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造王者 Money Cafe

http://moneycafe-icable.blogspot.hk/2014/06/blog-post_13.html

能夠抵銷全球央行不斷印鈔製造的投資道德風險,僅僅只有地緣政沿局勢不穩升級可以制衡。

錢、可以令股市升、令資產價格上漲。但錢、抵擋不到權力慾望,因意識形態分別的衝突!

由零七量寬以來起計,非洲、中東、亞洲政治危機不斷升級,在在證明,錢並非萬能,更令全球人類感到無能!

由阿爾蓋達分拆的武裝武裝組織「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於伊拉克步步進逼,幾乎攻入巴格達,而這個組織亦早已佔領敘利亞大批土地,將組織於兩國侵佔土地加起來,合計面積,其實比很多國家更大。

「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的領袖被指是真正拉登接班人,這人行事殘暴,但極具商業頭腦,外國評論比拉登更強,更具破壞力。

由於今次武裝分子,攻擊相當有策略性,星期四先將伊拉克北部石油城市基爾庫克重重包圍,即使未有煉油設施被破壞,已經刺激原油期貨價格,升至9個月高位。

巴格達死守,事關重大,據報連死對頭伊朗亦派精銳部隊幫拖,相比美國拖拖拉拉,評論戲言,最有義氣朋友,原來就是畢生宿敵!

伊朗之所以緊張,乃因「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隨時改寫上世紀定下的中東版圖,多個國家隨時一拆二、二拆三!!

而對全球而言,石油供應部份由武裝份子控制,屆時誰是造王者,定會改寫。

伊拉克當前危機,遠因是奧圖曼帝國瓦解後,積下的種族及派系問題種下,至於近因BBC海外特派評論員一針見血直指,美國促成:包括推翻薩旦武,及與巴格達新政權未有完全默契前全面撤軍!!

美國將石頭放落自己隻腳,又一例子,而如果世銀預警準確,另一自我破壞例子,當然是印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544

蘋果聯手IBM挺進企業市場 打造商用系統王者iOS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9564

(圖左為IBM CEO Virginia Rometty,右為蘋果CEO蒂姆·庫克。) 蘋果公司與昔日個人電腦業的宿敵IBM達成移動領域合作的協議,開拓IBM商務應用在移動設備的市場空間,讓蘋果的iPhone和iPad走上IBM企業客戶的采購清單。未來iOS系統的移動設備將由普通的消費品演變為商務領域的王牌。 根據協議,IBM將利用自身的大數據和數據分析經驗,為蘋果的設備提供雲服務、設備管理和安全保障。IBM將向大型企業與政府客戶出售專為特定領域設計的應用,為蘋果銷往企業的產品提供現場支持和服務。 蘋果CEO庫克在聯合聲明中說:“我們將IBM聞名於世的大數據分析首次應用於iOS 用戶的指尖,這為蘋果開拓了巨大的市場商機。這是挺進企業領域的飛躍,是唯有蘋果與IBM能實現的成果。” IBM的CEO Virginia Rometty高度評價合作是“真正的里程碑式協議”,稱早在1984年,和蘋果還是競爭對手,現在成了可以互補的合作夥伴,而且“這只是開始”。Rometty說,統計數據顯示,大部分公司內部的智能手機都只用了電郵和日歷功能,企業希望發掘潛力,創造真正的新型商務應用。 Forrester Research的分析師Frank Gillett也認為,這是“里程碑式的協議”。Gillett說,蘋果一直有進軍商務領域的需求,個人用戶希望商務產品也能像個人消費品的蘋果設備那樣便利,但蘋果也在抵制為企業服務,擔心失去專註於高品質用戶體驗的聲名。換句話說,有了IBM為企業服務的優勢,蘋果如虎添翼。 Envisioneering的分析師Richard Doherty認為,蘋果與IBM聯手,最大的輸家可能是微軟,微軟此前希望憑借觸屏設備的Windows 8軟件贏得企業用戶,讓Windows生態系統成為企業應用的標準。所以,蘋果借助IBM殺入商務領域對微軟絕不是好消息。 Gartner分析師Van Baker認為,蘋果的血統里沒有商業服務的DNA,IBM有,兩大巨頭的合作不可能是結為一體,但如果雙方願意推進,將是非常強大的合作關系。 根據蘋果與IBM的合作協議,雙方將致力於以下四大核心功能,掀起移動領導的商務領域變革:     · 100多種針對不同行業的企業解決方案,包括專為iPhone和iPad重新獨家開發的原生應用;     · 為iOS操作系統而優化的獨特IMB雲服務,包括設備管理、安全、分析和移動整合等;     · 為企業需求量身打造的新型AppleCare服務和支持產品;     · 由IBM打包提供一系列新產品,包括設備激活、供應和管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515

王者歸來!Bloomberg將重新執掌彭博帝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7838

20140904Michael-Bloomberg-1024x682本文載於《紐約時報》,華爾街見聞網站整理,略有刪節。

在從政十多年之後,Michael Bloomberg決定重新執掌他一手打造的彭博帝國。

Bloomberg本周三晚間告訴彭博的多位高管,他多年的好友、公司現任CEO Danniel Doctoroff將於今年年底離開公司,然後他本人將接管公司。

Bloomberg目前仍擁有彭博88%的股份,他此前一直表示自己無意於全職管理公司。今年1月份他離任紐約市長時,曾稱他人生剩下的時間就是做做慈善,把他328億美元的財富回饋給社會。

不過近幾個月,他開始頻繁地出現在彭博在萊克星頓大道的總部,而且一待就是六、七個小時。他開始參與公司的重要會議和重大決策。

56歲的現任CEO Doctoroff對於領導權的轉移非常失落,他兩周前向Bloomberg提出辭呈。盡管Bloomberg極力挽留,但他依然堅持離開。

Doctoroff如今依然是Bloomberg的好友,他將加入Bloomberg基金會的董事會。在上東區的一家咖啡廳里,他對於辭職是這麽解釋的:“當Mike決定花一些時間在公司里,然後時間越來越久的時候,事情顯然就變了。我的工作已經和過去六年里不同了。如今這已經是他的工作——他希望參與進來。他在所有事情上都不征詢我的意見。我想我明白他的意思了。”

不過,坐在他旁邊的Bloomberg卻不這麽認為:“計劃本來不是這樣的。這是他的主意,如果要我說,他本應該留下。”

Bloomberg表示,他再次“愛上了”自己1981年創立的彭博公司。不過,他表示自己本沒有打算擔任CEO。“我討厭頭銜,”他說。他打算在未來繼續經營公司。但如果他的興趣點轉移了,他可能會再雇一個新的CEO。

不管兩人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麽,他們均表示對於領導權上並不存在鬥爭。Bloomberg說:“媒體總喜歡報道鬥爭,但這里沒有鬥爭。”

Moctoroff笑稱:“在這個公司里,Mike就是神,他創造了這一切。他留下‘十誡’後就離開了。然後他又回來了。你要知道,當神回來的時候,情況會變得不一樣。”

如今,Bloomberg接手的彭博要比他十年前離開時要大得多,也強得多,但同時他面臨著很多挑戰。

Doctoroff在金融危機爆發前6個月時加入彭博,在他的帶領下,彭博終端的銷售量從每年27.3萬增加值32.1萬臺。彭博的年收入從54億美元增加至90億美元。期間,許多新聞機構都風雨飄搖,但彭博卻新增了500名記者和編輯。

不過,如今公司的增速開始放緩,尤其是在海外。其新聞部門去年因為“泄密門”而備受業界指責,而且彭博對於中國領導人腐敗的負面報道也讓其在發展中國市場時受到限制。

在彭博媒體集團領導人Winkler和Justin B.Smith的帶領下,彭博的新聞部門正在試著將影響力擴大至華爾街以外。

下個月,彭博將推出“彭博政治”,該公司將在電視、網絡視頻、紙媒、廣播和彭博終端上全方位打造這一品牌。為了進軍政治新聞報道,彭博新近引入了John Heilemann和Mark Halperin等名記。

Bloomberg還在極力打造“彭博觀點”,該項目從2011年開始,主要由諸位名記發布自己的觀點。

Bloomberg表示,他不希望公司在他的領導下改變現有方向。“我們的計劃就是把原來的計劃推進下去。”他對Doctoroff任期內主導的招聘工作非常贊賞。

Bloomberg說回到公司讓他覺得精力充沛,而且這並不會影響到他的基金會的運作。“(基金會)沒什麽可以做的,基金由Patti Harris運作。我們已經設定好了規則,他們只要執行就可以了。然而在彭博,總是有很多事情等著去做。時刻都要做出決定。都是些新項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742

吸塵器王者 強碰Google機器人大計

2014-09-15  TCW
 

如果說,蘋果(Apple)七年多前推出第一支iPhone時,改變了全世界對手機的定義,那麼,被《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譽為吸塵器之王的英國家電大廠戴森(Dyson),也顛覆了人們對吸塵器的想像。

首推吸地機器人研發十六年,才推出新機

繼二十一年前推出全球第一台「無紙袋」吸塵器後,這一回,戴森瞄準了Google、三星等巨擘,九月四日,由創辦人詹姆士‧戴森(James Dyson)於日本舉行新品發表會,展示歷時十六年、投資逾新台幣十三億元研發的「機器人吸塵器」,與全球科技大廠一起搶食機器人商機。

讓人難以想像的是,只具備簡單清潔功能的吸塵器,究竟是如何和機器人扯上關係?

「當人們越來越忙碌,根本沒時間打掃家裡,這時候,他們就需要一台機器人。」詹姆士‧戴森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說。

即便戴森已經站穩全球高價吸塵器市場銷售冠軍,截至去年,旗下產品全球累計銷量超過五千萬台,平均每五秒賣出一台,而在英國,每三戶家庭中,就有一戶使用它的吸塵器。但綜觀目前機器人領域,都是電子大廠的天下,做為一個家電業者,戴森該如何迎敵,引發外界關注。

戴森首先得面對的頭號敵人,是目前於全球掃地機器人市場囊括逾五成市占率的美國大廠iRobot。在機器人概念的帶動下,那斯達克掛牌的iRobot公司股價,近一年半以來,曾一度大漲一倍,目前市值逼近新台幣三百億元。

「iRobot即將遭遇最強大的對手!」美國《投資者財經日報》(Investor's Business Daily)表示,戴森發表新產品後,將為市場點燃一波新戰火。

而一顆看似不起眼、直徑不到一公分的鏡頭,正是戴森挑戰對手的秘密武器。「我根本忘記失敗過多少次。」詹姆士‧戴森指著機器人吸塵器身上的這顆鏡頭感嘆。

一直以來,市面上標榜有自動掃地、吸地功能的家用機器人,大多靠紅外線「感應」周遭障礙物,一進入陌生空間,只能隨意行走,無法準確辨別距離或位置,更因為「看不見」,難以事先規畫打掃路徑,常出現某個區塊重複清潔、另一個區塊卻被遺漏的問題。

為了避免上述情形發生,戴森想讓吸塵器「看得見」,一進入室內,鏡頭便能捕捉周圍環境,自動定位、規畫路徑,偵測距離的準確度更可以到一毫米,連地板縫隙都不放過。

此外,當戴森機器人電量快耗盡時,還會自己走回充電座充電,連人在國外,都可以透過手機、平板上的App遠端遙控機器人,由它主動回報清潔進度。

要開發一台幾乎完全取代人力的吸塵器,戴森花了十多年時間,由兩百多位工程師,實地偵測上千戶家庭,記錄鏡頭在不同環境中對各種家具、擺設的判斷程度,再以每秒拍攝三十張影像的速度,一共分析超過十五億張照片,才讓吸塵器懂得「看路」。

眼看對手來勢洶洶,二○○二年就推出第一款掃地機器人Roomba的iRobot創辦人柯林‧安格爾(Colin Angle)則自信的表示, Roomba推出十二年以來,已在全球累計超過千萬台銷量,戴森一夕之間難以超越。

加上戴森機器人雖然聰明,一次卻只能使用約三十分鐘,比起同類型產品的一百分鐘,甚至數小時,續航力明顯落差許多。

啟用機器人實驗室從傳統家電廠轉型科技廠

但當戴森被英國人視為繼披頭四下一個讓英國走向全世界的民族品牌時,機器人吸塵器絕對不會是它的最後一步。

「這只是我們的計畫之一,未來,相關技術還會運用在更多產品上。」主導戴森機器人實驗室的研發部門總監Michael Aldred對記者透露。

而Google,便是它可能挑戰的下一個對象。

其實,十三年前,詹姆士‧戴森就曾領先同業開發出全球第一台機器人吸塵器,卻因為體積龐大、價格昂貴,市場反應並不好,最終被迫停產。這個夢,直到今年二月,戴森宣布投資約新台幣二億五千萬元,和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合作,成立專門的機器人實驗室,才再次浮出檯面。

大動作成立實驗室,找來十五位專門研究機器人視覺系統與3D模擬的科學家加入團隊,戴森從一間靠家電起家的製造商,轉型為高科技產業,除了現有的吸塵器,它還可能讓更多家電「自動化」,「戴森將與Google正面對決。」《衛報》(The Guardian)評論。

戴森之所以被拿來和Google相比,全因為他們都看準了家用機器人市場。

去年,Google收購了八間機器人公司,超過半數都與家用機器人相關,而一手打造Android系統的安迪‧魯賓(Andy Rubin)也表示,Google正在研發一系列從事居家照護、與人類一起生活的機器人,與戴森擅長的家電領域相符,因此,當戴森一公布新計畫,便被認為是衝著Google而來。

但,即使做為全英國擁有最多專利數的企業,其中更包含機械、電力學、熱學等關鍵技術,擔任戴森機器人實驗室顧問、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教授Andrew Davison坦承,戴森不像Google會開發工業用機器人或無人車,未來只會專注在家用領域。

如今,戴森不像過去推出無紙袋吸塵器,和無扇葉風扇時,都是市場上的先驅者,做為機器人產業的新兵,前面還有一場硬仗等著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050

王者歸來:外匯交易重拾活躍性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434

在經歷了多年的低波動率和低交易量之後,外匯市場終於重拾活躍性。CLS結算系統9月交易量達到59萬億美元,同比和環比均上升20%。

今年夏季開始,外匯市場活躍度明顯回升。美國和歐元區經濟前景和貨幣政策的差異化導致貨幣走勢嚴重分化。在歐洲央行降息之後,美元對歐元的升值幅度已經超過10%。而美聯儲明年加息的預期更是讓投資者對美元趨之若鶩。

此外,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地緣政治、蘇格蘭公投等因素都讓市場波動率走高。占全球外匯市場60%交易量的CLS結算系統顯示,9月蘇格蘭公投當天,交易量達到峰值。

外匯波動性的回升對於政策制定者而言可能不是一個好消息,不過投資者和基金經理對此其實已經期待需求。過去幾年,由於外匯走勢低迷,許多外匯基金公司被迫關門大吉。

CLS的首席執行官David Puth表示9月的外匯交易量有了明顯的提升,和2014年上半年相比,波動率也正在加大。(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093

王者的最後手段:通脹、通縮和央行那些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535

對於央行決策者而言,通縮可能是他們的最大夢魘。通脹率2%一直被廣泛視為合理健康的通脹目標。普通人可能會對通縮2%沒有太大的感覺,但是央行和經濟學家們可不會那麽淡定。用一句玩笑話來說,如果你沒有與生俱來的“通縮厭惡感”,那麽你就不可能成為央行決策層之一。

所謂通脹和通縮

通縮和通脹一直是市場爭論不休的話題,但是關於通脹的定義卻並不統一。以Ludwig von Mises為代表的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認為通脹意味著貨幣供給的增加,通縮則意味著貨幣供給的減少。換句話說,貨幣政策是核心。

而主流的凱恩斯主義則認為價格(信貸、儲備、貨幣)的起伏代表了通脹和通縮的變化。換句話說,(資產)價格的高低是核心。

正如現在所見到的那樣,貨幣供給增加並不意味著價格的同步走高

資產價格通脹

許多經濟學家認為目前通脹水平處於低位,美聯儲應該推出更多的刺激政策,以幫助通脹率回升至2%。但是實際的情況是,資產價格的通脹已經十分明顯,只不過沒人會因此而抱怨。

美聯儲試圖通過推升資產價格來讓刺激經濟,但是問題在於,理論和實際之間並不完全劃等號。華爾街、銀行家和投資者在貨幣政策下成為了大贏家,而普通人受益並不顯著。

更大的難題在於,資產價格通脹通常都會持續上漲——直到泡沫最終破滅,並帶來資產價格的通縮。資產價格通縮則是引發經濟衰退的重要因素之一

好通縮和壞通縮?

廣義上來說,如果一個人希望購買一件東西,那麽所有人都會樂於見到以更低的價格買入。自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大多數產品的價格(實際通脹調整之後)都隨著產能增加而變得更為便宜。這就是Gary Shilling所稱的好通縮

好的通縮意味著產能提高/技術水平改善所帶來的供大於求,並最終傳導到價格之上(更為便宜)。

在19世紀末期,盡管美國經濟處於通縮狀態,但是GDP增長穩健、產能提升、財富效應、生活水平的整體提高讓整個社會經濟處於正軌之中。1870-1897之間,小麥價格從1.06美元/蒲式耳跌到0.63美元/蒲式耳;谷物價格則從0.43美元/蒲式耳跌至0.3美元/蒲式耳;棉花價格從0.15美元/磅跌至0.06美元/磅。

現代社會最為明顯的例子是字節存儲的成本。從最初500-700美元的成本跌至如今的0.03美元,35年內之前的成本變化是200萬倍之多。存儲設備的價格顯然處於一個良性的通縮環境之中,大量的工作崗位因此產生。

141110-01

和好通縮相對應的顯然是壞通縮。簡而言之,壞通縮是收入不足/信貸利用率底下所帶來的需求明顯減弱。最為明顯的特征是企業盈利水平走弱以及股市熊市。高失業率及低工資也是顯著特征之一。

這就是耶倫一直強調薪資增長和收入平衡的原因。中產階級工資提升停滯對於市場總需求有著明顯的負面效應。過去8年以來,平均每小時工資幾乎沒有進展

141110-03

為了方便理解,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從銀行貸款20萬美元購買了一套房子,假設你的工資水平不增反跌,那麽實際上的還貸成本就增加了。而在通脹情況之下,則可以以相對較低的債務/收入比來還貸。這就是央行拒絕通縮的根本原因,因為所謂的好通縮不可能出現在現有的格局之中。

美國都如此,就更不用說通縮更為明顯的日本和歐元區了。

王者的最後論據[手段]

在畏懼通縮的大環境之下,所有國家都會竭力避免(延長)“通縮審判”的到來。貨幣戰爭作為最為經典的方式必定還將成為唯一選擇。日本央行是第一個那麽做的實踐者,歐洲也將緊隨其後。

但是債務貨幣化和貨幣惡性貶值能改變通縮的本質麽?答案顯而易見。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704

銀行股暴動王者歸來:消滅破凈股背後的邏輯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823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12-3 07:58 編輯

銀行股暴動王者歸來:消滅破凈股背後的邏輯
作者:格隆匯 青川

“已經閉眼騎在豬身上了,風在哪呢”,風說:“哥近期主吹大象,暫時顧不上豬”。於是銀行、券商股這些大象最近漫天亂飛,上證指數今天暴漲3.11%直接奔著2800去了。一個月前,A股的銀行股還處在集體破凈的尷尬境地,到今天收盤,除了中國銀行、交行,市凈率都已經到了1以上。照此勢頭,銀行股消滅破凈股已經指日可待,可是近期的暴漲是否是銀行股“長征”中的轉折之戰?估值的修複是否只是曇花一現?且聽青川為你細細道來。


銀行股估值修複的邏輯——市場化主要改革措施將完成推動銀行健康的生態體系形成

提起銀行業的改革,實際上說來話長,改革開放之後,銀行業的改革實際上可歸結為三個字——“市場化”,在這30多年的改革歷程里,都是圍繞這三個字來展開,青川將這一歷程分成兩個階段,初級階段和高級階段。初級階段的改革主要是以樹立了企業化運營的理念、財務重組、公司化改制、引進戰略投資者、股份化、發行上市等為具體目標。

高級階段——現代化的金融機構。首先需要明了的是初級階段和高級階段並非在時間界限上有嚴格區分,而只是從階段性的改革措施來進行分類。建立現代化金融機構的具體措施包括了多層次的銀行體系、混業經營、利率市場化,再具體細分包括即將出臺的存款保險制度和壞賬核銷制度。這些都屬於高級階段的措施。


  • 利率市場化——存款利率上限的放開,短期利空,中長期利好


1)短期而言,將對銀行構成利空

短期來看,存款利率上限的放開,將會加劇銀行之間對於存款的爭奪,銀行類型的豐富和數量的增加使得在爭奪存款這一領域,很難形成托拉斯聯盟,且行業面臨較嚴格的監管,因此,存款利率放開之後,對於存款的爭奪是板上釘釘的事情,直接後果就是短期內將顯著增加銀行負債端的成本,而作為資金的做市商的銀行,負債端成本的增加將很難通過提高資產價格實現轉移,那麽結果將是利差會有一個縮小的過程。這對於過於依靠利差收入的銀行將影響更大。

對於具體的銀行標的來講,股份制銀行走在個人零售業務的前列,非利息收入占比顯著高於四大行和地方性商業銀行,對存貸業務的依賴也相對較小,預計屆時受影響會相對較小,而四大行由於手握大型企業客戶,雙方的溝通協商成本較低,且大型貸款的產生仍舊依賴於四大行與大型企業之間產生,因此,預計屆時四大行會損失部分小客戶,但其核心競爭力仍非股份制銀行可以撼動,而受影響最大的將會是地方性商業銀行,這類銀行對存貸業務以來最大,非利息收入占比與股份制銀行和四大行相比差距明顯,單一的業務結構在存款利率放開之後,將受到較為顯著的沖擊。
但從2010年-2013年數據來看,各銀行正在積極改變對於存貸業務以來過強的現狀,從圖表2看來,非利息收入的占比在近4年之中基本呈現出上升趨勢,這也應證了在存款利率放開之前,銀行已經基本都在積極準備利率市場化後的銀行間的競爭。




2)中長期將是正面影響,將逐漸推動銀行板塊估值的回升

利率市場化對於銀行正面影響的邏輯有三個,第一是利差收窄只是短期現象,中長期來看,仍然會恢複到一個合理水平。在存款開放之初,銀行對於存款的競爭可能存在非理性爭奪,初期的惡性競爭不可避免,而經歷一段時期之後,由於金融創新的環境已經較為輕松,銀行的創新收入將會有較大增長,屆時,銀行對於資金的競爭將會更加理性,資金的價格將能合理反映市場訴求。

邏輯之二在於,利率市場化是一個優勝劣汰的機制,會倒逼銀行進行業務創新,減少利潤對於存貸業務的依賴,業務結構的多元化首先會增強銀行向現代化商業銀行進軍步伐,其次提升銀行抵抗風險的能力,這其中既有風險識別能力的提升,也有對於未知風險抵抗能力的增強。而從美國利率市場化的結果來看,銀行業獲得了較為充實的成長。

邏輯之三在於,存款利率的放開,將會使得銀行之間的競爭真正市場化,沒有穩定利差的保護,市場化的競爭將逐漸形成屬於銀行本身的具備差異化的核心競爭力,這種豐富多樣的核心競爭力將使得銀行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更具有層次性、針對性,從而形成更為健康的銀行生態體系。

以美國銀行利率市場化的進程來看,存款利率完全放開之後的十年之內使得銀行業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中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由來已久,且各銀行對於利率市場化改革也已準備頗久,從1995年開始利率市場化進程開始,已將近20年,加之目前ABS放開,實質上混業經營的放開、存款保險制度、股份制改革等等一系改革措施都已經改革到位或即將到位,因此,預計存款利率放開之後,銀行業會在未來23年內,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2、存款保險制度——真正市場化的前奏

1130日,存款保險制度征求意見稿出臺,媒體的報道多在突出限額50萬的賠償,50萬元的部分,從該存款銀行清算財產中受償;且一般銀行出現危機之後,管理部門將會撮合其他存款機構對其進行接管,實現債權的轉移,國外的慣例大都如此,因此,對於大額存款的安全性的的憂慮可不必太重。

1)存款保險制度出臺的邏輯

存款保險制度討論多年,之所以一直沒有出臺,除了各方力量存在博弈之外,銀行改革步伐為到這一地步也是關鍵因素。眾所周知, 2013年建立的幾家民營銀行之前,對於銀行拍照的審批異常嚴格,2013年之前也只有民生銀行一家,強大的政府信用使得儲戶基本不用擔心存款的安全性,因此,存款保險制度那一階段推出,意義不大。但如今,存款保險制度的出臺也就意味著多層次的銀行體系建設、利率市場化進程將提速。也可以這麽理解,銀行的市場化改革步伐決定了存款保險制度出臺的時間。青川認為,包括不良貸款核銷制度、存款利率上限放開都將在2015年實現,屆時,利率市場化基本完成,銀行業將開啟真正的市場化競爭之路。



2)利好中小民營銀行,其余銀行中性為主

存款保險制度對銀行的影響,從四大國有行和大型股份制銀行而言,其背後強大的股東背景和在經濟發展中的命脈性作用,都使得存款保險制度對於其影響較小;存款保險制影響更大的可能在於地方性商業銀行以及民營銀行,存款保險制度看似是缺乏對存款的保障,實際上是通過多種渠道加強對於地方商業銀行、民營銀行的擔保,由於其在存款擔保方面相較於四大行有先天信譽不足,因此,存款保險制度實際上對於地方性商業銀行而言會是利好。



3)旨在建立長效機制,短期難言利好利空

實際上短期內,存款保險制度也不會對哪一家銀行形成較大利空。首先,中國的銀行的建立仍然是行政審批制,把關非常嚴格,即使是新成立的民營銀行,股東力量也都非常強大。其次較為穩健甚至是保守的投資風格,使得現階段銀行很難出現較大的投資風險,再次存款保證金制度、較為嚴格的資本充足率要求也使得銀行對於一般性的風險由較強的抵禦能力。

但存款保險制度的作用應該從長周期來理解。《征求意見稿》中對於存款的投保方為投保機構,而非稱呼銀行,即說明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存款機構納入進來,也會有更多的不同形式的存款被納入存款保險制度的框架。多樣化的存款形式、多層次的存款機構都將要求對於客戶存款的保護有更為彈性的保障機制。

3、信貸資產證券化——銀行走向現代化的必經之路

現代化金融理念的核心在於平衡風險和收益,一味的追求收益忽視風險或者一味懼怕風險放棄收益都非現代化銀行的理念。而平衡風險和收益需要諸多的制度保障創新的空間、同時需要較多的工具以保證資金流通的效率。信貸資產證券化對銀行而言就是這樣一種具備里程碑意義的工具。

對銀行形成較強利好
短期來看,分散風險,降低不良貸款比率。資產證券化的實質就是風險和收益權的分散和轉移,對於當前的銀行,在實體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不良貸款比例上升壓力較大時,能夠運用資產證券化進行產品組合,分散風險。如國內的住房貸款屬於優質類的貸款,銀行可以對資產進行組合打包,以分級基金的操作模式,進行證券化。這樣能夠有效的避免不良的貸款比率迅速上升的帶來的經營和其他方面的壓力,對沖掉風險。中長期來看,加快資產的周轉,提高資金利用效率,對沖利差縮小帶來的損失。利率市場初期,銀行利差縮小將不可避免,而通過證券化,加速資金的流轉,改善資產負債結構,將能大幅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短期來說,信貸資產證券化對於銀行,利好的關鍵在於主動權掌握在銀行手中,可以在資產質量下降壞賬風險上升時,通過組合資產實現證券化,分散風險,同時信貸資產證券化後,資產出表,對於銀行來說,將空出存貸指標,使得銀行在存貸業務的選擇上將更具空間。

4降息降準對銀行的影響

   1)降息將最終緩解銀行壞賬比率的上升

市場對於銀行估值水平較低的重要邏輯在於擔心經濟下行導致銀行壞賬比例的上升。本次非對稱降息,表面上縮小了存貸利差,對銀行形成利空,銀行板塊當天也是應聲而跌。但深入探究此次降息背後對銀行的影響,真正是如此簡單嗎?不盡然,此次降息受益最大的將屬於地產和政府債務部門,對地產的影響主要在於房貸基準利率下調將促進成交量的回聲,這一角度來看,對銀行直接影響相對有限。但對於政府債務部門和大型國企,降息則意味著融資成本的降低,40BP,相當於融資成本下降6.67%,雖然無法大幅度緩解償債壓力,但所謂“臨陣磨槍,不亮也光”,多少能解點渴,且降息加強了市場對於央行再次降息的預期,對於提振市場信心也有重要作用。

且降息在提振經濟恢複信心的同時,對於社會融資也將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對經濟將起到短暫的刺激作用,這種經濟的企穩回升也將最終利於銀行。且後期央行再次降息之時,預計不會再出現非對稱降息(央行將會給銀行留足利差),預計這一輪降息周期之後,政府債務部門和大型國企的債務成本將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銀行的不良貸款比率將能得到有效控制,從而提升銀行的估值水平。

2)降準則是對於銀行板塊的直接利好

降準的前提在於央行的定向放松對於經濟的刺激作用有限,而從目前的經濟數據來看,定向寬松對經濟的刺激效果也確實不顯著,降息對經濟的刺激有限,全面放水——降準,才是最有效的刺激措施。從今年7月份開始,PMI已經連續5個月下降,逼近50的榮枯線。3季度GDP增長率為7.3%,創6年新低。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央行從3季度以來,連續使用貨幣工具定向放松,但經濟形勢的下行壓力同樣讓銀行放貸動力不足。定向寬松效果不顯著讓明年1季度降準的預期越來越強。



5、銀行股的火爆是估值的回歸?還是市場太過瘋狂?

青川認為,市場化的改革推升銀行股估值回升的邏輯在於首先改革將改變市場對於銀行股的認識,從傳統的體制不暢、運營不透明的國企部門真正成為市場化的運營的現代化企業,最少,市場看到了銀行向現代化商業銀行轉型的希望,這種信心的提升和相對低的估值才是促使銀行估值回升的動力。

具體來看,其中存款利率上限的放開雖然短期將形成對銀行板塊的利空,但隨著銀行業務機構的多元化,差異化競爭趨勢凸顯,預計到時候沖擊影響不會太大,且時間不會持續太久,且中長期來看,利率市場化的完成屬於銀行的成人禮;從長期來看,銀行將顯著受益於利率市場化的改革;而存款保險制度短期來看,對銀行的影響偏中性,但從市場化的角度,其仍然是不可缺的一環;至於ABS(資產證券化)業務的開展,將會使得銀行在貸款業務開展上更具主動權。這些市場化改革的因素已經實現或將在2015年大概率實現,因此,青川認為,2015年,隨著改革預期的加強,銀行股的估值也會逐漸提高。

A股本輪的銀行股的火爆在於各路機構在內的資金對於銀行板塊的搶籌,這種短期內快速提升的股價或許有些許瘋狂,但若無指路明燈,眾人又豈會在路上狂奔?尤其是銀行股這種大象級的板塊。因此,近期銀行股的瘋狂是市場對於銀行認可的開始。
那麽既然銀行股的估值修複是大勢所趨,A股銀行在跑步前進,H股銀行是否走得慢了 一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900

造王者 Money Cafe

來源: http://moneycafe-icable.blogspot.hk/2014/10/blog-post_24.html

佔領事件以來,印象之中,港股資金流向僅得一個星期淨外流,剛剛一星期,資金淨流入再多一千三百萬美元。

滬港通可能是一個解釋,但佔領事件以來,中國股票資金反而連續淨外流,最新再外流多九億多美元。

香港政府不明朗並非近數星期才發生,但Year-to-Date計,純港股累積淨流入超過十五億美元,同期中國股票今年以來仍然累得近十四億淨外流。

一個市場有改革概念,有區內最具備低殘估值,而另一個市場,市盈率屬於區內頭三大昂貴,亦有本身不斷升溫內部矛盾,何解兩者資金流向表現截然不同?值得思考!!

佔領事件以來既無明顯推低股市,同時間示威越多,新盤銷售反應越強勁,兩個均屬於高度敏感性經濟前瞻指標。

有中環人戲言,除非股、樓大跌,否則政府佔中嚴重影響本港經濟的立論,暫時欠缺說服力。

董先生用心良苦,引用多項數字賞試引證佔領運動對經濟重大,但市場表現提供相反答案。

中環人認為,香港依然可愛,獨特性仍在,但絕非低稅率,低失業率等等。更不要忘記,董生任內曾經再度加稅,失業率之低是建基於人口老化。

回歸以來,如果用另一組數字的話,一,堅尼系數升至超過零點五的四十年高位、二,無論供樓負擔比率、或樓價佔收入比重歷史高位。

從另一角度,兩者才真正稱得上指標上的成就。

連諾貝爾獎得主克魯明亦忍不著在紐約時報抽水,稱梁振英有樣好,就係夠坦白,特別是無意之中披露自己的誠實。

梁振英的確講出了不肯真普選原因: 正是驚「窮人」有票、香港會變窮。

梁振英在接受彭博訪問時指,學生不了解情況,未有熟讚基本法。

但觀乎學聯五子當日與林鄭討論,說有理有據、論述一言中的,到底是誰不了解香港實況? 特別是他看不起的半數低收入人士?

用彭博同一篇訪問內容引述馬世民說法,政府欠缺果斷,及束手無策,才弄成如此地田。

如今首次有建制派議員、在佔領行動展開以來,要求梁振英考慮辭職,田少是否想重施03年迫使阿董下臺手段,再做一次King Maker?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308

本周回顧:美國王者歸來 歐洲動蕩升級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095

20150207oumei

過去的一周,美國再次用強勁的就業數據檢驗了經濟複蘇的成色,美元重新站上94關口,上演了一出王者歸來。

歐洲越來越不太平,這廂希臘還在和三駕馬車你來我往、劍拔弩張,那邊烏克蘭局勢又驟然升溫。

油價在頹了半年多之後,終於出現了見底跡象,大漲7.2%創四年最大漲幅。

中國央行降準了,還是在立春這一天,可中國股民們一點也高興不起來。

央行降準 A股不買賬

周三,央行降準0.5個百分點的消息立刻讓輿論一片歡騰。

分析師紛紛大呼意外,並稱此次降準將釋放至少6000億流動性,會對股市起到托底作用,央行此舉是在給市場“發紅包”。有分析師甚至大膽預測,市場將再掀一次“旱地拔蔥”行情。時逢立春,網友們興奮地高喊“春天來了”。

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那些等著“幸福來敲門”的股民馬上就笑不出來了了——他們猜到了開始,但沒料到結局——股市對降準並不買賬。周四,滬指高開低走,最終收跌逾1%。周五更是大跌近2%。

於是人們又想起了那些冷靜的聲音,比如安信證券的高善文。他在周三降準後指出,今年以來,A股總體處於調整格局,以消化相對H股過高的價格。10-15%的總體高估,這一過程迄今尚未完成。降準在市場預期之內,可能改變市場調整路徑,但不改變調整狀態的大格局。

至少從目前的事實來看,這種說法更有說服力。

不過,目前的市場共識是,在此次降準之後,央行寬松的大門已經打開,未來預計會有更多的寬松措施出臺。

非農驚艷 美國王者歸來

大洋彼岸的美國再次用強勁的就業數據檢驗了經濟複蘇的成色。這大概也是全球經濟唯一一塊尚未淪陷的飛地。

周五公布的1月新增非農就業人口為25.7萬人,遠超22.8萬人的預期。美聯儲關心的平均時薪指標更是環比大增0.5%,創七年新高。

雖然本周早些時候公布的1月ISM制造業指數創一年新低,12月個人消費支出創五年最大跌幅,但和光彩奪目的非農比起來,這些都“不是事兒”。

密歇根大學經濟學教授Justin Wolfers盛贊:“1月新增就業增速驚人。我們等了很久的經濟複蘇終於來了!”

PIMCO前CEO El-Erian稱,強勁的非農就業數據顯示,美國經濟整體改善,有望持續複蘇。

有“美聯儲通訊社”之稱的《華爾街日報》記者Jon Hilsenrath預計,強勁的1月份非農就業報告使美聯儲有可能在6月份開始加息。

油價觸底反彈 創四年來最大漲幅

過去一周,國際油價一改半年多來的頹勢,美油累計反彈7.2%,創近四年來最大周漲幅。

截至周五收盤,美國WTI原油報52.14美元/桶,自1月初以來重新站上50美元大關。布油報58.13美元/桶,逼近60美元。

彭博報道認為,近期大反彈可以用一個簡單原因解釋:整個石油業陷入絕望。絕望的產油企業開始減產並削減支出,石油市場供過於求的局面有望改觀,這成為推升油價的利好。

受低油價影響,殼牌石油關閉了北海的油田,美孚宣布削減20%的勘探開支,美國第三和第四大石油公司削減開支的幅度均超過30%。

石油服務業巨頭Baker Hughes上周公布的美國閑置石油與天然氣鉆井平臺多達94個,這是1987年以來最高水平,過去八周閑置的鉆臺合計352個。

多頭抓住這一波機會成功扭轉了油價自去年下半年以來的下跌趨勢。不過,目前市場對未來原油的走勢出現激烈分歧。

美國揚言武裝烏克蘭政府軍 烏局勢再度升溫

就在人們快要將其淡忘之時,烏克蘭危機又再次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西方人似乎已經對沒完沒了的烏克蘭局勢失去了耐心,美國揚言要武裝烏克蘭政府軍。而德法則努力奔走,為緊張的局勢做最後的外交努力。

周四,美國國務卿克里在與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會談結束後表示,總統奧巴馬將很快決定是否向烏克蘭政府軍提供武器。

普京強硬反擊稱,美國對烏克蘭提供武器將被視為對俄羅斯本土的安全威脅。

同樣是周四,德國默克爾和法國奧朗德與波羅申科進行了長達五小時的會談,然後周五馬不停蹄從基輔趕到莫斯科緊急會見普京,為解決烏克蘭沖突做出關鍵努力。

不過,三人在進行了五個多小時“有建設性”的會談後,似乎沒有達成任何實質性進展,各方對談判細節都諱莫如深。路透戲稱,此次會談只是承諾了今後舉行更多會談。

希臘杯具:我沒錢 我任性

希臘大戲一點都不輸烏克蘭。

不愧是盛產悲劇作家的文明古國,大概是被先賢們靈魂附體,希臘人演起悲劇來那是當仁不讓。

本周,希臘財長Varoufakis先是拋出債務置換方案,暗示放棄債務減記,隨後“辟謠”稱還是要減記。歐盟官員稱“評論希臘的提案幾乎沒有意義,因為他們幾乎每小時都在變化。”

周三,當歐議會議長警告希臘有國家破產風險時,希臘財長Varoufakis回應稱,我們已經破產了,“我現在就是一個破產國家的財長”……

如果說有錢任性是賣乖,那麽沒錢任性就有點近乎無賴了。目前,無論希臘如何“撒潑”,德、法和“三駕馬車”的態度都很強硬,大家的立場非常清楚:財政緊縮不容商議,債務減記絕無可能,債務置換可以考慮。

歐央行周三宣布,從下周三開始,暫停希臘債券作為抵押品時享有的信用評級豁免權,這表明希臘債券無法作為合格抵押品。當前希臘國債為垃圾級,依靠“評級豁免權”獲得歐央行廉價融資。周四,希臘銀行股開盤報跌23%。

如今的希臘已經是“彈盡糧絕”。彭博援引消息人士計算,最晚到3月底,希臘就會面臨“生死抉擇”:要麽接受國際債權人附加條款的救助金,要麽就揮手告別歐元區。

希臘已經收到“最後通牒”。歐元區財長會議的主持者、歐元集團主席Jeroen Dijsselbloem周五表示,本月16日是希臘申請延長國際救助協議的最後期限。要保證歐元區繼續給予金融支持,希臘新政府就要同意履行以改革換貸款的既定協議,他們的時間所剩無幾。

不過,會叫的孩子有奶吃。即然還不起錢已是宿命,那麽為什麽不抓緊時間在舞臺上多“折騰”一會呢?對於希臘而言,多爭取些有利條款也是好的。

丹麥:三周來第四次降息

丹麥雖然國家不大,但想上頭條的願望卻很迫切。

周四,丹麥央行宣布將存款利率從-0.5%降至-0.75%,維持貸款利率在0.05%不變。這已是三周內丹麥央行第四次降息。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曾分析過,瑞士央行1月15日取消歐元兌瑞郎的匯率下限,此後丹麥克朗兌歐元匯率持續攀升,眾多市場參與者猜測丹麥會步瑞士後塵。但丹麥當局稱不會取消緊盯歐元的政策。因此,為了維護匯率緊盯,丹麥需跟隨歐央行一起放寬貨幣政策。

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彪悍的丹麥央行過去三周內的降息行動:

1月19日,丹麥央行宣布將存款利率從-0.05%降至-0.2%,將貸款利率從0.2%降至0.05%。

1月22日,丹麥央行宣布將存款利率從-0.2%降至-0.35%,維持貸款利率在0.05%不變。

1月29日,丹麥央行宣布將存款利率從-0.35%降至-0.5%,維持貸款利率在0.05%不變。

2月5日,丹麥央行宣布將存款利率從-0.5%降至-0.75%,維持貸款利率在0.05%不變。

歐元區:制造業和消費現回暖跡象

大概是為了呼應1月底的QE,歐洲經濟本周終於迎來幾個好消息。

本周早些時候公布的的歐元區1月制造業PMI終值51,綜合PMI終值52.6,雙雙創6個月新高。

周三公布的歐元區12月零售銷售同比增長2.8%,創下2007年3月以來最高水平。這顯示出油價的下跌正刺激人們消費,刺激經濟增長。

隨後,歐盟周四發布了長達180頁的報告,上調歐元區經濟增長預期,稱低油價、歐元貶值和寬松的貨幣政策將扭轉歐元區的下滑趨勢。2015年增長預期從1.1%上調至1.3%,2016年從1.7%上調至1.9%。

從美國的經驗來看,QE確實能夠為經濟改革和複蘇“買來”一些時間。但如果各國不致力於解決內生的經濟問題,那麽央行印再多錢都終將打水漂。這些令歐洲人喜出望外的搶眼數據,到底是曇花一現還是趨勢轉折點,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178

納指創新高:王者歸來還是泡沫重現?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776

納斯達克,美國股市,股市泡沫,Nasdaq,科技股

昨日納斯達克綜合指數(納指)15年來首次升破5000點。這引起市場人士對納指後市的爭論,是再創互聯網繁榮期的輝煌,還是僅僅泡沫重現?

昨日納指收報5008.096點,上次納指漲至5000點是在2000年3月,當時是互聯網泡沫的巔峰期,此後納指一路下滑,2002年10月跌至1108.49,暴跌約80%。

納斯達克,美國股市,股市泡沫,Nasdaq,科技股

投行Euro Pacific Capital的CEO Peter Schiff向CNBC表示,納指如要保持5000點上方需要QE、零利率和央行寬松推動股市史無前例的投資熱潮。如果沒有這些人為因素推升,納指不可能維持那樣的高位。他認為,泡沫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它們的共性,現在科技股和其他板塊相比並沒有像2000年那樣被高估,但那不等於不是泡沫。比如Uber這樣的熱門股,

“它的估值就顯得荒謬,許多像Uber這樣的公司有幾十億美元的市值,其中不少公司毫無盈利,不少公司以後也不會賺錢。這次的區別是,並不是科技泡沫,而是整個美國經濟就是個巨型泡沫。”

但並非所有人都認為納指目前處於上次那樣的泡沫巔峰。券商Phoenix Financial的首席市場分析師Wayne Kaufman就向CNBC表示,不認為納指在泡沫階段。他說,2000年沒有自由的資金產生收益,股息和股票收益都沒有,可現在雖然標普科技板塊的市盈率有19.6倍,相關半導體指數的股息率卻達到2.1%,超過了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連標普500股指的股息率也有1.95%。

Schiff預計股市不會一味上漲,會有些回落,因為他預計今年美聯儲不會像市場普遍預期的那樣加息,反而會增加QE。美聯儲加息則會使科技企業的自由現金流大減,因為那些企業要償還大量債務,加息意味著債息增加。

不過,CNBC報道指出,科技業的初創公司通常募資借助風投,主要不是發債。而且,在美聯儲加息前發債的利息可能不會因為加息而升高。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07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