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1103065240546/
整体下滑的中国车市上,豪华车市有望成为今年唯一的亮点。
与往年不同,今年车市的年终"盛宴"——广州车展上,国内更多的车企老总对于明年车市预期"噤若寒蝉",这与往年的兴致盎然形成鲜明对比。
全年车市已近尾声,3%左右的同比增幅是绝大多数业内专家、企业高管对车市的判断。与前几年动辄30%以上的增速相比,下滑幅度明显。
但是,豪华车市依旧保持较高增速,成为车市下行通道中唯一仍保持上升势头的细分市场。根据豪华车制造企业的统计,今年1~10月份国内高档车市场的同比增速为37%,是乘用车市场增速的将近4倍。
高档车的整体规模有望从去年70万辆,扩大到今年93万~95万辆左右。"到年底最后两个月,各个品牌都在使劲把量推高,可能增速还会更快,市场规模也会更大。"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执行副总经理张晓军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分析道。
猛增的势头在广州车展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相对于大众化车型的冷清,豪华车集中的展馆人头攒动、热闹不已。
据媒体报道,车展开幕两天内价值百万以上的豪华车售出12辆,售价420万元的阿斯顿·马丁已被下订单。
保时捷、法拉利、玛莎拉蒂等多个品牌皆推出了首发新车,其中不乏新保时捷911、法拉利458敞篷、玛莎拉蒂GranCabrio等多款重量级豪车。
标价1.5亿元的劳斯莱斯套餐再次登陆广州车展,足见中国市场对于顶尖奢华豪车的需求依旧旺盛。
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康思远认为,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中产阶层的壮大和兴起,也使私人消费和汽车消费有一个消费升级,越来越多的人会趋向于购买高档产品和豪华品牌。
业内人士认为,高档车今年大放异彩,部分得益于这一市场刚刚起步。张晓军便向记者坦言,从奥迪的统计来看,销量的70%到80%都是换购用户,也就是把已有的中高级车升级为豪华车,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因此,高档车具有较强的刚性需求。
"从豪华车类别作为高档车的细分市场来看,中国豪华车市场占有率在7%左右,美国市场可能是这个数字的两倍,其他一些国家可能更高。这很容易看出,中国豪华车潜力仍然是毋庸置疑的。"康思远预测道。
奔驰汽车同样将在华同比36%的增长速度归功于中国汽车市场消费升级的趋势加快。
豪华车的刚性需求给几乎每一个汽车制造商的业绩报表添上了浓重的一笔。沃尔沃汽车中国经销业务总裁兼CEO Richard Snijders表示,今年沃尔沃在中国市场销量将从去年的3万辆出头增长至4.8万到5万辆;而明年销量则有望实现高达40%~50%的增幅。
根据沃尔沃汽车之前的战略目标规划,2015年在华销量将达到20万辆,到2020年将年销量增至80万辆,并向豪华车龙头宝马、大众奥迪和戴姆勒奔驰挑战。
而更为小众的捷豹路虎汽车,今年前10个月在中国销量达到32143辆,同比增长60%,其中,路虎销售了27761辆,捷豹销售了4382辆。
不断攀高的销量使得身处其中的厂商们对于明年车市的预期普遍乐观。张晓军认为,按照现在的情况,明年车市会有一个相对比较高的增速,特别是高档市场。
"现在明显感到这几年来高档车所占的比重在整体乘用车市场里比较大。在中国去年是6%,整个细分市场里高档车占6% ,今年会提高。现在全球平均是10%,欧洲20%左右,这说明高档车市场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张晓军如是说。
看到市场机遇的同时,不少豪华车企业也开始居安思危。"明年的市场会有增加,但是不会像以前发展得那么迅猛。"捷豹路虎中国销售及售后服务运营执行副总裁罗伯逊表示,捷豹路虎设定了现实的,但又颇具野心的目标,原则是不跟宝马、雷克萨斯、奥迪、奔驰等品牌去做量的比较,会继续做大高端小众市场。
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豪华车企加速建设本地化工厂。一汽-大众奥迪佛山新工厂、宝马第二工厂纷纷于下月初小范围试生产。捷豹路虎也在抓紧报批合资项目。
但与此同时,豪华车企业在为未来的市场饱和做准备。宝马(中国)汽车贸易有限公司销售副总裁陆逸告诉本报记者,宝马是"一只眼睛看到机会,另外一只眼睛看到风险,随时协调战略"。
宝马集团在广州车展期间宣布,未来会将国产宝马5系长轴距版用于出口。在这个全球最大的豪华车企业眼中,中国即将慢慢变成向全球输出产品的生产基地。
中国市场与全球车市越来越融合,竞争必将日益激烈。
刘霞
歐洲、日本等發達經濟體前景漸趨黯淡,中國、印度、俄羅斯等新興市場國家深陷泥潭,令一枝獨秀的美國經濟也遇到挑戰。
上周公布的多項指標顯示,全球經濟正在繼續低迷。
歐洲11月CPI增速創下5年來新低,通縮隱憂日增。日本10月核心通脹增速也創年內新低。在能源價格暴跌的背景下,歐、日央行寬松壓力驟增。
新興市場也不樂觀。印度三季度經濟增長5.3%,較二季度回落。在政府支出的帶動下,拉丁美洲最大的經濟體巴西三季度經濟環比增0.1%,恢複擴張,但仍處於崩潰的邊緣。
自今年二季度以來,美國經濟就一直呈穩定增長態勢,非農新增就業人數已經連續9個月超過20萬人,最近受到油價下降和購物季影響,美國消費信心也創下多年來新高。
那麽問題就來了,全球經濟前景堪憂,疲弱的需求是否會在未來幾個月影響到美國經濟呢?
投資者很大程度上可以放心。美國目前之所以能夠在全球經濟放緩的環境下獨善其身,主要是因為其對出口的依賴程度相對較小。根據世界銀行數據,美國GDP中出口的占比為14%,為發達國家中最低,且遠低於德國和中國的51%和26%。
而且,希望美國經濟能夠帶動全球走出陰霾,短期內的可能性也不大。今年10月美國的消費者支出和企業投資數據都很低迷,表明美國可能不足以為其他經濟體提供足夠的需求。
不過,一個好消息是,低油價一方面打壓了全球通脹,另一方面卻能提振美國、中國等石油進口國的經濟,其效果相當於對企業和消費者減稅。
牛津大學研究機構Oxford Economics周五發表報告稱,如果未來兩年油價維持在60美元/桶,將“極大推動主要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中國和美國的經濟增長將比現有預期提高0.4%,歐洲和日本將提高0.1%和0.2%。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俄羅斯暴跌後全球市場怎麽走:A股獨善其身,港股兩邊打臉? 作者:格隆匯會員李維康 (1)目前市場狀況描述 這兩天新興市場普遍出現跌幅,列舉幾個“模範”
這種劇烈的市場波動非常嚇人。這讓我們想起了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98年的俄羅斯違約,和2013年的新興市場血洗。有人的觀點是俄羅斯在烏克蘭和伊朗核問題上給西方國家制造難題,於是美國為了打擊俄羅斯就聯手沙特制造油價下跌。這種觀點可以猜想,但難以論證,所以不是分析師們需要考慮的。我們需要從經濟的角度去思考,我的觀點是不管俄羅斯有沒有“找茬”,油價還是會下跌,這是一個趨勢。甚至可以反過來講,就是西方國家在外交策略上非常聰明,借力了宏觀形勢,提前在烏克蘭這個俄羅斯的“後花園”制造了問題來爭奪伊朗談判桌上的籌碼。但今天不多說政治,因為街頭巷尾有太多流傳的政治觀點,我們只看宏觀經濟,探究一下最近的市場波動是如何形成的。 (2)形成原因上看,目前全球宏觀經濟形勢與95-2000年較為接近: 1. 美歐經濟不同步、貨幣政策不同步導致美元走強。當時美元指數最高至120。90年代東歐劇變後,歐洲經濟較為低迷,現在則是歐洲還是在從歐債危機中掙紮。95年之後歐元的引入壓低了歐元區的利率,因為歐元區成立後邊緣國家實際上需要的利率要低於德國,因此德國法國被迫“降息”。現在依然如此,德國經濟形勢完全正常,就業已經達到充分就業,但要被迫跟著寬松。而歐元區整體的經濟增速和美國是有距離的,因為經濟走勢不同步,美國已經開始擴張周期,而歐洲還在艱難的複蘇,慢於美國,所以貨幣政策的周期也將會不同步。當市場預期到如此的時候,美元指數就開始飆升。 2. 美元指數走強導致商品價格下挫。黃金從1996年開始下跌,下跌40%,橫跨5年持續到2000年底觸底進入新一輪牛市。原油則滯後於黃金,從1997年開始下跌,下跌58.6%,但僅僅持續了兩年就觸底,從1999年開始新一輪上漲。目前的狀況是2013年黃金開始下跌,跌幅至今年達到36.3%,原油同樣滯後一年,今年開始下跌58.6%,但原油只跌了半年就已經接近達到上個周期兩年的水平。參考下文圖1和圖2。 ![]() 圖1:上圖為1995-2000年黃金原油的表現 ![]() 圖2:上圖為2013至今的黃金原油表現 3. 商品下跌進一步導致很多新興市場國家貨幣面臨經常賬戶和資本賬戶壓力。很多新興市場國家都涉及到大宗商品,例如印尼有鎳和鐵,智利有銅,馬來西亞、越南、墨西哥有石油,巴西有石油和農產品等等。對於經常賬戶,一方面是大宗商品出口帶來美元收入的減少,另一方面本幣貶值對進口的壓制會反應滯後,使得進口壓力加大。經常賬戶的壓力進一步導致貨幣貶值,形成惡性循環。貨幣貶值對出口的提振在新興市場國家里往往趕不上對通脹的刺激,通脹會迅速擡頭,並進一步加快貨幣貶值,形成進一步的惡性循環。這個循環可以通過2013年6月後東南亞國家和印度的通脹走勢、經常帳戶赤字和進出口數據的變動來驗證,是已經發生過的。對於資本賬戶就是通常會出現股債匯三殺導致資本流出,也會加大貨幣貶值。極端一些來看,這個循環就是95-00期間俄羅斯發生的實際情況,美元兌盧布從4上升到28,惡性通脹形成(年同比CPI最高達到2500%),為了抗擊盧布貶值,俄羅斯一直加息到100%以上,然後“順利”違約。今年依舊如此,俄羅斯加息太慢了。從年初加到昨晚急速加息650基點之前,才加了兩百個基點左右,和印度、巴西的絕對水平一樣,但俄羅斯對大宗商品的依賴程度和國內的通脹壓力卻比那兩個國家要大,當原油開始急跌之後,俄羅斯早就應該迅速加息。 (3)未來市場應如何預期: 1. 整體來說,美元走強本身就是一種流動性收緊,因為首先美元是金融市場里最重要的融資貨幣,美元走強會讓許多carry trade虧損,導致市場參與者平掉他國資產頭寸。其次,很多新興市場國家依賴美元的流入來被動創造貨幣,例如中國的外匯占款。不能單純的認為2013年6月底的錢荒只是PBOC(中國人民銀行)主動收緊造成的而和外部無關,只能說全球流動性突然收緊後,PBOC沒有伸出援手才造成了錢荒。2013年5月23日伯南克講話後全球市場普跌,每一個有美元的地方流動性都在收緊,美國國債價格下跌甚至超過了標普的跌幅。今年美元對發達國家貨幣劇烈走強的結果就是發達市場出現了大批的下跌,澳洲、挪威、加拿大、歐洲邊緣國家都大幅下跌。這和去年美元對新興市場國家貨幣劇烈走強時那些東南亞、印度、巴西等國的股債匯紛紛下跌是一個道理。目前美國通過貿易赤字往外輸出美元金額只能達到金融危機前的三分之二,油價下跌後石油美元的減少也會從另一個方面來減少全球市場的流動性,所以各國都需要自己制造流動性來彌補,因此可以判斷許多國家需要繼續QE或者進一步寬松,並讓自身貨幣進一步貶值。 2. 外匯市場。各國匯率是一個相對值,反應了相對的國家經濟增速,從下面的圖3就可以看出資金的流動趨勢了。資本的流動最終目的是尋求收益和增長,哪里有經濟增長,資金就會流向哪里,那里的貨幣及資產價格就會上漲。最近幾年中經濟增速增幅最大的是美國,不是新興市場,所以美元是一定會走強的,也因此美國的股市在近幾年的漲幅高於一眾新興市場。2013年實際上已經發生了美元兌新興市場貨幣的走強,今年又出現了發達國家貨幣兌美元的貶值,這兩年的貶值幅度可以參照下文表1。對於未來的外匯市場,美元究竟能升值到何種水平,我認為還是要看美國究竟能夠把相對經濟增速提高到多少、加息周期開始後最終位置是在哪里。首先說相對經濟增速,今年一些國家地區的貨幣較為穩定,比方說新臺幣,那是因為臺灣今年的GDP增速相比去年增幅是全球前幾名,高於美國,所以臺幣幾乎沒有貶值。而另一些市場,例如巴西、泰國的真實GDP增速已經降低到2%以下,連絕對數值都低於美國,那就避免不了貨幣貶值的結果。所以各國貨幣的走勢還是要看相對經濟增速。另一個方面,就美聯儲最終加息到哪里,我估計只能到3%-3.5%左右。95-00年間美國的經濟增速最低也在4%以上,這對美國這麽大經濟體量來說是很高的水平,現在的經濟增速頂多是3.5%,通脹超過2.5%的可能性很低,那麽美聯儲沒有太多加息的空間。因此,美元指數會隨著美國的加息和歐洲的QE繼續上漲,但因為美國經濟還不至於有95-00那段時間強勢,所以我目前認為美元指數最終應該是在100的位置。 ![]() 圖3:2010年Q3與2014年Q3之間的主要市場GDP增速差 ![]() 表1:2013年以來主要國家貨幣貶值情況,數據截止到11月29日。 3. 中國市場。我們可以預期中國的A股會走出一波牛市,因為95-00年期間和過去的幾年同樣都是經濟增速從10%以上下降到7%,也同樣伴隨了一系列改革意圖釋放經濟活力。經濟差而股市好是可以存在的,因為中國歸根結底是一個封閉的池子,不能像日本一樣,在國內沒有經濟增長機會的時候可以自由地流出去購買外國的資產。中國只能是一個封閉的流動,不是在實體經濟就是在股市就是在債市或貨幣市場。所以當寬松周期開始、實體經濟增速進一步下滑、房價停滯的時候,資金不能從放貸、地產中取得回報,就會尋求資產配置方向的轉移從而進入股市。除了理財和儲蓄資金,企業可能借貸意願在未來兩年降低,並把更多產業資金投入到股市中。我們可以看到95-00年期間,A股漲了大概4倍,所以A股會繼續上漲。A股的上漲、寬松周期的開始配合重債企業的股權融資、債務重整可以調解杠桿水平,實現去杠桿化,為下一輪經濟增長蓄力。當然港股市場不會和A股市場一樣,香港的貨幣政策是美聯儲定的,市場流動性也跟隨海外,但經濟基本面更跟隨內地,所以港股可能會“兩面打臉”——中國的經濟數據利空只影響香港,美國加息也影響到香港的流動性。最好的辦法是香港把港幣貶值一下。 4. 美國股市。美股會隨著美元的走強而繼續走高,預計會一直漲到美聯儲停止加息之後。不要再預期美股崩盤了,在數個美元強勢周期中,美股的P/E都會升高,美元計價資產是全球流動性的核心,可以想象全球的流動性是一個中間深,周圍淺的水池,美元計價的資產都是在中間的。而質量最差的新興市場都處於這個水池的周圍,當潮水退去的時候,新興市場總是在沙灘上裸跑的,而美元計價的股票債券總是更加安全。 5. 黃金:黃金基本達到很底部的位置,不要期待會跌破1000,會在這個位置上維持很久,就像95-00期間底部震蕩了4年。會維持區間內上下震蕩,既不會大幅突破也不會大幅跌破目前的區間,采用區間內低買高賣的策略是合適的。 6. 原油:原油近期可能會有反彈,目前接近底部。但目前原油的熊市只持續了半年時間,半年就完成了95-00期間近兩年的跌幅,中途沒有任何反彈,那麽可能就會出現一次反彈。參照下面的圖4:目前油價的1年的期限溢價已經是升水10%,在今年6月時出現了一年期貼水10%,然後油價出現了40%的下跌,所以可以預計短期內WTI油價會出現一個近20%的反彈,到達65美元的位置,並無法突破最高68,然後開始新一輪下跌。並在這一輪觸底,最低可能低至45美元左右。 ![]() 圖4:原油的期限溢價顯示有一輪反彈在途。 7. 其他新興市場。新興市場現在的固定匯率制國家已經減少很多了,95-2000年階段中東南亞國家都是固定匯率制,經歷了當年一輪美元走強後就無法維持,現在固定匯率制國家僅剩越南、沙特、阿聯酋等石油產出國。現在很多新興市場的外匯儲備量不小,又改變了貨幣制度,所以當年亞洲金融風暴不太可能會再次發生,體制最差的已經不是去年的東南亞和印度了,最差的應該是俄羅斯、巴西、土耳其。俄羅斯雖然很差,但應該不會做出當年同時貶值貨幣和違約這種愚蠢決策。98年俄羅斯外債2000億美元,但外匯儲備只有120億。目前外匯儲備有4000億美元,而外債不足500億,所以負債狀況要好很多,所以俄羅斯不會違約。以明晟新興市場指數作為新興市場指標來看,每一次美元強周期都會帶來新興市場的頹勢,80-85年美元強周期,拉美債務危機;95-00年美元強周期,東南亞金融風暴、俄羅斯違約;13年開始至今,東南亞等一些新興市場國家表現均很遜色。所以新興市場股市的策略應該集中在改革國家,例如印度和中國。 |
生命的後半段,是否來得及從頭來過。
從頭來過不是否定,是敢放下。最難放下的還不是名利,不是習慣的生活方式,而是思維模式。我想,我做好了準備,放下,再開始一次。
我今年42歲,1997年來到中央電視臺至今也有18年了。人生從哪個角度算都過了一半。一切都算順利。按通常的視角,功成名就。按通常的規劃,還是最好的新聞平臺,還是最好的位置,還有很多事可以做。初心其實未改。我的初心就是滿足好奇心和不止於獨善其身。
決心改變起源是虛驚一場。簡單說,年初天天咳血以致醫生懷疑我肺癌。排除了之後,倒促成了我換個角度去思考我的人生。如果,人生停在這里我並不遺憾,那麽如果它還可以延續一倍的話,我應該用什麽來填充它。我的好奇心應該投向哪里。
其實,從去年開始,我就開始特別關註互聯網。我開始慢慢理解一些全新的邏輯和想法。比如羊毛可以出在豬身上,而狗死了——一些針對出租車司機的電臺節目收聽率下降,完全不是因為有更好的節目出現了,而是司機都在用滴滴接單就不聽廣播了。很像《三體》里,一句無情的話,我消滅你,和你無關。
總之,這是另外一個世界,不是我積累了多年的知識和邏輯可以解釋的。而它,毫無疑問在滲透進我習慣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開始有一種恐懼。世界正在翻頁,而如果我不夠好奇和好學,我會像一只螞蟻被壓在過去的一頁里,似乎看見的還是那樣的天和地,那些字。而真的世界和你無關。
有一天,我看見了一篇霍金和加州理工學院的理論物理學家萊昂納德·蒙羅蒂諾合寫的文章。文章的開頭描述了這樣的一種場景。一群金魚被養在圓形玻璃魚缸里,他們看到的世界和我們所處的世界,哪個更真實?在金魚的世界里,由於光在進入水時發生了折射,在我們看來做直線運動的一個不受外力影響的物體,在金魚的眼中就是沿著曲線運動的。而如果金魚足夠聰明,那麽,金魚也可以在他們的世界里總結出一套物理學規律。雖然,這樣的規律對於金魚缸外的我們來說,根本就是胡說。但是,問題來了,我們怎麽知道,我們不在一個更大的我們沒有觀察到的圓形金魚缸里呢?
其實,人生時不時的是被困在玻璃缸里的,久了便習慣了一種自圓其說的邏輯,高級的還能形成理論和實踐上的自洽。從職業到情感,從人生規劃到思維模式,無不如此。
我突然覺得,如果好奇心已經在魚缸外,身體還留在魚缸內,心會混亂吧。我開始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是否要離開我工作了18年的央視,去換一種視角看世界?
這時候,獵豹的CEO傅盛帶我見到了一批中國和美國的創業者們,全新的思維方式,最前沿的想法,年輕的活力,盡管不成熟卻一直向前沖的動力。他們像一群新世界的偵察兵,他們是未來。
多想,把他們記錄下來。
多想,可以和他們一起成長。
這需要我重新建立一種更開放的學習心態,也需要一猛子紮下去的時間和精力。無論如何都不是,隔著玻璃可以完成的。
而跳出魚缸,跳出自己習慣的環境,跳出自己擅長的事情,其實是需要勇氣的。
而我,是否要去冒這個險?在我已經42歲的時候。
美國著名的投資人格雷厄姆認為,最適合創業的年齡在25歲。因為25歲時,人們擁有“精力、貧窮、無根、同窗和無知”的武器。這里的無知是創業者們根本不知道創業的前途有多麽艱難,因而無所畏懼。而我,既沒有25歲的熬夜能力,也沒有隨時把所有東西打包就能搬家走人的方便。
事實上我第一次提出要離開的時候,那些愛我的而企圖保護我的人,都在堅決地說不。在這個年紀,從婚姻的角度,什麽決定,都得是兩個人的接受而不是一個人的痛快。和那些多年來給我機會給我指點的師長們談起改變也總有一種內疚,說好的體制內寶貴的堅持,我沒有走到底。
我唯一擁有的就是我的好奇,在42歲還有的好奇。艱苦的掙紮也沒有磨蝕的好奇。幸好,愛我的人只是因為想保護而阻攔,他們終究是愛我的,知道於我,澆滅好奇心,無異於謀殺。
我要跳出去的魚缸,不是央視,不是體制,而是我已經在慢慢凝固的思維模式。
我沒有說服他們,甚至沒有說服自己,這一步的跳出去我是安全的。最早離開海洋的生物,一定有一大批在肺進化完全之前滅絕。既然,我已經做好了準備放下,失敗又如何,不過是另一次開始。
人生最寶貴的是時間。
42歲雖然沒有了25歲的優勢,可是再不開始就43了。其實,只要好奇和勇氣還在那里,什麽時候開始都來得及。
所以,這就是我新的開始,紫牛基金的合夥人。而紫牛基金本身也會以創投界一種全新的方式起步。獵豹移動CEO傅盛、羅輯思維的羅振宇、經緯的張穎、多玩遊戲的李學淩、58同城的姚勁波、真格基金的徐小平、時尚集團的蘇芒,我們會一起來尋找風口上的紫牛,用實實在在的創業幫助,帶你一起飛。
希望路上,有你,同行。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張泉靈,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2016年全年的主題似乎都繞著黑天鵝打轉,英國脫歐震動全球市場,美國大選更是戲劇性收場,一連串“無常理牌路”不僅讓分析師手撕數份報告,也讓各大股市殺個措手不及。
落點中國股市,2016年年初滬深300開盤報3725.86,2月份大盤築底觸及2821.22點後,三階梯式震蕩小幅上漲,一路回歸3000點大關,截至12月29日收盤報3297.76,跌428.1點,累計跌幅11.5%。三大指數自11月29日以來更呈下行趨勢。反觀美股及歐洲各重要指數走勢向好,A股指數皆呈背離狀。
在全球經濟與政治不安下,秩序拐點悄然來臨。展望2017年,五大黑天鵝或破湖而出:歐盟政選之亂、美國經濟周期魔咒、全球流動性拐點、新興經濟體危機以及全球化倒退。黑天鵝不斷壓境,A股能否獨善其身呢?
莫慌後方解禁大軍
本月與2017年1月將迎來解禁高峰,國金證券曾做出預算稱,兩個月解禁規模分比為3742億元、4407億元,均為當年解禁規模最大月份。對比年內前11個月月均1720億的平均解禁市值規模,12月與1月解禁金額規模均在兩倍以上。
兩月中,均後兩周解禁規模較大,其市值分別占目前市場月均成交額的2.8%和4.0%。據統計,年內最後一周滬深兩市限售股上市數量達1033.99億股,以上周五收盤價計算,解禁市值為1694.08億元。
值得註意的是,下周61家面臨解禁的上市公司限售股中,分眾傳媒(002027)的解禁市值最大,解禁股數量為30.36億股,占總股本比例為34.75%,解禁主要對象是7家QFII機構,以最新收盤價計算,解禁市值達425.35億元,占比近三分之一。
(數據來源,WIND統計,光大證券)
自2016年初,證監會推出承接18號文件的證監會1號文件《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幹規定》,以及滬深證券交易所1月9日發布的關於落實一號文相關事項的通知以來,大股東減持行為有序得到開放,市場接近開始回歸正常節奏。其中直接決定或影響當前市場減持行為的內容有三條:首先,區別對待二級市場增持解禁與流通解禁;其次,遵循“以信息披露為中心”的監管理念,設置大股東減持預披露制度;最後,根據各種股份轉讓方式對市場的影響,劃分不同路徑,引導有序減持。
據Wind數據顯示,截止12月28日收盤,滬深股市2016年共有225家公司發行IPO,實際募集資金達1381.43億元。與此相比,全年共725家發行定增,實際募集資金達14847.7億元,是IPO募集資金的十倍有余。
光大證券表示,從當前十點到農歷新年前市場限售解禁的近8000億中,中小創占比環比提升顯著。其中,12月的解禁情況主要來自中小型股票的高百分比解禁,明年1月則是中大型股票的中高百分比解禁。而究其來源,本輪解禁一半以上來自定增項目。
解禁潮帶來的陣痛並非今年才起,早在2013年末,A股市場就曾因首發限售股解禁為主的逾2萬億解禁市值受到沖擊。在市場信心較為薄弱的時期,如此龐大的解禁市值極有可能引發投資者對減持的擔憂。光大證券認為,解禁不是影響市場的主要變量,但在弱市環境中高解禁可以抑制市場走強,同時,解禁減持行為更易發生在市場若上漲狀態。
就2013年的市場情況來看,相對滬深300指數,解禁股存在顯著超額收益。但縱觀前11個月的解禁股表現便不發現,解禁前後10個交易日股票相對收益有漲有跌,亦可見當前炒作個股解禁的邏輯已與以往大有不同。
美股方面,納斯達克指數與標普500指數年底收陽。其中,納斯達克指數1月4日開盤報4897.65,28日收盤報5438.56點,全年漲幅8.61%.自6月27以來出現年中主升浪,並在11月初大選期間開啟新一波上漲,從11月4日開盤5034.41漲至今年最高點位5512.37,兩月間漲幅超9%。標普500指數走勢如出一轍,全年漲幅10.08%。
值得註意的是,雖然因各國基本面皆有不同,走勢不可能完全一致,但歐洲各國2016年各大指數走勢仍有不少與美股走勢高度擬合,特別表現在英國退歐及美國大選等幾大重要節點上。其中,富時100全年漲幅16.23%,法國CAC40全年漲幅11.36%,德國DAX全年漲幅11.89%,stoxx歐洲50全年漲幅4.26%。亞太地區方面,日經225走勢亦有較高擬合度,全年小幅收漲0.59%,澳洲標普200全年漲幅9.93%。
中國走勢與全球背離為哪般
然而反觀中國股市,不僅滬深300指數以跌勢收尾,A股三大指數皆呈弱勢。上證年初開盤首日3536.59,截至29日關盤3096.1點,全年跌440.49點,跌幅12.5%。深證成指年初開盤12650.72,截至29日關盤報10159.45,跌2491.27點,跌幅19.7%。港股方面,恒生指數全年小幅收陰,跌幅0.56%。A股11月底走勢疲軟,H股更是自9月以來一路走弱,與美股及歐洲各重要指數走勢相比呈背離狀。
時機資本(Skybound capital)首席投資官壽祺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其實最大的分化出現在新興市場和發達市場之間,特別是上半年到大選前,新興市場普遍大幅跑贏發達市場,是對過去幾年弱勢的逆轉,然而中國A股和港股則是例外。
壽祺認為,其他新興市場在貨幣、股市都表現強勢,和上半年美元指數的弱勢有關。美元相較新興市場貨幣強勢已持續多年,因此美元匯率回調直接造成其他新興市場貨幣的強勢,使得用美元結算的新興市場股市表現搶眼。
記者梳理歷史數據發現,出現重大利空事件後往往各市場相關性會提高,相關性的最高點顯示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刻;但在相較風平浪靜的市場環境下,不論是債券、股票、大宗商品等各資產類別間的相關性,還是不同市場權益類資產的相關系數都會走低。
實際上美股與歐洲自金融危機以來都有較大擬合度,很大程度上是各國實施量化寬松的原因,由流動性推動,屬全球現象。並非因大選後才出現高度擬合,此次大選後美股亮麗的表現則是和當地的基本面推動因素有關。
此次A股和H股的背離走勢也與流動性息息相關。“年底有流動性收緊趨勢,雖然有一定行的季節性,Shibor和Hibor一直處於高位,銀行間市場資金比較緊張。”壽祺對記者稱。
公開數據顯示,今日一個月Shibor漲0.43基點,報3.2988%,創2015年7月2日以來高位,連漲36個交易日,為2006年有記錄以來的最長連漲周期。3個月Shibor漲0.59基點,報3.2651%,為去年6月26日以來高點;連漲51個交易日,為2010年底以來的最長連漲周期。香港隔夜人民幣HIBOR報7.46117%,較上一個交易日下跌7.72個基點,創9月份以來最大跌幅。1個月人民幣HIBOR報11.257%;3個月人民幣HIBOR報8.989。資金面緊張現象可見一斑。
A股、港股向哪兒走?
從近年來走勢中不難看出,以往與美股聯動更緊密的H股指數,如今則更與滬深300指數相擬合。從K線走勢上看,恒生指數年末遇阻,全年小幅收跌於0.56%。交銀國際研究部主管洪灝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恒生指數大部分市值都在金融版塊,反觀全球股市,金融板塊估值都較低,國有銀行很難達到市凈率1以上。因此當金融板塊估值較大時,自然整體指數估值就被壓縮。港股接下來相對A股會走好,原因包括深港通和滬港通的開通。
“H股成交量較低,與A股爆炒不同的是,香港市場投資者喜歡買入股票後等分紅。” 洪灝對記者稱。香港曾流行“存匯豐不如買匯豐”的股市金句,講的正是香港銀行股的高分紅。洪灝進一步解釋稱:“買入銀行股便是為了打底倉,而非用於短頻交易。銀行股分紅率曾一度居高不下,達到5%-8%之間,因此非常搶手。”
與A股市場不同的是,除去像投資“不動產”一般長期持有大市值藍籌股的特點外,香港股市中的僵屍公司占比遠超A股。據記者不完全統計,1996家港股上市公司中,2016全年換手率小於0.01%的上市公司有61家,而換手率低於1%的共97家。換手率超過30%的公司共972家,不足上市公司總數的一半。年換手率超過100%的公司則有293家。
壽祺表示,雖然港股上市公司中真正有穩定成交的只有300家左右,但A股中也不乏有上市公司套有“偽裝”,究其原因是散戶參與度居高不下,加之大量小莊和散莊加入混戰的緣故,因此本身是僵屍公司的殼企業,股票卻未必成為僵屍股票。
“僵屍企業通常為中小盤股,H股上千億公司眾多,當系統性風險來臨,雖然股價可能遭受更大波動,但其市值占比導致其對市場影響依舊有限。”無獨有偶,洪灝也認為,每個市場都有僵屍企業,美國也有粉單(pink sheet),且多為市值較小的公司,因此並不是主流,也構不成主要威脅。
壽祺表示,A股和港股短期有見底趨勢。洪灝則認為,總體來說2017年A股表現可能好於2016年,2017年上證綜指合理交易區間在2800點至3800點,但情景概率分布很分散。股債之間的相對估值水平的歷史平均值約為0.4,假設港幣相對人民幣升值,同時三地互聯互通計劃順利展開,南下資金將抵消由於強勢美元導致的香港市場的資金流出。同時,A股正逐步接近超賣區域,但與歷史先例相比,泡沫破滅後的修正尚未完成。
東興證券認為,特朗普上臺後的政治主張不確定性及歐盟主要經濟體大選可能造成民粹情緒上升,都可能引發部分避險資金向港股未代表的新興市場擠出。方正證券亦於近日發表表研報稱,預計去杠桿、錢荒、美聯儲加息給金融市場帶來股債雙殺的陰霾和恐慌或正逐步退潮,股市基本面紮實。
繼銀行、信托、基金等機構“踩雷”後,保險資管也加入到“踩雷”的隊伍。
在民營企業紛紛違約的大潮中,不斷有央企或國企違約的案例爆出。日前,一份疑似營口港務集團有限公司(簡稱營口港務集團)的複函顯示,營口港集團對於“光大永明-營口港債權投資計劃”到期的本金及利息共計5.3億余元無力償還,申請調整到期的還款計劃。
在違約潮的大背景中,盡管融資需求旺盛,但企業通過信用債融資的難度也在加大。數據顯示,5月份信用債凈融資為負,這是2017年5月以來首次為負。
“從發行結構上看,信用債發行以短融為主,負債的短期化也從側面反映了融資的困難程度。”北京某公募債券基金經理坦言。
真正違約風險或不高
相關資料顯示,2012年11月,光大永明資產發起設立的“光大永明-營口港債權投資計劃”的申報方案獲得原中國保監會備案。
“光大永明-營口港債權投資計劃”的規模為20億元人民幣,期限7年,償債主體為營口港務集團有限公司,資金投向為營口港鮁魚圈港區部分基礎設施項目。
日前,一份營口港務集團關於《關於光大永明-營口港債權投資計劃本金及利息支付的確認通知》的複函向光大永明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發出。
在複函中,營口港務集團表示,“由於資金短缺,對“光大永明-營口港債權投資計劃”到期的本金及利息共計5.3億多元已無力償還。”
作為營口港最主要的運營商,營口港務集團負責港口資產的運營、管理和建設,貨港費收入是公司營業收入及毛利潤的主要來源。2014-2016 年,公司分別實現營業收入 105.88 億元、85.06 億元和 80.47 億元。
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在《營口港務集團有限公司2018年度企業信用評級報告》中表示,2014 年以來,公司主要依賴債務融資覆蓋港區基礎設施建設的資本支出,有息債務在債務總額中占比很高;對外擔保金額較大,存在一定或有風險。
“近年來受遼寧省經濟低迷,產業結構變動影響,公司營業收入逐年減少,主營業務毛利率逐年降低。” 大公國際在信用評級報告中表示。
信用評級報告也指出,2014 年以來,由於鮁魚圈港區、仙人島港區等工程的建設投入規模較大,用於碼頭泊位建設的資金主要來源於債務融資,公司負債保持較大規模,以非流動負債為主;2014~2016 年末及 2017 年 9 月末,公司資產負債率分別為 69.87%、68.07%、67.98%和 68.43%。
不過,消息稱,“光大永明-營口港債權投資計劃”具有銀行擔保增信,中國銀行授權遼寧省分行為其提供本息全額無條件不可撤銷連帶責任保證擔保。
有分析認為,保險債權計劃一般增信措施要求高,加上銀行擔保兜底,真正違約的概率並不高。
融資轉向債市
在信用緊縮的背景下,13日的社融數據還是讓不少市場人士“跌了眼鏡”。
5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7608億元,比上年同期少3023億元,大致相當於4月的一半。
“一般來說,5月份較之4月份會下降20%左右,但今年5月份卻下降了50%,這主要是由於信用債一級市場情緒較弱和信用債融資成本迅速上行有關。5月份信用債凈融資環比大降,也會對5月份的社融產生一定的沖擊。”上述北京公募基金債券基金經理表示。
表外融資今年巨幅回落的原因主要是2018年4月27日資管新規細則落地,在“控風險、降杠桿、去通道、強穿透”等組合拳下,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逐步收縮,回歸表內信貸加強監管。
分析人士指出,5月社融數據的萎縮是17年11月以來下行趨勢的延續。將18年5月社融各分量的增速與17年10月的進行對比,不難發現下降最快的是信托貸款、委托貸款、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這三個明顯具有非標特征的科目。
上述北京公募債券基金經理分析,5月信用債融資顯著萎縮,央行開始關註融資成本。5月份信用債凈融資為負,這是2017年5月以來首次為負。
“從發行結構上看,信用債發行以短融為主,負債的短期化也從側面反映了融資的困難程度。目前AA級信用債已連續7個月凈融資為負,高等級信用債的凈融資受影響則相對較小,目前尚未轉負。”他說。
這也意味著,在信用風險偏好下行的過程中,信用利差的定價可能會面臨重構,中低等級將面臨更大的壓力。目前來看,央行對企業的融資成本問題也開始表示關註,未來央行可能會用降準的辦法來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這一點可能對長端利率相對利多。
另一個方面,年初至今,非標融資受阻、標準化融資規模減小、股權融資渠道的規範與限制,再加之定向降準導致的利率下行利於債市回複繁榮,使得企業資金需求大量轉向債市。
在債券市場,截至今年5月,與去年同期相比,信用債融資規模增加9065億;企業仍然面臨著超過3萬億的資金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