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矽巷啁啾:企業內鬥屢見不鮮 2011年07月30日

1 : GS(14)@2011-07-30 12:30:22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5478537

朋友問,經過支付寶被馬雲「擅自私有」一事,對馬雲這個人物失望嗎?
事件始末,眾說紛紜,最接近真相版本,是馬雲跟阿里巴巴大股東雅虎和軟庫不咬弦,認為雖是恩人,但多年來從阿里巴巴身上得到好處,應該滿足而退下來。
惟雅虎和軟庫風光不再,靠的就是阿里巴巴股值充撐,當然不願放,成為馬雲大計的絆腳石。馬雲勸退不成,趁着政府整頓支付行業之勢,在灰色地帶擺了雅虎和軟庫一道,把支付寶據為己有,用作談判籌碼。
失望嗎?其實,對這個內地互聯網第一強人從沒抱太高期望。況且這類創辦人、夥伴、股東籠裏鬥在國外也屢見不鮮。近來最出名的,是拜半真半假的電影所賜,是 facebook的 Mark Zuckerberg。
Zuckerberg接了孖生兄弟的項目卻拖着不做而自立門戶,然後使計踢走夥伴最終被告上法庭,近來又被指成立早年 facebook時收了一個人錢但後來報稱項目失敗不了了知。接二連三,大家自然傾向相信 Zuckerberg是一個會損夥伴利益自肥的人。
傳蓋茨奪拍檔股權

在戲中, Zuckerberg被塑造成下一個蓋茨。現實裏,蓋茨也有不太光明的時刻。這故事已聽說過,但屬行內傳言,直到微軟的另一創辦人 Paul Allen近日推出自傳,事件才得到單方面證實。當年 Allen和蓋茨共創微軟,股權說好了是平分。後來蓋茨以 Allen白天有正職而自己則全職為理由,爭取六四分賬, Allen不悅,但同意了。怎料蓋茨竟然馬上寄信去聘用 Allen的公司求職,卻完全沒有重配股權的意思。
後來, Allen患上疑似絕症的頑疾,勉力完成手頭上的項目便要退下療病。有一晚, Allen在公司聽到隔壁的蓋茨和高層 Steve Ballmer密斟,商議如何奪取 Allen手上的股票。 Allen那一刻決定了,以後不再跟蓋茨及微軟有任何關連,馬上辭職,然後用金融工具,對冲自己的微軟股票,好讓自己可以慢慢賣清。
關於創辦夥伴股權分配,本身有太多會導致糾紛的變數,有機會再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597

矽巷啁啾:朱克伯格的人品

1 : GS(14)@2011-08-13 22:22:22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5519637

上文談支付寶被馬雲「擅自私有」一事,提到只是內地,這類創辦人、夥伴、股東籠裏鬥劇情在國外也不斷發生,例如 facebook的朱克伯格( Mark Zuckerberg)使計大幅攤薄夥伴的股份,又例如微軟的蓋茨( Bill Gates)一次又一次計劃從艾倫( Paul Allen)手上多討股權。是人品問題嗎?
一般情況,股份有買有賣,明碼實價,低買或高賣是你本事,股權的分配亦沒有甚麼值得爭議的地方。
創業最早期,股權分配上,投資金額只佔準則的一部份,也就是說,股份不只是用金錢購買,當中還混入了其他條件,例如各合夥人將會投放的時間、人脈、技術、經驗等等資金以外的貢獻。這些貢獻往往比資金更重要,例如面書的成功,朱克伯格的決策及執行力佔很大因素。所以在最初分配股權時,把這些貢獻一併考慮,是合理的做法。
非資金的貢獻,比資金的貢獻難衡量得多。第一,資金是現成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不用估。非資金的貢獻,卻是未來的,靠估,可以錯,而且幾乎一定錯,只是錯得多離譜罷了。第二,資金的量度有明顯的標準。非資金的貢獻,卻沒有標準。怎樣量度人脈的貢獻?不同人算,答案可以不同,而且幾乎一定不同,只是差得多離譜罷了。

股權分配易惹爭拗

可見,就算合夥人老實,百分百付出,也可能在往後日子,覺得當初的股權的分配不準確,自己蝕了底。要是當中有人實際貢獻少了,爭端更加難以避免。
舉個例,朱克伯格跟拍檔合夥,拍檔出錢和負責跑數。後來拍檔跑不足數,而且當團隊在矽谷埋頭苦幹時,拍檔卻飛到紐約找銀行暑期工,朱克伯格後悔當初分得太多給他,不難理解。反過來,在拍檔的立場,說好的股份沒有了,然後朱克伯格發了大達,憤怒也是人之常情,最後對簿公堂。
有人分股時爭取多拿,也有人力求公平,寧願對自己蝕底一些,我見過一次,是朋友 David,他那家最終被蘋果電腦收購的公司,能盡攬本地最牛的一批編寫程式人才,不是意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758

矽巷啁啾:科投創業人應該學「壞」

1 : GS(14)@2011-09-24 14:53:3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5642131
新事物須打破常規

蓋茨中學自學寫程式,技術高於任何老師,學校就着他寫排上課時間表的程式。沒有人知蓋茨怎編,反正結果是他每課都跟心儀的美女同學一起上。同期,喬布斯跟拍檔掌握了長途電話的漏洞,發明一部叫「藍盒」的機器,可用音頻騙過電話系統來打免費電話。拍檔負責技術,喬布斯到柏克萊大學逐間房拍門,隱晦向跟遠在他州愛人談心的人推銷,被揭發後就沒有再賣。大學時的朱克伯格為跟友人品評女同學,擅自於宿舍的電腦系統,抄走了女生的資料相片,因此被學校處分。
這種壞,是不守規矩,也是漠視權威。如谷歌兩位創辦人,經常質疑各種規矩,有一次跟英國菲臘親王晚宴,甜品是疏乎里,創辦人沒有把汁塗上,反而一口吃掉。旁邊的人提場,他們反問:「誰說的?」
規矩,不等於永遠是對。這種壞在科投創業人特別常見,可能創新往往從打破常規開始。操行年年甲加應不適合走這條路。沒有免費共享歌曲的 Napster,大概不會有後來的 iTunes Store。一馬當先搞網上看片?香港海關會迅速上門拉人,說你侵權。香港出不到 YouTube,是有原因的。
2 : GS(14)@2011-09-24 14:55:24

如果無原有的野,點創新,那班人只懂海關同複印授權協會,都唔Q用腦,香港咁pk就是因為佢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038

矽巷啁啾:打倒科技霸權?

1 : GS(14)@2011-12-03 10:48:33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5858423
創業團隊靠速度取勝

餘下的一個可能,是被收購。狂做幾年,然後一筆過套現,例如前年被蘋果電腦收購的本地團隊 Editgrid,這是大部份科網創業人的財政目標。問題是,哪裏來收購的人?有錢收購的,通常不是其他創業團隊,大家一樣高大,錢銀有限,較難成事。不是小公司,就剩下大公司。要是沒有大公司,收購這條路就沒有了,上不了市就要消失。很明顯,從這個角度看,大公司不但不一定是死敵,反而可以是恩人。自然地,這句話,在訪問中,逃不過被剪掉的命運。
當然,大公司收購,不是出於施恩,收購交易,是你情我願,各取所需。大公司收購,可以有不同的原因,但歸根究柢,是速度問題,就是說,用金錢換取時間。有人怕跟大公司交手,避開大公司可能有興趣的題目,但要是大公司對題目沒有興趣,又何來有收購?不可能保證會被收購,你打開了市場,然後大公司自己動手跟你拼,絕對有可能,但你做得越好,就越大機會被收購。
大公司有的是現在,是金錢。創業團隊錢少,但要是做得好,有的是速度,是未來。大公司最怕的,市場轉得快,自己轉得慢,自己的角色在未來消失。任何可以減低這個噩夢成真機會的收購,都有得商量。互聯網的出現、智能手機的冒升、社交平台的崛起,加起來催生市場上的大改變。這個浪,會有很多團隊把握得到,賺上一筆。
2 : idsdown(1658)@2011-12-03 11:50:24

大公司收購, 美其名就話睇中你有好嘢..

其實, 呢招同招安無分別, 目的都係殺未來的競爭對手. 先係提收購, 唔合作咪告死你, 佢大把錢.

google 下 "施耐德 控告", 大把嘢你睇. 呢D例子多如牛毛
3 : GS(14)@2011-12-03 14:38:57

我都聽過D教授講他以前有些同學仔研究了些新東西,然後那些大公司買下他們的發明,然後就放在一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825

矽巷啁啾:每天小勝利工作法

1 : GS(14)@2011-12-10 13:17:23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5879615
編程項目,經常遇到一個問題:「如何做一個準確的時間預算」?我們團隊有一條規矩,每做一個項目之前,都要先預算要花的時間。想做的那麼多,要排序,當然要估好處和成本。不預算時間,等於蒙着眼去衝。但編程項目,預算時間常錯得離譜。估得短,泥足深陷,斬纜不服氣,繼續做又不耐煩。估得太長,明明應該早些做的,被預算嚇怕了,調到太後。太短太長,都有問題。
為甚麼會估錯?最大原因,是懶,把事情看得粗,不肯花時間,把每一個部份想一遍。項目越大嚿,就越錯得離譜。比如,要在網站加一個上載照片的功能,編程員本能反應會想,大概加一個按鈕,讓人選一個照片檔,然後傳到雲端某處,就是了,三天吧。

項目斬件做較有效率

到實際動手的時候,就會發現,要做的,比之前粗略想過的多。例如要限制照片檔案的大小,要檢查格式真的是照片檔,要讓用戶於真正上載前先預覽一下,以免不小心上載了床照。然後又會發現,都要縮成三種大小,一張變三張等。
這些步驟,不每一步寫下來,當然會錯估時間。斬得越碎,越不會遺漏,也越估得準確,但太碎就要花太多時間在預算。那應該多碎才好?我們團隊用的單位,是時間。規矩很簡單,每一個項目,預計時間不能超過三小時。經驗說,預計超過這長度的,估錯的機會大,要得再斬碎。實行了這麼的一段日子,結論是,三小時是一個好的平衡。
把項目斬碎,除了能夠比較準確預算時間,還有一個很大的額外好處。一個大嚿的項目,比如說,估計用上五天,每天只完成五分一個項目,聽起來很拉牛上樹,要等到第五天,才可以狠狠地在紀錄上刪除一下。但同樣的項目,把它斬成 12個小型項目,每天完成兩三個,放工前刪走幾筆,感覺良好得多,期待明天再幹掉幾個。再加上,五天的工作,容易令人頭四天懶着做,等到最後一天才衝,一旦變成小型的項目,幫助養成均速的習慣。對,這個每天小勝利的方法,只是心理上的分別,但不要忘記,在創業團隊的世界,士氣往往決定生死。

宋漢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843

[宋漢生] 矽巷啁啾: IT界慷納稅人之慨? 2011年12月24日

1 : GS(14)@2011-12-24 14:52:06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5921941

矽巷啁啾: IT界慷納稅人之慨?
2011年12月24日

早前小圈子選舉選小圈子,收到幾封 IT界的宣傳電郵。其中一張名單,有兩人是朋友,政綱是:「敦促政府及未來特首成立 50億元天使創投基金,建造外向形資訊科技產業」。
第一句是手段,第二句是目的。先說目的,所謂外向形,即是說,本地市場太細,要衝出香港。是細嗎?肯定比美國、內地等小得多。是太細嗎?如果目標是有利潤,在香港做龍頭也可以賺錢, OpenRice等做得到。問題大概是,同樣做餐廳評論,技術投入差不多,但香港的龍頭,跟美國的龍頭,規模與估值卻差天共地。以這把尺來量度,確實是太細。
假設本地市場是太細,最好可以打入外面的市場。問題是,為甚麼現在打不進?欠了些甚麼?這張名單的候選人,認為答案是錢。有了這 50億,成事機會大增,所以敦促政府泵錢。

外闖應找基金投資

這是一個誘人的答案。思維是,我技術明明跟外國人一樣,甚至更勁,為甚麼衝不出香港?因為無資金,無資金是因為投資者不投資,不投資是因為不相信本地團隊能衝出香港,不信是因為少先例,少先例是因為本地團隊沒有資金,卡死了。要解開,很簡單,只要納稅人掏荷包,令本地團隊有資金,就可以衝出香港,循環逆轉,自然變成亞洲矽谷。只是區區 50億,政府不肯慷納稅人之慨,即是不支持 IT,要抗議。
問題是,錢真的是答案嗎?打任何市場,重要的一環,是要了解當地市場的顧客、渠道等。隔山打牛,機會當然大打折扣。要打進美國?要打進內地?搬過去是必須。既然願搬,不如找當地的基金好了,反正美國和內地的創投資金氾濫。所以,缺錢是表象,不是問題的根源。
且不說拿 50億公帑來押注,會如何被局內人瓜分。更重要的問題,是每個行業,總認為自己對社會很重要,總希望可以向庫房拿着數。功能組別的最大的惡,在於助長攤大手板文化。聲稱反對功能組別的候選名單,竟以打公帑主意做政綱,太諷刺了吧。

宋漢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021

[宋漢生]矽巷啁啾:科網企業應專注利潤嗎?

1 : GS(14)@2012-01-07 13:51:28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5960711
公司做到收支平衡,有很多好處。一來,能夠自給自足,就很難死掉,不用依賴投資者的「恩賜」,說話都大聲點。當你越不需要錢,投資者越有興趣給你錢,如情場一樣。二來,遇上不景氣,集資困難的氣候,比較大機會捱得過。三來,有些大企業,只願意收購賺錢的公司,你的公司賺錢,賣得好價的機會大一些。
但高增長也有好處。很多投資者,其實看利潤看得不是那麼重要。 facebook燒錢多年,籌款無難度,反而有朋友真的試過想投資一大筆錢,最終還是爭不到 facebook的垂青。 facebook惡,是因為它是個很強橫的增長故事,大家相信,社交市場會變得極大,而最終贏家只會有一至兩個,而且贏家將來會有方法賺很多錢。
話說回頭,專注利潤和專注增長之間,怎麼選擇?不純粹是口味的抉擇。有一些題目,陪跑的話連生存都有困難,選了這樣的題目,必定是要鬥快增長的。一個考慮是,你做的題目,你推斷可以做到幾大?電子商場、搜尋、社交等等,一個模式可以多國通行,搶市場尤為關鍵的話,量入為出,慳住慳住去追求盡快達到收支平衡,大概是自相予盾的行為了。
宋漢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156

矽巷啁啾:網頁程式捉蟲記

1 : GS(14)@2012-01-21 17:27:43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6005013

任何程式,無論是 facebook到 Gmail到憤怒鳥到高登,都有可能有寫錯的地方。寫錯的,行內叫 Bug,直譯為「蟲」。
舉個例,你上 facebook,想將肖像換成昨晚跟女神的合照,明明按了上載的掣,但肖像仍然是舊的那張宅樣,於是投訴。 facebook團隊如果睬你的話,會自己試試,先確認不是你發雞盲看錯字按了取消。確認有問題,就開始調查原因,即「捉蟲」。找到原因之後,就「滅蟲」。
除蟲可以用上很多時間。見過有例子,蟲太多,編程人每天 7小時,有 6小時用在除蟲。除蟲時間越長,剩低寫新功能的時間越短,可以致命。整個除蟲過程,最花時間的,通常是捉蟲,即調查。要減低除蟲的時間,就要減低捉蟲的時間。查案的速度,取決於調整的人對出事的位置有多熟悉,越熟越快。對編程人來說,越遠的事情越陌生。也是說,越近期做出來的蟲,越快捉得到。
另一個因素,是調查的範圍。越老的蟲,經過越多的改動,調查範圍越闊,時間就越長。蟲是編程人的天敵。在以前公司,有一次,看見編程隊伍每人的電腦屏幕,都插着一個用兩把膠尺綁成的十字架(當時還只有厚屏幕)。我問是驅甚麼魔,原來當日有重大改動推出,大家都怕會喚醒大堆埋藏已久的蟲,希望借超自然力量擺平。
完全滅蟲耗時極長

諷刺的是,蟲不是天跌下來,是團隊自己弄出來的,屬自作孽。沒有人記下來的事情沒有發生過,同樣道理,沒有用戶發現的蟲等於不存在。
人有不同價值,蟲也各有不同價。最值得滅的,是影響最多人,而且受害人被害得最慘的蟲。越不會在未來跑出來害人的蟲,越不值得滅。
有蟲,是因為編程人測試時,試不了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所以漏了眼。要保證完全沒有蟲,就要花極長時間測試,測試時間越長,剩低寫新功能的時間越短,可以致命。
你未試過發現 facebook有蟲,不是因為 facebook花極長時間測試,而是因為有太多人用,到你用時,早已被發現和消滅。
宋漢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385

矽巷啁啾:開會的十大規條

1 : GS(14)@2012-02-05 13:54:05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604086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567

矽巷啁啾:你今日動了哪一根針?

1 : GS(14)@2012-02-18 12:00:37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608116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80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