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鐵路產品認證趨向獨立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6-15/100401179_all.html

 安訊總經理張永強最近打算根據新流程再申請一次鐵路產品認證,因為新頒佈的《鐵路產品認證管理辦法》讓他看到了進入高鐵市場的一線希望。三年前安訊研發了一套動車位置追蹤系統,拿到了上海鐵路局的新技術評審資質,但一直沒有從鐵道部運輸局裝備部管驗處獲得通過。

  繼開放民間資本,下放鐵路招標權力之後,鐵道部再出鐵路產品認證新規,過去掌控鐵路產品市場准入大權的鐵道部部屬主管部門將退出產品認證和技術 評審的審批流程,僅負責項目備案。過去弱勢的執行部門——中鐵鐵路產品認證中心(CRCC,下稱中鐵認證中心)將獨立成為第三方認證機構,受國家認證認可 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國家認證委)的監督管理。

  6月5日,鐵道部科技司聯合國家認證委發佈新的《鐵路產品認證管理辦法》,提出「由具備法定資質的認證機構對相關鐵路產品是否符合標準和技術規 範要求實施合格評定活動」,取消了過去鐵路產品認證必須在中鐵認證中心進行的規定,意味著未來可能向更多的第三方開放鐵路產品認證。這一新規將從7月1日 起施行。

  據財新記者瞭解,鐵道部同時還下發了內部文件,提出將鐵路產品認證權和新技術評審權下放給鐵路局,廠商通過鐵路局組織的認證和評審流程之後,直接交由中鐵認證中心作為第三方進行重新認證和評審,並對中鐵認證中心實行事後的法律責任追究制度。

  由於鐵路壟斷體制,高額採購、關係型招投標等不僅滋生在動車領域,在貨車、路局採購中亦屢見不鮮(詳見本刊2012年第7期封面報導「奢侈動 車」)。鐵道部當年推出鐵路產品認證和新技術評審制度,初衷是為了控制鐵路設備產品質量,但實際運作中卻抬高了整個市場的准入門檻,成為了保護先期進入者 的壁壘。現在,新辦法是否會弱化鐵道部的角色,推動鐵路招標評審標準化透明化,業界有期待也有疑慮。

進入壁壘來自鐵道部

  根據鐵道部2003年頒佈的《鐵路產品認證管理辦法》,凡被鐵道部納入鐵路產品認證目錄內的產品,均以產品認證為準入方式,在未取得鐵路產品認證許可之前,一律不得在鐵路市場銷售。

  自此,鐵道部在誰能成為鐵路供應商的問題上發揮決定性作用。鐵路產品認證組織框架由鐵路產品認證管理委員會(下稱管委會)和中鐵認證中心兩部門構成。

  管委會為最高權力機構,對鐵路產品認證進行統一管理、監督和檢查,由鐵道部總工程師任主任,科技司司長為副主任,同時鐵道部運輸局副局長、計劃 司和法規司副司長等任委員。管委會在鐵道部科技司設秘書處。中鐵認證中心的前身為鐵道部下屬的鐵路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下設15個產品監測站,根據鐵道 部管委會制定的認證技術標準,負責對認證產品進行檢測。

  據一位鐵路設備供貨商透露,當時國內企業獲取鐵路市場資質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鐵路上比較成熟的產品,管委會已經制定過技術認證標準,廠商可以 直接向中鐵認證中心申請認證。整個認證流程分為「技術審核——認證立項——工廠現場核查——產品隨機抽樣檢查——專家組鑑定——認證成功或失敗」等步驟。 二是對於新研發的鐵路產品,由於管委會尚未制定認證技術標準,無法直接向中鐵認證中心申請認證。新產品在進入鐵路市場之前,必須通過鐵路系統的技術評審獲 取資質。

  而技術評審又分為兩類情況,一類是通過鐵道部下屬鐵路局的總工程師辦公室,申請新技術評審立項,獲得立項後進行上路實驗,並組織專家組做技術評 審鑑定。而重大的新技術評審,則需要直接向鐵道部科技司申請立項,由科技司批文轉發鐵路局,組織上路實驗和專家組評審。如果新產品屬於鐵路車輛配件,通過 專家組鑑定之後還需要通過鐵道部運輸局裝備部驗收,之後才能獲取鐵路市場資質。

  「設備認證和技術評審最難的就是立項,能不能立項主要看關係,和領導熟不熟,領導同意了才能立項。」上述供貨商稱。

  除了立項之外,能否通過專家組的鑑定評審也是關鍵。「之前產品認證和新技術評審都是在鐵道部相應產品主管部門的主導下進行的,比如車輛配件,就由科技司和運輸局車輛部的人組織專家組進行評審。」

  由於進入壁壘的存在,鐵路裝備製造業中,有的技術型企業難以取得進入資質,不得不依附於關係型企業,憑藉關係型企業的人脈進入鐵路市場,但同時 也受到對方的盤剝。像安徽合肥安訊鐵道應用技術有限公司主要從事鐵路安全與自動化產品的研究開發,但一直未能進入鐵路市場。2009年北京鐵龍恆通車輛裝 備有限公司找到安訊,拿安訊的技術去鐵道部評審,然後將安訊的產品在鐵路局和動車段銷售,銷售價格超過從安迅進價的2倍,而技術、產品、售後服務全部由安 迅承擔。

  業內資深人士評述稱,這種情形是典型的關係型企業盤剝技術型企業,原因在於拿鐵路訂單主要靠的是關係,而非產品。(詳見本刊2012年第9期報導「鐵龍的捷徑」)

認證獨立性提升

  此次鐵路產品認證流程的改變,很重要的一環是鐵道部運輸局等部屬主管部門交出了過去的「生殺大權」,明確以後不再主管產品認證和技術評審。

  為配合推進招標評審透明化改革,鐵道部於6月初同時下發文件,將鐵路產品認證和新技術評審權下放到各大路局。 中鐵認證中心一位人士告訴財新記者,根據鐵道部最新的文件要求,未來企業申請鐵路產品認證和技術評審,可以直接向各鐵路局總工程師辦公室下設的科委和相應 設備主管部門(鐵路局下屬車輛處、工務處、電務處、機務處)申請,獲批立項之後,由路局組織上路實驗和專家評審鑑定,通過之後評審信息將在路局網站公開, 同時鐵路局將把評審材料分別上交給鐵道部相應設備主管部門(部屬車輛部、機務部、電務部、工務部)和中鐵認證中心 。中鐵認證中心作為獨立第三方進行認證和評審,而路局上交給鐵道部科技司和運輸部的材料只是作為備案 。

  如果多家廠商針對同一款產品或技術在不同的鐵路局分別申請產品認證或技術評審,在中鐵認證中心認證獨立評審之後,由鐵道部運輸局和科技司組織設備生產廠商、鐵科院和中國南車、中國北車進行「統型」,「制定一套統一的技術標準,規定統一的設備技術標準、型號、尺寸。」

  「未來鐵道部主管部門將不再參與產品認證和評審鑑定,權力下放給下面路局;雖然路局仍然可能給企業設立門檻,但全國有18個路局,和之前相比,企業在申請時選擇的餘地相對多些,客觀上降低了進入的門檻」,上述中鐵認證中心人士稱。

  除產品認證和技術評審權下放之外,和舊辦法相比,新的鐵路產品認證管理辦法另一個重大改變,就是將鐵路產品認證機構資質向社會第三方開放。在 2011年底舉行的2012年度全國鐵路工作會議上,鐵道部部長盛光祖表示,要制定認證管理辦法,積極吸納具有相應資質條件的社會第三方機構參與鐵路產品 認證工作,確保設備質量可靠。新辦法刪除了原先鐵路產品認證「必須」在中鐵認證中心進行的規定。國家認證委認證部一位人士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也表示, 「未來不排除由中鐵認證中心之外的合格機構來做鐵路產品認證。」

  在新的產品認證流程中,認證機構的獨立性有所提升。在對認證機構的管理上,新辦法提出,國家認證委「負責鐵路產品認證工作的監督管理和綜合協調 工作」,鐵道部則負責「鐵路認證產品在鐵路使用領域的監督管理」。而上述中鐵認證中心人士稱,此前中鐵認證中心受鐵道部管委會的領導,「產品認證和技術評 審整個過程也由鐵道部運輸局和科技司主導,中鐵認證中心處於相對弱勢的地位」。

  值得關注的是,新辦法提出認證機構要對其做出的認證結論承擔法律責任,設定責任追究機制。

  「在程序上由鐵路局認證評審之後,中鐵認證中心要作為第三方重新做出鑑定和評審。責任追究制度對認證機構是一個制衡,保證認證機構在認證和評審 的時候保持獨立。」上述中鐵認證中心人士稱。上述國家認證委人士對財新記者表示,此次新的鐵路產品認證管理辦法出台,國家認證委只是配合,認證委和鐵道部 尚未談及未來雙方在鐵路產品認證管理中的具體角色,「鐵道部現在還沒有進一步細化的計劃,接下來認證委會和鐵道部繼續溝通雙方各自的職能分工。」

  一位鐵路設備供貨商對財新記者表示,鐵路產品認證和技術評審的改革還應該更徹底一些,應該納入國家認證體系,脫離鐵道部的管轄,以免鐵道部干涉 太深。「更好的程序應該是國家制定一套具體的技術標準,廠家的產品符合技術標準後,就可以直接到中鐵認證中心申請認證,而認證的過程要讓技術來說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70

投資記憶碎片分享7):獨立思考分析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z7e.html


常言道投資者一定要獨立思考分析,不要人云亦云。但有一些人真的非常獨立,獨立到對別人的忠告和理性的分析充耳不聞,最近一段時間又有一批博友消失了……,每一次跌市之後總有一批,慢慢習慣了。祝福他們。

到底什麼是獨立思考?不是說別人說買你就賣,別人說是老千股你就偏說不是,更不是別人看淡你就千方百計找出買入的理由。必須承認,不是所有人都有獨立思考分析的能力,這種能力是需要培養的。它是建基於無數的閱讀、經驗和分析上面,缺一不可。沒有人天生什麼都懂,投資的世界裡,對與錯往往不是非黑即白。

逆向投資肯定不是什麼「敵人的敵人就是我們的朋友!」,在這種所謂獨立思維下,睜大眼睛看看,我們都交了什麼樣的朋友?!

有一些博友我非常欣賞,儘量他們的投資方式我並不完全認同,但他們願意不斷地學習和分析,他們只是暫時沒有掌握適合自己的方式,但離開成功的道路並不遠。也有一些人,他們天生就抗拒反面信息,只要不中聽的就會自動屏蔽。對於他們來說,這個世界上只有毛思想是絕對正確,因為只有老毛的屍體永不腐爛。

學習獨立分析思考是需要學習正確方法的,並不是隨意挑幾隻自己喜歡的股票,看看它的年報就叫分析。分析股票的目的是預測未來,但是學習如何分析的方法卻是一種追根溯源的過程。三人行必有我師、從別人的錯誤中學習,這些古老的教誨有多少人真能做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46

獨立電影界的百萬寶貝

http://magazine.cyzone.cn/articles/201207/2616.html

儘管擁有美國在線名譽副主席泰德·萊昂西斯(Ted Leonsis)以及媒介總監裡克·艾倫(Rick Allen)這些大名鼎鼎的高水準製作人保駕護航,《流浪漢世界盃》(Kicking It)這部社會科學類紀錄片在爭取發行資金時,遭遇反對之聲的幾率依然很高。這部紀錄片投拍的初衷是想運用足球的力量幫助那些無家可歸的人——顯然,這不 是一個熱門題材。

該紀錄片的最終命運是只能在2008年聖丹斯電影節上進行首映,但這次令人焦慮不安的經歷卻為萊昂西斯帶來了寶貴的財富:他想到了一個主意,那就是運用科技的力量為獨立電影贏得更多的觀眾群。

也就是在這一年,萊昂西斯和艾倫在弗吉尼亞州阿靈頓創立了SnagFilms公司,旨在為獨立電影打通發行渠道。在獨立製作人群體越來越壯大之 時,SnagFilms希望能夠通過拓展更多媒介渠道的方式,為他們贏得電影上映的機會。據艾倫透露,公司會與獨立電影製片人針對性地簽署一些發行協議。 主推獨立電影《踏浪者》(Splinters),是SnagFilms第一部在院線公映的電影。成立伊始,該公司便收購了獨立電影網站 Indiewire,後者被艾倫譽為「每日實時更新的獨立電影風向標」。據他介紹,收購完成之後,Indiewire的流量增加了二十倍。

如何盈利?

在獨立電影領域,SnagFilms如今已成為了一個題材包羅萬象的影像圖書館,獲得了超過3000部獨立電影的發行權。其盈利模式主要有兩個:其 一是在網絡及平板電腦、聯網電視、智能手機、機頂盒、遊戲操作平台等渠道中,播放電影時所搭載的廣告收入;另一個則是發行費用,比如,在有線電視、衛星及 智能手機終端上的付費點播、租賃和下載等。iTunes和亞馬遜,以及付費影視渠道Hulu Plus、電影租賃平台Netflix都是他們新的營收來源。

未來有何打算?

今年1月,SnagFilms傳出好消息:他們獲得了一筆總額為700萬美元的投資。而2010年末,SnagFilms剛剛完成了一筆1000萬 美元的融資。當時,美國在線聯合創始人史蒂夫·凱斯(Steve Case)及其身為慈善家的夫人吉恩·凱斯(Jean Case),以及康卡斯特風險投資公司(Comcast Ventures)等三家投資機構共同對其進行了投資。今年的這輪融資又吸引了兩位新的重量級人物加盟:雅虎前CEO托裡·塞梅爾(Terry Semel),以及熱衷於在科技領域投資的風投機構General Catalyst Partners的聯合創始人大衛·菲阿爾科夫(David Fialkow)。

「在網絡上,Snag擁有很多最高水準的內容。」康卡斯特風險投資公司的總經理大衛·霍洛維茨(David Horowitz)對其予以了高度評價,「很多獨立電影人在開拓發行渠道,或者與類似康卡斯特電視網這樣的機構洽談合作等方面缺少經驗。設立一個能夠代表 獨立電影人的中介機構,承擔電影發行以及商業化運作等方面的工作,是一個令人興奮的好點子。」

2011年,SnagFilms在技術創新上不遺餘力,在網絡平台、新應用平台構建等方面取得了極大的進展。因此,這筆新投資的重心將是獲得更多更 好的內容,同時進行廣泛推廣,以提升旗下電影的下載率及觀看率。艾倫還表示,公司將會持續進行技術研發,並打通更多的發行渠道,以便獨立電影能夠在更多屏 幕上放映,大螢幕到手機屏幕都是他們發力的方向。譯|文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318

付費閱讀:看一個獨立博主的賣文路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8/1952168.html

年前的起因

把自己的作品放上互聯網,能收到錢嗎?下面就是我的親身經歷。

事情的起因是,我有一個博客網站。為了彌補網站的支出,我參加了Google公司的網絡廣告計劃。只要訪問者點擊廣告,我就會收到廣告費。

可是一年前,Google送來一封郵件,宣佈由於某種原因,我的廣告賬戶將被關閉。也就是說,我不會再收到廣告費了。雖然這筆錢並不多,但是畢竟少了一筆收入,我感到很不情願。

思前想後,我決定正好借這個機會,做一個試驗:在網上出售自己的文章,看看多少人願意付費。

2011年5月16日,我在每篇博客的底下,加上了一個按鈕,上面寫著四個字」付費支持」。用戶點擊這個按鈕,就會看到這樣一段話:

「如果你讀了我的文章,覺得有幫助,歡迎向我支付一小筆金錢作為回報。

每篇文章的價格是0.99元人民幣,或者0.99元美元。讀完文章以後,如果你覺得它值這個價,歡迎付費。謝謝。

這不僅是我解決網站收入問題的一種手段,也是一個實驗。一年之後,我會公佈一共收到多少錢。如果微支付這條路能夠走得通,就會鼓勵更多的人在網絡上提供高質量的內容,逐步改變中文網絡的生態環境。」

 

猜猜結果怎麼樣?頭一個月,每天都有人付費!

可惜好景不長,正當我歡欣鼓舞,預料之外的狀況紛紛出現,種種外部限制讓這個試驗困難重重。對於付款閱讀,我有了新的認識。

(1)中介機構收費偏高。

我的收款工具,是國內最大的網絡支付平台」支付寶」。它每月前20筆交易免費,此後每筆交易收取1%的手續費,最低不少於1元,最高不超過25元。

我很快發現,如果每篇文章的定價是0.99元,還不足以彌補手續費。我不僅一分錢都收不到,而且還要自掏腰包,每筆交易另行向」支付寶」支付0.01元。出於無奈,我不得不把付款金額提高到9.9元,相當於一次性購買10篇文章。

要求讀者一次性付費9.9元,無疑是偏高的,大多數報紙的定價也不過1元。可是,所有的第三方支付網站都有最低收費門檻,使得」微支付」幾乎不可能實現。

(2)操作麻煩。

就算訪問者願意接受我的價格,他很快就會發現,支付過程非常麻煩。首先,必須輸入用戶名和密碼,登錄支付寶,然後才能付款。如果他的賬戶是空的,或 者他根本就沒有支付寶賬戶,事情就會變得複雜。他必須輸入銀行卡信息,直接從銀行賬戶向我劃款,這又涉及到銀行網站的登錄和驗證。

基本上,訪問者至少需要3–5分鐘完成支付過程。考慮到他所要購買的只是一篇文章而已,我覺得實在沒有理由讓別人浪費這麼多時間。很多願意付款的人,也確實因為這個理由而懶得付款。

(3)用戶體驗糟糕。

真正致命的是這一點。交易應該是等價交換,可是由於我採用」先閱讀,再付費」的方式,導致整個過程實際上類似捐贈。訪問者並沒有因為付費,而得到新的體驗,付款之後,他的滿意度並無變化,事實上由於付款平台的限制,我甚至無法向他顯示一句」謝謝你」。

如果對一方來說,交易是否進行並無差別,只取決於你是否願意對另一方做一些善意的補償,那麼我覺得這肯定長久不了。

因為上面這三點不利條件,付費閱讀的人逐漸稀少。我慢慢開始接受一個事實:我的文章很難賣出去。

但是,我前面說過,一年之後,我會公佈這個試驗的結果,披露一共收到了多少錢。現在就是揭曉結果的時刻了。

從去年5月到今年5月,我一共寫了88篇博客,共計收到1079筆付款,其中美元255.97元,人民幣4106.04元。

這個數字算多嗎?我的每篇博客,讀者人數平均接近2萬人。根據上面的統計,可以推算出,其中大概有12個人願意向我付款。」轉化率」(訪問者轉化為消費者的比率)不到0.1%,而電子商務網站的正常轉化率大概是2%到5%。嗚呼,付費閱讀的艱難可見一斑。

我想,如此之低的轉化率,說明目前階段付費閱讀還不可行。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看到,即使有各種不利條件,還是有人願意付款。如果交易費用更低、支付過程更便利、付費後能得到實際利益,我覺得付費閱讀是可行的。當然,前提是你的內容必須對讀者有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628

獨立記者給媚俗媒體的戰帖


2012-8-20  TCW




六月初,亞洲出版人協會 (SOPA)舉辦年度頒獎,由香港陽光衛視總裁陳平資助、成立不滿一年的《陽光時務》(iSun Affairs)(為iPad中文時事電子雜誌),在「人權」、「評論」、「調查報導」等項目勇奪大獎。許多人問,什麼時候,台灣才可能出現這樣生猛有力 的獨立新媒體呢?

事實上台灣不僅可能,還有希望超越。

八月四日,由朱淑娟(二○一○年卓越新聞獎得主)、李惠仁(二○一一年卓越新聞獎得主)、馮小非(二○○六年全球華文部落格獎得主)、黃哲斌(前中時電子 報副總編輯),及輔大新聞傳播學系副教授陳順孝等,多位重量級傳播工作者共同發起的「獨立媒體學院」,進行了第一期培訓的最後一天課程。

在一間小教室裡,二十五位學員利用中午,分成農業、環保、社會等三組,為下一階段的「實習」進行提案討論。

他們只追真相脫離商業、藍綠的拉扯

年輕學員充滿熱情,有人想探討每年銷量達三萬五千公噸的農藥,如何販售?誰來管制?有人想追蹤「比黃金還貴的鰻苗」,是誰在掌控貨源和定價?這些都是媒體探索不深,卻和民眾息息相關的議題。

這幾年,部分媒體在商業壓力和藍綠意識形態拉扯下,已經越來越媚俗、激化、廣告化,許多記者只好忍痛離開,另尋一個乾淨的發聲場域;另一方面,對公共議題 有興趣的人越來越多,他們不是記者,但像「樂生院拆遷」、「文林苑都更」,這些部落客精心製作的「懶人包」,反倒是網路上轉寄數千人次、影響最大的。

「『社會意識』和『報導能力』,是我們挑選學員的標準,」人稱「阿孝老師」的陳順孝表示,目前全台灣三百一十一萬個部落客中,如果有人想從「隨興寫手」轉成「專職╱專業寫手」,學院會以「師徒制」做培訓,讓台灣獨立記者的陣容逐漸壯大。

什麼是「獨立記者」?它對社會有什麼重要?「環境報導」網誌作者、獨立媒體學院發起人朱淑娟,總括了學院希望呈現的價值。

在《聯合報》工作十年,因「人事調整」被迫離開的朱淑娟說,傳統媒體觀通常只做有「梗」、能「賣」,而且不要得罪當權者或廣告主的新聞,但獨立記者該做的,卻是「把沉在深水裡的東西,一點一點挖出來,讓它浮到水面上。」

從國光石化到中科四期,近幾年最轟動的環境議題,朱淑娟都從「第一場公聽會裡的唯一一個記者」開始,一路緊追,連枯燥冗長的「範疇會議」(確認二階段環評要審查的項目範圍),都因她深知其中暗藏「眉角」而不敢缺席。

以紀錄片《不能戳的秘密》造成轟動的「危雞英雄」導演李惠仁更是如此,為了官員是否隱瞞禽流感疫情,他耗費八年時間,終於讓官員坦承錯誤。

「記者的天職就是追查真相,還原拼圖,造成改變,」李惠仁說,哪怕一生只拼出一片,但能讓別人順利接下去,就一切值得。

他們自主供稿和主流媒體是友非敵

朱淑娟說,在傳統媒體裡,每個記者都是螺絲釘,每天被長官派去追不同的新聞,寫的稿也被隨意刪改,時間切割,思緒切割,連價值觀都是分裂的。成為獨立記者後,朱淑娟覺得自己終於「成為完整的人」,可以全心去做喜歡的議題;這不僅是志趣,也是一種現實需要。

「獨立記者沒有固定的發表版面,只有寫得夠多、夠深、夠久,才能留住讀者,」她說。

阿孝老師的想像更「激進」。他認為,部分媒體之所以墮落,就是營運壓力太龐大。為什麼媒體不能轉型為品牌商,只留下核心領域的記者,其他邊緣領域就由獨立記者負責供稿,雙方各取所需,互蒙其利?

這樣一來,「朱淑娟工作室」可以成為環境新聞供稿中心、馮小非是農業、李惠仁是公衛或食品安全……。然而,他們不是聽業主指令的自由撰稿者(free lancers),在為媒體提供客製化新聞的同時,他們仍保有「真相報導」的主體性。

朱淑娟也認為,獨立記者再怎麼「哇」都很小聲,主流媒體卻是強力擴音器。

「我們讓真相浮上水面後,也希望主流媒體能看到、跟進,促成臨門一腳的轉變。」

獨立記者和主流媒體是「友」非「敵」,這一點很令人驚訝。更驚訝的,則是獨立記者和社運團體等NGO(非營利組織)╱弱勢者的關係。

「我們不是社運團體等非營利組織的代言人!」朱淑娟強調,獨立記者強調社會公益與公義,很容易讓他們誤以為是「自己人」。

「很多環保團體成員質疑我,『怎麼妳連官方都跑(採訪)?』我心想,這不是廢話嗎?」她說,記者肩負「communication」(傳播)之責,本來就 要傾聽多元聲音、促成各方溝通。無論官員、環保團體、企業和學者,她都堅持「等距」交往,或許孤獨,但更能得到尊重和信任。

正如朱淑娟所說,不要去預設市場在哪裡?讀者要什麼?「真相」才是獨立記者唯一要追求的。「你要把自己想得很大,一個人也可以成就很多事!」這是她對學員的期許,也希望有朝一日,不論身在主流媒體還是獨立媒體,每位記者都能有這樣的自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374

獨立媒體發威 四天擋下味丹四億擴廠案

2012-9-24  TWM




一則網路新聞,只花四天的時間,就擋下味丹四億元的南投擴廠案,幕後功臣竟是只有兩位正職員工的獨立媒體「上下游新聞市集」。

九月十日一篇網路新聞,報導味丹集團旗下的群岳企業為了瓶裝水「多喝水」埔里擴廠,迫使一群承租南投縣政府農地的農民讓出土地,文章一出,網友瘋狂轉載。

這家去年九月才成立的獨立媒體,正職成員只有編輯馮小非、記者汪文豪,其他都是獨立公民記者。對於文章影響力之大,撰稿記者汪文豪也大感意外:「我們本來 想自己發起活動,沒想到第二天,就有網友在臉書發起『拒買多喝水』運動。」第三天,文章點擊達七萬人次,並引起主流媒體如東森、中時及蘋果跟進;第四天, 味丹旗下的群岳企業發布終止投資的聲明。

同時間,「上下游」的另一篇新聞,替受到中天新聞不實報導的四四南村冰淇淋店發聲,也引起網友激憤,逼得中天在官網道歉。得過兩次亞洲出版協會(SOPA)報導獎的汪文豪透露,他正在調查不當炒作農地,令農民無田可耕的亂象。

獨立媒體的監督力量越來越強大,令人不敢忽視。

(楊卓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983

2012,獨立B2C已死!天貓戰後觀格局

http://www.xcf.cn/sy/tt2/201211/t20121113_374706.htm
「黑色星期五」是美國人的購物狂歡節,2011年IBM旗下Benchmark數據,「黑色星期五」當天全美網絡零售額比去年同期增長24.3%至12.4億美元(79.36億元),2010年為10億美元。假設2012年增長20%,則為14.88億美元(93.74億元)。而2012.11.11 天貓雙十一,支付寶總銷售額191億,其中天貓132億,淘寶59億,這數據已經甩出美國好幾條街了。 

  

  在這個驚人的數據中,噹噹網作為入住的商戶,貢獻了1000多萬! 

  

  獨立B2C已死 

  

  2012年10月30日,中國最大的在線圖書零售商,最老牌的B2C電商,第一個登陸納斯達克市場的中國電子商務公司,宣佈進入天貓。曾幾何時,噹噹網CEO李國慶在2011年初還在炮轟:「淘寶假貨氾濫」、馬云打假不敢「動真格」,稱噹噹要在日用百貨上做到正貨假貨價,掀起行業洗牌。 

  

  未曾想一年後,噹噹網就是那個被洗「出局」的的獨立電商。 

  

  雖然很多人不那麼認同這個觀點,因為在美國除了eBay和亞馬遜之外,在消費電子、辦公用品、服裝服飾,以及醫藥等等領域,還有數以百計活的還算不錯的獨立垂直B2C,其中TOP50 B2C中就有多達10家服裝品牌。但這種情況永遠都不會發生在中國了。 

  

  實際上,真正的逆轉實際要早得多,準確時間是2011年的8月20日。8月19日一年一度的派代電子商務年會剛結束,淘寶逍遙子就在北京密會了包括庫巴、紅孩子在內的18家B2C,並初步達成B2C入淘的合作意向。 

  

  為什麼要入淘? 

  

  因為這些標準化的垂直網站所售產品的重複消費頻率低,但用戶獲取成本卻持續走高,這樣就無法把這部分成本賺回來,盈利就更無望了。淘寶(天貓)、京東、蘇寧、易迅網在內幾家電商佔有90%以上的市場份額,而每年預計50%-100%的增長目標,每年4000萬左右的新增的用戶根本就不夠這幾家巨頭瓜分,更談不上中小型B2C了。 

  

  簡單的總結:垂直的標準化的垂直網站,如果企圖通過資金實力,更好的用戶體驗去打贏這場用戶爭奪戰是不可能的。 

  

  天貓作為國內最大的B2C平台,擁有最多的用戶,也沒有蘇寧、京東這樣彪悍的競爭對手,入淘是明智的選擇。 

  

  目前有影響力,還沒有入淘(天貓)的獨立B2C只剩下了京東、蘇寧易購、亞馬遜中國和騰訊旗下的易迅網4家資金實力雄厚的。 

  

  趨勢已經非常明顯,所以未來的格局也是非常清晰的。 

  

  淘寶一家獨大 

  

  今年淘寶超過1萬億已經毫無疑問,而自營為主的B2C今年規模在1500億上下,即使假設未來5年內,淘寶僅僅維持每年20%左右的增速,而B2C增速高達60%以上,到2016年淘寶依舊佔據市場的半壁江山。淘寶演化的趨勢是:將以100萬-1000萬量級的中型的小而美的市場,滿足用戶個性化的需求。天貓將走的路則是「第五大道」,全球所有知名品牌的直營旗艦店路線。天貓的定位,無疑給所有做平台的綜合B2C提了一個問題,既然有品牌直營旗艦店,為什麼用戶還要到你這裡下單? 

  

  當然淘寶也不是沒有缺點,淘寶購物無法保證正品帶髮票,並且也無法承諾配送服務質量,更大的麻煩在於,如果你要買三個不同東西,需要到三個不同的店舖下單,選擇物流,支付,用戶體驗遠不及B2C順暢。 

  

  淘寶在非標準品建立起了堅固的優勢,但標準品和商超類市場將是B2C們的天下。 

  

  三大平台爭霸綜合B2C 

  

  —京東商城 

  

  過去的一年有關京東商城的爭議很多,從618店慶,到815價格大戰,最惹人關注的是5月底的香港投行見面會爆料的數據。毛利率為5.5%,成本費用率10.4%,其中倉配費佔比6.6%,廣告佔比2.3%,技術和管理費用佔比1.5%左右,淨虧損5%左右。在爭議中,更多討論的是京東將在秋季資金鏈斷裂,也沒有任何賺錢的可能。 

  

  這樣的傳聞有多少真實性,已經到冬季就不必過多回應。 

  

  其實在這裡倒是特別有意和大家探討一下,如果一家電商缺錢,一般會怎麼做。如果是劉強東,我覺得他1.首先解僱CFO陳生強,太不稱職;2.即便不裁員,也至少停止擴招;3.縮減業務線和區域擴張;4.停止價格戰,立馬拉升毛利;5.停建總部大樓,出售倉儲土地,停建改租;6.延長賬期和大量的賴賬。——但是,實際結果顯然不是如此:1.CFO陳生強是6位O級別高管中唯一內部提拔的,辦公室緊靠劉強東;2.2012年員工擴招1.6倍以上;3.收購網銀在線,拓展海外業務;4.挑釁蘇寧,價格戰愈演愈烈;5.大樓和倉儲正在加速建設;5.賬期,按老規矩走(7月底已經和多家銀行合作,通過銀行授信的方式給供應商貸款)! 

  

  但是,競爭對手把希望寄託於京東因資金鏈斷流而倒閉顯然是沒有希望的。 

  

  京東商城,是眾多B2C中完成諸多品類完整擴充的唯一一家,並且建立起了全國範圍內的自建物流配送體系,能夠提供標準化的配送服務的電商。京東商城也是在平台運營方面最好的一家,今年入住商戶將超過2萬個(去年3000多家),而交易額也將超過100億。我們已經看得到的是京東在通過開放平台賺錢了,一個是佣金大概10%左右,一個是倉配服務(每單收20元),一個是針對賣家和品牌商的廣告系統,目前首焦廣告價17萬-18萬/頻,明年有望給京東貢獻超過10億以上的收入。雖然這個收入比較與淘寶、天貓的廣告收入、佣金收入比較來看是不足為題,但對於其他只能靠采銷賺差價的綜合B2C要好的多。沒有一家B2C敢說,隨便虧損補貼10億玩線上價格戰。 

  

  目前京東佔有自營B2C電商的51%市場份額,未來5年預計會提升到60%以上。如果自營B2C達到一半的市場份額,京東到2016年有多大的市場規模,也是大多數人不可想像的。京東的平台也會形成自己的一套生態體系,而目前已經有針對京東POP平台的代運營服務商了。 

  

  京東的問題在於在圍攻之下,負口碑蔓延,政府政策不利,新增用戶無法達到預期目標,低毛利情況下運營部門高強度的壓力。如果有什麼建議的話,就是建議採納當年朱升給朱元璋的建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騰訊電商 

  

  有關騰訊電商的爭議已然很多,2005年9月拍拍上線,一個不差錢不差流量不差技術的主,算是「起個大早趕個晚集」,市場已經沒有留給它更多的時間了。原來的由技術基因主導的平台運營思路,還能改變目前的被動局面嗎?至少,我們看到了它們在加大力度對自營為主的易迅網投資,無論是用戶引流,還是為易迅網服務的倉儲物流佈局。易迅網在華東地區擁有非常好的用戶口碑,目前在快速的向華南、華北、華中和西南市場擴張。 

  

  淘寶算是贏了非標準類商品的戰場,而標準、准標準品類的在線零售格局還沒有定下來 。電子商務也不僅僅是商品零售,還有生活服務類的電子商務。目前,生活服務電商才剛剛開始,格局未定,騰訊牢牢的把握住了移動客戶端的入口,未來必然是生活服務類電商的主要玩家之一。 

  

  不管怎麼說,騰訊不僅沒有放棄電子商務這塊市場,而且越來越重視。騰訊擁有中國互聯網最多的用戶,也擁有成功的開放平台運營經驗,在眾多B2C中最具資金實力。目前排名也還是B2C前三,是中國電商格局中不可忽視的力量。 

  

  —蘇寧易購 

  

  20億,59億,200億,到2020年3000億的目標,蘇寧易購正在不斷的接近它的目標。11月9日-11日,三天達成總訂單量295.6萬單,按照客單價750元算,三天就完成了22.1億元的銷售業績。蘇寧電器是國內毋庸置疑的傳統連鎖零售霸主,也不必擔心沒有足夠的倉儲面積,沒有足夠的政府政策支持,缺少足夠的貨滿足用戶的需求。 

  

  我們可以懷疑它是一家缺乏互聯網和電子商務基因的傳統企業,但無法質疑它是一家極具攻擊性,極具執行力的公司。粗放式的增長帶來海量的訂單,但用戶體驗的不佳,卻被讓人懷疑這種模式的可持續性。從蘇寧電器的整體戰略來看,傳統線下依舊是主體,而線上作為有效的補充部分,線上線下如何打通,如何協調各方利益,估計是未來兩三年內堅持做的一件事情。當然蘇寧易購也不是沒有壓力,一是蘇寧集團線下上千億的商業地產投資,讓蘇寧是否有足夠的錢輸血線上,二是線上的虧損越來越大,傳統有19%的毛利率,而線上只有4-7%,而蘇寧主推的「零元購」更是負毛利。從運營效率上來看也不及京東商城,以小件商品的配送費用為例,蘇寧易購是22元左右,而京東全國平均水平是8元多。規模越來越大,如果不能提升效率,虧損越來愈大,所謂的價格優勢也是不可能持續存在的,這就是帝國的崩塌。 

  

  目前蘇寧易購的銷售額當中50%來自家電,40%來自3C,只有不到10%來自綜合百貨等其他品類。即使是不到10%的圖書、綜合百貨等也還都是通過強推「零元購」拉動的。而最後決定蘇寧易購成敗的還有其除了家電3C之外綜合百貨品類能否成功,而綜合百貨能否成功則取決於用戶體驗的好壞,用戶體驗有取決於其技術系統、小件倉倉儲和最後一公里配送的建設佈局。這些至少需要2年以上的時間,如何把握好這2年時間對其它B2C是至關重要的。 

  

  蘇寧易購是最重要的玩家之一,蘇寧夢想著超越阿里,而阿里也已經「盯上」了蘇寧。 

  

  —兩外資B2C或打醬油 

  

  另外還有兩家綜合性平台是亞馬遜中國和背靠沃爾瑪的1號店。 

  

  亞馬遜中國已經毋庸更多評價,它一直就在那裡,不急不躁,每年以穩定的速度增長,雖然沒有特別高調的聲音,前五里面還是有它的。它不缺錢,不缺技術,不缺運營經驗,而且在國內早早的做好的倉儲佈局。當京東的亞洲1號還不知何時才能投入使用的時候,亞馬遜中國在上海崑山和天津武清數十萬平米的現代化倉儲中心已經全面投入運營。如果說亞馬遜中國有什麼大的缺點的話,就是缺乏增長的野心,也許貝索斯的思想是做科技公司,而不是零售企業,不在乎中國市場的得與失。你看不到亞馬遜中國會成為中國在線零售主要玩家的野心,缺乏足夠的市場反應速度,那麼必將被邊緣化! 

  

  世界上沒有一家零售企業比沃爾瑪更加有錢,超過4000億美元的年營收,超過260億美元的利潤。1號店如果要擴張,是不會缺錢的。而1號店的未來前景如何,取決於沃爾瑪的中國戰略了。就在近期,沃爾瑪替換1號店財務和人事高管:戴青替換梁勇(改任商業道德副總裁)任人力資源副總裁,曾擔任過淘寶網、聯合利華、歐萊雅人力資源高層。宋侑替換郭冬東(改任食品飲料副總裁)文任財務副總裁,宋侑文曾任金佰利中國CFO。 

  

  沃爾瑪很重視在線零售業務,但遺憾的是商務部對1號店和沃爾瑪的此項聯姻加入了限制性條款,被收購的1號店所屬母公司紐海不得從事面向第三方的開放平台業務。也就是說,沃爾瑪控股的1號店資產只能做自營業務,因此已經開放平台的1號商城被1號店剝離。1號店平台依靠1號店的良好的口碑,今年有望突破20億的交易額,然而被強行剝離,你很難看好它未來的前景。自營商品很難盈利,而沒了開放平台的1號店如何盈利還是一個大問題。一個持續不盈利,也很難看到盈利可能的1號店,沃爾瑪會持續加大投資力度嗎? 

  

  簡單總結,亞馬遜中國和1號店都極有可能成為重要的「打醬油」角色,而非市場領導者角色。 

  

  B2C的平台之戰:三家分晉,還是逐個被擊破? 

  

  如果說2012年是B2C之戰,那麼2013年則是綜合B2C平台之戰。自營B2C加速平台化是必然走的趨勢,自營采銷已無盈利可能,只有平台才有可能實現盈利。 

  

  目前我們能夠看到的是,2012年,因為節日促銷,平台的商戶被天貓和京東給綁架了做二選一。2013年,蘇寧易購平台和騰訊電商平台的賣家,是否也要做一樣的選擇呢? 

  

  幹掉京東,未必能夠成就蘇寧易購和騰訊電商,更有可能自己成為下一個天貓打壓的目標,再則京東規模優先,無法滿足自身增長的需要。如果說有完美的選擇策略的話,就是京東、蘇寧易購、騰訊電商達成妥協,提高3-5%個點的毛利,減少虧損額度。從品類策略上,通過自身的規模採購優勢,在家電、3C等 

  

  標準品完全擊敗天貓(淘寶)。從區域策略上,通過依靠自身的配送用戶體驗優勢,在北上廣杭等一二線城市,完全超越淘寶(天貓)。從營銷策略上,也不在單純的互咬價格戰,而是針對天貓淘寶在用戶體驗的不佳大做文章,狠狠的要下淘寶一塊市場和用戶。這樣,無論是從自身的健康運營,還是從增長目標來看,都是最有益的策略。 

  

  但從歷史來看,小弟聯合瓜分老大的事情,最終都以聯盟內部瓦解而告終!更多的故事是老大聯合老三老四聯合瓜分了老二的地盤,因為京東死不了,其實我們看到的真實故事將是老二老三老四一直打,一直活得很苦逼。 

  

  新格局之下的未來品牌商和傳統零售商困惑 

  

  實際上,線上並非單一的一個整體市場和用戶群,根據用戶的購物習慣區分為三個不同的市場,以價格導向的淘寶和以品牌直營旗艦店為主的天貓市場,其次以自建物流提供優質服務的京東、易迅網和蘇寧易購。最後才是新增用戶市場,沒有明確的購物網站目標的用戶,以及有非常明確的購物目標,注重網站獨特設計體驗的用戶市場。中國在線零售的玩法變了,至少不像美國一樣,中國不會有不依附於某個在線平台平台的沃爾瑪、梅西百貨,維多利亞的秘密和GAP這樣的情況。 

  

  2011年12月,銀泰網在內的38家B2C入淘,已經很清晰的告知市場,即使像銀泰集團這樣的背景實力的依舊難以獨立生存發展,變成店中店將是未來諸多傳統零售商走上互聯網後將不得不面對的尷尬現實。儘管如此,這些入住平台的傳統零售商也未必有優勢,簡單的問題是,如果用戶能夠直接在天貓的LV、Gucci、ZARA旗艦店買到,還需要到天貓銀泰官網買麼? 

  

  而品牌商則完全不一樣,這將意味著全新的機會和挑戰。根據2011年中國國家統計年鑑的數據,2011年中國便利店、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倉儲會員店、百貨店總計60744家店,133萬正式從業者,6045萬平方米營業面積,一年營業額為10289億元。如果要進入這麼多市場,可能十年都無法完成渠道鋪設。 

  

  而現在只需要入住到天貓(淘寶),就可以實現覆蓋全國市場的目標了,沒有任何地域壁壘的市場。 

  

  同時,這也意味著巨大的風險和挑戰,首先淘寶的規則一直在變,這幾年被洗牌出局的品牌和賣家眾多,其次淘寶講求一個生態平衡,它們並不希望某個品牌做的太強,「政策」上的風險是一直存在的。因此對於品牌商來說,入住到京東、易迅網(騰訊電商平台)和蘇寧易購平台,是分散經營風險的有效方式。這和線下零售的道理是一致的,家電品牌商,不會把所有資源都押注到蘇寧或者國美,甚至它們會自建直營銷售渠道。 

  

  簡單總結,傳統零售商入局線上市場的機會已然不大,而傳統品牌們的互聯網戰爭才剛剛打響! 

  

  最後盤點 

  

  「雙11」,天貓+淘寶191億,還不包括蘇寧易購和京東商城(200-300萬單,超過618店慶)數十億的交易額,已經遠遠超過了包括蘇寧國美沃爾瑪家樂福王府井銀泰等在內的——北上廣杭544家重點零售企業中秋國慶的8天裡總共營收的149.4億。天貓+淘寶+京東+蘇寧易購當天的銷售額加起來,相當於中國每天社會零售500多億的40%,如果考慮到社會零售當中超過60%是石油、電力、餐飲住宿消費,「雙11」對傳統零售的實際影響要大的多。2012年11月11日,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天。 

  

  中國在線零售對傳統零售的衝擊,必然會遠遠超過美國。中國在線零售將走出自己獨特的發展的道路,並且將深刻零售關聯的整個產業鏈!無論是品牌商,還是零售商們,都需要重新思考中國零售與在線零售的發展趨勢什麼?中國產業鏈的升級方向在哪裡?自己在這個零售革命的時代裡,應該發揮什麼樣的角色,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價格戰一定是不能代表電子商務未來趨勢的。 

  

  最後套用馬云說的一句話結尾: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但是絕大部分人是死在明天晚上,只有那些真正的英雄才能見到後天的太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769

如何閱讀賣方研究員的報告? 獨立財經分析師

http://xueqiu.com/8371452637/22710011
熟悉金融行業的投資者都知道,證券公司的賣方研究員要向各買方機構推薦自己的觀點,研究報告就是他們觀點的一個載體。對於所覆蓋的上市公司,研究員的觀點,一般都體現在研究報告上。因此,對於那些沒有條件和機會親自去上市公司調研的投資者而言,學會如何閱讀研究報告,便成為了一門很重要的功課。

  第一:報告不能替代投資者思考,只是提供信息來源。當研報做出重要的結論時,定要注意推理的過程是否可信。如果數據來源可靠,證據互相驗證,邏輯論證嚴絲合縫,作者語氣強烈,則結論可信。如果證據多而不明,與結論關聯度小,推理過程語焉不詳,不能簡明扼要地得出結論,則不可信。

  第二:目前基於立場和利益問題,中國的賣方分析師幾乎不會對哪家公司出具「賣出」評級。但若半年內沒有分析師出具一家公司的研報,這就相當於一種無聲的「看空」語言。即使半年內有零星的財務「點評」報告,但1年內沒有「深度報告」,同樣說明這家公司乏善可陳。投資者應盡力迴避。

  第三:閱讀一個分析師針對某家公司的研報時,要結合他以前對該公司的研報觀點,連續地、有對比性的看。如果他前後幾次闡述的論據都沒發生變化,並且基於事實進行反思和微調,那麼該研報的含金量很高。反之,每次的數據、論據都在改變,前後沒有對比和反思,說明他沒有深入研究該公司。

  第四:連續地閱讀一個分析師對某個公司的報告,能夠發現他的研究思路、價值取向、關注的焦點,最重要的是研究水平。閱讀不同的分析師的報告,能夠看出不同的思路和風格,從不同的投資角度啟發投資者,以便博采眾長。

  第五:看報告時,分析師的水平非常重要。如果他曾在研報上犯下行業內常識性的錯誤,就算他是因為立場或利益問題才故意這麼做,以後都不能看他的報告。第二,不迷信新財富上榜分析師的研報。分析師能上榜靠的是綜合溝通能力,研報中的思路、推導過程並非完全正確,甚至可能有誤導之嫌。

  美國著名基金經理 Peter Lynch 講:我想像不出有什麼有用的資料是業餘投資者找不到的。所有的事實和數據都在那裡,等著你去撿。行業研究員的報告,就是最寶貴的資料。證券市場吸引了一大批極具高智商和奮鬥精神的分析師,樂此不疲地分析行業與公司。請多看分析師們的研究報告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028

獨立B2C生死之爭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2840.html

虎嗅註:這篇文章是李成東應虎嗅之約,特別撰寫的一篇年度電商觀察。當時約好發表在「雙11」購物狂歡節後。因為這是年度電商界大事,此役一過,很多事就能看得更分明。

李成東在文章中對幾個大的電商平台、主流的電商公司做了評點,而對一些獨立的B2C、或者更新興的電商模式未做太多涉及。非但未涉及,李成東還特意強調:獨立B2C已死!

沒想到,這個判斷後來在微博上一時引起業界爭議,甚至引來聲討。為此,發稿當晚,李成東又通過虎嗅回應,進行更準確說明:「2012年,淘寶、天貓佔網購市場的80%左右,所有B2C的份額不到20%。在B2C市場,TOP10 B2C又佔了大概80%的市場份額,而2011年大概是74%左右。因此集中化趨勢還會繼續,考慮到市場規模很大,所以獨立電商有它的生存空間,但肯定不是市場的主導力量。之前有些話說得太絕對,抱歉!」

可能以「B2C已死」做標題是有點聳人聽聞了,但作者之意,顯然是強調某種趨勢與概念,而非為B2C企業的命運做定論。《連線》雜誌曾以「WEB已死,互聯網永生!」作為封面標題,要放在咱今天這微博上,《連線》不得在WEB死之前就被唾沫星子淹死?

以下是李成東的正文:

「黑色星期五」是美國人的購物狂歡節, IBM旗下Benchmark數據顯示2011年「黑色星期五」全美網絡零售額比上年同期增長24.3%,達到12.4億美元(79.36億元),假設2012年增長20%,則為14.88億美元(93.74億元)。而2012年「雙11」,支付寶總銷售額191億元,其中天貓132億元,淘寶59億元,這數據已經甩出美國好幾條街了。

在這個驚人的數據中,噹噹網作為入駐的商戶,貢獻了1000多萬元!

獨立B2C已死,淘寶一家獨大

2012年10月30日,中國最大的在線圖書零售商、第一個登陸納斯達克的中國電子商務公司—噹噹網,宣佈進駐天貓。可2011年初,噹噹網CEO李國慶還在炮轟「淘寶假貨氾濫」,稱噹噹要在日用百貨上做到正品假貨價,掀起行業洗牌。未曾想一年後,噹噹網成了那個被洗「出局」的獨立電商。

雖然很多人不完全認同獨立B2C已死這個觀點,因為在美國除了eBay和亞馬遜,消費電子、辦公用品、服裝服飾,以及醫藥等領域有數以百計活得還算不錯的獨立B2C。但這種情況永遠都不會發生在中國了。

真正的逆轉要早得多,準確時間是2011年8月20日。一年一度的派代電子商務年會剛結束,淘寶逍遙子就在北京密會包括庫巴、紅孩子在內的18家B2C,初步達成B2C入淘的合作意向。

為什麼要入淘?因為這些標準化的垂直網站所售產品的重複消費頻率低,獲取用戶的成本持續走高,無法把這部分成本賺回來,盈利就更無望了。淘寶(天貓)、京東、蘇寧、易迅網在內的幾家電商佔有90%以上的市場份額,而預計每年50%-100%的市場增長、4000萬左右的用戶量增長根本就不夠這幾家巨頭瓜分,更談不上中小型B2C了。

簡單的總結:垂直的標準化B2C網站,企圖通過資金實力、更好的用戶體驗來打贏這場用戶爭奪戰是不可能的。

目前有影響力,還沒有入淘(天貓)的獨立B2C只剩下資金實力雄厚的京東、蘇寧易購、亞馬遜中國和騰訊旗下的易迅網。趨勢已經非常明顯,未來的格局也是非常清晰。

今年淘寶銷售額超過1萬億元已經毫無疑問,而自營為主的B2C今年規模在1500億元上下。即使假設未來5年內,淘寶僅維持每年20%左右的增速,而B2C增速高達60%以上,到2016年淘寶依舊佔據市場的半壁江山。淘寶演化的趨勢是:將以100萬-1000萬元量級的小而美的市場,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天貓將走的路則是「第五大道」,全球所有知名品牌的直營旗艦店路線。

當然淘寶也不是沒有缺點,淘寶購物無法保證正品帶髮票,也無法承諾配送服務質量,更大的麻煩在於,如果你要買三個不同東西,則需要到三個不同的店舖下單,分別選擇物流和支付,用戶體驗遠不及B2C順暢。

淘寶在非標準品建立起堅固的優勢,但標準品和商超類市場將是B2C們的天下。

三大平台爭霸綜合B2C

京東商城

過去一年有關京東商城的爭議很多,從618店慶,到815價格大戰。最惹人關注的是5月底的香港投行見面會爆料的數據。毛利率為5.5%,成本費用率10.4%,其中倉配費佔比6.6%,廣告佔比2.3%,技術和管理費用佔比1.5%左右,淨虧損5%左右。在爭議中,更多討論的是京東將在秋季資金鏈斷裂,也沒有任何賺錢的可能。

秋天早已過去,關於這樣傳聞的真實性就不必考究了吧。

在這裡有意和大家探討一個問題:如果一家電商缺錢,一般怎麼做?如果是劉強東,我覺得他:1.首先解僱CFO陳生強,不稱職;2.即便不裁員,也至少停止擴招;3.縮減業務線和區域擴張;4.停止價格戰,立馬拉升毛利;5.停建總部大樓,出售倉儲土地,停建改租;6.延長賬期和大量的賴賬。

實際結果顯然不是如此:1.CFO陳生強是6位O級別高管中唯一內部提拔的,辦公室緊靠劉強東;2.2012年員工擴招1.6倍以上;3.收購網銀在線,拓展海外業務;4.挑釁蘇寧,價格戰愈演愈烈;5.大樓和倉儲正在加速建設;6.賬期按老規矩走(7月底已和多家銀行合作,通過銀行授信方式給供應商貸款)!

京東商城是眾多B2C中完成諸多品類完整擴充的唯一一家,並且在全國範圍內自建物流配送體系。京東商城也是平台運營最好的一家,今年入住商戶將超過2萬家(去年3000多家),交易額將超過100億元。京東在通過開放平台賺錢了,一個是佣金大概10%左右,一個是倉配服務(每單收20元),一個是針對賣家和品牌商的廣告系統,目前首頁焦點廣告價17萬-18萬元/頻,明年有望給京東貢獻10億元以上收入。雖然與淘寶、天貓的廣告收入、佣金收入相比不足為道,但比其他只能靠采銷賺差價的綜合B2C要好得多。沒有一家B2C敢說,隨便虧損補貼10億元玩線上價格戰。

京東的問題在於在圍攻之下,負口碑蔓延,政府政策不利,新增用戶無法達到預期目標,低毛利情況下運營部門高強度的壓力。如果有什麼建議,就是當年朱升給朱元璋的那句話:「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騰訊電商

有關騰訊電商的爭議已然很多,2005年9月拍拍上線,一個不差錢、不差流量、不差技術的主兒,算是「起個大早趕個晚集」,市場沒有留給它更多的時間。原來由技術基因主導的平台運營思路,還能改變目前的被動局面嗎?至少,我們看到了它在加大對自營為主的易迅網投資。

淘寶算是贏了非標準類商品的戰場,而標準、准標準品類的在線零售格局還沒有定下來。電子商務也不僅僅是商品零售,還有生活服務類的電子商務。目前,生活服務電商剛剛開始,格局未定,騰訊牢牢把握住移動客戶端的入口,未來必然是生活服務類電商的主要玩家之一。

騰訊擁有中國互聯網最多的用戶,也擁有成功的開放平台運營經驗,在眾多B2C中最具資金實力。目前排名也還是B2C前三,是中國電商格局中不可忽視的力量。

蘇寧易購

20億元,59億元,200億元,到2020年3000億元,蘇寧易購正在不斷接近它的目標。11月9日-11日,達成總訂單量295.6萬單,按照客單價750元算,三天就完成22.1億元的銷售業績。蘇寧電器是國內毋庸置疑的傳統連鎖零售霸主,也不必擔心沒有足夠的倉儲面積,沒有足夠的政府政策支持,沒有足夠的貨滿足用戶需求。

我們可以懷疑它是一家缺乏互聯網和電子商務基因的傳統企業,卻無法質疑它是一家極具攻擊性、極具執行力的公司。粗放式的增長帶來海量的訂單,但不佳的用戶體驗讓人懷疑這種模式的可持續性。從蘇寧電器的整體戰略來看,傳統線下依舊是主體,而線上作為有效的補充部分,線上線下如何打通,如何協調各方利益,估計是未來兩三年內堅持做的一件事情。當然蘇寧易購也不是沒有壓力,一是蘇寧集團線下上千億元的商業地產投資,讓蘇寧是否有足夠的錢輸血線上,二是線上虧損越來越大,傳統有19%的毛利率,線上只有4%-7%,蘇寧主推的「零元購」更是負毛利。運營效率也不及京東商城,以小件商品的配送費用為例,蘇寧易購是22元左右,而京東全國平均水平是8元多。如果不能提升效率。越來越大的規模帶來的是越來越大的虧損,所謂的價格優勢也不可能持續存在,這就是帝國的崩塌。

目前蘇寧易購的銷售額當中50%來自家電,40%來自3C,只有不到10%來自綜合百貨等其他品類。這10%還都是通過強推「零元購」拉動的。最後決定蘇寧易購成敗的是綜合百貨品類能否成功,綜合百貨能否成功則取決於用戶體驗的好壞,用戶體驗又取決於其技術系統、小件倉儲和最後一公里配送的建設佈局。這些至少需要2年以上的建設時間,如何把握好這2年時間對其它B2C也是至關重要的。

蘇寧易購是最重要的玩家之一,蘇寧夢想著超越阿里,而阿里也已經「盯上」了蘇寧。

兩外資B2C或打醬油

另外還有兩家綜合性平台是亞馬遜中國和背靠沃爾瑪的1號店。

亞馬遜中國已經毋庸更多評價,它一直就在那裡,不急不躁,每年以穩定速度增長,前五里面還是有它的一席之地。它不缺錢,不缺技術,不缺運營經驗,而且在國內早早做好倉儲佈局。當京東的亞洲1號還不知何時才能投入使用的時候,亞馬遜中國在上海崑山和天津武清數十萬平米的現代化倉儲中心已經全面投入運營。如果說亞馬遜中國有什麼大的缺點,就是缺乏增長的野心,也許貝索斯的思想是做科技公司,而不是零售企業,不在乎中國市場的得與失。如果沒有野心,缺乏足夠的市場反應速度,那麼必將被邊緣化!

世界上沒有一家零售企業比沃爾瑪更加有錢,超過4000億美元的年營收,超過260億美元的利潤。1號店如果要擴張,是不會缺錢的。1號店未來前景如何,取決於沃爾瑪的中國戰略。

沃爾瑪很重視在線零售業務,遺憾的是商務部對1號店和沃爾瑪的此項聯姻加入了限制性條款,1號店所屬母公司紐海不得從事面向第三方的開放平台業務。也就是說,沃爾瑪收購控股的1號店資產只能做自營業務。有開放平台業務的1號商城,依靠1號店的良好口碑,今年有望突破20億元交易額,卻因此被強行剝離,你很難看好它未來的前景。自營商品很難盈利,沒了開放平台的1號店如何盈利還是一個大問題。一個持續不盈利、也很難看到盈利可能的1號店,沃爾瑪會持續加大投資力度嗎?

簡單總結,亞馬遜中國和1號店都極有可能成為重要的「打醬油」角色,而非市場領導者角色。

三家分晉,還是逐個被擊破?

如果說2012年是B2C之戰,2013年將是綜合B2C平台之戰。自營B2C加速平台化是必然的趨勢,自營采銷已無盈利可能,只有平台才有可能實現盈利。

2012年,因為節日促銷,平台的商戶被天貓和京東給綁架了做二選一。2013年,蘇寧易購平台和騰訊電商平台的賣家,是否也要做一樣的選擇呢?

幹掉京東,未必能夠成就蘇寧易購和騰訊電商,更有可能使自己成為下一個天貓打壓的目標。如果說有完美的選擇策略,就是京東、蘇寧易購、騰訊電商達成妥協,提高3%-5%個點的毛利,減少虧損額度。從品類策略上,通過自身規模採購優勢,在家電、3C等標準品完全擊敗天貓(淘寶)。從區域策略上,通過依靠自身的配送用戶體驗優勢,在北上廣杭等一二線城市,完全超越淘寶(天貓)。從營銷策略上,也不再單純互咬,打價格戰,而是針對天貓淘寶的用戶體驗不佳大做文章,狠狠咬下淘寶一塊市場和用戶。

但從歷史來看,小弟聯合瓜分老大的事情,最終都以聯盟內部瓦解而告終!更多的故事是老大聯合老三老四聯合瓜分了老二的地盤,因為京東死不了。我們看到的真實故事將是老二老三老四一直打,一直活得很苦逼。

傳統零售商機會不大,傳統品牌的戰爭剛剛打響

實際上,線上並非單一的整體市場和用戶群,根據用戶的購物習慣可區分為三個不同的市場,首先是以價格導向的淘寶和以品牌直營旗艦店為主的天貓市場,其次是以自建物流提供優質服務的京東、易迅網和蘇寧易購,最後才是新增用戶市場,有明確購物目標但沒有明確的購物網站目標、注重網站獨特設計體驗的用戶市場。中國在線零售的玩法變了,至少不像美國那樣,中國不會有不依附於某個在線平台平台的沃爾瑪、梅西百貨、維多利亞的秘密和GAP這樣的情況。

2011年12月,銀泰網在內的38家B2C入淘,很清晰地告知市場,即使像銀泰集團這樣有背景實力的主兒,依舊難以獨立生存發展,變成店中店將是未來諸多傳統零售商走上互聯網後不得不面對的尷尬現實。儘管如此,這些入住平台的傳統零售商也未必有優勢,很簡單,如果用戶能夠直接在天貓的LV、Gucci、ZARA旗艦店買到心儀的商品,還需要到天貓銀泰官網買麼?

品牌商則完全不一樣。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年鑑,2011年中國便利店、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倉儲會員店、百貨店總計60744家店,133萬正式從業者,6045萬平方米營業面積,一年營業額10289億元。要進入這麼多市場,可能10年都無法完成渠道鋪設。現在只需入駐天貓(淘寶),就可以實現覆蓋全國市場的目標,而且這是一個沒有任何地域壁壘的市場。

同時,這也意味著巨大的風險和挑戰。首先,淘寶的規則一直在變,這幾年被洗牌出局的品牌和賣家眾多;其次,淘寶講究生態平衡,它們並不希望某個品牌做得太強,「政策」上的風險是一直存在的。因此對於品牌商來說,入駐京東、易迅網(騰訊電商平台)和蘇寧易購平台,是分散經營風險的有效方式。這和線下零售的道理是一致的,家電品牌商不會把所有資源都押注到蘇寧或者國美,甚至它們會自建直營銷售渠道。

簡單總結,傳統零售商入局線上市場的機會已然不大,而傳統品牌們的互聯網戰爭才剛剛打響!

最後盤點

「雙11」,天貓+淘寶191億元,還不包括蘇寧易購和京東商城(200萬-300萬單,超過618店慶)數十億的交易額,已經遠遠超過包括蘇寧、國美、沃爾瑪、家樂福、王府井、銀泰等在內的—北上廣杭544家重點零售企業中秋國慶的8天裡總共營收的149.4億元。這幾家電商當天的銷售額加起來,相當於中國每天社會零售500多億元的40%,如果考慮到社會零售當中超過60%是石油、電力、餐飲住宿消費,「雙11」對傳統零售的實際影響要大得多。因此,2012年11月11日,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天。

中國在線零售對傳統零售的衝擊,必然會遠遠超過美國。中國在線零售將走出自己獨特的發展道路,並且將深刻影響整個產業鏈!無論是品牌商,還是零售商們,都需要重新思考中國零售與在線零售的發展趨勢是什麼,中國零售產業鏈的升級方向在哪裡,自己在這個零售革命的時代裡,應該發揮什麼樣的角色,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價格戰一定不是電子商務未來的發展趨勢。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048

價值投資者的一個困惑 獨立財經分析師

http://xueqiu.com/8371452637/22806329
作為將價值投資作為主要投資方法的投資者而言,面臨的誘惑絕不僅僅是公司股價被低估這一種。不少朋友在和我聊天時,曾經激烈爭論過,該不該在短期之內利用股市參與主體之間的某些事件進行投資。當然,一旦利用了這些事件,就違背了價值投資裡面「尋找好公司」、「買入價必須留有安全邊際」、「和偉大企業共同成長」等廣為人知的理念。因為這樣,不少投資者都要面臨信仰與利益的心理糾葛。

 第一種情形。期待已久的牛市來了,大盤氣勢如虹。不少個股和妖股開始活躍。握在手裡的「好公司」股票就像剛睡醒的樣子,依然在慢騰騰的往上走。反觀不少沒有業績的概念股、重組股、噱頭股,像打了雞血似地昂揚向上。當有牛市信號時,該不該暫時放棄手中的「好公司」股票,重倉那些會以大概率進行興風作浪的股票呢?

 第二種情形。投資者觀察很久的某個公司要增發了。預案公佈後,股價卻一路下跌至原定的增發價附近。」證監會核准日「的股價跌至幾乎和增發價等同。這是公司所沒有預料到的,但是卻真實發生了。無疑,不管股價對應的市盈率如何高,不管定增項目未來前景會如何,該公司絕對會動用各方力量來拉抬股價,保證」增發實施日「,參與增發的機構能有30%左右的折價。假如在」證監會核准日「就潛伏進去,等待增發實施結束,那麼會以較大概率獲得穩定的收益。那麼,投資者要不要參與呢?如果不參與,眼睜睜看著股價在往上走,心裡就像被割肉走了一樣。

 第三種情形。高科技板塊的很多上市公司,在上市初期、股權激勵考核期,為了保證股價的高位,會對開發支出進行資本化,粉飾實際利潤。這一點,不管對未來的大牛股而言,還是對曇花一現的個股而言,管理層都傾向於採用這種方法。顯然,報表上的利潤不是公司真實情況的反應,而僅僅是一種會計手法的變幻而已。這個時候,投資者應該站在價值投資者的角度遠離這種公司,還是應該站在公司高管一邊,借力爬坡,享受股價上漲的區間收益呢?毫無疑問,站在高管一邊,能夠獲得不菲的收益,而做一個純粹的價值投資者,在鄙視這種做法的同時,只能放任真金白銀從手邊溜走。

 這幾種情況,加上其他一些事件驅動帶來的投資機會,曾經讓我深深苦惱過。從長期來看,假如投資者放任並且參與到這些情形之中,無疑大大消弱了A股市場機制的懲罰能力,反而助長了各種歪風邪氣,不利於大多數中國股民的長期利益。但是,任何人來到股市,都是為了獲益的,在目前這種風氣之下,個體很難改變市場機制,放著真金白銀不取,豈不是特別可惜?

 誰能告訴我一個答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6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