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資股重返吸引水平 東尼

2008-09-11  NExtMagazine恒生指數跌穿二萬點大關,實在令人難以言笑。但無論九月份的景況如何,今年十月也肯定不會像八七年、九七年及去年十月般發生股災,上述三年恒指皆嚴重超買,直到十月大市便從高位開始暴跌。

有人認為九月份大市依然陰雲密布,投資者要療傷,對大市心灰意冷,但真的會這樣?

去年十月,恒指及杜瓊斯指數雙雙轉勢下跌,恒指瀉近三分之一,杜指則下挫兩成七。兩者的跌幅無疑駭人,尤其是你置身其中,感受到財富大縮水;惟對比上海股市同期,香港和美國的跌幅只是上海一半。而中美俱是香港最大的貿易夥伴,港股極容易受這兩地左右。

國內股市泡沫已破

上海股市早前確實有巨大泡沬,很多股票推升至不合理的水平;幸好香港投資者一直對國內股市戰戰兢兢,因此香港股市跌勢才遠低於中國。刻下的中資股股價,已回復至合理水平,部分更相當吸引,包括了我納入其中的內銀股及重磅股中移動在內。

中國金融業現時很不景氣,還蔓延至樓市,買家變得憂心忡忡,愈來愈多人關注樓價起跌,亦為資源充沛的企業家造就不少良機。

毫無疑問,中國仍是全世界令人興奮的投資市場,但撈底從來十分困難。不過,股價已跌至十分低殘,只要市況再度逆轉回升,現價入市會有豐厚斬獲。

股票有其內在價值,因此中資股的股價不可能長久下跌。只是牛市景氣時,股價升至過高,一跌便會跌過龍,就似刻下情況一樣。投資者只要選擇正確時間入市,即使並非買了優質股,股價亦會隨着大市復甦而水漲船高;很多時候,更是由股價反覆無常的股票率先起動。

樓價下跌,以及銀行虧損,令美國經濟兩面受敵,但相信再下跌的機會正逐步減少。樓市令不少銀行陷於危機,何時能收復失地,要視乎樓價去向,而樓價亦似乎已趨向穩定下來。

港股走勢視乎中美

雖然美國政府早前展開救市活動,惟消費者仍缺乏信心,加上油價高企,導致製造業如汽車工業受損,如情況未能受控,甚至會波及零售行業。

要斷定大市底部何在,實在談何容易,只要是在低位入市,自能心安理得。即使大市再下跌,亦只屬皮外傷,接着便會雨過天青。

香港經濟走勢,很大程度要看上海及紐約的去向,現時港股下跌近三分之一,並非由於本港經濟內部出現問題,而是海外形勢有變。只要捱過這源自外地的病疫,香港勢必變成更強大的金融中心。

請緊合雙手,祈求這次沽售浪潮接近尾聲。風暴一旦完結,港股便會迅速收復失地。

東尼Tony Measor

在證券界有三十五年經驗,八七年股災及八八年股市冒升時,他所管理的香港基金表現都是香港最出眾的。他之前是財經網站Quamnet的總編。在此之前,他在嘉洛證券工作,管理客戶二億五千萬元資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1

黃偉康先生的學術水平


2009-02-04  Metro


懂賺錢亦須懂風險  黃偉康

灝天金融研究部主管

香港投資者對於上市公司管理層的重視程度,一直不及歐美主要市場,或許和很少上市公司為公眾持有公司(publicly held company)有關。除滙控(005)因公司憲章規定外,思捷(330)及佐丹奴(709)是香港僅有的publicly held company。這類公司最大特色是擁有權(ownership)和管理權(management)分開,即股東有機會影響公司決策。

雖然香港早已習慣大股東與主席為同一人或同一個家族,但家族式上市公司一直成為市場談論的詬病,尤其是去年新地(016)事件,更令不少投資者質疑,大股東與管理層同屬一批人,這種營運模式是否行得通。 但隨着歐美不少大型企業自金融海嘯後相繼倒下,相反新地等家族式企業仍屹立不倒,這令publicly held company的支持者,被狠狠地痛擊了一下。 不過我不認同publicly held company行不通,問題是源於管理層及股東質素上。以歐美金融機構為例,順境時過分擴張,為了尋取高回報進行高風險槓桿活動,管理層只知道高利潤才可享有豐厚花紅;至於股東看見盈利不斷攀升,股價不斷上漲,自然不會質疑。當泡沬爆破時,才發現問題所在。

所以,管理層好與壞並非單看賺錢能力,居安思危亦是一種美德。當然更厲害如潘祖明先生,去年思捷仍處於80元水平時突然離職,故除非集團能找到如潘的繼任者,否則難消除我的戒心。 (逢周二及周三見報)


greatsoup:


這些東西寫得不錯,綜合能力都是很好,但資料就有小小錯了。


澄清一點,匯豐銀行在1866年成立時,雖曾有一項香港匯豐銀行條例,現時仍為香港法律之一(屬於香港法例第70章),條例內可能有一項持股權規定,但是這條條例已經在1989年修訂,同時,匯豐已經重新按公司法註冊,在1990年,公司遷冊至倫敦,並易名為匯豐控股。兩個政策均為其後海外化做準備。

所以同時來說,匯豐已經沒有持股限制,可能黃先生貴人事忙,跟錯師傅又沒做功課,所以就寫出這些東西。但我相信,他和其他財演並無不相同之處,至少都是不多看書,只聽老人言,而不過濾之輩。

另外,他又沒有寫到388為免外資收購,除政府外,沒有人可持有多於5%的股權,但是這些是後話了。此外,西方管理層亦有意分散股權,以加強管理層的控制能力,當然人工的彈性就可以加強。

330則是INV168講到口臭的例子,有空自己找找看。


以上的資料是參考馮邦彥的香港金融業百年及律政署的雙語資料庫,特此通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71

A股P/E已达合理水平 曹仁超


http://www.caing.com/UnionNews.jsp?id=100116949&time=2010-02-09&cl=101&page=all


  2月7日,周日。美股1月19日起急跌,情况有如十年前(道指由2000年1月14日的11750点回落到9730点,下跌17%),主因是利差交易call孖展(因期货合约价格的波动而使账户内之“资金净值(Net Equity)”低于“维持按金(Maintenance Margin)”水平时,客户须存入“额外按金”,即俗称的“Call 孖展”)。欧洲主权债券危机,引发美元急升,估计有4000亿美元要平仓,令股市、黄金及外币齐跌。全球金融市场市值达140万亿美元,只要任何风吹草动,都造成巨大影响,例如构成泡沫或危机。

  根据SNL Financial资料,过去两年美国各商业银行收益增562亿美元,虽然同期贷款减少23%,理由是美元利率在2008年跌近零,而在去年仍保持接近 零,一旦今年下半年利率略为回升,来自这方面收益将下降;换言之,美资银行前景看淡。花旗估计,主权债券孳息率今年可上升60到70个基点,担心类似 1994年债券危机在今年重演(同期美债上升,日本及德国债券俱挫)。

中美若爆贸易战大件事

  今年1月19日起美股方向已改变(恒生指数早在去年11月18日改变方向,A股更早在去年8月已改变方向)。美股熊市中的大反弹已经完成。

  中国2008年11月推出4万亿人民币刺激经济方案后,去年第二季开始GDP止跌回升。去年8月人行开始逐步收紧银根,估计今年第三季才见效 (即GDP增长率放缓),股市却即时出现反应。去年3月美国政府批准7000亿美元量化宽松政策,到第三季GDP才恢复增长;由于失业率仍高,政府担心一 旦退市将出现“日本效应”(1990至1994年日圆大升,股楼则大挫),暂定今年4月才开始退市。

  上周美国向伊拉克、阿联酋、卡塔尔及阿曼提供爱国者导弹。看来奥巴马正欲加强“中东油路”的安全性,矛头直指伊朗。去年奥巴马给伊朗改变核武计 划的最后限期是2009年12月,但至今为止伊朗并未改变。这次行动令中东局势进一步紧张,刺激美元上升。美国幅员大,可承受一次或以上的核攻击;反之, 以色列国土细小,一次核攻击便完蛋。因此,在伊朗核问题方面,以色列态度极之强硬。如以色列有任何鲁莽行动,中东局势将一发不可收拾。上述因素令油价跌穿 70美元。

  2010年另一令人担心的事是,如美国力逼人民币升值,中美双方的贸易磨擦势必升级。中国眼见1985至1994年日圆大幅升值后,经济从此一蹶不振,因此在人民币升值上打死不肯让步,中美若爆发贸易战,那就是大件事。

  油价方面,2008年147美元高价是投机买盘造成,如只靠经济实力,是无法重见此水平的,去年在中国、印度等国家支持下,油价亦只能在65美 元到85美元之间上落;金价则有条件跌穿1000美元。请留意路透商品研究局(CRB)商品期货指数,去年2月开始的上升楔形,已在今年1月6日见顶,并 在2月份跌穿,代表商品价格上升周期今年1月结束。去年第四季开始我老曹已建议抛售资源股,并相信商品价格反弹已经完成。

  技术上看,美国楼价只完成50%调整,情况有如本港1997年第三季到1999年第一季这段时间。随着科网股上扬,本港楼价自1999年第二季 起止跌回升,直至2000年第二季;2000年第三季随着科网泡沫爆破,楼价2001年第二季又再回落,到2003年第二季才完成整个跌市;此乃「N」理 论。上述情况相信亦在美国楼市重演,即今年第二季起美国楼价将再次进入回落期。

中国经济未届爆泡期

  中国去年第四季GDP增长率达10.7%,真是太快了,需要冷却一下,目前已进入冷却期,而非泡沫爆破期。继去年超级公路网络建成后,中国再建 设高速铁路系统,估计2020年将建成四十二条高速铁路。上述种种显示,未来十年中国GDP仍能保持高速增长。在经济高速增长期,泡沫不断出现并爆破(回 望1970到2010年香港共有七次泡沫出现并爆破)。只有在经济达到高峰后,例如1990年日本人均收入达3万多美元、2007年美国人均收入达 43000多美元,泡沫爆破才令人担心。中国大城市人均收入5000美元、全国人均收入2000多美元,即使2007年股市泡沫爆破,造成的伤害有几多? 香港“金牌庄家”詹培忠说:年青人跌倒后,很快便可爬起身;中年人一旦跌倒,都是伤的好重;老年人更加跌不得,担心一跌不起。经济亦一样,年青时泡沫爆破 后,捱三、两年又再爬起来;经济处中年,一跌都很停滞(例如1997年香港需要六年才爬起来);但经济老化便跌不得.例如日本自1990年开始二十年仍爬 不起来。

  希腊问题会否引发欧洲债务危机?情况一如2007年4月美国当时最大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公司Countrywide陷入困境事件,须知道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希腊在2000年加入欧元区,令经济由动荡变得稳定,利率回落,带来2001到2006年的繁荣期,同时亦带来巨大财赤,2009年已达 GDP12.7%,政府负债等于GDP108%(仍较意大利及日本政府低)。希腊2010年财务需求达480亿美元,相等于GDP15%,如何令希腊财赤 降至GDP3%?希腊问题还算是小的,会否令意大利政府亦出现财务危机,才是核心问题。意大利财赤占GDP5%,负债相等于GDP115%;西班牙财赤占 GDP12%,负债GDP67%,失业率20%……

  继希腊之后,葡萄牙十年期债券孳息率升上4.65厘,过去一个月风险指数已升到第十三位(希腊第三位)。至于美元,短期有沃尔克效应,引发美元 平仓潮,如美国4月开始真正退市,美元仍有一段日子可看好。美国财赤达GDP13%,未来美债息率看升不看跌;加上CPI升幅有限,令美元由目前负利率环 境重返正利率,进一步支持美元汇价。沃尔克回来了,相信将进一步加强监管金融服务业。1933到1999年格拉斯-斯蒂格勒法案(Glass Steagall Act) 阻止商业银行从事证券业,同投资银行分开,这个情况会否重现?如重现的话,可令美股下跌20%,美元则升10%。

  上周美国财长盖特纳提出2010/11年度财政预算开支高达3.8万亿美元,即赤字1.6万亿美元;2011/12年度财赤仍高达1.3万亿美 元;未来十年财赤加起来不少于8.5万亿美元。2010年至今,美国已有十五间银行倒闭,令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穷于应付。从美国2006/07 年度政府财赤1610亿美元、占GDP 1.2%,到2008/09年财赤已达1.42万亿美元、占GDP 9.9%,情况愈来愈似日本。去年3月开始虽然美股大升,但美国巨额负债问题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恶化。股市到底是开始退潮,还是休息片刻?由现在开始未来 六至十二个月展望,没有人相信美国未来GDP增长率可维持去年第四季水平。换言之,不少美股股价已炒过高,必须调整。代表工业活动的ISM指数则由 54.9升到58.4,为2004年8月以来最高。去年第四季美国制造业是近六年内最好,中国制造业活动亦出现连续十一个月回升,2010年展望制造业仍 保持好景。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政府在2010年一如2009年,仍担当着重要角色。

  1974年12月美国政府取消美国人收藏买卖黄金的限制,当时每盎斯金价200美元,至今升幅五倍不足,不但跑输地产、股市,甚至连债券亦不 如。谁说黄金可以保值?!换言之,一切由时机(timing)决定。例如1970到1980年及2000到2009年,黄金表现出色,但其余日子十分差。 对我曹而言,“Timing is everything”!2010年1月19日起我老曹开始看淡美股,估计标普五百指数下一站可见1030点;当然亦有股份一如三文鱼亦可逆流而上,但沿 途有许多熊等着捕捉它们,逆流而上的三文鱼伤亡率十分高。命运由“选择”决定,每次你选择正确,你便行好运;每次你选择错误,你便倒霉。“策略”是作出抉 择后的应变措施,如发现选择错误,便立即纠正(止损)减少亏损,如选择正确则坚持下去(不止赚)。

后市将呈上落市

  好的投资顾问,应在时局混乱时能为你提供清晰见解,面对困难时叫你咬实牙关捱过它,或在你执迷不悟时提点阁下;当你过分高估自己承受能力时加以 劝告,当你对前景表示恐惧时加以劝导。劝你不要“估市”,只要追随趋势;严守纪律,不要感情用事,买卖以投资回报率决定,而非你如何看后市。一旦大方向正 确,请不要为出现10%调整而烦恼。

  1973-1974年香港超级大熊市,令恒指由1774点泻至150点,跌幅达91.5%。1974年12月到1976年3月19日恒指回升 210%后,一直牛皮到1978年中国政府宣布改革开放政策,港股才再次大升。“年轻”一点的读者亦应经历过1981-1982年大熊市,恒指由1810 点急挫至676点、跌幅62%后,再由1982年12月2日升到1983年7月21日1102点,升幅63%,之后亦出现上落市,一直到1984年7月才 开始再升。至于2007年10月到2008年10月27日大跌市后之后,恒指反弹至2009年11月18日23099点,升幅达116%,时间长达十三个 月。未来应该有一段日子是上落市。

  1982年8月美股P/E只有八倍,CPI升幅7%(1980年CPI升幅一度达14%)。随着CPI在1998年回落到1%,美股P/E到 2000年曾见四十五倍。八十年代美国CPI升幅在1%至6%之间上落,P/E仍不能大幅升高。九十年代CPI升幅下降,P/E才渐高。美国CPI由 2000年的3.73%回落到2006年的1%后,又升到2008年7月的5.6%,美股P/E在2007年一度高出二十五倍后又急跌。2009年美国 CPI一度出现负2%,令美股P/E在去年3月见十四倍后回升。对美股而言,通胀就是敌人。但对港股而言又是另一回事,因为港股之中,地产股所占比重较 大。Shiller与标普五百P/E比率今天已是21(去年3月是13),只有在1920年代或2007年10月才如此高。如根据Shiller标普五百 P/E比率看,2010年美股很贵。政府只能创造货币,不能创造财富。去年政府透过创造货币带来财富效应的表象,到底可维持多久?

内地加息潮春节后开始

  有人担心去年全球政府大规模投放货币,可能引发今年物价(CPI)上升,尤其新兴国家如中国。去年12月中国CPI升幅1.9%,为十三个月来 最高,估计今年4、5月份CPI升幅超过3%,甚至有可能见4%。人行自去年8月起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不排除在年中加息,并让人民币升值,以减低因流动性 过剩推动资产上升。上述是今年上半年内地投资市场所面对的环境;内地A股在公布2009年业绩后的P/E约二十三倍,市净率三点七倍;以预测2010年纯 利计,未来P/E将降至十八倍。以新兴市场标准看,A股P/E已达合理水平,如因货币政策而令2、3月A股回落,第二季起可以吸纳,因内地CPI估计最高 在今年4、5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巴曙松表示,中国CPI升幅高于2.5%便加息;上一次加息潮2004年10月29日开始,到2008年结束; 新一轮加息潮估计春节后开始,在今年年底前估计共加息三次,每次0.27厘。■

  本文由香港《信报》财经新闻提供,为方便普通话读者阅读,略有改动。“曹Sir智库”及“曹Sir金句”,请点击http://www.hkej.com/template/cho/jsp/cho_main.js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92

内地A股水平大约在1976年的香港 曹仁超


http://www.caing.com/UnionNews.jsp?id=100146470&time=2010-05-24&cl=101&page=all

内地楼价却似1981年的香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经济进入一浪低于一浪期,反之中国进入雄起期。不过,初生婴 儿通常不太漂亮,在成长过程中必大上大落,例如1967至1997年的香港

 

  【财新网】(专栏作家 曹仁超)5月23日,周日。道氏理论大师Richard Russell(今年已八十有五但仍精力充沛)曾在今年5月8日警告‘美股有麻烦’,更在上周三再次发出警告︰道指如跌穿5月7日低点10221点超过 1.5%,将引发一场更劲的跌市出现。

  艾略特波浪国际(Elliott Wave International)投资通讯主席Robert Prechter认为,1982年至2000年是美股超级大牛市,2000年起已进入熊市,2003年至2007年的小牛市是信贷泡沫所造成,透过美元兑 黄金贬值及低利率去产生错觉;2009年3月到2010年4月又是另一只小牛,方法如出一辙。以前那只熊由1966年至1982年共十六年,看来未来美股 将面对更大回落期。他认为,一个超巨型的头肩顶正在形成中。此所以上周四我老曹突然写文章叫大家小心之理由。

  今天高频炒家(high-frequency traders)的成交额已占全日总成交40%-70%交易,一个户口可以单日买卖10亿美元股票去赚取差价利润,这些买卖盘对股市造成的波幅十分大。

  巨熊中的小牛

  欧洲各国处理“欧猪五国”危机的手法,同2007年至今的美国十分相似:一、杀死信差。2007年5月美国Countrywide房贷公司出 事,政府说没事;2009年11月“欧猪五国”主权债券出事,欧盟亦说没事。二、归罪于投机者做空。2007年10月美股大跌,乃投机者搞事,宣布立法禁 止抛空……。2010年4月欧洲股市下跌,德国亦宣布立法禁止抛空。三、用钱浸死它。2009年3月美国推出7000亿美元量化宽松政策,2010年5月 欧盟推出7500亿欧元挽救计划。最后结果如何?丑媳妇终须见公婆,美股今年5月又开始下跌。

  美国4月份CPI回落0.1%,是2009年3月以来首次(3月份升0.1%),主因是能源价格回落(尤其石油及天然气共跌1.4%)、食物价 格升0.2%。核心通胀仍升0.9%,亦是六十年代以来最细升幅。房屋回落0.7%,衣物回落0.9%……。很多人不信九十年代开始的日式衰退已在 2007年10月登陆美国,不少人仍担心七十年代式恶性通胀因各国滥发货币而重演。4月份美国领先经济指标自去年3月以来首次回落,担心由去年3月开始的 熊市大反弹今年4月完成。

  标普五百大企业中,占三分一企业收益40%来自欧洲及英国,在欧元、英镑齐跌形势下,今年第二季业绩怎么办?一旦纯利看跌,美股又如何保持上 升?

  繁荣与崩盘(Boom or Bust)、富贵与贫穷,全在一念之间,例如2007年10月、2008年11月、2009年11月所作的决定,将影响阁下今后的财富……。从1971年 起,我们皆活在泡沫之间,例如过去十年海南省楼价上升四倍(香港楼价1997年8月至今只是上上落落),去年8月我们刚经历迪拜房地产泡沫爆破……。一念 贫穷、一念富贵。2007年10月开始全球进入去杠杆化周期(deleveraging vicious cycle)。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经济进入一浪低于一浪期,反之中国进入雄起期。不过,初生婴儿通常不太漂亮,在成长过程中必大上大落,例如1967至97 年的香港。内地A股刚经历过类似1973年香港的情况,今天水平大约在1976年的香港;反之,内地楼价却似1981年的香港。和香港不同的是,八十年代 开始那段香港繁荣期,刚好是美国利率回落期;中国却相反,未来面对是美国利率上升期,因此中国未来之路艰辛难行。

  黄金市场的气氛正在改变,金矿股与金价的关系于5月14日是46.6%,再上一周是32.2%(最高是2008年8月,达89.6%);这次金 价上升与金矿股表现并不配合。从2000年金价252美元至今过去十一年,金价已上升390%,有点高处不胜寒感觉;能否见1350美元?我老曹信心不 大。波浪大师Bob Pretcher指出,5月14日看好黄金指数一度见98%,意味金市目前已太多好友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领导下,西欧各国建立一个类似美国的经济体系。在冷战威胁下,他们被迫‘同舟共济’,并以德法为首,因而孕育出欧盟的 前身,更计划成为一个经济强大但政治分裂的联盟。随着苏联解体,威胁结束,这些国家又组成欧洲中央银行,计划货币一体化去抗衡美元独大的局面,然后将南欧 及北欧国家拉进来以扩大欧罗区,下一步计划将中欧各国亦拉进来,组成一个欧洲经济联盟但政治各自独立的‘怪物’(在人类史上从未出现过)。德国人一向严守 纪律,例如2009年财赤不超过GDP 3%,负债少于GDP 60%,通胀率今年仍是1.5%。但南欧人又如何?北欧人又如何?还有中欧人又如何?二十七个成员国能够透过自律而令欧元区长存?

  欧元区火烧连环船

  德国同法国不能单靠提供借贷或抽税去支持其他欧盟国的负债及财赤,何况法国负债率已达GDP 80%、财赤接近GDP 8%,情况不见得较“欧猪五国”好。单凭一个德国,撑得起整个欧盟吗?何况希腊人民不满整个挽救模式,不断示威抗议。德国GDP中有48%来自进出口业 务,其中45%产品是出口到这些南欧国家,如南欧国家经济出事,德国经济可以独善其身吗?如希腊没有加入欧元区,希腊是不会因利率下降而出现如此巨大的财 赤。到今天,解决方法非常简单,只要希腊货币独自贬值便可。今天的问题是欧罗将十几个国家货币连在一起,一旦着火,好易产生火烧连环船的后果。主权国债务 危机将发展成为信贷收缩。

  至今为止,许多人仍然‘赌’、‘博’不分。何谓赌?何谓博?一、经研究后对一些不确定因素作投注就是‘赌’。例如精研马经后去买马的行为就叫做 ‘赌’。二、对没有任何把握的事,完全依赖运气去决定而下注就叫做‘博’,例如买六合彩。投资包含赌和博两种成分,但和赌、博最大分别是,投资涉及风险管 理的部分,是‘赌’,但‘博’则无法管理风险。例如止蚀不止赚只可运用于投资策略上,而不能用于赌、博上。沟上不沟落、宁买当头起、莫买当头跌、追随趋势 直到它结束为止等等,都可应用于投资上,而无法运用于赌、博上。透过策略运用,投资者可减低风险,令赢面上升至55%、输面降至45%,持之以恒便可累积 财富。至于赌,由于赛马会需营运开支及政府抽博彩税,变成赢面只有45%、输面55%,持之以恒终必损失。至于博则一切靠运气,但幸运女神是最顽皮的家 伙,她往往在你最兴高采烈时离开,能够成功者只是极少数。

  在没有制定策略前,盲目投资其实同赌博差不多;反之,如你精研马匹状态,将赢面由45%提升到50%,赌马亦可以变成一项很有趣的娱乐。至于 博,因赢面只有35%,只有极少数人可以胜出,还是少参与为佳。

  大学生供应远超住宅楼

  今天许多人仍用大学生薪水与楼价作比较,忘记1967年香港只有一间香港大学,能够进入香港大学读书的学生家庭背景非富则贵(因为很少奖学金可 供申请),每年大学毕业生只得千多人。当年月薪1500元、楼价100元一呎(但当年买楼要入住后才可分期,即一千呎住宅一次过要付清10万元;当年大学 生最低要求是一千呎)。其后中文大学获政府承认大学资格,令环境较差者亦可入读中文大学,因为有奖学金资助,开始令大学生供应量以倍数上升。不过,当年香 港社会是看不起中文大学毕业生的(包括香港政府,当年考政务官必须港大毕业),薪金亦不及港大毕业生高,令不少中大毕业生到外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回港 再同港大毕业生比拚,形成七十年代的中大毕业生今天反过来超前同期的港大毕业生(因较少到外国深造)。后来,香港政府为制造更多大学生,连理工、城市理工 及浸会亦都升格为大学,去年连树仁书院亦升格为大学,令香港大学生供应量较六十年代何止上升十倍。反观本港住宅单位供应量除七十年代港督麦理浩提出十年建 屋计划外,1985年中英联合声明限制港府卖地后,本港住宅楼进入有限度供应时代,而2003年起采用勾地政策后,本港住宅供应量更少得可怜。

  以简单的供求定律──每年香港大学生供应量增加了十倍,反之住宅楼供应量由1985年起进入有限度供应,大学生薪水在六十年代一个月收入相等于 十五呎住宅楼,今天一个月收入只等于一呎住宅楼。人生买第一套住房是解决居住需要,政府应支持及鼓励;但第二套住房是投资,目的是希望在日后房价上升时获 利;由于是投资,政府可透过信贷及利率去影响投资回报率。事实上,在正常情况下,政府不应干预楼市;但在不正常情况下,政府则应该干预。何谓正常、何谓不 正常?七十年代汇丰大班曾说过︰如成交额中超过20%不是自住而是作投资用途的话,便算不正常。至于买入第三套房,更属投机行为,因此政府向买卖第三套房 获利者抽买卖利润所得税,完全正常。

  住宅供应不应该是纯经济问题,60%同政治有关,40%才是经济因素。例如今天‘80后’买不起楼经常上街示威,便变成政治问题。以1981年 为例,当年香港政府便在人们上街示威后大量供应土地,同时人为地将贷款利率由22厘提升到24厘(较美国高2厘),以打击楼价。

  薪金收入高低只影响刚开始工作的人,至于退休生活是否愉快?取决于理财态度。一般所谓理财是指:甲、何时置业?乙、投资什么股票?丙、买什么基 金?丁、何时买卖外币及黄金等。大部分中产阶级最大一项投资是物业,因此何时置业十分重要,因置业通常使用杠杆(借钱买楼),可影响一生。一般要求是每月 供楼金额不应少于薪金25%,亦不应超过薪金50%,一旦超过收入50%,还是不置业较好,以免一旦楼价下挫负担不起。香港买楼黄金三十年由1967年开 始、1997年结束;1997年起本港楼价进入V形走势。过去香港楼价每上升六至八年便回落两至三年(最长一次是1997年至2003年,长达六年),今 天楼价会否上升一年便开始回落?不知道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71

部份報章記者水平不足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2/02/blog-post_11.html

平日相信大家都會看看報紙, 而我尤其會看經濟版, 可是發現很多報章所寫的東西都已經偏向譁眾取寵的路線, 還有很多水平不足, 所提出的評論反映撰稿員對經濟、理財、投資知識非常缺乏。

例如電力公司及港鐵公司加價的一類報導, 某些報章一定瘋狂批評電力公司及港鐵的做法, 原因是普羅大眾都喜歡看這些, 事實可能是記者本身也是這樣想, 完全沒有從合約精神之類的角度去分析過, 客觀地說兩句話, 我不是想看報章如何罵這些大公司來發洩, 而是想較全面瞭解價格機制的問題。

還有一些有關李嘉誠先生等富豪的動作, 可能是上市公司的收購合併之類, 一些報章一定把富豪報導成吸血鬼一樣可怕, 總之就是希望所有富人拿身家出來與香港人分就最好, 簡單點說就是共產思想, 資本家就是要批鬥, 在報導中我完全看不到有半點認同資本主義制度, 他們為何不嘗試移民到俄羅斯或北韓呢?

最近就有關於樓市成交的報導可作例子, 大家可能會看到某報導是「某細價藍籌屋苑成交大升兩倍半」、「樓市回緩」、「買家趕入市」、「樓市小陽春」等等...但事實可能是成交由 2宗上升到 5宗而已, 只是冰河時期中可能有一點點雪水。但報導不誇張, 怎能吸引人買呢?

問題可能是撰稿員希望捉到大眾心理, 因而寫出如此報導, 這個還可放心, 至少假設了撰稿員是對經濟有一定水平。但另一個原因就可能是撰稿員的水平不足, 連他們自己也不明白報導本身的意義, 不能作出深入而客觀的分析, 這個就問題大了。

近日跟朋友討論起這個問題, 誰知他就認識兩位朋友是某些大報章的撰稿員。一位是他老婆的舊同學, 本身讀文學, 對經濟的知識其實十分薄弱, 自己沒有買過樓, 沒有試個做按揭及向銀行借錢, 思想跟上不到車而又怨天尤人的八十後十分相似, 她現在就在一間大報中寫經濟版, 每天就收集一些她不太瞭解的數字去寫樓市動向。

另一位就是他的親戚, 本身對體育沒有太大興趣, 對各種職業球類亦不太瞭解, 但每天就替某大報寫體育新聞, 當我的朋友問他如何寫的時, 她的回應是, 「很簡單, 上上網, 看NBA網業如何寫, 我就如何寫, 我只是個翻譯而已!」, 但她對籃球沒有太多知識, 可能一場波個人拿30分算是多還是少, 她也沒有概念。

其實現今香港好像怨氣極高、每事投訴、憎人富貴厭人貧、著數拿盡等文化, 傳媒的影響實在不少, 每天看到的報章和文章所持的出發點就是這樣的概念, 撰稿員水平的不足, 實在產生不少香港問題。但話說回頭, 還有不少報章的水平相當高, 為免自己看報時看得生氣又可笑, 都是多看些有水不準的報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43

標普:俄羅斯大銀行資本水平嚴重不足

http://news.imeigu.com/a/1329735660825.html

新浪財經訊 北京時間2月20日晚間消息,標普在上週五公佈的研究報告《俄羅斯30家大銀行須進一步增加資本但在可預見的未來缺乏相應手段》中表示,由於風險偏好高且業務不夠多樣化,俄羅斯大多數商業銀行資本不足。

標普表示:「從我們的評價標準來看,在30家最大銀行中,只有極少數銀行的資本能達到充分或更高的水平。多數銀行不能創造足夠的內部資本支撐2012年的資本增長目標,即便削減增長目標也是如此,原因是市場競爭加劇和最近金融市場動盪。」

標普分析師Sergey Voronenko稱,由於近來利差受到壓制、業務量重返更加可持續水平的前景不確定,俄羅斯銀行創造資本的能力仍然受限。目前的資本水平只能為資產負債表蘊含的風險提供稍許的緩衝。

「我們認為,俄羅斯銀行在地理、業務、營收等方面的多樣性不夠,對公司債務的敞口高,這是它們實現充足資本的主要障礙,」Voronenko補充到。

不過儘管俄羅斯多數銀行資本水平不足,但相對於成熟市場的國際同行,其資本水平卻不錯,這主要得益於它們的投資組合中沒有混合證券,預計兩三年內可維持可接受的資本質量。

自我持續的資本生成能力不夠在眾多小銀行中甚至更為緊迫。由於融資成本高、批發貸款渠道極其有限,它們的淨資產收益率只有個位數水平。沒有股東經常性的資本注入,俄羅斯銀行的資本可能將日益受侵蝕。(楚墨/編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91

再談報章水平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2/03/blog-post.html

坊間有多份大報, 例如生果日報及方向日報, 以及多本雜誌, 它們所寫的東西都不是富人思路。因為給富人看的東西多是沒有市場的, 要有市場就要寫適合普羅大眾看的東西, 再者, 那些撰稿員也不是富人出身, 所以很多報導及文章對富人來說都是沒有多大意義的, 例如富人身家在金融海潚後的數字, 富人的身家被他們量化出來, 實在意義不大。


經常會看到有文章建議留意某股票, 近期如何好業績, 買入價 $2.8x, 上望 $3.xx, 止蝕位$2.5x 之類。又或是樓市未來如何, 有否水位上升, 是沽樓還是買樓。總之大部份文章的概念就是著重「錢」及價格, 並非價值本身。或者大家看價值問題都習慣用價格來衡量, 有市價才有價值, 沒有市價哪來價值呢? 要能否定這句話, 相信要對富人思維有一定體會。


像施永青先生這樣白手興家的富豪, 而又會在報章每天寫文章分享的實在少之又少。施先生的專欄經常叫讀者累積優質資產, 這類文章實在屬於少於。施先生也經常預測大市, 當然他手中有不少數據, 以手上豐富而準確的數據去預測大市成功率是相當高的, 可是施先生對未來的預測也不可能是100%準確, 因為未來實在有太多機會起變化。

好像在金融海潚時, 施先生預言樓市會低沉好久一段時間, 還對公司作出裁員行動, 誰知美國財長竟大手加印銀紙來救市, 最後造成09及10年樓市大升市, 中原指數升至97年的100大關。其他的變數還有很多, 天災也許不計, 但人禍及人為政策都是經常出現, 既然花很多精力都只能預測一個可能性, 不如花精神檢視自己資產狀態更好。

之前提過一位末日博士成功命中金融海潚, 及後傳媒就每事都會訪問一下這位末日博士有何高見, 可能因為大眾都喜歡知道未來, 這位末日博士就每次都悲觀看未來, 什麼雙底衰退, 什麼歐洲會出現另一波金融海潚等, 講了幾年, 一次都沒有再命中過, 要是之後一天世界經濟真的出事, 可否說他命中呢? 還有很多, 每年年頭各位財演都預測年尾恒指是多少, 12000又有, 22000又有, 30000也有, 總有一個比較近似, 而言中的那位又不會是上年或前年都言中的那位。

這是其中一個原因為何我對人家如何看後市沒有多大興趣, 但偏偏報章就喜歡造這類報導, 有時在想, 到底是大眾真的喜歡看? 還是撰稿員估計大眾喜歡看呢? 或是撰稿員自己喜歡寫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63

利率水平與股市估值關係不大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xws.html

一直以來將股市估值與國債利率掛鉤的理論都很有市場,比如利率是5%,股市合理市盈率就應該是20倍PE。尤其是這個理論是出自大師的,那就更不能夠挑戰權威了。我也曾經相信過這個理論。

 

後來看多了張五常的文章,也看了很多貨幣理論的書籍,我開始明白到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大師是沒有錯的,但很多只知皮毛的新進理論大師卻只懂囫圇吞棗,不去分析大師所處的年代。大師的理論放在金本位的年代是可行的,但我們所處的已經不是金本位年代。只知道大師拉的屎不臭,卻不知道大師原來是吃素的。

 

將利率水平和股市估值掛鉤,其實是犯了一個以貨幣為錨的重大錯誤。金本位年代,5%的利率代表的是5%的金子的增加。也就是你借出一公斤的黃金,二十年後你將會拿回兩公斤的黃金!看明白這一點對於理解後面我要說的話是非常重要的。

 

先從最簡單的國債說起。今年越南發行的國債利率是12%,看似回報不錯吧?實際上越南的通脹率一直維持16%以上,這意味著持有國債的投資者面臨著實際購買力下降的風險,外國投資者也面臨越南盾貶值的虧損壓力。

 

一個負責任的現代政府,發行國債的目的是為了降低財政負擔而不是增加。因此一個國家的國債利率低於該國本地貨幣計價的財政稅收增長率是必然的事情。(稅收增長率一般又與M2關係密切)把國債利率當作無風險投資回報率其實是很無知的。

 

當然也會有人說銀行保險不是也投資國債麼?那是因為他們用的是成本更低的負債,而不是自己的錢。它的賺的是差價,而不是國債利率。

 

說一下中國的情況,中國現在的利率並不高,剛好和股市估值匹配,造就了利率水平與股票估值這個理論有著很好的市場。其實,這只是一種巧合。怎麼會是巧合 呢?我們讀書的時候,經濟科課本不是也有教過,利率下降→債券價格上漲;利率下降→股票價格上漲。其實這個道理和我媽是女人,你媽也是女人,所以你是我媽 生的,沒有兩樣。

 

利率下降導致兩者價格上漲的原因完全不一樣。

利率下降→債券價格上漲,是因為投資者預期債券利率的也會同步下降;

利率下降→股票價格上漲,是因為大部分的上市公司都是負債經營的,利率下降可以降低成本,同時也能夠減少壞賬率。

 

我舉一個例子就能夠讓大家理解為什麼利率水平和股市估值關係不大。

假如昨天中國央行下了一個通告,宣佈未來中國的貨幣發行量每年都會以20%的速度增長,那麼股市會有什麼反應呢?債券價格又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呢?資產價格又會是什麼樣的一個反應?

大家會發現股市和債券價格向著不同的方向變化。

 

隨著提一下美國國債,美國QE後美債利率應該上漲而不是下跌的,但是它QE的錢用於買回債券,才使得債券價格扭曲。美債是一個很特殊的市場,而美元也是一種很特殊的貨幣,所以沒有可比性……(後刪三十萬字)

 

股票就是股票,債券就是債券,請不要混為一談。影響兩者價格的因素並不一樣。

 

以上僅為一名散戶的一家之言,並非什麼理論,請自行分析與判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44

展現高水平、國際化的統一性最富挑戰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9/0NNDEzXzQ1MDQ0NQ.html

對奢侈品公司來說,他們迫切要搞清楚的是,當下是一個更好的時代還是要開始變糟。

由歐債危機引發歐美經濟再次衰退,跡象日漸明顯,這對於以歐美為主要市場的奢侈品公司而言,2009年的悲慘記憶立即浮現;但以中國、俄羅斯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增長態勢不減,滾滾「新錢」又令他們充滿了擴張的渴望。

創立於1923年德國小鎮麥琴根(Metzingen)的HUGO BOSS集團自有節奏。事實上,日耳曼式的「穩重」一直是這家公司區別於那些法國、意大利同行的標籤。

但這並不是全部,甚至說是一種「偽裝」——其雄心和競爭力一直在壯大。正如集團全球CEO Claus-Dietrich Lahrs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我們區別於競爭對手的獨特性,是需要展示出高水平的國際化的統一性。這是目前最重要也是最具挑戰性的事情。」

在他看來,奢侈品王國的遊戲規則已經被全球化改變:當下中國市場的增長與變化,也許不久就會出現在拉丁美洲進而是歐美成熟市場,這是一種「統一性」;而不同的市場需求和消費者期待依舊不同,所以擁有運作不同品牌的「多樣化」能力同樣重要。

不變也依舊存在,這就是保持一個奢侈品品牌的「傳統」——在保證質量卻不止步質量的前提下全力創新。

Claus-Dietrich Lahrs重申了在2015年公司30億歐元的銷售目標。而根據2011年財報,當年公司銷售20.58億歐,同比增長19%。其中中國市場增速更達 57%。以此複合增長率,完成目標並非難事。在具體策略上,他則強調「一是調整區域市場,二是自主經營更多店舖。」

但又回到開始的問題,2012年會不會是一個2009年?如果是,「穩重」會否讓HUGO BOSS區別於他的對手們?

多管齊下

《21世紀》:近期,和HUGO BOSS同樣處於一線的奢侈品集團公司在中國都有很大的擴張計劃,但是你們相對而言一直走的很穩健,為什麼?你們近期的發展計劃會是怎樣?

Claus-Dietrich Lahrs:18年前我們在中國開了第一家店。現在我們在大中華區的自營店舖已經超過100家。就最初在中國的發展來說,我們是通過特許經營夥伴的方式來 經營的,因為我們需要借助合作夥伴的幫助在一個相對陌生的市場進行發展。現在我們開始逐步發展自己的直營店舖,因為我們意識到與終端客戶保持緊密聯繫的必 要性。這就是我們現在所做的事情,也正是我們通向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必須承認,對所有奢侈品廠商來說,中國是全世界增長最迅速的市場。換 句話說,這也是一個競爭高度激烈,並且非常成熟的市場,特別是對某些重點城市來說。這些城市不僅僅是北京、上海、杭州,而且出現在越來越多的被稱之為二線 甚至三線城市,比如南京、瀋陽,他們是區域市場的核心。所以,我們的計劃也已經開始在中國建立起非常強大的網絡,不僅是在一線大城市,而且要在區域市場也 具備相當的優勢。

《21世紀》:你此前提出,到2015年希望公司全球銷售額達到30億歐元,並表示「多管齊下是上上策」。如何理解「多管齊下」策略?

Claus-Dietrich Lahrs:我們是當前市場高端男裝的領導者。2011年我們的營業額超過20億歐元,市場份額也隨之增長。預計2015年,我們的營業額將從20億增長至30億歐元。

同時,我們也表明了將如何實現這一目標。首先,我們需要對各大洲的業務份額進行調整。歐洲將繼續作為我們最大的業務投放地區,亞洲和美洲的份額則會大幅增長。另外從不同的地區所產生的收益分佈能夠看出,未來我們會促使業務比現在更加國際化。

過 去,我們一直是非常成功的批發商形象,對終端消費者影響力有限。今後,我們將開設更多的直營店,通過零售方式和消費者直接接觸,促進業務份額大幅增長。這 意味著,與之前相比,我們將更多的開創及關注業務的高端部分,更好的展示自身品牌和產品,在品牌傳播、產品質量及消費者體驗上都將會有更出色的表現。

電商經驗

《21世紀》:在加大自營店力度和維護與此前加盟商關係之間,你將如何保證平衡,不出現渠道的動盪?

Claus-Dietrich Lahrs:我們與之前長期合作的彩虹集團一同成立了合資公司,因為這是可以讓我們的營運團隊能夠真正快速有效管理店舖的一種更為直接的辦法。

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未來的發展計劃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也幫助我們更好的瞭解以零售為主導的市場所面臨的挑戰,因此我們非常樂意建立這樣的合作夥伴關係。

但有些時候合作夥伴對項目不感興趣,或客觀情況不允許他們繼續與我們合作,因此我們對各種的發展前景及結果持開放的態度。

最為重要的是,我們要的不僅是能夠掌控店舖的設計、風格和陳列,更在於我們正在儘可能地接近我們的消費者,獲得他們的反饋並融入到今後的產品系列中。

《21世紀》:我還看到公司對電子商務的重視,這塊目前發展如何?目前看奢侈品公司自營的電商業務多不成功,你們有哪些經驗可以分享?未來對這塊的目標有哪些?

Claus-Dietrich Lahrs:我們在歐洲及其他國家的電子商務業務開展的非常成功,也將繼續在歐洲其他國家開展電子商務業務。

從 明年開始我們將會在美國和中國發展網上購物業務。在中國市場,很少有奢侈品牌能夠為消費者提供網上購物的機會和體驗,包括在網上獲取信息、體驗產品等等, 即使人們會繼續在我們的店舖裡購物。與此同時,我們也在考慮,在那些物流並不順暢的大城市,我們如何讓那些找不到HUGO BOSS店舖的消費者有更好的網上購物體驗。

現在去談電商銷售佔整體銷售額的百分比還為時過早。我們的電子商務業務目前僅在歐洲起步,將於2013年在美國、中國開始發展,2014年進入俄羅斯,所以我認為現在說一個數字還為時尚早。

還有一個重要方面是物流,這不是我們的長項,所以我們會將物流進行外包。但是會確保消費者的體驗是完整順暢的,包括從產品開發、分類、選擇,到發貨至終端消費者,整個過程必須是完整順暢的。

新遊戲規則

《21世紀》:我們知道你在很多奢侈品公司工作過,然後也非常成功。他們成功的共同秘訣是什麼?你之前的工作經歷對你在領導HUGO BOSS時有什麼幫助?

Claus-Dietrich Lahrs:是的,我的確在奢侈品行業工作多年,如今在HUGO BOSS也工作了4年了。經驗,肯定會隨著時間而增長。

我們越來越需要考慮的是公司區別於競爭對手的獨特性,我們需要展示出高水平的國際化的統一性。這是目前最重要也是最具挑戰性的事情。

世界越來越小。我相信,如果你想運營時尚品牌、奢侈品牌,你看到的某一個地區或國家的表現與趨勢,勢必會在未來出現在全球其他地方。因為世界已經高度緊密的聯繫,消費者對某個品牌也有某種同樣的國際化的預期。

比如銷售增速。我們在中國市場正在經歷的快速增長,也同樣會出現在其他亞洲市場。這樣,你看待中國市場很重要的一個方式,也是你考慮未來西歐或者美洲市場的方式。

再比如品牌傳播。5月18日我們在北京舉行的BOSS Black時裝秀將會廣為傳播,通過社交媒體,通過我們消費者群體、潛在消費人群或者相關群體,非常快速及時的傳播到世界的各個角落。

你必須認識到也是非常重要的是,如今的奢侈品市場已經是一個全球市場。你在中國所做的一切立刻就會出現在美國,甚至拉丁美洲。我們今天在德國的決策明早就會反映在北京的市場。

此 外,我們不僅僅只有一個品牌,我們是HUGO BOSS奢侈品集團,我們擁有男裝高端品牌BOSS Selection、核心品牌BOSS Black、都市休閒品牌BOSS Orange、功能運動品牌BOSS Green以及馬上將進入中國的前衛時尚品牌HUGO,這些不同的品牌可以去滿足不同消費者群體的需求。所以我們瞭解如何運作不同的市場,瞭解不同的消費 者。

就像配飾市場一樣,比如手提包,手錶,你需要滿足不同類別的需求。比如包,就有小號,中號,大號之分。在服裝市場,同樣也包含高端溢價產品的市場,但是你必須有跨越全球市場的不同的策略和消費群體,所以你必須看到美洲市場、歐洲市場還有亞洲市場之間的不同。

我們也相信,具備了這種運作不同品牌的能力,就可以滿足不同的市場需求和消費者期待,你也就擁有了未來與其他重要品牌進行競爭並獲得成功的優勢。

《21世紀》:你認為如何保持一個頂尖奢侈品牌的傳統,你所認為的奢侈品的DNA有哪些?

Claus-Dietrich Lahrs:首先,經驗是非常重要的。品牌不是一蹴而成的,建立一個全球性的企業需要時間,需要專業知識,同樣也需要一個團隊來打造和展示品牌,集思廣 益,確保業務發展的同時避免過大的風險。因此,需要進行風險評估並確保真正意識到挑戰和風險的存在。然而,這正是我剛才所說的經驗,因為經驗能夠讓你做出 這樣的評估。

對於奢侈品行業來說,我認為擁有傳統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我們在西裝製作方面有著優良的傳統,目前我們就推出 了BOSS Selection量身定製服務。我們在新產品、新系列開發方面所做的一切工作,都由專家在德國進行,他們經驗豐富,對新產品的廓形、合身度和質量方面精 益求精。我們擁有的傳統,一方面讓我們用最精確的方法保證質量,另一方面也確保我們在即將問世的新系列中有所創新,絕不止步於質量。這是我們感到非常自豪 的地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17

從神華包頭煤制烯烴項目看廣匯煤化工的真實盈利水平 天地俠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afa4bb01014din.html
昨晚,中國神華公司公告,中國神華只收購包頭煤制烯烴項目。這明顯是上市公司給集團實驗項目買單。

經初步測算,擬收購資產對應的於 2012 年 6月 30 日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權益佔本集團2012年6月30日合併財務報表下歸屬於本公司股東權益(2313.64億元)的比率低於6%,擬收購資產對應的 2012 年上半年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佔本集團 2012年上半年合併財務報表下歸屬於本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51.81億元)的比率低於 3%。

也就是說,截止2012年6月30日,包頭煤制烯烴項目,淨資產低於138億元(實際應該接近該數目),淨利潤低於7.5億元。整個項目的淨資產收益率,不及神華正常業務的一半。包頭煤制烯烴項目的真實盈利水平,是非常受質疑的。

這就是中國上市企業和控股集團兩體制的弊端。

神華包頭煤制烯烴項目,淨資產遠遠高於廣匯的哈密煤化工,負債率也遠遠低過廣匯的哈密煤化工,但是,就這樣,今年上半年神華包頭的淨利潤還不到7.5億元。如果按照全負債經營,計算資本利息的話,那神華包頭的煤制烯烴項目,應該是不掙錢的買賣。

神華包頭煤化工如此,全負債經營的廣匯哈密煤化工能將奈何?

廣彙集團的過人之處在於,去年就將上市公司600256的房地產業務,置換成了集團手中燒錢的煤化工新能源股權,未雨綢繆呀!

另外,12月21日,廣匯能源全天融資買進1.7237億元,融資餘額升值29.2649億元,遙居A股融資榜首。第二名包鋼稀土600111的融資餘額為22.6721億元。

廣匯能源的融券餘額僅僅0.2578億元。不要說,廣匯不漲,是因為市場做空,這只是賭徒們的一個美麗的藉口。

由於融資融券賬戶,本來就需要股票資產做抵押,綜合來看,這29億元的融資買進盤,總賬戶持倉應該在90億元水平,其中大部分底倉也應該是廣匯能源的股票,一共6億股!

2012年,中國上市公司和資本市場的最大賭局,無疑正在廣匯能源600256上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69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