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告訴你Pokemon Go爆紅背後的3個秘密

“我下載這款遊戲的原因是,我在美國的許多朋友都為之瘋狂。”約翰•諾里斯表示,“他們都是非常理性的成年人,但顯然, 他們被Pokemon Go迷得神魂顛倒。”

諾里斯是英國布萊頓市一家數據機構Roketmill的首席內容官。這新近問世的增強現實手遊正如風暴般席卷全球。目前,該款遊戲在美國僅上線不到一星期,就已經實現了數以百萬計的下載量。在這款app上,玩家可以追蹤、“抓住”在他們身邊到處出現的神奇寶貝。

據BBC報道,盡管目前Pokemon Go在英國尚未正式上線,但類似諾里斯這樣躍躍欲試的玩家已經通過技術手段安裝了該款app。盡管這款遊戲的爆紅不無爭議——比如一些人擔心,當用戶使用自己的iOS設備登錄谷歌賬戶時,該應用可以通過郵件的搜索歷史和谷歌地圖接觸到大量用戶信息。

Pokemon Go的樂趣究竟在哪里?它的成功走紅是否有跡可循?

爆款遊戲第一要素:上手難度低

牛津大學互聯網研究中心的心理學家普日比斯基(Andrew Przybylski)致力於研究遊戲之所以成為爆款的因素,包括難度系數設置是否合理,如何促進玩家與其他人的社交互動等。在他看來,一個重要因素是:歡樂時光的“上手門檻”。

Pokemon Go的一個關鍵特點在於,其應用依賴於許多人都已經擁有的技術——人們早就對自己的智能手機和GPS定位系統諳熟於心。相比之下,與Pokemon Go有些類似的地理藏寶遊戲不僅需要高深GPS知識(有時還需要一系列的物理設備),甚至還需要熟悉深奧的地理藏寶社區。

歷數歷史上獲得巨大成功的遊戲——從貪吃蛇,到憤怒的小鳥,以及任天堂的許多原始遊戲——都結合了相對新穎但容易上手的技術,從而易於讓用戶接受。“人們已經學會如何使用自己的手機——就像他們知道如何使用自己的四肢玩任天堂網球一樣。”諾里斯解釋道,“這部分先期工作已經完成,因此你可以很容易地沈浸其中。”

懷舊牌:舊酒還需裝新瓶

另一個因素在於懷舊。盡管諾里斯從來沒有玩過任天堂的其他遊戲,但許多Pokemon Go的粉絲都在這款遊戲中找到了自己1996年的回憶——當時神奇寶貝系列剛剛問世。事實上,哪怕只是人們對Pokemon Go的談資開始增加,也足以激起老粉絲的懷舊之情。

但在普日比斯基看來,如果一款遊戲要把懷舊作為自己的賣點之一,那麽這款新品最好顯得新奇有趣,而Pokemon Go顯然做到了這一點:“傳遞娛樂的唯一方法,就是讓玩家感到自信、給予玩家探索感、並將玩家與其他人以社交方式連接在一起。在這三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上,Pokemon Go看起來非常成功。”

諾里斯進一步指出,帶著Pokemon Go在布萊頓街頭逛街也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所有的神奇寶貝站(玩家收集遊戲中物品的地方)都與布萊頓的不同街道有關。事實上,這讓我看到了許多從未見過的街道。”他表示,“晚上的人們願意一邊四處遊逛,一邊尋找傑尼龜和喵喵——甚至在等待自己妻子生產時,抓一只神奇寶貝。這一切都讓Pokemon Go變成了一個現象級的爆款,也這讓遊戲產生了最重要的成功因素:對社交媒體非常友好。”

爆款關鍵:適應社交網站

2013年,英國作家和電視人布魯克(Charlie Brooker)曾將Twitter(推特)列為改變世界的25大電腦遊戲。為什麽推特是一個遊戲?在布魯克看來,推特擁有一個繪畫界面以及基於分數的競爭系統(例如追隨者數量)。隨著Pokemon Go的出現,布魯克的這一觀點變得更順理成章。不管制作者是否有意為之,這個遊戲都很適合將自己的收集經歷在Reddit、Snapchat和Imgur等社交網站上分享。

心理學家也開始理解,為什麽使用社交媒體如此地令人愉悅——其中的重要一環在於:有機會雕琢和嘗試一個人的自我意識。人們在線下也會這麽做,但在線上,我們可以收獲更多的可能性和不同的潛在回報,例如結交新朋友或者增加互動。有趣的是,網上已經出現了許多Pokemon Go玩家在收集神奇寶貝時撞到一塊的段子——這款遊戲同時促進了社交媒體在線上線下的社交,而這並不多見。

Pokemon Go的成功也印證了馬克•紮克伯格的論斷:社交媒體應該允許“無摩擦的分享”——一個自發產生的行為,正中用戶的需求和欲望。

當然,Pokemon Go究竟會讓玩家沈迷多久尚不得而知。但作為一個一夜爆紅的現象級產品,這個爆款必定觸及到了許多人心中的基本欲望。因此,Pokemon Go可能再一次啟示了激勵人心的奧秘。不管你是否玩電子遊戲,這都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678

Pokémon Go爆紅背後 如何打造下一個AR爆款?

由任天堂、Pokémon公司和谷歌的Niantic Labs公司聯合制作開發的AR手遊Pokémon Go一夜風靡全球,使得任天堂的市值三天增加621億元,也讓AR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關註。

更廣闊的市場前景

這也顯現出AR的優勢,即相較於VR而言,AR更易普及也更具市場潛力。根據市場調研公司Digi-Capital的一組數據顯示,到2020年,AR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200億美元,遠高於VR的300億美元。

“從臺式機到將整個世界裝在口袋里,AR技術一定會推動交互體驗範式的轉移,用戶不會被屏幕的尺寸所限制。”Meta公司戰略副總裁 Ryan Pamplin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Meta是一家矽谷增強現實公司,已經完成B輪5000萬美元融資,其中不乏騰訊、聯想、高榕資本等中國身影。

從交互體驗而言,AR的確具有明顯優勢。由於VR是讓用戶置身於一個想象出來或者複制的世界,用戶在體驗VR時需要佩戴全封閉的頭盔,不便於行走,這將該技術的體驗限制在了客廳、辦公室或者座位上。

而與VR不同,AR是將計算機生成的虛擬世界套在現實世界上,即把數字想象世界加在真實世界之上。如果人們佩戴一款輕便、通透性好的AR產品,就可以隨意走動,做任何事情,這就像是移動遊戲機與主機遊戲之間的差距。

虛擬與現實的融合,實時交互的實現以及三維註冊體驗(“註冊”可以理解為跟蹤和定位的意思,將計算機產生的虛擬物體與真實環境進行一一對應,當用戶在真實環境中運動時,也將繼續維持正確的對準關系)都讓AR技術擁有更為龐大的用戶基數和更為廣泛的實際應用價值。

場景成功不意味著技術成熟

事實上從嚴格意義而言,Pokémon Go並非真正意義上AR,而是一種類AR應用,這類應用在國內很早之前就已經出現,例如央數文化推出的小熊尼奧早教型卡片類AR遊戲。

雖然實現了現實場景和虛擬影像的結合,但更多的是借助手機攝像頭加圖像識別技術,而真正的AR要打造虛擬影像和現實的交互體驗,對硬件以及計算機視覺、空間定位、運動追蹤等有著更高的要求。

“現象級應用會一定程度帶動AR/VR行業的發展,但是目前看來,AR和VR的商用和普及都還需要一定的時間。整個行業還在早期階段。”高榕資本創始合夥人嶽斌表示。

雖然AR具有更大的發展潛力,但目前來看,市場上的AR產品種類和數量都很少,價格比較昂貴,大部分還處於研發階段,未進入量產,不具備銷售的可能性。

智能手機是AR大眾市場最具前景的平臺,但AR應用在智能手機上的大規模部署仍然存在著重大障礙。已經有不少玩家反映Pokémon Go這款遊戲耗電量巨大,對網速要求較高,而且特別消耗流量。

首先,在相機質量與成像處理方面,智能手機的相機標準還達不到AR後期算法的要求。其次運行功能強大的AR應用會讓電池迅速耗幹,目前的手機電池還達不到相應的續航水平,同時手機屏幕的大小和交互機制也是AR落地實現所面臨的重要挑戰。

“在VR時代,移動終端這一屬性的認知或許不會那麽強烈,但到了AR時代,新型移動智能終端的形態必將會出現,它將是對當下手機形態的更叠。”北京行雲時空科技有限公司CEO王洪亮告訴記者。

在其看來,實際上AR在手機上一直沒有辦法擺脫服務器也沒有普及的原因,還在於芯片、傳感器、寬帶、陀螺儀以及屏幕的視角等。

中國的硬件研發者

在VR市場還未成熟之下,一批公司已經投入到匹配AR的新型移動智能終端的開發,王洪亮便是其中一員。2015年該團隊已經做出VR頭盔,但隨後調整方向放棄VR轉戰AR市場,就在一周前其剛剛發布了旗下AR品牌“簡觀”,並推出了簡觀AR眼鏡。

無獨有偶,AR硬件公司影創也基本在同時期發布了四款VR/AR新品,其中一款混合現實概念頭盔Halo可以實現AR和VR間的一鍵切換,賺足了大眾的眼球。

在王洪亮看來,上一代平臺是手機,交互上是觸摸屏,再上一代是PC,是鼠標和視窗操作系統,而在VR/AR時代,尤其是AR,所有的應用是要基於交互的,交互方式的突破會是行業的拐點。

“交互是整個生態產業鏈里面這個是核心點。所以交互方式是打通軟件和硬件的核心,這點解決了,再去兼容硬件和軟件、操控。”王洪亮解釋道。

Pokémon Go的成功並不是完全基於AR技術的發展,還受益於LBS技術、遊戲行業本身的熱度、社交產品形態的高接受度以及社交網絡的普及等等。“口袋遊戲並不是AR完整技術形態的呈現,它只是截取了AR技術中相對比較成熟的一個部分,結合了LBS技術呈現出的一個產品,”王洪亮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AR技術包含計算機圖形學、計算機視覺、機器人技術和光學技術。在行雲時空聯合創始人、首席科學家王鵬傑看來,其中一項技術難點是基於視覺的SLAM方法的穩定性對場景特征的依賴較大,不得不在定位效率和定位精度之間取得平衡,很多時候需犧牲精度換得定位效率。

同時基於視覺的交互會存在註冊跟蹤的誤差,這種誤差會導致交互有錯誤及延遲,而當前渲染顯示技術還很難營造逼真的虛實融合,從而降低了交互的效率。

Meta公司戰略副總裁Ryan Pamplin也表示,公司將大量精力用於精確手勢驅動跟蹤功能的研發,即要設計出非常精確的傳感器去追蹤用戶的手勢驅動並不容易。

如何打造下一個AR爆款

硬件之外,Pokémon Go否能為AR技術大規模商業化指了一條明路,並帶動國內大量AR遊戲出現,而又如何打造下一個AR爆款?在昆侖萬維CEO陳芳看來,Pokémon Go應該會引發一批跟風和模仿者的短暫熱潮,但很快會像“部落沖突”或“皇室戰爭”的跟風者一樣,發現很難成功,然後熱潮退卻。

據了解,目前國內從事AR應用開發的企業有200多家,相較於數萬家遊戲企業而言,這個量級仍比較小。港互動副總裁王世穎表示,國內之前上線的AR遊戲比較少,在其做發行看過的產品中,平均200~300款產品里有一款AR產品。而且這些AR遊戲產品,也沒有取得特別好的經濟效益,基本上是上線就死了,或者根本沒有看到上線。

“我其實不太認同這是AR遊戲的火爆,而是Pokemon Go的火爆。這包含了Pokemon的IP、LBS、AR幾大元素,除了任天堂以外,也不要忽略Niantic以及社交網絡的貢獻。”陳芳直言。

新科技碰撞新玩法帶來前所未有的遊戲體驗,可以預見,在未來一段時間會有更多的大IP被引入AR遊戲的開發中。遊族網絡COO陳禮標認為,從玩法上看,遊戲與AR技術的結合,一是位置服務,二是圖像識別,三是數據處理。從這三個方面看,“AR遊戲可能的引爆點就是朝著完善情景交互體驗的方向發展”。

不管是對於簡觀AR抑或其他AR公司而言,Pokémon Go火爆都是一個積極信號,在面向大眾的市場上面,“AR將會是一個不斷出現顛覆性創新的市場,有無數個未知的產品形態會突然出現,從而加速大眾對於AR的認識,最終縮短AR技術深入到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時間周期。”王洪亮說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914

靠《萬萬沒想到》爆紅後,他們如何做個持久生意?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727/157678.shtml

靠《萬萬沒想到》爆紅後,他們如何做個持久生意?
麻策 麻策

靠《萬萬沒想到》爆紅後,他們如何做個持久生意?

在範鈞看來,內容行業的巨大門檻就在於人才,但人才的培養需要一個相對體系化的培養機制,也需要付出一定的時間成本。

文娛行業正迎來一個發展快速期,不管是身處其中的人,還是周圍旁觀者,都能感到這一輪風向的變化:資本在湧入,投資在加速。而“版權”、“精神消費”、“消費升級”、“內容付費”等都是這一輪浪潮上的關鍵詞。

電影是最熱的賽道,屏幕還在增加,熱門劇作被瘋搶,大制作叠出,票房紀錄不斷被刷新;網生內容迎來一個個高潮,頭部內容方頻獲投資,互聯網渠道已取代電視機,點擊和會員制又會把幾大視頻平臺帶往何方?音樂付費初見端倪,演唱會直播,線上付費,消沈多年的行業會不會迎來變化……

美國演講家斯科特·麥克凱恩那句知名的“一切行業都是娛樂業”,是否正在成為現實?

變化加速的今天,趨勢已越來越明顯。創業家&i黑馬此次推出泛娛樂領域報道特輯,希望一窺浪潮之下,行業中的變化。此為第一篇。

文丨麻策

編輯丨吳丹

靠搞笑自制劇收獲了大批粉絲,也以“調戲”廣告主的方式獲大量金主贊助,萬合天宜取得了名氣和財富的雙豐收——但今年上半年,它卻顯得有點兒沈寂。

整個上半年他們在忙什麽?答案是研發產品。

“研發產品需要很長的周期。”萬合天宜CEO範鈞坐在自家公司的沙發上接受創業家&i黑馬采訪。這是一個深棕色的皮沙發,如果你是萬合天宜的粉絲,一定不會對此感到陌生,因為這里就是《報告老板》第一季中常出現的拍攝場地。

“現在研發慢慢都有結果了。”他補充道,“下半年應該會上兩三部劇。”

他們要推的最新一部劇叫《西涯俠》,將於今年11月上線。然後陸陸續續會有至少15部網絡大電影,以及三部網劇制作完成。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些新作品將不僅限於喜劇,也包括了嚴肅題材。

“我們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內容創作平臺,對於任何題材而言,創作其實是無差別的。”範鈞解釋說他們的創作理念向來如此。但無疑,喜劇仍是萬合天宜的主基調。

這麽看,它猶如一個網絡喜劇生產工廠,生產過程機械而枯燥,輸出的是快樂。

在萬合天宜的作品里,《萬萬沒想到》是至今無法被超越的神劇。該劇導演叫獸易小星曾把它的成功歸結為運氣。他認為《萬萬沒想到》之所以爆發,是因為碰上了一個好時代。

毋庸置疑,萬合天宜趕上了2013年網絡視頻內容的紅利期,在那個屌絲為王的時代,以草根演員和搞笑著稱,甚至內容有些荒謬的《萬萬沒想到》生逢其時。

根據官方數據顯示,《萬萬沒想到》網劇全網點擊量已超過20億,平均每集播放量高達7000萬。在近乎“恐怖”的播放數據之下,它還創造了可觀的收入數字。據稱,《萬萬沒想到》第一季的廣告收入超1000萬元,第二季的收入更是第一季的3倍。

n2.webp

在網劇大獲成功的基礎上,《萬萬沒想到》還為萬合天宜提供了更多的縱深價值,如出書、拍大電影、做遊戲、銷售衍生品等。

萬合天宜COO柏忠春曾在接受創業家&i黑馬采訪時表示,具備商業聚合效應的品牌IP就像一個容器,它承載的商業價值無法估量。

萬合天宜的危機感

然而去年底,雄心壯誌從網絡平臺跨向院線的萬合天宜卻挨了一記悶棍。

事情源於《萬萬沒想到》大電影票房高開低走,口碑也不盡人意。作為萬合天宜最引以為豪、最具招牌意義的作品,3億多的最終票房與上映前業界所預測的“10億票房”相去甚遠。

雖然《萬萬沒想到》電影在公映前就已經通過廣告合作、品牌推廣、網絡授權等方式收回成本,但商業運營方式上的成功對電影本身的口碑好壞並不具備太多的說服力。

從網絡上對《萬萬沒想到》電影的評價兩極分化嚴重來看,不難發現這仍只是一部粉絲電影。

“我們當時不懂電影,也不怎麽懂電影觀眾。”範鈞對創業家&i黑馬說道,“電影院消費行為和線上視頻端消費行為完全不一樣,前者門檻高、頻次低。”

這也是電影上映前,叫獸最為擔心的一點。他曾在豆瓣表示:“原來害怕粉絲們不接受,現在又擔心是不是太粉絲向了,會導致路人無感。”

一語成讖。

票房未達預期很大程度上也與電影市場的風雲變幻有關。《萬萬沒想到》上映同期遭遇《尋龍訣》《惡棍天使》《老炮兒》三個強敵,在激烈的市場爭奪中,中規中矩的《萬萬沒想到》敗下陣來。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如果我們真做到10億票房了,那我們都找不著北了,肯定自我膨脹了。”範鈞對創業家&i黑馬表示。

現在,他對電影市場的態度是,心存敬畏,常懷危機感。

萬合天宜的危機感始於它站上新媒體影視內容風口的第一天。當它異軍突起並如日中天時,範鈞就曾對創業家&i黑馬如此表示:“我們是有危機感的。當風力足夠大的時候,要快速把自己變成鷹,不然風沒了,豬就摔死了。”

這種不安全感源自內容行業的不易複制性:當推出一個爆款產品之後,你無法保證下一個產品還是爆款。

同時,範鈞認為,以網絡段子為支撐的內容,對創意的持久性是巨大的考驗。“有些東西就是一個新鮮感,說實話,新鮮感過去了,以後一直再拍也未必再有新鮮感。”

在萬合天宜推出的作品里,《萬萬沒想到》系列第一季口碑最好,而它的續集,以及後來推出的《高科技少女喵》等其它作品都未在口碑上達到與它同等的高度。

這並不單是萬合天宜的問題,而是整個行業普遍面臨的問題。

只是如今,在創意枯竭、審美疲勞、質量下降等外界的質疑聲下,它需要做出變化,以穩固其網絡喜劇領域的地位並獲得更多元化市場的肯定。

n3.webp

*萬合天宜CEO範鈞

“我們有8個小制片公司”

市場瞬息萬變。為順應這種變化,萬合天宜首先強調把攤子做大,並快速實現“鷹化”(對應前文提到的不做風口上的豬)。

過去一年間,萬合天宜團隊從一兩百人迅速擴大至接近四百人的規模,並設立了8個制片工作室,使平臺功能和制片部門分離。通過工作室下放內容管理權,以制片人為核心,這樣每一個工作室都好比一個小制片公司。

“可以把這8個工作室想象成我們的8個方面軍或是8個師團,出去就是打仗的,我們不限定底牌,而且有炮兵、空軍、後勤部門給他們提供支撐。”範鈞解釋道。

制片工作室負責產品研發和運營,“過審”後的項目由平臺提供資源和資金的支撐。這樣做的目的都是為了保持團隊小型化和靈活性,以便快速、敏銳地應對市場的變化。但另一面來看,這也意味著較高的項目淘汰率。

工作室研發的每一個項目都需要“綠燈委員會”過審,過會的項目會得到一筆小型制作費用做出樣片,根據樣片效果最終讓市場(通常是視頻網站和廣告主)決定是否投入拍攝,以及確定最終的制作費用。

範鈞認為,新媒體影視內容行業是一個高速發展的行業,也是快速變化的行業,這樣的組織形式能更好保證萬合天宜把握市場先機。

據相關數據顯示,網劇市場已經成為一個千億市場。近年來,隨著網劇網大模式成型,大量的資本開始湧入,並不惜重金收購大IP、強調大制作。

範鈞不以為意。他認為,影視內容行業創作能力才是核心技術。

“不管項目好壞,有錢就能找到合適的資源,所以整合資源的能力其實是應用技術。核心能力是不能花錢買來的,是靠養成的。”範鈞對創業家&i黑馬如此表示。

在創辦萬合天宜之前,範鈞曾在IBM工作近10年時間,是一個地道的IT男。如今,他也正努力用工業化流程改造內容行業。

要做人才孵化器

除了嚴格的項目評審,萬合天宜還有著一套近乎殘酷的人才篩選機制。

目前,萬合天宜共有100人的編劇、導演團隊,他們大多是從學徒開始做起,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只有能拿出市場認可的項目作品,最終才可以跟公司達成長線合作。”

“(你)行就上,不行就算了。”範鈞說。

因此,這是一個相對低門檻但高淘汰率的職位,流動性也非常大。

在範鈞看來,內容行業的巨大門檻就在於人才,但人才的培養需要一個相對體系化的培養機制,也需要付出一定的時間成本。

“像叫獸走過的路一樣,”範鈞對創業家&i黑馬表示,“子墨就是從一個美術系畢業生最終變成了一個大導演。我們不斷培養新人、給新人機會,是因為人才是公司未來的資產。而從培養人的角度來說,必須做到平臺化,這樣各種各樣的創作人才能嫁接進來。”

n4.webp

他極度強調人才的重要性。而這也幾乎已經成為了行業的共識。

壹酷文化創始人兼CEO馬李靈珊與範鈞持同樣的看法。她曾在接受創業家&i黑馬采訪時表示,我們不囤IP,囤人。

她認為,今天的IP是被高估的,而人的價值則被低估了。“所有IP都是由人生產出來的,而且IP是不能被過度挖掘或開采的,但是人能源源不斷提供創造力。”

對於IP和人才的關系,範鈞有自己的一套理論:買IP就像買別人的雞蛋,其實雞才最重要。他認為,人才才是內容行業的真正競爭力,相比市場上火熱的IP收購,範鈞更傾向於人才的培養。

萬合天宜CFO陳偉泓曾在一次創業論壇上表示,“作為年輕的初創公司,我們想從一個爆款、一個團隊開始,成為一個人才孵化平臺,成為原創平臺。”

這是萬合天宜的願景。

“我不相信基業長青”

盡管近年來優秀的網絡自制劇不斷沖擊和蠶食傳統電視劇市場,但其依然存在困境。網絡自制劇較為單一的題材(喜劇為主),使得後期內容容易使人產生審美疲勞,讓觀眾失去新鮮感。另外,以惡搞和段子支撐的內容本身,雖然適應網絡大環境,但卻對編輯團隊和創意本身提出了艱巨的挑戰。

但隨著大量資本和影視公司的進入,網劇開始從“粗制濫造”走向精品化。除了段子堆積和無厘頭惡搞,網劇制作公司也開始註重敘事和故事的價值,投資力度和劇的質量均大幅提升。據公開報道顯示,網劇每集一兩百萬的投資已經不稀奇,而知名IP改編劇《盜墓筆記》更是號稱單集投入成本達到了500萬元。

但是否高投入的精品劇就能獲得高收視?無從得知。我們可以確定的是,精品化確實成為了一個趨勢。

對於曾憑借低成本段子劇笑傲群雄的萬合天宜,似乎它也正經歷轉型的陣痛——在它最擅長的搞笑路線上遭遇到了瓶頸。它試圖改變人們對它“惡搞”、“5毛特效”的刻板印象,在網劇的題材和質量上擴張自己“疆域”,但也在切換過程中產生了不適。

“轉型的陣痛就像分娩一樣,但這是勢在必行的一個事,你不可能永遠死守一個東西做,再疼也要邁出這一步。”萬合天宜元老之一、《報告老板》系列主創柯達近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而關於爆品,在範鈞看來可遇不可求。“有了一個爆品以後,我們就要快速平臺化,只有這樣才能做大,否則就只是一個單獨的產品。”但平臺化也會有所犧牲。“因為你的資源分散,單個產品就不可能紮根特別深了。”

這是一個“小我與大我”的取舍。

至於萬合天宜能走多遠?範鈞說他並不相信所謂的基業長青。他認為,公司和人一樣,應該有生有亡,任何一個偉大的公司為人類的貢獻可能就一次,此後都是茍延殘喘。

“你想做一個娛樂帝國背後的大佬級別的人物嗎?”創業家&i黑馬問。

“就看機遇了,但我沒有這個野心。”範鈞如此回答,“現階段就是紮紮實實把核心技術(創作能力)做好。”

這種心態似乎和他在2012年底時的想法類似。

當時成立不久的萬合天宜靠幫品牌拍攝廣告微電影為生,但步履維艱。雖然接了“別克”的大單卻因團隊經驗不足、內部磨合不到位,摔了跟頭,大半年沒掙到錢。

“目標太高我們夠不著,只能慢慢往下走。”範鈞稱。

萬萬沒想到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312

Prisma爆紅這麽久 現在才有中國追隨者

“朝生暮死”的APP行業無異於一個造星工廠,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能捧紅一款明星產品。而圖片處理軟件堪稱爆款APP中最為常見的分類。

有這樣一個評論描述如今的Prisma有多火,“世界一半人在用《PokemonGO》抓精靈,另一半人在用Prisma軟件修圖。”

Prisma成功刷屏朋友圈之後,有國內圖片處理軟件公司產品負責人明確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Prisma的爆紅提醒了我們用戶對藝術類風格特效存在巨大需求,公司會考慮開發類似Prisma的產品。

但與AR手遊《PokemonGo》剛上線就遭遇國內《城市精靈GO》山寨不同的是,6月上線之後就迅速地從俄羅斯風靡至全球的Prisma在模仿、借鑒已經足夠普及的中國市場一直等到最近才找到“追隨者”。8月4日,圖片處理應用相機360在更新後的版本中添加了一個類似Prisma功能的超強馬賽克,稱可以讓照片一秒鐘變油畫。

為什麽要等這麽久?

梅德韋傑夫發布的圖片

 

需要耐心的AI修圖

技術達人出來發話了,雖然都是在修圖,Prisma和美圖、PicsArt等軟件在技術上走的是兩條路。能將一張普通照片變成野獸派勞爾杜飛的靜物畫風格,也能演繹現代派大師畢加索的立體主義的Prisma背後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簡稱AI),Prisma以藝術的名義用流行的方式把深度學習的能力展現給了大眾。

那麽,能讓連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都“翻了它的牌子”,在Instagram上放了一張使用Prisma過濾的莫斯科風景圖,這個由莫斯科年僅25歲的AlexeyMoiseenkov和幾個人的團隊開發的修圖應用到底在技術上牛在哪里?

圖普科技研發工程師Darwin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處理技術方面,美圖、PicsArt等圖像編輯軟件提供的主要功能基本上是基於底層的數字圖像處理技術,如濾波、去噪,或一些稍高級的功能分割、人臉檢測等;而Prisma所做的風格轉換使用的是完完全全的機器視覺技術,實現紋理轉換(texturetransfer)。“繪畫、吟詩、作曲是人的高級智能的表現,Prisma的風格轉換讓大眾有了機器可以作畫的錯覺,在效果上更高級、更智能。”

Prisma的產品由來是因為創始人AlexeyMoiseenkov最初發現了一種開源的人工智能算法,能將照片變為經典藝術作品的風格,然而這一處理過程需要幾小時時間。因此,他的團隊開發了自主版本,能在較短時間內返回結果,適合在移動設備上使用。

但目前對於大多數Prisma用戶而言,最大的不滿依然來自於圖片處理的時間太長,一般都需要等待幾十秒才能看到預覽效果。

而這背後,Prisma的產品特性要求用戶在使用時一定要在有網絡狀態較好、網速較快的狀態下,因為需要在線加載繪畫風格圖像以及用戶提供的內容圖片需要發送到遠程的服務器上進行人工智能計算後再傳回來;此外,因為所有的圖片處理都是在雲端完成,所以會有少部分用戶遇到使用人數過多,服務器過載的情況。

但在人工智能技術專家們看來,即使Prisma的處理速度的確超出了平常大眾一般可以忍受的App處理時間的上限,但Prisma能達到這樣的速度其實已實屬不易,里面涉及到大量的算法改進和性能優化。

在Prisma出現之前,也有過一款基於深度學習技術的修圖應用deepart.io。deepart.io卻無法取得像Prisma一樣的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在於其處理一張圖片需要消耗大量的GPU時間,導致了很多服務器資源開銷,如果用戶願意承擔這部分費用,處理時間在半小時左右,如果不付費的話,需要6個小時左右;而另一方面,deepart主要是由大學的研究員做的技術性實驗,並不會投入過多的精力,在風格圖像類型、品牌推廣和商業化應用上考慮較少。

在圖普科技研發工程師Darwin看來,使用深度學習的方式進行風格轉換在技術層面上看屬於從0到1的創舉,將這種無與倫比風格轉換效果工程化、落地化最終展現給大眾從產品層面上看也是從0到1的進步,之後越來越好的效果,越來越快的速度只是不斷地在1後面添0,在如今極速發展的AI技術面前,相信速度的問題會很快就得以解決。

爆紅過後的困境

即使有AI技術做背書,業界對於Prisma的未來依然存在擔憂。Prisma如此驚人的風格轉換的效果暫時掩蓋了其產品單薄的缺陷,但當熱度退去,Prisma是否會像之前眾多爆款的App一樣稍縱即逝,取決於Prisma之後采取的商業策略。

在中國市場上,從魔漫相機、臉萌、足記到現在的Prisma,似乎每過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個爆款圖片應用產品。然而,這些滿足一部分需求的圖片工具類產品在爆紅之後往往並不能走得特別長遠。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圖片處理工程師坦言,因為Prisma是強風格的濾鏡,用戶容易產生厭倦心理,未來要考慮的優化方向是開發更多新奇效果,或者做產品定位的轉型上。爆發力超強的產品,都會存在持久力不足的特點。新鮮勁兒過去以後,如何把用戶留住,是重要的課題。

如果沒有考慮清楚這一步,迅速地變現也是個好方法。AlexeyMoiseenkov7月份來到Facebook總部參加了一次FacebookLive的直播的消息也被業界解讀為Facebook可能有意收購Prisma。

而這背後,被大平臺收購是創意工具類應用普遍的發展思路。在此之前,Snapchat先後以1.5億美元和1億美元收購了可動自拍應用Looksery和自定義頭像制作應用Bitmoji,而Facebook此前也收購了提供類似於Looksery的臉部識別自拍應用MSQRD。

此外,AI技術背後是Prisma使用的是昂貴的雲端服務器去處理請求,這一方面體現出了其使用的深度學習計算的複雜度,另一方面更是暴露了其巨大的成本消耗,使用GPU等計算設備去處理一張圖片的成本並不低。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有消息稱Facebook可能會將Prisma整合到FacebookLive,以此鼓勵更多用戶嘗試直播。此舉將有助於消除用戶面對鏡頭時的緊張感,因為Prisma的濾鏡可以掩蓋用戶皮膚和環境燈光的問題。

盡管Prisma團隊此前表示正在開發視頻濾鏡功能,但在AI技術工程師們看來,圖像是一個二維的信號,而視頻多了一個時間的維度,對時間提供的信息的利用決定了視頻的處理在面臨更大計算量的同時也擁有更多的可用的信息量。

“Prisma的‘視頻濾鏡’一方面要處理計算量的問題,保證‘快’,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如何利用好時間的信息,進一步提升‘質’。用圖片的方式對視頻每一幀進行處理是可行的,但由於如今的風格轉換算法還不是特別的穩定,所以用這種處理方式生成的視頻會閃爍和出現假的不連續性(falsediscontinuities)。”在Darwin看來,從圖像的處理到視頻的處理,其中牽涉到大量算法,並不是一件看起來很容易的事,而他的判斷是最終這項視頻功能可能還是以用雲端離線的方式處理短視頻呈現給大眾。

另外的擔憂是,類似Prisma的視頻濾鏡會增加直播的趣味性。但從產生影響的角度,可能不像對圖片的影響這麽大。“直播的重點是內容和互動,對於大多數用戶而言,美顏、濾鏡只是輔助性的手段。”上述圖片處理工程師解釋道。

而這背後,除了Prisma和未來的視頻濾鏡,AI技術尤其是深度學習僅僅在機器視覺領域,已經在人臉識別、OCR(光學字符識別)、車輛檢測、圖像檢索等領域得到一定的成功的應用。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到,在圖像內容審核上,如今可以使用深度學習技術成功地將圖像智能鑒黃交給了AI機器,使得大量不良內容被阻擋免於流向大眾,從而解放了更多的人力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此外,也能在人臉識別應用上,完成包括人臉搜索、定位、識別、智能美化等功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159

當年爆紅的Lily無人機失敗,是又一個“矽谷謊言”,還是行業即將洗牌?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114/160852.shtml

當年爆紅的Lily無人機失敗,是又一個“矽谷謊言”,還是行業即將洗牌?
常皓靖 常皓靖

當年爆紅的Lily無人機失敗,是又一個“矽谷謊言”,還是行業即將洗牌?

這個行業里的創業者,若要脫穎而出,需要具備突破的能力。

據外媒theverge 1月12日晚消息,自拍無人機Lily項目正式宣告失敗。Lily無人機創始人發出一份郵件,宣布將向所有支持者退款,並對項目的失敗深表遺憾。同時公司也將關門大吉。

而就在兩年前,這家公司的無人機炫酷的演示視頻,迅速風靡一時,吸引了大批預訂者。這也成為使得它成為近年來最受期待的一款無人機產品,但是,可惜的是,該產品一直處於難產狀態,三次跳票後,Lily最終還是走向了失敗的結局。

df292d4aa9a30fd7509b93b981c7f8dd

這不禁令人唏噓。曾一夜爆紅的Lily究竟為何倒下?是又一個“矽谷謊言”的破滅,還是技術難度太高?聯想到最近無人機領域頻傳的壞消息,是否又是市場尚未迎來成熟期?無人機領域在2017年經歷了這樣的開局後,究竟又將迎來什麽?

從一夜爆紅到黯然退場

故事的開頭很矽谷。2013年, 年輕人Antoine Balaresque在一次家庭旅行中發現,所有的家庭照里都沒有母親的影像,這讓他萌生了做個人專屬相機的想法。於是,剛從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畢業的他效仿年輕的喬布斯,做起了高端科技,在車庫里成立了Lily Robotics無人機公司。他的願景很簡單:做出一個“飛行的相機”,不用複雜的操作技巧就能在空中為人們照相。

起初,由於是大學生的創業項目,再加上是軟硬件結合,Lily無人機一開始並沒有受到投資人的青睞。直到2014 年春天,Lily無人機才得到了一筆可觀的投資,投資人是紐約潛力股風頭大牛Shana Fisher。

Lily無人機的一夜爆紅是在2015年6月。當時,Lily無人機的概念視頻的確讓消費者們興奮了一把。在視頻中,堪稱“傻瓜式”的自我航拍神器的Lily無人機展示了三個特性:一是操作簡單,無需操控臺,無需按鈕,亦無需APP控制;二是可以自動跟蹤拍攝,以及根據算法更精確地拍攝;三是在硬件性能方面,Lily無人機將照相機內置在無人機內部,省掉了雲臺和照相機支架,額定防水等級還達到了IP67。

在兩年前,這樣“隨時隨地,隨手一拋”的無人機無疑令所有人都大大驚艷了一把。而且,消費級無人機在航拍的應用場景中的“傻瓜”式操作,也讓很多人心動。在視頻刷遍朋友圈時,也得到了一批網友的盛贊:“太創新了,空中機器人的時代越來越近了!”“傳統無人機其實是物理在飛機上無人,但飛行員操控者總是存在。Lily實現了真正的無人,讓所有人變成參與者!”

被吊足了胃口的消費者們,開始以每個499美元的價格眾籌Lily無人機。資料顯示,眾籌數據非常可觀,Lily無人機在預訂期間共獲得不少於6000名付費支持者,以及不少於3400萬美元的預定金額。

在接受眾籌時,Lily和用戶約定的是2016年2月發貨。但Lily本身並不給力。7個月後的2015年12月,Lily無人機向眾籌用戶發送郵件,確認跳票,將發貨時間改為2016年夏季,他的理由是:為了完成部分的軟件優化、硬件提升一級測試工作。

之後,Lily推出500個成品給了測試用戶,但這並沒能讓Lily的產品面世。2016年8月,Lily在此推遲發貨,這次Lily給出了詳細的時間規劃表,並表示將在2016年12月到2017年1月發貨。

之後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2017年1月12日,Lily無人機確認流產,關閉公司,開始給眾籌支持者退還預定資金。

Lily錯在哪里?

無獨有偶,前段時間,另一家知名矽谷創業公司也傳出了原型產品無法商品化、驚艷業界的視頻是造假的消息。不斷跳票的Lily,盡管因為其新穎的設計和功能上的顛覆性讓消費者狂熱,但它主打功能的實現效果之前也遭到不少業內人士的質疑,甚至哪款風靡一時的視頻也被人懷疑過真實度。

那麽,這是不是一款新的“矽谷謊言”呢?

關於Lily緣何失敗,有一種說法是技術尚未成熟。攝影網站Photoblog曾舉了這樣一個例子:Lily無人機的並沒有外置防抖措施,而是用了類似Instagram Hyperlapse的數碼修正技術,相機則用了Sony iMX 117模塊,可拍攝1200萬像素照片或1080P 60 fps影片,而鏡頭視角為94°。

《開源雜誌》稱,在宣傳片中的Lily在空中飛行自如,用戶可以為所欲為,但外媒The Guardian做測試時要順利啟動無人機卻十分困難,還撞到記者身上並“咬了一口”。

星圖智控CEO張慶旗認為,Lily就是倒在了超前的創意上,目前整個行業的供應鏈水平都達不到生產Lily的條件。“在深圳,無人機行業最前沿的一個地方,在Lily出來之後,都沒有哪個團隊能完全克隆他們的產品。因為無人機產品不像手機行業或者其他電子行業那麽成熟。此外,Lily資金鏈和產品設計上也有一些因素制約了產品的量產。”張慶旗對i黑馬說道。

此前,在Lily無人機概念視頻剛出現時,張慶旗就曾公開表示Lily無人機量產化的可能性幾乎為零。他告訴i黑馬,當時他曾提出Lily無人機有三個硬傷,“第一,拋飛是個技術活,拋不好就掉;第二,降落到手掌根本不可實現,他所謂的攝像頭定位降落,只要出現任何誤差,槳就會傷人;第三,沒有雲臺的攝像頭,拍出來不可看,大疆都做不到。”

臻雲創投合夥人祝曉成則表示,“Lily無人機的爆紅是因為解決了用戶的痛點,但是至於緣何失敗,我們只是看到了結果,一切都只是猜測。其中的原因很可能包括核心產品能力和供應鏈能力的不足。”

看來,技術和產品能力不足是非常根本的原因。無人機,並不是可以一夜成名、一蹴而就的領域。長期的技術積累、對市場的把握、量產的能力,才是根本所在。正如Lily的投資方之一創源投資(InnoSpring)  CEO 王笑在其宣布失敗後對外所表示的:“一個公司能成功,只有決心,只有創意是不夠的,最終要回歸商業的本質,那些所謂的兩年百億市值三年要上市的新聞,只是忽悠吃瓜群眾而已。”

無人機行業怎麽了?

最近無人機行業,壞消息不斷:除了Lily無人機宣告失敗,還有Zano無人機在kikstarter眾籌失敗,法國Parrot、國內的零度智控、億航無人機也經歷了裁員風波。目前看起來,仍然是大疆引領風騷。

究竟是什麽原因導致了這一現象?祝曉成認為,Lily的失敗是有代表意義的個例。“一些博眼球的無人機公司,如果不能落實到技術、產品、市場的能力上,都會失敗。”此外,他認為,現在無人機行業的確發展過快,才會導致近期負面消息的出現。

那麽,2017年無人機市場走向將如何,無人機創業公司們,又將如何才能在其中勝出?祝曉成對i黑馬做出了以下預測:

首先,大疆因為具有先發優勢和很強的創新能力,在國內一枝獨秀。但是,市場是會一直往前走的,競爭格局很可能在2-3年後發生改變。

其次,2017年,我預測可能會有幾家2B無人機公司冒出來。2B類公司的利潤會比2C類的要高,但是前者並不那麽抓消費者的眼球,而量也不會在短期內很快爆發。所以,對於2B類的公司,接下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把量做大。

第三,目前無人機的使用,遠遠沒有到遍地開花的程度。因此,這個行業里的創業者,若要脫穎而出,需要具備突破的能力。

無人機 創業者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256

鮑師傅、喜茶、一點點這些網紅消費品牌靠什麽爆紅?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27/162158.shtml

鮑師傅、喜茶、一點點這些網紅消費品牌靠什麽爆紅?
新消費內參 新消費內參

鮑師傅、喜茶、一點點這些網紅消費品牌靠什麽爆紅?

一個網紅級品牌必須要有各種黃牛黨才能證明自己的火爆。

本文由新消費內參(微信ID:cychuangye)授權i黑馬發布。

“網紅消費品牌”六大風向標

進入到2017年,資本市場還沒有熱,但是有幾款現象級產品,已經開始頻繁在朋友圈刷屏。

比如從北京神秘起家的鮑師傅,比如來自南粵大地獲得IDG投資的喜茶,還有最近紅遍上海灘的一點點。

這幾個品牌到底有多紅,用微信指數查詢一下已經被收錄的鮑師傅、喜茶,然後與我們之前心智中的網紅餐飲品牌海底撈來對比一下:

根據微信指數對比,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 作為老牌的網紅品牌,海底撈的微信指數大概是2333395,而作為一個後起之秀的喜茶的微信指數大概是1096849,從微信指數上目前還沒有看到這幾個網紅品牌到底有多火。

好,既然這幾個網紅品牌微信指數上看不出來多火,我們就去看看門店數據到底火不火。

據澎湃記者的報道,在上海的首家鮑師傅已經需要排隊7個小時才能買到,而之前的數據則是三個小時。

鮑師傅、喜茶、一點點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就瞬間成為了網紅級消費品,依靠在社交媒體的傳播,線下排隊形成的口碑效應以及大眾點評上良好好評,還有進駐中國時尚風向標的上海,這些品牌都在印證著自己的江湖地位。

那麽這三家品牌到底是靠什麽成為網紅品牌呢?

此前,獲得IDG資本投資的喜茶創始人接受采訪時談到,喜茶在上海的數據大概是單天銷售額可以達到4000杯、日營業額超過8萬。

新消費內參(ID:cychuangye)咨詢了專業人士,認為在這樣一個單店規模下的坪效(銷售業績除以店鋪面積)已經絕對是行業的高水準了,更重要的是像喜茶這樣的品牌已經有黃牛黨開始炒作,這些都足以證明這幾個品牌的火爆。

一點點也是同樣如此,即使在上海已經是一個擁有超過400家連鎖店鋪的品牌,但是一點點依然可以做到排隊,這也是一個非常可怕的數據,而這些都足以證明這些品牌的熱度與知名度。

至此新消費內參(ID:cychuangye)可以總結一下,怎麽才可以被稱為一家網紅消費品牌店:

首先,你必須要滿足排隊指數。

這個詞匯是新消費內參(ID:cychuangye)自己定義出來的數據,根據各種公開報道以及新消費內參(ID:cychuangye)的觀察,如果你的排隊做不到需要等待7個小時,你就沒有進入到網紅俱樂部的資格,排隊3個小時是及格線和門檻。

其次,一個網紅級品牌必須要有各種黃牛黨才能證明自己的火爆。

比如據說購買一杯喜茶需要做到加價20塊,有人已經開始利用其產品的稀缺性來做投機生意賺錢,如果滿足不了這個要求,你也不敢稱呼自己是網紅品牌。

001_meitu_20

第三,有自粉絲。

在網絡名詞里有個與此類似的詞匯,叫做“自幹五”,大概的意思是,即使在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報酬的情況下,用戶也願意自動承擔其傳播和推廣該品牌的意願。

其主要表現形式就是主動跟周邊人群擴散該產品很棒,主動在朋友圈各種安利,並且會自發與損害該品牌形象的人做鬥爭,自己會組成粉絲團去為這個品牌出謀劃策。

只有一個品牌擁有了這樣一個群體,我們才可以認為它具備了一個網紅品牌的氣質。

第四,資本主動過來詢問是否需要投資,或者資本已經主動出手了類似品牌。

顯示一個品牌是否已經是一個網紅級品牌,最重要的指數特征就是,有沒有投資人主動表示要投資。

前段時間,新消費內參(ID:cychuangye)接到了十幾個表達想要投資茶飲店、面包店需求,並且指名道姓了需要認識某幾個品牌。

資本的敏銳度是非常強的,當資本開始主動關註的時候,這些品牌確實證明了自己很紅。

第五,社交媒體上開始出現大量揭秘該品牌是怎麽紅的開店教程與秘籍,比如本篇文章。

這個世界的註意力非常殘酷,五年前的時候,當喜茶的小夥子創始人決定要開始開一家茶飲店的時候,應該沒有人會想到他今天會被資本和媒體追捧。

所以,想證明自己的品牌很紅的方式中,你也可以寫一篇自己的開店秘籍。

第六,大量的山寨模仿者以及主動尋求加盟的人士。

中國這個國度的商業文化非常有趣,不光在互聯網領域里存在著商業模式的抄襲,在這樣的消費品牌里證明你紅了的方式居然是你有沒有“山寨黨”。

比如有了周黑鴨,就會出現各種周X鴨。比如出了一個XX叔叔,就會有各種叔叔出現,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很快就會出現鮑叔叔、王阿姨面包坊的出現。

當然以上的都是表象意義上很紅的指數,畢竟,最終考量你是否紅不紅,以及能否紅得久的根本指標是你到底賺不賺錢,否則,再“網紅”,也終究難逃關店大吉的結局。

為什麽紅的是這些消費品牌?

那麽對於這些網紅品牌而言,他們到底憑借什麽而紅,僅僅就像他們而言,只是產品做的好嗎?

新消費內參(ID:cychuangye)觀察到,這些網紅品牌能夠突然走紅,其實都是有一些基礎的理由,並不是完全是偶然因素,新消費內參(ID:cychuangye)總結了幾條:

1、一定要抓住該類消費品的核心用戶少女、“少婦”們的心理!

在中國什麽人的錢最好賺?我們去想想到底是誰養活了馬雲爸爸,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

今天的網紅品牌的主要核心用戶群基本是學生與女白領。所以,如果能夠在最開始定位的賣點與訴求上能夠迎合這群人的特性,你的定位就已經成功了一半,因為這群用戶是既有消費力,又有傳播性,還有時間的用戶。

002_meitu_21

她們在繁忙生活中,有時候需要一杯奶茶來滿足自己的小確幸。如果我沒有特別猜錯,他們也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主力用戶群,如果不小心做個用戶調研,說不定會有極高的重合度。

2、要為核心用戶群量身打造他們喜歡的品類。

如果我們仔細拆解下這幾款網紅產品的核心拳頭產品,你會發現一些驚人的秘密。鮑師傅主打特色是肉松與芝士,曾經紅透半邊天的徹思叔叔主打特色芝士、芝士、芝士。

而龍貓君經常逛到的樹心旁直接開了一家芝士小棧,所以你發現這些超紅的糕點都有芝士。

再來拆解最近超紅的茶飲店,都有什麽元素,一定少不了奶蓋。比如網紅火鍋店湊湊硬靠著奶蓋茶殺出了血路,喜茶主打特色也是奶蓋茶。

抹茶也是甜心少女們最偏愛的元素,害的龍貓君最近也不得不多次被“抹茶”了,最後還有少女少婦們特別愛的牛油果,你會發現原來爆紅的產品,基本的路徑就是有幾個少女們最核心的元素。

所以,如果你想要開出一家網紅級消費品牌,一定要去抓住這群少女少婦的心理狀態,去尋找他們生活狀態中最經常出現的元素。

我十分相信做消費品牌的人,要非常懂得少女、少婦的心理,如果新消費品牌創業者沒有一群少女少婦朋友,我有理由相信他是做不好消費品牌的。

3、產品需要有高顏值。

新消費內參(ID:cychuangye)認為,今天的新一代消費者從來不是把糕點本身當做單純的食物來購買的,因為已經從單純的功能性需求向精神感邁進,顏值已經可以比肩好吃這個環節成為重要的因素。

如果一款產品賣相好看,能激發起少女們轉到朋友圈的動力,你甚至能夠主動幫助少女們設計出讓他們更便捷傳播到朋友圈的圖形,你成為一個網紅的可能性也就越來越大。

所以店面元素的設計不是簡單的追求設計師的美感,而是要追求可擴散性,在店面里面疊加元素。 這個元素可能是一個比較有趣的名字,比如茶大爺這樣的名字就忍不住想笑,還有類似諧音的名字。

產品好看的圖案、形狀也是一個重要的元素。甚至作為一個新的消費品牌創業者,學學攝影的時候怎麽構圖更漂亮也是一個重要技能。

如果你店面的顏值在構圖法則上確實更有利於你的女性用戶群拍出好看有逼格感照片,你想要紅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4、價格親民。

很多人以為價格越高,才是消費升級。其實並不是,從目前很紅的網紅店來看,每家的客單價都不是那麽高,一點點的客單價居然只有區區15塊,實在是對不起熬夜排隊的黃牛黨們,但這就是一個事實。

比如每天人山人海的名創優品的消費也不貴,里面一瓶高顏值的水居然只要2.5元。其他大量的產品都在10元左右價格。

所以,不管你願不願意相信一件事,雖然現在的少女們可以花400塊錢買一只唇膏,然後一口氣買一打,但是他們同樣也不會拒絕15元一杯的一點點。要想形成排隊,首先得在價格門檻上設定的比較低。

5、開業第一天形成從眾效應非常重要。

跟男女生見面一樣,如果第一印象都不太好,後面結果也會不太好了。大眾心理學里有個有意思的理論叫做近因效應和首因效應,人們會以他第一次見面的對事物的映像來評價一件事物。

所以,想成為網紅店,第一波的時候無論是免費來品嘗還是什麽方式,第一波一定要火起來。

6 、為什麽這幾年總是出現這樣排隊爆紅的消費品?

人們為什麽要去排隊買一個產品?其實也跟都市人群在北上廣這樣的城市越來越大的壓力有關。

相比在房子、汽車這樣的大眾產品上找到自己的幸福感,對於小確幸人群而言,可能男朋友手中的一杯熱熱的奶茶就是小確幸的幸福,大家一定還記得周傑倫代言的優樂美,“你就是我的優樂美”。

003_meitu_22

所以,有時候去排隊會給用戶造成一種心理上的幻覺,我通過千辛萬苦買到了一個稀缺的產品,我會自我營造出某種優越感,那就是我喝到了別人沒有喝到的東西。

由於你付出了時間成本,一旦這個產品品質還不錯,不至於打破你內心的心理下限,你會不斷強化自己的認知,這是好產品,你就會有很強動力去擴散出去。

但是一旦這個產品,超出了你認為你難喝的極下限,你又付出了時間,你一定會在大眾點評上怒噴這家店,這恐怕就是用戶排隊的心理思考了。

本質上與買了只是付費產品分享到朋友圈是一個感受,看起來很努力和看起來很幸福真就是一回事。

“網紅消費品牌”潛在風險

最後,新消費內參(ID:cychuangye)想說說這樣網紅店從投資邏輯而言,可能潛在的比較大的風險。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當年的徹思叔叔是多麽的火爆,但是最後很快銷聲匿跡,一如當年風靡中國的土家族掉渣餅:

1、最可怕的是山寨的風險。

這類店鋪由於主要是一二線城市比較火,但是用戶如果沒有來到這個城市和地區消費過這個類型的產品,用戶心智中是不會有所謂品牌忠誠度的。

這個時候出現山寨與類似品類去擴展到三線城市去,很容易被這些山寨或者模仿品牌占據了市場,對於後向全國擴張,是有很大的危險系數的。

2、用戶的喜新厭舊。

有時候成為網紅品牌既有其好處,也有其壞處。壞處是當你被炒作的過熱的時候,你其實過度透支與激發了用戶消費的熱情,會導致用戶提前透支掉對產品熱情,比如徹思叔叔就是如此。

所以有時候克制住過度激發用戶需求,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新產品研發上是很重要的,千萬別依賴於永恒就是一兩個產品打天下,及時對產品進行叠代與更新十分必要。畢竟任何產品都是有其生命周期的。

3、擴張的沖動。

中國的很多連鎖消費品牌不是毀滅在競爭對手的廝殺中,而是毀滅在自己貪婪的欲望中,今天的中國,還沒見到一個依靠加盟做成了偉大品牌的。

細分消費品牌中,還是靠直營比較多,但是直營有時候又無法滿足資本方對品牌快速擴張的需求,所以這就是目前連鎖業的消費品牌的一個悖論。

如果你真的想做一個非常長久的品牌,那麽學會控制欲望,控制沖動還是十分必要的。

最後,食品安全會是這類產品最需要註意的命門,一旦在這個環節出了事情,基本就是滅頂之災,所以稱為一個網紅品牌並不容易,如果成為了網紅品牌,那就請好好珍惜!

品牌 網紅消費品牌 風向標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219

谷歌翻譯爆紅,說明人們缺乏對中國互聯網技術的自信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7/0401/162350.shtml

谷歌翻譯爆紅,說明人們缺乏對中國互聯網技術的自信
羅超 羅超

谷歌翻譯爆紅,說明人們缺乏對中國互聯網技術的自信

中國用戶要建立技術自信,不要對海外公司盲目崇拜,不要瞧不起中國公司。

過去一周刷爆朋友圈的科技新聞,除了三星Galaxy S8之外就數谷歌翻譯App開放中國地區訪問這事兒。谷歌翻譯App不只是支持常規圖文翻譯,還支持語音、文字圖像掃描的實時翻譯。不少媒體報道谷歌翻譯App的炸裂,甚至有媒體用幾個案例去評測得出結論,谷歌翻譯秒殺國內一眾翻譯。還有人則將這一舉動視作是谷歌重返中國市場的信號。然而,這些報道均對谷歌翻譯App開放中國區進行了過度解讀——只不過是谷歌的一次常規升級,將其包裝為“重大更新” 博眼球之意甚於其他。

事實上,谷歌在2010年宣布退出中國市場之後,旗下翻譯(translate.google.cn)和地圖(ditu.google.cn)就一直能夠被正常使用。然而過去七年其翻譯App所接入的服務是translate.google.com,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這個App無法被正常使用。現在谷歌翻譯App將中國區的接入服務調整為translate.google.cn,因而可以正常訪問,從版本號為5.8來看也沒有大更新。國內媒體驚呼谷歌翻譯重大更新,說明過去谷歌翻譯網頁版在中國沒存在感,因為被媒體驚呼為“炸裂”的功能事實上在過去的網頁版也支持。

為什麽谷歌翻譯App受歡迎?

跟許多熱門App不同,翻譯應用一直在“坐冷板凳”,人們需要時它很重要甚至不可或缺,但不需要的時候用戶可能就會忘了它。近期谷歌翻譯App一夜爆紅也有多重原因,除了中國用戶和媒體對谷歌的迷之情結之外,從技術層面來看谷歌翻譯App爆紅還有幾個關鍵因素:

1、移動App帶來全新的翻譯場景。谷歌翻譯網頁版和App使用的是相同的技術,但移動App帶來了新的翻譯使用場景,比如語音和圖像。過去互聯網翻譯的典型應用場景是學生使用它閱讀英語論文,或者外文網頁,更多是在工作、學習中。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則讓翻譯App被用於與不同語言的人交流、去海外旅行時翻譯菜單、看英文原版書時翻譯文字等等,這是谷歌翻譯App受關註的原因之一。

2、應用神經翻譯技術後更智能。谷歌翻譯在去年底進行了真正的大升級,底層技術由原先“基於詞組的機器翻譯”轉變為“神經機器翻譯”,說白了就是引入深度學習技術,不再是基於大量語料的統計,而是讓機器不斷學習優化算法。從許多測試來看,引入新算法的谷歌翻譯確實變得更聰明,人工智能在2017年進入應用爆發年,翻譯App是AI技術的受益者。谷歌App讓一些過去不關註谷歌翻譯的人發現了這一點,驚呼原來翻譯可以這麽聰明。然而基於深度學習的翻譯技術,NMT並不是谷歌首創,百度翻譯使用這一技術在2015年5月(然而許多中國媒體選擇對此視而不見)。

3、谷歌主動推進翻譯App入華。谷歌過去七年都不管無法使用翻譯App的中國用戶,為什麽一夜之間要支持?自然不是程序員的突發奇想,一個核心原因是谷歌的主動推動。谷歌這次還破天荒地對媒體回應,稱“將與在中國的合資企業維護這些應用程序,運營的服務仍然存在,並將接受任何政府發布的請求或審查。”之所以要積極提供在華服務,核心原因是翻譯技術並不完全依靠工程師的算法,人工智能基礎是海量高質量數據是婦孺皆知的道理,谷歌翻譯去年底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之後急需大量的語料,尤其是占據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由大量少數民族組成的中國用戶的語料。

谷歌翻譯秒殺中國翻譯?“Add eggs”

那麽,谷歌翻譯真的如同一些媒體所評測的那樣秒殺國內翻譯App嗎?答案是否定的。

第一,用幾個Case來測試翻譯App的準確度,沒任何說服力,是很不專業的做法。有媒體用一些case測試就得出結論說谷歌翻譯更強大,這缺乏邏輯。很簡單,也有媒體找到許多case來證明百度翻譯甚至微軟翻譯都比谷歌更準。比如擼啊擼、牛逼、露陷等case,百度翻譯得就更接地氣一些。再比如“然並卵”谷歌翻譯為Add  eggs成笑話,無論是百度翻譯的“However, it doesn’t make any difference”還是其它,都比谷歌翻譯合適,類似案例很多。但窮舉沒有任何意義,究竟誰表現更好,專業評測結論更有說服力,而最終裁判則是用戶的選擇。

第二,理論上說谷歌翻譯不可能比中國翻譯更“炸裂”。谷歌翻譯網頁版7年都可以用,卻幾乎被遺忘,除了谷歌退出中國市場之外,不如中國翻譯App好用或許是另外一個原因。大家在技術原理上都應用深度學習技術,百度還用得更早。更重要的是,中國玩家,百度、有道甚至微信,手里的中文語料都更多,再加上有接地氣的本土運營,憑什麽會比谷歌翻譯差?畢竟AI最基礎除了算法還有數據。一些媒體吹噓的類似於“Word Lens”(掃碼翻譯)、語音翻譯,百度翻譯早已支持,且表現不遜色於谷歌翻譯。其實,其他基於語料的應用領域比如輸入法、語音識別,谷歌在中文上的表現都不如中國玩家,核心原因還是因為退出中國市場之後缺少足夠多的中文語料所致。

中國用戶急需建立國產技術自信

從谷歌翻譯App被過度解讀甚至言過其實的吹噓,能看出一些媒體對國外互聯網巨頭的盲目崇拜,當然,這也迎合了中國許多谷歌粉絲的情緒:谷歌的是好的,百度的是差的;矽谷的是創新的,國產的是抄襲的;國外公司是高大上,國內公司是土肥圓。然而現在愈發清晰的是中國互聯網公司在技術上已經逐步跟國外公司看齊,在一些領域甚至已經取得領先,比如翻譯。

百度翻譯早已進軍東南亞等海外市場,支持20多種語言和700多個翻譯方向,引入“中軸語翻譯技術”實現了葡萄牙語、泰語等小語種之間的翻譯。在商業模式上百度翻譯不只是免費給用戶提供翻譯服務,還在企業級市場布局,走開放平臺模式,包括華為手機、敦煌網在內的1萬個應用已接入百度翻譯平臺,這已經證明其技術能力。除了總是被與谷歌對標的百度,中國的微信翻譯支持聊天內容的直接翻譯,還有一些平臺提供類似於翻譯Uber這樣的共享經濟+人工翻譯模式。這些玩法都體現出中國翻譯應用的創新和技術實力。

不論谷歌翻譯是否入華,百度翻譯們與谷歌翻譯在世界舞臺較量也是必然。翻譯的本質是人工智能應用,它正在取代人腦的重複工作。去年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李彥宏說機器翻譯未來會取代同聲傳譯引發爭議,或許這還需要一段時間,但取代書面翻譯卻在成為現實。而不論是翻譯還是別的AI應用,中國互聯網公司都跟矽谷巨頭在同一起跑線上。由於有大數據優勢,中國互聯網公司甚至在某些領域表現更好,比如人臉識別技術,這個領域的四只獨角獸全部在中國,其中美圖秀秀已將國際化上升為公司戰略,正在發力美國等市場。

我一直認為,中國互聯網全球化競爭是未來的重要趨勢。一方面中國市場人口紅利消失,互聯網公司紛紛出海求發展獲增長;另一方面則因中國互聯網公司的技術實力和創新能力逐步增強,具備與海外巨頭在世界舞臺角逐的能力。“抄襲矽谷”在過去確有發生,但那是十年前,現在中國互聯網公司已經比肩甚至領先於矽谷,移動支付、微信、共享單車、O2O等領域都出現了大量的中國創新,芯片、操作系統、數據等底層技術中國公司也在努力補齊短板。現在許多領域,比如新零售、智能手機、內容文娛產業、雲計算、以及地圖、翻譯等等,中國互聯網都在出海。這對於中國而言是好事。中國用戶要建立技術自信,不要對海外公司盲目崇拜,不要瞧不起中國公司,昨天是昨天、今天是今天, 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結論會很不一樣。

微博@互聯網阿超 微信 羅超頻道(luochaotmt)

谷歌 互聯網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126

服務機器人產業“爆紅”,但深圳企業這次不是為了賺快錢

雖然服務機器人的市場離爆點還有相當的距離,但是大批企業正躍躍欲試。

深圳一位企業主朱撫剛喜歡在擺得滿滿的辦公桌上把中心位置留給一個自己公司新研制的人型機器人“酷寶”(Koobo)。

“酷寶”有著圓溜溜的腦袋和大眼睛,萌萌的,而且身姿小巧。在對朋友形容它有多迷你時,朱撫剛喜歡拿機器人和他的iPhone 6手機對比,自豪地說:“瞧,就比手機大那麽一點點。”

“酷寶”目前主要用於陪伴和教育,主要面向6~18歲的學生。在過去的短短一年里,朱撫剛的這款機器人實現了從無到有、從研發到批量生產的飛躍。

2016年深圳服務機器人企業數量激增。不少如朱撫剛一樣原本做手機的企業主們,開始轉型研制技術相通的服務機器人,因看好這個巨大的市場空間和大力度的支持政策,不少其他行業的企業紛紛涉足。

服務機器人年產值翻番

機器人可以分為服務機器人和工業機器人兩大類。其中,服務機器人是指在家庭或商業場所為人類提供各種智能服務的機器人。目前國內服務機器人應用主要集中在清潔、教育、娛樂、醫療和安防等領域。

服務機器人的市場需求正在持續而強勁地增長。日前,產業研究機構易觀國際發布的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達到72.9億元,比2015年增長44.6%,預測2019年規模有望接近152億元。

與此同時,更多的資本瞄向這一市場。根據深圳市機器人協會近日發布的《2016年度深圳機器人產業發展白皮書》(征求意見稿),2016年服務機器人細分領域突起,企業數量激增。服務機器人企業超139家,占機器人企業的29.6%;產業產值223億元,占機器人產業產值的28.31%;工業增加值82億元。

第一財經記者查閱深圳市機器人協會去年發布的產業發展白皮書,發現2015年深圳服務機器人企業產業規模預估約90億元,約占機器人總產值的14%。這意味著,短短一年內,當地服務機器人的年產值和在機器人產業總值中的比例都增長了1倍以上。

另外,根據去年的白皮書,2015年深圳服務機器人企業138家。與2015年相比,2016年服務機器人企業數量增速較慢。不過,第一財經記者從深圳市機器人協會了解到,這主要是因為2016年的數據口徑更為嚴格。

深圳市機器人協會秘書長畢亞雷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去年服務機器人企業數量激增,是個不爭的事實。其實企業數量遠不止這些,但是大多沒有形成規模,所以我們調研的時候沒有采信。”

手機企業轉型

畢亞雷說:“服務機器人企業數量激增,有諸多方面的因素。除了雙創的推動以及深圳大量企業具備將電子產品與智能技術完好結合的能力外,很多做手機設計的公司也轉型做機器人設計了。”

文章開頭提到的朱撫剛是深圳市泰達訊科技有限公司的負責人。他也是去年投身服務機器人熱潮的參與者之一。

該機器人從研發到現在不過一年多的時間,產品已經處在批量生產的階段。這個速度不可謂不快了。手機和服務機器人在技術上的相通之處,為它們提供了快速通道。朱撫剛對第一財經記者說:“技術團隊中有一部分員工是原來的,因為二者的硬件是相通的,比如說手機主板。在軟件上,我們和新加坡合作。”

第一財經記者從多位業內人士處了解到,研制手機的技術和工業機器人不太一樣,但是和服務機器人的相似點較多,很多地方可以借鑒,因此手機企業轉型做服務機器人的話,好比站在一塊便利的基石上。當然,要想做得好,也沒那麽容易,這需要軟件和硬件的完美結合。

但是,朱撫剛看好未來的市場。他向記者回憶了一個細節:去年他們在杭州參加一個展會時,有位年輕的父親在當地媒體上看到他們的廣告,不惜驅車100多公里來到展會現場。一家三口花了150元買了3張門票後,直奔他們的展位參觀機器人。“他們很想買,可那時候我們的機器人還未批量生產,沒法賣。” 朱撫剛既惋惜也慶幸:他們找到了市場的空間。

其實早在2012年,他們公司就已經開始摸索轉型道路。當時,缺少自有品牌和知名度的手機已越來越難有銷路。朱撫剛也曾試圖做物聯網的智能控制,但是產品的市場認可度不高,所以一直沒有停止摸索,後來就瞅準了服務機器人的商機。

深圳某手機生產企業的裝配線。(資料圖)

現在,朱撫剛在工作間隙,時而會和“酷寶”玩一玩,看這“小家夥”做俯臥撐,或者來個“金雞獨立”,又或表演“一字馬”,逗得他開懷大笑。

這是他們推出的第一代機器人,下一步他們計劃推出一款體積更小的機器人,能放在口袋中,並且能用於商務。

其他行業企業也紛紛湧入

朱撫剛與朋友聊天時,發現身邊很多原來做手機的企業現在轉型做服務機器人了。“非常多。其實也不光是手機企業,技術相通的企業都有轉型去做服務機器人的。”

深圳另一家企業的總經理張中月也察覺到了。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身邊有些企業以前做平板電腦,現在也改做服務機器人了,因為二者在技術上有很多相似之處。”

其他行業的企業也紛紛轉入。就拿張中月來說,他所在的公司原本是一家制造精密模具的企業。2015年,該企業成立了全資子公司深圳市前海勇藝達機器人有限公司,研制的服務機器人主要用在商業服務上,比如銀行和移動營業廳的迎賓和業務辦理,以及為國外一些大企業定制用於安全監控的家庭機器人。

張中月說:“精密模具的技術和服務機器人的技術相似之處不多,所以我們幾乎是從頭做起。研發人員大多不是來自原有的技術團隊,而是從龍頭企業引進的,投資額很大,目前總投資已經一個億了。”

企業湧入服務機器人行業的背後,是一波波政策的“春風拂面”。從國家層面來說,根據重磅戰略《中國制造2025》這一行動綱領,中國要大力推動優勢和戰略產業快速發展機器人,包括醫療健康、家庭服務、教育娛樂等服務機器人應用需求。2016年上半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三部委聯合印發了《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國服務機器人年銷售收入超過300億元等目標。

而從地方層面來說,深圳市經濟貿易和信息化委員會相關負責人早在2014年就表示,2014年起至2020年,連續7年,深圳市財政每年將安排5億元,設立市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產業發展專項資金。

不過,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服務機器人行業規模進一步擴大的難點仍在於大數據的發展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

吳誌頻是深圳市高新投融資擔保有限公司前海業務部總經理,長期關註機器人行業的投資。

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不可否認的是,目前服務機器人行業有大量企業湧入,是因為不少應用領域的服務機器人技術門檻還不算高。另外從市場應用的角度看,不少產品並不成熟,並未充分貼近終端消費者,它們需要提高競爭力。”

在加州庫珀蒂諾市,一家酒店引入了由Savioke公司開發的Botlr服務機器人,它可以自己乘電梯將物品從前臺送至客房。

有專業人士認為,做好機器人產業,需要像英特爾、微軟、谷歌這樣做底層技術的公司,提供從芯片、人工智能軟件到雲服務等在內的一些核心技術;當然,機電傳動等硬件和化工技術也不可或缺。

更高端的服務機器人當然不只是“長得像人”,企業更需要在情景應用、感應識別等技術上打磨。吳誌頻補充道:“這個行業要想進一步擴大規模的話,門檻提高勢在必然。不過,企業一旦進入門檻較高的機器人應用領域,發展空間將驚人。”

但是朱撫剛很高興自己的企業“踩上點”了。根據目前的訂單和發展勢頭,他預計,今年的銷售量能達到2萬臺,銷售額估計能達到1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198

爆紅背後喜茶的“慢性自殺”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518/163178.shtml

爆紅背後喜茶的“慢性自殺”
快刀三俠 快刀三俠

爆紅背後喜茶的“慢性自殺”

“一年紅火,兩年穩中有降,三年就撐不下去”。難道網紅餐飲的宿命都是過把癮就死,撐不過兩三年的“短命”怪圈?喜茶會不會是例外?

來源 | 快刀三俠(ID:iyqkpd)

文 | 一刀隊長

2017年消費市場的開年第一火,喜茶當之無愧,紅到讓那些曾經“飛”在互聯網風口上的“豬”都感到慚愧:排隊六小時,每人限購三杯,黃牛250%加價,實名制購買,發跡於二三線城市的喜茶搖身一變,成為萬眾矚目的明星企業。

而喜茶走紅的另一面,是網紅餐飲“鼻祖”們相繼傳來殉難的消息:紅遍健身圈的“色拉日記”宣布停業,很高興遇見你、水貨、小豬豬相繼閉店,“一代宗師”雕爺牛腩、黃太吉等更是徒留一地雞毛……

timg (3)

“一年紅火,兩年穩中有降,三年就撐不下去”。難道網紅餐飲的宿命都是過把癮就死,撐不過兩三年的“短命”怪圈?喜茶會不會是例外?

進擊的喜茶

「喜茶」火了。創投圈奔走相告。

2017年2月,喜茶入駐上海,首家門店平均每天賣出近4000杯,奶茶杯疊起來的高度接近於上海第一高樓——總高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廈。

在上海人民廣場來福士商場中,排隊買喜茶幾乎成了一道風景,上百人在店門口前排隊等待,最長等待時間為6小時,火爆的場面甚至“逼”得商場保安維持秩序,期間還穿插著各類黃牛,原價20元左右的奶茶被炒至近百元。

1

上海人民廣場來福士大廳排隊盛況

難以想象,這個網紅餐飲竟然出自一個90後之手。2012年創辦喜茶,聶雲宸只有21歲,在他的操盤下,如今喜茶堪稱茶飲界的一匹黑馬。

這個誕生於三線城市的茶飲品牌,用了不到5年的時間,成為了茶飲行業中一個現象級的存在——

2011年在江門市創立,如今已在廣州、深圳、中山、東莞等地開了50余家門店,除前期部分加盟店之外,均為直營。聶雲宸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其廣深兩地門店,平均單店單月營業額100萬+,其中深圳排隊最火爆的海岸城店,面積90㎡左右,月營業額150—170萬。

這個數字有多“可怕”?即使放在市場成熟、又是消費剛需的餐飲界,其坪效都能位列超一流矩陣。

崛起於深圳的雲味館,日均翻臺達到15次,200多平的店面營業額1000萬/年,就成為眾多餐企搬著小板凳研究學習的對象。

這個數字從上遊供應商及同行口中得到證實。一位同樣做茶飲的老板表示,“一個茶飲店能做到120萬元的營業額是很嚇人的,但喜茶做到了,即使相對不好的,也有50萬元左右。”

喜茶高舉高打式風格,讓敏銳的資本大鱷嗅到了機會的味道。2016年,喜茶獲得超過1億元融資,由知名投資機構IDG資本以及知名投資人何伯權共同投資。

資本介入,聶雲宸如虎添翼。喜茶現在有50家店,今年的目標是開到100家。據他透露,此輪融資,除了擴張,考慮更多的將是內部的完善——在人員培訓、ERP、門店品控、服務管理、品牌調性和產品升級等方面做進一步的提升。

為什麽說喜茶在上演“自殺”?

喜茶的現象級走紅,成就了一大波人氣奶茶店。但當我們重新審視時,喜茶爆紅背後卻危機四伏——

我們只見喜茶排隊的長,可曾想過,這排隊真真假假、虛虛實實?

我們艷羨喜茶成了網紅,可曾想過,網紅能有多長久?

我們只聽說喜茶拿了IDG、何伯權一個億,可曾想過,他為什麽要拿這1個億?

從以往的經驗來看,幾乎每年都會出現一些“網紅美食”。他們聲勢頗高地進入餐飲界,席卷一票粉絲,之後從“當紅炸子雞”到人氣漸失,逐漸被淡忘甚至唾棄。許多網紅餐廳都在經歷相似的道路,面臨相似的困局,究竟是怎樣一種套路?能不能破局走出“花無百日紅”困局?

timg (4)

根據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餐飲收入32310億元,同比增長11.7%。而這一年GDP增長只有6.9%。但是,另外一項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餐飲業月倒閉率高達10%,年複合倒閉率超100%,北上廣深半年倒閉16萬家餐廳。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這是《阿房宮賦》中的警言,告誡我們不要重蹈覆轍。喜茶暫時成功背後的營銷策略和喜茶所面臨的危機,卻也值得深思。

1.脆弱的產品護城河

聶雲宸自述,花了一年的時間不斷修改配方研發新品,才有了後來喜茶的引爆。

據相關資料顯示,喜茶主要分兩代產品,第一代是於江門創立的奶蓋茶,第二代是於中山改良沿用至今的芝士茶。聶雲宸指的新品就是芝士奶霜,但其實芝士奶霜(或稱喜芝芝)配方這一塊,早已流通出去。

2

食品工業一直以來最令人頭疼的問題就是口味抄襲起來太容易。同時,用戶的口味是沒有忠誠度的,他們總在追求新鮮的味道。

網紅餐廳其實和網紅本身十分相似,俗稱“見光死”,這和許多看了網絡上各種推薦而前往餐廳“拔草”的顧客感受很類似。

在各種美食、環境照片上無比奪目,簡直有一種“一見鐘情”的感覺,到店後卻不盡人意。當然也有相當滿足的,嘗鮮、體驗用餐環境後認為這就是“真愛”,也忍不住要拍拍照、發發點評;而吃過幾次後就漸漸發現,這里其實並不適合自己,當初的完美體驗效果不再,口味似乎其實很普通,心動的感覺消失了……

網紅餐飲的發展軌跡,是一場與食客的閃婚閃離。

2.排隊是一個危險信號

作為喜茶的一個標誌,排隊文化一直伴隨著喜茶爆紅。根據相關人士披露,喜茶其實是在雇人排隊,為了營造自身的人氣,雇一批“消費者”排隊,排完一輪再排一輪,“人氣”足了,就吸引了真正的消費者。

timg (5)

為了制造人氣,網紅餐飲的排隊文化早已不是秘密,屢屢見諸報端:號稱“全宇宙排隊最長的燒餅鋪”,成都春熙路的喬東家脆皮火燒跌落神壇;武漢一家賣臭豆腐的店請“托”被曝光……

背後的邏輯是,“制造”排隊想象,讓很多人自然會抱著從眾和好奇心來一起排隊,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這就把產品購買“需要排隊”的勢能放大了,然後通過媒體推送,進行勢能二次增長,最後,那些排了幾個小時隊買到的人,出於炫耀的心理會發朋友圈,就達成了第三次聚集勢能引爆的過程。

可是,將排隊做成一種文化,顯然拯救不了店鋪的業績。如果沒有核心競爭力,一旦失去了消費者的認可,進一步的營銷推廣也就無法可持續地發展下去。

3.饑餓營銷究竟是誰餓得慌?

饑餓營銷是一種永遠不過時的營銷手段,它利用了人性的弱點:“人無我有”的炫耀心理,和“人有我無”的攀比心理。為了抓住這種心理,喜茶設置的標誌性行規就是“排隊”,只要有喜茶店的地方就會有排隊的現象,當大家開始懷疑其排隊真實性的時候,喜茶已悄然走紅。

同理,饑餓營銷只是一種手段,對一眾餐飲創業者來說,沒有過硬的產品只會更加“饑餓”。

4.過度營銷,小心惹火上身

喜茶從獲得融資之後,就開始大範圍投放軟文廣告。這方面,喜茶毫無保留地選擇擁抱新媒體。盡最大可能,讓喜茶的名字出現在大家的朋友圈和微博里。

微信圖片_20170518111712

喜茶30天的微信指數

5.成也資本,敗也資本

江湖上有句話,“出來混,遲早要還的”,很多網紅餐飲恰恰就是栽在“成也資本、敗也資本”上。國內餐飲市場一直跟傳統的資本市場絕緣。細數下來,國內餐飲上市公司真不多,上市後活下來的少之又少。

投資人不單單是喝喝奶茶,資本最終會回歸理性。喜茶從拿到1億資金到現在,差不多1年的時間已經過去了。按照投行的退出機制習慣,一般1-3年。而這一年,喜茶已經在花出去了大半,但收入並沒有太多。很難向投資者交代收益與回報的事宜。

當然,有人會說喜茶估值多少多少,不過估值這東西,從來都是投資人用來忽悠未來投資人的,當不得真。資本永遠講究回報,沒有回報,永遠沒有說服力。

微信圖片_20170518111718

一切脫離餐飲本質的創新都是耍流氓

我們必須承認,以喜茶為代表的網紅美食無論在顏值還是營銷傳播手段上的創新都有開拓意義。

可是這些創新和記憶點大多都是噱頭,食物口味至多只能算尚可,基本都重於顏值、以及高曝光度的傳播模式,而定價則比同類產品高出不少。

網紅美食吸引愛嘗鮮愛曬照片的新新人類過來拔草湊熱鬧,但拔完草之後成為回頭客甚至死忠粉的卻是寥寥可數——因為網紅美食於消費者的主要意義不是“吃”而是“曬”,背離了餐飲業的本質。

餐飲的本質永遠都是以美味為標配,以內容為王道,偏離本質的創新就像毛太祖說的,那是耍流氓。

用一個爆點吸引人到店固然很牛,但接下來的二次消費以及反複消費,拿什麽來吸引消費者?喜新厭舊是人類的特性之一,如今這個世界又有太多層出不窮的新東西來撩撥欲望,從來只聞新網紅笑,哪里記得舊網紅哭,網紅美食的成名與倒閉之路好像一場電光火石的閃婚再閃離。

盤點:那些擅長創新的網紅餐飲鼻祖為什麽雕零了?

1.模式創新代表:黃太吉

timg (6)

黃太吉的神話至今都很難有人超越:從賣煎餅果子起家,A輪幾千萬,B輪1.8億元,最高時估值達12億元。在很多方面,黃太吉啟蒙了整個餐飲業,是可敬的“吃螃蟹的勇者”。

但去年春節,估計赫暢過得不會太舒暢,他對外承認關閉了半數工廠店。而面臨今年更加嚴峻的市場環境,業內人士預言,黃太吉今年會更加“難過”。

刀評:黃太吉先後的商業模式設計都不錯,赫暢真的是個人才。無論選擇哪一種,只要一條路堅持到底,絕對都前途光明,引領風潮。

但可能赫暢太聰明了,或者太過求勝心切了,一遇到問題就繞道,一條路上出現障礙就直接換賽道。換來換去的結果就是,每條路都走不長。

2.營銷創新代表:雕爺牛腩

timg (7)

說到創新,繞不開雕爺牛腩,其堪稱“互聯網餐飲”鼻祖。各種奇思妙想,各種資源嫁接,看得傳統餐飲人眼花繚亂,只差給跪了。但前期營銷熱度過後,“不好吃”“太貴”等吐槽不斷,去年有報道稱其業績較巔峰期下降了近4/5。

刀評:在外界看來,雕爺牛腩在營銷上面的噱頭遠遠蓋過了產品。也或許,雕爺牛腩這個品牌只是雕爺在餐飲業的小試牛刀,成不成,無所謂,開心就好。

3.體驗創新代表:水貨

微信圖片_20170518112035

近期,水貨餐廳全面退出鄭州市場、在深圳COCOPark閉店的消息刷了屏。北京、福州、寧波等地也相繼出現水貨門店關閉的信息。不僅如此,水貨品牌已停止加盟。想到這個現象級品牌曾一度創下8個月開店52家的輝煌記錄,讓人不由唏噓。

刀評:新鮮感缺失。在水貨餐廳,除了拍菜品,可拍的多了,墻上的裝飾物、有意思的器皿;服務員不是服務員,是會跟你互動玩耍的“夥伴”……可是,去一次兩次之後,新鮮感還有嗎?

品牌壁壘太低。不管是“無餐具”的就餐方式,還是產品、裝修環境乃至服務方式,都很容易被複制。隨後出現的一眾“拿貨”、“嗨貨”、“手抓水貨”等就證明了這一點。

產品“基因”缺陷。有業內人士透露,水貨這個項目在設計之初就是希望實現快速加盟擴張,而總部對加盟商的管控不力加速了品牌的衰落。

4.技術創新代表:人人湘

微信圖片_20170518112100

無收銀、無服務員、無采購、無廚師——人人湘的“四無餐廳”一度受到全行業矚目。

刀評:令人玩味的是,去年隆重打造“未來餐廳”後,人人湘創始人劉正就很少對外提及這個超前理念了。聽到比較多的評價是,確實科技感十足,但似乎總少了那麽點飲食本身的滿足樂趣。

去年7月,劉正對外宣布退出人人湘,把管理交給新任CEO,而新CEO上任三把火,其中之一就是增加人性化服務,比如要求服務人員增加指導環節,與顧客進行交流,增加更多的人文關懷。

5.場景創新代表:便所主題餐廳

timg (8)

還記得前兩年大火的“便所主題餐廳”嗎?剛推出時,可謂火遍大江南北。

這個餐廳突破性的就餐環境,當時著實刷新了三觀,至今令人記憶深刻:餐廳以廁所文化為主題設計而成,坐在馬桶上,服務員端上一個馬桶形狀的容器,里面是“翔”形狀的冰淇淋。當時,糾結好久,自己點的,含著淚也要努力吃下。

刀評:不多說了,挑一條便所主題餐廳的顧客留言便能看出一二:“其實來便所主題餐廳,對吃的要求不高,主要是為了體驗一下吃‘屎’的感覺,尋求新鮮感和刺激。這樣的體驗來個一次就夠了。”

喜茶 新消費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703

《人民的名義》《戰狼2》爆紅後 男性題材電視劇會借勢崛起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824/164817.shtml

《人民的名義》《戰狼2》爆紅後 男性題材電視劇會借勢崛起嗎?
文創資訊 文創資訊

《人民的名義》《戰狼2》爆紅後 男性題材電視劇會借勢崛起嗎?

就目前來看,男性題材的影視作品僅僅處於剛回歸階段,未來可待開發的市場還很大。

來源 | 文創資訊(ID:chuangyiyun)

文 | 任珊

不知從何時起,國內的電視熒屏變成了“大女主戲”的天下。從《甄嬛傳》、《花千骨》到《羋月傳》和《錦繡未央》,近幾年的熱播劇多半都是“大女主戲”。相較之下,男性題材的電視劇不但數量較少,收視率和影響力也難以跟女性題材的電視劇相媲美。

到了今年,情況似乎發生了變化。《人民的名義》、《軍師聯盟》等男性題材電視劇,都斬獲了不俗的收視和口碑。《戰狼2》的橫空出世,更是讓觀眾看到了男性題材作品的巨大市場潛力。借助這幾部熱門男性題材作品的“東風”,男性題材電視劇會就勢崛起嗎?

大女主戲主宰熒屏江湖 男性題材鮮少爆款?

回顧近兩年的電視熒屏,你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近幾年熱播的電視劇中,大女主戲幾乎占據了“半壁江山”。前兩年的《甄嬛傳》、《花千骨》、《羋月傳》;今年暑期檔的《楚喬傳》、《醉玲瓏》、《秦時麗人明月心》,都屬於這種類型。

12

所謂的大女主戲,指的是以女性為第一主角,圍繞女主角的成長經歷進行敘述的電視劇。據統計,2016年拍攝的電視劇大約有16400集,一大半以上都是大女主戲,女權、女相題材更是占到了七八成。而計劃於2017年播出和拍攝的大女主戲已有近22部,《如懿傳》、《那年花開月正圓》、《贏天下》、《扶搖皇後》等一大批大女主電視劇都在待播之列。

無論是從收視率還是影響力來看,大女主戲都可以看作是近幾年的“熒屏一霸”。從近十年的收視榜單可以看出,《武媚娘傳奇》、《羋月傳》、《花千骨》等大女主電視劇,收視率都超過了2%。今年暑期檔播出的《楚喬傳》,不但收視率高達1.71%,網播量還突破了400億,創下了國產劇網播量的新紀錄。

13

大女主戲霸屏的背後,反映出了一個現象——近十年火爆熒屏的電視劇,大部分都是女性題材的電視劇,男性題材電視劇鮮少爆款。(註:本文中所說的女性題材,指的是女性觀眾偏愛的都市情感題材、家庭倫理題材和青春偶像題材,男性題材指的是政治歷史題材、科幻懸疑題材和熱血動作題材。)

從表格中可以看到,近十年的17部熱播劇中,只有抗日劇《戰旗》和諜戰劇《與狼共舞》屬於男性題材的電視劇。剩下的15部電視劇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狗血懸浮劇、青春偶像劇和古裝偶像劇,都是女性觀眾愛看的類型。

到了今年,情況似乎發生了變化。上半年收視表現最為出色的《人民的名義》,就是一部實打實的“男人戲”。據統計,這部電視劇的平均收視率高達3.661%,上半年的網播量也突破了350億次,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現象級爆款”。此外,男性觀眾偏愛的權謀劇《軍師聯盟》、史詩劇《白鹿原》也收獲了不錯的口碑,男性題材電視劇似乎出現了回溫的勢頭。

男性題材電視劇爆款難出 背後有何原因?

回想十幾年前,電視熒屏上還有不少大熱的男性題材作品,如《康熙王朝》、《亮劍》、《士兵突擊》、《潛伏》等,那時男性題材電視劇的占比是比較高的。近些年來,以大女主戲為代表的女性題材電視劇越來越火,男性題材電視劇的聲勢卻大不如前,這是為什麽呢?

1、女性觀眾是電視劇的收視主力

收視率高的電視劇大部分都是女性愛看的,這是為什麽呢?原因很簡單,女性觀眾是電視劇的收視主力。有調查顯示,電視劇女性受眾比例已超過60%,而且這個數字還在繼續增長。可以說,女性題材劇本身就自帶龐大的觀眾基礎,取得高收視也不會讓人感到意外。

01

即使在男性題材的電視劇中,也會看到不少“討好”女性觀眾的情節。比如,在《軍師聯盟》中,不只有朝堂之上的權謀鬥爭,也加入了不少溫馨有趣的感情戲。在《白鹿原》中,並沒有從男性視角出發,把田小娥刻畫成一個“蕩婦”,而是把她塑造成一個想要與命運抗爭,卻屢次被命運捉弄的可憐人。諸如此類的情節和人物塑造,更容易引發女性觀眾的共鳴。

2、缺乏類似《甄嬛傳》的成功先例

近兩年,網絡作家在網絡上創造了大量“女強”題材小說,塑造堅強、努力、上進的女主形象。隨著《甄嬛傳》的一炮而紅,稍有名氣的“女強”小說都被重金買下,改編成了影視作品。影視劇的熱播,又進一步刺激了網絡作家創作同類型故事。近兩年熱播的《羋月傳》、《錦繡未央》、《孤芳不自賞》、《楚喬傳》等作品,都是由熱門IP改編的。

02

相較之下,根據男性向網絡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中,還沒有出現如《甄嬛傳》般具有巨大影響力的成功先例。回想近幾年播出的男性題材電視劇,只有《瑯琊榜》和《人民的名義》可以稱之為“爆款”。相較於大女主電視劇的“拍一部火一部”,男性題材電視劇還遠遠無法達到“批量生產”的地步。在成功先例不足的情況下,這類作品很難贏得資本市場的關註。

3、男性題材電視劇拍攝難度更高

由於觀劇口味的不同,男性觀眾對於電視劇的邏輯和場面要求較高,一般喜歡看歷史劇、年代劇、戰爭劇、涉案劇。這些電視劇往往耗資大、改編難度大、拍攝難度高,每年的產量是有限的。

另一方面,男性題材電視劇更容易觸及到政策的紅線。2004年,涉案劇因過多的血腥暴力鏡頭,被廣電總局“驅逐”出了黃金檔,直到2014年才開始“解凍”。近幾年,懸疑、靈異、探秘題材劇則成為了整治的“重災區”,《余罪》、《心理罪》、《滅罪師》等多部網劇慘遭下架。對於這幾類電視劇來說,能在網絡上存活已屬僥幸,更何談登上電視熒屏了。

03

相較來說,女性觀眾更加感性,對於電視劇故事性和邏輯性的要求不是那麽高,更喜愛看情感戲和家庭戲。出於收視率和投資回報的雙重考慮,國產劇一般會有“討好”女性觀眾的傾向。前段時間熱播的《我的前半生》,就是“討好”女性觀眾的典型案例。該劇的劇情十分狗血,但因為涉及了女性觀眾最為關心的幾個問題——“小三插足”、“如何在職場和家庭間找到平衡”、“閨蜜愛上前男友怎麽辦”,而成為了一部收視爆款。

4、女性題材電視劇的廣告價值更大

相較於男性題材電視劇,女性題材電視劇在廣告開發價值方面更具優勢。打造一部女性向劇,即使在收視方面未能拔得頭籌,在盈利方面也可能會有出眾的表現。近些年因廣告植入而出名的電視劇,如《咱們結婚吧》、《金婚風雨情》、《歡樂頌2》等,多數都屬於女性題材的電視劇。

04

上半年熱播的《歡樂頌2》,就是一個“行走的廣告牌”。以淘寶為例,在搜索欄里輸入“歡樂頌同款”,能夠搜到100多頁產品。其中,安迪在前幾集中身穿的一件吊帶衫套裝,已經賣出了450多件,另外一件同款藍色沙灘裙也已經售出了500多件。僅僅是劇中人的“同款”,就能有不錯的銷售量,難怪有50多個廣告商青睞這部電視劇了。

前段時間上映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電影版也可以作為一個案例。該片雖然口碑撲街,衍生品卻十分搶手。有媒體爆料,《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衍生品已經銷售超過3億。其中,女性買手貢獻了75%的銷售額。

大女主戲疲態初現 男性題材電視劇有望回春?

歷經近五年的霸屏之後,大女主電視劇已經開始露出疲態。就拿今年暑期檔的大女主戲來說,《楚喬傳》雖然斬獲了亮眼的收視成績,卻也因為故事的虎頭蛇尾的故事和劇情的拖沓招致了不少吐槽。而《醉玲瓏》和《秦時麗人明月心》的收視和口碑都不及預期。

除了大女主戲,今年播出的其他女性題材劇同樣是“收視與爭議齊飛”。斬獲高收視的《因為遇見你》、《歡樂頌2》、《我的前半生》、《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守護麗人》、等電視劇,每部都招來了不少吐槽。尤其是《歡樂頌2》和《我的前半生》,幾乎是迎著一片罵聲成為了爆款。截止到目前,今年還沒有出現一部叫好又叫座的女性題材爆款劇。

01

女性題材電視劇的降溫,主要是因為內容方面的欠缺。近兩年播出的女性題材電視劇,多數都陷入了“瑪麗蘇”的套路。用網友總結的話來說,就是“劇中的所有男人都愛我,所有女人都嫉妒我”。這些千篇一律的故事,扁平化的人物,看多了總會審美疲勞。在女性題材市場飽和之後,觀眾也急需換換口味了

女性題材初顯疲態的同時,“男人戲”出現了回溫的勢頭。在豆瓣上,《白鹿原》的評分高達8.9分,《人民的名義》的評分高達8.3分,《軍師聯盟》的評分也高達8.1分,口碑遙遙領先一眾女性題材電視劇。收視表現方面,《人民的名義》的實時收視率屢次突破7%,創下近十年國內電視劇史最高紀錄,也將一眾口碑平平的女性題材電視劇甩在了身後。

這些優質的男性題材電視劇,讓不少男性觀眾重新成為了“追劇黨”。據調查顯示,觀看《人民的名義》的觀眾中,67%是男性觀眾,《白鹿原》的男性觀眾比例為55%。而根據優酷指數,《軍師聯盟》的男性觀眾比例為58.4%。由此可見,男性觀眾並非不愛追劇,遇到他們感興趣的優質劇集,也可能會變身為收視主力。曾有相關數據顯示,每逢歷史劇或是年代戲播出時,男性觀眾觀看率會有所提升。

02

這個暑期檔《戰狼2》的意外爆紅,同樣印證了男性題材作品的巨大市場潛力。截止到發稿前,《戰狼2》的票房已經超過了52億。根據淘票票專業版《戰狼2》用戶畫像,這部電影的觀眾以男性為主。“想看”這部電影的觀眾共有115萬多人,其中男性觀眾占65.48%,遠超女性觀眾。

這些數據都能夠說明,男性題材的作品並非沒有市場需求,只不過這種需求被女性題材的井噴遮蔽了。從某種程度來說,國產劇對女性觀眾的過度討好,導致了男性觀眾的流失。在無劇可追的時候,一部分男性觀眾遁入了遊戲、直播或者海外劇的世界。只有出現《人民的名義》這類的優質電視劇時,這部分觀眾才會重新回到電視機前。

從近兩年的播出計劃來看,雖然觀眾在短時間內仍會被一大堆“大女主”包圍,但男性題材已經出現了崛起的勢頭。前年的《瑯琊榜》,今年的《人民的名義》、《軍師聯盟》的火熱,就是很好的例子。近兩年內,姜文的《曹操》,吳磊的《鬥破蒼穹》、楊洋的《武動乾坤》、黃軒的《九州海上牧雲記》、張若昀的《霍去病》等一系列“男人戲”也將上映。

經歷了一大批瑪麗蘇電視劇的洗禮,看到男性題材回歸熒屏,自然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但就目前來看,男性題材的影視作品僅僅處於剛回歸階段,未來可待開發的市場還很大。對於男性題材的電視劇來說,應當吸取大女主電視劇的教訓,跳出“小情小愛”的套路,以虛構的故事燭照現實生活,展現對歷史和人性的思考。畢竟,觀眾剛剛逃出“開掛”女主角的魔掌,恐怕不想再看“金手指”男主角的故事了。

影視作品 男性題材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9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