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两条腿”求解“燃煤之急” 电力企业集体进军煤炭开采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7-8/HTML_X6G47NEBRPCH.html


“到上游去!”已经成为电企们突破煤炭困局的集体呼声。

受收购山西两家民营煤矿的影响,7月7日,华电国际(600027.SH)被牢牢封死在涨停板上。

“在电价体制改革迟迟没有进展的情况下,抓住一切机会向上游煤炭进军已经成为目前所有火电企业的共识。”国电电力一位人士说。

事实上,发电企业投资煤炭资源的热潮,早在几年前即已涌现。然而,此波投资潮与之前的不同之处在于,过去电力企业大多寻求参股煤炭企业,而现在发电企业们谋求的则是控股。

“ 虽然都是煤电一体项目,但由于电力公司在项目中的控股程度不同,对煤炭资源的控制也大不一样。比如早前国电集团燃料公司与河南平煤集团合作煤电项目,由平 煤集团控股,而国电方面出资4亿占40%的股份。在这种合作框架下,国电只有在同等市场条件下才可获得项目的优先煤炭供应权。也就是说,买煤可以,但价格 几乎没有太大商量余地。可想而知,在煤炭价格飙升的背景下,这种以参股方式的合作对电力企业降低成本的作用意义并不大。”国电电力一位人士对记者说。

上述人士表示,现在发电企业介入煤炭领域通常采取两种模式,一种是自行开采或与政府合作建设;另一种则是收编民营企业。

开发热潮

“煤炭作为一次性能源,山西、东北等地已基本划分完毕,现在强势竞争的地方是在西北,特别是内蒙古和新疆,拿到一块质量好的煤田可以成为以后竞争的本钱。”煤炭专家李朝林说。

翻开内蒙古煤炭企业的名单,除神华等专业煤炭企业外,五大电力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已纷纷占据了重要地位——华能在呼伦贝尔,中电投在通辽,国电在赤峰……

“现在内蒙古已经成为五大电力集团的老总们最经常出差的地方。”上述国电电力人士笑称。

“ 自行申请探矿权和采矿权,从企业对项目的掌控度来说,肯定是最强的。但最大的缺点是前期准备时间长,在目前煤价高企的时候,大家都希望能够尽快出煤。” 该人士对记者说,“在如今情况下,与地方政府合作,地方出资源,企业出资金和管理,最终实现企业控股的模式目前最受电力央企的青睐。”

“西北地区虽然资源丰富,然而地处偏僻,交通等配套设施非常不完善,因而前期投资巨大,一般的企业根本没有能力运作。而电力巨头们大多是央企,不仅有财力,而且还能带来相关产业的一揽子投资,自然能得到地方政府的青睐。”李朝林说。

事实上,上个月华能集团控股甘肃华亭煤业的案例即属此种模式。

2008 年10月,华能集团从甘肃省国资委手中获得了甘肃第一大煤炭集团华亭集团40%的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今年6月,华能再次获得来自甘肃国资委9%股份 的划转,从而实现了对华亭煤业的控股。为此,华能准备了一份高达300亿的投资计划,在甘肃建设煤、电、运一体化基地。

收编民企

而除在西北地区大兴挖煤之外,电力企业们依然没有忘记山西这个国内最重要的煤炭基地。

“ 目前山西煤炭依然是国内电力企业最重要的电煤来源,除了煤炭储量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煤炭运输体系完备,这是内蒙古等新兴煤炭大省无法比拟 的优势。我们可以看到,每年的煤炭订货会最主要的环节就是提前确定运输量,没有运输,再好再多的煤也出不来。运输因素决定了电力企业想要满足近期的煤炭需 求,最重要的是要在控制山西的煤炭资源上想办法。”李朝林说。

“山西煤炭对电力企业的意义自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现在电力企业已经意识到,与山西国有大矿合作无法获得控股权,因此,纷纷把眼光转向与民营资本的 合作。而另一方面,过去20年间,大批民营资本涌入山西,发展到现在,对许多中小民营煤矿来说,技术落后和销售对象不稳定的弊端已越来越突出,与大型电企 合作,无疑也是一条重生之路。”一位电力行业分析人士说。

此次华电国际与两家山西民企的合作即属第二种模式。

根据华电国际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山西茂华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分别以人民币39760万元和36260万元的价格收购了山西朔州万通源二铺煤业有限公司70%股权以及山西东易忠厚煤业有限公司70%股权,两煤矿的煤炭保有储量近2.9亿吨,可采储量超过1.3亿吨。

据记者了解,在华电收购前,从国营改制为民营企业的万通源投资集团公司持有万通源二铺煤业公司100%股权。而山西东易忠厚煤业茂华公司也是民营企业。

收益与风险

“中电投旗下的蒙东能源集团在目前情况下已经成为集团最重要的赢利来源。如果没有这部分煤炭资源,集团的经营将会更加困难。”中电投一位人士对记者说。

从 中电投旗下几家A股上市公司一季报中可以轻易看出,煤炭企业与电力企业生存状态的巨大差异:蒙东能源集团下属的露天煤业2009年一季度实现利润3.37 亿,而上海电力,彰泽电力,九龙电力,吉电股份一季度的利润分别为3706万,-4487万,1466万,-4485万。

“电力巨头纷纷大手笔投资煤炭资源,一方面从长期来讲是为了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摆脱替煤炭企业打工的被动局面;另一方面,从短期来讲也是为了增加利润。”上述行业分析人士说。

对于电力企业纷纷涌入煤炭开采领域,国信证券电力行业资深分析师徐颖真认为,“这是目前政策下电力企业延伸产业链的必然之举,但是这中间的投资风险也不可忽视。”

“ 煤价是有周期性的,电力企业在煤价高的时候投资了煤矿,那么以后煤价低的时候怎么办?”徐颖真提出问题。“从目前来看,电力企业新开发的许多煤矿由于配套 设施以及管理经验不足等原因,成本要高于专业煤炭企业,一旦煤价大幅度下跌,那么电力企业的煤炭投资可能面临亏损,这个风险应该考虑进去。”

而一位煤炭行业人士还提出,“目前国内总的供电形势已相对过剩。随着越来越多的煤电一体化项目投产,这样下去会否引发更大的电力过剩?”

对 于上述问题,上述国电电力人士表示,“煤电一体化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平衡风险,在煤价高的时候,以煤补电;在煤价低的时候,以电补煤。所以,即使将来煤炭价 格下跌,电力企业依然可以通过上下游产业链的利润来实现稳定的收益。而一旦电力企业有了稳定的煤炭资源,受影响最大的将是那些民营小煤矿。从这个意义上 讲,电企进军煤炭行业,也有利于改变一些地区大量小煤矿不规范运作的混乱局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43

天地壹號密謀上市:陳生「兩條腿」涉農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2-22/zNMDcyXzM5MDUzNA.html

繼聯想控股有意投資「壹號土豬」後,「豬肉大王」陳生12月21日向本報透露,其旗下果醋飲料「天地壹號」也已正式進入盡職調查階段,有望在兩年內登陸資本市場。

「一切順利的話明年就很可能引入戰略投資者,而募集的資金將會用來建設省外基地。」陳生不無自豪地說。

這位北大經濟出身的才子做過房地產、賣過白酒,最終卻因為養豬而聲名大噪,以首個土豬品牌開創一片藍海。如今,陳生正著力將旗下兩大產業(果醋和養豬)推向資本市場。

密謀上市

在陳生的職業生涯當中,到處都充滿了常人難以理解的抉擇。十多年前,陳生毅然放棄令人羨慕的公職決定下海。之後,陳生涉足房地產,甚至做到了湛江第一,後來卻戛然而止。

1997 年,陳生創辦的廣東龍虎豹酒業有限公司成功研製出一款陳醋飲料,陳生將其命名為「天地壹號」並投入市場。卡位在佐餐飲料的天地壹號非酒亦非果汁飲料,在基 本沒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下取得了不錯的發展。2002年,陳生乾脆成立了廣東天地壹號飲料有限公司,繼續深耕醋飲料領域。

時至今日,天地壹 號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醋飲料生產企業,穩佔醋飲料近40%市場份額。但與此同時,華生堂、海天、廈門原創、瀋陽麥金利等區域品牌也陸續出現。據中投顧問 《2009-2012年中國軟飲料行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顯示,我國果醋飲料擁有驚人的市場潛力,未來幾年,我國果醋飲料有望維持每年數倍的高速增 長,2012年市場規模有望突破50億元。

陳生表示,天地壹號從去年開始向江西、廣西拓展,明年亦將逐步進軍福建、湖北、四川等省份。

然而,產能的過度集中無疑是天地壹號向全國擴張的一大障礙。據本報瞭解,目前天地壹號僅在廣東江門一處建有工廠。今年年初,江門工廠進行了一次擴產,年產能達到60萬噸,儘管產能足夠滿足目前市場需求,但對於不宜進行長途運輸的飲料業來說,單一的基地始終是一道硬傷。

但 在陳生看來,企業發展有很多種路徑,「可以砸很多錢進行全國性的擴張,也可以精耕細作以後再往外擴,這要根據企業的決策者,還有所處的發展階段等各種各樣 的狀況來決定企業的擴張模式。」陳生表示,在引進投資者後,公司將著力打造天地壹號的省外基地建設,但強調不會一下子往全國擴張。

「市場是需要教育和培養的,一時間要教育那麼多市場,我哪有那麼多人、那麼多錢?」陳生一方面毫不掩飾自己對資金的渴求,另一方面卻高調地拒絕了聯想伸來的「橄欖枝」。

「果醋+土豬」兩腿走

據陳生透露,聯想控股高級副總裁陳紹鵬日前曾赴廣東從化與其進行了長達6個小時的密談,但這次聯想相中的並非天地壹號,而是陳生的另一產業「壹號土豬」。

2007年,正當天地壹號開始穩步發展之際,陳生再次轉身,組建了廣東天地食品有限公司,通過推出綠色環保豬肉「壹號土豬」,搶先轉戰生豬養殖領域。

「我都做到現在這個樣子了,要不就全部賣給他,要不我就自己幹。」陳生透露,聯想希望通過取得壹號土豬的控股權,從而進入生豬養殖行業。據其介紹,壹號土豬自2007年上市以來,每年的銷售額翻番增長。2011年,壹號土豬的整體銷售超過4個億。

事 實上,除了聯想以外,近年來資本界扎推新農業的趨勢越發明顯。公開資料顯示,2006年,私募股權機構投資在農業項目的金額僅為0.56億美元;2007 年,猛然增長至3.96億美元,到2010年,投資金額已高達14.89億美元。目前,包括紅杉資本、青雲創投、智基創投、鼎暉資本、九鼎投資等多家國內 外知名的投資公司都有涉足國內農業項目的投資。

「農業消費是一個永盛不衰的消費類別,現在是消費升級,意味著人們對食品的消費、安全、口味等有更高的要求。一旦新的需求出現,必然會催生一些新的企業去滿足這些新需求,所以我們作為投資人就是要投到這些有價值的企業。」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副總裁劉星對本報說。

在劉星看來,中國農業最終會向發達國家那樣走向集約化經營,在農業產業化的過程中充滿投資機遇。除了復星的郭廣昌,網易的丁磊也在近日公佈其養豬規劃圖,提出要「福利養豬、品質優先」。據瞭解,丁磊的整個豬場佔地1200餘畝。

對 此,陳生不以為然。「我們剛開始養豬,死亡率達到百分之十幾,現在變成只有1%,在這個過程裡面,要經過五六年的不斷調整,把死亡率降低以後,又要去面對 改良品種的問題,所以是急不來的。」按照陳生的計劃,公司正興建七八個養豬基地,力爭到2014年,養殖規模從現在的20萬頭增加至100萬頭,以實現上 市計劃。

目前,陳生正努力對公司進行瘦身,把精力集中在果醋和土豬業務上,「為了上市,跟食品不是很有關係的東西我都賣掉或者轉掉,公司架構是越簡單越好,太多反而麻煩。」陳生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26

【案例】平安帝國模式:開始兩條腿走路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983
平安的目標是成為中國領先的個人綜合金融服務提供商。為此將兩條腿走路:

傳統業務要以「綜合金融,貢獻利潤」為核心,作好金融超市、客戶遷徙工作,推動保險客戶遷徙到銀行和資產管理;
非傳統業務要以「互聯網門戶戰略,貢獻價值」為核心,作好海量獲客,高頻互動,積累大數據工作。,推動非金融業務用戶轉化和遷徙成為金融客戶。

■ 平安帝國版圖
■ 打造「平安戰車」
■ 互聯網金融新帝國
■ 平安創新業務

一. 平安帝國版圖

在其搭建的架構中,對旗下各個公司擁有高達95%以上控股權,如今總資產已超過3萬億,一個金融帝國已見雛形。


保險、銀行、投資三大板塊+六大共享平台的架構搭建

二. 打造「平安戰車」

在公司治理層面平安提出了將借鑑足球界的「德意志戰車」概念打造「平安戰車」,部署「 4-2-3-1陣型」的集團管控新模式。


三. 互聯網金融新帝國

馬明哲解讀互聯網金融



平安的互聯網金融戰略

互聯網的未來會走向移動化、智能化和云計算。
互聯網的大數據對金融業的影響會很大,三大工作的首要工作就是大數據和云計算。
平安金科李榮智:「金融企業確實有很多有價值的數據,但這些數據太靜態了。例如平安的保險客戶,車險也好,財險也好,一年只交一次,如果沒有理賠,一年以後才能和客戶再接觸,缺乏的是客戶日常生活、消費行為以及互聯網上的活躍信息。」

平安怎麼去做?要將金融嵌入到生活環境,嵌入到人的行為。

√ 即「1333」戰略。

馬明哲:「對於金融的數據,任何單一的行業,你掌握的數據都是狹窄的;任何一個數據如果沒有時間的長度,你也是狹窄的,不可以稱為大數據。」
平安金科董事長吳世雄:「平安將來若能夠在互聯網和金融領域佔有比較獨特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大數據的能力。」

平安金科的任務是:幫平安活躍用戶,以及幫平安獲得新用戶。這在集團內部稱為「客戶遷徙」戰略。所謂活躍客戶與客戶遷徙,最後實現還是要解決數據問題。

「要用戶活躍,就是讓他行為多,交互多,才能採集到更多的數據,才能更瞭解用戶」。

√ 然後平安金科選擇用積分通用平台萬里通做拉動交易頻次的切入口。



「1333」戰略

平安將立足於社交金融,圍繞客戶的「醫、食、住、行、玩」生活場景建立五大門戶(醫健通、天下通、萬里通、壹錢包、一賬通),將主要依託壹錢包;實現3大功能:管理財富、管理健康、管理生活;覆蓋3層用戶:平安員工、平安客戶、社會大眾;歷經3個階段:基礎整合、金融整合、服務整合;以及逐步推出333項生活場景應用,概括起來,即「1333」戰略。



平安互聯網金融五虎將


四. 平安創新業務


來源:Beta財富管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653

對於冰島的“第二條腿”,中國人貢獻良多

“冰島雖然物價有點貴,但風景很美,空氣、水、人文環境都很好,是一個適合環島自駕的地方。”來自上海的張小姐在今年8月剛舉家去了冰島旅遊,她向第一財經記者介紹說, “那里多地熱溫泉,地貌特征明顯,還有極光,都是別處看不到的景色。”

接著張小姐話鋒一轉,用惋惜的口吻地對記者表示:“聽說政府已經決定明年起控制旅遊人數,為環保,也因為接待能力有限。”

短短幾句話粗粗勾勒出了冰島旅遊業的現狀。

近幾年,蓋錫爾間歇噴泉、黃金瀑布、苔原地貌、極光等壯麗的自然景觀使冰島成了全球最熱門的旅遊目的地之一。據冰島Arion銀行9月發布的研究報告,冰島旅遊業發展迅猛,遊客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預計2016~2018年外國遊客人數分別為170萬、220萬和250萬人次,達到2010年的五倍以上。

近年來中國赴冰遊客也增長迅速。據《冰島評論》報道,2015年前往冰島旅遊的中國遊客超過48000人,同比增長近一倍,占當年外籍遊客總人數的3.8%,而五年前該數字為1.1%。2016年僅1~4月,中國遊客赴冰人數同比增長68.6%。

冰島經濟的“第二條腿”

只有32萬人口的冰島,每天卻要接待3萬人次的遊客。它因此也是世界上遊客/居民比例最高的國家。

這些絡繹不絕的遊客是冰島的救星。2008年,冰島三家最大的銀行全部倒閉,經濟陷入重重危機,但旅遊業很快就強勢崛起,將冰島經濟從水深火熱中解救了出來。

冰島商會8月發布的報告稱,過去五年里,冰島經濟增長幾乎全部依賴旅遊業,其他行業則均陷入停滯甚至萎縮。

報告指出,2011~2015年,冰島出口增長900億冰島克朗(約合6.8億歐元),旅遊業成為增長的主要來源。僅2011年,冰島旅遊業出口額就占出口總額的21%,2012年更是升至31%。此外,冰島引資水平降至歷史低點,低於周邊國家的平均值,而幾乎所有資本都投向了旅遊業。

著名旅遊景點藍湖的首席執行官格里莫·賽蒙松(Grimur Saemundsson)說,旅遊業本是冰島經濟體中的“小兄弟”,現如今,它已經成為該國最大、最活躍的出口部門,而且遙遙領先。

當前,旅遊業占到冰島出口總額的約1/3。有賴於旅遊業帶來的外匯收入,冰島終於能解除危機時期實施的資本管制。

冰島本地放貸機構Islandsbank稱,過去5年中,冰島逾1/3的新增就業來自旅遊業,新車銷量中有一半的去向是租車公司。

面對旅遊業的興旺發達,冰島財長貝尼迪克松(Bjarni Benediktsson)說,冰島經濟終於“有了第二條腿”,意指繼漁業之後,旅遊業成了該國的又一支柱產業。他坦言,旅遊業確實面臨挑戰,但“能有這些問題都是好現象——從某種角度講,這些都是成功的煩惱。”

繁榮下的隱憂

財長貝尼迪克松所說的“煩惱”包括,道路狀況堪憂,基礎設施負擔過重,住宿不足,以及旅遊業管理不善導致的民怨沸騰。

在蓋錫爾間歇噴泉和黃金瀑布兩個景區,巴士和汽車可以免費停車,到此處旅遊的外國觀光客都不用繳納入境費。大量租車給冰島各地的道路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就在去年聖誕節後,一名遊客在一座單行道橋上與迎面而來的汽車相撞,並在事故中喪生。

業內外人士都將問題歸咎於政府監管不力。冰島不對遊客征收入境費;雖有過夜住宿稅,但征收並不嚴格,而且稅率很低,只有每晚100冰島克朗(約合人民幣5元)。

近五年來,遊客數量年增長率都在20%以上,今年的增長率預計達到37%。“不對遊客征稅,我們犧牲了多少東西?這里的道路都已經險象環生了。”海盜黨議員阿斯塔·赫爾格多提爾(Asta Helgadottir)說。

雷克雅未克律師卡特琳·奧茲多提爾(Katrin Oddsdottir)說:“這是政府失職。局面已經不受控制。政府的態度好像是,我們總共只有32萬人,憑什麽要為200萬人修路?”

另一個問題是住宿。起重機在雷克雅未克俯拾即是,酒店建設的激增從中可見一斑。但酒店房間的增速依然趕不上旅遊業的發展。Airbnb民宿分擔了部分壓力,在首都地區,Airbnb的房源數量在2015年翻了一番,達到2700個。

人們開始擔憂,旅遊業繁榮或對首都居民帶來社會與經濟方面的不利影響。“樓房被整棟整棟地買走。(普通人)要想買得起一套公寓,那簡直是天方夜譚。”赫爾格多提爾說。

泡沫要破裂?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冰島旅遊業的迅猛增長和監管不力,也讓冰島人再一次嗅到了金融危機爆發前的氣息。

“泡沫就要破裂了。雷克雅未克的氣氛越發像是金融危機前夕那種感覺了。但我們也無能為力。”酒店經理斯諾里·瓦爾松(Snorri Valsson)說。他在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管理著一家精品酒店。

冰島人擔心,好日子隨時可能戛然而止:可能是火山爆發,切斷前往冰島的空中交通路線;也可能是冰島克朗走強,導致冰島旅遊過於昂貴;或者,旅遊業的高速增長難以為繼。

冰島經濟學家索瓦爾多·吉爾法松(Thorvaldur Gylfason)說:“有太多的跡象顯示,2007年的歷史又在重演,我們沒有吸取任何教訓。”

冰島央行行長古德蒙松(Mar Gudmundsson)表示,他正在密切監視相關風險,尤其是銀行業對旅遊業的風險敞口,但到目前為止,他並不是特別擔心。他表示,未來某個時候,這可能會導致經濟回調或衰退,但不一定會制造金融危機。

相比於當初銀行業在危機爆發前的不可一世,旅遊業內並沒有什麽貪得無厭的大企業。冰島旅遊委員會主席阿特拉多提爾(Olof Yrr Atladottir)表示,很多新企業規模都比較小。經濟學家吉爾法松則認為,旅遊業的興起還能弱化冰島漁業“寡頭”的控制力。

當被問及要如何迎戰泡沫破裂時,酒店經理瓦爾松回答說:“多賺錢,趁現在還有錢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252

中行9.78億收購國開行持股15家村鎮銀行 “兩條腿”模式加速擴容

4月27日,中行公告稱,當天與國開行簽訂了《股權轉讓協議》,收購國開行在北京金融資產交易所有限公司公開轉讓其持有的15家村鎮銀行(簡稱“目標銀行”)股權。

據中行介紹,此次收購交易金額10.87億元,中行與新加坡淡馬錫下屬的富登金控為聯合收購方,其中中行出資約為人民幣9.78億元。

“本次收購不是‘突發奇想’,這是中行的戰略,準備做大村鎮銀行,可以自己投資也可以並購一批。”中銀富登村鎮銀行集團公司(籌)董事長王曉明表示,下一步中行對村鎮銀行繼續加大投資,通過並購和自建結合“兩條腿”的模式來擴容。

 並購、自建“兩條腿”擴容

2011年起,中行與富登金控合作,開始規模化、批量化發起設立村鎮銀行,去年底中銀富登村鎮銀行(下稱“中銀富登”)完成第一個五年規劃,今年中銀富登村鎮銀行也即將開始新的五年計劃。

中銀富登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末,中行在全國12個省(直轄市)設立82家村鎮銀行和77家支行,其中78%在中西部,33%是國家級貧困縣,成為國內機構數量最多、地域覆蓋範圍最廣的村鎮銀行。

中銀富登在經過5年的摸索之後,批量化發起設立村鎮銀行的商業模式以及社會認可度有所提高,因此在新的五年規劃中,擴大機構的覆蓋面成為主要目標之一。

擴容的方式,就是前面所提及的“兩條腿”走路:“中行將通過並購和自建等方式逐步擴大村鎮銀行機構覆蓋面”。

此次中行和富登金控合作的收購國開行15家村鎮銀行情況來看,收購的村鎮銀行持股比例大部分都在40%以上,僅3家村鎮銀行的股權比例低於40%。收購的北京通州國開村鎮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權比重已經達到67.5%。

數據顯示,從2007年至2011年間,國家開發銀行共發起設立15家村鎮銀行。據統計,截至2016年末,15家村鎮銀行總資產合計164.64億元,累計發放涉農貸款280.29億元,受益農戶26.22萬戶。

“參與收購國開行村鎮銀行符合中銀富登村鎮銀行長期發展戰略,有利於充分發揮村鎮銀行集約管理、規模經營的優勢,提升整體競爭力,鞏固在村鎮銀行領域的行業標桿地位。”中行表示。

王曉明告訴第一財經,收購國開行的15家村鎮銀行股權,是一個契機,看是不是可以“不靠自己生孩子”,即看看中銀富登的商業模式是不是可以改造別的村鎮銀行,而並購後有股權關系更有利於這種“改造”的實現。接手國開行的村鎮銀行後,下一步的事情就是將中銀富登的商業模式融入到這些村鎮銀行當中。

中行也表示,順利接管後,將充分發揮集約管理、規模經營的優勢,把中銀富登村鎮銀行支付手段、產品研發、系統功能等優勢與國開村鎮銀行有機結合,增強並購村鎮銀行的核心競爭力和持續發展能力。

“中行對村鎮銀行領域未來的其他並購機會持積極開放態度。”中行稱。

未來或引入民營資本

中行普惠金融戰略中,中小企業和村鎮銀行是兩大平臺,農村普惠金融的戰略自然在村鎮銀行身上。在5年的發展探索中,中銀富登的確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發展路徑。

王曉明介紹,中銀富登主要按照“批量化、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的方式發起設立村鎮銀行,堅持“支農支小”的定位,形成了有效的管控模式,統一打造了獨立完備的IT系統平臺等。據了解,中銀富登的平均貸款額為24萬,定位“小而散”。

截至2016年底,中銀富登全轄存款余額為202.2億元,較年初增長51.4億元,同比增幅34%。全轄貸款余額為185.1億元,較年初增長32.7億元,同比增幅21%。全轄不良率為1.7%,撥貸比3.55%,撥備覆蓋率209%。

梳理中銀富登的發展路徑顯示:單家村鎮銀行成立初期,經營管理權限較小,總部要分條線對其進行深度幫扶,類似於事業部管理,稱之為1.0模式。成立半年以後,總部要對其業務發展和經營管理水平進行評估,如果符合條件則進入2.0模式,村鎮銀行在風險、財務、人事等方面將享有更大的權限。

值得關註的是,中銀富登正在探索3.0模式,在條件成熟的村鎮銀行吸收更多民營資本進來,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村鎮銀行將享有充分的經營自主權。

過去的5年發展中,中銀富登股權多元化並沒有推開,大多數是和富登金控合作。對於村鎮銀行成立之初為什麽不引入民營資本,王曉明對第一財經表示,起步階段民營資本過多進入,會導致想法不一樣。現在在中銀富登標準化的運營模式已經有了基礎的情況下,引入民營資本考慮更多的是利於公司治理和解決“本土化”的問題。

早期中銀富登的註冊資本金有一個巧妙的制度設計大部分在4000萬,而行業平均在8000萬左右。如此設定,是因為銀行單一客戶的規模不能超過10%,集團客戶不能超過15%,這樣有利於用資本杠桿的硬約束。如今在養成信貸習慣之後,則用股權多元化的方式來補充資本。

那麽,中銀富登如何來選擇這些民營資本?王曉明告訴第一財經,中銀富登選擇13家村鎮銀行進行試點,引入所在縣域民營企業的股權,能夠更加“與當地融為一體”。對於民營資本的引入,中銀富登也保持審慎的態度,農村金融需要長期的投資人,不希望是短期的投資者。

面對村鎮銀行平均運營成本高,規模效應發揮不足等短板的存在,中銀富登從建立統一IT系統平臺等方面來克服“散”的不足。

例如,統一打造以CRM、CBS、CMS為核心,包括幾十個外圍系統的獨立IT系統平臺,建立了由高素質人員組成的信息科技團隊,既能向各村鎮銀行提供高效、穩定、先進的信息科技系統支持,還將系統研發運維的成本攤薄,有效解決了這一問題。

中銀富登還建立縣域金融大數據平臺,以情景規劃、反欺詐等為突破口,對縣域金融的市場特征、行業特色、企業特點等從定量、定性兩個方面進行研究,為村鎮銀行在客戶營銷、風險管理、內控合規等提供支持。同時,中行作為主要發起行,也承諾給村鎮銀行項目30億元的流動性支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30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