其變動,歸結出兩條重要的sense.
sense甲:同一年代,不同地域的化石, 腦容量落差巨大,反映主人公分屬不同的世系.***
sense乙:所有世系在時間軸上都呈現明顯的腦容量擴大趨勢.*****
如此可以推導出sense丙:大腦容量具有演化優勢.***

sense丙看似直觀,但是內藏複雜, 因為從同一世系內部的腦容量(相對溫和的)差異,完全看不出行為上的優劣, 即腦大未必聰明; 但比較不同的世系,行為証據強力支持腦大比較聰明. (註:比較不同物種的時候,就更成為鐵律了.)
這關乎腦部的組織和運作方式…..相當神祕.

〈海德堡人〉
9 德國海德堡遺址出土的「海德堡人」(1908),定年0.6M年前,腦容量1,166-1,325cm3, 是尼安德塔人和智人的前輩. 海人是首個遍佈整個舊世界的人科動物.*** 近年海人江湖地位冒升,皆因海派遺址魅力十足, 其全新文化型態迥異於直立人的老舊模式.

最惹人註目的是住屋群和火爐. 法國尼斯的 特拉阿馬塔遺址, 定年0.38M年前, 搭建了許多大型遮蔽物,  ‘屋基’是石塊排列成的橢圓環, 每環皆有缺口. 業界猜測石塊是用來鞏固插在地上的樹枝 ‘柱子’, 樹枝在頂端交會, 蒙上獸皮, 便成為 ‘棚屋’ 了. 而缺口除了是 ‘門口’ 之外, 還是 ‘通風口’, 環內地面挖出淺坑式火爐, 內裡找到燻黑的鵝卵石和獸骨.*** 這是最古老的火爐遺跡, 註意那是火爐, 不是火堆.

德國舍寧根一處厭氧泥炭沼澤,遺址定年0.4M年前, 保存了最早的木製工具, 還有十隻遭到屠宰的馬匹和大量其他哺乳類遺骨. ( 註: 其次早的工木只有0.125M年.) 其中最矜貴的是幾支精心打造的長矛,顯然是投擲武器, 長踰180cm, 形似標槍, 重心在前端. 配合大型哺乳類遺骸, 暗示海人埋伏狩獵技術經已成熟.***

舍寧根遺址還有一項犀利的工藝, 便是「複合式」工具: 由一個以上構件組合而成, 那是技術史上的重大突破. 証據是三段處理過的冷杉樹枝段落, 長度從幾cm到30cm, 每一段的一端都有 ‘槽口’, 相信是某些工具, 如榔頭,的 ‘把手’.

海人才是挾著高科技闖蕩江湖的人物. 但他們雖然智能強大, 卻只是直覺式,而不是陳述式的思維. 他們不懂得運用符號, 也沒有語言和藝術.****
海德堡人在0.2M年前滅絕,*** 歐洲進入尼安德塔人獨霸的時代. 

《人種源始Masters of the Planet:The Search for Our Human Origins》 (2012) Ian Tattersal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435

讀書劄記141212人種源始(三) 尼安德塔人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12/12/%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41212%e4%ba%ba%e7%a8%ae%e6%ba%90%e5%a7%8b%e4%b8%89-%e5%b0%bc%e5%ae%89%e5%be%b7%e5%a1%94%e4%ba%ba/

讀書劄記141212

人種源始(三) 尼安德塔人

掌門執筆

 

〈冰川驕子〉

  1. 10. 地球在3M年前氣候開始惡劣化, 原因是南北美洲板塊碰撞,隆升起巴拿馬地峽,阻隔了太平洋和大西洋.*** 東水西調被遏止,亂了北半球溫度循環, 導致北極積冰,啟動了正反饋機制, 全球於是陷入冰河時期.

 

冰河時期在2.6M年前正式降臨, 技術定義是北極存有終年不銷融的冰冠.*** (註:按照定義則冰河時期尚未完結, 現今只處於一個回暖期.) 大量水份鎖定冰冠, 使非洲乾旱化, 森林退縮,草原擴張. 戲劇化地反映在化石紀錄上面, 是草食物種激增, 以樹葉或嫩枝為食的較古老類型大量消減.

 

地質學上將260萬年前冰冠形成, 到1.2萬年前最近一次冰冠開始大規模退縮, 期間稱為「更新世」. 所有「人屬」物種都是在這地質時期孕育出來的.*** 更新世之後是「全新世」, 農業興起,智人獨霸. 事實上更新世結束之前, 除智人外,所有人科物種俱已滅絕.***

 

最後一個滅絕的人屬物種就是〈尼安德塔人〉.

(11)  1856年尼人在尼安德河谷首次被發現, 是歷史上最早被發現的非智人人科物種. 尼人是歐洲人的至愛,皆因他發生於歐洲,然後遷徙至中東,並深入西亞.

最古老而又確定的尼人化石出自法國 “比亞什聖瓦斯特遺址”, 定年至少17萬年前; 另有兩個不同遺址, 有爭議的化石樣本均定年25萬年前.

自有尼人,歐洲再無發現其他人種生活其上, 直到4萬年前智人蒞臨. 兩人種並立一萬年, 3萬年前尼人滅絕. 換句話說,尼人獨霸歐洲接近二十萬年.

 

歐洲尼人和非洲智人竟然是同時,約20萬年前,生成的物種.***  (註:智人6萬年前出非洲.) 尼人體格明顯較智人粗壯,腦容量也略大.*** 何以此滅彼興?原因隱晦難明.

 

  1. 有關尼人和智人是否同源?有無混種?已接近達成共識.

分子人類學家進行的粒線體DNA分析(1997)顯示尼人完全落在描述今日所有人類群體差異的範圍之外.*** 同上研究,任何兩個智人群體平均存有8處差異; 智人和黑猩猩55處;智 人和尼人則有26處. 更重要的是, 尼人和所有智人群體差異均等,即沒有親戚.

 

這和解剖學的結論相一致, 尼人和智人頭骨差異極大, 行家認為出現遺傳交換的機會微乎其微. 考古紀錄上面也沒有出現任何文化混融的有力証據, 兩種人各自擁有不同的歷史和生活方式.

綜攬全局,現時所知, 兩人種全然獨立分離.

 

  1. 長期以來學界相信尼人是適應歐洲寒冷氣候而生成的物種, 現時知道並非如此, 他們的體質構造與之前的人屬物種變化不大, 適應力來自文化,例如衣物和生活方式.

 

在整個冰河時期,歐洲均欠缺足夠的植物性食物源, 尼人始終相當依賴動物脂肪和疍白質過活.*** 在12萬年前的溫暖期, 尼人主要靠撿拾或搜刮腐屍維生, 遺址中的獸骸老弱殘缺, 反映多是自然死亡,並曾遭到大型食肉動物捷足先登.

相反,到了5萬年前的寒冷期, 獸骸多是整全的青壯個體, 並且有屠宰處理過的痕跡, 反映埋伏狩獵技術成熟,**** 尼人那時才成為“高貴的獵人”.

 

比對尼人和智人的居址遺址, 有一極其有趣之處. 觀察石製工藝品和骨骸碎片的散佈狀況, 尼人是隨機四散,反映沒有把居住空間區隔的想法,*** 即沒有睡覺,屠宰,進食等想法. 而智人則有區隔空間的習性,反映具備符號化認知能力. 推論兩種人的家庭生活方式大不相同.

 

就人類學種族誌學門所知, 所有被直接觀察和紀錄的「食人」風俗都是儀式性的, 即是說從沒直接發現過以人肉作為食物源的實例.****

但是,真正的霍布斯式自然狀態

〈人人相食〉確曾出現過…..

  1. 不久之前, 在定年5萬年前的西班牙 “埃爾西德隆遺址”發掘出一個屠宰人類現場, 12具死者骸骨(6個成人,3青年,2幼兒,1嬰兒)屬於同一家族, 骨頭上面遺留屠宰痕跡,與獸骨上面顯示的食物處理手法相同, 証明是同類相食行為, 並且是作為食物而被吃掉的.***

另有旁証, 根據牙齒琺瑯質分析,帶有明顯的營養不良跡象, 推想當時競爭食物非常激烈.

 

同址還有一項極其重大的發現, 根據粒綫體DNA分析, 3名成年男性屬於同一世系, 而3名成年女性除了不屬於該世系之外,更且分屬完全不同的世系. 這赫然是最古老的外婚制証據!****

兩名幼兒是同一名女性的孩子, 年齡一個五六歲,一個三四歲, 表示生育間隔為3年, 與所知智人採獵社會相同. 這又進一步推論出延長哺乳期以抑制排卵的行為.

 

〈莫斯特文化〉

  1. 正如阿舍利文化是海德堡人的招牌菜式,「莫斯特文化」就是尼人的同義詞. 莫斯特制式石器使用「預製石核技術」生產, 是舊石器晚期工藝的巔峰之作. 最具特徵性的器具是側面凸起的「刮刀」、精細製作的石尖和薄石片小型淚滴狀手斧,全都挑選優良石材製成, 反覆打磨,工序繁多,素質甚高. 上乘的工具當時想必價值不菲,於是用鈍後一再翻磨,直至薄到不能再薄為止. 考古學家現時定義了超過五十種制式, 並且呈現出連續性.***

 

莫斯特制式的刮刀和石尖上經常留有樹脂跡痕, 樹脂是粘合劑, 證實尖狀物固著在木製把手或木棒上面, 成為組合型工具或矛狀武器.***

 

有論者認為五萬年前氣溫處於最後一次寒冷高峰期的時候, 尼人衰敗之勢已成, 四萬年前智人的到來未必是尼人滅絕的因由. 最早期猜測智人以戰爭手段滅絕尼人, 此說已被視為無稽之談. 智人的競爭優勢是群體較大, 即人口密度較高, 並且有符號化認知能力.

尼人滅絕之後, 歐洲頓成首批智人「克羅馬儂人」的天下.

 

 

《人種源始Masters of the Planet:The Search for Our Human Origins》 (2012) Ian Tattersal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52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