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提前發放好消息-聯邦製藥(3933)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320/LTN20080320447_C.pdf

公司聲稱盈利不少於上年2.8倍,即較上年增長1.8倍,以上年盈利1.73838億計,即不少於4.86858億元。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614/03933/C102.pdf

公司凍結資金約:
806,026,000 x 2.75 = 2,216,571,500 元

以3%的利息及凍結8日利息計約:
2,216,571,000 x 3% / 365 * 8 = 1,474,571元

就算發行3億股及超額配售4,500萬股,以2.75元發行,如不動用資金,將資金放入銀行放約6個月,所得利息約(不準確的):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622/LTN20070622275_C.pdf
345,000,000 x 2.75 * 3% / 2 = 14,231,250 元

兩者加起來不太大,較公司上年盈利1.73億,也不足10%,所以利息絕對不是業績急增的主要因素。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604/03933/F126_c.pdf

可看看中期業績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920/LTN20070920496_C.pdf
今年較上年盈利8,366萬急增1倍,至1.74億,可見上下半年盈利大約都是5-5之比,預期今年全年盈利也只是3.5億。
從資產負債表可見,公司剛剛上市,拿到錢,一是用來還債,二來用來擴廠。

由此可見,公司盈利急增,主要因為營運改善。

以 公司市值27.48億計,盈利4.86858億,折合每股0.397元,市盈率只是5.644倍,這家公司應該是香港上市最大的藥廠之一,只和東瑞製藥 (2348)比較,盈利增長也不較它勁,規模也比它少,但市盈率竟較聯邦製藥公司高(剛公佈盈利急增53.6%,P/E 約5.9倍),簡直不合理,以聯邦製藥的增長及規模計,應值8-10倍市盈率,其合理價約3.174-3.98元。

但是因市況疲弱及因上市時候較短,可能有部分人對之有偏見,但一家盈利有4億公司要做成殼股,可能難度非常高,現時應可以購入,但慎防星期二復市被搶高,如害怕者可等幾個月後公佈中期業績後購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93

雙高一低?-聯邦製藥(3933)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409/LTN20080409498_C.pdf

公司聲稱盈利不少於上年2.8倍,即較上年增長1.8倍,以上年盈利1.73838億計,即不少於4.86858億元。

公司較預期業績更好,有5.1億,急增超過190%,以總發行股本12億股計,每股42.53仙,盈利派息17仙,以昨天收市價2.92元計,P/E約6.87倍,股息約5.82厘。

公司業績大好,毛利及純利急增,毛利率提升超過10%,至46%,純利率亦都急增相若的水平,至約20%。

公司上市集資後,雖表面償還了2億元銀行貸款,但又借取約3億的長貸,加上集資約7億多,籌到這8億後(借長貸3億+上市集資7億-還短貸 2億),有2億用了去派息,其餘6億多也投入在擴廠(主要為內蒙古新廠)上。

公司財務較上市前更吃緊,公司現金只得4億,但負債
卻有13億多,其餘均為存貨、廠房及應付款等資產,估值要打折扣,但這盤數的像真度很高。

公司業績急增應為產量及價格均突破臨界點所致,每生產1元的東西,他們就可以賺約0.5元,但價格急增可能因產量及市場競爭等,而最多能持續兩三年,故當務之急是繼續急增產量,先搶佔市場,拿到領導地位後,才慢慢加價,以維持毛利,現在已有大型醫藥集團開始著手中。

中國的大環境是支持醫療改革的,農村醫療的展開更擴大了市場,該公司致力發展,應有不俗回報。

總結而言,該公司前景不俗,但公司財務吃緊,加上擴產計劃,下年可能未能維持太高的派息率,所以公司股價會有一定的壓力,但該公司的增長應能夠維 持,雖下年的增長不能像今年這樣高。惟一的隱憂的是競爭者已開始以減價作為競爭手段,大大降低盈利率。另外,市盈率以其規模來計算頗低。管理層方面因上市 時間不長,未能見其性格,故保持中立的態度,我建議在現價購買,但需有耐性。

下一篇文章會述及公司的新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37

雙高一低?-聯邦製藥(3933)(2)

2007-06-04 信報

聯邦製藥—無懼藥品政策變動


對於內地醫藥市場,常聞價過高,醫生與商勾結,使生病成為有錢人的專利。近年中央政府鐵腕整肅歪風,自1998年5月以來,多種藥品的最高零售價便下調超過二十次,意使上至富者、下至貧民,有病均可尋醫。


藥品半年調價四次


發改委5月又再一次調低醫藥價格,對於將來是否還會調價,現在還無迹可尋。不過,港資聯邦製藥3933)無懼發改委是否還有大動作,挾去年高達二十一億元的業績,在主板上市。


自今年年初,發改委第二十一次降價,3月之後幾乎每一個月均對價進行調整,不到半年時間,價被連續四次大幅下調,發改委也創造了藥品「十年降價史」上的一次紀錄。


受單獨定價影響


有說今年5月份的調價是最後一次,但政策時常改變,會否再調整藥品售價,現在仍是未知之數,聯邦製藥也把國家政策列入風險之一。


根據發改委,中國的藥品價格在1996年至2005年持續下跌,造成取樣醫院的抗生素製劑產品採購價格在這段期間累計下跌50%。


聯邦製藥在國家政策規管下,在2004年,有二十二種製劑產品的最高零售價格被調低16%至55.1%,2005年有九種製劑產品價格被調低20.1% 至64%,其中有八種產品已在2004年被調低。去年則有五種製劑產品被調低17%至53.8%,這五種產品之前並沒有受到之前價格下調所影響。


發改委雷厲風行,過去三年,聯邦製藥業績也有起伏。2006年營業額錄得二十億八千萬元,較2005年上升20.9%;純利上升近五成,達二億元。但2005年純利錄得一億二千萬元,較2004年下跌一成二。


此外,沒有政府允許,即所謂的「單獨定價」允許,價格受管制的產品無法以高於政府規定適用最高價格的零售價格銷售。


但是,「單獨定價」適用於零售,基於聯邦製藥的製劑產品售給分銷商,而不是零售客戶,集團所得價格未必能取得與零售價格相同的售價。所以,由於業內激烈的價格競爭,為維持競爭力,聯邦製藥的某些產品將以低於政府規定的最高價格及「單獨定價」出售。


截至2006年年底,聯邦製藥共有一百二十七種產品合資格在中國及或香港投產,其中包括三十種原料及九十七種製劑產品。


外資可進入藥品銷售或分銷


另外,集團有五種最高價格受管制的抗生素劑產品獲授自2002年1月開始生效的單價定價許可,其中四種於去年年底投產。


以往中國法律禁止外資企業在內地經營藥品銷售及分銷業務,但有關法律在2004年12月被撤銷。沒有了進入內地藥品市場限制的外資企業,已可開始進入,與本土醫藥企業分一杯羹。


外資與中資的醫藥市場爭奪戰看似將烽煙四起,但依集團主席蔡金樂的說法,暫時似乎還沒進入一個白熱化的狀況。他在記者會表示,進入醫藥市場,進行驗證和 註冊的工作已需二至三年的時間,要至少六年時間,產品才能推出市場。按照去年年底的統計,按中國二百五十七家取樣醫院的市場份額計算,聯邦製藥合共有三種 抗生素產品仍排名第一。

海外市場銷售額逐年遞增

屬港資老牌廠的聯邦製藥3933)主要從事抗生素製劑產品以及用於生產該產品的原料及中間產品的生產及銷售,除繼續深化中國市場外,集團也力拓中國以外地區的原料市場。


說起公司運作,其中涉及一條龍生產模式。中間產品生產屬於上游作業,透過提取及結晶過程以天然原材料,例如種子生產的核心化學混合物;中游工序則是加工 中間產品成為原料;到了下游作業時,則是以原料生產各種抗生素製劑產品。原料包括青霉素類和頭孢類,而製劑的劑型則包括了膠囊、顆粒和注射劑等。


截至2006年底止的過去三年,集團海外市場銷售額逐年增加,2004年的銷售額為一億一千八百萬元,佔總營業額10%;之後兩年同步上升,分佔12.3%及21.4%。


除海外市場外,中國醫藥市場仍商機無限。內地公眾衞生保健開支近年維持大幅增長。人均衞生保健總開支由2000年約三百六十元,增加至2004年的六百 元,複合年增長率達12.8%,比美國還高。根據政府統計,內地城鎮家庭的人均全年醫療保健開支佔家庭開支的比例,從1995年的3.1%增至2005年 的7.6%。


據IMS Health公布的全球醫藥市場預測,預計中國醫藥市場今年增長15-16%,美國市場則增長4-5%,縱觀全球,增長速度約為5-6%,與美國相近。


集團招股書表示,預計化學藥品,包括原料及製劑產品於今年在內地市場將佔全部藥品銷售額的54.9%,其次為中藥、生物及生化藥品。



中國證券報 2007-07-11












大宗原料價格上升





本報記者 江沂 深圳報道


毋庸置疑,中國大宗原料出口步入了一個景氣周期。


來自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大宗原料出口表現搶眼。前4月,我國共出口維生素C2.57萬噸,同比增10.78%,出口平均單 價3.55美元/公斤,同比增長4.72%。另外一個大宗原料藥品種維生素E也應聲而漲。而據瞭解,同樣占出口大頭的青霉素工業鹽價格比低谷時期翻了一 倍。不少人也對步入景氣周期的大宗原料充滿了想象。但近幾年原料價格跌宕起伏,景氣能夠延續多久,也讓人心存疑問。


复產的陰影仍然存在


“在漲價之前,這些大宗原料企業已經熬過了艱難的歲月。前幾年,在價格低谷的時候,國內價格戰激烈,每個品種能活下來的只有實力雄厚的幾個大企業。”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在泛酸鈣漲價之前,鑫富業與國內的另一家企業經歷過長時間的價格戰。而維生素C經歷過2003年幾個國際巨頭停產,“非典”影響 價格短暫上揚,隨後的三年多都徘徊在低位,一直到今年價格才見提升。


“漲價—擴產—降價—停產”的故事在大宗原料行業一再重演。平安 證券醫藥行業分析師倪文昊稱,本輪青霉素工業鹽漲價,原因就是青霉素工業鹽的大廠聯邦製藥彭州基地出現停產,而“四大家族”之一的石家莊製藥也產量減少, 市場出現了缺口。“但是這一輪上漲能夠持續多久,還要看以前一些停產的企業复產了多好。”據倪文昊透露,目前四川抗菌素工業研究所有限公司、江中製藥下屬 的東峰製藥廠均已复產,但這兩家企業以訂單生產為主。“未來若聯邦製藥在內蒙新建的青霉素工業鹽生產基地也投入生產,或許價格格局就會發生變化。”


同樣的,复產的可能性也存在於維生素C原料的出口,健康網首席分析員吳惠芳告訴記者,維生素也就比最低谷的時候漲了20%左右,但據她瞭解,不少企業 都有复產的考慮。甚至,原先因為價格過低,把自己生產線停下來的國外維生素C生產巨頭帝斯曼、巴斯夫都有复產的可能性。“如果維生素C國際價格能夠維持到 4.5到5美元每噸,對於成本約為2.8美元每噸的廠家還是有誘惑力的。”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環保將加大企業成本


中國製藥工業協會秘書長周燕分析到原料漲價的幾個因素,首先就提到環保成本的上升,這是本輪景氣周期特有的問題。“盡管企業之間的環保設施不盡相同, 但是在環保部門日益重視的情況下,有些企業可能因為不達標而停產,盡管企業可以通過整改复產,但在停產的時間內自然就形成了缺口,需求不變的情況下,市場 價格會有所上升。”周燕認為,這是近期值得注意的問題。


倪文昊透露,在江浙一些原料生產廠,因為環保問題,今年就有大約三分之一的小 廠被迫關停。而未來,整個行業的整治力度將會加大。業內人士預測,正在起草的《製藥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很有可能從2008年1月1日開始正式實施。在環 保成本加大的情況下,漲價只是企業的一種被動行為,成本也同步增加。


而縱觀以往的景氣周期,記者發現持續的時間很難超過一年,而廣發證 券分析師張力認為,各個品種的情況不同,預計泛酸鈣、核黃素,因為市場集中度較高,價格影響力較強,即使回落,速度也會較慢,其次是維生素A,維生素E, 而維生素C、青霉素等產品,由於生產企業眾多,競爭激烈,回落的速度將最快。


倪文昊則認為,中國的大宗原料項目集中度高,成本有優勢,應該能夠掌握定價權,如果幾大巨頭之間能夠摸索出“相處之道”,原料的市場波動趨勢會更為合理。



第一財經日報 2007-08-24












環保風暴繼續猛刮兩大原料廠被勒令停產





環保風暴繼續猛刮兩大原料廠被勒令停產


河南華星製藥廠及福抗業因環保違規被勒令停產整改


邢少文


今年以來,原料企業經歷了嚴峻的環保考驗,先後有多家原料廠因環保違規被停產限產(見本報4月10日C3版報道),如今,在停產名單上,又出現了兩家大型原料廠。


昨日,《第一財經日報》從全國最大的青霉素工業鹽生產廠家河南華星製藥廠瞭解到,目前該廠已被勒令停產。而國內另一家生產抗生素中間體的主要企業福建福抗業也因環保違規處於停產整改階段。


華星製藥廠因環保違規被勒令停產,已不是頭一次。2004、2005年,該廠就曾經因排污超標被勒令停產(本報2005年5月曾有報道《排污嚴重超標 全國最大青霉素生產企業停產》),時隔兩年,華星製藥舊態复萌,再觸環保紅線。


河南新鄉市人民政府新政辦[2007]158號文件指出,“河南新鄉華星廠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兩年至今不能正常運行,經常間歇性排放高濃度廢水,造成省 控衛河皇甫斷面水質嚴重超標,直接影響我市水環境質量目標的完成。”華星製藥廠於2007年5月31日和7月18日兩次違規排放高濃度廢水,因此被勒令於 “2007年7月31日前停產到位”。


昨日,華星製藥廠副廠長章正義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工廠已大部分停產,只保留小部分青霉素工業鹽的對外供應,而對於何時才能复產,他表示目前尚無法確定,“估計要兩三個月。”


2005年初,華星製藥廠曾表示將投入1.3億元用於環保治污,而此次被通報的污水處理設施正是2005年被停產之後整改建設的,但“菌種沒有培養好,相關工作沒有細化。”章正義說。


利益驅動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今年青霉素工業鹽和抗生素中間體的價格行情比較好,開工率比較高,導致“小馬拉大車”的情況又出來了。”他說。


記者同時瞭解到,國內生產抗生素中間體7-ACA(7-氨基頭孢烷酸)和頭孢類原料的主要企業之一福建福抗業目前也因環保違規處於停產整改過程中, 福抗業已被列入福州市重點監控的11家環保污染大戶之一。而這家企業,曾在上世紀90年代獲“全國環境保護先進企業”稱號。據悉,早在2003年福抗 業在福州市的工廠就因環保問題屢遭當地群眾非議,後搬至福州福清,但仍然存在污水排放超標問題。


但福抗業7-ACA銷售部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否認了整廠停產的說法,表示“只是部分停產,正在整改,目前7-ACA和頭孢原料對外的供貨量很少”。對於具體的复產時間,他表示“很難講,可能要2個月”。


業內人士透露,由於環保違規,另外幾家主要的抗生素原料生產企業都處於限產階段,聯邦製藥彭州生產基地正處於地方環保部門的重點監控中,只開了一部分 產能,石集團內蒙古生產基地開工率也只有一半,某河北製藥廠的阿莫西林原料生產線也只能晚上“悄悄”開工。一些小化工廠更是銷聲匿跡,“去年還給我們 供貨的小化工廠今年一下子不見了三分之一。”浙江某原料廠人士對記者說。


由於此起彼伏的環保違規事件,今年以來,國內青霉素工業鹽、 抗生素中間體、維生素C、維生素E等大宗原料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供貨緊張,價格大幅上揚。目前,從青霉素工業鹽到7-ACA到頭孢類原料整條產業鏈正在 續寫“貨緊價揚”傳奇,如青霉素工業鹽出口價格飆至18.5美元/BOU,7-ACA飆至900元/公斤,頭孢曲松粗品飆至950元/公斤,紛紛衝擊歷史 高位,且貨源普遍緊張。


如今,青霉素工業鹽產量排名第一的華星製藥廠和7-ACA產量排名第二的福抗業兩大廠的停產,可能將會加劇這一狀況。

2007-08-31 第一財經日報


環保風勁吹原料企盤算一遷了之


郭艾琳


“如果按照目前的態勢發展下去,我很擔心明年我國的原料格局會發生變化,產能越來越少、價格越來越高,而因為環保問題,原料生產企業正紛紛嚮中西部遷徙。”一位長期從事原料生產的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說。


受到環保風暴影響,目前我國的原料生產企業正面臨嚴峻考驗,眾多企業因觸到環保紅線而陷入停產或減產狀態。


或停產或轉產


今年3月,國家環保總局公佈的6066家工業污染源重點監控企業中,醫藥企業占到117家,以發酵類原料生產企業居多。


而幾天前,國家發改委公佈了《上半年醫藥行業經濟運行分析》,報告指出,為提高三廢治理水平,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和清潔生產,《製藥工業污染物排放標 準》將在年內制定出台,該標準將成為醫藥企業新的准入門檻。隨着環保門檻提高,相當一批污染嚴重、治理不力的企業將面臨停產、關閉。


事 實上,已經有不少企業因為環保問題付出巨大代價。前不久,全國最大的青霉素工業鹽生產廠家河南華星製藥因為環保違規被勒令停產,而這已不是其第一次遭遇環 保問題。同樣遭遇停產的還有7-ACA(7-氨基頭孢烷酸)主要生產企業之一的福建福抗業。而早在2005年,國內最大的喹諾酮類原料生產企業京新藥 業也同樣陷入“環保門”。


諸多原料企業的停產限產,已讓目前原料因為供應不足而導致價格一路上漲。記者瞭解到,由於目前7-ACA供應緊張,現在的市場價已經提升到近900元/公斤,就在上兩個月,這一價格還徘徊在800元/公斤左右。


面對停產、限產,除了花大筆費用進行治理改造外,部分原料企業開始選擇轉產。目前華星製藥已經開始試產VC原料,而這一產品的污染相對其主打產品青霉素工業鹽要低一些。


嚮外部搬遷


事實上,除了對企業實行停產限產外,出於環保考慮,目前不少地方政府已經要求區域內的原料企業朝外部搬遷。


此前,聯邦製藥和石集團紛紛將原料生產企業搬到成都、內蒙古等偏遠地區,而新昌地區也對包括新和成藥業、京新藥業、新昌製藥等在內的三家製藥企業提出了搬遷要求。


新和成藥業有關人士告訴記者,目前搬遷還在進行中,除了新昌當地已滿足不了其生產容量外,對附近居民造成的污染也是促使其搬遷的一大原因。


而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常務副會長於明德告訴記者,目前對於藥品企業的污染治理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做法。諸多企業選擇關門走人,嚮外省市遷徙,但如果環保標準達不到,一樣無法解決污染問題。新和成藥業有關人士也同樣表示了擔憂。


事實上,上述幾家已經決定搬遷的企業在完成搬遷後,同樣遭遇了被查封的問題。


上述業內人士也告訴記者,美國作為全世界最大的原料生產基地,其在污染治理上擁有一套非常先進的設施,但同樣這套設施的費用也相當昂貴,對於國內企業來說是無法承擔的。


於明德表示,除了讓企業承擔環保費用外,國家也應該對改善治污進行大規模的投入和集中整治。“比如,天津畫供園區和湖南瀏陽生物園區,現在都有比較完善的治污系統。”



2007-9-27 信報












聯邦五億蒙古建廠房





聯邦3933)計劃投入五億元(人民幣.下同),在蒙古起建第六座生產廠房,預期明年初投產;另將斥資約一千萬元,增聘銷售人員約五成,至今年底 前達到二千四百名,從而拓展內地的農村銷售網絡。  集團主席蔡金樂接受本報訪問表示,蒙古廠房主要用作生產藥品的中游材料中間體,設計年產能為五千噸, 二○○八年年底可達產。目前,內地中間體市場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而蒙古的生產成本,可較現有的成都廠房低約一成七。


即使藥品仍未擺脫國家價格管制,但今年上半年,聯邦錄得純利一億七千萬元,較去年同期上升一點○八倍;毛利率則由百分之三十六點二,增至百分之四十三點七,主要是因為旗下原料及中間體平均售價增長近六成及銷量上升。


蔡金樂表示,國家對製藥廠的環保及污水處理要求嚴謹,內地部分廠因未能達到標準已遭到淘汰或限制生產,導致旗下產品的市場售價上升。


他認為,由於污水處理設備須投入技術、資金及土地,非短時間可解決的問題,故預期產品價格在未來一年半內,仍有繼續提升的空間。


蔡金樂說,集團的藥品過往主要針對大城市大醫院,但此市場只佔去整體人口的三分之一,餘下的三分之二集中農村人口。隨着國家對農村醫療保障的投入增加,未來集團將加強建設農村銷售網絡,預期銷售可跟隨銷售人員的增幅上升■


2007-10-13 經濟一週










一條龍 聯邦賣點:香港製造





聯邦(3933)為內地主要抗生素生產商之一,雖然產品主打內地市場,其實集團屬港資公司,在香港設有廠房,打正「香港製造」旗號進軍內地,生意愈做愈大。另外,集團兼產中間產品及原料,有助減低生產成本之餘,亦可開拓原料市場,成功闢出另一條路。


擁有超過20年製藥經驗的聯邦,在內地及香港設有五間廠房,生產127種產品,除抗生素外,還有止咳、抗過敏及空心膠囊等。


除西藏外,集團產品銷售網絡已遍及全國所有省份及直轄巿,規模在內地數一數二。


其實,在上世紀80年代,聯邦只是香港一家小型廠,客戶是全港約1,000名私家醫生,每天只靠數輛輕型貨車送貨,一年營業額不過數百萬元,與06年度逾20億元營業額相比,實是天壤之別。


聯邦主席蔡金樂說:「香港只是一個很小的巿場,但競爭特別大。全球藥品在香港也有得買,如果要發圍,一定要進攻內地。」


內地優質渴市


蔡金樂表示,20年前內地業並不發達,藥品種類少,質素也不高。他曾在內地醫院看見一個母親帶著患感冒的兒子求診,醫護人員只替該兒子注射青霉素。


「青霉素的副作用不少,對藥物敏感的人用了,可能會有生命危險。內地醫院藥品選擇有限,為業市場發展提供很大空間。」蔡金樂說。


由於看到內地對優質藥品的需要,蔡金樂在90年代初決定進軍內地。他一個人跑遍廣西桂林、柳州及南寧,成功聯絡多間醫院採用其藥品,銷售量一下子提升不少。


為進一步拓展業務,聯邦1994年在中山興建第一間內地製劑工廠,後來更在珠海及成都興建製藥的原料廠及中間體(原料的前身)廠房,實行一條龍生產。


蔡金樂說:「從前由歐洲進口原料,價格大上大落,自行生產原料及中間體,可省回至少五成成本。現在連內地其他廠,也會向我們購買原料及中間體,生意因此增長不少。」


蔡金樂又透露,集團已斥資5億元人民幣,在內蒙古興建第二間中間體廠,預計明年初投產,屆時生產廠房數目將增至六間。


力拓農村市場


雖然聯邦在內地不斷興建新廠房,但始終堅持保留本港廠房,並於2000年把本地廠房由火炭遷至元朗。


蔡金樂表示,打正「香港製造」旗號的藥品,特別受內地人歡迎。目前香港廠房佔集團約四成生產量,可見有關產品的受歡迎程度。


聯邦截至6月底止07年度中期業績顯示,上半年營業額已超過12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8%;純利及每股盈利分別達1.74億及0.188元,各較去年同期上升逾一倍。


盈利上升,除受惠於原料價格上升外,亦因為集團近年積極拓展農村市場。


蔡金樂指出,目前全國農村人口達九億人,但得到的藥物支援十分少,他說:「內地人對醫療的要求愈來愈高,雖然很多農村目前只有小型醫療所,但三年後隨時會變成大醫院,市場潛力絕對不容忽視。」


隨著內地藥品競爭愈來愈激烈,聯邦亦要自我增值,除抗生素外,亦不斷研製新藥,當中不乏採用高科技研發的專科藥物。


蔡金樂表示,明年初集團有四種新藥上市,包括治療肝炎的藥物;另有26種不同藥品正在研發中,包括治療癌症的藥物。


「目前主要癌症藥物都是由歐、美國家研發,若中國能成功研發第一隻癌症藥物,可以說是內地製藥史上一大突破。」蔡金樂說。

2007-11-29 中國醫藥報










聯邦製藥6—APA項目在內蒙古投產





本 報訊 聯邦製藥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建設的年產5000噸6一APA項目目前正式投產。 今年1月10日,巴彥淖爾市政府與聯邦製藥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簽訂了投資建設年產5000噸6一APA的合作協議。該項目總投資5.1億元。投產後的聯邦製 (內蒙古)有限公司, 6一APA生產能力全球最大。 巴彥淖爾市委常委、副市長侯鳳岐在開工典禮上說,該項目的投產,標誌着巴彥淖爾市生物製藥產業嚮前邁出了堅實的一步。他透露,雙方在合作成功的基礎上。又 簽署了二期總投資6億元的5個建設項目。 (蒙文)

2008-01-21










青霉素工業鹽市場又遇寒流





價 格跌進低谷口郭艾琳 經歷了2007年上半年的價格高潮後,我國最大的原料產品青霉素工業鹽自去年第咧季度起價格又開始一路下滑,目前已跌進低谷。 來自健康網的統計數據顯示,自去年第四季度起,青霉素工業鹽出口出現近年來少有的僵持局面,11月份出口成交量415噸.創近3年來的歷史最低紀錄。出口 訂單明顯減少 目前,國內市場青霉素工業鹽的報價已經接近65元~67元╱B0u,扣除關稅等因素,其價格已經跌破8美元╱Bou,接近6美元╱Bou的歷史低點。


而就 在去年4月份,青霉素工業鹽曾出現過20美元╱Bou的最高報價。 據健康網首席研究員吳惠芳介紹,從目前的狀況來看,青霉素工業鹽價格下降的情況並沒有好轉。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有關人士同樣證實,青霉素工業鹽價格 還在下跌趨勢中,因此,國外客戶也處於觀望狀忑,他們擔心價格會進一步降低。


按照目前已統計出的數據來看,出L]訂單量比去年11月份明顯減少。 據瞭解。由於此前青霉素工業鹽價格過高,使得印度幾大青霉素工業鹽生產企業紛紛复產,也導致印度方面的訂單直線下滑。目前,我國青霉素工業鹽有60%用於 出口,而出口至印度的量占其中的85%。 由於印度方面訂單減少,使得國內出廠]商也明顯減少。據吳惠芳介紹,去年11月;國內只有華星、哈等3家企業在自營出口。


與此同時,貿易公司卻在想方設 法拋售存貨,他們以低於生產商的價格出售,並出現以最低小到11美元╱Bou的價格成交的現象,導致整個青霉素上業鹽市場價格混亂。 “由於此前價格上漲太厲害,同時匯率浮動和出口退稅減少等因素,使得我們外銷訂單明顯減少。照來我們青霉素原料及衍生物一年的出口額近200萬美元,但目 前基本已經不做了。”上海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公司總經理蔣震偉說。


今年價格升降兩難 “這是青霉素工業鹽價格下降的一個周期性表現。由於苛霉素工業鹽的生產技術壁壘不高,價格高時許多企業紛紛擴產.從而導致產能過剩,企業庫存增加,價格下 滑。而對於生產企業來說,雖然目前價格下降會使其出現微利甚至虧本,但事實上,企業已經看慣了這種周期性的循環,價格下降到一定程度就不生產了,等到價格 回調時又會紛紛開工。”一位證券分忻師說。 “任何產品的價格都會出現波動,這屬於正常現象。而對於我們來說,此次價格下降並不會影響我們的生產,出口量也不會減少。”華星公司總經理張全意對今年本 公司的經營形勢還是比較樂觀。


而吳惠芳認為,今年青霉素工業鹽將進入升降兩難的局面,一方面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大幅度提高,存在提價的必要性,但另一方面,國際需求方在經歷了2007年 的價格大漲所帶來的壓力之後,不會輕易對供應方的再次漲價做出響應。因此,今年對於青霉素工業鹽生產企業來說將是一次嚴峻考驗。 事實上,今年青霉素工業鹽的市場形勢的確不容樂觀。


目前,聯邦製藥在內蒙古投資16.8億元的6一APA生產基地已經試運營,同時,健康元7一AcA項目 的產能也大幅提升,在市場已經趨於飽和的狀態下,這些大規模項目都將給行業帶來壓力。但在日前剛剛結束的健康網新年論壇抗生素專題會上,業內專家認為,去 年12月底和今年1月初,將是青霉素工業鹽出口和內銷價格的最低點,今後存在價格反彈的可能。



2008-02-14 中國醫藥報












漲跌匆匆詮釋“過客心態”





石 青璇 短短不到一年時間,青霉素工業鹽的價格迅速飆升.經歷短暫輝煌.然後一路狂泄。這場充滿戲劇性的產業異動如此迅速地草草落幕,以至於我們很難從產業戰略的 高度來探討它所帶來的影響——不過是另一輪短期價格導向下的投機衝動而已。但考慮到“2007年我國青霉素工業鹽的總產能已超過七萬噸,全球青霉素年需求 量僅為五萬噸左右”的現狀,我們的企業,在掌握市場大局的前提下,依然遲遲不能擁有話語主導權,依然只能以過客的心態在價格和市場定位中來去匆匆隨波逐 流.這種情況愈發令人擔憂。


略作回顧就可以發現,對中國青霉素工業鹽產業來說,價格是一個極度敏感.可以瞬間從風吹草動變成風聲鶴唳的要素。2003年7月.青霉素工業鹽價格跌至 60元╱十億單位以下、國內生產企業正式掀起了青霉素工業鹽第六次價格大戰。不久.印度又對我展開反傾銷調查。暫停為期1個月的青霉素類和6APA進口許 可審批。致使我國該類產品出口在2004年7、8、9三個月跌入兩年來的最低谷。2()()5年上半年,石、華星、聯邦製藥的產能擴張啟動.徹底顛覆了 國內青霉素工業鹽舊格局。在2006年5月份印度對中國反傾銷案件傳出印度撤銷的消息後,國內青霉素工業鹽出口數量便持續攀升,行情一路高歌猛進,但好景 不長價格迅即回落。按照業內的話說即是。2003年~20‥D4年上半年的青霉素價格大戰.是國內制企業競爭力增強戰勝了國外競爭對手;2005年 ~20()6年上半年的青霉素價格大戰,則是國內制企業自己打敗了自己。從2005年開始,國外采購需求開始大量轉移至國內.而國內企業之間過度的低價 競爭,使中國製藥企業不自覺地扮演着國外採購商的加工工場和贏利工具的角色。


“印度企業停產或复產雖會對中國青霉素工業鹽的價格產生一定的影響,但真正左右該產品市場價格的.還在於國內生產企業自身的動向。”權威人士的這種表述有 過高估計中國企業話語權之嫌。印度國內的青霉素工業鹽產能確實並不大,全部加起來大概有5000噸的產能。因此,從理論上講,即使印度企業開足產能生產。 也未必能與中國的逾10萬噸產能抗衡。但恰恰就是在印度复產後不久.中國企業的報價開始逐步下降。這種巨大的“心理恐慌”.也許比市場上真刀真槍的比拼更 具殺傷力。以產能而論,“中國製造”已成青霉素工業鹽市場的“巨無霸”,但這是靠低廉的能源成本、勞動力成本和“昂貴”的環保安全成本換來的.特別是過度 低價競爭是一頂戴着越來越頭疼的價值打折的“草帽”。




雖然國外製藥企業以大量採購來替代自主生產青霉素工業鹽,但青霉素工業鹽的尖端發酵和提取技術卻仍掌 握在國外製藥企業手中,無尖端技術一直是中國原料的硬傷和長痛。據悉,目前國外青霉素工業鹽發酵能力遠遠高於國內生產水平。 自信心不足和話語權缺失直接催生過客心態.具體表現就是急功近利的投機戰略。價格上揚.企業紛紛复產或擴大生產規模:產能過剩庫存激增再導致價格繼續走 低。 對於抗生素原料的市場反彈行情的預判,無論是利好,還是利空,都不能解決根本問題。要麼是產能繼續過快增長,低水平重複性建設.市場過度競爭;要麼就是 資源閑置浪費.使用成表日益增加。



“是選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青霉素工業鹽連年的價格戰、產能無序擴張、國外反傾銷等因素使這一處於化學製 造鏈最低端的產業又身陷市場規律的原始階段難以提升。控制產銷經濟規模、提高合理贏利空間、符合國家環保節能產業政策要求所帶來的主動效應.能否真正改變 滿負荷生產、支付較大環保成本、銷售價格低迷的被動狀態,答案同樣有待觀察。



2008-03-20 中國醫藥報












7-ACA降價背後有玄機





本 報記者胡芳 2008年春節後,正在青霉素工業鹽與阿莫西林處於價格上升通道的時候,7一AcA(全稱7一氨基頭孢烷酸,是第二代抗竺素頭孢類抗生素的中間體)的市場 價格卻以跳水姿勢,從950元╱公斤直降到750元╱公斤,重新回到兩年前的水平。 業內人士指出,此次7一AcA降價,“老大哥”石集匠是始作俑者。其目標是對準已開始正式生產的健康元在焦作的生產基地和聯邦製藥在四川彭州的牛產基 地。 隨着石集團帶頭降價,其他7一AcA生產企業自然足緊跟其後。



直到現在,7一ACA的市場價依舊保持在750元╱公斤的價位。隆儉近王垡苤差丞 7一AcA為合成各種頭孢菌素的關鍵中間體,是孢菌素的三大母孩之一,國內生產的50種以上頭孢菌素都需要以它做原料。它和青霉素工業鹽、阿莫西林原料都 屬於同一產品線的產品,以往這幾種原料大多是齊漲齊跌。此番,青霉素工業鹽和阿莫西林的價格都在上漲.為什麼7一AcA價格卻陡降呢?




對於業內人士的相關猜測。石相關人士不置可否。只是簡單表示“市場是有限的”。但在健康網首席分析師吳惠芳看來,導致7一AcA價格波動的原因主要還是 市場供需的變化。“春節過後,7一ACA呈現出明顯供大於求。市場過度飽和,降價是必然的。”



據悉,國內7一AcA下游製劑生產商主要有麗珠、聯邦製藥、哈醫藥、福抗、魯抗等廠家。其中哈醫藥、魯抗等本身就有完備的產業鏈,使用的7一AcA基本上 是自己生產的。極少外購。而聯邦製藥、麗珠等下游製劑產品日益豐富和完備的廠家,為了擺脫受帶懺人的局面,也開始向上游延伸,建立自己的原料生產線,以 實現產業鏈的優化組合。



據悉.目前這兩家企業的7一AcA已正式投產: “我們目前生產的7一AcA主要還是內部銷售,直接供給麗珠集團,不過目前也開始給一些下游製劑企業提供產品試用,今年年底產能將達到120(]噸。”健 康元副總經理邱慶豐表示。據悉,健康元希望通過二期擴產使自己的7一AcA占據市場主導地何。



2007年7月30日,麗珠與焦作健康元達成協議,自2007年8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期間,麗珠合成製藥有限公司采雁分次購買方式,嚮焦作健 康元採購總量約541噸的7一AcA。 而健康網跟蹤的數據顯示,在聯邦四川彭州製藥,投產後除了部分自用外,一部分自產的7一AcA已經實現了出口。 “從以前‘買’到現在的‘不買’,僅麗珠和聯邦製藥就使得市場需求降低了至少20%。


”吳慧芳說。市場供給在擴大,而市場需求在縮小,不管石有沒有擠兌 新入者的意圖,7一AcA降價是必然的: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往頭孢系列和大環內酯系列的製劑生產中,7一AcA應用的可替代性非常強。如果7一AcA還繼續保持在900元╱公斤的價格高位運轉, 製劑廠家有可能不選擇用7ACA。“換句話說,如果上游廠家不希望7一AcA受到市場沖擊,只能對這類產品降價。”



集團製藥總廠市場部金部長也表示.春節過後7一AcA價格之所以下降,關鍵在於“市場還是過剩的”。直場童壘堡豎力Ⅱ劇 金部長告訴記者,7一AcA降價並沒有波及到下游產品。“人們在春季容易患上肺部感染,再加上此前全國範圍內出現的雪災,整八抗生素市場還是偏緊的。3月 11日,頭孢曲松鈉還是880元╱公斤,15日其價格已經』:升到920元╱公斤。”



據瞭解,目前7一AcA的生產工藝主要有兩種:化學裂解法和酶法。除了健康元在使用酶法工藝外.其他廠家使用的都是化學裂解法。由於用化學裂解法生產的青 霉素工業鹽和7一AcA的生產線可以轉換,廠家完全能夠根據市場變化,決定到底是生產青霉素工業鹽還是7一AcA。7一AcA的供應也會隨着市場供求關系 而變化。 “一旦生產7一AcA不賺錢,廠家可以轉而生產青霉素工業鹽.所以7一AcA價格也跌不到哪裡去。”


金部長透露,盡管7一AcA目前報價還是750元╱公 斤。實際上要真想以這個價格買到產品已經比較困難。 有關資料顯示.目前,7一AcA中間體全球需求量在4000噸左右,國內市場需求滅約在2500噸左右,而目前國內的產能已經達到7000噸左右,其中有 1500噸出口。已經遠遠大於實際需求,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 健康元方面在接受採訪時依舊雄心勃勃: “酶法是未來發展的方嚮。健康元將依靠先進工藝,不會改變發展計劃。


至於誰能夠占據7一AcA市場,還要靠市場說話。” 針對石率先降價的做法,有業內人士估計,石可能是希望借機擠佔國際市場。 “隨着國內生產工藝的提高。國內生產的7一AcA質量是比較過硬的。尤其是7一AcA屬於中間體。目前國際市場對此設置的門檻還不高,政管理也不是很嚴 格,搶佔國際市場未見得不是7一AcA的未來出路。” 吳惠芳表示,目前我國7一ACA占國際交易量的30%,總規模不大。但是國內市場競爭直接帶動了7—AcA生產實力的提高,無論是菌種優化還是工藝提高, 都變相擴大了產能。“估計在三年之後,我國7一AcA將占到國際交易量的80%。”



經濟通 2008-04-10












聯邦3933):今年資本開支10億,負債比率有提升空間 (14:34)





《經濟通通訊社10日專訊》聯邦(03933)財務總監兼公司秘書梁永康於記者會表示,今年資本性開支約10億元,當中5億元投資於內蒙廠房第二 期,內蒙廠房去年投資額已達6億元;另外,中山及珠海廠房則各投資2﹒5億元。  他指出,去年底該公司手頭現金約4億元,而負債比率則由2006年的 40%,降至29%,未來會透過內部資源及借貸,支付內蒙廠房開支,料負債比率有空間提升至40%。(cn)











聯邦:去年毛利率上升11個百分點,新產品毛利可達50% (14:55)





《經濟通通訊社10日專訊》聯邦(03933)表示,去年整體毛利率由2006年的35﹒4%,上升至46﹒6%,主要受惠中間體價格及原料價格 上升所帶動。  財務總監兼公司秘書梁永康於記者會表示,由於06年的中間體業務屬發展初期,故利潤率只有3﹒2%,去年在價格上升及產能增加帶動下,業 務的利潤率升至22%,而原料業務的利潤率亦由5﹒4%,升至11﹒4%。  另外,董事兼總裁彭韙則表示,今年會再推出七種新產品,其毛利率高達 50%,較現有產品毛利高10至20個百分點。她又指,首季成品銷售上升達25%。  主席蔡金樂表示,海外業務比重去年有所增加,上升2個百分點至 23﹒4%,由於產品於海外的銷售價格理想,故希望今年海外銷售比重可升至25%至30%。(cn)












聯邦(03933):中間體價格仍會上升,對今年業績樂觀 (14:34)





《經濟通通訊社10日專訊》聯邦(03933)主席蔡金樂於記者會表示,由於國家加強中間體廠房的排污要求,故不少中間體生產商被迫停產,令供應緊 張,中間體價格因此於去年出現大升,去年該公司「6-APA」產品平均售價上升達95%,今年首季價格較去年底再增加約20%。  他指出,由於今年屬奧 運年,大部分中間體生產商處於北京周邊地區,故更受環保規例限制,料中間體價格今年持續上升,而該公司於內蒙的廠房完全符合國家環保要求,故對今年業績感 樂觀。  另外,董事兼總裁彭韙則補充,去年中間體業務佔總營業額約10%,料增加內蒙廠房產量後,今年可升至20%;而中間體業務去年貢獻盈利高達 2﹒5億元,屬盈利貢獻最多業務。(c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38

茶葉概念-龍發製藥(2898)


之前,有一家中國礦業(340)買人星願,過程如下: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7313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5249


其後大股東作出澄清。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7681


可以說成為首隻茶葉概念股,加上呢排有本雜誌那位先生影了相證明此家公司真是做生意,應該都無問題。


前兩天,香港有第二隻茶業概念股,就是龍發製藥(2898)。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20827/LTN20020827000_C.htm


公司在2002年上市,以每股34仙,發行1.5億股上市,集資5,100萬元,淨額約4,000萬,股本為6億股,市值僅兩億元,全部為上市的下限,加上上市時的市況,可見貨源極乾。


公司股權簡單,上市以來一直是由大股東持有,主打是前十年左右,劉丹代言的排毒美顏寶,佔其銷售的大部分。


該公司上市後,推出大量新產品,但公司仍未有一項產品可與此產品比較,盈利開始大跌,且排毒美顏寶銷售不繼,導致上市後連年虧損。


其後,更用了上市大部分資金購入一個物業,有合理懷疑,同時大股東在幾個月後成立了今次的主角賣茶公司,有資金需求,所以可能此物業是老闆的,但以第三方注入。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50118/LTN20050118124_C.pdf


公司2007年股市熱潮時,一度由60仙,炒上3元水平,經調查後更現,由13個實體持有股本的24.88%,加上大股東持股75%,街貨只有0.12%,可見貨源極乾。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727/LTN20070727663_C.pdf


其後,大股東把自己和副手的老婆的持股的實體解散,然後分派股票。


其後兩大股東亦有大手減持股票,其中大股東持2,977萬股,套現4,465萬。副手老婆減持1,899萬股,平均價約1元,套現約2,000萬。

葉淑萍 122(L)
2,030,000(L)
HKD 0.900 53,995,500(L)
8.99(L)
16/06/2008
葉淑萍 122(L)
200,000(L)
HKD 1.002 56,025,500(L)
9.33(L)
13/06/2008
葉淑萍 122(L)
850,000(L)
HKD 1.000 56,225,500(L)
9.37(L)
12/06/2008
葉淑萍 122(L)
300,000(L)
HKD 1.018 57,075,500(L)
9.51(L)
11/06/2008
葉淑萍 122(L)
540,000(L)
HKD 1.044 57,375,500(L)
9.56(L)
10/06/2008
葉淑萍 122(L)
5,400,000(L)
HKD 0.844 57,915,500(L)
9.65(L)
06/06/2008
葉淑萍 122(L)
7,400,000(L)
HKD 0.930 63,315,500(L)
10.55(L)
05/06/2008
葉淑萍 122(L)
220,000(L)
HKD 1.006 70,715,500(L)
11.78(L)
04/06/2008
葉淑萍 122(L)
70,000(L)
HKD 1.100 70,935,500(L)
11.82(L)
03/06/2008
葉淑萍 122(L)
500,000(L)
HKD 1.121 71,005,500(L)
11.83(L)
02/06/2008
葉淑萍 122(L)
230,000(L)
HKD 1.215 71,505,500(L)
11.91(L)
29/05/2008
葉淑萍 122(L)
1,250,000(L)
HKD 1.314 71,735,500(L)
11.95(L)
28/05/2008
郭金秀 103(L)
10,000,000(L)
HKD 1.500 347,244,500(L)
57.87(L)
01/04/2008
郭金秀 103(L)
19,770,000(L)
HKD 1.500 357,244,500(L)
59.54(L)
01/04/2008
焦家良 122(L)
10,000,000(L)
HKD 1.500 347,244,500(L)
57.87(L)
01/04/2008
焦家良 122(L)
19,770,000(L)
HKD 1.500 357,244,500(L)
59.54(L)
01/04/2008
Oriental Chinese Medicines Limited 102(L)
450,000,000(L)
HKD 0.000 0(L)
0.00(L)
15/10/2007
郭金秀 103(L)
377,014,500(L)
HKD 0.000 377,014,500(L)
62.83(L)
15/10/2007
郭金秀 102(L)
450,000,000(L)
HKD 0.000 0(L)
0.00(L)
15/10/2007
焦家良 121(L)
377,014,500(L)
HKD 0.000 377,014,500(L)
62.83(L)
15/10/2007
焦家良 122(L)
450,000,000(L)
HKD 0.000 0(L)
0.00(L)
15/10/2007
葉淑萍 121(L)
72,985,500(L)
HKD 0.000 72,985,500(L)
12.16(L)
15/10/2007

其後因股災關係,股價一度跌破招股價,他們亦結束了減持行動。


潛伏一年後,公司宣佈一項收購計劃。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525/LTN20090525519_C.pdf


公司宣佈向大股東及其弟弟購入龍潤茶,作價1.6億元,其中1億以發行4億每股25仙的新股支付,餘下代價6,000萬,以發行年利3%,換股價30仙,可換取2億股的可換股債券支付。


大股東及其弟弟提供盈利保證,確保2009及2010年盈利不少於2,000萬港元,及6,000萬港元,不足之數以相差乘2.67(即1.6億除2010年保證利潤6,000萬)後,以現金及可換股債券對價支付。


據公告,其資料如下:


龍潤茶業集團於二零零五年八月在中國註冊成立,主要在中國從事普洱茶品研究、生產及零售業務。


普洱茶傳統以毛茶製成,毛茶為一類只於雲南省生長稱為「大葉種茶」之古老野生茶樹樹葉製成。按加工的工藝普洱茶可分「生普洱」及「熟普洱」。毛茶可直接壓製成「生普洱」,或經過發酵技術製成「熟普洱」。普洱茶葉通常壓成茶餅或茶磚,須存放在清潔、通風和乾燥的地方。



普洱茶之所以聞名,乃由於其為壓茶,通常熟成以生產可口飲料。經過貯存後,茶色一般較深,味道更甘醇。其他茶葉最理想於生產後盡快飲用,但普洱茶卻可即時飲用或存放多年後飲用;與葡萄酒佳釀類似,普洱茶現一般以年份及品質分級,而價格會因應年份及質量而不同。


龍潤茶業集團已在中國保山市及臨滄市收購了兩家老茶廠及設立一家新茶廠,以上兩市之當地茶園盛產優質原材料。龍潤茶業集團一直向此等雲南地方茶園採購毛 茶,以取得優質原材料供應。原材料送往龍潤茶業集團三家自有現代化製造廠,經過衛生及嚴格控制之生產周期進一步加工。這三家製造廠均已獲得質控系統認證, 而其中一家更於二零零六年獲得ISO 000認證。龍潤茶業集團之主要產品以品牌「Longrun龍潤」推銷。除傳統普洱茶品外,龍潤茶業集團亦提供創新潮流及方便產品,專攻年輕及步伐急速之 上班一族,並透過其龐大之特許經營網絡推銷該等產品。龍潤茶業集團為其中一家率先以特許經營模式分銷普洱茶品之公司。龍潤茶業集團利用約三年時間,已在中 國一、二級城市設立約八家零售店及 120家特許經營店。


「Longrun龍潤」被認定為「雲南十大品牌」之一,並於第四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獲評為全國最受歡迎之茶品。龍潤茶業集團之普洱茶品被認定為優質普 洱茶品,榮獲釣魚台國賓館指定為特供普洱茶。龍潤茶業集團獲得可口可樂(中國)飲料有限公司授權及獲第屆北京奧林匹克運動會組織委員會認可為二零零八年北 京奧林匹克運動會生產及銷售茶品之唯一茶公司。


憑藉質控程序精確、生產環境衛生、全國銷售網絡龐大及普洱茶有益健康,本公司預期「龍潤」品牌將繼續搶店中國茶市場之佔有率。


據稱大股東投入成本約1,000萬。公司在2008年的盈利為3,519.3萬人民幣,以1=1.14人民幣計算,即4,927萬人民幣,可謂要超過2009年2,000萬保證利潤是無難度,但是2010年要有所增長需要多下功夫,以免支付代價。


另外,公司向候斯頓火箭班主Leslie Lee Alexander的投資經理的公司發行1億股新股及3,000萬可換股債,價格和向大股東發行新股的條件相同,最多可換取2億股。


其後,公司亦向四位董事及高管派認購權,副手個老婆都有份,四位共可獲得共5,000萬股認購權,認購價40仙。


成功注入後,公司易名龍潤茶控股。


greatsoup:


這 次買的東西應該是真的,盈利也不會離譜到那兒去,作價也非常合理。若假設這兩位人兄不轉換股票,但以現時的市價應該高管全數換認股權,亦假設2010年的 盈利達標,帶來的盈利有5,730萬港幣(6,000萬-9,000萬可換股債 x 3%年息),以發行的新股及認股權換股共5.5億股,邊際印發新股帶來的盈利約10.9仙。


假設2010年的虧損和2008年一樣,為1,900萬,加上5,730萬後,盈利約3,800萬,股數亦因發行新股及行使認股權後增加至11.5億股,經調節後的每股盈利約3.3仙,較公司之前虧損的情況好得多,肯定是對公司有利。



若全數把可換股債及認股權換股,公司的股數增加至14.5億股(6億 + 6億 + 2億 + 5,000萬),亦假設盈利和虧損情況和上述一樣,盈利約4,100萬,每股盈利2.8仙,以10-15倍市盈率計,最多值42仙。


大股東雖以表面價1.6億注入,但換取6億股,以現時市價80仙計,價值已增加3倍至4.8億。火箭班主亦賺得1.05億,那幾位高管亦獲得一倍巨利,遠2,000萬,可謂全部都是贏家。


但是以2010年的盈利計算,現時已是22-23倍P/E,可謂過高,但以公司貨乾度而論(頭十大持股約35%,估計街貨約6%,即3,600萬股左右,市值3,000萬),仍小有水位,但是我建議大家不要去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39

鱷兄對精優藥業(858)及遠東生物製藥(399)的研究

鱷兄對藥股的研究非常深入,在之前給我的信中,大量提及精優藥業(858)及其關連公司的黑幕,這是他第一篇文章,請多多支持。

http://crocodilehk.blogspot.com/2009/05/858.html
之前,鱷兄曾經給了幾封長信予筆者,論及精優藥業(858)和聯合基因集團(399,前遠東生物製藥),因精優藥業案未審結,所以為免妨礙司法公正,我把關於精優藥業的論述刪除,只論述聯合基因現時的一些事情。

以下是鱷兄的來信:

858的事情已經說得太多,應該說說聯合基因,毛主席是透過聯合基因持有858的。聯合基因在大陸一直是非不斷,一直被質疑假借基因科技之名進行傳銷,除了星湖科技的案件,另一件廣為人知的是「復大深喉」事件。

到了07年,開始出現一種說法,聯合基因將會在香港上市,加入聯合基因作加盟商,可得到聯合基因的原始股(或正確點原始股購買權),上市後可大賺特賺。其後一再傳出聯合基因會借殼上市,終於在去年的9月,399發表通告毛主席私人收購399

問題到了,399通告是指毛主席私人收購399,但是聯合基因在自己網站發稿表示是聯合基因旗下的富龍集團收購399,這篇稿之後被刪除,但因早已被人轉載,仍能在網上找到。傳聞聯合基因也曾向加盟商廣發短訊,表示聯合基因成功借殼上市。

全文如下:

「聯合基因控股香港主板上市公司遠東生物制藥

916,聯合基因集團旗下的富龍集團有限公司(Richlong Group Limited)與香港主板上市公司遠東生物制藥科技有限公司(股票代碼HK.00399的控股股東凱佳控股有限公司簽署協議,收購凱佳控股有限公司的全部股份,并通過凱佳控股有限公司持有遠東生物制藥科技有限公司75%的股份。

根據香港法例,此項收購案需要得到香港聯交所和香港證監會的批准,并需要以一個規定的價格對遠東生物制藥科技有限公司其他股東持有的股票進行全面的收購。926日,香港聯交所和香港證監會批准了富龍集團隊凱佳公司的收購及對遠東制藥其他股東發起全面收購的方案。目前,全面收購工作已經開展。 」

事實上,聯合基因也不是說說就算,有相為證(聯合基因香港那批相片),顯示聯合基因是大張旗鼓的宣揚已經成功借殼上市,更曾大肆慶祝。

http://mark.les.blog.163.com/album/

今年1月,傳聞聯合基因向加盟商發出短訊,叫人購買增發股(估計因有人提出借殼上市無可能有原始股,所以改為增發股),售價是每股0.16,好像還有其他售價版本,可能是加盟商等級有別,奇怪的是短訊叫人入錢到一個私人帳戶,而非聯合基因公司戶口。

既然399成功借殼上市,加盟商要的是聯合基因而非遠東生物製藥的股票,公司不改名又如何回應加盟商的期望。之後一直不發覺399有發行新股的記錄,但毛主席曾經在場外減持,至於加盟商最終是否收到股票,我就查不到了。見到阿叻的案件,我就會想起399原始股事件。

你以往說的大部分所謂老千股,從道德上是說不過去,從投資角度更絕對買不過,不過用的都是合法手段,至少表面見到的是如此。

叻哥事件,請看: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6232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6246

....

論及其商業模式,鱷兄稱:

他們銷的是基因檢測,聲稱藉檢測能夠預知重大疾病。

至於是否傳銷,初步看是幾似,加盟商是分成三級,

可是不大清楚他們如何分帳。發現一篇舊文,約略提到他們經營模式,只是看完也不太明白。另外發現有個《三級批發製度2008版》,分帳模式或許有些修改,可是找不到相關內容。
http://www.biosino.org/news-2006/200603/0632-2151.html
最近,公司把一手股票由2萬股,改為一萬股,如有看過我的Blog較久的人,應該知道是拆細,其後的東西我不會說了。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520/LTN20090520246_C.doc

希望鱷兄把自己的文轉載回自己的Blog上面,謝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45

蝕底?-華瀚生物製藥(587)


剛剛接到會計仔兄的問題,詢問為何這家公司「賤賣」美即產品業務。

在 今年11月中,以西京、信達為首的三家海外公司,注資6,240萬及6,770.4萬現金,換取美即16.68%股權,即估值為7.8億港元,以去年美即 盈利6,623萬計,市盈率約11.78倍,看來估值很高,但以其去年這樣惡劣的情況下,仍能增長94.29%,PEG僅0.12,這個估值可能有點偏低。

(1)

中國全通都有幾個人投資,但是股東都好像沒太多錢,才引入西京等基金,但是這個case真的有點離奇。

以入股的估值買下管理層的一半都是3.939億,只是華瀚公司2年多的盈利,加上據2009年6月業績公告顯示,其有4億現金,應有足夠能力,加上他有美麗的財務報表,借一筆錢買美即,然後注資不難,回報甚至更多,所以我也不明白為何要引入基金,甚至要減持股權。

我相信,這是美即管理層想保留控制權,但沒有錢,卻又不想受上市公司控制,加上引入新股東可以令他們上市,才會這樣吧。

但是以上市公司財務角度來說,應是上市公司注資,然後雙方其後以較高價減持予基金,上市公司減持股權多於管理層,這樣也可達成目的。

但是這個建議會使管理層持股量少於上市公司,這會使管理層權力減少呢,為了避免這個局面,所以就使用這套方案。

不過,如果不想這樣的話,也可以由基金注資,兩位股東不注資,這樣一來上市公司股數不會減少,二來又可引入資金,三來管理層仍保控制權。但是為何不用這套方法?


(2)

剛剛我發覺
大股東是中國人,但之前的銀團貸款,卻以新加坡銀行牽頭,這代表了甚麼?


銀團貸款:

http://www.huahanbp.com.hk/attachment/LTN20060703019_C.pdf


牽頭銀行:
http://www.ocbc.com.cn/html_chinese/download/OCBC_Fact%20Sheet_Traditional%20Chinese.pdf?bcid=M1_C5_S2

如果是好的公司,中國銀行不吝於借貸,但利息可能高,不過可以由香港的中資銀行組銀團借外幣,這樣利息就低,但他們也沒這樣做,由此我就覺得非常奇怪。

我估計,公司的現金或有機會是虛數,上次
供股只還了公司的借款,沒了現金,當然就要套現。這就是他為了套現要做的工作,不是自願的。


在上半年結期前六日,財務總監辭任,可能和這件事有關?

(3)

引入投資者方面,其中兩個來頭不少,一個是西京,一個是信達,他們中資背景雄厚,前者持有華瀚約10%股權(近來有增有減,但總體上在供股後是增持的),所以引入他們,首選應該是中國的深圳創業板。

如在深圳創業板估值上市,因增長強勁,估值也可能非常高,只是它佔那部分可能估到40倍P/E,並未計上市後的大升,那時就值60倍P/E,就可能值10-15億。

如以值10億以上,如不引入這兩位股東,在香港上市,估值可能只有25-30倍P/E,手上持有49%股權,以去年盈利計,即值8-10億多。如在新加坡上市,估值更低。

不過在認購入身份來說,有一個神祕公司Good Record,公告著墨不多,只稱其屬於英屬處女群島註冊成立之一家有限公司,而其主要業務是投資控股。

雖然他稱是獨立第三者,但我相信這批人應和大股東或是其他打通關節的人物有或多或少的關係,這些人借這機會賺一把錢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09

持續的問題-華瀚生物製藥(587)短評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222/LTN20100222331_C.pdf


一盤看來很假的數。

營業額繼續上升,獲利也上去了,利息成本下降主要因為還掉貸款,但其他收入減少及分銷成本增加,影響獲利。


但盈利增加了20%,稅率也沒變動,稅項為何沒有大增加,應付稅項更增加了,付的稅看來更少,有點奇怪。


公司現金減少,主要因為應收款增加2億,但營業額只增加約1.4億,加上稅額沒增,有點增加營業額以增加獲利的嫌疑。

細看應收款,1-90日應收款增加1倍,但91-180日沒大增,不過181-365日又大增,況且其在公告稱「本集團於本期間的業務營運並無因任何季節性或周期性因素而受重大影響。」,可見真的在營業額上有點問題,亦這代表收款的質素有點問題,放錢難收回。


錢足夠營運也要欠債,難道就要白花錢在這兒?

存貨也是不合理的少,就算計上毛利率也一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327

中國製藥1093,週期反轉期望不大 value9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4dc8080100qisx.html

中國製藥這個公司斷斷續續關注一段時間了,但始終對其行業狀況摸不清,其80%利潤來自維生素C,典型的週期股。最近公司回購、高管增持,似乎有好苗頭,但是看了下面這篇文章,我覺得恐怕兩年內行業難以擺脫困境。

 

該文核心是:「據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發佈的維生素C行業調查顯示,由於一些地方違規審批和建設新增維生素C產能項目,導致中國維生素C行業產能過剩嚴重, 將超出全球需求近一倍。已建、在建和擬建維生素C生產能力合計超過8萬噸,估計2010年底維生素C產能將接近18萬噸,2012年將超過20萬噸。而全 球維生素C市場需求量只有12萬噸左右。由此看來,在2010年醫藥行業出口出現量價齊升的大好局面時,維生素C產品出口表現大相逕庭,出口價格持續下降 的原因也就一目瞭然。」

 

===============

原文

http://www.bioon.com/industry/market/475350.shtml

2011-2-23 9:00:29

維生素的出口價格於四年來首次出現下降的趨勢

生物谷分享 中国制药1093,周期反转期望不大 中国制药1093,周期反转期望不大 转发至豆瓣网 中国制药1093,周期反转期望不大 中国制药1093,周期反转期望不大 | 收藏 中国制药1093,周期反转期望不大 中国制药1093,周期反转期望不大中国制药1093,周期反转期望不大 中国制药1093,周期反转期望不大中国制药1093,周期反转期望不大

 

2010年,我國維生素類產品出口數量為19.5萬噸,同比增長33.5%,出口金額為23億美元,同比增長11.3%。對比來看,2010年維生素類產 品出口數量增加了33.5%,出口平均價格同比下降了16.6%。這是維生素類產品價格連續四個景氣年之後的首次下降,降幅明顯,在整個原料藥出口中也屬罕見。資料顯示,2009年我國維生素類產品出口價格與去年同期相比,走勢較為平穩,出口平均價格為14.15美元/公斤,同比上漲2.66%。

大品種出口價下降小品種出口價回升

維生素類產品價格景氣下降,主要原因是受累於兩大支柱產品維生素C和維生素E價格下降。2010年,維生素C出口數量增長46.8%,出口單價下降31.3%;維生素E出口數量增長30.6%,出口單價下降3.3%。

提起維生素C,應該說它不僅是我國維生素出口行業的驕傲,也是我國整個醫藥出口產業的驕傲。目前全球維生素C生產廠除DSM蘇格蘭廠一家外,其他的均集中在我國。

我國生產的維生素C絕大部分用於出口,佔據國際市場90%的份額,而且這部分市場需求剛性、需求量逐年增加。2008年底,當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經濟衰 退並給我國出口帶來巨大衝擊時,維生素C出口卻一枝獨秀,出口金額翻番,出口價格增長82%。維生素C行業由此進入高景氣週期,並持續到2009年全年 度。

於是乎,各地的擴建、再建項目林立,導致產能迅速膨脹。據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發佈的維生素C行業調查顯示,由於一些地方違規審批和建設新增維生素C產能項 目,導致中國維生素C行業產能過剩嚴重,將超出全球需求近一倍。已建、在建和擬建維生素C生產能力合計超過8萬噸,估計2010年底維生素C產能將接近 18萬噸,2012年將超過20萬噸。而全球維生素C市場需求量只有12萬噸左右。由此看來,在2010年醫藥行業出口出現量價齊升的大好局面時,維生素 C產品出口表現大相逕庭,出口價格持續下降的原因也就一目瞭然。

相比之下,維生素E的情況要好得多。維生素E位居維生素類產品出口排名第二,國內主要生產廠商是浙江醫藥股份和浙江新合成,佔有國際市場份額的40%。由於維生素E技術工藝難度較大、合成反應步驟較多,再加上中間體渠道限制、資金投入大等行業准入壁壘,因此,雖然景氣度與維生素C一樣備受關注,但目前還沒有新競爭者進入,產業集中度較高、市場供需基本平衡。

此外,一些小品種如維生素B12和維生素B2,出口價格有不同幅度回升,分別為96.3%和8.5%。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維生素B12。據海關統計顯 示,2010年維生素B12出口總量下降了34.2%,主要因為飼料級B12出口數量大幅減少,同比下降了45.4%;出口價格為27.7美元/公斤,同 比增長了100.2%。不過,從分類來看,氰鈷胺及其衍生物出口數量還是同比增加了21%,出口價格為2817.7美元/公斤,同比增長7%。

主流仍是歐美和亞洲出口量價冰火兩重天

2010年,我國維生素類產品出口到132個國家和地區,較去年增加了8個新興市場。歐盟、北美洲和亞洲依然是我國出口的主要市場,比重高達90.2%。 我國對這三大主流市場的出口數量同比增長均超過27%,分別為歐盟增長39.2%、北美洲增長27.4%、亞洲增長27.8%。

在市場需求方面,亞洲市場需求已經是十幾年保持持續增長,出口金額佔比較去年增加了1.3%。歐盟、北美洲市場繼2009年負增長之後,出口數量出現較大幅度反彈,同時這兩個市場出口金額佔比較去年也有不同增加,分別為1.1%和0.1%,說明其需求正在恢復中。

2010年維生素類產品出口前十大目的國分別為美國、德國、荷蘭、日本、比利時、印度、韓國、巴西、泰國和新加坡。與2009年相比,僅為排名次序上略有 不同。2010年我國對上述十國出口數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增幅較大的有德國、印度和泰國,增長幅度分別為59.4%、42.3%和45.3%;增 幅相對較小的是日本,但也在13%以上。這充分說明維生素類產品市場格局沒有改變,主流市場需求依然強勁。

作為新興市場的智利、俄羅斯成長性良好,出口增幅均在100%之上。

相對於數量的增長,出口價格卻是清一色的下降趨勢。價格跌幅較少的是荷蘭和新加坡,僅有3個百分點。跌幅較大的是德國、日本和巴西,均在20%之上。

產業集中度高前十企業比重佔六成

目前,我國維生素企業已在多個維生素細分市場上取得了生產技術優勢和國際競爭優勢,基本上幾家企業的單項維生素品種就佔據全球的大部分市場份額,產業集中度非常高。

2010年,僅杭州鑫富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一家出口維生素B5的比重就高達72.6%,湖北廣濟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出口維生素B2的比重也在70%以上。其他單項維生素產品出口金額前十位的企業所佔比重也均在86%~96%之間。

2010年,維生素類產品出口企業有827家。其中,浙江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石藥集團維生藥業(石家莊)有限公司、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東北製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淄博魯維食品生物有限公司、華北製藥股份有限公司、江蘇江山製藥有限公司、浙江新維普添加劑有限公司、上海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服務貿易有限公司、帝斯曼維生素(上海)有限公司等位列出口金額前十名。上述十家企業出口金額之和佔我國維生素類產品出口總額的比重高達63.4%。

在出口企業性質構成方面,國有企業、三資企業和民營企業出口金額佔比分別為37.6%、35%和27.3%。在排名前十的企業中,有4家國有企業、5家三資企業和1家民營企業。

眾所周知,維生素類產品廣泛用於醫藥、食品添加、飼料添加、美容等 領域,並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和飲食結構的改變而呈現出市場需求加大的趨勢,大約有每年5%的遞增。雖然維生素市場的需求始終向好,但容量依然有限。以目 前國內原料藥的情況,罕有品種是真正的供不應求,大部分產品即使因為廠家供應不足造成短期貨源緊張,也很快會得到補充,2010年維生素C遭遇滑鐵盧就是 很好的例證。當新增產能還未真正生產出來的時候,一系列的擴產、投產消息已經讓市場聞風而一落千丈了。可以說,產能過剩而造成國內企業間低價競爭,始終困 擾著包括維生素在內的所有原料藥出口企業。國內原料藥通常長期在谷底徘徊,偶爾奇峰突起也難持久,形成了一個怪圈。有資料表明,目前我國整體出口正接近臨 界線,出口價格競爭力上升空間已經十分有限。

可喜的是,政府有關部門已經開始加大力度開展制理淘汰過剩落後產能的工作。展望2011年的維生素市場,將受到國際市場變化、產品行業集中度、國家政策法規等諸多方面的影響,動態走勢如何必將成為業內人士關注的焦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19

聯邦製藥- 到印度賣抗生素 會計仔筆記

 http://accountboyhk.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914673

聯邦製藥(3933),今年才上市,做抗生素制劑產品以及用於生產該等產品的原料藥及中間產品,是中國抗生素產品的主要製造商之一。集團亦生產及銷售較少量的止咳藥、抗過敏藥物以及空心膠囊。集團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國家火炬計畫重點高新技術企業”之一,與清華大學有長期科研合作關係。

睇數。1082862-3933.xls上市後第一份業績相當對辦,計及2千多萬一次過上市費用後仍增長一倍,銷售、毛利皆升;貸款額下跌,利息成本有望穩定。現價$4.3計預期市盈率10倍多一點,PEG 0.1多一點。

公司主席是香港人,十多年前進入大陸,現在聯邦的藥超過70%在中國大陸銷售,其餘的賣在香港、印度、歐洲等。在原朗工業村、珠海、中山、成都、內蒙有一條龍廠房。產品主要為半合成青黴素、頭孢菌素及β-內醯胺抑制劑三類抗生素制劑產品。這些產品主要用作治療細菌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消化系統感染、泌尿系統感染及皮膚及軟組織感染​​。06年尾有53種藥,33種是醫療保險可用藥,49種醫院處方用藥。下半年推出4隻新藥,包括一隻最近的乙型肝炎藥;12月尾,內蒙新產能投產;主要產品之一阿莫西林原料藥獲歐盟認証,是國內第一家得到這証書的藥企。

國家藥價過去幾年相當不穩定,發改委定下的最高零售價經常要降,但聯邦的毛利和純利都仍穩定上升。原因是醫藥行業規模效益巨大,尢其是原材料的volume discount, 而客戶(主要為醫院和藥房) 則比較散,議價能力的差異。另外,出口市場相當旺盛,毛利亦較高。它的香港商標為出口帶來優勢,大陸藥我都唔敢食。  

出口大幅噴井,出口佔營業額百分比為10% (2004), 20%(2005), 21% (2006), 25%(07H1). 尢其以印度為最強,以每年5倍的高速​​增長。據聞印度的食水十分污染,初去的人飲用後必瀉番一兩個星期,在這些地方賣抗生素商機無限。講到尾,買這隻就是賭印度的市場。

中期報告的展望口風幾樂觀:「儘管醫藥行業仍然存在成本費用繼續上漲的壓力,展望二零零七年下半年藥品終端市場依然旺盛,整體醫藥行業將繼續呈現良好的增長態勢。海外市場對原料藥及中間體的需求仍將穩定增長。中國市場方面,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將在全國七十九個城市開設試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面推進,社區和農村市場醫藥消費的巨大潛力正在逐漸顯現。在國家政策積極推動下,醫藥企業在研發、生產、營銷等各環節的運作漸趨規範,行業的生產經營秩序將獲改善,預期資源將進一步向優勢企業集中,效益水平經調整後亦將反彈。」

風險:

行業資訊不透明,佢做既藥價格、原材料價格講真真係冇人識,雖說係該類藥物的龍頭,但只要產品出事就好煩,而且這些風險非行內人唔會睇得明。不過股票$2.75上市,主席上星期在$4.5-$4.8大手增持,應該係已看過11月盤數,而且短期沒有內行人才明的古怪風險。另外,上市時,佢講話下半年多半藥價多半不會減價。

這隻算係半投資半賭博,現水平價平,業績對辦,風險不算大。風險來自行業的不透明,只作了小注,待出業績看看有沒有多點印度的描述才訂下一步策略。

後記: 寫完之後搵到唔少資料,間公司應幾有前途。主席在內地訪問講明下半年會比上半年好,內地原料藥價大升(包括主力商品之一的6-ATA),主力產品質素國內第一,07年12中內蒙新廠投產,如果滿產後成本可降低30%,再增加毛利率及迫死細廠。不過內蒙廠和成都一樣,當地並無熟練工人,要把農民培訓成工人需要時間。現策略是主攻農村市場,醫保試點改革已推出,預計2010 全面推行,現在搶先進駐對建立品牌忠誠度有幫助。國內用藥亦開始升級改用功效較好的新藥,強大的import replacement effect 正展開。風險亦包括出口太強遇到的反彈,及之前聲稱已解決的環保問題有機會在今期業績中反映。1093 都是做有類似的產品,但3933 的毛利率、和原料藥的盈利率都明顯較高,應該比1093強,1093青黴素和頭孢原料藥部份07Q3 賺的錢已等如07H​​1業績,3933業績應有保障,除非業績好有問題,否則都唔放住。(1093 盤數在以上的excel)

近排相當喜歡R&D 強及知識密集的公司,買入300 及56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74

敲響製藥大亨們的警鐘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202173454459/

製藥行業的好日子也許快到頭了。即使全球經濟有所好轉,發達國家政府控制醫藥支出的勢頭也不太可能剎車。新興市場將步其後塵,出台更多的控制措施。監管的要求則會加強,特別是對收益、風險、產品成本之間的關係。不幸的是,製藥行業未來的創新乏力,不太可能消除上述壓力。

製藥行業面臨著利潤率大幅降低的前景。巨變要求大型製藥公司高瞻遠矚,想出應對之策。而對成本進行小削小減,或依靠併購是遠遠不夠的。1運營模式必須進行大刀闊斧的變革,並按現實狀況規劃。幾週或幾個月內的整改不太可能解決問題,應該深思熟慮後製定中長期應對策略。

苦日子馬上要來了。麥肯錫的分析說明,多年以來,持續上漲的藥價、創新和有利的醫療保健政策,曾經是製藥業最重要的增長驅動因素(圖表1),這導致了整個行業不重視成本管理。儘管這一現象近期有所改觀,但似乎是雷聲大,雨點小,成效不明顯。

多年來製藥行業不斷擴展,利潤豐厚,部分得益於監管機構允許新產品上市、讓患者和製藥公司雙雙收益。但是近來,特別在發達國家,監管機構陸續提高政策准入門檻:很少批准市場准入、提高價格,並對療效沒有顯著提高的產品進行監管。由於醫療保健費用在GDP中的比例持續上升,多國政府面臨平衡預算的壓力,因而製藥業的壓力越來越大。

原本這一切可能為患者帶來巨大創新,為藥企巨頭帶來巨額利潤。但是這期間製藥行業發生了結構性變化,並非一定會朝著對其有利的方向發展(圖表2)。普遍認為重大併購提高了製藥行業的整合度。但是我們的分析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結論:製藥行業變得越來越分散,大型製藥公司必須在價值鏈的某段和專業製藥公司進行競爭,如精於製造的普藥公司;靈活、專業(例如管理臨床試驗)且具備規模效益的生命科學服務供應商;以及長於創新的生物科技公司。

行業結構分散化對大型製藥公司尤其不利,因為經濟效益會自然而然地分配給最具創新的競爭對手。「大個子」很難像生物科技公司那樣迅速創新,只能依靠品牌優勢和全球佈局才能獲取溢價。這和消費品行業的情況大體類似,消費品公司的利潤率僅有大型製藥公司的一半。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我們預計大型製藥公司目前的研發支出將成為一種無法承受的奢侈。目前已經出現類似跡象,一些投資者和分析師認為很多大公司的研發投資在摧毀價值。

汽車行業的演變規律好似警鐘。該行業多年來垂直整合,主要是由歐美大型汽車製造商一統天下。但是,價值鏈已經分散到在細分流程上具有專長的公司。今天,零部件製造商、設計公司和基礎材料公司分食了汽車行業大部分利潤。而製造商則負責生產零部件(例如引擎)、裝配、銷售和市場。

這一趨勢已經顯現在製藥行業。大型製藥公司對銷售和市場的重視與日俱增,依靠內部授權獲得創新產品,將研發和製造外包。這一方法曾經幫助它們實現大幅增長。當然,有類似也有不同,這兩個行業中的大型公司保留的職能就不一樣。關鍵的結論是,價值鏈已經分散化,老牌公司、垂直整合性公司的作用已經今不如夕。

還可以借用博弈利潤考察大型藥企。它們面臨著可能的「囚徒困境」,拒絕推倒重來有助於保留目前的盈利模式。一家大型製藥公司受到危機的刺激,可能會通過大幅重組、簡化商業和研發基礎架構,獲得先發制人的優勢。但是,由於市場和利益相關方主要關注短期業績,維持現有商業模式的壓力巨大。它可能一邊維持現有業務模式,一邊為未來做準備,兩頭投注。在這樣的情況下,製藥公司從外部獲取大量創新元素,將臨床試驗和製造等活動外包出去,並試圖維持以前的內部開發能力。這種混合方法的成本極其高昂。

外界看來,製藥公司正在採用混合模式。關於成本控制和投資規則的討論不少,已經採取的行動和面臨的挑戰相比似乎無力。大膽的先發制人式的方法不一定對所有公司都適用。我們提倡的是大力加強對將來變化的認識,以便正確地作出戰略反應。

製藥行業變革的先行者將是那些包袱較少(例如,著眼未來的私有公司)和更加危急(例如新藥較少或存在結構性問題導致業績下滑的公司)。如果這種情況發生,製藥公司將竭力消除固定成本,應對收入的波動和減少。自己擁有的商業、製造和研發基礎架構將剝離,除了核心業務,將更多依賴外包。最終,組織機構將更為精簡,可能不到最初的一半。

在發生如此巨大的行業模式變化時,製藥公司高管應該審視自身的準備程度。戰略計劃在多大程度上考慮到出現的變數?將如何重新佈局新藥開發、製造和商業架構以適應這種變化?更加重要的是,製藥公司應該如何調整業務和治療的單元組合?

在操作層面,大型製藥公司需要建立或提升在財務規劃、資金配置、溝通、管理外部資源和市場准入方面的能力。公司高管必須加強財務紀律、在各業務之間重新分配資金。特別是要剝離低效的研發資產,以及退出不能再維持大批銷售隊伍的成熟市場。制定更有競爭力的研發戰略,加強對商業的理解,而不是僅僅以滿足監管批准為目標,才能在製藥行業中脫穎而出。
我們的分析和結論說明,製藥公司高管必須用新的模式應對新的形勢。應對之策側重在應對變化多快發生,而不是討論變化是否產生。大型製藥公司重新制定戰略刻不容緩,否則最終黯然出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6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