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央行決策者而言,通縮可能是他們的最大夢魘。通脹率2%一直被廣泛視為合理健康的通脹目標。普通人可能會對通縮2%沒有太大的感覺,但是央行和經濟學家們可不會那麽淡定。用一句玩笑話來說,如果你沒有與生俱來的“通縮厭惡感”,那麽你就不可能成為央行決策層之一。
所謂通脹和通縮
通縮和通脹一直是市場爭論不休的話題,但是關於通脹的定義卻並不統一。以Ludwig von Mises為代表的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認為通脹意味著貨幣供給的增加,通縮則意味著貨幣供給的減少。換句話說,貨幣政策是核心。
而主流的凱恩斯主義則認為價格(信貸、儲備、貨幣)的起伏代表了通脹和通縮的變化。換句話說,(資產)價格的高低是核心。
正如現在所見到的那樣,貨幣供給增加並不意味著價格的同步走高。
資產價格通脹
許多經濟學家認為目前通脹水平處於低位,美聯儲應該推出更多的刺激政策,以幫助通脹率回升至2%。但是實際的情況是,資產價格的通脹已經十分明顯,只不過沒人會因此而抱怨。
美聯儲試圖通過推升資產價格來讓刺激經濟,但是問題在於,理論和實際之間並不完全劃等號。華爾街、銀行家和投資者在貨幣政策下成為了大贏家,而普通人受益並不顯著。
更大的難題在於,資產價格通脹通常都會持續上漲——直到泡沫最終破滅,並帶來資產價格的通縮。資產價格通縮則是引發經濟衰退的重要因素之一。
好通縮和壞通縮?
廣義上來說,如果一個人希望購買一件東西,那麽所有人都會樂於見到以更低的價格買入。自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大多數產品的價格(實際通脹調整之後)都隨著產能增加而變得更為便宜。這就是Gary Shilling所稱的好通縮。
好的通縮意味著產能提高/技術水平改善所帶來的供大於求,並最終傳導到價格之上(更為便宜)。
在19世紀末期,盡管美國經濟處於通縮狀態,但是GDP增長穩健、產能提升、財富效應、生活水平的整體提高讓整個社會經濟處於正軌之中。1870-1897之間,小麥價格從1.06美元/蒲式耳跌到0.63美元/蒲式耳;谷物價格則從0.43美元/蒲式耳跌至0.3美元/蒲式耳;棉花價格從0.15美元/磅跌至0.06美元/磅。
現代社會最為明顯的例子是字節存儲的成本。從最初500-700美元的成本跌至如今的0.03美元,35年內之前的成本變化是200萬倍之多。存儲設備的價格顯然處於一個良性的通縮環境之中,大量的工作崗位因此產生。
和好通縮相對應的顯然是壞通縮。簡而言之,壞通縮是收入不足/信貸利用率底下所帶來的需求明顯減弱。最為明顯的特征是企業盈利水平走弱以及股市熊市。高失業率及低工資也是顯著特征之一。
這就是耶倫一直強調薪資增長和收入平衡的原因。中產階級工資提升停滯對於市場總需求有著明顯的負面效應。過去8年以來,平均每小時工資幾乎沒有進展。
為了方便理解,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從銀行貸款20萬美元購買了一套房子,假設你的工資水平不增反跌,那麽實際上的還貸成本就增加了。而在通脹情況之下,則可以以相對較低的債務/收入比來還貸。這就是央行拒絕通縮的根本原因,因為所謂的好通縮不可能出現在現有的格局之中。
美國都如此,就更不用說通縮更為明顯的日本和歐元區了。
王者的最後論據[手段]
在畏懼通縮的大環境之下,所有國家都會竭力避免(延長)“通縮審判”的到來。貨幣戰爭作為最為經典的方式必定還將成為唯一選擇。日本央行是第一個那麽做的實踐者,歐洲也將緊隨其後。
但是債務貨幣化和貨幣惡性貶值能改變通縮的本質麽?答案顯而易見。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