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是非爆多!生技股虧損反漲更兇

2013-09-23  TWM
 
 

 

掛牌首日就飆漲一倍,虧損越多越會漲……,這可不是天方夜譚,而是獨獨出現在台灣生技股的現在進行式。

八月底,永豐餘集團旗下的新藥公司──太景醫藥登錄興櫃,每股淨值只有○.五三元,今年仍將虧損,但第一天的成交價格一度比參考價飆升三六○%、高達一百四十元,因為它有一個美夢正在成形:明年上半年可能取得兩岸第一張新藥藥證。

太景的例子,不單單反映生技股飆漲,更點出台灣生技股獨有的兩個奇特現象。其一,要買生技股,興櫃階段比上市櫃賺更大;其二,生技股只要有夢就是美,只要有合理的胡蘿蔔擺在未來,即便是虧損公司,投資人也勇於給予三位數的股價肯定。

一無二低三多,興櫃漲很大

來看兩個生技飆股的例子。台微體去年十二月底轉上櫃,今年以來漲幅僅約四%,但興櫃期間漲幅就超過三六○%,一度還進逼三百元大關。第二個是智擎,如果排除近期臨床實驗數據優於預期,股價隨之大漲,智擎去年九月轉上櫃前,股價最大漲幅就超過一五○%。

iGold籌碼大師統計,今年以來興櫃五十餘檔生技股中,十八檔股價漲幅超過四成,遠高於今年加權指數的僅約七%。

為什麼生技興櫃「漲很大」?德信證券自營部協理雷中光認為是「一無、二低、三多」,這指的是:一、興櫃沒有漲跌幅限制、操作空間大;二、生技股評價不易、初始價格多偏低,降低券商風險;三、近兩年生技新掛牌家數急增,去年就新增十二家上市櫃、十六家興櫃,族群效益形成。

活潑的生技股,也讓「冷凍櫃」的興櫃市場解凍,根據櫃檯買賣中心統計,興櫃市場成交量前十名中,有七檔都是生技股;就連八月底才剛登錄興櫃的新藥公司杏國,在今年初現金增資每股價格不過二十五元,股價也立刻突破百元。

生技之所以會特別活潑,與興櫃持股在轉上市櫃後出脫,獲利必須核實課徵的稅負制度有關。

一位外資基金經理人表示,生技公司大股東為了避免課稅,在興櫃先炒熱一波行情,把低成本的持股先行出脫,轉上市櫃後休息一段時間,再注入新的利多題材,例如臨床實驗的新進程、優於預期的數據,或者與國外大廠的新合作案、授權金等,風雲再起。

掛牌條件寬,高價股多虧損

興櫃的低參考價、無限制漲跌、搭配大股東的默契,共同打造生技上漲的完美風暴,也帶出台灣生技股另一個奇妙的現象:「搶錢搶最兇,虧錢越敢漲」。

台微體日前宣布近三十億元現增資金到位,是今年生技股募資規模最大者,其他高價股包括智擎、醣聯、基亞等也紛紛辦理現增,券商統計,今年有超過二十家生技公司籌資,募集總額超過兩百億元,是台股最「搶錢」的族群。

有趣的是,這些大舉募資的高價股上半年仍多虧損,但醣聯、智擎、基亞、台微體等的股價都是三位數,對大舉搶進的投資人而言,新藥公司的「胡蘿蔔」不是每月穩定增加的營收、獲利,而是隨著臨床實驗的進程,一筆入帳的大額權利金與授權金。

然而,一般投資人並不易接觸到新藥公司的臨床實驗進度,又或者是看不懂實驗公布的相關數據,投資生技新藥股等於是,「風險中的風險,科技中的科技,」一位外資基金經理人如此評斷。

這個現象,與政府為了鼓勵生技產業發展,放寬掛牌條件有關。元富證券表示,生技公司與一般公司申請上市櫃條件相同,但生技公司可以向經濟部工業局申請科技事業,核准後就可不受上市櫃法令限制。

本夢比誘人,名人愛買

生技股有夢最美,當中不乏「勇敢夢想」者,例如研究牛樟芝的國鼎生技,今年前八月累計營收一億一千四百萬元,但企業網頁上以轉載媒體的方式,大膽宣告「兩年內拿到藥證,新藥上市後,第二年營收一百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千億元),五年後可達一兆元。」

這個夢很大,大到各界人士都勇於投入。攤開國鼎董監事名單,遠雄集團董事長趙藤雄也在其中,為其產品代言的,則是本土天后陳美鳳;這,也帶出台灣生技股中最特殊的現象,那就是跨界名人特別多。

近期新聞事件多的人物,不管新聞登上娛樂版、財經版還是政治版,幾乎都與生技產業脫不了關係。先有藝人小S公公、股市大戶許慶祥扯入的胖達人事件,背後的基因國際,是從半導體公司改掛生技股,靠著麵包大發利市;現在的國民黨「馬王政爭」,讓王金平的立法院長寶座坐得不安穩,更牽扯出一堆生技股受累。

台灣生技股正要起飛,許多人都看到「複製半導體奇蹟」的希望,跨界名人多,資金更多,卻也出現許多怪象。難怪股市流傳著一句話,現在台灣的新藥股流行三部曲:「增資三十元、興櫃五十元、掛牌跳一百(元)」。

然而,這一波用「錢」推升出來的飆漲行情,最後仍要有「EPS(每股稅後淨利)」來兌現,本夢比遲早要回歸本益比。

【延伸閱讀】生技股活跳跳,3大關鍵數字

35.84%:今年以來興櫃35.84%生技公司漲幅超過4成,同期間上市櫃僅8.8%

200億元:今年台灣20餘家生技公司現金增資募資總規模達200億元,是台股最吸金的族群

264%:今年上半年全球生技新股初次上市募資總額1,418億元比去年上半年暴增264%

資料來源:iGold籌碼大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966

課囤房稅會使房價漲更高

2014-06-02  TCW
 
 

 

立法院調高非自住房屋稅率,這個「囤房稅」是想逼投資客釋出房屋以抑制房價,然而此舉只會使房價漲更高。

假設投資客除炒房外,另一選擇是炒股票。因為炒房,他就不能用同一筆資金炒股。而炒股的報酬,就是他炒房的機會成本。假如炒股報酬率是一○%,那麼他炒房的報酬率必會與此看齊。

假設兩者不相等,炒房的報酬率比炒股高,新的投資客就會加入炒房,降低炒房的報酬率,一直到炒房與炒股兩者報酬率相等為止。引申的含意是:排除風險等因素,競爭將使所有資產的報酬率趨於相等。課囤房稅後,炒股的報酬率不會因此改變,同樣是一○%,因此炒房的報酬率也會與此看齊。

假如沒課稅時,投資客買一千萬元的房子,要維持一○%報酬率,那麼房價只要一千一百萬元,他就願賣出。

課囤房稅後,投資客買一間一千萬元的房子來囤積,假如因此多付五萬元的囤房稅,他總共付出一千零五萬元。若要維持炒房的一○%報酬率,那麼房價須上漲到一千一百零五萬五千元,投資客才願賣房。

也就是說,囤房稅會使投資客等房價漲更高,才出售房子。沒有囤房稅時,投資客在房價一千一百萬元就願意賣。但課囤房稅,投資客卻要等到房價一千一百零五萬五千元才賣,和沒課這個稅時相比,買者要付更高價才能買到房。

有人會說,課稅讓投資客炒房少賺一些,他們仍會在房價一千一百萬元時賣房,其潛在含意是:投資客的房屋供應是沒有彈性的(不管價格多少,供應數量不變)。因此,雖然投資客要繳囤房稅,但他們會和沒課稅時一樣,會在原來房價時就賣房。

看看沒課稅時的情況:房價不到一千一百萬元,投資客不願賣房,因為這不足以彌補他炒房的機會成本。房價須漲到一千一百萬元,使炒房報酬率和炒股看齊,他們才願賣房。因此,投資客的房屋供應是有彈性的。

然而所謂「投資客繳囤房稅,他們仍會按原價賣房」,等於房屋供應沒有彈性。這是說,沒課囤房稅,房屋供應有彈性;課了囤房稅,房屋供應就沒彈性,這完全是矛盾的。

若是要前後邏輯一致,那就必須假設投資客的房屋供應,一開始就沒有彈性:房價一千一百萬元,他們賣房;房價一千萬元,他們也賣房。這樣他們就不會是投資客,而是慈善家,因為只有慈善家才會不計報酬而賣房。

然而政府課囤房稅,前提是這些人是投資客,而囤房稅要有效,也就是房價不會因此上漲,前提是這些人須是慈善家,會不計報酬而在原價賣房。「囤房稅」的本質如此矛盾,注定了它又是個無效的政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28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