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李嘉誠:有能力的人要為人類謀幸福

http://www.ltkdj.com/News/szcc/2012/1124/12112405013IHBFC88GKGE1H58G7KFD.html
  新浪財經訊 11月22日,長江商學院十週年慶典在京舉行,香港長江實業董事局主席、長江商學院名譽院長李嘉誠親臨現場並講述成功秘藉,並在現場發表題為「行動英雄」演講。他在演講勉勵現場長江校友:「有能力的人,要為人類謀幸福。同塑更美好的世界,世世代代能在尊嚴、自由和快樂中,活出我們民族的精彩。」

  在慶典現場,李嘉誠表達了自己對於命運的看法:只有自己雙手創造的未來,才是唯一能信任的命運。對此,他闡釋道:「明天只是新的一天,而未來是自己在一生各種偶然性中,不斷選擇的結果。追求自我,努力改善自己是一股正面的驅動力,當你把思維、想像和行動譜成樂章,在科技、人文、商業無限機會中實踐自我;知識、責任感和目標融匯成智慧,天命不一定是命運的藍圖。」

  談到人生價值的實現,他說道:「有能力的人要為人類謀幸福,這是任務。歷史中有很多具有創意、有抱負的人和群體,同心合力,在追求無我中,推動社會改革進步。天地之間有一不可衡量、永恆價值的元素,只有具使命感的人才能享有的。」

  演講最後,他勉勵現場6000名校友說:「我們謹守正知、正行、正念,應該可以高聲回應社會 我們一生未曾不仁不義、不善不正  。」

  長江商學院網站公開信息顯示,該商學院成立於2002年,是擁有獨立法人資格的非贏利性教育機構。借助政府和李嘉誠基金會的支持,堅持教授治校的治理結構,經過十年發展,現已培養出數以千計企業家。作為第一家全球化的中國商學院,長江商學院目前已成功啟動歐洲、北美等市場運營。(明晨)

  以下為李嘉誠現場講話實錄:

行動英雄 

                                     李嘉誠

  尊敬的各位領導、項兵院長、各位教授、同學、校友、朋友們:

  下午好,今天很高興和大家共聚,一起慶祝長江商學院成立十週年。

  我十四歲那年,一位會看相的同鄉對我母親說:你兒子眼眸無神,骨架瘦弱,未來恐難成大器。他安分守己,終日乾乾,勉強謀生是可以的,但飛黃騰達,怕沒有他的福分!

  我媽媽剛剛失去丈夫不久,這番話令她多心酸。媽媽把失望放在一旁,安慰和鼓勵我,說:「阿誠!天命難算,上天一定會厚待善良、努力的人。再艱難,只要一家人相依一起就不錯啦。」我當然相信母親,但我更相信我自己!我請媽媽放心,我內心相信,只有自己雙手創造的未來,才是唯一能信任的命運。

  當年我們一家生活在戰亂、父親病故、貧窮三重合奏的悲歌中。抬頭白雲悠悠,前景一片黯愁,仰嘯問天,人情茫如風影,四方沒有回應。我唯一的信念——建立更好的自己,才能建立更好的未來。

  在我眼中,未來跟明天是兩回事,天命和命運是不同的。明天只是新的一天,而未來是自己在一生各種偶然性中,不斷選擇的結果。追求自我,努力改善自己是一股正面的驅動力,當你把思維、想像和行動譜成樂章,在科技、人文、商業無限機會中實踐自我;知識、責任感和目標融匯成智慧,天命不一定是命運的藍圖。

  你成功追求自我,前途光明遠大,你下一階段的追求是什麼?你的價值取向,你的理想是什麼?我們活著又是為了什麼?世界上千千萬萬的人,今天依然活在悲慘、孤寂、貧病的絕望之谷,承擔社會的責任,是不是我們的義務?

  我認為人最大的悲哀是無聊,患上漠不關心的冷淡症,套上自命不凡的枷鎖,在專業、行業和權力的高崗上,掌控龐大社會資源和機會,卻失去自重心,哪些沉醉在過往,滯留在今日,那些對社會問題視而不見、無動於衷的藉口大王,一定被社會唾棄和淘汰。

  有能力的人,要為人類謀幸福,這是任務。歷史中有很多具有創意、

有抱負的人和群體,同心合力,在追求無我中,推動社會改革進步。天地之間有一不可衡量、永恆價值的元素,只有具使命感的人才能享有的。這不是秘密,可惜,三歲小孩知道的事,不是人人做得到。回想過往,人生似夢非夢,七十年匆匆而去,那個同鄉看不起、瘦弱、無神的少年,一直憑努力和自信建立自我,追求無我。

  各位同學,你們活在機遇的時代,在這片充滿機會的大地上,我深信你們的成就一定比我更高、更好,能量一定比我更大,我們不一定是拯救世界的英雄,但我們謹守正知、正行、正念,應該可以高聲回應社會:我們一生未曾不仁不義、不善不正。我盼望,為下一代建立和守望未來,是每一位長江商學院同學的承諾,讓我們一起共勉,同塑更美好的世界,世世代代能再尊嚴、自由和快樂中,活出我們民族的精彩。

  謝謝各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127

為人類解決能源危機的神祕功臣 頁岩氣之父 探勘新能源十六年孤獨路

2013-01-28  TWM
 
 

 

高齡九十四歲的喬治.米契,用他一生的經歷,告訴我們「一個人能有多大的力量」。

他孤獨奮戰十六年,堅持到最後一刻,終於突破所有障礙,順利開採出頁岩氣,改變全世界。

撰文‧乾隆來

美國德州石油開採商喬治.米契(George Mitchell),《富比世》雜誌稱他為「頁岩氣之父」,《經濟學人》報導頁岩氣引發的能源革命時說:「革命得力於許多因素,例如政府、資本市場、深度的能源產業結構、新科技的突破……,但是,最大的關鍵來自於一個人,喬治.米契。」今年九十四歲的米契,是個極為陌生而神祕的名字,除了捐助母校德州農工大學,以及休士頓地區的公益活動之外,極少在公眾場合曝光。

希臘移民的美國夢

父親改名打拚 讓他念到頂尖大學但是,米契徹底顛覆了能源產業。頁岩天然氣近百年來只是存在教科書內的理論,沒有任何人、任何一家公司,有能力將深鎖在既厚又重的岩層下的天然氣釋放出來。一直到米契研發出關鍵的「水力裂解技術」,頁岩氣才從教科書的想像,落實為白花花的鈔票,也為百年能源產業找到了回春仙丹。

米契從一九八二年以自有資金涉入頁岩氣開發,一直到一九九八年第一口井噴出天然氣,有十六年的時間,政府不支持、石油公司視為笑柄、公司員工像走馬燈般流動。根據《經濟學人》的報導,在漫長的挫折當中,「所有人,包括政府、石油業者與員工,都告訴米契,他只是浪費時間與金錢而已。」但是米契越挫越勇,打死不退,不斷試驗新的開採技術,最終突破了「水力裂解技術」的障礙。

二○○二年,當時已經高齡八十三歲的米契,將畢生的心血賣給Devon石油集團,公司作價三十五億美元,他個人擁有四六%的股權,一次兌現超過新台幣五百億元,名利雙收。

這種近似好萊塢電影情節、化不可能為可能,進而改變世界的英雄事蹟,卻是從一個身無分文的窮小子開始的。

米契是希臘後裔,他的父親沙瓦.巴拉科夫普里斯(Savva Paraskivopoulis)在希臘老家是窮苦的牧羊人。二十世紀初,數百萬歐洲移民漂洋過海,看著自由女神像,通過紐約埃利斯島的移民審查,窮盡一生積蓄,才能踏上美國土地尋找「美國夢」。

但是,美國夢的真實面貌極為殘酷,沙瓦只能從最基層的勞工做起,而且紐約、芝加哥這些大城市,已經被先來的移民占住了,他一路向西,落腳在貧窮的阿肯色州,做鋪設鐵路的工人。

又臭又長的希臘姓名在美國很不討喜,一名火車站的站長叫不出沙瓦的希臘姓名,對他說:「你這名字鬼才念得出來,這裡是美國,從現在開始,我就叫你麥可.米契(Mike Mitchell)。」從此,希臘勞工沙瓦改用愛爾蘭姓名走天下。他往南打工到熱鬧的休士頓,有一天,他在希臘文的報紙上看到一張女生的照片,竟然費盡心力找到這個女生,而且在她訂婚之前橫刀奪愛,搶回來做自己的新娘。婚後,他在休士頓附近的小鎮開了一家擦鞋鋪,兼賣雜貨。一九一三年生下長子,一九一九年生了次子喬治.米契。

老米契一直叮嚀小米契,讀書是窮人翻身的最好途徑,而米契也展現讀書的天分,在二次大戰爆發之前,就已經讀到休士頓最頂尖的德州農工大學。

窮小子的翻身大計

打零工完成學業 與哥哥踏入石油業當時,米契家裡還是不寬裕,米契必須打零工、端盤子,勉強支應自己的三餐,但是繳不出四十九美元的學雜費,他寫信回家請爸爸想辦法;老米契厚著臉皮向鎮上的賭場老闆借了一百美元,「我父親向賭場老闆說,這個兒子念了大學,將來前途無量,他畢業後一定能還你這一百美元。」「但是,我爸爸只給我匯了五十美元,另外五十美元,他就自己留著用了。」米契在成功之後,透露他身無分文的父親如何在美國落地生根的故事,老米契面對未知卻從不害怕,而且展現樂觀、機靈的生存本能,不斷推進自己的人生。

米契在德州農工大學念地質系,學習系統化的石油探勘技術,畢業後與大他六歲的哥哥強尼.米契,一起踏入石油行業。當時,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呼風喚雨的石油壟斷世代已結束,美國石油產業整合,只剩德州還有幾家零星的獨立石油開採公司。在哥哥的帶領與來自父親什麼都不怕的遺傳下,米契沒有進入大石油集團,而是與哥哥合組了獨立石油公司,成為「野貓開採者」(Wildcatter)。

一百多年前,美國人很喜歡用俚語「野貓」(Wildcatter),來稱呼那些不受政府規範的投機客,例如地下金融就稱為野貓銀行(Wildcat Bank)。石油探勘業的野貓業者,基本模式就是到處吆喝,在人潮洶湧的酒吧、街上擺攤,號稱某處有重大的新油源,如果真的挖到石油,就能暴富分紅,萬一挖到的只有沙子,則腳底抹油開溜。

兩兄弟的豪賭創業

從「野貓公司」變《財星》五百大公司二次世界大戰後,米契兩兄弟開始他們的石油生意,走的就是野貓模式。哥哥強尼在城裡西藥房的一角擺攤,印發傳單,強調他弟弟是德州農工大學畢業的地質專家,能夠用科學方法找到石油。有興趣的投資人每股三到五千美元,收到足夠的鈔票,兩兄弟就去挖一口油井賭運氣。

米契說:「那時候紐約的證管會還管不到休士頓的野貓石油業,我哥哥會做生意,我會看石頭,我們就一搭一唱,一個井挖過一個井。」兩兄弟終其一生都是緊密的事業夥伴,強尼在一九九六年過世,享年八十三歲。他們在一九五二年成立的米契能源公司(Mitchell Energy & Development Corp.),後來吸引休士頓的富豪家族投資,成為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年營收十七億美元,是列名《財星》五百大的能源股之一。至○二年公司賣給Devon石油集團為止,米契總共挖了一萬多口油井,包括一千口早年的「野貓井」。

《休士頓紀事報》在米契出售公司後曾報導:「大家都想要在石油集團謀得一份肥美的差事,只有喬治.米契,能憑著一己之力,毫無畏懼地與環伺的巨人競爭,進而成為石油產業的領袖,他絕對是一位稀有的英雄。」米契在○九年接受《富比世》雜誌專訪,說明他為何能夠堅持開發頁岩氣十六年。「跨國石油集團動作很慢,像我們這樣獨立的石油商就能做快速的決定。」他說,「所有人都知道頁岩下面有非常豐富的天然氣蘊藏,只是需要破解的技術。現在跨國石油公司必須花一億美元,在波斯灣的海底挖一萬公尺深的井;我在德州只要花四百萬美元,就能挖到二五○英尺(約七十六公尺)的天然氣或石油,這種生意,為什麼不做?」

一個人的堅持力量

開採頁岩氣、造新市鎮 終得甜美果實《華爾街日報》也以「頑固的老頭」來形容米契。除了堅持投注在頁岩氣之外,米契還窮畢生的精力,在休士頓北邊五十公里處造鎮,獨力打造兩萬五千英畝、大約一百平方公里、約三分之一個台北市面積的新市鎮──「森林市」。

森林市是米契與太太愛的見證,一九七四年,米契用累積二十餘年的石油利潤買下這塊土地,用他太太娘家的姓Woods做市鎮的名稱;經過將近四十年的發展,森林市成為環保城市的新典範,擁有六千英畝綠地、一百座森林公園,還有四處可見的湖泊,有水上計程車聯繫城市內的各個商業與住宅區。如今森林市已經有將近十萬人口,還被《富比世》雜誌選入「全美二十五座最佳移居城鎮」。

一個世紀之前,米契的父親一無所有到了美國;五十年前,米契與哥哥抗拒石油集團的誘惑,選擇自行獨立開採探勘;三十年前,米契賭下所有身家在頁岩氣的開採與森林小鎮的開發;今年高齡九十四歲的米契,親自告訴我們「一個人能有多大的力量」。在人心虛弱、怨言四起的二○一三年,米契的故事,鼓舞著包括你我在內、所有徬徨無依的人!

(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喬治.米契(George Mitchell)

出生:1919年

經歷:米契能源(Mitchell Energy)創辦人學歷:德州農工大學地質系家庭:已婚,育有一子受惠頁岩氣的台灣神祕家族除了台塑美國,頁岩氣的最直接受惠者,還有一個來自台灣的神祕富豪家族──和王永慶一起創辦台塑的台塑前總經理趙廷箴家族。1986年,趙家赴美國德州創設西湖化學(Westlake Chemical)的乙烯工廠,因為頁岩氣而大發利市。

趙家來自江蘇,早年的黨政關係非常好,1954年時,王永慶靠著趙廷箴的牽線才得以順利創辦台塑,趙廷箴也當了整整10年的台塑總經理。後來因故拆夥,趙廷箴另創華夏塑膠,輾轉被如今的台聚集團收購。而趙家將公司取名「西湖」頗有懷念家鄉的味道。

物換星移,如今在紐約交易所掛牌上市的公司西湖化學,市值高達新台幣1700億元,乙烯產能比台塑美國還要大。因為公司就位在頁岩氣礦區密集的德州,得以就近取得便宜的天然氣,生產成本大幅下降,因此近幾年獲利節節攀高,目前股價都在80美元以上,2012年獲利很可能超過新台幣100億元,還被《富比世》雜誌評選為最值得信賴的公司。

趙廷箴在2008年過世,比王永慶早走了幾個月,他的兩個兒子趙元修、趙元德繼承家產,目前分任西湖化學的董事長與執行長。趙元修還是台灣政商大老辜振甫的女婿,娶辜振甫次女辜懷箴為妻;夫妻倆都篤信佛教,是佛光山星雲法師的重要弟子,經常出現在弘揚佛法的場合。

或許因為家鄉的緣故,西湖化學近年回上海設廠,但趙元修兄弟從小在台灣長大,和台灣的關聯很深,去年趙元修還曾回來台灣工研院,和副院長劉仲明討論頁岩氣的相關問題。

(劉俞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639

揭發食品藥物管理不為人知的隱情 三大共犯 讓台灣淪為黑心食品之島


2013-06-10  TWM  
 

 

毒澱粉事件延燒將近一個月,事情越演越烈,甚至登上國際版面,但實情是,早在衛生署發布相關新聞前四日,《今周刊》即已查出問題涼圓採用毒澱粉,事後更由業界人士證實衛生署隱瞞案情二個多月,究竟其中的隱情為何?是誰害台灣的顏面盡失?

撰文‧李建興、許瓊文

堪稱為「新版塑化劑」的「毒澱粉」風暴,自從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於五月十三日主動發出新聞稿,表示該單位查獲了兩家製粉廠非法使用工業澱粉||順丁烯二酸後,事情延燒將近一個月,非但沒有平息,反而在統一、愛之味等食品大廠捲入的狀況下,民眾恐慌情緒越演越烈。

尤其隨著新加坡查獲了從台灣進口的食品也含有順丁烯二酸,甚至連被不少人認為是「黑心王國」的中國大陸都要將台灣製的食品下架,讓這項有損台灣顏面的醜聞登上了國際版面,新聞強度超越了「台菲危機」,整起事件不但傷了國人的健康,更讓台灣的國際形象輸得一敗塗地。

共犯一 :政府

官方敷衍卸責 查緝得過且過因此,連日來社會上交相指責,民眾怪業者黑心,急於自清的食品大廠和餐廳、攤商則怨政府規定含糊讓他們誤觸法網,而官方則為了息事寧人,一面查緝,卻也一面宣稱順丁烯二酸的毒性很低,要民眾「不要過度恐慌」,就連輿論也呈現分歧,有人更批評媒體危言聳聽,誇大了毒澱粉的毒性。事情發展至今,眾說紛紜,唯一的共識是,誰都想揪出讓我們「傷及國本」的元凶!

但究竟是誰害台灣從舉世聞名的「美食王國」淪為「黑心之島」?「台灣會變成食品添加物王國,可說是政府、業者到消費者三方造成的共業!」毒物專家、台灣師大化學系教授吳家誠一語點破了問題的癥結。然而如此強烈的控訴並非空穴來風,我們姑且先還原整個新聞事件發生的始末,一一檢視起。

事實上,早在毒澱粉事件公諸於世前,《今周刊》有感於國內食品添加物使用過於氾濫,在四月中旬就決定執行封面議題||「要命的恐怖食材」,於是在四月二十九、三十日兩天,兵分多路前往台北士林夜市、台中逢甲夜市和高雄瑞豐夜市隨機採買了三十多項大排長龍的人氣美食,同時也委託餐飲界人士提供了業界常用的醬油、嫩精等食材,送往台灣檢驗科技公司︵SGS︶進行化驗,而報告結果在五月九日出爐,除了驗出「黑心醬油」外,也同時查驗出在高雄採買的涼圓含有順丁烯二酸,這比衛生署對外公告日期還早了四天。

當本刊得知有「黑心醬油」和「黑心涼圓」後,計畫在五月十五日出刊當日召開記者會,以提醒民眾小心。在此期間本刊廣邀民間社團法人、食品衛生相關業內人士、專家學者以及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官員等,針對驗出的違法化學添加物進行專業判讀。

孰料,當天就有食品衛生業內人士透露,本刊查驗出的順丁烯二酸,其實衛生單位已經「盯很久了」,也掌握了毒澱粉的來源和流向,只是遲遲未對外公布。而如是的說法,後來更由長庚醫院林口醫學中心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在近日接受媒體採訪時間接證實,衛生署早於二、三月間就已經查出毒澱粉了,但卻足足拖了兩個月才公布。

然而,誰先驗出或誰先公告並不是重點,其中的隱情才耐人尋味。因為巧合的是,衛生署埋藏了二個多月的「祕密」,卻偏偏選在《今周刊》出刊暨記者會前夕(五月十三日)發出新聞稿公告,於是隔日(五月十四日)各大報即以斗大的篇幅報導毒澱粉事件,讓風暴正式浮上枱面。而媒體曝光當天,就有業內人士揣測,衛生署可能因為得知《今周刊》即將要開記者會昭告天下了,知道「紙包不住火」,或擔心落入「資訊落後於媒體」的批評聲浪,而急於在關鍵時刻讓事情曝光。

共犯二:廠商

法令規範落後 不肖商鑽漏洞事實上,沒人可以證實衛生署居心何在,是早就想公布只是時間純屬巧合,還是真的被本刊逼上梁山,才萬不得已公布?但據了解,在這「祕而不宣」的關鍵兩個月,毒澱粉這茶壺裡的風暴,在食品業界早已傳得沸沸揚揚,最後知道的竟然是無辜的老百姓,不但讓違法業者有充分的時間做準備,也讓民眾默默吃下不少毒物,執法單位的心態十分可議。

除了執法心態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外,衛生單位的專業更令人無法恭維。拿此次新加坡驗出我國食品有毒澱粉一事,民間就有「政府把關不嚴,丟臉丟到國外!」以及「台灣查驗水準不如新加坡!」等撻伐聲;事實上,國內食品衛生管理不但檢驗技術不如人,連法令規範亦落後於國際標準,而這也讓有心廠商趁機大鑽漏洞。

首先在檢驗技術方面,從衛生署食品衛生管理局退休的員工Mike就語重心長地透露:「舉例來說,政府規定核准的農藥有三三六種,但能被檢驗的只有二五○種,這代表農夫至少還有八十四種農藥使用了,而且確定驗不出來的!」另外,衛生署對於食物製造或食品添加物使用過程中所造成的化合物,其相關規定更是含糊。

以《今周刊》在黑心醬油中驗出的甲基咪唑和單氯丙二醇來說,官方的說法都以這兩者皆是產製過程「自然產生」的衍生物,而「非人為刻意添加的」為由避重就輕帶過,甚至因為不是添加物,就沒有進行規定或從輕管理。

對此,吳家誠憂心地說,「政府不斷地『從輕詮釋』,表示甲基咪唑和單氯丙二醇等是自然產生的,廠商就算是刻意添加的,也因為政府的說辭,得到了『免死金牌』而被合理化了,這無異是大開違法『方便之門』!」更值得注意的是,食品添加物可分為單方(單一化學物所製成的)及複方(多種化學物組合製成的),照理說,複方的食品添加物由於組成複雜,同時在製程中很容易產生化學反應,應該查核得更嚴,「但荒謬的是,衛生署目前對於食品添加物的規定是查驗『單方』而不查『複方』。」Mike說舉例而言,若由「糖精」單方製成的食品添加物,就得要經過查驗並要登錄才能使用,但若這「糖精」是除了糖精本身以外,加入了部分「甜精」複方製成,也只需要登錄「糖精」,而「甜精」竟無須查驗登錄,因此不少廠商會將非法的化學物質和合法的添加物複方使用,來暗度陳倉。

業內人士更爆料,拿這次的毒澱粉風暴來說,許多廠商就偷偷將有害物質加入其他食品添加物中,例如把順丁烯二酸加在膨鬆劑內,就變成複方添加劑,而可以夾帶過關,這也正是何以許多在台灣被認證過的食品,到了國外卻被揪出漏洞。

因此,面對近來許多被查到使用違規食品添加物的大廠出來自清喊冤,表示並不知情,許多專家學者十分不以為然。這些大廠,應該有為消費者食品安全把關的道義責任,工業用澱粉與一般食用修飾澱粉,價差有四到六倍之多,最近衛生署查獲的工業用防腐劑,也有三到四倍,這麼大的價差,食品大廠在採購時,難道不應該更謹慎小心、主動送驗?

吳家誠重批這些獲利豐厚的大廠,非但未從塑化劑風暴中學到教訓,更未拿出龍頭廠商的風範,卻一味地利用政府的差不多心態,大鑽漏洞,「實在要不得!」

共犯三:社會

為廉價省成本 添加物橫行不過,除了政府和廠商責無旁貸外,國人對於美食的定義扭曲,也是台灣的食品添加物氾濫的主要幫凶。以開設粵菜料理和經營坐月子餐而聞名的恩承居負責人林秋香就指出,「業者做菜會東加西加,這要怪消費者啊!」她表示,在社會普遍有「俗擱大碗」的消費風氣,為了省成本,餐飲業者只好尋求做菜流程快速、簡單,吃來仍美味,成本低廉的食品添加物來滿足消費者。

而對於台灣過度的「廉價主義」,事事要求cost down,Mike更認為:「這與辦了十多年的『中華美食展』、大行其道的『美食節目』,以及被視為台灣觀光命脈的『夜市美食』脫不了關係!」他分析,每年的中華美食展,都由一堆食品廠商贊助,其中大多是食品材料廠,因此代表台灣的美食不但充滿著添加物色彩,在聘來的美食家,也很自然而然地標榜美食要「軟嫩」、「香Q」、「彈牙」,間接幫食品添加物抬轎,而在不斷地強調「加添加物變美食」的狀況下,就造成了積非成是的概念。

至於美食節目,主持人和美食家也過於強調美食要「色香味俱全」,其中廉價超值,甚至是銅板美食,更常被媒體拿來作為吸睛的賣點,因此才導致台灣的食品「只求色香味廉價,而不論真材實料」。

台灣曾有傲視全球的頂尖美食,但近年來卻因為一樁樁的黑心事件而蒙塵,上自政府、廠商,下至普羅老百姓,你我都應該為了確保台灣的食品安全而先改變自己。

衛生署公布毒澱粉與《今周刊》食品送驗大事紀2013/4/15 《今周刊》決定執行「食材安全」封面故事專題。

2013/4/23 《今周刊》調查小組與SGS討論食品檢驗事宜,確認標準送驗流程。

2013/4/29 《今周刊》調查小組前往台北士林夜市採買夜市美食。

2013/4/30 將士林夜市美食送往SGS檢驗。

2013/5/8 第一批(4/30送驗之物品)檢測報告出爐2013/5/9 1.第二批(5/2送驗之物品)檢測報告出爐,結果發現:A. 高雄採買之涼圓驗出含「順丁烯二酸」379ppm B. 台中採買之醬油驗出含「3-單氯丙二醇」、「4-MEI」2.《今周刊》決定於5/15出刊日召開記者會,將毒醬油及 毒涼圓(澱粉)公諸於世。

3.業內人士向本刊調查小組透露,衛生署已默默查驗順丁 烯二酸多時,並已掌握相關來源和流向;惟遲未對 外公布。

2013/5/10 將檢驗結果提供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進行專業判讀,並確認相關法規,同時邀請該局前來參與《今周刊》記者會。

2013/5/13 1.食管局提供書面回覆,確定順丁烯二酸為違法添加 物,不應存在於澱粉類食品中。

2.食管局婉拒參與《今周刊》記者會。

3.食管局當天同步發出新聞稿,表示 已查獲「工業澱粉」,已掌握兩家 製粉廠的修飾澱粉及地瓜粉驗出「 順丁烯二酸」。

2013/5/15 《今周刊》856期封面故事〈要命的恐怖食材〉出刊,並於10:00召開記者會公布毒醬油和毒涼圓(澱粉)。

台灣食品安全人力與經費

遠低於國際水準

食品安全主管機關的心態鬆懈,是讓台灣淪為黑心食品島的主因,除此之外,如果從經費、人力的角度分析比較,其實也能看出政府對國人食品安全的長期輕忽與漠視。

早在2009年,監察院的一份報告就已反映了政府對食品安全的管理不足。當時監察院針對台灣未能因應世界潮流成立「食品衛生安全委員會」,對行政院與衛生署提出糾正。該份報告指出,台灣投注在食品安全管理的經費與人力相較於他國,明顯偏低。

雖在2010年,衛生署將食品衛生處、藥物食品檢驗局,以及管制藥品管理局合併改制為食品藥物管理局(TFDA)後,食品衛生管理獲得了經費與人力員額的補充,但若將今日狀況與各國2008年的標準做比較,依然存在不小差距。

就人力資源而言,台灣的食品衛生管理人員平均每人須服務16萬人,遠高於美國的1.5萬人、英國的8.1萬人,以及香港的1.3萬人。而在經費部分,投注在食品安全相關的預算,若換算為每位國民平均分配額,台灣每人僅獲得新台幣37元,遠低於美國的160元、英國的158元,以及香港的458元。

(陳彥廷)

我國與英、美、香港之

食品安全相關預算

國家/地區 食品安全相關預算(台灣為2012年,其餘各國為2008年預算) 折合新台幣每位國民分配額(元)台灣(新台幣) 8.68億新台幣37 美國(美元) 15.32億美元 160 英國(英鎊) 1.43億英鎊 158 香港(港幣) 7.69億港幣 458 我國與英、美、香港之食品衛生行政管理人力與平均每人服務國民數對照國家/地區 食品安全相關管理人力(台灣為2012年,其餘各國為2008年人力)平均每人

服務國民數

台灣 144 161915 美國 19500 15385 英國 738 81301 香港 552 12663

資料來源:監察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719

不為人知神秘賺錢公司Qualtrics的故事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3146.html
Qualtrics是誰?對對我們這些聽慣消費者公司及初創企業新聞的人來說,這個名字略顯陌生。簡而言之,這是一家提供網上調查服務的大型軟件公司,其創始人是一對父子兵,目前已經拿到了7000萬美元的融資,連續6年成為增長最快的公司,去年曾拒絕了一筆5億美元的收購要約,因為其目標是要成為一家10億美元級的公司。

  在紅杉資本合夥人Bryan Schreier眼裡,這是一家我們 「未曾聽聞的軟件公司」。聯邦快遞、惠普、JetBlue、微軟、百事可樂、Zappos等都是這家公司的客戶。

  上陣父子兵

  幫助學校和企業收集學生/客戶反饋和數據的Qualtrics,其成立時間要追溯到2001年。那一年夏天,正在惠普實習的Ryan Smith接到了他的父親的一個電話後立馬辭職—因為他的父親得了喉癌,需要馬上接受治療。為此他還休學了半個學期回到家中照顧父親。結果他發現自己的父親Scott Smith已經開發出了Qualtrics最初的技術原型。每天化療結束後,父親都會跟兒子一道開發程序。等到Scott完全康復時,Ryan已經簽約了20位客戶,並開始僱用一支小型團隊來擴充產品。

  舉賢不避親

  Qualtrics的第一個員工是Ryan的朋友,被忽悠放棄了6萬美元年薪的工作加入到這家第一年收入只有8000美元的公司。然而Ryan挖到的更大的一條魚卻是他的哥哥Jared Smith。Jared從2004年開始就一直在Google工作,領導著一支擁有180人的工程與產品管理團隊。他是所有初創企業渴望得到卻自知希望渺茫的硅谷頂級測試工程師。不過兄弟之情濃於水,Jared終於加盟了公司。

  保持專注度

  Jared同意加盟是因為Ryan同意他的一個要求:保持專注度。對公司和產品願景的專注度,對客戶的專注度。學術界是Qualtrics的第一批客戶。Qualtrics的第一個客戶的關鍵決策人物,其聯絡方式是Ryan在網上找到的,那是凱洛格商學院的一名教授。此後Ryan依法炮製,聯繫到了更多的客戶—學術界的客戶。Jared對Ryan說:「找到250家學校之前免談」。這種專注讓客戶也保持了忠誠,Qualtrics最初的10名客戶至今仍在。

  悶聲發大財

  專注的效果是明顯的。

  在地下室起家的Qualtrics雖然第一年只有8000美元的收入,到了第二年業務就增長了50%,達到12000美元。到了2004年,他們的員工數已經增長到20人,地下室門前停滿的汽車讓鄰居紛紛抱怨垃圾車都沒辦法進來了。蒸蒸日上的業務最終讓他們每月收入到達10萬美元。5年後,這個數字超過了100萬。Qualtrics已經連續6年成為Inc雜誌增長最快的公司。

  這一切基本上都是悄無聲息地進行的。在實現了250所學校客戶的目標之後,Qualtrics才開始利用業績和這批客戶做營銷計劃。9個月前,在拿到第一次融資的時候他們才發佈第一次公告。Ryan說,悶聲發大財有什麼不好呢?

  所以他們從2008年開始就三番四次地拒絕VC的投資請求。可是越拒絕就有人越堅持。到了2010年其員工規模達到100人的時候,公司甚至每天都會接到3個投資請求。終於,在2012年5月,Accel Partners 3年的堅持收穫正果,前者與紅杉資本聯合對Qualtrics投資7000萬美元。Ryan說,之所以同意這筆融資,是因為看到這些VC的加入對實現其目標的吸引力。「如果1加1不等於5,交易就沒有意義。」當然,變大的還有期望和壓力,為此,Ryan說自己必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努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542

【付鵬專欄】十年大宗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二)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2150

在英國出生的Blythe Masters是華爾街最具影響力的女性,並且被廣泛認為是摩根大通黑手這一精英團隊的一員,締造了當下橫掃華爾街的危機核心的複雜的信用衍生產品。很多早年致力於信用衍生產品市場的高水平的數學家和學者已經轉型從事對沖基金或者是去其他投資銀行做起了高管。但是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從摩根大通起家。Blythe Masters自然並不會錯過這樣的好機會,隨著花旗集團在大宗商品領域中的『被折戟』,摩根大通開始締造了自己大宗商品的帝國。

利用金融危機收購成型的團隊:2010年由於歐洲問題給RBS帶來的沉重壓力,摩根大通趁著部分國有化的蘇格蘭皇家銀行出售資產以償還歐盟監管部門之機,以17億美元收購RBS和Sempra Energy 的合資公司RBS Sempra的非美國大宗商品交易資產。而2010年11月份正當中國四大行之一的中國銀行打算在倫敦組建商品交易公司,並正在謀求在LME中的「二類」"Category 2" 席位打算收購面臨破產的曼氏金融MF旗下金屬團隊的時候,就曾有圈內人懷疑有人臨時『截胡』接盤了MF在倫敦整個團隊,特別是那些場內交易員。最後終於真相大白,就是摩根大通全盤接手了MF在倫敦的全部商品團隊,順道把MF的席位還有持有的LME股權全部收入囊中。

從控制交易所:摩根大通斥資2,500萬英鎊收購了全球曼氏金融所持LME 4.7%的股權。該行此前已持有LME 6.2%的股權。收購交易完成後,摩根大通在LME的股權將增至10.9%,這將使其成為LME的最大股東。此前的最大股東高盛集團將在上述交易完成後退居第二,其持股比例為9.5%。

到控制倉儲:大宗原材料過剩需要存放而提供金屬儲存就成了這些涉足與現貨領域的銀行家們的生財工具. 對銀行而言,只要有人存放這些金屬,就能賺取數以千萬美元計的租賃營收,而控制這些倉庫利用LME倉儲出入庫規則的漏洞把原材料深藏起來,不單單可以賺取延遲出庫帶來的租賃收入,持有人從質押融資中獲利,還可以通過倉單的註銷來隨時掌握市場升貼水情況,進一步在衍生品領域賺取更高的溢價。

對於那些既擁有自己的倉庫又能在初級實貨市場上進行交易的幸運兒們而言,這印證了"有錢人將變得更有錢"那句老話.於是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市場人士希望獲得一些存貨,以此來支持操作.

於是乎高盛、摩根大通和大宗商品交易商嘉能可及托克公司都在爭相收購倉庫運營商,所有這些運營商都有資格儲存在倫敦金屬交易所LME交易的金屬。這種積極的收購活動使這四家公司倉庫中儲存的金屬已經相當於LME全部金屬(包括鋁、銅和鋅)庫存的大約三分之二。在新奧爾良,高盛、摩根大通、嘉能可和托克公司旗下倉庫擁有的鋅庫存總量佔LME鋅庫存總量的60%。

目前在全球共有719個認證倉庫,其中摩根大通旗下的亨利•巴斯集團(Henry Bath Group)控制了77個,高盛旗下的MITS控制了112個。在底特律,高盛旗下的倉庫運營商Metro掌控著此地的LME倉儲運作。它允許自己的倉單自由裝運.鑑於大多數的剩餘LME庫存都深鎖在內部,任何想要通過該系統交割鋁的交易者就要從底特律拿貨。而摩根大通則在收購RBS桑普拉過程中連帶其旗下的商品倉儲商Henry Bath & So的實際控制權一併拿下,而桑普拉卻是LME最為緊密合作的倉儲運行商,旗下的Henry Bath & So在新奧爾良擁有不少供LME的註冊倉庫。而當年國儲銅的圈內交易席位用的就應該是桑普拉的交易席位下的空單。

控制實物現貨:多年來,摩根大通沿著銅業上中下游產業鏈精心佈局,而控制實物現貨將完成最後一步。2010年11月23日摩根大通自營交易部門購買的與代表客戶買入價值超過15億美元的期銅,12月21日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發佈報告,稱有一個交易席位在LME的銅持倉量佔到了總量的80%-90%,相當於世界所有交易所註冊的銅庫存總量的一半;隨後摩根大通更是加快了控制現貨的步伐,採取金融化現貨ETF的方式最終佔領實物『高地』,雖然美國參議院調查委員會不讚同摩根大通設立銅ETF,給出的原因倒是一針見血指出『投機者擠壓市場價格』,但怎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最終還是批准摩根大通醞釀了兩年的現貨銅交易型基金。而摩根大通成立的現貨銅ETF基金持有近7萬噸現貨。

至此為止,摩根大通終於打通了衍生品市場和現貨市場的任督二脈,於是開始大幅度提高在商品衍生品市場的風險偏好,這位LME市場上的新霸主2011年第四季的商品交易組合的每日VaR指標升到2千萬美元,比Q3增長43%,成為美國主要銀行中大幅上調商品風險倉位的唯一一家,而高盛的商品Daily VaR由25M略增到26M,只是略微調高曝險倉位,大摩的商品Daily VaR則從32M下降到28M,至此三足鼎立的格局完成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2842

【付鵬專欄】十年大宗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四)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2453
  從2011年底摩根大通和中國銀行搶奪曼氏金融的背後的激烈程度,其實能夠感覺到大鱷魚對於中國人『反抗』堅決狙擊的態度,大有一副誰敢動我的蛋糕我和誰拚命之勢。但誰知沒過多久竟然忽然峰迴路轉,港交所竟然毫無阻力和懸念的順利拿下LME股權這塊高地,我相信這背後一方面中國政府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倫敦人民幣離岸中心建設),同時LME股東(由歐美圈子會員的定價壟斷性質保護了以上機構的商業利潤,從LME股東名單我們看到摩根、高盛分別為單一最大股東,兩者分別佔股份10.9%和9.5%,兩者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之所以能夠通過賣出股份的背後,除了價格比較吸引人以外,或許很關鍵的一點就是這些把持著LME的大鱷魚們已經嗅到了未來風格變換的味道,於其到時候低價沒人要,不如趁熱打鐵高價退出。如果真的是這樣的假設的話,中國港交所收購LME的經濟金融安全戰略的效果恐怕是要大打折扣的,而事實上從現在摩根大通高盛等主動退出大宗領域的行動來看,八成假設是有可能的。

    而這個未來風格變換的味道,恐怕就是來自於美聯儲(FED)就他們保留擁有及經營倉庫、油庫及管道等實體大宗商品資產的權利或許要面臨著失去的風險。

    而港交所對於LME未來出入庫制度的修改,看似好像對中國買家將提供更多的便利,也可以讓我們不再被人『盤剝』但是如果制度修改後,等這些大鱷徹底退出倉儲和物流的那一刻,中國無數企業和銀行利用大宗商品倉儲物流作為載體運轉的套利和融資渠道或許將會受到巨大的衝擊和影響,實話說如果沒有了這塊緩衝之地,中國的大宗商品過去幾年又有多少是用於真實的消費的呢?大量的儲備庫存一旦失去了制度性的支撐,未來的風險一時半會恐怕是很難轉嫁的。  

    美聯儲對這些銀行機構在大宗商品中產生的制度性的支撐作用正在抽回,而如果未來美聯儲一旦在宏觀上的支撐作用也開始真正的抽回的時候,對於大宗儲備庫存的衝擊將會是巨大的,或許大宗商品從過去10年的『興盛』已經開始走向了『衰亡』。

    而隨著未來中國利率市場的進一步放開,意味著原有支持大宗現貨壟斷領域的『商品載體』功能將消失,長期和短期貿易信用證融資,以及出口信貸均將受到影響,這對於大宗的現貨來說,意味著遊戲已經接近宣告結束。而這或許也是摩根大通在最近一次內部評估上針對大宗商品領域正在計劃一個非常、非常大的削減活動決議的原因之一。

    而就在這些西方大鱷魚們快速退出傳統領域的過程中,我們中國的銀行還有金融機構卻秉承著監管層甚至是來自更高層的意願,加快我們的海外『擴張的步伐』而且要比過去的10年都看起來順利很多。

  也就在幾天前,深圳上市的廣發證券的子公司-廣發期貨香港公司以略低於4000萬美元現金的價格,收購了Natixis大宗商品部。這筆收購被冠以了中國企業進軍海外衍生品市場的新步伐,我想對於廣發的領導們的考慮肯定是順應監管層的大思路,人民幣國際化,衍生產品國際化,資本項目下逐步的開放,期貨行業的海外業務嘗試性的放開等等理由,但是這麼容易拿下Natixis大宗商品部,如果人家不想主動的退的話,有這麼容易麼?對於Natixis恐怕熟悉LME會員制度的都明白,這家法國儲蓄銀行與國民銀行合併後的新銀行Natixis旗下掌握著著名的Natixis Commodity Markets Limited公司,這家公司可是LME圈內會員大佬之一哦。Natixis大宗商品部門裡頭著名的Brown先生忽悠的演說詞如此的簡單和直接,「中國商品市場非常活躍,因此對於中國金融機構有意在商品交易上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我一點也不感到意外,搞不好中國業者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找到大量待售的實貨大宗商品事業。」 我倒!你真是有先知先覺的能力啊,看來未來中國還是要高位接不少你們這些大鱷魚們不想要的東西咯,這種感覺就像是當年那幾家(在此處不點名)鱷魚們聯手起來忽悠我們的國儲一樣,銅價偏高了銅價見頂了,快拋啊,而現在聽到的卻是中國需要基本金屬,中國佔全球經濟的主要份額,需要定價權,這邊忽悠著中國的金融機構和領導們,那邊大手筆的甩賣,同時拚命的發報告告訴所有的投資人大宗大勢已去,我勒個去了!

  LME被港交所收購後,似乎一切都在變得對中國越來越有利,以前費盡心思得不到的,一下子似乎都變得順利很多,而最近頗為得意的還有之前在MF Global(香港稱作「明富環球」,又譯作「全球曼氏金融」)這件事情上被摩根大通『截胡』而鬱鬱不得志的中國銀行(BoC),從2010年開始在倫敦籌劃大宗商品部門,耗時將近3年旗下BOCI Global Commodities (U.K.) Ltd.終於被『批准』為二類會員,中銀國際朝著成為第一家拿到幾乎所有國際上有影響力的交易所清算席位的中資金融機構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當然這一步邁出的成本是否真的合適,從前面我們一些基本的邏輯來看,似乎又會出現一種中國人逢高接捧的感覺,當你想買不賣給你,形成壟斷拉高價格,買家的成本提高,高位高價接棒,當你真的買到手的時候,到底是贏還是虧,恐怕也只有自己心裡知道了。

  不過中國的這些金融機構背後或許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政府的意識形態支持在裡面,從我們的上層建築到直屬的監管機構,這幾年一直掛在嘴邊的就是『定價權』,可惜這個定價權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時期一直被海外這幫『龜孫子』們把持著,現在好了,這幾年定價權到手越來越容易了,中國經濟也開始軟著陸主動放緩了,背後的那些事情,或多或少還是多仔細仔細考慮考慮為上,我曾經和高層的一位領導談起此事,該領導不屑的認為,對於基本金屬的需求,再怎麼放緩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需品,我們之所以能夠這幾年突發猛進的發展,主要是因為我們的綜合國力增強了。世界的肌肉和世界的血液也是隨著文明和生產力的進步在在逐步的動態的變化的,看看這幾年人家美國的產業支柱發生了質的變化,中國也在變,看來以後這樣的定價權只能是去搞搞東南亞,印度和非洲這些小兄弟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200

【付鵬專欄】十年大宗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六)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3719

本專欄作者為銀河期貨首席宏觀顧問:

我天朝為了實現人民幣的國際化之路,為了打開金融天朝的大門,人民幣定價權的宏觀戰略要求我們秉承走出去和引進來的態度。引進來不用多說,我們逐步的放開金融管制,批准大量的海外金融機構進入到中國來;而人民幣國際化的關鍵是人民幣如何走出去的問題,而這其中正如『中國銀行』行長李禮輝先生指出的那樣:『人民幣國際化中走出去的關鍵是需要中國的銀行同樣走出去。未來人民幣境外市場的發展,更需要我國的銀行業建立一個國際化的體系配套。』

無論是當前我們現在正在推進的跨境貿易的人民幣結算,還是市場需求不斷擴大的人民幣跨境投資,人民幣跨境融資,我國商業銀行都正在幫助國家發揮著主要的渠道作用,目前我國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量達到1971億元,其中大家一定要記住『中國銀行』立下了汗馬功勞,佔了最大的比重。

為啥要重點講『中國銀行』呢?因為你只有明白中國銀行的主要任務是啥之後,你才能把中國銀行-人民幣國際化-中國銀行海外收購-中國銀行爭奪LME會員-中國銀行和港交所戰略合作-LME未來大宗人民幣化這背後隱藏的重要戰略路徑。

先來廢話一段普及一下中國銀行的歷史。

    當年國民黨統治的民國時期的中國銀行曾改組為國際匯兌銀行,業務發展方針便修訂為立足於國際金融市場,主要的責任和義務是使國家逐步擺脫外國銀行的剝削和操縱。1929年11月,中行倫敦經理處正式坐落於此倫敦金融城洛斯布里1號,與英國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隔街相望,這是中國銀行在海外設立的第一家分支機構,也是整個中國金融機構邁向世界金融市場的第一步。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銀行是人民銀行大一統銀行體系中的外匯業務的工作部門,是在人民銀行領導下的經過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特許的外匯專業銀行。為保證1997年7月1日香港順利過渡,中國政府決定,中國銀行在1997年前的適當時候參與港幣發行。1995年10月13日,澳門政府與中國銀行簽署了發鈔合同。同年10月16日,中國銀行正式開始發行澳門幣鈔票。

從這些輝煌的歷史上不難看出,中國銀行作為中國最具國際特色的商業銀行和亞洲歷史頗為悠久的金融機構,是肩負著我國銀行業國際化進程的特殊使命,並且應該為人民幣的國際化發揮重要的作用的;

    但是回頭來看,自打2003年肖鋼就任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之後,尤其是從2004年股改之後,國家給予中國銀行的定位一直是非常明確『肩負海外重任』,到了肖行長這裡卻將重心開始向國內業務轉移,開始和國內的銀行拼國內市場了,肖行長作為一直行走央行的人物,從外匯到貨幣政策到金融監管,不可能不明白中國銀行對於中國金融走出去,對於中國未來人民幣走出去有著什麼樣的職責,但是大舉開拓國內市場的「轉型」著實有點讓人費解,當時就有不少銀行業的人士,對中行心存疑慮,也難怪有一些香港的八卦金融雜誌猜來猜去很多,什麼肖行長和郭行長比拚誰最先股改上市,肖行長為啥十八大沒有獲得重任等等,這些政治圈裡的事情,自己去看香港的八卦雜誌可能會更有意思。

    走出去需要講究戰術,立足於國內,通過收購併購等方式擴展走出去,正如當年中國銀行申請芝加哥辦事處的時候被美國人以中國銀行監管系統不透明一拖就是好幾年一樣,直接自己幹的速度和效率都不如金融手段來的更快一些。

    2011年之後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加速,肩負重任的中國銀行於是乎再次的在尋求人民幣定價之路上再次的起航,2011年3月,中國銀行集團旗下的中銀國際期貨有限公司成為CME首家中資清算會員,同時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的亞洲地區清算會員。同時,中行紐約分行是唯一一家經CME認證可為大宗商品交易企業開立受益人為CME集團的履約備用信用證的中資銀行。這還不是最為關鍵的,最為關鍵的是中國銀行與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團(CME)簽署的那份《戰略合作意向書》,其中最為關鍵的一條就是旨在展開用人民幣進行大宗商品交易結算的條款,根據協議,CME和中國銀行將加強清算會員結算銀行離岸人民幣存管銀行及境外期貨相關業務的合作,雙方將互視對方為優先合作夥伴。

   我想看到2011年和CME簽署的這一幕,大家自然而然就會發現,中國銀行和CME走的這條合作的道路,和2013年6月份剛剛結束的LME亞洲年會上和李小加先生簽署的核心內容基本上可以說是一模一樣的,這份MOU的核心內容也是關於三家港交所+LME+中國銀行之間關於人民幣商品交易結算的條款。

   這是一張當時三家(其實如果您閱讀了屌絲前面的9篇內容之後)你應該能夠明白其實這都是中國政府一直致力引導的,其實這個時候大家站在一起其實就已經是一家人了,未來大家一家人要具體做些什麼呢?這不中國銀行副行長陳四清對此次合作諒解備忘錄的評價中,這句:「當前正是中國企業「走出去」和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時期,此次三方合作將為未來人民幣大宗商品期貨交易以及人民幣國際化作重要準備」已經道出了天機。

   注意,這裡面我想提醒大家的是背後這三位見證協議簽署的三位,從左數是港交所的總裁李小加先生,中銀國際首席執行官李彤,還有中國銀行副行長陳四清先生。為什麼要提要注意這三位呢?因為有很多事情或許在香港你會看到更多的信息,最關鍵的就是中間這位李彤女士,如同眾星環繞一樣使得副行長和李總裁都位居左右,這位李彤女士那可是我們一位李姓老首長的女兒,身份那可是不是一般的;事實上,中國銀行可以說擔負著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一刻都不敢耽誤,中國銀行旗下的幾家全資子公司可以說都各自為人民幣佈局忙碌著,不僅僅是中銀國際,另外一個投行業務為主的中銀香港更是直接由朱燕來女士直接擔任副總裁,朱女士的工作重心中就包括了人民幣業務,並且她是直接向中銀香港總裁匯報工作,最為關鍵的是他是我們另外一位退休的朱姓老領導的女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082

【付鵬專欄】十年大宗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七)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4526

中國銀行副行長陳四清:

準備人民幣大宗商品交易

   中國是大宗商品的貿易大國,但還不是大宗商品的金融大國,大宗商品融資業務實踐仍處於初級階段,業務規模還相對有限,服務水平尚待提高,亟須國家出台相關扶持政策,營造支持鼓勵大宗商品融資業務發展的外部環境,為中國大宗商品貿易的蓬勃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首先,支持大宗商品貿易人民幣計價與結算。

    目前全球大宗商品定價體系中,外幣(如美元)佔主導地位,定價權也被國外一些主要交易市場和交易商控制,對中國企業從事大宗商品貿易極為不利。建議中國政府與非洲、中東、拉美等地區的資源出口國進行協商,對於中國進口量佔據全球市場較大比重的商品,如能源、礦產、糧食等,推動其以人民幣定價和結算,從而推進大宗商品貿易的人民幣跨境結算業務的發展,支持中資商業銀行為大宗商品企業產業鏈全過程提供以人民幣為基礎貨幣的綜合金融服務。

    其次,完善境內商品期貨交易市場。大宗商品交易過程中,期貨市場發揮了重要的價格發現和風險規避作用,為大宗商品企業規避價格波動風險,維持穩定經營,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國際知名商品期貨交易所主要分佈在發達國家,如英國倫敦金屬交易所、美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等,中國雖然在上海、鄭州、大連建立商品交易所,但可交易商品種類相對單一、交易量較小,在世界範圍內影響力仍相對有限。

    建議國家層面汲取國際先進經驗,進一步完善國內商品期貨交易市場,增加交易商品品種,豐富商品衍生品交易工具,優化監管政策,營造大宗商品交易的良好環境,逐步將境內商品期貨交易所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性交易所,從而影響和掌握國際大宗商品定價權。

沒錯,你看到的正是出席LME亞洲年會並且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的中國銀行的陳副行長早在幾年前就寫到的內容,而事實上這也無意間透漏出來了人民幣和大宗商品定價權之間的關係,也透漏出來了國家的戰略,而事實上目前來看,可以說國家在過去的幾年已經致力於這樣的方向努力並且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而這方面中國銀行一直承擔著身為一個國家銀行背後應該背負的責任,可以說在此次港交所收購LME之前,中國在大宗商品的定價能力可以用薄弱一詞來形容。

這其中為啥中國銀行折騰來折騰去一開始費盡周折就像拿到一個席位呢?這其實在國儲事件之後,我們才真正的意識到,在人家的賭場裡玩,連荷官到牌都是人家提供的,豈有不輸的道理,國儲銅事件裡面劉其兵通過8家經紀商雖然也做了分倉處理,但是最大的倉位還是留在了場內會員SEMPRA頭上,其實不管放到誰的席位上,只要不是我們中國自己的圈內會員席位,這事情就不可能有密不透風的牆,甚至在關鍵的時候還會因此而被人給盯上。

 而能在圈內公開喊價的會員,多為老牌的國際金屬或金融機構。而定價權,主要由圈內公開喊價模式決定,由此可見圈內會員對於中國來說是非常非常非常有必要的,但是有人說國外的審批只要符合條件審批程序就很快,拿會員席位並不存在難易問題,而對於其他中資機構來說,是否成為會員,更多的還是商業決定,我覺得這話就是扯了,歷經這麼多年你看看我們國內為了定價權主動的去拿席位費了多大的力氣,以前那麼多年咋就木有一個中國金融機構拿到席位呢?我想除了中國監管層一直沒有放開境外期貨業務以外,關鍵的還是原有圈子的自身壁壘的問題,這甚至是逼得中國銀行不得不曲線救國,曼氏破產為中行提供了絕好的機會。如果能成功收購曼氏LME業務,中行同時也就成為了LME的圈內會員和股東。

若中行成為LME圈內會員,中國企業和投資者的資金安全將能徹底得到保障,商業機密也能更好地得到保護,也不用擔心中國的企業和投資者因持倉集中被外資機構「狙擊」。中國銀行通過想試圖趁全球曼氏金融(MF Global)在LME的金屬業務被拆分想搶得一席之地,最後還是被人家JPM把好戲給攪黃了,最後要不是港交所拿下LME,我估計中行自己想獲得會員審批還且得等一段日子呢。

在金屬業務方面取得更多話語權,席位就意味著金錢如果中國的大部分企業投資者都是通過那麼幾家固定的圈內會員的席位進行交易的話,最終的結果就是你的底牌你的對手看的一清二楚的。

這方面我有經驗,11年底12年初,新奧爾良倉庫搞小動作的前夜,新加坡的一些broker的朋友給我打電話,詢問為什麼中國人會有如此多的空頭,其實那個時候是大量的內外盤倒掛,拋倫敦買滬銅的反向套利,並且很多企業主動的選擇保值頭寸拋到LME去,這都是正常的行為,但是最後的結果是什麼,沒有自己的席位,就如同最後一道防線沒有一樣,全是裸游。

可以想想很多圈內的公司秘密的形成類似一個神馬週末俱樂部一樣的組織,週末打打高球,甚至騎騎馬然後你一言我一語的,神馬信息都溝通了,當年如此精準的搞掉我們的國儲,CBOT上面精準的大豆,其實你發現老外干的其實都是斯諾登的活。

在中國的期貨圈子裡,其實不是也有同樣的故事上演麼?要不然大家怎麼搞的那麼的喜歡研究每家期貨公司的持倉的,搞的很多大的投機資金就可以變得比較靈活,分很多個賬戶到不同的期貨公司去,或者利用金融心理學,用一個江湖傳聞的主力期貨公司的席位持倉出頭,忽悠一幫聽江湖傳聞分析各家持倉的散戶資金吸引進來,讓他們形成和某位大佬主力作戰的興奮感,然後用很多個小賬戶分拆著把這些單子吃掉,然後忽然峰迴路轉某一天主力席位平倉,其實這些小賬戶已經把博弈需要的對手牢牢的吃定了。

類似這樣的手法多如牛毛,其實到了國際市場上也都一樣,真心的說一句不要光看某家席位持倉如如何,這都木有實在的意義,食物鏈的上點層次的是期貨公司的各位首風們,很多大佬防來防去,換很多足夠低調的身份證開立賬戶等等,首席風控那邊可已說是最清楚的,當然到了交易所層面那就更不用多說了,這年頭交易所那邊就如同是上帝一樣,什麼貓膩那邊看的不是清清楚楚的呢?

靠消息吃飯肯定不是主流策略,但是哪家如果認為情報沒有丁點用途,自認為自己可以靠什麼分析天體運動的一套科學分析出價格的運動軌跡的話,那我就只能說牛頓炒股票都賠慘了冒出一句我能夠分析出來天體如何運動,但我卻分析不出股票如何運動,那只能說你比牛頓的物理要強很多了。

所以金融是個綜合能力體現的地方,是各個方向相互印證,最後集成到策略上做好防禦選好進攻的一種行為方式。當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紛爭,換句話說自打金融產生的那一刻,制度是由人制定的,市場是人與人的遊戲,因此金融的頂級是什麼?是他制定製度修改制度,什麼價格波動,制度是我說了算的話,那麼結果也自然而然就在我的掌握之內,當然既然是人制定的制度,那麼制度一定有缺陷,因此制定製度我就是市場市場就是我,此乃上策,當然還得有人來你這裡玩才行,這就好像是賭場競爭一樣,都是大多數人賠錢,但是如果你家設置的是80%賠錢20%賺錢,而隔壁梅高梅卻是51%賠錢49%賺錢,那你放心梅高梅的生意一定會好的不得了。

攻擊制度的缺陷為中策,這點一定要注意自己不夠牛千萬不要輕易的幹這活,想想當年國債市場裡的管金生,和市場對著干,最後幾筆交易被宣佈不算的時候,賠了夫人又折兵啊

順應制度則為下了,食物鏈的底層人群,其實拼來拼去就是為了從輸的大概率變成贏的小概率而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454

手機頑童黃章那些不為人知的事情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0500.html

左林右狸第一次聽說黃章,應該是2002年(汗,11年前也,那年黃章也才28),那時的黃章還是愛琴總經理的黃章,但很快黃章就變成了魅族的創始人黃章。

黃章怎麼離開愛琴的,一直是個迷,當時愛琴的產品很暢銷,在電腦報上廣告也不小,斷然不是因為經營不善離開的。黃章的辯白是新加坡老闆逼著自己去接受各種採訪,於是憤而離開。另一個更接近事實的版本則是,愛琴的新加坡老闆看著生意不錯,把沒有股份純打工的總經理黃章給踢了出去。不論哪個版本,最後都是不歡而散。

黃章之後創辦魅族,是他嫁給澳門人的大姐給的錢(黃章一家人住在一起,除了大姐),愛琴的悲催經歷和至親投資的起源使得魅族一開始就是個家族企業。

黃章梅州人,按照左林右狸的朋友前盛大現同創偉業投資總監韋海軍的提議,哪天要單八下梅州走出來的那些神奇的人物:除了黃章,還有李興平以及賴霖楓,這些人有著幾乎相同的特徵,產品極簡,人都很宅,都喜歡構建屬於自己的世界。都是超級大PM,都接地氣但因為太自我而不夠大氣,或者在梅州幫裡,大氣這詞太奢侈太迷離太飄逸,倒不是說不需要,但確實不是自我修煉的一部分。

和李興平一樣,黃章基本不到外地去,唯一的出省是魅族做手機之初去湖南衛視去投標。魅族公司的新員工也基本不見他人,黃章在魅族大廈五樓的那間目測有400、500平方米帶豪華臥室的辦公室也基本空著。

但魅族大小事情都依舊要這位閉門不出的老闆點頭,黃章掌控魅族的手段有二,一是要高管去他翠園的別墅匯報工作,二是在魅族的論壇裡一起廝混,久而久之,黃章在論壇上開始自我神話,開始口無遮攔,這真的就是他的地盤。

生活中黃章其實也是一個類似的人。左林的第一個老闆電腦報的創始人、名譽社長陳宗周曾親自敘述過一個段子:珠海高新區為給魅族站台,專門做了一場面向全國媒體的高峰會,但會議開幕,主角黃章卻不見蹤影。打電話去催,黃章說我不是什麼名人,在場很多名人,也不缺我一個黃章,推脫不來。直到珠海高新區的領導直接打電話罵娘並派人去接,黃章才姍姍來遲。

這個段子廣為流傳,最多的一種解讀是黃章有個性,真極客。但私下裡黃章會和朋友抱怨其他廠家走私漏稅的問題,會大談珠海政府給的樓以及其他政策條件一般般,說到底,黃章還是一個活在自己世界裡以外部的事務是否對自己有利做判斷,知道怎麼把自己B格拔高的人。黃同學智商很高,膽商極高,情商也很高,但更多是為B格所驅。

黃章B格的例子在與TD合作這個事情上也體現得淋漓盡致,在這個事情上,競品公司的猶豫不決曾經給魅族大機會,但黃章的口無遮攔和來回反覆讓運營商很是光火,相反紅米本只想著給米3發佈暖場,反而一把殺出,於此可以想見黃章的懊惱、沮喪以及無奈,又一次禍從口出。

也就是因為珠海市政府的搭橋,雷軍和黃章相識,雷軍的金山總部就在珠海,雷軍也把YY的遊戲運營部門搬到珠海,因此,雷軍與珠海高新區關係一直良好。

雷軍和黃章有著很多共同點,都喜歡電子產品,都是極客,都是大PM,都琢磨著在移動互聯網做點事情,因此一拍即合,相談甚歡。

但兩個人接觸深後才發現,兩個人其實同床異夢。雷軍當時是希望天使投資的身份進入,是想做董事長的,黃章則希望請雷軍做CEO,高薪可以,分紅可談,但股份免談,魅族是黃章的魅族。如果說一開始是一起做中國的蘋果的夢想讓兩個極客中青坐下來談合作,但不出一個月兩個人就不歡而散了。

左林右狸的一位老友電腦報華南辦事處總經理趙紅軍與雷軍和黃章都很相熟,當他當年在黃章辦公室裡看到雷軍時很是詫異,當黃章多少有些得意的給其介紹雷軍會和他一起做魅族的時候,趙紅軍從雷軍臉上並沒有讀到興奮。事後趙紅軍和左林右狸討論起此事,一致結論是這不會成為一個好合作。趙紅軍的論據是黃章事必躬親,極其有主見,脾氣又很犟,很難合作,魅族歷任營銷總監都幹不長就是明例,雷軍很強,但如果僅僅以打工身份進入,那出現分歧聽誰的?左林右狸的論據則是雷軍和求伯君合作堪稱經典,但實在太長,比雷軍的女兒都要大,所以雷軍不太可能與黃章再次進入類求伯君的合作。黃章雖強,但畢竟不是老求。事後果然被說中。

小米崛起初期,諸如論壇和飢渴營銷有的地方確實學習借鑑了魅族,只是一個1.0,一個2.0。但黃章一遍遍的像祥林嫂一樣的敘述,配合其銷售段的存貨積壓和渠道反水,就很滑稽了。黃章自己也知道,所以從來不以真面目見人。

5年過去了,黃章依舊是那個黃章,雷軍卻成雷神。

性格即命運,同樣的風口也需要下意識做出選擇,這個選擇由心而生,由性格而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318

【付鵬專欄】十年大宗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八)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6843

最近半年的QE退出鬧得紛紛揚揚,對於新興經濟體的外溢效應表現的也越發的明顯,事實上我們都清楚之所以產生這樣那樣的負面效應的根本是來自於全球儲備貨幣的『霸權』對所帶來的結果,正如社科院李楊先生講的那樣:

『在現在的國際貨幣制度下,少數國家的本幣作為國際儲備貨幣。這必然造成少數國家國內貨幣政策會對他國產生不利的外因性影響。有效的、好看的措施就是資本項目設一道防火牆,也許不死了,僥倖活下來,人民幣國際化了,到時候讓別人去死。』

雖然李楊先生最後這句話講的非常的幽默詼諧,事實上可以說國與國之間的經濟競爭說到根本就是儲備貨幣權的競爭,如果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儲備貨幣權的問題的話,單純的還是靠自己的資本項目防火牆或者大量的被動的外匯儲備的話,是改變不了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情況的。只有從根本上推高人民幣對其他貨幣的替代性,從根本上改變儲備貨幣的分配格局及其相關的鑄幣稅利益,才能對構建於美元基礎上的全球貨幣體系產生深遠的影響,也就自然而然從『我為魚肉』變為了『我為刀俎』。

所以在過去的這十年裡,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無時無刻的不在進行著,而我們不僅僅是希望人民幣能夠跨越國界在境外流通,而是希望人民幣能夠成為國際上普遍認可的計價、結算及儲備貨幣。事實上一國貨幣從流通到計價到結算再到儲備的過程,是該貨幣最終走向全球範圍成為世界貨幣的一個必然之路:

所謂的流通,就是指在國際貿易中以本國貨幣結算的交易要達到一定的比重。這是衡量貨幣包括貨幣國際化的通用標準,中國與俄羅斯就加快兩國在貿易中改用本國貨幣結算進行了磋商,和韓國、馬來西亞、白俄羅斯、印度尼西亞、阿根廷、南非簽署了雙邊貨幣互換協議,而貨幣互換協議已經成為中國國家領導人每次對外出訪必須討論的一個合作方向,例如最近習近平總書記出訪了墨西哥,那麼很有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我們有可能會看到中墨的雙邊貨幣互換以及雙邊貿易及投資中人民幣和比索之間的直接兌換結算。也同蒙古、越南、緬甸等周邊國家都簽署了自主選擇的雙邊貨幣結算協議。而在國內從2010年六部門發佈《關於擴大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地區範圍將擴大至沿海到內地20個省區市,境外結算地擴至所有國家和地區。而河北、山西等11個省的企業可以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至此,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境內地域範圍也擴大至全國。

這些都為貿易項目下的人民幣雙向流通和交易結算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而事實上在全球貿易結算中人民幣的比重也在過去的幾年裡大規模的增加,人民幣在境外的流通度也擴大到了更為廣泛的地區。

    現在人民幣境外的流通範圍在不停的擴大,並且在貿易項下的計價和結算也已經初具了一定的規模,但是一國貨幣的流通和結算不僅僅是看在貿易項目下的規模,更為廣泛的是看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的可流通和兌換以及以該國貨幣計價的金融產品佔國際各主要金融機構包括中央銀行的投資比重。這實際上就構成了人民幣國際化中最為關鍵的一步:一方面資本項目下何時開放開放多少的問題;一方面人民幣計價交易結算的金融市場如何擴大規模的問題。如果沒有資本項下的開放和更為廣泛的資本項目下的金融產品和交易結算的使用,可以說並不等於人民幣已經國際化能夠成為世界貨幣了。

人民幣國際化一定是是市場選擇的結果,但其本身卻牽扯到了方方面面的內容,例如利率市場化問題、人民幣匯率機制完善問題、資本項目可自由兌換問題、健康的金融體系、有效的金融監管、有利的國際環境等條件。很顯然雖然最近這些問題的金融改革思路已經開始加快速度落地,從利率逐步的市場化到資本項目下的人民幣可自由兌換的問題,隨著目前存貸款利率水平的放開到自貿區的推出,可以說加快配套環境,加速人民幣國際化已經是非常明確的戰略了。

而從另一個更為廣泛的資本項目下的金融產品的交易結算的使用層面如何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這或許就是國家暗中支持港交所收購LME,以及LME未來要為國家承擔的重要的核心戰略部分了。

收購LME的目的很顯然是為了獲取相應的大宗商品的定價能力,而對應的交易結算貨幣就是把商品和貨幣掛鉤的一種粘合,獲得了LME就意味著獲得了基本金屬重要的商品定價權,而如果在適時推出人民幣交易結算清算的話,那麼這就意味著依託著大宗商品構建的金融產品將從某種程度避開美元的『特權』掛鉤人民幣,毫無疑問這將為將來的人民幣國際化戰略提供一個非常關鍵的核心,所以從港交所收購LME之後快速的表態將研究以人民幣結算倫敦金屬交易所(LME) 合約的可行性,並會探討在港交所旗下平台發展人民幣計價商品產品。李小加先生的LME『舞龍』一定會搞人民幣計價的商品LME合約,而最先會從基礎金屬開始,並且以交易結算掛鉤人民幣也就沒有什麼秘密了。

2009年3月9日央行行長助理郭慶平表示國務院已經確認,人民幣跨境結算中心將在香港進行試點,這毫無疑問已經為未來推出人民幣交易結算清算的金融產品做好了最為充分的準備。而隨後港交所入主LME後立刻做出一項重大的投資就是迅速的組建了LME結算系統,並且宣佈從2014年9月起將不再通過原有的LCH. Clear net進行結算交收。李小加先生說組建自己的結算系統是為了更好掌控發展步伐,特別是新產品推出的速度,而我想大家也都更加的清楚,擁有自己的結算系統的根本目的還是為了獲得人民幣清算和結算的主動權,而這一點對於逐步走向國際化的人民幣來說毫無疑問是一步關鍵的一步。

    海外人民幣不僅僅將來只靠QFII投資中國了,那點額度還不夠塞牙縫的,嘗試性的自貿區意味著資本項目下的嘗試性有條件開放,當然也是需要資本項目下的金融產品相對應的有所支持,而這些境外大量的人民幣歡迎你們來LME交易人民幣計價的商品合約,這樣也就不用擔心說換來的那麼多人民幣在貿易項目下花不出去那些頭疼的事情了,歡迎來中國的LME裡耍兩把。先推計價合約,則就意味著目前LME的產品除了允許現行的四種貨幣進行結算,包括歐元、英鎊、日元及美元以外,又增加了人民幣一條線,但是隨著人民幣和LME自己的清算結算系統建立起來,那就意味著你來LME賺了賠了都是人民幣,進來出去的籌碼都是自己家的貨幣的話,那就形成了一種無形的人民幣的權力之路。而大宗商品定價涉及生產商、貿易商和國際大型金融機構三方,目前中國生產商和貿易商的力量日益顯現,但仍需要金融機構在貿易融資和清算結算方面提供支持,一旦人民幣清算結算系統建立起來,我們的冶煉企業國有企業,貿易加工生產大家以後肯定是要都同時走人民幣這條線的,那麼這可就對人民幣挑戰貨幣體繫起到了很大的支持。

    英國為啥FSA這幾年這麼爽快,對於中國的很多審批媽的一改以往磨磨嘰嘰的形象,如此的高效率,敢情希望將來人民幣離岸市場這塊大蛋糕能夠留在倫敦,這裡面貨幣的生意的利潤那可是比商品的利潤要豐厚的很多呀,美元和人民幣掐架,管我什麼事情,能賺錢就行,否則債務危機鬧得政府沒錢那才是最慘的呢。

    而交割作為完善的清算結算體系中重要的一環,以前中國證監會禁止境外期貨交易所及其他機構在境內指定或設立商品期貨交割倉庫,姓資本主義的LME一直未能在內地認可交割倉。而現在姓中國的LME當然也必須會配合中國的人民幣大戰略,隨著自貿區的穩步的推進,港交所有信心能解決LME在內地開設交割倉庫一事,而這份信心一定是來自與國家背後的支持。

     國內的上海期貨交易所我覺得應該表示亞歷山大,都是一個祖國母親養育的,一個是親生的一個是領養的,這難道真的是外來的和尚會唸經?李小加要是真的背後實力這麼強悍,那人家可是背負著國家的命運的大事情呀,這個時候咱上期所在扭扭捏捏的算計這點蠅頭小利難免到了上峰那邊顯得太丟人了,但這可是關係到上期所諸位同人們的工資花紅和獎金的問題呀,一旦港交所後面基於LME架構的香港商品交易平台也落地的時候,在亞洲時段發展的新的產品也上來了(從現在透露出來的情況來看,香港交易平台將超越金屬期貨交易平台,上市的產品將有別於LME現有的每日滾動合約,而是現金結算的月度合約),勢必就會對發展慢的交易所造成擠壓。

    因此上期所一定要加速快跑,先盤活存量,最近鉛的大合約先改成小合約就是很好的嘗試,後面要加快推出新的品種,例如能源類的,同時要積極地提高自己的競爭力,例如該搞24小時連續交易的就搞,該上期權的就應該上期權,該推一些指數衍生產品的也要加緊步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33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