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陳一舟:社交型電子商務時代已經到來

http://news.imeigu.com/a/1324624505450.html

人人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陳一舟近日在接受央視《經濟半小時》2011中國年度經濟人物巡禮採訪時說,今年5月人人公司在美國紐交所的上市只是序 言的結束以及正式章節的開始,他認為,社交網絡的重要價值將是SOLOMO(SOLOMO是英文Social(社交)、Local(本地化)、 Mobile(移動)的縮寫)。如果你在中午吃飯的時間,將自己的位置定位,手機上便會顯示出在你附近一定範圍之內能團購吃飯的地方,而在消費者確定購買 後,新鮮事又會在人人網上被觸發,這種社交型電子商務的價值正愈加凸顯。

目前人人公司旗下擁有人人網、糯米網等知名網站:人人網是國內領先 的實名制社交平台,激活用戶高達1.37億,而糯米網是典型的社交型電子商務模式,兩者就是SOLOMO的完美結合。據統計,2011年6月底,我國網民 規模達4.85億,今年年底將超過5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36.2%,5億網民帶來的網絡人口紅利正在締造互聯網經濟的黃金時代。SOLOMO之所以將是 新契機,是因為與地理位置有關的信息現在佔了互聯網信息的大部分,而未來像旅遊,娛樂等也同樣適用於SOLOMO應用,這種電子商務的模式會給賣家和買家 都帶來極大的便利和實惠,電子商務的爆髮式增長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將再一次觸發互聯網時代新機遇,社交型電子商務的時代已經到來。目前,人人網的客戶端 已經覆蓋了ios、android、symbian等各個移動平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54

併購結束科技博客黃金時代:需向社交媒體轉變

http://news.imeigu.com/a/1325255480817.html

導語:美國調研公司Altimeter Group分析師耶利米·歐陽(Jeremiah Owyang)近日發表文章稱,科技博客的黃金時代即將結束。但科技博客不會徹底消亡,而是會繼續向社交進化。

以下為文章內容摘要:

沒錯,我們正處在一個重要階段的末期,科技博客的黃金期即將結束。

以下四大趨勢證明了這一點:

趨勢1:企業併購阻礙創新

在 過去的幾個季度中,許多有規模的科技博客被併購,如年營收約為1000萬美元的Techcrunch被AOL併購。這樣的併購已經變得很平常,因為AOL 早在2005年就收購了癮科技(Engadget),今年還收購了《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就在兩週前,另一家知名科技博客Read Write Web也被Say Media併購。

那麼併購之後通常會發生什麼呢?首先是人才或創業團隊被迫出走,或退居幕後。業務開發團隊被迫去尋找新用戶,永久地改變這些創業公司的DNA。此外,併購 通常迫使創業公司變得保守,因為併購在意的是資產的作用,恪守「一成不變」原則,保持當前的企業文化。因此,併購阻礙了創新。

趨勢2:科技博客面臨人才流失

也 許是被迫出走,也許是感覺到前景渺茫,不管怎樣,我們看到了一些知名科技博客作者出現了動盪。在Read Write Web被併購之前的幾週,高級作者馬沙爾·柯克帕特里克(Marshall Kirkpatrick)從專職變為兼職,專注於打造一家名為Plexus Engine的公司。此外,科技博客Mashable編輯本·帕爾(Ben Parr)也離開網站。最受關注的人員流動莫過於Techcrunch員工的出走,包括創始人邁克爾·阿靈頓(Michael Arrington)、CEO希瑟爾·哈德(Heather Harde)、高級作者薩拉·萊西(Sarah Lacy)和知名記者西格勒(MG Siegler)。

趨勢3:讀者需求變化:更快、更小

MySpace和BBC前博客作者本·麥特卡爾菲(Ben Metcalfe)稱:「當前讀者的注意力太分散。有如此多的博客、新聞網站和消息來源來吸引讀者的注意力,讀者根本不可能一一閱讀。隨著注意力的分散, 讀者需要更小、更短的內容,這就是社交網絡迅速發展的原因。科技博客作者羅伯特·斯科伯(Robert Scoble)稱:「我在Twitter、Facebook、Quora或Google+上寫東西時,能夠很快獲得反饋,並通過谷歌Currents或 Flipboard等閱讀器迅速傳播,而博客在這些方面顯得無能為力。」因此,當前的內容需求是更小、更短。

趨勢4:產業成熟,商業模式穩定——為新業務模式創造機會

這 是任何一個新產業的正常業務趨勢:新來者進入,形成新的商業模式,一些企業生存下來。除非作者能夠使博客成為商業模式的一部分,否則博客的持續存在就將面 臨挑戰。美國博客搜索引擎Technorati發佈的「2011年博客現狀」報告顯示,儘管博客作者發表的文章更多,但通過博客謀生的作者卻越來越少。業 內人士克里斯·休伯(Chris Heuer)稱:「博客已經度過了青春期,進入成年期。」

展望未來:社交趨勢更加明顯

科技博客並不會消亡,而會進化,這是任何產業的基本發展模式。以下是科技博客作者們所表達的觀點:

1:為新媒體出現提供機會

如 今科技博客領域的重要人才出現流動,這為新媒體的誕生創造了機會,接著就會出現新的明星。「過去幾個月裡,科技新聞領域出現了重大變化,但仍有新的明星出 現,彌補前輩們留下的空缺。定義科技的聲音、觀點和人物正在改變,也許新的思維和想法正是全球科技媒體所需要的。」——本·帕爾

2:個人品牌的崛起變得困難

當 前整個生態系統充滿了企業所有者和成熟的廣告計劃,因此創新和新明星出現的空間很小。為什麼呢?因為公關公司知道誰是行業的領跑者,並將繼續在頁面訪問量 方面結成排他性同盟。「例如,許多博客網站不會為自己貼子的來源添加鏈接,因為他們不希望讓流量轉移到其他網站。如果這些獲得關注的網站不願分享,新明星 如何能被發掘呢?」——本·麥特卡爾菲

3:新模式將出現,博客不再是唯一方式

博客作者們很清楚,依賴單一工具並不可行,他們 需要使用一系列工具。「博客並未消亡,它也許會變得更加社交,但我們訪問博客可能不會像以前那麼頻繁,因為我們同時還在使用Twitter、 Facebook、Tumbler和Youtube等,這些平台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戴夫·麥克魯爾(Dave McClure)。

4:新形式的媒體整合

這 些知名博客作者們認為,新形式的媒體整合將會出現。「博客並未消亡,仍是一款出色的工具。它仍有繼續發展的空間,仍是建立個人品牌的最佳方式。我現在甚至 計劃重新使用博客,並以博客為主。當前什麼是博客呢?在YouTube上發佈一段視頻,加上自己的想法,這就是博客,而且是非常強大的博客。我每次這樣做 都會吸引許多觀眾,儘管畫面質量很一般。視頻更像原始的博客,可以花些時間,用更長的內容來表達自己。」——洛伊克·勒芒(Loic Lemeur)。

總結:儘管科技博客的黃金時代即將結束,但會有新格式、新內容形式和新的人物出現,並永久地改變新媒體和科技報導行業。(李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68

當媒體遭遇社交

http://www.p5w.net/newfortune/qianyan/201201/t4042552.htm

傳統媒體遭遇社交新貴,碰撞無可避免。社交網站的走俏以及「自媒體」的崛起,使得媒體產業鏈的嬗變與創新緊隨其後。

  不管情願與否,Facebook的首次公開招股或許都近在咫尺。
根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規定,一旦公司擁有超過500 位股東,即便是非上市公司也必須公開財務信息。基於Facebook的股東人數將在2011年底前踰越500人這一界限的事實,估值已逾千億美元的社交網 站鼻祖或將在2012年4月被迫公佈財務信息或進行IPO。
雖然上市與否仍未有定論,但對一家成立至今不過7年有餘的公司來說,已經披露的信 息足以證明其輝煌:全球活躍用戶逾8億人,僅美國一地就有約2億人,佔國家總人口的2/3;每天評論或點擊「like」鍵20多億次,上傳照片超過2.5 億張;據估算每個月用戶發佈的各類信息約有300億條。
同樣提供如此海量信息的並非Facebook一家,Twitter、YouTube等 一批形形色色的社交網站,成功擔當起內容聚合、分銷和傳播的平台,成為網民新的互聯網入口。在中國,儘管微博的 「社交屬性」和「媒體屬性」一直在博弈,但並不妨礙新浪微博在近兩年半的時間內拉攏了2.5億註冊用戶,每天發佈微博超過9000萬條,還有近50000 家企業開設了微博賬號。
當這些網站以即時、互動、大信息量等特點擄獲大批受眾時,它們所改變的已不僅僅是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同時還有信息被傳遞的方式。傳統媒體遭遇社交新貴,兩者的碰撞在無可避免地給傳統媒體帶來衝擊的同時,也帶來了嬗變與創新。

  「自媒體」:新聞DIY
  從日本大地震到動車追尾事故,再到利比亞局勢,借助多種社交平台,原本 處於新聞製造邊緣的受眾日益扮演起新聞源的角色,人人都可以發佈消息、表達立場、成為一個媒體渠道。有國內學者將此描述為「全民DIY」:「簡單來 說,DIY就是自己動手製作,沒有專業的限制,想做就做,每個人都可以利用DIY做出一份表達自我的『產品』來。」託了社交網站如日中天的福,彰顯私人化 和平民化的「自媒體」,憑藉低門檻、強交互性和快速傳播,近兩年發出了越來越大的聲響。
在2011年初日本強震的災難報導中,日本東海大學的 教授葉千榮頻頻在微博直播震區各類重要新聞,從街頭親眼目睹到日本官員的講話,從官方發佈會到相關數據通報,並且不斷回答網友的各種提問。利用身處一線的 優勢,葉千榮這個「自媒體」,走在了許多電視台、報紙和網站的前面,成為網友眼中的震區新聞發言人。
新浪CEO兼總裁曹國偉曾在出席第二屆中國數字媒體峰會時指出,以前,對新聞事件和新聞人物的報導都是由傳統媒體或專業媒體來完成,有一些網絡媒體也會進行實時的報導。但是到了「自媒體」時代,新聞的報導往往更多由事件參與者和目擊者來完成。
事實上,即便並非身處新聞發生地,「自媒體」的出現也讓普通大眾可以打破時間和地域的侷限,成為新聞的採集者和傳播者。在埃及騷亂和利比亞軍事行動中, 帶有「榕通社快訊」字樣的消息無數次被轉載,12月初的莫斯科遊行,老榕和他的「榕通社」再度表現活躍,迄今已經擁有了超過26萬受眾,而其背後僅僅是一 個人、一台電腦、一張3G上網卡和一口用來收看半島電視台的「鍋」。
對於「自媒體」的力量,有人這樣概括:當粉絲超過100,你就像一本內 刊;超過1000,你就是個佈告欄;超過1萬,你就是一本雜誌;超過10萬,你就成了一份都市報;如果超過1億,那你就是中央電視台了。而微博正是這一力 量的主戰場,這在中國尤為明顯,新浪微博設置的「微話題」、「微訪談」和「微直播」等功能,都是其媒體屬性的突出體現。在曹國偉看來,微博的聚合和傳播效 應,會從根本上改變整個媒體的產業鏈。

  Storify:聚合+篩選
  社交網站的日益走俏以及「自媒體」勢力的日漸強盛,改變的不僅是傳統受眾在新聞採寫與消費過程中的角色,同時也讓媒體記者的採寫方式發生了變化。
全美公共廣播電台(NPR)的高級社交策略師安迪·卡文(Andy Carvin)在報導埃及和利比亞事件時,便充分挖掘了Twitter的潛力。儘管身處萬里之外的華盛頓辦公室,但作為Twitter狂熱分子的卡文通過 收聽身臨現場或知情人的消息,驗證、篩選並重新組織了數百個Twitter消息發佈者的內容,將它們打造成一個完整的故事,以方便用戶瞭解事件的來龍去脈 和最新進展。
這種頗有幾分類似「道聽途說」的報導方式不僅讓卡文一舉成名,甚至還催生了一個全新的網站:Storify.com—利用其所提 供的工具,媒體記者甚至普通民眾,可以快速搜索和拉取特定主題的內容,把Twitter的隻言片語、Facebook的更新消息、Flickr的照片貼圖 以及 YouTube上的視頻短片等諸多信息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而連貫的故事,用戶隨即可以把「創作」完成的故事分享到私人博客或任何想要發佈的平台。
Storify由原美聯社記者伯特·赫爾曼(Burt Herman)參與創立,其出發點即是為了幫助媒體記者更多地利用社交網絡來進行新聞採寫。網站還在測試期時,就與包括《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在內的多家媒體機構展開了合作。2011年4月下旬,Storify.com正式上線運行,最初4個月有近10萬篇內容借助該平台而「創作」完 成,據赫爾曼透露,這些通過各個渠道傳播出去的作品訪問量高達1300萬次。而在對公眾開放前,Storify就已經收穫了2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
除此以外,作為一項免費工具,Storify目前並沒有任何的收入來源,但已經吸引了三星和Levi's等企業用戶來進行品牌推廣活動。按照規劃,廣告 收入以及向企業收費將成為未來支撐日常運作的兩條「輸血管」。2011年11月,Storify.com順利實現了改版。如今打開其主頁,NBA、佔領華 爾街、2012年總統選舉、經濟危機以及全球極端天氣等熱門話題赫然在列。雖然實質未變,仍是為用戶提供聚合和篩選消息的工具,但外觀上卻更向門戶網站靠 攏,這為其日後大規模吸引廣告客戶的加入做實了鋪墊。
  誰是「信息把關人」?
  Storify並非孤軍奮戰,Storyful、Tumblr、Color等一批新興的網站儘管呈現方式各有不同,但其本質功能都是為了方便包括媒體記者在內的所有人更有效地過濾、篩選網絡上的海量信息,從而整理出與事件相關的信息流。
雖然這種採寫方式遠非主流,但已經有一些傳統媒體開始了「嘗鮮」之旅。路透社的一名記者在倫敦騷亂時,通過Storify來追蹤報導整個事件的進程。而 一向大膽的半島電視台則更為「激進」,其英語頻道推出了一檔全新的脫口秀節目The Stream,有點類似現在電視上的「讀報」節目,集合各家的熱點事件和精彩觀點,所不同的是,這檔新的節目「讀」的是使用Storify蒐集來的社交媒 體上的不同觀點,這等於在某種程度上把Storify變成了節目實時更新的台詞本。
即便不是通過Storify及與其類似的服務,事實上也 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傳統媒體開始利用社交網站來獲得新聞素材和新聞內容。《華盛頓郵報》在近期刊登了一篇根據Facebook上的個人更新而編寫的新聞故事 —當事人由於患有妊娠綜合症而死於難產,她在Facebook記錄了自己的整個懷孕過程和各種症狀。另一個例子來自《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11年9月初,颶風艾琳襲擊了美國東部的大西洋沿岸,該報利用社交位置服務網站四方(Foursquare,詳見本刊2010年8月號《夢想照進位 置》),在頭版頭條羅列出了紐約所有疏散中心的詳細信息。而在日本地震之後,一本由Twitter上的消息彙集而成的地震回憶錄Quakebook也在率 先推出電子版後付梓印刷。
社交網絡時代,信息的氾濫讓內容篩選和過濾的重要性凸現。與此同時,傳統媒體「信息把關人」的作用卻在進一步弱化, 話語權也在一定程度上遭受了衝擊—無論他是否受過正統的傳統教育,是否服務於專業的媒體機構,甚至是否意識到自己是在編寫新聞,類似Storify等服務 的出現,幾乎讓每個自然人都擁有了這樣的機會與權利。無怪乎有媒體人士反應激烈,宣稱媒體生態系統和盈利模式受到了雙重威脅。即使真有那麼一天,那也還有 漫長的道路要走。起碼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傳統媒體仍將會是新聞事件的主要呈現者,但社交網絡的盛行注定將改變他們的某些行事作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34

社交媒體取代電視成英國青少年首選娛樂方式

http://news.imeigu.com/a/1328790060791.html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2月9日晚間消息,英國《每日電訊報》週四報導,最新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青少年將瀏覽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網站作為首選的娛樂消遣方式,而不再是像以前那樣最注重看電視。

在接受調查的16歲至24歲人群中,65%的受訪對象將通過Facebook和Twitter與朋友交談作為首要的消遣活動。

三分之一的受訪對象每次上網時間超過3個小時,上網地點的選擇很多。電視網絡已經瞭解到這種日益明顯的趨勢,正在嘗試多種方式來吸引青少年上網瀏覽 與電視節目相關的內容。例如,第四頻道在2010年推出了《幸運百萬英鎊》的在線遊戲版本,該遊戲大獲成功,至今已有1100萬人次玩這一遊戲。其模式是 鼓勵人們在觀看節目時玩在線遊戲。

數字市場營銷機構Click Consult在英國進行了此項調查,接受調查的人數為1300人。調查還發現,社交媒體在老年人群中也日益受到歡迎。在5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近三分之一在觀看電視節目前會登錄社交網站。

Click Consult董事總經理馬特·布拉斯(Matt Bullas)表示,人們很早就在談論社交媒體變革,但此次調查發現社交媒體首次超越電視成為青少年最喜愛的娛樂消遣方式,這確實表明數字時代人們的娛樂休閒習慣在快速發生變化。(悠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86

比Facebook更賺錢 日本社交網絡起底

http://www.21cbh.com/HTML/2012-2-11/2NMDcyXzQwMDg2NQ.html

當扎克伯格因為Facebook啟動上市而蜚聲全球,「日本的扎克伯格」的故事卻鮮為人知。實際上在一些主要財務數據上,日本的社交網絡在許多方面都領先Facebook。

在移動社交網絡上,日本的三大社交網絡Gree、DeNA和Mixi的成熟度要遠遠超過Facebook。

在 經濟乏善可陳的日本,社交遊戲被稱為過去10年日本經濟的最大增長點,這一市場的增長速度至今仍令人驚嘆:Gree最新一度的營業收入增長高達190%, 該公司預計其2012財年的營收將達到22億美元——要知道擁有8億用戶的Facebook,其2011年營收也不過37億美元。考慮到主攻日本市場的 Gree用戶數僅2890萬,其盈利能力非常驚人。

日本市場的成功至少說明,社交遊戲很可能會取代廣告成為社交網絡最主要的營收來源,而基於手機終端的社交網絡,在世界其它地方存在爆發性成長空間。

當然,日本市場的特殊性,日本社交模式向外輸出的過程,遠比Facebook要曲折。

「日本的Facebook」快速爆發

Mixi、DeNA、Gree三大日本社交網絡公司已經是日本最炙手可熱的科技企業,Gree的創始人田中良和年僅30出頭,如今已經是日本最年輕的億萬富翁

日本的社交網絡最早由Mixi啟動。Mixi最早以求職網站起家,2004年因日本經濟低迷被迫轉型為社交網站——它和同樣創辦於2004年的Facebook幾乎同時起步。

Mixi最早在日本學生和年輕企業員工中受到歡迎,快速發展到上千萬用戶。2006年,Mixi在日本上市,推動日本社交網絡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但真正讓日本社交網絡達到頂峰的,是後來居上的DeNA和Gree。和依靠廣告收入為主的Mixi不同的是,DeNA和Gree依靠手機社交遊戲快速做大。

Gree近日公佈的2011年第四季度財報顯示, Gree該季度淨銷售額約5.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90%,淨收益約1.65億美元,同比增長206%。Gree預計整個2012財年淨銷售額將增長250%,達到22億美元,其中絕大部分收入都來自社交遊戲。

DeNA2011年第四季度財報則顯示,當季度營收為4.45億美元,同比增長16%,淨利潤為7800萬美元,同比下降26%,該公司也主要通過社交遊戲賺錢。

相比之下,主要依靠廣告收入的Mixi日子有些難過,2011第四季度 Mixi營收只有4500萬美元,同比減少2.7%,營業利潤下降高達50%,至700萬美元。

DeNA中國區CEO王勇表示,Mixi更加偏向於真實的社交,而DeNA和Gree則更加偏向虛擬社交,正是這一特點,讓DeNA和Gree在日後的社交遊戲的爆發上佔據了優勢。

「你可以把DeNA理解為Facebook+Zynga。」王勇指出。在早期,DeNA和移動運營商合作,做一些手機上的免費小遊戲起家,並積累了大量遊戲玩家,久而久之這些玩家在DeNA的平台上互相發站內信、發圖片,發佈音樂、博客,形成了一個SNS的社區。

從 2009年開始,DeNA開始大規模地做社交遊戲,此後用戶來到DeNA主要就是玩社交遊戲。和Facebook只做平台不同的是,DeNA自己也開發了 許多社交遊戲,同時也把平台開放給其它遊戲公司並分成,因此更像「Facebook+Zynga」。Gree的發展也大致類似。

此後,隨 著社交遊戲的爆發,Mixi、DeNA、Gree三大日本社交網絡公司已經是日本最炙手可熱的科技企業,Gree的創始人田中良和僅30出頭,如今已經是 日本最年輕的億萬富翁,名列日本富豪榜前列。而Mixi的創始人笠原健司同樣年輕有為,30多歲的他同樣躋身日本富豪榜前列。目前Gree最近的市值已經 高達78億美元,DeNA的市值也有49億美元。

日本社交遊戲爆發之謎

日本社交遊戲之所以快速爆發,和NTT DoCoMo等日本運營商的大力推動密不可分——運營商為社交遊戲搭建了非常完善的生態鏈

「你 能想像,在中國我們能經常見到馬化騰嗎?」熱酷遊戲的CEO劉勇半開玩笑地告訴記者,但是在日本,他們這樣的開發商能夠經常見到Gree的創始人田中良 和。「有時他會經常到公司來,和我們交流。」劉勇回憶,正是和遊戲開發商保持了良好的互動,使得日本的社交遊戲市場迅速啟動。

劉勇差不多見證了整個日本社交遊戲的爆發過程。日本的社交遊戲發展起步很晚,甚至還要晚於中國,劉勇告訴記者,當他們在2009年把中國的社交遊戲引入日本時,這一市場幾乎空白,沒想到在短短兩年時間內,日本市場居然有這麼大的爆發。

在此之前,熱酷等廠商在中國發展社交遊戲四處碰壁,那時的中國社交遊戲市場,用戶付費率低,平台建設落後,劉勇決定大膽到海外市場闖蕩。

「那時我們嘗試了北美、歐洲、巴西等多個市場。」劉勇告訴記者,最後,熱酷決定在迅速爆發的日本市場停留下來。

劉 勇回憶起他幾年前去東京看到的震撼一幕,早上八點多,街上還人煙稀少,但一到9點多鐘,滿大街的日本人從地鐵、汽車裡鑽出來,清一色地穿著白襯衫和西裝, 像螞蟻一樣步伐很快地鑽入寫字樓,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日本是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社會,每個人都不甘落後。」劉勇說。

表現在玩社交遊戲上,日本人同樣如此,沒有人甘心在遊戲中落後,因此日本人花錢買道具的意願非常強烈。

此外,日本人下班回家路上花的時間平均長達70分鐘,因此許多用戶都會在電車上掏出手機玩社交遊戲。

此後熱酷在日本推出了一些養雞、養魚之類的社交遊戲,獲得了日本用戶的極大歡迎。「那時(2009年左右)日本社交遊戲市場才剛剛啟動。」 就是這些看似簡單的社交遊戲完全顛覆了整個日本遊戲產業的版圖,並造就出了一批年輕的億萬富翁。

日本用戶的付費率和APRU值非常高。劉勇舉例談到,目前Facebook社交遊戲用戶的付費率僅為1%,而在日本高達5%,Facebook用戶的APRU值為20美元,而日本用戶的APRU值是其兩倍。

需 要指出的是,日本社交遊戲之所以快速爆發,和NTT DoCoMo等日本運營商的大力推動密不可分——運營商為社交遊戲搭建了非常完善的生態鏈,日本社交遊戲80%的付費通過運營商完成,非常便利。此外,運 營商搭建了統一的基於WAP的手機網頁社交遊戲格式,讓開發商和用戶都獲得便利。

此外,由於日本的移動通信網絡領先於全球,運營商推出的流量不封頂包月套餐,讓用戶對手機社交遊戲產生的流量毫不擔心,因此大大推動了其發展。

在 這幾家當中,Gree去年的業績爆發最為明顯。在日本SQUARE ENIX公司開發社交遊戲的姚堃告訴記者,Gree去年之所以能取得那麼高的增長,和Gree成功的推廣模式密不可分——Gree下了血本鋪天蓋地地投放 社交遊戲電視廣告,使得用戶數量快速上升。此外,Gree加強了和Quare Enix 卡普空 KONAMI等日本傳統遊戲廠商的合作,將自己的社交平台開放給這些遊戲廠商,因此營收快速上升。

在DeNA和Gree發展初期,都有大量自己開發的遊戲,但DeNA中國CEO王勇表示,目前這些公司自己開發的遊戲所佔比例已經越來越少,大部分遊戲收入來自於第三方公司開發的遊戲,其開放平台的性質將會越來越明顯。

日本社交巨頭曲折的國際化

日本社交網絡在海外市場的推廣並不順利

日本市場的良好表現向業內證明,基於手機終端的社交網絡同樣有巨大的市場潛力,這正是Facebook的軟肋——目前Facebook僅有三分之一的流量來自移動終端。除了日本,世界大部分地區的手機社交遊戲都還剛剛起步。

和大多數日本企業一樣,日本三大社交巨頭有著強烈的危機感,他們擔心狹小的日本市場很快將飽和。在日本國內賺到了巨額現金後,三大日本社交巨頭都不約而同地開始向海外擴張——但和Facebook相比,這些日本公司的海外業務還遠遠稱不上成功。

「幾乎每次見到Gree的創始人田中良和,他都在大談國際化。」劉勇告訴記者,為開拓美國市場,田中良和將自己信任的CFO派往美國,負責海外業務,不久前見到這位CFO,「瘦得都不像人樣了」,說明Gree在海外市場的開拓上非常拚命。

為 拓展海外市場,2011年初DeNA以4億美金高價收購了還處於創業期的美國手機遊戲公司Ngmoco,一時震驚業界。2011年4月,Gree以 1.04億美元的高價收購了美國移動遊戲平台公司OpenFeint,並獲得了該公司在全球的7500萬手機用戶和1.9萬遊戲開發者。

目前,手持大把現金的這幾家日本社交巨頭正繼續在全球各地物色收購目標,包括中國公司。

Gree正考慮海外上市,田中良和認為,在海外上市有助於提升Gree海外形象,儘管該網站目前並不需要融資。

但實際上,日本社交網絡在海外市場的推廣並不順利。在智能手機已經很發達的歐美市場,日本廠商所擅長的功能手機社交市場優勢不再,因此其智能手機的業務尚處於起步階段。

誰將主導中國移動社交市場?

「移動社交遊戲的發展取決於3G普及率、網速以及用戶習慣的成熟。」王曄認為,這些中國市場都還不具備。

事實上,日本移動社交遊戲的高額收益曾讓不少中國公司垂涎不已。有為數不少的中國公司曾經希望將日本的模式引入到中國,但到目前為止大都還停留在設想階段。

例如,從谷歌出來創業的沈思和王曄,先後創辦了類似Gree、DeNA的木瓜移動和塗鴉移動,但這些公司的精力都主要集中在歐美市場。

塗鴉移動的創始人王曄向記者解釋,他們並非不想開拓中國市場,而是這一市場現在還遠談不上成熟。「移動社交遊戲的發展取決於3G普及率、網速以及用戶習慣的成熟。」王曄認為,這些中國市場都還不具備。

與此同時,三大日本社交網站也沒有停止進入中國的步伐。

Mixi在2008年就宣佈進入中國市場,但是幾年下來,Mixi在中國基本銷聲匿跡。Gree也在中國成立了分公司,並宣佈和騰訊合作,為中國手機用戶推出「騰訊無線社區開放平台」。

相比之下,在中國DeNA的發展似乎要更快一些。記者在DeNA上海辦公室看到,目前其中國員工已上百名。

王 勇告訴記者,DeNA的中國分支負責把許多中國開發的遊戲引進到日本,同時也準備在中國發展DeNA的社交網絡用戶。DeNA將放棄中國的功能手機市場, 專注於做智能手機市場。目前該公司在中國推出的基於智能手機的社交遊戲平台「夢寶谷」已經有100萬用戶,王勇希望今年用戶數量可以發展到上千萬。

「夢寶谷」的主要價值在於,可以幫助第三方開發者提供支付等基礎服務,還能通過社交網絡幫助開發者獲取更多用戶。王勇承認,DeNA在中國的平台已經和其日本平台差別很大。

事實上,日本的情況非常特殊,除了獨特的用戶消費特徵,獨特的移動通信網絡也和其它國家很不一樣,因此將日本模式完全複製到中國並不現實。

另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是,智能手機的快速興起,讓日本本身也處在一個轉型期。王勇告訴記者,上一次他去日本,主要的手機賣場裡已經看不到功能機的身影。

目前日本智能手機的市場佔有率為15%左右,王勇表示,反映在DeNA日本的流量上也差不多和這一數據接近,約15%左右的用戶使用智能機玩社交遊戲。

在中國,基於傳統功能手機的移動社交網絡,從來都沒有真正發展起來。等到社交概念風靡全球時,中國已經迅速進入智能手機時代。

接受記者採訪的幾乎所有人士都承認,在中國手機社交遊戲市場,大家都幾乎同時處於起步階段,不管日本廠商,還是騰訊、木瓜移動、塗鴉移動這樣的國內廠商,都有機會。

日本社交遊戲市場的輝煌,有機會在中國上演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19

社交網還是「興趣」網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5368.html

早些時候,科技新聞聚合網站Techmeme的編輯馬亨德拉·帕素雷在知名科技博客TechCrunch發表署名文章,稱網絡進入了「相關性時代」 。他提出這樣的疑問,在社交網絡之後,下一個大的潮流又是什麼?他認為新的潮流已經出現:網絡正在從簡單的社交共享轉向個性化的、具有相關性的內容。這個 潮流的關鍵元素是,配合社交圖譜的興趣圖譜(Interest Graph)變得越來越重要。Facebook、Twitter和谷歌正在致力於提供具有相關性的內容。

 

簡單的說,社交圖譜是以人和人的社會關係為線索的圖譜,興趣圖譜是以人和人的共同興趣為線索的圖譜,兩種圖譜對互聯網的理解建立在不同的視角。其實和社交圖譜一樣,興趣圖譜並非什麼新鮮的東西,只是相似的概念採用了不同的包裝。

2011年12月31日,comScore發佈了2011年社交網絡報告。帕素雷的預見得到了證實,專注於用戶興趣而非真實社交圈的社交網站獲得新 的發展。比如,Twitter和Tumblr近年來取得突破,而Pinterest也正在崛起。作為一家以圖片分享興趣為導向的社交網 站,Pinterest也逐漸受到關注。Pinterest早在2008年時就開始建設,但直到2010年初才開始發出註冊邀請。2011 年,Pinterest獲得快速發展。根據comScore的數據,2011年5月時Pinterest的全球獨立用戶訪問量不到100萬,但到11月時 已超過600萬。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網站的發展沒有對Facebook造成影響。在用戶數已經飽和的地區,Facebook的網站流量雖然增長放緩,卻並未出現下降。

由此可見,興趣圖譜的作用和意義不在於和社交圖譜區分甚至是競爭,它的意義在於對社交關係的沉澱和拓展。也就是說興趣和位置圖譜等的作用是完善和拓 展社交圖譜。記得以UGC為特徵的Web2.0浪潮興起之時,通過用戶產生的內容挖掘人和人的共同興趣,正是很多網站努力的方向,只是大多數網站以失敗告 終,存活下來的屈指可數,比如豆瓣。在豆瓣,你很容易發現所謂「興趣圖譜」的痕跡:各種興趣小組,「豆瓣猜」,豆瓣電台等等,都是體現了人和人共同興趣的 線索。豆瓣通過幾年的努力,把這些技術錘煉得爐火純青,並且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過濾和推薦算法。

此外,社交平台大佬也沒有對興趣圖譜坐視不理,在Google+中,用戶可以很容易地將其社會圖譜的成員拖到一個或者更多的「圖譜」中;而這些圖譜則是基於有共同的愛好或者基於分享的內容。同時,Facebook也已經開始增加自己的社交圖譜特性。

在信息大爆炸時代,相關性是解決信息超負荷問題的唯一辦法。迄今為止,用戶社交圖譜的建立已經被一些主流的社交網絡例如Facebook和LinkedIn完成,同時興趣圖譜則主要由Twitter、Tumblr、Pinterest及Netfix、Amazon等完成。

未來的社交網絡將會是這兩種圖譜的結合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10

Linkedin來了?中國職業社交網站快跑

http://www.21cbh.com/HTML/2012-2-18/1MMDcyXzQwMjc1MQ.html

在Facebook帶動的全球社交網絡大潮下,垂直化社交網絡正方興未艾。

2月13日,有消息稱,美國專業社交網站Linkedin創始人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正在中國秘密約見百度、新浪、人人和360公司,欲探討入華合作事宜。

對於霍夫曼訪華事宜,中國四家網站均表示「不知情」。但是,Linkedin在歐美市場的成功,使其一舉一動備受關注。

Linkedin是美國一家專注職場社交網站,早在2002年硅谷還未完全走出科技泡沫就已創立,時間比Facebook早了兩年。

2011年5月,Linkedin在紐交所上市,創造了當時繼谷歌之後最大的互聯網IPO。目前,Linkedin在全球200多個國家擁有1億多用戶,世界500強企業均為其用戶。

在 中國市場,由於未受到如Facebook般的嚴格管制,Linkedin逐漸在部分高端白領用戶間興起。2月17日,專業從事高端獵頭的凱盛大通國際管理 顧問有限公司高級顧問繆海緣告訴記者:「身邊幾乎所有的朋友都已經註冊Linkedin,而且它已經成為HR(人事部門)每天必登錄的網站。」

不過,由於中國互聯網用戶的文化背景和使用習慣與國外存在較大差異,Linkedin對於入華依然保持著相當謹慎態度。截至目前,Linkedin尚未推出中文版本。

記者從業內人士處瞭解到,Linkedin在去年已經開始進軍亞太地區,發展至今,在中國的會員不超過200萬,佔其總規模用戶數非常小的一部分。

但是,中國市場又是Linkedin不可忽視的重要領地。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白領社交需求的激增,天際網CEO林廷翰預測,中國整個職業社交網站市場,將會從去年的2000萬用戶,有望發展到明年的1億用戶。

兼具成功「創業者」和「投資人」兩種角色的霍夫曼自然不會輕易放棄這個巨大的蛋糕。不過,在中國本土有著一股不可忽視的職業社交力量,天際網、優士網、若鄰網和經緯網等正在中國悄然發展,等待時機爆發。

未來,中國本土職業社交網站將可能和Linkedin有一場激烈的爭奪戰。不過,更重要的是,這股新的風潮或將改變人們未來尋求職場機會的方式和途徑。

競爭日趨激烈

Linkedin在中國未能像Facebook那樣深入人心,一定程度上與其模式有關。Linkedin專注於商務領域,追求的是「弱關係化」,人們通常稱它為「BSNS」。用戶未必每天登錄Linkedin,但若有職場社交需求時,必然會想起它。

Linkedin的創始人霍夫曼是學符號工程學和哲學出身,他對於互聯網發展規模的理解充分借鑑「阿基米德定律」,即:只要有一個支點和足夠大的槓桿,就能翹起地球。而Linkedin的支點正是人們越來越關注的「人脈」。

在中國職場,人們更加懂得人脈的重要性。通常而言,人們認為成功常常取決於兩個要素——能力和人脈。前者,需要自身的不斷學習和提高;後者,既有機緣也更需要有意識的尋找和發現。

隨 著Linkedin在全球的成功,中國本土化Linkedin網站不斷興起,優士網便是其中一家。2月16日,優士網CEO盧漢森接受採訪時告訴記者: 「2007年,我在日本東京去成田機場的路上,遇見Linkedin的創始人霍夫曼。在90分鐘的時間裡,霍夫曼和我闡述創辦職業社交網站的思路和方 向。」

「他告訴我,傳統交友社交未來將受到一定的制約。如果產品做得越好,人們越容易轉向線下交流。」盧漢森說道。事實上,在創辦Linkedin之前,霍夫曼曾在1997年創辦了SocailNet,這家公司以失敗告終。

這番談話讓盧漢森深受啟發。至此,有著6年私募股權和3年創辦跨國社交平台世友網絡經驗的盧漢森義無反顧地決定再次創業。2009年,盧漢森創辦一家全新的職業社交網站——優士網。

不過,事實上,中國最早的職業社交網站在2004年左右就已經出現。但是,當時由於不少SNS網站自身策略失誤,以及採用多線試水導致定位不清、受眾模糊等問題,如今留存下來的並不多見。目前,中國職業社交網站領域主要有優士網、天際網、若鄰網、大街網和經緯網等網站。

天際網CEO林廷翰告訴記者,「競爭已經越來越激烈,不過,優士、若鄰、大街等網站都正在尋找不同的用戶群定位,做出自身特色是關鍵。」

對於Linkedin入華可能產生的衝擊,與霍夫曼有過直接交流的盧漢森認為:「中美之間存在文化差異,同時,Linkedin未來可能面臨著政策壓力,中國將更需要真正本土化的產品。」

顛覆傳統招聘網站

隨著職業社交網站的興起,它對以智聯招聘和前程無憂為代表的傳統招聘網站產生了巨大衝擊。而傳統招聘網站自身所流露出的疲態也從側面加劇了此進程。

邢 山虎是前麒麟遊戲總裁,如今正在創辦一家新的遊戲公司——樂動卓越。在廣招人才過程中,邢山虎告訴記者,來自智聯招聘和前程無憂的適合人才比例越來越小, 因為匹配難度大,反而來自口碑傳播以及朋友介紹的比例逐漸增大。在感嘆圈子真小同時,邢山虎也趁機利用自己在擁有50多萬粉絲的新浪微博上多次發佈招聘信 息。

從事獵頭多年的繆海緣告訴記者:「Linkedin的模式實際上是一種非常高效的招聘途徑。我在Linkedin網站上擁有1500 個聯繫人,通過這些聯繫人就可以找到10萬個新的人才,基本已經滿足所有的需求。」而且他認為,這種以朋友認識朋友的方式,讓信心的真實性,以及需求的匹 配程度更高。

繆海緣估計,目前年薪高於30萬元的高端用戶都更傾向於使用Linkedin這種職業社交網站,傳統的招聘網站模式則主要適合在二、三線城市拓展。

但林廷翰認為,「目前,社交招聘還不成熟,無法替代傳統招聘模式。但是,傳統招聘模式已經遭受越來越大的衝擊。」

國內傳統門戶招聘網站受制於傳統的信息公佈、檢索,很容易在數以萬計的簡歷海洋中,讓人才埋沒。目前,國內中高端人才大多是被動求職,極少數人主動瀏覽職位信息或投遞簡歷,這會造成資源的浪費。

然而在高端人才聚集的職業社交網站,很多中高端人才註冊信息並不只是為了找工作,而是向其他用人單位或獵頭展示自己,這更能讓這些隱形的求職者浮出水面。

此外,在傳統招聘網站上,很難單純通過簡歷判斷應聘者是否符合職業要求,但是結合社交網絡,就可以通過其人脈關係圈詳細瞭解應聘者的情況,包括簡歷的真實性。

美國心理學家米爾格倫有著著名的「六度空間理論」,即「每一個人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即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可以認識地球上任何一個陌生人。這種社交的方式一旦應用到商務領域,真正發揮了它潛在的巨大價值」。

不過,由於中國人相對保守,面對用戶是否都願意公開自己檔案等私人信息的問題,盧漢森認為,「中國職業社交網站發展初期,的確可能存在這樣的問題,但隨著觀念的改變,人們的接受程度將更高。而且,互聯網實名制也是未來一個重要趨勢。」

身處Web2.0時代,從業者認為,「虛擬網絡,真實社交」將逐漸成為職業社交網站的主旋律。「我的圈子中,有些人已經開始主動將自已的手機號碼都登記在Linkedin網站上。」繆海緣告訴記者:「因為Linkedin能實實在在幫助我們解決所遇到的職場問題。」

中國職業社交求破冰

與Linkedin在美國大獲成功不可同日而語,中國的職業社交網絡還處在非常初期的發展階段。

2011 年5月,Linkedin搶先於Facebook,成為第一個上市的社交網絡公司,而且是Web 2.0時代第一個估值數十億的IPO。根據Linkedin最新的財報顯示,2011年第四季度營收同比增長105%,達到1.677億美元,預計 2012年營收有望最高達到8.6億美元。

相比之下,中國的職場社交網站可謂相形見絀。據記者瞭解,優士網僅有70萬用戶,發展較早的天際網用戶也尚未突破1000萬。要實現如Linkedin般大規模的盈利,尚需時日。

不過,回溯Linkedin在美國的發展也可謂一波三折。如今的Linkedin雖然平均每天可實現用戶規模100萬的增長。但是,早在2002年創辦時,Linkedin用了整整一年多的時間,用戶規模才達到標誌性的100萬。

在Linkedin的發展史上,出現過兩次重要機會:一次是2003年,紅杉資本注資470萬美金,挽救其當時難以盈利的困境;另一次是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更多白領就業的難度加大,他們需要通過Linkedin幫助自己尋找工作機會。

在中國,職業社交網絡何時才能迎來大發展的時機? 「Linkedin在2008年有一點幸運。中國未來20年時間,白領的就業情況都會比較好,不會出現一樣的機會。」 盧漢森認為,「但是,中國白領的跳槽機會也將越來越多,這也使得他們對於職業社交網站的依賴度增加。」

「這樣的時機可遇不可求。如果能遇到當然是好。但是,即使不能遇到,職業社交網站仍然能有爆發的一天。畢竟,它能為職業人士帶來切實的價值,會成為商務工具。」林廷翰說道。

據瞭解,天際網2010年的用戶數為500萬,現在是900萬。林廷翰表示,天際網2013年目標是突破3500萬。

此 外,中國本土職業社交公司雖然都在模仿Linkedin,但也時刻在尋求創新和突破。以天際網為例,就產品而言,天際網不僅為用戶提供了線上交流的平台, 還會定期組織線下活動,為大家提供面對面交流的機會。盈利模式方面,林廷翰認為,「Linkedin的會員收費模式目前還不具備在中國實施的條件,天際網 暫時會著力於招聘、廣告等方式。」

優士網則一改Linkedin在發展之初並沒有清晰的商業模式,也沒有準確產品定位的弊端,從一開始就定下由高往低的發展方向。目前,優士網已經聚集15000名CEO及以上級別人士、7000名CTO以及中國84%的風險投資人。

盧漢森估計,「優士網真用戶增至700萬時,就會是其真正流行起來的時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86

Facebook商店遇冷 社交購物模式或曇花一現

http://www.21cbh.com/HTML/2012-2-24/3MMDcyXzQwNDM3MQ.html

一年多來受人追捧的社交購物模式,很可能只是曇花一現。

據彭博社報導,由於缺乏良好的用戶體驗,近來陸續有商家關閉了其在 Facebook的在線商店,就連擁有350萬粉絲的北美最大遊戲零售商Gamestop也關閉了其在Facebook的網店。過去一年中,Gap、 J.C.Penney、Nordstrom等品牌,相繼關閉了其在Facebook的零售店。

對這些零售商而言,現實給他們開了個玩笑。 曾經,他們一度對在Facebook上開店滿懷熱情,認為社交網絡能為品牌的粉絲提供一種社交化的購物體驗;而Facebook也曾自信滿滿地計劃用 8.5億的用戶資源,發展成一個最熱門的購物中心。甚至有投資人猜測,Facebook將憑藉強大的用戶群挑戰亞馬遜和Paypal在電子商務中的地位。 那麼,這個看似完美的商業模型,為何成了雞肋?

一個原因或許是,Facebook商店在現有的電商格局下是一種不必要的渠道。儘管 Gamestop希望為用戶提供多種購物渠道,但通過它的官網購物已十分便利,用戶沒有理由再使用Facebook。這一點與Gap遇到的情況相 似,Gap也表示,消費者更願意登錄公司自己的網站購物。

換言之,如果消費者在社交網站上買到的東西,與其他B2C網站並無價格和質量差異,他們就不會首選社交網站。

更 深的原因在於,社交網站與B2C網站的屬性有根本性的差異,這種屬性轉化成網民的特徵就是購物習慣。人們上SNS最初的動機是「與他人建立緊密聯繫,瞭解 聯繫人的動態」,與朋友分享生活中的樂趣是用戶使用社交媒體的初衷。而人們上電商網站的目的是去尋找商品和購物,不是去交朋友。這種根深蒂固的思維最終也 影響了人們的選擇,使他們在面對同樣的商品分享時產生了完全不同的認識。

進一步說,當消費者在社交網站上看到好友的商品分享,他的第一感 覺是這其中含有廣告成分;而當他在電商網站上看到廣告,他則會認為這是促銷和精品推薦。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在亞馬遜上瀏覽和比較商品的時候,人們甚至會將 信用卡放在電腦旁,而訪問Facebook時,他們壓根不會拿出信用卡。

在此基礎上,隨著B2C流程的完善,電子商務的運營模式正從簡單 的線上交易走向「線上線下結合」的O2O模式,單純地搭建一個平台並不足夠。再者,一個電商平台的成功,除了龐大的人氣外,平台的穩定性、交易雙方的誠 信、產品質量和價格的優勢、搜索和交易流程的方便快捷、物流的暢通都是影響其成功與否的因素。在這些方面,Facebook顯然還是需要摸索,而流量僅僅 是開始。SNS擁有的龐大用戶群是提供流量的基礎,但如何將聚攏來的人氣穩定並實現轉化,使之成為電子商務中商業關係的目標,還無從保證。

從 調查公司Forrester Research近期發佈的一份報告中看,情況確是如此。在接受調查的24家企業中,只有7%的公司認為社會化媒體已成為企業尋找目標消費者的最有效渠 道。而大多數公司認為,廣告聯盟、搜索引擎優化、線下廣告等手段依然比社交媒體營銷更為有效。難怪《福布斯》雜誌曾撰文稱,Facebook商店或許具有 誤導性,利用社交網絡根本無法出售商品。

或許,這只是時間問題呢?似乎又站不住腳。搜索引擎廣告一經推出便顯示出了不錯的營銷效果;而 Facebook自推出營銷合作起已有七年的時間了,而今又涉足電子商務領域,仍然難以驅動消費流。調查顯示,在傳統營銷手段中產出11%的點擊率所需投 入的成本,在Facebook上只能實現1%的點擊率。

不過,儘管一些公司關閉了在Facebook上的商店或縮減了商品數量,仍有大量企業正在向其購買廣告位。去年四季度,Facebook的營收達到11.3億美元,同比增長55%。

「我 們無法獲得我們需要從Facebook市場獲得的投資回報,因此我們只能很快就把它關閉了。對我們來說,Facebook一直是我們與客戶溝通的地方,但 它不是達成交易的地方。」在經歷失敗的嘗試後,Gamestop營銷與戰略副總裁阿什利希茨(Ashley Sheetz)如此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68

PPS:視頻+社交+電商 打造復合視頻帝國

http://news.imeigu.com/a/1330479420229.html

放眼群雄逐鹿的網絡視頻行業,PPS一直是低調穩重的實力派:擁有近5億裝機用戶,仍一心埋頭技術的研發;國際品牌廣告客戶成倍增長,卻只推出過2支自己的廣告宣傳片。第三方數據顯示,PPS憑藉超過3000萬的日均覆蓋人數,與優酷一同位列視頻行業的第一陣營。

2011 年,PPS提出了打造「複合型平台」的戰略規劃,並先後搭建起「PPS娛樂圈」和UGC平台、分別完成了對蘋果IOS、MAC系統和谷歌Android系 統的全面覆蓋。2012年伊始,PPS率先推出了「娛樂豆商城」,創造性地結合視頻與電商,將視頻服務的行業鏈進一步延伸,開啟了打造復合視頻帝國的新篇 章。

視頻+社交 打造更大互動影視交流社區

視頻網站與社交網站的頻繁互動,是2011年最受業界關注的焦點之一。先有人人網大舉投資56網、後有騰訊入資開心網。越來越多的視頻網站希望通過社交網絡獲取用戶流量。

作 為國內網絡電視領域領先品牌,PPS很早就發現了互聯網社交話的趨勢,並一直著力深化著SNS應用。2011年是PPS的大年,一個「全終端、全平台、全 覆蓋」的「復合平台」悄悄建立起來了,互動平台「PPS娛樂圈」 圈住了四千萬PPS網友,創造出一個網絡視頻同好者的社交網絡。

PPS對 外表示,旗下SNS平台「娛樂圈」是目前國內最大的互動影視交流社區之一,該平台不但自身具有極強的互動性,更能夠增強視頻客戶端用戶的粘性,提升用戶忠 誠度。相對於網站與網站間的合作,PPS打造的獨立社交平台,能夠實現與人人網、新浪微博等其他平台的對接,高效吸收這些平台上的用戶加入到「娛樂圈」 中。

視頻+電商

探索復合營銷新模式

成立已7年的PPS,將自己取得的成功的秘訣歸結於永不停步的創新。在各大 視頻網站紛紛拓展平台服務的2012年,PPS率先在年初推出了「娛樂豆」商城,開啟了視頻+電商的復合新模式。在各家大張旗鼓的整合併打通平台之 時,PPS領先同業,依託忠誠且龐大的用戶群體,昇華用戶體驗服務,增強用戶粘性,邁出2012年網絡視頻行業前瞻性的一步。

經過一個月的 試水,「娛樂豆商城」獲得了來自廣告商和用戶的共同肯定。目前,唯品會、歐萊諾、凡客、攜程、優購、銀泰等眾多電子商務平台已進駐PPS娛樂豆商城,品牌 廣告主對PPS龐大的用戶數和高效的轉化率表示滿意。而用戶可以花費娛樂豆兌換電商的優惠券,對他們來說是一項看PPS之餘的額外收益。

娛樂豆商城的推出,無疑是PPS不斷創新發展的又一力作,也是視頻行業的商業模式的又一次創新。在各大視頻網站紛紛提升廣告投放機制的同事,PPS通過與其它電商的互動,開啟了整合營銷的新思路。

視頻+「?」

探索發展新方向

無論是已具規模的視頻+社交,還是初試啼聲的視頻+電商,其背後表現出的是網絡視頻不斷向外延伸的服務鏈。繼社交和電商後,將會湧現更多的服務,與網絡視頻擦出不同的火花。PPS將會不斷伸出觸手,探索新的發展方向。

身 為視頻行業的元老級人物,立業多年來,PPS深知互聯網是一個「新」勝「舊」汰的行業。只有不斷地嘗試、不斷地創新才能避免大浪淘沙,成為浪尖驕子。 PPS的團隊是一個充滿活力和創意,並努力付諸實現的團隊。PPS總裁徐偉峰曾在採訪中提到,PPS看事情的角度自成一格:「PPS從沒有把眼光放在業內 競爭上。互聯網行業中最激烈的廝殺不是發生在競爭對手身上,而是發生在和新技術、新功能的較量上,PPS很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點。嘗試推出新的客戶端、嘗 試推出新的互動平台,都是PPS重要的創新和嘗試。如果成功,用戶和數字自會證明PPS的高瞻遠矚。」

(責任編輯:張昌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50

社交招聘成趨勢 市場潛力巨大

http://news.imeigu.com/a/1330538460185.html

今年2月,來自國外媒體的數據顯示,2011年有2200萬美國人通過社交網絡找工作,其中有六分之一的求職者順利找到了工作。相比2010年的 1440萬,通過社交網絡找工作的人數增長了52.8%。美國求職招聘網站Jobvite去年年末發佈的一份報告稱,近九成的美國企業表示將在未來一年使 用社交網絡招聘,55%的美國企業將增加社交招聘預算。通過社交網絡招聘正成為更多企業的選擇。

中國最大的職業社交網站天際網CEO林廷翰解釋說,社交招聘效率高成本低,對於求職者和招聘者來說具有明顯優勢。

在互聯網出現之前,企業招募人才,最大的挑戰是如何發佈公司的招募信息才能讓更多人瞭解和知曉,以確保企業有足夠的選擇面。然而,要想從幾千個候選 人中篩選出合適的人。這種信息發佈的低成本優勢正逐漸被『篩選成本』的上漲所抵消。除網上招聘外,傳統上最常用的方式是:找信得過的人推薦。關鍵詞是「信 任+推薦」,因為基於信任的(主動)推薦是所有降低交易成本的最有效方式。

社交網絡的出現很好的將這兩點進行了結合。以天際網為例,它可以為求職者推送可能適合他們的職位;同時,招聘者在發佈職位信息之後,能夠掌握哪些人 瀏覽了自己發佈的內容,有針對性的挑選候選人。另一方面,隨著用戶在天際網上日積月累的拓展人脈,可信任的人越來越多,來自朋友的職位推薦的信息自然也越 來越多。

林廷翰也強調,保證招聘信息的可信度是社交招聘的前提。只有為用戶提供真實可信的信息,才能把社交招聘的市場越做越大。

(責任編輯:胡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6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