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嚴凱泰 裕隆推出自有品牌納智捷,從這一年的成績單可見確實成功了。 這一路走來,嚴凱泰的成功絕非偶然,懂得尋才、惜才是關鍵。 他是一個很念舊的人,因此,裕隆的老幹新枝能融合得很好,都很團結;因為少主是一個很重情的人,很多老臣就算現在沒有擔任線上的職務,但都還是集團的一份 子,他會借重他們的經驗,可是又不影響新一代的接棒。 他會在裕隆原本的體系裡面,發掘人才,讓他們發揮,像裕隆總經理陳國榮等,都是在裕隆二、三十年以上的人,現在基本的核心團隊大部分都是從裕隆的年輕一輩 中挑選出來,能夠留下來的都是經過長時間的磨合與千錘百鍊,因此團隊的默契很夠。 他很清楚,如果完全從外面找來人才,也未必能夠完全掌握裕隆集團的生命力與脈動,唯有在資產運用這一塊,裕隆原本的作法太過老式、保守,因此在財務跟轉投 資的部分,要有新血,所以他找來了徐善可擔任副執行長。 他的判斷能力很強,知道怎麼去分辨一個人的才能,知道怎麼判斷什麼樣的人可以用,應該用在什麼地方、放在什麼位置。這是所有老闆,到最後,唯一最重要要做 的事情。 他也很清楚,什麼時候是他該做決策的時候,他很清楚自己的角色是作為集團的掌舵人,負責的是集團的大方向,至於各個公司的事情,他則會授權給各個部門的主 管,尊重專業經理人。不像有些老闆,小事情做太多,重要的大方向卻舉棋不定。 也因此,他從來不會以為自己什麼都懂,尤其在汽車產業,他知道要仰賴許多專業技術人員。他也很清楚,一個老闆身邊,必須要有能勇於批評的人,但是一個老闆 的身邊,也總避免不了會有一些馬屁精,但是這個分界線他分得滿清楚的。所以當遇到真正嚴肅的事情時,他不會去找唯唯諾諾的人。 比如,平常當他沒打電話給我的時候,我就知道他應該一切都很順利,因為我不會拍他馬屁;但是當他有一些狀況,想要找人討論時,他可能就會打電話來聊一聊。 裕隆一路走來,經歷幾個階段,兩年前金融海嘯最慘的時候,對於是否繼續走自有品牌的路(納智捷),內部曾經有過一番討論,反對聲浪不小,當然最後,身為集 團執行長的他,做了應有的判斷與決定。 這個決定,事後回過頭去看,是成功與正確的,但是在當時,根本看不到未來,沒人知道谷底究竟會有多深,那個氛圍下,做出那個決定(創造納智捷),是要有很 大的勇氣與膽識的。 ︵口述.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黃日燦 整理.燕珍宜︶ |
|
||||||
領導亞洲第一大電子通路,擁有三十五年統御將才經驗的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從月薪二萬元的職員做起,並身兼多份工作,累積出上位的能量,閱人無數的他,找將才的訣竅之一就是看穿著,他有什麼獨門見解? 口述‧杜書伍 整理‧燕珍宜一個人成為將才的第一關鍵,在於他對自己的了解程度,明白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我很重視思考分析能力,對自己愈了解的人,表示他這方面的能力愈強。 人是否有潛力變成將才,除了他的專業能力之外,「Supporting Knowledge」(輔助知識)也很重要,意即態度、積極度與正面思考能力等等的人格特質,都是對專業能力很重要的輔助力量。 怪東怪西就是不怪自己 無法擔大任例如,有些人對於職掌內的工作,會反射性地挑喜歡的做,不喜歡的便拒絕或推託,對於非分內的工作,更是能避就避。依我的經驗,這種人會因此喪失更多學習的機會。 以我自己為例,做第一份工作時,公司的業務主管離職,沒有人接手。主管就問我,願不願意做業務?我答應了,但那時沒有人接我原來技術部門的工作,所以我就白天做業務,晚上再繼續研究技術資料,一個人做兩份工作,做了一年多。 除了身兼業務、技術工作外,後來,我甚至跑去做行政。那時只是覺得行政的步調趕不上我的業務需求,為了解決問題,我就跳進去管,沒想到學了好多東西,日後當上主管,這些因「多做而多學」的經驗,都正好派上用場。因為當層級愈高,所需要的經驗面向就要愈廣。 有些員工,很自然地認為「公司應該如何如何」、「主管應該如何如何」、「其他單位應該如何如何」等,這樣的想法代表著「別人應該把一切準備就緒,等著他去 上班」。這種態度背後,其實是一種依賴性,也容易延伸成推卸責任的習慣。這類人若當上主管,就會變成老是怪罪部屬辦事不力,或是其他單位配合度不佳等。 反之,具有獨立人格特質者,會主動把主管交代的事項了解透徹,不清楚時也會詢問主管;與主管意見不同時,會設法溝通,甚至掌握主管的優點與弱點,以調整自己做更充分的配合。 我會觀察員工如何看待責任的歸屬情形,來判斷他是否有擔當,一味地推卸責任,或是完全攬在自己身上都不好。 想當主管的人,必須要有更長遠的眼光。我剛出社會時,當時月薪約兩萬元,有別家公司的老闆用五萬元挖我,那時候,這筆錢很誘人。他還對我說:「我給你五十 萬元,你就跟我去國外跑,幫忙推銷產品。」當時我冷靜一想,天上從來不會平白有好康的事情掉下來,這個人出手這麼大氣,代表他的行事風格不踏實,這筆錢我 能拿六個月,還是一年?所以最後我就沒有去。 因此,我會觀察,如果一位員工能夠忍受短期效益不明顯的工作,而選擇長期耕耘,追求長遠效益,那麼他就是一個「有遠見」的人,是屬於將才型人物。 至於溝通能力,我認為重點不在於口才或演說技巧,溝通要成功,必須要能夠了解你的對象。 換位思考溝通順暢無阻 具領導魅力「對牛彈琴」的問題,不一定是牛的錯,而是方法錯誤。同一件事,對象不同,溝通的方式就要有所調整。和主管、客戶溝通時,一定要先了解對方的立場與需求。很多溝通不良的狀況,都是因為「雞同鴨講」,或是用「簡答」取代「詳答」。 愈會溝通的人,「換位思考」能力就愈強。能夠從對方的背景、環境、思惟模式與所處的立場,模擬對方在這件事可能的態度與反應,以及自己該如何說明,對方才聽得入耳,進而順勢導引到能認同你的想法。 此外,穿著得不得體,也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判斷與定位能力。例如,出門前,能夠先想清楚當天的場合為何,選擇適當的服裝。假以時日,生活上的練習反映在工作上的效果,則是對於每一項事務都能精緻地判斷出差異來,並用最適當的方法去處理,掌握情勢的精確度也會隨之提高。 杜書伍歸結將才應有的基因,不僅思考要深、視野要廣,更要有學習的熱情, 這些能力必須從工作與生活當中,一點一滴打造而成,才能昂然面對世界的變化與挑戰。 杜書伍 出生:1952年 現職:聯強國際集團總裁兼執行長經歷:聯通電子總經理、神通集團副總經理學歷:交通大學計算與控制工程系 最討厭的NG行為 1.會挑工作,非分內工作就不碰,自私自利。 2.面對壓力不求協助,意圖獨扛一切,卻愈做愈糟。 3.穿著不得體,無法拿捏分寸,判斷力會失準。 |
| ||||||
當今最強將棋大師——羽生善治(HabuYoshiharu),一九七○年出生於日本埼玉縣,小學一年級開始下將棋。 十九歲首次挑戰龍王賽即得勝,獲得第一個頭銜「龍王」,創下史上最年輕的頭銜擁有者。一九九六年取得王將地位後,一人獨占將棋七大頭銜「王將」、「名人」、「龍王」、「棋聖」、「王位」、「王座」、「棋王」,開創將棋界首度七冠制霸。其超越一般常識的棋法,被稱為「羽生魔術」。 在天才雲集的世界,領先致勝的奧秘為何?羽生善治首度公開他的致勝思考法,從一千二百場勝局練就出來的決斷力。 直覺。讓靈感決定下法,效果大於判讀》 我認為,直覺能力是人類所具備的最優秀的資質之一。 至今為止,將棋正式比賽中,我下了合計有千局以上的棋。一局棋中,一眼掃過,憑著直覺感覺「這一手棋似乎最好」的下法,最後證實有大約七成是正確的。 這就是直覺力,也就是靈感。直覺力是過去各種經驗和從中培養的知識,儲存在頭腦某個領域,在無意識的狀態下顯露出來的能力。它並非完全偶然、憑空浮現出來的。 經過無數次對局,在好、壞不同結果累積之後,腦子裡就會無意識閃出「這種狀況,這樣因應比較好」的直覺。 「這裡要這樣下!」做這樣的判斷,直覺的效果大於判讀。包括將棋在內,勝負的關鍵都是出現在過程中。驗證勝負關鍵的「判讀」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加逐漸衰退;不過,這項能力並不會失去,只是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而已。年齡漸長後判讀能力確實會退步,以我自己為例,現在就比二十歲時下降許多。 相對的,年齡增加後,也學到了盡可能精簡思考過程的方法。或許是心臟增強了,擅長活用經驗了。年長的棋士,不僅具備技術,心臟也較強。有時就好像在用心臟下棋一般。 判斷全局的視野, 就是所謂的「 大局觀」。也就是碰到一個棋面時,能夠判斷目前是什麼狀況,之後應該如何因應的能力。也可以說是洞悉全局本質的能力。 這種思考的基礎就是第六感,亦即直覺能力。而直覺能力的根本則是感性。 例如,一般人認為數學是由嚴謹的邏輯構成的學問,但是曾獲得有數學界諾貝爾獎之稱的菲爾茲獎的小平邦彥教授,卻認為數學是高度感性的學問,因此他稱數學為「數覺」。再以中學幾何學中的圖形問題為例,如果沒有靈光一閃,想到要利用輔助線,就很難解開問題。在將棋的世界中,能否得到類似輔助線的靈感,往往成為決定棋力強弱的關鍵。 不限於將棋,任何實力相當的競爭中,能否發揮力量的關鍵,就在於這種大局觀與感性的平衡。要發揮感性,並不是啟動哪個部分,讓它發揮正面的功效,而是藉由閱讀、音樂、與將棋界以外的人士接觸等各種刺激,綜合性的讓自己的感性更為敏銳。 冒險。風險越大,值得挑戰的價值越大》 有些人在推動事情時,總是喜歡強調「時機還未成熟」、「環境還不夠完善」等理由,但所謂環境還不夠完善,反過來說,正是非常好的環境。過度強調風險,對新事物的挑戰就會裹足不前。 風險的大小也代表著它的價值,風險越大就越值得挑戰。著眼於這一點,相信你也會產生挑戰的勇氣吧。 將棋最重要的就是判斷與決定。我做決斷時,所有的依據都在自己心中。在將軍對方或被對方將軍的危險局面,最終都要由自己來承擔風險。這種狀況下的決斷,正可顯示一個人的本質。 將棋對戰時,序盤即掌握主導權,中盤以後小心的攻防,是決定勝負的關鍵之一。終盤的近身肉搏中,不僅有被將軍的風險,還需要高度的勇氣。現在的年輕棋士們,在這種局面下,會毫不畏懼的勇往直前。 要獲得勝利,有一條必經之路是避不開的,那就是面對風險也絕不害怕。若畏懼對手,就會想找各種理由來逃避。但是攸關勝負時,必然會面對這種局面,必須做出決斷。不論在什麼樣的狀況下,勇敢表現自己是非常重要的。有犧牲的精神,才有成功的希望。 專注。深度專注,要像潛水般循序漸進》 當整體布局只剩最後一步時,那枚棋子就好像會發光似的。曾有其他運動選手也用過類似「發光」這個字眼。例如賽馬騎師武豐先生,他第一次騎著Super Creek得到GI冠軍時,就曾經說:「終點一片淨空,好像還發著光。」橄欖球的今泉清選手也曾經說過,在他仍代表早稻田大學的時代,比賽中接到球,眼看就要衝過對手的守備線時,前方有「一道光芒。」 這種現象很少見,原因我也說不上來,但都是人在達到深度專注時所發生的現象。 常常有人提到我的「羽生瞪」,好像是曾經有棋局的觀眾偶然與我四目交接,覺得我眼神很凶。我絕對不是因為覺得受干擾而瞪他,只不過我集中精神看著棋盤時,就是這麼板著臉,又剛好朝著他的方向抬起頭來。其實這根本是不自覺的,當我專心思考時就會這樣,並不是因為被誰干擾。進入深度專注的感覺很像在潛水,慢慢深入海底。 人無法一口氣就達到深度的專注,就好比潛水的時候必須要慢慢的,讓身體一邊習慣海中的水壓,一邊向海底深入。專注力也一樣,必須循序漸進。如果省略這個步驟,就無法真正達到深度的專注。 焦急只會讓自己一直浮在淺灘打水,無論如何都不能再深入。相反的,若是按部就班潛入,精神就可以非常集中。 深度專注的狀態就是毫無雜念或邪念,像是老僧入定的感覺。映入眼中的景象可能不是現實的周圍環境,而是平常肉眼所看不見的事物。對時間的觀念也會消失,一下子就看出對手的布局,可以很快判斷出致勝的一步。這樣的專注可以相當持久。相反的,若不是深度的專注,思緒會一直在原地打轉,遲遲無法做出決定。 常有人問我:「該怎麼讓孩子提高專注力?」我想,只單獨培養專注力應該很困難吧,又不是喊一聲:「專心!」專注力就會出現。 小孩子只要是做自己喜歡的事,都會一直做下去,甚至忘記時間。當他熱中於一件事的時候,就算大人什麼都不說,他們也會很專注。重要的不是培養孩子的專注力,而是給他們一個能夠發掘興趣、想要深入探索的環境。培養一個興趣,一頭栽進去,如此不只是專注力,同時也會激發思考力和創造力。 玲瓏。能夠控制喜怒哀樂,也是種實力》 最近有人找我題字,我總是寫上「玲瓏」二字。玲瓏是取自成語的「八面玲瓏」,看清楚周圍的意思,同時也表達一種心境,期許人心能夠保持透明豁達,也有點類似「明鏡止水」的意思。 雖然我經常這麼寫,但不表示我已經到達那樣的境界,這只是我的願望。在對局開始前,我總希望自己能夠「八面玲瓏」,從容應戰;但對局一開始,經常都會變成迂迴曲折的混戰,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實在很難。對局開始時互道「請多指教」時心境還很「玲瓏」,下第一手的那一刻起就全忘了。這表示我的修行還不夠。 對局當中,會有喜怒哀樂各種情緒。我在成為職業棋手之前,就已經受過訓練,不管局面如何不利,心裡的情緒都不該出現在臉部表情上。但是,當我放棄贏棋,有時候還是難掩落寞的心情,結果也讓對方看出端倪,乘勝追擊。而當對方確定已經贏棋的時候,我也會從他們的表情知道自己「輸了」。 對棋局最容易產生影響的就是「怒」的情緒。如果時間還充裕,可以暫時離席,看看風景讓自己冷靜一下。但是接近終盤,時間所剩無幾,就沒有那麼從容。有時候一籌莫展,或是相反的得意洋洋。無法駕馭情緒或競爭心,就會影響表現。 不只將棋,所有輸贏的世界裡,最重要的就是,即使不慎失手,也要極力預防下次再失誤。一旦怒急攻心,就無法做到這一點。所以說,控制自己的情緒也是一種實力。 另外,對局的時候,當感覺自己已經輸了,還是有能否爽快認輸之分。有時候理智告訴自己:「應該要認輸了。」但另一方面又覺得或許還有反敗為勝的機會,就是不放棄一線希望。事實上,偶爾還真的就這樣贏了。一直思考勝負已定的局面是一件痛苦的事,或許,能夠趁早認輸的人,才是懂得控制自己情緒的人。 熱情。對一件事始終如一,就會有進步》 將棋界和講求學歷的社會是完全不同的世界。我不太清楚一般社會所說的學歷或成績到底有多重要,但是,頭腦的使用方法因人而異,所謂的聰明,也有很多種類。懂得活用知識、記憶力很好、計算很快、腦筋轉得很快等,都可以說是聰明吧。我認為,邏輯思考、判斷的能力有其必要,分析利弊、懂得取捨的決斷力也很重要。 我曾經認為才能是一瞬間的電光石火,但是現在我覺得, 十年、二十年,甚或三十年的時間,對一件事情的態度、熱情始終如一,那才叫作才能。 憑直覺棋法就從腦海浮現,或是能夠當機立斷某一步棋,這些判斷力的確是因人而異。但摒除這些因素,以長遠的眼光來看,能夠一直保持熱情的人,才真正有發展的空間。 如果說不管怎麼努力都沒有結果,就輕言放棄的話,進步也將從此打住。我周遭的頂尖棋士們,個個都看不出有什麼顯著的進步,但哪怕只是前進一點點,一直抱持著這樣積極態度的人,即使比別人花費更多時間,最後都可以留下好結果。(本文摘錄自第二、三、五章) 【延伸閱讀】將棋史上首位奪七冠王——羽生善治將棋賽事紀錄 1988年:對局數、勝利數、勝率、連勝數都高踞首位,獲得年度最優秀棋士賞,是史上最年輕紀錄(十八歲) 1989年:在第二期龍王戰擊敗島朗七段,獲得首個頭銜戰冠軍,是當時最年少的頭銜保持者(十九歲) 1993年:同時保持龍王、棋聖、王位、王座、棋王五項頭銜,是史上最年少的五冠王 1994年:首次奪取名人,成為史上第一位六冠王 1996年:首次奪取王將,包攬將棋界的所有頭銜,為同時保持七大冠的第一人 2012年7月:獲得的頭銜數已達八十一期,打破當今紀錄 2012年8月:取得職業第一千二百勝,是史上最年少、歷時最短、勝率最高的唯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