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2/02/blog-post_11.html
平日相信大家都會看看報紙, 而我尤其會看經濟版, 可是發現很多報章所寫的東西都已經偏向譁眾取寵的路線, 還有很多水平不足, 所提出的評論反映撰稿員對經濟、理財、投資知識非常缺乏。
例如電力公司及港鐵公司加價的一類報導, 某些報章一定瘋狂批評電力公司及港鐵的做法, 原因是普羅大眾都喜歡看這些, 事實可能是記者本身也是這樣想, 完全沒有從合約精神之類的角度去分析過, 客觀地說兩句話, 我不是想看報章如何罵這些大公司來發洩, 而是想較全面瞭解價格機制的問題。
還有一些有關李嘉誠先生等富豪的動作, 可能是上市公司的收購合併之類, 一些報章一定把富豪報導成吸血鬼一樣可怕, 總之就是希望所有富人拿身家出來與香港人分就最好, 簡單點說就是共產思想, 資本家就是要批鬥, 在報導中我完全看不到有半點認同資本主義制度, 他們為何不嘗試移民到俄羅斯或北韓呢?
最近就有關於樓市成交的報導可作例子, 大家可能會看到某報導是「某細價藍籌屋苑成交大升兩倍半」、「樓市回緩」、「買家趕入市」、「樓市小陽春」等等...但事實可能是成交由 2宗上升到 5宗而已, 只是冰河時期中可能有一點點雪水。但報導不誇張, 怎能吸引人買呢?
問題可能是撰稿員希望捉到大眾心理, 因而寫出如此報導, 這個還可放心, 至少假設了撰稿員是對經濟有一定水平。但另一個原因就可能是撰稿員的水平不足, 連他們自己也不明白報導本身的意義, 不能作出深入而客觀的分析, 這個就問題大了。
近日跟朋友討論起這個問題, 誰知他就認識兩位朋友是某些大報章的撰稿員。一位是他老婆的舊同學, 本身讀文學, 對經濟的知識其實十分薄弱, 自己沒有買過樓, 沒有試個做按揭及向銀行借錢, 思想跟上不到車而又怨天尤人的八十後十分相似, 她現在就在一間大報中寫經濟版, 每天就收集一些她不太瞭解的數字去寫樓市動向。
另一位就是他的親戚, 本身對體育沒有太大興趣, 對各種職業球類亦不太瞭解, 但每天就替某大報寫體育新聞, 當我的朋友問他如何寫的時, 她的回應是, 「很簡單, 上上網, 看NBA網業如何寫, 我就如何寫, 我只是個翻譯而已!」, 但她對籃球沒有太多知識, 可能一場波個人拿30分算是多還是少, 她也沒有概念。
其實現今香港好像怨氣極高、每事投訴、憎人富貴厭人貧、著數拿盡等文化, 傳媒的影響實在不少, 每天看到的報章和文章所持的出發點就是這樣的概念, 撰稿員水平的不足, 實在產生不少香港問題。但話說回頭, 還有不少報章的水平相當高, 為免自己看報時看得生氣又可笑, 都是多看些有水不準的報章。
http://news.imeigu.com/a/1329735660825.html
新浪財經訊 北京時間2月20日晚間消息,標普在上週五公佈的研究報告《俄羅斯30家大銀行須進一步增加資本但在可預見的未來缺乏相應手段》中表示,由於風險偏好高且業務不夠多樣化,俄羅斯大多數商業銀行資本不足。
標普表示:「從我們的評價標準來看,在30家最大銀行中,只有極少數銀行的資本能達到充分或更高的水平。多數銀行不能創造足夠的內部資本支撐2012年的資本增長目標,即便削減增長目標也是如此,原因是市場競爭加劇和最近金融市場動盪。」
標普分析師Sergey Voronenko稱,由於近來利差受到壓制、業務量重返更加可持續水平的前景不確定,俄羅斯銀行創造資本的能力仍然受限。目前的資本水平只能為資產負債表蘊含的風險提供稍許的緩衝。
「我們認為,俄羅斯銀行在地理、業務、營收等方面的多樣性不夠,對公司債務的敞口高,這是它們實現充足資本的主要障礙,」Voronenko補充到。
不過儘管俄羅斯多數銀行資本水平不足,但相對於成熟市場的國際同行,其資本水平卻不錯,這主要得益於它們的投資組合中沒有混合證券,預計兩三年內可維持可接受的資本質量。
自我持續的資本生成能力不夠在眾多小銀行中甚至更為緊迫。由於融資成本高、批發貸款渠道極其有限,它們的淨資產收益率只有個位數水平。沒有股東經常性的資本注入,俄羅斯銀行的資本可能將日益受侵蝕。(楚墨/編譯)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2/03/blog-post.html
坊間有多份大報, 例如生果日報及方向日報, 以及多本雜誌, 它們所寫的東西都不是富人思路。因為給富人看的東西多是沒有市場的, 要有市場就要寫適合普羅大眾看的東西, 再者, 那些撰稿員也不是富人出身, 所以很多報導及文章對富人來說都是沒有多大意義的, 例如富人身家在金融海潚後的數字, 富人的身家被他們量化出來, 實在意義不大。
經常會看到有文章建議留意某股票, 近期如何好業績, 買入價 $2.8x, 上望 $3.xx, 止蝕位$2.5x 之類。又或是樓市未來如何, 有否水位上升, 是沽樓還是買樓。總之大部份文章的概念就是著重「錢」及價格, 並非價值本身。或者大家看價值問題都習慣用價格來衡量, 有市價才有價值, 沒有市價哪來價值呢? 要能否定這句話, 相信要對富人思維有一定體會。
像施永青先生這樣白手興家的富豪, 而又會在報章每天寫文章分享的實在少之又少。施先生的專欄經常叫讀者累積優質資產, 這類文章實在屬於少於。施先生也經常預測大市, 當然他手中有不少數據, 以手上豐富而準確的數據去預測大市成功率是相當高的, 可是施先生對未來的預測也不可能是100%準確, 因為未來實在有太多機會起變化。
好像在金融海潚時, 施先生預言樓市會低沉好久一段時間, 還對公司作出裁員行動, 誰知美國財長竟大手加印銀紙來救市, 最後造成09及10年樓市大升市, 中原指數升至97年的100大關。其他的變數還有很多, 天災也許不計, 但人禍及人為政策都是經常出現, 既然花很多精力都只能預測一個可能性, 不如花精神檢視自己資產狀態更好。
之前提過一位末日博士成功命中金融海潚, 及後傳媒就每事都會訪問一下這位末日博士有何高見, 可能因為大眾都喜歡知道未來, 這位末日博士就每次都悲觀看未來, 什麼雙底衰退, 什麼歐洲會出現另一波金融海潚等, 講了幾年, 一次都沒有再命中過, 要是之後一天世界經濟真的出事, 可否說他命中呢? 還有很多, 每年年頭各位財演都預測年尾恒指是多少, 12000又有, 22000又有, 30000也有, 總有一個比較近似, 而言中的那位又不會是上年或前年都言中的那位。
這是其中一個原因為何我對人家如何看後市沒有多大興趣, 但偏偏報章就喜歡造這類報導, 有時在想, 到底是大眾真的喜歡看? 還是撰稿員估計大眾喜歡看呢? 或是撰稿員自己喜歡寫呢?
一直以來將股市估值與國債利率掛鉤的理論都很有市場,比如利率是5%,股市合理市盈率就應該是20倍PE。尤其是這個理論是出自大師的,那就更不能夠挑戰權威了。我也曾經相信過這個理論。
後來看多了張五常的文章,也看了很多貨幣理論的書籍,我開始明白到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大師是沒有錯的,但很多只知皮毛的新進理論大師卻只懂囫圇吞棗,不去分析大師所處的年代。大師的理論放在金本位的年代是可行的,但我們所處的已經不是金本位年代。只知道大師拉的屎不臭,卻不知道大師原來是吃素的。
將利率水平和股市估值掛鉤,其實是犯了一個以貨幣為錨的重大錯誤。金本位年代,5%的利率代表的是5%的金子的增加。也就是你借出一公斤的黃金,二十年後你將會拿回兩公斤的黃金!看明白這一點對於理解後面我要說的話是非常重要的。
先從最簡單的國債說起。今年越南發行的國債利率是12%,看似回報不錯吧?實際上越南的通脹率一直維持16%以上,這意味著持有國債的投資者面臨著實際購買力下降的風險,外國投資者也面臨越南盾貶值的虧損壓力。
一個負責任的現代政府,發行國債的目的是為了降低財政負擔而不是增加。因此一個國家的國債利率低於該國本地貨幣計價的財政稅收增長率是必然的事情。(稅收增長率一般又與M2關係密切)把國債利率當作無風險投資回報率其實是很無知的。
當然也會有人說銀行保險不是也投資國債麼?那是因為他們用的是成本更低的負債,而不是自己的錢。它的賺的是差價,而不是國債利率。
說一下中國的情況,中國現在的利率並不高,剛好和股市估值匹配,造就了利率水平與股票估值這個理論有著很好的市場。其實,這只是一種巧合。怎麼會是巧合 呢?我們讀書的時候,經濟科課本不是也有教過,利率下降→債券價格上漲;利率下降→股票價格上漲。其實這個道理和我媽是女人,你媽也是女人,所以你是我媽 生的,沒有兩樣。
利率下降導致兩者價格上漲的原因完全不一樣。
利率下降→債券價格上漲,是因為投資者預期債券利率的也會同步下降;
利率下降→股票價格上漲,是因為大部分的上市公司都是負債經營的,利率下降可以降低成本,同時也能夠減少壞賬率。
我舉一個例子就能夠讓大家理解為什麼利率水平和股市估值關係不大。
假如昨天中國央行下了一個通告,宣佈未來中國的貨幣發行量每年都會以20%的速度增長,那麼股市會有什麼反應呢?債券價格又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呢?資產價格又會是什麼樣的一個反應?
大家會發現股市和債券價格向著不同的方向變化。
隨著提一下美國國債,美國QE後美債利率應該上漲而不是下跌的,但是它QE的錢用於買回債券,才使得債券價格扭曲。美債是一個很特殊的市場,而美元也是一種很特殊的貨幣,所以沒有可比性……(後刪三十萬字)
股票就是股票,債券就是債券,請不要混為一談。影響兩者價格的因素並不一樣。
以上僅為一名散戶的一家之言,並非什麼理論,請自行分析與判斷。
對奢侈品公司來說,他們迫切要搞清楚的是,當下是一個更好的時代還是要開始變糟。
由歐債危機引發歐美經濟再次衰退,跡象日漸明顯,這對於以歐美為主要市場的奢侈品公司而言,2009年的悲慘記憶立即浮現;但以中國、俄羅斯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增長態勢不減,滾滾「新錢」又令他們充滿了擴張的渴望。
創立於1923年德國小鎮麥琴根(Metzingen)的HUGO BOSS集團自有節奏。事實上,日耳曼式的「穩重」一直是這家公司區別於那些法國、意大利同行的標籤。
但這並不是全部,甚至說是一種「偽裝」——其雄心和競爭力一直在壯大。正如集團全球CEO Claus-Dietrich Lahrs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我們區別於競爭對手的獨特性,是需要展示出高水平的國際化的統一性。這是目前最重要也是最具挑戰性的事情。」
在他看來,奢侈品王國的遊戲規則已經被全球化改變:當下中國市場的增長與變化,也許不久就會出現在拉丁美洲進而是歐美成熟市場,這是一種「統一性」;而不同的市場需求和消費者期待依舊不同,所以擁有運作不同品牌的「多樣化」能力同樣重要。
不變也依舊存在,這就是保持一個奢侈品品牌的「傳統」——在保證質量卻不止步質量的前提下全力創新。
Claus-Dietrich Lahrs重申了在2015年公司30億歐元的銷售目標。而根據2011年財報,當年公司銷售20.58億歐,同比增長19%。其中中國市場增速更達 57%。以此複合增長率,完成目標並非難事。在具體策略上,他則強調「一是調整區域市場,二是自主經營更多店舖。」
但又回到開始的問題,2012年會不會是一個2009年?如果是,「穩重」會否讓HUGO BOSS區別於他的對手們?
多管齊下
《21世紀》:近期,和HUGO BOSS同樣處於一線的奢侈品集團公司在中國都有很大的擴張計劃,但是你們相對而言一直走的很穩健,為什麼?你們近期的發展計劃會是怎樣?
Claus-Dietrich Lahrs:18年前我們在中國開了第一家店。現在我們在大中華區的自營店舖已經超過100家。就最初在中國的發展來說,我們是通過特許經營夥伴的方式來 經營的,因為我們需要借助合作夥伴的幫助在一個相對陌生的市場進行發展。現在我們開始逐步發展自己的直營店舖,因為我們意識到與終端客戶保持緊密聯繫的必 要性。這就是我們現在所做的事情,也正是我們通向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必須承認,對所有奢侈品廠商來說,中國是全世界增長最迅速的市場。換 句話說,這也是一個競爭高度激烈,並且非常成熟的市場,特別是對某些重點城市來說。這些城市不僅僅是北京、上海、杭州,而且出現在越來越多的被稱之為二線 甚至三線城市,比如南京、瀋陽,他們是區域市場的核心。所以,我們的計劃也已經開始在中國建立起非常強大的網絡,不僅是在一線大城市,而且要在區域市場也 具備相當的優勢。
《21世紀》:你此前提出,到2015年希望公司全球銷售額達到30億歐元,並表示「多管齊下是上上策」。如何理解「多管齊下」策略?
Claus-Dietrich Lahrs:我們是當前市場高端男裝的領導者。2011年我們的營業額超過20億歐元,市場份額也隨之增長。預計2015年,我們的營業額將從20億增長至30億歐元。
同時,我們也表明了將如何實現這一目標。首先,我們需要對各大洲的業務份額進行調整。歐洲將繼續作為我們最大的業務投放地區,亞洲和美洲的份額則會大幅增長。另外從不同的地區所產生的收益分佈能夠看出,未來我們會促使業務比現在更加國際化。
過 去,我們一直是非常成功的批發商形象,對終端消費者影響力有限。今後,我們將開設更多的直營店,通過零售方式和消費者直接接觸,促進業務份額大幅增長。這 意味著,與之前相比,我們將更多的開創及關注業務的高端部分,更好的展示自身品牌和產品,在品牌傳播、產品質量及消費者體驗上都將會有更出色的表現。
電商經驗
《21世紀》:在加大自營店力度和維護與此前加盟商關係之間,你將如何保證平衡,不出現渠道的動盪?
Claus-Dietrich Lahrs:我們與之前長期合作的彩虹集團一同成立了合資公司,因為這是可以讓我們的營運團隊能夠真正快速有效管理店舖的一種更為直接的辦法。
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未來的發展計劃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也幫助我們更好的瞭解以零售為主導的市場所面臨的挑戰,因此我們非常樂意建立這樣的合作夥伴關係。
但有些時候合作夥伴對項目不感興趣,或客觀情況不允許他們繼續與我們合作,因此我們對各種的發展前景及結果持開放的態度。
最為重要的是,我們要的不僅是能夠掌控店舖的設計、風格和陳列,更在於我們正在儘可能地接近我們的消費者,獲得他們的反饋並融入到今後的產品系列中。
《21世紀》:我還看到公司對電子商務的重視,這塊目前發展如何?目前看奢侈品公司自營的電商業務多不成功,你們有哪些經驗可以分享?未來對這塊的目標有哪些?
Claus-Dietrich Lahrs:我們在歐洲及其他國家的電子商務業務開展的非常成功,也將繼續在歐洲其他國家開展電子商務業務。
從 明年開始我們將會在美國和中國發展網上購物業務。在中國市場,很少有奢侈品牌能夠為消費者提供網上購物的機會和體驗,包括在網上獲取信息、體驗產品等等, 即使人們會繼續在我們的店舖裡購物。與此同時,我們也在考慮,在那些物流並不順暢的大城市,我們如何讓那些找不到HUGO BOSS店舖的消費者有更好的網上購物體驗。
現在去談電商銷售佔整體銷售額的百分比還為時過早。我們的電子商務業務目前僅在歐洲起步,將於2013年在美國、中國開始發展,2014年進入俄羅斯,所以我認為現在說一個數字還為時尚早。
還有一個重要方面是物流,這不是我們的長項,所以我們會將物流進行外包。但是會確保消費者的體驗是完整順暢的,包括從產品開發、分類、選擇,到發貨至終端消費者,整個過程必須是完整順暢的。
新遊戲規則
《21世紀》:我們知道你在很多奢侈品公司工作過,然後也非常成功。他們成功的共同秘訣是什麼?你之前的工作經歷對你在領導HUGO BOSS時有什麼幫助?
Claus-Dietrich Lahrs:是的,我的確在奢侈品行業工作多年,如今在HUGO BOSS也工作了4年了。經驗,肯定會隨著時間而增長。
我們越來越需要考慮的是公司區別於競爭對手的獨特性,我們需要展示出高水平的國際化的統一性。這是目前最重要也是最具挑戰性的事情。
世界越來越小。我相信,如果你想運營時尚品牌、奢侈品牌,你看到的某一個地區或國家的表現與趨勢,勢必會在未來出現在全球其他地方。因為世界已經高度緊密的聯繫,消費者對某個品牌也有某種同樣的國際化的預期。
比如銷售增速。我們在中國市場正在經歷的快速增長,也同樣會出現在其他亞洲市場。這樣,你看待中國市場很重要的一個方式,也是你考慮未來西歐或者美洲市場的方式。
再比如品牌傳播。5月18日我們在北京舉行的BOSS Black時裝秀將會廣為傳播,通過社交媒體,通過我們消費者群體、潛在消費人群或者相關群體,非常快速及時的傳播到世界的各個角落。
你必須認識到也是非常重要的是,如今的奢侈品市場已經是一個全球市場。你在中國所做的一切立刻就會出現在美國,甚至拉丁美洲。我們今天在德國的決策明早就會反映在北京的市場。
此 外,我們不僅僅只有一個品牌,我們是HUGO BOSS奢侈品集團,我們擁有男裝高端品牌BOSS Selection、核心品牌BOSS Black、都市休閒品牌BOSS Orange、功能運動品牌BOSS Green以及馬上將進入中國的前衛時尚品牌HUGO,這些不同的品牌可以去滿足不同消費者群體的需求。所以我們瞭解如何運作不同的市場,瞭解不同的消費 者。
就像配飾市場一樣,比如手提包,手錶,你需要滿足不同類別的需求。比如包,就有小號,中號,大號之分。在服裝市場,同樣也包含高端溢價產品的市場,但是你必須有跨越全球市場的不同的策略和消費群體,所以你必須看到美洲市場、歐洲市場還有亞洲市場之間的不同。
我們也相信,具備了這種運作不同品牌的能力,就可以滿足不同的市場需求和消費者期待,你也就擁有了未來與其他重要品牌進行競爭並獲得成功的優勢。
《21世紀》:你認為如何保持一個頂尖奢侈品牌的傳統,你所認為的奢侈品的DNA有哪些?
Claus-Dietrich Lahrs:首先,經驗是非常重要的。品牌不是一蹴而成的,建立一個全球性的企業需要時間,需要專業知識,同樣也需要一個團隊來打造和展示品牌,集思廣 益,確保業務發展的同時避免過大的風險。因此,需要進行風險評估並確保真正意識到挑戰和風險的存在。然而,這正是我剛才所說的經驗,因為經驗能夠讓你做出 這樣的評估。
對於奢侈品行業來說,我認為擁有傳統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我們在西裝製作方面有著優良的傳統,目前我們就推出 了BOSS Selection量身定製服務。我們在新產品、新系列開發方面所做的一切工作,都由專家在德國進行,他們經驗豐富,對新產品的廓形、合身度和質量方面精 益求精。我們擁有的傳統,一方面讓我們用最精確的方法保證質量,另一方面也確保我們在即將問世的新系列中有所創新,絕不止步於質量。這是我們感到非常自豪 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