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投資者對於上市公司管理層的重視程度,一直不及歐美主要市場,或許和很少上市公司為公眾持有公司(publicly held company)有關。除滙控(005)因公司憲章規定外,思捷(330)及佐丹奴(709)是香港僅有的publicly held company。這類公司最大特色是擁有權(ownership)和管理權(management)分開,即股東有機會影響公司決策。
雖然香港早已習慣大股東與主席為同一人或同一個家族,但家族式上市公司一直成為市場談論的詬病,尤其是去年新地(016)事件,更令不少投資者質疑,大股東與管理層同屬一批人,這種營運模式是否行得通。 但隨着歐美不少大型企業自金融海嘯後相繼倒下,相反新地等家族式企業仍屹立不倒,這令publicly held company的支持者,被狠狠地痛擊了一下。 不過我不認同publicly held company行不通,問題是源於管理層及股東質素上。以歐美金融機構為例,順境時過分擴張,為了尋取高回報進行高風險槓桿活動,管理層只知道高利潤才可享有豐厚花紅;至於股東看見盈利不斷攀升,股價不斷上漲,自然不會質疑。當泡沬爆破時,才發現問題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