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一名前真功夫中层说,由于薪酬 问题以及管理方式上的简单粗暴,一些真功夫一线员工责任心并不强,甚至存在对某些质量瑕疵置若罔闻的现象。
真功夫高管: 我们不需要调整7月15日,从本报记者联系,到最终决定接受采访,身陷“排骨门”中的真功夫高层争论了很久。“我们 不想再作任何解释。”经过反复沟通后,真功夫财务总监兼副总裁洪人刚坐到了记者面前,但其表示“面对媒体的炒作抑或误解,我们应该保持沉默”。这 种表态似乎于事无补。几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同时,新浪网针对真功夫食品质量的调查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截至7月15日下午7时,超过80%的人 认为真功夫存在产品质量问题;超过70%的人认为不会再选择真功夫食品。而在真功夫位于广州东站的门店里,记者发现,选择排骨套餐的顾客明 显减少。“今天买排骨饭和汤的顾客少了3成。”该门店的营业员对记者说。被误杀?事件来 源于真功夫一名前主管7月14日向外披露的一份真功夫内部文件。该文件显示,从2008年到2009年10月,由“苏州虹信国际贸易有限公 司”和“佛山俭美冷冻食品有限公司”供应的进口排骨问题频发,“虹信和俭美分别从2008年8月27日和2008年9月23日开始输送美国717排骨,在 排骨中先后发现了铁圈、绿色胶线、铁丝;2009年1月19日和2009年1月23日两公司开始供货丹麦排骨,在排骨中发现胶线、胶粒、脓包、石头、异 味”。经媒体报道的这份文件内容还显示,真功夫在发现问题后,并没有立即弃用问题原料。而是在经会议讨论后形成了如下决议:“在 不影响食品安全的情况下,进口排骨上的边骨、肥油等尽量加以利用,减少损失”;对前期已经产生的废料,“加工部再进行检查,将可利用部分尽量加以利用”。这 份文件披露的内容迅速引起轩然大波。舆论的焦点纷纷指向这家年销售额15亿元的快餐巨头的管理体系。但面对质疑,真功夫7月14日下午发表 声明称:“‘问题排骨’绝不可能上餐桌。”真功夫甚至表示,媒体曝光的检验报告,只是真功夫内部一份原料采购过程中的日常检验报告,检验原 料是品质控制的第一道关口。洪人刚则称:“所谓‘问题排骨’,是真功夫品保部门在第一关验收时发现的一些质量缺陷、并进行了报废处理的原料 排骨。”本报记者还从真功夫内部获得了一份名为“3.22排骨质量问题报告”的文件,文件标明了问题排骨原料的供货商、存在问题、发生日期 及各部门处理建议。该文件显示,针对问题排骨“品保部和加工部共同对存在问题的原料进行隔离,退供应商处理。”但该报告与上述真功夫前主管 披露的“问题排骨”,在日期上并不吻合。真功夫提供本报的资料显示,其采购流程是:采购部门去现场评估,供应商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如商检 局进口资质备案、营业执照经营许可、生产许可、企业其他合法性资质如税务登记、卫生许可证等。合格后由品保部再去评估,再合格才能预审,由真功夫采购委员 会进行评审,评审通过,才有了供应商资质。再经过3个月少量试供应,最终才能成为合格的供应商。但合格的供应商或许也有“不合格”的一面。 根据记者查阅的相关信息显示,此次事件涉及的“苏州虹信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和“佛山俭美冷冻食品有限公司”两家贸易商,均具有经营资格,且进口手续齐全。不 仅如此,真功夫还被指原料排骨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存在作假行为。对此,真功夫副总裁兼首席营销官张帆告诉本报记者,真功夫原料排骨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 并非作假,而是在文件传递过程中正式的检验检疫证未及时提供。事后虽然供应商补齐了证明,但是真功夫还是未采用该批次货品,并责成供应商进行了改正。“我 们是一家好企业,我们不想再作任何解释。”面对质疑,洪人刚似乎不太愿意理会。而真功夫公关部人员郭凡则表示,“我们可能邀请政府质检部门来真功夫检测, 以消除大家的担忧。” 整饬供应商?根据真功夫的说法,此次事件仅仅出现在供货环节上。 果真如此?据本报记者了解,2008年到2009年期间,真功夫发现“苏州虹信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和“佛山俭美冷冻食品有限公司”两家供应 商从丹麦和美国进口的两批次排骨原料中,发现有残留的胶线、铁圈、发黑、有异味等问题,真功夫的确削减了这两家供应商的供应量,并加大了其他供应商的供应 量,但直到年度评估后于2010年1月份才正式结束与这两家供应商合作关系。记者致电真功夫供应商后证实了上述说法。但真功夫并没有因为本次事件而大规模调整供应商。“我们有完善的供应商管理体 系,就目前来看,并没有存在问题,当然,我们还会不断优化与提升管理水平。”真功夫财务总监兼副总裁洪人刚说。据本报记者了解,在2009 年下半年国内整体排骨供应紧缺的情况下,真功夫排骨供应量受到很大挑战,由于坚持验货品质的要求,后来公司在紧急情况下高价收购国产排骨,致使后续排骨采 购成本大幅增加。业内人士透露,由于国内真正能够满足真功夫这么大规模用量的供应商其实数量也不是很多,因此,真功夫对供应商尤其是肉类原 料供应商的调整也很难有太大空间,只能在采购等品质控制上更严格把关,将隐患屏蔽在外面。管理盲区?尽 管真功夫对其质量检测信心满满,且不承认“问题排骨”流入餐桌。但本报记者在采访中仍然获取了真功夫管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而这也许正是此次“排骨事件” 的诱因。7月15日,一名刚刚离开真功夫的前生产部门中层对本报记者透露,由于薪酬问题以及管理方式上的简单粗暴,一些真功夫一线员工责任 心并不强,甚至存在对某些质量瑕疵置若罔闻的现象。该人士透露,真功夫一线员工大都是派遣工,社保、公积金等福利往往不到位;而一些中层管 理人员对普通员工缺乏爱心,导致一些一线员工有抵触情绪,从而诱发员工对某些产品品质控制不严的情况。该前中层人士还透露,真功夫实行计时 工资制度,但有时候又考核产量,比如在东莞长安物流中心负责手工切排骨的员工,假如一天要求切200公斤排骨,超过200公斤后奖励,达不到就扣工时,这 样的话,工人只有快做、多做。但“萝卜快了不洗泥”,对于某些明显变质的原料,这些员工或许也懒得及时挑拣出来。本报记者调查还了解到,真 功夫有一个专门的调查部门,负责调查内部人员有无违规、受贿,以及员工是否执行了规章制度等,但是调查部门的稽查人员只有10个左右,要监控300多家店 面,很难全部到位。此外,管理层的纷争以及人员的流失亦与这次真功夫在供应链管理暴露的问题不无关系。公开信息显示,自去年开始,真功夫两 大创始人蔡达标和潘宇海便因为股权纠纷而多次冲突。另外,人员流失问题也一直困扰真功夫。2008年,原真功夫创业元老之一的易正伟、周明 另起炉灶,另创名为“72街”的中式快餐连锁店。而真功夫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洪人刚更坦承,“真功夫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才。”他透露,目前真功夫基层员工 流失率高达四五成。对此,真功夫在今年4月创立了“米饭大学”并加薪两成,希望藉此留住员工、培养人才。但一位真功夫中山八路分店内部人士 透露,目前真功夫时薪7.5元/小时,虽比麦当劳、肯德基的时薪高,但仅给员工买工商保险,“很多人做不久就走人了”。
真假收息股 分析員的告白
http://albertanalyst.blogspot.com/2010/10/blog-post_11.html
近日開始有人注視受惠債息低企的收息股.理論上,債息下降亦暗示市場吸予股票的"Discount Rate"將會下調,但最重要的"Assumption"是"Risk Premium"不變.
因此單以"Yield Play"的角度來選股,仍有機會落入"假收息股"陷阱,例子可能是看似高息但行業甚為"Cyclical"的內銀股.即使息率不吸引以及收益受制於A股表現,亦有人視保險股為收息股.
無論如何,以下一些股票可能是較為可靠的收息股,它們乎合優質高息股的定義 ----> 息率高於3.0%; 行業的週期性低(或現金流十分穩定):
中電(2)
港燈(6)
大快活(52)
和記電訊香港(215)
粵海投資 (270)
大家樂(341)
維他奶(345)
廣深鐵路(525)
領匯(823)
中移動(941) (3G不明朗因素可能限制其升幅)
真假难辨 梁文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109f230100o834.html
去年大陆出了一个贪官,疏财仗义,扶助弱小,被捕之后受到不少百姓声援,称之为“侠贪”。假如一个贪官把贪来的钱拿去做善事可以叫做“侠贪”的话,那么我们能不能说一个专骗骗子的人是“侠骗”呢?
新年伊始,电视台便揭发一个行骗网站,指责它声称善于教授造假鸡蛋的秘诀,其实根本就是骗人,它教的方法根本做不出假鸡蛋。一个专门欺骗想当骗子的人的网站,一群专门对付坏人的坏人,这不是侠骗,是甚么?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之严重,早就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假鸡蛋和毒奶粉都已经是大家见怪不怪的老皇历了,现在的最新话题是假红酒。红酒之假是你凭感官和经 验就能轻易辨识得到的,一点也不难。比方说“拉菲”,今日中国到处都有人在饭局上拿出几瓶“拉菲”,说是真货正牌,来源可靠。再夸张一点,还要把取货过程 讲得十分悬疑惊奇,是他家有人在中南海做事,这才恰巧得到几瓶拉菲专门做给领导人喝的供品。不是开玩笑,我真听过有人这么说,大概他以为法国酒庄全都成了 茅台酒厂的分号,每年也要留点“特供”献给党中央。可是用点常识动动大脑吧,这世界哪来这么多“拉菲”?就连一个三线城市马路上的商店都有得卖?中国市场 上现存的“拉菲”数目恐怕要比“拉菲”创庄以来的总产量还大。
也许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思考,假如那些制造假“拉菲”的人不再躲藏幕后,而是干脆光明正大地宣布自己做的是“拉菲代用品”,那又会怎么样呢?假如生产假鸡蛋的人不再试图鱼目混珠,反而声明自己干的是“神似鸡蛋、更胜鸡蛋”的“人工鸡蛋”,那大家又能不能接受呢?
没错,假酒假鸡蛋这些“伪劣食品”,全都有害健康,全都能把人吃死。可是再让我们假设一下,如果那些“不法商人”良心发现,决定要让自己的产品更安全更卫 生,哪怕是地沟油都能在精密的炼制过程里头变得无毒可亲,请问大家愿不愿意对它们张开怀抱,使之成为“人工食品”,而非“伪冒食品”呢?
这里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理解“伪冒”与“人工”的分别,最好的例子莫过于人造牛油和植物牛油,难道它们不也是种“伪冒产品”吗?想当初人造牛油刚刚面世的 时候,美国社会也曾为它掀起过一场长达数年的辩论。一开始,它的确是冒充真牛油的贗品,但是当生产者不再骗人,打正旗号表明自己卖的就是人造牛油,而且还 要向天然牛油下战书,看看到底谁对健康更有益的时候,情况就有点不一样了。
假如人造牛油不再伪冒天然牛油,那就表示它的制作和生产开始浮出水面,暴露在阳光底下了。假如它的整个制作流程能够公开,让人监管;而且生产商和贩卖者全 都有名有姓,可供查考,那么的卫生安全也就不会是个太大的问题了。既不假冒,也不危险,那么大家还有甚么好辩论的呢?有的,那便是“人工”与“仿造”究竟 道不道德。在很多人看来,任何以人工方式仿造某种既有食味的做法就一定是错的,不管它的味道有多对,也不管它的成分有多好。为甚么?因为它是“假”的。然 而,“假”的确切意义又是甚么呢?如果人家都已明言人造牛油是牛油的代替品,是天然牛油之外的另一种选择了,我们又何必捉着不放,硬说它是不正宗不道德的 “假”货呢?想像一下,没有蟹肉,于是以炒蛋白顶替?没有鱼鲜,然后仿其味做出鱼香豆腐和鱼香茄子,这又叫不叫做假?值不值得谴责?
我绝对无意替那些假酒假鸡蛋辩护,只不过是想搞清楚当我们在批评它们“假”的时候,我们想说的到底是甚么?是它们混充真货?是它们伤人害理?还是它们模仿了一些我们心目中的真实?
真假不分的大班 黎智英
2012-1-19 NM
年輕時我喜歡親近那些特別聰明的同輩。這些人既想像力豐富,又能言善道,跟他們一起玩耍,吹起水來也特別過癮。但幾十年下來,再看這幫人,當中事業 有成的寥寥可數。做專業人士搵兩餐溫飽的居多,事業出類拔萃的,好像沒有。對這些天分特高、又少年得志、大都有君臨天下般豪氣的人來說,落得現今般的生 活,應該算是鬱鬱不得志了。
幾十年來,我閱人無數。憑經驗得出的結論是:事業有成,靠的不是才智而是性格。當然, 性格合適創一番事業的人還必須好學。今日是個知識導向的社會,沒有現代知識的啟蒙、不以知識裝備自己,即使成功於一時,事業亦不穩固。 「為什麼這許多人要害我?」說這種話的人,縱使天才橫溢也不見得會成功。我時常覺得,世人高估了聰明的效力;不知自愛、自重和自省的人不管來得如何聰明又 怎麼樣?他們極其量曉得為自己的失敗找到更理直氣壯的藉口、找個更理所當然的代罪羔羊為自己開脫而已。這樣做,他們固然毋須自責、自省,卻無可避免陷自己 於無可救藥的深淵。 一遇上挫折,便歸咎有人害我,而不肯自我承擔責任,這樣的人又哪裡來本事擔當得起成功?成功是沉重的,要有堅挺的脊樑才擔當得起。故此當有些人一朝成功便 不可一世、骨頭輕輕,我們知道不消多久成功的光譜將從他們的頭上消失。輕佻佻的人哪有脊樑挑起成功的重擔?
年輕時 結識的那幫特別聰明的朋友當中,不少是愛吹水的。吹水即是假話連篇,這些人後來好些一事無成,那不是因為他們吹慣水,假話講多了,做事也無句真。不,一事 無成,那是因為他們天生特別聰明,特別曉得為自己縮頭烏龜的性格找個完美無瑕的藉口,因而習慣了毋須負起做人做事後果。這與他們喜歡吹水、說話真假不分無 關。 喜歡吹水的人都說話誇張。不誇張,說話又怎會動聽?吹水的目的就是要聽眾着迷,皆大歡喜。不管說的題材是什麼民族大義、家國大事,真真假假,只要說得過 癮,令人聽出耳油,那又有啥問題? 吹水跟做人做事有別。做人做事講究誠信,那是我們賴以為生的基礎;個人、家庭、生意事業以至社會,整座現代文明便是建築在誠信這個基礎之上。沒有誠信,這 個世界只會剩下一堆頹垣敗瓦,而人類將化作一盤散沙,誠信真是重要得講不得笑!
可是吹起水來就管不得什麼誠信了。 愛吹水亂噏的人與他們做人做事是否有誠信是兩碼子事。很多事業成功的人說話風趣,是good company。說話風趣的人都愛娛樂別人,他們說話便難免會加鹽加醋,可是做起事來他們一定有板有眼;故此世上有不少吹水天花龍鳳,而事業有成的人。我 識得的那些卓然有成的人,幾乎都是談笑風生的。 學術有成的人,言行執着,怎不會是悶蛋?的確,有些學術大師沉默寡言,說話不苟言笑;初次見面更不難覺得他們沉悶不堪。可是相處久了,便不難發覺他們都充 滿幽默感,談吐風趣。是的,他們的風趣是極低調又細緻,恍如天籟般微妙,而說話愛天花龍鳳的人卻是像rock & roll般吵鬧粗豪! Gary Becker教授便是個好例子了。他充滿自信故此不管身在何處他都輕鬆自在。他更是個謙謙有禮的君子,只是個性有點羞澀,初次見面,會令人覺得他沉重木 訥。及至稔熟了,你會發覺他其實是個極端風趣的人。就算是沉悶的經濟學議題,從他口中說出來,也趣味盎然。
接近過他的人都深刻地感受到他是個忠於學術真理的人,他追求真理的熱忱看似高不可攀,但他卻容許別人有吹水的空間,真真假假他也可以一笑置之,更偶爾彈出一兩句畫龍點睛的調皮妙語。像他那樣讓人如沐春風的人又怎可能不享受風趣幽默?這樣的人要變得沒趣也難也! 奇怪,幾乎所有沒有誠信的人都是沒趣的。跟不誠實的人走在一起,你會感覺欠佳,那又怎還會覺得有趣?說話有趣、話題天花亂墜的人可以極其真誠。可是虛偽的人,說話天花亂墜會令你覺很討厭。 人起碼可以分為相信真實和相信可以混淆真假這兩大類。那些天生便認為世界真假混濁不清的人,他們要是活在一個毫無遮掩的世界,會沒有信心面對現實;而只有在真假混濁不清的世界裡他們才有個安全感,對這樣的人來說真實來得太危險了!
若 然你不想在現實世界裡向自己負責,你便不難會選擇到混濁的世界去混水摸魚,過着不用擔當做人的責任的日子。在混濁的世界揩其油水過活,此又何樂而不為?世 間多老千,正正是因為有太多試圖混水摸魚過活的人。 話說,最近有位大班級人馬向美國《Washington Post》的記者說,啊!肥佬黎被人揭發捐錢給民主派及樞機,那其實是他自己在網上發放消息。記者走來向我求證。我說,這位大班是個會這樣做的人,要是別 人不這樣做嗎,他便認定別人是裝假。在他來說捐錢這般威水,哪用人偷資料放上網?當然是自己動手放了。故此在那位大班來說,一定是我自己將資料放上網,然 後佯作給別人竊取資料,好讓別人知道我有多威水!夏蟲怎可以語冰?! 假如你是個沒有誠信的人,你根本便不會相信這個世界有真實和虛假之分。在這樣的人來說,即使千真萬確的事情,換個角度去看也可以是假的。假的事情亦然,換 個角度去看便是真的了。故此這個世界是相對的,真假不是絕對的。到頭來真真假假不過是不同的解釋、不同的看法而已。有些人的確相信巧言令色可以弄假成真, 上述那位大班便是這樣的人了。
可是靠裝假度日的人卻往往在攻擊別人的時候露出馬腳,出賣自己的真面目。真面目無法 整容,你可以靠整容蓋起你原來的真面目,可是本性是整不掉的。天生是賊,你便只會以賊的角度去看世界,那是思想墮性所使然。如果你天生便認定世界真假不 分,那麼你會認定這個世界是假的。陰溝好遮醜,在假的世界裡,你會拼命鑽進密布的陰霾棲身。真假不分便不用負責任,故此你便可以在假的世界裡過着充滿幻象 而又毋須承擔的日子,那又多輕鬆、多寫意? 活在真實世界裡的人要面對現實世界的困難,活在真假不分的混濁世界則路路皆通,因為在那樣的世界裡毫無倫理、是非、壓力,毫無良知譴責,可以活得既靈活又 輕鬆!要拿出脊樑擔當才可以面對現實。在虛假的世界,一切跳彈即過,五指不沾陽春水,輕鬆寫意,日子容易過得多,那麼多人愛做老千也是這個原因。
我 口講我心。賊佬的言行將其思想表露無遺。整容可以掩蓋原來臉目,但整容遮蓋不到賊性;即使整了容,一開口,賊性便纖毫畢現。只要小心分析一個人的言行,你 不難會察覺到他的核心價值取向是什麼,看清楚他是往真實還是虛假那邊落腳!天生愛裝假的人,會以為全世界都是可以給他的花言巧語騙倒的笨蛋,其實有這個念 頭的人才是真正的大笨蛋! 對真實的事情是否天生有個直覺,那將決定你的性格會有個什麼的基礎。要是心底裡知道真實所在,而又以真實為你做人做事的坐標,那麼你會選擇真實,而你也會 甘於承擔活在世上要負起的責任。這樣做絕不容易,但對選擇真實的人來說,這是活着的唯一選擇,因為活着你便要負起活在這個世上的責任。培養性格是要從義無 反顧地負起活在世上的責任開始的。你肯為活着擔當多大的重擔,那往往跟你活得多真實成個正比。愈是勇於擔當你便愈是活得真實!
向 自己負責與真實的信念是兩位而一體。對真實的信念是個與生俱來的直覺,因為這世界是真實的,那是人類倖存於世界的條件。是的,人生下來便有分辨真假的能 力,對真實的直覺信念是與生俱來的。沒有什麼比活着來得更真實。能夠體味生命的真諦便能體味生存的責任,人都曉得適應求存,因為那是個深植在每個人基因裡 的直覺。人天生便有個為真實負責的直覺,那是千萬年來人類不斷進步向前的動力。 我們很少將真實的認知與承擔責任這兩個概念連結在一起,它們其實是一塊銅錢的兩面。若然你相信這個世界是真實的,那麼你的直覺便會推動你靠向真實那一邊。 即使有時迷了途,你始終知道北斗所在而不致迷失方向;這個道德的北斗會塑造你的性格。故此相信真實是建構性格的基礎,也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在 真實的大自然裡,天地萬物是一股量大無窮的能量;只要相信真實,你的精神面貌便會跟這股力量接軌。雖然我們捉摸不着、測量不到這股力量,但其力量非同小 可。我們知道它的存在,因為只要相信真實,我們便自然而然感受到無比的自信:我知道天地為我而存在!這是何等的魔力!何等的精神力量! 不相信真實的人欠缺精神力量的支撐,這樣的人只有物質結構而沒有鞏固的實質基礎,這樣的人及由這樣的人組成的社會輕易鈣化以致不堪一擊!建築在虛幻謊言之 上的事物只是個短暫現象,在虛幻謊言中雲遊的人遲早失足,因為他才是他自己最大的敵人。
即使在虛假中腐敗的中共, 其龐大的組織當初也是從相信真實開始的,只不過他們後來在真假不分中墮落腐敗而已。天地父母心,人是真實的一部分,忠於真實是人性直覺;有些人天生直覺麻 木了,因為他們的某種慾念強烈得足以麻痺他們的直覺。正如利慾薰心,若然一切都只曉得作利益考量,那麼虛假起來也就理直氣壯了!
【麻煩大了】涼茶世界裡的真假美猴王
http://www.infzm.com/content/76743
據說有好事者曾認真統計過《西遊記》中給唐僧師徒製造若干麻煩的動物種類,包括一隻蠍子,兩隻蜈蚣,五隻黃鼠狼,七隻蜘蛛,當然還有體態大型如牛、獅、熊等等,但若要問及個中本領最高強的妖怪,卻是悟空大師兄的同類:一隻獼猴,且為六耳。
真假美猴王的故事在現實裡原樣上演了,而這次撓破頭的是希望通過涼茶飲品避免夏季上火的中國普通消費者。在過去十幾年間,正是他們的選擇,讓誕生於
1828年偏居嶺南一隅的「王老吉」,從年銷售1億劇增至160億人民幣的規模,其品牌價值甚至自稱已高達1080億,連可口可樂都要屈居次席。
然而,自2012年5月11日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一紙仲裁決定,圍繞著王老吉涼茶的商標歸屬和使用,廣州藥業、香港加多寶公司,以及並未在此次爭端中直接浮出水面,卻因關鍵人脈和股權關係同樣牽涉其中的香港同興藥業和香港王老吉有限公司,形成亂戰之勢。
有三位人物的名字更是頻頻見諸報端。李益民,原廣州藥業總經理,因十年前三次收受共300萬港幣賄賂被控賤賣國有資產;陳鴻道,鴻道集團、加多寶和
香港同興藥業實際控制人,因向李氏行賄而潛逃;王健儀,王老吉創始人五世玄孫,香港及海外四十餘國家地區「王老吉」商標擁有者,香港同興藥業現任董事長。
可有趣的是,此三公中,李益民身陷牢獄不能說話;陳鴻道隱於港埠不願說話;王健儀利益關身又難以說話。
誰是真正的衣缽傳人,誰是正統的涼茶代表?最大的疑點在於時間。根據公開資料顯示,作為主加工商的加多寶與廣藥集團首次簽訂主協議在2000年。可
是,由加多寶方面在仲裁對己不利後多次放言「爭取再用17年創造一個正宗的涼茶品牌」反推,其介入王老吉運作的時間點當為1995年。更弔詭的是,陳鴻道
於1990年成立了鴻道集團,又於次年以210萬港幣註冊資本成立香港王老吉有限公司並成為其實際控制人,而作為1949年後海外「王老吉」商標擁有者的
王健儀此時更多扮演的是傳承人和形象代言人的角色。
從1991年至1995年加多寶成立的4年中發生了什麼?當年還未改制的廣州羊城藥廠,在與鴻道集團、香港王老吉有限公司和加工商面目出現的加多寶三家關聯企業的接觸中,承諾了什麼,又索取了什麼?
如果說此前加多寶版王老吉尚處於身份曖昧的階段,那麼經過第一份也是唯一被廣州藥業集團認可的10年國內商標使用權合同簽署,其地位已然明朗,然而
為何僅過了兩年,在支付200萬所謂行賄款後,第一份補充協議只僅僅將續租時限延長了三年至2013年,而直至第二筆100萬行賄款支付後,才將商標續租
協議延至2020年。
特別需要關切的一個事實是,直至2003年SARS發生,運作已六七年的加多寶才再次大幅度提升廣告宣傳力度,可即便如此,其年銷售額亦不過3億到
4億元,匹配這一基數支付的年商標使用費為450萬元。而到了2011年年銷售額達160億元時,對應的年商標使用費卻僅為560萬元。
或許加多寶在時間節點上還拿住了廣藥一個小小把柄——據其透露,在被認可的十年協議結束後的18個月內,廣藥對令其「極為憤怒」的區區許可費依然照收不誤,而早在此前的2010年8月30日,廣藥還正式發出律師函申訴補充協議無效。
除了時間點上的爭議,還有一家公司不得不提——香港同興藥業,正是該公司與廣州藥業分別持有綠盒王老吉製造商「廣州王老吉藥業」48.0456%的
股權。一般認為,同興藥業入股「廣州王老吉藥業」,生產盒裝產品,是對廣藥方面在紅罐王老吉上利益未得到充分顯示的一種彌補手段,儘管至2011年,綠盒
王老吉年收入只19億元,遠遜於加多寶方面,但對等的分紅和逾3%的內部職工股分配顯然是適時情境下的某種安慰。
問題是,隨著徐展堂、黃光漢等背景深厚的出資人相繼離世,同興藥業在話語權上已不如原先強勢,而紅罐裝與綠盒裝王老吉銷售額上漸漸拉大的差距,也最終讓持續多年「聯而不合,爭而不鬥,吵而不散」的局面破碎重構。一度被雙方希冀的海內外王老吉重歸一統的設想亦不復存在。
現在,加多寶方面已提前做出最壞打算——2012年銷售額預估攔腰砍至不足90億,強化其自身品牌的產品已在其全國五大工廠中源源不斷下線,只消老產品庫存消耗完畢,完全「去王老吉化」的紅罐加多寶涼茶將直接衝擊市場。
而從巨額索賠到新紅罐產品搶先面世,廣藥此刻最大的心願是儘可能將原先消費者對王老吉品牌的認知和忠誠全盤接收。且看其兩個頗值得玩味的動作:其
一,廣藥版王老吉的主生產方選擇的是2011年被雀巢收購的福建銀鷺公司,其生產基地距加多寶在石獅的工廠並不遠;其二,廣藥已宣佈成立幫扶貧困大學生基
金,總金額是暗合自身創始年份的1.828億元。而這與2008年汶川地震期間加多寶1億元捐款引發全國轟動的構思如出一轍。
同樣的罐裝,同樣的紅色,同樣的涼茶,就像《西遊記》中的真假猴王同時出現在消費者的面前。可這一回,誰真誰假並不重要了,兩路人馬均擁有取得真經的機會。
奢侈品網購:那些真真假假的遊戲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7/14/229685.html「網絡代購中80%的愛馬仕都是假冒產品。」6月下旬,愛馬仕CEO帕特里克•托馬斯在接受外媒採訪時拋出的這句話,給眾多奢侈品網站煽了一記耳光。
事實上,在愛馬仕CEO之前,已有多家奢侈品公司向中國的電子商務網站發難。2011年底,噹噹網被曝銷售「天梭」牌的假名表。後來,天梭表示對網購渠道銷售的天梭產品不提供任何質保。
今年3月,施華洛世奇宣佈,「在中國地區,沒有授權京東商城、卓越亞馬遜銷售施華洛世奇的產品。同時,目前也沒有在中國地區授權任何網站銷售『施華洛世奇』的產品。」
此後,LV、Gucci、Prada等多家奢侈品品牌也相繼表示沒有授權電商渠道銷售。
除了服飾,云集國際大牌的化妝品電商網站也傳出「假貨」嫌疑。6月中旬,有消息傳出稱,聚美90%的貨品是假貨。7月13日,聚美優品CEO陳歐在
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給予否認,「聚美優品上並無假貨。目前,歐萊雅、絲塔芙已經在聚美上成立官方旗艦店,如若聚美銷售假貨,這些國內正品品牌怎麼會來聚美
開店?」
奢侈品電商網站一時難辯真假。
7折以下假貨居多
「頂級時尚奢侈品特賣,低至1折」、「時尚妝品特賣,低至1折」……這些誘人的廣告總是勾得喜歡奢侈品的用戶忍不住下手。
中國正成為一個新興的奢侈品消費大國,而經營奢侈品電商也成了一門熱門生意。專業奢侈品網站有優眾、佳品、第五大道、呼哈網、走秀等,名牌折扣店如
唯品會、聚尚,專營二手名牌交易的寺庫,從事化妝品的聚美、樂蜂、尊尚,大型門戶和專業B2C也開設了奢侈品頻道,如京東有360top.com、網易有
尚品。據不完全統計,國內以不同模式切入奢侈品細分行業的網站不下30家。
這還不包括淘寶全球購上那些C2C的螞蟻雄兵。來自淘寶的數據顯示,淘寶全球購每年以100%的速度增長,今年規模能夠突破200億元,已經成為中國內地消費者進行奢侈品網購的主要渠道。
假貨投訴是奢侈品網站的一大詬病,而如何辯別真假更令普通用戶無能為力。
近期樂蜂網發佈一份化妝品電商白皮書,並導致該公司與其對手聚美發生了激烈的衝突。該報告稱,專櫃價格的7折大約是化妝品電商正品低價的下限。而聚美的產品常低至五折,甚至三折。
一位曾在化妝品電商行業工作的人士向記者透露:一般來說,化妝品的售價如果是國內專櫃價的70%~80%,那麼一般為真貨;而如果售價是正價的5折~7折,這可能是真貨、假貨摻著賣。5折以下的貨,基本上都是假貨,3折以下售賣的貨,不可能是真貨。
聚美創始人陳歐解釋:「聚美的國內化妝品的出貨量大,拿到的折扣是行業最低的。一般從一級代理商那裡拿貨,線下品牌的折扣大約是7折左右,網絡化妝品品牌的折扣率要高一些,一般是5折左右。」
與化妝品相比,國際大牌包包的「下限」就更多樣。在愛馬仕、LV、Channel等三家直營的全球專賣店中,貨品一般不打折。不僅如此,這些大牌還經常搞飢餓營銷,如愛馬仕的IT包不僅不打折,還需要排隊一年才能夠買到。
「與衣服過季了需要迅速打折處理不同,包包一年四季都能夠出售,因此當年打折的可能性很小。一般過了1年之後,才會進行打折出售。」一位在美國從事
互聯網投資的人士告訴記者,那些在國外Outlets出售的「過季」包包往往有劃痕、開線等瑕疵,折扣在4折左右。另外,價格較低的Coach會專門生產
一些產品在outlet中售賣,折扣自然不可能低至3折~4折,而是「新款」的8折~9折出售,甚至不打折。
曾經參與奢侈品網站投資的起源資本合夥人雷中輝告訴記者,對於全新奢侈品,尤其是頂級品牌的名包與名表,電商渠道價格是線下的8折以上,那麼真貨的概率高一些;如果折扣率低於7折,要麼是假貨,要麼是有瑕疵的「過季」貨;而如果在5折以下,假貨的概率就比較高。
據瞭解,經驗豐富的奢侈品電商往往看人下菜。「收貨地址不同,收到假貨的概率也不同。」上述化妝品電商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二三線城市消費者收到假貨
的概率比一線城市高,郊區收到假貨的概率高於城區,住宅地址收到假貨的概率高於辦公地址。高端人群收到假貨的概率也小於低端人群。
這樣的做法可以做到「魚目混珠」,在風險與利益中尋找最優。因為電商網站將假貨銷售給相對「弱勢」的用戶,這些人在網購市場的話語權相對較小。
真真假假的手法
國內奢侈品網購的正規貨源來自以下幾個渠道:各個國家的Outlets折扣商場、品牌零售門店、從國內外的品牌代理商採購,直接向品牌商進貨。
「國內奢侈品網站有60%的貨都是通過國內貿易公司進口的過季貨。」資深電商分析師李成東告訴記者。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物品完稅價格表》,眼霜、睫毛膏、面霜、乳液等化妝品的稅率是50%,1萬元以上的高檔手錶的稅率是30%,箱包類奢侈品的稅率是30%。這直接導導致奢侈品在國內與國外的價差非常懸殊。
據一位在美國從事互聯網投資的人士告訴記者,化妝品的國外售價一般是國內的7.5折。大牌包包的國外售價一般是國內的7折左右。有些品牌的價格差異較大,如Coach的包國內外能夠差上幾倍,美國售價200美元左右的包,國內的售價是3000元~4000元。
在巨額的利潤面前,網絡代購,這個冒著一定法律風險的「鋌而走險」職業,應運而生。大量的買手在海外代買奢侈品,然後由全球轉運公司通過小包的形式運送到香港,水客從香港帶到深圳,再發往全國。整個過程下來,可以用較少的「物流費」、「代購費」來「逃」掉高額關稅。
「無論是從outlet還是專賣店,網絡代購回來的許多產品基本上不交關稅,而如果大量採用個人買手來進貨售賣,可能就會面臨需要繳納高昂的增值稅,國家規定是17%。如果全額足繳稅收,利潤率就變得有限了。」雷中輝說。
但水客這種螞蟻雄兵的方式往往存在貨品不全,貨源不穩定的問題。於是,一些電商往往從線下零售渠道及奢侈品二手置換平台去購買全新的產品來補充貨源。
「從國內代理商渠道進貨的頂級奢侈品不是為了售賣,更多的是為了得到一些款式新穎、獨特的產品,掛在網上,吸引用戶,拉動對其他產品的銷售。」雷中輝指出。
在利潤與規模的雙重驅動下,不少電商採用「真假摻著賣」的方式來「魚目混珠」。那些屢禁不止的假貨,有的是從國外售假渠道流入中國,有的則是國內名牌高仿貨。
根據媒體公開的報導信息顯示,不少廠家的產業鏈資源協調能力很強,從箱包的面料到配件都能夠採購到,箱包的質量、手感與真品一模一樣,只是在做工上有些差異。那些資源稍差一些的廠家即便不能採購到配件,也能夠採購到面料。
不僅如此,許多奢侈品品牌在國內都有代工廠,這些工廠也會流出一些有「瑕疵」的尾貨,正如國外品牌服裝的「尾貨」。只要瑕疵不明顯,一般消費者看不出來的。而尾貨的「出廠價」有時甚至比仿貨還要低,在電商那裡十分搶手。
「高仿貨的利潤高達幾十倍。」據一位經營奢侈品電商的人士介紹,這些高仿貨往往做工精良,GUCCI和LV的高仿貨(超A貨)的售價一般是1000元。一款正品售價為3萬~5萬元的愛馬仕包包,其高仿貨售價不到3000元,如果批量訂購,還可以打折。
而化妝品的造假手法更加多樣。一位曾做過化妝品團購的人士告訴記者,不少電商企業在拿到原樣的化妝品之後,往往採用1:5,甚至1:10的比例稀
釋,將真的化妝品原液摻合到假的化妝品液體中。現在造假技術成熟了,基本不需要將原液注入假的液體(膏體)中,而是直接仿照正品做出氣味聞起來相近的液體
(膏體)。
除了造假之外,化妝品電商們還打擦邊球。據一位在國內代理日本化妝品的批發商介紹,同一個日本品牌的化妝品,產地就有四種:日本、台灣、香港、中國
內地。這是化妝品品牌的授權,品牌授權都是真的,但原液濃度有差別,價格也有差別。「貼中國字的全是港貨與台灣貨,拿貨價格比美國原貨(日本原貨)至少便
宜10%~15%。」
他告訴記者:「一般來說,日本當地的價格是中國的50%。」在中國內地生產的產品價格低於在中國台灣、香港生產的,更低於日本生產的。
「由於公眾認識的只是牌子,不少電商就賣的是中國內地生產的化妝品,而用戶往往以為是從日本進口的。」一般情況下,同一個品牌在不同國家或地區生
產,包裝之間只有細微差別,普通消費者不易發現。比如,那些使用紙質包裝的化妝品產地往往是中國內地或者中國香港。日本的企業對環保比較重視,日本生產的
化妝品基本上是塑料包。
慈善富豪的真假面具
http://www.capitalweek.com.cn/article_26259.html本刊記者 秦穎/文
10月22日,世界500強史泰博(中國)前董事長金衛國因涉嫌「貸款詐騙罪、合同詐騙罪、詐騙罪」一案在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公開審理。這位上海市前政協委員曾經以慈善富豪聞名(詳見本刊9月22日出版的《落馬慈善家的財富隱私》)。
曾經連續三年榮登《福布斯》中國慈善榜的金衛國,曾與轟動全國的上海社保案關鍵人物張榮坤分別擔任過同一屆的上海市慈善基金會常務理事和名譽副會長。事實上,金衛國頂著慈善換取來的一大堆頭銜,拿著造假的材料以慈善富豪的名義,從銀行套取貸款11億元,甚至通過虛假交易輸送利益近5億元。公訴方在法庭上呈現的證據,無情地揭開了慈善富豪的假面具。
史泰博涉嫌「利益輸送」
庭審信息顯示,史泰博(中國)公司的賬目和管理相當混亂。
庭審當天一份審計報告顯示,自2005年至2008年期間,史泰博和歐愛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下稱「歐愛電子」)之間通過對開發票的形式進行了一系列沒有出入庫憑證的、沒有稅務記錄的虛假交易,涉嫌利益輸送將近5億元。
面對公訴機關的指控,金衛國的辯護律師指出,電子商務的開票平台只能由國內公司來做,即歐愛電子來做,史泰博中國沒有這個權限。「因此,按照國家的法律規定,這個交易模式只能這樣做(指對開發票)。」
提供審計報告的工作人員馬雪萍(音)則指出:歐愛電子和史泰博的財務本來就是一個人,認定虛假交易的不僅是一堆財務資料,更有相關財務人員、審計人員等親口的陳述作為佐證。
事實上,在一堆盤根錯節的財務數據後,更隱藏著史泰博跟金衛國控制的「歐愛系」之間歷史悠久的纏繞。
首先是雙方糾纏不清的債務和投資關係。早在2004年,美國Staples就看中了金衛國控制的電子商務業務平台上海上信電子商務有限公司(OA365網站),雙方合作組建了上海史泰博企業發展有限公司。Staples於2007年跟金衛國之間簽訂了一份收購協議:以7560萬美元支付給金衛國,收購OA365網站,交割的完成時間是2011年12月。
辯護人透露,Staples收購OA365網站的款項是分批支付的。或許正是因為未一次性付清,導致兩家公司的人事及管理開始混亂:如共用財務人員、史泰博的高管同時又是上海上信的高管、大筆現金經常被挪來借去。
更糾纏不清的是,一些資金流向了「歐愛系」其他公司。
首先是歐愛電子,這家註冊資金1.5億元的公司法人代表是鄧瑩。其次,上海上信實業發展有限公司(下稱「上信實業」)註冊資金8000萬元,法人代表是陳成。金衛國在庭上稱,自己從沒刻意找人代為持股,史泰博(中國)也沒有規定自己不能擔任史泰博公司以外的職位。而自己到目前為止只在歐愛企業發展(上海)有限公司(註冊資金2980萬美元)和一家外貿服務有限公司擔任法人代表,其他的都與他無關。
金衛國的說辭跟其他證人的說辭正好相反。如證人鄧瑩的證詞就提到:自己之所以代金衛國持股,就是因為金曾對他說,史泰博(中國)有規定,他的身份不能擔任其他企業的法人。
誰在控制軍利航空
鄧瑩代金衛國持股最重要的企業,是上海最大的航空運輸銷售一級代理企業之一——上海軍利航空服務有限公司(下稱「軍利航空」)。
軍利航空註冊資本為5000萬元,法人代表為鄧瑩。庭審證據顯示,這家公司幾乎每天都有數千萬現金進賬,而這些現金幾乎天天都會被轉移至歐愛電子。
公訴人介紹,「航空票代是三到四天結一次賬,軍利航空每天的現金都被轉走,過三四天又從歐愛電子轉回來,但是轉走得多,回來得少,窟窿就逐漸形成了。」
「我們去歐愛電子審計時發現,歐愛電子裡光保險箱就有十幾個,這是很不正常的,大筆現金應該存到銀行去。此外,從後期的賬目來看,很不正常的是有大量現金被幾十個個人直接提取,金額累計高達1.14億元。」馬雪萍指出,其中大部分金額正是被金衛國支走。
有近10位與軍利航空相關的證人都指出:金衛國是軍利航空的實際控制人。但金衛國稱,軍利航空的部分資金轉移到上信實業或他個人,完全是因為他和鄧瑩之間的債務關係。
債務到底是怎麼形成的?金衛國稱,軍利航空最初由丁建東創立,2007年鄧瑩控制的上海加陽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和軟銀中國合作,打算以6800萬元收購軍利航空包裝上市。但是鄧沒有一次性支付全款,僅支付了2000多萬元,餘下的由軟銀解決。
金衛國跟辯護律師稱,後來丁建東臨時改變主意,覺得6800萬元賣給鄧虧了,欲直接與軟銀合作,因此遲遲拒收餘款。據金等人的說法,最後裡面有近1億元現金被凍結,大概僵持了約1個月,最後由中航鑫港擔保有限公司作為協調人掌管圖章。
金稱,自己從Staples處拿到的7500萬美元中有2000多萬美元借給鄧瑩。2008年,鄧告訴他,自己因為上述股權糾紛,控制不了軍利航空,還不了錢。
鄧瑩到底是誰?是不是如金衛國所言是軍利航空的實際控制人呢?
資料顯示,鄧瑩也是一位上海市政協委員,且還是上海民進企業家聯誼會會長,擔任過上海城市合作銀行嘉定真新支行行長的鄧瑩,也十分熱衷於慈善事業。1996年以來,分別向上海慈善基金會、希望工程等機構捐贈將近3000萬元。一位知情人士稱, 「金衛國出事後,鄧也被抓進去一段時間。」
法庭上,金衛國曾多次提到鄧瑩是他的好朋友。金衛國在法庭上提問多次:自己為解決軍利航空的困難,曾以個人名義向朋友借了不少錢給軍利航空,他多次詢問,這些錢有沒有入賬?是以什麼樣的形式入賬的?有沒有在審計的時候給予扣除。
如果僅是朋友的公司,為什麼金衛國要以個人名義背這麼多借款?甚至很多還是高利貸。知情人士告訴記者,鄧瑩說金衛國才是軍利航空的實際控制人,自己只是掛了個名字。「金衛國後期經常來公司管理,我們都知道他是老闆,鄧瑩倒是從來沒有決策過什麼事。」
虛假材料套取貸款11億元
起訴書顯示,金衛國還採用偽造採購合同、審計報告與財務報表等方法,多次騙取銀行的巨額貸款。這其中比較重要的是工商銀行和興業銀行的借款。但這依然被金及其辯護人否認。他們認為包括審計評估價格造假、文件造假等,都不應該由金一個人去承擔責任。
一方面,多名之前跟金衛國關係親密的證人均證實,共計有24家公司的實際控制人都是金衛國,且其中大部分公司均是空殼公司,沒有實際業務支撐、每月稅務申報都是零,只是為了向銀行貸款,互相提供擔保。
另一方面,這些證人還證實,這些為了拿到貸款而「生」的審計報告、財務報表等,都是私刻公章「造」出來的。
公訴人提供的數據顯示,相關企業曾陸續從興業銀行貸款24筆共計約11億元,其中僅歸還了9億元。
公訴方提交的證據顯示,金衛國為貸款提供了約6億元的擔保,但實際擔保物只值3.5億元;而史泰博(中國)在深圳、江蘇、北京等地的分公司,根本沒有實際業務,史泰博(中國)的員工承認連公章都是私刻的假公章,包括為批貸款準備的審計報告等,都是假的。
公訴人還揭開了一段「一房三賣」的內幕。2007年,金衛國打算在蘇州工業園區註冊一家外包公司,建「數據呼叫中心」。金衛國表示,該項目他本來要和上海河絡數碼科技有限公司的法人於學軍合作。項目的裝修由史泰博(中國)來做,可是2008年的一場大雪將裝修損毀,致使工程停滯。之後,金衛國將該房產做了三次評估,分別做進不同殼公司的資產中。
公訴人指出,金衛國並沒有支付該廠房購房款項,不能將不屬於自己的廠房「一房三賣」做評估抵押。資料顯示,原本有5000萬元打入該公司的款項,最後僅花去400萬餘元,其餘的錢款不知所蹤,涉嫌資金轉移。金衛國和辯護人則稱:裝修費用其實花費了4000餘萬元。
剪不斷、理還亂的債務糾紛將金衛國這名慈善富豪推向了深牢大獄,可是在法庭上,金衛國皮膚白淨,精神飽滿,雖比風光時清減一些,但卻能言善辯、條理清晰。如果不是在法庭上,真讓人錯覺他是在做演講。儘管法庭上控辯雙方唇槍舌劍,可圍繞在這位慈善富豪身邊還有很多謎團,比如上海的「明月系」餐飲,依然閃現著他的魅影。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