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螞蟻被途家收購,昔日“江湖雄霸”何去何從?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22/156816.shtml

螞蟻被途家收購,昔日“江湖雄霸”何去何從?
蘇紅蘇紅

螞蟻被途家收購,昔日“江湖雄霸”何去何從?

短租市場真是變化萬千,激戰正在上演。

6月22日早,“螞蟻短租被途家收購”的新聞刷爆了朋友圈,當年揚言做第一的遊天下銷聲匿跡,而今一直宣稱要做行業老大的螞蟻短租瞬時被收購。

短租市場變化萬千,激戰正在上演。前段時間網絡上還鋪天蓋地都是螞蟻短租“畢業旅行”、旺季優惠券的廣告,一周後其卻宣布被途家收購。不得不感慨途家的大手筆和58集團的慷慨。

途家的大動作,最大贏家是58?

首先看一下螞蟻短租的現狀:螞蟻短租CEO申誌強是58的職業經理人,其一直宣稱要帶領本部做行業老大,所以急於拓展市場房源。而新市場的線下產品拓展、建設團隊和線下運營維護需要源源不斷的資金投入;

其次,眾所周知民宿短租市場處在培育期,並且不是一個瞬間爆發的行業,需要持續又大量的資金進行品牌建設,而螞蟻短租轟炸式的廣告既無法做到立竿見影的品牌效果,又燒掉了掌門人58大量的錢;

最後,市場融資不斷,唯獨螞蟻“空窗”。堅持以C2C為主,B2C為輔商業模式的木鳥短租去年7月獲得6000萬A輪融資,僅6個月後又獲數百萬B輪融資;做C2C的小豬去年獲得6000萬的C輪融資,混合商業模式的途家也完成D及D+輪融資。而螞蟻作為職業經理人卻一直燒錢。

處於培育期的短租市場,想要短時間發大財很難,與其選擇自己培養一個市場,還不如坐享其成更容易,所以58選擇以螞蟻短租來換取途家網股權,保證自身盈利。

C端、B端資源調配成了大問題

隨著短租市場的快速發展,螞蟻短租完全以整租為主,舍棄了大部分單間,這也就相當於放棄了很大部分的個人房東,讓房客喪失很多和當地人相處的機會,這些許有悖於分享經濟主打的“輕社交”及打破陌生人隔閡的概念,也讓螞蟻在市場發展感到舉步維艱。

由此可見,螞蟻短租突然間爆出被途家並購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在不久的將來,螞蟻的流量、資源將會被途家一點一點蠶食完,直到品牌完全消失。

與這個事件類似的是當年滴滴快的的合並,兩者合並之後,強強聯合,但最終的結局是快的消失,這也預示著未來螞蟻短租的消失。作為58集團的子公司,易主之後再易主,這回更是被同類公司全資並購,結果可想而知,可謂“螞蟻搬家,搬進途家”。

但是,此次合並無疑是給途家增添了左膀右臂,讓這個本身由4家主導的國內市場競爭更加激烈。螞蟻資源入駐途家之後,將豐滿途家的C端市場,但作為平臺,最重要的內容還是留住資源。眾所周知,C端房東對平臺並不忠實,哪家有訂單就會往哪家跑。所以,強大的資源到來之後,如何合理的分配資源還是一個大問題。

同時,C端市場與B端市場同時進行,但兩者之間的構架與經營模式不盡相同,如何協調好這之間的資源分配更是途家要考慮的問題。同時,擁有全國房源數量最多的木鳥短租,也在不斷的突破整租市場,這部分業務正與螞蟻短租直接碰撞,螞蟻被收購之後,短期內想要實現大面積的業務擴展還有待考證,但正在努力突破房源數量、區域覆蓋的木鳥短租勁頭正強。同時,除了做短租之外,小豬短租近期更名小豬,更是要將業務從短租出發擴展到更深的層次,或許小豬想做的是更大範圍的O2O經濟。

Airbnb內外夾擊,途家怎麽走下一步棋?

一個是縱深領域深挖的強勁對手,另一個是打算開闊更多市場的競爭者。途家與螞蟻合並之後,未來的路或許沒有那麽美好。同時,國外短租平臺Airbnb也在挖掘中國市場,論國際化,途家現在也沒有和Airbnb直接競爭的實力,畢竟途家的國際房源是和Homeaway合作實現的,而Airbnb的國際化,更多的是本土公司。表面看上去未來很美好,但是溝壑縱橫,下一步具體怎麽走,途家還要想清楚。

並且,這次並購之後,螞蟻短租將成為途家的全資子公司,螞蟻短租原控股股東58集團也因此成為途家的新股東。無疑,這是58集團布局O2O市場的一個大動作,從分類平臺開始到58到家的線下布局,再到外賣市場,最終落實到租房市場,58集團對O2O行業的重點布局又進一步。這是58集團在C端市場的擴展,也是其試水探索房產領域的一個重要的舉措。這趟交易之後,螞蟻將不久銷聲匿跡,途家將進入整合資源的境地,而最大的贏家可能是58集團。

途家螞蟻短租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448

科網巨頭激戰雲端 亞馬遜雄霸四成市場 微軟Google力追

1 : GS(14)@2017-05-07 14:04:49

【明報專訊】近年商界對雲端服務的需求愈趨殷切,愈來愈多企業及政府機構縮減數據中心規模,轉用雲端服務,令雲端市場成為科技巨擘的爭奪對象。當前雲端市場的三大巨頭——亞馬遜、微軟和Google的競爭日趨激烈。雖然亞馬遜網路服務系統(AWS)仍佔據全球雲端服務市場半壁江山,但微軟、Google等正急起直追,差距似乎有收窄之勢。

明報記者 黃展翹

AWS雲端服務的起源可追溯至2000年,當時亞馬遜想發展電子商務服務Merchant.com,協助第三方供應商在亞馬遜電子商務平台運作。亞馬遜需要雲端基礎設施系統來支援這新服務,提供運算、儲存等服務。直至2006年這項內部服務才開始對外開放。

AWS貢獻亞馬遜利潤逾80%

雖然亞馬遜以電子商務起家,但其目前最賺錢的業務卻是AWS雲端服務。AWS上季收入按年增長43%至36.6億美元,季度收入折合成年率為146億美元。這金額相當於亞馬遜總收入的10%,為亞馬遜的淨利潤貢獻了80%以上。受雲端業務等提振,亞馬遜上季利潤躍升41%至7.24億美元。

亞馬遜是三家企業中,唯一明確提供雲端業務數據的企業。微軟的雲端服務平台Azure上季實際收入不詳,但其增幅達93%,幾乎是亞馬遜雲端業務增幅的兩倍。微軟將Azure的收益納入其智能雲端業務(Intelligent Cloud)當中,該業務尚包括其他作業系統,上季收入按年增長11%至68億美元。為提升雲端服務的競爭力,微軟不惜每年斥數以億計美元建數據中心,開發新的雲端工具及產品,甚至與AWS展開割喉減價戰。今年2月,Azure將部分產品減價高達61%。SunTrust分析師Kunal Madhukar表示,不計成本搶佔市場已成為雲端市場的常態,亞馬遜,以至Google都不時減價搶客。由2006年截至去年底,AWS已減價53次。

呈寡頭壟斷 小供應商萎縮

Google雲端平台則在三家公司墊底,其收入佔母公司Alphabet總收入的極小部分。以廣告收入為主的Alphabet,甚至沒有在財報提及雲端業務。不過Alphabet提供的上季「其他業務」收入大幅增長50%至31億美元,當中大部分增長其實來自雲端業務。

分析認為,不夠規模的企業沒有財力發展雲端業務,令市場呈寡頭壟斷局面。市場研究機構Synergy Research Group的數據顯示,截至2月初,亞馬遜的雲端業務市佔率達40% ,微軟、Google與IBM合計佔23%(見圖)。其他規模較小的雲端服務供應商的市佔率則不斷萎縮。

相對於微軟和Google,AWS的收入增幅似乎有所放慢。自2015年第三季以來,亞馬遜每季的雲端收入增長均按年下跌數個百分點。

AWS的龐大業務規模正開始拖慢其增長勢頭。不過從金額來看,AWS過去3年首季的收入增長暫時變化不大。2015年首季收入按年增長1.46億美元,2016年首季增長1.61億美元,今年首季增幅為1.25億美元。

AWS放緩 亞馬遜轉谷AI

分析認為,亞馬遜似乎已意識到其雲端業務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後,增長動力開始放緩,因此近期正加緊發展人工智能(AI)和Echo智能揚聲器等硬件。兩個項目均與AWS相互聯繫,有助其雲端業務發展。亞馬遜正推出多個AWS新產品,包括改善網上會議的Amazon Chime及提供客務中心技術服務的Amazon Connect 。此外,AWS更將於今年在法國、中國增設服務區,拓展更多新市場。

[企業地球村]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261&issue=2017050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32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