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剛入華的橋水遭巨虧 “詭異新常態”重創對沖基金

今年以來,神秘、高高在上、追求純收益的對沖基金紛紛遭遇業績的“滑鐵盧”。全球低增速、流動性泛濫、市場波動頻繁、“黑天鵝”事件頻發,這一“詭異新常態”正在重創對沖基金行業。其中,全球最大的橋水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下稱“橋水”)便是一例。

截至6月底,橋水旗下核心基金產品純阿爾法策略基金(Pure Alpha)今年以來跌幅超12%,這是自1995年以來,橋水遭遇的最大下挫,同時也是自2000年以來,該基金首次未獲正回報。今年5月,橋水剛剛在上海註冊投資公司。

在CFA協會舉辦的“2016中國投資峰會”期間,道樸資本董事長、在美國從事量化投資工作長達16年之久的王紅欣博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眼下,全球環境已經截然不同,全球央行的貨幣寬松使得資本市場重新定價,對沖基金的操作模式、價值公式都面臨挑戰,需要重新適應。但是,轉變需要新的穩定環境才能進行。”

對沖基金紛紛虧損

截至6月底,純阿爾法策略基金今年以來跌幅超12%;此外,傳奇對沖基金Tudor今年上半年遭撤資17億美元,已經裁員近15%。

在英國脫歐公投前後,盡管橋水的純阿爾法策略基金正確做空了英鎊,但同時也做多了歐股和日股,兩市在脫歐結果宣布後相繼下跌。“這只基金只看到了央行寬松,但並未看到這兩地區貨幣寬松的邊際效應已經減小。”鉅派投資集團鉅派研究院研究員畢良寰對本報記者稱。

就橋水的純阿爾法基金而言,其采用的是傳統的對沖基金策略,“通過預測宏觀經濟走勢,積極押註各種證券的方向,包括股票、債券、大宗商品和貨幣。該基金管理規模超過800億美元,且策略基礎建立在將歷史細分為非常多的因素研究其規律,在一定程度上相信歷史重演。因此對於上半年頻發的‘黑天鵝事件’,並無過多‘規律’可循。”畢良寰告訴本報記者。

一般而言,投資組合的收益可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來自市場的收益,另一部分是超越市場的收益,也就是對沖基金追尋的阿爾法(Alpha)收益。然而,在這輪牛市中,相比標準普爾500指數,對沖基金的似乎並不理想。

早在今年前3個月,對沖基金的投資總額下滑至2.86萬億美元,這是自2009年以來該行業首次遭遇連續兩個季度的凈流出;此外,由於對沖基金收取較高傭金(2%的管理費以及20%的收益分成),對此收益極度不滿的投資者撤出了逾150億美元資金。

值得註意的是,今年一季度,橋水的倉位也變動劇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此前公布的季度持倉報告F13文件顯示,橋水在一季度大幅調整科技巨頭的股票,其不僅幾乎清空了亞馬遜的股票,而且狂減蘋果持倉達2/3,並將Facebook倉位腰斬。同時,橋水選擇大量買入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股票,並大幅增持英特爾公司股票。

“詭異新常態”的挑戰

不難發現,今年市場的詭異事件之多令人措手不及,極端事件甚至被正常化,這也向對沖基金行業提出了空前的挑戰。

例如,在去年12月預計2016年加息4次的美聯儲,至今沒有任何動靜;1月29日實行負利率的日本央行沒能打壓日元,反而使得日元狂飆,成了今年全球表現最強勢的貨幣,美元/日元更是一度跌破100,央行貨幣政策邊際效益遞減的後果令人匪夷所思;6月23日英國脫歐可謂是今年的一大“黑天鵝事件”,英鎊因此而產生的波動百年難得一見,而後央行提供流動性的預期竟又使得全球股市歸於平靜,美股甚至連連創出歷史新高。

“一般而言,市場波動性擡頭之時,對沖基金反而應該盈利。然而,基金的模型都是建立在各種歷史因素之上,但今年的市場走勢和歷史完全無法匹配,這的確對這些基金的策略調整提出了巨大挑戰。”擁有20年華爾街交易經驗的投行交易員馮磊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今年以來,對沖基金人員流動較大,如Tudor的全球利率研究主管Tiffany Wilding就跳槽去了前全球最大共同基金PIMCO,上半年Tudor的客戶贖回投資合計約17億美元,而其管理資產規模不過110億美元,Tudor裁員近15%裁員也是受到客戶贖回影響。據悉,橋水今年也出現了一定的人員流動。

CFA協會亞太區金融分析研究總監曹實則對本報記者表示:“我們一般做基金調研時,要了解其投資過程以及投資團隊每個人在過程中的作用,所以一旦有人員流失就可以相應估計對基金的影響。”

永恒的“規模詛咒”

對於諸如橋水等大型知名對沖基金,要長期守住自己的“皇冠”實屬不易,該行業往往會面臨一種“規模詛咒”。

交銀國際宏觀研究部主管、首席策略師洪灝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當基金初露鋒芒之時,投資者甚至會搶著向其砸錢,但當市場規模擴大後,基金本身就好比成了一個市場,隨後的超額收益就會越來越少。”一般而言,基金越大便會越發保守,被動型指數成分可能就越高,而把基金的整體收益再扣除管理費和收益費後,這就註定了對沖基金會跑輸市場。

數據也可以證明,在動蕩的市場中,海外對沖基金業績分化明顯,小型對沖基金跑贏大型對沖基金。長江商學院金融學教授李海濤分析稱,全球對沖基金行業2016年上半年平均月度收益率從2015年的0.07%提升0.15個百分點到0.22%,但加權平均月度收益率從2015年的0.12%降低0.08個百分點到0.03%,兩個指標走勢明顯背離,表明上半年全球對沖基金行業業績分化明顯。

此外,執行單邊做空策略的對沖基金表現不佳,CTA策略贏得了最高的超額收益。而投資的主要區域在動蕩市中重要性凸顯,上半年表現靚麗的大型基金多投資於俄羅斯、巴西等新興市場,而墊底的大型基金主要投資於日本和歐洲市場。

相比主動型管理,近十年來,被動型的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飛速發展,“有時哪怕股市下挫,海外ETF仍保持增長。當前與其把資金交給毫無特色的對沖基金經理,投資者還不如投資ETF。”東英金融集團總裁張高波告訴本報記者,考驗對沖基金經理搜尋阿爾法能力的時候到了。如果市場趨勢很好,投資者並不會對高傭金如此敏感,但現在卻截然相反。

張高波稱:“近年來更是出現了‘Smart Beta ETF’ (智能貝塔),顛覆了ETF被動型的印象,投資者為此付出的代價比一般對沖基金傭金小得多,可見對沖基金競爭壓力加劇。”智能貝塔是一種介於主動管理和被動投資之間的新的基金投資策略,近年來得到越來越多投資者關註。

盡管對沖基金行業的表現不盡如人意,但王紅欣對本報記者稱:“需要謹記的是,任何一只基金都不可能一直賺錢,總有一些策略跟不上時代的發展而會被淘汰,投資大鱷索羅斯也遇到過類似情景。”他表示,不能偏重短期收益,更不要迷信大機構,關鍵在於基金經理的視野和不斷創新、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否則再知名的基金也只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37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