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專欄】馬雲和馬化騰的2014:不在跨界里重生,就在逆襲中死亡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14/148896.html

i黑馬:馬雲說,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要改變銀行。馬化騰說,“互聯網+”是一個趨勢,加的是傳統的各行各業。馬雲和馬化騰,兩個跨界者都想要改變世界,過去的2014年,這兩個重量級的跨界者碰撞出了什麽?跨界思維如何建立,在跨界競爭中有哪些攻守之道?小企業又該如何跨界?
 
\馬雲說,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要改變銀行。馬化騰說,“互聯網+”是一個趨勢,加的是傳統的各行各業。過去十幾年,互聯網的發展很清楚地顯示了這一點:加媒體產生網絡媒體,對傳統媒體影響很大;加娛樂產生網絡遊戲;加零售產生電子商務,現在已經很大;最近互聯網金融非常熱,互聯網將讓金融變得更有效率,更好地為經濟服務,符合“普惠金融”的精神。

兩個跨界者相向而行,自然撞個滿懷。不在跨界中重生就在逆襲中死亡。


“嘀嘀”“快的”——“請全國人民打車”

2014年新年伊始,嘀嘀、快的在巨頭主導下的支付大戰,雙方都甩開膀子:補貼!廣告!罵戰!這一場有關打車競爭的遊戲讓全國人民看得眼花繚亂,目瞪口呆。

2014年1月10日,“嘀嘀打車”軟件在32個城市開通微信支付,使用微信支付,乘客車費立減10元、司機立獎10元;緊接著1月20日,“快的打車”和支付寶宣布,乘客車費返現10元,司機獎勵10元。1月21日,“快的打車”和支付寶再次提升力度,司機獎勵增至15元。

2月10日,“嘀嘀打車”宣布對乘客補貼降至5元;2月10日,“快的打車”表示獎勵不變,乘客每單仍可得到10元獎勵。

2月17日,“嘀嘀打車”宣布,乘客獎10元,每天3次;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的司機每單獎10元,每天10單,其他城市的司機每天前5單每單獎5元,後5單每單獎10元。新乘客首單立減15元,新司機首單立獎50元;同一天,“快的打車”和支付寶也宣布,乘客每單立減11元。司機北京每天獎10單,高峰期每單獎11元(每天5筆),非高峰期每單獎5元(每天5筆);上海、杭州、廣州、深圳每天獎10單。

2月18日,“嘀嘀打車”開啟“遊戲補貼”模式:使用“嘀嘀打車”並且微信支付每次能隨機獲得12至20元不等的補貼,每天3次;同一天,“快的打車”宣布,用“快的打車”並用支付寶付款每單最少給乘客減免13元,每天2次。同時發狠話稱,“後續無論什麽情況,只要對手調了,我們‘永遠比對手多補貼1塊錢’的政策都會自動快速生效。”

“嘀嘀打車”宣布,每周使用“嘀嘀打車”微信支付車費10次以上的用戶,贈送時下最熱門微信遊戲“全民飛機大戰”中的大禮包一個。緊接著,“快的打車”承諾,用支付寶支付車費5次,可獲贈淘寶天貓平臺的退貨保障卡一張。同時,“快的”還提供用積分兌換網易電影、網易印象派、錦江之星、漢庭酒店、摳電影、格瓦拉等的優惠券。

這樣的競爭無疑對於打車人和司機師傅是雙贏的結局。有人驚呼:“這已經不是簡單優惠幾塊錢,贈送幾個小禮品,而是在請全國人民打車。”而皆大歡喜的背後卻是騰訊和阿里兩大巨頭跨界與反跨界、逆襲與反逆襲的明爭暗鬥。

打車應用市場背後的存在著巨大的商業利益。對於出資的騰訊、阿里巴巴來說,“燒錢”背後的本質是移動支付之爭——誰能圈到更多的客戶、誰先讓客戶通過優良的體驗形成消費習慣,誰就會在未來的移動支付平臺競爭中掌握更大的主動權。用戶傾向於用微信支付還是支付寶支付,在哪里用什麽平臺支付,都關系著騰訊、阿里巴巴的互聯網金融布局。而直接的現金補貼刺激是短時間內吸引用戶體驗的最快捷的方式,從而更快地改變原有的現金支付習慣。從這個層面上講,僅用10元的補貼就可得到一個移動支付的用戶,可謂花小錢辦大事,當然很劃算。

再進一步看,騰訊與阿里目前爭的是移動支付的客戶,終極對決的則是O2O商務,這也是眾多打車應用企業不惜放血“燒錢”來瘋狂般的占據市場的原因。O2O模式的實現,改變的將不僅僅是傳統行業,更有可能的是商業社會規則的重新塑造。過去十多年,互聯網解決了大多數網民如遊戲、音樂、閱讀等的娛樂需求,未來的十年,互聯網將解決的是人們的生活消費需求、衣食住行等。


馬化騰“跨界”與“跨界者”馬雲撞個滿懷

在PC互聯網時代,馬化騰似乎還算本分,盡管攻城略地,但是基本上都是相關多元化,並沒有跨界,但此時的騰訊似乎碰上了增長與發展的天花板。2010年前後,隨著智能手機問世,移動互聯網大潮撲面而來,而且波濤洶湧,這讓馬化騰看到了新一波潮頭,並迅速果斷地研發微信成為移動互聯網的弄潮兒。馬化騰激動地說:“我認為移動互聯網才是真正的互聯網。它的使用時長、流量會比PC有10倍以上的增長。”

有一次,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與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馬化騰聊天,王健林問了一個尖銳問題:馬總,你覺得未來互聯網的前途在哪里?當時,馬化騰低頭沈思良久才緩緩地說:移動支付。其實,這時的馬化騰已經開始了翻雲覆雨的跨界競爭之旅,而他的對手則是另一個赫赫有名的人物——馬雲。


一、馬化騰跨界動了馬雲的“奶酪”

外界將馬化騰看成是第一個坐上移動互聯頭等艙的IT大佬,而馬化騰則將微信視為騰訊進入移動互聯網的“神兵利器”。隨著微信用戶規模的日益巨大,馬化騰希望將用戶與實體世界更緊密地連接起來,這樣一方面可以促成騰訊“接地氣”,另一方面讓用戶享受到指尖改變生活的樂趣。而要想將微信用戶與實體經濟聯系起來,必須要解決一個問題就是:移動支付。

誰都知道,無論是在淘寶、天貓或是京東購物,只有一種第三方支付方式可以選擇,那就是支付寶,然而,騰訊推出的第三方支付平臺——財付通,與支付寶一樣第一批拿到了央行頒發的支付牌照,而且當微信5.0上線之後,財付通又及時推出了微信支付,並與易迅和拍拍電子商務網站全面接入。作為目前用戶量最龐大的移動社交工具,微信除了能連接朋友圈,其支付的便利性更能實現從線上到線下的完整閉環,從而打通O2O的最後一環。這種結果意味著,騰訊在淘寶的支付地帶上撕開了一條缺口。馬化騰的跨界動的是馬雲的奶酪。


二、遭到馬雲強力阻擊

馬雲本來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跨界者,他喊出的“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的瘋狂口號,讓金融界至今戰戰兢兢,而他的支付寶及其余額寶更是讓吃慣了政策飯的銀行坐立不安。但是,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更何況是掌握著6億用戶的微信,跨界者馬雲和他的支付寶感到了威脅並開始還擊。

2013年10月,為了力挺阿里移動社交工具“來往”抗衡微信,馬雲宣布自己將永久關閉微信賬號。緊接著,實行內部全民總動員,要求所有員工都在“來往”上擁有100好友,否則不能拿到年終獎,這一內部激勵機制據說給“來往”帶來了至少500萬用戶。同時外部征召10萬淘女郎,邀來網絡大V助拳,發動史玉柱、李連傑、文章、趙薇等名人明星都加入“來往”。雖說這套組合拳打得“土豪”味十足,但在事態緊急的情況下,也實屬無奈之舉。

馬化騰VS馬雲,一如武當VS華山,張三豐VS風揚清,馬化騰如水,馬雲似火。與馬雲高調、激情的強力阻擊不同,馬化騰的反應則顯得溫文爾雅,在2014年春節期間,用悄悄推出的微信紅包逆襲支付寶,讓馬雲嚇了一跳。二馬鬥法表明,互聯網時代,一切不願改變的行業都會被淘汰,包括互聯網公司本身。要麽改變,要麽等死。不在跨界中重生,就在逆襲中死亡。


三、“互聯網+”是一個趨勢

馬化騰認為,在未來的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是一種趨勢。馬雲跨銀行的界,馬化騰跨馬雲的界,這樣的跨來跨去將成為企業發展與競爭的常態,跨界融合已經邁入了實質性的高速發展時期,未來,每一家公司都應該是“創造新顧客價值”的跨界融合創新公司。

蘋果是一家什麽企業?它是一家硬件企業?軟件企業?時尚企業?還是?很難說。移動互聯網時代,你很難用一個“屬性”去界定一個企業,行業、企業之間的邊界將有利於模糊不清,無邊界時代已經來臨,“互聯網+”將成為前瞻性企業的競爭制勝利器。

例如,移動+汽車,將來,一切汽車都會完結網絡互聯,“車輪上的移動互聯網”為消費者提供了全新體驗;移動+金融,線上信息與線下業務進行整合,銀行產品就能創造出更多的銷售機會;移動+家電,未來家電內部交叉、跨界融合、終端一體化將成為趨勢;移動+旅遊,通過定制化城市或景區服務類APP、LBS等技術手段與遊客接觸與互動,還包括依托於智能手機的旅遊規劃,預訂和分享旅行體驗;移動+……。


跨界思維與攻守之道

互聯網徹底顛覆了人們對產品、服務約定俗成的印象,比如火鍋店可以是最好的指店甲,咖啡館是VC聚集地,銀行等待區域是小型書店。一切都在跨界,一切都在顛覆,很多跨界與顛覆,超出了人們的想象力。不同行業以互聯網新概念、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模式為基礎,融入自身行業內容,實現跨界融合。

跨界是一種時空概念,從某種程度來說邊界是企業和行業在某個發展階段所抵達的時空範圍。它會隨著時空的推進而改變,而非一成不變的。企業應建立跨界思維,並完善跨界發展規劃,在不同發展階段做不同的事。


一、建立跨界思維

2013年,“BAT”三巨頭(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不約而同地跨界經營,掀起互聯網金融風暴,各種“寶”如雨後春筍般紛湧而出,被稱為“互聯網金融元年”。互聯網金融徹底顛覆了市場對貨幣基金的認識,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極大地提升了金融服務質量和效率,為實現全民理財帶來了便利。華夏銀行行長樊大誌用“不明覺厲”來形容互聯網對金融的沖擊,銀行搞不清楚誰在和銀行競爭,但確實競爭很激烈。在互聯網企業的競爭壓力下,基金、保險、銀行、券商更多呈現的是“躁動”狀態,不斷推出新業務、更新系統、跨界合作。有人提出這是“跨界搶劫”,也有人認為這是一種“跨界合作”的開始。

什麽是跨界思維呢?用互聯網的思維做手機,用互聯網思維做金融,用媒體思維做商業,就是跨界思維。跨界思維的核心是顛覆性創新,且往往來源於行業之外的邊緣性創新,因此要跳出行業看行業,建立系統的、交叉的思維方式。用跨界的思維,突破傳統的貫性思維,超越傳統的經營理念和商業模式,才會有彎道超車的機會。

可以說,互聯網模糊了所有行業的界限,使跨界成為一種新常態。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破壞性創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方面:

1.從側翼發起進攻,顛覆性破壞。互聯網創新從來不是正面進攻,而往往是繞過重兵布防的馬奇諾防線,從側翼發動致命一擊。例如三星、蘋果擊潰諾基亞,並不是靠能打電話、發短信、摔不壞的手機,而是靠能上網、看電影、聽音樂、拍照片、玩遊戲的智能手機,它們顛覆了手機的概念。

2.以用戶為中心,得用戶者得天下。在中國互聯網界,有一個傳奇,這就是形成BAT三家互聯網公司鼎立之勢。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之所以能牢牢占據中國互聯網食物鏈的頂端,在於它們都有一個獨步天下的絕門秘技:百度占據了信息端,阿里巴巴占據了交易端,騰訊占據了交際端。只要手持“用戶為王”的尚方寶劍,想怎麽跨界就怎麽跨界。

3.顛覆傳統行業的競爭壁壘,因糧於敵、出奇制勝。傳統企業的江湖地位是靠專業技術和資源建立起來的,而互聯網企業輕而易舉就顛覆了這些安家立命的競爭壁壘。例如,傳統銀行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營業網點成為了用戶把錢存進支付寶的工具;微信則分分鐘秒殺了移動、聯通的通訊鐵塔和電信牌照。互聯網大大降低了跨界的競爭壁壘。


二、跨界競爭的攻守之道

非洲大草原從不缺乏獵手,獅子的體格、獵豹的速度、雄鷹的眼睛和鬣狗的團隊作戰都是它們賴以生存的資本。那麽,在市場叢林中,哪些企業有能力跨界呢?它們攻城掠地的法寶又是什麽呢?

1.垂直整合——核心企業的不二法則。產業鏈的核心企業是跨界經營的兇猛野獸,它們天生就有垂直整合的基因和能力。蘋果公司是最典型的例子,從芯片、硬件、系統、App到銷售終端,蘋果幾乎控制了整個產業鏈。而且蘋果幾乎是一個獨立王國,獨立的ISO系統和標準,獨立的設計、開發、制造和銷售體系,這使得顛覆蘋果幾乎是一項不可完成的任務。對於產業鏈上的核心企業而言,它們最看重的是向微笑曲線兩端的研發、設計、物流、倉儲、市場和銷售環節跨界,而往往把制造環節外包給其他企業。微笑曲線,一端連著原料產地,一端連著市場和用戶,控制了微笑曲線的兩端就獲得了價值鏈的大頭。

2.水平擴張——行業大佬的修行之道。水平並購通過把行業內相關的重要企業招至麾下,從而完成關鍵的卡位和布局,鞏固和加強行業老大的地位。騰訊是一個水平擴張的高手,倒在企鵝石榴裙下的行業勁敵可謂驚人,從ICQ、MSN、聯眾到開心網,騰訊幾乎涉獵行業的所有細分領域,哪個行業火,企鵝就會空襲哪個行業。憑借著無以倫比的用戶資源優勢,騰訊往往能後來居上,秒殺一切競爭對手。

3.強強聯合——資源整合的最高境界。猛虎難敵群狼。跨界經營的最高境界是強強聯合、資源整合。互聯網金融之所以能掀起如此巨大的風浪,讓一幹行長談網色變,絕非一個馬雲、一個馬化騰或者一個馬明哲可為之。當三馬同槽,與傳統銀行搶食時,互聯網金融拉開了序幕,真正的挑戰開始了。跨界並不總是你死我活的競爭,有時候也可以是合作和共贏。既然誰也沒有能力滅掉誰,那就各自做出一些讓步,拿出部分非核心利益進行交換。與其紮緊籬笆吃不著肉,不如共同把蛋糕做大,共享跨界紅利。


三、小微企業如何跨界

跨界固然瀟灑,可是門檻也不低。企業要順利跨界,除了自身具備一定實力,還要采取合理的跨界策略。如此看來,跨界似乎是土豪們的專利,那麽小微能不能跨界呢?怎麽做好跨界前的準備呢?如果無力進攻,又如何做好防守呢?

1.進攻是最好的防守。跨界有風險,實施需謹慎,但並不意味著小微企業就不需積極進取,坐以待斃。其實,任何一個行業大佬也是從小微做起來的,對於小微企業而言,要選擇行業大佬不屑染指的行業,集中精力開發一款產品,並做到極致。就像蘋果,到現在為止仍然只有iMac、iPhone、iPad、iPod等少數幾款產品,但是每一款都不可替代。初創與小微企業只有選擇行業大佬看不起、看不上、看不懂甚至看不到的行業埋頭苦幹、潛心積累,才有機會。同時,還要有跨界思維,采用迂回包抄戰術,主動創新,並在“野蠻人”入侵之前紮緊籬笆。

2.實現低成本、低調地跨界。小微企業要想生存下去,成本控制是最重要的技能之一。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有兩條捷徑:一是互聯網化;二是聯合其他中小企業。小微企業的跨界之路,絕不是和土豪做朋友,而是和小夥伴們抱團取暖。只有地位對等,才有可能確保公平交易。對於實力較弱的小微企業而言,跨界的雄心可以有,但是跨界的步子不可太急,最忌諱的是看到巨頭在那里大吃大喝,你沖進去要跟巨頭分一杯羹,肯定會被打得鼻青臉腫。要有一種坐冷板凳的精神,最好低調一些,千萬可別有了個想法恨不得敲鑼打鼓去宣傳,今天去新浪做訪談,明天到搜狐亮個相。而是要更多的跟普通人泡在一起,琢磨他們有什麽感性的需求,有什麽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然後把有限的力量聚焦在側翼的單點上。3年之後,等你再亮相的時候,發現巨頭就看不明白了。等它終於看明白了,就已經望塵莫及了,這樣才能真正獲得跨界顛覆的可能。

3.避免顛覆性錯誤。諾基亞前任CEO約瑪•奧利拉在被微軟收購時說:“我們並沒有做錯什麽,但不知為什麽,我們輸了。”奧利拉說出了許多曾經輝煌的企業的困惑:為什麽我們輸了?諾基亞們犯了一個不可原諒的錯誤,在門口的“野蠻人”砰砰撞門時,它仍然漫不經心地躺在既有的舒服領域里呼呼大睡。它們的失敗並不是源於原有體系的失敗,而是新的體系近乎殘酷的顛覆性破壞,風暴過後,諾基亞們蕩然無存。

4.跨界並非藍海。跨界意味著進入一個不同的領域,機遇和風險並存,既不能盲目樂觀,也不可過於悲觀。任何一個行業都有自己的發展周期和規律,在什麽時間,以什麽方式進入很重要,跨界之前是否做好充分準備,自身的資源和稟賦能否讓你抓住機遇同樣重要。國際大企業更傾向於垂直領域的跨界,鞏固其產業鏈的核心地位。就跨界的順序而言,垂直整合應先於水平擴張,而毫無關聯的跨界應排在最後,甚至不考慮。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292

以牙還牙,人妻在逆襲?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8261

《我的恐怖人妻》(影視截圖)

傳統人妻是什麽樣的?三從四德、溫良恭儉讓,每天起一大早給丈夫做吃的,送小孩上學,打掃房間,洗碗筷洗衣服,性生活非常被動羞赧,全靠丈夫“臨幸”……

我們其實也不必以道德衛士的姿態對“人妻在逆襲”進行過分的苛責與撻伐,畢竟在東方國家里,人妻的確在傳統設定里桎梏太久壓抑太久了。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人妻如何逆襲。

日劇《我的恐怖妻子》正風靡中國互聯網,身邊的許多女性朋友爭相“安利”。可以說,這部劇是影視版的《消失的愛人》,它講述的是一個人妻在發現丈夫出軌之後,對丈夫和小三的報複全過程。

但就可看性來說,《我的恐怖妻子》可能更甚一籌。一是,更長的篇幅使得報複過程一波三折,每一集都暗藏懸念、反轉不斷、險象環生;二是,《我的恐怖妻子》里的人妻真理亞身上的能量可不遜色於《消失的愛人》中的艾米,她仿佛是上帝一般掌控著全局、掌控著所有人,所有人就像是她手掌中的小螞蟻,只要她輕輕一撚,他人就無處逃遁。真理亞徹底顛覆了傳統人妻形象,觀眾的觀影快感由此產生。

傳統人妻是什麽樣的?三從四德、溫良恭儉讓,每天起一大早給丈夫做吃的,送小孩上學,打掃房間,洗碗筷洗衣服,性生活非常被動羞赧,全靠丈夫“臨幸”;萬一丈夫出軌了,還不能跟他撕破臉,而是打碎牙齒和血吞,以淚洗臉、繼續操持家務、照顧好小孩,等著哪天丈夫公司破產了、工作丟了、落魄了、被小三拋棄了、浪子回頭了——“啊,原來最愛我的人是你”,人妻終於和丈夫過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

不信你看看國產的那些家庭倫理劇或者去年兩部超熱的國產電影《港囧》、《夏洛特煩惱》,傳統人妻都是被犧牲被損害被侮辱的對象,但她們就是忍、忍、忍,等哪天丈夫懸崖勒馬了,她們癡心不變、既往不咎,最後被冠上了賢惠、崇高、溫柔的名頭,好像所忍受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但《我的恐怖妻子》打破了這種慣常、充滿直男癌氣息的人妻設定。憑什麽人妻在家當主婦,對家庭付出對家庭奉獻,會被視為理所當然?憑什麽丈夫出軌,人妻就得忍耐屈服?憑什麽人妻就得壓抑自己的欲望?——偏不!你敢出軌、敢對婚姻不忠誠,我就窮盡手段:欺騙、設下陷阱、謀殺——哪怕違法亂紀哪怕玉石俱焚,我都要讓你加倍奉還,讓你沒有好下場,讓你死無葬身之地。

《消失的愛人》(電影截圖)

被傳統人妻包袱壓得喘不過氣來的家庭主婦們,透過真理亞的所作所為,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我的恐怖妻子》並不是個例。如果我們認真追蹤這幾年來一些熱播的電影電視劇,就不難發現,“人妻在逆襲”已經成為時下影視的一個新主題,這個大主題下還可細分為幾個類別。第一類是《消失的愛人》《我的恐怖妻子》《直美與加奈子》,主打人妻的不平則鳴、充滿原始氣息的報複。故事一般是妻子安安分分地相夫教子,但丈夫竟然出軌了!於是人妻開始了非常“燃”的報複之旅。

第二類則是“鼓動”人妻盡情釋放自己的欲望,“鼓動”人妻追求精神自由,比如《晝顏:工作日下午3點的戀人們》《紙之月》。雖然夫妻倆相敬如賓沒什麽感情,丈夫好歹溫和踏實,也沒有什麽出軌的舉動,但人妻們還是覺得這單調的生活缺少了些什麽,她們感到一種莫名的壓抑和躁動,她們想要重新去追尋自由。那就出軌吧,理直氣壯地出軌。如果真的哪天東窗事發了——那就等東窗事發了再說,享受一天是一天。

前兩類劇集,三觀往往比較“清奇”,主要集中在日劇。第三類更多出現在韓劇、臺劇,主打的是“當人妻再次遭遇愛情”,偏向家庭倫理劇風格,比如韓劇《妻子的資格》《密會》,臺劇《親愛的,我愛上別人了》。

在這些劇集中,人妻與丈夫之間往往沒有了感情,並且人妻還遭到來自丈夫以及丈夫家庭的種種虐待和打壓,她們一點也不幸福。一開始她們也是忍氣吞聲,琢磨著就這樣渾渾噩噩過一輩子,可是,她們卻再次遭遇了愛情。她們在某個場合突然就遇到了一個懂她的男人,這個男人又高又帥又年輕又有品位,關心她、呵護她、和她有著說不完的共同語言,並且死心塌地地愛著她,這簡直是幹涸的沙漠遇到清泉!她們既渴望愛情,又擔心俗世的眼光,讓她們放棄愛情,她們又各種焦灼不願意。於是翻來覆去地倒騰,她們最終肯定是選擇了愛情。那丈夫怎麽辦?——對不起了,人妻我愛上別人了。

很顯然,“人妻在逆襲”設定的流行,其背後是女權主義和女性消費時代的崛起。越來越多女性意識到了女性的權利、男女之間的平等、女性的解放,她們不隸屬於家庭也不隸屬於丈夫,她們首先是她們自己,接著才是她們願意選擇的其他身份。

而在一個女性消費時代,女性已經成為文化工業最大的消費群體——女性是電視臺節目的收視群體、是大明星演唱會的粉絲群體、是購買時尚雜誌和奢侈品的消費群體,因此以女性的情感體驗、心理訴求為鵠的文化產品大量出現。隨著越來越多女性身份意識與權利意識的自覺,迎合她們這一訴求的作品自然大量出現。

那麽,我們又該如何評價“人妻在逆襲”的影視作品呢?雖然傳統人妻形象充滿了直男癌氣息,可是我們也必須客觀地說,“人妻在逆襲”中的人妻形象,似乎也走向了直男癌的反面——直女癌。在他們看來,男人出軌就是該死,我怎麽報複怎麽傷天害理都是合理的;但我出軌呢,我是真的遇到愛情,我是真的感到很壓抑,我是真的想要追求精神的自由……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將那些以尋找真愛為由出軌的男性稱之為“渣男”,我們厭棄他們唾棄他們;但觀看“人妻在逆襲”的作品時,我們很難聽到有觀眾罵人妻“渣女”,相反,觀眾們只是覺得人妻們的所作所為——無論多麽出格,都情有可原,丈夫們是罪有應得。這其實是非常刺眼的雙重標準。

不過,我們其實也不必以道德衛士的姿態對“人妻在逆襲”進行過分的苛責與撻伐,畢竟在東方國家里,人妻的確在傳統設定里桎梏太久壓抑太久了。魯迅先生曾說,“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里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來調和,願意開窗了。”

或許“人妻在逆襲”的過猶不及就是這樣一種策略,只有以最極端的面目出現,才會讓那些直男癌們意識到:人妻不是家庭不是丈夫的附屬品,請意識到這一點,並尊重你的妻子!

號外號外!

2015年,“南周知道”app誕生,這是南方周末面對數字化轉型,重磅推出的一款新媒體產品。

深度!絕對原創,後臺解密

有料!嚴肅知識,八卦內幕

定制!為你而生,述你所想!

想要報題嗎?掃二維碼,馬上下載“南周知道”客戶端。

知道安卓版二維碼-豌豆莢

知道ios版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9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