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從鹽到風電,雲南能投將重組並變更主業結構

一次性收購控股股東旗下四家風力發電企業後,雲南能源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雲南能投”,002053.SZ)主營業務結構將從“鹽+天然氣”升級為“鹽+清潔能源”。從鹽到天然氣再到風電,雲南能投三年內將完成兩次業務板塊的拓展。

本次交易後,雲南能投將持有馬龍公司、大姚公司、會澤公司100%股權及瀘西公司70%股權。交易對方為雲南能投新能源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簡稱“新能源公司”)。交易作價以中企華的評估報告為基礎,交易價格為14億元,將以發行股份的方式支付。由於交易雙方的控股股東都是雲南省能源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簡稱“能投集團”),本次交易構成關聯交易。

6月8日下午,雲南能投在深交所舉行發行股份購買資產暨關聯交易媒體說明會。雲南能投董事長楊萬華向包括第一財經在內的媒體現場介紹本次交易時表示:“上市公司此次並購有三個必要性,一是實現清潔能源領域的進一步拓展,二是對風電運營行業發展前景看好,三是並購符合雙方戰略需要。”

從鹽到風電

雲南能投的前身是雲南鹽化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雲南鹽化”),成立於2002年,當時由雲南輕紡集團將其鹽業子公司資產投入,經營內容主要包括食鹽、工業鹽、液體鹽等鹽業產品,並在2006年在深交所上市。

2015年9月,雲南鹽化向能投集團非公開發行,自此能投集團成為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東,隨即啟動資產置換,剝離虧損的氯堿化工資產,引入天然氣業務資產。2016年8月,雲南鹽化正式更名為雲南能投,形成“鹽+天然氣”的雙主業發展模式。

變更為雙主業模式後,當年大大提振了雲南能投的業績,2016年公司年報顯示扣非凈利潤2.64億元,比2015年增長170.72%。但2017年開始業績出現較大回落。

2018年3月30日公司發布的去年年報中扣非凈利潤1.41億元,同比下降46.57%。今年一季報顯示業績仍然一直處於下滑態勢,扣非凈利潤3607萬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3.81%。

在原有的鹽業和天然氣業務不景氣的情況下,雲南能投註入風電資產,或許能帶來更現實且快速的業績支撐。

本次交易標的的四家公司均為風力發電運營公司,屬於國家鼓勵並享有較多補貼的可再生能源行業。根據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編制的模擬合並利潤表,近三年這四家標的公司合計累計實現營業收入為9.28億元,凈利潤為2.55億元,具有較強的盈利能力。

通過此次交易,雲南能投將自己的產業板塊從鹽、天然氣拓展到風電,清潔能源將扛起企業發展的大旗。

新能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春明表示,標的公司運營的風電場都在雲南省內,雲南省風電產量一直保持高速增長,2010-2016年平均複合增長率高達86.7%,且未來將持續處於增長趨勢。

目前四家標的公司共擁有7個成熟運營的風電場,裝機容量37萬千瓦,目前已掌握風電資源80萬千瓦。基於對前景的看好,新能源公司的業績承諾為標的資產2018、2019、2020年的扣非凈利潤分別不低於1.03億元、1.24億元、1.3億元。

風電行業的隱憂

雲南能投的本次交易屬於重大資產重組,目前股票在深交所處於停牌狀態。一位從事並購重組的投行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一般來說重大資產重組項目的風險最終都會表現在承諾業績無法完成。

該投行人士分析稱:“具體到這個項目,標的資產的業務模式是把電生產出來賣給當地的電力公司。國家出於對環保能源的支持,對風電企業會有一個較高的優惠電價,所得稅和增值稅也有較大補貼。風電企業建設成本高,一般需要負債籌資,行業補貼對項目的盈利能力影響較大,政策變動的風險值得關註。”

近年來在國家鼓勵支持和行業補貼下,風電行業快速發展。一位在西南地區風電從業近十年的資深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雲南風力資源在全國排名前列,電價也比較高,前幾年雲南風力發電的企業效益普遍都比較好。

與此同時,雲南是處在全國陸上風電的四類資源區,相比於其他三類,該類資源區的標桿電價是最高的。根據2018年全國陸上風電標桿上網電價表,四類資源區標桿電價為0.57元/千瓦時,比2016-2017年電價每千瓦時降低了3分。

根據四家標的公司匯總的模擬財務報表,標的公司2017年可再生能源補貼電費收入合計2.07億元,占營業收入的56.51%,為標的公司的主要利潤來源。

“風電行業目前主要是依靠國家補貼,但現在補貼有逐步下降的趨勢,盡管這兩年風力發電的利潤可能相當好,但以後一旦國家取消補貼,很多企業可能會很快不再盈利甚至虧損。”前述風電業內人士對記者表達了他對行業的擔憂。

風電行業因政策而興起,如果政策有較大變化,可能會對行業造成一定沖擊。同是清潔能源且補貼豐厚的光伏產業,6月1日突然公布《2018中國市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限規模、限指標、降補貼,明確2018年普通光伏電站暫不安排建設。國泰君安證券分析認為,限制新增規模調降標桿電價,有利於減緩補貼缺口的繼續擴大。

光伏新政不僅引發光伏產業震動,也讓風電行業生出“唇亡齒寒”之感。前述業內人士就向記者坦言,新建的光伏企業補貼相當於完全取消了,現在大家很擔心萬一風電也出現這樣的政策該怎麽辦。

事實上,風電補貼缺口也一直存在,擺脫補貼是政策方向。在2017北京國際風能大會上,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誌鵬稱,風電經過十多年的發展,需要走出一條新的發展模式,“我們在退出補貼的方面有一個基本的思路,就是分類型、分領域、分區域的逐步退出,要在2020年到2022年基本上實現風電不依賴補貼發展。”

今年5月24日公布的《國家能源局關於2018年度風電建設管理有關要求的通知》明確提出,新增核準的集中式陸上風電和海上風電將全部推行競爭性電價配置項目資源。在業內看來,競價是手段,降補貼是目的,風電在通過“競價”方式走向平價。

不過,作為交易的獨立財務顧問,中金投資銀行部的項目主辦人李劍平則表示,標的資產都已在2017年之前全部建設完成。行業內一個大的原則是,新的電站采用新的政策,舊的電站采用舊的政策,最近的政策也只是要求對新建的項目會逐步取消補貼。依據公司在建設期跟地方的約定,與此次重組標的相關的政策將會維持穩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64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