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黑問二十】為什麽滴滴打車都燒了幾十億了卻忍著不賺錢?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1015/146773.html

i黑馬註:滴滴打車CEO程維曾說:“兩年時間花掉15億元,可以說我們是最燒錢的互聯網初創公司。”難道真的有公司會忍著不賺錢?這背後蘊藏的商業邏輯到底是什麽?

\來源:黑問

 

黑問用戶:Mustownit

為什麽滴滴打車都燒了幾十億了卻忍著不賺錢,背後的商業邏輯是什麽?

 

答1:【黑問用戶】徐張生--微信生意寶CEO

 

滴滴和快的的深度用戶群體就是都市白領,而對於這個群體,打車需求是最旺盛的,他們的社會活動也較為活躍,這部分群體不僅是智能手機深度用戶群體,更是對價格頗為敏感,通過補貼返現抵價券等模式刺激他們的打車頻率,一旦有了用戶和用戶活躍度,這個打車APP就不僅僅是個打車軟件了,而是一個流量入口,這里面就可以探索出更多的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

 

目前快的的積分商城就是一個不錯的嘗試,雖然現在里面的內容不多,但是積分商城卻可以吸引用戶在沒有打車需求的時候還能打開快的,這就是成功之處,或許滴滴和快的未來成為一個新興的O2O流量入口也不無可能。

 

這種模式個人覺得很有潛力,而潛力的大小則是建立在用戶數上。當然滴滴燒錢還能為騰訊推廣微信支付,所以沒有不燒理由啊,燒出個未來,呵呵!

 

答2:【黑問用戶】王有效--邁道營銷集群創始人/CEO 二手車界網創始人

 

潛在價值非常大:

 

1、最剛需的活躍式O2O,而且複購率非常高。

 

2、移動互聯的流量入口。

 

3、實現目的性資金沈澱。並且將成為最活躍的“開戶行”。

 

4、這是移動互聯的最根本的價值,就是嫁接應用。

 

5、盈利能力不在返傭,在於資本再生、流量再生。

 

6、互聯網思維就是,幹出名堂,就是利益,因為永遠都有資本追隨者埋單。

 

答3:【黑問導師】吳京川--黑馬會員,客戶通創始人

 

估計不是不著急掙錢,而是在尋路中,國外的模式國情不同,不好照搬,反正用戶有了,試探著找路,譬如現在推的專車服務,就屬於一種試探,如果市場接受,就是一個收入來源,不過看了下價格,真心不便宜,市場容量有限。

 

答4:【黑問導師】周寧--寧哲網絡創始人,區域互聯網顧問

滴滴打車就是支付入口,打車的競爭絕非打車業務而是移動支付的用戶占有率。

 

打車根本不需要賺錢,用戶會在其他領域幾十倍償還打車的幾十億的。

 

答5:【黑問用戶】逸--life

 

這個故事本來是微信支付借助打車app進行推廣,引來支付寶狙擊,燒錢多少都是兩個支付口的推廣預算,和打車app沒什麽大關系,至於打車app的盈虧生死,根本不是兩個巨頭的關註點,但是這事既然做了,就應該有個輸贏或者效果評估。

 

個人認為兩個贏家是app運營商,可以從燒錢過程中賺點灰色收入,兩個巨頭是輸家,微信支付主動開戰也好,支付寶被迫參戰也罷,都是白花錢,打車這塊有補貼就用,沒補貼就不用,一點回頭錢看不到,微信支付也沒從這次大戰中占什麽便宜,將來的贏利點,還是要靠真實的商業支付環節,而不是這種非常麻煩的打車環節。

 

答6:【黑問用戶】牟聯華

 

移動支付的確是雙方的焦點所在,也能將白領一族深度吸引,但這種支付模式我認為還是過於繁瑣,假如下一次還有入圍者,我想應該是背景更深厚的群體以硬件的方式來實現。對於嘀嘀與快的,並沒有改變打車的行業規律,高峰期照樣無車可打,實屬可有可無。


更多精彩問答盡在【黑問】社區,歡迎各位導師及創業者加入我們的討論哦~~詳情請戳:http://ask.iheima.com/?/question/59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064

一個噴嚏都能傳染5個人,為什麽你的產品燒了500萬都不行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118/159862.shtml

一個噴嚏都能傳染5個人,為什麽你的產品燒了500萬都不行
峰瑞資本 峰瑞資本

一個噴嚏都能傳染5個人,為什麽你的產品燒了500萬都不行

那些刷爆朋友圈的病毒傳播案例,都逃不出這五種原理。

本文系峰瑞資本(微信ID:freesvc)給i黑馬的投稿,譯者尹藝霏。

病毒傳播是不是一種魔法粉末,撒在任何產品上面,都能讓它一夕爆紅?

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回顧過去幾年在矽谷風生水起的初創公司,每個都擁有自己獨門的營銷法則。對於 Instagram 這類的產品,如果你能讓潛在用戶驚呼 “這是怎麽做到的?!”,一個新用戶流入差不多就已經板上釘釘了。 但對於 Paypal 這樣的產品,可能邀請新用戶送 15 塊獎金會更有吸引力。

在今天的文章中,作者將歷史上各類大同小異的病毒傳播手段分門別類,並根據產品特性,推薦不同類型的病毒傳播方式。當然,無論方法多麽不同,背後的邏輯卻殊途同歸:所有的病毒式營銷,目的都是在潛在用戶中嵌入、喚醒某種想法,告訴他們產品可以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我們的譯者計劃翻譯了這篇文章,希望可以幫助你開拓思路,早日做出自己的爆款 :)

五種病毒式傳播——選擇最適用你產品發展的那一款

撰文 / Josh Elman

來源 / Greylock Perspective

翻譯 / 尹藝霏

很多人看來,所謂 “病毒營銷” 只是一種魔法粉:撒在任何產品上面,都能讓它一夕爆紅。事實上,病毒營銷不止擁有一種套路。對於那些成功的企業而言,它們都根據用戶、產品特性總結出了許多獨特的方式。在此,我想對那些常見的病毒營銷方法進行一下梳理。

作為創業者,你需要盡可能地思考:如何讓大眾有機會了解到你的產品?這通常有以下幾個思維步驟:

創造一個大家都喜歡的產品;

為產品添加特性,利用大家的好奇心,提高常新的概率;

贏得越來越多的關註,對你的產品進行討論。

然而引發討論並不是最後一步。如何 “教” 用戶利用恰當的語言,向別人介紹這款產品?如何促使用戶和他人談論這款產品?只有解決這兩個問題,病毒營銷才算真正起步。

比如,你需要在產品和市場方案中加入激勵機制嗎?或者,當用戶創造出一些切實、可分享的元素,比如照片、視頻,你應該如何讓他們分享給別人?當潛在用戶看到這些內容,又該如何引導他們 “上船”,成為你的新用戶?

對於病毒傳播來說,最基本的要素就是 “覺醒”( Inception )。你的目的是在別人腦中嵌入、或者喚醒某種想法,告訴他們這個產品可以解決問題,喚起他們的好奇心。也就是說,你需要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麽潛在用戶想要去了解,並且試用你的產品?

以下是我總結的 5 種病毒營銷方式:

1口碑營銷

這是最簡單直白的方法。這個產品太好用了,以至於所有人都忍不住想要朋友了解它的存在。

把時針撥回到 Google 剛誕生的時候。當你的朋友看到你還在用 Alta Vista 、 Infoseek 或者其他搜索引擎的時候, 他們會忍不住建議你用 Google, 因為實在是太好用了。下次當你需要搜索的時候,你會記住朋友的話,開始嘗試 Google。一旦你自己覺得好用,你也會建議自己的朋友開始使用。Evernote 在早期也是這樣傳播的。

口碑營銷的另一個關鍵因素,就是產品有個好記、好拼寫的名字,更容易被搜索到(比如 Google 比 Googol 好記)。當你思考產品的名字時,先在 App Store 里面打出前幾個字,看看哪些其他應用和你的產品名字相近。比如,絕對不要將 Insta Great Cool Thing 作為 App 的名字,除非你能比 Instagram 還要火。

確保你的產品可以用三兩句話描述清楚。用戶會基於產品本身、官方網站、媒體報道等渠道,對你的產品進行口碑傳播。因此,你需要精心挑選形容詞,才能讓你的產品在其他用戶的潛意識里埋下種子。如果你都找不到精簡有力的方法描述產品,用戶更加不可能做到這一點。

2 激勵式口碑傳播

有點像口碑營銷,但加了一點鼓勵機制,可以讓用戶更為積極地推薦你的產品。15 年前,如果你讓朋友註冊一個 Paypal 賬號,它會獎勵你 10 塊錢。Uber、Dropbox 也使用過這樣的機制刺激用戶增長。 

3 示範傳播

這種傳播方式需要你的產品邏輯足夠簡單:先使用,後展示。比如 Instagram 在 2010 年發布的時候,市面上還沒有可以方便分享照片到其他平臺的工具。Instagram 瞄準了這一痛點,讓用戶可以把照片分享到 twitter、Facebook、Flickr 等平臺上。而它本身自帶的濾鏡很容易吸引別人的註意力,讓人驚呼 “這是怎麽做到的?”

Prisma 在今年夏天的爆紅也遵循了這一規律。你可以根據不同的藝術風格處理照片,然後分享到 Instagram 等社交平臺。大部分看到這些照片的人都會想知道怎樣獲得這樣的效果。而當他們看到照片右下角 Prisma 的 Logo 的時候,他們就會直接去下載 App 了。

其他的案例還包括:

Musical.ly 使得用戶、網紅可以輕松制作音樂視頻,分享到社交媒體;

Pinterest 讓用戶創作自己的集錦,比如搞笑 Gif 動畫、婚禮創意。在分享的過程中,Pinterest 就被自動地傳播了。

就連 Uber 一開始的時候都利用過示範傳播。當朋友看到你剛從一輛黑色的車里走下來,就會問你從哪兒弄來的豪車。或者你要從 Party 現場回家,當別人還在試著打車時,Uber 馬上過來接你了。用戶成為了一個行走的廣告,告訴身邊的人  Uber 有多好用。

 4 傳染式傳播

傳染式傳播,顧名思義就是讓用戶推薦你的產品,使得推薦方和被推薦方都得到好處,就像一個人把 “病毒” 傳染給另一個人。

舉個例子,Snapchat 用戶會鼓勵身邊的朋友也下載 Snapchat,這樣兩方就可以更方便地發送照片。Twitter 也是:如果你關註我,我可以擁有更多粉絲,你也可以看到我發布的信息。Nextdoor 也是個很有意思的例子。很多人可能不認識身邊的鄰居,但 Nextdoor 可以幫你向鄰居寄送明信片,邀請他們加入這個以所在社區為基礎的線上社群。人越多,社群的影響力就越大。

邀請是傳染性傳播的重點。但是虛假、重複的邀請會使得傳播效果不盡人意。如果有人只是因為你在他的通訊錄上而向你發出推薦,這不會讓你覺得自己很重要,或者和這個產品有什麽聯系。此外,如果被邀請的人登錄後發現,邀請自己的人並沒有使用這款產品,他也不會使用、推薦這款產品給自己的朋友。

這也是一種 “經典” 的病毒營銷方式,因為社交網絡就是這樣傳開來的。誰不喜歡被別人 “邀請” 的感覺呢?但並不是每個產品都適用這種方法。如果產品和社交的方面沒什麽關聯的話,這招可能效率很低。

5爆發式傳播

有些產品被廣泛傳播,純粹就是因為他們好玩,搞笑,流行。僅僅是分享這個內容,就讓人感覺自己酷酷的。 比如風靡這個夏天的 Pokemon go。因為每個人都在玩,所以你一定也會參與,並和大家一起討論這個話題。

6放到一起來看

當你了解不同的傳播方式,你可以逐漸為你的產品實現 “病毒式傳播”。

很多創業者都會說: “如果可以盡可能邀請多的人來使用我的產品就好了。” 然而如果沒有好好定位,邀請的效率也很低,因為被邀請的人不會成為新的用戶,只是看了看就走的過客。

不要輕易使用傳染式傳播,除非你的產品本身就具有傳染的特性,邀請別人可以讓用戶獲得更好的體驗。

如果產品可以很容易幫助用戶創造、展現內容,你可以使用示範傳播。

如果你的產品需要購買,或者價格不菲,激勵式口碑傳播則會比較適用。

當你成功把想法植入潛在用戶的大腦中,你需要對他們進行跟蹤。一旦瀏覽過官網、搜索過 App Store,說明他們已經做好嘗試的準備了。好奇心會驅使他們使用你的產品。

抓住這個機會,引導他們了解你的產品,讓他們感受到價值。你需要引導用戶正確使用產品,使之成為他們的習慣。然後,這些新用戶會把習慣傳遞給身邊需要的人。

我還記得第一次被邀請使用 Snapchat 的時候。一個朋友發信息讓我註冊,說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發很多搞笑的圖片,也不用擔心忘記刪除這件事。我剛完成註冊並登錄後,朋友就給我發了張特別搞笑的圖片,最後大家都玩得很開心。這種病毒式傳播一開始就感染到了我。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邀請了更多的朋友加入。

但如果 Snapchat 當時給每個新註冊的用戶送免費啤酒的話,可能會有更多的新用戶註冊。但這些人很有可能在喝完啤酒後就把 App 卸載了。

歸根結底,病毒式營銷只有一個標準——到底有多少人真正使用你的產品。不僅是下載、點擊或試用一天,而是真正地使用。只有這樣,病毒營銷才被完成了。

病毒傳播 產品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885

漢語是一個多大盤子的生意?有家公司燒了1000萬後準備撈金!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822/164762.shtml

漢語是一個多大盤子的生意?有家公司燒了1000萬後準備撈金!
黑馬哥 黑馬哥

漢語是一個多大盤子的生意?有家公司燒了1000萬後準備撈金!

黑馬哥計劃今年寫100個初創公司的商業模式,前面有迷你健身房、最會賺錢科學家、萊杯咖啡、網紅創業、媒婆婚戀平臺、黃金單車、沙漠種水稻、童話帝國、高考知識變現、共享充電樁、高帥富單車……(四篇10萬+) 今天爆料一家教外國人學漢語的公司,成立剛一年,創始人已堅決燒了自己1000萬。

【黑馬高調爆料】第12期

文 | 黑馬哥

當你的T恤印著英文單詞,歐美人卻將繁體字紋在身上。

漢語這五年究竟有多熱?據官方報告,僅孔子學院2015年的開支就達5億美元,截止2016年12月已在全球140個國家(地區)建立511所學院。

但我們一直都只聽說過某某項目燒了多少錢,卻聞所未聞有誰在這股浪潮中賺到錢。黑馬哥今日爆料:一呀漢語項目,它已經燒了1000萬,希望在漢語產業鏈中分得一杯羹。

東學西漸 漢語金礦

美國國際教育委員會2017年6月1日發布報告顯示,報名在校學習漢語的美國中小學生人數近年出現爆炸性增長,漢語成為美國第四大外語,居於拉丁語之前。“漢語熱”不在僅僅作為一種現象,正漸漸成為外國人的需求。

國內市場需求:目前我國境內居住的外籍人員數量為60萬人左右,其中有44萬人是來華學習的(數據來源:2016教育部統計信息),受”一帶一路“的影響,來華留學的人員將會越來越多。

從2010年到2016年,來華留學生人數從26萬多增長至44萬,增長率69%,平均年增長率為11.5% 。教育部預計,在2020年將超過50萬外籍留學生,中國也將逐漸轉變角色,由一個留學生輸出大國變成輸入大國。

國外市場需求:一方面是歐美國家教育部推廣漢語課程,比如在2015年,英國撥款1000萬英鎊推廣漢語課程。同年,美國教育部把中文項目納入AP項目,奧巴馬政府宣布推行“百萬強”計劃,計劃到2020年實現100萬美國學生學習中文。2016年,意大利教育部頒布《適合全意高中漢語文化教學實際的國別化大綱》。2018年,俄羅斯計劃把中文教學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美歐之後,再來看亞洲的市場,目前,韓國漢語學習人數達到500多萬人。2015年日本漢語學習人數突破200萬人,以及東南亞4000萬華人不容忽視的漢語大市場。

但市場上並未出現十億美元的獨角獸公司,就連玩家都很少。這意味著一方面競爭少,完全是一個藍海市場;另一方面來說市場不夠成熟、遇見的坑比想象中的要多。

行業入門學費1000萬起

張愛國的一呀漢語(YiyaHanyu)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進入對外漢語行業的,從16年3月研發到如今,該項目已經燒了創始人1000多萬元,絕大多數的資金都花在課研上,並且趟過很多預見和未預見的坑。

對於以內容為核心的學習語言APP來說,教材質量是第一位的。一呀漢語制定教材按照美國ACTFL的教學標準,同時參考歐洲語言框架和中國HSK考試,按照這個規格為標準研發一呀漢語的語言教材大綱,囊括了教材、好萊塢風格教學視頻、聽寫讀寫練習、語法視頻講座、最後人機交互對話等多個模塊綜合。

具體流程為:教材總監研發語言教材大綱 → 給到首席顧問(任友梅教授)進行校對、編譯、審核 → 經過反複修改後交回教材總監 → 教材總監找北京語言大學、複旦大學、孔院回來的老師按照語言教材大綱要求編校視頻文本 → 編校完成後再交由首席顧問(任友梅教授)審核 → 之後找專業的團隊進行視頻化和數字化。

以下是黑馬哥獨家爆料,一呀漢語1000萬成本總結出的經驗和方法論:

1、研發適合外國人學習漢語的七步法;

對於市面上的語言學習APP而言,大多以記單詞為主,效果甚微。一呀漢語針對於當前玩家的局限性,以不同的學習形式達到不同的學習效果,研發適用於外國用戶的中文七步學習法。

1

七步中文學習法

在這個學習法中,學生的學習過程做到可視化,學習時長,進度如何,正確率,錯誤點等都會自動生成用戶學習報告,把控用戶的學習效果,老師可以進行針對性的用戶輔導和用戶一對一個性化輔導。

2、可視化視頻教學

當前語言學習APP玩家由於費用高、學習效果差沒有進行情景化的教學方案。

而針對這點一呀漢語為適用碎片化的用戶學習時間和真實的客戶需求,采用每課視頻1-2分鐘,均為在中國真實的職場、衣食住行、旅遊、購物、社交和商務等場景中的4K超高清視頻,同時配有中文(繁/簡)、拼音、英文三種字幕,加強真實感。

其次,就是視頻化和數字化了,將教材引入線上,情景教學(可規模化的標準產品);怎麽達到有效的授課形式,一呀漢語按照教材的文本,通過專業演員團隊拍攝,中國生活的真實工作場景和生活場景,來實現場景化教學。

2

視頻教學頁面

生詞和新的語言表達隨著視頻的進行同步出現,方便學習者進行學習。視頻之後,每個生詞都可以點擊發音,並配有拼音、詞性和英文解釋,幫助學生充分學習。

3、在線交互式教學

在七步法中,一呀漢語多采用互動式的學習形式,比如在聽力訓練中,大量的聽力練習與視頻內容緊密相關,通過聽後選擇或者拖拽的練習,幫助學習者習得生詞、句子和語言表達,提升聽力理解能力。

3

聽力訓練頁面

每個聽力題都配有慢速,初學者可以通過此功能慢慢適應,逐步提高。在口語訓練中,跟讀聽到的單詞或句子,語音識別和評測系統進行評分反饋;根據自身情況回答問題可訓練學習者語言表達能力。語音識別與評測系統可以對學習者的漢語發音給予即時反饋,幫助學生在缺乏漢語交際的環境下提高語音輸出,避免“啞巴漢語”現象。

4

口語練習頁面

到如今,一呀漢語已上線4個level的漢語學習, 共84個課程,包括實用漢語和商務漢語的產品線。

接下來一呀漢語創始人&CEO張愛國將新開設兩條產品線,一條為HSK學習輔導資料,另一條為國外青少年漢語。

因為在一呀漢語的調研下,當前HSK是一個增量市場,但當前市場上並沒有好的語言學習APP和輔導資料。另一個則是由於中國經濟的崛起,國外家長對漢語的認可和重視增加,對當地的中小學提出開設漢語課的要求普遍提高。

團隊及融資情況

任友梅 教授 首席顧問,美國任務型教學法專家;曾多年擔任全美中文教師協會會長;夏威夷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孔子學院美方院長。

張愛國 創始人&CEO 清華大學在讀EMBA、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碩士、一呀漢語創始人、閑暇時打太極。

史文華 COO 對外漢語行業資深專家,曾任對外漢語教師、中國外文局對外漢語編輯。

羅坤 教材總監 北京語言大學對外漢語碩士,曾創立“熊貓漢語”。

李楊 CTO 曾任法國上市公司(Viadeo)產品技術副總裁,曾參與創立ITeye、媽媽曬、脈圈等。

雖然未融資,但一呀漢語的創始人&CEO張愛國表示,自己已經投入一千萬元,慶幸的是已經開發好產品。

融資計劃:融資額(Pre-A)1000萬,用於市場推廣。

一呀漢語創始人&CEO張愛國關於數據真實性的背書視頻

準備如何掘金?

產品開發完畢,那如何盈利呢?對外漢語行業的特殊性也造就了不同於其它行業的盈利模式,據一呀漢語的創始人張愛國向黑馬哥表示:有五種可行的盈利模式正在嘗試,分別為:

盈利模式一:toG

國外主管中小學教育的機構,比如在美國,小學和中學,課程、資金、教學和其他政策都由當地選舉產生的學區委員會決定。所以美國中小學要采辦教程需要提出申請,通過學區委員會通過,才可以到達美國中小學課堂。

盈利模式二:to學校

這里的to學校分為兩種,一種為國外大學高校、另一種為國外民間中文學校提供教學課程。

國外大學高校:據黑馬哥了解外國高校的教學理論和教學課程多是10年前的,模式老舊、效果差。很難吸引當前的學生群體。一呀漢語的模式成功的話,那對於國外高校的模式改革也會造成不可小覷的沖擊。

國外民間中文學校:國外民間中文學校大多以私人性質創辦的,並未有嚴格的標準課程體系。

盈利模式三:toC

直接面向用戶,在facebook、twitter、Youtub等網絡社交媒體推廣,直接接觸需要學習中文的國外用戶。還有就是想用中文做生意的商家。

盈利模式四:平臺收費

平臺收費:一呀漢語9月份將研發中文在線教室的全球視頻直播和教學系統,通過教師和學生的入駐,收取平臺費用。

盈利模式五:海外智慧中文教育整體解決方案(一帶一路國家)

一呀漢語提供智慧中文教學APP、教師派遣、教學管理、教材提供、技術管理;海外合作企業負責場地、招生。

一呀漢語與孔子學院以及當地中文學校區別:中高端漢語培訓(貴族中文學校,相當於英文中英孚英語和華爾街英語)

黑馬哥點評

1、敢於先燒1000萬元

對於張愛國來說,在沒有融過資的情況下,從創業之初到如今燒了1000多萬。我們一面要為這位理想主義創業者點贊,另一面也需要提醒創業者,把握好自己的節奏,適度燒錢。不過對於未來的商業前景,張愛國對自己的產品壁壘表示信心滿滿。

2、漢語出海

“一呀漢語”作為出海企業,在這個時機無疑是幸運的,在“一帶一路”的經濟行為下,無疑給它增添了背書光環,但真正贏得市場還需要靠細節,比如說團隊是否能調節適應本地化改造、適應國外的市場因素、該如何經營海外流量實現獲客和留客。

3、教育行業是用年來衡量的

教育行業現金流來得快,但是用戶的口碑要在現金流之後的兩三年才能出現對公司業績影響的效應,堅持下去才有贏的可能。

一呀漢語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964

“黃金單車”大逃殺:燒了10億 卻難逃危機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928/165395.shtml

“黃金單車”大逃殺:燒了10億 卻難逃危機
創業家 創業家

“黃金單車”大逃殺:燒了10億 卻難逃危機

曾在朋友圈刷屏的“黃金單車”酷騎單車正面臨著生死抉擇。

首發 | 創業家&i黑馬(ID:chuangyejia)

文 | 王妍

共享單車進入了殘酷的生死淘汰賽環節。對於這個“賽道”上的大部分選手而言,他們面臨的問題不是份額大小或者盈利與否,而是如何活下來。

正如此前創業家&i黑馬報道的悟空單車和3Vbike一樣,曾在朋友圈刷屏的“黃金單車”酷騎單車也正面臨著生死抉擇。

成立於2016年11月的酷騎單車,一度位列共享單車的第二梯隊。根據酷騎單車的官方數據,2017年3月,其總投放量突破40萬輛,排名行業第四。

在運營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因為押金難退的問題,酷騎單車再一次被推上了風口浪尖。而上一次被大家所熟知,是因為三個月前推出第三代“土豪金”版的共享單車。

那個時候,酷騎單車的創始人高唯偉曾透露,自己已投入近10億元,計劃年底投放1000萬輛單車,並出海進入10個國家。

遺憾的是,酷騎單車可能無法實施進軍海外的計劃。

從8月中旬開始,酷騎單車被曝出用戶押金難退還的問題。9月22日晚,酷騎單車發給員工一封內部信顯示,公司開始裁員。在信中,公司證實了資金緊張的問題,也透露出可能會影響到公司的正常運營,為了不影響員工的正常生活,讓員工自願選擇去留。

1

(*人去樓空的辦公室)

在今日,酷騎單車在全國的16個分公司,各地媒體和用戶走訪的結果是,已經相繼人去樓空,而大量用戶反應仍未收到押金退款。有些用戶表示,自己申請退款的時間已超過2個月,但始終沒有結果,而正常的退款周期是1-7個工作日。

298元的押金,以及數十元的賬戶余額。“說多不多,說少不少,但是不能任由他們騙人” ,一位用戶在酷騎單車的貼吧里寫道。

於是上門“討債”成為他們不得已的選擇。

急著討押金的用戶

“26號之前再不退押金,我們就上街去搬車”,這是在裁員消息爆出後,因為拿不到退款,用戶在網上給酷騎單車下的“最後通牒”。帖子剛出來,有相似遭遇的網友,紛紛在下面跟帖留言。

比這個想法更讓人興奮的是,有人跟帖告知了酷騎單車總部的辦公地點——通州萬達廣場B座30層。直接去現場,成為大家能要到押金的新希望。

而在北京,能夠到達現場的用戶,也成為很多人羨慕的對象。

據一位酷騎單車的前員工向創業家&i黑馬介紹,用戶支付的所有押金都由總公司統一管理,各地的分公司並不經手財務。所以即使各地出現用戶討要退款的事情,“我們也無能為力”。

2

上午9點半,30多位用戶早早來到總部,終於有所收獲。得到成功退款消息的用戶,陸續趕來,有些人甚至是跟公司請假,並不斷和已到達現場的用戶溝通進展。

有些用戶獨自前來,有些人因為退押金,彼此在微博和貼吧里相識,提早聯系好一起趕來,並且還受到委托,替無法前來的用戶申請退款。

3

排隊、進場、報手機號和姓名。留下來負責善後的員工在電腦上操作申請,十分鐘後陸續就有人收到退款。押金原路退回,包括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兩個渠道。

但不是每個人都這麽幸運,有的人顯示退款不成功,需要等待。每一次沒能成功退款的消息從人群中散出,後面排隊的人就試圖不斷確認,到底怎麽樣才能夠保證成功退款。

其中一位用戶表示,“我們耗費了這麽大的時間成本,還是想把錢要回來,搬自行車就是一句氣話,像我要退400多塊錢,去哪里找那麽多自行車,再說又不值錢。”

從下午開始,之前用微信支付押金的用戶被告知無法在現場申請退款,因為通道出現了問題,只能暫時登記信息,他們得到的反饋是繼續等待。

放眼占據了半層樓的酷騎單車辦公室,用藍色隔板隔開的辦公區域已經變得空蕩蕩,只剩下幾把椅子和綠植。留在前臺的四名員工,在擁擠的人群里,格外忙碌。

除了不斷趕來的用戶,還能碰到前來辦理離職的員工,他們與申請退款的用戶擠在一起,等待辦理手續。

到了下午,因為討要押金的用戶的員工人數增多,現場變得更加混亂,開始有穿制服的人出現在現場維持秩序。而新來的人,已經被告知禁止上樓。

4

酷騎單車的前員工感嘆:“門前已經很久沒有這麽熱鬧了,上一次(這麽熱鬧)還是酷騎推出的’土豪金’共享單車的時候,當時一排排黃金單車被擺放在萬達廣場上。”

幫討押金的“黃牛”

酷騎單車出現押金退款難並不是第一次,而全國各地用戶在網上的退款需求,也讓一些人看到了關於退款的生意,做起了”黃牛“。

一位已經從酷騎單車離職的員工向創業家&i黑馬透露,此前就有員工收到過一條關於從退款金額里分成的信息。

“突然那麽多人來申請退款,我也覺得很吃驚,但我拒絕了。”

另一位地方分公司的前員工也向創業家&i黑馬表示,公司里曾經收到過消協的電話,督促公司給用戶退款。但實際在申請退款的過程中,卻發現有些用戶根本就不存在。

按照”黃牛“的計劃,他們幫用戶前來討要押金退款,每個最終能夠收到退款的用戶付給“黃牛”50元,而因為放款問題,他們希望能和酷騎的員工達成協議,共同分成。

在淘寶上,一家店鋪甚至提供了為酷騎用戶討押金的業務。他們給出的收費標準是,收取押金+余額的20%,即為代理費。

一位用戶表示,因為酷騎單車在最後的退款階段,需要先付清之前的欠款,才能申請退押金,所以很多人即使在得知很難拿到押金的情況下仍然選擇了充值,而最低金額是48元。

計算好價格後,需要給店家留下自己的姓名和註冊手機號,當時繳納押金的具體支付方式,以及押金和余額剩余的金額。

店家表示,從拍下開始算72小時可以要到錢,要不到會全額退款。

截止到今天,店鋪里提供的兩個鏈接分別有超過1000筆的交易。

“10億元的投入”

“收到裁員信息的那天,我還在跟政府談下半年的合作,工作計劃已經排到了十一月份。”酷騎單車的一位分公司負責人告訴創業家&i黑馬。

對於公司突如其來發送的信息,酷騎前員工馬濤(化名)並不吃驚。因為在他看來,公司的混亂已經不是一兩天,“遲早會有問題”。

“出現退款問題的不只酷騎單車一家公司,但是之前太高調了,所以一旦有風吹草動,所有人都來推一把”。馬濤表示,之前的高調宣傳導致了這次問題被無限放大,並迅速傳播。

這就像被推倒的多米諾骨牌一樣,在馬濤看來,公司出現這個危機,也是因為危機公關沒能做到位,而根本原因是管理和用人的混亂。

三個月前,高唯偉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曾透露,酷騎單車已投入近10億元,而這些資金都來自於他此前的創業和投資積累,他沒有進行過公開的融資。

報道顯示,從初中畢業後,高唯偉就開始工作,今年只有31歲的他,卻已經擁有很豐富的創業經歷。2006年,他代理和銷售手機卡,2007年創辦生活信息門戶網站及在線客服系統,2010年試水電商創辦悅購偉業,2014年創辦誠信貸,2016年成立夢想家國際創投,並於去年下半年進入共享單車領域。此前,他投資的某家遊戲公司被一家上市公司收購,使他獲得500倍的收益。

“他之前賺到過錢,也可能是賺錢賺得太快了,沒有一個沈澱思考的過程。直接沖進一個新行業,大刀闊斧開始做,但是水平有限做不好。卻又一意孤行,導致了最終的結果。”馬濤認為,創始人對這個行業了解有限是一個致命問題。

高唯偉此前接受采訪時曾表示,自己要做的是共享單車界的“蘋果”。而現在看來,對於酷騎單車更緊迫的目標是如何能成功大逃殺,希望酷騎能夠活下來。

共享單車 酷騎單車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98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