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網路電視龍頭 分享征服全球一億雙眼睛祕訣 徐偉峰:別讓六百元扼殺台灣電視創意

2012-2-6  TWM




兩岸電視產業肉搏戰開打,從人才、內容到資金,台灣從領先到幾乎居於劣勢,還有沒有反敗為勝的機會?

這場攸關下一代文化與認同的大戰,台灣沒有輸的本錢,徐偉峰的第一手觀察,給台灣電視產業從主管機關到業者一個警惕。

撰文‧劉俞青

近幾年來,兩岸電視產業競爭,從搶人才、搶內容,到搶資金,幾乎處於肉搏的競爭態勢。台灣從開始的遙遙領先,到平分秋色,如今逐漸淪於挨打局勢,究竟問題 出在哪裡?面對中國內容產業的步步進逼,這場攸關華人下一代文化與認同的掌旗手大戰,台灣要如何勝出?

和多數資深媒體人比起來,區區六年媒體資歷(PPS二○○六年才創辦)的徐偉峰也許「不算什麼」,但他特殊的市場定位,尤其在PPS網路電視上,可以看盡 兩岸三地、甚至包括歐美日所有精采的電視節目,包括影響年輕人甚巨的《康熙來了》、最夯的《醉後決定愛上你》,當然也有中國收視率最高的《宮鎖珠簾》、中 央電視台的春晚特別節目等,應有盡有。

兩岸的電視大戰,不只在PPS上開打,PPS等新躥起的網路電視,更是強而有力的競爭者,直接挑戰既有的收視習慣。根據《今周刊》的民調顯示,已經有超過 六成以上的收視人口,有定期收看PPS的習慣。

談電視產業

培養好人才 都是台灣的價值而這僅僅只是第一回合的成績,六年下來已是成績斐然,下一個六年,戰況會如何?徐偉峰有其特殊的觀察。

曾經精準預言網路發展史的知名網路趨勢大師凱文.凱利(Kevin Kelly)曾經在著名的演說「網路世界未來的五千天」(Predicting the Next 5000 Days of the Web)中說過:「以前的人以為網路像是更好的電視,但結果,它完全超越電視。」徐偉峰說,「未來所有的內容都在網路上。」這是電視發展的終極目標還是末 日?

以下是訪談內容:

問:你觀察台灣的電視產業發生了什麼問題?

答:我必須說,我實在不夠資格評論。

但僅從一個視頻行業從業者的角度說好了,根本的問題是:「缺乏投入」。

我記得小時候,台灣有很多大製作的電視節目,像是《一道彩虹》,大牌如鳳飛飛帶了五位知名主持人的現場節目,光這些主持人就很貴的,加上現場節目的製作費 用,是很驚人的製作費,但這樣的節目早就沒有了。

其實台灣現在已經是沒有綜藝節目了,只能勉強維持一個樣板,《康熙來了》算是其中一個,兩個主持人的主持費加起來,在台灣電視節目中算很高的,但和中國完 全不能比,這是一個「投入減少」的問題。

為什麼?因為廣告總營收雖然有成長,但被更多電視台稀釋了,電視台的固定營收就是從「六百元吃到飽」(有線電視月費)來的,這是一個超級不健康的結構,除 非打破目前的收費結構,否則難以扭轉目前的劣勢。

問:在這樣劣勢下,你看到什麼現象?

答:很簡單,目前在大陸最火紅的台灣明星,還是周杰倫和蔡依林,但如果只看到他們兩個受歡迎的程度,那恐怕就錯了。

你知道,這兩個人出道時間多久?大概都有十年了,換句話說,這十年來,台灣沒有培植出更紅的明星來,出現斷層的現象,沒有大明星,就很難有好看的內容,沒 有好的內容就培植不出大明星,這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也是台灣很大的警訊。

談網路未來

透過機器選擇想要資訊是趨勢問:台灣還有機會嗎?

答:機會當然是有的。例如台灣人的創意很好,這是教育的問題,台灣的教育制度比起中國沒有那麼多限制,所以培養出很多創意的人才。

但這些人冒出頭來,卻沒有一個好的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去引導,會被埋沒掉,政府應該趕緊提出一個有遠景的產業政策,把這些人的價值發揮到極致。簡單地說,就 是鎂光燈打下去,讓這些創意的腦袋發光發熱,不用擔心他們到中國還是哪裡去發展,不要有地域觀念,只要把人才培養出來,最後都是台灣的價值。

問:網路電視與傳統電視的發展最後會如何?

答:未來所有的東西都會在網路上,包含PC、iPhone,都在網路上傳輸,只是數據、Data(資料)不一樣,打電話是聲音,電視是影像,MSN是文 字,但所有的東西都在網路上傳輸,而你只有一台機器,這機器叫作電視還是電話,或任何名稱都可以,因為這機器是空的,透過機器自由選擇影像還是文字,得到 你想要的資訊,這是必然,而且已經在形成中的趨勢。

談中國市場

要有「不可能完全融入」態度問:就時機上,你其實不算最早到中國發展的,台灣有許多年輕人現在還是很想到中國市場就業,你怎麼建議?

答:是不是最好的時機,要看各產業的發展而定。

我進來的時候,正是中國網路快速發展的時候,這個時間已經回不去了。但台灣年輕人現在要來中國,我還是鼓勵,只是可能不僅僅是網路業。但無論進到哪個行 業,態度才是最重要的,哈,我這樣說像不像老人?

但這真的是最重要的,除了我一再強調對工作的熱情,我覺得「融入」更是進入中國市場就業的關鍵,很多人來都覺得自己很融入,但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應該要有 體認自己「不可能完全融入」的這個態度。

問:你自己有親身體會?

答:可多了!我在PPS之前,在一家音樂下載的軟體公司服務,當時這個公司在雅虎網站上有很多的廣告,我自認是非常會下廣告關鍵字的行銷人,我剛到中國公 司工作時需要登廣告,但我下的文案卻怎樣都不行,點閱率就是不高。

後來我請我們的行銷主管來下,他一下,點閱率是我下的好幾倍,後來才知道,他提出的文案,是當年領導人鄧小平提出的口號改編,我印象很深刻,叫「免費才是 硬道理」,你說這種文案我們下得出來嗎?這七個字是文化的差異,也是難以跨越的鴻溝,直到今天,我都不再下文案,我知道這不是我的專長。這其實是另外一種 層次的「融入」,知道自己的欠缺和不足。

問:你願意把你的中國經驗與台灣年輕人分享?

答:我非常、非常願意。

我自己是一路跌跌撞撞過來的,工作換來換去,和很多年輕人一樣。

我常說,失敗的方式千百種,成功的方法只有一種,你儘管勇敢去試,只要夠認真,老天不會關掉所有門的,只是你還沒找到那扇門而已。我也藉此鼓勵大家,絕對 不要放棄希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58

鷹架大王讓六十國搭起台灣鐵管

2012-6-11  TCW




台中中港路上,一棟大樓搭著鷹架站著一個假人舉著國旗與指揮棒,奇特的造型與布景下是一家鷹架公司,它做的鷹架做到連大導演李安拍新片、晶圓代工教父蓋晶圓廠或六輕大換管路都需要用到它的鷹架。

不只台灣,泰國曼谷的新機場、越南的發電廠、西班牙與杜拜的橋樑,也都用實固董事長施龍井的鷹架,外銷的國家超過六十個,是台灣鷹架大王。

鷹架,不是用竹子或鐵管綁起來,搭在大樓外牆做為施工用嗎?從種絲瓜搭菜瓜棚到埃及蓋金字塔開始,人類使用鷹架超過數千年了,這個又老又舊的老行業,能有什麼新創意與新技術?

不搶賺機會財聘碩博士研發專利

施龍井,台中商專夜間部會統科畢業,曾在大同公司股務組、中國信託當過徵信,三十年前投入鷹架業,從財務經理開始做起,當時台灣房地產大好,鷹架業跟著蓬勃發展。

別人忙著用最少人力、最便宜的成本搶賺機會財,施龍井卻離開老東家,想要長期耕耘這古老的行業,他請碩、博士當員工,還開發專利,跑到國外參展想打開國際市場。

今天,施龍井走出一條不同的路,勞委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前所長石東生說,仔細看國內重大工程使用的支撐鷹架系統,主要都是施龍井的產品,過去這些支撐鷹架都是靠進口,是施龍井改變了依賴進口、還能出口的局面。

施龍井有什麼不一樣,走進實固辦公室,三十個員工中的博士和碩士有六個人,十八年來申請了四十五個專利,施龍井的辦公桌上還擺著各種的英文報,施龍井說,每天都要看英文報,「一天不看就會覺得要跟世界脫節了。」

談到鷹架,施龍井講的是英文,Peri、Doka、Layher這三家德國公司,談市場開發,他講BAUMA 這個在德國慕尼黑三年才辦一次的國際工程機械博覽會。

原來,鷹架似乎是傳統的落後工業,德國卻把這個行業系統化與全球化,專門挑戰世界各國風險最高、技術最困難的工程,最大的營業額可以超過新台幣千億元。

找學界做實驗證實產品的可靠性

落後者把鷹架當鐵管賣,按公斤計價,德國公司是賣服務、賣安全性,施龍井說:「找到強者,跟在後面就有肉吃了,」施龍井有不同的市場與國際觀。但鷹架市場跟叢林一樣,德國人是獅子主宰一切,他只能跟著獅子後找碎肉吃。

所以施龍井創立實固,「當時我在全台灣前三大的本土鷹架公司上班,全公司上上下下才請了七個人,老闆卻天天罵員工是吃閒飯的,請太多人了。」

十八年前,他跑到BAUMA 看展,看德國人在做什麼、賣什麼,接著三年後正式參加BAUMA 展,施龍井從鷹架的零配件下手,找德國已經過時的專利,生產零配件到BAUMA 參展,開始出口。

說穿了,施龍井就是仿照德國人的鷹架起家,因此當李安在台中拍《少年Pi的奇幻漂流》時,要求使用國際規格搭鷹架,才發現原來台灣本土就有人做,那個人就是施龍井。

會做零件還不夠,施龍井還學德國人的工匠精神,亦步亦趨跟在獅子後面。如同搭鷹架,一層完成再接著往上搭,德國人用什麼設備,他跟著買或自己設計找人造,他們用最好的鋼材,施龍井也堅持只用中鋼特殊型號的鋼材,不用其他地區的廉價鋼鐵。

所以他看到德國人有專利、有技術,他也養博士養碩士、開發專利,還請成大、雲科大為他試驗產品,用工匠的方法證實產品的可靠性。雲科大營建工程系教授彭瑞麟說,台灣鷹架業找學界合作做實驗,施龍井是第一人。

墊高進入門檻專門承接高難度工程

但德國人不同,他們做別人做不到的才有利潤,所以施龍井的鷹架往上再搭一層,就是承做高危險、高難度的工程,例如用一百五十噸的鋼材,支撐六倍重一千噸的 鋼筋水泥橋樑,而且支撐架的底部還要部分挑空,例如台灣最新完成的機場捷運在林口跨越中山高,整個跨距達一百三十公尺,跨越了車來車往的高速公路。

他不僅完成了這個風險最高、技術最困難的部分,還寫下機場捷運施工三十個月如期完工零工安事故的紀錄,交通部還特別頒獎。同樣的,台積電十四廠這種超大型晶圓廠,需要鋪上一層又厚又重的鋼筋水泥做為機器基座,支撐系統鷹架就是施龍井的。

跟著獅子學,再往上爬,施龍井從德國人身上看到德國人不是光靠專利,來應付競爭,而是賣系統服務,所以施龍井花了八年,發展出地面橫向預組及整組區塊移動。簡單說,過去鷹架是往上搭,現在躺著組完之後再豎直,並且還可以分成一小塊一小塊的移動。

於是一個工地本來要七十二個工人來搭支撐鷹架,現在只需七個人,且支撐架不需要拆除,而是直接推動下一段繼續使用,讓原本三到五個工作天的工程變成只要一個工作天。

即便一路學著德國人的工匠精神才有了今天,但施龍井證明了鷹架不是落後行業,有國際觀肯國際化,俗稱搭菜瓜棚的鷹架業也能跟德國人一樣,變身成為賣鷹架、賣支撐系統服務的國際化行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4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