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虧損百億燒到本業 面板夢一場空 八十四歲不拚了 許文龍放手奇美電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2012-5-28 TWM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 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 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 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 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 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 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 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 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 「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 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41

創業8故事:聽「老江湖」話當年授真經

http://xueyuan.cyzone.cn/gushi-gushi2/228884.html

對 於創業者,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一邊互聯網大熱,移動互聯網生機勃勃,創業者揮袖蜂擁,投資事件頻現,暴富神話不斷上演呈現一派全 民創業大潮,另一邊也有團購倒閉、電商虧損、政策監管趨緊、創業面臨的資金斷裂、管理缺失等問題橫生又是一幅險象環生圖。可能正如楊寧所講,創業是永恆 的,因為它能給社會帶來真正的價值。如何避免在這創業掘金路上中槍而死,這是所有創業者想的問題,在今天的中國海歸創業領袖峰會上,徐小平、楊寧、甘劍平、陳大同等在「我身邊的海歸創業者」圓桌論壇中,講述了自己創業經歷。我們可以看看曾經的創業者,這些「老江湖」們的經歷,什麼事情讓他們到現在還後怕或慶幸?順便偷師這些「老江湖」吧!

「火眼金睛」徐小平:我能看的到市場需求

創業真經:發現需求。

徐小平,這個大智若愚的老江湖,在講起他創業的經歷時,覺得他似乎是長了一雙孫悟空的火眼金睛。據他講述,當初創業,沒有什麼商業模式,也不知道做 什麼。當時俞敏洪做新東方的時候已經非常大了,自己在新東方任教,跟學生聊天的時候發現,許多學生拿到獎學金拿不到簽證,或者拿到高分拿不到獎學金,這個 問題非常嚴重,許多學生成績非常高,但是卻不會申請,或者拿到哈佛獎學金就是不會跟人家打交道。他發現學生真正需求是出國,在發現這種巨大的市場後,才抓 住機遇做簽證諮詢、留學諮詢。

「劫後餘生」陳大同:接地氣

創業真經:科技創業要理清時機,敢吃螃蟹的並不一定能活下來,也可能橫死!

陳大同用「非常後怕的事兒」來形容他做展訊的經歷。據他所說,2000年剛開始做展訊的時候,國際上3G標剛剛通過,國際上面成立做3G手機的公司 有十幾個。結果到後來,陳大同發現除了展訊以外所有的都死了。陳大同坦稱,他們分析原因之所以能活下來的原因是:第一,展訊是唯一一家掛羊頭賣狗肉的公 司,與投資人洽談的的時候說要做3G,但實際做的是2G,其他的3G公司全死掉了。展訊從09、10年才賺到錢。第二,展訊是唯一一個華人創辦的公司回到 大陸來做的,要是在硅谷做肯定就死掉了。

「說客」甘劍平:政府管制要儘量少

創業真經:打造優秀的團隊。

甘劍平06年開始做企業創投人,他的主管合夥人都是在行業裡的元老,相比之下,他的困難就在於當時找項目做項目的困難。近幾年的甘劍平做了一些好的 項目,像世紀佳緣、淘米、小米手機等等主要是具備優秀創業團隊打造了比較好的公司。在他看來 ,中國創業環境整體來講是非常惡劣的,基本上都是大學剛畢業就想創業的創業者,而中國投資環境也比較惡劣,要辦一個公司要找工商,要搞零售就要找城管,開 個餐廳還要找衛生局等等。在中國任何一個創業公司分分鐘有可能被某一個政府機關或者是某一件小事兒很快被夭折,對於像甘劍平這樣的投資人來說更願意投資一 些比較成熟一點,經驗比較豐富,所謂的老江湖來做投資企業。現場他呼籲一下主管部門,把政府管制降到最低點,讓創業人士有足夠的能力去發揮他們的才能,做 他們想做的事兒,只要不違反大的法律法規,任何一個創業的激情不要在初期就被一些條條框框給扼殺。

「創業72變」楊寧:最大的風險在於創始人

創業真經:創業者的想法最重要,要分析「天時」,不要逆天。

在楊寧看來,創業的風險不是有沒有錢、外部環境之類,而是公司的創始人,也就是公司CEO。「如果公司CEO腦子進水的話,你帳目上有做多現金,再 多的錢也沒有用」,楊寧尖刻的表示。同時他也坦稱「自己腦子也進過水」,最後也比較慘,在空中網之後,做空中搜索,當年確實想挑戰百度,想做一個新型的搜 索引擎,當時在技術方面確實有優勢,甚至之後把搜索關掉的時候,很多朋友為這惋惜。而之所以不做,原因是當時搜索的格局已定,天使已經不會再支持一個新的 搜索引擎起來了,資本市場也不會給這樣一個公司注大量資本了,用戶腦子已經天天想著搜索就是百度了,所以這個時機已經不再了。「天時不再的時候,千萬不要 再做任何逆天的事情」,楊寧感慨著。據他講述,當時因為選擇的錯誤,導致最後在這上面虧了很多錢。最後他衷告創業者:「當別人跟你說不好聽的聲音的時候一 定要去聽,不要像我這樣犯這樣大的錯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37

還原當年創業:誰是成功者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1011.html

  在.COM泡沫高起的2000年,香港股市有個神話,一個全球商業領袖購買了一個3個字母的域名,然後沒有業務、沒有盈利,就上市成功了。

由於全球商業領袖的號召力,還出現了香港市民排隊申購的盛況。所以,這個含著金鑰匙出身的網站,成為神一般的存在。

有一天,這家網站的CEO W君出現在我所在的媒體。來自牛津大學的W君是那時大多數人的偶像,他在鼓吹兩岸三地跨媒體的宏遠思想。

W君來自投資機構,所以這個3個字母的網站,開始大量購買媒體。W君帥氣、迷人,說話擲地有聲,當然因為有錢,行動起來也無比迅速。所以,短短幾年之間,他買下了香港,大陸和台灣的很多媒體,要打造一個二岸三地的跨媒體平台(平面、露天、網絡)。如此美好的概念,令人嚮往,而我有幸被我當時的媒體老闆培養,參加了和W君的幾次飯局。

W君當時的預言,大多數在今天看來都已經實現了(不過和他所購買的媒體沒有什麼關係),經過W君手購買的媒體多數到現在都邊緣化和非主流了。

W君從2000年開始一系列的收購,讓這個3個字母的網站,股價飆升,透過收購拿到收購媒體的流水業績,繼續刺激股價,完成了這個網站在那幾年的輝煌。

當然這個網站經過分拆上市,再到私有化,已經漸漸的淡出大家的視線。作為被W君收購的媒體一員,我也目睹了W君收購前承諾的媒體夢想,被一群財務人員強行要求的KPI和所謂的增長加速了衰落。同樣的情況出現在他所收購的大部分媒體中,十年之後,我終於明白了W君的財技驚人。一切的故事和收購,是資本市場需要而已。

若干年後,偶然之間和我媒體老闆閒聊W君近況,在2005還是2007年間,W君華麗轉身成為投資基金領頭人,開始收購礦山。相信他已經賺得盆滿缽滿。

Z君是我從事媒體的唯一偶像。Z君叫詹宏志,幾乎新一代的媒體人士已經很少知道這個人。但是在1998-2000年,詹宏志是「華人互聯網教父」,對於剛剛接觸互聯網的中國大陸來說,來自台灣的各種互聯網新鮮事是媒體從業人員不得不學習的一課,而這必須要學習詹宏志的文章。

說起詹宏志,他效力滾石唱片,是羅大佑等歌手的策劃主管,也是《台灣新浪潮電影宣言》的起草者,和侯孝賢、楊德昌經典名作《悲情城市》《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製片人。但是在1998年,這個牛人用獨特的出版理念,基本上改變了整個台灣的媒體市場,從雜誌到出版物,他以城邦結構這種人類社會歷史上鬆散的自制社會結構,塑造了今天全台灣最大的出版集團——城邦集團。

他總是先有思想,後有行動。對互聯網的狂熱讓他做了一件當時很轟動的事情:「明日報」在2000年2月15日創刊,員工280人,創刊資本1.4億元。詹宏志廣召台灣媒體人跳槽,在網絡新聞、個人網站或者報台尚未普及時,颳起一陣旋風。「明日報」提供比實體報紙更具及時性的即時新聞,獲得很高的點擊率。發行後幾個月間,股票就從一股10元,在市面私售價飆到一股43元。

《明日報》開辦時號稱記者隨采隨發,每天提供1000條新聞,遠超《中時電子報》和聯合新聞網的600條新聞標準。實際運作之後,新聞量遠遠達不到這個要求。為此明日報大肆擴充,維持在280名員工以上,人事費用沉重。2000年,《明日報》的廣告收入約6000萬元新台幣,不足支付每個月3000餘萬元的基本費用。一年虧損更高達3億元。《明日報》創辦人兼董事長詹宏志於2001年2月21日召開記者會承認失敗,宣佈停刊。

後來的故事就是W君收購詹宏志在台灣的《PChome》雜誌和城邦集團,然後詹宏志因為實在無法達到W君的KPI要求,黯然離職,從此江湖上只有W君,而沒有Z君。

坦率的說,詹宏志的文章和想法給當時年輕的我很多衝擊和塑造,也改變我人生的一些選擇。2009年,我去台灣和城邦集團以及PChome的老大(當年詹宏志的同事)吃飯,小心翼翼的詢問後來的故事,據說實現財富自由的詹宏志,背上行囊,拿起書,遊歷了很多國家;一不小心,又創辦了一個台灣第一的電子商務網站PChome(與之前的電子雜誌同名),成為台灣的馬云!

而W君讓我目睹了,依靠資本、財技、人性的弱點快速獲取財富方法。

我至今很難分辨誰是成功者,誰是失敗者,但是我知道在漫長的十年或者更長之後,其實當初的成功和失敗,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你記得W君還是Z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709

白頭示沙話當年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3/08/blog-post_27.html

筆者認識一名任職特衰政府維穩部隊的雞仔餅(即員佐級中最高級的警署警長Station Sergeant,又稱為示沙。不少人認為警署警長相當於1960年代以前的總華探或四大探長之類的階級),每每茶敘之際這名侍奉兩朝的老差骨經常白頭宮女話當年。雞仔餅話當年事頭婆的寮仔部拆山邊木屋往往有條絕世好橋,便是放火燒屋。筆者對於這名雞仔餅如此作大的講法委實無從驗證,但據說當年香港政府起廉租屋的動機是因為起屋的經濟因素比賬災來得化算!
按揭是購買房地產的最主要資金來源。根據自2002年1月至2013年6月金融管理局和差餉物業估價署的資料顯示,新批出按揭貸款總數和住宅樓宇買賣合約數目走勢大致同步。以住宅樓宇買賣合約數目計近年的低位有數個,包括2003年2月的3,649筆、2005年12月的4,426筆、2008年11月的3,264筆和2012年1月的3,507筆。2013年6月住宅樓宇買賣合約數目低見3,740筆,可知地產代理慘況。一般來說除了2005年12月的低位外,住宅樓宇買賣合約數目低位每多在樓市谷底或政府推出打擊樓市(如收緊按揭)。
不過若果把新批出按揭貸款總數和住宅樓宇買賣合約數目拼在一起,筆者亦留意到近年一些微妙的變化。若果以2010年為分水嶺,2010年以前住宅樓宇買賣合約數目一般比新批出按揭貸款總數多;但2010年以後住宅樓宇買賣合約數目一般比新批出按揭貸款總數少。筆者猜想近年新增新批出按揭貸款個案是以加按為主,當中動機除了業主個人用款外,不排除業主利用低息加按原有物業再買樓投資。正如筆者不斷強調,政府打擊樓市措施若只集中在按揭和印花稅上做手腳而未能在供應上落藥,只會益了原本已上車兼有帳面溢利的強手業主,而把年青一輩的無殻蝸牛拒之於上車門檻之外。
雞仔餅慨嘆當今舞龍獅旗上街的糞青不知大英帝國子民真正的面目是什麼。他覺得現時共匪的公安體系同事頭婆在六七十年代的皇家警察沒有什麼分別。出街若果見到古惑仔、道友或左仔,無事先打三拳。每逢月頭鬼子上級例必卒數,豬扒隊便會出動執幾個古惑仔和道友返嚟,自己㨂A餐丸仔、B餐刀仔或C餐油雞(遊街)。若果乖乖地自己寫埋口供唔駛煩到阿Sir,阿Sir會請道友飲奶茶食煙仔。
由雞仔餅眉飛色舞的眼神可見,他是真真正正懷念那些年在事頭婆龍獅旗飄揚的好日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382

當年王小川是怎麼被陳一舟踹去創業的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21/56500.html

今天遇到一位多年沒見的老朋友,聊得興起,給大家講一段不為人知的互聯網老故事。

如果不是1999年,陳一舟一腳踹開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的宿舍的大門,今天中國的互聯網江湖或許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1999年,周云帆、陳一舟、楊寧,這三個在斯坦福認識的年輕人,帶著互聯網夢想和一筆風投給的錢回到北京,加入轟轟烈烈的互聯網創業大潮。

回國創業,人才問題是關鍵。當時美國硅谷的互聯網創業公司,大多都是從學校裡挖人,三人決定:去清華找人!

清華大學裡計算機系宿舍樓叫9號樓,系裡每個年級的學生都在一個樓裡,一樓是96級,二樓是95級。一個週六的上午,陳一舟、楊寧、周云帆三人走到樓下,踹開了第一個宿舍門。

宿舍裡一個正在打遊戲的同學驚呆了,忙問「你們是誰?」,但這三個人並沒有回答問題,而是粗暴地開問:「你們年級最牛的人是誰?」

有點被嚇到的同學害怕地拿紙寫下來了,但他寫的不是人名,而是ID。當時清華計算機系有個出名的「九井BBS」,按著BBS的ID名單,陳一舟等三人一起順利找上了系裡的「牛人」們。

第一個被找上的是當時成績第一的周楓。學生時代的周楓(後來做了網易有道CEO)住在103,當時正在上鋪睡覺的他突然被三個陌生人推醒,喊他下來,問道:「聽說你是你們年級裡成績最好的?!」聊了一會兒,熱血的周楓就決定到清華門口的ChinaRen打工去了。

周楓當時主要給ChinaRen寫郵箱,同去兼職的還有周楓下鋪許朝軍,以及住在他們隔壁105的王小川。

最多的時候ChinaRen聚集了大幾十號清華計算機系畢業和沒畢業的,研究生、本科的學生做兼職,甚至還專門在清華旁邊找了一個三才堂寫字樓。

因為學生們都去兼職打工,那個夏天成了是清華計算機系老師最痛苦的一個夏天——全班至少一半的人都逃課。因為那時候,14年前,周楓、王小川、許朝軍一個月在ChinaRen的兼職工資就有8000塊,簡直就是土豪。用他們同學的話說,「過的是天天吃小炒的日子。」

在找到人才之後,ChinaRen在1999年8月終於上線。但當時的ChinaRen並不是大家所熟悉的校友錄,陳一舟最開始想做的,和搜狐、新浪一樣,做門戶,但歪打正著,因為兼職的清華計算機系五字班(1995級)的學生和一個七字班(1997級)的學弟寫了校友錄,後來大家反而因為校友錄記住了ChinaRen,此後ChinaRen沿著校友錄的方向走了下去。

2000年,在王小川、許朝軍、周楓等在內的多個清華學以每月8000塊的工資兼職一年之後,張朝陽的搜狐動用了它在納斯達克上市的400萬股票,以當時近300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了ChinaRen。此後的王小川和周楓都去了搜狐。

搜狐的郵件系統最早也是周楓所寫。但到了2002年周楓決定回到清華繼續讀了碩士,此後又去美國讀碩博士,從搜狐出走,後來被丁磊招去做了有道;而ChinaRen的另一個創始人楊寧去做了悟空搜索。悟空搜索的名字也和ChinaRen有關,當時ChinaRen有個提問式搜索引擎叫做孫悟空搜索,楊寧新公司的取名很大程度上來自對ChinaRen的情結。

而王小川和許朝軍則選擇繼續留在了搜狐。一位知情人士說,當時他們做了一款產品叫搜狐瀏覽器,做得巨爛,這也是為什麼張朝陽後來一聽到王小川做搜狗瀏覽器,就自然地說NO。

這也解釋了,2008年前後王小川一度令張朝陽勃然大怒並把他架空的原委。之前失敗的瀏覽器產品讓張朝陽舉得瀏覽器對搜狐「不work」,極力反對。但試圖說服張朝陽的王小川一邊做搜狗輸入法,另一邊還是偷偷做起了瀏覽器,也就是二級火箭瀏覽器。

這一做法的結果是搜狗的搜索業務一度被交由他人負責,王小川被「打入冷宮」,地位一落千丈。據說最低谷時,有時候他只是擦擦桌子,思考人生,收到來自百度李彥宏被誤認為可能是要離職。

這對王小川來說是一段難熬但也歷練的日子。他在一次接受採訪時說, 「2008年到2010年這段日子,我真正體會到了這種痛苦,你懷了孩子,你為了他,不會去死,你要給生下來。」

「換個員工或者老闆估計早都一拍兩散了,但老張能忍,我也能忍。」

到了一年之後,張朝陽終於看明白了瀏覽器是對的,王小川又一次得到重用。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王小川完善了三級火箭體系,完成了搜狗搜索如何尋找流量的問題,搜狗的格局一下子豁然開朗。

而和王小川一同留在搜狐的許朝軍也成了搜狐技術總監。在2005年,許朝軍離開搜狐去了校內網,也就是後來的人人。這裡面有個小故事,當時的人人網其實另有其人,同時也是ChinaRen的有力競爭對手。當年有個著名廣告牌叫「人人都上ChinaRen」,兩邊達到不可開交。2005年的時候陳一舟把已經死掉的「老人人網」renren.com域名買下,在2009年校內網更名人人網。

在王小川把搜狗做得有聲有色的時候,2006年,從美國留學回來的周楓被丁磊招去做了有道。但和搜狗相比,當時的有道有一個重大的判斷失誤,就是因為搜狗已經做了輸入法,有道不想被業界批評一上來就抄襲,所以做了有道詞典。

但詞典的變現太難。那一年,搜狗開始往前走,但有道和搜狗的距離越來越遠。當時的王小川已經想得很清楚,在百度搜索框的強勢競爭下,只有做到瀏覽器這一層才有機會成為用戶的流量入口,但是當時的有道沒有看明白,後來的周鴻禕卻看明白了。

故事拉回到一開始。是金子,哪裡都會發光,或許沒有了ChinaRen的實習經歷,王小川、許朝軍、周楓還是能在中國互聯網的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但如果1999年,不是當年做ChinaRen的陳一舟、周云帆、楊寧把清華宿舍的門踹開,今天互聯網的故事或許已經是另外一個版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601

英博為何58億美元回購當年18億美元出售的東洋啤酒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3352

全球最大釀酒商百威英博20日宣布,將以58億美元的價格,向私募投資機構KKR和駿麒投資((Affinity Equity Partners)手中回購韓國東洋啤酒公司,是亞洲有史以來最大私募股權通過並購退出的案例。 百威英博曾於2009年以18億美元將韓國Oriental Brewery出售給KKR,以緩解債務壓力。基於2009年交易,百威英博今年有權以預先約定的財務條款買回Oriental Brewery。KKR同意支付8億美元現金,剩下部分以債務計算,KKR之後將東洋啤酒一半的股權出售給駿麒投資。交易當時百威英博保留了回購東洋啤酒公司的權利。 據《金融時報》報道,在被KKR收購的過去5年中,盡管受到嚴厲的政府監管、價格控制、高額稅率的影響,但東洋啤酒公司在當地啤酒市場的份額從40%升至60%,一躍成為韓國啤酒市場的領軍企業。 時至今日,百威英博的財務狀況好轉,決定行使當年的回購權。5年時間百威英博等於為東洋啤酒付出了40億美元的代價,對於股東們來說這無論怎麽看都算不上一次合算的交易。當年在英博和安海斯-布希合並後,面對龐大的債務負擔,董事會向40名高管許諾如果他們能幫助企業降低負債率,則獎勵其公司股票作為回報。也許是在巨額獎金的激勵下,該公司CEO卡洛斯·布里托(Carlos Brito)迅速反應,決定出售公司價值94億美元的資產,包括上述的東洋啤酒以及歐洲的一個分支部門。此舉幫助百威英博渡過了債務危機,高管們也開啟了財富之門。 百威英博首席執行官布里托20日發表聲明稱,對於投資韓國市場、與東洋啤酒公司再度合作感到很高興,東洋啤酒公司將加強百威英博在迅速發展的亞太市場的地位,並成為亞太市場的重要貢獻者。 盡管本次交易在外界看來是一次“虧本買賣”但是因百威英博股票自合並以來已經翻番,所以股東們也無話可說,當年承諾高管的期權今年將有一半可以兌現,剩余的最早要到2019年才可以行權。不過因為本次的“成功收購”,英博高管的賬上還將多出一筆額外的獎金。 百威英博此次回購一是體現了自身財務狀況的好轉,二是反映了在低利率環境下,公司借債意願升高。事實上百威英博本次收購的價格尚屬合理,因為2009年向KKR出售東洋啤酒的時候,該品牌PE比約為10倍,而東洋啤酒預計計2013年未計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約為5億美元,顯示百威英博的回購價格的PE比為11倍左右。 同時,這筆交易是繼一周前日本三得利公司以136億美元收購美國酒業集團Beam Inc之後,亞洲有史以來最大私募股權通過並購退出的案例。不過三得利為Beam付出的溢價要高的多,PE比接近21倍。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如果百威英博當年繼續持有東洋啤酒,該品牌如今的潛在價格將可能超過100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590

軟銀孫正義:當年是我想出了iPhone的點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315/59529.html

最近,日本軟銀公司總裁孫正義在接受美國著名脫口秀主持人查理·羅斯(Charlie Rose)的訪談,並透露了他最初是怎樣獲得蘋果iPhone在日本專營權的。

孫正義稱,在會見喬布斯之時,他正計劃進軍手機業務。在進入之前,他首先找到一件對付日本最大移動運營商NTT DoCoMo的武器,於是,他帶著一個手機創意走進了蘋果公司。

「我帶了一張我畫的具有手機功能的iPod圖紙,」孫正義說,「我把它交給了喬布斯。他說,『你不要給我你的圖紙,我有我自己的圖紙。』我說,『好吧,我收起這張低級圖紙,但一旦你做出這個產品,就把它交給我在日本銷售。』他說,『好吧,你瘋了,我們還沒有與任何人談及這個產品,但你是來見我的第一人,我把它給你。』」

臨走時,孫正義提出將這種排他性協議付諸書面形式,但在此時,iPhone項目仍然是一個秘密。喬布斯還提醒孫正義,他在日本還沒有擁有自己的移動電話運營商。

「我說,『你看,史蒂夫,你給我協議,我讓日本多一個移動運營商。』我做到了。」孫正義說。

2006年,軟銀收購併了英國手機運營商沃達豐(Vodafone)。

現在,軟銀擁有美國移動運營商Sprint,還擁有了包括日本雅虎和阿里巴巴在內的1000家公司的股份。

蘋果公司的iPhone成為日本最暢銷的移動設備之一。2013年10月的一項研究發現,有66%的原NTT DoCoMo用戶轉移到出售蘋果設備的運營商。即使當NTT DoCoMo被授權銷售蘋果設備後,該公司仍然因為iPhone存貨不足而遭遇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季度虧損。

孫正義正在華盛頓會見了美國商會( Chamber of Commerce)的領導人,討論下一代移動互聯網發展趨勢的重要性。孫正義也可能與美國商會討論由Sprint收購美國T-Mobile的意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127

微視模仿當年微博崛起招數:在大事件中引爆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314/59497.html

短視頻市場教育

福布斯雜誌在預測2014年社交媒體趨勢時指出Twitter Vine和Instagram視頻分享功能等微視頻應用的興起,實時視頻分享日益流行。

而這種趨勢在國內也顯露出來,騰訊推出微視、新浪秒拍,大家都在佈局。而微視則是這裡面最強勢的,憑藉騰訊社交關係鏈,微視給人不少想像空間。

先說說為何是8秒視頻。騰訊方面的解釋是,根據研究,8秒視頻相當於短信的70個字和微博的140個字。主要點在於他們的出發點是一樣的:這是人腦在瞬時能夠接受和處理的信息量,這樣的限制能夠讓人記得住。而這是教育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內容。

說到這裡,如何讓用戶用好8秒視頻,而後作為一種自然的社交方式去表現,這是需要多種手段、多種方式來培育的。

騰訊微博事業部總經理兼微視總負責人邢宏宇在之前接受採訪時候表示:「8秒如果橫過來放,代表一種無窮大的符號,也即內容創意的無限性,這也是微視最突出的特點。」這就是在強調內容。

在明星方面的投入,范冰冰、林志穎、何炅、謝娜、安以軒、莫文蔚等明星,另外還找來了長腿歐巴李敏鎬當「帶鹽」人,在春節前就火了一把。不過明星僅僅是前期吸引用戶來瞭解這個產品的第一步。UGC的視頻作為社交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從微視前期的一些策划來看,市場教育效果還不錯。在微視上有不少一些可模仿的內容。比如模仿《可愛頌》那種手指舞,還有像《媽媽再打我一次》的活動,這就有點像當年微博的XX體,也需要一定的時間來累計與沉澱。

另外微視的爆發節點也在於4G的普及。在人們的印象中視頻的流量是很大的,因此如果沒有足夠的流量用戶對於視頻是有一定顧忌的。

從這點上說,微視在人們的心目中的費流量的形象需要不斷的教育。在中國目前網絡環境下,8秒視頻壓縮的流量相當於幾張圖片的流量,但是用戶對此卻沒有真正的感知。

媒體、媒體人攻堅

另外在意見領袖上,微視在媒體人的教育與投入上也是一個關鍵點。這也是這次兩會的投入關鍵。官方給到的資料顯示包括人民網、新華社、廣州日報、中國政府網、中國新聞網、美國僑報網、台灣中天電視台等數十家傳統媒體入駐微視,並通過它來進行新聞報導兩會。

以中新網為例。通過與微視深度合作,不僅在微視中開設官微,更是將微視重點內容放到兩會特別節目《兩會尚書房》讓更多網民參與到討論中來。此外,包括CCTV1《今日說法》、CCTV4《今日關注》、《中國新聞》等欄目也都大量的採用了用戶在微視上的內容。

不少記者更是微視的重度用戶,通過微視讓報導鮮活起來,獲得不錯的效果。中國新聞網視頻記者讓寶奎在其微視上很活躍,他的微視內容不僅包括會議實時報導,更包含了趙本山被圍堵、漂亮的兩會服務員等等兩會花絮,這些花絮讓兩會報導更加生動有趣,受到不少粉絲的追捧。

看起來很眼熟吧?當年微博中,記者媒體的精英圈層對於微博的引爆起到一個蠻重要的作用,微視如法炮製作用如何?現在看來效果還可以。

大事件節點爆發

對於社交化媒體而言,只有到了一個關鍵節點才能真正實現爆發,而這個節點恰恰是一些大事件。新浪當年推出微博時候,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敢公佈數據,因為那時候的沒有到關鍵節點,而2010年,作為微博元年,宜黃事件、我爸是李剛等事件讓微博成為當紅炸子雞,迅速走紅。

這裡說一些題外話,作為一個媒體,新浪的成長和壯大很多時候都基於大事件的作用,98年的世界盃、2011年動車事件都是新浪到達一個顛覆的時間點。作為媒體,大事件的推動作用不言而喻。

而微視作為下一代社交語言,也需要一個節點,而大事件一定是一個很好的節點。說到這個,不知道今年的世界盃會不會是這樣一個節點。試想一個事件,動態視頻和簡單的圖文相比,哪個的衝擊力更強?

隨著微視頻應用的興起,我們看到實時視頻分享日益流行。大家都在積極佈局與教育:此前Vine甚至還沒有推出產品就已經被Twitter收購了,相對於300億市值被顛覆,這筆買賣很划算(對,Twitter最近的市值正是300億美金)。當這款應用發佈時,只用了一天就飆升到AppStore排行榜的前列。而Facebook更是坐不住,通過Instagram推出視頻分享功能。

在國內,微視能否快速撬動市場,形成壁壘,這將成為騰訊面臨的一大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129

藏家許怡先當年只花六萬 就買到「茶後」一筒百年普洱茶 翻漲416倍傳奇

2014-06-02  TWM
 
 

 

有「活態文物資產」之稱的普洱茶,越陳越值錢,而百年的身份證明,更成為文化藝術收藏家追逐的夢幻珍品。在剛落幕的廣州茶業博覽會,嗅不到中國禁奢氛圍,凸顯骨董普洱茶無可取代的珍稀性。

撰文‧鄧 寧

「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陸羽《茶經》開宗明義列舉了喝茶的百般好處,但這位唐朝茶聖大概沒想到,茶之為飲,在一千二百多年後的現在,竟也成為收藏家競逐的珍品。

尤其是久藏熟化的老普洱茶,身價翻漲以百倍起跳,二十年前一筒(七片)六萬元的「茶後——百年龍馬同慶」,現在一筒身價逼近二千五百萬元,在廣大精深的中國茶品中,表現一枝獨秀。

場景拉到中國廣州,今年的春季中國國際茶業博覽會(簡稱廣州茶博)甫於六月二日落幕,來自全中國、台灣甚至斯里蘭卡、日本的茶企業都聚集到此處,只見龍井、碧螺春、大紅袍、斯里蘭卡紅茶等數千種新品春茶群芳競豔。

頂級玩家追逐珍稀感

喝一口「紅標宋聘」要11萬而在會場一角,有塊貌不驚人的圓形普洱茶餅,以紅紙黑字貼上了「百年紅標宋聘」字樣,在現場的茶席提供頂級玩家、藏家品嚐。

要入席喝得一口茶,得付出人民幣二二八○○元(約合台幣十一萬元),但飲者莫不心甘情願,只因為這紅標宋聘已陳期百年、每餅價值人民幣百萬元,買不起一塊茶餅,喝一口也是沾光。

中華普洱茶交流協會祕書長許怡先剛從廣州茶博回來,對於百年老茶受到中國人強力追捧的現象,他已經見怪不怪,「這幾年老茶價格飆漲,市場搶著要,會場上還有大廠把自家珍藏的老茶搬出來賣,那不是他們生產的哦!是他們收藏的珍品。」不僅如此,連新茶的身價也都翻了幾番。許怡先發現,連不在主流收藏陣容裡的七○年代「下關鐵餅」,也都有一片人民幣八萬元(約合台幣四十萬元)的價格,「行情漲成這樣,投資者得更加注意老茶的來源出處,新茶則要看履歷認證,不要被騙。」但,廣州茶博上的行情還不夠驚人,去年十一月十九日,在中國嘉德國際拍賣公司舉辦的秋季拍賣會上,被譽為茶王的「福元昌」骨董普洱茶,拍出了一筒人民幣一○三五萬元(約合台幣四九○○萬元)的天價,不僅摘下該拍賣場上茶類的桂冠,也是近年來普洱茶罕見的高價。

這款令人咋舌的行情,是一位中國藏家締造的,也側面證實中國全行業都受政府禁奢令影響、唯獨普洱茶生意逆勢而上的傳言。而曾經是大中華區域最主要普洱茶藏區的台灣,在中國富豪吹起藝術文物收藏熱風後,也成為藏家探尋珍稀普洱茶的熱點。

時序拉回一九九三年,當時香港茶交易商廖鍊生帶著十來筒的「百年龍馬同慶」到台灣,大部分都被普洱茶界的泰斗鄧時海收走,再經由他分到少數幾位藏家手上,許怡先正是其中一位。

專業行家看暗記鑑定

香港原主人牽線賣出一筒

已年逾古稀的鄧時海,因在一九九五年寫下世界第一本普洱茶專書《普洱茶》而聲名大噪,現在仍有不少中國茶園愛掛上鄧時海之名以炒作茶價。

請這位大師回憶二十一年前購買「龍馬同慶」的往事,他說:「那時候普洱茶收藏還不流行,交易商不懂得價值,但我知道這茶好,就壓了低價,以一筒五萬多塊台幣買進,賣出也只加點手續費,以一筒六萬塊割愛。我給了好幾個人,現在大部分都被收到大陸去了。」鄧時海強調,「龍馬同慶」是清朝的老字號茶廠所製,茶湯入口細柔滑順,生「舌底鳴泉」之感,包裝茶餅的竹殼與綑綁的竹篾工藝也都極佳,堪稱普洱茶包裝的最美形象,故他在書中將之譽為「普洱茶後」,「龍馬同慶」的身價也因此水漲船高。

與多位友人合購、從鄧時海手中買下兩筒「龍馬同慶」的許怡先,一直將茶珍藏在家中,遇有同好來訪才拿出共同賞玩,二○○三年的舊曆年春節,許怡先人在加拿大溫哥華家中,與家人、友人圍爐聚餐,一通來自香港的電話捎來了驚人的消息,當時的情景,許怡先仍歷歷在目。

「許先生嗎?我是廖鍊生。」聽到這名號,許怡先不禁驚呼:「啊!你是香港的廖鍊生!我的龍馬同慶源頭就是從你那來的!」「是的,我也正要問你這件事,你那兩筒龍馬同慶還在嗎?」許怡先趕忙應答:「在的。」只聽廖鍊生又說:「那兩筒龍馬同慶是從鄧時海老師到你手上的,是嗎?」兩位素未謀面的人,一通話,先是將手上的珍物來歷追根究柢翻了一次,接著廖鍊生才說明來意,他是為了一位中國廣州的藏家出面,希望能向許怡先買入一筒百年龍馬同慶,開價台幣一百萬元。放下電話,許怡先立刻向在場眾人報告:「我的老茶,有人要用一百萬來買!」現場眾人都是一副不可置信的神情。

雖然十年間不停有人請求他割愛,但一百萬元是首次聽聞的價格,許怡先馬上買了機票,早上班機抵達台北,下午六點鐘,廖鍊生也到了他的台北家中,許怡先小心翼翼地捧出兩筒龍馬同慶,廖鍊生檢視過後,慎重地對他說:「你這兩筒茶保存完好,這茶裡頭有三個只有我廖鍊生知道的暗記,但都未被移動過。」原來,從筒裝的竹殼、茶餅的包裝竹篾到商標內票,都是鑑定骨董普洱茶的印記,一旦被拆封或掉包,作為原主人的廖鍊生一定看得出來,但這三個暗記究竟是什麼?許怡先迄今仍不知曉,總之是通過了檢驗,順利地以一百萬元讓出一筒茶。

達人藏家用嗜好生財

骨董茶、新茶都同步投資

有些嗜好,會變成想像不到的財富,或許就是說許怡先這樣的人。二○○三年後,普洱老茶上漲的趨勢不減,在二○一○年的中國嘉德拍賣會上,一筒「龍馬同慶」以人民幣一三四‧四萬元(約合台幣六三○萬元)價格拍出,與當初的六萬元相較,已上漲一○四倍;近三年雖無拍賣成交價,但因「茶王——福元昌」拍出人民幣一○三五萬元天價,專家評估「龍馬同慶」也有人民幣五百萬元以上行情。

即使如此,許怡先仍然惜售,「因為我是收藏者,不是茶商。這款百年同慶號老茶,我要留著,在有生之年,選一天,與友人共飲之。」許怡先分析,普洱茶近代受中國國力崛起影響,中國收藏家將普洱茶當成了書法字畫、紫砂壺一般的收藏品,這項千年來的茶飲身價因此一飛衝天。但像百年龍馬同慶、百年紅標宋聘、百年福元昌一類的骨董普洱茶,世間所剩無幾,現代人或可從投資「當代普洱茶」入手,正式進入「骨董茶」與「當代茶」雙軸並進的時代,「沒有新的好茶,就沒有舊的好茶,」世界茶文化交流協會創會會長王曼源曾如此說。

「我現在買當代新茶的標準,第一就是看品牌,第二看是否為該茶廠的代表作,接著看它是否為知名的製茶師傅所製,由品牌、產區、來源,來決定一塊新茶的價值。」許怡先進一步說。

距離清朝最後一位皇帝退位,已有一百餘年時間,然而,講究出身的年代並未真正遠離,普洱茶將時間轉化成價值,甚至將自己化身為時間的藝術品,通過時間檢驗後,成為飲品、藏品、藝術品三位一體的投資新寵。

許怡先

出生:1956年

現職:中華普洱茶交流協會祕書長經歷:基泰建設總經理特助、《典藏》藝術雜誌創刊總編輯、

《經濟日報》記者

學歷:台灣科技大學管理學院EMBA、

世新大學廣電系

骨董茶21年漲416倍!

「百年龍馬同慶」普洱茶

身價飆漲歷程

清末民初製成

流傳至香港茶樓

茶交易商廖鍊生收購

1993年普洱茶泰斗鄧時海

買入十數筒

1993年許怡先以一筒台幣6萬元價格,向鄧時海購入兩筒2003年廖鍊生出價100萬元

買回一筒

2014年市場行情約人民幣500萬元(約逼近台幣2,500萬元)

整理:鄧 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656

為歐債瘋狂的投資者們:還記得當年的日債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5188

投資者正忙於購買歐元區國債,部分國家債券收益率甚至觸及歷史最低水平。但需要提醒的是,不可忘記當年日本債券留下的教訓。(更多精彩財經資訊,請到各大應用商店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華爾街見聞提及,本周,歐元債券收益率下跌6個基點至1.4%。基準德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甚至史上首次跌破1%。

投資者之所以如此為這些被視為安全資產的歐元區債券瘋狂,是因為近期公布的歐元區經濟數據令人大跌眼鏡。華爾街見聞網站提及,歐元區二季度經濟意外零增長,甚至連德國GDP都環比收縮0.2%,法國GDP則環比停滯。

弱於預期的數據加大了市場對於歐元區複蘇失去勢頭的擔憂。

但是,日本卻為投資者狂購歐債提供了交易模型,但也附贈了一個教訓。

1998年,日本10年期國債收益率歷史上第一次降至1%。此時,與泡沫破裂後的第二個經濟衰退僅相距一年半。隨後就是債券持有人悲喜交加的時光:長期國債收益率在短短幾周內就暴跌到了0.7%,但之後四個月形勢就大幅逆轉,10年其債券收益率飆升至2.3%!

不過,這並非資金的猛然轉向。實際上,投資者已經早在數月之前就開始購入歐元區債券。他們將收益率鎖定在與預期通脹相符的水平上。

這種勢頭甚至比2012年發生的同樣現象程度更為猛烈,而當年是因為投資者擔憂歐元區將會分裂或解體。如今的憂慮自然和當年不同。市場認為歐洲央行並未采取足夠措施避免日本式的通縮。

即使德國變成日本,也並不能保證在這些層面獲得債券收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17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